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湛江市十二五规划纲要

湛江市十二五规划纲要

湛江市十二五规划纲要
湛江市十二五规划纲要

湛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06-09 16:02 来源:市发改局字体:大中小

湛江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二月

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湛江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第一章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过去的五年是经受考验、奋发有为、成就显著的五年。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苦干兴市,奋力争当粤西地区振兴发展的龙头”的目标,大力实施“工业立市、港口兴市、生态建市”发展战略,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抓住钢铁、石化等重大项目落户的历史机遇,勇于创新、开拓进取,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1.经济综合实力增强。全市生产总值由680.97亿元发展到140

2.77亿元,年均增长1

3.0%,高于预期目标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9%,达到20048元,约合3028美元(按1美元:6.62元人民币折算)。产业结构由23.6︰43.7︰32.7调整到21.0︰41.1︰37.9。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2.0%,达到187.16亿元,比2005年增长近2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665亿元,年均增长23.9%,比“十五”时期增长1.7倍。

2.工业立市成绩凸显。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

3.4%,达到522.72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7.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9.0%。全力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重化工业发展加快,轻重工业比重调整为31.5∶68.5。宝钢、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华能、大唐、中电投、国电、华电、中国诚通、中纺粮油、中外运、中航油等实力雄厚的中央企业和晨鸣、粤电等大型企业相继来湛投资,建成了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竞争力强的工业项目,龙腾物流500万吨球团、东兴炼油配套完善改造等项目竣工投产。

3.“三农”工作成效显著。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县域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2%,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6%,比2005年提高

4.1个百分点。农业生产形势稳定,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4%。粮食、蔬菜、糖蔗、香蕉、菠萝、花卉等作物产量和面积位居全省第一位。累计投资60亿元建设农业基础设施,是历史上农业投入最多的时期。农民得到更多实惠,全免农业税和农村子女义务教育费,基本实现农村医疗保险全覆盖和低保对象应保尽保的目标,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4.重点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累计安排重点项目225项,总投资1636亿元,其中:列入省重点项目50项,投资790亿元,建成项目34个,完成投资500亿元,位居全省地级市前列。比“十五”增长2.7倍,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三成多。特大型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湛江钢铁基地、中科合资广东炼化一体化项目先后落户东海岛,晨鸣林浆纸一体化项目、鉴江供水枢纽工程等开工建设,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5.交通能源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综合交通快速发展。公路网络进一步完善,五年新(改)建公路6715.5公里,其中新建高速公路117公里。铁路运输能力增强,黎湛复线建成通车,茂湛铁路开工建设。港口建设进一步加快,新增码头泊位19个,其中深水泊位3个,新增货物吞吐能力3620万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36亿吨,成为西南和环北部湾地区唯一亿吨大港。民航机场新增航线5条。能源建设有新发展,期末全市发电装机容量145万千瓦。

6.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拥有研发机构85家,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5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88项,省级项目307项。期末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为879件和507件,比2005年增长29.9%和34.8%。申报组建湛江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得成功。高技术产品总产值年均增长22.6%,2010年达到220亿元。

7.生态型海湾城市初具雏形。环境质量优良,饮用水源和近岸海域水质达标率保持100%,空气质量连续五年保持全国前列。市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超85%,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7.4%。新(扩)建市政道路112公里,建成绿道35公里,建成绿塘河公园、南国热带花园、中澳友谊花园等8个公园。市区新增绿地面积426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9.7平方米增加到12.7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8%,位居全国重点城市前列。荣获“全国十大休闲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城市”、“城乡建设范例城市”、“全国十大绿色城市”、“中国海鲜美食之都”等称号。

8.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旅游、房地产、金融保险、信息等重点行业快速发展,带动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3%,2010年达到531.65亿元,占GDP比重37.9%,比2005年提高5.2个百分点。大力开拓城乡消费市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9.79亿元,年均增长20.3%。积极发展物流业,已形成华南地区重要的铁矿石、石油、煤炭、粮食、化肥等五大散货储备交易中心。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企业配套服务设施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滨海游、生态游、乡村游和自驾游得到大力发展。期末旅游总收入、接待游客人数分别达到65.3亿元和1415万人次,比“十五”期末增长103.1%和150%。

9.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预计全市万元GDP能耗0.639吨标煤,实现比“十五”期末降低13%的目标。全市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控制在“十一五”总量控制目标范围内,净削减量分别达到33500吨和18300吨,其中二氧化硫提前两年实现“十一五”总量控制目标。

10.外经贸规模逐步扩大。2010年,外贸进出口额35.32亿美元,年均增长14.0%,其中:外贸出口16.87亿美元,年均增长12.0%;外贸进口18.45亿美元,年均增长16.3%。多元化国际市场初具规模,东盟、俄罗斯、印度、南非等新兴市场份额不断上升。

11.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实现新突破,完成新一轮政府系统机构改革和行政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湛江开发区与东海岛经济试验区合并,加快了东海岛新区建设。完成第四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行政审批事项50%以上。推行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开展网上申报和审批,办结时间比法定时限平均缩短17.4个工作日。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实施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

12.社会民生进一步改善。五年用于民生的支出322.51亿元,占地方一般预算支出的65.2%。期末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0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909元,年均分别增长9.7%和10.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6.5%,提前一年基本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全面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就业援助制度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率先在全国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期末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53.7万人和587.5万

人。健全和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目标。文化建设全面推进,卫体与计生工作稳步发展。

专栏1 :湛江市“十一五”规划主要预期目标完成情况

指标

2005年

“十一五”

预期目标

“十一五”完

2010

06-

10

%

2010年

06-1

0年

均增

长%

全市生产总值(亿元)

680.971200101402.7

7

13.0

第一产业

160.503294.587.4

第二产业

297.7212.

3

576.5413.2

#工业

270.7012.

6

522.7213.4

第三产业

222.7510.

3

531.6516.3

人均生产总值(元)

102431800

8.52004811.9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23.6:43

.7:32.7

13:5

1:36

21.0:41

.1:37.9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13][-1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180.45[130

0]

12.

5

[1665]23.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269.2512679.7920.3外贸出口总额(亿美元)

9.571016.8712.0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亿美元)0.3910[4.44]

财政总收入(亿元)63100

以上8187.16

22.0

4

港口货物吞吐量(亿吨)

0.661以

1.3615.6

城镇化率(%)

41.85039.5

消费品价格指数(%)

101.43103 2.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入(元)96521420

8153059.7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元)425056876690910.2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

(平方米)27.72828.9

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平方米)26

29

29

高中毛入学率(%)

46.18586.5

城镇登记失业率(%)

3.23.8以

2.98

人口自然增长率(‰)

6.97以

7.23

城市人均公共绿地(平

方米)9.771212.7

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35

]

0.18

[-55.

8]

注:①全市生产总值绝对数按现行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②“[ ]”号的数为“十一五”时期累计数。

第二节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国际国内宏观环境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市将进入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阶段,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分工格局调整中蕴藏着新机遇,有利于我市更好地借助外力、提升发展层次。从国内看,国家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更加重视推进城镇化和调整收

入分配格局,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有利于我市充分挖掘潜力、拓展发展空间。珠三角规划纲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有利于我市利用国内国际资源、承接产业转移、参与区域分工与合作。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我国经济正处于调整转型的重要阶段,有利于我市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

从自身发展环境看,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双转移”战略,出台了《促进粤西地区振兴发展的指导意见》,我市在全省发展大局中的定位更加明晰、地位更加重要,区位、市场、资源、人力、农业、文化等优势进一步凸显。全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将促进我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推进钢铁、石化、造纸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14年承办广东省第十四届运动会,将促进海东新区的建设,显著改善我市基础设施,增强对经济发展的承载力。从国内外形势和我市发展态势来判断,“十二五”时期,我市进入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民生建设的关键时期,是科学发展、后发崛起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甩掉欠发达地区帽子、争当全省发展新增长极的关键时期。

(二)面临挑战

在看到机遇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转型期社会矛盾凸显也使我市发展面临着不少问题的困扰。主要是:现代产业体系进入全面建设期,但形成现实生产力还需要时间,未能形成即期的强大经济实力;我市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但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大交通网络还未形成,还未能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发展优势;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城市管理滞后,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落后,违法建筑还未得到有效遏制,管理权重心还未下移到区、街一级,责权利不相称;市区经济发展势头较好,但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有些还很困难,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还不够强;经济发展加快,但总体实力还不够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还很薄弱,一些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幸福感有待提高;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但社会治安案件和公共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群众的安全感还不够高。

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奋力开创湛江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三节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改革开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幸福湛江”为核心,大力实施“工业立市、港口兴市、生态建市”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推动“三年大变化、十年大跨越”“争当粤西地区振兴发展的龙头”取得决定性进展,为把湛江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现代化新兴港口工业城市、生态型海湾城市、粤西地区的中心城市和环北部湾重要城市而努力奋斗。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主题主线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本要求是:必须坚持把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为主攻方向。必须坚持把建设重大基础设施作为基础支撑。坚持谋长远打基础,适度超前及早谋划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努力把湛江优越的自然禀赋转变为现实发展优势,切实加快发展步伐。必须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重要着力点。必须坚持把以城带乡作为重要路径。必须坚持把科教兴湛、人才强市作为先导战略。必须坚持把改革创新、开放兼容作为强大动力。必须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建设幸福湛江作为根本目

的。

第四节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十二五”发展趋势和条件,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如下:专栏2:湛江市“十二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类别指标单位201

0年

201

5年

%

经济发展

全市生产总值亿元140

6.37

270

13

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298.

15

4054

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579.

75

127

15

#工业增加值亿元524.

00

116015

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528.

47

102

5

14

人均生产总值元200

48

350

00

11

.3

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

亿元679.

79

140

16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3

4

性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526. 5718预

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亿元66.2

3

120

13

.3

港口货物吞吐量亿吨

1.36

2.5预期性

集装箱吞吐量万标箱

32100预期性

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35.3

256.8

8

10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亿美元[4.4

4]

[6.3]

经济结构

三次产业结构%

21.0

:41.

1:37

.9

15:4

7:38

工业增加值占生产

总值比重

%

37.343

居民消费率%

41.843

城镇化率%

39.5

45以

研究和发展经费支

出占生产总值比重

%

0.380.5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1225

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申请量件

2540

社会发展

人口自然增长率‰

7.237.50

城镇登记失业率%

2.98

3.5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6.68.5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

学率

%

86.590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

%

9094

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

参保人数

万人

65.770

城乡三项医疗保险

参保率

%

9899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

程建设

套[172

3]

[617

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

元153

05

246

50

10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690

9

1113

10

资源环境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46.9

1

46.8

7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

水量降低

%[3

0]

性单位生产总值能源

消耗降低

%[1

6]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

化碳排放降低

%[1

7]

主要

污染

物排

放减

化学需氧

%[1

0]

二氧化硫%[1

3]

氨氮%[1

1]

氮氧化物%[1

5]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

%

61

70以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

化处理率

%

30

80以

森林增长

森林覆盖

%

28.328.5

森林蓄积

万立方米184

7

214

1

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

12.7

13以

注:①全市生产总值绝对数按现行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②2011年起固定资产投资按新统计口径计算。③带“[ ]”号标记的为“十二五”时期累计数。④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目前标明的是国家下达给省的指标值,市的目标待省分解下达后再定。⑤城乡三项医疗保险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第二章“十二五”发展主要任务

根据“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和目标,《纲要》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9大主要任务。

一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的主攻方向,以钢铁、石化等产业为重点,培育现代产业“50强”,加快建设先进

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群,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

争力。

二是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综合交通体系,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港口资源,推进港口建设朝大型化、深水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完善公路网络,加快铁路

建设。构建能源保障体系,着力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支持新能源开发。加强水利设

施建设,推进鉴江供水枢纽、雷州半岛扩大治旱、雷州青年运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

水改造等工程建设。

三是加快壮大县域经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

化建设。引导现代产业向县域布局建设,推动各县(市、区)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和危房改造等问题,深入实施开发式

扶贫,推进农村集体林权、土地管理、农村金融体系等领域改革。

四是建设生态型海湾城市。强化规划的约束力,在空间规划布局上体现保、压

调控力,确保需要鼓励发展的产业的发展空间。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提升中

心城区综合服务功能,提升辐射带动作用。围绕湛江湾、雷州湾,高标准规划环湾

群岛、布局城市群落,形成拥湾发展的生态型海湾城市架构。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

建设,强化节能降耗和资源节约。

五是构建开放合作新格局。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扶

持家用电器、水海产品等传统出口产品升级换代,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建设,提高

加工贸易的出口比重,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一批

产业链长、带动性强、辐射力大的龙头型、基地型项目落户湛江。加强区域合作与

交流,争取纳入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做好与海南国际旅游岛规划的对接,推动

与港澳台在各领域的合作,提升与东盟双向互动投资合作水平。

六是深化体制改革。积极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优化政府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改进政府管理服务,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加快富县强镇事权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推行财政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财政支出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和社会民生等领域。健全民主法治,加强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力度,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落实放宽市场准入的各项政策。

七是积极推动科教文体事业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优先发展教育,大力推动教育强市、强县(市、区)、强镇建设。突出建设文化强市,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发展,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推进重大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着力提升湛江文化形象。加快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全力办好省第14届运动会。

八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设惠及全民的就业体系,加大与珠三角地区劳务合作的力度,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快建立新农保制度,探索建立职工医保与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框架基本统一的新模式,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引导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人口工作,注重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

九是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建立公共安全机制,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保障。《建议》提出要按照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要求,加大公共安全投入,立足于防范,努力消除公共安全隐患,完善公共安全预防管控和应急处置机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化“三项重点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确保一方平安。

第三章“十二五”规划实施保障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是确保规划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纲要(草案)》提出,要充分发挥规划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强化监督检查,确保规划有效实施。

一是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完善规划体系,加强各类规划之间衔接协调,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建立保障规划实施的长效机制。

二是强化重大项目支撑。“十二五”重大项目安排主要考虑了以下原则:注重规划主导、注重突出重点、注重统筹兼顾、注重区域协调发展。根据这些原则,《纲要(草案)》提出重大建设项目163项,总投资4640亿元,“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2903亿元。包括:①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设交通运输、能源保障、水利、信息化等项目56项,“十二五”计划投资705亿元;②现代产业建设工程,建设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等项目64项,“十二五”计划投资1691亿元;③宜居城乡建设工程,含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等项目11项,“十二五”计划投资301亿元;④绿色生态建设工程,建设环境治理、生态保护、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等项目7项,“十二五”计划投资62亿元;⑤民生保障建设工程,建设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项目18项,“十二五”计划投资110亿元;⑥文化强市建设工程,建设文化产业、公共文化设施等项目7项,“十二五”计划投资34亿元。同时,规划重大前期预备项目17项。

三是加强规划监督考评。完善规划实施监督评估制度,强化组织实施和指标约束,加强评估考核,进一步完善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落实规划目标任务。各级政府要制定建设幸福湛江的指标体系和规划实施评价标准,并转化成约束性指标,分解到年度进行督促检查考核。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完整版

全国化工科学技术大会资料之二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 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征求意见稿)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二O—O年十月

目录 一、行业概况 (1) 二、行业科技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 (1) 三、产业发展科技需求分析 (14) 四、指导方针、总体目标及重点任务 (16) (一)指导导方针 (16) (二)总体目标 (17) (三)重点任务 (18) 五、技术重点方向 (22) 六、政策措施 (39)

前言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发 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快速发展,目前全行业总产值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成为名副其实的石油和化工 大国。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特 别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行业长期积累的矛盾日益凸显,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使我国率先实现 经济回升向好,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实践证明,科技创新不仅是应对国 际金融危机的强大武器,也是经济持久繁荣的不竭动力。 200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我国政府做出庄严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 至45%。这些都对行业的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迫切要求。 “十二五”期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攻坚阶段,是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从“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 转变”的关键时期。制定并组织实施《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科技发 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调整结构、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增强行业竞争力,推动行业稳定较快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 《纲要》在总结“十一五”我国石油和化工科技创新取得的成绩,分 析科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行业发展面临的科技需求基础上,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年)》总体要求,充分吸纳《我

安徽省低碳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安徽省低碳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为加强我省低碳技术研究与开发,提升我省低碳技术创新能力,抓住低碳经济发展机遇,发展新兴产业,促进我省产业低碳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低碳技术发展的背景和意义 气候变化是21世纪所面临的环境挑战,事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改变传统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寻求低碳发展路径,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特征的低碳经济正成为全球的战略行动。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世界各国竞相加速研发低碳技术、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型社会,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低碳技术整体水平落后,自主创新与技术储备不足,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差,低碳产业体系薄弱。 针对低碳技术的发展方向,结合我省实际,通过编制低碳技术发展规划,对理清我省低碳技术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确定阶段性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加快形成低碳技术体系,为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开展低碳技术自主创新,促进高能效、低排放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强低碳技术的中长期战略储备,争取在重点和关键技术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有利于建立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支撑发展方式转变。

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竞争力。推进低碳技术的研发、应用与推广,不仅有利于促进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等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产业发展,而且有利于改造提升我省钢铁、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降低生产总值的碳强度,把握发展主动权。 有利于建立低碳技术研发与合作平台,实现互利共赢。充分利用国内外的力量,有序推进低碳技术的交流合作,加快低碳技术研发与转化,有利于我省加强低碳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实现互利共赢。 有利于推进我省低碳科技示范区建设,为全国提供先行经验。探索建立不同类型的城市、社区、行业的低碳科技示范区,加速低碳技术集成,不仅有利于推进整个社会的低碳发展,而且有利于选择试点、重点推进、积累经验,为全国低碳科技示范区建设提供先行经验。 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技术、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的核心是大幅度提高碳生产率,不仅有利于解决经济建设与气候保护之间的矛盾,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技术发展的基础和突出问题 (一)发展基础 为贯彻落实《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发展低碳经济,我省制定了《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旨在应对气候变化、发

十二五规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摘编)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要求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9亿人以内。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57亿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3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安徽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

安徽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 (2011—2015年)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安徽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依据国家《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和《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背景 自200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以来,各地、各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联合协作、务实进取,全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基本实现了“十一五”时期发展目标,为“十二五”开局和实现2020年长远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2010年,我省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2.5%;大力实施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了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提高;广泛开展科学教育与科普活动,科普设施不断完善,科普资源逐步丰富,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得到较快提升,科学素质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明显增多;加快发展科普产业,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营性科普产业并举机制初步建立;不断完善联合协作工作机制,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我省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和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发展还不平衡,面向农民、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工作亟待强化,科普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科普事业投入不足,科普产业发展不够,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参与科学素质工作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对于增强我省自主创新能力,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加速崛起的经济强省、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宜居宜业的生态强省,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方针和目标 (一)指导方针。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指导方针,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为主题,以提升公共科普服务能力为核心,以科普资源共建共享为抓手,以服务民生为着眼点,以服务基层为着力点,完善体制机制,创新方式方法,努力提高全体公民科学素质,为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美好安徽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和智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

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vdΓ?ǔeê q

? ? q 8 ] ? @ q q) S??; Ф Ф9? ?e @ pJ?

安徽省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

安徽省“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 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规划纲要】牢牢把握世界科技进步方向、全球产业变革趋势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工程》,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以合芜蚌为依托,开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创新改革试验,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与创造潜能,创建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 【权威解读】“十三五”期间,我省将下好创新“先手棋”,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围绕纲要,我省将持续抓好创新型省份建设“1+6+2”政策落实,强化企业创新主体,狠抓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推动科技创新与金融、人才、平台深度融合;实施好新型显示、智能语音、量子通信、智能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农业等一批科技重大专项,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实施100项科技重大专项项目、100项重点研发项目;加快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政策先行先试;加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扶持力度,重点实施好创新人才培育计划;努力取得基础前沿和关键共性技术成果、高新技术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和增加值等产业成果、发明专利的应用和保护等创新成果。 ——省科技厅计划处处长周晓辉 【专家评述】规划纲要提出,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科大讯飞作为省科技创新龙头企业,在智能语音与人工智能方向上取得了突出成果。目前,“讯飞开放平台”与超过13万家开发伙伴分享科大讯飞技术;借助“讯飞开放平台”,中小企业和创业者可以获得良好的资源和技术支撑,从而助力小企业和创业者腾飞。中国人工智能可以由语音、语言为切入点,注重机器人理解、交互和预测能力,走出自己独特的发展路径。智能语音和机器人等是科大讯飞主要攻关项目,名列省“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的科技重大专项,通过科大讯飞多年积累的源头基础,在未来必然会有一个爆发式的前景。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峰 【记者点评】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新常态下推进新发展,必须改革创新,增加创新含量,激发创新活力。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既要抢占科技前沿,催生变革性技术;又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突出企业主体地位,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只有时刻将创新放在第一位,方能在未来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科技部关于印发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科技部关于印发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科技部门户网站 2012年09月06日 国科发高【2012】89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推动新型显示技术和产业发展,我部组织编制了《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科技部 2012年8月21日1 附件: 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显示产业是年产值超过千亿美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信息时代

的先导性支柱产业,产业带动力和辐射力强。为实现新型显示产业的加速创新发展,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精神,制定本专项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 (一)全球新型显示技术发展迅速。 显示技术处于多种技术路线并存、产业发展迅速的黄金阶段。目 前主要的显示技术有阴极射线管显示、液晶显示、等离子体显示、有机发光显示、激光显示、三维立体(3D)显示、电子纸显示、场发射显示、发光二极管显示、硅基液晶投影显示、数字光处理显示等。其中,阴极射线管显示已基本退出显示技术历史舞台,液晶显示技术和等离子体显示已经成为显示主流技术,激光显示、3D 显示、有机发光 显示、电子纸显示、场发射显示将是未来主流显示技术。我国激光显示是最有可能领先国际水平的显示技术,3D 显示是最有生命力且终将 成为显示技术共性平台的下一代显示技术,有机发光显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型显示技术,电子纸显示和场发射显示是值得关注的下一代显示技术。 2 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新型显示产业快速发展,总产值超过 1000 亿美元,其中90%以上为液晶显示产业创造。在全球液晶显示产

安徽省省属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安徽省省属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为促进省属企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根据国家和省“十二五”规划的安排和要求,结合我省省属企业实际,编制本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时期省属企业发展情况 “十一五”以来,省属企业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宏观调控政策,不断加大改革、调整、管理、创新的力度,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呈现总量、规模、效益全面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成为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总量和规模大幅度提升。2010年末,省属企业资产总额6952亿元,比2005年末增长1.8倍,居全国第8位,其中,净资产2362亿元,比2005年末增长1.6倍。资产规模上百亿元的企业有17户,比2005年增加8户;户均资产达到211亿元,比2005年末增长2.2倍。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4168亿元,比2005年增长1.9倍,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达到11户,比2005年增加5户。

润239亿元,比2005年增长1.9倍,居全国第6位,利润总额超10亿元的企业7户,比2005年增加3户;上交税金271亿元,比2005年增长1倍多,约占同期全省财政收入的1/8左右。 常用软件课程设计

——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大幅度提升。对省属企业进行大规模、高起点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十一五”期间,省属企业共完成投资3350亿元,完成了预期目标。通过加大投入,一大批高技术含量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目前,省属企业已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7个,省级技术中心30个;拥有国家级创新型企业2户,省级创新型企业17户。一些重要骨干企业的产品在全国排头兵的地位更加凸显。2010年我省列入中国企业500强的企业有12户,其中有10户省属企业,比2005年增加3户。 ——社会责任和贡献大幅度提升。2010年,省属企业从业人员54.7万人,省属企业职工人均收入4.3万元,比2005年增长近1倍,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在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中,省属企业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保增长、保就业、保稳定的决策部署,做到减薪不减员、待岗不下岗,且通过自身的稳定发展,使一大批配套企业免受金融危机冲击;在抗击重大自然灾害的关键时刻,省属企业在第一时间投入救灾援建、捐款捐物;在电力迎峰度夏、迎峰度冬常用软件课程设计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第一节统筹发展各级各类教育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学前一年毛入园率提高到85%。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全面提高质量和水平。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发展,推进“双语教学”。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第二节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统筹规划学校布局,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行县(市)域内城乡中小学教师编制和工资待遇同一标准,以及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取消义务教育阶段重点校和重点班。新增高校招生计划向中西部倾斜,扩大东部高校在中西部地区招生规模,创新东西部高校校际合作机制。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逐步实行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健全国家资助制度,扶助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完成学业。 第三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的技能和本领。全面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严格教师资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校长和教师专业化水平,鼓励优秀人才终身从教。 第四节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改进考试招生办法,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制度。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责任,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落实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平等的法律地位,规范办学秩序。扩大教育开放,加强

《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解读

《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解读 作者:李文君 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12年第02期 《教育与职业》:《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制定的背景是什么? 徐建国:为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科学指导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二五”时期的建设,特制定《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教育与职业》: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现状如何? 徐建国:“十一五”以来,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已经成为转化高新技术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校师生创业的重要基地。总体实力不断增强,体系初步形成,已累计认定国家大学科技园86家,涵盖了2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134所高校。2010年年底,国家大学科技园现有可自主支配面积814.5万平方米,入驻在孵企业6617家,累计毕业企业4364家。2010年,累计转化科技成果4606项,在孵企业申请专利5603项,其中发明专利2333项。 《教育与职业》:国家大学科技园如何发挥高校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徐建国:国家大学科技园面向产业发展需求,依托高校技术和人才优势,创新产学研用合作模式,与地方共建产业化基地,较好地满足了地方对科技的迫切需求,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不断完善,促进了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教育与职业》:国家大学科技园在集聚和培养人才方面有何成效? 徐建国:国家大学科技园努力营造良好环境,制定激励措施,吸引高水平人才入园兴办企业。建立了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支持学生来园创业实践,形成了校区园区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认定了41家国家大学科技园为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 《教育与职业》: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模式有哪些? 徐建国:国家大学科技园形成了一校一园、多校一园、校府共建等模式,有效整合了各类创新资源,促进科技园的快速成长。

湖南十二五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攻坚时期。本规划根据《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制定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编制,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依据,是引领我省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争做科学发展排头兵 奋力开启湖南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进程,必须立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阶段性特征,必须适应世情、国情、省情发生的深刻变化,坚定不移加快发展步伐,坚定不移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第一节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是应对重大挑战、经受重大考验、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是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大胆探索、锐意创新并迈出坚实步伐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全省上下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大力实施“一化三基”战略,成功战胜低温雨雪冰冻等严重自然灾害,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谱写了科学跨越、富民强省的新篇章。 1.“十一五”奠定的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008年跃上万亿元新台阶,跻身全国十强,2010年达15902亿元(预计数,下同),五年平均增长14%,是历史上发展最好最快的一个时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500美元,实现财政总收入186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75亿元。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零售额等主要指标,在“十五”的基础上实现了总量和均量翻番。高新技术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2%,全省已步入工业化中期加速发展的新阶段,经济运行走上了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

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 工业和信息化部 二O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物联网已成为当前世界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之一,发展物联网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壮大物联网,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现状及形势 (一)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物联网发展与全球同处于起步阶段,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产业和应用基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产业发展初具基础。无线射频识别(RFID)产业市场规模超过100亿元,其中低频和高频RFID相对成熟。全国有1600多家企事业单位从事传感器的研制、生产和应用,年产量达24亿只,市场规模超过900亿元,其中, 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市场规模超过150亿元;通信设备制造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建成全球最大、技术先进的公共通信网和互联网。机器到机器(M2M)终端数量接近1000万,形成全球最大的M2M市场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10年物联网市场规模接近2000亿元。 技术研发和标准研制取得突破。我国在芯片、通信协议、网络管理、协同处理、智能计算等领域开展了多年技术攻关,已取得许多成果。在传感器网络接口、标识、安全、传感器网络与通信网融合、物联网体系架构等方面相关技术标准的研究取得进展,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WG7)的主导国之一。2010年,我国主导提出的传感器网络协同信息处理国际标准获正式立项,同年,我国企业研制出全球首颗二维码解码芯片,研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光纤传感器,TD-LTE技术正在开展规模技术试验。 应用推广初见成效。目前,我国物联网在安防、电力、交通、物流、医疗、环保等领域已经得到应用,且应用模式正日趋成熟。在安防领域,视频监控、周界防入侵等应用已取得良好效果;在电力行业,远程抄表、输变电监测等应用正在逐步拓展;在交通领域,路网监测、车辆管理和调度等应用正在发挥积极作用;在物流领域,物品仓储、运输、监测应用广泛推广;在医疗领域,个人健康监护、远程医疗等应用日趋成熟。除此之外,物联网在环境监测、市政设施监控、楼宇节能、食品药品溯源等方面也开展了广泛的应用。 尽管我国物联网在产业发展、技术研发、标准研制和应用拓展等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应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物联网发展还存在一系列瓶颈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与国外差距较大,高端综合集成服务能力不强,缺乏骨干龙头企业,应用水平较低,且规模化应用少,信息安全方面存在隐患等。

十二五规划具体内容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目录 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环境 第二章指导思想 第三章主要目标 第四章政策导向 第二篇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第六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第七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第八章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第九章改造提升制造业 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 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第四篇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第五篇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第六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第二十九章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第三十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第三十一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第三十二章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第三十三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十四章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第三十五章提高住房保障水平 第三十六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第九篇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第三十七章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纯文字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新华社北京2011年3月16日发布 广西大学覃安基整理 2011/4/20

目录 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4) 第一章发展环境 (4) 第二章指导思想 (5) 第三章主要目标 (6) 第四章政策导向 (8) 第二篇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9) 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9) 第六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10) 第七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11) 第八章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12) 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13) 第九章改造提升制造业 (13) 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15) 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 (16) 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17) 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18) 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18) 第四篇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19) 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19) 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20) 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21) 第五篇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22) 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22) 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24) 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25) 第六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6) 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26) 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27) 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28) 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29) 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30) 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31) 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32) 第二十七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32) 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33) 第二十九章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35) 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35) 第三十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36) 第三十一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36) 第三十二章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37) 第三十三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38)

十二五现代生物制造科技发展专项规划

附件: 代生物制造科技展“十二五”现发 专项规划 — 1 —

科学技术部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 目录 一、形势与需求 (5) (一)现代生物制造是世界各经济强国的战略重点 (5) (二)现代生物技术正在推动生物制造技术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6) (三)现代生物制造是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需求..7 (四)现代生物制造是提高我国生物产业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8) 二、发展思路与原则 (9) (一)基本思路 (9) (二)基本原则 (10) 三、发展目标 (10) (一)实施目标 (10) (二)具体目标 (10) 四、重点任务 (11) (一)解决现代生物制造的重大科学问题 (11) (二)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 (12) (三)研究开发一批重大产品和技术系统 (15) (四)提升生物制造科技创新能力 (17) 五、保障措施 (18) (一)建立现代生物制造科技与产业发展的协调机制 (18) (二)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 (19) (三)大力促进企业创新能力建设 (19) (四)促进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实施和保护 (20) (五)加强高素质现代生物制造技术及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20) (六)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外优势资源 (20) 名词解释 (22) — 2 —

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历史使命,大力发展现代生物制 造科技与产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国家中长期科学 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以下简称《纲要》)把生物 制造作为未来着力发展的战略高技术,2010年9月通过的《国务 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将生物产业列为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生物制造是生物产 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贯彻落实《纲要》和《决定》的部署,配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实施,全面推进我国生物制造产业的发展,特编制《“十二五”现代生物制造科技发展专项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 气候变化、环境危机、能源资源短缺正在引起世界范围内产 业格局的深刻变革。生物制造具有高效、绿色、低碳、可持续等 特征,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加快培育和发展生物制造产业,是突破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 制约、构建可持续的现代化发展之路的迫切需求。 (一)现代生物制造是世界各经济强国的战略重点。 随着生物科技的进步及其向工业领域的快速渗透,现代生物 制造正在引发一场新的工业革命。世界各主要经济强国都把生物 制造作为保障能源安全、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促进 — 3 —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https://www.doczj.com/doc/6412286965.html, 2011年03月17日05:56 人民网-人民日报 目录 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环境 第二章指导思想 第三章主要目标 第四章政策导向 第二篇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第六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第七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第八章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第九章改造提升制造业 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 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第四篇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第五篇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第六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第二十九章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第三十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第三十一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第三十二章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第三十三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十四章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第三十五章提高住房保障水平 第三十六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第九篇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科技中心“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

科技中心“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AA科技中心(科普活动中心)(以下简称“青少年科技中心”)事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青少年科技事业科学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和《中国科协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订本规划。 一、前言 “十一五”是不平凡的五年,青少年科技中心积极落实和完成《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有关任务及其他各项任务,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和成果。“十一五”期间,青少年科技类竞赛活动和学科奥赛形成品牌,在培养和选拔科技后备人才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加强与政府主管部门及社会力量合作,组织实施科技教育项目,为提高青少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创造有利条件。紧密围绕国家和社会关切的重点热点,大联合大协作,组织实施重点科普活动不断创新发展。积极落实《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逐步探索和加强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组织开展的青少年国际和港澳台地区科技交流活动取得显著成效。这些为“十二五”时期青少年科技中心的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十二五”青少年科技中心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落实党和政府科技、教育、人才发展的方针政策和工作任务,按照中国科协“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定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基层、务求实效”的工作要求和“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思路,面向广大青少年和社会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促进青少年科技事业的科学发展。 今后五年的工作方针是:科学发展、创新引领、加强服务、营造环境。 科学发展——未来五年是科协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新的机遇期和重要发展期,要坚持把科学发展作为最强有力的支撑和动力,围绕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发展规划和《中国科协“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整理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目录 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环境 第二章指导思想 第三章主要目标 第四章政策导向 第二篇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第六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第七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第八章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第九章改造提升制造业 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 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第四篇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第五篇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第六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第二十七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第二十九章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第三十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第三十一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第三十二章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第三十三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十四章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第三十五章提高住房保障水平 第三十六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第九篇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第三十七章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第三十八章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 第三十九章加强社会组织建设 第四十章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第十篇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四十二章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第四十三章推进文化创新 第四十四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第十一篇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十五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第四十六章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第四十七章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第四十八章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第四十九章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第十二篇互利共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第五十章完善区域开放格局 第五十一章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第五十二章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 第五十三章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 第十三篇发展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第五十四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五十五章全面推进法制建设 第五十六章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第十四篇深化合作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 第五十七章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第五十八章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第十五篇军民融合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五十九章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六十章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第十六篇强化实施实现宏伟发展蓝图 第六十一章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 第六十二章加强规划协调管理

中国云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附件: 中国云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云计算是互联网时代信息基础设施与应用服务模式的重要形态,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集约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以资源聚合和虚拟化、应用服务和专业化、按需供给和灵便使用的服务模式,提供高效能、低成本、低功耗的计算与数据服务,支撑各类信息化的应用。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阶段。加快云计算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对于支撑我国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提升我国信息化应用水平、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针对国家信息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等相关要求,制定本专项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 (一)发达国家积极部署云计算发展战略 随着信息技术突破和产业创新不断迈向新高度,以云计算为代表的变革性技术创新正不断打破既有技术锁定和传统垄断体系,推动着产业链和产业力量的分化重组,催生着新兴产业体系,为重塑产业格局带来新的重大机遇。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主要发达国家和发达经济体高度重视云计算发展带来的全球信息优势重构的机遇,纷纷将信息产业作为战略布局的优先领域,围绕云计算及其产业发展,在政策、标准、政府应用等方面制定了长期发展战略,加强国家级云计算基础设施部署,为电子政务、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金融等领域的信息化发展提供技术保障。一些国际知名信息企业也把云计算作为引领下一轮信息技术创新的重要产业机遇,纷纷投入巨资开展技术研发和标准研究,以期在云计算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二)我国云计算发展的有利因素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对云计算的发展,把云计算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在部分城市先行开展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多个省市也发布了地方云计算战略规划,成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