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7.空间计量经济学文献综述

7.空间计量经济学文献综述

7.空间计量经济学文献综述
7.空间计量经济学文献综述

空间计量经济学文献综述

陈建先1,郑玉歆2

(1.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摘要:空间计量经济学是用于处理模型中空间相关关系的一种方法,是计量经济学的新兴分支之一。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且在实证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基于此,本文将对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证进行了系统的文献综述,并提出了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的不足和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字: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设定;空间相关性检验;参数估计方法;实证研究

空间计量经济学起源于区域科学和计量经济学的共同发展,研究的是如何在横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中处理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结构问题,是计量经济学的一个分支。Anselin (1988b)将空间计量经济学定义为:在区域经济模型中处理由于空间因素导致的特殊性质的一系列方法。具体的说,就是在基于对空间效应恰当设定的基础上,对于区域经济模型进行一系列的模型设定、估计、检验与预测的计量经济学方法。Paelinck和Klaassen(1979)认为空间计量经济学是用来处理多区域模型中空间关系的一种方法。他们指出,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主要有:(1)空间模型中的空间相关性问题;(2)空间关系的非对称性问题;(3)其他区域中的解释变量的重要性;(4)事前与事后联系的差异问题;(5)空间建模问题。

Anselin和Florax(1995b)指出:在主流经济学的实证中,空间要素日益受到关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New Directions(Anselin et al,1995a)出版之后,有关空间计量的书籍被大量地出版,涉及到的领域不仅包括区域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而且包括社会学和政治学;其二,许多学者发表了大量的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论,为空间计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最后,经济文献杂志也列出专门一章,介绍空间计量的横截面和空间模型。然而,到目前为止,空间相关性以及对于空间因素、空间随机过程等问题的处理尚未被提高到与时间序列处理方法同等重要的高度(Anselin, 1988b)。

1陈建先(1982-),男,汉族,祖籍福建莆田,经济学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研究

方向:数量经济学,E-mail: chenjianx2001@https://www.doczj.com/doc/634778524.html,;

2郑玉歆(1945-),男,汉族,祖籍河北固安,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工业生产率及技术

创新、经济模型与政策模拟、中国环境与发展政策;E-mail: Zhengyuxin@https://www.doczj.com/doc/634778524.html,;

1. 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文献综述

1.1模型设定

根据不同的数据类型,空间计量模型可以分为空间横截面模型和空间面板模型。在空间横截面模型方面,Hordijk(1979)、Anselin(1980,1988a)和Bivand(1984)探讨了几种常见的模型。Anselin(1988b)在其著作《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与方法》对其进行了总结。他给出了一个广义的空间计量模型,模型中包括了空间滞后项、误差自相关、误差移动平均项和异方差。然后,Anselin(1988b)从该模型出发,不断地增加限制条件,得到了空间滞后模型(spatial lag model, SLM)、空间滞后模型(Spatial errors model, SEM)、杜宾空间模型(Dubin Spatial model, DSM)等。考虑到误差项空间相关性的类型有两种:空间自相关和空间平均移动相关,Anselin(2003)提出了空间MA(1)模型和空间ARMA(1,1)模型。

在空间面板模型方面,在Zellner(1962)提出似不相关回归模型(seemingly unrelated regression,SUR)基础上,Arora & Brown(1977),,Hordijk & Nijkamp (1977, 1978),Anselin (1988b)和Fik(1988)把空间效应加入了SUR模型,提出了空间似不相关回归模型(spatial seemingly unrelated regression, SSUR);Lee(2001a, 2001b, 2004)和Kelejian &Prucha (1999,2002,2004)讨论了空间固定效应模型的设定以及空间矩阵的约束条件。Elhorst(2003)利用最大似然估计方法来估计参数。Elhorst(2003)和Baltagi&Li(2004)研究了空间随机效应模型,空间随机效应模型包括空间自相关随机效应模型和空间残差自回归随机效应模型;Baltagi et al(2004),Elhorst(2005)和Y u et al(2006)考虑了变量的时间滞后项,给出了空间动态面板数据的设定方法,并讨论了参数估计问题;此外,Anselin(1988b)讨论了误差组合模型在面板数据中的应用,提出了空间误差组合模型。Kapoor et al(2007)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更一般意义上的空间面板误差组合模型,并且将矩分析方法应用到模型的估计中。

目前大部分的空间计量模型讨论的是单方程模型。在考虑变量的内生性时很少有研究者分析结构性空间变量的内生性问题。针对这一问题,Rey和Boarnet(2004)给出了一个空间计量经济学联立方程模型系统的框架。除了上述模型外,空间计量模型还包括了系数扩展模型(Casetti,1972,1991),空间probit模型(Pinkse and Slade, 1998; LeSage, 2000; Beron et al,2003; Murdoch et al,2003)。

传统的空间模型主要是用于分析全局空间溢出和空间乘数的横截面数据模型,包括空间

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然而,随着空间经济经济学的不断发展,这种简单的模型显然不适应发展的需求。因此,学者们提出了各种更为复杂,考虑更多因素的模型。尽管这些模型很难被估计且很少被用于实证研究中。另外,大量文献只考虑线性的空间模型设定,而很少涉及到非线性的模型,这也是空间计量经济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1.2 空间相关性检验

在处理空间数据过程中,空间相关性检验是一步非常重要的工作。它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空间误差相关性检验,包括空间自相关和空间移动平均相关检验;另一类则是空间滞后相关检验。在已有的文献中,常用的空间相关性检验方法包括:Moran ’s I 检验(Moran, 1948, 1950; Cliff and Ord,1972;Tiefelsdorf,1995)、e r o LM 检验(Burridge, 1980)、Robust error LM 检验(Bera&Y oon ,1992)、基于最大似然法的LR 、Wald 、LM 检验(Anselin, 1988b )、KP-Moran 检验(Kejian and Prucha ,2002)、l a g LM (Anselin ,1988b )、Robust lag LM 检验(Bera&Y oon ,1992)和SARMA (Anselin ,1988a,1994)。

Moran (1948,1950)提出了著名的Moran ’I 检验,并构建了Moran ’I 检验统计量。Cliff 和Ord (1972)扩展了Moran ’I 检验,他们推到了Moran ’I 统计量的矩,并给出了Moran ’I 的渐进分布形式。King (1981)研究了Moran ’I 检验的有限样本性质,并发现当模型误差满足经典假设时,Moran ’I 检验时局部最佳不变量。Anselin 和Kelejian (1997)采用Monte Carlo 模拟实验方法,研究了Moran ’I 检验在包含内生变量与采用2SLS 方法估计的回归模型中的有效样本性质。Kelejian 和Prucha (2001)把Moran ’I 统计量运用到限制因变量模型和空间滞后模型中,并推导出用于检验空间滞后模型的2SLS 估计残差间空间相关性的KP-Moran ’I 统计量形式和渐进分布,进一步扩展了Moran ’I 检验。

Moran ’I 检验是基于OLS 和2SLS 估计残差的空间相关性检验方法。它的主要优点在于其结构简单且具有良好的有效样本性质,这也是它常常被运用与实证研究中的原因。然而,Moran ’s I 检验的缺点同样明显。Moran ’I 检验只能判断模型是否存在着空间相关性,而无法判断空间相关性具体形式。因此,这就需要其他的检验方法。

error LM 检验是基于lagrange 乘数原理构建的检验方法,是由Burridge (1980)最先

提出的。此后,鉴于LM-error 的缺点,Bera 和Y oon (1992)对error

LM 检验进行了修改,

提出了Robust error LM 检验。显然,Robust error LM 检验也是以lagrange 乘数原理为基础的。Anselin 和Florax (2005)比较了两个检验的可靠性,发现当模型存在空间滞后型的局部设定偏误时,Robust error LM 检验比error LM 检验更加可靠。

error LM 检验和Robust

error LM 检验都是基于线性回归模型的OLS 估计残差构建的。它们能够检验研究对象间存在空间误差关系与否,但是不能确定这种空间误差关系是空间误差自相关还是空间误差移动平均。这也是这两种检验方法的不足之处。

LR 检验、Wald 检验和LM 检验都是基于线性模型和最大似然估计方法(ML )上提出的检验方法(Anselin ,1988a )。其中LR 检验和wald 检验适用于检验一般线性模型的OLS 残差是否存在空间自相关。他们的原假设是线性模型残差不存在空间自相关。与LR 检验和Wald 检验不同的是,LM 检验是基于空间滞后模型和ML 估计上的检验方法,目的是检验空间滞后模型的ML 估计残差是否存在空间自相关(Anselin ,1988a ),这与KP-Moran 检验相似。两者不同的是,LM 检验是基于ML 估计残差构建的,而KP-Moran 检验是基于2SLS 估计残差。

检验模型是否存在空间滞后相关,常用的方法主要是lag LM 检验和Robust lag LM 检验。Anselin (1988a )首先提出了采用LM 检验来判断线性模型是否存在空间滞后相关。Bera 和Y oon (1992)改进了lag LM 检验,提出了Robust lag LM 检验。两种检验的原假设模型都是一般的线性回归模型,备选假设是空间滞后模型。

除了上述检验方法之外,Anselin (2001)提出了空间相关性的得分检验,原假设模型为一般的线性回归模型,而备选假设则为空间ARMA (p,q )模型或空间误差组合模型;Li 等(2007)提出了APLE (Approximate profile likelihood estimator )方法,用于检验空间相关性。Lee 等用Monte Carlo 实验证明了APLE 优于Moran 检验。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学者欧变玲(2009)在其博士论文里将Bootstrap 方法应用于构建空间相关性检验的Moran ’s I 统计量,提出了OLL-Moran 检验。而且,通过大量的Monte Carlo 模拟实验,证明了当误差项服从经典假设时OLL-Moran 检验具有非常好的有限样本性质。与KP-moran 检验相比,OLL-Moran 检验更能有效地识别空间相关性。

综上所述,比较各种不同的检验方法,我们可以总结如下:其一,各种检验方法的检验目标不同。Moran ’s I 检验是只能检验线性模型是否存在空间相关,但不能判断是那种的空间相关关系。error LM 检验、Robust error LM 检验、LR 检验、Wald 检验、LM 检验都是

检验模型残差是否存在着空间相关性。而lag LM

和Robust lag LM 检验是检验模型是否存在着空间滞后相关性。

其二,不同的检验方法是基于不同的参数估计方法构建的。Moran ’s I 检验; lag LM 检验、Robust lag LM 检验、lag LM 检验、Robust lag LM 检验和SARMA 检验是基于线性模型的OLS 上构建的。而LR 、Wald 和LM 三种检验方法是以模型的ML 残差为基础的,由于涉及到最大似然估计,三种检验方法比其他检验方法也较为复杂。KP-Moran 检验方法则是基于2SLS 估计上构建的。

最后,上述检验方法的有效性是基于两个重要的假设前提,一是线性模型的误差服从正态分布且互相独立,另外的是样本必需足够大,即大样本假设。然而,在计量经济模型的实证过程中,这两大条件往往很难同时满足,因而检验方法的性能往往更难完全令人满意。 空间相关检验方法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放宽模型误差项独立同分布假设,考察线性模型存在异方差时的空间相关性检验;接着,放宽大样本假设,考察各种检验方法在有效样本下的检验效力问题;最后,把其他计量手段引入到检验统计量的构建,如广义非参检验、基于GMM 之上的检验统计量等等。

1.3 参数估计方法

由于存在着空间滞后项,空间计量模型的OLS 估计是有偏的(Anselin, 1984)。针对此问题,Anselin (1984,1986,1988b )提出了空间计量模型的ML 估计方法。由于ML 估计需要设定误差项服从独立正态同分布,这在现实时往往很难符合。因此,Lee (2004)拓展了ML 方法,提出了空间计量模型的伪最大似然估计方法(QML )。在所有的渐进正态估计量中,ML 估计量是最有效的。然而在实际运算过程中, ML 估计量的获取存在着非常大的困难,它需要计算出空间形式的Jacobian 特征向量(Anselin,1988b )。在中等样本或小样本的情况下,Ord (1975)提出了特征值分解模型,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但当遇到大样本(>1000)时,这个方法失效了,原因是特征值计算过程的极度不稳定性。为了解决大样本情况下的ML 估计问题,诸多学者给出了各式各样的计算方法。Pace (1997)和Pace&Barry (1997a, 1997b )建议采用空间矩阵的Choleski 或LU 分解;Barry 和Pace (1999)提出了模拟特征值法;Pace 和Zou (2000)以及Pace 和Lesage (2003)对传统的似然方程进行细微的变形,以便易于处理。这些方法为处理大样本数据扫清了障碍,从而推动了MLE 方法在

空间计量经济学中的运用进程。

Kelejian和Prucha(1998,1999,2002,2004)将Amemiya(1974)讨论的非线性2SLS 方法应用到空间模型中,提出了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的2SLS估计量,并证明了它是渐进正态一致估计量。相比于ML估计量,2SLS估计量的最大优势是其性质不受样本数量和误差分布假设的限制。ML估计量一方面需要样本数量的支持,然而一旦样本数量过大,估计结果便会出现问题,而这一问题在GS2SLS估计过程中并不存在。Lee(2003)在这基础上,给出了最优工具变量。然而,2SLS估计量的缺陷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它的有效性不如ML估计量;其次,当模型的外生变量不相关时,2SLS估计量不是一致估计量;最后,2SLS估计量不能检验外生变量的显著性。

Kelejian和Prucha(2001)给出了经典矩估计量(MOM)。MOM估计量的有效性优于2SLS估计量,但略低于ML估计量。Lee(2001a, 2005,2007a,2007b)扩展了MOM估计量,提出了GMM估计量。最优GMM估计量是一个渐进正态一致估计量,且有着与ML 或QML估计量相同的极限分布。

2. 空间计量经济学实证文献综述

2.1 国外实证文献综述

随着几十年的发展,空间计量经济学被广泛运用至各个社会科学方面,包括社会学、犯罪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等。最近研究尤其关注于经济学领域,涉及的内容包括空间溢出、城市发展和组群经济、贸易和经济增长等。

社会学方面,空间计量经济学被用于分析社会的空间互动问题。在独树一帜的芝加哥大学,空间计量被运用研究犯罪学和城市社会学领域,分析公司的外部性、犯罪在空间上的分布和蔓延、暴力现象的转移等等(Abbot,1997;Sampson et al,2002)。

在政治学方面,空间模型被运用于研究美国的政治选举。例如Gimpel(1999),Gimpel and Schuknecht(2003),Revelli(2002),Cho(2003)。此外,Gleditsch and Ward(2002),Starr(2001)把空间溢出和蔓延纳入到国际关系和冲突的研究当中。

在研究空间溢出方面,Beron等(2005)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探讨一种测度人们对空气质量需求的间接方法;Baltagi and Li(1999)探讨了美国46个洲在1963~1992间的卷烟需求问题。作者通过不同的模型设定来说明跨洲的异质性和空间溢出(用自相关误差项

的形式来表示)问题;Moreno等(2000)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来处理地区和产业的外部性问题。

在城市发展和聚集经济的实证研究方面,Bao(2000)研究了空间互动在乡村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他们建立了两个模拟方程,分别用来分析人口和就业变化问题。在空间权重矩阵的选取上,除了常用的临近矩阵和距离矩阵之外,作者还构建了基于详细的上下班往返的人流信息的权重矩阵;Ioannides(2001)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方法来模型化城市增长过程。他建立了一个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模型。模型中包括城市特有的人力资本、罗默型的金钱外部性。

在贸易和经济增长的研究方面,Eliste&Fredriksson(1999)提取了农业贸易流和环境标准数据,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农业环境规则的空间模式。Fingleton(1998)重新审视了区域经济增长问题。在模型设定方面,他充分考虑了规模报酬递增、技术的扩展、赶超和空间外部性。通过提取1975~1995年欧盟178个NUTS地区的制造业生产率和产出数据,结论强有力地支持了递增的规模报酬;V aya等(2003)探讨了空间外部效应在生产要素积累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们发展了一个理论上的增长模型,并允许空间外部性的存在;此外,Fingleton(1999)对于在考虑空间效应的情况下欧洲国家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的相关研究;Rey和Montouri(1999)对于美国各州收入1929-94年间收敛性的相关研究;Mossi 等人(2003)对于巴西1939-1998年间经济增长的空间结构的相关研究。

就业和劳动力报酬方面,(2)就业与人力资源问题。Molho(1995)利用空间截面模型,研究发现英国的失业问题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效应;Buettner(1999)利用德国1987~1994年327个区域的相关数据,分析了失业率、总工资水平以及空间相关性对于区域工资水平的影响;Haughton等人(2003)分析了1990~1991年法国Midi-Pyrenees区域174个地区失业率的空间结构。

环境和农业问题。Bockstael(1996)讨论了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在生态经济分析中的应用;Anselin(2001a)讨论了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在环境和资源利用方面的应用问题;Nelson 和Hellerstein(1997)利用空间效应分析了人类活动与森林砍伐、耕地面积等之间的关系;Kim等人(2003)研究了存在空间效应的快乐价格函数,并进一步分析了空气质量改善的收益;Murdoch等(1997)利用空间自回归模型分析了欧洲25国硫和氮的氧化物减排需求问题。

2.2 国内实证文献综述

目前我国学者对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与应用才刚刚起步,主要的应用领域集中在省域科技创新、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等方面。吴玉鸣和李建霞(2006)利用空间距离作为加权矩阵,测算了2003年我国省域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吴玉鸣(2006a)利用空间自回归模型和空间残差自回归模型,分析了我国31个省域的科技创新能力。王立平等人(2006)利用空间自回归模型和空间残差模型,分析了我国FDI省域空间相关性问题。林光平等人(2006)利用空间自回归、空间残差自相关以及空间残差移动平均模型,分析了我国28个省区1978-2002年经济增长的σ收敛性。吴玉鸣(2006b)利用空间残差自回归模型,分析了我们1978-2002年经济增长的β收敛问题。李刚(2007)利用空间残差自回归模型,分析了我国环境Kuznuts曲线的倒U型特征问题。李培(2007)利用空间自回归-残差自回归模型,分析了1990~2004年我国216个城市的经济增长效率问题。戴平生、陈建宝(2007)利用各省财政农业人均支出、农村人均用电量作为解释变量,建立了农民人均收入空间自相关模型。李序颖和陈宏宏(2005)分别以城市人均GDP和居民可支配收入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及居民收入水平的指标,对居民收入水平进行了研究。刘德钦等(2004)利用空间相关方法对人口分布的现象进行分析,揭示了空间地理分布的内在联系。

国内实证研究的不足之处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国内的实证研究模型几乎都是基于横截面数据的空间计量模型。横截面数据虽然考虑地区间的经济互动关系,却忽略了变量在时间上的变化。而且,利用横截面数据模型可能低估了经济收敛速度。因此,在未来的运用过程中,空间面板模型应受到更多地关注。

其二,目前国内的研究基本都是基于省级数据。我们虽然地域辽阔,但只有31个省份。然而空间相关性检验和参数估计的假设前提之一是大样本假设,31个样本显然过小,检验效果和参数估计有效性很难令人信服。因此,未来的实证研究可以考虑将空间单位缩小,更多采用市级甚至县级数据,增加样本数量。但需注意的是,随着样本数的增加,模型的设定可能更加复杂,参数估计也变得更为困难。

最后,在实证过程中,应用的模型方法主要是空间截面计量经济学单方程模型,并且对于模型的设定方法以及检验方法没有进行深入的讨论。

3.不足和发展方向

随着几十年的发展,空间计量经济学在理论和实证方面上都有了非常大的改进,但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针对这些不足,学者们也提出了各种发展方向。这些方面主要包括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空间权重矩阵的设定。空间经济学处理空间效应的主要方法是通过空间权重矩阵来描述。不合适的空间矩阵可能导致模型误设,参数估计偏离真实值过为严重。因此,适当的、能准确捕捉到空间效应的空间矩阵显得格外重要。然而,在目前的文献中,空间权重矩阵的设定几乎都是基于作者的主观判断,且没有一种固定的评判标准。这就可能造成相同的区域、相同的样本,不同的空间矩阵的设定存在着不同的结果,这种结果甚至完全相反。因此,如何较为准确的设定空间权重矩阵、检验空间权重矩阵的有效性是空间经济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其二,非线性模型和限制因变量模型的空间效应设定。目前的文献大多关注了线性模型的空间效应问题,而较少涉及到非线性模型或限制因变量模型。然而,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比比皆是。这就需要学者们更多地考虑除线性以外的模型空间效应问题。

其三,空间异质性和变结构模型的处理问题。已有的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基本上是围绕空间相关性展开讨论的。而较少涉及空间异质性的处理方式。目前,处理空间异质性的主要方法是地理权重回归模型(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GWR只讨论模型的变系数问题,而对模型的结构变化却不能为力。而且,空间异质性的类型、检验方法和处理手段将是空间计量经济学另一发展方向。

最后,不同估计方法和模型设定的比较研究。目前的文献较少涉及到不同方法和模型之间的比较研究,如GMM和ML两种方法的优劣、贝叶斯和非贝叶斯估计量之间的比较以及变系数模型和联立方程模型在处理空间异质性的优劣性比较等等。此外,把贝叶斯引入到空间计量经济学,也是未来需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

参考文献:

1. Abbot, A.1997. of time and space: The contemporary relevance of the Chicago school, Social Forces, 75:1149-118

2.

2. Anselin, L.1980. Selection of Regressors.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21, 331-54.

3. Anselin, L. 1986. Non-nested tests on the weight structure in spatial autoregressive models: Some monte carlo results.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26(2): 267-28

4.

4. Anselin, L.1988a. Lagrange multiplier test diagnostics for spatial dependence and spatial heterogeneity. Geographical Analysis 20: 1-17.

5. Anselin, L. 1988b. Spatial Econometrics: Methods and Models. Kluwer Academic, Dordrecht.

6. Anselin, L. and R. J.G.M.Florax.1995a. New Directions in Spatial Econometrics. Berlin: Springer-V erlag.

7. Anselin, L. and R. J. G. M. Florax.1995b. Small sample properties of tests for spatial dependence in regression models: Some further results. In New Directions in Spatial Econometrics, edited by L. Anselin and R. J. G. M. Florax, 21-74. Berlin: Springer-V erlag.

8. Anselin L, Kelejian H.Testing for spatial error autocorrel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Endogenous regressors[J]. 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 1997, 20: 153-182.

9. Anselin,L.2001a. Rao’s score test in spatial econometrics.Journal of Statistical Planning and Inference 97:113-39.

10. Anselin, L. 2001b. Spatial effects in econometric practice in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83: 705-10.

11. Anselin, L. 2003. Spatial externalities, spatial multiplier, and spatial econometrics. 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 26(2): 153-166.

12. Arora, S. and M. Brown.1977. 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 improvement over Current Practice. 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 2, 67-78.

13. Baltagi, B. H. and D. Li. 2004. Prediction in the panel data model with spatial correlation. In Advances in Spatial Econometrics: Methodology, Tools, and Applications, edited by L. Anselin, R. J. G. M. Florax. And S. J. Rey. Heidelberg, Springer.

14. Bera A, Y oon M. 1992. Simple diagnostic tests for spatial dependence. Working paper,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Univerisity of Illinois, Champaign,

15.Beron, K.J. et al. 2004. Hedonic Price Functions and Spatial Dependence: Implications for the

Demand for Urban Air Quality. In Advances in Spatial Econometrics: Methodology, Tools, and Applications, edited by L. Anselin, R. J. G. M. Florax. And S. J. Rey. Heidelberg, Springer.

16. Bivand, R.1984.Regression Modeling with Spatial Dependence: An Application of Some Class Selection and Estimation Methods. Geographical Analysis,16,25-37.

17. Bockstael, N. E. 1996. Modeling economics and ecology: The importance of a spatial perspective.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78: 1168-80.

18. Burridge.1980. On the Cliff-Ord test for spatial correlation[J].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B, 42: 107-108.

19. Casetti, E. 1972. Generating models by the expansion method: Applications to geographic research. Geographical Analysis 4: 81-91.

20. Casetti, E. 1991. The investigation of parameter drift by expanded regressions: Generalities and a family planning' example.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23: 1045-61.

21.Cho, W.K.T. 2003. Contagion effects and ethnic contribution networks,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47:368-387.

22. Cliff, A. and J. Ord.1973.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London: Pion.

23. Elhorst, J. P. 2003. Specification and estimation of spatial panel data models. 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 26(3):244-268.

24. Eliste, P. and Fredriksson, P.G. 2004. Does Trade Liberalization Cause a Race-to-the-Bottom in Environmental Policies? A Spatial Econometric Analysis. In Advances in Spatial Econometrics: Methodology, Tools, and Applications, edited by L. Anselin, R. J. G. M. Florax. And S. J. Rey. Heidelberg, Springer.

25. Elhorst, J. P. 2005. Unconditional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of linear and log-linear dynamic models for spatial panels. Geographical Analysis 37: 85-106.

26.Fik, T. 1988. Competing Central Places and the Spatially Autocorrelated Seemingly Unrelated Regression System. 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22(forthcoming).

27. Fingleton, B. 2004.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and Convergence: Insights from a Spatial Econometric Perspective. In Advances in Spatial Econometrics: Methodology, Tools, and Applications, edited by L. Anselin, R. J. G. M. Florax. And S. J. Rey. Heidelberg, Springer.

28. Gimpel, J.G.1999. Separate Destinations: Migration, Immigration 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Ann Arbor, MI.

29. Gimpel, J.G. and Schuknecht, J.E.2003.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the accessibility of the ballot box, Political Geography, 22: 471-488.

30.Gleditsch, K.S. and Wald, M.D.2000. War and peace in space and time: The role of democratization,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44: 507-548.

31. Hordijk, L. and P. Nijkamp.1977. Dynamic Models of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9, 505-519.

32. Hordijk, L. and P. Nijkamp.1978. Estimation of Spatio-Temporal Models: New Directions via Distuibuted Lags and Markov Schemes. In Spatial Interaction Theory and Planning Models, edited by A. Karlquist, L.Lundquist, F.Snickars, and J. Weibull, pp. 177-199. Amsterdam: North Holland.

33.Hordijik, L.1979. Problem in Estimating Econometric Relations in Space. Papers,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4, 117-40.

34.Ioannides, Y.M.2004.Economic Geography and the Spatial Evolution of Wage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Advances in Spatial Econometrics: Methodology, Tools, and Applications, edited by L. Anselin, R. J. G. M. Florax. And S. J. Rey. Heidelberg, Springer.

35. Kapoor, M., H. H. Kelejian., and I. R. Prucha. 2007. Panel data models with spatial correlated error components.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40(1): 97-130.

36.Kelejian, H. H. and I. R. Frucha. 1999. A generalized moments estimator for the autoregressive parameter in a spatial model.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40(2): 509-533.

37. Kelejian, H. H. and I. R. Frucha. 2001. On the asymptotic distribution of the Moran I test statistic with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04: 219-257.

38. Kelejian, H. H. and I. R. Prucha. 2002. 2SLS and OLS in a spatial autoregressive model with equal spatial weights.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32: 691-707.

39. Kelejian, H. H. and I. R. Frucha. 2004. Estimation of simultaneous systems of spatially interrelated cross sectional equations.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18: 27-50.

40. Kelejian, H. H. and I. R. Prucha. 2007. HAC estimation in a spatial framework.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40(1): 131-154.

41. Kim, C.-W., T. T. Phipps, and L. Anselin. 2003. Measuring the benefits of air quality improvement: A spatial hedonic approach.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45: 24-39.

42. King M.1981. A small sample property of the Cliff-Ord test for spatial correlation[J],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B, 43:263-264.

43. Kuan-Pin Lin, Zhi-He Long,Bian-ling Ou.2009. Properties of bootstrap Moran’s I for diagnostic testing a spatial autoregressiv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The 3rd World Congress of the Spatial Econometric Association.

44. Lee, L.-F. 2001a. Asymptotic distributions of quasi-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ors for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s: I. Spatial autoregressive processes.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Columbus, OH.

45. Lee, L.-F. 2001b. Asymptotic distributions of quasi-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ors for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s: II. Mixed regressive, spatial autoregressive models.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Columbus, OH.

46. Lee, L.-F. 2002. Consistency and efficiency of least squares estimation for mixed regressive, spatial autoregressive models. Econometric Theory 18: 252-277.

47. Lee, L.-F. 2003. Best spatial two-stage least squares estimators for a spatial autoregressive model with autoregressive disturbances. Econometric Review 22: 307-335.

48. Lee, L.-F. 2004. Asymptotic distributions of quasi-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ors for spatial autoregressive models. Econometrics 72: 1899-1926.

49. Lee, L-F. 2007a. GMM and 2SLS estimation of mixed regressive, spatial autoregressive models.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37(2): 489-514.

50. Lee, L-F. 2007b. The method of elimination and substitution in the GMM estimation of mixed regressive, spatial autoregressive models. Journal of Econometrics140(1): 155-189.

51. LeSage, J.P. 2000. Bayesian estimation of limited dependent variable spatial autoregressive models. Geographical Analysis 32: 19-35.

52. Moran PAP. 1948. The Interpretation of statistical maps. Biometrika, 35: 255-260.

53. Moran PAP.1950 .A test for serial independence of residuals. Biometrika, 37:178-181.

54. Moreno, R. et al.2004. External Effects and Cost of Production. In Advances in Spatial Econometrics: Methodology, Tools, and Applications, edited by L. Anselin, R. J. G. M. Florax. And S. J. Rey. Heidelberg, Springer.

55. Mossi, M. B., P. Aroca, I. J. Fernandez, and C. R. Azzoni. 2003. Growth dynamics and space in Brazil. 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 26: 393-418.

56. Murdoch, J. C., T. Sandler, and K. Sargent. 1997. A tale of two collectives: Sulfur versus

nitrogen oxides emission reduction in Europe. Economica 64: 281-301.

57. Mudoch J.C., Sandler, T. and V ijverberg W.P. 2003. The participation decision versus the level of participation in an environmental strategy: A spatial probit analysis,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87: 337-362.

58. Nelson, G. C., and D. Hellerstein. 1997. Do roads cause deforestation? Using satellite images in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land use.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79: 80-8.

59. Ord, J.1975. Estimation Methods for Models of Spatial Interac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70, 120-26.

60. Pace, R.K. 1997. Performing large spatial regressions and autoregressions, Economics Letters, 54:283-291.

61. Pace, R.K. and Barry, R.P. 1997a. Quick computation of spatial autoregressive estimators, Geographical Analysis, 29: 232-246.

62. Pace, R.K. and Barry, R.P. 1997b. Sparse spatial autoregressions, Statistics and Probability Letters, 33: 291-297.

63. Pace, R.K. and Zou, D.2000. Closed-form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es of nearestneighbor spatial dependence, Geographical Analysis, 32: 154-172.

64. Pace, R,K. and LeSage, J.P. 2003. Chebyshev approximation of log-determinants of spatial weights matrices, Computational Statistics and Data Analysis, in press.

65. Paelinck, J. and L. Klaassen. 1979. Spatial Econometrics. Saxon House, Farnborough.

66. Pinkse, J. and Slade M.E. 1998. Contracting in space: An application of spatial statistics to discrete-choice models,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85: 125-154.

67. Revelli, F.2002. Local taxes, national politics and spatial interactions in English district election results,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8: 28-299.

68. Rey, S. J., and B. D. Montouri. 1999. U.S. regional income convergence: A spatial econometric perspective. Regional Studies 33: 143-56.

69. Rey, S. J. and M. G. Boarnet. 2004. A taxonomy of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s for simultaneous equations systems. In Advances in Spatial Econometrics: Methodology, Tools, and Applications, edited by L. Anselin, R. J. G. M. Florax. And S. J. Rey. Heidelberg, Springer.

70. Sampson, R.J., Morenoff J.D. and Earls, F.1999. Beyond social capital: spatial dynamics of collective efficacy for childre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4:633-660.

71.Shumin Bao. Herry, M. and Barkley, D.2004. Identifying Urban-Rural Linkages: Tests for Spatial Effects in the Carlino-Mills Model. In Advances in Spatial Econometrics: Methodology, Tools, and Applications, edited by L. Anselin, R. J. G. M. Florax. And S. J. Rey. Heidelberg, Springer.

72. Starr H. 2001. Us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to revisit enduring rivalries: the case of Israel, Geopolitics, 5: 37-56.

73. Tiefelsdorf M.1995. The exact distribution of Moran's I[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27: 985-999.

74. V aya, E. et al. 2004. Growth and Externalities Across Economi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Using Spatial Econometrics. In Advances in Spatial Econometrics: Methodology, Tools, and Applications, edited by L. Anselin, R. J. G. M. Florax. And S. J. Rey. Heidelberg, Springer.

75. Y u, J., R. Jong., and L.-F., Lee. 2006. Quasi-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ors for spatial dynamic panel data with fixed effects when both n and T are large.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76. .Zellner, A.1962. An Efficient Method of Estimating Seemingly Unrelated Regressions and Tests of Aggregation Bia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57, 348-68.

77. 王立平,彭继年,任志安.2006.我国FDI区域分布的区位条件及其地理溢出程度的经验研究.经济地理,26(2): 265-269.

78. 吴玉鸣.2006a.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在省域研发与创新中的应用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5): 74-85.

79. 吴玉鸣.2006b.中国省域经济增长趋同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2): 101-108.

80. 吴玉鸣,李建霞.2006.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省域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经济地理,26(5): 748-752.

81. 李刚.2007.基于Panel Data和SEA的环境Kuznets曲线分析.统计研究,24(5): 54-59.

82. 李培. 2007.中国城市经济运行的特征分析.财政研究,33(5): 84-95.

83. 林光平,龙志和,吴梅.2005.我国地区经济收敛的空间计量实证分析:1978-2002.经济学(季刊),4(增刊):67-82.

84. 林光平,龙志和,吴梅.2006.中国地区经济 一收敛的空间计量实证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4): 14-21.

An Review on Spatial Econometrics

Chen Jianxian1,Zheng Yuxin2

1.Graduate School,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2488, China

2.Institute of Quantitative &T echnical Economic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Abstract: As a novel branch of Econometrics, Spatial Econometrics is the method dealing with spatial relations. Since the 1990s, the theories of Spatial Econometrics have been received great development and widely used in empirical researches. The paper systematically reviews on the updated theories and empirical studies with reference to Spatial Econometric, then comes up with deficienci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of Spatial Econometrics.

Key words: spatial econometrics; model specification; testing for spatial relations; parameter estimation; empirical studies

文献综述范文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课题名称:基于地域文化的上海城市公园休闲空间 设计研究——以徐家汇公园为例 学院:旭日工商管理学院 专业:旅游管理 姓名:王玉__ 学号:090760211 指导教师:潘文焰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十一日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休闲时间明显增加,这对原有城市公共空间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国面临的人们闲暇的需求与设施的供给矛盾日益突出,游憩场地的数量不足和休闲空间质量不高比较明显。如何在有限的城市公园范围内创造出与需求相适应、高质量的城市休闲空间环境是景观设计师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城市公园是城市景观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承载城市文化、文明的重要场所。城市公园作为一种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文化载体,是表达地域文化的重要场所。在现在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植根于地域文化的公园设计概念是十分必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植根于城市文化的沃土中,公园才可能具有“此区别于彼”的独特面貌;只有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城市景观才会有生命力。但是面对全球化的冲击,一些城市公园盲目追求“现代化”、“国际化”,相继出现了一批缺乏本国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公园。地域文化特色的缺失使城市公园失去了持久的生命力。 关键词:城市公园,地域文化,休闲,公共空间,设计表达

城市公园的研究及现状 1.1.城市公园的研究及现状 1.1国外的相关研究 公园规划的内容早已包含在了最早的现代城市规划之中,最早的公园规划案例要数英国利物浦的博肯海德公园和法国的奥斯曼改造计划。从那时起,人们已经认识到城市公园有着改善城市卫生、健康环境、美化城市、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地产升值等多个方面的作用。随着城市规划理论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人”休闲权益,而关于城市公园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20世纪70、80年代,西方研究公园与休闲、公园设计的代表人物——阿尔伯特J·拉特利奇出版了一系列有关公园与休闲和公园设计方面的著作,其中《大众行为和公园设计》一书在1990年被翻译成中文,对我国公园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该书从行为学的角度,认为人的行为习惯是城市公园设计中最核心的要素,并提出了一系列相关的评价标准、观察与调查方法以及规划程序。 此外,Alexander Adrew von Kursell、Sassan Seyed Kalal、Anne Farrell Peterson、Dana H.Taplin等人也从不同角度出发,通过一系列的案例,研究了城市公园再造的因素、政治和社会机制对城市公园分布和城市景观塑造的影响、城市公园的景观价值、公园在城市和社区生活中的角色、不同阶层居民对公园的使用要求、公园在设计过程中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等。对于城市公园的上述研究,使用的研究方法多为问卷调查、访谈法、现场观察等。 1.2国内的相关研究 我国关于城市公园的研究出现在1979年以后,研究的内容包括城市公园发展、功能分析、景观设计、规划设计、生态研究、休闲游憩行为研究、公园容量研究等多个方面。国内关于城市公园的研究方法与国外类似,也多采用案例分析法,国内研究城市公园的学者们大都从研究单个或多个公园入手,进而总结出普遍经验。总结国外研究经验并因地制宜运用到国内城市公园中也是学者们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目前针对公园系统的研究主要有:石金莲等(2005)运用POE(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的研究方法,以北京玉渊潭公园为研究对象,得到了POE评价分析

计量经济学实验报告完整版

计量经济学实验报告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3.3 3.3 经调查研究发现,家庭书刊消费受家庭收入及户主受教育年数的影响,表 3.6为对某地区部分家庭抽样调查得到的样本数据。 (1T )的多 元线性回归:123i i i i u Y X T βββ=+++ 利用样本数据估计模型的参数,对模型加以检验,分析所估计模型的经济意义和 作用。 步骤: 1.打开EViews6,点“File ”“New ”“Workfile ”。选择 “Unstructured/Unda=ted ”在Observations 后输入18,点击ok 。 2. 在命令行输入:DATA Y X T ,回车。将数据复制粘贴到Group 中的表格中。 3. 建立数据关系图为初步观察数据的关系,在命令行输入命令:sort Y ,从而实现数据Y 的递增排序。 4. 在数据表“group ”中点“view/graph/line ”,最后点击确定,出现序列Y 、X 、T 的线性图。 5. OLS 估计参数,点击主界面菜单Quick\Estimate Equation ,弹出对话框,如下图。在其中输入Y c X T ,点确定即可得到回归结果。

经济意义:家庭月平均收入每增加1元,家庭书刊消费将增加0.08645元。户主受教育年数每增加1年,家庭书刊消费平均将增加52.3703元。 作用:显示出各解释变量在其他解释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情况。 (2)作家庭书刊消费(Y )对户主受教育年数(T )的一元回归,获得残差E1;再作家庭月平均收入(X )对户主受教育年数(T )的一元回归,并获得残差E2。 Y 对T 的一元回归: 步骤: 1. 打开EViews6,点“File ”“New ”“Workfile ”。选择 “Unstructured/undated”,在Observations 后输入样本容量个数:18。 2. 在命令行输入:DATA Y T ,回车,将数据复制粘贴到Group 中的表格中。 3. 作散点图在命令行输入命令:SCAT T Y 。 4. 在主菜单中点“Quick ”“Estimate Equation ”,在 Specification 中输入 Y C T ,点“确定”。 E1=resid X 对T 的一元回归: 步骤: 1. 打开EViews6,点“File ”“New ”“Workfile ”。选择 “Unstructured/undated”,在Observations 后输入样本容量个数:18。 2. 在命令行输入:DATA X T ,回车,将数据复制粘贴到Group 中的表格中。 3. 作散点图在命令行输入命令:SCAT T X 。 4. 在主菜单中点“Quick ”“Estimate Equation ”,在 Specification 中输入 X C T ,点“确定”。 E2=resid (3)作残差E1对残差E2的无截距项的回归:212i E E v α=+ ,估计其参数。 步骤1.打开EViews6,点“File ”“New ”“Workfile ”。选择 “Unstructured/Unda=ted ”在Observations 后输入18,点击ok 。 2. 在命令行输入:DATA E1 E2,回车。将数据复制粘贴到Group 中的表格 中。 3. 采用OLS 估计参数在主界面命令框栏中输入 ls E1 E2,然后回车,即可得到参数的估计结果。 由结果可知1=-6.3351+0.08645*2E E

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案例实验9_虚拟变量

实验九虚拟变量 【实验目的】 掌握虚拟变量的设置方法。 【实验内容】 一、试根据表9-1的199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与彩电每百户拥有量的统计资料建立我国城镇居民彩电需求函数; 资料来源:据《中国统计年鉴1999》整理计算得到 二、试建立我国税收预测模型(数据见实验一);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9》 三、试根据表9-2的资料用混合样本数据建立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函数。

资料来源:据《中国统计年鉴》1999-2000整理计算得到 【实验步骤】 一、我国城镇居民彩电需求函数 ⒈相关图分析; 键入命令:SCAT X Y ,则人均收入与彩电拥有量的相关图如9-1所示。 从相关图可以看出,前3个样本点(即低收入家庭)与后5个样本点(中、高收入)的拥有量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为了反映“收入层次”这一定性因素的影响,设置虚拟变量如下: ?? ?=低收入家庭 中、高收入家庭 1D 图9-1 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与彩电拥有量相关图 ⒉构造虚拟变量; 方式1:使用DATA 命令直接输入; 方式2:使用SMPL 和GENR 命令直接定义。 DATA D1 GENR XD=X*D1 ⒊估计虚拟变量模型: LS Y C X D1 XD 再由t 检验值判断虚拟变量的引入方式,并写出各类家庭的需求函数。 按照以上步骤,虚拟变量模型的估计结果如图9-2所示。

图7-2 我国城镇居民彩电需求的估计 我国城镇居民彩电需求函数的估计结果为: i i i i XD D x y 0088.08731.310119.061.57?-++= =t (16.249)(9.028) (8.320) (-6.593) 2R =0.9964 2R =0.9937 F =366.374 S.E =1.066 虚拟变量的回归系数的t 检验都是显著的,且模型的拟合优度很高,说明我国城镇居民低收入家庭与中高收入家庭对彩电的消费需求,在截距和斜率上都存在着明显差异,所以以加法和乘法方式引入虚拟变量是合理的。低收入家庭与中高收入家庭各自的需求函数为: 低收入家庭: i i x y 0119.061.57?+= 中高收入家庭: ()()i i x y 0088.00119.08731.3161.57 ?-++=i x 003.048.89+= 由此可见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现阶段彩电消费需求的特点:对于人均年收入在3300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需求量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快速上升,人均年收入每增加1000元,百户拥有量将平均增加12台;对于人均年收入在4100元以上的中高收入家庭,虽然需求量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也在增加,但增速趋缓,人均年收入每增加1000元,百户拥有量只增加3台。事实上,现阶段我国城镇居民中国收入家庭的彩电普及率已达到百分之百,所以对彩电的消费需求处于更新换代阶段。 二、我国税收预测模型 要求:设置虚拟变量反映1996年税收政策的影响。 方法:取虚拟变量D1=1(1996年以后),D1=0(1996年以前)。 键入命令:GENR XD=X*D1 LS Y C X D1 XD 则模型估计的相关信息如图7-3所示。

文献综述的类型

文献综述是"一种在分析、比较、整理、归纳一定时空范围内有关特 定课题研究的全部或大部情报的基础上,简明的类述其中的最重要部分,并标引出处的情报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的定义包含三个基本要素:首先,文献综述反映原始文献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它反映一定时期内或是某一时期一定空间范围的原始文献的内容。其次,文献综述集中反映一批相关文献的内容。其它二次文献如题录、索引、文摘、提要等一条只能揭示一篇原始文献的外表信息或内容信息,且各条目之间没有联系,而综述一篇可集中一批相关文献,且将这批文献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予以揭示,信息含量比二次文献多得多。第三,文献综述是信息分析的高级产物。书目、索引等是对原始文献的外表特征进行客观描述,不涉及文献内容,编写人员不需了解原始文献的内容,也不需具备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提要、文摘是对原始文献的 内容作简要介绍和评价,编写人员需要具有相关学科的一些基础知识,以识别和评价原始文献;文献综述则要求编写人员对综述的主题有深 入的了解,全面、系统、准确、客观地概述某一主题的内容。运用分析、比较、整理、归纳等方法对一定范围的文献进行深度加工,对于读者具有深度的引导功能,是创造性的研究活动。 文献综述的类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献综述进行划分,最常见的方法是根据文献综述反映内容深度的不同即信息含量的不同划分按照文献综述信息含量的不同,可将文献综述分为叙述性综述、评论性综述和专题研究报告三类。

叙述性综述是围绕某一问题或专题,广泛搜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对其内容进行分析、整理和综合,并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对有关的理论、观点、数据、方法、发展概况等作综合、客观的描述的信息分析产品。叙述性综述最主要特点是客观,即必须客观地介绍和描述原始文献中的各种观点和方法。一般不提出撰写者的评论、褒贬,只是系统地罗列。叙述性综述的特点使得读者可以在短时间内,花费较少的精力了解到本学科、专业或课题中的各种观点、方法、理论、数据,把握全局,获取资料。 评论性综述是在对某一问题或专题进行综合描述的基础上,从纵向或横向上作对比、分析和评论,提出作者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明确取舍的一种信息分析报告。评论性综述的主要特点是分析和评价,因此有人也将其称为分析性综述。评论性综述在综述各种观点、理论或方法的同时,还要对每种意见、每类数据、每种技术做出分析和评价,表明撰写者自己的看法,提出最终的评论结果。可以启发思路,引导读者寻找新的研究方向。 专题研究报告是就某一专题,一般是涉及国家经济、科研发展方向的重大课题,进行反映与评价,并提出发展对策、趋势预测。"是一种现实性、政策性和针对性很强的情报分析研究成果"。其最显著的特点是预测性,它在对各类事实或数据、理论分别介绍描述后,进行论证、预测的推演,最后提出对今后发展目标和方向的预测及规划。专题研究报告对于科研部门确定研究重点和学科发展方向,领导部门制定各项决策,有效实施管理起着参考和依据的作用。这一类综述主

计量经济学实验一

《计量经济学》综合实验一系金融系专业经融工程姓名程若宸 学号20141206031035 实验地点:B楼305 实验日期:216.9.30 实验题目:研究中国汽车市场未来发展趋势 实验类型:基本操作训练。 实验目的:掌握简单线性回归模型的Eviews操作 实验内容:第三章的“引子”中分析了,经济增长、公共服务、市场价格、交通状况、社会环境、政策因素,都会影响中国汽车拥有量。为了研究一些主要因素与家用汽车拥有量的数量关系,选择“百户拥有家用汽车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镇人口比重”、“交通工具消费价格指数”等变量,2011年全国各省市区的有关数据见附件:1)建立百户拥有家用汽车量计量经济模型? 2)估计参数并写出回归分析结果报告? 3) 对模型进行经济意义上的检验,统计意义上的检验? 评分标准:操作步骤正确,回归结果正确,结果分析准确到位,符合实际。 实验步骤: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9/30/16 Time: 11:27 Sample: 1 31 Included observations: 31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246.8540 51.97500 4.749476 0.0001 X2 5.996865 1.406058 4.265020 0.0002 X3 -0.524027 0.179280 -2.922950 0.0069 X4 -2.265680 0.518837 -4.366842 0.0002 R-squared 0.666062 Mean dependent var 16.77355 Adjusted R-squared 0.628957 S.D. dependent var 8.252535 S.E. of regression 5.026889 Akaike info criterion 6.187394 Sum squared resid 682.2795 Schwarz criterion 6.372424 Log likelihood -91.90460 Hannan-Quinn criter. 6.247709 F-statistic 17.95108 Durbin-Watson stat 1.206953 Prob(F-statistic) 0.000001 (51.98) (1.41) (0.18) (0.52) t= (4.75) (4.27) (-2.92) (-4.37) F=17.951 n=31 模型检验 1.经济意义检验 模型估计结果的数据说明理论分析与经验判断相一致 2.统计检验 (1)拟合优度:修正的可决系数为说明模型对样本拟和

关于空间观念的文献综述

关于空间观念的文献综述 摘要 :空间观念是发展空间想象力的基础, 学生具有了空间观念,就能重现过去感知的几何形体特征、大小、相互位置关系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因势利导,突出重点,制定适宜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本文在综述空间观念内涵、发展特点以及主要理论的基础上,论述了空间观念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具体表现和培养空间观念的策略。 关键词:空间观念;小学;数学; 培养策略 一、关于空间观念概述的文献综述 (一)空间观念的内涵 与国外相比,我国数学教育界将“空间观念”一词作为数学课程的主线起步显得有些晚,并且由于《标准》中只对空间观念做了描述性的叙述,使得人们对“空间观念”一词的内涵至今尚未达成共识。 “标准”中指出,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1 任子朝等人提出:空间观念的建立包括实物的几何化、对空间基本图形的识记、再现和思考等。它有三层含义:(1)空间感。主要指能在头脑中建立空间表象,对物体的形状、位置、相互关系等属性的直接认识;能比较物体的长度、面积和体积大小;能分辨不同物体所具有的形状特征。比如,能够描述出熟悉的物体的基本特征,如能描述篮球与方纸盒的不同。(2)实物几何化。数学空间想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4准(实验稿)[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计量经济学重点知识整理

计量经济学重点知识整理 1一般性定义 计量经济学是以经济理论和经济数据的事实为依据,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研究经济数量关系和规律的一门经济学科。 研究的主体(出发点、归宿、核心): 经济现象及数量变化规律 研究的工具(手段): 模型数学和统计方法 必须明确: 方法手段要服从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与数学不同),方法是为经济问题服务 2注意:计量经济研究的三个方面 理论:即说明所研究对象经济行为的经济理论——计量经济研究的基础 数据:对所研究对象经济行为观测所得到的信息——计量经济研究的原料或依据 方法:模型的方法与估计、检验、分析的方法——计量经济研究的工具与手段 三者缺一不可 3计量经济学的学科类型 ●理论计量经济学 研究经济计量的理论和方法 ●应用计量经济学:应用计量经济方法研究某些领域的具体经济问题 4区别: ●经济理论重在定性分析,并不对经济关系提供数量上的具体度量 ●计量经济学对经济关系要作出定量的估计,对经济理论提出经验的内容 5计量经济学与经济统计学的关系 联系: ●经济统计侧重于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描述性计量 ●经济统计提供的数据是计量经济学据以估计参数、验证经济理论的基本依据 ●经济现象不能作实验,只能被动地观测客观经济现象变动的既成事实,只能依赖于经济统计数据 6计量经济学与数理统计学的关系 联系: ●数理统计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论基础 区别: ●数理统计学是在标准假定条件下抽象地研究一 般的随机变量的统计规律性; ●计量经济学是从经济模型出发,研究模型参数 的估计和推断,参数有特定的经济意义,标准 假定条件经常不能满足,需要建立一些专门的 经济计量方法 3、计量经济学的特点:

计量经济学实验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相结合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是以经济理论为基础,以经济事实表现的经济数据为依据,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来研究经济变量之间随机数量关系和规律的一门经济学科。计量经济学是教育部规定的经济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经济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在经济类的各个专业的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计量经济实验分析在现代经济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经验解释的理论验证、经济发展规律的总结以及经济冲击效果的预测等工作的主要方式。计量经济学的工具类课程性质、软件依赖特征使得实验教学成为理解计量经济理论和掌握其应用方法的有效方式。课程的重点是讲授常用的计量经济学软件的基本操作,使学生熟悉软件界面,熟悉了解常用的菜单项和工具栏的操作,通过分步骤讲解的上机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关于计量经济分析的理论和应用问题的研究过程。 Econometrics is a comprehensive fringe subject that combines economics,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 It is an economic discipline based on economic theory, economic data and economic facts. It uses mathematical and statistical methods to establish econometric models to study the random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s and laws between economic variables. Econometrics is one of the core courses for economics majors stipulat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t i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economics majors. It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teaching of economics majors. Econometric experimental analysis h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modern economic research. It is the main method of theoretical verification of empirical interpretation,

可行性研究文献综述

可行性研究文献综述 一、可行性研究简介 可行性研究一词源于英语feasibility study,字义就是行得通,有可能成功的意思。自20世纪30年代作为一种组织管理方法对工程项目进行评价,使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项目获得成功之后,可行性研究这种仅限于经济评价的报告在工业发达国家成为建设项目开发程序的一个环节。 工业项目可行性研究就是投资工业项目决策前的活动,就是在事件没有发生之前的研究,就是对事务未来发展的情况、可能遇到的问题与结果的估计,具有预测性。因此,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充分的占有资料,运用切合实际的预测方法,科学的预测未来前景。 对于投资额较大,建设周期较长,内外协作配套关系较多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工作期较长,为了节省投资,减少资源浪费,避免对早期就应淘汰的项目做无效研究,一般将可行性研究分为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有时也叫详细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价决策四个阶段。机会研究证明效果不佳的项目,就不再进行初步可行性研究;同样,如果初步可行性研究结论不可行,则不必再进行可行性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市场经济与管理科学的高度发展,在不断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可行性研究理论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与发展,至今已成为世界公认的项目评价方法。在项目投资决策之前进行可行性研究,不但有助于减少或避免项目投资失误,而且有助于项目的顺利实施与推进,总的说来,可行性研究对于项目投资决策有着以下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项目建设立项的依据,作为向银行申请贷款或筹资的依据,作为工程设计与建设的依据,作为向当地政府与环保部门申请建设执照的依据,作为本工程建设补充基础资料的依据,作为项目与各有关部门签订合同或协议的依据,作为核准采用新技术、新设备研制计划的依据,作为企业安排项目计划与实施的依据。 二、国外可行性研究的发展历史 西方最早推行可行性研究方法的就是美国,通过采用这套方法,实现了对河流流域地区良好的开发与综合利用,二战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管理科学的高度发展,技术经济问题越来越复杂,为了开发新产品,减少投资风险,需要采用科学方法对项目实施进行预测、分析、论证。因此20世纪60年代以来,可行性研究迅速成为投资决策前的一个普遍工作阶段,并且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理论的科学方法。这种方法在以世界银行为代表的国际经济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贷款或援助项目中迅速推广。 在19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外主要就是运用简单的财务评价方法通过对项目的收入与支出进行比较来判断项目的优劣。随着社会的发展,简单的财务评价已不能满足社会、政府与企业对项目投资决策的多元化需求。于就是,法国工程师让尔·杜比提出了“消费者剩余”的思想并在1844年发表了“公共工程效用的评价”一文。之后英国经济学家A·马歇尔正式提出了“消费者剩余”的概念,这种思想发展成为现在费用-效益分析的基础,构成了

中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及发展趋势:一个文献综述

中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及发展趋势:一个文献综述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呈现向东部集聚的趋势,而随着制造业的发展及城市化的推进,我国部分制造业开始向中西部转移。制造业的发展加速了我国工业化的进程,同时也催生了我国对服务业发展的需求。本文对近几年来学者们对中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及发展趋势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对实践有所借鉴。 关键词:制造业;空间分布;集聚发展;服务业;城市化 制造业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增长中仍然起主导作用。我国制造业的增长经过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各地分散发展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集聚发展的转变。我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有着明显的东部集聚特征,同时在与服务业及城市化三者的关系中起着基础性的推动作用。 一、制造业的空间分布 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经济面临怎样缩小地区差距的问题,而工业空间分布差异是形成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因此,探寻中国地区差距形成原因必须分析中国工业空间分布差异及其形成原因,由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近年来成为了一个热点。 吴三忙、李善同(2010)借助重心分析方法考察了我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经过研究,他们发现,从制造业空间分布变动方向看,1980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在空间分布上总体呈现“南下东进”的特点,但2003年后,我国部分制造业呈现出“北上西进”的特征;从制造业空间分布区域来看,目前我国大部分制造业集聚在东南沿海地区;从区域分布的制造业属性看,东南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集聚更明显,相比之下,资源依赖型制造业更多分布在北部及中西部地区。 二、制造业集聚发展的趋势 理论上,主流新古典经济学通常假定规模报酬不变且忽视空间因素,由此得出结论:在不考虑自然资源分布异质性的情况下,现实世界将变成一种“无城市”的世界或是自给自足的生产状态,很显然,这与现实世界到处是产业集聚和城市快速发展的事实不相符合。对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现象的解释长期以来一直是城市与区域经济学及相关学科的核心任务之一。 白重恩、杜颖娟、陶志刚等(2004)从地方保护主义的视角,利用对数据集的动态估计方法,发现利税率较高以及国有化程度较高的产业,地方保护更趋于严重,产业的地区集中度相应也比较低。 罗勇、曹丽莉(2005)利用Ellision和Glaeser建立的产业地理集中指数,精确的测定了中国20个制造业分别在1993年、1997年、2002年、2003年的集聚程度。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程度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集聚程度由高到低的行

计量经济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计量经济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02069 课程名称:计量经济学 课程英文名称:Econometrics 总学时:56 理论学时:48 实验学时:8 课外学时:0 学分:3.5 先修课程要求: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课程属性:非独立设课 实验学时:8 课外学时:0 实验项目数:4 适用专业:金融学应用统计学 参考教材: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教学参考书: [1] 郭存芝,杜延军,李春吉:《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Eviews应用》,科学出版社,2009 [2] 李子奈:《计量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张晓峒:《计量经济学基础》(第2版),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4] (美)Ramu Ramanathan 著,薛菁睿译:《应用经济计量学》(原书第5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5] (美)古扎拉蒂著,张涛译:《经济计量学精要》(原书第3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一、课程简介和基本要求 课程介绍:本课程是面向金融学、应用统计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平台课。 内容涉及经典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联立方程模型、扩展的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时间序列模型及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 基本要求:通过讲授经济计量学的基础知识及经济计量模型的建立、估计、检验等基本方法,培养学生掌握将经济学、统计学、数学三者结合起来建立模型的方法,以及运用计算机技术,对一般的经济模型进行数量分析的基本技能,并为学生学习金融、财政、产业经济、贸易经济等专业课程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实验目的与要求 实验目的:使学生将前修课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初步能力。 实验要求: 1. 学生应独立完成规定的上机习题;

空间观念的文献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34778524.html, 空间观念的文献综述 作者:陈鹏飞 来源:《教育界·上旬》2018年第09期 【摘要】空间观念是我们应该从小学就开始培养的能力,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关键,更加是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基础。小学教师可慢慢培养小学生对空间的感知情况,培养其空间观念及想象力。文章在综述空间观念内涵界定、基本特征以及多人建构的理论的基础上,为中小学培养空间观念提供一定的建议和帮助。 【关键词】空间观念;小学数学;文献综述 一、关于空间观念概述的文献综述 (一)空间观念的内涵界定 通过对国外的相关研究发现,空间观念这一概念是早于我国的,而我国数学教育界将“空间观念”一词引入数学课程的时间还算比较及时,但是由于《标准》中对于空间观念的描述停留在理解层面,使得教师和学生们对“空间观念”一词的内涵到今天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任子朝等人认为:空间概念包括实物几何化、空间基本图形、具体体现以及思想等。空间概念内容分为两层:(1)空间感。一般认为指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力具现化的能力,以及对物体的形状、位置、相互关系等属性的直接理解;可以比较对象的长度、面积和体积。能够使学生区分不同物体的形状特征,例如,它可以完整地叙述身边熟悉事物的基本特征,如篮球和方形纸盒的基本图形。(2)几何对象。空间几何的数学不是完整的现实世界中的真实图像,而是通过对现实物体的抽象而来的。 王林全认为,学生的空间概念包括图形识别和理解能力,图形分解与组合能力,图形的构建、探究能力、鉴赏力的移动和转换以及图形几何问题解决能力的运用五个基本要素。其中,图形的识别和理解是在空间概念的基础上,图像分解和组合能力是空间概念的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建设良好的图形和探索能力的特征空间开发的概念,锻炼与升值的图形的变换空间的概念逐渐成熟的前提下,使用几何问题解决是成熟空间概念的标志。 提到“空间观念”一词,我们很自然地就会将它和立体图形或者空间想象力放在一起比较,通过查阅发现王焕勋主编的《实用教育大辞典》中曾这样说过:空间观念是在空间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物体的形状、大小及其相互位置关系(方位、距离)的表象,空间想象力是在空间观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我国大多数专家学者也是这样认为的。如曹才翰指出,空间想象能力对小学生、初中生来说,这样的目标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大纲中只提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观念至少反映了如下的五个方面的要求:(1)由形状简

计量经济学实验报告(多元线性回归 自相关 )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计量经济学 实验项目名称多元线性回归自相关 异方差多重共线性班级与班级代码 08国际商务1班实验室名称(或课室)实验楼910 专业国际商务 任课教师刘照德 学号: 043 姓名:张柳文 实验日期: 2011 年 06 月 23日 广东商学院教务处制

姓名张柳文实验报告成绩 评语: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说明:指导教师评分后,实验报告交院(系)办公室保存。

计量经济学实验报告 实验项目:多元线性回归、自相关、异方差、多重共线性 实验目的:掌握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自相关模型、异方差模型、多重共线性模型的估计和检验方法和处理方法 实验要求:选择方程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熟悉图形法检验和掌握D-W 检验,理解广义差分法变换和掌握迭代法;掌握Park或 Glejser检验,理解同方差性变换; 实验原理:普通最小二乘法图形检验法 D-W检验广义差分变换加权最小二乘法 Park检验等 实验步骤: 首先:选择数据 为了研究影响中国税收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选择国内生产总值(GDP)、财政支出(ED)、商品零售价格指数(RPI)做为解释变量,对税收收入(Y)做多元线性回归。从《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收集1978—2009年各项影响因素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中国税收收入及相关数据

实验一:多元线性回归 1、将数据导入后,分别对三个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做散点图,选择两个变量作为group打开,在数据表“group”中点击view/graph/scatter/simple scatter,出现数据的散点图,分别如下图所示: 从散点图看,变量间不一定呈现线性关系,可以试着作线性回归。 2、进行因果关系检验

科研文献综述正文范例

法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全面 《文献综述》写作规范(试行) 一、写作文献综述的总体要求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地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 法学院本科生在毕业论文选题确定后,除传统研究论文写作形式外,可以围绕毕业论文选题查找相关文献资料,以文献综述的形式提交研究成果代替传统研究论文,文献综述(论文)的答辩稿和终稿应当包括封面、目录、正文和参考文献、致谢词等几部分,各部分的排版格式与法学院规定的普通论文排版格式一样,正文字数8000字以上。 二、文献综述的正文结构内容 文献综述主要用以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研究动态、研究进展、发展方向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体和总结。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即立题依据和综述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引言不宜过长,文句要简练、重点突出。 主体部分。文献综述的主体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是对全文主题的简明扼要的总结,包括对学术界的研究现状进行必要的评述,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 三、撰写文献综述的注意事项 1、文献综述的论文标题一般采用“主题词+文献研究综述”或“主题词+理论研究综述”等形式命题。

计量经济学实验报告

《计量经济学》实验报告一,数据 二,理论模型的设计 解释变量:可支配收入X 被解释变量:消费性支出Y 软件操作: (1)X与Y散点图

从散点图可以粗略的看出,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消费性支出也在增加,大致呈线性关系。因此,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01i i i Y X ββμ=++ (2)对模型做OLS 估计 OLS 估计结果为 272.36350.7551Y X ∧ =+ 011.705732.3869t t == 20.9831.. 1.30171048.912R DW F === 三,模型检验 从回归估计结果看,模型拟合较好,可决系数为0.98,表明家庭人均年可消费性支出变化的98.31%可由支配性收入的变化来解释。 t 检验: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1β不显著为0,表明可支配收入增加1个单位,消费性支出平均增加0.7551单位。 1,预测 现已知2018年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为20000元,预测消费支出预测值为 0272.36350.75512000015374.3635Y =+?= E(X)=6222.209,Var(X)=1994.033

则在95%的置信度下,E( Y)的预测区间为(874.28,16041.68) 2,异方差性检验 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消费支出的决定因素不一定相同甚至差异很大。如经济越落后储蓄率越高,可能出现异方差性问题。 G-Q检验 对样本进行处理,X按从大到小排序,去掉中间4个,分为两组数据, 128 n n ==分别回归

1615472.0RSS = 2126528. 3R S S = 于是的F 统计量: ()() 12811 4.86811RSS F RSS --==-- 在5%的想著想水平下,0.050.05(6,6) 4.28,(6,6)F F F =>,即拒绝无异方差性假设,说明模型存在异方差性。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题目:汽车车身悬挂系统振动模态分析 摘要:悬架作为汽车的重要部件,对汽车的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有着直接的影响。本课题主要讨论汽车车身悬挂系统的振动参数,利用ANSYS有限元数值模型计算以及校正。通过研究分析,得到正确的振动参数和外部形状,为设计车身悬挂系统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汽车悬挂系统振动参数振动模态分析 引言:悬架系统是汽车底盘中的主要总成件,在汽车的行驶过程中传递车架(或车身)与车轮之间的所有的力与力矩同时降低路面对的车架(或车身)的冲击载荷,衰减路面冲击给车架(或车身)带来的振动,保证了汽车行驶的平顺性与安全性。麦弗逊悬架作为一种独立悬架由于其结构简单,占用空问小,增大了两前轮内侧的空间,便于发动机和其他一些部件的布置,在现在乘用车上得到广泛应用。悬架振动特性分析可以用MATLAB数值计算,ADMAS、CarSim仿真,也可以用ANSYS有限元方法计算。本课题旨在建立车身悬架多自由度动力学模型。利用CATIA软件或者ANSYS软件建立简单车身三维模型,利用ANSYS软件分析车身悬架系统,计算车辆的振动模态。此研究能够揭示悬架性能、车辆平顺性和悬架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对车辆悬架系统的设计和研究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1国内研究概况 厦门金龙,丹东黄海等客车厂家生产的大型铰接BRT城市客车均采用了一种新配置——电子控制空气悬架(ECAS系统)。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悬架控制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控制方法几乎涉及到所有的控制理论的所有分支,许多控制方法如天棚阻尼控制、PID控制、最优控制、自适应控制、神经网络控制、滑模变结构控制、模糊控制等在悬架系统上得到了应用。 1.2国外研究概况 主动悬架的概念是由Erspiel-labrosse于1954年提出来的,首先使主动悬

计量经济学概述

计量经济学概述 一、计量经济学定义 1. 定义 有几个比较权威的定义: (1)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发展迅速的经济学分支,其目标是给出经济关系的经验内容。 (2) 计量经济学科定义为实际经济现象的定量分析,这种分析根据的是由适当的推断方法联系在一起的理论和观测的即时发展。计量经济学运用数理统计知识分析经济数据,对构建与数理经济学基础上的数学模型提供经验支持,并得出数量结果。 (3) 计量经济学是将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推断等工具应用于经济现象分析的社会科学。 综上所述,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有关经济关系的经验估计的经济学分支。计量经济学依据经济理论,使用数学和统计推断等工具,用观测数据对经济和商务活动进行实证研究,测度和检验经济变量间的经验关系,从而给出经济理论的经验内容,在经济理论的抽象世界和人类活动的具体世界之间搭建桥梁。 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学知识在计量经济学这一领域进行研究的必要前提,这三者中的每一个对于真正理解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数量关系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只有结合在一起才行。因此,一个优秀的计量经济学家必须是合格的数学家和统计学家,还应该是一个经过系统经济学训练的经济学家。 2. 要素 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方法 3. 目标 计量经济学从根本上说,是对经验规律的认识以及将这些规律推广为经济学定律的系统努力,这些定律被用来进行预测,即关于什么可能发生或者什么将会发生的预测。因此,广义上说,计量经济学可以成为预测的科学。 因为使用统计学的分析方法,所以计量经济学有别于像数学那样的传统的科学,具体在以后我们会涉及到。 4. 发展历程 最早是在W.Petty在1690年写的《政治算术》中出现计量经济学。其观点是尽可能地排除主观因素,强调比较那些用于数据分析的数量,重量以及衡量尺度的重要性。 1911年H.L.Moore在他所著的《工资的法则》中,开始用统计的手法对工资的边界生产力进行了验证。

检索综述性文献的方法

中文:“综述性”的表示有,研究、进展、综述; English: Review Summary Overview 找某领域大牛的综述的方法: 1.Google 搜索“invited review”or“news and views” a. “invited review”AND“interested keywords”这类综述性文献比较全面,SCI影响因子 较高,但是这类并不是就某个关键点展开详细的回顾和评论 b.“news and views”OR“news&views”AND“interested keywords” site:https://www.doczj.com/doc/634778524.html,,或者science、cell之类的网址,这类一般是大牛就某个突破性的实验结果或某个关键点展开详细回顾和评论性质的REVIEW 2.SCI 进入SCI网站,输入“interested keywords”,限定出版类型为REVIEW,cited by times,引用次数最多的一篇或者两篇就是综述 可以先在CSA(英国剑桥文摘)中用“Review”以及主题词获得摘要,再找全文。一般检索用CNKI、SCI、EI。 1.检索summary或者review 2.检索关键词找引用率较高的 3.找到引用率较高的文献之后就可以获得作者的信息,再去作者的主页上找综述 1.利用ISI Web of Knowledge 进行检索:首先检索某个专题文献,然后点击“分析检索结果”,在“根据字段排列记录:”下方的下拉菜单中点击“文献类型”,点击“分析”,勾选Review前面的复选框,点击“查看记录”即可获取所需要的高品质综述; 2.生物医学类综述文章可利用NCBI进行检索:进入NCBI网站,在“Search”下拉菜单中,点击进入“Pubmed”,再点击“Limits”,在“Type of Article”下拉菜单中找到“Review”并选中,然后在Search框中输入所需要的检索词或检索式即可获得相关综述性文章; 3.通过全文数据库获取综述性文章的方法:先进行专题信息检索,然后用“Review”进行二次检索,或者直接使用高级检索,将Review作为检索词进行组配同样可以获得综述; 4.利用中文全文数据库可以直接使用“综述”、“进展”等词对已有的检索结果进行二次检索即可; 5.通过阅读优秀的硕博士论文的综述部分也可以获得某个领域的综述信息; 6.利用Google或Google Scholar,输入关键词+Review 或survey也可以获得大量综述性论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