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空间分析文献综述

空间分析文献综述

空间分析文献综述
空间分析文献综述

空间分析文献综述

————————————————————————————————作者: ————————————————————————————————日期:

空间分析课程

文献阅读综述

空间分析是基于地理对象的位置和形态特征的空间数据分析技术,其目的在于提取和传输空间信息。一个地理信息系统应当具有完备的空间分析功能,也就是说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

本课程涉及空间数据,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间形态,空间关系和地统计学的内容,由于阅读有限,故只对部分阅读过的内容做出综述。

一、用加权多项式回归进行球状模型变差图的最优拟合【1】

中国地质大学的王仁铎教授提出了加权回归多项式法拟合参数,推进了地质统计学计算过程自动化的研究。在此之前,对于变差函数的拟合一般通过做实验变差函数图,通过肉眼观察来进行人工拟合。在地质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地质统计学及其在矿产储量计算中的运用》(候景儒,黄竞先)一书中介绍了两种理论变异曲线的构制,即手工拟合和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在最小二乘法拟合中,由于实验变异曲线的头几个点的可靠性要比尾部的点大得多,如果不考虑这一因素,所得到的理论曲线势必产生偏移。最小二乘法是一种纯数学的方法,它不能充分反映地质特征【2】。而人工拟合中,则是通过对实验变异函数散点图的观察来确定各参数的,过程耗时,费力,结果因人而异,主观性强,缺乏统一、客观的标准【3】。

地质统计学有个基本工具就是变差图r(h),在二阶平稳或本征(内蕴)假设下,其定义为:

(1)其中h为沿一定方向的间隔(或称基本滞后),x 为空间点。由于变差图的性状能够同时反

映区域化变量的结构特征和随机特性,在计算估计方差、离散方差、正则化变量的变差函数

和克立格方程组中的系数时都是以变差函数的计算为基础的。因此, 变差图确定得好坏就成为应用地质统计学方法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之一。

球状模型(spherical model)由地统计学理论奠基者——法国学者G.Matheron提出,也称马特隆模型。实践证明,实际工作中95%以上的实验变异函数散点图都可以用该模型拟合。其一般公式为:

其中c0为块金常数,a为变程,c为拱高,c0+c为基台值。要拟合出一条最优的球状模型变差函数曲线, 就是要确定最优的球状模型中的三个参数c0,a和c。

用加权多项式回归拟合球状模型变差图。设通过(1)式已算出n个实验变差函数值r*(hi)(i=1,2,…,n),它是用Ni对数据对计算出来的,则球状模型可写成:

(2)

要用(2)式对实验变差函数值点进行最小二乘意义下的最优拟合,可用加权多项式回归。

(3)

则(2)式化为

(4)

于是,拟合就化为加权二元回归了。由于点对数越多(这些点往往是变异函数的头几个点),根据它们算出的变异函数值代表性就越强,故以数据点对数目为权进行加权二元线性回归。

根据加权二元线性回归理论可得(4)式在最小二乘意义下的三个参数b0,b1,b2如下:

其中:

但在最终拟合结果中,当b0<0时,人为规定b0=0,再进行重新拟合。此处理论模型参数的正负号问题没有解决,这是该方法的薄弱处。

对于加权多项式回归拟合方法,在许多论文中都提及,是使用较为普遍,运用较为广泛的,在科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地统计学概论》(刘爱利,王培法,丁园圆)一书中,介绍的变异函数理论模型的最优拟合就是主要介绍了这种方法,可见其是比较成熟的。但对于上述问题,也有人提出过其它方法来进行拟合,如长春地质学院的矫希国和刘超提出用线性规划拟合理论模型的参数,由线性方程组非负解理论解决了理论模型参数的正负号问题。

二、球状模型的最优参数估计【4】

查恩斯与库伯于1961 年提出了目标规划问题。目标规划通过引入偏差变量、绝对约束、相对约束、优先因子(优先等级) 与权系数等概念, 结合线性规划,使得求解最优化问题更加灵活。

偏差变量

设原问题第i个约束条件为

(5)

以变量作为该约束条件的正偏差,表示决策值超过目标值的部分;以变量作为该约

束条件的负偏差,表示决策值未达到目标值的部分。

绝对约束和目标约束

绝对约束是指必须严格满足的约束,如线性规划问题的所有约束条件, 不能满足这些条件的解为非可行解, 所以他们是硬约束。目标约束是目标规划特有的,可把约束右端项看作要追求的目标值。在得到此目标值时允许发生正或负偏差。因此, 在这些约束中加入正、负偏差变量,它们是软约束。原问题的绝对约束变为下式:

(6)

优先因子( 优先等级)与权系数

凡要求第一位达到的目标赋予优先因子P 1, 次位的目标赋予优先因子P 2, ?, Pk, 并规定:Pk>>Pk+1( k=1, 2, ?, K ) , 表示Pk 比Pk+1有更大的优先权。即首先满足目标Pk, 不考虑其它目标,然后在满足目标P k的基础上考虑目标P k+1, 依次类推。

目标规划的目标函数

目标规划中的目标函数是按各目标约束的正、负偏差变量和赋予相应的优先因子而构成的。当某一目标确定后,决策者的要求是尽可能小的偏离目标值。因此目标规划的目标函数只能是

(7)

对于有n 个决策变量、m个目标约束、目标函数中有K 个优先级的目标规划问题,其一般数学模型为:

其中:

在进行变差函数理论模型的拟合时, 可以根据经验知识、实验变差函数值点的可靠程度确定目标值、优先等级、权系数等, 建立相应的线性目标规划数学模型, 以得到最满意的变差函数参数值。目标规划模型中的变量都必须满足非负约束, 不可能计算出负的参数值, 不存在理论模型参数正负号问题。目标规划法的约束条件是软约束, 不管约束条件之间和约束条件与目标函数的关系如何, 都能求出满意解, 不会出现线性规划中无可行解的情况。

目标规划法拟合实验变差函数

同样地,将球状模型变化为(4)式的线性形式,令实验变差函数值为vi( i= 1, 2,…, m) , 根据目标规划原理列出约束条件为:

(8)

根据专家经验可列出具有不同层次和权重的目标函数, 其一般形式为:

(9)

在实际操作中,根据理论变差函数拟合的目标规划一般数学模型,建立实例的数学模型,用目标规划单纯形法求解该模型,即得到拟合后的球状模型。

目标规划法能够结合专家经验知识, 提高理论变差函数的可靠性,在实现地质统计学计算过程自动化方面解决了加权回归多项式法和线性规划法(线性规划模型完全由实验变差函数决定, 给予各实验变差函数值相同的权重)分别存在的问题。可见该方法还是有一定优越性的。

但是,目标规划则缺乏简便性,不便于用计算机进行自动化拟合【5】。显然,该方法具有很大优越性,只要对其计算机实现进行改造,使之更加简便,还是有一定的可能的。

三、理论变异函数球状模型的加权线性规划法拟合【6】

前面提到,线性规划法由于没有考虑实验变差函数的头几个点的重要性而在球状模型拟合中存在不足,这里提出加权线性规划法拟合法。

同样地,将球状模型变化为(4)式的线性形式,鉴于C0、C、a 均有非负要求,所以也要求b0 ≥0, b1≥0, b2≥0。。如果在计算实验变异函数时有m对数据: {hj , r( hj) (j= 1 ,2 , ., m)} , 可先将这m 对数据按(4)式变换成:{ yj,x1 j ,x2j( j =1,2, .,m)} , 并令tj =|yj-b0- b1 x1j -b2 x2j |( j =1,2 ,., m)。

同样对不同的实验变差函数值应赋予不同的权重,按照最小二乘原理,最佳拟合为:

(10)

其中Wj为权重,如一中所介绍。

所以,球状模型的拟合就变成了一个线性规划问题,上述所有可写成:

(11)

可将(11)式写成矩阵形式:

(12)

求出b0,b1,b2之后便可求出C,C0,a。

由上所介绍可以看出,该方法综合加权多项式拟合法及线性规划拟合法的各自优

点,且在计算上较目标规划拟合法更为简单。

以上介绍了三种变差函数球状模型的拟合方法,各有优缺,综合来看,我认为加权多项式拟合的方法是比较成熟的,运用也比较多,对于其余两种方法也有很明显的优势。

四、Spatialinterpolation of monthlyclimate data forFinland:

comparingthe performance of kriging and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7】

The object ofthispaperis to compare three different methods forspatial prediction: kriging with external drift(KED),GAM, and GAM combined with residual kriging (GK).

Geostatistical methods include ordinary kriging,universalkrigin g, co-kriging, and indicator kriging(Goovaerts 1999).In many cases, natural processes show a curvilinearrather than linear relationship(e.g.,L eathwick etal. 2006; Hjort and Luoto 2010), and the possibilityof relaxing theassumptionsabout linearity tolet thedata determine the shape ofthe response is often appreciated (Kammannand Wand 2003)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GAM) are a semiparametric extension of generalizedlinear models (GLM) (Hastieand Tibshirani 1990),with thebenefit of no strict para-metric form, allowing a more flexible response(Hastieand Tibshirani 1984).

1.Study area and data

The mean surface temperatureand annualaccumulation of Finland.And a spatial grid with a resolutionof1 × 1 km is constructed forthe entire country, containinga totalof 336,897 points include precipitation observations and temperature observations.

2.Methods

Kriging

The trend surfaceswere fitted usingtheleast-squaresmethod, and the same termswereusedforall months.

The finaltrend modelfor monthly temperaturewas

and,for monthlyprecipitation,

where x and y arethe coordinatesin meters(Euref Fin TM35 coordin atereferencesystem),eisthe mean elevation, lis the lake percentage, ands is the sea percentage.

Generalizedadditive models

Kriging withexternal drift assumes linearity between there sponse and thecovariates, but thisassumptionrarely holds true in environmental studies.

GAM aresemiparametricextensionsof GLM (McCullagh and Nelder 1989)wherenoparametriccoefficients areestimated for predictors. GAM allow a non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sponse and explanatoryvariables(Hastie andTibshirani1990). GAMhave the fo

rm(Hastie andTibshirani 1990;Wood andAugustin 2002):

where g(μ) is the link function,β0 is a constant, skis thesmoothing parameter to be estimated, and xk is the explanatory variable.GAM aim to minimize thegeneralized crossvalidation(GCV)criterion (Wo od2011),

whereDis the deviation,n the numberof data points, andDoF isthe effective degreesoffreedom in themode.

GAM combined with residualkriging

By combiningthe GAM-modeled trendwithgeostatistics,we obtaingeoadditivemodels (Kammann andWand2003;Kneib etal.2009). Thelarge-scaletrendismodeled withGAM,andkriging isthe nperformed on the spatially autocorrelatedresiduals.The final interpolation result is acombinationofboth elements (Ginsbourgeret al. 2009) referred to asGK.

3. Evaluation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any interpolation task is to evaluate the concordance betweenpredictionsand reality. Three statistical measureswere calculatedto assess the performance: root mean squared error (RMSE),mean absolutedifference(MAD),and Pearson’scorrela tion coefficient(COR) (Hofstra etal.2008). According toWilmott (1982),RMSE andMADprovide goodoverall measuresof model performance, asthey summarize the mean errorinthesame unitsas the observed and predicted values. RMSEis definedhere as

whereOiisthe observationand Pithe predictedvalue. RMSEis sensitive to outliersandcanbe used as indicator of the magnitude of extreme errors(Price etal 2000). MAD is less sensitiveto extremevalues and is defined here as

Standardizedprediction error(SPE)is also calculated:

whereVari isthe kriging variance.The standarddeviationofSPE, σSPE, isideally close to one indicating thatthemagnitude of the

kriging variance is correct,and thevariogram modelisrealistic (Bivand etal. 2008). Also included in the outputdatafiles are thelower (2.5%) and upper(97.5%) quantilesof SPE,which, if closeto?2 and2,indicating normallydistributedpredictionerrors asassumed.

These measuresprovidea quickoverviewof thesuccess of theinterpolation routine.

4.Results

Table 1Example ofstatistical measures includedwith the KEDoutputSeptember 2010:

Table 2 Interpolation results for monthly meantemperatureoverthe period of1981–2010:

Table 3 Interpolation resultsformonthly mean precipitation overthe period of 1981–2010

5.Conclusions

According tothecross-validation statistics forthe30-year period, we haveshownthat there was littl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ethodstested,especiallyfor mean temperatures,whereall three meth ods producedresultswith smallerrors andhigh correlation between observed and predicted values. GAM wasthe best overall method for pr edicting monthlymeantemperature.The same interpolation meth odsshowedlarger differences for monthly mean precipitation,withKED and GK showingbest overall performance. It is possible toimprove interpolation accuracyusing nonparametricmethods such as GAMforclimate variables whichshowlittle or nospatialautocorrelation between observations(e.g.,temperature).When combined withresidual kriging,these meth ods can be extended tovariableswith spatially autocorrelatederr ors (e.g., precipitation). KED proved accurateand stableand was selecte dfor interpolatingmonthly interpolations becauseofthe robustness of kriging.

五、Point-Set TopologicalSpatial Relations【8】

Themodel of topologicalspatialrelations is basedon the po int-set topological notionsof interior and boundary. And there are two bas icresultsin point-set topology:

(1)LetX be a set. Atopology onXis a collectionY of subsets of A that satisfies the three conditions: the empty set and X arein Y ;Y is closed under arbitraryunions,and Yisclosed underfinite intersections.

(2)Closed set. Thecollection of closed sets: contains the empty set and X,is closed under arbitrary intersections,and is closed under finiteunions.

Besides, there are three fundamental concepts andthree crucial concepts.They are Interior,Closure, BoundaryandSeparation,Connectedness,TopologicalEquivalence.

Empty/non-empty isthe simplest andmostgeneralinvariant so that any other invariantmay be consideredamore restrictiveclassifier. So,we assign the appropriate valueof empty and

non-empty totheentries in the four-tuple, so there aresixteenpossibil ities.

The framework forthe spatial relations between point-sets carries overto spatial regions,however,not all of the sixteen relations between arbitrary point-setsexist betweentwospatialregions. we conclude that at least the relations r0,r1,r3 ,r6 ,r7, r10,r11,r14, andr15 exist betweentwo spatial regions.And these nine topological spa tial relations are the only onesthatcan occur between spatial region s.

Thetopologicalrelations are described by the four interse ctions of the boundaries and interiors of twopoint-sets. Consideringthe binary values emptyandnon-empty fortheseintersections a se tof sixteen mutually exclusivespecifications hasbeen identified. Andthere areonlynine topologicalspatialrelations between point-sets which arehomeomorphic topolygonal areas inthe plane.

【参考文献】

【1】王仁铎. 用加权多项式回归进行球状模型变差图的最优拟合. 武汉地质学院学报.1986.6

【2】候景儒,黄竞先. 地质统计学及其在矿产储量计算中的运用. 地质出版社. 1981【3】刘爱利,王培法,丁园圆. 地统计学概论.科学出版社.2012

【4】伯森,李小敏. 球状模型的最优参数估计.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1998.2

【5】张小艳,谭勇. 变差函数球状模型的自动拟合与实现. 物探与化探. 2010.4【6】胡小荣,俞茂宏. 理论变异函数球状模型的加权线性规划法拟合. 地质与勘探.

2001.9

【7】Juha Aalto·Pentti Pirinen ·Juha Heikkinen.Spatialinterpolationof monthly climatedata for Finland: comparing theperform

ance of krigingand generalizedadditivemodels.Theor Appl Climatol. 2013

【8】Max J.Egenhofer,Robert D.Franzosa. Point-SetTopological Spat ial Relations. InternationalJournal forGeographicalInformation Systems. 1991.

文献综述范文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课题名称:基于地域文化的上海城市公园休闲空间 设计研究——以徐家汇公园为例 学院:旭日工商管理学院 专业:旅游管理 姓名:王玉__ 学号:090760211 指导教师:潘文焰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十一日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休闲时间明显增加,这对原有城市公共空间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国面临的人们闲暇的需求与设施的供给矛盾日益突出,游憩场地的数量不足和休闲空间质量不高比较明显。如何在有限的城市公园范围内创造出与需求相适应、高质量的城市休闲空间环境是景观设计师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城市公园是城市景观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承载城市文化、文明的重要场所。城市公园作为一种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文化载体,是表达地域文化的重要场所。在现在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植根于地域文化的公园设计概念是十分必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植根于城市文化的沃土中,公园才可能具有“此区别于彼”的独特面貌;只有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城市景观才会有生命力。但是面对全球化的冲击,一些城市公园盲目追求“现代化”、“国际化”,相继出现了一批缺乏本国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公园。地域文化特色的缺失使城市公园失去了持久的生命力。 关键词:城市公园,地域文化,休闲,公共空间,设计表达

城市公园的研究及现状 1.1.城市公园的研究及现状 1.1国外的相关研究 公园规划的内容早已包含在了最早的现代城市规划之中,最早的公园规划案例要数英国利物浦的博肯海德公园和法国的奥斯曼改造计划。从那时起,人们已经认识到城市公园有着改善城市卫生、健康环境、美化城市、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地产升值等多个方面的作用。随着城市规划理论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人”休闲权益,而关于城市公园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20世纪70、80年代,西方研究公园与休闲、公园设计的代表人物——阿尔伯特J·拉特利奇出版了一系列有关公园与休闲和公园设计方面的著作,其中《大众行为和公园设计》一书在1990年被翻译成中文,对我国公园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该书从行为学的角度,认为人的行为习惯是城市公园设计中最核心的要素,并提出了一系列相关的评价标准、观察与调查方法以及规划程序。 此外,Alexander Adrew von Kursell、Sassan Seyed Kalal、Anne Farrell Peterson、Dana H.Taplin等人也从不同角度出发,通过一系列的案例,研究了城市公园再造的因素、政治和社会机制对城市公园分布和城市景观塑造的影响、城市公园的景观价值、公园在城市和社区生活中的角色、不同阶层居民对公园的使用要求、公园在设计过程中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等。对于城市公园的上述研究,使用的研究方法多为问卷调查、访谈法、现场观察等。 1.2国内的相关研究 我国关于城市公园的研究出现在1979年以后,研究的内容包括城市公园发展、功能分析、景观设计、规划设计、生态研究、休闲游憩行为研究、公园容量研究等多个方面。国内关于城市公园的研究方法与国外类似,也多采用案例分析法,国内研究城市公园的学者们大都从研究单个或多个公园入手,进而总结出普遍经验。总结国外研究经验并因地制宜运用到国内城市公园中也是学者们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目前针对公园系统的研究主要有:石金莲等(2005)运用POE(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的研究方法,以北京玉渊潭公园为研究对象,得到了POE评价分析

浙江省对外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报告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开放的贸易政策与和平的环境推动了浙江省对外贸易和经济的高速发展。1986年全市生产总值仅为502.47亿元,2012年达到34665.33亿元,26年间基本翻了69倍,浙江省的经济发展速度在我国大陆始终处于前列;进出口总额从1986的12.93亿美元激增到2012年的3124.03亿美元,增长了240多倍,远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由于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对外贸易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对外贸易的变动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浙江省作为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省份之一,在开辟国际市场方面也走在全国前列。无论是从纵向的增长速度,还是横向的国内比较,以及结构性的产品升级,浙江省的对外贸易堪称中国外贸奇迹的典型代表。因此,对浙江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理论方面的研究: 尽管国际贸易理论十分丰富,但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按照大多数文献的处理办法,依据理论产生和发展的演进过程可将国际贸易理论大致分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三个阶段(佟家栋,2000) 1.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该理论产生于 18 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 (1)绝对优势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国富论》中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Smith 认为,国与国之间只要按照绝对优势的原则进行分工,就可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贸易和经济的发展。也就是说,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生产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绝对优势”的产品,这样贸易双方才能在国际贸易中获利。 (2)比较优势理论

现代商业空间展示设计特点

现代商业空间展示设计特点 摘要:展示设计专业是现代社会综合性很强并具备行业特点的专业。设计师应具备 丰富的文化素养,有较强的创意、策划、组织与协作能力。应熟练掌握系统设计的方法和技能,把握时代特征及展示专业发展规律,对专业设计所涉及的空间、造型、声光、电等方面具备很强的创造和综合表达能力,同时具备现代科技技术和心理学、人机工程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强调环境保护意识,有较强的设计与实施能力。 商业展示设计所创造的环境是城市景观构成的主要因素,琳琅满目的商场、超市、专卖店、饭店、商务休闲酒吧、迪厅、美容美发厅等,是实现商品交换、满足人类消费需求、体验商品经济的前沿阵地,其五光十色、鳞次栉比的特色,以形、色、声、光组成适应人类各感觉机能的愉悦空间。时至今日,现代商业空间展示设计概括为如下特点: 一、真实性 商业展示设计要想最大限度地吸引、招徕顾客,就必须充分发挥设计者的创造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标新立异的审美形象。与此同时,商业展示设计又必须注重审美创造的真实性,即所传达的信息必须准确,不能夸大其词、虚张声势,这也是现代商业展示设计十分关键的问题。否则,不仅会失去信誉,违背职业道德,还会造成消费者心理上的不信任感和憎恶感。美国工商界在其广告信条八则中有五条是有关真实性问题的,即讲求事实,不作引诱,价格确实,不得夸张,诚实推荐等,由此可见一斑。同时,强调商业展示设计的真实性,并不意味着否定表现手法的丰富性。相反,为了激发人们的情感,调动购买欲望,必须重视表现手法的独特性、丰富性和新奇感。 二、时代感和民族风格 商品是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讲,它体现着历史的演进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因此,作为商品与消费者之间信息媒介的展示设计也必然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具体地讲,现代商业展示设计就是运用人类社会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商业管理手段,利用工业化社会大生产所带来的物质便利条件,通过各种传播媒体的展示,创造出多变的视觉传达效应,来完成属于商业范畴的媒介策划,进而以崭新的商品观念去改变顾客的购物心理,使消费者在展示形式的感化之下,对商品进行有机的选择。实践证明,较为成功的设计往往具有高强度的刺激感或标新立异的形式感,与高技术和现代人生活方式所决定的高情感相适应,从而引起人们的美感。缺乏时代感的设计则缺乏视觉冲击力,因而不易吸引人,不为人们所注意。 三、环境观念

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胜任力模型研究: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

Research on Competency Model:A Literature Review and Empirical Studies Abstract Western countries have applied competency models to addressing problems existed in their administrative and managerial systems since 1970s,and the findings is positine and promising. However, competency model hasn’t been introduced to China until 1990s and it is still unknown and mysterious to many Chinese managers. This paper aims to uncover the mysterious veil of competency model in order to broaden the horizon of Chinese managers and boost China's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as well as management. Keywords:Competency,Competency Models,Empirical Studies of Competency Models It has been more than 30 years since competency model was utilized to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In western countries,competency model first displayed its effectiveness in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meanwhile many multinationals and their branch companies applied the competency model to their daily business management and their business was a great success. As the notion of competency is gradually come to light and accepted by people all around the world,more and more enterprises have been trying to build their own competency model under the help of professional consultant firms. As a result,competency model has gradually been a very fashionable phrase in the field of management and quite a few enterprises are thus benefited from it. In recent years, competency model has become a hot spot in the Chinese academia as well as big-,middle- and small-sized enterprises alike,many relevant writings and books have also been translated and published. However, competency and competency model are still mysterious to many Chinese scholars, business managers as well as government administrators.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aims to make a critical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competency model,clarify some confusion related to it and explore its application.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are employed to guide this study:What is competency? What is competency model? What are th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findings related to competency model?

区域经济差异-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差异的理论综述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本文将对主要的区域经济差异理论做简要的综述。 1.1 区域经济差异 关于区域经济差异的概念,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认为区经济差异是各区域之间经济增长总量上的差异。如区域之间在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工农业总产值方面的差异;第二,把区域经济差异视为各领域之间的经济增长总量及其增长速度方面的差异,不仅研究了区域之间某一时间的经济差异状态,还研究了其变化的过程;第三,认为区域经济差异应包括各区域之间在经济增长总量、增长速度、相关人均经济指标、经济结构乃至经济发展条件方面所存在的差异,这种观点企图全面反映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各方面的不相同的现象。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就是认为,“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 从以上的几种观点不难发现,它们所涉及的几乎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某个或某些时点的状态或结果,而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更重要的是要找出形成这些状态和结果的原因,以及如何改变和缩小这些差异,区域经济差异理论在这方面研究了许多现实的问题。 总结起来,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是资源察赋的差异,资源禀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又包括地理位置、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等,社会资源包括劳动力、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第二,是制度的差异,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第三,是历史和文化。事实上,区域差异理论多是从这些方蕊来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分析和总结这些差异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从而提出如何缩小差异的建议。 1.2 重要的区域经济差异理论 (一)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是在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区域之间要素报酬的差别将会通过要素流动趋向均衡,其中市场机制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它通过供求和价格的变化最终消除区域之间人均收入的差别,导致经济增长的均衡。

关于空间观念的文献综述

关于空间观念的文献综述 摘要 :空间观念是发展空间想象力的基础, 学生具有了空间观念,就能重现过去感知的几何形体特征、大小、相互位置关系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因势利导,突出重点,制定适宜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本文在综述空间观念内涵、发展特点以及主要理论的基础上,论述了空间观念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具体表现和培养空间观念的策略。 关键词:空间观念;小学;数学; 培养策略 一、关于空间观念概述的文献综述 (一)空间观念的内涵 与国外相比,我国数学教育界将“空间观念”一词作为数学课程的主线起步显得有些晚,并且由于《标准》中只对空间观念做了描述性的叙述,使得人们对“空间观念”一词的内涵至今尚未达成共识。 “标准”中指出,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1 任子朝等人提出:空间观念的建立包括实物的几何化、对空间基本图形的识记、再现和思考等。它有三层含义:(1)空间感。主要指能在头脑中建立空间表象,对物体的形状、位置、相互关系等属性的直接认识;能比较物体的长度、面积和体积大小;能分辨不同物体所具有的形状特征。比如,能够描述出熟悉的物体的基本特征,如能描述篮球与方纸盒的不同。(2)实物几何化。数学空间想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4准(实验稿)[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当代大学生生活消费的调查文献综述

当代大学生生活消费的调查 湛吾委行管2班201207064099 之文献综述 【摘要】当代大学生消费是我国青年问题研究的热点之一。根据1999 ~2011年发表在经管类核心期刊上的大学生消费研究文献,将大学生消费调查分为以下四个研究领域:“大学生消费特点”、“大学生消费影响因素”、“大学生不同消费领域”和“大学生群体消费”【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消费情况文献分析 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现状和价值取向。作为在当代中国社会巨大变迁和经济高速发展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群体,其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具有许多鲜明的特征。对中国当代大学生消费问题的研究,对于合理引导大学生消费行为,顺应国家启动内需、扩大消费的经济转型战略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消费研究的基本状况及研究方法 经过笔者统计,在大学生消费的研究方法上,实证研究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的63%。其中,一手实证数据的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的51% ; 二手实证数据占全部研究文献的9% ; 非数据实证研究的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的3% 。非实证研究的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37%。 通过实证研究采取选取一定数量的大学生作为样本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对回收问卷获得的第一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并且辅以对部分研究对象进行访谈或文献研究作为实证研究的补充,也可参考一些权威机构公布的数据或其他论文的调查数据。通过对研究内容进行分类统计发现,对大学生消费观、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进行一般性

研究的文献占全部研究文献数量的49.0%,主要涉及对全国或部分地区大学生消费的现状特点、影响因素、问题误区等方面的研究。关于大学生消费领域的研究文献占全部研究文献数量的40.1%。以上文献基本是将大学生视为一个整体的研究对象。此外,还有6. 8%是专门针对大学生的不同群体展开研究的,以女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有3%,以贫困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有1%,以90 后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有2%。根据对文献内容的初步统计,我们对“大学生消费特点”、“大学生消费影响因素”、“大学生不同消费领域”和“大学生群体消费”这四大研究领域的文献做进一步的归纳和梳理。 二、研究的主要方向及结论 A.大学生消费特点分析 纵观知网的论文数据库,大多的知名论文在大学生消费这个方面都会涉及到消费特点分析,笔者对其中5篇进行了简单的归纳与总结如下: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消费总体水平也在上升。父母“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的观念,助长了大学生的消费能力。 2010 年,禹小英对湖南省长沙市部分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通过对回收的504 份有效调查问卷分析得出结论: 2010 年与2006 年相比,大学生月平均消费支出整体水平呈上升趋势,以相对中等的501 ~1000 元这一区间最为普遍,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状况。 2004 年,由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承担的调查显示: 大学生的月平

当前区域经济理论和实践成果综述

当前区域经济理论 及我国区域经济演变综述 [内容提要]区域经济泛指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是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经济系统,是国民经济在一定空间的投影。区域经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具有十分重要和独特的研究价值。本论文从区域经济理论出发,实证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演变的基本情况,特别是XX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 [关键词]区域经济理论中国区域演变XX区域格局 一、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区域经济的涵义 区域是按一定标准划分的连续的有限空间X围,具有自然、经济或社会特征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同质性的地域单位。经济区域是按人类经济活动空间分布规律划分,具有均质性和集聚性,并在国民经济体系中不可无限分割和发挥特定作用的经济社会综合体。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主要包括区域经济比较理论、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1、区域经济比较理论 区域经济比较理论主要有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区域要素禀赋理

论。 (1)绝对优势理论。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地域分工论。他将不同国家同种产品的成本进行直接比较,认为某种产品生产成本绝对值低,称之为具有“绝对优势”。一个国家或地区主要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于出口换回自身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2)比较优势理论。主要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国际分工理论。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在于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一个国家或地区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比较劣势”的产品。 (3)要素禀赋论。又称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简称H—O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个地区应专门生产密集使用其相对丰裕要素而较少使用其稀缺要素的商品,以换回其要素比例正好相反的商品。如果各个区域都以自己的要素禀赋比例差距为基础进行分工和贸易,其结果将提高了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价格,降低了相对稀缺的要素价格,并促进了它们之间的相互替代,从而逐渐达到实际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 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发达国家之间的要素禀赋变得越来越相似,该理论无法解释发达国家之间贸易大幅上升的现象,从而推动了比较优势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如人力资本论、技术要素论、规模经济贸易理论和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等。 2、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 在区域经济非均衡理论产生之前,新古典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理论一直处于支配地位;但该理论无法解释现实的经济增长过程,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发达国家把大量资源和要素投入到经济条件较好的区域,使该区域经济得到了快速发

中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及发展趋势:一个文献综述

中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及发展趋势:一个文献综述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呈现向东部集聚的趋势,而随着制造业的发展及城市化的推进,我国部分制造业开始向中西部转移。制造业的发展加速了我国工业化的进程,同时也催生了我国对服务业发展的需求。本文对近几年来学者们对中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及发展趋势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对实践有所借鉴。 关键词:制造业;空间分布;集聚发展;服务业;城市化 制造业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增长中仍然起主导作用。我国制造业的增长经过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各地分散发展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集聚发展的转变。我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有着明显的东部集聚特征,同时在与服务业及城市化三者的关系中起着基础性的推动作用。 一、制造业的空间分布 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经济面临怎样缩小地区差距的问题,而工业空间分布差异是形成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因此,探寻中国地区差距形成原因必须分析中国工业空间分布差异及其形成原因,由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近年来成为了一个热点。 吴三忙、李善同(2010)借助重心分析方法考察了我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经过研究,他们发现,从制造业空间分布变动方向看,1980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在空间分布上总体呈现“南下东进”的特点,但2003年后,我国部分制造业呈现出“北上西进”的特征;从制造业空间分布区域来看,目前我国大部分制造业集聚在东南沿海地区;从区域分布的制造业属性看,东南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集聚更明显,相比之下,资源依赖型制造业更多分布在北部及中西部地区。 二、制造业集聚发展的趋势 理论上,主流新古典经济学通常假定规模报酬不变且忽视空间因素,由此得出结论:在不考虑自然资源分布异质性的情况下,现实世界将变成一种“无城市”的世界或是自给自足的生产状态,很显然,这与现实世界到处是产业集聚和城市快速发展的事实不相符合。对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现象的解释长期以来一直是城市与区域经济学及相关学科的核心任务之一。 白重恩、杜颖娟、陶志刚等(2004)从地方保护主义的视角,利用对数据集的动态估计方法,发现利税率较高以及国有化程度较高的产业,地方保护更趋于严重,产业的地区集中度相应也比较低。 罗勇、曹丽莉(2005)利用Ellision和Glaeser建立的产业地理集中指数,精确的测定了中国20个制造业分别在1993年、1997年、2002年、2003年的集聚程度。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程度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集聚程度由高到低的行

浅谈商业展示空间的设计表达毕业论文

浅谈商业展示空间的设计表达毕业论文 目录 摘要 (1) 第一章商业展示空间设计概述 (2) 1.1空间设计与列 (3) 第二章商业展示设计的色彩 (4) 2.1色彩与主题表现 (6) 2.2色彩设计原则 (7) 第三章商业展示中的照明 (7) 3.1照明要求与效果 (8) 致谢 (8) 参考文献 (9) 第一章商业展示空间设计概述 商业展示设计通过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创造出更多的视觉传达效果来改变消费者的购物心里。让消费者对商品进行有机的选择,随着人们的消费方式发生了变化,商业展示设计要是想最大限度的吸引和招来消费者,就必须要在创造符合市场和消费

观双重审美需求的同事,注重传达信息的准确性,在满足消费者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要求的同时,迸发消费者的购买欲。 在展厅商业因素的分析之中,关于空间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设计的得当与否也会对商品的销售企业的利益息息相关。展馆的设,品牌的风格和理念都会影响到购买者的购买欲,一个充满乐趣的设计才会让消费者乐在其中,消费者们也会通过各种各样有意思的设计了解到这个品牌的魅力以及价值。 1.1 空间设计与列 一、功能设置与布局 补充上相关容(展示空间功能上的一般要求),并以自己设计为例介绍功能设置与布局(目录中跟着变) 二、空间设计 在整个设计之中空间设计是最主要的设计对象。人的本质趋向于有序则需的观察、接受和改造事物,现代室空间设计可以运用艺术和技术的手段来对空间进行改造。随着应用的多样化、配合采光照明,色彩设计,材料应用就可以让空间进行分割。常见的空间分割手法有: 1封闭式分割 2半开放式分割

3象征性分割 4弹性分割 5局部分割 6列柱分隔 7利用基面或顶面的高差变化分割 8软性隔断分割标号和文字间有间隔符号 我所设想的空间是一个开放性空间,因为是玩具展馆所以更想设定一个比较开放的环境,这样参观者在里面就不会觉得太无聊,也会有足够大的空间让他们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中间的主要展台我是利用基面或者顶面的高差变化来进行一个分割,这样的话可以突出展示空间的主题。

展示设计概述

展示设计概述 一、展示设计的含义 展示,英文“display”,它源于拉丁语的名词diplico和动词diplicare,表示展现之类的状态行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展示活动,“展示”是展示会的简称,展示的概念是“展览”概念的展扩。所谓展览就是将物品摆出来给人们观看的意思,而展示活动是强调公众参与活动,不仅仅是接受信息,而且要反馈信息,深入地参与其中进行实践和体验,这绝不是一个览字所能包含得了的。而“示”的意义包含有明示、暗示、示范、演示等意义,不仅有静态的含义,还有动态的含义。 展示活动和展示艺术,以其直观、形象、系统、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艺术魅力,使观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接受到市场信息,获得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知识。展示活动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强有力地推动着社会发展。 现代展示是一个有着丰富内容、涉及广泛领域并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充实其内涵的课题,展示环境的设计也是一个以环境艺术设计学科为主,涉及其它多种关系科学设计领域。在设计方法和程序上,展示环境设计具有室内设计、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及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等方面的特点,但同时它又具有自身的专业特征。展示设计本身已经超脱了上述相关学科,由“三维设计推进到了四维设计乃至超维设计”,它的空间不是一个“上下、前后、左右”的概念,还充满了人流及信息的转换,是一个流动的空间,并且还应加入人的感觉因素,如触觉、嗅觉、听觉等。展示设计本身并不是最终目的,它是通过设计运用视觉传达手段,并通过空间规划、平面布置,借助道具、设施、照明技术,对展示空间环境进行再创造,将信息有目的、有计划地展现给观众,力求使观众接受设计者所要传达的信息,为达到这个目的所进行的综合性设计工作即为展示设计。 二、展示艺术的发展概况 (一)原始形式及初期发展形式 远古时期的“功利主义”思想和图腾崇拜所产生的岩画、陈列偶像、宗教画的山洞、祭坛、庙宇、神殿,就是最早的展示形式。中世纪初期,随着剩余价值产生和职业的分工,人类出现了商品交易的集市贸易形式。在中国民间传统的庙会上,货物琳琅满目,各种小吃、杂耍、戏剧、民艺、手工艺品等穿插其间,形成了集拜神、购物、浏览、观摩的物质和精神的综合性文化娱乐活动,这就是最初的“商品展示”、“展销会”的雏形。世界其它地区古代展示艺术发展与我国的情况大同小异,也是在集市、庙会原始崇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欧洲,反映物质文明的展示源于“市集”,“市集”在拉丁语中是“宗教节日”的意思,在德语中是“聚众活动”的意思,这些都是以表明古代组织集市的时间大多选择在某一宗教日以吸引大众参加。 封建社会中由于商业贸易活动的繁荣,出现了店铺,产生了商号、牌匾等形象标志,这在史料上均有详细记载,《清明上河图》画卷上也形象地刻画了汴京商号的招牌、商品陈列、店面装饰等内容,这是中国最早的商业展示和视觉传达设计。在西方,博物馆的雏形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古罗马及拜占庭等国,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特耳非、奥林匹斯神殿里的一个收藏各战利品和雕塑的宅库,便被看作是博物馆的起源。皇宫及达官贵人为了显示自己的富有或者是欣赏古文物的需要,将祖传的珍贵宝物、皇室的赏赐珍品、贵重纪念品、出土文物、名人绘画、书籍等等,摆放在私人的陈列室(馆)中。文艺复兴后期,随着考古学,自然科学和航海技术的发展,陈列室逐步由家庭走向了社会,产生了有关自然、科技、地质、人文等相关内容的社会“博物馆”,其中以英国、德国、法国等发展得最早,尤其以1753年建造的“大英博物院”最为著名。 (二)中国近代展示活动

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在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更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与时共进的特征。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 引言。 1958 年美国发展经济学艾伯特·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率先提出“发展战略”这一概念,重点讨论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自己的潜力、资源与环境,谋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自20 世纪60 年代开始,联合国先后制定了60 年代、70 年代、80 年代三个10 年的“国际发展战略”,它使得“发展战略”一词逐渐越出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范围,也广泛运用于发达国家。 2 国外研究现状。 2. 1 理论贡献。 (1)区域平衡增长论。 均衡增长的主要涵义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行业和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增长。主要包括赖宾斯坦(H. Leibenstein)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纳尔森(R. R. Nelson)的低水平陷阱论、罗森斯坦和罗丹(P. N. Rosenstein-Rodan)的大推进论,以及纳克斯(R. Nurkse)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2)区域不平衡增长论。 区域不平衡增长论认为增长过程在实质上是不平衡的。其代表理论有佩鲁(Perour)的增长极发展理论、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和赫希曼(A. O. Hirschman)的依附理论。 (3)区域阶段发展论。 倒U 型理论(Reversed U -Shaped Theory) 1965 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J. G. Williamson)把库兹涅兹的收入分配倒U 型假说应用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提出区域经济差异的倒U 型理论。他通过分析24 个国家的国际横截面数据和10 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认为国内不同发展阶段区域不平等的变化趋势,地区间收入差异的长期变动趋势大致呈倒U 型。 (4)钟型发展理论(Bell Shaped Theory) 1980 年。美国著名区域经济学家阿朗索(W. Alonso)提出了“钟型发展理论”,引

空间观念的文献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013066395.html, 空间观念的文献综述 作者:陈鹏飞 来源:《教育界·上旬》2018年第09期 【摘要】空间观念是我们应该从小学就开始培养的能力,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关键,更加是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基础。小学教师可慢慢培养小学生对空间的感知情况,培养其空间观念及想象力。文章在综述空间观念内涵界定、基本特征以及多人建构的理论的基础上,为中小学培养空间观念提供一定的建议和帮助。 【关键词】空间观念;小学数学;文献综述 一、关于空间观念概述的文献综述 (一)空间观念的内涵界定 通过对国外的相关研究发现,空间观念这一概念是早于我国的,而我国数学教育界将“空间观念”一词引入数学课程的时间还算比较及时,但是由于《标准》中对于空间观念的描述停留在理解层面,使得教师和学生们对“空间观念”一词的内涵到今天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任子朝等人认为:空间概念包括实物几何化、空间基本图形、具体体现以及思想等。空间概念内容分为两层:(1)空间感。一般认为指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力具现化的能力,以及对物体的形状、位置、相互关系等属性的直接理解;可以比较对象的长度、面积和体积。能够使学生区分不同物体的形状特征,例如,它可以完整地叙述身边熟悉事物的基本特征,如篮球和方形纸盒的基本图形。(2)几何对象。空间几何的数学不是完整的现实世界中的真实图像,而是通过对现实物体的抽象而来的。 王林全认为,学生的空间概念包括图形识别和理解能力,图形分解与组合能力,图形的构建、探究能力、鉴赏力的移动和转换以及图形几何问题解决能力的运用五个基本要素。其中,图形的识别和理解是在空间概念的基础上,图像分解和组合能力是空间概念的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建设良好的图形和探索能力的特征空间开发的概念,锻炼与升值的图形的变换空间的概念逐渐成熟的前提下,使用几何问题解决是成熟空间概念的标志。 提到“空间观念”一词,我们很自然地就会将它和立体图形或者空间想象力放在一起比较,通过查阅发现王焕勋主编的《实用教育大辞典》中曾这样说过:空间观念是在空间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物体的形状、大小及其相互位置关系(方位、距离)的表象,空间想象力是在空间观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我国大多数专家学者也是这样认为的。如曹才翰指出,空间想象能力对小学生、初中生来说,这样的目标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大纲中只提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观念至少反映了如下的五个方面的要求:(1)由形状简

商业空间设计表达word版本

商业空间设计表达 内容摘要 商业展示是一种高效率的传播手段,能有效的传递企业商品的信息,树立企业和商品的良好形象,是传播企业和产品的十分重要的手段。通过展示空间的类型可以根据不同空间构成所具有的性质和特点来加以区分,以利于在设计组织空间时选择和利用,室内装饰设计的各项要素,室内空间是由地面、墙面、顶面装修公司围合限定而成,从而确定了室内空间大小和形状,进行室内装饰是创造适用、美观室内环境,室内空间地面和墙面是衬托人和家具、陈设背景,而顶面差异使室内空间更富有变化。以及商业展示空间的设计说明。本文以专卖店设计为主,展开论述,专卖店是对品牌进行二次包装和经营,这种包装更多地体现在对产品以外元素的把握上。在专卖店的商业因素分析中,空间设计环节也不容忽视,设计得当与否也会和商家的现实利益息息相关。重视并处理好专卖店空间设计环节,不仅能从市场中得到立竿见影的利益回报,更重要的是强有力推动着整个品牌在形象、文化、品质上的提升。随着时代的前进,同行竞争的日益激烈,市场对品牌的营销理念不断提出要求,专卖店空间设计也会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这是长远而常青的视觉营销战略。 关键字:商业展示空间专卖店色彩照明 第一章商业展示空间设计概述 现代商业展示设计就是运用人类社会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商业管理手段,利用

工业化社会大生产所带来的物质便利条件,通过各种传播媒体展示,创造出多变的视觉传达效应,来完成属于商业范畴的媒介策划,进而以崭新的商品观念去改变顾客的购物心理,使消费者在展示形式的感化之下,对商品进行有机的选择。随着人们消费方式的改变,商业展示设计要想最大限度地吸引和招来顾客,就不得不在创造符合市场和消费者双重审美需求的同时,注重传达信息的准确性,在满足消费者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要,进而激发人们的情感,调动购买欲望,实线商业效益。专卖店就是商业空间中较为典型的一类。这种集形象展示、沟通交流、产品销售、售后服务为一体的专卖店服务营销模式,是在原来专柜宣传的基础上其功能具体地拓展和延伸,专卖店的建立对销量的提升、品牌形象的塑造、消费者的吸引,企业文化的宣传,产品陈列和推广等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重视专卖店与商家利润之间的关联。在专卖店的商业因素分析中,空间设计环节也不容忽视,设计得当与否也会和商家的现实利益息息相关。通过专卖店的陈设, 品牌的风格、理念和人文概念不同程度地得到了体现,品牌的每一个信息都会以不同表达方式,向每个进入空间的消费者传递出品牌的魅力,促成消费行为。在专卖店空间设计中,是否运用最华丽或最新奇的装饰效果就能达到商家预期的效果。如何让设计元素和商业因素更加有效地密切,应该抓住那些关键点才能更好地体现专卖店的产品和服务?本文将从设计者的角度,从空间设计环节出发,对如何帮助专卖店获取最大利润进行分析和探讨。 1.1 空间设计与陈列 一、空间设计 空间对展示设计而言,是最主要的设计对象。展示设计中对空间的设计和分割则有着自己独特的意味。人类的设计活动是反映,协调和处理人的生理、心理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而室内空间设计则是反映人类在日常生活的空间中物质和精神生活与室内环境的关系。人的本

《展示空间设计》

展示空间设计(Space Design for Exhibition) 第一节展示空间设计概述 一、展示空间设计概述: 展示行为狭义上涵括了具体的展示容、空间与传达流程的组织等因素。 展示空间概念是以人(展示者和参观者)的存在为前提的。 空间就是有意义的场所,应该满足人的某些特定需求。 展示空间是指能满足人获得信息需求的空间。 展示空间是一个公共空间,它的特点是开放性与流动性 展示空间的形成取决于展示个人或团体的展示动机,其意义取决于个人或团体的获取动机对展示容的反馈。因此,展示空间力求建立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提供最好的信息传播方式。展示空间是为了信息的传播与交流,是信息的空间,是信息的物化,这种雾化室通过视觉手段为主的综合手段来实现的,是一个将信息视觉化的空间。 展示空间设计是通过实体限定来创造带有心理情绪的多维空间的设计艺术手法。 二、展示设计的由来: 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馆是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神殿——特菲尔·奥林帕斯殿 1868年伯录法国神父在我国建立了第一所博物馆,名为震旦博物馆(先徐家汇,徐家汇博物馆) 我国博物馆学理论见骞创办了第一个有由中国人办的博物馆——博物馆 世界上公认最早的国际展览会是1851年在英国伦敦海德公园举办的第一届万国博览会,被人们誉为工业革命的镜子。 三、展示空间设计的特性: 展示空间可分为固定空间与可变空间,也可分为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 实体空间围明确,界限清晰,有较强的私密性; 虚拟空间围含蓄,是实体空间界定下的空间,又称为“心理空间”。 展示空间的特征: 1、“时-空”构成空间:展示空间设计受特定时间的制约,是三维空间和时间集合。展示场所可视、可闻、可询、可触摸。 2、丰富多姿的空间组合: 3、展示空间的开放性与流动性:展示本来的目的就是要打破封闭的模式,展示场馆是由“人-物”构成的川流不息的流动空间,构成了“物-人-环境”的空间流程 4、展示空间的群化功能与时效性:展示的传达功能、营销功能、招引沟通功能、生活娱乐与服务功能等多元融合。 四、展示空间设计的分类 常见的展示设计的类型:展览会、博览会展示;博物馆展示;橱窗展示;购物环境展示;观光景点展示;节庆礼仪展示。 展示空间设计的分类: 1、布展空间:布展空间是指展品列的实际空间,是展示空间造型的主体部分。能否取得视 觉效果,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有效地传达信息,是布展空间设计的关键。在设计中,处理好展品与人、人与空间的关系十分重要。展品的成列要考虑到人体尺度、出其不意的视觉效果。在保证一定的通道的功能要求下,着重关注如何为观者提供一个令人兴奋的信息场所。 2、流通空间:流通空间也称共享空间,包括展示环境中的通道、过廊、休息间等场所,是 供公众使用和活动的区域。其设计要点有:要估算观众的流量、流速,以及人观看行为方式的基本状态(包括在谈话、交流中不影响其他观赏);要考虑展品的性质和列的方

国外教育游戏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国外教育游戏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 随着教育游戏在我国认可度以及影响面的扩大,寻求科学而准确的研究方式、方法成为进一步研究教育游戏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国外大量的典型研究文献,对教育游戏实证研究过程进行梳理,总结了教育游戏实证研究的几种常用方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现场观察法和个案研究法,以期为国内学者进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教育游戏;实证研究;研究过程;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由于国内教育游戏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把游戏单纯的看成是“洪水猛兽”的人越来越少,但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不是短时间就能彻底改变的。对于把游戏引入教育的做法,社会各界仍普遍持怀疑态度。曾有相关人员做过一份调查(2005年),其中一个问题是“假如有一款内容健康的网络游戏,里面融入益智性的知识,你会让孩子玩吗?”,接受调查的412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家长中,一半以上对此持怀疑态度。[1]这说明,游戏对于教育的意义不应该仅仅体现在口头上,它蕴藏的巨大的教育潜力还有待证实,这就需要大量的实证数据来作支撑,从而打消家长对于教育游戏的怀疑。因此实证研究对于起步阶段的国内教育

游戏来说是迫切需要的。 另一方面,游戏开发是一项需要高投入的系统工程,一个成功的游戏背后,需要大量的前期调查论证,粗略说来主要包括:玩家调查、需求分析、市场调查等。涉及的问题包括:玩家需求、产品功能设计等。教育游戏的开发难度远远大于一般的游戏,主要体现在教育游戏不但要做到一般游戏所要求的“好玩”,而且要做到“不上瘾 ”,并在此基础上还能进行相关的学习活动,而所有 的这些都需要大量实验数据的支持。 二、教育游戏实证研究的研究过程 “实证研究”是指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类研究方法。由此可见,实证研究正是目前国内教育游戏研究所迫切需要的研究方法,参照国外的研究案例,教育游戏实证研究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相关文献研究 介绍相关同类研究成果是进行教育游戏实证研究的第一步,主要包括两部分:首先是查阅同类的相关文献,总结其他人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并给予相应的评价——这也是国外进行教育游戏实证研究的惯例;其次是声明与其他研究在研究问题的关注重点、研究方法、理论视角上的区别所在。 2. 描述问题,提出假设,确定研究思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