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表象的心理旋转 应用心理学 实验报告

表象的心理旋转 应用心理学 实验报告

表象的心理旋转 应用心理学 实验报告
表象的心理旋转 应用心理学 实验报告

表象的心理旋转

摘要:本次实验主要是验证库珀和谢帕德的实验研究结果。通过减数法的研究方法将"R"的显像方向、"R"的旋转度数设计成2×6十二个水平。采用"R"的不同显像方向和旋转度数来研究心理旋转的不同角度对反应时的影响。结果表明:旋转180°,反应时最长(无论正反),而0°(360°)时,反应时最短。基本支持Cooper和Shepard的研究结果,不同的被试完成任务时采用了不同的策略。

关键词:心理旋转、反应时、减数法

1.引言

心理旋转是一种想象自己或客体旋转的空间表征转换能力。对于心理旋转能力及其性质的研究不仅在理解人类空间认知行为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来说心理旋转的神经机制。认知神经科学家运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术(fMRI) 、脑电技术( EEG) 和正电子发射层析照相术 (PET) 等技术研究表明顶叶、枕叶和额叶在心理旋转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心理旋转的神经机制研究领域内一直被广为关注的是心理旋转加工的大脑机能一侧化问题(优势半球问题) ,分歧大致在右脑半球是否是心理旋转的优势半球上。

其次,在心理旋转能力上,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学者认为遗传因素(高空间能力基因)和家庭教育因素在心理旋转能力的个体差异性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心理旋转的个体差异性最显著的外现于性别差异性上。Peters(2005) 提出,反应时间限度也是引起心理旋转性别差异性的重要原因。因为心理旋转能力是一种空间表征转换能力,是构成空间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无论是心理旋转的性别差异,还是年龄效应都已得到了足够的证据支持。所以通过有效的训练是可以提高个体的空间能力并缩减个体空间能力差异性。

而根据心理旋转对象的不同,可以把心理旋转分为客体旋转和自我旋转。客体旋转就是旋转主体(被试) 对其外部物体的旋转。自我旋转就是旋转主体对其本身整个身体或身体某个部位的旋转。

研究心理旋转的重要变量就是反应时,通过对被试反应时的测量我们可以借鉴减数法的研究思想判定心理旋转的存在。本实验假设心理旋转的角度对反应时有影响,倾斜180°时反应时最长。而0°(360°)时,反应时最短。同时对象旋转的度数越多,心理反应的时间就越多;在刺激呈现时,人类会自动的按照认知的规律,以尽可能小的能量消耗,获得我们所需的结果。

本次实验旨在验证Cooper和Shepard的实验。

2.方法

2.1 被试

黑龙江大学2013届应用心理系本科生2名,其中被试为男、女各1人。20岁。被试属

自愿性质,无报酬。

2.2 仪器和材料

装有Psykey3.1心理教学系统的计算机。

2.3 实验设计

2.3.1 实验程序

(1)登录并打开实验心理学虚拟实验系统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表象的心理旋转”。单击呈现实验简介。点击“进入实验” 到“指导语”界面。

可先进行练习实验,也可以直接点击“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2)正式实验开始后屏幕随机呈现不同角度的正向和反向R,被试对呈现的R作出正向还是反向的判断。程序将自动记录反应时。

(3)实验结束,数据被自动保存。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

3.结果

表3-1 被试不同角度的正R和反R的正确率和平均反应时

0度 60度 120度 180度 240度 300度

正R反应时(ms) 673 637 645 1164 860 613

正确率(%) 100.00 100.00 100.00 66.66 100.00 100.00

反R反应时(ms) 772 916 938 997 862 923

正确率(%) 100.00 75.00 83.00 100.00 100.00 92.00

从表3-1中可以看出:被试正R的正确率和平均反应时在180度分别达到峰谷和峰顶;反R正确率在60度达到最低,平均反应时在180度达到最高。这可能与被试采取一定的策略有关。

表3-2被试的试验参数

总平均反应时(毫秒) 833

正R总平均反应时(毫秒) 765

反R总平均反应时(毫秒) 901

抢按次数0次

错误次数10次

由表3-3看出正R和反R存在较大差异,没有抢按现象,错误次数很高。说明被试对实验很熟悉,正R与反R的印象判断有明显差距。这些跟被试的右撇子、不耐心、轻视实验和实验的噪杂环境有较大关系

4.讨论

4.1 在实验实施过程中,为了消除顺序误差,实验中不同角度的正向和反向R的呈现都是随机的。为了消除疲劳误差,实验的中途可以几次片刻休息。

4.2从Cooper和Shepard实验结果中旋转角度为0°时,反应时最短,旋转角度为180°时,反应时最长。此实验中被试2和被试3基本支持此观点,而被试1并无明显规律且不支持Cooper 和Shepard实验结果,原因可能是:①实验过程中,周围环境比较吵,影响其注意力的集中;

②被试1可能对正像和镜像"R"的不同角度进行过识记训练;③被试1可能采取了其他的旋转策略来反应,而并非用心理旋转。

4.3由被试2和被试3的曲线图中可以看出整个图表180°为一个高峰,两边依此递减。说明我们在心理旋转的时候并不是按照一个次序来旋转的,在0°到180°的时候,我们倾向于逆时针转回与原(0°)时正像会镜像"R"比较,而在180°道360°的时候,我们倾向于顺时针转回与原(0°)时正像会镜像"R"比较。以尽可能简单的路径获得我们所需的结果。

5.结论

5.1心理旋转是存在的,且基本支持Cooper和Shepard的实验研究结果;在刺激呈现时,不同被试采用不同策略完成任务,有些被试可能不是完全的心理旋转。

6.参考文献

[1] 于庆宝,鹿麒麟,唐一源. 心理旋转中的性别差异[J]. 心理科学进展. 2008(05)

[2]Denis, Michel,Mellet, Emmanuel,Kosslyn, Stephen M.Neuroimaging of mental imagery: An introduc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 2004

[3] 王鹏,游旭群. 物理旋转的有限性对自我旋转的影响[J]. 心理科学. 2008(03)

7.附录

表象的心理旋转

=====结果图片=====

表象心理旋转结果图

=====结果分数=====

----------------------------------------------------------------

0度 60度 120度 180度 240度 300度

----------------------------------------------------------------

正R反应时(ms) 673 637 645 1164 860 613 正确率(%) 100.00 100.00 100.00 66.66 100.00 100.00

反R反应时(ms) 772 916 938 997 862 923 正确率(%) 100.00 75.00 83.00 100.00 100.00 92.00

----------------------------------------------------------------

=====备注=====

测验耗时:172秒

[参数表]

重复次数=6

间隔时间(毫秒)=1000

=====详细反应=====

角度R 判断反应时角度 R 判断反应时

0 反正 909 240 正反 1453 240 反反 655 60 反反 544 0 反反 1267 60 反反 936 300 反反 1213 60 反反 656 300 正正 690 0 反反 464 240 反反 541 0 反反 473 60 正正 687 300 正正 525

300 正正 467 120 正正 943 180 正反 532 120 正正 1328 120 反反 1203 0 反反 731 240 反反 1715 240 正正 687 120 正正 908 60 反反 688 180 反反 1037 240 正正 948 120 正正 724 300 反反 563 120 正正 748 180 反反 1046 240 正正 670 120 反反 621 60 正正 530 180 正正 803 300 反反 532 180 正正 716 240 反反 944 60 正正 465 120 反反 750 0 反反 1899 0 正正 466 300 正正 526 240 反反 1614 60 正反 592 300 反反 719 0 正正 496 120 反反 850 120 反反 403 300 反反 751 120 反反 718

180 正正 1006 180 正正 404 240 反反 1136 300 反反 593 60 正正 465 60 正正 495 180 反反 1189 180 正正 848 300 正正 721 300 正正 432 120 正正 852 60 反反 494 0 正正 401 0 正正 908 180 反反 399 0 正正 436 180 反反 719 0 正反 461 240 正正 1266 180 反反 1522 60 反反 617 240 正正 786

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特教系——刁昕 【摘要】本实验重复Cooper等人的R字符表象旋转实验,了解表象旋转的特点。实验结果表明:旋转180°时,反应时最长(无论正反),而0°和360°时,反应时最短。说明样本偏离正位的度数越大,所需的心理旋转越多,用时也就越多。基本支持Cooper的研究结果。 本实验主要通过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将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的6名大二女生,1名大二男生(被试3)作为被试,采用正R和镜像R作为刺激,每种刺激形式以6种不同的旋转角度(0°、60°、120°、180°、240°、300°)呈现。结果发现:心理旋转过程确实存在,且基本支持Cooper和Shepard研究的结果;表象经过旋转的角度越大所需要的反应时就越长;不同被试反应是存在个体差异,但是男女之间的差异和正R、负R 间的差异并不显著;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大,不仅仅会增加被试的反应时,而且会减小被试的正确判断率。 【关键词】心理旋转减数反应时 1、引言 表象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直接表征。心理旋转(mental rotation)指单凭心理运作(不靠实际操作),将所知觉之对象予以旋转,从而获得正确知觉经验的心理历程。即当一个知觉对象不是以符合知觉经验的角度呈现时,人们可能是通过内部的心理过程把这个对象旋转到符合知觉经验的角度加以辨认。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表象的研究迅速发展,其中表象的心理旋转就是表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70年代初Cooper和Shepard用减数反应时试验证明了心理旋转的存在。减数法即唐德斯反应时ABC,是一种用减数方法将反应时分解成各个部分,然后来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减数法的反应时实验的逻辑是: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Cooper等人用不同角度的正和反(镜像)的字母为材料,如非对称字母或数字R、J、2、5等来研究表象的心理旋转。结果表明:当图片(字母)旋转180°时,无论正反,反应时最长;而当图片(字母)旋转0°时,反应最短。这说明样本偏离正位度数越大,所需的心理旋转越多,时间也就越长;可见,人们在进行表象加工时,可能存在一种心理旋转范式。 2、方法 2.1被试: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的6名大二女生,1名大二男生(被试3) 2.2实验材料和仪器 2.2.1仪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2.2.2材料:不同方向的正R和反R(镜像)图片,共有0°、60°、120°、180°、240°、300°正反共12种不同角度和方向的R。

空间表象的心理旋转(心理学)

二年级本科生实验报告 系别:教育科学系应用心理学专业 (主试)姓名:汤00 同组成员:杨0、汤00 实验日期:2012年11月日教师评定 空间表象的心理旋转 摘要:该实验主要利用PsyKey心理教学系统,通过1名心理学生被试判断不同角度“R”的正反向的反应时,来验证空间表象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实验结果基本支持了cooper和shepard的研究结果,表象心理旋转确实存在。 关键词:心理旋转反应时 1引言 心理旋转是一种想象自我或客体旋转的空间表征动力转换能力,也是一种评定空间智能的重要标尺。对于心理旋转能力及其性质的研究不仅在理解人类空间认知行为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20世纪70年代库柏和谢帕德做了心理旋转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被试在辨别图形时,需要将头脑中贮存的图形表象进行放臵,随着增加,反应时也随着延长,二者之间呈线性关系。 心理旋转具有其神经机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如:正电子发射层析照相术、功能磁共振成像术和脑电技术等,发现顶叶、枕仆卜和额叶在心理旋转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2方法 2.1被试 一人一组 2.2仪器和材料 1、实验仪器:计算机、表象心理旋转实验程序

2、实验材料:不同旋转角度的正像和镜像三维立体图片。两种三维立体图片(类似不同规则的空间积木),每种图片的空间旋转角度分别为0°、60°、120°、180°、240°、300°(顺时针旋转) 2.3设计 (1)本实验采用2x6x2的三因素实验设计,三个因素分别为不同的空间立体图片(两种)、空间旋转角度(顺时针旋转0°、60°、120°、180°、240°、300°)和性别(男、女)。其中性别为被试间因素,材料和角度为被试内因素。 (2)实验材料包括6个角度,即0°、60°、120°、180°、240°、300°的正像和镜像图片,根据2x6x2的实验结果,可以分别引申出不同材料和不同角度对空间立体图形的心理旋转的影响,在结果分析中对不同材料、不同角度、性别差异等因素对表象心理旋转的影响进行详细分析。 2.4程序 (1)实验材料的制作:进入“表象心理旋转实验程序”主菜单,选择“实验材料制作”菜单中的“制作实验材料向导”,就会出现实验材料制作向导。①按“下一步”定义最小旋转角度为60°。②单击“浏览图形文件”按钮,选择“3D-Rotate.JPG”图片文件,定义每个角度图片的个数为12个。③单击“下一步”,选择“完成”按钮,计算机会自动生成定义的不同角度图片。由于图片是即时生成的,所以,生成不同角度图片大约需要3至5分钟。 (2)正式实验:制作完图片材料后,被试便可在主试指导下开始正式实验。①在“开始实验”菜单中选择“默认实验材料”,出现“指导语”窗体。②仔细阅读如下指导语: 下面要呈现的是一系列不同空间位臵的三维立体图片,请你注意判断每次呈现的立体图片为向内的空间立体图形还是向外的空间立体图形,如果是内向的的,就按“Q”,如果是向外的按“P”键,在保证判断正确的前提下,反应越快越好。明白上述指导语后,按“开始实验”键进行实验。

表象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表象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摘要本次实验主要是验证库珀和谢帕德的实验研究结果。通过将“ R'的显像方向、“R'的旋转度数设计成2x 6十二个水平。采用“ R'的不同显像方向和旋转度数来研究心理旋转的不同角度对反应时的影响。结果发现:心理旋转过程确实存在且旋转角度与反应是长短成正比;不同被试反应是存在个体差异;判断正确率与反应时相关。 关键词:表象心理旋转 1前言 心理旋转是一种想象自己或客体旋转的空间表征转换能力。对于心理旋转能力及其性质的研究不仅在理解人类空间认知行为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大量实验都证明了表象有可能作为一种保留和操纵外界信息的代码存在。因为表象能够表征不断变化的信息,能够保存有关空间关系的信息,所以能够承受各种以它为载体的心理操作。 本次实验旨在验证库珀和谢帕德的实验。研究心理旋转的重要变量就是反应时,通过对被试反应时的测量我们可以借鉴减数法的研究思想判定心理旋转的存 在。本实验假设心理旋转的角度对反应时有影响,倾斜反180°时,反应时最长。而0°( 360 °)时,应时最短。同时对象旋转的度数越多,心理反应的时间就越多;在刺激呈现时,人类会自动的按照认知的规律,以尽可能小的能量消耗,获得我们所需的结果。 心理旋转实验证明了表象是物体抽象的类似物的再现。在没有刺激呈现的情况下,头脑中会对视觉信息和空间信息进行加工。表象是真实物体的类似物,它 是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头脑中的,具有直观性。大脑对表象的加工操作类似于对真实物体进行知觉是的信息加工。事实上,心理旋转是真实的物理旋转的一种类似物,只不过表象是这种实物旋转在头脑中的复现而已,并且复现是不受任何感 觉通道的束缚。 本试验脑机制的解释是:通过使用脑功能核磁共振研究发现与心理旋转密切相关的主要是顶叶与额叶区域。此外表象的心理旋转也会受其它的一些因素如性别、年龄、问题解决策略以及图形的复杂程度等的影响。对表象的心理旋转进行研究具有相当大的价值。 2方法 2. 1 被试 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0902班心理系大三学生,身体健康。 2. 2 仪器和材料 若干对不同方位的平面或立体图形,一边是标准刺激一边是比较刺激。标准刺激为一个标准的二维图形与这个图形的镜像;比较刺激为标准刺激以某种轴线、不同角度旋转出的图象。旋转角度分为6种,0°、60°、120°、180°、240 °、

心理学实验报告

心理实验分析表 姓名学号得分实验名称习得性无助实验 研究背景 (“习得性无助”被认为是人类的一型沮丧。指人在最初的某个情境中获得无助感,那么在以后的情境中仍不能从这种关系中摆脱出来,从而将无助感扩散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这种扩散了的无助感会导致个体的抑郁并对生活不抱希望。) 一直以来,情绪起源的问题都困扰着心理学家们。 华生在70年前曾做了著名的“小阿尔伯特”实验。他用该实验证明了情绪能通过条件反射而习得。在试验中,小阿尔伯特对老鼠甚至后来泛化到对白色东西的恐惧。华生还证实了阿尔伯特习得的情绪是会从一个环境迁移到另一个环境的。如,把阿尔伯特带入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房间,更亮的灯光,更多的现场人员。阿尔伯特对老鼠和兔子的反应仍然是恐惧,尽管程度有所减轻。 在1953年,哈佛大学的所罗门,坎明和维恩进行过另一项研究。他们把40只狗置于“穿梭箱”里;隔体将箱子分开两部分,一开始,隔体只有狗背高。从格栅箱底上对狗脚发出千百次电击。狗如果学习到跳过阻隔体到另一边,就可以逃脱电击。然后,进行“挫折狗”的跳脱实验,实验人员在狗跳入另一边时,也在格栅通电,并且狗必须跳100次才终止电击。他们说:“当狗从一边跳入另一边之际,发出预料可免电击的松释声,但当它到另一边的格栅而重遭电击时,则发出惨叫。”接下来,用透明塑胶玻璃阻隔在两边之间。狗触电后向另一边跳跃,头撞玻璃。狗开始“大便、小便、惨叫、发抖、畏缩、咬撞器材”等等;但10天至12天之后这些无法逃避电击的狗,不再反抗。实验人员说他们为此“感动”。结论道,两边之间加以透明玻璃并加电击,“非常有效”的消除了狗的跳脱意图。他们的研究显示反复对动物施以无可逃避的强烈电击会造成无助和绝望情绪。 但华生和哈佛的学者们没想过如果在一个被试可以控制或逃离的情景中,被试们的反应又会如何呢? 60年代对这种“习得的无助感”之研究又做了加强。突出的实验者之一是宾州大学的马丁·赛里格曼。他和梅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系列以狗为被试的试验,并在实验的基础上建构了他的理论。 (后续研究:1975 年塞里格曼用人当受试者, 结果使人也产生了习得性无助。80年代,心理学家仍在继续做这种“习得的无助感”的实验。费城天普大学,菲立普·柏希和另三位实验人员训练老鼠去认识警示灯,让它们知道5秒钟之内将有电击。老鼠一旦懂得了警示灯的含意,就可以走入安全区避免电击。在老鼠学会了这一步以后,实验人员又把安全区挡住,使老鼠遭受比原先更久的电击而无法逃避。可以想见,后来即使可以逃避了,老鼠们还是无法重新很快习得逃避。)

普通心理学实验报告

普通心理学实验报告 ——动作稳定性实验 班级:10人力(1) 姓名:蔡金 学号:2010950072

情绪对动作稳定性的影响 摘要:学习手动作稳定性的目的是除了学习其本身,还要学会检测情绪对手动作的稳定性的影响。实验中被试从九洞仪直径大的洞向直径小的洞移动点击,只要在每洞中没碰到边缘则算通过,每个洞有三次机会,当出现连续碰边三次时,则被认为失败。手动作稳定性存在个体差异,并受个体情绪的影响。 关键词:手动作稳定性情绪指标 1 引言动作稳定性是动作技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受个体自身和外界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情绪就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情绪的波动会引起手臂肌肉的震颤。当一个人尽量控制自己的身体、手臂和手指等保持不动时,往往仍有明显的不由自主的细微颤动,身体某部位的这种颤动范围可作为控制运动能力的指标。颤动范围越大,控制运动的能力越低;反之,控制运动的能力越强。而当一个人出于某种情绪状态时,这种身体的不自主颤动会比心平气和时明显,所以这种颤动范围又可作为情绪强度的指标。本实验所用的九洞动作稳定器就是一种通过测定手的动作稳定程度来间接测量情绪波动程度的仪器。 前人在有关的研究中已发现: (1)手臂动作的稳定性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尤其在6-8岁最明显; (2)右手的运动稳定性超过左手,6-12岁比15、16岁明显,

成人 则有时相反; (3)大多数男孩的两手运动稳定性都超过女孩; (4)运动的方向对稳定性有影响。 本次实验目的是学习测定手动作的稳定性,检验前人的有关研究成果,检测情绪对手动作的稳定性的作用。 2 方法 2.1 被试安徽财经大学10级人力资源管理一班5名学生,各项生 指标正常。 2.2 器材 EP2004型心理实验台及EPT704动作稳定仪 2.3 实验方法: 1 将主机与附机EPT704动作稳定仪连接好,按(运行/待机)键; 2 主试根据屏显内容设置:联机模式→九洞型→学号→姓名→允许碰壁次数(3),按(确定)键,绿色指示灯亮,提示被试可以实验; 3 被试看见绿色指示灯亮后,手握试笔,肘部悬空。尽量与桌面保持垂直,将笔头在最大洞旁的金属区域点一下,仪器开始计时,被试将笔插入洞中,碰到底后再拿出来,按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做,整

表象的心理旋转的实验报告

表象的心理旋转的实验报告 专业:应用心理学年级:09应用心理学姓名:郑卫荣学号:SY0910148 专业:应用心理学年级:09应用心理学姓名:覃敬腾学号:SY0910142 专业:应用心理学年级:09应用心理学姓名:孙骥学号:SY0910157 摘要:本次实验采用计算机及实验心理学虚拟实验系统,测验了一名视觉正常的男性被试表象旋转所用的反应时。实验目的:重复Cooper等人的实验,研究不同角度正反字母“R”的心理旋转反应时。通过反应时减数法则,验证表象心理旋转的存在;熟悉和掌握减法反应时测量技术在信息加工研究中的应用。结果发现:说明刺激偏离正位的度数越大,所需要的心理旋转越多,用时就越多;结果很好地验证了心理旋转的经典实验结果,也证实了表象旋转的存在。 关键词:反应时减数法心理旋转 表象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直观表征。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表象的研究迅速发展,其中表象的心理旋转就是表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70年初库柏和谢波娜(Cooper & Shepard1973)用减法反应时实验证明了心理旋转的存在。Cooper等人用不同倾斜角度的正和反(镜像)的字母,如非对称性字母或数字R、J、2、5等来研究表象的旋转。实验表明:当图片(字母)旋转180°时,无论正反,反应时最长,而当图片(字母)旋转0°时,反应最短。这说明样本偏离正位度数越大,所需的心理旋转越多,时间也就越长,人们在进行表象加工时可能存在一种心理旋转范式。 1 方法 1.1 被试 本实验的被试为广西某本科大学09应用心理学系学生一名,20岁,男,视觉正常。1.2 仪器与材料 1.2.1仪器 计算机及实验心理学虚拟实验系统。 1.2.2材料 不同角度的正R和反R(镜像)图片,共有0°、60°、120°、180°、240°、300°正反共12种不同角度和方向的R。 1.3 程序 1.3.1 登录并打开实验心理学虚拟实验系统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表象的心理旋转”。单击呈现实验简介。点击“进入实验”到“指导语”界面。可先进行练习实验,也可以直接点击“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1.3.2 正式实验开始后屏幕随机呈现不同角度的正向和反向R,被试对呈现的R作出正向还是反向的判断。程序将自动记录反应时。 1.3.3 实验结束,数据被自动保存。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

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心里旋转实验报告 摘要:本实验为了验证库帕和谢帕德的实验,即心理旋转实验。被试为贵州师范大学2013级应用心理学的2名学生,按照减数法原理以反应时作为认知加工的指标验证心里旋转的存在,了解心理旋转的内在规律。实验中测试卡片12张,每张卡片上有正或反的R一个,其中字母的倾斜角度有6种。本实验采用的实验设计为多因素重复实验设计。实验结果证明在每个人的头脑里,都存在心理旋转过程;当样本为正常状态时,即旋转的角度为0度或360度,不论正反,判断所需的时间都较少;当样本从0度开始不断增大旋转角度反应时随之增加,到180度时反应时最长;随着样本的旋转度数的进一步增大,反应时反而逐渐减少。 关键词:心理旋转减数法旋转角度反应时 1引言 表象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直观表征。上世纪七十年代,关于表象的研究迅速发展,其中表象的心理旋转就是表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库帕(Cooper)和谢帕德(Shepard)用减法反应时实验证明了“心理旋转”的存在。他们对非对称性字母或数字为实验材料,根据“正”、“反”以及不同的倾斜度,构成了12种情况。由于“R”字在垂直或水平方向均是不对称的,所以正反也是不相同的。所以以R字母所做的实验结果发现,当样本为垂直的正位时,即旋转的角度为0°或360°,不管是正常的或镜像的,判定所需时间较少,而当样本作了不同角度的旋转,反应时随之增加,当样本旋转了180°时,反应时为最长,随着样本的旋转度数的进一步增大,反应时反而逐渐减少.以180°为界,曲线的两侧时对称的。这说明样本偏离正位度数越大,所需的心理旋转越多,时间也就越长,人们在进行表象加工时可能存在一种心理旋转范式。 Shepard等关于心理旋转的研究着眼于表象的表征和加工,它有力地支持将表象看作一种独立的心理表征的观点。但命题表征说认为它同样可以解释心理旋转的实验结果。 本实验将使用不同角度及正反位的字母R,另被试对其做出正反的判断,按照减数法原理以反应时作为认知加工的指标,针对学习减法反应时程序,验证验证表象心理旋转的存在。 2方法 2.1被试 贵州师范大学2013级应用心理学2名被试,平均年龄19岁,身体健康。 2.2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JGW-B型实验台速示器单元,计时计数器单元,手键一个。 2.2.2测试卡片12张,每张上面有正向或反向的R一个。字母的倾斜角度有6种:0°,60°,120°,180°,240°,300° 2.2.3注视点卡片一张。 2.3实验步骤

实验二-肌电反馈-生理心理学实验报告

肌电反馈效应的实验评价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了解生物反馈的原理及掌握生物反馈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2.1 实验内容 本实验要求被试边听录音边做动作,主试通过多导仪记录其各个阶段的斜方肌的肌电、呼吸、脉搏,同时被试根据生物反馈来继续协调自己的动作,来降低自己的肌电活动水平等。 2.2 实验原理 放松训练也称松弛疗法,是诱发松弛反应的技术。松弛反应是一种导致交感神经系统普遍降低的综合性下丘脑反应。赫斯首先描述这种反应,称之为“向营养性反应”。后来赫伯特·本森将其定义为:松弛反应是当受试者在安静环境中处于松弛状态时引起的一套综合的生理变化,他们包括耗氧量、心率、动脉血压、呼吸率的降低,全身骨骼肌张力下降等。 生物反馈(或生理回馈,biofeedback)是利用电子仪器将与心理生理过程有关的机体生物学信息(如肌电、皮电、皮温、心率、血压、脑电等)加以处理,以视觉或听觉的方式显示给人(即信息反馈),训练人们通过对这些信息的认识,有意识的调控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肌电反馈是生物反馈放松训练的反馈方式之一。 肌电反馈(electromyography feedback)就是利用生物反馈仪,将骨骼肌兴奋收缩时产生的肌电活动及时加以检出,并转换成大脑所熟悉的感觉刺激方式加以显示。通过示波器和扬声器的反馈,训练受试者对肌肉内不同运动单位的放电进行控制,进行松弛肌肉和加强肌肉收缩运动的训练,以达到全身松弛和神经肌肉功能再建的目的。 肌肉的松弛和紧张程度与生物反馈仪测量的表面肌电电压幅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肌肉紧张时,肌电值迅速上升,肌肉放松时,肌电值迅速下降。肌电反馈的优点是,能较为敏感且迅速的反映机体不同部位肌肉的紧张程度,也可以反映情绪的兴奋程度。同时,肌电生物反馈有利于降低肌电活动水平,这对于放松肌肉、缓解压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主要仪器材料 多道生物反馈仪,计算机,测量呼吸频率和脉搏和肌电的传感器。 四、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

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结果

表象的心理旋转 =====个人信息===== 编号:性别:年龄: 姓名:学历:出生日期: 所属:职业:测试日期:2014-12-29 11:09:00 =====结果图片===== =====结果分数===== ---------------------------------------------------------------- 0度 60度 120度 180度 240度 300度 ---------------------------------------------------------------- 正R反应时(ms) 607 732 975 1102 800 666 正确率(%) 100.00 100.00 100.00 83.33 66.67 100.00 反R反应时(ms) 714 848 1504 1467 1426 1118 正确率(%) 100.00 100.00 100.00 83.33 83.33 100.00 ---------------------------------------------------------------- =====备注===== 测验耗时:167秒 [参数表] 重复次数=6 间隔时间(毫秒)=1000 =====详细反应===== 角度 R 判断反应时 180 反反 1924 120 正正 816 120 正正 657

60 反反 623 240 正正 1036 60 反反 690 300 正正 592 0 正正 556 120 反反 1239 120 反反 690 0 正正 528 240 正反 1067 300 反反 1778 0 反反 650 240 反反 1335 300 正正 661 60 正正 819 0 正正 596 300 正正 688 60 正正 718 240 反反 1581 0 正正 528 240 反正 747 180 反正 1770 180 正正 1458 180 反反 1459 60 反反 948 300 反反 1048 60 正正 687 60 反反 1037 0 反反 819 120 反反 1140 0 反反 590 240 正正 729 120 正正 888 180 正反 1131 120 反反 1588 180 正正 1111 300 正正 816 300 反反 977 120 正正 1878 180 反反 1392 240 反反 1456 180 正正 1104 120 反反 2712 0 正正 647 180 反反 1616 300 反反 920 300 正正 650 120 正正 953 240 正正 750 180 正正 830 240 正正 687 60 正正 654 0 反反 715 120 反反 1658 180 反反 943

表象的心理旋转

表象的心理旋转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应用心理系郑一帆10100320103 摘要表象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直观表征。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表象的研究迅速发展,其中表象的心理旋转就是表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实验使用不同角度及正反位的字母R,令被试对其做出正反的判断,按照减数法原理以反应时作为认知加工的指标验证心里旋转的存在。结果发现:当刺激偏离正位的度数越大,反应所需时间越多;在每个人的头脑里,都存在心理旋转过程。实验被试为华东师范大学应用心理系大二学生14人,男女各7人,20岁。关键词: 表象心理旋转减法反应时一引言 表象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直观表征。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表象的研究迅速发展,其中表象的心理旋转就是表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旋转任务早20世纪30年代就被心理测量学家用以评定人们的空间智能(如“三山”问题)。但是直到1971年,“心理旋转”这一概念才由Shepard等人明确提出, 也才开始了对心理旋转的信息加工机制研究。70年代初Cooper和Shepard用减数反应时试验证明了心理旋转的存在。Shepard和其同事以反应时和正确率为指标, 研究了两维和三维图形表征的心理旋转。结果发现, 心理旋转的平均反应时和方位差呈线性相关, 反应时是随着方位差度数的增加以固定速率增加, 最长反应时在旋转度为180度时。Shepard及其同事认为被试在完成任务过程中, 是把其中的一个图形表征旋转至另一图形表征的位置对二者加以匹配的, 即发生了心理旋转。反应时与方位差之间的线性关系表明心理旋转过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这个过程与身体或客体的实际物理旋转过程相类似。Cooper和Shepard(1973)用不同倾斜角度的正的和反的字母,数码,对心理旋转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根据实验结果,他们认为:1.当样本为垂直的正位时,即旋转的角度为0度或360度,判断所需的时间较少,约为0.5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报告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报告 自我分析(一) 发展史之高峰低谷 个人发展史的过程为: 1、开始对社会、人文、科学等有一个简单的接触,学会了基本的知识,了解了基本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自我认识和基本的道德准则的选择等。 2、开始规划并努力实现梦想、愿望,并懂得如何正确地选择生活方式。 3、发展潜力和提高专业技能;尽量多方位发展个人能力,在挫折和成功中学习并提高自己。 4、提高生活质量,改善个人精神生活,丰富个人情感等,包括注重在健康、文化、家庭、朋友、特长、交流和沟通等方面的个人发展。 5、增强自我认知,取得个人生活的控制力和自我智慧的实现。我想我的发展史高峰是在初中阶段吧,那时的我已经慢慢地开始理解父母的艰辛,了解父母的难处和不容易,不再和父母斗嘴,不再叛逆,不再惹他们生气,学习也更上一层楼,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到如今,自我感觉低谷就在高中阶段了,那时的我从熟悉的地方搬到了一个全新的地方,面对不一样的新世界,完全不知所措,迷失了动力和目标,尽管最终的努力使自己找回了状态,但始终都觉得是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了一点遗憾,这也使自己更加珍惜得来不易的幸福和成功。

(二)意识到自己成为成人 开始意识到自己成为一个成人最初的感觉是在初中阶段,当时父母说得最多的话就是:你现在已经快16岁了,应该懂得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吧。当时一听这话瞬间觉得自己似乎真的长大了,该懂事了。其实真正感觉自己已经成为一个成人的时候便是自己18岁生日的时候吧,说也奇怪,仅仅一天之隔,18岁前和18岁后就是不同的两种感觉,从此肩上无形地多了一种压力,不,是责任感。所以我当时就下定决心,再也不要让父母为我操心,我给他们更多的应该是安心、放心、舒心、宽心、关心。而体现我成熟的标志就是能够完成常规性的日常工作,并且进行复杂思维的工作;富于冒险、敢于竞争,经营、管理、劝服、监督和领导,并实现机构、政治、社会及经济目标的工作。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在劝说、支配和言语方面的技能,以及自信、精力充沛、领导力强的优势;能克制自己冲动的想法和行为。感情明确,热爱家人,朋友,懂得谦让,不会随情绪办事情等等特点。 (三)最好的五个品质 我觉得应该是积极、乐观、有耐心、幽默、虚心。 在我看来最值得骄傲的就是我乐观的心态,在经过人生最低谷之后,在我看来,一切的问题都不值得一提,自然,这就造就了我乐观的心态,成为了我最引以为豪的优点。我是一个热情开朗的人,很容易和他人交往,合作和适应的能力特别强。喜欢和别人共同工作,乐于参加或组织各种社团活动。不会斤斤计较,对于别人的批评也能欣

情绪心理学实验报告

情绪心理学实验设计 引言: 手机社交依赖的概念以及手机社交依赖的标准国内外普遍存在争议。根据相关文献将其定义在无外界成瘾物质的作用下,过度的使用移动端社交应用与外界进行人际互动,从而导致使用者的心理,社会功能受到损害,进而产生躯体,心理等一系列并发症状。 针对大学生对社交类手机应用依赖现状的研究,国外(如美国)起步较早,日韩等国家也进行有关的研究,研究结果呈现跨文化一致性。对于手机依赖, 前人多从个体的人格,孤独感等特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展开研究。如研究发现 负性情绪在大学生孤独感和手机成瘾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张斌;邱致燕;蒋怀滨;崔润红,2015)但是不同情绪下,对于手机依赖人群的自我控制和奖赏系统等认知机制并没有深入探究。心理幸福感较低的人会在应对消极情绪时更加倾向于使用智能手机。(王金良,2015)国内尚缺乏对依赖人群奖赏和控制系统深层次方面的分析和实证性研究,更没有该人群在情绪与两个系统交互作用相关 研究。研究角度多是社会学甚至传媒学角度,没有从心理学角度深入思考并提 出有效的干预手段。 信息化背景下手机是网络的主要媒介,针对依赖源“手机社交应用”这一 客体国内尚缺乏从信息渴求角度对手机社交依赖深入探讨的实证性研究。那么 其心理渴求是什么机制呢?心理渴求是一种情绪动机状态,前人研究网瘾渴求可以有效预测网瘾程度。针对手机社交应用依赖人群这一主体,缺乏对其认知 机制的研究,手机社交软件依赖和传统成瘾的成瘾机制是否相似?手机依赖的 心理机制是什么?国内外对此研究较少,而且没有更深一层探讨手机社交软件 依赖的神经机制。 大量研究表明:自我控制、奖赏系统与成瘾机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曹枫林和苏林雁发现中学生互联网过度使用与其冲动性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冲动特质作为激发个体产生网络成瘾行为的内驱力,包含奖赏敏感/趋向和自发的冲动行为两种成分。本研究将从手机社交软件依赖人群的自我控制、奖赏系统的角度,与情绪心理学的交互作用出发,采用行为实验,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等方法深入探

表象实验报告

摘要: 本次实验测量了八名被试表象旋转所用反应时,通过重复Cooper 等人的实验,研究不同角度正反字母“R”的心理旋转反应时,应用反应时减数法则,验证表象心理旋转的存在,熟悉和掌握减法反应时测量技术在信息加工研究中的应用。结果发现:说明刺激偏离正位的度数越大,所需要的心理旋转越多,用时就越多;结果很好地验证了心理旋转的经典实验结果,也证实了表象旋转的存在。 引言: 研究背景: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表象的研究迅速发展,其中表象的心理旋转就是表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70年初库柏和谢波娜(Cooper & Shepard 1973)用减法反应时实验证明了心理旋转的存在。 研究问题: 表象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直观表征。Cooper等人用不同倾斜角度的正和反(镜像)的字母,如非对称性字母或数字R、J、2、5等来研究表象的旋转。实验表明:当图片(字母)旋转180°时,无论正反,反应时最长,而当图片(字母)旋转0°时,反应最短。这说明样本偏离正位度数越大,所需的心理旋转越多,时间也就越长,人们在进行表象加工时可能存在一种心理旋转范式。 研究意义:心理旋转是一种想象自己或客体旋转的空间表征转换能力。对于心理旋转能力及其性质的研究不仅在理解人类空间认知行为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整个流程: 仪器和材料 1.仪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2.材料:不同角度的正R和反R(镜像)图片,共有0°、60°、120°、180°、240°、300°正反共12种不同角度和方向的R。 方法 1.登录并打开PsyTech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表象的心理旋转”。单击 呈现实验简介。点击“进入实验”到“操作向导”窗口。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或使 用默认参数),然后点击“开始实验”按钮进入指导语界面。可先进行练习实验,也可 以直接点击“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2.指导语是: 这是一个表象心理旋转的实验。下面屏幕要呈现的是一系列不同角度的字母

表象得心理旋转

实验报告 (实验心理学实验) 实验名称表象得心理旋转姓名 学号 院系 专业应用心理学

表象得心理旋转 摘要实验研究了正R与反R得心理旋转随旋转角度变化得规律,及正R与反R得反应时得差异与反应时得性别差异。被试为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20名。实验给被试呈现旋转角度分别为0°、60°、120°、180°、240°、300°得正R与反R字母,当刺激出现时,要求被试判断刺激为正R还就是反R。结果显示:刺激偏离正位得度数越大,用时越多。 关键词表象心理旋转反应时 1 引言 表象(Mental Image)就是大脑对客观事物得直观表征,就是真实物体得类似物,就是真实物体得抽象化再现。美国心理学家巴格斯基认为,人将视觉与语言信息转化为表象储存在记忆中,表现就是信息编码得基本形式。人可以对表象进行操作,这种操作类似于对具体事物得操作。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表象得研究迅速发展,其中心理旋转就就是表象研究得一个重要方面。心理旋转(Mental Rotation)指单凭心理运作,而不靠实际操作,将所知觉得对象予以旋转,从而获得正确知觉经验得心理历程。心理旋转就是一种想象自我或客体旋转得空间表征动力转换能力,也就是一种评定空间智能得重要标尺。 对心理旋转得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Cooper与Shepard用减数法反应时实验证明了心理旋转得存在。得到了字母倾斜程度越大,反应时越长得结论。后来得一系列研究都验证了这一假设。 有研究发现,不同年龄段被试得心理旋转能力存在明显差异,无论

就是对图形方位匹配判断得准确性还就是完成判断任务得速度,中青年组被试得成绩均明显优于其她两组被试。这说明心理旋转能力可能与神经过程得灵活性有关。有研究者比较了青年与中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得心理旋转信息加工,发现青年与中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旋转得信息加工机制均受损,也说明心理旋转与神经过程有关。个体心理旋转能力与智力有非常显著得正相关。 而关于心理旋转得性别差异,不同得研究却得出了不同得结果。大多数实验结果就是男性得表现要好于女性,男性在执行空间认知任务时得表现往往好于女性,在心理旋转任务中,这种现象更为普遍。有人认为任务过程中男性与女性分别采用了整体旋转与局部旋转得策略就是主要原因。有些实验却发现从反应时间以及心理旋转速度等角度对性别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反应时间与心理旋转速度都没有显著得性别差异。 总之,Cooper得结论已经得到普遍得认同。本实验在重复验证Cooper得结论得基础上,进一步比较心理旋转反应时得性别差异。 实验假设:表象得心理旋转正R与反R反应时没有差异,反应时也没有明显得性别差异。 2 方法 2、1 被试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系大二本科生20名,其中女生15名,男生5名,身体均健康。 2、2 仪器与材料

实验四 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

认知心理学实验四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 1.背景知识 所谓心理旋转(mental rotation),是指在空间知觉加工过程中进行的一种心理上的旋转操作,从而获得正确知觉经验的历程。那么,这种心理旋转是否真的存在呢?20世纪70年代初,库柏(L.A.Cooper)和谢波德(R.N.Shepard)用减法反应时法为心理旋转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证据。库珀和谢波德(1973)使用左右不对称的字母或数字(如R、J、G、2、5、7等),以及这些字母或数字的镜像作为实验材料,以六种不同的倾斜角度呈现,就构成了12种不同的刺激材料。 实验中在电脑显示器上按随机顺序给被试呈现这12种刺激材料,每次呈现时要求被试判断其是正写的字母或数字,还是反写的字母或数字(即字母或数字的镜像),并要求其尽快地按相应键作出反应,电脑自动记录其反应时间和正误。多次重复之后,计算被试在每一种倾斜角刺激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间(将同一种倾斜角的正写字母或数字、反写字母或数字的反应时间相加平均),得到了刺激倾斜角度与被试反应时间之间的关系曲线,如18-1所示。从图18-1看出,当刺激材料呈现的倾斜角不同时,被试的反应时间也有所不同,而且正立位置(刺激呈现的倾斜角为0o)的反应时间最短、倒立位置(刺激呈现的倾斜角为180o)的反应时间最长,整个变化的关系曲线呈现出以180o为中心的对称性。这一结果如何解释呢? 图18-1 Cooper和Shepard心理旋转实验结果示例 库珀等认为,刺激材料正立时,被试可以快速地将刺激材料的知觉印象与相应的记忆表象进行对照,对刺激获得快速识别,其反应时间就短;当刺激材料以一定的倾斜角度呈现时,其获得的知觉印象不能立即与相应的记忆表象匹配,所以需要将直接获得的知觉印象进行心理操作,即对其进行心理旋转,等其旋转到正立位置时就可以和相应的记忆表象匹配,获得识别,所以这时的反应时间加长了。自然,倾斜角度越大,心理旋转的角度也越大,消耗的时间也越多,反应时间也就越多。但是,为什么倾斜角度超过180o时,角度增加反应时间反倒缩短呢?因为根据心理加工的经济性原则,当刺激材料倾斜角超过180o时,其较短的旋转过程应该是顺时针的。具体地说,当刺激倾斜角为120o时,其按逆时针旋转到正立位置是最近的;当刺激倾斜角为240o时,其按顺时针旋转到正立位置是最近的,这两种情况下心理旋转的角度应该相等,反应时间也应该是相等的,这种分析得到了实验结果的支持。 概括来说,库珀和谢波德的实验证实了心理旋转假说。当以一定倾斜角呈现刺激时,被试获得最初的知觉印象后,对该知觉印象进行心理的旋转操作,获得与相应记忆表象匹配的知觉经验后方可完成识别和判断,心理旋转过程消耗的时间等于该种条件下的反应时间减去正立位置刺激条件下的反应时间。

心理咨询实验报告

南昌大学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应用心理学121班 实验类型:√验证□综合□设计实验日期: 2014.9.24 实验成绩 实验一:初诊接待与咨询关系的建立目的:掌握初诊接待、结构化技术与瞬间观察技术。 步骤: 一、初诊接待训练 1.做好咨询前的准备工作; 2.有礼貌的接待来访者并运用礼貌用语; 3.咨询师间接的询问来访者能在哪方面帮助他; 4.咨询师询问结束后表明自己的态度; 5.咨询师向来访者说明保密原则; 6.咨询师向来访者说明心理咨询的性质; 7.咨询师向来访者说明来访者的义务与权利; 8.咨询师与来访者协商并达成协议。 二、结构化技术训练 1.咨询师向来访者说明咨询的相关程序; 2.咨询师向来访者说明咨询和治疗的理论。 三、瞬间观察训练及实践训练 1.三人为一个小组,一人扮演咨询师,一人扮演来访者,一人充当观察员,三者角色可以互换; 2.小组内自主模拟训练资料中的十个案例,每个案例平均用时5分钟;

3.每个案例随机挑选一个小组当场演练示范,老师给予点评纠正。 结果与反思: 一、结果 初诊接待步骤不太熟练,需要多次训练,直至掌握初诊接待的技术。结构化技术已经初步掌握,但要熟练运用还需多加练习。瞬间观察技术应涉及微表情等,较难掌握,需要通过大量的观察练习才可。 二、反思 初诊接待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技术,是咨访关系建立的前提条件,要牢记初诊接待的步骤及注意事项。在日常的咨询中要认真使用结构化的技术和瞬间观察的技术,察觉来访者的情绪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为咨询的深入打好基础。 南昌大学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应用心理学121班 实验类型:√验证□综合□设计实验日期: 2014.10.8 实验成绩: 实验二:参与性技术 目的:掌握内容反应技术,情感反应技术,具体化技术与共情技术。 步骤: 一、内容反应技术训练 1.咨询师认真倾听来访者的问题或阐述; 2.咨询师以自己的语言概括来访者的问题或阐述; 3.咨询师的言语不得超越来访者的语义,也不能遗漏来访者所述的内容。

表象的心理旋转

不同倾斜角度对表象心理旋转的影响 学校:华东师范大学专业:应用心理学姓名:XXX学号:XXX实验时间:2016-12-18 摘要本次实验采用计算机及EP—S2012心理实验系统,测验了1名视觉正常的应用心理系(夜大)一年级女生被试表象旋转所用的反应时。实验材料为不同角度的正R和反R(镜像)图片,共有0°、60°、120°、180°、240°、300°正反共12种不同角度和方向的R。间隔时间(毫秒):1000,实验次数:72,此次实验是在无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进行的,即测验前既没有正或反的提示信号也无任何倾斜度的提示。 本次实验目的:1、重复库柏(Cooper)等人的实验,研究不同角度正反字母“R”的心理旋转反应时。通过反应时减数法则,验证表象心理旋转的存在。2、熟悉和掌握减法反应时测量技术在信息加工研究中的应用。 结果发现:在180°时,正R的反应时处在最低的位置,反R的反应时处在最低的位置是在0°的时候。各个倾斜角度间的反应时并未存在什么规律性。这跟库柏(Cooper)等人的实验是相违背的。在180°时,正反R的正确率相差很大,尤其是正R的正确率非常低,因此,该实验无法作为当图片(字母)旋转180°时,无论正反,反应时是否最长,当图片(字母)旋转0°时,无论正反,反应时是否最短的论证。 由于被试人数有限,实验环境等各方面影响,此次实验并不能作为推翻或者否定库柏(Cooper)等人的实验的佐证。 关键词表象心里旋转减法反应时 1 引言 表象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直观表征。20世纪70年代认知心理学兴起以来,关于表象的研究迅速发展,其中心理旋转就是表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心里旋转指单凭心理运作(不靠实际操作),将所知觉之对象予以旋转,从而获得正确知觉经验的心理历程。也就是说,当一个知觉对象不是以符合知觉经验的角度呈现时,人们可能是通过内部心理过程把这个对象旋转到符合知觉经验的角度加以辨认。

表象表征:心理旋转的实证探索

表象表征:心理旋转的实证探索 【摘要】:心理旋转是表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71年,谢帕德(R.N.Shepard)和梅茨勒(J.Metzler)开始的心理旋转(mentalrotation)研究为表象的研究提供了依据,说明了表象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与感知觉的心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生理过程有关系。在随后的心理旋转的实验研究过程中,对心理旋转中的表象表征与命题表征、内部参考框架和生理机制产生了争论,也正是这些争论启发了本研究。本研究的第一部分是相关理论的综述,主要包含:表象和心理旋转的基本理论、影响心理旋转的因素和基本的研究方法,从整体上梳理了心理旋转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第二部分是实证研究,使用了眼动和ERPs的方法对表象表征与命题表征、心理旋转中的参考框架、生理机制进行了分析。在研究一中采用瑞文联合型智力测验、镶嵌图形测验、注意专注力划消测验、安菲莫夫检查表和Cooper等人的R字符表象旋转实验考察了影响心理旋转的因素,建立了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二分析了刺激的表现方式对心理旋转效率的影响,研究三借助眼动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心理旋转中的内部参考框架与外部参考框架的关系,发现在心理旋转的任务简单时,外部的参考框架可以提高心理旋转的成绩。研究四的两个实验分别采用了汉字数字与阿拉伯数字以及经典的心理旋转的三维立体图形探讨了心理旋转中的表象表征与命题表征的转化,发现表象表征的容量组块是4,在4以下时,表象表征占主导地位,心理旋转采用表象的匹配,但在容量组块超过4时,

命题表征的优势显现了出来,对于刺激物的整体加工的效果更为明显。研究五借助眼动的研究对聋哑人和正常人进行了心理旋转的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听觉通道受损伤对视觉的心理旋转的影响不大。研究六采用ERPs的方法,从不同脑电位置引发的脑电波波幅与潜伏期的分析发现:表象表征与命题表征的脑部活动区域有差别,表象表征时,右半球加工为主,命题表征时,左半球的活动增多。在对不同性别的脑电活动的分析中发现:性别差异表现在ERP的早期成分N200的潜伏期与波幅上,女性的潜伏期长,波幅大,在P300上刺激类型与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不同性别的人在心理旋转中投入的心理能量和心理努力程度不同,女性左半球与右半球都进行加工,男性右半球加工明显。左、右利手的人也表现出了不同的ERP结果,差异主要在ERP后期慢波LSW的潜伏期与波幅上,左利手的人潜伏期长,波幅低。另外,左利手的人在心理旋转中左半球与右半球都进行加工,存在右半球资源竞争的现象,总体表现出比较强的空间能力,右利手的人右半球的加工明显。第三部分结合六个研究的结果对本研究进行总的分析,总结了研究中的不足与创新,提出了研究展望。【关键词】:表象表征心理旋转组块眼动ERPs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