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表象

表象

表象
表象

通过对两类不同创造性活动思维过程及特点的分析,我们知道,一类创造性活动主要涉及形象思维,这时的创造活动高潮(灵感发生)属于形象思维的高级阶段棗创造想象阶段;另一类创造性活动则主要涉及直觉思维与形象思维,这时的创造活动高潮(出现顿悟)则属于直觉思维或形象思维的高级阶段棗复杂直觉思维阶段或创造想象阶段。可见,创造性思维的关键阶段是创造想象阶段与复杂直觉思维阶段。由于这两种阶段赖以发生的前提是一般形象思维和简单直觉思维,所以若要阐明创造想象和复杂直觉思维这两个阶段的神经机制,显然应当先了解一般形象思维和简单直觉思维的神经机制。

一.基于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的形象思维模型

如前所述,形象思维的加工对象(思维材料)是反映事物属性的表象,所以要探讨形象思维产生的神经生理机制,首先要探讨事物属性表象(即客体表象)产生与加工的神经生理机制。

关于客体表象产生与加工过程的神经生理机制,大卫·罗(David Lowe)曾提出一个较好的假说[45][46][47],该假说认为,视知觉的加工过程是自底向上的,即首先对看到的外部事物(客体)进行感觉登记,登记后,关于该客体的视知觉表象(即当前输入信息)就被送入视觉缓冲器暂存。与此同时,这种输入信息将激活长期记忆中与之相关的表象系统。通常感觉到的输入并非是和客体一模一样的原型(例如,我们看到一支笔时,往往未能看清笔尖,这时就难以辨认出这是一支钢笔还是圆珠笔),于是要激活长期记忆中的“视觉表象记忆系统”,从中提取出与当前输入信息尽可能接近的记忆表象并送至工作记忆。在工作记忆中的这个记忆表象与当前输入的视知觉表象进行比较,若不一致则表象产生器将根据长期记忆中视觉表象记忆系统的内容对该记忆表象进行调整和加工,使之尽可能与当前的输入匹配。一旦达到这一目标,客体就可以被再认。可见,表象生成的能力应是人类再认客体能力的基本成分。这种表象匹配过程是通过反馈实现的,利用反馈可以填补输入的视知觉表象中的缺失部分,从而使输入信息趋于完整。

1.客体表象产生与加工过程模型

根据大卫·罗的上述假说,同时考虑到柯斯林(Kosslyn)曾提出的关于表象系统应区分长时视觉记忆、表象产生和视觉缓冲器等三种成分的建议,以及伐拉(Farah)对“表象产生”过程具有独立性的强调,我们认为,可以提出基于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的“客体表象产生与加工过程模型”如图3.1所示:

图3.1 客体表象产生与加工过程模型

图3.1所示的模型到底是凭空的猜想还是有科学根据的理论?这是令人关心的重要问题。不少心理学家和神经生理学家曾对该模型中的几个主要环节(如表象匹配、表象反馈、表象调整以及表象与知觉的相互作用等),运用心理学或神经生理学的实验方法进行过认真的检验,都得到了证实,表明该模型是可信的。

(1)表象匹配的证据

表象匹配是“大卫·罗模型”中的重要环节。表象产生器的内容是否来源于长期记忆中,已产生的表象是否被用来匹配客体再认时的输入表象?卡夫(Cave)和柯斯林于1989年对这类问题进行了研究[48]。他们根据大卫·罗模型认为,当输入属性不足以使人顺利地进行匹配时,人们就会使用记忆表象。于是他们向被试呈现两个客体:一个是菱形,另一个是长方形。其中一个客体用粗重黑线画出,另一个则用较轻细线画出,两个客体相隔一段时间先后呈现。对被试的要求是:确定用来画较轻的、略微模糊客体的线段是否也一样长。在实验中,有50%的线条是一样长的,另外50%则不一样长。卡夫和柯斯林认为,如果有表象匹配存在,则被试会使用先呈现客体所留下的表象(因为这是和后呈现客体最接近的、记忆犹新的表象)。实验过程中,75%继时呈现客体的大小都是相同的,其余25%则不同。如果被试将后呈现的客体与先呈现客体的表象相匹配,则有25%的被试需要调整表象域来适应输入要求。在向被试先后两次呈现的客体中有50%是同类型客体(两次都是菱形),另外50%

则是不同类型。显然,被试对同类型客体继时呈现两次所需的反应时,应当比对不同类型客体继时呈现两次所需的反应时要短。

正如所料,当后呈现客体与先呈现客体类型相同时,被试对后呈现客体的评价时间随两种客体大小差异的不同而线性增加,这种大小差异的评价函数与被试调整表象所得到的函数非常接近;反之,当先后呈现客体的类型不相同时,被试的反应时延长,其大小差异的评价函数接近于被试调整注意范围所得到的函数。可见,这些实验结果证实了表象匹配现象的存在,即被试确实形成了关于先呈现客体的记忆表象,并用这个记忆表象来对后呈现的客体进行匹配和再认。

(2)表象反馈的证据

图3.1的模型认为,如果视觉表象记忆系统中与当前视知觉最接近的记忆表象,也不能满足匹配要求,那么该记忆表象就会反馈到视觉缓冲器中,以补充当前的知觉表象。从十九世纪末以来,人们就一直认为视觉记忆表象可以反馈到较高级的视觉中枢。但是这一猜想,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1989年)才被若克兰(Rockland)和沃伽(Virga)所证实[49]。他们还指出,提供反馈(传出通道)的联系与提供输入(传入通道)的联系并不完全相同,传出通道比传入通道包含更多分散的联系。这种离散性的传出联系意味着,如果信息储存在更高级的视觉中枢,那么对原来表象的重构就会更有价值。离散性传出联系(即表象反馈)这一事实,为表象的调节、加工与重构提供了可靠的神经生理基础。

(3)表象调整的证据

记忆表象与当前知觉表象的匹配是通过调整记忆表象的大小、方向、位置和形状来实现的。谢帕尔德(R.N.Shepard)在70年代所作的著名心理旋转实验,是表象可以进行操作并可以改变方向、位置的有力证据。1982年谢帕尔德和科柏(Cooper)的实验又进一步证明:被试在想象中要把某种客体旋转更大的角度,他就需要花更多的时间,而大脑并未限制客体的心理表象必须经过某种轨迹。不过,当用手操纵客体时,手臂却需要经过某种轨迹,所以,如果人们心里想象在操作某一客体时会看到的什么,那么想象的客体就会通过那种轨迹。

柯斯林等人还测试了一位脑损伤患者[47],该患者难于对客体进行心理旋转,测试期间,被试不断移动她的手,好象她确实在对客体进行旋转一样。这表明,如果有谁做了一种特别的举动,他就是在想着自己所看到的事物(在对表象进行心理操作)。

1990年德劳勒兹(Droulez)等人还观察到这样一个事实[50]:一个人所能旋转某种心理表象(即记忆表象)的最快速度与一个人真实的定向运动最大速度是接近的。这一发现使他们提出:心理旋转是以某种定向运动的模拟为基础进行计算的,产生模拟运动的加工与真实运动中所采用的加工是相同的。

以上事实表明,表象不仅客观存在而且可以对它进行操作,通过操作而达到调整其大小、方向、位置和形状的目的。

(4)表象和知觉相互作用的证据

柯斯林等人指出[47],知觉可以启动表象,表象反过来也可以启动知觉。例如,他们要求被试先检查一系列词汇并计算出每个单词的元音数目,然后对小写字母的词汇进行想象,并确定开始的字母和最后的字母是否在同样的高度。被试在这种作业中对有启动词汇的作业,其完成时间要比没有启动词汇的要短,被试在对他们先前看到过的词汇进行想象时,可以观察到更多的“启动效应”(启动效应是指,原先学过的知识对当前非有意记忆的促进作用)。

在记忆检索(例如回忆你居室中有几把椅子)或推理(例如想象从你家到机场的最佳路线)过程中,运用记忆表象可以产生明显的启动效应。这时从高层次视觉中枢投射(即反馈)到较低层次视觉部位的信息,不仅启动了视知觉表象的匹配加工,还使视觉缓冲器中的神经元阈限降低,以便同时发放电脉冲,从而对当前客体产生更强烈的感知觉。

表象在知觉过程中能起一种整合作用,它不仅能补充、丰富当前的知觉表象,有助于人们对客体的识别,而且还能对知觉进行校正。米多(Meado)及其同事在1989年做了一项有趣的实验[51],他们对三名右顶叶损伤伴有单侧忽视症患者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患者不仅看不到知觉中左边的客体,也看不到心理表象中左边的客体。主试要求其中一名患者移动他的头和眼,以便在对客体的表象进行回忆时能看到客体的左边(例如:左半个脸),被试这样做以后,他们发现,被试看表象左边的能力果然大有改进。真实地移动个体所愿看到的事物,或是对该事物产生预期,都是形成表象的有效方法。

2.形象思维模型

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的实验证据(其中有一部分是心理实验,另一部分是神经生理实验)可以看出,图3.1所示模型具有较坚实的心理学与神经生理学基础。诚然,该模型只是就客体再认而提出的关于“客体表象产生与加工”的模型,并不能涵盖形象思维的所有情况。不过,如前所述,形象思维的材料(即加工对象)是事物的属性表象即客体表象,形象思维对客体表象的加工方式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想象等多种,但从神经生理学角度看,其加工模型和图3.1相比并无很大差别,这是因为:

分析棗是从长时记忆的视觉表象记忆系统中提取出记忆表象,送至表象产生器,在其中进行分解,使之成为若干个组成部件(每个部件仍是一个独立表象)的过程。

综合棗是从长时记忆的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和触觉表象……等记忆系统中提取出若干个同类事物的表象,送至表象产生器,在其中进行整合,使之成为一个整体表象的过程。

抽象与概括棗抽象是指要抽取出能反映同类事物本质属性的表象,而舍弃与非本质属性相关的表象;概括是指要把反映个别事物本质属性的表象,推广到同类其它事物的心理操作过程。完成这类过程,也要先将有关的表象从长时记忆的有关子系统中提取至表象产生器,然后才能在其中进行抽取或概括。

上述四种加工方式(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由于一般不涉及表象的匹配,所以要比“客体再认”的加工环节要少,因而其加工模型可由图3.1简化得到(加工环节少加工过程不一定简单,尤其是表象概括往往比客体再认复杂得多)。

想象棗一般分三个层次:联想、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由于创造想象涉及创造性思维,所以留待下节再讨论,这里仅就联想和再造想象作些分析。

在第二章第五节中曾提到联想分相似、相反和相关联想等几种,即根据事物之间在外形特征与基本性质等方面的相似、相反,或逻辑上的某种相关来进行联想。因此,联想要牵涉到两种表象:原来事物的表象和被联想事物的表象。前一种表象总是先暂存于视觉缓冲器中,后一种表象(被联想事物的表象)则要从长期记忆中相关的表象记忆子系统去提取。被联想的表象提取出来后,也要与原来事物的表象进行比较(但不是匹配比较,而是看是否符合相似、相反、或相关的联想要求,即看看被联想的表象与原来的表象在外形或性质上是否相似或相反,还是在逻辑上有关联),若比较结果不符合这些要求,则要重新联想,直至符合要求为止。可见,联想过程与上述客体再认过程有不少相似之处,只是更简单一些(表象产生器只需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符合要求的有关表象即可,而无需对表象进行调整、重构等加工过程。)

再造想象是对前人(或别人)描述过而自己未曾感知过的事物表象加以想象而形成新的事物表象的心理操作过程。在这种想象过程的开始,工作记忆中并没有一个可供比较或参照的“原型表象”(在联想或再认的场合则有这样的表象棗原来事物的表象和当前知觉表象即起这种参照作用),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判别是否已达到再造想象的要求呢?在第二章第五节中已经指出,这时要靠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与控制作用,即想象过程要依靠基于言语概念的逻辑思维的指引,最后完成的再造想象是否符合要求,也要靠逻辑分析、推理的结果来判定。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到基于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的形象思维模型如图3.2所示:

图3.2 基于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的形象思维模型

二.形象思维的大脑机能定位

在图3.2所示的基于神经生理的形象思维模型中,表象的调节与重构以及对表象是否匹配的判断(包括知觉表象与记忆表象之间的匹配,和想象表象与第二信号系统指令之间的匹配)等功能可用一个统一的功能模块“表象产生器”表示。这样,在形象思维过程中,真正与大脑皮层定位有关的主要是四部分:长时记忆中的视觉表象记忆系统、表象产生器、视觉缓冲器和工作记忆。其中前三部分就是柯斯林所建议的、关于表象系统应当加以区分的三种成分。

据斯奎尔(Squire)的研究[53],长时记忆可划分为陈述性记忆和非陈述性记忆两大类。陈述性记忆(又叫外显记忆)是指对事实和事件的记忆;非陈述性记忆(又叫内隐记忆)是指经典条件反射、技能和习惯之类的记忆。在形象思维中的长时记忆,显然应该是指前一类(即陈述性记忆)。对于这一类长时记忆的脑皮层定位,密施金(Mishkin)在1982年[54]和斯奎尔等人在1991年[55]均作过较深入的研究,其结论是:内侧颞叶是支持陈述性记忆的重要区域。内侧颞叶包括海马、内嗅皮层、旁海马皮层和围嗅区皮层,它们和相关部位的联系如图3.3所示

(图中阴影区域表示位于内侧颞叶内的结构,但不包括杏仁核,因为它并不支持陈述性记忆)。

图3.3 支持陈述性记忆的主要结构及其联系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内侧颞叶内的结构,属边缘系统)

斯奎尔等人认为,内侧颞叶是来源于大脑中各个皮层区域、经过多次加工的信息的集中点,与此同时,内侧颞叶也向这些皮层返回投射。海马结构将分散的记忆存储点联系起来形成更为持久的皮层联系,因此内侧颞叶这一系统有助于将分散的记忆结合起来以生成连贯一致的记忆痕迹,这一痕迹随后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访问。

佐拉·摩根(Zola-Morgan)等人在1993年通过实验证实[56],与海马邻近的间脑(包括丘脑和下丘脑)区域,也与陈述性记忆有密切关系。

以上分析表明,与形象思维的长时记忆(即陈述性记忆)有关的神经机制,是分布在内侧颞叶与间脑区域,这些结构属于大脑皮层内侧的边缘系统,并不在大脑皮层的左、右两半球上。至于长时记忆以外的客体表象生成与加工过程的脑机能定位(也就是形象思维过程中除长时记忆以外的脑机能定位),在本章第二节中曾经提到,密什根大学的钟尼兹(Jonides)研究组于1993年运用PET与MRI相结合的先进技术,通过反复实验与测试已经得到下面的结果:

“客体表象的生成与加工机制在大脑左半球的颞下回(集中于布洛德曼37区,空间定位坐标为:48、-58、-11)、左半球的顶叶(集中于布洛德曼40区,空间定位坐标为:35、-42、34)和右半球的扣带回前部(集中于布洛德曼32区,空间定位坐标为:-1、14、43);客体工作记忆则在左半球的前额叶皮层(集中于布洛德曼6区,空间定位坐标为:39、3、29)。”

在上述与形象思维密切相关的几个功能模块中,长时记忆的神经机制是在边缘系统内的间脑与海马附近的区域(并不在左、右两半球的皮层上),而其余的功能模块(包括表象的匹配、调整和重构等功能)其神经机制大部分是在左半球,其工作记忆也是在左半球。由此可见,形象思维过程主要发生在左脑而不是右脑,过去认为形象思维主要在右脑(甚至完全在右脑)的传统说法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三.基于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的直觉思维模型

直觉思维的材料(思维加工对象)是空间位置关系表象(简单直觉思维)或空间结构关

系表象(复杂直觉思维),这两种空间关系表象虽然和客体表象(形象思维的材料)一起同属空间视觉表象这一大的范畴,但是它们的生成与加工过程和客体表象相比却有较大的差别。史密斯(E.E.Smith)等人提出的假说认为,空间位置表象的生成与加工是按以下方式进行:当个体感知到某个客体的空间位置时,在大脑皮层的顶叶后部存在一个加工机制用来计算目标的具体位置。计算的结果被馈送到枕叶皮层的“表象生成区”以生成与具体位置对应的心理表象(空间位置表象)。这种位置表象类似矩阵的表征棗它同时包含定位所需的全部信息,因而允许各目标客体出现时有顺序性和结构性(即含有各目标客体之间相对位置的信息)。这种空间位置表象生成以后,在整个目标客体呈现期间皆由右前额叶皮层负责暂存,即空间位置表象的工作记忆是在右前额叶。

关于以空间结构关系表象作为加工对象的表象生成与加工情况(即复杂直觉思维情况),由于和空间位置关系相比,做实验要困难得多,目前尚未在文献上看到有关这方面的实验研究报道。不过既然同属空间关系(一个是位置关系,另一个是更为一般的结构关系),彼此之间肯定有共性,只是结构关系更为复杂而已。

综合以上两种不同空间关系表象的生成与加工情况,本可以立即作出基于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的直觉思维模型,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在史密斯的假说中只强调位置计算是由顶叶右部的加工机制来完成,似乎和长时记忆无关。事实上,对任何客体位置的确定,除了取决于当前感知得到的位置信号外,还与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过去的知识与经验)有关,对空间结构关系的判断就更是如此。在处理更复杂的结构关系的场合,还往往要依靠第二信号系统指令(逻辑思维结果)的指引与调控作用。考虑到这些因素以后,我们可以得出基于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的直觉思维模型如图3.4所示:

图3.4 基于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的直觉思维模型

四.直觉思维的大脑机能定位

由图3.4可见,基于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的直觉思维模型,其加工方式虽然和形象思维有所不同,但其功能结构是类似的棗也包括长时记忆、工作记忆和表象产生器等模块。由于直觉思维过程中的长时记忆也属于陈述性记忆,所以这一模块的脑机能定位情况和形象思维相同(即定位在边缘系统的内侧颞叶和间脑区域)。

至于长时记忆以外的空间位置表象生成与加工的脑机能定位(也就是直觉思维过程中除长时记忆以外的脑机能定位),在本章第三节中曾经提到密什根大学的Jonides研究组已于1993年通过PET与MRI相结合的技术得到下面的结果:

“空间位置表象的生成与加工机制在大脑右半球的枕叶(集中于布洛德曼19区,空间定位坐标为:-30、-76、31)、右半球顶叶后部(集中于布洛德曼40区,空间定位坐标为:-42、-40、36)和右半球的运动前区(集中于布洛德曼6区,空间定位坐标为:-34、-1、45);空间工作记忆则在右半球的前额叶皮层(集中于布洛德曼47区,空间定位坐标为:-35、19、-2)。”

可见,在上述与简单直觉思维有关的各个功能模块中,除了长时记忆的神经机制是在边缘系统内(不在左、右两半球的皮层上)以外,其余全部都定位在大脑的右半球。这个实验结果虽然只是对以空间位置表象作为加工对象而得出得,但是由于空间位置表象可看作是空间结构关系表象的一个子类(空间位置关系是更一般的空间结构关系的一种特例),因此,我们认为,空间直觉思维主要发生在右脑而不在左脑(即右脑主管直觉思维),这种传统看法是有科学依据的。

记忆表象

表象分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两类。通常讲的表象,是记忆表象的简称。

(一)什么是表象

表象是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当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如,我们每一个同学,在头脑里可以呈现出父母的形象、自己房间的布局及各种用品的模样等等。这些都是记忆表象。表象与感知种类一致,可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觉表象等。

(二)表象的特征

1.形象性

表象是过去感知觉留下的形象,所以它和感知觉一样,具有形象性,或者说具有直观的性质。但是由于表象所反映的事物不在面前而是保存在记忆中的,所以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一些主要特征,没有感知时所得到的形象那么鲜明、完整和稳定。

2.概括性

表象是经多次感知积累而成的产物。它反映着同一事物或同一类事物在不同条件下所经常表现出来的一般特性,所以它具有概括性。例如,母亲的表象一般不是某次烫着头发、穿着棉袄、讲着故事的形象,也不是另一次梳着发髻、穿着裙子、烹调时的形象,而是从母亲经常表现的一些特征中概括出来的:慈和、勤劳、自强不息等一般形象。表象的概括是运用形象所做的概括,它混杂着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不同于抽象思维的概括。

(三)表象的作用

1.表象是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桥梁

表象的积累和丰富对人的记忆活动、思维活动和想象活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据推测,在人们的记忆中,语言信息量与形象信息量的比是1∶1000,也就是说,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在回忆时,多数以表象的形式出现。如,在回忆时,“树”在头脑中的形象就可能是杨树、柳树、柏树、松树,它又可能是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树。从这个意义上讲,有了表象也就有了记忆。表象的形象性和概括性,使人们可以利用表象进行想象活动和思维活动。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抽象思维尚未充分发展,因此,在他们的认识活动中,表象的作用尤为重要。

2.表象是正确识别外界事物的参照物

在大干世界中,人是怎样从众多的事物中把自己已经认识过的事物识别出来的呢?就是靠的表象。人们总是将现实中呈现的物体与头脑中所贮存的该类物体的表象进行对照比较,如果二者相一致,就能迅速识别它。

3.表象能调节和支配身体的运动

从简单的动作学习到某些职业的专门操作活动,表象都具有重大的作用。如小学生在写字、

绘画、手工、体操之前,总是先浮现出表象,在表象的参与下进行活动

表象系统测试(打印每人一份)

表象系统测试 请在下列句子旁边填上适当的数字代表对你的合适程度 1不太适合 2 比较适合 3 适合 4 最适合 一、当你购买新手提电话时,对你重要的是: ()款式要美观 ()听朋友的意见 ()感到机身及按钮的大小适合自己手型 ()要分析价钱是否合理,功能是否足够 二、你觉得以下哪种学习方式较容易掌握: ()足够的理论,详尽的剖析 ()听老师讲课,不须其他辅助教材 ()PowerPoint,幻灯片等辅助教材 ()体验式训练 三、要知道如何操作新购入的数码相机,你会: ()看说明书 ()问售货员或朋友 ()综合上述两项,在分析清楚,才做尝试 ()二话不说,马上自己试 四、你在外地旅行时迷路了,你想返回酒店,你会怎么样: ()四处逛逛,尝试寻找熟悉的地标(LandMark) ()问人 ()查看地图 ()凭感觉 五、工余时,你最喜欢的是 ()运动,旅行 ()唱卡拉OK,听CD ()看电影,看书 ()自我反省,规划一下人生大计

六、旅游令你想起: ()怡人的景色 ()和家人朋友共聚的快乐时光 ()可以认识当地的风土民情,有助了解人生 ()大自然的声音,风声,浪声 七、你最喜欢这间餐厅/酒楼,因为: ()同类餐厅/酒楼中,它的价格最合理 ()装修很漂亮/独特 ()侍应亲切友善的招待 ()柔和悦耳的音乐 八、指导下属时,你多数采用 ()以身作则 ()训话,讲解 ()分析利弊 ()出Memo写清楚你的要求 九、哪类型的电影最吸引你 ()有悦耳歌曲的歌舞片 ()布局精彩,令人拍案叫绝的侦探片 ()感人肺腑的悲剧或令人抱腹大笑的喜剧 ()布局堂煌,演员服侍考究漂亮的影片十、认识新朋友时你通常会先注意: ()他的仪容,外表 ()他的声音,语调 ()他说话的内涵,分析他的动机 ()他和你握手时的感觉

表象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表象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摘要本次实验主要是验证库珀和谢帕德的实验研究结果。通过将“ R'的显像方向、“R'的旋转度数设计成2x 6十二个水平。采用“ R'的不同显像方向和旋转度数来研究心理旋转的不同角度对反应时的影响。结果发现:心理旋转过程确实存在且旋转角度与反应是长短成正比;不同被试反应是存在个体差异;判断正确率与反应时相关。 关键词:表象心理旋转 1前言 心理旋转是一种想象自己或客体旋转的空间表征转换能力。对于心理旋转能力及其性质的研究不仅在理解人类空间认知行为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大量实验都证明了表象有可能作为一种保留和操纵外界信息的代码存在。因为表象能够表征不断变化的信息,能够保存有关空间关系的信息,所以能够承受各种以它为载体的心理操作。 本次实验旨在验证库珀和谢帕德的实验。研究心理旋转的重要变量就是反应时,通过对被试反应时的测量我们可以借鉴减数法的研究思想判定心理旋转的存 在。本实验假设心理旋转的角度对反应时有影响,倾斜反180°时,反应时最长。而0°( 360 °)时,应时最短。同时对象旋转的度数越多,心理反应的时间就越多;在刺激呈现时,人类会自动的按照认知的规律,以尽可能小的能量消耗,获得我们所需的结果。 心理旋转实验证明了表象是物体抽象的类似物的再现。在没有刺激呈现的情况下,头脑中会对视觉信息和空间信息进行加工。表象是真实物体的类似物,它 是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头脑中的,具有直观性。大脑对表象的加工操作类似于对真实物体进行知觉是的信息加工。事实上,心理旋转是真实的物理旋转的一种类似物,只不过表象是这种实物旋转在头脑中的复现而已,并且复现是不受任何感 觉通道的束缚。 本试验脑机制的解释是:通过使用脑功能核磁共振研究发现与心理旋转密切相关的主要是顶叶与额叶区域。此外表象的心理旋转也会受其它的一些因素如性别、年龄、问题解决策略以及图形的复杂程度等的影响。对表象的心理旋转进行研究具有相当大的价值。 2方法 2. 1 被试 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0902班心理系大三学生,身体健康。 2. 2 仪器和材料 若干对不同方位的平面或立体图形,一边是标准刺激一边是比较刺激。标准刺激为一个标准的二维图形与这个图形的镜像;比较刺激为标准刺激以某种轴线、不同角度旋转出的图象。旋转角度分为6种,0°、60°、120°、180°、240 °、

表象理论

表象理论(附加) 2、基本表象理论 代表人物:巴格斯基 主要观点:人们对信息的储存是将视觉和言语材料转化为表象储存在记忆中的,表象是信息 编码最基本的形式,人们可以对表象进行操作,而这种操作类似于对具体事物的操作。 实验支持:心理旋转实验 向被试呈现一组立体图形,以第一个图形为标志,要求被试辨别其他五个图形与 第一个图形是否相同。这五个图形有的是第一个图形的镜像,与原型不同;有的与第一个图形相同,但必须加以旋转,旋转的范围为0°~180°。记录被试作出判断的正误及反应时间。 结果:反应时是旋转度的直线函数,随着旋转度的增加,反应时也随之延长。这说明表 象是信息储存的基本形式之一;视觉表现的旋转加工是物理旋转的类似物。 评价:有力地证明了表象是信息储存和加工的一种形式,说明了表象的这种作用的不可 替代性,但并不能证明它是信息储存的唯一形式。 3、双重编码理论 代表人物:佩沃 主要观点:同时存在表象和言语符号两种信息编码和储存系统。 表象码更加适合加工具体的信息,言语码更加适合加工抽象的信息; 言语码加工信息是有序加工,表象码似乎是空间并行加工; 在信息加工过程中,两种系统可能是重叠的,也可能是其中一种占优势。 在一定条件下,表象码和言语码可以互译。

实验支持:对图形的回忆比对抽象词的回忆成绩要好得多:图形在一周后的偶然回忆成绩比 抽象词在5分钟后的有意回忆要好。能回忆出的具体词的数目比抽象词的数目多75% 4、关系组织理论 代表人物:鲍尔 主要观点:外在的刺激是以代码的形式储存在头脑中的。这些代码按层次组织起来,其中的 一个层次就是表象。表象在学习记忆中的作用是将刺激项目组织成一个单元,加强联想的强度,而不是产生生动、具体的形象,有利于刺激的分化。 实验支持:配对联想学习 学习材料为成对的单词。 被试分为三组,对应的指导语有3种: (1)让被试者想象单词所表示的物体在相互作用。如箭穿过树。 (2)让被试者想象单词所表示的物体彼此没有关系。 (3)让被试者进行机械复述,不要求形成表象。 实验结果:在再认条件下,三组被试的成绩几乎相等。 在回忆条件下,“相互作用”组的成绩明显优于其他两组,而非相互作用组与机 械复述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别

表象系统取向测验

表象系统取向测验 请在下列句子旁边填上适当的数字以代表你的取向: 4=是能形容你 3=其次 2=其次 1=最不能形容你 1.我常基于()决定。 ()当时的感觉………………………………………………….K ()什么听起来最适当………………………………………….A ()什么看起来最好…………………………………………….V ()详细的研究和分析…………………………………………Ad 2.在争吵的时候我最容易被()影响 ()对方的语调……………………………………………………A ()我是否能看清楚对方的立场…………………………………V ()我是否能明白对方的逻辑……………………………………Ad ()我是否能感觉到对方真正的感受…………………………….K 3.我最容易用以下的方式表达自己 ()我的外表与服饰……………………………………………….V ()我表达的感觉………………………………………………….K ()我选择的字眼………………………………………………….Ad ()我的语调……………………………………………………….A

4.我最容易() ()调较音响最理想的音质和音量………………………………….A ()在一件有趣的事物上找出最值得思考的地方………………….Ad ()选择最舒适的家俱……………………………………………….K ()选择最美丽悦目的颜色组合…………………………………….V 5.下列的句子最能够代表我() ()我很能适应周围的声音………………………………………….A ()我很容易掌握新的事实和信息…………………………………A d ()我对衣服穿在我身上的感觉很敏锐…………………………….K ()我对于颜色和房子的外观有很强烈的反应…………………….V 6.你平常最喜欢的休闲方式是() ()看电影……………………………………………………………..V ()听音乐和朋友聊天……………………………………………….A ()到一个经常去的咖啡馆或休闲场所…………………………….K ()看书,下棋,研究感兴趣的专题……………………………….Ad 7.我决定购买一件商品最容易被()说服 ()款思新颖,标新立异最吸引我……………………………………V ()营业员热情的介绍和良好的口碑…………………………………A ()详尽的使用说明和客户报告………………………..……………Ad ()人性化的设计使用方便……………………………………………K

量子力学的矩阵形式及表象理论

量子力学习题(三年级用)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二O O三年

第一章 绪论 1、计算下列情况的Broglie d e -波长,指出那种情况要用量子力学处理: (1)能量为eV .0250的慢中子 () 克2410671-?=μ .n ;被铀吸收; (2)能量为a MeV 的5粒子穿过原子克2410646-?=μ.a ; (3)飞行速度为100米/秒,质量为40克的子弹。 2、两个光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正、负电子对,如果两光子的能量相等,问要实现这种转化,光子的波长最大是多少? 3、利用Broglie d e -关系,及园形轨道为各波长的整数倍,给出氢原子能量 可能值。

第二章 波函数与波动力学 1、设()() 为常数a Ae x x a 222 1 -= ? (1)求归一化常数 (2).?p ?,x x == 2、求ikr ikr e r e r -=?=?1121和的几率流密度。 3、若() ,Be e A kx kx -+=? 求其几率流密度,你从结果中能得到什么样的结 论?(其中k 为实数) 4、一维运动的粒子处于 ()? ? ?<>=?λ-0 00x x Axe x x 的状态,其中,0>λ求归一化系数A 和粒子动量的几率分布函数。 5、证明:从单粒子的薛定谔方程得出的粒子的速度场是非旋的,即求证 0=?? 其中ρ= υ/j 6、一维自由运动粒子,在0=t 时,波函数为 ()()x ,x δ=?0 求: ?)t ,x (=?2

第三章 一维定态问题 1、粒子处于位场 ()00 0000 ??? ?≥?=V x V x V 中,求:E >0V 时的透射系数和反射系数(粒子由右向左运动) 2、一粒子在一维势场 ?? ???>∞≤≤<∞=0 000x a x x V ) x ( 中运动。 (1)求粒子的能级和对应的波函数; (2)若粒子处于)x (n ?态,证明:,/a x 2= ().n a x x ?? ? ??π-=-2222 6112 3、若在x 轴的有限区域,有一位势,在区域外的波函数为 如 D S A S B D S A S C 22211211+=+= 这即“出射”波和“入射”波之间的关系,

什么是表象系统

表象(Representing),意思是指,我们把外在世界发生的信息,编译成我们大脑可以理解的方式。 我们通过五个感知径来获得外部信息,并“表象”到我们的大脑里,我们称之为“表象系统”(Representational System)。 表象系统就是我们获取、储存与运用经验的感官通道。它包括了五个获取信息的通道,叫外感官,还有三个储存与运用经验的感官通道,叫内感官。 ●五个外感官 我们通过五个感觉器官来认识这个世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所有的人生经验均是经由这五个感觉器官而产生出来的。在NLP中我们称它们为“感官”或者“外感官”。 ·经由视觉接收的讯息,在脑中化为景象,亦用景象储存这些讯息。 ·经由听觉接收的讯息,在脑中化为声音,亦用声音储存这些讯息。 ·经由触觉接收的讯息,在脑中化为感觉,亦用感觉①储存这些讯息。 ·经由嗅觉接收的讯息,在脑中化为气味,亦用气味储存这些讯息。 ·经由味觉接收的讯息,在脑中化为味道,亦用味道储存这些讯息。 注:①感觉:“感觉”二字,包括很多的成分。除了经由触觉所得的本体感觉(例如滑、冷、热)之外,还有空间感觉和情绪感觉等。 ●三个内感官 从外界经过五个外感官接收到的讯息传入我们的大脑后,我们要储存和运用这些讯息,就要用到内感官,也叫感元,以区别于外感官的简称“感官”。我们有五个外感官,而只有三个内感官。经由触觉、嗅觉、味觉给到的讯息传到大脑中后,我们把储存与运用这三种讯息的内感官叫“内感觉”。 外感官内感官 视觉——》内视觉(也叫视感元) 听觉——》内听觉(也叫听感元) 触觉——》| 嗅觉——》|内感觉(包括了本体感觉、空间感觉和情绪感觉。) 味觉——》|——牛头原创 3。1 五个外感官 我们通过五个感觉器官来认识这个世界: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所有的人生经验均是经由这五个感觉器官而产生出来的。在NLP中我们称它们为“感官”或者“外感官”。 ·经由视觉接收的讯息,在脑中化为景象,亦用景象储存这些讯息。 ·经由听觉接收的讯息,在脑中化为声音,亦用声音储存这些讯息。 ·经由嗅觉接收的讯息,在脑中化为气味,亦用气味储存这些讯息。 ·经由味觉接收的讯息,在脑中化为味遭,亦用味道储存这些讯息。 ·经由触觉接收的讯息,在脑中化为感觉,亦用感觉储存这些讯息。 注:感觉二字,包括很多的成分。除了经由触觉所得的本体感觉(例如滑、冷、热)之外,还有空间感觉和情绪感觉等. 当一种经验重新在脑海中呈现时,组成该经验的景象、声音、气味、味道、

【作文】“表象与真相、跳出思维定势”2018材料作文 审题立意+范文

“表象与真相、跳出思维定势”话题作文 (201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事有有事“象”,物有物“象”,所谓“象”,就是呈现的外部面貌。就全国卷2来说,这道新材料作文题,呈现的事“象”是:“英美军方调查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 知道了事“象”,接下来就应该是循“象”索“意”。如何进行?充分调动思维。 (一)因果思维——由果索因 统计学家沃德之所以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是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很难有机会返航”。获得的启迪是:注意抓要害。确定的作文立意是:1、凡事先抓主要矛盾;2、坚持自我主张,以理服人;3、不盲从,不随众,独立思考。 (二)比较因维——同中辨异 英美军方和统计学家沃德都在做同一件事,“加强对战机的防护”。但所抓的部位不同,重点不一,英美军方抓的是战机“弹痕多”的地方,而统计学家沃德抓的则是“战机弹痕少的部位”。可以是两个部位都得重视,尤其是“战机弹痕少的部位”。获得的启迪是:处理事情要全面考虑,突出重点。确定的作文立意是:1、全面思考问题,寻求解决最优方案; 2、重视细节,考虑遗漏之处; (三)纵深思维——由表及里 英美军方和统计学家沃德之所以抓的部位不同。主要是受两种思维左右,前者是定势思维: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这样做固然没有错,但在战机防护方面只抓住了次要问题。后者是全面思维和比较思维。不是说不注意“弹痕多的部位”,而是说“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获得的启迪是:突破思维限制,寻求理想方案。确立的作文立意是:1、探求问题真相,需要去除“表象”浮云;2、走出思维定势怪圈;3、透视本质获真知。 【例文】 不畏浮云遮望眼 一般人看问题,常在显见处下结论,却不知静水深流,思维常在被忽略的地方闪现光芒。因此,问题的本相需要我们拂去表象的浮云,始见其尊容,方能对症下药。 李斯精明,有颗七窍玲珑心,却见利忘危,为保眼前富贵而忽略了潜在的陷阱,最终受制于赵高,身死家亡;屈子行吟,哀叹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楚国的当权者只看到了即时的权势和享乐,屈子却痛心地预见并证实了楚国的灭亡;稼轩看剑,预言金国必亡,蒙古才是大患,可朝廷上大多数人或思苟安或借伐金以固权,稼轩有幸没有亲见崖山投海的悲壮。屈子和稼轩不为浮云遮望眼,对个人和国家的前途看得比李斯更清楚。 清政府收复台湾,曾有弃守之议,不少人看到了台湾孤悬海外,易滋匪患,且风俗也有许多与中原不同之处,守着实在没有什么好处。而施琅立陈弃守弊利,指出弃守台湾,台湾必将为西方人所占领,不仅为祸当地百姓也将不利东南各省。施琅不为浮云遮望眼,看到了台湾对于中国大陆的重要意义。左宗棠力排众议收复新疆,也是施琅一类能看穿浮云的智者。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许多共产党人借鉴俄国、法国等国家通过在中心城市举行暴

表象表征:心理旋转的实证探索

表象表征:心理旋转的实证探索 【摘要】:心理旋转是表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71年,谢帕德(R.N.Shepard)和梅茨勒(J.Metzler)开始的心理旋转(mentalrotation)研究为表象的研究提供了依据,说明了表象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与感知觉的心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生理过程有关系。在随后的心理旋转的实验研究过程中,对心理旋转中的表象表征与命题表征、内部参考框架和生理机制产生了争论,也正是这些争论启发了本研究。本研究的第一部分是相关理论的综述,主要包含:表象和心理旋转的基本理论、影响心理旋转的因素和基本的研究方法,从整体上梳理了心理旋转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第二部分是实证研究,使用了眼动和ERPs的方法对表象表征与命题表征、心理旋转中的参考框架、生理机制进行了分析。在研究一中采用瑞文联合型智力测验、镶嵌图形测验、注意专注力划消测验、安菲莫夫检查表和Cooper等人的R字符表象旋转实验考察了影响心理旋转的因素,建立了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二分析了刺激的表现方式对心理旋转效率的影响,研究三借助眼动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心理旋转中的内部参考框架与外部参考框架的关系,发现在心理旋转的任务简单时,外部的参考框架可以提高心理旋转的成绩。研究四的两个实验分别采用了汉字数字与阿拉伯数字以及经典的心理旋转的三维立体图形探讨了心理旋转中的表象表征与命题表征的转化,发现表象表征的容量组块是4,在4以下时,表象表征占主导地位,心理旋转采用表象的匹配,但在容量组块超过4时,

命题表征的优势显现了出来,对于刺激物的整体加工的效果更为明显。研究五借助眼动的研究对聋哑人和正常人进行了心理旋转的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听觉通道受损伤对视觉的心理旋转的影响不大。研究六采用ERPs的方法,从不同脑电位置引发的脑电波波幅与潜伏期的分析发现:表象表征与命题表征的脑部活动区域有差别,表象表征时,右半球加工为主,命题表征时,左半球的活动增多。在对不同性别的脑电活动的分析中发现:性别差异表现在ERP的早期成分N200的潜伏期与波幅上,女性的潜伏期长,波幅大,在P300上刺激类型与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不同性别的人在心理旋转中投入的心理能量和心理努力程度不同,女性左半球与右半球都进行加工,男性右半球加工明显。左、右利手的人也表现出了不同的ERP结果,差异主要在ERP后期慢波LSW的潜伏期与波幅上,左利手的人潜伏期长,波幅低。另外,左利手的人在心理旋转中左半球与右半球都进行加工,存在右半球资源竞争的现象,总体表现出比较强的空间能力,右利手的人右半球的加工明显。第三部分结合六个研究的结果对本研究进行总的分析,总结了研究中的不足与创新,提出了研究展望。【关键词】:表象表征心理旋转组块眼动ERPs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整理】表象系统

第3章表象系统第一节大脑进行学习、记忆、思考的五个过程 我们接收了的讯息(或经验),在脑里须经过五个过程才能被吸收和运用。 1、输入过程 经由外感官把外界的讯息接收人大脑是认知过程的第一步,称为“输入过程”。 2、处理过程 把与所摄人讯息有关的资料从大脑储存库中取出,进行适当的比较、删除、并合等,以产生一个意义的杂型,称为‘‘处理过程”。 3、编码过程 把这个意义杂型与本人内有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对比,确定接收到的讯息的意义,也就是对本人的关系,称为“编码过程”。经确定的意义会同时加入那个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系统,使之更加丰富。 4、储存过程 把这一经过确定的意义以一个固定模式储存在大脑记忆中,称为“储存过程”。只有经过编码过程的资料,才能被储存在大脑记忆中。 5、提用过程(也叫运用过程) 在需要的时候,把这份讯息和意义提取出来运用,称为“提用过程”。经过储存过程的讯息有三个特点: 一是能够有意识地被提取; 二是成为整体的信念、价值观、规条系统的一部分,亦即能够与过去所学过和记忆的所有其他讯息配合、混合应用; 三是有一份相关的情绪感觉。 以上五个过程就是我们大脑学习的过程,其中包括回忆和思考。所以,学习、记忆、思考,归根结底是大脑同一项工作的三个不同名称。 这五个过程,意识都全面参与;摄人过程和提用过程可以有意识地完全参与;处理过程和储存过程中,意识只部分地参与;编码过程则完全是潜意识的工作。

如何提升回忆、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呢? 第一,输入 我们可以加强感觉器官接收讯息的能力。通过一些特别设计的活动和练习,我们的感觉器官的接收能力是很容易提升的。当然,处在一个压力小,情绪正面的状态中,接收的能力也会强得多。 第二,处理 我们可以学习一些提升思考能力及记忆能力的技巧,例如平面思考法、数形记忆法、思维导图等。保持心情开朗、轻松,保证足够的睡眠和身心健康,喝足够的水等都能提升处理过程的能力。而NLP的检定语言模式能将被这个过程比较、删除、并合的信息还原成较准确的信息。 第三,编码 因为这个阶段的工作完全在潜意识里进行,我们无法凭意识去加快这个过程。即是说,合并得出的结果与本人的信念、价值和规条对比的过程,我们无法直接作出影响。但是,我们可以在信念、价值和规条上下功夫:澄清、扩展和修正本人的一套信念、价值和规条,以使那个过程更畅顺、更全面和更有效果,从而具有更深刻的意义。NIP有很多这样的技巧。 第四,储存 研究和改善事情的意义和把它纳入记忆的程度,可以提升储存的效果。NLP中的次感元技术便是针对这点。内感官能力的提升也会很有帮助。 第五,提用 种种加强记忆的技巧可以提升这方面的功能,如数形记忆法、数音记忆法、罗马房间法。提升内外感官的能力会很有帮助。 第二节表象系统 表象(Representing),意思是指,我们把外在世界发生的信息,编译成我们大脑可以理解的方式,并保存起来的过程。我们通过五个外感官来获得外部信息,并“表象”到我们的大脑里,以三种内感元来保存记忆。 表象系统(Representational System)就是我们输入、储存与运用经验的感官通道。它包括了五个获取信息的通道,叫外感官,还有三个储存与运用经验的感官通道,叫内感官。表象系统主要负责信息的输入、保存与运用经验、而信念系统(包括身份、信念、价值观、规

“本质真实”到“表象真实”

1989年,张元自筹资金拍摄了《妈妈》,该片虽无缘国内电影院线,但从1991年开始,便应邀参加了上百个国际电影节,获奖无数。以此为发端,“第六代”①电影人以崭新的姿态登上了中国影坛,成为继“第五代”电影人之后又一个备受瞩目的创作团体,拍摄了《北京杂种》、《过年回家》、《扁担·姑娘》、《巫山云雨》、《小武》、《站台》等一批极具特色的写实作品。“第六代”导演的这些写实电影创作,不再立足于宏大叙事,对国家或民族的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权威阐释,而开始游离于主流,着眼个人,关注边缘,用一种平民视角对社会底层人的生活经历和生存感知,进行记录与挖掘,显现出新鲜的纪实风采和有别于传统写实的“真实观”。 电影艺术理论中的“真实观” 艺术的起源来自对现实的模仿,几乎所有艺术样式中,都有艺术家为更逼真地展现客观现实而努力的身影,摄影机的发明无疑使这种努力达到巅峰,这种对现实的“机械的复制”,在“真实性”上得到了人们的“完全信任”。于是,以摄影机为主要媒介的电影艺术,在表现“真实性”上便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电影还被认为是“杂耍”时,人们看中的或是好奇的只是电影在反映现实的逼真性上,津津乐道的是《火车进站》给人的真实体验。 很快,电影工作者发现电影可以是一种新兴的艺术,有了让电影登上艺术殿堂的要求,电影工作者就在一定的艺术观念和艺术规律的支配下,对电影语言的表现功能进行不断探索,这时,电影艺术中的“真实性”已经不单单是指“机械的复制”了,它开始有了更深层的指向。可以说,任何一部写实电影,都有通过对客观世界的展现,来反映一种现实真相的内在愿望。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事物有现象和本质之分,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只是一种浅层次的感性认识,只有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认识才能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如此,“物质真实”、“本质真实”、“内心真实”、“表象真实”等,已成为电影理论中的新问题。我国写实电影创作发展中,对“真实性”的认识,是经历了由传统写实对“本质真实”的追求,到“第六代”写实对“表象真实”的执著过程的,要想理解“第六代”写实“表象真实”的深刻含义,首先要从传统写实的“本质真实”谈起。 传统写实电影与“本质真实” 传统写实创作,很大程度上只是把客观世界的“表象真实”作为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向观众揭示表象背后的“本质真实”,即事物的真理。我们说,试图探索表象背后的本质是没有错的,它往往比单纯强调表象更深刻,也更具说服力,但把它作为一种目的或追求就容易出现问题。首先这种以揭示现实“真理”为目的的真实观,有两个既已承认的前提:一个是认为有这个唯一确定的“真理”存在,另一个便是作者有责任并且有能力为观众指出这个“真理”。 而我们知道,现实世界是复杂多变的,现实背后的“真理”也可能是模糊不清的,或是超出了现阶段人们的认识范围的。再者,一个人的认识能力受各种因素左右,一个结论的得出会受到他所处的社会地位,他的学识、性情等各方面的影响,本身可能是不客观的。这样,对“本质真实”的追求,很大程度上,就成为创作者按照自己所处阶级的世界观去反映现实的过程,“真实”这个概念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了意识形态的特征,电影很容易成为宣传教育的工具,背离了反映现实的初衷。正如评论家顾仲彝在探讨中国电影事业的前途时说:“电影是民众教育最有效力的工具,其感人之深影响之大,已渐渐为社会人士所认识。所以从事电影事业的各部门人员,从编导摄制到售票领座,无不站在最尊严的教育岗位上,为国家社会在服务。”[1]所以说,传统写实作品,从展现日常生活的真实出发,致力于表现更为深层的、本质上属于意识形态的真理,不但要帮观众认清事实,还要为大众指出出路。 正是在这种真实观的引导下,当导演要去表现超越现实的“不可见的世界”时,有了新的方式。早期电影经常在特写镜头中,通过演员夸张的表情去展现内心的变化,如《神女》

纪录片一定是真实的吗

纪录片就是与真实相关的节目形态,它给观众以真实感。 常雨辰 怎样认识纪录片的本质?纪录片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 纪录片就是与真实相关的节目形态,它给观众以真实感,这个观点对吗?老师在课上说过,关于纪录片是什么?也很多争论,对纪录片概念、范围的争论就像人们给新闻、电视下定义一样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这个观点是无所谓对错的,总之,借用高中学的哲学的一句话: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关于纪录片的定义也是变化发展的,这个观点也就是给纪录片作了一个普遍意义上的定义。 许多人对此冥思苦想,难觅要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作为旁观者,作为一名大三的外专业学生,能够很轻松的学习这门课,相比很多看似忙碌的同学,我觉得我自己也很充实。虽然我没有什么基础,也没有特别的学习目的,但是一个学期的学习下来,当我再看一些纪录片的时候,会多了一些思考,更会从一种艺术的角度去欣赏。 大千世界广袤无垠,变化无穷,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所包含的信息又是如何地丰富多彩,以至于任何媒介都不能完全涵盖;同时每一个人也无法亲身体验其内容,不得不依靠媒介来观察和感受。很显然,我们认识的世界并不是“世界本身”,而是由文化讯息构成的世界。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其实生活在一个由各种现代化大众传媒,特别是视听结合的电子传媒——电视造就的形象化虚拟环境当中。我们必须借助一种较为出色的工具透过重重遮蔽着的形象丛林来认识物质世界或找寻“理想”世界,思考生活,展示人生,记载历史(生活即历史),延伸我们的思维触角和存在方式。从而透过别人的甚至自己的镜头来审视自己和他人的生活,沟通心灵。介于电视剧、综艺节目之间的电视纪录片以其独树一帜的形式和鲜明的特点沟通屏幕世界和现实生活,与人们的认识心理和文化参照动机相契合,成为实现上述目标的一种较为理想的形象化工具,一种用以记录历史、记录社会生活、观察世界的出色的工具。 纪录片要求“真实再现真人真事”,真人真事可以再现,但不一定真实:言为心声,当镜头对准你时,你的一举一动是否出于你真实本意的自然流露,其中肯定有几分即兴表演成分,有时候还有导演的指导,就像《阮奶奶征婚》,导演为了让纪录片能拍下去,进行了一些人为的干涉,但最后事实证明,这部纪录片很成功。 “人不能两次跨入同一条河流”,完全等同于现实的真实是不可能的。因此所谓纪录片“无我境界”、“客观真实”根本不存在。“纪实”是一个相对概念,取决于创作者实际介入

作文范文之表象与真相作文800

表象与真相作文800 【篇一:2016届苏州、泰州期末作文和苏锡常镇一模 作文评讲材料】 2016届苏州期末作文“信与思”评讲材料 一、题目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2016届苏州一模卷) 人世纷繁复杂,当你以“信”的态度面对时,它就简单;以“思”的态 度面对时,它就丰富?? 要求:1.立意自定;2.角度自选;3.题目自拟;4.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二、写作导航: 命题意图为考察同学们的思辨能力,需要有较大的思维空间。 材料中有两个最重要的关键词:信、思。 根据语境,“信”可理解为信仰、信任、相信、持守信念等。以“信” 的态度,纷繁的社会、复杂的世界可以变得简单而纯净。在这个怀 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信”是对人类社会变得更好的信心,世界因此而变得单纯美好;当然,“信”也可能会使人的认识停留于 事物表层,从而作出简单判断。 “思”可以理解为思考、思量、思辨、思虑、审思等,是一种理性的 思维状态。“思”可以对事物进行深入的思索,可以与生活保持审思 的距离,可以与过往产生思念的空间??世界因人的心理活动和精神 生活而变得丰富无穷。 “信”与“思”的关系复杂多样:可以并列共存,既“信”且“思”;可以 相互转化,从“信”到“思”或从“思”到“信”;也可关涉两方而重点围 绕一方进行立意和构思??能围绕核心概念自圆其说即可。 材料中还有另外两个重要的词语:“简单”、“丰富”。这两个词语对“信”和“思”的内涵起一定的限制和暗示作用,是“信”和“思”的结果 呈现。“信”、“思”、“简单”与“丰富”,这四个词语应联系起来理解:“信”则简,“思”则丰。 材料中的省略号提示我们,以“我”观世,除了“信”则简、“思”则丰 以外,还有其他情形,如“疑”则乱、爱则暖??外部镜像其实来自于 人心的投射。当然,就内心与外物的关系来写,也应该以材料为起 点或落点。 三、同学例文:

量子力学讲义IV. 表象理论 ( 矩阵表述 )

IV. 表象理论 ( 矩阵表述 ) 1.如何用矩阵表示量子态与力学量,并说明理由? 答:矩阵表示一般用于本征值为离散谱的表象(相应的希尔伯空间维数是可数的)。 具体说,如果力学量的本征矢为,相应本征值分别为。假定一个任意态矢为,将它展开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则态矢在表象中波函数便可用展开系数的一列矩阵表示 其意义是:在态中,取的概率为,这与表象中波函数意义是类似的。 力学量用厄米方阵表示 ,。 显然,一列矩阵和方阵维数与希尔伯空间维数是相等的。 用矩阵表示力学量,有如下理由: 第一可以反映力学量作用于一个量子态得到另一个量子态的事实。

设,式中,。 取, 两端左乘,取标积得, 即 第二矩阵乘法一般不满足交换率,这恰好能满足两个力学量一般不对易的要求。 第三厄米矩阵的性质能体现力学量算符的厄米性。 对于本征值为连续谱的表象(希尔伯空间维数不可数),也可形式的运用矩阵表示,这时可将矩阵元素看成式连续分布的。 2.量子力学中,不同表象间:基矢、波函数、力学量是如何变换的? 答:量子力学中由一个表象到另一个表象的变换为幺正变换,它类似于欧氏空间中坐标转动。设表象中的基矢为表象中的基矢为 (1) 基矢变换关系为 式中,(为幺正矩阵)。

设有任意态,则态在及表象中波函数分别为矩阵 。 (2) 波函数变换规则为:矩阵。 (3) 力学量变换规则为:。(式中与为力学量在、表象中矩阵)3.正变换有什么特征? 答:幺正变换特点: (1幺正变换不改变态矢的模,这一特征相当于坐标旋转变换; (2幺正变换不改变力学量本征值; (3)力学量矩阵之迹 TrF与矩阵行列式 dgtF亦不因幺正变换而改变. 4. 学量在其自身表象中如何表示?其本征矢是什么 ? 答:如果力学量本征值为离散谱,那么,它在其自身表象中表示式为对角矩阵 ,为诸本征值。 本征矢为单元素一列矩阵

三种主要表象系统性格特征

三种主要表象系统的性格特征 (1)视觉型(V)性格特征 1)感官偏好:擅长使用图像思考问题,多用图像形成地图。 2)反应速度:思维反应速度比较快,语速较快,声调较高。 3)说话方式:言简意赅、开门见山,富有条理性;手势多,但柔和。4)说话距离:不喜欢靠得太近,也不喜欢离得太远。 5)情商:情绪掌控能力比较好,情商一般比较高。 6)逻辑性:较强,做事情较有条理、有规划、比较理智。 7)决策方式:做决定时收集大量信息,根据分析对比结果做出决策。8)创意能力:灵感、创意能力、直觉能力相对较弱。 9)学习能力:比较强,在学校里,学习成绩一般比较好。

10)生活偏好:喜欢把生活空间收拾整齐,穿衣服喜欢整洁、漂亮。(2)感觉型(K)性格特征 1)感官偏好:擅长使用感觉思考问题,多用感觉形成地图。 2)反应速度:思维反应速度比较慢,语速较慢,声调较低沉。 3)说话方式:说话冗长反复、喋喋不休,缺乏条理;手势有力。4)说话距离:喜欢的人,则靠得很近,不喜欢的人,则离得太远。5)情商:情绪掌控能力比较差,波动幅度大,情商一般比较低。6)逻辑性:较弱,做事情缺乏条理、规划,一般比较冲动。 7)决策方式:不喜欢收集太多信息,偏好于根据直觉来做出决策。8)创意能力:灵感、创意能力、直觉能力较强;适合演员、艺术家。9)学习能力:比较差,在学校里,学习成绩一般比较差。 10)生活偏好:喜欢随意性、不喜欢太多框框约束,穿衣服也随意。

(3)听觉型(A)性格特征 1)感官偏好:擅长使用声音、语言思考问题,多用声音形成地图。2)反应速度:思维反应速度适中;语速适中,声调起伏、抑扬顿挫。3)说话方式:说话冗长反复,但富有条理;走路时富有节拍性。4)说话距离:也不喜欢靠得很近或太远,一般适中。 5)情商:情绪掌控能力也比较高,波动幅度小,情商也比较高。6)逻辑性:较强,做事情富有条理、规划;特别内心对话发达者。7)决策方式:收集大量信息,根据数据分析来做出决策;常纠结。8)创意能力:灵感、创意能力、直觉能力也不太强。 9)学习能力:比较适中,在学校里,学习成绩一般。 10)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时喜欢跟别人(或自言自语地)讨论。

(漫漫求知路)理想与成功_表象下是真实

生活中,人们总是说,看到的未必是真实的,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在人生这个大舞台上,有很多事情真实的一面确实隐藏在表象之下。而表象所指的就是在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产生的表面形象,包括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我们每个人时时刻刻都在追寻着真实,但人生是那么的变幻莫测,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谨慎,看到的东西往往会迷惑我们的眼睛,着急下结论,最终后悔的还是自己。因为真实的一面,往往隐藏在表象下,并不是那么容易被发现的。 世间百态,想着驾驭自己的人生,就需要从根本上彻底改变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任何事物的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现象总是从这个或那个方面表现本质。而本质也不能单独存在,它只能存在于现象之中,并通过现象来表现自己。事物的现象与本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但这绝不意味着认识了事物的现象就等于把握了事物的本质,也不能把现象之和等同于本质。因为,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单一的、多变的、能够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的;而本质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一切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对立统一,但现象有真相与假象之分,假象并不是本质的表现,它只能掩盖事物的本身。所以,认识了事物的现象,还不能说是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如李洪志所宣扬的“法轮大法”,从表面上讲是所谓的“救世真谛”,而其本质上却是祸国殃民。因此,在复杂的现象中,既有真相又有假象,要把真相和假象区分开来,进而揭露假象所掩盖的本质,才能看到表象下的真实世界。 从客观的角度来说,人们感知到了事物的现象,并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如果以为现象的形态和事物的本质是直接合二为一的,那么,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科学的任务,就在于透过现象抓本质。本质隐藏在现象之后,并且常常通过现象以曲折的形式表现出来。特别是假象,它能掩盖和歪曲事物的本质。 在认识过程中,人们一定要透过现象抓本质,同时又能够透过现象达到本质。这是因为事物的本质总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之间并没有隔着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它有一条由此及彼的桥梁。因此,了解了事物,人们就有了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根据,就可以以现象作为认识事物本质的出发点和向导,进一步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共同的规律性的东西。走在大街上,大多数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走在人群较为集中的地方时,会被“行乞”的人死死缠住,虽然令人尴尬,但多数人会感到无奈。为什么呢?我们既然看到的是这个社会上最让人同情的一群人,为什么会尴尬和无奈呢? 社会经历和大量的负面报道告诉我们,我们的眼睛在这个时候欺骗了我们,这些行乞的人当中实在没有几个是真正走投无路的“乞丐”。 这种行为不只是在大街上、公园里、公交车上,甚至在校园里都会有这种情况:公园里,一个30多岁的妇女,自言离婚被弃,无法生活。然后就唱了一段黄梅戏,希望社会上的“好心人”给予她帮助;在火车上,两位“正当壮年”的大汉,不知道什么原因,唱了几首还算说得过去的歌曲,然后就举起手里的“钵”,像出家的和尚一样乞求施舍;走进中学校园,老汉在教室里面对着一颗颗幼小的心灵述说着他的苦痛,天真的心灵被这样的行为震撼了,他们拿出了父母给他们的为数不多的生活费……而对于以上这些现象,经常出门的人会经常遇到这样的事,他们会这样认为,要是遇到一个就“捐助”一个,那他早就也要和他们做同行了!面对这种现象,到底谁真谁假?一般人都是很难区分的。

量子力学 第三章 表象理论

第三章表象理论 本章提要:本章讨论态矢和算符的具体表示形式。首先,重点讨论了本征矢和本征函数、态矢量和波函数之间的关系,指出了函数依赖于表象。之后,引入投影算符,讨论了不同表象下的态矢展开,尤其是位置和动量表象,并顺带解决了观测值问题。接着,用投影算符统一了态矢内积与函数内积。最后,简单介绍了一些矩阵力学的内容。 1.表象:完备基的选择不唯一。因此可以选用不同的完备基把态矢量展开。除了态矢量,算符在不同表象下的具体表示也不同。因此,我们把态矢量和算符的具体表示方式统称为表象 ①使用力学量表象:我们还知道每个力学量对应的(厄米)算符的本征矢都构成一组完备基。若选用算符G 的(已经标准正交化(离散谱)或规格正交化(连续谱))的本征矢作为态空间的基,就称为使用G 表象的描述 ②波函数:把态矢展开式中各项的系数(“坐标”)定义为G 表象下的波函数 ③本征函数与本征矢的关系:设本征方程ψ=ψλQ ?又可写作()()G Q G Q ψψ=? 则两边乘G 有()()ψ===ψ=ψ=ψQ G Q G Q G Q Q G Q G ???ψψ 因此:本征函数()ψ=G G ψ就是Q ?的本征态ψ在表象G ?下的“坐标”(波函数) 如果离散谱:()ψ=i i G ψ就是Q ?的本征态ψ在表象G ?的i G 方向上的“坐标” ④结论:算符和态矢量的抽象符号表示不依赖于表象,具体形式依赖于表象选择 但本征函数和波函数相当于“坐标”,依赖于态矢(向量)和表象(基) *注意:第二章在展开态矢量、写算符和本征函数时使用都是位置表象(也称坐标表象) 2.投影算符:我们将使用这个算符统一函数与矢量的内积符号 (1)投影算符:令()()连续谱离散谱dG G G i i P i ?∑==?,称为投影算符 (2)算符约定:求和或积分遍历算符G 的标准(或规格)完备正交基矢量 (3)本征方程:ψ=ψ=ψI P ??,表明投影算符就是单位算符 (4)单位算符代换公式:()()连续谱离散谱dQ G G i i I i ?∑==?

对艺术表象存在的认识

《对艺术表象存在的认识》 文:杨沐子 ·表现有意义的行为,不是唯一的任务,因此更不能用苍白言辞去复制精美的语言和图画·若停留在模仿成功的快感,就会导致艺术的真实性和解释性的描述 ·现代艺术对于视觉思维过程的重视,同样纳下了具有任意性的多方法描述 ·艺术惯性将感觉视为唯一,并同时用强有力的手段去表达,已经在其之间与自然真实有了差距,它参与了测定,且略带偏颇的判断 ·新的悲剧,就在于想去印证某些现行观点的企图,事实上,那只需去印证自己的感悟。·艺术有对抗行为,不一定是认真的,严肃的,那只是想表述一下自己的视觉感知而已·艺术不是任意组合材料而获得的,是直觉思维,发现视觉的现实世界与现代意识的契合点·引用表现主义在故事里,是带时序的,情节则不受时序约束 ·故事发生的时序未必是叙事的时序, ·讲述者从全知的角度,特别要注意语言,色调、场景与音效这些技术手段都服务于叙事,且仅是参与构成情节 ·一个内涵丰富的世界,它表现了一个现代人对一个民族文化的沉思和历史理解 ·每个角色不乏生理和社会的鲜明特征,但‘太似则媚俗’,难以令人神往,虽然也引申出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却全然与艺术本身的表现力与感染力无关 ·拼贴而成的艺术,仍然缺乏情感要素,审美意识和至关重要的场景和镜头。即超然的神韵、知性 ·破译的作品,大都是定格画面比较模式化,形式化,仍是不完整的 ·艺术不再满足于简单追溯个人的履历与创作轨迹 ·当下,更关注媒介本身的美学意义:跳出作者论的窠臼,从本身入手,探讨它们的审美价值与历史意义(艺术形式、体系的双重冲击、叙事结构、对于认知和启示) ·总有一些作品,它们的诞生打破了约定俗成的规范,挑战我们的想象力与理解力。对于这些新鲜的面孔,不要轻易地贴上"先锋"、"实验"之类的标签, ·我们若局限于古典审美思维,则无法透彻理解并欣赏时代的美学价值。 ·过分深入人心的肖像,我们几乎忽略了从美学层面带来的狂风暴雨般的冲击。从根本上忽略了时代的地位,忽略了它们在那个时代掀起的开拓与革新。 ·试图抓住凌驾在感官经验之上的某些东西,勾勒出它们的形状,甚至赋予它们以某种实体。这些作品无论形式或结构最终都归于哲学式的思辨,其空间是有限的,被束缚的,看不见的力量穿透 ·艺术作品是时间里的诗歌,这时间可以是非关世俗烟火。可以是空间与时间的变迁、善恶冲突的母题,一切被融合,被提升的维度,即身体与心灵,圣典与慈悲,言语与沉思…·艺术最终通向一个超脱于俗世生活的神秘之境。我们唯有跳出柴米油盐的局限,方得一窥一二 ·如果艺术是强调超越肉体的灵魂,那么它更有一种更人性本位的一幕 ·艺术的直觉与感知,个体苏醒与自我认知,天赋的、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最终的救赎植根于人类升华的意志与神的共鸣。 ·艺术等同于自然,艺术是室内空间的隐喻、文化 ·坚硬的意志拒绝了所有感性的感官的体验,而人的活力就此枯竭 ·过分执著于意义之阐释,忽略了对于细节的甄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