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第二章 土地评价要素选择

2、第二章 土地评价要素选择

2、第二章  土地评价要素选择
2、第二章  土地评价要素选择

第二章土地评价要素选择

2.1 土地构成要素及其农业利用

2.1.1气候因素

气候是土地资源重要的形成因素,光、热、水、气等在空间的差异和时间上的变化影响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使土地资源具有强烈的地域性。

气候因素中,光、热、水三个因素对农作物正常生长和发育起着重要重要作用。

①光能条件指标

光能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生物运动发展的主要能源,指标包括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

太阳辐射——指太阳以电磁波形式向外放出的光和热,包括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能被绿色植物利用的仅占太阳辐射总量的0.4%。

不同区域太阳辐射量不同——如中国年太阳辐射总量为586~1003kJ/cm2东部平原区502~544kJ/cm2,西北地区586~670kJ/cm2,青藏高原670~837kJ/cm2,四川盆地小于419kJ/cm2。

不同作物对太阳辐射量的需要不同——如棉花、谷类等需要强光照有利于其生殖生长;茶叶、竹等则需要弱光照有利于其营养生长。

日照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用日照时数表示,分为可能日照时数和实际日照时数。

实际日照时数是指受云雾、降水、大气透明度和地形等因素影响后的日照时数。

日照时数的多少影响作物光合作用产量的多少,所以日照成为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的重要指标。

长日照作物:要求经过一段较长的白天和较短的黑夜才能开花、结实。如油菜、大麦、小麦、豌豆等;

短日照作物:要求经过一段较短的白天和较长的黑夜才能开花、结实。如玉米、棉花、水稻等。

②热量条件指标

A、活动积温(日平均气温≥100C积温):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0C的温度总和,是多数植物活跃生长的温度。是衡量土地资源对农作物热量条件是否适宜的基本指标。

我国几条活动积温等值线的特殊意义:

大兴安岭北麓17000C等值线,以南适宜耐寒、喜凉作物生长;

长城一线约35000C等值线,是冬小麦生长的北界,可一年一熟;

秦岭-淮河一线约45000C等值线,以北可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南岭一线约65000C等值线,可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

以上四条活动积温等值线基本决定我国土地利用方式的宏观格局。

B、日平均温度≥00C的持续期(积温):

一般情况,日平均气温大于00C时,土壤开始解冻,田间作业开始,所以把日平均温度≥00C的持续期称为农耕期。

C、日平均气温≥50C的持续期——生长期,它是越冬作物和多数林木的复苏的温度要求。

D、日平均气温≥150C的持续期——栽培喜温作物(花生、棉花等)的适宜生长期。

E、无霜期——每年终霜期与初霜期之间的无霜天数。一般:

无霜期为100天,农作物生长受严格限制;100~130天,可以种植喜凉作物。

我国无霜期的分布情况:

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区,180~200天;洞庭湖区250~300天;南岭以南大于300天;广东沿海及海南岛则全年无霜。

F、多年极端低温——有杀伤性低温和抑制性低温等

取决于极端低温出现的频率、持续时间长短和小气候条件等因素。

③降水条件

降水是农业用水的主要来源,一个地区降水的多少、年内年际变化、强度等均直接影响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和土地的利用方式。

衡量区域降水多少的主要指标有:降水量、湿润指数或干燥度。

A、降水量——指某区域某时期内降水的总量(mm)。

我国800mm等降水量线是水田和旱田的界线,也是湿润与半湿润的界线,还是长江与黄河的分界线;400mm等降水量线是半湿润与半干旱的界线;200mm等降水量线是半干旱与干旱的界线。

B、湿润指数——年降水量与年蒸发量之比。

C、干燥度——指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

湿润指数>1,为湿润地区,种植旱作物稳定;湿润指数为1.0~0.6,为半湿润地区,种植旱作物基本稳定;湿润指数为0.6~0.3,为半干旱地区,种植旱作物不稳定;湿润指数<0.3,为干旱地区,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

2.1.2 地形因素

地形因素的主要指标有:地貌类型、海拔高度、地面坡度和坡向。

①地貌类型——山地、丘陵、平原、高原和盆地

山地丘陵:地势较高,土层较薄,常形成垂直分异,土地质量较差,对农业生产的限制较大;平原地区:土层深厚,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地质量较好,是重要的农区;高原盆地:由于本身内部构造和自然条件差异大,其土地资源的利用也不同。

②海拔高度——影响土地的水热条件

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0C;降水量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增加,但到最大降水高度后反而减少。

土壤、植被和作物的生长季长短随海拔高度升高而不同,导致土地的质量和生产率不同。

③地面坡度——影响排灌、农机具的应用和土壤侵蚀情况,进而影响农业生产和建设用地的适宜性。

如我国黄土高原地区,2°以上的坡耕地距离分水线以下10m处就发生细沟侵蚀;5°以上者,细沟侵蚀较强,并开始发生浅沟侵蚀;15°以上,细沟、浅沟侵蚀强烈;25°以上,细沟、浅沟侵蚀极强,并有切沟出现;35°以上耕地土壤发生泻溜;45°到75°陡坡可能发生滑坡;75°以上的陡崖和岸壁还可发生崩塌。此外,坡度还与工作条件、灌溉条件、工程建筑条件等有密切关系。

不同的农业利用和采取不同的农业措施,其坡度要求不同。

④地面坡向——先影响光热水条件,再影响土地质量

阳坡:日照时数多,温度较高,但水分蒸发强烈;阴坡:日照时数少,温度较低,但水分蒸发较弱;迎风坡降水量大于背风坡。

2.1.3 土壤因素

土壤是土地资源的一部分,土壤质量高低取决于土壤性质,又对土地资源的质量影响很大。土壤类型、有效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体构成、障碍层次、有机质和各种营养元素的数量及酸碱度等对土地资源的特性、适宜性和生产力等有很大影响。我国土壤类型多样,其分布受热量(南北分布)和水分(东西分布)影响

土壤类型——综合反映土壤的肥力和自然生产力;

有效土层厚度——植物根系自由伸展的土层厚度,最佳为150cm以上,最低75cm;

土壤质地——土粒组成,影响植物根系生长发育、水分、养分的吸收和释放;

土壤肥力——土壤供给植物生长发育必须的水、肥、气、热和其他生活因素的能力;

不同作物正常生长需要不同的酸碱度等。

土壤侵蚀强度是土地评价中常用的一项指标,它与气候、地形、岩性、母质、植被以及人为活动等多种因素有关。土壤侵蚀按照营力不同分成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和风力侵蚀等.在水力侵蚀中,又可分出面蚀(雨滴击溅侵蚀、层状侵蚀、鳞片状侵蚀以及细沟状面蚀等)、沟蚀(浅沟、切沟和冲沟等)和喀斯特溶蚀等.重力侵蚀又可分成泻溜、崩塌和滑坡等.风力侵蚀安沙粒的移动方式分为悬移和推移两种形式.

2.1.4 水文及水文地质因素

①水文因素——指地表水状况,包括水的数量、质量和污染情况,对土地质量和开发潜力影响巨大。

②水文地质因素——指地下水状况,包括地下水的深度、矿化度、补给与排泄等,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影响很大。

如地下水位过高,会造成渍水和沼泽化,过低则导致水的不足;

地下水矿化度过高,则会造成盐渍化等。

土地评价时,要着重考虑土地潮湿状况。

土地潮湿状况受降水量和蒸发量影响。

若降水量多且分配均匀,地势又平坦的地区,就要考虑排水状况。

不同排水等级与土地质量的关系:

排水过度——土壤质地粗,有效容水量小,仅在大雨期间或以后才出现水分饱和,地下水位明显低于土体;

排水良好——90cm内的任何土层很少出现水分饱和;

排水中等良好——大雨之后,上部90cm内的土层内部分水饱和,50cm内的土层水分饱和时间较短;

排水不良——50cm以上有部分土壤的水分饱和期可长达几个月;

排水差——50cm内土壤的水饱和期在6个月以上,但25cm以上在生长季的大部分时间内不饱和;

排水极差——25cm以内的土壤有一部分水饱和期超过6个月,在60cm内的土壤的某些部分出现永久积水。

有效水容量

含义——指有效土层厚度内可供利用的土壤水分含量。是评价土壤水分状况的重要指标。

计算——根据土壤质地和土层厚度推算。

如某土壤质地为壤土,每10cm土层内有效水分含量为17mm,有效土层厚度为35cm,则总有效水分含量等于17×3.5=59.5mm。

2.1.5 植被因素

植被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

直接影响——通过植被群落的组成、覆盖度、有用植物的数量和产量等对土地质量的影响;

间接影响——一是通过改善土壤(能富集土壤中的养分)使土地质量提高;二是通过覆盖度减弱土壤侵蚀和保持水土。

2.1.6 社会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主要是由于人类的参与(如通过定向培育等),使土地生产力在较短时间内发生巨大的改变。

与土地资源关系密切的社会经济因素有:

社会发展程度、人口增多和社会需要增大会影响土地利用方式改变,由单一农业变为

农业工业城市交通港口等多种用途。

经济地理位置——决定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生产力。

交通条件——影响土地利用和土地质量高低。

生产和管理水平——影响土地利用状况。

2.2 土地评价要素

2.2.1、土地评价的理论依据

1)气候条件是构成土地利用方向及生物潜能转化效率的决定因素

2)地形、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是决定土地利用适宜性的重要依据

3)土壤及下垫物质是构成农业土地肥力及工程建筑质量的物质基础

4)土地经营管理难易及水平是衡量经济效益高低的主要指标

2.2.2、选择评价因素的基本原则

1)选择的因子对土地质量有较大影响

2)选择的因子在评价区内变异较大,便于分级

3)选择的因子具有一定稳定性

4)选择的因子具有较强针对性

5)选择的因子较易获取、定量化

2.2.3、自然环境因素分析

1)气象气候

(1)土地评价所需气象气候资料——温度,降水;净辐射;雹或雪等极端天气等

(2)主要(具体)评价指标:积温,最高/低温,无霜期;年均降水,湿润度,降水变率;风速。

2)地形

土地评价所需地形资料——地貌部位;海拔;坡度坡长等。

3)水文

土地评价所需水文资料——地下水埋深;是否有泉水;洪涝频率。

4)土壤

资料收集方法:土壤图,野外调查,实验室测定,遥感资料

主要评价指标:有效土层与障碍层次,土壤质地,土壤肥力,土壤酸碱度,土壤含盐量2.2.4、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1)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区位)

2)农作物产量资料获取方法:田间试验法、经验估算法、要素测定法、抽样实割实测法3)经济生产水平资料获取方法:实地调查法、统计资料

4)经营管理水平

2.3选择评价因素的实例

2.3.1农业用地选择的评价因子

坡度、土层厚度、障碍层深度、土壤质地、表土pH值、地面侵蚀程度、地下水埋深、排水状况、有机质含量、热量状况

2.3.2城市用地发展

自然环境条件评价主要包括——地质条件、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地形条件等。

建设条件评价——城市土地利用除了地质、水文及水文地质、气候、土壤和地形等自然环境条件制约外,还要受社会、经济、技术等人为因素影响,它们对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方向、结构、布局和途径等均产生重大影响。

《土地利用与规划》教学大纲

课程内容简介 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教育课程,也是土壤学、资源环境管理等专业的重要骨干课 程。本课程系统地阐述了土地利用以及土地规划发展历史、现状、研究实践的进展和发展趋势。重点讲授土地规划的基础理论;从土地规划思想发展的角度,介绍了土地规划的哲学观以及自然-空间—人类社会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思想。分别选取代表性规划内容,介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规划模式、规划内容和编制方法。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配合课程讲授,安排了 大量的实验、实习内容。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讲授部分

(二)实验、实习部分 本地典型土地利用类型调查 目的:在学习相关内容后,通过该实践,学生能更好地关注土地利用的现实状况。 内容:通过直接观察,区分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选择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典型样本;总结、描述其用地特征,并拍照。 要求:同学们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过程中,找到符合下列要求的土地利用类型,描述其特征,拍摄照片,并填写下表。至少要完成8种类型。 本地典型土地利用系统描述 目的:在学习相关内容后,通过本次实践,使同学们能更好地关注土地利用系统。 内容:通过直接观察,找出当地典型的土地利用类型;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的资本情况;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的劳动情况;总结、描述其特征,分析其构成要素; 要求:同学们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过程中,找出本地典型的土地利用类型,并根据土地利用系统的构成,描述其特征,分析其构成要素。 本省土地利用系统分析 目的:在学习相关内容后,通过本次实践,使同学们能更好地关注土地利用的现实状况。实践原理。目前,各省市的土地利用规划均已编制完成并公布实施。通过阅读本省土地利用规划报告,可以了解本省的土地利用系统及分析结果,并根据给定材料进行分析训练。 内容:找到本省的土地利用规划;阅读本省土地利用规划报告,找出土地利用现状、人口与土地利用需求的情况;根据教学内容,进一步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人口预测与土地利用需求预测的方法;根据给定材料,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人口预测与土地利用需求预测;填写相关表格,完成相关报告。

第二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与规划第二章学习辅导 第二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 在1998年修订后的《土地管理法》中,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定义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 规划的目的:“加强对土地利用的宏观控制和计划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因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土地管理科学化、法制化的基础,同时亦为实行用地分区和用地审批相结合的土地管理制度提供依据。 规划的特点:具有战略性、地域性、政策性、综合性、动态性,也兼有近期实施的可操作性。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法定的最权威的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利用的总纲,对城市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等专业、专项规划的规模和布局起控制和指导作用。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性质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资源配置的战略性规划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社会总体利益的要求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强调自上而下,逐级控制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作用是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 不同层级政府的职能不同,地域空间尺度不同,各级政府负责编制和实施本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和内容也不尽相同。总的来看,国家、省、市、县、乡五级规划体系中,从上至下,规划任务和内容由宏观逐渐向中观,进而向微观转变。 1、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国家和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高层次的政策性规划,主要起宏观调控作用。

2、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以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作为省级规划的依据。 3、地(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地区(市)级规划是由由省级规划向县级规划过渡的中间层次,其中,市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仍属于政策性规划的范畴,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则属于管理型规划。 ?根据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地区土地资源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确定土地利用目标和方向; ?根据本地区土地利用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经济布局进行地域分区,确定各地域土地利用方向和管理措施; ?研究分析土地的供需情况,综合研究进行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 ?确定本地区与周边地区在中心城市职能、产业结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上的分工与协作关系,确定中心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和范围,处理好土地开发、利用、保护、整治的关系,确定基本农田保护、土地开发整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重点地区,确定重点建设项目及土地开发、整治和保护的重点地区,并将耕地等重要土地资源的控制指标分解到县级政府; ?制定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 4、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管理型规划,是土地利用管理的重要依据,也是保证省级和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现的关键。 ?根据地级规划所规定的土地利用方向、重点基础设施的布局,结合本县的土地资源特点,确定县内的土地利用方向、各类用地的规模和布局,重点确定耕地、土地开发整理和城镇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和布局,并把指标分解到乡; ?进行土地利用分区,编制各分区用途管制规则; ?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5、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处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的最低层,属实施型规划。乡级规划重在定位落实,要以规划图为主,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 ?根据县级规划的要求和本乡(镇)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确定本乡土地利用的目标、发展方向和各类用地指标,重点安排好耕地、生态环境用地及其他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用地,确定村镇建设用地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规模和范围; ?进行土地用途分区,落实每一块土地的具体用途和限制条件; ?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2、第二章 土地评价要素选择

第二章土地评价要素选择 2.1 土地构成要素及其农业利用 2.1.1气候因素 气候是土地资源重要的形成因素,光、热、水、气等在空间的差异和时间上的变化影响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使土地资源具有强烈的地域性。 气候因素中,光、热、水三个因素对农作物正常生长和发育起着重要重要作用。 ①光能条件指标 光能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生物运动发展的主要能源,指标包括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 太阳辐射——指太阳以电磁波形式向外放出的光和热,包括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能被绿色植物利用的仅占太阳辐射总量的0.4%。 不同区域太阳辐射量不同——如中国年太阳辐射总量为586~1003kJ/cm2东部平原区502~544kJ/cm2,西北地区586~670kJ/cm2,青藏高原670~837kJ/cm2,四川盆地小于419kJ/cm2。 不同作物对太阳辐射量的需要不同——如棉花、谷类等需要强光照有利于其生殖生长;茶叶、竹等则需要弱光照有利于其营养生长。 日照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用日照时数表示,分为可能日照时数和实际日照时数。 实际日照时数是指受云雾、降水、大气透明度和地形等因素影响后的日照时数。 日照时数的多少影响作物光合作用产量的多少,所以日照成为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的重要指标。 长日照作物:要求经过一段较长的白天和较短的黑夜才能开花、结实。如油菜、大麦、小麦、豌豆等; 短日照作物:要求经过一段较短的白天和较长的黑夜才能开花、结实。如玉米、棉花、水稻等。 ②热量条件指标 A、活动积温(日平均气温≥100C积温):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0C的温度总和,是多数植物活跃生长的温度。是衡量土地资源对农作物热量条件是否适宜的基本指标。 我国几条活动积温等值线的特殊意义: 大兴安岭北麓17000C等值线,以南适宜耐寒、喜凉作物生长; 长城一线约35000C等值线,是冬小麦生长的北界,可一年一熟; 秦岭-淮河一线约45000C等值线,以北可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南岭一线约65000C等值线,可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 以上四条活动积温等值线基本决定我国土地利用方式的宏观格局。 B、日平均温度≥00C的持续期(积温): 一般情况,日平均气温大于00C时,土壤开始解冻,田间作业开始,所以把日平均温度≥00C的持续期称为农耕期。 C、日平均气温≥50C的持续期——生长期,它是越冬作物和多数林木的复苏的温度要求。 D、日平均气温≥150C的持续期——栽培喜温作物(花生、棉花等)的适宜生长期。 E、无霜期——每年终霜期与初霜期之间的无霜天数。一般: 无霜期为100天,农作物生长受严格限制;100~130天,可以种植喜凉作物。 我国无霜期的分布情况: 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区,180~200天;洞庭湖区250~300天;南岭以南大于300天;广东沿海及海南岛则全年无霜。 F、多年极端低温——有杀伤性低温和抑制性低温等

二调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一级类二级类 含义 编码名称编码名称 01 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 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 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 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1.0米、 北方宽度<2.0米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 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 的耕地。 011 水田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实行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 012 水浇地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种植蔬菜等的非工厂化的大棚用地。 013 旱地指无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 02 园地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汁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 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盖度大于50%或每亩株数大于合理株 数70%的土地。包括用于育苗的土地。 021 果园指种植果树的园地。 022 茶园指种植茶树的园地。 023 其它园地指种植桑树、橡胶、可可、咖啡、油棕、胡椒、药材等其他多年生作物的园地。 03 林地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及沿海生长红树林的土地。 包括迹地,不包括居民点内部的绿化林木用地,铁路、公路 征地范围内的林木,以及河流、沟渠的护堤林。 031 有林地指树木郁闭度≥0.2的乔木林地,包括红树林地和竹林地。 032 灌木林地指灌木覆盖度≥40%的林地。 033 其它林地包括疏林地(指树木郁闭度≥0.1、<0.2的林地)、未成林地、迹地、苗圃等林地。 04 草地指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的土地。 041 天然牧草地指以天然草本植物为主,用于放牧或割草的草地。 042 人工牧草地指人工种植牧草的草地。 043 其它草地指树木郁闭度<0.1,表层为土质,生长草本植物为主,不用于畜牧业的草地。 1

2001年全国土地利用类型分类

全国土地分类(试行) 全国土地分类(试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01年8月21日国土资发[2001]255号印发,2002年1月1日起试行。 一级类二级类三级类含义 编号三大类 名称 编 号 名称 编 号 名称 1 农用地 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及其他的农业用地 11 耕地 指种植农作物、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 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整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还包括南方〈1。0米,北方〈2。0米的沟、 渠、路和田埂。 111 灌溉水田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用于种植水生作物的耕地,包括灌溉的水旱轮作地。 112 望天田指无灌溉设施,主要依靠天然降雨,用于种植水生作物的土地的耕地,包括无灌溉的水旱轮作地。 113 水浇地指水田、菜地以外,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的耕地。 114 旱地指无灌溉设施,靠天然降水种植旱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 115 菜地指常年种植蔬菜为主的耕地,包括大棚用地。 12 园地 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含其苗圃),覆盖度大于50%或每亩有收益的 株数达到合理株数的70%的土地。 121 果园 指种植果树的园地 121K 可调整果园指由耕地改为果园,但耕地层未被破坏的土地* 122 桑园 指种植桑树的园地。 122K 可调整桑园指由耕地改为桑园,但耕地层未被破坏的土地* 123 茶园 指种植茶树的园地。 123K 可调整茶园指由耕地改为茶园,但耕地层未被破坏的土地* 124 橡胶园指种植橡胶树的园地。

二调《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

----------- 时磊Sr彳…---- ----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新12类) 2007年8月5日,《土地利用分类》国家标准开始颁布执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将直接采用《土地利用分类》国家标准。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采用一级、二级两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 12个一级类、56个二级类。其中一级类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 土地利用分类的地类编码和含义见表1-1 : 表1.1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分类和编码

06 丄矿 仓 储用 地 指主要用于工业生产、物资存放场所的土地。 061 工业用地 指工业生产及直接为工业生产服务的附属设 施用地。 062 米矿用地 指采矿、采石、采砂(沙)场,盐田,砖瓦窑 等地面生产用地及尾矿堆放地。 063 仓储用地 指用于物资储备、中转的场所用地。 07 住宅 用地 指主要用于人们生活居住的房基地及其附属 设施的土地。 071 城镇住宅 用地 指城镇用于生活居住的各类房屋用地及其附 属设施用地。包括普通住宅、公寓、别墅等用 地。 072 农村宅基 地 指农村用于生活居住的宅基地。 08 公共 指用于机关团体、新闻出版、科教文卫、风景 名胜、公共设施等的土地。 一级类 二级类 编 码 名称 编码 名称 含义 053 商务金融用 地 指企业、服务业等办公用地,以及经 营性的办公场所用地。包括写字楼、 商业性办公场所、金融活动场所和企 业厂区外独立的办公场所等用地。 054 其它商服用 地 指上述用地以外的其他商业、服务业 用地。包括洗车场、洗染店、废旧物 资回收站、维修网点、照相馆、理发 美容店、洗浴场所等用地。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 土地分类是指在研究分析各类土地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相同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划分土地类型。 土地分类成果可直接用于生产和土地科学的研究。土地分类的目的是如实反映土地的利用现状,分析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为科学管理土地提供依据。 一,我国主要采用三种土地分类系统 1.土地自然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自然特性的差异性分类,也可以依据土地的某一自然特性分类,还可以依据土地的自然综合特性分类; 2.土地评价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的经济特性分类; 3.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的综合特性分类。 我国城镇土地的分类是根据土地用途的差异、利用的方式、经营的特点和覆盖的特征等因素对土地进行的分类。 二,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的发展过程 我国的土地分类体系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1984年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发布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规定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

1989年9月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发布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了《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 在研究、分析两个现行土地分类基础上,国土资源部于2001年8月21日下发了关于印发试行《土地分类》的通知”,制定了城乡统一的全国土地分类体系,并于2002年1月1日起在全国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 会于2007年8月10日联合发布《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1.老八类 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年9月颁布发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制定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规定全国土地利用现状采用两级分类,统一编码排列。其中一级分8类,二级分46类。具体分类 的名称及含义见表1。 表1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 1984年标准)

第二章 土壤质地

第二章土壤质地 第一节矿物质土粒a 第二节土壤质地 关键词 土壤粒级soil separates 土壤质地soil texture 土壤机械组成mechanical composition 教学重点 掌握粒级、土壤质地的概念 了解不同粒径矿质土粒地矿物组成,化学组成及元素组成上的变化规律。 了解各国土壤质地的分类标准。 掌握各种质地的农业生产性状及利用改良。 第一节土壤矿物质土粒 一、土壤矿物质土粒的分级 二、矿物土粒的特性 三、不同粒级土粒的特性 一、土壤矿物质土粒的分级 土壤粒级根据矿物颗粒直径大小,将大小相近、性质相似的加以归类、分级。同组土粒在成分上,性质上基本一致,组间则有明显的变化。 土粒分级 土壤颗粒分级:(mm) 直径国际制美国制卡庆斯制中国制 石砾>2 >2 > 1 >1 砂粒2-0.02 2-0.05 1-0.05 1-0.05 粉粒0.02-0.002 0.05-0.002 0.05-0.001 0.05-0.002 粘粒<0.002 <0.002 <0.001 <0.002 物理性砂粒:1-0.01mm 物理性粘粒:<0.01mm 砂粒、粉粒、粘粒 二、矿物土粒的特性 (一)矿物成分不同 各级土粒的矿物组成

在一般情况下,土粒愈大石英含量愈多,长石次之。随土粒由粗变细,石英的数量大大减少,长石的含量也有所降低,而云母、角闪石和其它矿物的含量则相应增加。 (二)化学成分不同 各级土粒的化学组成(%) (三)各种粒级的水分物理性质 不同粒级土粒的水分物理性质 土壤颗粒粒级与理化性状的关系图式 (据Pierzynski,2000) 综上所述,不同大小的矿物质颗粒,它们组成上和性质上有很大差异,对于土壤性状的影响也是千差万别的。由于颗粒大小的变化上是连续的,所以在实际应用和科学研究上,就把这些不同大小的矿物质颗粒归纳为石砾(gravel)、砂粒(sand)、粉粒(silt)、粘粒(clay )四组。 小结 土粒分级的概念 各国土粒的分级标准(4种) 矿物土粒的特性(3个特性) 不同粒级土粒的特性 第二节土壤质地 一、质地概念及分类 二、不同质地的农业生产性状 三、土壤质地的层次性 四、不良质地的改良 一、土壤质地的概念与分类 (一)土壤质地概念 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各粒级占土壤重量的百分比组合。 土壤机械组成:土壤的不同级别颗粒的含量分布。 国际制分类的标准是:(1)以粘粒含量15%作为砂土类和壤土类同粘壤土类的划分界限;以粘粒含量25%为粘壤土类同粘土类的划分界限。(2)以粉砂粒含量达45%以上作为“粉砂质”土壤的定名标准。(3)以砂粒含量达85%以上为划分砂土类的界限;砂粒含量在55%~85%时,作为“砂质”土壤定名标准。 2、美国土壤质地分类制

二调土地利用数据分类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 表A1 土地利用分类一级类二级类 含义编码名称编码名称

一级类二级类 含义 编码名称编码名称 01 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 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 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 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1.0米, 北方宽度<2.0米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 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 的耕地。 011 水田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实行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 012 水浇地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种植蔬菜等的非工厂化的大棚用地。 013 旱地指无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 02 园地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汁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 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盖度大于50%和每亩株数大于合理株 数70%的土地。包括用于育苗的土地。 021 果园指种植果树的园地。 022 茶园指种植茶树的园地。 023 其它园地指种植桑树、橡胶、可可、咖啡、油棕、胡椒、药材等其他多年生作物的园地。 03 林地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及沿海生长红树林的土地。 包括迹地,不包括居民点内部的绿化林木用地、铁路、公路 征地范围内的林木,以及河流、沟渠的护堤林。 031 有林地指树木郁闭度≥0.2的乔木林地,包括红树林地和竹林地。

一级类 二级类 含义 编码 名称 编码 名称 032 灌木林地 指灌木覆盖度≥40%的林地。 033 其它林地 包括疏林地、未成林地、迹地、苗圃等林地。 04 草地 指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的土地。 041 天然牧草地 指以天然草本植物为主,用于放牧或割草的草地。 042 人工牧草地 指人工种植牧草的草地。 043 其它草地 指树木郁闭度<0.1,表层为土质,生长草本植物为主,不用于畜牧业的草地。 续表A1 土地利用分类 一级类 二级类 含义 编码 名称 编码 名称 05 商服 用地 指主要用于商业、服务业的土地。 051 批发零售用地 指主要用于商品批发、零售的用地。包括商场、商店、超市、 各类批发(零售)市场,加油站等及其附属的小型仓库、车 间、工场等的用地。 052 住宿餐饮用地 指主要用于提供住宿、餐饮服务的用地。包括宾馆、酒店、饭店、旅馆、招待所、度假村、餐厅、酒吧等。 053 商务金融用地 指企业、服务业等办公用地,以及经营性的办公场所用地。 包括写字楼、商业性办公场所、金融活动场所和企业厂区外 独立的办公场所等用地。

第二章土地的分类题库1-2-10

第二章土地的分类题 库1-2-10

问题: [判断题]未利用土地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包括未利用土地和其他土地两类。其中,未利用土地指目前还未利用的土地,包括难利用的土地。未利用土地包括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和其他未利用土地等。其他土地指未列入农用地、建设用地的其他水域地,如河流水面、湖泊水面、苇地、滩涂、冰川及永久积雪等地类。 A.正确 B.错误

问题: [多选]建设用地的基本特点包括() A.承载性与非生态利用性 B.土地利用逆转相对困难 C.土地利用的集约性 D.区位选择的重要性 E.无限性与再生性 建设用地的基本特点 (1)承载性与非生态利用性 (2)土地利用逆转相对困难 (3)土地利用的集约性:农用地或未利用地变为建设用地后,就具有利用的高度集约性和资金的高密性,可以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 (4)区位选择的重要性:在建设用地的选择中,区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区位具有相对性,一是对一种类型的用地来说是优越的区位,对另外一种用地来说则不一定。二是区位的优劣可以随着周围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5)无限性与再生性:建设用地的再生性是指建设用地能够从现有的建设用地即存量建设用地中经过再开发重新获得。 (6)空间性与实体性:建设用地是整个建筑工程的一部分,建设用地的空间立体利用对于高效利用土地、节约用地,都是很有成效的。建设用地的实体性是指建设用地具有固定的形状,是一个工程实体,一旦形成就能直接为人类建设活动服务。

问题: [多选]农用地的主要特征有() A.生态利用性 B.利用逆转性 C.利用的相对粗放性 D.利用的永续性。 农用地的主要特征 1.生态利用性 2.利用逆转性 3.利用的相对粗放性 4.利用的永续性。 出处:天津11选5 https://www.doczj.com/doc/632260796.html,;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土地利用的类型、含义 本标准适用于土地调查、规划、评价、统计、登记及信息化管理等工作 在使用本标准时,也可根据需要,在本分类基础上续分土地利用类型 2 规范性文件引用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9231 土地基本术语 3 术语下列术语适用于本标准 3.1 覆盖度(盖度)cover degree 指一定面积上植被垂直投影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 3.2 郁闭度 canopy density 指林冠(树木的枝叶部分成为林冠)垂直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值 4 总则 4.1 为实施全面土地和城乡地政统一管理,科学划分土地利用类型,明确土地利用各类型含义,统一土地调查、统计分类标准,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制定本标准。 4.2 维护土地利用分类的科学性、实用性、开放性和继承性,满足制定国民经济计划,社会经济宏观调控以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4.3 主要依据土地的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等因素,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归纳、划分。反映土地利用的基本现状,但不以此划分部门管理范围 5 编码方法 5.1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采用一级、二级两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12个一级类、56个二级分类。 5.2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采用数字编码,一级采用二位阿拉伯数字编码,二级采用一位阿拉伯数字编码,从左到右依次代表一、二级。 6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和编码

3、二调地类分类表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表 表A.1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一级类二级类含义编码名称编码名称 01 耕地 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 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 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 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 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 南方宽度<1.0米,北方宽度<2.0米固定的 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药材、草 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 变用途的耕地 011水田 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 包括实行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012水浇地 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 常灌溉,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种植 蔬菜等的非工厂化的大棚用地 013 旱地 指无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农 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 灌的耕地 02园地 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汁等为主的 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盖度 大于50%和每亩株数大于合理株数70%的土 地。包括用于育苗的土地 021果园指种植果树的园地 022茶园指种植茶树的园地 023其他园地 指种植桑树、橡胶、可可、咖啡、油棕、胡 椒、药材等其他多年生作物的园地 03林地 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及沿海生 长红树林的土地。包括迹地,不包括居民点 内部的绿化林木用地、铁路、公路征地范围 内的林木,以及河流、沟渠的护堤林 031有林地 指树木郁闭度≥0.2的乔木林地,包括红树 林地和竹林地 032灌木林地指灌木覆盖度≥40%的林地 033其他林地 包括疏林地(指树木郁闭度10-19%的疏林 地)、未成林地、迹地、苗圃等林地 04草地 指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的土地 041天然草地 指以天然草本植物为主,用于放牧或割草的 草地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 土地分类是指在研究分析各类土地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相同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划分土地类型。 土地分类成果可直接用于生产和土地科学的研究。土地分类的目的是如实反映土地的利用现状,分析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为科学管理土地提供依据。 一,我国主要采用三种土地分类系统 1.土地自然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自然特性的差异性分类,也可以依据土地的某一自然特性分类,还可以依据土地的自然综合特性分类; 2.土地评价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的经济特性分类; 3.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的综合特性分类。 我国城镇土地的分类是根据土地用途的差异、利用的方式、经营的特点和覆盖的特征等因素对土地进行的分类。 二,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的发展过程 我国的土地分类体系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1984 年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发布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规定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

1989 年9 月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发布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了《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 在研究、分析两个现行土地分类基础上,国土资源部于2001年8月21日下发了“关于印发试行《土地分类》的通知”,制定了城乡统一的全国土地分类体系,并于2002 年 1 月 1 日起在全国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7年8月10日联合发布《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1.老八类 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 年9 月颁布发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制定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规定全国土地利用现状采用两级分类,统一编码排列。其中一级分8 类,二级分46 类。具体分类的名称及含义见表1。 表1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1984年标准) 一级分类二级分类含义 代码名称代码名称 1耕地 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 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耕种三年 以上的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小于1.0m,北方宽小于2.0m的 沟、渠、路和田埂。 11灌溉水田 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用于种植水稻、莲藕、 席地等水生作物的耕地,包括灌溉的水旱轮作地。 12望天田 指无浇灌工程设施,主要依靠天然降雨,用以种植水稻、莲藕、席草等水 生作物的耕地,包括灌溉的水旱轮作地。 13水浇地 指水田、菜地以外,有水源保证和固定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保浇一次 水以上的耕地。 14旱地指无灌溉设施,靠天然降水生长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固定灌溉设施,仅

土地利用类型分类

土地利用类型 土地权属性质是指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的性质。我国实行的是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土地管理法》第八条规定“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因此,我国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分为国家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管理法》第九条规定“国有土地和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可依法确定给单位或者个人使用”。这样,土地使用权的性质分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和集体土地使用权。 一、三大类:即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1)农用地: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耕地和基本农田:耕地的概念比基本农田的概念要大,基本农田只是耕地的其中一部分,而且主要是高产优质的那部分耕地,并不是所有的耕地都是基本农田。一般而言,只有那些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耕地,才视为基本农田。 (2)建设用地: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包括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性用地,比如农村的广场等); (3)未利用地: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比如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 二、八大类: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地。 (1)其中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归入三大类中农用地的二级类,分类标准没有区别; (2)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归入三大类中建设用地的二级地类,没有明显区别; (3)交通用地中的农村道路归入三大类农用地中其他农用地的三级类,其余归入建设用地的交通用地类; (4)水域最复杂,坑塘水面归入三大类的其他农用地中的坑塘水面及养殖水面;沟渠归入其他农用地中变为农田水利;水库水面和水工建筑归入三大类建设用地中的水利用地;其他归入未利用地的其他类中;未利用地除田埂在三大类中归入农用地的其他用地以外,其余继续计入未利用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