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土地利用规划总论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土地概念由地球表面扩大至地球表层,由平面扩展至立体,形成了土地的立体观。

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③土地沃度的差异性;④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⑤土地位置的空间性;⑥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土地利用:就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土地利用途径:一是从土地利用广度扩展;二是向土地利用深度挖潜

土地利用规划定义: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合理组织这一特殊矛盾。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按等级层次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和原则

地租和地价理论意义:

1、根据土地用途与地租之间的关系,①应把位于和接近城市中心区的土地规划用做高价用地,如商业用地、居住用地等,把其他类型用地,如工业用地、行政办公用地,规划于远离城市中心的地段上。②对于农用地而言,应把集约经营用地,如果品、蔬菜等产品生产用地,规划在城市近郊区,而将粗放经营用地,如大田作物生产用地等,规划在远离城市的地段上。

2、土地利用规划条件是影响土地价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土地使用种类与地价高低有密切的关系,通常商业用地的地价最高,农业用地的地价最低。

3、另外,不同用途对土地条件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土地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规定土地用途对土地价格有着重大的影响。

区位理论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孤立国)、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人地协调理论:人地关系即人类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在人类出现以后地球上就已客观存在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具体体现为土地特性和用地要求的协调上。

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

1、核心是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它的作用是宏观调控和均衡各业用地。

2、实质是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部门间的合理配置。

3、土地资源配置是指对土地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部门之间(用途之间)数量、质量、区位的分布状态。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P46

1)整体性—表现在规划对象、任务、内容、效果等方面都有整体性

2)长期性—主要表现在规划的时限具有长期性、规划的影响具有长期性、规划的实施具有长期性。3)战略性—主要在研究问题具有战略意义,对土地利用的战略调节控制、以及宏观指导性。

4)控制性—纵向讲上级规划对下级规划的指导控制;横向讲是总体规划对区域内国民经济

各部门用地的宏观控制作用。

5、任务有三方面:①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②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③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

6、内容: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②土地供给量预测;③土地需求量预测;P48(非常重要的内容)

④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⑤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⑥土地利用分区;⑦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7、程序:(要掌握P4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主要经过准备、编制和审批三个阶段。

8、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目标——衡量小康的指标体系由3个方面12项指标构成:

①宏观经济条件方面;②生活质量方面;③生活效果方面

第四章 土地供给量预测 人口预测——(一)人口自然增长法 P58 它以现有总人口为基数,通过预测期内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确定预测末期的总人口数, ? 公式:

Pt —规划年人口数Pto —基期年人口数 t —预测年期 K —人口

自然增长率 C —规划期内迁入人数 d — 规划期内迁出人数

? 使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条件是,规划区域的人口数基本上按照一定比例增长,并假定该地区

人口今后仍按此平均增长率继续增长下去,这样即可利用几何级数求末项的公式,又称复利公式,

推算规划年的人口数。

例题:某县1990年有100万人,1996年110万人。如1997-2000年人口增长速度保持1990-1996年的

水平,2001-2005年、2006-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0.01和0.008的水平,机械净增长规模

分别控制在1万人和2万人。请计算该县2000年、2005年和2010年总人口。

解答:1990-1996年人口年均增长率:K=0.016

P(2000年)=110×(1+0.016) 4 =117.21万人

P(2005年)=117.21×(1+0.01) 5 +1=124.19万人

P(2010年)=124.19×(1+0.008) 4 +2=131.24万人

(二)劳动平衡法 P59

? 此法是建立在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力的基础上,以基本人口、服务人口和被抚养人口

三者之间比例关系为依据预测未来人口。此法一般适用于城市和城镇居民点的人口预测。

? 公式为:

例如:若已知某集镇2001年年底人口数为2000人,其中基本人口数为1000人,根据该集镇的社会经

济发展计划,估计2005年基本人口将增加800人,服务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5%,被抚养

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则该集镇2005年总人口数为:

城市化水平预测——城市化的量度一般可采用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目前描述城市化发展程度的常

用指标有人口比例指标和土地利用指标。人口比例指标系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

例。土地利用指标系非城市用地(耕地、林地、草地、荒山、海滩等)转为城市用

地(工厂、商店、住宅等)的比率。

复合指标法系采用反映城市化水平的四方面指标即:①规划区域的城市人口占其所在区域总人口的百分

比;②人口密度即单位城市土地面积的人口数;③城市(建成区)的大小;④城市(建成

区)之间的平均距离。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的目的:通过分析应掌握一下情况:①区域土地利用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

件;②土地利用的历史演变及其变化趋势;③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和布局特点;④土地的开发利用

程度;⑤土地利用的效果;⑥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内容包括土地资源数量分析、土地资源质量分析、土地利用开发程度分析、土地利

用结构分析和土地利用效益分析等。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由土地利用开发程度、土地集约经营程度和土地利用综合效果3方面30项

指标组成。

40004.015.018001000=+-+=)

(p

1.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A )常用的分析评价指标主要有

①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X100%;

②土地利用率=已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X100%;

③土地农业利用率=农业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地、养殖水面)面积/土地总面积X100%;

④土地建设利用率=建设用地(居民点、工矿、交通、水利等用地)面积/土地总面积X100%;

⑤耕地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总面积X100%;

⑥草原载畜量=各类放牧牲畜头数/草原面积;

⑦水面利用率=已利用水面面积/水面总面积X100%;

⑧人口密度=人口总数/土地总面积,可以分别计算城市和乡村人口密度;

⑨林地覆盖率=林地面积(不包括果园面积)/土地总面积X100%;

⑩建筑密度=建筑物基底面积/用地总面积X100%;

⑾建筑容积率=建筑总面积/用地总面积X100%;

⑿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居民点用地总面积/人口总数,可以分别计算城市和乡村居民点人均用地面积。

2.土地集约经营程度(B )

(7)土地利用投入产出率(B7)=土地产出总值/土地投入总值,此项指标可以按各类用地和按货币、

实物、能量分别计算。

(11)城镇化水平(B11)=城镇人口总数/人口总数×100%

3.土地利用综合效益(C )

(7)单位土地纯收入(土地盈利率)(C7)=(产品总产值-生产成本)/土地面积,此项指标可按农业

用地和建设用地或乡村土地和城市土地分别计算。

土地质量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将土地按质量差异划分为若干相对等级或类

别,以表明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被评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生产能力和价值大

小。

土地质量评价按其目标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等。

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途径:1.现有城市人均占地尚有很大潜力;2.调整城市用地布局;3.提高城市用地

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4.重视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5.生态建筑的推广使用;

5.村庄土地整理

第五章 土地需求量预测

土地需求量预测分为:1.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2.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

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耕地需求量P73

耕地需求量包括大田作物(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绿肥和特种作物)用地、人工饲料地、蔬菜地需求量。 ⑴大田作物用地需求量预测

①确定各类大田作物的内部需求量(V )

②确定各类大田作物的商品率(P )

③确定各类大田作物的总产量(W ):

④确定大田作物加权平均单产( ):

⑤确定各类大田作物种植面积(S1):

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居民点用地需求量:

依据人均用地定额指标(J2)计算居民点用地面积:Z2=NJ2

式中:Z2——居民点规划占地面积 N ——规划人口数 J2——人均用地定额

人口用地定额指标法:Z=CXJ1+NXJ2

为复种指数;式中:A A Y W S F ?=/1P V W -=1/()

作物的平均先进单产例结构拟定;权重,依据大田作物比;大田作物加权平均单产式中:------?=∑Y F Y F Y Y F F 100

式中:Z——居民点规划占地面积C、N——分别是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

J1、J2——分别为城镇和农村人均用地定额

土地供给平衡分析P91

土地供给系指自然界赋予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土地数量和质量。

土地需求系指人类从事生产与消费活动对土地的需求。

土地供需分析就是在土地供给量和土地需求量预测和估算的基础上加以比较,依据土地供给量和土地需求量两者之间的数量比较借以评价供不应求、供过于求和供需平衡状况。

第六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1、土地利用结构系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

式的集合。

2、土地利用结构研究可以解决以下两个问题,即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和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

3、规划原则:①切实保护耕地原则;②统筹兼顾原则;③因地制宜原则;④三效益统一原则;⑤公众

参与原则;

4、方案编制方法——综合法

①原理:通过单项用地计算,采取逐项逼近,达到土地面积的综合平衡;期内各类用地面积增加量之和

等于期内各类用地面积减少量之和。

公式如下:A=B 式中:A---期内各类用地面积增加量之和;B---期内各类用地面积减少量之和。

各类用地面积变动公式:Bt=Bo+C-D

式中:Bt---期末用地面积;B0---期初用地面积;C---期内用地增加量;D---期内用地减少量。

②依据:土地利现状统计资料和土地需求量预测数据;

③做法:借助土地利用现状图,在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上作业,达到土地面积在数量和空间位置上的

平衡。形成4个表格。

5、规划期内增加的耕地面积包括新垦荒面积、工矿废弃地、旧废基地重新变为耕地的复垦面积。

6、规划期内减少的耕地面积包括建设占地耕地面积,退耕还牧、还林、还园的耕地面积。

7、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P97 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和规划结构对比P98 要会填

下表为某县2000—2010年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单位:hm2,填出期内增加、期内减少和规划面积的数据。

土地利用结构表

常见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有土地利用分区模式和土地利用类型模式。

8、土地利用分区一般可分为土地利用地域分区和用地分区。

用地分区按土地主要用途在图纸上划分土地利用用地分区,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城乡居民点、基本农田保护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具体可分为农业用地区(再分为耕地区、园业用地区、林业用地区、牧业用地区等)、建设用地区(再分为城镇规划区、村镇规划区、独立工矿用地区、开发区、工业小区等,把建成区和规划区加以区别)和未利用地区。

用地分布是指已经形成的土地利用空间形式,是已经实现的现象,通常又称做土地利用现状;用地布局则指土地利用的再分布,是规划中的设想,是有待实现的现象,是实现规划的结果。

用地配置可分为农业用地配置和建设用地配置。

9、大田作物用地应满足下列条件:①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和水源充足;②地形坡度条件便于耕作,一

般来讲,45°以上的坡地,人的行走已很困难,30°以上坡地大牲畜难以活动,

15°以上不利于拖拉机耕作;③土地集中连片,外形规整,以便发挥机械作用和

便于其内部规划设计。

10、工业用地选址要求:(1)应选择产品到达消费地的完全计划费用最小的地点

(2)在布局和选址时,必须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费用最小的地点)

(3)符合生产和建筑的要求

(4)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要求

11、公路选线的原则:(1)应贯彻工程经济与营运经济相结合的原则;(2)充分利用现有道路及其各种附属建筑物,在可能得条件下,应尽量结合过境的国家公路;(3)道路与林带结合布置时,为了保证路面的干燥,应把道路设在林带南面、西面或东南面;(4)主干道路最大纵坡不应大于8%(大约7度),最小平曲线半径在平原微丘区不应小于50cm,山岭、重山区不应小于15m;(5)主干道路应远离人口密集的居民点和大型畜牧场,以保证居民区的安静、卫生条件和牧畜的兽医防疫条件。

第七章居民点用地规划

1、居民点是城市、城镇和乡村的总称,是人们聚居和建筑物、构筑物、生产资料集中配置的场所。

在我国居民点体系由城市—城镇—乡村三层次组成,每个层次面未统分。城市分特大城市(>100万人)、大城市(50~100万人)、中等城市(20~50万人)和小城市(<20万人)。

2、城镇分县城和集镇(建制镇和乡(场)镇)。乡村分中心村、基层村和村落。

3、所谓城镇化,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或全世界居住在大小城市中的人口占城乡总人口的比例日益增加;二是集聚程度达到称为“城市”的居民点的数目日益增加;三是单个城市的

人口和用地规模的日益增大。城镇化可采用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加以度量。

4、目前国外比较适用的城镇布局理论有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门槛理论、带形城市理论等。

门槛理论三种限制条件,即门槛:一是地理环境条件;二是基础建设设施;三是居民点结构改建。

5、城市发展门槛理论的作用:

城市发展门槛理论对认识城市发展的进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1)门槛理论首先应用于方向性规划的编制工作,通过确定城市发展达到门槛的时间来具体计算方向性规划的年限,并提供进一步发展用地和跨门槛时应采取的建设方针与政策。(2)此外,门槛理论对编制一个省或全国的居民点布局规划也有指导意义。(3)应用门槛理论确定城市的合理规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城市太大或太小都不能正常的发挥其基本功能。在太小的城市里居民不可能享受齐全的服务设施,而在太大的城市里居民生活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条件恶化,并且继续发展所需的城市造价越来越高。这些都说明“门槛”所起的作用。应用门槛理论研究城市的合理规模,在这个界限内城市能够合理发展,既能满足居民的需求,又不会过于增加投资。

6、城镇体系:指区域内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简言之,是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

城镇体系的共同特征: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

城镇体系结构和城镇人口规模是反映城镇化演变的重要指标。

7、大城市人口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1)全国重点建设项目和大量改建扩建工程主要集中在特大城市和大城市;(2)大约有2/3以上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是由原来的中、小城市甚至小城镇跃升至大城市或特大城市。

8、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1)分析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2)城镇体系的基础条件分

析(3)城镇化和城镇体系分析

9、居民点规模的衡量指标:(1)居民点人口规模;(2)居民点用地规模;(3)居民点活动规模;(4)居民点辐射规模

10、居民点人口规模存在三种计算标准:城市非农业人口数量、城市行政区域人口数量和城市建成区

人口数量

11、城市规模问题可分解成两个相互关联又有区别的问题即城市合理规模和城市规模分布。

城市的合理规模和规模分布:

图中,平均生活费用曲线AC与平均效益曲线AB有两个交点,

对应的规模为P0和P2.P0为城市最小规模,P2为城市最大规

模。曲线AB和AC交点表示城市在P2规模时,人们平均生活

费用大于人均效益。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在城市规模P2时相

等。P2为城市合理规模,它是整个城市运行的盈亏分界点。

城市规模分布:是指一个国家或区域内,城市人口规模的层次分布。

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城市规模分布明显地分为两种类型:序列式分布和首位式分布。

12、居民点布局的形式:

(1)卫星式——以大城市为中心,在周围发展重点卫星城和一般城镇。

(2)带状式——居民点分布呈带状,多沿交通线(铁路干线、大型河流)

(3)多边形式——多分布在经济发达平原区。

(4)自由式——满天星式。主要在我国南方农村最常见、最突出。若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加以改造和集中,可节约1/3—1/2土地。

居民点布局的原则:1、服务半径合理,区域布局完整;2、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3、合理利用土地,尽量少占耕地

居民点布局方案优化:

(一)指标比较法——参考指标:经济服务半径;交通运输条件;居民点占地面积;

原有居民点的利用率;安全卫生条件。

(二)运输重心法——当其他因素基本相同,运输费用作为厂址的重要因素,可用中心法来选择厂址。(三)分级评分法——对不同的厂址方案的所有因素进行评分,并根据分数值的高低来确定最优厂址的一种方法。

(四)费用比较法——适用于对数个厂址供选方案的投资费用和经营费用进行比较,以最终确定厂址。

第八章交通运输用地规划

交通运输方式有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等几种方式。

交通量又称运货量,系指各种运输工具实际运送的货物重量,其计量单位为“吨”。

客运量系指实际运送的旅客人数,其计量单位为“人次”。

货物周转量系指实际运送的各批货物重量分别乘其运送里程的综合运输量,其计量单位为“t·km”。客运周转量系指实际运送的旅客人数乘其始发站到终点站的里程,其计量单位为“人·km”。

公路技术等级:公路根据其作用、交通量的大小来确定其等级。目前郊外公路分为两种5级。(一)汽车专用公路----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

(二)一般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

各级公路的主要技术指标:计算行车速度、行车道宽度、路基、平曲线半径、停车视距、纵坡

所谓公路选线是根据路线基本走向和技术标准,结合地形、地质条件,考虑安全、环境、土地利用和施工条件以及经济效益等因素,通过全面比较,选择路线方案的全过程。

选线原则:一是要适应远景交通流向和运输量的需要;二是因地制宜;三是连通性好,路线短,节约用地;四是要与其他交通线路布局协调统一;五是经济合理。

不同类型地区选线特点:

(1)平原、微丘陵地区选线特点:

1、平原地区,力求取直短捷;微丘地区沿地形布设

2、避免穿越居民点,与其他线路相交,倾角不小于45°

3、合理处理路桥关系

(2)山岭、重丘陵地区选线特点:

1、公路应有足够的稳定性

2、充分利用地形展线,减少工程量,降低造价

3、密切配合农田水利建设的需要

4、公路线形一般有:沿溪线、山坡线、山脊线和越岭线

跨河主要有下列三种形式:(1)在支河(沟)口直跨;(2)向支河(沟)上游绕进一定距离后跨越;(3)

在S形河湾跨河时,桥位应设在S形河湾的腰部,因为此处河床较稳定,

线形比较顺直,一般不需设平曲线

选线方案择优—评价时可采用下列三项指标:(1)道路的工程造价;(2)年度运营费用;

(3)占地面积损失

公路占地面积概算:1)公路用地宽度=路面宽度+两侧路肩宽度+两侧边沟宽度+其他用地宽度

2)公路占地面积(hm2)=公路宽度(m)×线路长度(km,应化为m)再除以10000(m2)

第九章水利工程用地规划

水利工程用地的类型:防洪工程、灌溉工程、治涝工程

可供开发利用的水资源类型主要有地表水、地下水、城市污水与工业废水三种类型。

地表水开发利用方式——河川径流——河流引水方式一般有下列三种:

(1)无坝渠道方式;(2)有坝渠道引水;(3)机械提水

水土资源平衡的重要作用:

1、水土资源平衡是进行水资源的区域再分配,是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重要依据

2、水土资源平衡是确定水量调节措施,兴修水利工程措施的基本依据

3、水土资源平衡是确定土地利用方式的重要依据

水量平衡计算步骤:(1)选择用水保证率;(2)来水量计算;(3)需水量计算;(4)水量供需平衡计算线性规划在水土资源平衡中的应用:灌溉方案优化P191

水库用地要求:库址地形、库址水源、河段落差、坝址地质条件、灌溉条件、淹没损失等。

水库建筑物用地主要由拦水坝、溢洪道和放水涵管所组成。

水库用地面积:库区面积、库区被静水库容水体淹没的面积和拦水坝、溢洪道等水库枢纽工程的占地。一般情况下,水库占地面积的估算主要是对库区的淹没面积进行估算。

灌排工程用地的类型:1、取水枢纽;2、输水配水系统;3、田间调节系统(或称田间工程);4、排水泄水系统;5、排水枢纽和排水容泄区;6、灌溉排水系统上的建筑物

灌排工程用地可划分为三大类型:取水枢纽用地、灌排渠道输水工程用地和容泄区排水枢纽用地。

灌排工程用地要求:

(一)骨干渠道输水工程用地要求

1、灌渠选在最高位置,排水渠选在最低位置

2、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尽量改造和利用已有水利设施

3、渠道纵坡比降以渠道不冲不淤

4、渠道尽可能短顺平直,沿线地质坚固稳定,透水性弱。

5、应考虑成本和效益。

6、应考虑各级渠道的衔接和协调。

骨干渠道输水工程用地规划布置形式:

1、干渠沿等高线布置,采用较小的纵坡,支渠则垂直等高线布置

2、干渠垂直等高线布置,其纵坡比降视地面坡度而定

3、合理穿绕布置:丘陵山区常用的布置形式

4、河网化布置

第十章农业用地规划(相当重要)

农业用地规划包括耕地规划、园地规划、林地规划、牧草地规划和水产用地规划。

我国耕地利用组织形式基本上有两种:轮作田区组织形式和耕作田块组织形式。

耕作田块配置:耕作田块的长度、耕作田块的宽度、耕作田块的规模、耕作田块的外形、耕作田块的方向和耕作田块的质量组成。

田间灌排渠系:指末级固定渠道(农渠、农沟)以下及耕作田块内的临时渠道(毛渠、毛沟、灌水沟、畦等)。

田间道路的种类:

1.机耕道:连接乡(镇)和村或主要居民点的道路,供拖拉机和车辆行使,道路宽在6米左右。2.田间道:由居民点通往田间作业的主要道路,路面宽一般在4~6米,一般多设在耕作田块的短边,服务于一组田块。

3.生产路:联系主要田间的道路,主要起田间运输的作用,服务于1~2个田块,路宽2米左右,一般沿田块长边布置。

田间道路配置要求:

1.要保证居民点与田间有方便的交通联系。线路直,往返距离短,可以顺利达到每一个耕作田块。

2.田间道路应沿田块边界布设,并与渠道、护田林带相协调。同时,应注意与干路取得衔接,以便形成统一的农村道路网。

3.应尽量减少占地面积,路、沟、渠、林要结合布置,道路宽度和密度应按实际需要而定。应使道路跨越沟渠尽量减少,以节省桥涵工程的投资。

4.要注意田间道路的技术要求。主要道路的纵坡度不宜太大,在平原丘陵地区不宜超过6%,在山区最大不应超过11%。道路选线应在坚实的土质上,避开低洼沼泽地段。

林带结构包括:紧密结构、疏头结构和透风结构。

林带透风系数:指林带背风面林缘1m处带高范围内平均风速与旷野的相应高度范围内平均风速之比。林带方向:取决于主害风向和地形条件,根据因害设防的原则,主林带应垂直于主害风方向,防风效果最佳。

在树种搭配上一条林带只宜采用单一的乔木树种,不宜采用多种乔木树种进行行间、株间混交的配搭方式。

田间设施综合配置:主要田间道路由于设在灌水地段上端和下端的不同,具体布置有以下两种形式:1、道路设在灌水地段上端与斗渠结合布置,这样布置道路的位置高,路面干燥,但道路与下一级渠道交叉须设建筑物。

2、道路设在灌水地段下端,与斗沟结合布置,这样布置节省基建费用,只需在斗沟与农沟相接处涵管

即可,不过道路的位置较低。

果园小区规划内容:

1.小区的面积和长宽度小区面积大小主要取决于果园规模、地形条件和机械作业程度。

小区的长度在采用机械作业时,尽可能在400m以上,在蓄力作业时,可在200m左右。小区的宽度要便于果树行间到四周道路上产品运输和有效防风距离,一般宽度为150-200m。

2. 小区的方向和形状小区的方向应与最适宜的果树栽植行向一致,小区长边方向应与主要害风方向

垂直。小区的形状,在平原地区以长方形为宜。

林带的分类:根据我国森林法把森林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五类用地。

第十一章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重点)

规划的原则: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综合协调的原则;双轨并行的原则;区划完整性的原则。

土地整理规划(重点)

土地整理是指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调整和治理。土地整理的范畴包括农地整理和市地整理

农地整理的内容:1、农田整治;2、农地改造;3、地块调整;4、土地结构调整;

5、宜农荒地的开发;

6、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废弃地复垦规划的原则:

1.复垦应因地制宜,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综合协调发展;

2.废弃地复垦要和生产建设统一规划,合理安排,并结合生产情况逐年实施;

3.复垦规划要与城镇(村)、道路水利等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规划;

4.复垦要与矿区和邻近企业的排矿、排土、排灰、排渣等统一规划

梯田配置应考虑的条件要求:

1)梯田一般应规划在25°以下的坡耕地上,25°以上的坡耕地原则上应退耕还林还牧,发展多种经营;2)配置时要统筹兼顾,对离水源、村庄近的坡地,应优先考虑修筑梯田,这样能使梯田尽快发挥其增产效果;

3)要注意坡度机械化和水利化。在进行梯田规划设计时,充分利用当地一切水源发展灌溉,合理布置灌溉渠系。一般梯田长度最好在150m以上,有条件的可达300~400m;山、丘陵地形破碎的,也应力争达到100m左右。为了灌溉输水方便,梯田的纵向应保持1/100~1/500的比降。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资料.doc

第一章:绪论 1、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來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口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2、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矛盾一协调)(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系统的核心内容)(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空间规划)(4)土地利用微观设计(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利用率) 3、土地利用规划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2)土地利用潜力分析(3)土地供给与需求预测(4)±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化(5)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和重点用地项目布局(6)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7)交通运输用地规划(8)水利工程用地规划(9)农业用地规划(10)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11)±地利用专项规划(12)土地利用费用效益分析和规划实施 4、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是市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时序的土地利川规划所组成的互交错且相互联系的系统。 5、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分类: 依据土地利用规划 等级层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行政区划全国——省——市(地区)——县——乡 区域性质行政区、自然区和经济区土地利用规划 规划深度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设计土地利用施工 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原则 1、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 (1)地租和地价理论: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 (2)土地区位理论: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和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3)持续利用理论:土地数量的有限性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提供了宏观必要性,土地的可更新性和利用永续性使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成为可能 (4)生态经济理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M当相互协调,走生态发展的道路,使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 (5)人地协调理论:口然环境本身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作为人地系统屮的人,具有口然和社会两重属性,在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人类的发展要符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才能使人类的受益作用最大,否则将会受到白然的惩罚。 (6)系统工程理论:为了保证系统的整体性效益,运用现代管理技术,特别是用系统工程方法來统筹规划,综合平衡,以期取得最大效益。 (7)西方规划的主要规划理论 2、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 (1)遵循土地基本国策的原则 (2)因地制宜原则:不同的土地利用环境不仅反映土地木身的适宜性和限制性,而且反映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对土地的改造能力和利用程度,因此,必须遵循因地制宜原则。 (3)综合效益原则:处理好近期与远景土地利用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协调好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平衡关系。 (4)逐级控制原则(重点):上一层次的十地利用规划有关项1=1完成以后才可能着手进行下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2016.12 一、填空题 1、水资源的三要素为水量、水质和水的保证率。 2、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性质,规划强调自上而下、因地制宜,逐级控制,分为国家、省 级、地(市)级、县级和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作用是,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3、耕地利用单元设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耕地利用单元自身要素、田间工程设施的规划设计;二是耕地利用单元内的规划设计。 4、山区土地治理的生物措施是植树造林,工程措施有修梯田、修地坝水坝。 5、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说明,由于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和目标的多维性,规划的方案具有一定的折衷性 ;由于各项因素都是在变化的,规划就具有一定的 动态性 . 5、农田总蒸发量,又称植物的需水量,是指植物蒸腾和土壤表面蒸发的总耗水量。 7、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的供需分析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需求预测、土地供给分析和土地供需平衡分析几方面。 8、一定时间内单位面积草地上能够饲养的家畜头数,称为载畜 量。要使其合理,必须将放牧强度控制在草地可承受的范围内。 9、盐土改良的生物措施包括植树造林及种稻改良。 10、土地资源的功能包括:植物生产功能、土地的建设承载功能、

土地的生态功能。 11、气温的日变化对植物有机质的积累具有重要意义。 12、按照我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土壤质地类别分为砂土类、壤土类和黏土类。 13、土地类型的形成,不但受大区域的水热条件的影响,还受地方性 地域分异规律的作用。 14、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省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批准。 15、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过程中,应优先安排农用地。 16、土壤是指能够支持植物生长的陆地表面的疏松表层。 17、地表面或其他植被表面,不时地有辐射能收入,也有辐射能支出,这些表面上的辐射能的收支差值,叫做辐射差额或辐射平衡。 18、我国植被、土壤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水热条件,遵循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1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就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根据社会所有生产部门的用地需求和土地自身的特性,经过土地适宜性评价,合理统筹协调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

利用Arcgis完成土地利用规划图步骤

卢真珍 一、总体规划图包含文件及属性: 工程文件名:XX乡规划图 YX(晕线面) DLTB(地类图斑面) YTFQ(用途分区面):在原地类图斑属性的后面加TDYTQLX(土地用途区类型)字符串20,TDYTQLXDM(土地用途区类型代码)字符串3,GZQLX(管制区类型)字符串20,GZQLXDM(管制区类型代码)字符串20。 DLW(道路网面) YTJJSQ(有条件建设区面)与上面一样。 TMSC(透明输出面) DLJX(地类界线) XZQJX(行政区界线) XZDW(现状地物) JBNTBJ(基本农田边界):加BJLX字符串20 GZQBJ(管制区边界):BJLX字符串20 ZJ(注记) TK(图框点) TK(图框线) TK(图框面) 二、按乡镇Arcgis在检查重区 导入,修复,打散,检查拓扑错误,检查面积。 基本农田保护区 1转成shape格式,放入建好的文件夹中。 2打开Catalog,在上面建好的文件家中,点右键,New个人数据库,New数据集导入是高斯克里格的文件,0.0001,3导入上面转好的文件,输入名为基本农田保护区,OK。 4打开Arcinfor,添加上面数据库的基本农田保护区。 5修复:在DMT中,Feature,Repaire中,不打钩,OK。 6打散:编辑,全选,打散。 7核对面积:在属性表中,右击面积Sta看总面积记下来,再看Shape-area总面8积,要一模一样,如果不是就合Mapgis核对检查原因。(如果很特别的掉去就去Mapgis中切割那块,在导入复制进去,其他不用动) 9修改拓扑错误:若跳区,按住shift点跳去周围的面,在编辑中选自动生成面,在跳区出点3下要移动点,若属性相同就Merge,保存。若前面的做不了,就去Mapgis中,把原来那块多切割几次,把整块变成多块后转成shape后,复制进去。核对面积一样就可以了。 10检查重区:在Catalog数据集中New拓扑关系,重区,是。 11导入Arcgis中,让拓扑关系处于编辑状态,查看有多少错误,修改。 12Generalization-------Dissolve 并区,打钩的表示要留下的属性,基农全删;

土地利用规划学 综合复习讲义

土地利用规划学综合复习讲义 1、国家领土是指在国家主权管辖下的地球表面的特定部分,包括领陆、领水、领陆和领水的底层土,以及领陆和领水上面的空气空间。 2、土地的功能:①养育功能②承载功能③仓储功能④景观功能 3、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 ②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 ③土地质量的差异性 ④土地利用的课持续性 ⑤土地位置的空间性 ⑥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4、土地利用就是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5、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6、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存在问题:⑴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大,相对量小⑵土地垦殖系数低,地区分布不均衡⑶林地面积极少,森林覆盖率极低⑷农业用地质量退化,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①根底质量下降②水土流失严重③土地沙漠化严重⑸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根底面积逐渐减少 7、土地利用规划程序(了解):明确任务——组织班子——收集资料——明确问题——总体构思——系统分析——系统综合——系统优化——系统评价——系统运行——系统更新 8、地租是土地上生产的农作物所得的剩余收入。 土地价格是土地资本化的比率,是用年地租除以利息率之商来加以确定。 极差地租就是利用教好生产条件土地的超额利润。 9、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0、土地利用规划原则:⑴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⑵因地制宜原则⑶综合效益原则⑷逐级控制原则⑸动态平衡原则 11、土地区位理论P36⑴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土地的自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经济状况,其中特别取决于它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杜能从农业土地利用角度阐述了对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问题。在此基础上,杜能为了阐述农产品生产地到农产品消费地的距离对土地利用类型产生的影响,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模式,证明市场(城市)周围土地的利用类型以及农业集约化程度(方式)都是以一个距离带一个距离带地发生变化,围绕消费中心形成一系列的同心圆,称作“杜能圈”,距城市最近的郊区为高度集约经营区。随着刀消费地距离的增加,土地经营愈益粗放,即精细城郊农业——林业——集约种植业——栅栏农业——粗放的三年轮作——牧业与粗放种植业。 ⑵韦伯的工业区位论:1909年韦伯的“论工业的区位”的发表,标志着工业区位论的问世。韦伯首次引用了“区位因素”,即指一个地理点上能对工业生产起积极作用和吸引作用的因素。韦伯工业区位论中排除了社会文化方面区位因素,只考虑原材料、劳动力和运费,甚至把原材料费用及其地区差异纳入运费之中,因此,“孤立的工业生产”的趣味就取决于运输费用和劳动费用,并从两项因素的相互作用分析中,推导出工业区位分布的基础网,继而把集聚因素,对基础网作进一步的位置变换。韦伯认为,当劳动力费用(表现为工资)在特定的区位对配置企业有利时,这样可能使一个工厂离开或者放弃运费最小的地点,而移向有廉价劳动力的地区,条件是原材料和成品的追加费小于节省下来的劳动力费用,从而使韦伯的区位图形产生“第一次变形”。当一个工厂如果集聚所节省的费用大于因离开运费最小或劳动力费用最小的位置需追加的费用,则其区位由集聚因素定向。韦伯在以上分析中首次运用等费线(费用等值线)方法进行分析。 ⑶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论:克里斯塔勒吸取杜能、韦伯区位理论的基本特点,于20世纪30年代初提出“中心地理论”,即“城市区位论”,深刻地揭示了城市、中心居民点发展的区域基础及等级与规模的空间关系,为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依据。克里斯塔勒认为,空间中的事物从中心向外扩散,区域的中心地点即区域核心,就是城镇,大多数情况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从大到小对城市进行分级,各种等级城市均有,规模最小的那一级城镇的数量最大,等级越高,数量越少。 1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师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1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整体性、长期性、战略性、控制性。 14、土地利用的总目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明显改善,土地产出率和综合利用效率有比较明显的提高,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15、土地利用的具体目标:⑴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得到有效保护和综合整治⑵在保障重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第五讲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提要: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基本原理 工业仓储用地的规划布局 城市公共设施用地的规划布局 居住用地的规划布局 城市对外交通设施用地的规划布局 城市郊区规划 §1.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基本原理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地位、职能与内容 ?城市规划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义土地利用:包括道路、市政基础设施用地等的所有城市建设用地 狭义土地利用:除上述设施外的土地,按城市活动类型主要分为:工业(产业)、商务·商业、居住、以及公园绿地四大部分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特点:与以土地所有权为代表的社会制度、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密切相关。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职能 城市外部:通过城市规划区、规划建成区的划定,确定城市的空间发展方向,促进、保障城市建设的有序发展。协调城市建设用地与非城市建设用地的关系。 城市内部:为各种城市活动安排必要的空间(工作、居住、游憩、交通)?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各种城市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空间安排——土地利用规划方案 实施土地利用规划的手段——项目审批,Zoning,城市重点地区开发 ?影响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因素 土地利用规划通过规划师、以及当权者的价值判断的已确定,并通过对开发活动的限制和积极建设得以实施。其中影响土地利用决策的因素有: ?经济因素 市场经济环境下,最重要的因素。 土地利用的分布由土地市场中的供给——需求关系所决定(商务商业、工厂、居住)城市发展与具体项目布局预测的学说:土地经济学 从计划经济(并非不考虑经济因素)走向市场经济(切实的压力)的过程?社会因素 经济因素并非决定城市土地利用的唯一因素 城市生态学:社会学者将生态学的原理引入城市领域,集中与分散、向心与离心、入侵与迁移等(以多种族社会的美国为主) 社会组织论:构成城市社会的个人以及团体的价值观、行动、及其相互的影响——价值观对土地利用形成的影响(例:旧城改造) 经济因素与社会因素的相互影响(例:居民不愿迁出旧成区的原因) 规划中对社会集团价值观的关注 ?公共利益 城市规划制定者——政府的出发点 公共利益的要素:安全、健康、便利、宜人、经济(对公共而言)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土地利用规划总论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土地概念由地球表面扩大至地球表层,由平面扩展至立体,形成了土地的立体观。 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③土地沃度的差异性;④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⑤土地位置的空间性;⑥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土地利用:就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土地利用途径:一是从土地利用广度扩展;二是向土地利用深度挖潜 土地利用规划定义: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合理组织这一特殊矛盾。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按等级层次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和原则 地租和地价理论意义: 1、根据土地用途与地租之间的关系,①应把位于和接近城市中心区的土地规划用做高价用地,如商业用地、居住用地等,把其他类型用地,如工业用地、行政办公用地,规划于远离城市中心的地段上。②对于农用地而言,应把集约经营用地,如果品、蔬菜等产品生产用地,规划在城市近郊区,而将粗放经营用地,如大田作物生产用地等,规划在远离城市的地段上。 2、土地利用规划条件是影响土地价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土地使用种类与地价高低有密切的关系,通常商业用地的地价最高,农业用地的地价最低。 3、另外,不同用途对土地条件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土地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规定土地用途对土地价格有着重大的影响。 区位理论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孤立国)、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人地协调理论:人地关系即人类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在人类出现以后地球上就已客观存在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具体体现为土地特性和用地要求的协调上。 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 1、核心是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它的作用是宏观调控和均衡各业用地。 2、实质是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部门间的合理配置。 3、土地资源配置是指对土地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部门之间(用途之间)数量、质量、区位的分布状态。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P46 1)整体性—表现在规划对象、任务、内容、效果等方面都有整体性 2)长期性—主要表现在规划的时限具有长期性、规划的影响具有长期性、规划的实施具有长期性。3)战略性—主要在研究问题具有战略意义,对土地利用的战略调节控制、以及宏观指导性。 4)控制性—纵向讲上级规划对下级规划的指导控制;横向讲是总体规划对区域内国民经济 各部门用地的宏观控制作用。 5、任务有三方面:①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②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③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 6、内容: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②土地供给量预测;③土地需求量预测;P48(非常重要的内容) ④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⑤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⑥土地利用分区;⑦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7、程序:(要掌握P4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主要经过准备、编制和审批三个阶段。 8、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目标——衡量小康的指标体系由3个方面12项指标构成: ①宏观经济条件方面;②生活质量方面;③生活效果方面

土地利用规划的必要性及意义

土地利用规划的必要性及意义 作者:李亮指导老师:王保平 摘要:土地资源是人类得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载体,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然而,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土地具有不可再生性,地理位置固定性, 数量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利用长久性等自然属性。特别是进入工业时代以来,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人类由于自身的发展需要消耗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多,但是由于人类经过前几个世纪的开发利用,现在可供人类支配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这种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正日益加剧。同时由于人类不当的开发利用,土地污染与生态破坏日趋严重,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人居环境。因此,做好土地资源的规划利用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回顾,说明了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必要性作用意义 Land use planning,the necessity and significance of Abstract:Land resource is the human survival and the development material carrier,is"all production and the fountainhead of all existence".However,as a kind of natural resources,land is not renewable, geographical position is fixed,a limited number,irreplaceable,use of permanent natural attribute.Especially in the industrial era,along with the population increase,economic development,human because of its development needs to consume the land resources is increasing,but due to human after centuries of exploitation,now available for human dominated land resource less and less,the supply and demand contradiction and confliction between growing.At the same time due to improper human exploitation,land pollution and ecological damage is becoming more serious,serious threat to human life and property safety,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Therefore,do a good job in the land resources utilization of the planning of great significance.This article through to our country land resource current situation review,illustrate the land use planning necessity and effects.

土地利用规划整理

第一章导论 土地利用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区别与联系 1、土地利用规划与农业区划 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进行部门间土地资源分配和时空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农业区划:按农业地域分异规律科学地划分农业区,是研究农业地理布局的一种重要科学分类方法。具体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特点,按照区内相似性与区间差异性和保持一定行政区界完整性的原则,将研究区域划分成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农业区域。 关系:土地规划是以农业区划成果为基础,进一步在土地上落实农业资源合理利用与布局。 2、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一定时期内城市建设有总体部署,是城市建设的管理依据。根据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全面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城市的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规模、城市各部分的组成、选择各部分用地并加以合理地组织和安排。 (1)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两规都是: ①在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充分的分析和研究基础, ②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基础, ③以各部门发展规划为依据安排各类用地, ④合理配置城市土地资源、调整用地布局、优化用地结构,以实现城市的持续和健康发展。 (2)从“两规”的空间范围看,城市规划是土地利用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两者是点和面的关系。①城市规划的规划区并非整个城市的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②土地利用规划范围则是整个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其规划范围比城市规划范围大。 (3)从规划内容、手法和成果看,两规各成体系,只是土地利用规划在内容上更全面、更具体地体现一个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配置、土地利用结构的综合调整与优化、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机制。(4)城市规划应以土地利用规划和区域规划作为重要依据,土地利用规划毫无疑问地应成为规划的“龙头”。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的一致性分析: (1)二者都以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为核心; (2)二者都要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采用一些相同的分析方法; (3)两种规划都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依据,都需要与其他相关规划衔接 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的不一致性分析 (1)规划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尽相同; (2)规划用地分类和评价系统不一致; (3)统计口径不一致; (4)所依据的编制规程不一致; 3、土地利用规划与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是在城市规划和工矿区规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任务是: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经济,有效地利用资源,合理配置生产力和城镇居民点,使各项建设在地域分布上综合协调,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顺利地进行地区开发和建设。 区域规划在一定地区范围内对整个国民经济建设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是制定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和依据;土地利用规划是对区域规划中的各项建设用地规模和布局的落实。 4、土地利用规划与国土规划的关系 国土规划:是从宏观角度对全国或地区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的长远性、战略性的筹划。国土规划包括国土资源综合评价、确定地区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方向、工农业生产布局、人口与城镇居民点规划、交通运输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 一、单选题 县级和乡(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 C )。 选择一项: A. 主要起宏观调控作用 B. 制定下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依据 C. 属于管理性和实施性规划 D. 属于战略性规划 题目2 基本农田的保护措施有( D )。 选择一项: A. 规定占用基本农田的审批手续和权限 B. 建立基本农田登记、损失补偿、地力保养、环境保护及监督检查制度 C. 确立政府在基本农田保护中的责任,逐级签订责任书直到村委会 D. 以上三项都是 题目3 要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资源的特性决定的。首先是(A)。 选择一项: A. 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B. 土地资源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的差异性 C. 土地资源有多用途性 D. 土地资源的社会性 E. 土地资源各组成要素有整体性 题目4 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内容的重点是(B)。 选择一项: A. 确定各区域的土地利用发展方向和管理措施 B. 安排好耕地、生态环境用地及其它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用地 C. 确定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的目标、方针 D. 综合研究提出各类用地的供需总量平衡指标 题目5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核心是( D )。 选择一项: A. 经济分析 B. 环境分析 C. 社会分析

D. 土地评价 题目6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措施包括( D )。 选择一项: A. 法律措施 B. 行政措施 C. 经济与技术措施 D. 以上三项都是 题目7 土壤水分的总散失量比裸地( B )。 选择一项: A. 少 B. 多 C. 差不多 题目8 对于饮用水水质标准,应该是不含传染病菌和有毒物质或这些有害物质的浓度不至于致病,再就是水中溶解的化学元素不损害身体健康,最好是含对人体健康有利的( A )。 选择一项: A. 矿质元素 B. 维生素 C. 氧 D. 微量元素 题目9 地表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由( A )来控制。 选择一项: A. 温度 B. 肥力 C. 风力 D. 湿度 二、判断题 题目10 在自然条件恶劣地区,土地可塑性很大,生态平衡表现出很大的脆弱性,人类对土地资源的扰动很容易造成土地退化。错 题目11 土地的纬向地带性规律为由于距离海洋远近不同,降水或大气湿度造成的。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12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 一、填空题 1、水资源的三要素为水量、水质和水的保证率。 2、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性质,规划强调自上而下、因地制宜,逐级控制,分为国家、省级、地(市)级、县级和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作用是,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3、耕地利用单元设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耕地利用单元自身要素、田间工程设施的规划设计;二是耕地利用单元内的规划设计。 4、山区土地治理的生物措施是植树造林,工程措施有修梯田、修地坝水坝。 5、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说明,由于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和目标的多维性,规划的方案具有一定的折衷性 ;由于各项因素都是在变化的,规划就具有一定的动态性 . 5、农田总蒸发量,又称植物的需水量,是指植物蒸腾和土壤表面蒸发的总耗水量。 7、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的供需分析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需求预测、土地供给分析和土地供需平衡分析几方面。 8、一定时间内单位面积草地上能够饲养的家畜头数,称为载畜量。要使其合理,必须将放牧强 度控制在草地可承受的范围内。 9、盐土改良的生物措施包括植树造林及种稻改良。 10、土地资源的功能包括:植物生产功能、土地的建设承载功能、土地的生态功能。 11、气温的日变化对植物有机质的积累具有重要意义。 12、按照我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土壤质地类别分为砂土类、壤土类和黏土类。 13、土地类型的形成,不但受大区域的水热条件的影响,还受地方性地域分异规律的作用。 14、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省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批准。 15、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过程中,应优先安排农用地。 16、土壤是指能够支持植物生长的陆地表面的疏松表层。 17、地表面或其他植被表面,不时地有辐射能收入,也有辐射能支出,这些表面上的辐射能的收支差值,叫做辐射差额或辐射平衡。 18、我国植被、土壤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水热条件,遵循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1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就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根据社会所有生产部门的用地需求和土地自身的特性,经过土地适宜性评价,合理统筹协调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 20、耕地的规划要考虑“山、水、田、林、路”综合协调,最大限度地开发土地生产力。 21、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包括:政策性、整体性、兼容性、折中性、动态性。 22、植物的需水量,系指植物蒸腾和植被下土壤表面蒸发的总耗水量,即农田总蒸发量。 23、土壤肥力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土壤中养分的丰缺程度,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结构性的好坏。 24、规划经由批准后,由同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该级土地管理部门为规划实施主管部门。 25、山地与丘陵的区别在于相对高度的大小,一般相对高差大于500米者为山地。 26、当土壤温度降低到0℃以下时,土壤中水分结成冰,冻结后的土壤称为冻土。 27、平原是负地形,是物质的集聚地,其共同特点是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水分条件较好。 2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有因地制宜原则、层次性原则、主导性原则。 29、田间工程应包括耕地内部的灌溉、排水沟_、道路、林带等各个基本建设项目及其附属物。 30、规划经批准后,由同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该级土地管理部门为规划实施主管部门。 二、名词解释 1、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经济技术措施。 2、土地复垦: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的活动。

土地利用规划作业参考答案

精心整理宁波电大开放学院 责任教师:俞信吉 土地利用规划作业1参考答案 1.土地资源具有哪些特性?并简要说明 (1 (2 (3 (4 (5 (6 另一方面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为什么要保护土地资源? 是因为人口快速增长已形成对土地资源的巨大压力。为了满足食物需求,人类将林地、草地、湿地等开垦为农田,在生态环境恶劣地区,相当多的开垦耕地已成为不毛之地,人口的增加对居住、交通、文化娱乐等用地的要求也增加,大量肥沃

良田正在转变为非农业用地;土地开发利用不当,土地资源严重退化。由于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盐渍化、酸化、贫瘠化、污染等造成土地生物生产潜力降低或生物产品质量降低,大面积的耕地、林地、草地不同程度的退化,高化肥、农药的投入,造成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同时保护土地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全球食物的98%是陆地生产的,海洋和陆地水域生产不到2%,植物性食品占人类膳食的92%, 3 由于这些原因,决定了要充分、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就需要对土地利用进行规划。 4.土地利用规划的包括哪些内容。 土地利用规划依据其范围或层次可以分为:(1)包括区域全部土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其主要内容是确定区域内各类用地规模和空间布局;(2)耕地、草地、林

地等单一土地利用系统的详细利用规划,主要内容是各类用地的内部土地利用组织,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3)为了解决特定土地利用问题的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内容包括防止土地退化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土地保护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未利用土地的土地开发规划,以及土地复垦规划、土地整理规划等。 5.影响土地特性的气象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土地特性的? 1 的 度还对作物品质有影响。植物对昼夜长短的反应,统称为光周期现象。目前,光能利用率是很低的。亩产500公斤的水稻,按经济产量计算其太阳总辐射能利用率只有0.5%;如按生物学产量计算其生理辐射能利用率,也不过2%。因此,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doc

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是对一圧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的作用 a、宏观调控 b、微观调控:1乡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耕地保护规划3农村集镇与农村居民点建设规划4乡镇金业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 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协调土地的供需矛盾,是首要任务。 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川结构是土地利川系统的核心内容,结构决定功能。土地利 用规划的核心内容是资源约束条件下寻求最优的土地利用结构。 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最终确定在何时、何地和何种部门使用土地的数量及其分布状态, 并结合土地质量和环境条件加以区位选择,最终将各业用地落实在土地Z 上。 4.土地利用微观设计:在宏观布局的基础上,合理组织利川土地,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具产 出率和利用率,降低其占有率。 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2土地利用潜力分析3 土地供给与盂求预测4 土 地供需平衡与土地利用结构化5十地利用规划分区和重点用地项目布局6 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7交通运输用地规划8水利工程用地规划9农业用地 规划10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11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12 土地利用效益分 析和规划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程序:1明确任务2组织班了3收集资料4明确问题5总体构想6系统分析7 系统综合 8系统优化9系统评价10系统运行11系统更新 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1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2因地制宜原则3综合效益原则4逐级控制原 则5动态平衡原则 土地利用总体利用规划的概念:在一定的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 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需求,确定或者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 的宏观战略措施。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其核心是确定或者调整土地 利用结构和川地布局。作川是宏观调控和均衡各业用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1整体性2长期性3战略性4控制性。 土地总体利用规划的任务:1 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2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3土地利用的合理监督。 1、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是土地利用宏观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土地利用宏观控制的主要依据 2、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吋空上対各类用地进行介理布局,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引导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以保证充分、合理、科学、冇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防止对土地资源的盲目开发 3、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貝有法律效力,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随意变更规划方案,各项用地必须依据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监督各部门土地利用的重要依据。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摸清家底,规划基础2、土地供给量预测:明确土地利用潜力3、土地需求量预测:土地利用调-整的依据4、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规划的方向5、土地利用结构少布局调整:规划的核心内容6、土地利用分区: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7、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规划实施的保障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主体是什么 十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主体是人民政府。依据是根据屮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七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内容 第一章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第一节落实耕地保护责任 严格保护耕地,从控制耕地流失和加大补充耕地力度两方面强化耕地保护,确保耕地保有量不低于上级规划下达指标。规划期内,全县因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自然灾害损毁等原因减少耕地595.0公顷,开发整理复垦、农业结构调整补充耕地2029.9公顷。到2020年,全县耕地保有量为41726.3公顷。其中至2010年,全县耕地因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自然灾害损毁等原因减少170.0公顷,开发复垦整理、农业结构调整补充耕地1778.6公顷,全县耕地保有量为41900.0公顷。 第二节严格控制耕地减少 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建设发展应积极挖掘存量用地潜力,非农业建设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到2020年,全县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350.0公顷以内,其中到2010年,全县新增建设占用耕地面积控制在155.0公顷以内。 切实落实国家生态退耕政策。除已纳入生态退耕规划的项目外,规划期内原则上不安排新的生态退耕用地。 严防耕地灾毁。加强耕地承包责任制度建设,禁止耕地闲置与荒芜,积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严禁耕地重用

轻养,提高抵抗自然灾害能力,防止耕地灾毁。 适度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引导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协调各行业发展供给与需求,确保不因农业结构调整降低耕地保有量。规划期内,全县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控制在1903.0公顷以内,且不得破坏耕作层。 第三节加大补充耕地力度 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先补后占”的原则,在占用耕地前先补充与占用耕地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建立土地开发复垦专项基金,加强对开发整理补充耕地的管理,确保补充耕地质量与数量。规划期间,全县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补充耕地803.0公顷以上,规划近期,全县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补充耕地643.6公顷以上。 适度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依据土地适宜性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期间,计划对双江县的宜耕荒草地进行开发,补充耕地529.5公顷。 加强对农村居民点的整理。结合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居民点整理,拆并空心村和零星居民点。尽量整理为耕地,不能整理为耕地的要采取多种方式综合利用。 加大对废弃地的复垦力度。加大对石材厂及采矿塌陷、占压区的复垦,尽量复垦为耕地。 积极推进农用地整理。因地适宜的推进农用地整理和低丘岗地改

土地利用规划word版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复试科目] 考试科目名称:土地利用规划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一)土地利用规划理论部分75% (二)土地利用规划实务部分25% 4)题型结构 a: 单项选择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b: 名词解释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c: 填空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d: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e:实务题,1大题,25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一)土地利用规划理论部分 1、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 考试内容: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研究对象、内容、任务、体系、原则和种类;地租地价理论、生态经济理论、可持续利用理论、人地协调理论等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性质、内容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中几个关系的处理方法等。

考试要求: (1)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研究对象、内容、任务、体系、原则和种类; (2)熟练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3)熟练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和性质; (4)熟练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内容、体系及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与内容; (5)掌握如何处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关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市场的关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专业规划的关系及上级规划与下级规划的关系。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原理 考试内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原则、原理;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依据及模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考试要求: (1)熟练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原则、原理与方法; (2)掌握我国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 (3)掌握我国现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并根据不同级别的规划运用不同的编制模式; (4)熟练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程序及要求。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题研究 考试内容: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内容、方法及分析的指标体系;土地评价的概念、土地评价的原则、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土地评价的程序、土地适宜性等级判定的方法及土地潜力分析的内容与方法;土地需求量预测的内容、预测的步骤、预测的模式、预测的方法等。

县级土地利用规划资料清单

县级相关部门规划修编任务及提交资料 名录 (一)发展改革委员会 1、本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 2、本县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3、本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 4、本县产业集聚区规划。 (二)规划局 1、本县县城总体规划及县域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 2、本县建制镇发展规划、村镇建设规划。 3、2005、2008年末县城及建制镇用地规模、常住人口及统计说明。 (三)建设局 1、本县城乡建设统计年报(1996-2006年)。 2、2005年、2008年末县城及建制镇用地规模常住人口及统计说明。(四)农业局 1、本县农业区划及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如高效农业发展规划、农业综合发展研究、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等)。 2、本县农业普查资料、土壤普查资料及主要图件。 3、本县“四低四荒”调查资料。 4、本县农业“十一五”及2020年发展规划。 5、本县历年农业生产统计资料。 6、本县蔬菜、瓜果基地建设现状及规划资料。 7、本县中、低产田现状及规划资料。 8、本县高产样板田现状及规划资料。 9、本县近年来农业生产主要经济指标。 10本县畜牧“十一五”及2020年发展规划。 11、本县机械化、规模化养猪、养牛、养鱼、养鸡等生产占地现状及规划用地需要。(五)林业局 1、本县林业“十一五”及2020年发展规划(图件、文字说明)。 2、本县林业资源普查资料。 3、本县水果(木本)生产现状及发展规划。 4、本县生态林分布、结构现状及发展规划。 5、本县绿化造林规划。 (六)水利局 1、本县水资源分布状况、水文地质资料及图件。 2、本县水利建设现状及用地规模。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准备工作阶段 准备工作包括成立规划领导小组和规划办公室,拟定规划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落实规划经费和人员,广泛收集已有的现状和规划资料等,具体包括: 1)组织准备 因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项综合协调工作,涉及到许多部门,所以土地总体规划应由当地政府来领导,成立由主管县长任组长,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总体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土地管理部门,负责日常工作。规划办公室是具体编制规划的工作班子,应包括主要学科的科技人员,但更重要的是有适合做综合工作的专家。 2)思想准备 思想动员是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因为目前规划无用论的思想还相当普遍。思想动员首先要说明规划的意义、目的和作用。 3)业务准备 包括编制和批准规划任务书(或工作方案)、业务培训、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落实经费等。 ①规划任务书:要求明确规划的范围、时间期限、指导思想、目的、参与规划的部门、成果要求以及方法步骤、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等。 ②工作计划:要求在明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任务的基础上制定,

内容包括:详细列出需搜集的各种信息资料及来源,明确每一步骤的具体任务和方法,进行人员分工和业务培训,明确物资设备供应,作出费用预算,确定时间进度表,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等。 (2)调查研究阶段 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自然资料、土地资源、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数据、图件、文件等资料。已有资料的不足部分或不准确部分,应进行必要的补查和核实。设置专题开展研究。通过上述工作,要对全区域土地利用状况、土地资源的优势和潜力,以及今后各项事业的土地需求量作出准确的预测,找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采取的方针与对策,编写《问题报告书》,为编制规划提供可靠依据。资料的质量对分析研究的结论是否准确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要通过资料的整理和对比,选择其中可靠程度高者加以应用。 1)确定土地利用问题 重点开展如下几方面研究 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了解土地利用的演变及其规律,目前土地利用的状况及存在问题。 ②土地利用潜力研究。包括土地资源的自然适宜性,待开发土地的潜力,以及不同投入水乎下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裁潜力。 ③各部门用地需要量预测。根据规划期间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预测各部门用地的需求量。 根据以上三方面调查研究,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相对照,可以提出当前存在的和规划期间可能发生的各种土地利用问题。从而确定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