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经练习题

政经练习题

1、具体劳动: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即一定形式的劳动。

2、抽象劳动: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即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3、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4、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劳动时间长度不变的条件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5、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6、固定资本:是指以机器、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7、流动资本:是指体现为原料、辅助材料、燃料等形式的生产资本。

8、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

9、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值。

10、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依靠自身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资本总额。

11、资本集中:是指几个资本结合成一个较大的资本而引起的个别资本规模的增大。

12、级差地租:是与土地的不同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它是由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所构成的。

13、绝对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私有权垄断所获取的地租。

简答题

简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作用

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不同商品的交换按照等价值原则进行。

作用:微观作用:激励创新,优胜劣汰。宏观作用:分配社会劳动,调节资源配置。

简述价值形成的四个阶段

1、是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简单的表现在与他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

2、是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他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

3、是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的表现在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4是货币形式。即当一种商品固定的起一般等价物作用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超额剩余价值向相对剩余价值转化的过程

追求剩余价值}提高劳动生产率---超额剩余价值消失--相对剩余价值产生

激烈的竞争}

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2、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通过个别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来实现的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阶段:购买、生产、销售。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马克思考察社会资本运动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

1、把社会生产从使用价值的构成划分为两大部类。

2、从价值的构成角度划分为

c、v、m三个部分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第Ⅰ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额等于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Ⅰ(v+m)=Ⅱc 第Ⅰ部类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不变资本之和。Ⅰ(c+v+m)=Ⅰc+Ⅱc 第Ⅱ部类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等于两大部类所创造的价值。Ⅱ(c+v+m)=Ⅰ(v+m)+Ⅱ(v+m)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第Ⅰ部类的可变资本加上追加可变资本,再加上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总和,必须等于第Ⅱ部类原有不变资本加上追加不变资本的总和。Ⅰ(v+mx+Δv)=Ⅱ(c+Δc)第Ⅰ部类的全部产品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不变资本加上追加不变资本之和。Ⅰ(c+v+m)=Ⅰ(c+Δc)+Ⅱ(c+Δc)第Ⅱ部类的全部产品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再加上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Ⅱ(c+v+m)=

Ⅰ(v+mx+Δv)+Ⅱ(v+mx+Δv)

利率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1、剩余价值率

2、资本的有机构成

3、资本的周转速度

4、不变资本的节约

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条件

原因:级差地租是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绝对地租是在于资本主义农业中存在着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条件: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土地有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差别。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

论述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

政府经济职能是指政府在经济领域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发挥的作用。政府的经济职能是由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制度和具体的经济条件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包括:

1、计划统筹。计划统筹就是政府从社会的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按照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有计划的调节,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关系,保证国民经济长期良好运行。

2、经济调节。经济调节就是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中社会供求的矛盾运动进行调控,以实现社会供求在总量上和结构上保持基本平衡。经济调节的目的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经济调节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3、市场监管。市场监管就是政府依法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监管的目的是要增进公共利益和合法私人利益,并避免或减少由个体经济决策带来的损害。

4、社会管理。社会管理就是政府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与社会事物,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的社会稳定。

5、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就是政府通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加快建立服务型政

府,营造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和有序的竞争秩序,加大公共管理力度,保证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充分供给,为经济发展提供心得动力。

6、国有资产管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求主导作用,在一些关键领域和支柱产业占有较大比重。在这种条件下,国家作为国有经济的所有者需要承担起所有者的职能,代表全体人民对国有资产进行有效监管,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和我国的基本国情。

联系中国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阐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性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曾经起过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这种经济体制存在权力过分集中,忽视甚至排斥商品经济,忽视甚至排斥市场作用等等弊端,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生产发展的要求,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了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了我国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需要,也适应了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需要,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具有升级和活力的经济体制。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经济体制,是充分发挥两者内在优势的新型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深刻的内涵:一是把市场经济作为经济运行中的资源配置方式,从而摆脱了把市场经济看做是资本主义特有属性的传统观念。二是把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社会制度属性,但他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四是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在有效配置资源方面的重要作用。

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这种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了不同于资

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特点和新优势,其基本特征是:1、在所有制结构上,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在分配制度上,实现能够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3、在宏观调控上,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服从国家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计划,服务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计算题

1、某企业生产10000件商品。投资固定资本30万元,使用年限为10年;投资流动资本9万元,周转时间为6个月;雇佣工人50人。月平均工资100元;每件商品社会价值为30元。计算:(1)剩余价值率为百分之多少(2)年预付资本周转速度为多少次(3)年剩余价值率为百分之多少

(1)剩余价值率=生产周期的剩余价值量/实际使用的可变资本=[(30×10000)-(9×12/6+30/10)]/(50×100×12)=150%

(2)年预付资本周转速度=[30×1/10+9×12/6]/(30+9)=0.54(次)

(3)M=m×n=150%×(121/6)=300%

2、甲、已两个资本主义企业,预付总资本均为100万元,甲企业固定资本为总资本的80%,使用寿命为10年;乙企业固定资本为总资本的40%,使用寿命为5年;甲企业流动资本年周转10次,乙企业流动资本年周转15次。资本有机构成为9:1。剩余价值率为100%。计算:(1)两企业的年剩余价值量各为多少(2)年剩余价值率各为多少(3)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各为多少

(1)年剩余价值量M甲=v×m×n=[100/(9+1)]×100%×10=100(万元)M乙=v×m×n=[100/(9+1)]×100%×15=150(万元)

(2)年剩余价值率M甲=M/v=100/10=1000% M乙=M/v=150/10=1500%

(3)预付资本周转次数n甲=[100×80%×1/10+(100-100×80%)×10]/100=2.08(次)n乙=[100×40%×1/15+(100-100×40%)×15]/100=9.08(次)

政经习题

政经习题 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生产力 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交换价值:指的是当一种产品在进行交换时,能换取到其他产品的价值。 价值: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上,就是商品的价值。 具体劳动: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叫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人类无差别的脑力和体力支出。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私人劳动:是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按照自己私人的利益和要求所进行的,其劳动具有私人性质。 社会劳动: 是指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提供给社会的,构成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其劳动具有社会性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 指劳动的生产效率或能力。通常由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单位产品所耗费的时间来表示。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能力,反映了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简单劳动: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 复杂劳动:指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而获得这些技术专长和知识,需要经受专门的培养和训练 商品经济:“自然经济”的对称。为交换而生产的经济形式。以交换为目的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 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市场经济是从商品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较高阶段。 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价格标准:价格标准,是货币的计量单位,是由货币的价值尺度派生出来的技术性规定。货币单位即价格标准。 通货膨胀 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 劳动力

政经课堂练习1

政治经济学练习题1 一、单项选择题 1.生产资料是指()。 A.劳动资料与劳动工具之和 B.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之和 C.劳动对象与生产工具之和 C.劳动对象与劳动工具之和 2.人们对于经济规律是()。 A.可以改造的 B.可以创造的 C.可以消灭的 D.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3.一个社会的生产方式,是指该社会()。 A.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D.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的统一 4.贯穿一切社会经济形态,在一切社会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是()。 A.按劳分配规律 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C.价值规律 D.剩余价值规律 5.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存在的各种内在矛盾的根源是()。 A.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 D.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矛盾 6.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必需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素是()。 A.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B.劳动、劳动工具、劳动资料 C.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劳动资料 D.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原料 7.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 A.价格等于价值 B.价格低于价值 C.价格高于价值 D.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8.马克思在研究商品时,之所以考察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A.构成物质财富的物质内容 B.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 C.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实体 D.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9.作为商品的计算机软件,其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 A.软件磁盘本身 B.软件的有用性 C.购买软件的货币 D.应用软件的计算机 10.在下列经济行为中,属于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是()。 A.顾客用10元钱可购买5斤苹果 B.顾客购买5斤苹果,一周后付款10元钱; C.顾客用10元钱购买了5斤苹 D.顾客向水果店以每斤2元的价格预定5斤苹果 11.商品与一般劳动产品相比较,它的主要特点是()。 A.商品是非劳动产品 B.商品是用来满足自己需要的劳动产品 C.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D.商品是用来馈赠的劳动产品

政经练习题

政治经济学练习题1 一、单项选择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B) A. 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B.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C.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 D. 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过程 2.社会生产起决定作用的是(A) A. 生产 B. 交换 C. 分配 D. 消费 3.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C) A. 社会分工 B. 机器的出现 C. 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D. 货币的使用 4.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C) A. 劳动生产率提高时价值量不变 B. 劳动生产率降低时价值量不变 C. 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D. 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正比 5.在历史上,资本的最原始形式是(D) A. 产业资本 B. 商人资本 C. 工业资本 D. 可变资本 6.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B) A. 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 劳动过程和创造新价值过程的统一 D. 劳动过程和转移旧价值过程的统一 7.资本家加速资本周转的目的是(C) A. 提高平均利润率 B. 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C. 提高剩余价值率 D. 提高资本积累率 9.在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中,(C)是其他各种形式的基础。 A. 生产价格 B. 平均利润 C. 生产成本 D. 利润

10.平均利润率是(A) A. 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B. 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C. 年剩余价值总量和预付可变资本总量的比率 D. 社会平均利润总量和社会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11.商业资本的职能是(A) A. 销售商品和实现商品中的价值与剩余价值 B. 销售商品和创造价值与剩余价值 C. 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D. 补偿流通领域中的流通费用 12.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依据是(B) A. 它们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B. 它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 C. 它们的物质形态不同 D. 它们在物质资料生产中的作用不同 二、多项选择题: 1.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有(ABCE) A. 产业利润 B. 商业利润 C. 借贷利息 D. 银行利润 E. 地租

政经试题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试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是指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B.物质生产和服务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D.劳动力和劳动关系 2.商品的两个属性是 A.交换价值与价值 B.使用价值于交换价值 C.使用价值与价值 D.生产与消费 3.复杂劳动是· A.熟练劳动者的劳动 B.简单劳动的加总 C.脑力劳动 D.体力劳动4.资本总公式中G变成G’ A.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B.是对等价交换的否定 C.是资本总公式本身显示出的矛盾 D.资本总公式的错误 5.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 A.简单再生产 B.扩大再生产 C.价值的生产 D.剩余价值的生产 6.能够给资本家带来利息的资本是 A.货币资本 B.商业资本 C.生产资本 D.借贷资本 7.资本主义条件下;工资额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有 A.下降趋势 B.上升趋势 C.有时上升,有时下降 D.基本稳定 8.剩余价值产生的关键是 A.货币转化为资本 B.劳动力成为商品 C.劳动成为商品 D.价值转化为剩余价值 9.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 A.有酬劳动过程 B.无酬劳动过程:; C.创造剩余价值过程 D.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 10.货币的本质是 A.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 B.财富的代表 C.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 D. 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 1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所经历的阶段顺序正确的为(1)危机(2)萧条(3)复苏(4)高涨 A.(1)(2)(3)(4) B.(1)(3)(2)(4) C.(4)(2)(1)(3) D.(2)(3)(1)(4) 12.流动资本是指 A.可变资本 B.流通资本 C.劳动资料和劳动力 D.劳动对象和劳动力 13.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A.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B.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 C.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 D.以上三者都不是 1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指 A.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B.生产的无限扩大与有效需求的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C.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之间的矛盾 D.以上三者都不是 15.维持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的条件是

政经 模拟题

《政治经济学I模拟试题》 一、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生产力;() (1)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 (2)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三个要素 (3)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4)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5)发展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 2.商品的使用价值:() (1)是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2)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3)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4)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5)是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3.对商品价值量的科学分析可以看出:() (1)同一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总量不变 (2)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3)商品使用价值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力成正比 (4)商品价值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力成反比 (5)社会劳动生产力提高会使社会总价值增大 4.通货紧缩:() (1)是指具有普遍代表意义的价格水平持续下跌 (2)表现为物价下降并没有带来消费量的增长 (3)表现为货币供应量增速放慢或负增长 (4)表现为生产效率提高使产品价格下跌 (5)表现为增加产品数量和提高质量使价格相对下降 5.社会主义生产过程是:() (1)劳动过程和公有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 (2)劳动过程和私人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 (3)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4)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5)表现为公有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6.初级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力具有商品性是因为:()(1)劳动者是公有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 (2)劳动产品归社会和劳动者自己所有 (3)劳动者是自主的劳动 (4)劳动者是公有企业和社会的主人 (5)因公有资产不能量化到个人劳动者只能通过合同与企业发生劳动交易关系7.工资:() (1)一般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2)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3)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4)是市场型按劳分配的结果和实现形式

政治政经计算题总结

政治政经计算题汇总 1.某资本家经营的企业原工作时间为每日8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为4 小时,剩余劳动时间为4小时。如果分别采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和相对剩 余价值生产方法,使剩余劳动时间各延长2小时,则他们的剩余价值率分别为() 2.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其预付资本的有机构成是4:1,每次投资的剩 余价值率是125%,该资本家每次投资的利润为() 3.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每次周转的利润为15万元,剩余价值率是75%,则资本的有机构成是() 4.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创办企业从事生产,60万元用于固定资本,以购 买机器设备等,40万元用于流动资本,以购买原材料和劳动力等(其购买劳动 力支付了10万元),一轮生产结束后,该企业的总资本达到了120万元,那么该企业的剩余价值率为() 5.某企业投资汽车的生产,生产一辆汽车所耗费的生产资料价值为15万元,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为5万元,假定市场的平均利润率为10%,那么在自由竞争 条件下,该汽车的生产价格为() 6.某资本家工厂共有资本100万元,其中购买劳动力部分为40万元,一次生产耗费不变资本50万元,生产出商品的价值为150万元,该资本的剩余价值率为() 7.一个工厂生产一台机器需要耗费固定资本10万元,流动资本为10万元(其中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为5万元),假定市场的平均利润率是20%,自由竞 争条件下生产一台机器,其生产价格多少? 8.某企业投资汽车的生产,生产一辆汽车所耗费的固定资本为15万元,流动资本为10万元(其中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为5万元),假定市场的平均利润率是10%,而该企业汽车价格为50万元。那么在垄断条件下,该汽车的垄断利润 是多少? 9.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是4:1,剩余价值率为100%,一 年周转4次,其年剩余价值率和年剩余价值量是多少?

马政经练习题

高辅政治政治经济学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 1.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指() A.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 B.B. 不同劳动过程的不同形式 C.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D.同一劳动过程中先后出现的两种不同形式 2.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应理解为() A.商品不可能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 B.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C. 商品消费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3.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A.剩余价值学说 B.生产价格理论 C.劳动二重性学说 D.劳动力商品理论 4.“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应该是() A.劳动和土地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才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劳动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 5.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 A.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B.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C.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D.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6.马克思指出:“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但它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量会是不同的:生产力提高时就多些,生产力降低时就少些。”这表明,社会或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之间的变化表现为() A.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不变 B.商品数量不变,价值量增大

政经试题和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在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最本质的关系是 A 生产关系 B 交换关系 C 分配关系 D 消费关系【】 2 划分经济时代和衡量人类控制自然能力并反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是 A 人的劳动 B 劳动对象 C 生产工具 D 生产资料【】 3 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 A 价值规律 B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C 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 D 按比例发展规律【】 4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条件是 A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B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 C 社会分工的出现 D 私有制的产生【】 5 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换算的比例是 A 商品生产者在交换中协商决定的 B 商品生产者在长期交换实践中自发确定的 C 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D 这两种劳动的不同特点决定的【】 6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 A 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B 货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C 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D 资本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7 剩余价值率是 A 剩余价值和不变资本的比率 B 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C 年剩余价值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D 剩余价值总额和社会资本总额的比率【】 8 个别资本家或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是 A 绝对剩余价值 B 相对剩余价值 C 超额剩余价值 D 年剩余价值【】 A 工人出卖劳动所得到的货币额 B 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的货币额 C 工人购买到生活资料和服务的货币额 D 工人生产出的商品价值实现的货币额【】 10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 A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B 生产盲目扩大趋势和劳动群众购买力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C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 D 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11 资本周转时间是指 A 劳动时间和流通时间 B 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 C 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 D 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12 年剩余价值率是 A 年剩余价值与固定资本之比 B 年剩余价值与流动资本之比

马政经问答题复习资料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问答题 第一章 1、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它们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二者关系: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与此同时转移了原材料、机器等的旧价值。具体劳动只有同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成为创造使用价值的源泉。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而且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2怎样认识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如何认识商品价值的构成与创造的关系?(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关系) (1)撇开了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就叫抽象劳动。商品交换的比例,就是以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的多少来确定的。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所以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2)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由于价值的创造不是孤立地进行,而总是与财富的创造过程结合在一起的,离开一定的财富创造过程,也说不上价值创造。但实际上,价值创造与财富创造并不完全是一回事。 3结合现实思考价值量的变化与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关系。 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也就越小。反之,就越大。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成正比,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为什么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劳动价值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思第一次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提出了劳动二重性理论,明确提出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从而把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 (2)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正是运用了劳动二重性理论,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3)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进而创造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等。 5.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是什么?价值规律有哪些作用? 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

政经试题1

1.所有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是 ( )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按劳分配规律 D.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 ) A.生产力 B.生产资料所有制 C.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 D.生产资料所有制及生产资料与劳 动者的结合方式 3.构成一个社会经济基础的是 ( ) A.社会生产力 B.社会生产关系 C.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D.占主导地位和非主导地位的一切生产关系的和 4.“物以稀为贵”这种现象在商品经济关系中主要是指 ( ) A.商品稀少价值就大 B.使用价值决定价值 C.供求关系对价值有影响 D.心理因素决定价值 5.支付工资的货币执行的是货币的 ( ) A.价值尺度职能 B.流通手段职能 C.支付手段职能 D.价格标准职能 6.不可以充当世界货币的是 ( ) A.黄金 B.其他贵金属 C.硬通货 D.有价证券 7.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在流通中购买到 ( ) A.生产资料 B.劳动力 C.劳动资料 D.劳动对象 8.资本主义条件下,雇佣工人的劳动报酬采取工资形式使得 ( ) A.劳动者的劳动全部表现为无酬劳动 B.劳动者的劳动全部表现为有酬劳动 C.无酬劳动和有酬劳动在空间上分离 D.无酬劳动和有酬劳动在时间上分离 9.从较长时期看,再生产劳动力所必要的消费资料的物资内容 ( ) A.不会有根本变化 B.会不断扩大 C.会不断缩小 D.只能有小幅度微调 10.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的特征是 ( ) A.物质财富创造过程 B.价值形成过程 C.价值增殖过程 D.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过程 11.资本家的哪部分资本“一开始就没有一个价值原子不是由别人的无酬劳动产生的” ( ) A.原始资本 B.预付不变资本 C.预付可变资本 D.用于积累的追加资本 12.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指 ( ) A.全部固定资本周转回来的时期 B.一年中周转的流动资本总额 C.预付可变资本的平均周转 D.预付资本各个不同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 1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资本主义 ( ) A.商品经济中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 B.商品经济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C.社会中生产社会化和私有制的矛盾 D.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14.下列各项中既属于流动资本又属于不变资本的是 ( ) A.以厂房形式存在的资本 B.以原材料形式存在的资本 C.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 D.以机器设备形式存在的资本

马政经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一般物品的使用价值的区别在于() a、前者是劳动生产出来的,后者是天然具有的 b、前者是他人生产的,后者是为自己生产的 c、前者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后者不是社会财富 d、商品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句话说明() a、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 b、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c、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3、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 a、劳动产品成为商品 b、生产资料成为商品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资本家手中集中了很多商品 4、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它是在() a、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b、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c、商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d、商品生产者与销售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5、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 a、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对立 b、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c、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d、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6、货币的基本职能是() a、价值手段与流通手段

b、支付手段与世界货币 c、储藏手段与支付手段 d、流通手段与储藏手段 7、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b、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 c、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 d、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8、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商品所创造的新价值是(d) a、剩余价值 b、商品价值 c、劳动力自身价值 d、剩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之和 9、可变资本的实物存在形式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劳动力 D.劳动产品 10、在价值形式发展中,没有发生本质变化的两种价值形式是 A 简单价值形式和扩大价值形式 B 扩大价值形式和一般价值形式 C 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D 货币形式和简单价值形式 11、 分析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目的是要说明剩余价值是 A 在流通领域中产生的,与生产领域无关 B 在流通领域中产生的,但要以生产领域为条件 C 在生产领域中产生的,与流通领域无关 D 在生产领域中产生的,但要以流通领域为条件【】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项目中属于劳动对象的有 A.开采中的石油 B.纺纱用的棉花 C.冶炼用矿石 D.生产用的厂房

重要的政经简答题和论述题

简答题 1.简述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这两种方法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1)两者的本质和结果是一致的,它们都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增加了剩余价值量,提高了剥削程度;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3)两者的物质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 2.简述商品价值量区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时间的意义 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但个别劳动时间的长短对商品生产者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如果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他的商品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交换,他所耗费的劳动就得到全部补偿,利益没受损失,生产还可以维持。 (2)如果商品生产者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他的商品也只能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交换,其耗费的劳动就有一部分得不到补偿,生产就会亏损,利益就受到损失,在竞争中就处于不利地位。 (3)如果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他的商品也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交换,其耗费的劳动不仅得到补偿,而且还可获得较多利益,生产盈利性大,在竞争中就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因此个别劳动时间无论是大于、等于还是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都会涉及到商品生产者的利益,关系到商品生产者在生产中的成败,直接影响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3.简述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和表明的原理 (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必须具备三个实现条件,即:Ⅰ(v+m)=Ⅱc这是最基本的实现条件。通过这一基本实现条件,可以引申出两个派生条件,即:Ⅰ(c+v+m)=Ⅰc+Ⅱc,Ⅱ(c+v+m)=Ⅰ(v+m)+Ⅱ(v+m)。

政经-填空、判断题

农经《政治经济学》填空题、判断题 第一章绪论 1、在西方,经济学说最初产生于古希腊和古罗马。 2、最早使用“经济”一词的是色诺芬。 3、经济学的最初含义:就是家庭管理的意思。 4、古希腊杰出思想家亚里斯多德写了一本《经济学》,认为经济学就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 的家庭经济问题。 5、重商主义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法国的蒙克莱田,首次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 6、蒙克莱田在1615年出版了《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的著作,目的是说明经济 问题就是“国家管理”。 7、古典政治经济学是历史上最早的政治经济学。英国的威廉·配第为创始人。 8、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9、物质资料的生产不仅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而且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 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10、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的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11、劳动力是蕴藏在人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12、在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劳动工具,特别是机械性生产工具。 1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14、社会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15、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支配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关系演变的客观经济规律。 16、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 1、自然经济组织的具体表现: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的共同体经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庄 园经济以及农民的家庭经济。 2、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自然经济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3、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 4、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5、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6、价值是商品的特有属性,也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7、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8、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形成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 9、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惟一源泉。 10、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这是产品成为商品的物质前提。 11、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核心。 12、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阐明剩余价值来源的关键。 13、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14、个别劳动时间如果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他的劳动耗费,就会得到全部补偿; 15、如果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他的劳动耗费就会有一部分不被社会承认, 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16、如果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他的劳动不仅会全部得到补偿,还能获得更多 的收益,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政经计算题

马克思经济学计算题 c——不变资本v——可变资本m——剩余价值w——商品G ——货币Pm——生产资料A——劳动力 C / V——资本有机构成

额+一年中流动资本周转价值总额)=100万元/[100万元×3/5/5+100万元×(12/3)×(2/5)]≈0.58 二.计算题(请写出计算公式、过程、答数。10分) 某资本家预付1000万元办一企业,其中固定资本为800万元,平均使用5年;流动资本200万元(其中工资为100万元),平均3个月周转一次;其剩余价值率为100%。试计算该企业的 1.年剩余价值量为多少?(3分) 可变资本v即工资:100万元,年剩余价值量M=m’?v?n=100%×100万元×12/3=400万元 2.年剩余价值率为多少?(3分) 年剩余价值率M’=m’?n=100%×12/3=400% 3.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多少?(4分) 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预付资本总额/(一年中固定资本周转价值总额+一年中流动资本周转价值总额)=1000万元/(800万元/5+200万元×12/3)≈1.04 三.计算题(请写出计算公式、过程、答数。10分) 假定某企业预付资本总额为1000万元,其中厂房价值为300万元,平均使用30年;机器设备价值为400万元,平均使用10年;工具价值100万元,平均使用5年;原材料和工资等价值为200万元,平均每年周转5次。试计算: 4. 该企业的预付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各多少?(2分) 固定资本=(300+400+100)万元=800万元,流动资本=200万元

马政经试题整理以及答案.doc

马政经试题整理 辨析 1.流动资本指"生产过程中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 答:错。生产资本按照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o固定资本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等形式存在的那一部分生产资本。)流动资本是指以劳动力形式和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那一部分生产资本。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才是按照资本在价值增殖中的不同作用划分的。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预付资本带来的,而仅仅是可变资本的产物,工人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2.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和价值量 答: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但不能增加价值量。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生产的能力或效率。【以单位时间内生产产品的数量计算;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形成的价值量不变】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者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随着生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提高的,故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呈下降的趋势) 3.金融资本是指“银行支配而由工业资本家运用的资本”。 答:错。金融资本是工业垄断资本与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了一种新型垄断资本。银行与工业企业之间的密切关系:①银行与工业企业信贷关系固定化;②银行与工业企业相互持股;③银行与工业企业相互派人员进入公司法人治理机构。 简答 1.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答:商品的二因素(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2.资本技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的关系 答:一般来说,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又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但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除了取决于资本的技术构成的变化以外,还受到生产资料和劳动和本身价值变化的影响。 (山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称为资本的技术构成。(在物质形态方面)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表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比成为资本的价值构成。(在价值方面)由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c: v)。) 3.马克思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的意义 答:(资本主义社会中各产业部门的资本周转速度和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出现等量资本不能获得等量利润的情况,引起各部门资本家间为取得更有利投资场所而进行的激烈竞争,通过资本在不同部门间的转移实现,从而形成了平均利润和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割断了利润和剩余价值在量上的联系,却把利润和资本相联系,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事实上,平均利润只是个部门资本家通过部门间的竞争,对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重新分割的结果。 生产价格的形成以平均利润率的存在为前提,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也就是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生产价格是商品的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在生产价格形成以后,价值规律通过生产价格规律发生作用,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马克思原理课政经部分计算题及参考答案

政治经济学计算题(资本主义部分) 1.去年在供求一致的条件下,某种商品的单位价格为10元,今年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25%,货币币值不变,但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社会生产这种商品为10000件,而社会需求15000件。 计算: (1)该商品单位价值今年为多少? (2)在供求关系变化的条件下,该商品单位价格为多少? (3)商品单位价格背离价值多少? 解:去年:单位商品价格10元;今年:提高劳动生产率25%,货币价值不变; 供:10000件,求:15000件。 在劳动生产率变化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总量不变 当今年劳动生产率提高25%的条件下,设每件社会价值为x元 则: 10:x=(1+25%):1 (1)每件商品社会价值 = 10元/(1+25%)= 8元 (2)供求变化下的每件商品的价格= (15000×8元/件)/10000件 = 12元/件 (3)商品单位价格背离价值 = 12元 -8元 = 4元/件

2.1936年天津东亚毛纺厂工人的工资每人每天为0.4元。一个工人每天劳动12小时,可生产毛线12磅, 每磅毛线售价为2元,生产12磅毛线需消耗劳动资料和原材料的价值为21.6元。计算: (1)一个工人在12小时内创造新价值是多少? (2)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多少? (3)剩余价值率是多少? (4)在一个工作日中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是多少? 解:(1) 2元×12磅 =24元 24元 -21.6元 =2.4元(新价值) (2)m = 2.4元 -0.4元 = 2元 (3)m′= m/v = 2元/0.4元 = 500% (4)雇佣工人12小时创造新价值2.4元, 2:0.4=5:1 既然m′= 500% 那么:必要劳动时间=2小时剩余劳动时间=10小时 3.某资本家纺纱厂原属于中等生产条件,按社会劳动生产率,月产棉纱为1000斤。投资在机器设备等劳

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辨析题 选择题

《政经辨析题》 辨析题 1.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所以货币就是资本。× 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但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货币才转化为资本。作为资本的货币和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有着不同的流通形式和本质的区别。(1) 流通形式不同。货币的流通公式是W-G-W;资本的流通公式是G-W-G。 (2)流通的内容不同。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其经济内容是价值量相等、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相交换,即同量异质;资本流通,其经济内容是用货币购买商品,然后把商品卖掉,重新换回货币,即同质异量。(3)流通的目的不同。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目的在于换取生产消费或生活消费所需要的使用价值。资本流通,目的是为了取得更多的货币。(4)流通的限度不同。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流通过程是有限的,商品所有者只要实现了相互间的商品交换,流通过程就结束了。但资本流通过程却是无限的。因此,通过两种流通形式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资本流通的完整流通形式是:G—W—G’。这里G’=G+△G。△G是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值额,称为剩余价值(m)。可见,资本流通的根本特点就是货币在运动中能够带来剩余价值,发生了价值增值。所以,资本就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按照价值规律,商品交换应按其价值进行等价交换,因而在流通过程中,商品价值量不能变化,不能发生价值增值。但经过流通过程,资本价值量却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价值增值。 2.剩余价值不是在流通中产生的,所以它可以离开流通。× 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在流通中,如果按照等价的原则进行交换,是不能发生价值增殖的;如果按不等价的原则进行交换,同样也不能发生价值增殖,因为一方的所得,正是另一方的所失,流通中的价值总量并没有增大。剩余价值又不能离开流通产生。流通是商品所有者全部相互关系的总和。资本家必须在流通中购买生产要素,又必须在流通中出售商品。如果不买也不卖,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既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产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3.既然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所以剩余价值是由全部资本带来的。×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它体现着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依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资本可以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C)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消耗自己的使用价值并转移自己的价值,不发生价值增殖。可变资本(V)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生产出剩余价值,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所以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带来的,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 4.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从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则是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又按社会价值出售而获得的。由于资本家普遍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活资料价值下降,从而劳动力的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该命题的错误在干颠倒了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因果关系。

政经概念题选择题

概念题 1.商品2.交换价值3.价值4.抽象劳动5.商品经济 6.复杂劳动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8.劳动生产率 1.货币2.价值尺度3.价格4.商品流通5.世界货币 6.货币流通规律7.纸币8.通货膨胀9.通货紧缩10.价值规律 1.资本2.人力资本3.价值增殖过程 4.剩余价值5.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 6.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7.剩余价值率 8.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9.超额剩余价值 10.绝对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11.剩余价值规律 12.简单协作13.机器协作 14.业主制15.合伙制16.股份合作制 17.公司制18.工资19.奖金20.津贴 21.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22.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1.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2.资本积累3.资本技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 4.资本有机构成5.相对人口过剩6.资本积聚7.资本集中8.并购 9.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10.资本原始积累 1.资本循环2.资本周转3.资本周转时间4.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5.固定资本更新6.折旧7.折旧费8.折旧率 9.物质磨损和精神磨损10.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11.年剩余价值率12.资本筹集13.机会成本 1.个别资本和社会资本2.社会总产品3.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4.竞争性行业和非竞争性行业 5.幼稚性产业、传统性产业和支柱性产业 6.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1.利润和利润率2. 成本价格3. 机会成本4. 平均利润

5. 生产价格 6. 商业资本 7. 生产性流通费用 8.纯粹流通费用 1.借贷资本2.利息3.利息率4.金融工具5.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6.金融风险7.股份制8.股票9.股息10.股票价格 11.虚拟资本12.创业利润13.信用14.商业信用15.期票16.银行信用 选择题 1.一切商品中都包含价值与使用价值两个因素,这是因为: ⑴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就不会有价值 ⑵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就必然有价值 ⑶没有价值的物品,虽然有使用价值也不是商品 ⑷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⑸商品价值是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 2.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是: ⑴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基础 ⑵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内容 ⑶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⑷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 ⑸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 3.在简单商品经济中,由其基本矛盾决定的其他矛盾有: ⑴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 ⑵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 ⑶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 ⑷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矛盾 ⑸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4.决定劳动生产力高低的主要因素是: ⑴劳动者的技能的熟练程度 ⑵科技水平和它在工艺上的应用程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