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绪论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而发展、建立的新兴交叉学科,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

健康:人们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品质的良好状态,健康的对立面就是疾病。

医学模式:特定时期内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基本看法与态度,是一定时期内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哲学观在医学上的反映。

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

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

行为主义学派:华生、斯金纳

人本主义学派:马斯洛、罗杰斯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认识、审美、自我实现认知心理学:奈瑟、西蒙

心理学基础

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和活动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注意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基础情绪和情感活动

心理现象意志过程确定目标并克服困难

人格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观念

人格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感觉与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注意的品质:广度、稳定性、分配、转移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情绪:生物需要,低级的,人和动物,出现早,情境性、外显性、冲动性情感:社会需要,高级的,人,出现晚,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

联系: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绪是情感的具体表现,互相离不开。

意志的品质: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

人格: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具有不同遗传素质的个体在不尽相同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带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等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希波克拉底: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

性格:指人对现实典型的、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心理特征。

心理应激

应激:多种有害因素刺激产生的一种综合征警戒期阻抗期衰竭期

心理应激:心理应激引起的个体非特异性生理和心理反应,是机体对外界刺激的适应过程。应激过程:应激源形成、应激的中介影响因素、应激反应、应急结果。

应激中介机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人格

心理防御机制:压抑、投射、否认、退行、反向、认同、转移、幽默、升华

应激预防:避免接触应激源、完善人格特征、强健体魄、时间管理

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广义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疾病。狭义仅指躯体器质性疾病。

心身疾病的特点: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生过程。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生物或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发病的基础。某些人格易患。一般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或器官。综合治疗效果较好。

心身疾病的诊断原则: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与躯体症状有时间关系,存在器质性变化或病生变化,排除躯体症状、精神病。

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

生理、心理、适应性行为

心理发展:个体的心理行为按照一定的规律,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幼稚到成熟的变化过程。

3岁以内:大脑发育心理发展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3岁以后:独立意愿,第一反抗期

心理问题:指由于各种心理社会因素引发的内心冲突,导致心理活动的失衡状态。

心理障碍:个体因各种生理、心理、社会因素引发的心理功能失调和行为异常感觉。

判断心理异常的方法:

判断标准:1.医学标准 2.统计学标准 3.内省经验标准 4.社会适应标准

三原则:个体心理活动的主观世界与外在的客观世界是否保持统一、心理活动的内在过程是否保持一致、以及人格是否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三方面来判断是否存在心理异常

一般心理问题与严重心理问题区别:

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

刺激因素现实生活、工作压力强烈严重的个体威胁

反应强度与刺激相关强烈难以平息

持续时间2个月以内2个月到半年

意志行为理智不失常态多数短暂失态

泛化程度没有泛化稍泛化

心理障碍的表现:

认知障碍:感觉(增强减弱)、知觉(错觉幻觉)、注意(增强减弱)、思维(速度逻辑妄想)、记忆(减弱遗忘、错构症、虚构症)智能障碍(痴呆)

情感障碍:增强减弱倒错爆发焦虑恐怖易激惹

意志行为障碍:增强减弱/精神运动性兴奋(协调/不协调)抑制(木僵症、蜡样屈曲、违拗症、重复或刻板动作、强迫动作)

精神分裂症:单纯型(懒)青春型(乱)紧张型(僵)

心境障碍:抑郁躁狂情感思维意志行为(三低三高)

神经症: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躯体形式障碍、神经衰弱、癔症

心理评估

心理评估:是根据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患者的心理行为进行定性或定量描述的过程。

心理评估的方法:调查法、观察法、唔谈法、心理测验法

心理测验的基本要素:标准化、常模、信度、效度

智力测验:韦氏成人智力评定量表、比内西蒙智力测验、瑞文联合智力测验

人格测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卡特尔16项人格测验16PF、艾森克人格测验EPQ 临床评定量表:症状、典型行为、抑郁、焦虑、社会生活事件

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依据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对特定对象的心理行为施加影响,以促使其向着预期的目标发生转变的过程。

心理干预的基本技能:尊重、真诚、共情、关注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员采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共同磋商/治疗,从而提高认识、消除症状、健康发展。

精神分析治疗:自由联想、梦的分析、阻抗分析、移情分析、解释弗洛伊德

行为治疗:放松训练、系统脱敏法、厌恶疗法、满灌疗法、操作学习和角色扮演

认知行为治疗:贝克认知疗法:改变认知、行为技术,艾利斯的ABC合理情绪疗法RET:A 陈述B看法C情绪性后果D不合理想法诘难E动摇原有想法

当事人中心疗法:马斯洛(层次)、罗斯杰

森田疗法: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患者心理与医患关系

患者权利:享受医疗服务、享有被尊重了解、享有疾病知情权、享有个人保密权、享有监督自己医疗权力实现的权力、享有免除病前社会责任。

患者义务:及时就医、遵守医嘱、遵守医疗制度、支付医疗费用、配合医护人员。

临终心理:否认、愤怒、、协议、抑郁、接受

癌症心理:休克恐惧、否认怀疑、愤怒沮丧、接受适应

案例题:

①提取症状(看着符合或有点问题的症状就凑上去)/诊断的依据有哪些(病程指标,症状标准,排除标准)

②处理:检测方法(主要是心理评估和量表)

★(看清楚题目问你的是心理评估(观察法,调查法晤谈法,心理测验法)还是心理测验(注意一下老年人的神经心理测验)

其中测验里面挑选一个合适的方法

③心理测验的组成要素(信度,效度,常模,标准化)

④治疗建议:选择合适的心理干预方法以及操作步骤

⑤心理干预措施之外给患者的建议——无标准障碍(根据自己的医德体会,结合正常人,给一些生活建议,尽可能多一些)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 第1章绪论 1、医学心理学概念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和患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规律,并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科学。 2、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研究心理因素在各类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2)研究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因素对机体各器官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 3)研究人格心理特征在疾病发生和康复中的作用 4)研究如何通过人的认识第心理功能支配和调节自身的生理功能 3、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分为观察法(包括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调查法(包括晤谈法和问卷法)、测验法和实验法;根据所研究的对象多少,还可分为个案法和抽样法;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时间性质,可分为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 第2章心理学基本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心理动力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五个方面:潜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心理发展理论、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和释梦理论。 1、潜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 Ⅰ意识:能被个体察觉到的心理活动(感觉、知觉、情绪、思维) Ⅱ潜意识:无法被个体感知到的那部分心理活动(动物性本能、冲动,经验,欲望,动机) 1)潜意识是人类活动的原动力所在 2)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理解潜意识对行为特别是对变态行为的影响,是理解精神分析思想的关键。 Ⅲ前意识: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 前意识保持对欲望和需求的控制,使其尽可能按照外界现实规范的要求和个人 道德来调节,是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缓冲区。 潜意识中的心理活动只有经过前意识的审查、认可才能进入意识。 2、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和相互协调构成了人格的基础。本我追求本能欲望的满足,是生存的原动力;超我监督、控制个体按照社会道德标准行事,以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自我则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冲突,使个体适应环境。 Ⅰ本我:与生俱来的、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存在于潜意识的深处,代表人的生物性本能和冲动,主要是性本能和破坏欲。遵循“享乐原则”,本我冲动永远存在。 Ⅱ自我:个体出生后在与现实接触中由本我发展分化而来,大部分存在于意识中,代表着理性与审视。遵循“现实原则”,自我的成熟水平决定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Ⅲ超我:个体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道德化的自我,是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将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第内化的结果,属于道德、良心的部分,是人格的最高形式和最文 明的部分,遵循“至善原则”。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医学心理学的定义: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而发展、建立的新兴交叉学科,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它研究社会心理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解决医学领域中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是客观现实的反应。 2、医学模式:特定时期内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基本看法与态度,是一定时期内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哲学观在医学上的反映。 模式转变: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3、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4、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 范围:①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②研究心身互相作用及其机制;③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④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⑤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5、学科性质:交叉学科、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简答) 7、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的分类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心理现象结构示意图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食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感觉是知觉形成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进一步深化。感觉反应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是反映事物的整体属性及外部联系。知觉虽以感觉为基础,但是知觉不是各种感觉的简单集合或总合。 3、知觉的特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4、注意的品质:①注意的广度;②注意的稳定性;③注意的分配;④注意的转移

7、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思维的种类: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8、情绪与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所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情绪情感的区别与联系:首先,从产生原因来看:情绪是由生物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体验,如饮食、安全等需要引起的偷快或不愉快、恐惧等体验; 而情感则是由社会性需要的体验,如尊重、交往等需要引起的体验。因此,情绪是低级的,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情感是高级的,是人类所特有的。其次,从情络与情感的发生来看,情绪出现得早,情感出现得晚。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最先出现的是情绪反应,之后随着个体发展,有了社会性需要,才有情感体验的出现。再次,从情绪与情感的表现来看,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境性、外显性、冲动性,它往往随着情境的改变和需要的满足而减弱或消失。情绪发生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生理变化,具有较强的表现性,如高兴时手舞足蹈,愤怒时暴跳如雷等。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等特点,如爱情、良心、自豪等,它更深沉、内隐,不易外露,旦形成便成为相对稳定的结构。 虽有区别,但密不可分。首先,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绪离不开情感。其次,情绪离不开情感,是情感的具体表现。 9、情绪状态的分类:心境、激情、应激。 10、情感的分类:①道德感②理智感③美感 11、意志的品质:自觉性、果断性、自治性、坚持性(选择题) 12、人格:是指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即具有不同遗传素质的个体在不尽相同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1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①生理的需要②安全的需要③归属和爱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⑤认识需要6、审美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 14、气质的概念:是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14、气质类型:分为胆汁质(热情直率,精力旺盛,缺乏耐心,冲动)、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迅速)、黏液质(反应慢,动作迟缓,态度稳重,实干精神,情绪不外露)、抑郁质(不善交际,多愁善感)。 15、性格的概念:是指人对现实典型的、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心理特制。 第三章心理应激 1、心理应激的概念:是指由心理刺激引起的个体非特异性生理和心理反应,是机体对外界刺激的适应过程。 2、一般适应综合征(GAS)的三个阶段:警戒期、阻抗期、衰竭期 3、应激的生理反应:神经-神经中介机制;神经-内分泌中介机制;神经-免疫系统中介机制。 4、心理防御机制常见类型:压抑、投射、否认、退行、反向、认同、转移、幽默、升华。 5、心理应激作用过程示意图(认知评价是应激中介机制最关键的品质) 应激源应激中间(介)变量应激反应 社会支持 生应对方式心理反应 活行为反应健康疾病 事 件 6、应激源的分类:(选择) 躯体性应激源心理性应激源社会性应激源文化性应激源自然性应激源 7、人格与特定健康的关系 A型行为模式:生活节奏快,缺乏耐心,不安于现状,具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和攻击性,很难处于放松状态。与冠状动脉疾病、心血管疾病关系更为密切 C型行为模式:内向、退缩、情绪不稳定、不表达负性情绪,核心特征:过度社会化、压抑、自我克制、不表达负性情绪、过分耐心、过度合作、屈从让步,不知拒绝。与癌症关系更为密切 第四章心身疾病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1、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和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决定医学领域中的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他有助于临床上“重治轻伤”“只见病,不见人”的不良倾向,为医学提供心理学的研究和干预手段,并改善病人生活质量、改善医患关系。 2、心理学研究任务:心理行为因素在人类的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规律;心身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如何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各种疾病对人的心理行为的影响规律,如何加强医患沟通,改善医患关系。 3、心理测量法是采用经过信度、效度检验的心理测验和评定量表研究心理行为的一种方法,结果能够数量化。 4、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身心统一的观点;社会影响的观点;认知评价的观点;主动调节的观点;情绪作用的观点;个性特征的观点。 5、行为主义理论:华生;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精神分析理论:佛罗尹德 6、心理过程包括:情绪过程;意志过程;认知过程。人格或个性包括:人格倾向 7、认知过程是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察觉,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注意。 8、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9、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和遗忘、再认和再现。 10、情绪与情感的区别:情绪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情感是与社会需要有关,;情感比情绪更稳定。 11、意志的特征:意志行动是有自觉目的的行动、是以随意运动为基础的、总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12、需要层次论:由人本主义家马斯洛提出的。由高到低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喝归属的需要、尊重和自我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3、气质的意义: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但是气质类型与职业匹配的人容易获得成功。 14、A型行为表现为“雄心勃勃、竞争性强、易于激动、好争执、敏捷但缺乏耐心、语声洪亮和时间紧迫感”。——为冠心病发病,其发病率比B型行为的2.37倍。 15、心理卫生一词是1943年斯惠特提出来的。 16、3岁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7岁前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17、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性功能障碍。 18、心理应激:指个体在觉察需求与满足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 19、心里紧张刺激与高血压、溃疡病、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癌症等发病率的增高有关系。 20、精神分析学家Dunbar认为,至少8种如冠状动脉梗赛、高血压心脏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糖尿病等和人格特征有关。 21、如果生活变化过大、过多、过快和持续过久,就会造成适应新的困难,引起严重的心理应激,甚至损害健康。22、心理评估:是运用多种方法所获得的信息,对个体某一心理现象作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客观描述的结果。 23、心理测验按功能分为: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成就测验和人格测验。按组织方式分:个体测验、团体测验。 24、智力测验量表为法国比奈—西蒙1905年编制。 25、人格测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MMPI是世界上使用频率最高的心理测验由麦金利等编制,包括10个分量表和4个效度量表。洛夏测验由10涨墨迹图组成,主题统觉测验由20张有主题的图片(其中一张为白卡)组成。 26、心理治疗的特点:自主性、学习性。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小结

第一章绪论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中的规律,应用规律来维护健康和防治疾病。 健康与现代医学模式的关系: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虚弱,而应包括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现代医学不仅要保证躯体健康,而且还要促进精神愉快和社会功能完好,两者是相符一致的。 医学模式:是指一定时期内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总体认识,并成为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主要特征:1.承认心理社会因素是致病的主要原因;2.关注与心理社会有关的疾病日趋增多的趋势;3.全面了解患者,尤其是其心理状态,是诊断、治疗的重要前提;4.心理状态的改变为机体的功能改变提供早期信息;5.应用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措施;6.良好的医患关系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第二章基础心理学知识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性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需要:个体因缺乏或追求某种需求所引起的不平衡状态。 动机:一种由需要所推动的,引发和维持个体行为的内在心理倾向,是行为的直接动因。其核心作用是满足需要,使机体与环境保持平衡。 冲突:又称动机冲突,心理学上指个体心理上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机但不能同时满足,发生冲突并产生相应的挫折感和负性情绪状态。 挫折:指个体动机性行为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遭到阻碍,同时伴有不悦、烦恼、沮丧等负性情绪的出现。 趋-避冲突:个体对同一对象既想接近又想回避,但主观条件只能选择其一而产生的心理冲突,伴有负性情绪。 双趋冲突:个体对两个同时出现的动机均想接近,主观条件只能选择其一,由此而产生的心理冲突,伴有负性情绪。 第三章心理健康与病理心理 心理健康(心理卫生):以积极有益的教育与措施,维护和改进人们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特点是:对象的广泛性、内容的广涵盖性、途径的多样性、目标的长远性。 病理心理:病理心理体现在三方面的失调:1.心理活动与社会环境的失调2.心理活动内部的失调3.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失调 第四章心理应激 应激:各种刺激作用于个体,使其生理或心理的内稳态受到干扰时,个体在多因素作用下出现的努力维持内稳态稳定的过程。应激是一种刺激/反应/过程。 心理应激:人对外界环境有害威胁、挑战经认知、评级后产生的生理、心理、行为反应。是个体在实际或认识上的要求(或需要)与满足这些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作用过程。 GAS全身适应综合征:应激是机体对紧张刺激物的一系列非特异性的适应反应,主要局限于生理、生化方面的改变,称之为全身适应性综合征。 应激源:引起应激的因素,包括各种来自外界物质环境、人体内环境和心理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应激的生理反应分期:警戒期、抵抗期、衰竭期 应激的心身中介机制:神经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中枢神经递质系统、免疫系统 应激与疾病:心血管疾病、免疫相关障碍、溃疡和消化道疾病、癌症和神经元变性障碍

医学心理学【问答题】知识点总结

医学心理学【问答题】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要的层次论。认为每个人都存在一定的内在价值。这种内在价值就是人的潜能或基本需要,人的需要应该得到满足,潜能应该得到释放。 ⑴生理的需要:生理的需要是个体生存必不可少的需要,具有自我和种族保存的意义。生理的需要在人类各种需要中占有最强的优势,当一个人被生理需要所控制时,其他的需要均会被推到次要的地位。 ⑵安全的需要:当人的生理需要获得一定程度满足之后,随之便产生新的需要,即安全的需要,以求免受威胁、免于孤独、免受别人的侵犯,满足需求获得安全感。 ⑶归属和爱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就是参加一定的组织,依附于某个团体等。爱的需要包括接受他人和给予他人爱的需求。归属和爱的需要缺失会抑制人的健康成长和影响到人的潜力的发展。 ⑷尊重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认同,包括自我尊重和他人尊重两个方面。一个人在人际交往中,如果得到社会认同,受到他人的尊重,就会产生自信、自强的心理体验,反之则会产生自卑、虚弱和无梦的感受。⑸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前四种需要获得满足的基础上产生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指个体的潜能和天赋得到充分的发挥。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们追求奋斗的目标,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 2.现代心理生物学理论发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发展迅速的分子生物学和各种成像技术使人们对心理学的生物学基础有了更为直观和精细的认识。 ⑴遗传学的研究:早就已经表明很多精神疾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病,如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虽然基因治疗在精神疾病中的应用还处于非常初期的探索阶段,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它有可能成为对付精神疾病的重要手段。 ⑵神经内分泌的研究:心理行为与神经内分泌调节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其中由下丘脑、垂体和靶器官构成的几个轴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①下丘脑-垂体-甲状腺(HPT)轴:由下丘脑所释放的激素TRH对神经选的兴奋性和神经递质的调节,特别是对黑质-纹状体DA系统、中枢隔和海马带胆碱能系统的调节作用有些直接作用。 ②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由下丘脑释放的CRH,垂体释放的ACRH和外周器官肾上腺皮质释放的皮质醇都与应激调节有关。脑对应激的调节主要通过以下两条途径Ⅰ兴奋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从而增加糖皮质激素的合成和分泌Ⅱ激活脑干青斑核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而释放儿茶酚胺。同时,脑边缘系统,如海马、内嗅皮质等也参与应激的调节。 ③下丘脑-垂体-性腺(HPG)轴:由HPG轴释放的性激素在个体出生后与心理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于性的发育。 此外生长激素GH,催乳素RRL,缩胆囊素CCK,血管紧张素VAP等也具有重要的神经内分泌功能,可能影响正常与异常的发生发展过程。 ⑶中枢神经递质的研究:目前研究证明Ach,NE,DA,5-HT,谷氨酸,GABA等经典的神经递质在正常和异常的心理活动中发挥了作用。 ⑷神经免疫学的研究:心理因素和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有很密切的关系。 ①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功能起调节作用,尤其在机体应激过程中。神经激素和神经调节激素在应激的作用下影响着免疫功能的不同方面。 ②心理因素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很大:负性生活事件使恶性肿瘤发病率升高;很多重性精神疾病也常伴有免疫功能的改变;使用精神药物也可使免疫细胞数量和功能发生改变,对免疫功能起着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⑸脑影像技术:目前用于脑定位、脑功能及脑代谢研究的脑影像技术在认知神经科学、临床心理学和临床医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⑹心理应激测试术MST:主要用于各系统的心理生理研究。 3.应激生理中介相关成分? ⑴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机体面对急性应激时,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髓质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后者与受体结合引起器官功能和激活水平的变化。 ⑵自主神经系统: 经由下丘脑的调节,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平衡调节机体的放松和应激水平。没有紧急情况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处于优势,紧急情况下交感神经活动处于优势。 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 受中枢神经系统调控。无应激情况下,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有直接的负反馈效应而达到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绪论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而发展、建立的新兴交叉学科,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 健康:人们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品质的良好状态,健康的对立面就是疾病。 医学模式:特定时期内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基本看法与态度,是一定时期内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哲学观在医学上的反映。 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 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 行为主义学派:华生、斯金纳 人本主义学派:马斯洛、罗杰斯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认识、审美、自我实现认知心理学:奈瑟、西蒙 心理学基础 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和活动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注意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基础情绪和情感活动 心理现象意志过程确定目标并克服困难 人格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观念 人格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感觉与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注意的品质:广度、稳定性、分配、转移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情绪:生物需要,低级的,人和动物,出现早,情境性、外显性、冲动性情感:社会需要,高级的,人,出现晚,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 联系: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绪是情感的具体表现,互相离不开。 意志的品质: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 人格: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具有不同遗传素质的个体在不尽相同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带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等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希波克拉底: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 性格:指人对现实典型的、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心理特征。 心理应激

医学心理学 考试复习要点

考试复习要点 考点: 一、医学心理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 1、医学模式的转变 2、预防疾病战略转变 3、临床医疗工作的需要 4、改善医患关系 二、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是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的疾病和健康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研究任务是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将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医学,已达到防病治病和增进健康的目的 3、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实验、测验、评定评估等 心理测验法与评定量表法的优点和缺点有哪些? 【例题】关于医学心理学实验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正确的是 A只在实验室中完成B只以人为实验对象C只记录生物学指标D只在有目的的、控制某些条件进行E只使用现代仪器答案是D 三、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及其学派 1、精神分析基本理论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三个层次,即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正常人的心理活动大部分都是在潜意识中进行,因其不能进入意识领域,所以都得不到满足。他认为童年时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是引起各种心理障碍、心身疾病的根源。治疗原则是通过自由联想、释梦、催眠、移情等方法挖掘出其压抑的潜意识冲突,予以解释并在意识领域消除。 2、心理生理学理论坎农等认为心身是统一的,心理因素对健康及疾病产生的影响必须通过生理活动作为中介机制,生理中介是指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三个调节系统而对人体健康发生影响,如抑郁、愤怒、焦虑、紧张等负性情绪、不良认知或不健全人格将首先通过影响三大调节系统的活动而影响各内脏功能,产生各种心理障碍的躯体症状,或引起心身疾病。 3、行为学派理论巴甫洛夫、华生等认为,人一切行为、习惯、生活方式都是对外界刺激S的反应R,即通过学习得来的,又称学习理论,学习有三种类型:经典条件发射、操作和条件反射、社会观察学习。 行为学派理论认为,各种心理疾患和心身疾病的产生都是通过错误的学习而学习的条件反射。治疗的原则是通过不强化而使已建立的错误反射消失或消退。 4、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等认为,行为学派只研究行为,并把行为看作是对刺激的反应,只强调环境影响,而不重视对人的本性的研究,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是向上的,是要自我实现的。自我实现即是发挥个人各种潜能,如创造性、友爱、自尊、理想及对真善美公正价值的追求动力。自我实现即指人的这些潜能的充分实现。他们认为人的各种心理障碍和心身病症的产生都是自我实现受到环境的阻碍而不能实现的结果。治疗原则是降低期望值,增强应对环境的能力。 【例题】下列有关心理、行为障碍论述的观点中,符合精神分析理论的是 A错误的信念B错误的学习C潜意识中的冲突D三大生理中介紊乱E自我实现受阻答案是C 【例题】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行为、习惯、生活方式源于 A本能B潜意识C学习D人格E情趣答案是C 【例题】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A心身是统一的B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应将人视为一个整体C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生物因素都影响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发生D以上都

(完整版)医学心理学知识点[第四至六章]

第四章:主要理论流派 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学说又称心理动力理论,由奥地利维也纳的精神病医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创立。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最重要的发现是潜意识,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次。 知识点:潜意识的相关概念 意识:是心理活动中与现实联系的那部分,能被自我意识所知觉。 潜意识:是指个体无法直接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主要内容是不被外部现实、道德、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冲动、需求和欲望,或明显导致精神痛苦的过去事件,如已经被意识遗忘了的童年时期不愉快的经历、心理上的创伤等。 前意识:是指当时意识不到但随时可以意识到的那些心理要素,是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缓冲地带。 知识点:人格的相关概念 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 本我:存在于潜意识深处,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代表人们生物性的本能冲动,主要是性本能(又称力比多)和攻击本能,人格的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是人格中最重要的部分,其活动遵循“现实原则”。“自我”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起协调作用,使两者之间保持平衡。如果两者之间的矛盾冲突达到“自我”无法调节时,就会产生各种精神障碍和病态行为。 超我:类似良心、良知、理性。是在长期社会生活过程中,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等内化而成。其特点是能辨别是非、分清善恶,因而能对个体的动机行为进行监督管制,使人格达到完善的程度。它遵循“至善原则”。 知识点:性心理发展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在性本能驱动和环境影响下,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形成了一些与各阶段相关的心理特点。心理的性指的是口腔、肛门、肌肉、生殖器和皮肤等部位的躯体感觉,不同的发展阶段,快感集中在不同的部位。 性心理发展的五大阶段为:口欲期(又称口腔期,人格形成时间为1周岁之前)、肛欲期(又称肛门期,人格形成时间为2—4周岁)、性器期(又称性蕾期,人格形成时间为4—6周岁)、潜伏期(又称活动期,人格形成时间为6—10周岁)、生殖期(又称青春期,人格形成时间为10—20周岁)。 知识点: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为了对抗来自本能的冲动及其所诱发的焦虑,保护自身不受潜意识冲突困扰,而形成的一些无意识的、自动起作用的心理手段。 压抑:是最基本的防御机制,就是通过压抑这些本能的冲动来保护自己,即强迫某些具有威胁的情感进入潜意识层面。 反向作用:通过采用某种与本能冲动的本来面目完全相反的行为,来伪装自己。 置换作用:是指将不能自我接受的欲望转移到其他各种各样的人和物身上,从而使原始冲动伪装或隐

医学心理学复习要点概要

医学心理学复习要点 心理学 :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医学心理学 :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 心理现象 :包括人们的心理过程和人格特征。 健康 :WHO 把健康定义为人们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良好的状态,而健康的反面就是疾病。 生物医学模式:在医学发展的某一时期,医学界主要采用自然科学的“证实加推理"认识论和方法论来认识疾病和健康,因此,医疗活动也往往反映出明显的生物科学属性,故有人称其为生物医学模式。 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 观察法: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观察和分析,探讨心理行为变化规律的的一种方法。调查法 :通过晤谈或问卷等方式获得资料,并加以分析研究。 心理测量法:一心里测验或评定量表作为心理或行为变量的主要定量手段,采用经过信度、效度检验的测验工具或量表已达到医学心理学临床和和科研工作的要求的一种方法。个案法:对单一案例的研究。 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测量和记录个体行为的一种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因果研究的最主要方法。 相关研究方法:是考察两个变量之间是否有联系的一种研究方法与统计技术。 认知过程 :是心理过程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部分, 它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 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它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等.

感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个体最简单、最初级的心理活动. 知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特性:相对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错觉: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是不正确的知觉。 思维 :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知高级形式。 思维方式的分类: 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或操作来解决问题思维,即思维以动作为支柱,依赖实际动作解决具体直观的问题。 1~3岁幼儿的主要思维方式. 形象思维:是利用具体形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思维活动依赖具体形象和已有表象。 3~6岁儿童的主要思维方式。 抽象思维:以抽象的概念的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核心形式。 想象 :人们对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意志 :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医学心理学主要理论 一、行为学习理论 行为:狭义:外部动作广义:外部动作、内脏活动、心理活动 医学意义:人类的个性可以被理解成是一系列习得性行为的综合。异常行为和正常行为一样,是通过学习获得,那么也可以通过学习而矫正,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创立了各种行为治疗方法。 1、经典条件反射(华生恐惧实验):某一中性环境刺激反复与非条件相结合的强化过程,最终成为条件刺激,引起原本只有非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行为反应。理论意义:一个中性刺激通过与无条件刺激配对,最后能引起原来只有无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反应,这就是条件反射的形成。强调环境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特点:强化(环境刺激对个体行为反应产生的促进作用)、泛化(反复强化使某些与条件刺激相近的环境刺激也引起条件反射)、消退(取消强化,条件反射可逐渐消失) 2、操作条件反射:某一种行为出现以后立即受到一种刺激,则该行为会因这种刺激的作用而发生相应的增强或减弱变化。 理论意义:操作条件反射重视行为结果对行为本身的作用 类型:正强化(行为的结果导致积极刺激增加,则该行为增强)、负强化(行为的结果导致消极刺激减少,则该行为增强)、消退(行为的结果使积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行为减弱)、惩罚(行为的结果使消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行为减弱) 3、内脏操作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在内脏功能方面的体现 理论意义:通过内脏学习过程可获得对内脏的意识控制。 4、示范作用:人可以通过对—个具体模型(榜样)的行为活动的观察和模仿,学会这一种新的行为类型。具体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行为过程、强化过程 5、认知行为学习理论:将认知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相结合。强调机体本身的各种因素,如期望、认知评价以及信念、人格等

临床执业助理医学心理学知识点精华篇

临床执业助理医师医学心理学知识点精华篇2009Huayi 1 医学心理学“患者仰卧在躺椅上畅所欲言,治疗者在倾听和释问中解释患者的潜意识、情绪或幼年的特殊生活事件的方法”称为自由联想(1999) 某患者,13 岁在生活中养成不良的抽烟习惯,父母非常恼火,心理医生建议其采取的较有效的行为治疗是厌恶刺激与不良行为相结合(2000)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行为、习惯、生活方式源于学习(2001) 王医生自从她女儿考上某重点高校后半年来,兴致勃勃。她说觉得天格外蓝,花格外美,周围的人格外亲,工作再忙也不知累。她属于哪种状态心境(2004) 某同学大学毕业已有机会就业,可是又想考硕士研究生,举棋不定,难以决断,心情焦虑。这属于哪种冲突双趋冲突(1999) 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特点为强、均衡、灵活的人属于希波克拉底多血质气质类型(2000) 某人,争强好胜,总觉得时间不够用,说话快、走路快,脾气暴躁,容易激动,其行为类型属于A 型行为(2001) 与A 型行为关系最密切的疾病是冠心病(2002) “认为焦虑症症状产生是由于错误学习养成易焦虑的人格后,一旦遇到生活事件便产生焦虑的条件反射”,持这种观点的理论是行为理论(2003) 男性,22 岁,大学生。经常表现出尊师爱校,助人为乐的行为,不仅在学习上帮助同学,而且在生活上也照顾他人,并积极组织班级的集体活动,这种一贯的行为方式属于性格的态度特征(2004) “比奈-西蒙量表”用来智力测验(2000) TAT 是一种主题统觉测验(2001) 受试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对一些意义不明的图像、墨迹做出回答,借以诱导出受试临床执业助理医师医学心理学知识点精华篇2009Huayi 2 者的经验,情绪或内心冲突,称为一种投射测验(2002) 反映标准化心理测验可靠性的技术指标是信度(2004) 在人本主义的治疗中最重要的是倾听(2000) 某生参加高考前数月产生严重焦虑,来到咨询室后,该生讲述了其内心的恐惧与担心,治疗师只是认真地倾听,不做指令性指导,这种心理疗法理论属于人本主义理论(2001) 女性,55 岁,10 年来主要因丈夫有外遇,夫妻感情不佳,总想离婚,但又总舍不得孩子,又怕丢面子,来到心理咨询门诊,想问心理咨询师,离婚还是不离婚好。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 第一章绪论 医学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结合了医学和心理学的知识,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疾病之间的关系,解决医学领域中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应。 医学模式是特定时期内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基本看法与态度,是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模式转变经历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最终转变为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现代医学模式是以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相互作用为基础的医学模式。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研究范围包括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心身互相作用及其机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各种疾

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以及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医学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既是基础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心理学主要有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和认知心理学派等不同的理论流派,代表人物包括XXX、XXX、XXX等。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理论。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法、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等。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是对感觉的进一步深化,反映事物的整体属性及外部联系。知觉的特性包括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注意是人脑对一定客观事物的集中反映,注意的品质包括广度、稳定性、分配和转移。 记忆是信息在人脑中储存的过程,根据储存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只能储存几秒钟以内的信息,短时记忆可以储存1分钟以内的信息,而长时记忆则可以储存更长时间的信息。 不受心理障碍和疾病的影响,能够积极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3、心理障碍的概念:指由于心理、生物、社会等多种因 素引起的心理功能异常,表现为情感、认知、行为等方面的异常,影响个体的生活和社会功能。 4、常见的心理障碍: ①抑郁症:情绪低落、失去兴趣、自责、无助感等。 ②焦虑症:紧张、害怕、恐惧、不安等。 ③强迫症:强烈的、不合理的想法或行为,导致个体无法控制。 ④创伤后应激障碍:经历过创伤事件后,出现反复的回忆、梦魇、恐惧等。 ⑤精神分裂症:幻觉、妄想、言语和情感的混乱等。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次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一、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认知过程第二节、情绪和情感过程第三节、意志过程第四节、人格 (一)心理学与心理的概念 1. 心理学 ●心理学是阐释灵魂的学科。●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的科学。●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心理学是对行为与心理历程的科学研究,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 (1)心理是脑的功能: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脑产生心理现象的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的有规律的反映。大脑是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人的心理、行为进行控制的。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所谓客观现实,是指不依赖主体而存在的一切事物,包括自然现实和社会现实。其中,社会现实对人的心理具有决定性的制约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之所以有人的心理是因为人生活在人类的社会环境之中;如果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即使有健全的人脑,也不可能产生人的心理。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心理活动●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个性:◇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个性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第一节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 认知过程是心理过程中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部分。是指人们获得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是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 一、感觉与知觉 (一)感觉 1.定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作用包括:(1)感觉为人们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的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2.种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皮肤觉;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 3.特征:(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感觉的敏锐程度,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衡量感觉能力的客观指标。 每种感觉都有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以及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人们对最小强度的刺激的感觉能力。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绝对感觉阈限越小,则感觉越灵敏,感受性越高。 差别感受性: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分辨能力。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差别感觉阈限越小,则感觉越灵敏,感受性越高。 感受性←→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差别感觉阈限(反比关系) (2)感觉后像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做感觉后效。在各种感觉中,痛觉后效特别显著,视觉的后效也很显著。视觉的后效即是视觉后像。一般来讲,刺激的强度越大,时间越长,后像的持续时间也越长。 (3)感觉的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就是感觉的适应。 •如:明适应和暗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4)感觉对比(感觉的相互作用) 同一感觉器官由于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会使感觉在强度上和性质上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感觉对比。 (5)联觉当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外一种不同的感觉。 (6)感觉补偿当人们的某种感觉缺失后,其他的感觉会高度发展起来弥补其缺失的感觉功能,这种现象叫做感觉的补偿。(二)知觉 1.定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感觉——组织——辨认与识别 2.特性:(1)组织性(2)恒常性(3)知觉定势 (1)知觉的组织性——对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1)知觉的整体性2)知觉的选择性3)知觉的理解性 1)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系统具有把感觉到的个别特征、个别属性整合为整体的功能,这就叫知觉的整体性。 “主观轮廓”:人们倾向于将缺损的轮廓加以补充使知觉成为一个完整的封闭图形。 在客观上并不存在而由主观认识产生的轮廓称为主观轮廓 2)知觉的相对性(知觉的选择性) 在对感觉信息的整合过程中,由于经验的作用,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知觉对象,即知觉的选择性。 3)知觉的理解性:在对感觉信息的整合过程中,人们往往借助经验辅助对当前信息的理解,以便形成清晰、完整的知觉。在知觉事物时,不仅依赖于当前的信息,还要根据自己过去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它,给它赋予一定的意义。

可打印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整理

医学心理学知识汇总 Medical Psychology 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机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规律(mental process and behavior)的科学。 心理学分类 基础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商业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心身医学:A型行为——冠心病B型行为——肿瘤c型行为——癌症 一、医学心理学概述 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 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二、医学模式的转变 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人类在一定历史时期,观察和处理医学领域中各种问题的一般思想和方法。它是某一时代的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 生物医学模式(起源于17世纪) 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1977) 整体医学模式(1990) 生物医学模式(biological medical model) 将人看成是生物的人,在医疗过程中重视躯体的因素而忽视心理和社会的因素。 心身观:二元论 健康观:生理功能良好 疾病观:微生物入侵(细菌、病毒)、外伤造成有机体的组织破坏,任何疾病都可以在组织、细胞或生物大分子上找到生物病因 治疗观:运用药物、手术等生物疗法,消灭入侵的微生物,机体组织修复即可恢复健康。 特点:单一病因——单一方法,方法机械化、绝对化、心身分离、人与环境分离。 医学模式需要改变的理由 1.人类疾病谱发生变化,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意外死亡等已取代传染病成为主要死亡原因。2.证明心理、社会、行为因素与目前导致人类主要死亡的疾病有关。 3.对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疾病的中介机制有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4.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激烈,压力对人健康的影响越趋明显。 5.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 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心身观:心身统一、相互影响 健康观: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完善 疾病观:社会、心理、生物因素都影响人的健康和疾病 治疗观:从社会、心理、生物三轴系统全面对疾病进行诊断、预防、治疗和护理 整体医学模式(holistic medical model)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必考知识点:医学心理学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必考知识点:医学心理学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必考知识点:医学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MedicalPsychology),是一门从医学的观点研究、诊断、治疗和预防精神障碍和人的身心疾病及其相关问题的一门应用学科。今天应届毕业生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必考知识点:医学心理学,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医学心理学 1.心理学诞生标志:1879年德国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研究对象:影响健康的有关心理问题和行为。 3.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977年恩格尔提出“心身统一论”,批评“还原论”、“心身二元论”。 4.心理学分支:临床,咨询,异常,健康,行为,心身,心理生理与生理心理学,神经,护理。 5.基本观点:心身统一,社会对个体影响,认知评价,主动适应与调节,情绪因素作用,个性特征作用。 6.实验法: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在控制条件下观察、测量和记录个体行为,效果最好,最难实施。 7.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心理疾病根源:童年时压抑在潜意识里的心理冲突;意识、潜意识、前意识;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至善原则)。治疗:自由联想+释梦。 8.行为主义理论:华生、巴甫洛夫(最先提出条件反射);心理疾病根源:通过错误的学习而得的'条件反射。治疗:系统脱敏(多接触,恐惧症)、厌恶疗法(恋物癖、戒烟酒)。 9.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罗杰斯;心理疾病根源:自我实现受到环境的阻碍而不能实现。治疗:倾听,真诚一致为最基本条件。 10.心理生理学派:坎农;心理必须通过生理中介才能产生。生理中介: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 11.认知学派理论:贝克、瑞米。 12.心理活动:心理过程+人格。心理过程:认识,情绪,意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