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流动儿童教育状况

城市流动儿童教育状况

城市流动儿童教育状况
城市流动儿童教育状况

城市流动儿童教育状况

[内容提要] 本文运用在长沙市某区中学进行的小样本抽样调查数据,比较分析了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的学习成绩,家庭教育状况。

[关键词] 流动儿童;教育期望;家庭教育

一、引言

1.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东部沿海城市。相比之下,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发展明显滞后,城乡二元结构弊端逐渐凸显。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市与农村社会发展机会的不均等,使城市吸引了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增加了进城务工的农民数量。于是在中国的社会阶层中,出现了民工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在大中城市中从事建筑、商业、服务等劳动强度大、收入报酬低的工作。

在有了相对固定的收入和住所后,只身前往城市的农民工开始将孩子带到身边。于是,一个庞大而特殊的群体——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城市里逐渐形成。由于民工流动性大,他们的子女又称为“流动儿童”。

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已经超过1亿人,其中,18周岁以下流动儿童接近2000万人,占全部流动人口的19.37%。

由此,这些流动儿童接受教育的现状也备受关注。

根据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儿童中心合作开展的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状况调查,结果显示,3-6周岁流动儿童入托比例为60.7%,低于城市户籍儿童入托率;6周岁儿童中有46.9%没有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在学率为90%,失学率为9.4%.流动儿童未按时入学比例高达46.9%。另外,在失学的12-14周岁的流动儿童中,有60%的人已经开始工作。12-16周岁流动儿童每天参加有报酬劳动的比例为5.5%。

既然流动儿童的失学率这么高,那么是什么因素在影响它呢?儿童自己、家长、学校以及社会在高失学率中起的各自影响是什么?其中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怎么样?如何使这些流动儿童能够接受教育?

这些问题是笔者要探讨和回答的问题。如果能找到这些问题的起因,我们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措施和补救办法,解决流动儿童的就读问题,提高流动儿童的入学率,有利于流动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维护教育的公平公正,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

2.文献回顾

(1)关于中国流动儿童教育研究的课题较少受关注,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多。从研究的内容上看,这些研究比较集中地探讨和说明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果:

第一,关于城市流动儿童教育面临的现状问题研究。在这方面,大部分学者认为,城市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严重,表现有几个:流动人口子女失学现象在一定范围内依然存在,在流动人口中由于受部分家长文化程度、家庭收入以及流入地入学障碍等种种限制,造成一定数量的儿童、少

年辍学、失学;流动人口子女未得到平等教育,入学费用上存在着不平等;打工子弟学校处境困难,具有较大流动性和不规范性(西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范亮,贵州大学洪影秋)。此外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在校学习受歧视(四川大学王亚东、顾唯页),家庭教育处于空白状态(西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范亮)。

第二,关于城市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成因的研究。城市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出现绝非是偶然的。一方面是由于中国长期实行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以及不合理的义务教育投资体制和条块分割式的流动人口的政府管理体

制(郎新华、肖玉梅、欧晓彦、洪影秋),另一方面,学校及周围社会环境使得学校没有重视这一特殊群体(程福蒙、柯洪霞)。不利的家庭环境和悲观的无助的心理也是导致这些流动儿童出现教育问题的原因。

第三,关于城市流动儿童教育问题解决措施。城市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身心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当这部分群体出现教育问题时,诸多学者都对此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为此提出了许多相关措施建议。

贵州大学的《关于流动人口子女基础教育题的思考》中提出了:①改革户籍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首先,逐步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二元户籍制度,实行全国统一的一元化户籍制。其次,将户籍与待遇剥离,还原户籍的本来面目。②改革现行教育体制,明确政府教育职能。首先,政府应保障义务教育经费这一保障义务教育的根本。另一方面,可通过建立专项基金来予以缓解。即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建立相关的专项基金,用于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的义务教育经费。其次,在当前教育经

费体制下,由于待遇与户籍挂钩,和人口流动后户籍与所在地的不同,势必造成流出地政府与流入地政府在教育经费划拨上发生矛盾。③改革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建立“义务教育卡”。作者认为为了及时了解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状况,应在“三件一证”暂住证、寄住证、身份证以及计划生育证的基础上增加“义务教育卡”,并将其与“义务教育卷”融为一体,通过该卡不仅可以及时了解流动人口子女的人数还可以及时了解其受教育的状况。从而为相关部门了解流动人口子女的状况提供了有效途径,也为其采取各种相应措施提供了准确依据,能有效避免义务教育盲点的出现。

(2)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从总体上看,当前对流动儿童失学原因的研究,着重放在对国家户籍制度、教育制度、流动人口管理制度上,而对流动儿童家长和学生自身以及城市人对待他们的态度却轻视,了解甚少。此外研究重点放在流动儿童的学校及社会教育方面,对家庭教育关注不够。另外在研究上,目光不够远,一味的把眼光放在本国,没有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研究和经验。

3.研究假设

假设一:城市家长比流动儿童家长对子女的期望高。

假设二:流动儿童的学业成绩比城市儿童差。

假设三:流动儿童的家长不如城市家长重视家庭教育.相比之下,城市家长更重视子女的教育,且教育方式比流动儿童的父母更好。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的介绍

这项研究的样本是根据简单随机抽样的原则从长沙若干中小学,随机抽取两所学校,然后在该校小学高年级,初中抽取几个班。共抽取300个人,城市儿童100人,流动儿童100人,这些城市儿童,流动儿童及其父母就构成了本次调查的样本。

2.资料收集方法的介绍

调查采用的自填问卷的方式进行,问卷表由所抽中班级的班主任老师发给所抽中的样本学生,由学生带回家填写。填写好的问卷仍由学生交给老师,然后由老师集中交给我们。实发300份问卷,回收227份,其中有效问卷227份,有效回收率为75.7%。未回收问卷主要是由于家长文化有限、学生忘带等因素所致。从总的情况看,家长填答问卷是很认真的,问卷质量较高。

3.有关资料分析方法的介绍

资料的统计和分析将采用SPSS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的.主要是通过频数分析的方法对所得数据资料进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城市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是否确实高于流动儿童父母?是否真的是这样的呢?通过下面的两个表我们可以对比发现结果。

表1:您对孩子的教育期望是

首先来看表1,它显示的是流动儿童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通过它可以看到,希望孩子初中就毕业的家长只有1人,占总数的1.4%,希望孩子有高中水平的有5人,占到总数的7.1%,这两项的总比重是8.5%。而希望孩子能考上大学以及更高学历的有64人,占了总数的91.4%。由此可以得知,流动儿童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是很高的,大部分希望他们能获得高等学历。

表2:父母希望你能达到什么样的文化水平(城市)

再看表2,它显示的是城市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表显示,希望孩子大学以下的学历有9人,占总数的10.7%,希望孩子获得大学及以上学历的人数有75,占总数的89.3%。

通过两个表所显示的数据,我们发现城市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比流动儿童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低。

但是,是否我们可以假定受期望高的流动儿童成绩比受期望低的城市儿童的成绩好呢?下列表3表4说明,我们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表3:流动儿童在班里的成绩

表4:城市儿童在班里的成绩

流动儿童在全班成绩很好的人数为5人,比例为6.8%,相比而言,城市儿童有19人,占总数的22.6%。比前者高出15.8%。差距是比较大的。再看看,中等成绩的人数,流动儿童有50人,比例为68.5%,城市儿童有57人,比例为67.9%,可见在这个层次上,两者没有多大的差别。有18个流动儿童成绩不太好,比重为24.7%,城市儿童中有8个不太好,比例为9.5%,比流动儿童的比例少了15.2%在这个层次上又出现了大的差距。

可见在整体上,城市儿童的成绩普遍比流动儿童的成绩好。

既然成绩的好坏与期望没关系,那么成绩与家庭教育、家长的重视程度有关系吗?是不是家庭教育越好,成绩就越好呢?

在对待孩子犯错误的态度上,表5、表6可以为我们提供数据。不问原由任意打骂,城市家长相对较少,比流动儿童家长少了10.4个百分点,很少过问的家长中,城市的占总数的6.0%,流动儿童家长有4.1%,在问清原因,认真开导这一项上,城市家长占总数88.1%,流动儿童家长有78.1%。可见无论是城市家长还是流动儿童家长在对待孩子犯错误的态度上大部分是正确科学的。

表5:当城市儿童犯错误时家长态度

表6:当流动儿童犯错误时家长态度

通过下面的四个表,我们可以看到到底是流动儿童的家长还是城市家长更关心自己子女的学习成长。

在询问孩子学习成绩表中,有57.5%的流动儿童家长经常询问孩子的成绩情况,有31.5%的家长有时询问,但也有11.0%的家长很少询问孩子的学习成绩。相比,城市家长中有72.6%经常询问孩子学习成绩,有22.6%有时询问,只有4.8%的家长很少或从来不询问孩子的学习成绩。城市家长更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

表7:流动儿童家长询问孩子的学习成绩

表8:城市家长询问孩子学习成绩

表9、表10显示家长联系学校情况。通过表显示,在“经常向老师询问孩子学习成绩”这一项上,流动儿童家长有20.5%是这样做的,城市家长比他们多了11.6个百分点,达到32.1%。有8.2%的流动儿童家长从来没有和老师联系过,将近是城市家长这样做的两倍,城市家长是4.8%。

表9:流动儿童家长联系学校或老师情况

表10:城市家长联系学校或老师情况

通过以上四个表,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果:城市家长更关心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与学生成长,流动儿童家长没有城市家长那么重视孩子的发展。

四、小结

本文前述的某些假设在研究中确实得到了证实,但某些假设同样被推翻了。

首先,与我们假设的相反,流动儿童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比城市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要高,他们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通过学习获得更好的教育,获得更高的学历。

其次,家长的期望与孩子的学习成绩没有任何的关联。在学习成绩上,城市的孩子普遍要比流动儿童的孩子高,且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最后,在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方法、重视和关心程度上,城市家长的教育方法更科学,重视程度更好,更关心孩子在学校的学习交往情况。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缺陷和遗憾之处。比如,我们选择的样本数量少,抽样的方法不够科学;在问卷设计上不够严谨,没能很好的把握措辞、这样容易使得问卷的某些问题答案可信度不高,影响到分析研究;问卷问题的逻辑不够好,没很好的把握问题的关联性和深入化,对有些问题的不能全面的深入的分析、研究等等,这些都是将来进一步研究时应有所考虑和改进的。

参考文献:

[1]洪影秋:《关于流动人口子女基础教育题的思考》,《贵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2]范亮:《城市流动儿童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3]肖玉梅、欧晓彦:《解决流动儿童受教育问题探析》,《行政与法》2006年第4期。

[4]王亚东、顾唯页:《关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期盼和谐之美》,《现在企业教育》2006年第5期。

[5]郎新华:《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刍议》,《三峡大学学报》2006年第7期。

[6]程福蒙、柯洪霞:《关于流动儿童教育的再审视》,《教育探索》2006年第8期。

作者:汪庆华(中南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学生)

(该文为第三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2007>“和谐社会建设与青少年权益保护”征文论文)

城市流动儿童教育政策的困境与建议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315531496.html, 城市流动儿童教育政策的困境与建议 作者:何炳乾贾冰许蕊 来源:《中国市场》2017年第02期 [摘要]当前我国城市流动儿童由于受到户籍、家庭状况、居住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正在成为城市中的弱势群体之一。城市流动儿童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他们无法与拥有城市户口的儿童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当前我国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和城市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是造成城市流动儿童教育困境的主要原因,应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和拓宽义务教育供给渠道等加以缓解。 [关键词]流动儿童;教育政策;城市 [DOI]10.13939/https://www.doczj.com/doc/6315531496.html,ki.zgsc.2017.02.122 随着我国流动儿童人数的不断激增,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也不断突出,从1996年起,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解决流动儿童问题的针对性政策文件,如《流动儿童就学暂行办法》(1998年)、《特殊人群计划免疫工作管理方案》(1998)、《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 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2003年)等,并将解决流动儿童问题作为一项长期 工作,纳入《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这些政策文件,主要集中在改善流 动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不利状况,形成了目前“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接受为主”的“两为主”的基本政策框架。 1 流动儿童教育现状 学校对于儿童来说,是除家庭之外第二个重要的社会化场所。因此无论是学术界,还是管理界都有许多关于流动儿童与学校关系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校教育方面,包括民办学校教育资源和存在合理性问题,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教育资源差异,以及影响流动儿童入学因素等。同时,对于流动儿童学校生活的适应性问题还存在大量的研究,比如流动儿童学习的适应性、公办学校流动儿童师生关系等方面。 国家现行政策规定流动儿童入学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接受为主”,但由于在政策执行中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大部分的流动儿童仍然就读于民办学校。尽管民办学校的学校条件简陋,提供的教育质量也着实令人担忧,但由于它易进易出、收费较低、收费方式灵活等特点受到不少流动儿童家庭的欢迎;同时无论是学术界还是管理界都基本形成共识,即开办民办学校是应对流动儿童入学难最经济、最快速的解决措施。 虽然国家现行政策规定流动儿童入学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接受为主”,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建立在以行政区划分为主的公共财政体制基础上,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义务教育公共财政政策、不合理的城乡分离的户籍政策,以及相应的尚待完善的教育法规,都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享有。以义务教育阶段为

【社会实践报告】流动儿童教育研究课题

流动儿童教育研究课题 (1)孩子与父母。农村流动人口是介于农民与市民之间的一个社会群体,他们是“户籍”农民,却又是“编外”市民。他们的孩子也是不同于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的一群,虽然他们在户籍上仍是农村人口,但他们比纯粹的农村儿童更多的经历了“城市生活”,而他们的城市生活又绝不相同于纯粹的城市孩子。由于这种特殊的社会和家庭背景,他们比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经历得更多,也更早熟。通过他们笔下的家庭生活,可以更近距离地看流动农民这一群体的生活原貌。ゼ彝ピ谡庑┖⒆拥男哪恐校最普遍、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贫穷和父母的辛劳。一个孩子在作文中写道: ……爸爸妈妈都是农民,每天早出晚归,累得他们还没40岁,就满脸皱纹,皮肤黑黝黝的,看着像50多岁。我们生活得虽然是苦了点,但是生活得特别幸福。有一年八月十五中秋节,我们没有多余的钱买肉包水饺,妈妈就买了点油条包水饺,没有钱买月饼,爸爸就用给他买鞋的钱买了点苹果给我们吃。虽然我们没有吃到肉水饺,没有吃到月饼,但是我们心里都特别高兴。 也许越是在这样的家庭,孩子越认识到生活的不易,因而也越能够培养起对父母的感激家庭的责任感。在孩子的作文中,常常会看到这样一些话,“我知道爸爸妈妈对我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我要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报答他们”,“我想,我长大了,要赚很多钱养爸爸和妈妈”,“我家是卖菜的,虽然很贫穷,但我一定会好好学习,一定要出人头地”。一个孩子在作文中写道:爸爸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去送烧饼,送完了烧饼就要做,手不停脚不住。每当我爸爸妈妈做得满头大汗的时候,我真想说一声,爸爸妈妈,你们真是太辛苦了。不知道为什么,我又不想说了,我想把这句话一直留在心里。爸爸妈妈,你们一天做的事太多了,我长大了一定要把你们的养育之恩一点不漏地报答你们。

1流动儿童亲子关系的社工介入典型案例分析

流动儿童亲子关系的社工介入典型案例分析 【摘要】本文以流动儿童亲子关系的社会工作为切入点,运用个案社会工作和家庭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巧,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和萨提亚家庭治疗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对流动儿童亲子关系问题的专业服务工作进行典型个案的分析,表明社会工作对解决流动儿童家庭亲子关系问题的有效性,并且为构建流动儿童社会工作支持体系的研究提供有力借鉴。 【关键词】流动儿童亲子关系个案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出现以农民为主的、以移居城市为目的的流动家庭,而且数量越来越多,与之相伴的是大量的流动儿童群体。特殊的经历使他们既不同于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也不同于城市中的常住儿童,他们的成长面临着教育、健康、贫穷、社会边缘化以及社会化等诸多挑战。此外,这些流动儿童早期与父母分隔两地,没有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现在,由于父母工作繁忙无暇顾及他们,使得流动家庭亲子关系不融洽,这些不良的成长环境和发展状况,严重影响流动儿童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化的顺利进行,也不利于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和谐社会建设。 一、接案与建立关系 案主小星(化名),今年9岁,小学三年级。在小星刚满两岁时,父母都离家到城里务工小星留给家里的奶奶带着。现在父亲在工程队里做木匠,收入还算满意,但工作量很大,每天收工回到家,已经是夜里了。母亲在超市做清洁工作,赚些钱贴补家用。小星在小学二年级的暑假里,被他陌生的父母带到了城里,父亲为小星办理了在属地公办小学随班就读的手续,开学几个月后,小星不好好做作业作业,父亲狠狠打了他好几次,父子间关系十分紧张,小星基本不与父亲交流,甚至都很少叫“爸爸”,虽然与母亲关系较融洽但彼此交流也不多,很少主动跟母亲讲自己在学校发生的事。小星在学校里不但学习成绩不好,与同学关系也不好,甚至影响到老师正常教学。为此,父亲对小星管教更加严厉,而小星性格也变得内向、孤僻。 在熟人的介绍下,笔者与小星母亲交流并征得父亲同意的情况下,上门了解其家庭情况,和小星的三次接触后,笔者获得了他的信任,并与小星及其家庭建立了专业关系。 二、预估与问题界定 (一)预估 在儿童的成长和社会化过程中,家庭、学校和儿童生活的社区是对儿童影响最大的三个子系统,因此本案例采用社会生态图的预估方法。

小橘灯——流动儿童社区融入项目计划书

(一)项目名称: 小橘灯——流动儿童社区融入项目计划书 (二)项目简述: 1.项目背景信息 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大规模流动,在庞大的流动群体中流动儿童已然出现,这些流动儿童或者在家乡出生被父母带到城市,或者在城市出生且生活在城市,受我国户籍制度的影响,没有现居住地户籍,这使得流动儿童的很多权利无法得到充分保障,同时由于父母和周围环境等因素使流动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 这势必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我机构所所关注的东关小学和东关南街小学两所学校所在的社区由城中村 改造而成,至今还有很多未改造的居民小院,机构附近有一个大型的综合菜市 场、夜市、餐饮一条街等,这里聚集了大量进城务工人员,还有很多拾荒者...... 他们中间有很多人的子女也跟随他们一起生活,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东关小学和东 关南街小学约 37%的孩子都是打工子弟 ,他们随父母来到城里,却不太适应城市的生活,加之普通话不好,与城里的孩子的交流有障碍,这些流动儿童很难真正融入 到学校、社区的生活中,并对其产生归属感。 2.选择原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儿童逐渐成为一个特殊儿童群体,他们面临着教育缺乏、安全缺保、心理亚健康等问题,亟需社会各界伸出援手予以帮助。流动儿童不仅关系到现实社会的安宁与和谐,还关系到祖国下一代的整体素质,因此我们倡导全社会都重视关心这些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等问题,努力为流动儿童营造良好环境,促使他们快乐健康成长。 3.项目内容简述 小橘灯—流动儿童社区融入项目针对我中心所在社区内两所小学(东关小学和东关南街小学)的流动儿童,开展融入城市社区的系列活动,包括课业辅导、兴趣培养、亲子教育、心理辅导等综合服务,旨在协助流动人群管理其子女,提 高流动儿童的学习生活质量,帮助流动儿童较快的融入城市社区生活,促进流动 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4.具体实施步骤 前期准备阶段: 2012 年 12 月 11 日—2013 年 2 月 20 日 (1)通过走访、问卷调查进行需求评估,了解具有潜在需求的孩子的数量、需 求的方向等,在社区附近寻找合适的场地,成立小橘灯——流动儿童爱心之家,并配备相应的硬件设施。

家庭教育1-6年级《流动儿童家庭教育》_13

少批评、多赞扬,鼓励孩子健康成长 教学目的: 让家长了解正确鼓励孩子的方法,做一个有“眼光”、会表扬的明智的家长。 教学内容: 尊敬的家长: 大家好!欢迎您来参加本次的家长培训,本次培训的题目是:少批评、多赞扬,鼓励孩子健康成长。 首先我们来看一组口头禅: 1、你怎么这么笨!你没长脑子啊! 2、你啥时候能叫我省心? 3、你算没救啦! 4、你看看人家谁多懂事,学习多好,你能赶上人家一半就行了! 5、你这是瞎猫碰上死耗子,算不得有啥能耐。 想问问大家是不是经常听到这样的口头禅啊,那您是否也无意中说过这样的话呢?如果没有最好了。在生活中,你是开心地赞赏孩子,还是生气地责骂孩子?两者兼有,对吗?根据美国的一项调查,一个孩子平均要听到六句责骂后,才能听到一句表扬的话。你的孩子呢?曾经见过一位母亲,她花了半小时来责骂孩子、跟孩子争吵,却没有赞扬一次,结果两人面红耳赤,两败俱伤。这样的结果只能使孩子不再尊重你,你的家庭也会变得很糟糕,所以我们要做一个明智、明礼的家长,让我们的家庭处在一个和谐

的氛围中,在教育孩子时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做到少批评、多赞扬,鼓励孩子健康成长。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一、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1、“四颗糖的故事”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学校校长时,有一次,他发现一个男同学拾起一块砖头想砸另一个同学,他及时制止了,要这个学生到他办公室去。这个男同学到了陶先生的办公室,陶先生掏出第一颗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尊重我,听从了我的话。”然后掏出第二颗糖给这个学生:“第二颗糖奖给你,因为你很守时,准时到了我的办公室。”在这个同学深感意外之时,陶先生掏出第三颗糖,说:“据我了解,是一个男同学欺负一个女同学,你才想拿砖头砸人的,这应该奖励你的正义感。”这时,这个同学声泪俱下:“校长,我知道错了??”陶先生打断了学生的话,掏出第四颗糖:“你敢于承认错误,这是我奖励给你的第四颗糖,我的糖果完了,我们的谈话也就结束了。” “四颗糖”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是有可爱的一面,家长和老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通过鼓励,使其找到自信,迈向成功的起点。 2、赞扬的魅力 赏识孩子是一种非常艺术的教育手段,用得好,就可以鼓励孩子进步,增强他的自信心。“良言一句三冬暖”,在教育中,我们既要看到孩子的缺点,更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学会肯定、赞美和赏识孩子,使孩子在肯定和赏识中变得越来越好。

城市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公平问题探析

城市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公平问题探析 发表时间:2019-08-08T14:58:48.953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9月35期作者:刘嘉汇[导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当前我国城市流动儿童由于受到教育政策、户籍制度、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正在成为城市中的弱势群体之一,流动儿童义务教育也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的流动儿童在义务教育方面还无法享有与拥有流入地户籍的儿童平等的受教育权和教育质量。 (澳门城市大学教育学院)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当前我国城市流动儿童由于受到教育政策、户籍制度、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正在成为城市中的弱势群体之一,流动儿童义务教育也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的流动儿童在义务教育方面还无法享有与拥有流入地户籍的儿童平等的受教育权和教育质量。本文从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等方面分析了其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的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并从政府、学校等角度提出了解决对策。关键词:城市流动儿童;教育公平性 一、问题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20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人口流动的方式呈现出新的特点—家庭整体式迁移。涌向城市的农村务工人员出于对子女教育质量和成长环境等因素的考虑,越来越多家长选择将子女带在身边一同来到务工城市,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少。本文中对流动儿童的定义是:跟随进城务工人员一起涌入城市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随迁子女。根据我国教育部对中小学学生户籍所在地的调查和转学情况的调查,这一群体的数量规模十分庞大,然而,在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制度中,流动儿童在流入地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受到了不公平待遇,主要表现在他们无法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 二、实际问题 1、受教育权利:教育起点不公平。 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不公平首先体现在教育起点的不公平。公立学校在接收学生入学的过程中,考虑到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以及财政方面的负担问题,首先会确保城市户籍儿童拥有受教育的权利,于是部分学校会设置一系列的条件,刻意地将流动儿童排除在本校的招生名额之外。其次,农民工经济实力十分薄弱,而大部分私立学校收费高昂,家长很难负担大笔的教育费用。从既有的研究和调查中我作出如下分析:公办学校拒绝接收流动儿童入校的原因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情况是学校本身有能力接收,但出于对教学秩序等方面的考量借各种理由拒收,比如设置入学门槛将流动儿童排除在外;另外,一些公立学校本身教育资源有限,出于对师资力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考虑,客观上确实无法提供多余的学额。第三,生源品质、财政压力、教学管理等方面也都是公办学校在招生中要衡量的重要因素。对于私立学校而言,大部分私立学校收费高昂,对于一部分流动儿童,特别是农民工子女来说,难以负担大笔的学费。 2、受教育品质:教育过程不公平。 流动儿童在进入流入地学校之后,仅仅是“闯”过了第一关,在之后漫长的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阻碍往往会造成这一群体极大地心理压力。流动儿童是转学生群体中的一员,对于转学生来说,来到新的学习环境,在接受新的教学内容和适应不同的教学进度时都会存在一个过渡期,这个时间因人而异,许多流动儿童无法在短时间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度,会对学习产生排斥心理,更加不愿意投入到学习中去,这种时候需要就教师给予这部分学生更多的关注,及时给他们学习上的帮助或者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而现在大部分学校的教师都忽视了流动儿童这一群体在教育中的特殊性。对于流动儿童来说,他们在学习中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怀,老师在教学中对所有同学“一视同仁”反而并不是教育公平性的体现。所以即使流动儿童获得了进入城市学校就读的机会,但是并没有得到他们需要的、优质的教育品质。 3、人际交往存在障碍。 城市中有两类学校接收流动儿童比较多,一类是城内基础薄弱的学校,二是城郊的乡镇学校。一些城市学校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象征性地让出部分教育资源条件差的公办学校来接收流动儿童,从招生上歧视、排斥他们。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阶段也恰恰是他们的青春期、三观养成期,这一阶段的学生较为敏感,尤其是换了新的环境,对周围人的态度和反应会更为关注,受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有文化教育,人际交往上遇到的障碍,产生的阴影可能会伴随他们很长时间。另外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存在急切致富的心态,平时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关注较少,一些条件稍好的家长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对孩子进行补偿,忽视对子女在心理上和生活上的关怀,也很少过问他们在学校的学习情况,流动儿童缺少和家长的交流也导是致其不良情绪得不到宣泄的原因。 三、解决对策 1、政府层面:加大教育财政经费的投入。 针对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从“开源”入手。首先,可以出台相关财政支持政策,对收取流动儿童的学校给予直接的经济补贴;其次,教育部可以按流入地地区实际的学生数量拨款,而不是按户籍地生源数量拨款,并做到专款专用,引入监督机制;再次,针对家长反映的 “公立学校离家远”的情况,各地可以根据实际状况,在流动人口密集的地区有针对性地专门兴办一批公立学校。 2、学校层面:提高教师素质,营造良好氛围。 学校应从入学起就为流动儿童创造一个公平的起点,在教育过程中取消一切隔离和歧视性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在日常教学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创造条件使城市儿童与流动儿童融为一体、互帮互助,打破地域的壁垒。在日常教学之外,教师也要给予流动儿童生活上的关注,及时疏导他们的不良情绪。以上的活动要求学校对老师进行定期培训,真正响应“全民教育”、“公平教育”的呼声。 3、流动人口自身要树立正确的观念,消除不健康的心理因素。 流动儿童自身要树立自立自强意识,努力克服孤僻、自卑的性格倾向,在学习上和生活上遇到困难时主动提出,寻求老师和家长的帮助。社会各界人士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看待流动人口,不带有色眼镜,流动儿童是城市中的弱势群体,需要各方力量的共同维护。最后,家长要配合教师和学校,做好家校合作的环节。

《学前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教学大纲

《学前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教学大纲 《学前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这门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该课程主要是研究家庭与社区环境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探讨探讨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互动与合作关系及其对学前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并阐述建立幼儿园与家庭、社区伙伴关系的方法和策略,以优化学前儿童的成长环境,提高父母的教养效能和家庭生活质量,提高社区对家庭的育儿支持效率,并建立良好的幼儿园与家庭、社区伙伴关系,以支持学前儿童的发展。 该课程包括两个模块:家庭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以及家庭教育;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关系。 第一模块:家庭与儿童发展(1学分) 教学目的:1. 理解不同家庭与家庭环境及父母角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信念与责任); 2. 理解亲子关系和教养行为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知识与能力); 3. 理解父母的立场,学习与家庭沟通合作(知识与能力,实践与体验); 4. 形成对儿童发展进行分析与解读和干预或支持的能力(实践与体验) 教学任务:1. 掌握社会生态系统论对儿童发展的诠释 2. 掌握家庭、家庭发展、家庭教育、亲子关系的运作 3. 理解亲子关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4. 掌握教养行为与儿童自我的发展、社会适应、成就动机的关系; 5. 了解指向于儿童健康发展的儿童行为管理策略 6. 学会支持家庭帮助儿童应对压力 教学方法:本模块采用课堂面授、案例分析以及角色扮演和社会调查等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章导论 第二章生态学视野下的儿童发展 第1节生态心理学对儿童发展的诠释 第2节层次结构理论对儿童发展的诠释 第3节人类发展生态学对儿童发展的诠释 第4节人类发展文化本质理论对儿童发展的诠释 第三章家庭和父母的角色 第1节家庭功能和家庭类型 第2节养育者角色 第3节养育行为与儿童发展 第四章家庭与儿童早期社会关系的发展 第1节依恋与儿童发展 第2节积极亲子关系与儿童发展 第3节家庭与儿童同伴关系 第五章家庭与儿童自我的发展 第1节家庭与儿童的自主性与主动性 第2节家庭与儿童的自尊 第3节家庭与儿童的性别角色

流动儿童教育研究课题

三一文库(https://www.doczj.com/doc/6315531496.html,)/总结报告/实践报告 流动儿童教育研究课题 (1)孩子与父母。农村流动人口是介于农民与市民之间的一个社会群体,他们是“户籍”农民,却又是“编外”市民。他们的孩子也是不同于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的一群,虽然他们在户籍上仍是农村人口,但他们比纯粹的农村儿童更多的经历了“城市生活”,而他们的城市生活又绝不相同于纯粹的城市孩子。由于这种特殊的社会和家庭背景,他们比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经历得更多,也更早熟。通过他们笔下的家庭生活,可以更近距离地看 普遍、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贫穷和父母的辛劳。一个孩子在作文中写道: ……爸爸妈妈都是农民,每天早出晚归,累得他们还没40岁,就满脸皱纹,皮肤黑黝黝的,看着像50多岁。我们生活得虽然是苦了点,但是生活得特别幸福。有一年八月十五中秋节,我们没有多余的钱买肉包水饺,妈妈就买了点油条包水饺,没有钱买月饼,爸爸就用给他买鞋的钱买了点苹果给我们吃。虽然我们没有吃到肉水饺,没有吃到月饼,但是我们心里都特别高兴。

也许越是在这样的家庭,孩子越认识到生活的不易,因而也越能够培养起对父母的感激家庭的责任感。在孩子的作文中,常常会看到这样一些话,“我知道爸爸妈妈对我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我要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报答他们”,“我想,我长大了,要赚很多钱养爸爸和妈妈”,“我家是卖菜的,虽然很贫穷,但我一定会好好学习,一定要出人头地”。一个孩子在作文中写道:爸爸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去送烧饼,送完了烧饼就要做,手不停脚不住。每当我爸爸妈妈做得满头大汗的时候,我真想说一声,爸爸妈妈,你们真是太辛苦了。不知道为什么,我又不想说了,我想把这句话一直留在心里。爸爸妈妈,你们一天做的事太多了,我长大了一定要把你们的养育之恩一点不漏地报答你们。 (2)孩子与学校。 相对于其它社会群体,流动农民的最大特点就是流动,流动生活便也反映在孩子的思想中,孩子们在作文中写道:“我的爸爸为了赚钱才来北京的”,“由于爸爸妈妈在家里的收入太低,总共不到200元,便来到北京打工,我也被迫转学,来到了这 流动性,而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不能在教育上做更多的选择,许多孩子都曾有过或长或短的缀学经历,而至今还有很多这样的孩子徘徊在城市的校门之外,从下面这篇作文片段中,我们不难看到这些孩子曲折的就学过程:

流动儿童教育的国别差异研究——以美国为例%2c比较中美两国流动儿童教育问题

流动儿童教育的国别差异研究 —— 以美国为例,比较中美两国流动儿童教育问题 喻 佳 中华女子学院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户籍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务工,种种问题也逐渐产生,而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更是凸显。本文试图通过中美两国流动儿童教育政策的比较,为我国有效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流动儿童 政策 中美差异 【中图分类号】G5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2-0100-02 一、前 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之间差距的拉大。农民无法再以务农维持生活,因此大量农民工开始涌入城市。起初农民工主要以个人为单位外出务工,但随着在外时间的不断延长以及经济得到改善等原因,他们开始以家庭为单位向外流动,流动儿童因此产生。流动儿童指的是14岁以下,跟随父母远离家乡在城市中生活的儿童。而农民工工作的短期性与流动性使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凸显。本文试图通过了解中国流动儿童的教育现状,与美国流动儿童教育进行比较,以获得启示,为中国的流动儿童教育事业提供些许建议。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现状 据统计2011年,我国流动人口已达到2.3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7%,而在这些流动人口中,随迁子女则有3000万以上,他们当中失学率高达9.3%。并且流动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杭州、南京、苏州等经济发达城市。 农民工子女可以分为留守儿童和随迁儿童两类,留守儿童由于户口所在地在家乡因此教育问题并不明显,但是随迁儿童却受到我国户籍政策的影响,教育问题显著。在细究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时我们可以发现,现下进入学校已不是农民工子女教育的主要问题。随着各种打工子弟学校的建立以及部分公办学校借读生政策的实施,进入校园学习并不难,难的是获得较好的学习环境。据目前各项调查显示,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所面临的困难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首先,办学资金短缺且缺乏保障,学校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其次,办学环境较差,教师队伍不稳定,结构不合理,素质普遍较低,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最后,学校生源不稳定,学生素质普遍不高,学生的全面发展缺乏基础。而公办学校主招本地学生,对外来务工子女就学具有较高门槛,又使得流动儿童想要进入城市“高等”学校就学成为“奢侈”。 广东省东莞市H镇曾试行“积分制”来缓解外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但是该制度与申请人父母的学历、职称、在莞服务年限、居住条件、缴纳社保、纳税情况、计划生育情况等14项证明挂钩,而与申请人个人的学习成绩基本无关。这一制度的实行得利者只会是具有高学历、高工资或社会网络宽广的部分外来务工子女,而对于那些即使成绩优异却没有很好家庭基础的外来人员子女,这依旧只是一种摆设。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当下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不是无法就学,而是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提高;不是没有路径,而是路径过于狭隘以及潜在的不公平。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都需要不断的完善,而全球化的不断实现,则为我们提供了借鉴的机会,因此我们必须把握时机,不断学习,以吸收外国先进经验,来逐步改善我国流动儿童的教育现状。 三、美国对于流动儿童的教育政策 1.NGO组织对于流动儿童教育的影响 美国公立学校为每个孩子敞开了教育的大门,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孩子都能受到平等的教育,黑人、移民、少数民族和低收入阶层等弱势群体家庭的孩子在分享教育资源、获得教育机会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为了实现教育公平,美国社会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主要实行的计划有“为美国而教计划”、“流动教育计划”、“知识就是力量计划”。在这些计划中,公益组织成为主导,他们组织动员社会各个阶层的力量共同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 从美国所实行的这些计划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相当重视NGO组织的作用。在这些组织中教师主要来源于社会各阶层的志愿者,通过这些志愿者的加入可以为孩子带来社会关怀,但是如果我国想要采用这一方法,就必须注意志愿者的素质选拔。素质不仅包括文化素质,也包括道德素质,其中道德素质更为重要。流动儿童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社会对于他们的培养不应只是知识更应注重身心。流动儿童的流动性使得他们生活于城市却没有归属感,而本该具有归属感的农村却是他们真正陌生的地方。他们生活于城市,却无法得到“城市人”的认可。他们敏感,易被外界影响,他们更容易关注他人对于自己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只要带有一点轻蔑色彩就足以让他低下头。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志愿者的素质培养,使其具备一定的“社工素质”,懂得助人自助、尊重他人。在与儿童亲密接触时,使他们感受到人文关怀的同时,得到尊重。 论学习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五、结束语 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运用到《材料力学》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积极思考,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寻找答案,让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激发了学习热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为《材料力学》教学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张良田.教学手段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2 苗张木.试论工科类课程中的案例教学[J].交通高教研究,2002 (1):36~38 3 陈立群.振动力学双语教学实践与思考[J].力学与实践,2004 (3) -100-2012.12下┃青年与社会 Chinese and Foreign Educational Research

流动儿童受教育问题及解决对策

流动儿童受教育问题及解决对策 流动儿童受教育问题及解决对策 目前,我园流动儿童人数占我园幼儿总数大部分。面对如此庞大的流动儿童群体,他们的受教育状况理应得到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重视。现就××幼儿园流动儿童基本状况来讲一讲。 一、张家港市东沙幼儿园的流动儿童基本状况 ××市××幼儿园地处××省××市××市××镇,是一家××市公立二类幼儿园。现有4至6周岁幼儿共计65名。其中,流动儿童34名。 绝大多数家长对子女受教育程度抱有很高的期许,他们希望孩子能够收到良好的教育,为自己的未来创造更大的发展前景。即使不能如愿考入优秀大学,也希望孩子能够进入职高、技校等,接受正规的职业教育。只有极少数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采取放任态度。 二、流动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以访谈法、观察法分别对流动儿童、流动儿童家长和教师进行了调查,试图发现流动儿童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访谈和观察的内容及对象主要涉及幼儿的直观感受、家长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看法、教师对流动儿童的看法几个方面。 1、对幼儿的访谈 访谈一: 你喜欢××幼儿园吗?为什么? “我喜欢××幼儿园,这里的老师会教我们唱歌、跳舞。” “我喜欢××幼儿园,这里有很多好玩的玩具。” “我不喜欢,他们说的话我都听不懂。” 在访谈过程中,我发现,大多数流动儿童表示喜欢幼儿园的学习环境。但在少

数流动儿童身上表示出语言、生活习惯等是阻碍他们迅速融入新环境的因素之一。但是孩子的适应性很强,他们处在语言学习的黄金时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克服这个问题。 访谈二:你最喜欢和谁一起玩? “爸爸妈妈”“小朋友”“……” 在孩子们的回答里,他们的玩伴基本没有流动儿童与本地籍的区别。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还没有体会到户籍差异的概念。但在某些成年人的思想中,还存在着狭隘的地域观念,对外来务工人员或者说是流动人口家庭存在某些程度的歧视,并在平时的言语、行为中有意无意的流露出来,这些错误观念或多或少的会影响一些孩子思想观念。访谈显示,越是年龄大的孩子越是会体会到自己与本地籍孩子的区别,自己是一个“外来者”的感受便会越强烈,可能会更倾向于选择同乡或同是“外来者”的孩子作为玩伴,进而在心理上产生负面影响。 2、对家长的访谈 “我们是做装修的,每天早出晚归,很少能关心到小孩的学习。经常要赶工期,根本就没有什么双休日。最好学校里节假日也上课。我们最头疼的就是星期六、星期天和节假日,只好把孩子带到工地上。我们也想给孩子报个兴趣班,可是没有办法接送啊。我们打算把孩子爷爷奶奶接过来看看孩子。”“老师,我家小孩脾气倔,在家里根本不听我们的话,请您对他严厉点,只有老师的话他才听。不行就打他两记,我们家长不计较的。谢谢啊!”大多数流动儿童家长从事一线生产、运输、装修等职业,每天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使他们难以充分关注孩子每天的学习状况,加之文化层次较低,在指导孩子方面往往力不从心。在亲子沟通方面受到的时间的限制比较明显。这时祖父母便扮演起了照顾孩子生活的主角。“隔代教育”成为了普遍现象。由于祖父母年纪大、精力不足、文化层次更低等原因,他们往往更偏重于孩子的“体”而忽视了“德”,在“智”上更是力不从心。往往溺爱孩子,进而在孩子面前丧失了权威。在“隔代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会出现一些心理、行为上的偏差。家长的教育观念是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教育方式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调查显示,在“对待孩子犯错时”,家长的态度是“耐心沟通”占79.7%,“严厉批评训斥”的占14.5,“孩子还小,大了就好了”的占5.8%,“无所谓”的则为零。虽然大多数家长选择“耐心沟通”,但在实际生活中是否真能如此,值得怀疑。由于现有的教育资源尚不能充分满足所有的适龄幼儿,加之户籍制度的限制,导致相当一部分流动人员家庭面临“入园难”的问题。 3、对教师的访谈 “这些外地小朋友都很聪明,生活自理能力比本地小朋友强多了。就是行为习惯比较差,不大好管。”“他们经常不能很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亲子任务,比如要和家长一起完成亲子阅读日记啦之类的。”“很多家长把学校当托儿所,只要帮他们看好孩子,安全不出问题就行了,其他的他们根本就不关心。对他们讲小朋友表现出的一些不好的行为,他们也不怎么重视,甚至觉得老师小题大做,看不起外地小朋友。”访谈中,

学前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作业答案全

《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形成性考核作业(一)(第一至三章)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指家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 2.核心家庭 是指已婚夫妇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家庭内只有三种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兄弟姐妹关系。 3.主干家庭 指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4.家庭关系 是家庭成员之间根据自身角色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人际互动关系,是家庭的本质要素在家庭人际交往中的表现形式,是家庭成员之间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5.家庭功能 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家庭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6.学习型家庭 以终身学习为理念的一种家庭文化,塑造着家人彼此期待的行为模式、共同愿望,并提供新生代社会化的基础 二、简答(每小题7分,共42分) 1.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全过程可以分为哪些具体的过程? (1)学前儿童的发展(2)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3)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4)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组织和管理 2.简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 (1)素质教育走进家庭(2)依托社区(3)创建学习型家庭 3.家庭结构可以划分为哪些类型? (1)核心家庭(2)主干家庭(3)残缺家庭(4)隔代家庭(5)联合家庭 4.影响家庭关系的家庭内部因素有哪些? 家庭规模结构及人员素质;家庭中的代际情况;家庭传统及背景 5.家庭具有哪些功能? 固有的功能包括:生育功能,性生活功能,抚养赡养功能;历史的功能包括:情感交往功能,生产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宗教功能,政治功能。 6.简述家庭教育的性质和特点。 家庭教育的性质:是一种非正规教育;是一种充满亲情的教育;是一种稳定持久的教育 家庭教育的特点:教育内容包罗万象;教育形式无固定模式;家庭教育因素复杂多样 三、论述(13分) 如何处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的关系? 参考书本61-68页,主观题无固定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以下供参考: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一种教育与影响过程,这种影响是双向互动的,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而言,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和影响占主要地位。相对家庭教育来说,学校教育更正规、更科学、更系统,因此,我们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关系上提倡发扬学校教育的优势,加强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同时也要重视家庭对学校教育的参与。社会教育就是社会对人的发展所起的影响作用,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使三者形成合力,目标一致共同发挥作用时,才能对人的发民产生巨大动力。 四、应用题(15分) 从现实条件出发,谈一谈怎样创建学习型家庭。 “学习型家庭”是以终身学习为理念的一种家庭文化,塑造着家人彼此期待的行为模式、共同愿望,并提供新生代社会化的基础;学习型家庭也是家庭成员之间互动的过程,尤其是家人进行共同的学习与分享活动。 学习型家庭的表现特征

城市流动儿童教育状况

城市流动儿童教育状况 [内容提要] 本文运用在长沙市某区中学进行的小样本抽样调查数据,比较分析了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的学习成绩,家庭教育状况。 [关键词] 流动儿童;教育期望;家庭教育 一、引言 1.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东部沿海城市。相比之下,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发展明显滞后,城乡二元结构弊端逐渐凸显。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市与农村社会发展机会的不均等,使城市吸引了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增加了进城务工的农民数量。于是在中国的社会阶层中,出现了民工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在大中城市中从事建筑、商业、服务等劳动强度大、收入报酬低的工作。 在有了相对固定的收入和住所后,只身前往城市的农民工开始将孩子带到身边。于是,一个庞大而特殊的群体——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城市里逐渐形成。由于民工流动性大,他们的子女又称为“流动儿童”。 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已经超过1亿人,其中,18周岁以下流动儿童接近2000万人,占全部流动人口的19.37%。 由此,这些流动儿童接受教育的现状也备受关注。

根据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儿童中心合作开展的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状况调查,结果显示,3-6周岁流动儿童入托比例为60.7%,低于城市户籍儿童入托率;6周岁儿童中有46.9%没有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在学率为90%,失学率为9.4%.流动儿童未按时入学比例高达46.9%。另外,在失学的12-14周岁的流动儿童中,有60%的人已经开始工作。12-16周岁流动儿童每天参加有报酬劳动的比例为5.5%。 既然流动儿童的失学率这么高,那么是什么因素在影响它呢?儿童自己、家长、学校以及社会在高失学率中起的各自影响是什么?其中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怎么样?如何使这些流动儿童能够接受教育? 这些问题是笔者要探讨和回答的问题。如果能找到这些问题的起因,我们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措施和补救办法,解决流动儿童的就读问题,提高流动儿童的入学率,有利于流动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维护教育的公平公正,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 2.文献回顾 (1)关于中国流动儿童教育研究的课题较少受关注,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多。从研究的内容上看,这些研究比较集中地探讨和说明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果: 第一,关于城市流动儿童教育面临的现状问题研究。在这方面,大部分学者认为,城市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严重,表现有几个:流动人口子女失学现象在一定范围内依然存在,在流动人口中由于受部分家长文化程度、家庭收入以及流入地入学障碍等种种限制,造成一定数量的儿童、少

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法律缺陷及解决方式(一)

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法律缺陷及解决方式(一) 摘要:由于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从单身外出转向举家迁徙,流动儿童的数量急剧增加。流动儿童在教育、卫生、安全、住所以及心理方面的问题也凸现出来,尤其以义务教育的公平问题最为严重。流动儿童能不能进流入地学校正常上学,已经成为广大农民工、政府及其他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现阶段及今后一定时期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而流动儿童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受到了多方面的法律限制,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进行探讨。 关键词: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公平;户籍制度;教育财政体制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经达到一点四亿,占到我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其中80%是农民工,2000万是儿童,这些数字表明我国流动人口已经形成了巨大的群体,流动儿童同样构成我国儿童的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组成部分。以农民工为代表的流动群体逐渐成为社会关注和帮助的焦点,而农民工兄弟除了承受边缘化、拖欠工资、生活条件恶劣等不公平甚至不合法待遇外,还有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子女的抚养与教育。 对于自己的未成年子女,流动人群一般有两种选择,其一是带在身边。让其随父母一同“流动”,其二是寄居在亲属家中——多是随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生活。因此形成了两个庞大的社会群体: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这两个群体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对于我国的教育制度、户籍制度、未成年人保护等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相当大的考验和挑战。比较而言,“总体社会化结果上流动儿童优于留守儿童,这意味着农民工子女选择流动更能够促进其健康发展。” 虽然根据初步的调查结果,相比于留守儿童来说,流动儿童可能会比较幸运一些,但是流动儿童在教育、卫生、安全、住所以及心理方面的问题也凸现出来,尤其以教育问题最为严重。流动儿童能不能进流入地学校正常上学,已经成为广大农民工、政府及其他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现阶段及今后一定时期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笔者根据我国现阶段具体状况把流动儿童大致分为高收入家庭流动儿童与低收入家庭流动儿童。高收入家庭的子女多在办学条件比较好的公办学校、私立学校等就读,受到家庭流动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这类人员并不是本文讨论的主要对象。 按照我国的义务教育法,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也就是说一般6(或7)岁至11(或12)岁儿童应在小学接受教育,12(或13)至14(或15)岁少年应在初中接受教育,否则被视为未在正常年龄接受义务教育。分析发现。全国流动儿童中(表5),6~9岁的学龄流动儿童“未上过学”的比例(25.9%、4.1%、1.8%和 1.2%)均高于全国儿童的平均水平(分别为21.1%、3.5%、1.6%、0.9%)。这说明我国流动儿童的就学情况不容乐观,也就是说流动儿童的教育机会是不均等的,而教育公平的核心就是“教育机会均等”。由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主编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200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当前中国教育问题依然突出,其中在更加注重公平的社会发展背景下,流动儿童的教育成为了最突出的教育公平问题。以下从户籍法律制度、教育财政法律制度,私立学校监管法律制度三个主要方面分析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困境以及解决方案。 一、户籍法律制度的缺陷 首先是众矢之的:户籍制度。可以说在我国户籍制度是当前社会分层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其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为了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涌动,避免引起城市粮食和副食品供应、交通、住房等一系列问题,1958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91次会议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该《条例》第十条第二款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证明,向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这标志着我国对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进行严格限制的开始。我国的户籍制度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社会屏蔽制度,即它将社会上的一部分人

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

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课程考核说明 一、考核对象 本课程的考核对象是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前专业专科的学生。 二、考核的依据 本课程的考核是依据本课程教学大纲和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多种媒体教材设计的,更是本课程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 三、考核方式: 期末考试是教与学的全面验收,期末考核是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习的重要手段。考试命题内容全面,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体现教学要求的重点和层次的安排。期末考试采用综合性大作业(即课程论文)的方式,在第十四周前完成(含第十四周)。 课程期末考核内容: 从以下各选题中任选一题,独立完成一篇课程论文。选题范围: 1.论幼儿入园前的准备 2.幼儿户外活动现状研究 3. 试论家园合作是幼教发展的必然趋势 4. 论家园合作共同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5. 试论社区教育与幼教管理体制改革 6. 论如何全方位开发社区幼教资源 7. 论如何有效解答幼儿提问(或叫解答技巧研究) 8. 论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健康心理 9. 论幼儿道德品质培养 10. 论幼儿“爱心”与同情心培养 11. 论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 12. 论幼儿节俭意识的培养 13. 论幼儿园与家长的有效沟通 14. 论亲子交往与幼儿心理发展 15. 幼儿说谎心理因素解析(或欺骗性行为因素解析) 16.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性特征的相关研究 17. 攻击性儿童的行为特征及形成原因的研究 18. 论新形势下家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19. 独生子女的特点研究 20. 论父母素质与子女教育(父母素质对子女的影响) 21. 家长教育方式及其对子女的影响 22.家庭人际关系对儿童的影响

23.家庭环境因素与幼儿个性培养 24.家庭品德教育的特点 课程期末考核要求: 1、论文正文不低于2000字。 2、必须在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及参考资料,并对所述领域有所了解之后,再去构思、拟定提纲、独立撰写文稿,绝对禁止任何形式的抄袭现象; 3、论文力求做到观点正确,中心突出,层次清楚,语言流畅,科学性强; 4、所提交的课程论文必须符合如下规范格式。 文本规范格式 (1)封面:横向逐行书写:天津电大学前教育专业(专科)《**》课程论文(小三号字宋体,加粗);标题(居中,三号字宋体,加粗);作者、学号、所在分校、班级、辅导教师姓名(居中、小三号字楷体、加粗) (2)内文:横向逐行书写:标题(居中、三号字宋体、加粗);作者(标题下空一行,居中、小三号字楷体、加粗);正文(作者下空一行,小四号字宋体)。 正文为文章的主体部分,为使脉络清晰,应有纲、目、子目之分,而且要加上小标题,标示各个部分的内容要点,或用加简捷准确的观点句表示。序号的规范应是“一、(一)、1”。每页36字×28行,可以设置1.5倍行距,标示页码。 (3)注释(正文下空一行,五号字宋体) (4)参考文献目录(注释下空一行,五号字宋体) 注释、参考文献目录是评定论文作者的研究状况及钻研程度的一个重要依据,要依次列作者,文章名,出处,出版社(或刊物),出版时间。注释应注明出处页码。文中加注释序号,一律采用尾注形式。 课程论文统一用A4纸打印,左侧装订。 课程论文交验方式 1、学生于第十四周前完成(含第十四周)上交纸介质文本,辅导老师给出初审成绩,并将课程论文上交教务处,备验。 2、各分校在第十六周将大作业成绩表(一式三份)报市校教务处。 四、计分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采取平时形成性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计分的方式,形成性考核占30%,期末考核占70%。 平时形成性考核是作业讲评栏目统一安排的四次书面作业,这是形成性考核主要的监控手段,作业的平均分以18%计入本课程总成绩;面授教师做好出勤记录,根据实际情况,给出成绩,其成绩以12%计入本课程总成绩。期末考核成绩以70%计入本课程总成绩。总分60分为及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