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质灾害的成因及治理分析 钟石

地质灾害的成因及治理分析 钟石

地质灾害的成因及治理分析 钟石
地质灾害的成因及治理分析 钟石

地质灾害的成因及治理分析钟石

发表时间:2018-12-17T11:59:21.13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1期作者:钟石[导读] 摘要:最近几年,时长出现地质灾害情况,它以多样性以及广泛性特征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

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六0五大队四川彭山 620800摘要:最近几年,时长出现地质灾害情况,它以多样性以及广泛性特征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在这一现状下,我国均加大了对地质灾害的分析和解决力度,制定了相应的防范措施。不过,在地质灾害防治期间,要想取得良好的成绩,实现全方面发展,仍需要诸多努力。在本文中,主要分析了地质灾害的具体成因,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地质灾害;类型;特征;成因;治理对策因为地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因此,地质环境成为了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如果地质环境受不良因素损坏,那么就会威胁到人员健康,对社会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与此同时,还不利于我国建设。最近几年,在我国各个区域内,时长发生地质灾害情况,这一情况的出现不仅使得人民群众受灾严重,并且还对国家产生了很大程度的损失。所以,我们必须全面认识到地质灾害的具体成因以及出现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对策进行处理和预防。

1、地质灾害的特征和分类情况

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地质灾害大致包含以下几种类型,如下所示:

①自然环境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这一现象被称之为第一环境问题,并且此种灾害不以人的因素所转移。在出现的灾害问题中,一般都是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损害而引起的,特别是因为人员没有合理化开发,从而对能源产生的不利影响。并且,地质灾害的出现也会致使通信、水坝以及铁路等受到严重的损害,出现生态环境问题。我国地理位置比较的特殊,周围环境较为多变,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存在着承载能力低等问题。

②人为因素引起的地质灾害问题;从地质环境以及地质损坏程度入手,可以将其划分为突发性地质灾害以及缓慢性地质灾害两点。所谓突发性地质灾害,便是人们常说的崩塌、泥石流、裂缝等情况。而缓慢性地质灾害则是环境地质灾害,它体现为水土流失等。

2、地质灾害的具体成因

产生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是基于地形地貌以及气候条件等多项因素的共同作用,再加上人员因素的影响,这些现象均加大了自然灾害的出现概率。

①在进行矿产资源开发以及挖掘过程中,不具备规范性,有的开采人员自身的安全意识较低,当实施开采工作的时候,时长发生不合理或者没有按照规范需求开采的情况,此种现象一般是因为过于追求经济效益,使得人为不合理开采,对于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较低,预设的矿柱较少,长时间下来的话,会使得应力失去稳定性,形成塌陷事故等。

②当前,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土地资源日益缺乏,人们不断的实施边坡开挖工作,政府则大面积的修建公路,如何一来,便形成了人工高陡切坡情况。在应力不平稳的情况下,很容易发生山体滑坡等灾害问题。

③在河流断面上修建了较多的水利工程以及山区水库等,下游河段水流出现了一定的改变,由于受特殊因素影响,使得堤坝决堤现象出现,地质灾害发生,比方,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此外,拦水坝的渗漏以及水土流失现象,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土地软化性能,致使地质灾害发生。

④人们严重损坏了环境,使得地质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变,基于利益的诱惑,出现了大量砍伐森林、损坏植被的行为,这一现象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的均衡性,不利于实现人和自然统一发展,使得水土流失现象明显,为地质灾害出现提供了较大概率。

⑤常年降雨也是引发地质灾害的基本因素,降雨使得雨水全面渗透到了山坡内,坡体压力增加,新滑坡产生,最终引发了地质灾害情况。

⑥在发生地震灾害之后,地面以及山坡的岩体产生松动现象,对于岩体自身稳定性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使得滑坡以及塌陷情况发生。

3、地质灾害的治理对策

3.1构建科学完善的地质灾害预警机制

对于科学完善预警系统的构建,充足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这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分析不同区域的地质灾害情况,制定和当地区域相符合的地质灾害防范体系以及应急预案,并且加以确定,明确落实每个人员自身的职责。相关部门管理人员应当构建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大力监督和控制地质灾害情况,定期颁布有关地质灾害变化的数据,加深工作人员对于地质灾害的了解,以此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地质灾害预防对策,将灾害出现的机率降到最低,与此同时,在相抵区域内,还应当成立地质灾害防范电子网络平台,这是强化地质灾害防范的基本方式,在该项平台运行期间,可以将不同区域地质灾害现象传递到相应部门内,以此为这一区域灾害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主要的依据,增强地质灾害防范的针对性。此种方式可以将地质灾害防范工作覆盖于整个区域内,并且全部集中于监督区域内,在灾害防范期间实施动态性监督控制,以此实现风险的消除。

3.2因地制宜的实施综合预防工作

在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时候,除了要提升人员自身的安全理念和建设完善的管理体系之外,还要因地制宜的实施综合性预防工作。在人们生活期间,政府必须多加鼓励人员实施植树造林、保护水资源等工作,尽可能减少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科学化管理矿产资源开展阶段,整体性规划,禁止出现盲目开采现象。另外一点,当构建水利工程的时候,要制定相应的措施来减少渠道方面的渗漏,缓解土地软化作用,从一定程度上避免地质灾害的出现。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各个区域要从实际情况入手,给予资金以及技术上的支撑,将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最为重点任务对待,一切从保障人民安全为核心点,统筹规划。另外,还要构建快速救援队伍,为灾区提供相应的帮助,尽最大程度的减少损失。

3.3大力宣传地质灾害安全工作,增强人员自身的安全意识

相关部门应当大力宣传地质灾害安全工作,加强人们对于地质灾害的认识程度,明确了解到地质灾害对于人员生活的影响,在强化灾害意识到基础上,保障地震到来之前可以采取合理的方式来应对风险情况。比方,可以定期开展地质灾害知识讲座、组织广播电视讲座等,在不同区域内制作地质灾害教育宣传栏,以此确保灾害来临之前及早做好预防,从容应对灾害问题。通过实施宣传教育工作,使得它们越来越重视灾害现象,增强自身安全意识。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成因分析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成因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正安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成因,并对存在隐患提出了防治措施及建议。 关键词:正安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成因 Abstract:In this paper, it narrates the development features and causes of the geologic hazard in Zheng’an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and carries out the prevention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Zheng’an county ; geologic disaster;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 causes 1概况 正安县位于贵州北部,遵义地区东北部,大娄山东麓。东经107°04′~107°42′,北纬28°08′~28°51′。该县境内河流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东抵务川,东南靠凤冈,南邻湄潭,西南接绥阳,西北毗邻桐梓,北与四川省南川县相连,东北与道真县接壤,是贵州襟联重庆的前沿,素有“黔北门户”之称。全县总面积2595km2,辖11镇8乡,总人口62.38万人,平均人口密度为240.39[1]。 正安县位于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遵义断拱的北部,属上扬子地层分区黔北地层小区[2]。大部分为中低山侵蚀剥蚀斜坡沟谷、河谷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复杂,区内构造以新华夏系北北东向复式褶皱断裂构造为主。 2 正安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地质灾害在特殊的复杂的地质环境条件下才得以形成[2]。起主导作用的有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其决定了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规律多与降雨、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且两者控制着地质灾害的分布。 目前,区内有3类地质灾害共119 处,其中滑坡95 处、占80%,崩塌23 处、占19%,地面塌陷1 处、占1%。全县地质灾害共威胁2446户11262人,潜在经济损失共2.31亿元,其威胁人数多,经济损失大,危险性及危害性巨大。 正安县共有滑坡(潜在)95处,为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占全县地质灾害80%;多为浅表层土质滑坡。

地质灾害治理论文地质灾害的论文

地质灾害治理论文地质灾害的论文 浅析公路工程常见地质灾害与治理措施 摘要:本文对公路灾害的定义进行了阐述,针对公路工程地址灾害治理的一般原则进行了归纳,并就常见的公路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展开了探讨,提出可操作性的治理措施。 关键词:公路工程;地质灾害;治理 1. 公路灾害的定义 公路灾害概念在各类公路技术标准、规范及相关文献中目前并未给出明确的定义,这个名词是近几年才逐渐被使用的,以往大量使用的是病害、水毁、破坏等概念。由于公路灾害的复杂性,目前不可能给出一个公理性定义,仅能给出较泛的定义。即公路灾害是指由自然的、人为的、或人与自然综合作用引起公路设施损坏(或使用功能降低)、造成人身伤亡、经济损失,影响通行的事件或过程。公路灾害按成因分为:公路地质灾害、公路气象水文灾害、公路生态环境灾害、公路人为灾害和公路综合灾害5种类型,本文仅对公路地质灾害作出如下探讨。 2. 公路常见地质灾害形成原因与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类型很多,主要包括滑坡灾害、崩塌灾害、泥石流等,针对这三种病害的形成原因与治理措施作如下探讨:

2.1滑坡灾害成因与防治措施 2.1.1滑坡成因分析 1.地质地貌条件。滑坡是松散岩类构成的斜坡破坏形式。当组成斜坡的岩石性质不同,特别是上覆松散堆积层,下伏坚硬岩石时,易产生滑坡。滑坡的滑动面多数是构造软弱面,如层面、断层面、断层破碎带、节理面、不整合面等。另外,岩层的倾向与斜坡坡向一致时,也有助于滑坡的发生。 2.降水和地下水条件。降雨和冰雪融水提高了地下水位,使土体饱和、液化,往往是滑坡的触发条件。一次性连降暴雨,使风化的变质岩含水量饱和,在斜坡重力作用下,表层山体沿下部坚硬岩石表面下滑。一般是大雨大滑,小雨小滑,无雨不滑。绝大多数滑坡都是沿饱含地下水岩体软弱面产生的。 3.人为因素。滑坡的人为因素影响主要表现在:工程施工开挖坡脚,破坏了自然斜坡的稳定状态;在坡顶上堆积弃土、修建筑物及构筑物,加大了坡顶荷载;不适当的大爆破施工,改变了斜坡原有的稳定状态,促进了滑坡的发生;排水不当等。除此之外,地震也是滑坡重要的触发条件。 2.1.2滑坡灾害治理措施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DOC)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提交单位: 提交时间:2015年12月 目录 0前言 (3)

1基本灾情 (3) 2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 (3) 2.1自然地理条件 (3) 2.2水文气象条件 (3) 2.3地形地貌 (4) 2.4地层岩性 (4) 2.5地质构造 (5) 2.6工程地质条件 (5) 2.7水文地质条件 (5) 2.8区域地壳稳定性 (6) 3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及成因分析 (6) 3.1灾害规模、特征 (6) 3.2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6) 4地质灾害现状危害及发展趋势 (8) 5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及防治效果 (8) 5.1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 (8) 5.2防治效果及存在问题 (8) 6今后的防治工作建议 (8) 7应急调查准备和安全问题 (8)

0前言 1基本灾情 2014年9月2日13时19分,位于长江一级支流青干河支流锣鼓洞河左岸的杉树槽发生重大岩体滑坡。初步估算,滑坡体总面积3万m2,估计总方量约80万m3。滑坡地点位于秭归县沙镇溪镇三星店村2组、3组交界处,距离青干河河口约5.15 km。滑坡导致G348国道约200m损毁中断,大岭电站3栋房屋被掩埋,损毁柑橘园约60亩,损毁镇村公路2条450m,16个村(居委会)133个供电台区全部停止供电,紧急转移撤离沙镇溪初级中学师生、当地村民、电站职工家属共计953人,估算直接经济损失3220万元。 2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 2.1自然地理条件 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两岸,三峡工程坝上库首。地理坐标为东经110°18'~111°0',北纬30°38'~31°11'。东与宜昌市夷陵区(原宜昌县)的三斗坪、太平溪、邓村交界,南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榔坪、贺家坪接壤,西临巴东县的信陵、平阳坝、茶店子,北接兴山县的峡口、高桥。县境东起茅坪新集镇凤凰山(新县城所在地),西止磨坪乡凉风台,南起杨林桥镇向王山,北止水田坝乡懒板凳垭。县境东西最大横距离66.1公里,南北最大纵距离60.6公里。秭归县版图面积2427平方公里。据2010年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秭归县国土实际总面积22.74万公顷。本次调查的杉树槽滑坡位于秭归中部的沙镇西镇流锣鼓洞河左岸。 2.2水文气象条件 滑坡区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7~19℃,多年平均降雨量1 493.2 mm.降雨具时段和频度相对集中的特点,雨季多暴雨,一日最大降雨量达358 mm.年降雨量由南向北、从低到

探究典型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及防治

探究典型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及防治办法 周执强孙春富 湖南省煤田地质局第一勘探队421800 摘要:地质灾害在自然作用下形成或者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主要包活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水土流失、壤盐碱化,地热害等。给自然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防治地质灾害成为重中之重。本文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例简要阐述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办法。关键字: 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灾害防治办法 地质灾害都是在一定的外力诱发下发生的。这里指的外力可以是自然条件下的也有人为因素。因此,地质灾害也可按外力因素诱导成因概又可以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两大类。自然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规模和频度,受自然地质条件控制,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人为地质灾害受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制约,也随社会经济发展而日益增多。以下简要介绍典型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通过这些因素存求相关治理办法。 一、崩塌的定义及形成原因(包括自然因素诱发和人为因素)。 崩塌是指高陡斜坡上的岩土体脱离母体后,以坠落、滚动为主的移动现象。崩塌具有下落速度快,垂直位移大于水平位移的特点。崩塌按照崩体物质分为土崩和岩崩。按照崩塌规模可分为剥落、坠石和崩落。剥落的块度较小,块度大于0.5米者占25%以下,产生剥落的岩石山坡一般在30—40度;坠石的块度较大,块度大于0.5米者占50—70%,山坡角在30—40度范围内;崩落的块度更大,块度大于0.5米者占75%以上,山坡角多大于40度。 诱发崩塌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地震、降雨,特别是大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使地表水渗入坡体,产生孔隙水压力等,从而诱发崩塌。人为因素也是诱发崩塌的主要原因,其中人类的工程活动是主要原因,例如,道路挖掘以及堆砌的废弃渣土、采矿活动等。 二、滑坡的形态特征和形成条件。 滑坡是斜坡岩土体在重力和水,以及其他外营力的作用下,沿某一薄弱结构面产生剪切破坏的一种不良地质现象,是自然作用或与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自然界中,无论是天然斜坡还是人工斜坡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因素的作用下,斜坡一直处于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之中。一个发育完全的滑坡,一般包括:1,滑坡体,指滑坡发生后与母体脱离开后的滑动部分;2,滑动带,滑动时形成的碾压破碎带3,滑动面,滑坡体沿着下滑的表面;4,滑坡床,滑体以下固定不动的岩土体;5,滑坡壁,滑体后部和母体脱离开的分界面,暴露在外面的部分,平面上多呈圈椅状;6,滑坡台阶7,滑坡舌8,滑坡周界9,封闭洼地10主滑线11,滑坡裂隙。 要探讨滑坡的形成条件,就必须考虑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内在因素有组成边坡岩土体的性质、地质构造、岩体结构等。不同质地的岩土,如硬质岩土、页岩等,它们的抗风化和抗水侵蚀的能力都不相同。从岩土的结构、构造来说,主要的是岩(土)层层面、断层面、裂隙等的倾向对滑坡的发育有很大的关系。同时,这些部位又易于风化,抗剪强度也低。当它们的倾向与边坡坡面的倾向一致时,就容易发生顺层滑坡以及在堆积层内沿着基岩面滑动,从而产生滑坡。外在因素有地表水和

常见海洋地质灾害及成因分析

常见海洋地质灾害及成因分析 中国既是一个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中国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6500多个沿海岛屿,海域面积广阔。海洋给人类带来了丰富的资源,那一望无际的蓝色大海,其蕴藏的生物、矿物和可再生能源等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同时海洋还调节全球气候、提供了人类生存和繁衍的环境,海洋对人类来说至关重要。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海洋在带给人类如此多的利益的同时,也在展现着其残暴的一面,众多的海洋地质灾害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繁衍,同时警示着我们,在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时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遵循经济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原则。 海洋地质灾害是指以地质动力活动或地质环境异常变化为主要成因的自然灾害,即在内动力、外动力和人为地质动力作用下,地球发生异常能量释放、物质运动、岩土体变形位移以及环境异常等变化,从而破坏人类生命财产或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的现象或过程。 海洋地质灾害按照致灾的动力条件分类可以分为三大类:内动力地质条件引起的灾害、外动力地质条件引起的灾害和人为动力条件引起的灾害。 其中内动力地质条件指的是主要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地质作用,它一般起源和发生于地球内部,但常常可以影响到地球的表层,如可以导致海洋地震、海底火山、海啸。 外动力地质条件是指大气、水和生物在太阳能、重力能的影响下产生的动力对地球表层所进行的各种作用。如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由于外动力地质条件可能会导致海底滑坡、滑塌、海岸侵蚀和海岸淤积。 人为地质条件主要是指由于人类活动而对地球造成的影响,在海洋方面主要表现为沿海的不合理开发造成的污染和破坏、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地面下沉和咸水入侵、温室效应导致的海平面升降和人工过度采砂导致的海岸侵蚀、海岸后退等。 在众多的海洋地质灾害中,海啸或许是给人类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种,也是对人类的伤害最大、最直接的海洋地质灾害之一。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 发表时间:2015-01-26T13:51:39.863Z 来源:《防护工程》2014年第11期供稿作者:尹维坤 [导读] 对于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要贯彻“预防为主,整治为辅”的原则,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检测 尹维坤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六五大队江西鹰潭 335000 摘要: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或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资源发生严重破坏的地质现象。面对频繁的地质工程建设,各种的自然资源逐渐地呈现出匮乏的趋势,而且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地质灾害不仅破坏各种工程设施,还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文章针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供大家借鉴参考。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成因;防治1.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产生了一个新的学科——地质工程学。地质工程学,是研究与解决从规划到竣工乃至工程运行后效的全过程的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的科学。地质工程学研究范畴涵盖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两个方面。岩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设中涉及岩土体的开挖与加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对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有害地质现象进行防范与防治。后者包含了更全面地对地质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管理的思想。 地质灾害是由于地质环境的变化以及地质活动的异常而形成的不良地质现象。它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找出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以及制定合理的应急方案,通过管理水平上的提高减少岩土地质灾害的损失成了目前岩土工程事业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 2.地质灾害的成因我国地质灾害按照诱发因素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由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属于自然地质灾害;二,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属于人为灾害。岩土工程引发的自然灾害通常类型多、分布范围广、发生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等特点,一旦发生就会对施工人员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已经成为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破坏,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威胁的主要危害因素。 2.1 自然灾害2.1.1 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其产生的原因有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开挖坡脚;蓄水排水;堆填加载;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2.1.2 崩塌。崩塌(崩落、垮塌或塌方)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有采掘矿产资源;道路工程开挖边坡;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堆(弃)渣填土;强烈振动。 2.1.3 泥石流。泥石流是暴雨、洪水携带沙石和坡面松散破碎岩土体的洪流,它的面积、体积和流量都较大,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大量的粉砂及粘粒的粘稠泥浆推动粗大固体碎屑物组成。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通常泥石流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因其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 2.1.4 地面变形。地面变形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与地裂缝。1)地面沉降有自然的地面沉降和人为的地面沉降。自然的地面沉降一种是在地表松散或半松散的沉积层在重力的作用;人为的地表沉降主要是大量抽取地下水,地基软弱夹层没有查清,软基处理不当或设计不合理所致。2)地面塌陷是由于受到地震活动、降雨、地下采矿及大量抽排地下水等因素,土体和表岩在人为或者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向下方塌陷,并会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一种地质现象。地面塌陷按形成原因大致可分为:一,自然塌陷;二,人为塌陷,如坑道排水突水塌陷、采空区塌陷、抽汲岩溶地下水塌陷、水库蓄水或引水塌陷、振动或加载塌陷、地表水或污水下渗塌陷、多种成因复合塌陷等。3)地裂缝是地表岩层、土体在自然因素(地壳活动、水的作用等)或人为因素(抽水、灌溉、开挖等)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宏观地表破坏现象。地裂缝常常直接影响城乡经济建设和群众生活。 2.2 人为灾害人为活动加剧或加速地质灾害的发生所带来的危害性大大超过正常状态下产生的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人类如果大量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就会在进行大量的开发利用之后,特别是矿山的开采,不但使植被遭到了破坏,而且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在所有的地质灾害中,超过一半以上都与人为因素有关。乱砍乱伐、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等等,都是造成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 3.地质灾害防治措施3.1 通过植树造林改变当地的生态环境。地质灾害的发生很大原因是由于施工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承受不起施工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因此,只有加强植树造林工作,通过生物性措施不断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才能在根本上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对于灾害频发地,可以采取积极的措施,调动各种力量进行自然保护。将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得以改善,在生态平衡的条件下,就会将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降低。 3.2 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规范人类各种生产开采活动。 据统计,人类活动造成地质灾害的发生的影响远大于正常自然灾害的影响。人为原因导致的地质灾害具有速度快、危害大且危害面积广的特征。因此,需提高人们对地质灾害严重性的认识,使人们具有强烈的预防防治地质灾害的意识。 3.3 不断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建设。要减少地质灾害对环境以及企业的危害,除了有效地防治与检测以外,还必须加强对地质灾害工程的建设工作,通过对护坡工程、拦截工程以及移民工程的建设,有效地减轻地质灾害对环境的破坏程度,通过不断的加固地层和施工工程,提高施工的进度与施工质量,减少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安全事故,从而在根本上促进岩土工程的进一步发展。 3.4 适当的避让措施建设。1)雨天避让措施。在暴雨天气采取临时避让措施。对于那些变形山坡比较多,容易引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地区,要提前做好预防工作,下雨前做好搬迁准备,以便及时躲避,减少损失。2)搬迁避让措施。对一些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危害性严重且相对治理防治费用超过搬迁费用或已经做出过防治措施仍多次受到损害或者再建房仍然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应采用搬迁避让措施,避开地质灾害多发地,尽量减少灾害的损失。 3.5 建立灾害预警系统。现在已经进入到信息时代,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灾害预警系统,更为有利于灾害的防止。将跟踪技术应用到其中,建立灾情档案以及防止数据库,一旦有相关的异常状况发生,就会迅速地将信息发布出去,从而得到多方的支持。灾情预警系统作为动态的系统平台,可以为有关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便利,从而提高了灾情防治水平。 4.结束语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地理环境、地质构造以及当地的气候环境特点都存在着直接的关系。对于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要贯

浅析地质灾害调查的工作方法

浅析地质灾害调查的工作方法 Analysis for working methods of geological disaster investigation 分部明会 【摘要】市地形起伏变化大,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地质灾害发育,因此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地质灾害调查工作也是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先期工作环节。本文遵照地质灾害调查的一般方法,按照调查工作顺序,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和经验,对地质灾害的调查工作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 【Abstract】Shiyan City terrain changes, the strong human engineering activities, geological hazards, geological disaster investigation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while the investiga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essential aspects of the work in advanc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general method of geological disaster investigation, the order of the investigation,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of work, put forward some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investiga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关键词】地质灾害;调查阶段;工作方法;实践和认识 【key words】Geological disasters; investigation stage; Working methods; practice and understanding 市地貌基本轮廓为三面环山向东开口的不完整簸箕状,地形起伏

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易发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5%。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得到了迅猛发展,经济发展带动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但由于人们在开发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肆意破坏以及我国给地质灾害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本文重点阐述了人为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并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仅供同行们参考。 标签:地质灾害成因防治措施 0前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人类工程活动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以及由于气候变化带来的局地暴雨次数的增多和沿海地带台风的频繁袭击,我国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给社会公共安全带来重大影响。如何科学有效治理这些地质灾害问题并达到环境治理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必须从根本做起,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不断完善“群测群防”的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地质灾害人员“零伤亡”。 1地质灾害的概念及特点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和损失的地质现象。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如泥石流、滑坡、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地震、火山、地热害等等。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强、突发性强、危害性强等特性,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将会给我国灾区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和损失。地质灾害隐蔽性强,可能有未能排查发现的漏网隐患点的潜在危险。因此,次生地质灾害防范工作任重道远。 2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成因因素 地质灾害一般都是在一定的动力诱发或破坏的状况下进而产生的,因而诱发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自然因素引起的动力,二是来自人为因素产生的动力。因此,地质灾害按动力成因可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两大种类。自然地质灾害发生的地区、范围和影响力,主要是根据其自身自然地质条件的控制而制约,不会因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而转移;而人为地质灾害受人类工程建设及其能源开发活动的影响而影响,经济建设的开发活动强度越大,带来的地质灾害将会越大,引发的地质灾害频度也将会增多。 2.1自然地质灾害的因素 自然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包括气候因素、地形地貌因素以及土壤植被因素等。

初中地理知识点:我国主要地质灾害的分布及成因

初中地理知识点:我国主要地质灾害的 分布及成因 一、选择题 1.山区容易发生的自然灾害有 A.崩塌、地震、泥石流B.台风、滑坡、泥石流 C.地震、滑坡、泥石流D.崩塌、滑坡、泥石流、 2.下列灾害中属于我国山区常见的地质灾害 A.干旱和洪涝B.崩塌和台风C.泥石流和滑坡D.寒潮和台风3.2018年8月7日立秋后一段时间,甘肃省大部分地方星现多雨状况,与往年同期相比,酒泉市、兰州市、白银市北部、临夏州、定西、庆阳市北部及陇南等地降水偏多1﹣6倍。此次强降水可能会引发的地质灾害有 A.滑坡、泥石流B.地震、海啸C.洪涝、干旱D.梅雨、台风读下图,回答4~5题。 4.下图中比较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的是 A.甲B.乙C.丙D.丁 5.若该地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则夏秋时节常见的自然灾害有 A.台风B.寒潮C.水污染D.干旱 6.关于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叙述正确的是 A.台风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 B.洪涝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 C.干旱主要分布在南方地 D.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地区 7.下列自然灾害具有关联性的是 A.地震﹣台风﹣雷暴B.干旱﹣山崩﹣泥石流 C.暴雨﹣山洪暴发﹣海啸D.台风﹣暴雨﹣泥石流 8.连续暴雨在山区容易引发的自然灾害是 A.火山、地震B.沙尘暴C.寒潮D.滑坡、泥石流 9.滑坡是我国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容易诱发滑坡发生的自然因素有

①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②山多坡陡,植被缺乏③乱砍滥伐,毁林开荒④地震 ⑤春季干旱 A.①②③B.②③⑤C.①②④D.③④⑤10.以下四位同学对我国自然灾害分布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东南沿海多台风灾害B.华北地区多干旱 C.西南地区多地质灾害D.洪涝灾害多发生在我国东北部11.人们常说“祸不单行”,伴随地震的发生,往往产生的次生地质灾害有可能是A.水土流失B.土地沙漠化C.洪涝灾害D.滑坡 二、解答题 12.读“我国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分布图”、“华北地区部分区域地图”、“乡宁县气候统计图”、“乡宁县滑坡灾害景观照片”,回答下列问题。 (1)乡宁县所在的地形区为____(填地形区名称);图中A山脉为____,它是我国南北方地区的重要分界线。乡宁县所在地形区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造成这种生态问题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 (2)我国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多分布在中部山区,以下与这些地区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的原因无关的是(________) A.地面坡度大 B.土壤贫瘠 C.植被覆盖率低 D.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 (3)由乡宁县气候统计图推断这一地区滑坡灾害多发的季节在(_____)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4)请为乡宁县减轻滑坡泥石流灾害、减少地质灾害造成损失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_______。

知识讲解 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及防治

高考总复习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及防治 编稿:王艳欣审稿:李永华 考纲解读 考点提示 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复习建议 重点掌握干旱、地震、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的成因、特点和危害。 重点分析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关联性和灾情严重的成因,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知识清单 一、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 1.热带气旋(台风) a.形成条件:有广阔的________洋面,海水通过________,能向大气提供充足的________;有________的不稳定大气层次结构,促使空气上升及水汽________。 b.主要分布地区:Ⅰ.________北部及沿海地区;Ⅱ.________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Ⅲ.加勒比海和________东部海岸。 2.地震 a.地震易发区: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________。 b.主要地震带:________地震带和________地震带。 (3)洪涝灾害 a.成因:Ⅰ.气候:降水强度________且________;Ⅱ.地形:地势________且排水________。 b.分布:主要集中在________纬度地区的季风气候区、河流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 二、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1.地质灾害 (1)地震:a.多发原因:我国位于________板块与________板块的交界地带,又处在________板块与________板块挤压碰撞带的北东边界。b.分布区:________、新疆、华北和________四个多发区。c.灾情特点:________重________轻,特别是地震多发的南北地震带、________地区及台湾的地震灾情最为严重。 (2)滑坡、泥石流灾害:a.多发原因:________面积广,山高沟深、地势________、地质构造________和上层岩性相对________,夏季多________。b.分布:________地区为重灾区。 2.水文灾害 (1)雨涝是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时间________、危害最大的洪水灾害。 (2)我国雨涝主要发生在东经110°以________、北纬20°~45°这一范围。东部平原地区________是导致涝灾发生的根本原因。 3.气象灾害 (1)旱灾:a.多发中心:________、华南、西南和________地区。b.灾情:旱灾导致的________灾情重,________受旱灾危害巨大。 (2)台风:多发生于________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3)寒潮:a.成因:________迅速入侵并造成大范围剧烈________,并伴有大风、雨雪、

地质灾害治理论文

地质灾害治理论文 郑州市地质灾害形成的因素与防范对策 摘要:地质灾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逐渐被世人所认识,被各级政府部门所重视,并有效地得到治理和防范,减少了灾害的发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较快发展。本文仅对郑州地区地质灾害发生的现状,提出个人的认识与防范治理对策。 关键词:地质灾害形成因素防范治理 一、郑州市概况 郑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地理坐标:东径:112040,——114012,,北纬34016,—34058,,面积7446.2km2,总的地势为西高东低,呈阶梯状下降,西为山区、丘陵,东为冲积斜平原区。郑州市矿产资源多分布在西部和西南部几个县市区,矿产的开发已成为本地区重要的经济活动。由于采矿活动的深度日益扩大,不合理开采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地质灾害连年不断,不仅影响了矿山的生产安全,也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和影响。 二、水文地质概况 郑州市境内属淮河流域(90%)和黄河流域(10%),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区,夏季炎热,秋季晴朗日照时间长,冬季干旱少雪,多年平均气温达14C0以上,极端气温达到43C0左右,极端最低气温-17.9 C0。多年平均降雨量640mm左右,降雨多集

中在7、8、9三个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60—70%。 郑州市及附近范围大部分地区均为第四纪沉积物所覆盖。地形较平坦,地面表层为黄土状亚粘土、轻亚粘土、一般厚度为15——40米,空隙结构,微具湿陷性,承载力为2—2、5 kg/cm2,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系松散岩类空隙潜水。 多年来,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有关部门人员的深入工作和研究,进一步对郑州市地下水系统、地下水含水层系统进行了细致地总结与划分。地下水系统分为小浪底—花园口黄河干流区,花园口以下黄河干流区,沙颍河干流区,沙颍河平原区四个含水系统。地下水含水层系统分为松散孔隙、碎硝岩裂隙、基岩裂隙和酸盐岩溶含水层四个地下水含水层系统。 三、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郑州市主要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裂缝五种,地质灾害发育 类型具有显著的特征。这种多样性与该地区特定的地形地貌、岩性、构造条件以及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1.崩塌分布的特征 郑州市崩塌发育分布规律:一是西部、西南部基岩山区主干断裂和紧密褶皱带附近的脆性地层或软硬相间的复杂岩系地区。如嵩山南麓、北麓和箕山北麓地区,崩塌灾害频繁严重。二是中部、中西部人类采石、采矿强烈活动地区和公路、铁路、库渠等骨干工程地带的采

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等人类工程活动的力度也普遍增大,给我国本就十分脆弱的地质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地质灾害的频度和规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为此,本文就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滑坡,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所谓地质灾害防治是指对由于自然作用或人为因素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现象,通过有效的地质工程手段,改变这些地质灾害产生的过程,以达到减轻或防止灾害发生的目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地质灾害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

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第二环境问题,属人为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加,据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诱因:(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滑坡发生的规律: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 (1)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 (2)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 (3)易滑(坡)岩、土分布区。 (4)暴雨多发区及异常的强降雨区。 滑坡防治措施:滑坡的防治要贯彻“及早发现,预防为主;查明情况,综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则结合边坡失稳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内外部条件,治理滑坡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

地质灾害教案

地质灾害教案 知识要求: 1、了解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四种灾害的成因以及灾害之间具有相关性的基本特点; 2、了解地质灾害对人类造成的重大危害,从而认识到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意义; 3、了解人类目前防御地质灾害的基本措施 智能训练: 培养学生依据图像资料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思想教育: 通过学习,使学生加深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树立防灾减灾的意识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阅读要求: 《印度1.26地震》《泥石流与滑坡》 教学重点:地质灾害的防御 教学难点:地质灾害的成因 教具:投影片 课型:新授课 教法:情境呈现、讨论分析、归纳小结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已经了解陆地环境与人类息息相关,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多种资源。但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陆地环境的变化有时表现得非常剧烈,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形成灾害,进而影响甚至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视频资料]地震、火山等地质现象实例过程呈现 一、主要地质灾害 (一)地震1、定义2、分类、成因、特点 ①构造地震定义:由于地应力引起构造变动而发生的地震。 成因:地应力的积累-释放 地下岩层断裂,错位,产生震动,形成地震波 地震波由地下向上传播,引起地表震动。 特点:活动频繁(全世界每年发生地震的90%) 延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破坏性最强。 ②火山地震:由于火山爆发和岩浆活动引起。一般震级不大,影响范围小。 ③塌陷地震:由于地下洞穴(岩溶区、地下采矿区)、地层滑落等而引起的。一般规模小,为数不多。 [总结]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 [问题]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3、地震的分布规律 在具有一定活动性的断层地带,地震最容易发生。按板块构造理论,在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易发生地震。 世界上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4、地震要素 [结合插图,讲清各地震要素的概念] ①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等震(中距)线。 ②地震波:地震时,由于纵波传播的速度比横波快,先到达地面而引起地面上下颠簸;而后横波到来,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摇晃。

地质灾害的成因及治理分析 钟石

地质灾害的成因及治理分析钟石 发表时间:2018-12-17T11:59:21.13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1期作者:钟石[导读] 摘要:最近几年,时长出现地质灾害情况,它以多样性以及广泛性特征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 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六0五大队四川彭山 620800摘要:最近几年,时长出现地质灾害情况,它以多样性以及广泛性特征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在这一现状下,我国均加大了对地质灾害的分析和解决力度,制定了相应的防范措施。不过,在地质灾害防治期间,要想取得良好的成绩,实现全方面发展,仍需要诸多努力。在本文中,主要分析了地质灾害的具体成因,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地质灾害;类型;特征;成因;治理对策因为地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因此,地质环境成为了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如果地质环境受不良因素损坏,那么就会威胁到人员健康,对社会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与此同时,还不利于我国建设。最近几年,在我国各个区域内,时长发生地质灾害情况,这一情况的出现不仅使得人民群众受灾严重,并且还对国家产生了很大程度的损失。所以,我们必须全面认识到地质灾害的具体成因以及出现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对策进行处理和预防。 1、地质灾害的特征和分类情况 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地质灾害大致包含以下几种类型,如下所示: ①自然环境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这一现象被称之为第一环境问题,并且此种灾害不以人的因素所转移。在出现的灾害问题中,一般都是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损害而引起的,特别是因为人员没有合理化开发,从而对能源产生的不利影响。并且,地质灾害的出现也会致使通信、水坝以及铁路等受到严重的损害,出现生态环境问题。我国地理位置比较的特殊,周围环境较为多变,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存在着承载能力低等问题。 ②人为因素引起的地质灾害问题;从地质环境以及地质损坏程度入手,可以将其划分为突发性地质灾害以及缓慢性地质灾害两点。所谓突发性地质灾害,便是人们常说的崩塌、泥石流、裂缝等情况。而缓慢性地质灾害则是环境地质灾害,它体现为水土流失等。 2、地质灾害的具体成因 产生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是基于地形地貌以及气候条件等多项因素的共同作用,再加上人员因素的影响,这些现象均加大了自然灾害的出现概率。 ①在进行矿产资源开发以及挖掘过程中,不具备规范性,有的开采人员自身的安全意识较低,当实施开采工作的时候,时长发生不合理或者没有按照规范需求开采的情况,此种现象一般是因为过于追求经济效益,使得人为不合理开采,对于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较低,预设的矿柱较少,长时间下来的话,会使得应力失去稳定性,形成塌陷事故等。 ②当前,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土地资源日益缺乏,人们不断的实施边坡开挖工作,政府则大面积的修建公路,如何一来,便形成了人工高陡切坡情况。在应力不平稳的情况下,很容易发生山体滑坡等灾害问题。 ③在河流断面上修建了较多的水利工程以及山区水库等,下游河段水流出现了一定的改变,由于受特殊因素影响,使得堤坝决堤现象出现,地质灾害发生,比方,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此外,拦水坝的渗漏以及水土流失现象,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土地软化性能,致使地质灾害发生。 ④人们严重损坏了环境,使得地质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变,基于利益的诱惑,出现了大量砍伐森林、损坏植被的行为,这一现象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的均衡性,不利于实现人和自然统一发展,使得水土流失现象明显,为地质灾害出现提供了较大概率。 ⑤常年降雨也是引发地质灾害的基本因素,降雨使得雨水全面渗透到了山坡内,坡体压力增加,新滑坡产生,最终引发了地质灾害情况。 ⑥在发生地震灾害之后,地面以及山坡的岩体产生松动现象,对于岩体自身稳定性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使得滑坡以及塌陷情况发生。 3、地质灾害的治理对策 3.1构建科学完善的地质灾害预警机制 对于科学完善预警系统的构建,充足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这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分析不同区域的地质灾害情况,制定和当地区域相符合的地质灾害防范体系以及应急预案,并且加以确定,明确落实每个人员自身的职责。相关部门管理人员应当构建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大力监督和控制地质灾害情况,定期颁布有关地质灾害变化的数据,加深工作人员对于地质灾害的了解,以此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地质灾害预防对策,将灾害出现的机率降到最低,与此同时,在相抵区域内,还应当成立地质灾害防范电子网络平台,这是强化地质灾害防范的基本方式,在该项平台运行期间,可以将不同区域地质灾害现象传递到相应部门内,以此为这一区域灾害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主要的依据,增强地质灾害防范的针对性。此种方式可以将地质灾害防范工作覆盖于整个区域内,并且全部集中于监督区域内,在灾害防范期间实施动态性监督控制,以此实现风险的消除。 3.2因地制宜的实施综合预防工作 在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时候,除了要提升人员自身的安全理念和建设完善的管理体系之外,还要因地制宜的实施综合性预防工作。在人们生活期间,政府必须多加鼓励人员实施植树造林、保护水资源等工作,尽可能减少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科学化管理矿产资源开展阶段,整体性规划,禁止出现盲目开采现象。另外一点,当构建水利工程的时候,要制定相应的措施来减少渠道方面的渗漏,缓解土地软化作用,从一定程度上避免地质灾害的出现。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各个区域要从实际情况入手,给予资金以及技术上的支撑,将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最为重点任务对待,一切从保障人民安全为核心点,统筹规划。另外,还要构建快速救援队伍,为灾区提供相应的帮助,尽最大程度的减少损失。 3.3大力宣传地质灾害安全工作,增强人员自身的安全意识 相关部门应当大力宣传地质灾害安全工作,加强人们对于地质灾害的认识程度,明确了解到地质灾害对于人员生活的影响,在强化灾害意识到基础上,保障地震到来之前可以采取合理的方式来应对风险情况。比方,可以定期开展地质灾害知识讲座、组织广播电视讲座等,在不同区域内制作地质灾害教育宣传栏,以此确保灾害来临之前及早做好预防,从容应对灾害问题。通过实施宣传教育工作,使得它们越来越重视灾害现象,增强自身安全意识。

地质灾害防治论文关于地质灾害的论文

地质灾害防治论文关于地质灾害的论文 浅谈现阶段我国多发的地质灾害的防治 摘要:据目前我国各地频发地质灾害,本文以实例简述地质灾害防治方法。 关键词: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山体崩塌监测预警 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我国地质和地理环境复杂,气候条件时空差异大,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更是地质灾害多发时段。下文将以具体实例来浅谈目前我国发生的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2010年8月7日22时许,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降强降雨,县城北面的罗家峪、三眼峪泥石流下泄,由北向南冲向县城,造成沿河房屋被冲毁,泥石流阻断白龙江、形成堰塞湖。舟曲泥石流形成原因由于乱砍乱伐和毁林开荒之风的盛行,舟曲周围的山体几乎全变成了光秃秃的荒山,加上民用木材和倒卖盗用,全县森林面积每年以10万平方米的速度减少,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遭到超限度破坏,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又遇突如其来的强降雨,导致此次泥石流的发生。泥石流防治是一项由多种措施组成的系统工程。它主要由四方面措施组成:(1)防止和削弱泥石流活动的防治体系:通过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保护

和治理流域环境,消除或削弱泥石流发生条件。(2)控制泥石流运动的防治体系:采用拦挡坝、谷坊、排导沟、停淤场等工程措施,调整和疏导泥石流流通途径和淤积场地,减少灾害破坏损失。(3)预防泥石流危害的防护工程体系:修建渡槽、涵洞、隧道、明硐、护坡、挡墙、顺坝、丁坝等工程,对重要危害对象进行保护。(4)预测、预报及救灾体系:对于遭受泥石流严重威胁的居民、企业和重要工程设施,及时搬迁、疏散,受灾时有效地抢险救灾,减少灾害破坏损失。 2010年7月19日零时10分左右,重庆市城口县庙坝场镇至县城方向一处山体滑坡,将流经庙坝境内的罗江河阻断,形成堰塞湖。堰塞湖坝体长100余米,坝高18米左右,坝宽50余米,整个坝体约10万立方米,形成近5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库容1500~2000万立方米,严重威胁堰塞湖上游3000余人和下游8000余人(其中城口县境内4000余人和四川万源境内4000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防治滑坡的工程措施很多,归纳起来可分为三类:一是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二是改变滑坡体的外形,设置抗滑建筑物;三是改善滑动带的土石性质。其主要工程措施简要分述如下:(1)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①排除地表水:排除地表水是整治滑坡不可缺少的辅助措施,而且应是首先采取并长期运用的措施。其目的在于拦截、旁引滑坡区外的地表水,避免地表水流入滑坡区内;或将滑坡区内的雨水及泉水尽快排除,阻止雨水、泉水进入滑坡体内。主要工程措施有:设置滑坡体外截水沟;滑坡体上地表水排水沟;引泉工程;做好滑坡区的绿化工作等。②排除地下水:对于地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