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D型流感病毒研究概述

D型流感病毒研究概述

D型流感病毒研究概述
D型流感病毒研究概述

流感试题(参考相关)

流感试题 1.关于流感病毒分型描述正确的是:A A.根据病毒粒核蛋白(NP)和膜蛋白(MP)抗原特性及其基因特性不同,对流感病毒进行分型。 B.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 C.由于都是流感病毒,各型流感病毒可以在一个房间内进行隔离。 D.甲型病毒易发生变异,常引起流行,乙型病毒变型缓慢,流行比较局限,因此,不必重视乙型流感。 2.关于流感的传染源和传染期描述正确的有:D A.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 B.从潜伏期末到发病的急性期都有传染性。 C.一般来讲,不用退热药物体温自行恢复正常后24小时已没有传染性。 D.以上都正确。 3.关于流感的主要临床表现以下描述不正确的有:D A.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起病,体温可达39-40℃; B.可有畏寒、寒战,多伴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等; C.部分以呕吐、腹痛、腹泻为特点,常见于感染乙型流感的儿童; D.流感和普通感冒一样,不会引起并发症,预后良好。 4.重症流感的高危人群有:D A.年龄<5岁的儿童和年龄≥65岁的老年人; B.伴有以下疾病或状况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除外)、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免疫功能抑制(包括应用免疫抑制剂或HIV感染等致免疫功能低下);

C.肥胖者[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大于30,BMI=体重(kg)/身高 (m) 2]和任何阶段的妊娠期妇女; D.以上都正确。 5.流感最常见的并发症是:A A.肺炎 B.心脏损害 C.肌炎和横纹肌溶解综合征 D.神经系统损伤 6.以下病原学检测方法哪种不能用于流感的确诊:C A.从患者呼吸道标本中分离和鉴定到流感病毒。 B.以RT-PCR(最好采用real-time RT-PCR)法检测呼吸道标本(咽拭子、鼻拭子、鼻咽或气管抽取物、痰)中的流感病毒核酸。 C.快速抗原检测方法可采用胶体金和免疫荧光法。 D.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的流感病毒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 7.以下关于流感重症病例描述不正确的有:C A.持续高热>3天,伴有剧烈咳嗽,咳脓痰、血痰,或胸痛; B.合并肺炎,呼吸频率快,呼吸困难,口唇紫绀; C.呕吐、腹泻,无脱水表现。 D.神志改变:反应迟钝、嗜睡、躁动、惊厥等; 8.关于流感的处置不正确的有:B A.妊娠中晚期妇女感染流感建议住院治疗。 B.为预防细菌感染,应同时使用抗菌药物。 C.居家隔离时,充分休息,多饮水,饮食应当易于消化和富有营养,保持房间通风,照顾患者的家人要配戴口罩。 D.流感病毒感染高危人群容易引发重症流感,尽早抗病毒治疗可减轻流感症状,缩短流感病程,降低重症流感的病死率。

9.流感病毒的快速检测方法

流感病毒的快速检测方法 一、RT-PCR快速诊断方法 (一)生物安全要求 (二)病毒核酸提取 (三)RT-PCR (四)PCR 产物纯化 (五)流感病毒RT-PCR检测引物 二、免疫荧光方法检测流感病毒 (一)原理 (二)标本处理 (三)间接免疫荧光法 (四)结果判断 三、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快速诊断检测 (一)基本原理 (二)实验试剂 (三)实验步骤 四、快速诊断试剂盒 流感的快速检测方法,与传统的病毒分离鉴定相比具有快速、简便的特点。因此常用于流感暴发时早期病原学检测用。流感的快速诊断包括直接和间接免疫荧光法、ELISA、RT-PCR、Real-Time PCR快速诊断速方法、流感快速诊断试剂盒等。这里介绍RT-PCR、Real-Time PCR、免疫荧光快速诊断速诊断方法和几种流感快速诊断试剂盒优缺点。无论那种快速诊断都无法代替传统的病毒分离鉴定方法。 一、RT-PCR快速诊断方法 核酸检测是一种鉴定流感病毒基因组的有力方法,即使基因组含量很低或死病毒也可以检测到。本章将介绍检测流感病毒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流感病毒的基因组是负链RNA,在进行PCR扩增前必须合成与病毒RNA 互补的DNA,即为cDNA。逆转录酶(RT)就是用于合成cDNA的多聚酶,因此,扩增流感病毒基因组的过程称为RT-PCR。 RT-PCR需要一对型别特异引物,四种脱氧核苷酸(dNTPs),RNA模板,逆转录酶及Taq DNA 多聚酶;首先由逆转录酶将病毒的RNA逆转录合成cDNA,然后再进行聚合酶链反应经25~30个循环,使DNA产物达到倍增的效果。 (一)生物安全要求 生物安全级别与个人防护要求: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防护要求与二级实验室的要求相同。并应遵守相应的生物安全规定。进行高致病性禽H5 RT-PCR快速检测时可以在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里进行,核酸提取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柜里完成。

各类常见病毒感染发病现状

各类常见病毒感染发病现状 中央市场部王旻昊2020年2月12日一、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1)RSV是全球范围内引起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最主要的病毒病原体,WHO估计,每年全球有6400万儿童感染RSV,其中有16万儿童死于RSV感染[1]。 2)2013年,Huang等[2]对279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呼吸道病毒病原体检测时发现,RSV阳性患儿约占呼吸道感染患儿的26.5%,与发达国家RSV下呼吸道感染率类似。 3)目前,RSV感染的治疗缺乏特异性病因治疗,以支持和对症治疗为主,支气管扩张剂、激素及抗病毒药物的疗效均不尽人意,预防成为控制RSV感染的主要手段。目前,被动面议被认为能有效降低高危患儿的RSV患病率,1998年经美国FDA批准的帕利珠是人源化抗RSV单克隆IgG抗体,现今已被40多个国家批准使用,相对于安慰剂,帕利珠能使RSV 总体住院率下降55%。FDA指南指出,在RSV流行季节(10月~次年5月)开始前,每个月肌肉注射15 mg/mL帕利珠,共5次,有助于预防RSV感染[3]。但帕利珠十分昂贵,目前我国尚未上市。 二、鼻病毒(HRV) 1)2011年1月~12月,北京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儿童的703例呼吸道标本中,共有54例HRV阳性,检出率为7.7%,集中于毛细支气管炎患儿[4]。HRV-A、HRV-B、HRV-C占比分别为46.3%、14.8%、38.9%。 2)2014年1月~2015年5月,山东济宁地区呼吸道感染患儿的398例患儿中,HRV检出率为19.60%,集中于肺炎患儿,以3岁以内婴幼儿为主,41%的患儿合并RSV感染[5]。 3)约有30%~60%的成年人及10%~30%的婴幼儿感冒由HRV感染引起,其中许多病例会发展为支气管炎、哮喘、肺炎等疾病,且HRV感染会引起哮喘、COPD的加重,因此,HRV 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4)鼻病毒是引起普通感冒最常见的病原体,目前尚无特异治疗药物。 三、柯萨奇病毒B3(CVB3) 研究观察了796例患儿,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患儿CVB组阳性率分别为47.25%和48.04%,哮喘、心肌炎、紫癜患儿分别为62.26%、61.29%、68.42%[7]。

流感试题

流感试题 1. 关于流感病毒分型描述正确的是:A A. 根据病毒粒核蛋白(NP)和膜蛋白(MP)抗原特性及其基因特性不同,对流感病毒进行分型。 B. 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 C. 由于都是流感病毒,各型流感病毒可以在一个房间内进行隔离。 D. 甲型病毒易发生变异,常引起流行,乙型病毒变型缓慢,流行比较局限,因此,不必重视乙型流感。 2. 关于流感的传染源和传染期描述正确的有:D A. 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 B. 从潜伏期末到发病的急性期都有传染性。 C. 一般来讲,不用退热药物体温自行恢复正常后24 小时已没有传染性。 D. 以上都正确。 3. 关于流感的主要临床表现以下描述不正确的有:D A. 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起病,体温可达39-40 °C; B. 可有畏寒、寒战,多伴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等; C. 部分以呕吐、腹痛、腹泻为特点,常见于感染乙型流感的儿童; D. 流感和普通感冒一样,不会引起并发症,预后良好。 4. 重症流感的高危人群有:D A. 年龄V 5岁的儿童和年龄》65岁的老年人;

B. 伴有以下疾病或状况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除外)、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免疫功能抑制(包括应用免疫抑制剂或HIV 感染等致免疫功能低下); C. 肥胖者[体重指数(body mass in dex , BMI)大于30, BMI# 重(kg)/ 身高(m) 2] 和任何阶段的妊娠期妇女; D. 以上都正确。 5. 流感最常见的并发症是:A A. 肺炎 B. 心脏损害 C. 肌炎和横纹肌溶解综合征 D. 神经系统损伤 6. 以下病原学检测方法哪种不能用于流感的确诊:C 从患者呼吸道标本中分离和鉴定到流感病毒。 以RT-PCR(最好采用real-time RT-PCR )法检测呼吸道标本(咽拭子、鼻 拭子、鼻咽或气管抽取物、痰)中的流感病毒核酸。 快速抗原检测方法可采用胶体金和免疫荧光法。 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的流感病毒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 7. 以下关于流感重症病例描述不正确的有:C 持续高热〉3天,伴有剧烈咳嗽,咳脓痰、血痰,或胸痛; 合并肺炎,呼吸频率快,呼吸困难,口唇紫绀; 呕吐、腹泻,无脱水表现。

流行性感冒试题及答案

流行性感冒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引起世界性流感大流行的病原体是(B) A、流感杆菌 B、甲型流感病毒 C、乙型流感病毒 D、丙型流感病毒 2.对流感病毒抗原转变的错误叙述是(D) A、HA和(或)NA变异幅度大 B、产生流感病毒新亚型 C、由不同型别的流感病毒基因重组造成 D、由病毒基因点突变造成 3.抗原漂移指的是甲型流感病毒的(D) A、型特异性抗原小变异 B、型特异性抗原大变异 C、亚型抗原的大变异 D、亚型抗原的小变异 4.对流感病毒血凝素的错误叙述是(C) A、可以凝集人和动物的红细胞 B、具有中和甲型流感病毒的作用 C、具有酶活性 C、可与宿主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 5.流感病毒分型的根据是(A) A、核蛋白和膜蛋白的抗原性 B、所致疾病的临床特征 C、血凝素(HA) D、流行病学特征 6.甲型流感病毒分亚型的依据(B) A、核蛋白 B、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 C、M蛋白 D、多聚RNA酶 7.从咽漱液中分离流感病毒常接种于(B) A、Hela细胞 B、豚鼠 B、鸡胚和狗肾传代细胞 D、鸡胚和Hela细胞 8.流感的确诊的主要依据是(C) A、发病季节 B、呼吸道症状轻微而全身中毒症状重 C、病毒分离 D、流行规模 9.流感的临床表现,不符合的是(D) A、全身症状重 B、上呼吸道卡他症状较轻或不明显 C、年老患者或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感染流感,病情可持续发展 D、肺外并发症多见 10.流感的预防措施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C) A、对流感患者进行隔离及治疗 B、流感流行前接种流感疫苗 C、流感流行前,给所有易感人群使用金刚烷胺进行药物预防 D、减少公众集会活动

病毒性传染病快速检测方法的原理及发展趋势 答案

病毒性传染病快速检测方法的原理及发展趋势 人副流感病毒的病原学特征及流行病学规律 1、HPIV的治疗中()只能在早期使用 B、利巴韦林、干扰素和蛋白酶抑制剂 2、下列有关于HPIV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E、HPIV已成为能够导致最沉重疾病负担及影响经济的病毒之一 3、HPIV的实验室检测手段有() A、LLC-MK2(恒河猴肾细胞) 4、有关HPIV的病原学特征说法错误的的是() B、病毒粒子呈多形性、无包膜,直径约125~250nm 5、下列关于几个亚型的HPIV的季节流行特征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C、HPIV2的几乎每年均可检出,发病高峰期为春夏季

人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病原学特征及流行病学规律 1、下列选项中()属于HRSV的实验室检测 B、Hep-2细胞单层 2、()是目前临床上唯一用于治疗HRSV感染的药物 A、利巴韦林 3、下列关于HRSV的临床表现中错误的是() B、大多数病儿可并发中耳炎、胸膜炎及心肌炎 4、HRSV的致病机包括() E、以上都是 5、HRSV的病原学特征不包括() B、HRSV病毒粒子呈球形和棒状两种形态,病毒颗粒约120~300 nm 人禽流感病毒及实验室检验技术

1、血凝(HA)试验原理是HA能与人或其它动物多种红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引起红细胞凝集 B、N-乙酰神经氨酸酶 2、中国流感/人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至少有()个国家级网络实验室 A、60 3、人禽流感病毒检测接种鸡胚,样本需要在温度33-35℃、湿度40-60%条件下孵育() A、2-3天 4、以下哪项不属于人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方法() D、鸡胚接种 5、微量血抑(HI)试验应制备相应亚型的()个血凝单位的抗原 B、8

流行性感冒

第二节流行性感冒 Avian Influenza(AI) 一、流行性感冒 (一)概述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引起人和多种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在人和哺乳动物,此病以发热和伴有急性呼吸道症状为特征,在禽类则表现为急性败血症、呼吸道症状、隐性感染等多种临床症状 发病急骤、传播迅速,感染谱广,呈流行或大流行性 本病分布于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于多种动物和人群之中 历史很久。鸡群—1878,意大利;猪群—1918,美国;马—1955,欧洲;人—1918,美国。有详细记载的人流感共有6次世界大流行,分别是1918(全球2100万人死亡)、1946、1957、1967、1976、1999 危害和损失与FMD相似。1997年以来,流感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有泛滥肆虐之势,引起高度警惕 对人具有感染性的亚型及大事件 (二)病原学 1 病原 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属于正粘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 ,RNA病毒,有囊膜 2 分类 主要有A型、B型、C型流感病毒属 A型在禽类、哺乳动物和人群中存在,B、C型流感病毒,主要是人类的病原 造成危害的禽流感病毒主要是A型 3 形态结构 流感病毒粒子呈多型性,多呈球形,还常见椭圆形或长丝状等。A、B型流感病毒的基因组分为8个节段,C型为7个节段 囊膜上有两种密集排列的纤突,即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 HA具有凝集红细胞的特性,并可被相应抗体所阻断,HA、HI试验 HA能够与宿主细胞上的特异受体结合,便于病毒侵入细胞 NA主要与病毒成熟后从细胞内通过细胞膜出芽释放或从细胞膜上脱落有关 4 抗原和血清型 表面抗原:HA和NA,糖蛋白,良好的免疫原性,很强的变异性。至今,A型流感病毒HA抗原有16个亚型(H1~H16),NA有9个亚型(N1~N9)。两者可组合形成众多的血清亚型,如H1N1、H1N2、H1N3、H5H2、H7N1、H9N2等 作用:HA诱导的抗体能够中和病毒和抑制病毒血凝活性;NA诱导的抗体可以干扰病毒释放、抑制病毒复制 内部抗原:核蛋白(NP)和膜基质(M)抗原,保守性强。据此可将流感病毒分为A、B、C三型(琼脂扩散试验),其中B型仅感染人,C型感染人很少引起动物发病,A型可对人、猪、马、禽致病 抗原变异:流感病毒基因组具有多个片段,复制时不同片段间很易发生重组和交换。 主要发生在HA和NA抗原上 抗原漂移(antigenic drift):HA或NA抗原的微小变异,只引起个别氨基酸或抗原位点的变化。只产生新的毒株

禽流感的研究进展

禽流感的研究进展 谭飞虎,刁小龙,朱玉娟,张尚弟,张连团,祁越,刘卫军,吴頔 甘肃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E-mail:tanfeihu521@https://www.doczj.com/doc/6313045721.html, 摘要: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1878年首次发现与意大利,目前在美洲、非洲、亚洲、欧洲一些国家广泛发生。禽流感(AI)是由是由A型禽流感病毒(av ian in fluenza virus,AIV) 引起的禽类烈性传染病,主要在禽类中传播。AI不仅给世界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它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且临床症状多样。本文主要从AIV的结构特征,致病机理,防治措施等方面论述了AIV 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禽流感,结构特征,致病机理 引言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又名真性鸡瘟、欧洲鸡瘟,1878年首次发现于意大利。禽流感是由正粘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属的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感染和疾病综合症。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亚型众多,变异频繁,根据病毒的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的差异,将A型流感病毒分为不同的血清型,目前已发现16种HA亚型和9种NA亚型。其分子机制涉及点突变引起的抗原漂移(Antiyentil drife)和不同亚型毒株同源性产生新亚型所引起的抗原转变(Antiyentic shift)。该病在临床上所表现的症状变化从亚临床感染,重轻度的呼吸系统疾病,产蛋下降到严重的致死性疾病,其严重程度取于病毒的毒株以及被感染禽的种类,日龄和有无并发症等因素。禽流感病毒仅有H5和H7了两个血清型可引起高致病力禽流感(High Pathogentic Avian Influenza,HPAIV),以突然死亡和高死率为特征,在火鸡和鸡种引起的危害最为严重,常可导致感染鸡群的全军覆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被国际兽医局列为A类烈性传染病。 1 流感病毒的分类 由于禽流感造成的损失巨大,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对其分类进行了更为详尽的研究。根据国际病毒分类学(ICTV)第六次分类报告(1995年)规定,正粘病毒科分 3个病毒属:A,B型病毒属(Influenza Virus),A,B,C型流感病毒属(Influenza Virus C),类托高土病毒属(Thogotoline Virus),各属的代表中分别为A型流感病毒,C型流感病毒,托高土病毒,但是习惯上仍将A,B,C型流感病毒都归属亚流感病毒属的3个型[1]。这3个型的流感病毒没有共同的抗原,在内部核蛋白和基质蛋白的抗原性上有很大差异,在致病性和基因结构上也有所不同,其中的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范围最大,危害最大,它可以感染人,猪,马,海洋哺乳动物,禽类等,是人和畜禽呼吸道疾病的重要病原。而B,C型流感病毒却只能感染人,所以禽流感可感染人类,引起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的急性传染病,部分患者可发展为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2005年1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确认了第一例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禽流感病例,由于猪既有人类病毒的受体,又具有禽类病素的受体,所以猪可以同时感染两种病毒,并发生重配进而感染人类,这是禽流感病毒传染的最可能途径[ 2 ]。 -1-

流感病毒基础的知识

流感的危害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具有传染性强、流行面广、潜伏期短、发病率高等特点,在儿童、老人及高危人群中的死亡率很高。有数据表明,每年冬季流感爆发期会使全球人口近10%感染致病。 流感病毒简介 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简称流感病毒,是引起流行性感冒(流感)的病原体,属于正粘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是与粘液蛋白有特殊亲和性病毒中的1科)粘病毒是指对人或某些动物红细胞表面的黏蛋白有亲和力的病毒。正、副粘病毒的区分以其核酸是否分节段为标准,分节段者为正粘病毒,不分节段者为副粘病毒,正粘病毒科只有流感病毒一个种。 (一)形态与结构 流感病毒具有多形态,一般为球形,也有的呈丝状或杆状,病毒直径为80-120nm。流感病毒的结构主要包括内部的核心、衣壳(核衣壳)和外面的包膜(附图)。 Fig. (1)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influenza A virus (Reference [22]) 1、核心(core)流感病毒的核酸为分节段、负链单股RNA,称为分节段基因组(segmented genome)。其中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的核酸分为8个节段,而丙型流感病毒的分为7个节段。每一基因节段分别编码不同的蛋白,决定流感病毒的遗传特性。第1~6基因节段分别编码RNA多聚酶(RNA polymerase)PB 2、PB1、PA、血凝素(hemagglutinin,HA)、核蛋白(nucleoprotein, NP)、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 NA);第7基因节段编码包膜蛋白,包括内膜基质蛋白(M1)和膜蛋白(M2);第8节段编码非结构蛋白(nonstructural protein, NS)NS1和NS2。流感病毒各基因节段复制后,组装入子代病毒体中,但在组装过程中极易发生基因重组而导致新病毒株的出现,这是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而出现大流行的主要原因。 2、衣壳(caspid)核蛋白是流感病毒的主要结构蛋白,构成病毒衣壳卷曲包绕在RNA外,并与3种RNA多聚酶(PB1、PB2、PA)一起与RNA节段形成核糖核蛋白(ribonucleoprotein,RNP),即螺旋对称的核衣壳。RNA多聚酶PB1、PB2、PA与RNA的转录有关,核蛋白的抗原性稳定,很少发生变异,具有型特异性。 3、包膜(envelop)流感病毒包膜由内向外,可分为内膜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 MP)和脂蛋白(lipoprotein,LP)两层。内膜基质蛋白M1,是包围在病毒核心外的一层膜结构,介于核蛋白与脂质双层膜之间,与组成脂质双层膜的类脂紧密结合,在维持病毒形状与完整性上起重要作用,具有型特异性。脂蛋白层是脂质双层膜的结构成分,来源于宿主细胞膜或核膜。基质蛋白M2为镶嵌其中的膜蛋白,形成膜通道,有利于病毒脱壳及血凝素的生成。 流感病毒包膜上镶嵌的两种糖蛋白向外突出形成刺突(spike),一种是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另一种是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 NA)。HA的数量是NA的4~5倍。

第五节犬副流感病毒感染

第五节犬副流感病毒感染 一、简介 犬副流感病毒感染是由副流感病毒5型引起犬的一种主要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发热、流涕和咳嗽,病理变化以卡他性鼻炎和支气管炎为特征。 本病于1967年Binn首次报告,并一直认为仅局限于呼吸道感染。1980年Everm年nn等发现,患犬也可因急性脑脊髓炎和脑内积水,表现后躯麻痹和运动失调。目前,世界所有养犬国家几乎都有本病流行。 二、病的发生 1.病原副流感病毒5型,又称犬副流感病毒,为副粘病毒科副粘病毒属成员。本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但毒力有所差异。对热、乙醚、酸、碱不稳定。 2.易感动物本病毒感染各种年龄犬,幼龄犬病情较重。 3.传染源急性期病犬是主要传染源。 4.传播途径病毒主要存在于呼吸系统,通过呼吸道而感染。 5.流行特点本病传播迅速、呈突然暴发,常见与支气管败血波氏菌合并感染。 三、临床症状 潜伏期较短。病犬突然发热,精神沉郁、厌食、鼻腔有大量粘液性、脓性分泌物。结膜炎,咳嗽和呼吸困难。若与支气管败血波氏菌混合感染,则临床表现更严重,成窝犬咳嗽、肺炎,病程3周以上。11~12周龄幼犬死亡率较高。成年犬病症较轻,死亡率较低。有的犬感染后表现后躯麻痹和运动失调等神经症状。 四、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鼻孔周围有粘性脓性分泌物,结膜炎、气管炎和肺炎病变。神经型主要出现急性脑脊髓炎和脑积水。 五、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特征为突然发热、卡他性鼻炎和支气管炎。确诊可采用血清中和试验和HI试验等实验室诊断。 六、防制 预防本病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特别是犬舍周围环境卫生,新购入犬进行检疫,隔离和预防接

种。我国1989研制的犬瘟热、犬细小病毒、犬副流感病毒及犬腺病毒四联苗,对预防本病有积极作用。犬群一旦发病,立即隔离、消毒,重病犬及时淘汰。用镇咳药及抗生素治疗,对有细菌混合感染病有一定疗效。

流感病毒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及进展

·190·星堕墅墅盘查!!!!生篁!!鲞釜i塑!里!』曼!!丛!!至!坠:!!塑!!!!:!!:堕!:! 流感病毒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及进展 李月越陈杭薇李兵 【摘要】流行性感冒(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在人群中蔓延快,且具有高发病率及致死率的特点。流感的诊断不仅要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其确诊还有赖于实验室检查。流感病毒的检测技术大致分为4个方面,即病毒分离培养、血清学诊断、现代免疫学诊断及分子生物学诊断。现分别从以上几个方面对流感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及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流感病毒;检测方法 Lab帅torialmethods狮dp哪哪艄0fd咖tiIlgiIIflu眦avin麟Uy访y獬,CHEN协咒g-讹i,UBi恕g.&加仃批,zfo,尺Ps加m£o删M毒d觑九8,&巧i挖gCDm凇挖d&咒8m£Hospi£nZo,PLA,&巧锄g100700,吼i御 (乃rr已s户D行矗i729口“腩or:(HE小,H口ng一议,Pi 【AbstI’act】Influenzavirusescauseanacuterespiratorydiseasethatspreadsepidemicallyinthehumanpopulation.CharacterofInfluenzaishighmorbidityandmortality.DiagnosisofinfluenzadependsonnotonlyclinicialsymptomsandsingsbutalsolaboratoriaIdetections.Viralcultureandisolation,serodiagnosis,immumolo—gicalassayandmolecularbioIogicaldiagnosisarefourmethodsthatcommonlyusededforinfluenzavirusdetection.Laboratorialmethodsandprogressesofdetectinginfluenzavirusesaresummarizedinthef01lowingtext. 【Keywords】Influenzaviruses;Detectionmethod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 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蔓延快,其抗原易变异, 对人群尤其是儿童、老年人及机体免疫力低下的人 群有较高的发病率及致死率,危害很大。流感病毒 分为甲、乙、丙三型,其中变异大的、危害重的主要是 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尤以甲型为主,常可引起较大 范围的流行[1]。 流感的诊断不仅要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还需 要实验室检测来证实。病毒诊断技术大致分为4个 方面,即病毒分离、血清学诊断、现代免疫学诊断及 分子生物学诊断瞳]。现分别进行介绍。 l病毒分离培养 病毒分离培养是诊断流感最可靠的方法之一。 因流感病毒能够在鸡胚中良好生长,所以早期多用 鸡胚分离流感病毒,一般用9日龄至11日龄的鸡胚 通过羊膜腔或尿囊腔接种分离病毒,接种后24~96h 收集鸡胚尿囊液,24h内死亡的鸡胚弃掉,用鸡的 红细胞检测尿囊液或细胞培养液的血凝活性来证实 病毒的增殖和存在,如初次分离不到病毒,可盲传2 代再进行检测;但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 展,发现通过鸡胚所分离到的流感病毒,其抗原性与 原始标本有所不同,而通过马一达犬1肾细胞(MDCK) 作者单位;100700北京军区总院呼吸内科 通讯作者:陈杭薇.综述. 分离病毒的抗原性与原始标本相似,另外由于 MDcK细胞对“o”相毒株的敏感性比鸡胚高很多, 故MDCK细胞已成为流感病毒分离不可缺少的一 种宿主系统,现亦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MDCK分 离的病毒在很多国家尚未批准用于疫苗生产,因此 病毒分离现同时采用鸡胚及MDCK细胞两套系 统口]。但无论是以上哪种方法对标本中病毒采集、 运输及保存条件要求均较高,病毒样品如能在48h 分离,可在4℃保存,如果样品要存放较长时间必须 低温冻存(一70℃);且要求标本中的病毒含量高, 必须达到鸡胚或MDCK培养法所需要的病毒含量, 分离培养较为复杂、耗时且不稳定,也不能在普通实 验室进行,要确诊需要较长时间,故对流感早期诊断 及临床指导意义不大。 Shih等H3将一种新的实验室培养技术——离 心培养技术(shellvialculture,SVC)应用于流感病 毒的培养,其与传统培养方法没有本质的区别,不同 点为在标本接种后进行长时间的低速离心,使标本 中含病毒的颗粒在外力作用下被压挤吸附于培养细 胞,从而大大缩短了培养时间并提高了敏感性。在 国内倪安平等口]亦采用SVC技术快速诊断流感病 毒,结果显示该技术能在24h内获得流感病毒培养 结果,可以快速确诊流感患者。 郭元吉等[63建立了一种流感快速诊断方法,具 体为:采集标本经成片MDCK细胞扩增,使细胞表万方数据

副流感病毒

副流感病毒 副流感病毒是一种常见的易被忽略的呼吸道感染病原体,主要引起婴幼儿、儿童及免疫抑制人群严重的呼吸道感染。 在成人患者中,副流感病毒感染也可以导致一系列呼吸道疾病,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慢性疾病的急性加重、肺炎等,临床表现多样,病原学表现与其他常见呼吸道感染表现相似。此外,缺乏血清学的保护,也促使了副流感病毒的反复感染。 副流感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副流感病毒(PIV)是一类具有多形性、有包膜的单股负链 RNA 病毒,属副黏病毒,分为 4 种亚型,PIV-1 和 PIV-3 属于呼吸道病毒属,而 PIV-2 和 PIV-4 属于腮腺炎病毒属。病毒直径 125-250 nm,包膜由脂质和糖蛋白组成。糖蛋白有两种:一种为血球凝集素 - 神经氨酶蛋白(NH),具有红细胞凝集活性和神经氨酶活性;另一种为融合蛋白(F 蛋白),具有促进细胞融合的作用和溶血特性。 发病机制 PIV 所致疾病的发病机制是由病毒复制和宿主免疫应答所介导。高水平的病毒复制可能会引起呼吸道上皮细胞的改变,在 PIV 感染患者中发现了呼吸道上皮细胞周转和黏液细胞增生与粘液分泌增加有关。像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一样,宿主免疫反应——天然免疫、抗体反应、T 细胞反应也与其有关。

PIV 最初感染鼻腔假层状粘液气道上皮,而后通过口咽,进入气道。疾病的严重程度也与 PIV 的感染部位有关,轻度感染一般局限于上呼吸道,严重感染 PIV 一般入侵下呼吸道,导致较为强烈的免疫应答。而病毒血症仅仅在免疫功能不全患者中发生。 流行病学 随着时间的推移,四种亚型的发生率都有所不同,但三项回顾性研究都表明 PIV-3 感染是临床最易导致感染的亚型。四种亚型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PIV-1 感染两年一次流行,奇数年的 9-12 月显著增加;而 PIV-3 的爆发出现在每年的 4-6 月。当 PIV-1 未流行的年份,PIV-3 表现活跃,除了春季流行外,在 10-12 月也有发生;与 PIV-3 相似的是,PIV-2 每年发生,但规模较小;PIV-4 较少被分离和检测,故很难得出流行病学数据。 免疫功能不全人群 PIV 感染对造血干细胞移植 (HSCT) 、血液恶性肿瘤 (HM) 、实体器官移植和 HIV 患者造成了巨大的感染负担,也是 HSCT 和HM 患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多项研究表明成人及儿童 HM 和HSCT 患者中 PIV 的感染发生率为 4%(0.2%~30%),移植术后 100 天的 PIV 感染率估计为 3-7%。 成人住院患者 在具有免疫功能的住院患者中,PIV 感染的大部分文献都来自于病例研究或小样本研究。研究显示,PIV 导致 2%~15% 成人急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入院,与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流感病毒一样,是成人

副流感病毒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副流感病毒是什么 导语:什么是副流感病毒呢?副流感病毒对我们的生活和身体又会造成哪些危害呢?今天小编在这里就要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大家也可以看看,如何来 什么是副流感病毒呢?副流感病毒对我们的生活和身体又会造成哪些危害呢?今天小编在这里就要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大家也可以看看,如何来防治副流感病毒的传染呢。 人类副流感病毒(HPIVs)常常引起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一种病毒,其致病性仅次于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与RSV一样,人类副流感病毒可以造成反复发作的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和喉咙痛)。它也能造成严重的反复感染的下呼吸道疾病(如肺炎,支气管炎和细支气管炎),特别是在老年人中和有免疫缺陷人群中。 人类副流感病毒的四种亚型各有不同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I型和II型的最典型的临床特征是造成儿童喉气管支气管炎,I型是这种儿童喉气管支气管炎的主要原因,而II型次之。I型和II型均能造成其它的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疾病。III型经常导致肺炎和细支气管炎。IV型很难检出,可能是因为它很少导致严重的疾病。人类副流感病毒的潜伏期一般在1~7天左右。 病毒构造人类副流感病毒是单链的RNA病毒。病毒表面含有溶合酶和红血球凝聚素—神经氨酸苷酶的醣蛋白刺。从血清学上人类副流感病毒可分为4型(I型到IV型),其中IV型又分a和b两个亚型。病毒颗粒大小不一(平均直径大小在150纳米~300纳米之间),形态各异。在外环境下不稳定,在物体表面存活几个小时,肥皂水就很容易使其失去活性。 没有有效的疫苗来预防人类副流感病毒的感染;然而,科研工作者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医学微生物学习题及答案14-呼吸道病毒

医学微生物习题 第26章呼吸道病毒测试题 一. 名词解释 1.抗原漂移 2.抗原转变; 3. 神经氨酸酶 (neuraminidase,NA) 4. 血凝素 (hemagglutinin, HA) 二. 填空 1.呼吸道病毒包括、、、、、 、等。 2.流感病毒根据抗原的不同,可分为、、三型。 3.决定流感病毒亚型的特异性抗原是和 . 4.流感病毒的核酸类型是 , 其显著特点是 . 5.流感病毒的核心由 , 和组成. 6.流感病毒的结构由 , 和组成. 其吸附细胞的结构是 , 成熟病毒自细胞膜上的释放依赖的水解作用. 7.流感病毒的包膜镶嵌着2种糖蛋白刺突,即呈柱状的和呈蘑菇状的 . 8.麻疹病毒感染除引起麻疹外,少数患者尚可并发严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即和 . 9.腮腺炎病毒除引起患者双侧或单侧腮腺肿大炎症外,20%男性患者并发,5%女性患者并发 . 10.孕妇在妊娠5个月内感染风疹病毒后临床表现多为 ,而其胎儿或新生儿易患综合征. 11.腺病毒为双链线状DNA,无包膜病毒,其蛋白衣壳由240个壳粒和12个 壳粒共同构成20面立体对称球状体,并在20面体每一顶角壳粒各伸出一纤维隆起. 12.少年儿童和成人普通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大多由或感染引起. 三. 单选题 1.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是 A.流行性感冒杆菌 B.流感病毒 C.副流感病毒 D.呼吸道合胞病毒 E.鼻病毒 2.普通感冒的最常见病原是 A.流感病毒 B.副流感病毒 C.腺病毒 D.风疹病毒 E.鼻病毒和冠状病毒 3.可引起全身感染的呼吸道病毒是

A.流感病毒 B.麻疹病毒 C.鼻病毒 D.冠状病毒 E.腮腺炎病毒 4.麻疹疫苗的接种对象为 A.新生儿 B.二月龄婴儿 C.四月龄婴儿 D.六月龄婴儿 E.八月龄婴儿 5.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是一种由 A.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亚急性感染 B.麻疹病毒引起的持续感染 C.疱疹病毒引起的隐伏感染 D.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 E.狂犬病毒引起的慢性感染 6. 流感病毒的分型根据是 A.所致疾病的临床特征 B.RNA多聚酶抗原 C.核蛋白和内膜蛋白抗原 D.血凝素(HA) E.神经氨酸酶(NA) 7. 抗流感病毒感染的主要免疫因素是 A.干扰素 B.细胞免疫 C.粘膜局部神经氨酸酶抗体 D.粘膜局部血凝素抗体` E.血清中血凝素抗体 8. 流感病毒最易变异的结构是 A.甲型流感病毒的HA B.乙型流感病毒的HA C.核蛋白 D.M蛋白 E.RNA多聚酶 9. 造成流感世界性大流行的原因是 A.流感病毒型别多,毒力强 B.流感病毒抗原性弱,免疫力不强 C.HA和NA之间易发生基因重组 D.甲型流感病毒易形成新的亚型 E.HA和NA易发生点突变 10. 甲型流感病毒分型的依据是 A.核蛋白 B.血凝素 C.神经氨酸酶 D.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 E.多聚RNA 酶 11.流行性腮腺炎的常见并发症是 A.脑膜炎 B.肺炎 C.肝炎 D.肾炎 E.睾丸炎或卵巢炎 12.核酸类型为DNA的病毒是 A.流感病毒 B.副流感病毒 C.呼吸道合胞病毒 D.腺病毒 E.麻疹病毒 13.抗原型别最多的呼吸道病毒是 A.腺病毒 B.流感病毒 C.副流感病毒 D.麻疹病毒 E.鼻病毒 14.抗原只有一个型别的病毒是 A.流感病毒 B.副流感病毒 C.腺病毒 D.腮腺炎病毒 E.鼻病毒 15.可使感染细胞发生融合的病毒是

9.流感病毒的快速检测方法

一、RT-PCR快速诊断方法 (一)生物安全要求 (二)病毒核酸提取 (三)RT-PCR (四)PCR 产物纯化 (五)流感病毒RT-PCR检测引物 二、免疫荧光方法检测流感病毒 (一)原理 (二)标本处理 (三)间接免疫荧光法 (四)结果判断 三、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快速诊断检测 (一)基本原理 (二)实验试剂 (三)实验步骤 四、快速诊断试剂盒 流感的快速检测方法,与传统的病毒分离鉴定相比具有快速、简便的特点。因此常用于流感暴发时早期病原学检测用。流感的快速诊断包括直接和间接免疫荧光法、ELISA、RT-PCR、Real-Time PCR快速诊断速方法、流感快速诊断试剂盒等。这里介绍RT-PCR、Real-Time PCR、免疫荧光快速诊断速诊断方法和几种流感快速诊断试剂盒优缺点。无论那种快速诊断都无法代替传统的病毒分离鉴定方法。 一、RT-PCR快速诊断方法 核酸检测是一种鉴定流感病毒基因组的有力方法,即使基因组含量很低或死病毒也可以检测到。本章将介绍检测流感病毒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流感病毒的基因组是负链RNA,在进行PCR扩增前必须合成与病毒RNA互补的DNA,即为cDNA。逆转录酶(RT)就是用于合成cDNA的多聚酶,因此,扩增流感病毒基因组的过程称为RT-PCR。 RT-PCR需要一对型别特异引物,四种脱氧核苷酸(dNTPs),RNA模板,逆转录酶及Taq DNA 多聚酶;首先由逆转录酶将病毒的RNA逆转录合成cDNA,然后再进行聚合酶链反应经25~30个循环,使DNA产物达到倍增的效果。 (一)生物安全要求 生物安全级别与个人防护要求: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防护要求与二级实验室的要求相同。并应遵守相应的生物安全规定。进行高致病性禽H5 RT-PCR快速检测时可以在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里进行,核酸提取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柜里完成。 (二)病毒核酸提取 1.实验材料及仪器

流感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专题笔谈?病 毒 感 染 流感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中日友好医院(100029) 安 菁 林江涛  流感病毒是研究最早的病毒之一,主要原因与流感的严重危害有关。流感发作快、传播迅速,短时间内可造成局部地区的爆发或全球范围的流行,导致灾难性的后果。从19世纪以来,已出现四次全球性的流感大流行,最严重的一次(1918~1919年)全世界死于流感的人数超过20万。几十年来,人们作了大量的工作,试图运用分子生物学的手段从机理上揭示流感病毒感染性与致病机制,以研究有效的防治(如监测、疫苗)手段。 1 流感病毒的基因组结构 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是RNA病毒。依据其核蛋白(NP)抗原性的差异分成A、B、C三型,这三个型分别在基因组结构、多肽组成、感染性和致病性等方面存在差异。 流感病毒为有包膜的病毒,包膜分内、外两层。内层包膜由基质蛋白M1构成,M1在颗粒核蛋白体(vRNP)的胞质、胞核间的有序转移及病毒体的成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外层包膜由一脂质双层构成,其上面嵌有三种病毒蛋白:具有血凝素活性的蛋白质H A、具有神经氨酸酶活性的蛋白质NA和基质蛋白M2。包膜内为病毒基因组与病毒RNA聚合酶亚单位P B1、P B2、PA以及NP形成的具有特定空间构象的结构,称为vRNP,具有依赖RNA的RNA 聚合酶活性。 流感病毒基因组由7个(C型病毒)或8个(A、B 型)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构成,每个RNA节段的两端都有相对保守的非编码序列,如5′端存在13个核苷酸,3′端存在12个核苷酸,且5′端与3′端反向互补形成锅柄结构。这些结构参与病毒vRNA的复制和mRNA的转录,在RNA聚合酶结合活性、启动子活性、poly(A)化作用以及激活核酸内切酶活性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流感病毒复制、转录、包装的重要调控成分。每个RNA节段包括至少一个开放阅读框架(ORF),如:A型流感病毒的各RNA节段及其编码的病毒蛋白为RNA1-P B2、RNA2-P B1、RNA32PA、RNA4-H A、RNA5-NP、RNA6-NA、RNA7-M1和M2、RNA32PA、RNA8-NS1和NS2等。 2 流感病毒的复制及调控 流感病毒大多在宿主细胞核中复制其基因组,通过质膜或细胞器膜芽生形成成熟的病毒颗粒。流感病毒基因组为负链RNA,与具有活性的转录酶复合物和其他负链RNA病毒相同,vRNA、cDNA和cD2 NA转录形成的RNA均不具有感染性,只有形成RNP并转染宿主细胞后才能在宿主细胞内起始病毒基因的复制和表达。 流感病毒侵入宿主细胞依赖于H A的凝集素位点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唾液酸的结合。H A介导病毒包膜与内体膜的融合,使病毒壳衣壳释放进入胞质。流感病毒的脱壳与内体的低pH环境引发的病毒核衣壳结构改变有关,但低pH诱导核衣壳结构改变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当病毒脱壳,vRNP在ATP供能的条件下,很快通过宿主细胞核孔复合物(NPC)向核内转运。vRNP向宿主细胞核内转运的调控与NP 和胞质因子NPI21、核转运受体、Ran(T C4)及P10 (NTF2)有关。只有当vRNA与NP同时存在时,vRNA 才可转运到细胞核内。流感病毒蛋白的合成分两个时项。NP、RNA聚合酶亚基和NS1在感染后最初2~3小时即生成。其他蛋白质如H A、NAM1、M2和NS2合成较晚。病毒蛋白的合成可能受到病毒mR2 NA向核外运输的调节,并可能与病毒蛋白NS1的功能有关。对病毒蛋白合成时间的控制在病毒感染周期中具有重要作用,与病毒核衣壳的组装、vRNP的成熟和释放等相关。流感病毒在特定时间内合成的蛋白成分均要通过宿主细胞的介导进入核内以完成vRNP的组装。构成vRNP的主要蛋白成分是NP,为子代vRNA的合成所必需,在RNA复制的同时,子代vRNA随即与NP形成具高级结构的子代vRNP。病

牛副流感的临床症状及诊断

会议名称:社员培训 时间:地点:合作社院内 主持单位:许昌县金牛肉牛专业合作社授课人:韩平福 内容:牛副流感的临床症状及诊断 牛副流感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高热、呼吸困难和咳嗽为其临床特征。因本病多发生于运输后的牛只,故又称运输热或运输性肺炎。本病呈世界性分布。 【病的发生和传播】病原体为副粘病毒科的牛副流感病毒3型。巴氏杆菌等常参与混合感染并使病情恶化。本病毒可凝集豚鼠、鸡、牛、猪和人的红细胞,感染的细胞培养物呈现血细胞吸附现象。不耐热,反复冻融对病毒无明显影响,常用消毒药能迅速将其杀灭。 病牛是主要传染源,病毒随鼻分泌物排出,经呼吸道感染健牛。也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并可引起死胎和流产。 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成年肉牛和奶牛最易感,犊牛在自然条件下很少发病。马、猪、鹿、绵羊也可感染。天气骤变、寒冷、疲劳,特别是长途运输,常可促使本病流行,晚秋和冬季多发。 2.临床特征潜伏期2~5天。病牛以急性呼吸道症状为主要特征,呈现高热,精神沉郁,厌食,咳嗽,流浆液性鼻液,呼吸困难,发出呼噜声。肺部听诊可听到湿性罗音;肺实变时则肺泡音消失;有时听到胸膜摩擦音。有的发生乳房炎,有的发生粘液性腹泻。病程不长,可在数小时或3~4天内死亡。也有隐性感染牛。

3.病理剖检特点病变限于呼吸道,呈现支气管肺炎和纤维素性胸膜炎的变化,肺组织可发生严重实变。肺泡和细支气管上皮细胞有合胞体形成,在胞浆和胞核内都能检出嗜酸性包涵体。 4.实验室检查一般采取有病变的肺组织和支气管洗脱物,冷藏后立即送检,可用荧光抗体染色法由感染细胞内证明病毒抗原,也可进行病毒分离鉴定,或在发病早期和恢复期采取双份血清用血凝抑制试验和中和试验检测特异性抗体。 5.鉴别诊断呈现急性呼吸道症状的传染病颇多,应注意区别: (1)牛流行热:病牛除有急性呼吸道症状外,四肢关节疼痛而引起跛行。特征性病变为间质性肺气肿。 (2)牛传染性鼻气管炎:鼻气管炎型与牛副流感很相似,但前者往往伴有其他症状,如阴道炎、龟头炎、结膜炎、流产、乳房炎和脑膜脑炎等。 (3)牛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痘,如牛腺病毒、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和牛鼻病毒等的鉴别,有赖于病毒学或血清学检查。 【防治】预防本病的经常性措施是尽可能地消除一切诱病因素,保持舒适环境。有条件时,可以接种疫苗。一般是肉牛在4月龄时同时接种牛副流感3型弱毒苗和巴氏杆菌菌苗,奶牛在6~8月龄时免疫,1个月后复种1次。接种疫苗可使发病减轻。 治疗的目的在于防止并发或继发细菌感染,应及早用药。常以青霉素和链霉素联合使用,也可用卡那霉素或磺胺二甲嘧啶(o.07克/千克体重,静脉或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用3~4天。如加用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