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食用油标准

食用油标准

食用油标准
食用油标准

食用油标准

为了更好地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保障消费者的健康,提高产品的安全和卫生标准,同国际接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会同国

家粮食局,组织制定了《棉籽油》G B1537-2003、《玉米油》G B191 11-2003、《米糠油》G B19112-2003、《葵花籽油》G B10464-2003、《油茶籽油》G B11765-2003、《大豆油》G B1535-2003、《花生油》G B1534-2003、《菜籽油》G B1536-2003共8项食用植物油国家标准和相关检验方法标准。

其中《葵花籽油》、《油茶籽油》、《米糠油》、《棉籽油》、《玉米油》标准已于2003年10月1日正式实施;《大豆油》、《花生油》标准已于2004年10月1日正式实施;《菜籽油》标准也于2 005年2月开始正式实施。这些食用植物油国家标准的发布实施,是我国粮油标准化工作的一件大事,对于提高我国植物油产品质量、

规范植物油产品市场具有重要作用。作为消费者,我们应知道些什

么呢?

新标准要求统一采用以单一的原料名称对产品进行命名的方式

(如花生油、油茶籽油),禁止将与用途、工艺等有关的词语用在

产品名称中;根据油脂产品的用途、加工工艺和质量要求的不同对

产品分类为原油和成品油,成品油又分为压榨成品油和浸出成品油。原油则指未经精炼等工艺处理的油脂(又称毛油),不能直接用于食用,只能作为加工成品油的原料。增加原油这个类别,是为了使原

油在进行贸易时有章可循。成品油是指经过精炼加工达到了食用标

准的油脂产品。成品油按质量从高到低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

级四个质量等级,分别相当于原来的色拉油、高级烹调油、一级油、二级油。这就是说,消费者只需看看产品标定的等级高低,就知道

食用油的质量了。

新标准增加了原料和加工工艺标识的条款。为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要求在产品标签中对加工工艺按“压榨法”、“浸出法”

进行明确标识。根据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条例》,要求在产

品标签中对是否使用转基因原料和原料产地进行明确标识。如果在

外包装上没有标出上述标准,产品将被禁售。作为消费者只要认真

看清标签,就能有选择地购买产品了。由于“压榨法”和“浸出法”是食用油的两种基本制作工艺。这两种方法的区别在于:“压榨法”是

靠物理压力将油脂直接从油料中分离出来,全过程不涉及任何化学

添加剂,保证产品安全、卫生、无污染,天然营养不受破坏。而“浸出法”则采用溶剂油(六号轻汽油)将油脂原料经过充分浸泡后,进行高温提取,经过“六脱”工艺(即脱脂、脱胶、脱水、脱色、脱臭、脱酸)加工而成,最大的特点是出油率高、生产成本低,这也是浸出油的价格一般要低于压榨油的原因之一。在追求绿色、环保、无污染

食品的今天,压榨油更符合人们的消费心理,而造假者也可能会利

用这一点赚取暴利。

新标准除了对看得见的标签进行了规范,对消费者看不到的制作过程,也有规范和提高的要求。比如说,为了维护消费者的健康,

提高产品的安全和卫生标准,标准限定了食用油中的酸值、过氧化值、溶剂残留量等指标,注明不得混有其它食用油或非食用油外,

也不得添加任何香精和香料;限定了最低质量等级指标,对压榨成

品油和浸出成品油的最低等级的各项指标进行了强制规定。对食用

油的部分质量指标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使其与国际标准和发达国

家标准基本一致,从而改变国内国际标准长期脱轨、难以统一规范

和监管的尴尬局面。

食用油新标准是什么?

食用油国家新标准于2004年10月 1日起正式实施,目前在市场上销售的食用油都必须按照产品的级别和所用原料来命名,否则一律不得在市场上销售。

新标准特点:

1、增加明示原料来源和加工工艺的标识要求,规定转基因、压榨、浸出产品和原料产地必须标识;

2、对压榨成品油和浸出成品油的最低等级的各项指标提出了强制要求;

3、限定了食用植物油产品的酸值、烟点等;

4、产品不得混有其它食用油或非食用油,禁止添加任何香精和香料等;

5、按产品质量分四个等级,从一级到四级分别相当于原来的色拉油、高级烹调油、一级油、二级油。

国家标准粮油储藏植物油库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编制说明

《植物油库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编制说明 1 前言 《植物油库安全生产操作规程》是依据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要求,为适应我国植物油库安全生产规范化管理而制订的标准。 《植物油库建设标准》、《植物油库设计规范》是我国唯一有关植物油库建设、设计的标准,植物油库安全生产在以上标准中虽有反映,但不能满足需求。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植物油库无论从储备规模、储备方式还是生产设备方面,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内油脂年人均消费量已由不足10公斤上升到14公斤左右,植物油厂的加工能力也由日处理原料几百吨,扩大到几千吨,与这种消费和加工能力相适应的植物油厂的配套油库一般在几万吨,中转油库的规模也达到万吨以上,在人口集中的大城市和主要港口,油库的规模更达到了10万吨以上。油品运输也已由铁桶装改为以油罐车为主,运输方式由陆路运输为主变为水路、陆路并举,特别是大吨位油罐车的出现,使油库的物流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储运和流通方式的变化,库容的不断增大,油库的安全生产成为重中之重,但是我们尚没有与之相适应的、较为系统的植物油库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在管理上形成空缺,给生产带来诸多不便。为适应形势发展和安全生产的需要,本着规范生产和管理的目的进行《植物油库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的编写,主要包含植物油库安全生产和操作两个方面的内容。 2 任务来源 根据国家粮食局2008年粮油标准修制订计划,由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负责,国家粮食储备局西安油脂科学研究设计院、东海粮油(张家港)有限公司组成标准起草工作组,负责起草《植物油库安全生产操作规程》标准。本项目计划编(-Q-449)。 3 主要工作过程 为使编制的标准能够适应植物油库安全生产需求,在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的领导下,起草单位成立项目组开展工作。收集和查阅我国植物油库及安全生产及国内大型油脂企业相关资料,并对取得的资料进行系统分析、整理。项目组在充分交流和讨论的基础上,于2008年8月形成了《植物油库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形成后,项目组重点与国内多家大型油脂加工企业、储备油库、科研设计院、大专院校和专家进行沟通与交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根据反馈意见,在达成基本共识的基础上,对征求意见稿进行修改,形成了《植物油库安全生产操作规程》送审稿。 2009年11月,经过粮标委组织的专家讨论,又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之后编写组重新对内容调整并进行了较大幅度修改,并再次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最终形成目前的《植

(国内标准)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

本标准5.2 中的表1和表2的部分指标、5.4 及第7 章、第8章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本标准是对GB1536---1986 《菜籽油》的修订。 本标准与GB1536—1986 的主要技术差异: ——本标准的结构、技术要素及表述规则按GB/T1.1 —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 部分;标准的结构 和编写规则》进行修改。 ——根据菜籽油的原料及采用的加工方式,对其进行了分类和定等;——对上述标准中特征指标和质量指标项目进行了调整;——对质量指标中相关指标值作了修订;——对低芥酸定义和含量依据又低油菜籽的有关标准确定。本标准参照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标准,修改了有关指标。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GB1536——1986《菜籽油》。 本标准由国家粮食局提出并归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上海福临门食品有限公司、湖北天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南顺油脂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唐瑞明、龙伶俐、薛雅琳、陈燕、徐霞、胡敬、赵红梅、刘作民。 菜籽油 GB 1536--2004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菜籽油的术语和定义、分类、质量要求、检验方法及规则、标签、包装、贮存和运输等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压榨成品菜籽油,浸出成品菜籽油和菜籽原油。菜籽原油的质量指标仅适用于菜籽原油的贸易。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标准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 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总勘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2716 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 GB2760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GB/T5009.37 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GB/T5490 粮食、油料及植物油脂 GB/T5524 植物油脂检验、抽样、分析法 GB/T5525—1985 植物油脂检验、透明度、色泽、气味、滋味鉴定方法 GB/T5526 植物油脂检验、比重测定法 GB/T5527 植物油脂检验、折光指数测定法 GB/T5528 植物油脂水分及挥发物含量测定法 GB/T5529 植物油脂检验、杂质测定法 GB/T5530 植物油脂酸值酸度的测定 GB/T5531 植物油脂检验、加热测定 GB/T5532 植物油脂值测定 GB/T5533 植物油脂检验、含皂测定法 GB/T5534 植物油脂皂化值的测定法 GB/T5535 植物油脂检验、皂化物测定法 GB/T5538 油脂过氧化值测定法 GB/T5539 植物油脂检验、油脂定性试验 GB7718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T17374 食用植物油销售包装 GB/T17376 动植物油脂脂肪酸甲酯制备 GB/T17377 动植物油脂脂肪酸甲酯的气相色谱分析 GB/T17756—1999 色拉油通用技术条件 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压榨菜籽油pressing rapeseed oil 油菜籽经直接压榨制取的油。 3.2 浸出菜籽油solvent extraction rapeseed oil 油菜籽经浸出工艺制取的油。

食用油品质检测仪说明书.

感谢您购买CSY-SDC食用油品质检测仪,首次使用前请先阅读一下操作提示:亲爱的用户: 为了保证仪器的高测量精度,我们建议您对仪器做定期的标定。 对于CSY-SDC的标定,您可以有以下选择: 1 遵照标准的深芬仪器公司的标准(精度+/- 2 %TPM: 通过订货号您能够从深芬仪器标定部门获得标定服务,在此标定过程中,我们会对您的CSY-SDC仪器在精密实验室中进行2 点校准(于约5%和约27% TPM点。此外,您还有以下选择在任何时候自行检查您的CSY-SDC: 2 通过在煎炸油中使用简单测试功能(精度+/- 3%TPM:对于一个不需要校准的简单测试功能,我们建议您在启用新仪器时先对油温150 到180℃的未煎炸过的油中先做下测量;您需要进行多次测量,并留意各自的读数。这些读数的平均值将会成为您今后测量的参考值。以后在校准仪器时,可以在未煎炸过的油温150 到180 ℃的油中测量,并用之前的平均值做为参考校准。 请注意,当更换其他类型的油或者更改油的供应商时,上述的参考值将需要重新确定。 您的参考值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录 1 安全和环境.............................. ............. ............. ............. ............. ............. . (3 1.1. 关于此文件......................... ..................... ..................... ..................... (3 1.2. 安全需知........................ .............. .............. .............. .............. .............. .. (3

食用油掺假检测

食用油掺假检测 1 引言 食用油市场发展迅速,品种繁多,掺假掺杂情况普遍,尤其是高端食用油的违法勾兑现象较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同时也干扰了市场秩序。目前已有一些物理或化学方法常用于油脂掺假的检测,大多都基于光谱学、同位素分析以及色谱分析( 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 等。这些方法原理不同,各具优缺点,在食品鉴伪中适用范围也不同。例如光谱法操作简单,可以实现无损检测,但该方法容易受样品加工程度、固形物含量等多种因素影响; 色谱法基于对食用油脂肪酸组成的识别,可以确定目标组分,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但需要复杂的样品前处理过程; 同位素分析法尤其适合产地溯源研究,但仪器价格昂贵,不适用于大多数实验室的日常检测。针对上述方法的特点,在食用油的检测中需要一种既直接反映不同品种食用油组分特点,成本又低,操作简便快速的方法,来满足口岸查验、市场抽查或生产质控的需求。 2 电子鼻系统 电子鼻是 20 世纪 90 年代诞生的一种人工嗅觉技术( 也称传感器阵列技术) ,利用气敏传感器阵列测定样品中所有挥发性成分的整体综合信息,再用化学计量学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既可以对不同样品的气味进行比较区分,也可以通过预先采集标准样品信息,建立数据库对未知样进行判断。由于不同的食用油,挥发性成

分的种类及含量都有一定差异,通过电子鼻对其所有挥发性成分的测定,得到每种油的指纹图谱,从而达到迅速区分食用油的目的。 在电子鼻特别是便携式电子鼻的研制中,气敏传感器及其阵列的选择和应用是关键因素,合适的传感器阵列对提高整个系统的性能至关重要。气敏传感器的关键部分是活性材料,不同的活性材料可构成不同的气敏传感器。传感器阵列一般是由具有广谱响应特性、较大的交叉灵敏度以及对不同气体具有不同灵敏度的气敏传感器组成。 电子鼻主要包括传感器阵列、信号预处理和模式识别系统三部分。如图所示。 图2.1电子鼻的结构框图 2.1采样方式 食用油的挥发性物质主要是一些醇、醛、酮类,不同品种食用油所含的风味成分种类及含量不同。在检测过程中,一方面应该使油样中的特征风味物质尽量挥发出来,提高灵敏度; 另一方面要保证采方式的稳定性,使检测到的同一食用油的挥发性组分比例保持一致。目前,比较常用的是顶空方法,一般取一定量油样放入样品瓶中,加盖密封,平衡一段时间,平衡方式不同,时间也就不同。

五种食用油的新的国家质量标准完整版

五种食用油的新的国家 质量标准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棉籽油》、《葵花籽油》、《油茶籽油》、《玉米油》、《米糠油》五项食用植物油国家标准,已于2003年5月14日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将于2003年10月1日起实施。 1 标准制修订的主要内容 规范名词术语 根据《化工标准名词术语》的规定,对专业名词术语进行了规范,统一定义和表述。将文本中的名词术语逐一进行阐述。 明确强制条文 本次修订的标准主要采取了条文强制的形式。强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限定了食用油中的酸值、过氧化值、溶剂残留量等指标 酸值、过氧化值、溶剂残留量这3项指标,既是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指标,又是产品的卫生安全限制指标。它们的高低不但反映了加工工艺的控制、产品品质的状况,而且也反映了油脂的分解速度和氧化、劣变情况。上述指标过高,都会对人体的健康有害。 限定了食用油质量的基础等级指标 对第四个等级的压榨成品油和第四个等级的浸出成品油的各项指标进行了强制。这是对食用植物油产品的最低质量要求。不仅是维护广大消费者的根本利益,也是为了避免低质量的产品对消费者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增加了保护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条款 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为了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对用转基因油料加工的原油、成品油、压榨油,浸出法加工的原油、成品油和原料原产国等都必须分别用“转基因”、“压榨”、“浸出”、原料原产“国名”等字样在标签中标识。 重新明确产品分类的等级 根据产品的用途、加工工艺和质量要求的不同,将油脂产品分为原油和成品油,成品油又分为压榨成品油和浸出成品油。 原油即指未经精炼等工艺处理的油脂(又称毛油),不能直接用于人类食用,只能作为成品油的原料。增加原油这个类别,使原油在进行贸易时有章可循,同时也防止将原油直接投放市场,严重危害消费者的健康。成品油则是经

testo_食用油品质检测仪操作说明

testo 食用油品质检测仪操作说明 testo 食用油品质检测仪操作说明 一、仪器的标定/校准操作步骤 为确保仪器的高测量精度,首先要对仪器做定期的标定/校准(建议每月1次)。 准备标定/校准: 1、在标定/校准前先清洗探头 注:应使用弱性的清洁剂,标准的清水或者肥皂水清洗;应用软纸巾轻轻的清洗探头,或者在清水中冲洗;应用软纸巾小心擦干探头。 2、水浴加热标定油瓶 注:在室温中进行标定(约20~25℃);在约50℃下进行校准。 标定/校准: 1、打开仪器,在屏幕自测同时按下Hold键和下键约3s; 2、在配置模式中一直按Hold键到屏幕显示CAL; 3、使用上键或下键打开标定/校准功能,按Hold键确认; 4、将探头侵入标定油中,注意浸入深度要适中,且探头要与容器壁及容器底部离开1cm以上; 5、按下Hold键开始标定/校准,此过程中要在油中搅动探头,以便获得更快更准确的读数; 6、测量结束后,对比显示屏中的值和标定油瓶标签上的参考值。若差值>1%,需要进行校准:使用上键或下键来设置TPM值,使之与标定油瓶标签上的值相同;若差值<1%,则不需要进行校准; 7、继续按Hold键,标定/校准结束,回到测量模式。 二、样品TPM值检测操作步骤 标定/校准后,就可用来进行对样品的检测了。 执行测量: 1、打开仪器,仪器进行自测后,进入测量模式,此时屏幕显示000,且LED 灯亮成绿色; 2、将探头浸入油中,注意浸入深度(油温的允许范围为40~200℃); 3、当温度不变时,测量就结束了,若自动保持功能激活时,仪器会自动结束测量,并有警报声发出,记录TPM值及温度值,再次按下Hold键,仪器回到测量模式; 4、长按Hold键关闭仪器,清洗探头并小心擦干。 注意:

食用油品质检测仪说明书

感谢您购买CSY-SDC食用油品质检测仪,首次使用前请先阅读一下操作提示:亲爱的用户: 为了保证仪器的高测量精度,我们建议您对仪器做定期的标定。 对于CSY-SDC的标定,您可以有以下选择: 1 遵照标准的深芬仪器公司的标准(精度+/- 2 %TPM): 通过订货号您能够从深芬仪器标定部门获得标定服务,在此标定过程中,我们会对您的CSY-SDC仪器在精密实验室中进行2 点校准(于约5%和约27% TPM点)。此外,您还有以下选择在任何时候自行检查您的CSY-SDC: 2 通过在煎炸油中使用简单测试功能(精度+/- 3%TPM):对于一个不需要校准的简单测试功能,我们建议您在启用新仪器时先对油温150 到180℃的未煎炸过的油中先做下测量;您需要进行多次测量),并留意各自的读数。这些读数的平均值将会成为您今后测量的参考值。以后在校准仪器时,可以在未煎炸过的油温150 到180 ℃的油中测量,并用之前的平均值做为参考校准。 请注意,当更换其他类型的油或者更改油的供应商时,上述的参考值将需要重新确定。 您的参考值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录 1 安全和环境.............................. ............. ............. ............. ............. ............. . (3) 1.1. 关于此文件......................... ..................... ..................... ..................... (3) 1.2. 安全需知........................ .............. .............. .............. .............. .............. .. (3) 1.3. 环境保护.......................... ..................... ..................... ..................... (3) 2 详细规格............................... ............................... ............................... . (3) 2.1. 使用................................. ........................... ........................... ........................... .3 2.2. 技术参数......... ..................... ........................... ........................... .. (4) 3 产品描述.............................. ..... ........................... ........................... . (4) 3.1. 概述............................... ... ..... ........................... ........................... (4) 3.2. 显示符号........................... ..... ........................... ........................... (6) 3.3. 基本附件........................... ..... ........................... ........................... (9) 4 初始操作.............................. . ..... ........................... ........................... .. (9) 4.1. 试运行............................ .. . ..... ........................... ........................... . (9) 4.2. 仪器的功能介绍...................... . ........................... ........................... (9) 4. 2 . 1 . 开/关仪器................... . ..... ........................... ........................... . (9) 4.2.2.LED警报. ................... . ..... ........................... ............................. .. (10) 4.2.3.电池容量........................ . . ..... ........................... ........................... (10) 4.2.4. 读数手动保持功能................. . ........................... ........................... (10) 4.2.5. 读数自动保持功能................ . . ........................... ........................... ......... . (10) 4.2.6. 自动关闭功能.............. .. . ..... ........................... ........................... .. (10) 4.2.7. 设置TPM 极限值....................... ....................... ....................... .. (10) 4.2.8.锁定/ 解锁T P M 极限值....................... ....................... ........ (11) 4.2.9. 仪器的配置....................... ....................... ....................... ....................... . (12) 4.2.10. 锁定/解锁配置模式... ................... ... ................... ... ................... ... (15) 5 测量.................. ... .................. ... .................. ... .................. ... .................. ... . (15) 5. 1 . 测量知识.......... ... ................ .......... ... ................ .......... ... ................ .......... .15 5.2. 执行测量.......... ... ............ .......... ... ............ .......... ... ............ .......... ... .. (16) 5.3. 仪器功能自测...... .......... ... ........ ...... .......... ... ........ ...... .......... ... ........ ...... ..17 6 仪器的维护..... ... ........ ...... ..... ... ........ ...... ......... ..... ... ........ ...... ......... ..... ... ..18 6.1. 更换电池.......................... .......................... .......................... .......................... ..18 6 . 2 . 清洗探头...................... ...................... ...................... ...................... (18) 6. 3 . 清洗外壳...................... ...................... ...................... ...................... . (18) 6.4. 标定/校准仪器.................... ........... .................... ........... .................... ........... ..18 7 常见问题和回答................ ........... ...... ................ ........... ...... ................ (18)

营养强化食用油国标

从2008年1月1日起,《营养强化食用油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正式实施,《标准》中设置了能够保证营养强化食用油品质的营养指标,确保食用油真正得到营养强化,将对改善我国人群维生素A缺乏的状况起到重要作用 《标准》确保营养油健康营养 尽管近年我国居民的膳食营养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素缺乏仍然是我国城乡居民膳食结构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由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开展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维生素A是中国居民缺乏程度排名第三的营养素。当体内维生素A不足时,可能发生以下一些病症:一是暗适应减慢,从亮处到暗处要用较长时间才能看清物体;二是眼角膜发生干燥、炎症、软化等状况;三是皮肤变得干燥粗糙;四是内脏器官的黏膜容易发生感染等病症。 通过对食物的营养强化是改善民众营养状况的有效途径。维生素A是脂溶性维生素,在食用油中溶解性好,而且人对食用油的摄入也比较稳定,这样维生素A的摄入量也就比较稳定。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组与相关部门经多方面论证,最后确定在食用油中强化维生素A。 此次出台的《标准》规定了营养强化食用油的等级划分、技术要求、判定规则、标签标识、产品名称及包装运输等问题,规定营养强化食用油的载体包括大豆油、花生油、调和油、芝麻油等食用油,设置了能够保证营养强化油品质的营养指标,规定所加的营养素为维生素A,添加量为4000—8000微克/千克,确保食用油真正得到营养强化,提高营养强化食用油的营养价值。《标准》还要求产品的名称、标识要清楚明了,严格按照国家标识、标签的相关规定执行。《标准》的出台有利于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权益,有利于营养强化油行业的发展,同时也为市场监督提供了依据。 儿童和电脑族最宜选用维A营养油 目前,我国少年儿童维生素A缺乏情况比较严重,《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3—12岁儿童维生素A缺乏率(每百毫升血清维生素A的含量低于20微克)为9.3%,城市为3.0%,农村为11.2%。特别需要重视的是儿童维生素A边缘缺乏率(每百毫升血清维生素A的含量在20 微克至30微克之间)很高,全国平均达到45.1%,其中城市为29.0%,农村为49.6%。这意味着我国每三个城市儿童,或每两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发生维生素A的边缘缺乏。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翟凤英说,这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关注,因为维生素A的营养状况对儿童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它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特别是对皮肤黏膜以及儿童眼睛的发育非常重要。如果长期缺乏维生素A,人体的免疫力会降低,容易感染、感冒,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以及其日常的营养素摄入都会有很大影响。 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营养研究室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添加了维生素A的强化食用油能有效防治儿童维生素A边缘缺乏。研究课题组在北京、沈阳、武汉、合肥等四个城市,对698名学龄儿童通过为期五个月的营养干预观察研究发现,连续食用营养强化食用油五个月的儿童,免疫球蛋白lgA和

食用油等级分类标准

食用油等级分类标准 市面上出售的食用油根据品相的不同,可分为很多等级,但是对于普通卖家来说,并不知道如何进行判断,所以我们应该对油品的等级有一些了解,这样可以让我们更加明智的选择食用油的种类。一般食用油的等级都会在油桶外部有所标注,细心的人会有所关注。那么,食用油等级分类标准是怎样的? 一、食用油的选购: 购买食用油的时候: 一要看等级,根据最新的标准食用油分为4个等级,第四级为最低等级; 二要看产地,主要是指产品的原料生产地; 三要看原料,即是否是转基因原料; 四要看生产工艺,即该食用油属“压榨法”生产的还是“浸出法”生产的,压榨油能够保持原料原有营养成分且油的品质比较纯。 二、食用油的色泽:品质好的豆油为深黄色,一般的为淡黄色;菜籽油为黄中带点绿或金黄色;花生油为淡黄色或浅橙色,棉籽油为淡黄色。 气味:用手指沾一点油,抹在手掌心,搓后闻其气味,品质好的油,应视品种的不同具有各自的油味,不应有其他的异味。 透明度:透明度高,水分杂质少,质量就好。好的植物油,经静置24小时后,应该是清晰透明、不混浊、无沉淀、无悬浮物。

滋味:用筷子沾上一点油放入嘴里,不应有苦涩、焦臭、酸败的异味。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食用油里面总有“因油而异”的个别情况。色拉油应是清澈透明、无色或淡黄色,花生油、豆油、菜油等呈半透明的淡黄色至橙黄色,麻油则是橙黄色或棕色。大豆、菜籽、花生仁、芝麻等经初步处理得到的是毛油,色泽深、浑浊、不宜食用,如果植物油透明度差、黏度变大、有气泡,常是变质的象征。花生油在冬天低温时会凝固成不透明状,这是正常的现象,鉴别时应有所区别。 一般来说,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食用量有所不同。如寒冬季节体内需要多产热量来保暖。而盛夏,由于天气酷热,食欲往往不好,加上因出汗饮水多冲淡了胃液,消化功能低,就应该少吃。

食用油标准

字体大小:大- 中- 小cqhongyanandy发表于 10-04-06 11:01 阅读(2641) 评论(1)分类:食用油资料 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植物原油、食用植物油的卫生指标和检验方法以及食品添加剂、包装、标识、贮存、运输的卫生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植物原油、食用植物油,不适用于氢化油和人造奶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2760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GB 2763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 / T 5009 .11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 GB / T5009 . 12 食品中铅的测定 GB / T5009 . 22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 的测定 l GB / T5009 . 27 食品中苯并(a)芘的测定 GB / T 5009 . 37 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GB 8955 食用植物油厂卫生规范 GB 166296 号抽提溶剂油 GB / T 17374 食用植物油销售包装 GB 19641 植物油料卫生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 . 1 植物原油virgin vegetable oil 以植物油料为原料制取的原料油。 3 . 2 食用植物油edible vegetable oil 以植物油料或植物原油为原料制成的食用植物油脂。 4 指标要求 4 . 1 原料、辅料要求 4 . 1 . 1 原料应符合GB 19641 的规定。 4 . 1 . 2 浸出使用的抽提溶剂应符合GB 16629 的要求及其他规定。 4 . 2 感官要求 具有产品正常的色泽、透明度、气味和滋味,无焦臭、酸败及其他异味。 4 . 3 理化指标 理化指标应符合表1 的规定。 表1 理化指标

食用油检测模板

_____年____月____日室温:____℃相对湿度:____% 1 透明度鉴定 1.1分析步骤 量取试样100ml注入比色管中,在20℃温度下静置24h,然后移置在乳白灯泡前,观察透明程度,记录观察结果。 1.2结果判断 检验结果:本品(标准规定:应澄清、透明) 单项判定: 2 色泽鉴定 2.1仪器:罗维朋比色计(比色槽厚度133.4mm) 2.2 分析步骤 平放仪器,安置观测管和碳酸镁片,检查光源是否完好。取澄清的试样注入比色槽中,达到距离比色槽上口5mm处。将比色槽置于比色计中。固定黄色玻片色值,打开光源,移动红色玻片调色,直至玻片色与油样色完全相同为止。记下黄红或黄、红、蓝的号码的各自总数,即为被测油样的色值。 2.3 结果判断 测定值①黄红②黄红差红(应不超过0.2) 检验结果:本品色泽为黄红(标准规定:应不深于黄20红2.0) 单项判定: 3 气味、滋味鉴定 3.1分析步骤 取试样20ml注入烧杯中,加温至50℃用玻棒边搅拌边嗅气味,同时尝辨气滋味。 3.2结果判断 检验结果:本品(标准规定:应无气味、口感好) 单项判定: 【相对密度】(GB/T5526—1985) ----------------------------------------------------------------------------

_____年____月____日室温:____℃相对湿度:____% 1 仪器:液体比重天平(型号:PZ-A(B)-5) 2 分析步骤 2.1 称量水:按仪器使用说明书方法,先将仪器校正好,在挂钩上挂上1号砝码,向量筒内注入纯化水达到浮标上的白金丝浸入水中1cm为止。将水调到20℃时,拧动天平座上的螺丝使天平达到平衡,再不要移动,倒出量筒内的水,先用乙醇,后用乙醚将浮标、量筒和温度计上的水除尽,再用脱脂棉揩干。 2.2 称试样:将试样注入量筒内,达到浮标上的白金丝浸入试样中1cm为止,待试样温度达到20℃时,在天平刻槽上移加砝码使天平恢复平衡。 砝码的使用方法:先将挂钩上的1号砝码移至刻槽9上,然后在刻槽上填加2号、3号、4号砝码,使天平达到平衡。 3 结果计算 测定值①②差值:(应不超过0.0004) 平均值: 检验结果:本品相对密度为(标椎规定:应为0.919~0.925) 单项判定: 【折光指数】(GB/T5527—1985) _____年____月____日室温:____℃相对湿度:____% 1 仪器:阿贝氏折射计(型号:WZS-I) 2 分析步骤 2.1校正仪器:放平仪器,用脱脂棉蘸乙醇揩净上下棱镜,在温度计插座内插入温度计。用已知折光指数的物质校正仪器(纯水t20=1.3330),如不符合校准物质的折光指数时,拧动目镜下方的小螺丝,把明暗分界线调整正切在十字交叉线的交叉点上。 2.2 测定:用圆头玻棒取混匀、过滤的试样两滴,滴在棱镜上(玻棒不要触及镜面),转动上棱镜,关紧两块棱镜,约经3min待试样温度稳定后,拧动阿米西棱镜手轮和棱镜转动手轮,使视野分成清晰可见的两个明暗部分,其分界线恰好在十字交叉的焦点上,记下标尺读数和温度。 3 结果计算 折光指数(n20)=n t+0.00038×(t-20) 式中: n t——油温在t℃时测得的折光指数; t——测定折光指数时的油温; 0.00038——油温在10~30℃范围内,每差1℃时折光指数的校正系数。 测得值:n t①② 计算值:n20①② 平均值: 检验结果:本品折光指数为(标准规定:应为1.466~1.470) 单项判定: 【酸价】(GB/T5530—1998) _____年____月____日室温:____℃相对湿度:____% ----------------------------------------------------------------------------

大豆油2003新国标

一。新标准将压榨成品大豆油、浸出成品大豆油按质量指标由高到低分四个等级,四级等级最低(大豆原油)。不再以色拉油等表示等级。新标准实行了条款强制,酸值、过氧化值、溶济残留等指标被列为强制性指标。大豆油不得掺有其它食用油和非食用油;不得添加任何香精和香料。(GB1535-2003代替GB1535-1986) 二。新标准还规定必须在食用油产品外包装上标明生产工艺是压榨还是浸出,原料产于哪个国家,是不是转基因原料。 三.大豆原油质量指标见表一 项目质量指标 气味、滋味且有大豆原油固有的气味和滋味,无异味 水分及挥发物(%)0.20 不溶性杂质(%)0.20 酸值(KOH)/(mg/g) 4.0 过氧化值(mmol/kg)7.5 溶剂残留量(mg/kg)100 压榨成品大豆油、浸出成品大豆油质量指标见表二 项目 质量指标 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色泽 (罗维 朋比色 槽 25.4mm) ≤ ————黄70 红4.0 黄70 红6.0 (罗维 朋比色 槽 133.4mm )≤ 黄20 红2.0黄35 红4.0———— 气味、滋味无气味、口感好气味、口感良好具有大豆油固有的 气味和滋味,无异味 具有大豆油固有的气 味和滋味,无异味 透明度澄清、透明澄清、透明————水分及挥 发物(%) ≤ 0.050.050.100.20 不溶性杂 质(%)≤ 0.050.050.050.05酸值 (mgKOH/g) ≤ 0.200.30 1.0 3.0过氧化值 5.0 5.0 6.0 6.0

(mmol/100 g)≤ 加热试验(280℃)———— 无析出物,罗维朋比 色:黄色值不变,红 色值的增加小于0.4 微量析出物,罗维朋比 色:黄色值不变,红色 值增加小于4.0,蓝色 值增加小于0.5 含皂量(%) ≤ ————0.03——烟点(℃) ≥ 215205———— 溶剂残留量(mg/ kg)浸 出 油 不得检出不得检出≤50≤50 压 榨 油 不得检出不得检出不得检出不得检出 注1:划有“——”者不做检测。压榨油和一、二级浸出油的溶剂残留量检出值小于10mg/kg时,视为未检出注2:黑体部分指标强制。 注3:摘自国家标准GB1535-2003,以原件为准。

浅谈食用油的质量安全与检测方法

浅谈食用油的质量安全与检测方法 摘要:食用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其质量安全尤为重要。而这几年,地沟油等劣质油品的出现,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本文以本人在实际工作中所涉及的食用油的检测经验为基础,首先阐述了影响食用油质量安全的因素,分析了针对劣质油品的检测方法,以此希望为同行业人员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关键词:食用油;质量安全;检测方法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所消耗的食品都会存在一定量的风险。从严格的意义上讲,零风险的食物并不存在,风险总伴随着食品进入人们的身体。 最近几年,食用油掺假问题成为当今社会的重大话题,也是油脂工作者研究的热门课题。有些不法商贩,为了谋取更多利润,以次充好,使有毒的地沟油重新回到了餐桌上。而地沟油中的酸价、毒素严重超标,过氧化值高于0.4%,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0.15%标准,长期摄入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威胁,使细胞功能衰竭,诱发多种疾病。因此,完善食品油质量的测定方法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影响食用油质量安全的因素 影响食用油的安全与质量的因素很多,但是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在油料作物的种植、收割及制作的过程中,其本身自带的天然毒素构成的风险因子,例如菜籽油中含有的芥酸,棉籽油中含有的环丙烷酸等,都是食用油所面临的安全问题;转基因食用油,如转基因大豆油所存在的未知安全问题;在食用油中过量添加抗氧化剂,在煎炸过程中,使用硅酮等带来的安全问题;在食用油中非法添加非食用香精、色素以及工业用油等违禁添加物带来的安全问题;在储藏食用油过程中,出现氧化、变质、酸败等情况,导致酸价或过氧化值的升高带来的安全问题。 二、食用油的鉴别及检测方法 目前,食用油成分的检测方法主要有水分含量测定法、酸价测定法、胆固醇含量测定法、近红外光谱法、电导率与极性物质测定法、重金属含量测定法等。 1 水分含量测定法 通常地沟油的水分含量高于1%,食用油水分含量则少于0.2%,因此,根据水分含量的不同,可以对食用油中是否含有地沟油进行鉴别。但是,水分含量不能作为深度油炸油的鉴别指标。 2 酸价测定法

中国食用油市场分析报告

中国食用油市场分析报告 新标准重新洗牌食用油市场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食用油行业没有市场准入制度,食用植物油的生产标准比较低,食用油制造企业纷纷上马,导致食用油质量良莠不齐。2004年,随着新的国家食用油标准开始施行,食用油生产采取市场准入制度,一大批实力不足的食用油企业将因质量不能达标而被淘汰,留出了巨大的二三级市场空间,为有实力的食用油品牌扩张市场提供了机会,使本已竞争激烈的小包装食用油之争更加火上浇油。可预料的是,未来几年内,食用油市场又将进入新一轮的洗牌时期。 我国食用油现状 食用植物油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粮油市场的逐步开放,食用油行业的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成为我国的朝阳行业,市场前景广阔。根据国家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 2001年我国国产食用植物油1383.17万吨,进口食用植物油165万吨,进口值为39.64亿元人民币,出口食用植物油13.45万吨,当年食用植物油的市场总供给达到1534.72万吨。 2002年食用植物油国内总产量超过1531万吨,2002年比2001年递增10.7%;进口食用植物油319万吨,进口值为108.7亿元,进口值比2001年增加了174%,而食用植物油的出口量9.74万吨,比上一年减少了27.6%,2002年食用植物油的市场总供给超过1634万吨,整体总供给量的增长幅

度为15.39%。可见我国对食用植物油的需求正呈快速上升态势,食用油的市场增长前景广阔。 与此同时,进口食用油的价值增幅远远超过数量增幅,说明进口食用植物油中,高价值食用油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进口量也越来越多。这正符合食用植物油消费的新趋势:食用植物油的消费需求日趋多样化、细分化、高档化。 从食用油市场来看,目前我国国产油增长缓慢,进口油增长迅速,精炼油消费增长很快,占据了75%城市食用油市场,其中有15%是小包装食用油,并逐渐向农村市场渗透。随着城乡居民、特别是大中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的小包装食用油目前正处于高速成长阶段,消费量以平均每年25%的速度增长。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大城市,小包装食用油已经取代散装食用油成为市场主角。 现阶段食用植物油市场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城市以食用精制油、农村以消费二级油为主;食用油的品种丰富,因油料和加工工艺的不同而分为20多个品种,但大豆油的消费量最大,占40%以上;不同种类食用植物油的消费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目前市场上的食用植物油品牌众多,除有限品牌的市场分布较广泛之外,其它品牌的分布也呈现明显的地域特征。说明中小食用油品牌的知名度也具有显著的区域特征。 历史回顾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相应带动了对

食用油标准

食用油标准 为了更好地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保障消费者的健康,提高产品的安全和卫生标准,同国际接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会同国 家粮食局,组织制定了《棉籽油》G B1537-2003、《玉米油》G B191 11-2003、《米糠油》G B19112-2003、《葵花籽油》G B10464-2003、《油茶籽油》G B11765-2003、《大豆油》G B1535-2003、《花生油》G B1534-2003、《菜籽油》G B1536-2003共8项食用植物油国家标准和相关检验方法标准。 其中《葵花籽油》、《油茶籽油》、《米糠油》、《棉籽油》、《玉米油》标准已于2003年10月1日正式实施;《大豆油》、《花生油》标准已于2004年10月1日正式实施;《菜籽油》标准也于2 005年2月开始正式实施。这些食用植物油国家标准的发布实施,是我国粮油标准化工作的一件大事,对于提高我国植物油产品质量、 规范植物油产品市场具有重要作用。作为消费者,我们应知道些什 么呢? 新标准要求统一采用以单一的原料名称对产品进行命名的方式 (如花生油、油茶籽油),禁止将与用途、工艺等有关的词语用在 产品名称中;根据油脂产品的用途、加工工艺和质量要求的不同对 产品分类为原油和成品油,成品油又分为压榨成品油和浸出成品油。原油则指未经精炼等工艺处理的油脂(又称毛油),不能直接用于食用,只能作为加工成品油的原料。增加原油这个类别,是为了使原 油在进行贸易时有章可循。成品油是指经过精炼加工达到了食用标 准的油脂产品。成品油按质量从高到低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

级四个质量等级,分别相当于原来的色拉油、高级烹调油、一级油、二级油。这就是说,消费者只需看看产品标定的等级高低,就知道 食用油的质量了。 新标准增加了原料和加工工艺标识的条款。为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要求在产品标签中对加工工艺按“压榨法”、“浸出法” 进行明确标识。根据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条例》,要求在产 品标签中对是否使用转基因原料和原料产地进行明确标识。如果在 外包装上没有标出上述标准,产品将被禁售。作为消费者只要认真 看清标签,就能有选择地购买产品了。由于“压榨法”和“浸出法”是食用油的两种基本制作工艺。这两种方法的区别在于:“压榨法”是 靠物理压力将油脂直接从油料中分离出来,全过程不涉及任何化学 添加剂,保证产品安全、卫生、无污染,天然营养不受破坏。而“浸出法”则采用溶剂油(六号轻汽油)将油脂原料经过充分浸泡后,进行高温提取,经过“六脱”工艺(即脱脂、脱胶、脱水、脱色、脱臭、脱酸)加工而成,最大的特点是出油率高、生产成本低,这也是浸出油的价格一般要低于压榨油的原因之一。在追求绿色、环保、无污染 食品的今天,压榨油更符合人们的消费心理,而造假者也可能会利 用这一点赚取暴利。 新标准除了对看得见的标签进行了规范,对消费者看不到的制作过程,也有规范和提高的要求。比如说,为了维护消费者的健康, 提高产品的安全和卫生标准,标准限定了食用油中的酸值、过氧化值、溶剂残留量等指标,注明不得混有其它食用油或非食用油外, 也不得添加任何香精和香料;限定了最低质量等级指标,对压榨成 品油和浸出成品油的最低等级的各项指标进行了强制规定。对食用 油的部分质量指标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使其与国际标准和发达国 家标准基本一致,从而改变国内国际标准长期脱轨、难以统一规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