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0127医学心理学0K

10127医学心理学0K

10127医学心理学0K
10127医学心理学0K

第一章绪论

1、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是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和疾病相互转

化过程中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同时,它也是一门重要的临床应用学科。

2、旧的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不足:1.忽视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与生物因素间的相互作用;

2.过分强调躯体的健康和疾病,而较少注意心理的健康的疾病;

3.“见病不见人”倾向。

新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把生物医学成果同心理学的和社会学的成果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把人的健康和疾病放在一个多层次的系统内进行考察。新的医学模式弥补了生物医

学模式的缺陷,但它并不否定旧医学模式的重大贡献。

3、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以心理和社会因素在人体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为研究对象。

医学心理学把心理学中关于人的心理过程及人格特征的普遍知识和规律应用于医学实践。以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病程、预后等问题。

在人体健康与疾病的转化过程中,除了注意生物学因素的作用外,还要特别强调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间的相互影响,即这些因素与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特殊条件和变化间的关系。

4、医学心理学的任务是:(选择)(1)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起作用的规律。

(2)为发挥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而提供全面、合理、有效的理论方法和措施。

目前对人类健康和生命构成严重威胁的主要因素是心理社会因素。

5、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4个:1.观察法(自然观察和控制观察),2. 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临床实验法)

3.个案调查法:通过交谈、问卷、活动产品分析(作业/日记/信件等)进行间接观察。

4.心理测验和行为评定量表法。心理测验—记忆量表、智力量表、人格量表、神经心理测验量表

评定量表和行为评定—焦虑量表、抑郁量表、躁狂量表、精神症状评定量表6、医学心理学与相关学科:

(1)临床心理学:是心理学的知识和技术运用于医学临床实践,解决医学领域特别是精神疾病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

(2)变态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异常现象(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动机、智力和人格等方面的异常)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的科学,主要是在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的防治领域中起作用。在理论上它与普通心理学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人的整个心理现象。在实践上,与精神病学关系较密切。

(3)心身医学:1.心身医学是心理学、社会学、精神病学和临床医学相结合产生的一个交叉学科。

2.心身医学研究各种疾病,特别是各种心身疾病的心理病因问题,强调心理因素与生理因素间的

相互关系,及这两者与社会环境因素间的关系。

3.心身医学的主体是医学,工作人员主要是内科医生、精神科医生和生理学家。

(4)行为医学:行为医学综合了行为科学和生物医学有关的知识和技术应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中去。行为医学的主体是医学。

(5)健康心理学:健康心理学是心理学和行为医学在公共卫生学和预防医学中具体应用的必然结果。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人的健康应是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的完满状态。

7、心理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在人身上,既表现着生理、生化过程的物质活动,同时又表现着非物质的心理活动。

2.影响健康的心理因素有:情绪、人格特征、行为习惯、动机冲突、言语暗示。

(1)情绪的影响:

1. 人的情感、情绪活动既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又是一种心理状态或心理背景.

2. 情绪活动的主要中枢是表层下部的边缘系统,它是人体各系统内脏器官和各种内分泌活动的调节中枢。

3. 情绪的发应活动可分为:积极、愉快的情绪和消极、不愉快的情绪两大类。

(2)人格特征的影响:人格(性格):个体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A型性格:(冠心病)争强好胜、常有时间紧迫感、脾气暴躁、易产生敌意情绪。

C型性格:(癌症)合作、不自信,顺从、忍耐、过度压抑负性情绪。

(3)行为习惯的影响:良好和不良好

(4)动机冲突的影响:有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双重趋避冲突

动机冲突:是指人在其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同时存在几个需求目标或两个以上相互排除的动机,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企求的目标往往不能全部达到,发生的动机也常不能全部满足,这就形成了所谓动机冲突的现象。

(5)言语暗示的影响:言语刺激与现实刺激有着相同的作用力,其决定作用的是:语言作为信号所代表的意义。

1.“望梅止渴”

2.催眠状态下的言语暗示:人工记印实验、传统的气功治疗。

3.“医源性疾病”

医源性疾病:就是一些医护人员出言不慎而给病人不良暗示造成的;某些神经官能症如神经衰弱和癔病往往是由于暗示作用而引起或加重起来的。

8、医学心理学发展历程

* 准备:希波克拉底“体液说”

* 萌芽:1952-德国医学家洛采:世界上第一部以“医学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提倡用心理学理论和实验方法与医学相结合以解决医疗实践问题的先驱:冯特

*发展:监理临床心理诊所,首创“临床心理学”术语——美国的怀特默(临床心理学之父)1896

*成熟:美国心理学会正式为“临床心理学”正名1949;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实践关注点的转变:治疗—预防从精神疾病和心身疾病的治疗——大众人群身心健康问题——健康心理学

*我国的医学心理学

1. 我国最早论及医学心理学思想的是《黄帝内经》:强调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中的重要作用

疾病诊断中的心理问题;

重视心理治疗;

心理卫生与疾病预防;

2.发展晚,起步晚1978年后

3.发展快

第二章心理应激

第一节:心理应激的概念

1. 据美国调查统计,人类的十大死因当中:二次世界大战前主要是传染病,战后的主要死因是与精神因素(也可说是心理应激)有密切关系的心脑血管病、癌症和意外事故。

2. 心理应激:有人又称为心理压力、紧张状态或紧张刺激等。关于应激的定义最早提出的是加拿大学者塞里。

3. 心理应激(概念):又称为心理压力、紧张状态或紧张刺激等,是有机体在某种环境刺激作用下由于客观要求和应付能力不平衡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紧张反应。

4. 心理应激的作用:提高人的警戒水平;动员机体内部的潜能;应付变化的情绪或事件的挑战;持续长久或过度强烈的应激状态会损害身心健康。

2.心理应激的研究途径:心理应激作为因变量;心理应激作为自变量;心理应激作为中介变量。

3.应激的交互作用理论(P32)

第二节:应激源

1. 应激源概念:应激源(致应激因素)是机体内、外界环境向有机体提出的适应或应付的要求,并可能导致应激反

应的紧张性刺激物。对于人类来说除了生物学的刺激物以外还有心理学的和社会-文化方面的刺激物*有了应激源不一定会产生应激状态,它受主观心理状态等中介条件的影响。

2.应激源的种类:生物性应激源、心理性应激源、社会文化性应激源,其它应激源。

(1)生物性应激源:是对人体直接发生刺激作用的刺激物:物理、化学刺激等。生物性应激源一般是首先引起生理反应,然后随着人们对生理反应的认识评价和归因过程,才会导致应激状态和心理反应。(2)心理性应激源:主要来源于日常生活现实中经常发生的动机冲突、挫折情境、人际关系失调及预期的或回忆性的紧张状态。

*动机冲突的种类:(1) 双趋式冲突:2个有利目标。“二者不可兼得”,

(2) 双避式冲突:2个不利目标。“前有悬崖,后有追兵”

(3) 趋避式冲突:一个目标同时存在有利一面和不利一面,决断时要考虑利害得失。“鸡肋”

(4) 双重趋避式冲突:指两个目标同时有不利、有利两面。

*挫折情境:指人在为了满足需要,达到某种目标的过程中受到了难以逾越的障碍,致使目标无法达到、需要不能满足,同时产生紧张情绪体验,从而造成应激状态的心理根源。

*人际关系失调:是指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不能协调一致,形成矛盾冲突,从而影响到人的心理平衡和情绪稳定。

*预期的或回忆性的紧张状态:人的心理行为变化不仅取决于现实的刺激,还取决于记忆资源、预见力和创造力。(3)社会文化性应激源:社会文化因素是造成人的应激状态的最普遍最重要的应激源。

社会环境:社会文化的大变动;生活事件:亲人亡故,失业,离婚等

# 霍姆斯编制了《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SRRS)。按照紧张生活事件影响的严重程度,顺次列举了43种主要的生活事件,并给出了它们各自的严重性评分,称“生活变动单位”(LCU),结果是“配偶死亡”最严重,排在首位,LCU=100。

他们的研究还发现,假如一个人在一年之中的变动单位LCU总和在150以下,来年则可健康安泰;总和在150 ~ 300之间,有50%的可能性在来年生病;超过300单位则有70%的可能性在来年生病。

# 中国-邓延平等编制了《精神刺激因素评定量表》

(4)其它应激源:生活节奏加快知识更新加快生存环境拥挤噪音环境工作环境。

第三节应激状态形成的条件

1、与应激事件本身有关的因素:

(1)应激事件本身的强度:应激事件的强度与事件信息量大小有关。

(2)应激事件作用时间长短:即使应激时间强度很小但如果持续作用的时间长,由于积累的作用,也可能要

造成应激状态。

(3)事件发生的方式:突如其来、不曾预料到的外界因素,刺激效应最大;反复出现、事先已有预料、作好了精神准备或自己已能应付的外界刺激应激较小。

2、与主体本身有关的因素:

(1)身体素质和神经类型:强而不平衡(不可抑制)型的人,在应激事件作用下容易出现心理不平衡和强烈的

情绪反应,较易受应激事件影响。弱型的人由于神经系统的机能较弱而又情绪体验

特别深刻、敏感,也容易受应激事件的影响,产生心理应激状态。

(2)人格气质特点:内向性格的人比较容易长时间陷入应激状态而不能自拔。具有“特质性焦虑”人格特质的人容易陷入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状态。

(3)兴趣爱好、理想志向的特点。

(4)道德、信仰、价值观念的不同。

(5)人的生活经验和当时的心理状态,例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祸不单行”即在人应付应激事件的

能力受到削弱时,更容易造成新的应激状态。

第四节:对应激的反应:对应激的反应包括:心理行为反应和生理反应。

一、心理行为反应:情绪反应、认知失调、行为动作反应、心理防卫反应。

(1)情绪反应:应激状态能够危机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在于应激状态总伴随着不良的情绪体验。

焦虑反应:最初为莫名的担心和恐惧。

抑郁反应:发愁、苦闷,对周围事物冷谈,情趣索然,自信心降低,易出现自杀行为。

愤怒反应:兴奋、激动、易发脾气,易争吵,攻击他人。

(2)失调认知:影响智能正常发挥;干扰正常的逻辑思维,使思维混乱;无法对事物做出正确评价;造成认知功能障碍。

(3)行为动作反应:包括以下几点:

1. 攻击性行为:直接攻击间接攻击(找替罪羊,自我惩罚)

2. 抑制或逃避性行为:多与抑郁、恐惧情绪有关;活动减少,沉默寡言,表情呆滞。(木僵,“三十六计走为上”)。

3. 刻板式行为:又称“病态固着行为”。

4. 习惯性失助行为(经理多次应付后仍不能成功应对)

5. 倾吐和发泄行为

6. 特殊行为反应:(吸烟量增大,酗酒,大量服用镇静药,过度饮食)

(4)心理防卫反应:酸葡萄心理;压抑反应(有意无意不去想,不考虑);

否认反应(否认应激源的存在);倒退反应(倒退回到儿童式的幼稚和顺从)

二.、应激的生理、生化反应主要包括:(植物神经系统兴奋和神经内分泌系统活动)

凯农提出“战斗-逃跑”反应。

塞里提出“全身性适应综合症”三个阶段:警戒反应期:为应对有害刺激做准备,唤起体内的整个防御能力。

抵御反应期:肾上腺皮质活动增强,充分调动体内潜能。

衰竭期:持续暴露在应激状态中,能量可能耗尽,集体可能导致疾病。

* 植物神经系统兴奋交感神经心血管系统肾上腺髓质

交感神经兴奋和儿茶酚胺分泌的增加,共同构成了“紧张反应”。

* 神经内分泌系统活动

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是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分泌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上升、血糖增高。

* 肾上腺皮质系统

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激素是:糖皮质激素,抑制葡萄糖的转化,使糖的利用减少,提高血糖含量,增加机体的耐受力。

盐皮质激素。调节机体内无机盐和水的代谢,尤其是纳的含量。

应激状态下,促进分解代谢的激素水平提高,促进合成代谢的激素水平降低。

第五节:应激状态与人类疾病:

1.适应性疾病:人们处于应激状态的各种反应是要防止身心受损,是一种防御性机制。适应性疾病,又叫“应激状态病”或“现代文明病”。人体处于应急状态下,由于做出不恰当的防御反应,尤其是过度的反应后,危及个体的生理生化和心理机能,而造成一系列与应激状态有明显关系的疾病。适应

性疾病可以发生在人体内的任何一个系统,如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支气管哮喘、糖尿

病、斑秃、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以及某些免疫性疾病,各种癌症和各种神经官能症,实际上所谓心

身疾病都属这种疾病。

2. 应激状态:应激状态及由此引发的不良心理、行为和生活方式已构成了当今社会威胁人类心身健康造成疾病与死

亡的最严重、最可怕的因素。

3. 心身疾病是:以心理社会刺激因素(即致应激因素)为主因或重要诱因并与情绪有关的躯体性疾病。心身疾

病既与生物学因素有关,又与心理社会因素即心理应激有密切关系。

3. 神经症:由于精神因素(心理应激状态)造成中枢神经系功能失调而引起的疾病。巴浦洛夫把神经症看作

是持续的高级神经活动紊乱。主要症状表现为情绪活动和行为的失调及各种躯体不适感.如头晕、头痛、

心跳、气短、尿频、疲乏、腹泻或便秘。常见的神经症主要有:癔病、焦虑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

恐怖性神经症。

神经衰弱(易兴奋,易激动,同时又易疲劳,易衰竭)

癔症:在不良人格基础上,又与明显的精神因素(心理应激)或不良暗示作用引起大脑机能失调而发病。表现为各种感觉和运动机能障碍,如感觉过敏或感觉减退,痉挛发作或瘫痪等;情感障碍,如情感爆发

等;意识障碍,如意识朦胧状态和神游症等。

焦虑性神经症:在应激状态下发病,表现为焦虑情绪反应,同时伴有明显的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絮乱

强迫性神经症:在应激状态下发病,表现出各种强迫性症状。

恐怖性神经症:发病与应激状态有关,表现为对某些不足为惧的事物或特殊情境产生不切实际的和十分强烈的恐惧感。

4.应激状态与癌症长期局部慢性刺激某一组织,能再刺激部分形成肿瘤。常食烫食,易患食道癌,胃癌。饮食中脂

肪含量过高,易患结肠癌、直肠癌。我国古代医学认为癌症的病因是:七情郁结,气血凝滞。

第六节:应激状态的控制和解除:

1. 消除应激源:恰当处理应激源,即在应激状态产生之前就设法消除致应激因素。

(1)改善可能成为应激源的社会生活环境或工作条件,如过度的噪音和温度。

(2)改善心理社会环境与要求。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其他方式,采取一些比较简单的方式对控制和解除也有好处。如搬家来躲开吵架的邻居,辞去困难的工作避免工作的紧张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

2.增强主体对应激源的抵抗能力。

1 培养良好的个性。

2 加强修养、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

3 提高实际应付能力。

4 获取社会支持。

5 自我心理防御机制的运用。

药物应用以及心理治疗:应激状态下,通过药物作用于人脑的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可以调节和控制人的情绪活动,从而改善认知能力,减轻紧张情绪体验。

第三章心身医学与心身疾病

第一节:心身医学概念

1.心身医学:即心理生理医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以心理社会因素为主因或重要诱因产生的躯体性疾病——心身疾病或心理生理障碍。

心身医学的研究内容是医学,采用的理论和方法是心理学,同时又密切结合社会学。

心身医学的基础:对患病前的心身方面的先驱性特征的研究。

心身医学的任务:阐明心理-社会因素在保持健康或促使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探明特殊生理变因对心理机能的影响。

2.心身医学的特点:

(1)有较明显的情绪因素的作用(即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

(2)有可查明的躯体障碍存在。

(3)可以牵扯到由植物神经系统支配的各个单独的器官系统。

(4)生理变化与正常情况一致。但心理生理障碍中生理变化较强烈且持久。

(5)病人可能并不觉察到自身的情绪状态。

第二节心身医学发展的主要途径

1.心理动力学途径代表人物:亚历山大提出心身疾病的“特殊冲突理论”,认为无意识的矛盾冲突与特定躯体疾病有因果关系。如:对爱情的剧烈而矛盾的渴望;被压抑的愤怒情绪;“器官的象征性语言”不足:过分夸大了无意识领域中心理冲突的作用。

2.心理生理学途径

心身医学的心理生理理论基础是:凯农的情绪心理学;巴普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塞里的应激学说(全身适应性综合症)P59,P44给大白鼠注射牛卵提取物,造

成强烈躯体变化,包括肾上腺活动曾强,处于应激反应的警戒阶段。

心身症状是情绪状态下所伴随的生理变化的表现。P60

3.心身医学的发展趋势有意识和无意识心理活动过程共同影响人在疾病与健康间的转化状态。

信息加工过程:外界环境、身体内部、信号活动本身信号评价→情绪→生理→行为变化

现代心身医学的理论出发点:身体器官的病变常食某种精神异常的表现。

现代心身医学的主要课题:揭露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因素间的关系,及其在人体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

第三节心身疾病(概念):所谓的心身疾病,是指那些主要或完全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与情绪有关而主要呈现为身体症状的躯体疾病,这些疾病通常都有形态上的基础,即在生理机能或组织结构上有具体而明确的损害,因此,后来有人把心身疾病又称为心理生理障碍。(简答:加上心身疾病的特点)心身疾病:哮喘、溃疡、高血压、冠心病、偏头痛、皮肤病。

心身疾病和器质性疾病、转换性疾病及疑病症的比较

心身疾病器质性疾病转换性反应疑病症

一般定义与应激有关的障

碍,有时是由组

织损失造成的

由于微观结构或

身体创伤造成的

组织损伤

神经症的一种类型,

在病人身上无结构损

伤的基础而只是丧失

机能

无理由的或神

经性恐怖促成

的躯体障碍

举例溃疡病

偏头痛

阑尾炎

骨折

梅毒

癔病性耳聋

癔病性瘫痪

无根据地认为

自己得了病,对

细菌或感染的

非现实的恐惧

组织损伤常有有无无

发生的部位及有关的结构常包含受自主神

经系统激奋的器

官系统

器官的任何部分感觉和运动系统

没有一定系统,

可在各个系统

发生

病人对病的态度关心关心不关心极端关心

躯体疗法的效果有效有效无效无效

暗示的效果对某些人有效无效有效有效

*心身疾病的范围(了解,要知道具体的疾病属于那种系统的)

一般来说,人体的各个器官系统都能罹患心身疾病,但是那些与情绪的联系特别密切,由植物性系统支配的器官系统如心血管、胃肠和泌尿生殖等几个器官系统更易于罹患这种疾病。

(1)心血管系统:原发性高血压:可导致心脏、肾脏、脑血管损害

偏头痛:剧烈的一侧性头痛,并伴有呕吐

心绞痛:因冠心动脉暂时供血不足而引起胸部的剧烈疼痛。

雷诺氏病:因上肢段手掌等部位小血管痉挛收缩造成发凉或麻木。

心动过速:心率骤然加快且无节律(100次/分以上)

(2)胃肠系统: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神经性厌食症

(3)泌尿生殖系统:排尿障碍、阳痿、阴冷、月经失调痛经

(4)内分泌障碍:甲状腺机能障碍:易激动、消瘦、眼球突出:呆滞、肥胖、乏力。

糖尿病:糖代谢障碍,过分口渴、虚弱无力、消瘦。

(5)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发作性呼吸过深或喘息,眩晕或昏厥。

过度换气综合症:呼吸过快、过深、胸部憋闷、头痛、恶心、心悸。

慢性呃逆:横膈肌痉挛发作,可造成呕吐、失眠或疲惫。

(6)皮肤荨麻疹:发红、发痒、隆起或条状的皮肤病变,成批出现。

斑秃:头发部分或全部的脱落,突然发生。

神经性皮炎:身体某部分皮肤发生炎症,出现发红、发痒的斑块。

(7)肌肉和骨骼系统周疼痛症:背、腰、肩、四肢及头部肌肉的紧张和疼痛。

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疼痛和肿胀。

第四节:心身疾病的致病因素分析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环境的影响冠心病,美国、芬兰等国发病率最高,尼日利亚最低。

地位和社会分工的不同冠心病,脑力劳动者大于体力劳动者。

*心理-生理因素积极愉快的情绪

消极不愉快的情绪→强烈的激情状态→强烈的躯体反应(焦虑、愤怒)→肾上腺皮质、髓质素增加

→心律加快、心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呼吸加深、胃肠蠕动减慢

*心理动力(动机因素)的作用动机冲突或思想斗争严重或不能解决→紧张状态→不良情绪体验亚历山大的“特殊情绪假说”:心身疾病是儿时被压抑的冲突在成年时被某环境因素再次激活的结果。

如胃溃疡:对爱的渴望和依赖感VS成人后的独立性和自信需要。

*行为(学习)因素的作用外显行为,随意神经支配躯体。内隐行为,不随意神经支配躯体习得行为时,起关键作用的强化或鼓励。拉茨曼的自主反应学习;心身疾病是通过对紧张刺激的生理反应的学习的来的。如胃肠不适→不去上班(强化)→得到关怀等→胃肠反应加强

*行为类型与人格特征的作用P73

费里德曼和罗森曼的”A-B”型人格理论

第五节:心身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对心身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除了躯体因素外,必须对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予以足够重视,应考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综合要求。

1.心身疾病的诊断(1)全面了解病史(2)详细进行躯体诊断

(3)心理诊断:1.访谈:医患间面对面的谈话和观察。2.心理测查:各种较规矩的心理量表。

1.病人的人格特征和行为类型的特点:1.“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MPI);2.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3.A型行为评定量表;

4.C型行为评定量表。

2.病人当前的心理、情绪状态测查。1.“面对面的访谈和观察”“情绪焦虑自评量表”(SAS);

2.情绪抑郁自评量表(SDS);

3.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

3.心理社会致病因素测定。“生活事件调查表”、生活/工作应激因素、心理冲突等

2.心身疾病的治疗

1.药物治疗:减轻痛苦、缓和紧张情绪(抗焦虑、抗抑郁药物)

2.生活环境的改变和调整:摆脱生活/工作应激源;身体得到休息;安慰剂效应。

3.心理治疗:影响患者的认知、情绪、行为方式、人际关系、人格特征等。精神分析、认知治疗、催眠暗示等。

认知行为治疗、催眠暗示等。

4.松弛训练治疗:生物反馈治疗、肌肉放松治疗。如瑜伽、太极拳、气功等。

4.心身疾病的防御

(1)做好传统的预防措施,确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有规律;调理饮食;控制体重;坚持适量锻炼;少烟酒。

(2)加强心理性预防措施,1.学会情绪的自我调控;2.学会行为的自我监测和自我调控;3.适当参加文体和社交活动。

(3)加强对应激源的抵抗能力,尽量减少应激反应的发生。培养健全的个性、恰当的态度和行为反应方式;

提高思想觉悟水平;曾强实际应付能力;争取更多社会支持。

第四章疼痛的心理问题

1、疼痛: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症状,是临床医生最常遇到的病人的主诉,是一种主观体验。疼痛是一种特殊的躯

体感觉,并伴随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疼痛定义为:一种与实际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联系,或用这种损伤来描述的不舒服的感觉和情绪体验。

评估方式:主观自我报告、观察。疼痛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生理状态。

2、痛觉的特点:1).痛觉刺激的多样性(痛觉感受器没有一定的适宜刺激);

2)适应性很低;

3)定位难(难以精确确定发生的位置);

4)产生痛觉时,总伴随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3.痛觉的传导通路:1)按钮理论(佛瑞):疼痛接收器经过传导神经纤维大脑。问题:无法解释“幻肢痛”等现象。

2)闸门学说:(心理学家麦捷克和生理学家沃尔夫)

观点:疼痛的产生取决于刺激所兴奋的传入神经和中枢机能结构的特征。

4.疼痛的分类

1)躯体痛:快痛:定位明确,持续时间短。AS神经纤维:直径粗,有髓鞘,传输快。

慢痛:定位不明确,缓慢而持久(快痛0.5~1秒后)。C类神经:直径细,无髓鞘,传输慢。

2)内脏痛:C类神经纤维传入,并与交感、副交感神经混合,伴随明显的情绪反应。

5.关于疼痛的指标和的测量

刺激指标:压力器、钾离子穿透、电热器、冰水、方波电刺激、辐射热、注射蒸馏水等。

生理指标:皮肤电反射、血管容极、脉率、呼吸等。

6.简答疼痛的生物学和心理学意义是什么?(p84)

(1)疼痛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机制;(先天性无疼痛症)

(2)疼痛是身体异常状态的一种警报;(需求诊断和治疗)

(3)疼痛是机体逃避或战胜外界有害的敌对因素的动员信号。(造成应激状态,产生情绪反应)

(4)疼痛可以是一种心理防御性症状。(疼痛作为心理防御性反应,又称转换性疼痛反应,通过疼痛反应表达无意识中的心理冲突或欲望。)(5)疼痛的情绪反应可以成为一种恶性刺激。(疼痛反应会造成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功能的改变;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糖升高,血压上升,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功能紊乱)

7影响疼痛的因素:

1) 影响影响疼痛客观因素:1.环境因素。一般疼痛总在白天减轻或缓解,黄昏时加剧,夜深时最为强烈。

嘈杂环境和明亮灯光下会使疼痛加剧。

2.社会文化背景因素

*斯特斯巴赫的疼痛耐受力研究:电刺激最低痛觉阈限:意大利人、犹太人、爱尔兰人、

旧美国人最低痛阈相同,爱尔兰人和旧美国人的疼痛耐受力最高。

*沃德罗发现疼痛耐受力:(白人比黑人强,黑人比亚洲人强)

3.性别和年龄因素。(女性比男性对疼痛更敏感。随着年龄增长,疼痛的耐受力降低)

2) 影响疼痛心理主观因素:1.注意力的转移;注意力集中——加重,注意力转移——缓解。如战场战斗、竞技比赛。

2.情绪;消极的不愉快的情绪——疼痛的感受性增加,疼痛阈降低(即疼痛感加重)。

3.人格因素:情感稳定,善于交际:疼痛感受性低;(痛觉低)

情感丰富,不善于交际:感受性高,反应较小;

感情丰富,善交际:感受性高,反应较大;

性格外向:感受性低。性格内向:感受性高。

EPQ的N量表(神经质)分数与感受形成正比。

毕特丽根据动觉刺激效果和动觉后效,把人分为:

增大型:夸张表达感觉输入,疼痛耐受性高,外向。

减少型:缩小表达感觉输入,疼痛耐受性低,内向。

3) 催眠暗示对疼痛的影响:从麦斯麦开始,催眠开始作为治病和消除疼痛的重要方法。

他人催眠暗示、自我催眠暗示;艾斯戴尔:肿瘤切除术布莱德:外科镇痛

麦捷克的强听觉刺激抑制疼痛效应实验——人工致通法:手泡冰水—慢性疼痛

第一组:强听觉刺激。第二组:强听觉刺激+有力暗示。第三组:低超声波刺激+有力暗示

4)精神异常和疼痛:疼痛,尤其是慢性疼痛往往是某种精神异常的表现。

慢性疼痛:程度|——历时半年以上,每周不少于5次,每次发作数小时。

症状——头痛、胸膛、腹痛、颈项痛、类风湿痛等

慢性疼痛患者,通常会患有神经症和抑郁症。

抑郁症与疼痛——抑郁症患者中大于60%主诉有疼痛问题。林赛发现,主诉疼痛的患者中,有87%为抑郁症。

精神分裂症与疼痛——幻觉、妄想、思维混乱、人格缺损

8.疼痛的分类:器质性疼痛,非器质性(心因性头痛)以及混合型疼痛。

慢性头痛中有90%属于非器质性头痛。头痛,尤其是慢性头痛的主要致病因素:心理或情绪因素9.疼痛的治疗

催眠暗示疗法作用:帮助放松、消除紧张、焦虑情绪,提高痛阈。

生物反馈疗法和肌肉松弛疗法电子仪器/训练程序→肌肉松弛→心理放松→缓解疼痛

生物反馈法常用:肌电/温度反馈治疗。肌肉松弛法常用:渐进式放松疗法、自生训练法

行为治疗方法/精髓:传授行为调节和控制技巧,使患者成为自己新给的治疗者,自己调控行为。

行为疗法常用生物反馈帮助患者调节行为。机电反馈的适应症:心理生理的肌肉和骨骼疼痛。

病房治疗斯特斯巴赫认为,对慢性疼痛的行为治疗以病房治疗为佳。

直接治疗途径:鼓励、消退随机行为治疗:患者周围人员进行行为调整

特点:全体医务人员都参与病人的自发调整,防止替换症状出现,忽视不适当疼痛表

现,鼓励积极行为表现。

10.急慢性疼痛区分:

急性疼痛:警告、提醒作用

慢性疼痛:不仅是其它疾病的一种症状,其本身就是一种疾病。

疼痛→身体反应→加重疼痛→身体反应加重……

11.头痛症

头痛的概念头痛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是指脸、头或颈某个部位的一种疼痛;可发生在颈部以上单侧或双侧,前面或后面的任何位置,其性质可以是钝痛、剧痛、跳痛或刺痛。头部对疼痛真正敏感的部位是颅外,包括:头皮、肌肉、静脉,特别是动脉。

颅内压力或牵扯力+痛敏感组织→疼痛→反射到头部其它部位→定位难

*血管性头痛:炎症或刺激→颅内外动脉等血管膨胀;

*肌紧张性头痛:头部/颈部肌肉紧缩→头痛

*心理因素和情绪反应

12.头痛分类

1.偏头痛(血管性):强度、频率、持续时间都很严重;

2.肌肉收缩性头痛:又叫情绪性头痛、紧张性头痛、神经性/心因性头痛,持续时间较长。

3.混合性头痛:肌肉收缩—+血管肿胀→肌肉僵硬;

4.鼻腔不适→头痛:只限于头部或脸的前部。

5.精神病源性头痛:由抑郁症、疑病妄想、转换性癔病等引起;

6.非偏头痛型血管性头痛;

7.牵扯性头痛:化学物质→血管扩张;

8.颅内、外感染性头痛:脑膜炎、动静脉炎、组织炎症等。

9.眼病→头痛10.耳病→头痛; 11.鼻、副鼻窦异常→头痛;12.牙齿结构异常→头痛;

13.颅骨/颈椎结构异常;14.颅神经炎症; 15.颅神经性头痛;

*器质性头痛;

*功能性头痛:偏头痛、紧张性头痛、混合性头痛、精神病源性头痛。

#紧张性头痛前额、枕区向两侧和颈下扩散,多为两侧性,性质多为钝痛,无前驱症状,常伴有头晕和焦虑。

致病因素:外部压力;内部心理特点:要求过高、过分谨慎和敏感、惯于自我克制、抗挫折力差。

急性紧张性头痛:应激事件、持续1——4小时;慢性紧张性头痛:持续数周/月/年

心理治疗:消除应激源(心理社会因素),缓解焦虑、紧张情绪(解释疏导和支持疗法)

患者有扩大病情、疑病倾向;对痛的解释:他人的过分关注、担心或其它行为暗示;

头痛是一种习得反应(条件反射):消退法、放松训练、生物反馈。

偏头痛单侧前额、一侧太阳穴或眼眶周围。强度更为强烈的慢性头痛,血管舒缩运动不稳导致的一侧跳动复发性头痛,伴有恶心、呕吐、眩晕、对光/声敏感等症状。

致病因素:明显家族史颅内外血管舒缩异常。行为方式、生活风格、价值观、态度等

人格特点:敏感多疑;自我要求过高;嫉妒心重;压抑愤怒、敌意或怨恨;完美倾向,不安全感。

治疗:关键:增强血管运动中枢的稳定性,纠正头部血管的不当舒缩。

药物治疗:止痛药、抗抑郁、抗焦虑药物

心理治疗:消除应激源:解释、疏导、心理支持;行为治疗和生物反馈治疗。

第五章心理社会因素与冠心病

第一节冠心病的概念

1.冠心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循环改变引起的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需求之间不平衡而导致心肌损

害。包括急性、暂时性的供血不足和长期的慢性供血不足。这可能是功能型的改变或器质性的病变引起。

(名词解释p102)

2.冠心病分类:心绞痛:劳累性心绞痛——运动等诱发的短暂胸痛发作。

自发性心绞痛——自行发作,时间持久,程度较重。

心肌梗塞:急性心肌梗塞、陈旧性心肌梗塞

心律失常:心动过速、过缓、心律不齐。

缺血性心脏病中的心力衰竭

原发性心脏骤停:心脏局部电生理紊乱引起的严重心律失常。

2、冠心病的致危因素有:(1)遗传素质;家族史(2倍5倍)、体形(5倍)

(2)高血脂;饮食习惯;高脂肪食物(动物油脂、胆固醇)

(3)高血压;血脂进入动脉壁;动脉血栓,粥样硬化

(4)吸烟;烟碱吸收→心率增加、血管痉挛、动脉血流减慢

(5)糖尿病;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2倍)

(6)运动过少(改善心脏供血,改善心肌代谢,增强心肌收缩张力)

(7)心理应激。急剧强烈的精神冲动。

第三节:心理社会因素与冠心病

1、简答导致冠心病的心理社会因素有:(p107)

答:(1)不同的地区差别(社会生活环境);(2)不同的社会分工(职业);(3)不同生活遭遇生活事件,社会变动。第四节冠心病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张伯源)

简答冠心病人的心理、生理反应特点是什么?(p110表下文-111)

答:(1)高唤醒水平:即表示比常人处于较高的反应准备状态;

(2)适应水平低:习惯化倾向明显比常人差,即在外界的连续刺激的作用下难以形成习惯化的倾向。

(3)生理恢复期长:对于持续刺激和紧张作业停止后的生理反应恢复过程明显的比常人缓慢。

(4)高估时间:对时间的估计比常人高;即对时间的估计与常人比较起来都是相对的偏长的。

(5)情绪易激惹:对于那些具有挑逗性的联想刺激词,生理反应明显大于常人。

总之,上述特点可能使冠心病人受到冲击和影响的各种心理生理因素得以持续地起作用,使病人的心血管系统承受着过量的负荷,从而导致器官系统特别是心脏的崩溃性损害。

第五节A型行为类型与冠心病

20世纪50年代,美国医生费里德曼提出“A型行为类型”,并把相对的一类称为“B型人格类型”。意义:预测10——20年内患冠心病的可能性,及早进行行为矫正、改善行为特征,降低患冠心病的可能性。

#A型行为类型的概念当前较多采用5点量表,分为:

A-1(极端型):争强好胜,喜爱竞争,成就动机强烈,希望超过别人;

常有时间紧迫感,急躁,缺乏耐心,行动迅速;

情绪易波动,爱发脾气,常有敌意情绪。

智力较高,能力较强。

A-II型:环境要求的结果;不那么明显和极端的A型人。

B-IV型(极端型):A型个性之外;

非竞争性,无进取主动性;

喜爱轻松的工作和生活

无时间紧迫感

有爱心,能容忍

B-III型不像B-IV型那么极端,会表现出A型的一些特征;

由于环境变动、年龄增加,A型人→B-III型人;

由于工作受时间逼迫,B-IV型人→B-III型人。

X型(混合型/中间型)

2. A型行为的评估:主要是采用问卷法,又分为口头问卷法和书面问卷法两种。

口头问卷法

1.测量A型行为类型,弗雷德曼和罗森曼所建立和采用的口头问卷法,即结构式会谈法(SI)是被认为

优点较多,较可行的测量技术。(20—30个项目,15分钟完成。)

*根据弗雷德曼的研究,A型行为的研究途径有:态度和行为自我报告法;言语特征;运动行为特征;生理反应特征;心理反应特征。

2.区分了A型和B型行为类型,测量对挑战性外部事物的综合性应激反应:心血管变化;急

速、洪亮和激烈的言语。

书面问卷法1. 詹金斯活动性调查表(JAS)是自我报告问卷,内容:速度和脾气、工作关系和强烈驱力。

A型行为特征:成就欲强,富竞争和进攻性

2.福雷明翰研究所的心理社会量表(FTAS)

A型行为特征:对竞争倾向和工作压力的生活表现的不满和不安。

邱斯顿气质程序表——活动程序表

中国张伯源编制的行为类型问卷量表包括60分为:

TH:时间匆忙感、时间紧迫感、做事快;

CH:争强好胜、怀有戒心或敌意,缺乏耐心;

L:测谎题

3.A型行为类型和冠心病的关系传统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脂肪饮食、吸烟——相关小

A型行为类型:——相关大

4.A型行为类型与行为认知矫正训练

A型行为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循环:不安全感、自信心不足→努力为赢得胜利斗争→珍惜时间→

1.帮助A型人学会自我观察,了解自身存在的A型特征。

2.帮助A型人进行对付“时间紧迫感”的矫正训练;

3.帮助A型人进行对付“敌意倾向”的矫正训练;

4.应付紧张、焦虑和愤怒情绪的放松训练。

第六节简答如何预防冠心病?(p137)

答:(1)普及宣传有关心血管病的知识和各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作用。

(2)调整、矫正或减弱a型行为类型的表现特征。

(3)设法避免或减少a型行为的不良影响。

(4)加强行为保健措施。降低生活中紧张度,增加活动,进行自我保健。

(5)调整或改变饮食行为。清淡饮食,劝阻吸烟行为。

第六章高血压与脑中卒的心身问题

1.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全世界有10%的成年人患有高血压病。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以21.28kpa/12.64kpa为正常血压与高血压的分界,即收缩压超过21.28kpa或舒张压超过12.64kpa为高血压。

不同年龄的血压范围:小于40岁,16.62/11.79kpa;

40~49岁19.95/11.90kpa

50~59岁21.28/11.97kpa

大于60岁22.67/11.97kpa

2.高血压发展到晚期,常常伴有脑溢血、脑栓塞、心肌梗塞和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威胁生命并发症,被认为是脑卒中和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3. 高血压病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

(1)原发性高血压:病因不明,以慢性血压升高为特征的临床综合症。主要病理:全身细小动脉初期在初期发生痉挛,后期发生硬化。该病约占高血压病人总数的90%,我们平时所说的高血压病一般是指

这一类。

(2)继发性高血压(又称症状性高血压):是由于其它有关疾病(肾脏病、神经系统病、妊娠中毒、甲亢、血管疾病等)所造成的高血压病,只占病人总数的10%左右。

3.造成高血压的有关因素:遗传因素-家族史20% 40%;

食盐摄入量-“南甜北咸”,对高盐摄入的耐受程度,取决于遗传特性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吸烟、年龄因素、肥胖因素、心理社会应激因素。

4.心理社会因素与高血压病:

1.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结构;经济条件;职业分工;不同生活遭遇;发病率低→发病率高

2.心理因素:长时间的紧张情绪往往是造成血压升高的原因。

*焦虑、恐惧状态:血输出量↑,收缩压↑;

*愤怒、敌意状态:动脉阻力↑,舒张压↑;

*压抑焦虑、恐惧,肾上腺素↑,

释放焦虑、恐惧,去甲肾上腺素↑,

压抑愤怒、敌意,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被压抑的愤怒和敌意情绪被认为是可能引发高血压症的最重要心理因素。

5.原发性高血压与患者的性格特征、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关系密切。

6.王景和等人发现,高血压病人大多易焦虑、爱生闷气、行为带冲动性、求全责备、刻板主观。

7.国内今年研究提出高血压病与A型行为类型有一定相关。

8.高血压病人的心理生理反应特点:

1.会谈的紧张内容:紧张、冲突的会谈内容;

2.冷加压及其他紧张刺激的影响:冷加压:手脚泡冰水中1分钟;

憋气实验:平静呼吸状态下憋气;

复合刺激:蜂鸣器+灯光+干扰问题+失败的数字游戏+跑步

3.高血压病人对各种刺激的血压反应特别敏感。

9.高血压致病因素分析*心理社会因素不仅对高血压有致病作用,对高血压病的发展和预后也很大关系。

遗传:高血压素质+特别的性格特点、行为方式+紧张刺激(应激事件)→情绪变化→交感神经→反复的血压升高→高血压10.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

1)对高血压的治疗,尤其是对重度高血压患者,降压药物的治疗效果是最好的,但对临界性高血压或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疗效有限。药物副作用:乏力、困倦、恶心等。

2)高血压进行药物以外的治疗方法,主要针对患者的心理生理反应特点、行为和人格特征,采取综合性的治疗措施。

取代或配合药物治疗高血压的辅助治疗方法:

1.合理的生活方式:饮食清淡、戒烟、戒酒;

2.情绪宣泄:情绪稳定、开朗,不压抑情绪;

3.认知调整: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4.放松训练法:对抗交感神经兴奋、缓和紧张刺激——超觉静坐瑜伽放松

5.生物反馈法:直接记录生物信息:血压记录仪、血压反馈仪;

间接反馈训练:肌电、皮肤电、皮肤湿度;介绍原理→应用仪器→默念暗示语句+调整呼吸

6.气功疗法:

第二节脑血管病

1.脑血管病是指:供应脑的动脉或静脉系统的病变而引起脑损害的一组疾病(中医称中风,俗称脑卒中)。具体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出血性脑血管病、高血压脑病、脑动脉硬化症等。脑血管病是患病率高、死亡率高、病残率高和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一组中老年常见病,发病率近年来有明显上升趋势。本病致残率高达75%,重度致残者在40%以上;每年死于本病者占全人口死亡人数的24.1%,与冠心病、恶性肿瘤一起构成我国人口三大死因。

2.脑血管病的主要致病因素:

(1)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被认为是脑血管病的主要致病原因。

(2)心理因素中剧烈的情绪变化是脑血管病突然发病的诱因。

(3)不良行为习惯也是造成脑血管疾病的因素之一。

(4)病人的性格特征与脑血管病的发病也有一定关系。如,易焦虑、易激动、有雄心、爱竞争和常有压力感等,这些特征与A型行为类型有相似之处。故认为A型行为也是脑血管并的危险因素。

3.脑血管病人的心理反应:

1)急性发作期:恐惧、焦虑、痛苦、激动不安→抑郁、绝望情绪

2)病情稳定期:无价值感,急躁,抗拒检查和治疗、不合作、烦躁;退行

3)康复期留有后遗症的心理反应:期望过高、悲观失望,抑郁、依赖和退行行为

4.脑血管病病人的心理治疗:

药物对症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服用抗凝、溶栓、稀释、降压、手术灯清楚血肿,止血;

*高血压脑病:服用血管扩张剂、脱水剂降低血压和颅内压。

*脑动脉硬化症:调整饮食、限盐量,降血脂、调整血粘度,用神经活化剂等。

心理治疗:对象——神志清醒、病情稳定的患者

*心理疏导、安慰和解释:消除紧张情绪、转变消极情绪、调整认知

*放松训练治疗,音乐治疗、生物反馈治疗及气功治疗,特别是学会情绪的自我调控。

第七章溃疡病与哮喘病的心身问题

1、消化性溃疡的概念:是指胃壁或十二指肠呈现局部的溃疡性病灶。主要症状表现是在进食后几小时或空腹时胃部

持续疼痛,发作时间表现为长期性和周期性,大多数呈胃痛—进食—缓解的典型程序,病人还常带有反酸、流涎、

恶心和呕吐等症状。

*纯净的胃液是一种无色而呈酸性反应的液体,PH值为0.9—1.5.

2.心理社会因素与消化性溃疡:影响消化性溃疡的心理社会因素有哪些?

(1)不良情绪因素:积极、愉快的情绪—血管充盈、胃液分泌增多,胃壁运动增强;

情绪低落、自责抑郁—胃粘膜苍白、蠕动减慢,胃液分泌减少;

情绪愤怒、焦虑—胃粘膜出血,胃蠕动增强,胃液分泌持续升高。如白鼠生存、猴子电击实验(2)不良人格因素:“溃疡病人格”:容易焦虑、不爱交往、自我克制、因循守旧、被动服从、依赖性强。

*MMPI中疑病、抑郁、社会内向;EPQ中N(神经质倾向)

(3)生活事件和工作应激。溃疡病人的LCU小于常人,即消化性溃疡与生活事件有明显正相关。如二战伦敦空袭:负担过重、责任过大、管理不善等。职业:空交管、教师、监狱看守、消防员。

3、怎样对消化性溃疡进行心理防治?

除了药物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外,还有心理防治。有以下方式:1.规律的生活作息制度;2.调整和改善饮食行为;

3.稳定情绪,客服焦虑和敌意的情绪倾向,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状态都是十分重要的。

4.生物反馈治疗对溃疡病有一定的疗效。治疗的目的是训练病人在不用药的情况下,自动减少胃酸的分泌而到达治疗的效果。

第二节支气管哮喘

哮喘或支气管哮喘:一种常见的发作性肺呼吸道过敏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肺呼吸道粘膜肿胀、痉挛变窄而引起的呼吸困难,如气憋、胸闷、喘息、咳嗽等。不发作时,多数人呼吸正常,发作时通常比较急、

先是感到胸部发憋,随机出现咳嗽和喘息。持续时间从几分钟到数天不等,症状可轻可重。严

重时病人可变现为呼吸困难,以致需要急症治疗。

1.支气管哮喘的类型:

(1)外源性:可找到某些使人过敏的物质称为过敏源,这些物质可诱发哮喘发作。

(2)内源性:一部分由呼吸系统感染,如感冒或气管炎造成,一部分则可能由于情绪因素、应激事件所致。

2.心理社会因素与支气管哮喘

*花粉过敏→哮喘发作→纸花→哮喘发作;

*有些具有明显的过敏性和感染性基础的哮喘病人,只要在强烈的情绪波动或其他心理刺激下都能引发哮喘发作;

心理矛盾/紧张刺激→哮喘发作→患者的焦虑、压抑、对疾病的过分关注、家人的过分焦虑和烦恼→哮喘发作。

*精神分析:器官的转换语言

*行为主义:习得行为/条件反射(情绪刺激/憋气体验)

*心理社会因素→中枢神经、植物神经→交感、副交感神经紊乱→内分泌、免疫系统失调+患者自身素质弱点→哮喘发作。

*哮喘病通常发病于儿童时期,人们认为这可能与家庭关系,尤其是母子关系有关。

*哮喘症易感人格:过分依赖、幼稚、希望被人照顾,对别人、对自己在情感上都模棱两可。(情绪发育不够成熟,容易产生焦虑,较强暗示性)

3.支气管哮喘的治疗:1.药物治疗(肾上腺素等)

2.避免接触过敏源,防止呼吸道感染

3.心理治疗:催眠暗示疗法、行为疗法:系统脱敏疗法、放松训练、生物反馈疗法。

第八章糖尿病与肥胖症的心身问题

1.糖尿病概念: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病,病理生理改变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引起糖、脂肪、蛋白

质和继发维生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早期无症状,发展到症状期,临床表现出多尿、多饮、多

食、消瘦等症状。

2.基本发病原理: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胰升血糖素分泌过度。

第二节心理社会因素在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

1.生物因素:遗传胰腺损伤

2.心理社会因素:心理应激、紧张刺激:胰腺细胞衰竭→胰岛素不足→糖尿病

人格倾向:心理发育不成熟、缺乏自信和安全感、被动依赖、优柔寡断、受虐倾向。

3.糖尿病作为一种应激源的特点是:

(1)缺乏有效的治疗方式,疗程持久。这往往会成为病人巨大的心理压力,成为许多心理冲突的根源。

(2)糖尿病的治疗必须取得病人的密切配合,这就意味着要求病人改变自己多年形成的生活方式、习惯。

(3)糖尿病不仅会出现许多身体症状,而且会造成许多并发症,如心血管病、肾脏病、眼底出血等。

(4)糖尿病易受影响而发生较大的波动,甚至发生酮症中毒和昏迷的危险,这些因素包括饮食不当、感染、创伤、

手术等,因此,每一次波动都可能成为病人难以适应和应付的挑战。

(5)糖尿病对儿童、青少年的不良心理影响尤其严重。

4.糖尿病病人的心理治疗: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复杂,病情变化多端,病程十分持久,多数病人一经出现则持续终生,并有较多的并发症。*除了必要的药物治疗和饮食治疗外,心理治疗也是治疗糖尿病的一种重要方法:

心理治疗,

1.改善情绪状态,消除疾病造成的消极情绪反应。方式有:解释、说理、疏导、安慰、心理支持

2.增进病人对糖尿病基本知识的深入了解;建立配合和遵从医嘱的良好行为,建立良好心理状态。代币制

3.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并发症防治: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第二节肥胖症

1.肥胖症概念:摄食热量多于人体消耗热量而以脂肪的形式贮存于体内,使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或体重指数

(kg/m2)大于24的情况。肥胖症是内分泌代谢系统中常见的心身障碍,常导致心理功能紊乱,晚

期可伴随多种并发症:高血压、冠心病等,因而危及个体的健康长寿。

2.与肥胖有关的因素:

(1)生物学因素:遗传素质:家族史、家庭环境;

下丘脑的病变/损伤(摄食中枢);

内分泌因素:糖尿病胰岛素、甲状腺分泌不足等→继发性肥胖症;

年龄和性别:从童年到50岁之间肥胖症呈直线上升趋势;从20 ~ 50岁组肥胖症增加了3倍。

60岁后肥胖症患者比例明显下降。肥胖症患者女性高于男性,50岁后更显著。(2)社会发展的影响:信息化、自动化—社会发展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缩小了人们体力活动的天地和消耗。(3)社会经济地位和文化评价的影响:低收入群体大于高收入群体。有色人种、少数民族、黑人大于白人。(4)人格、情绪状态和摄食形式的影响:胃收缩—饥饿感研究正常体重者:胃收缩—饥饿感一致,肥胖者:无关饥。饿感、摄食量和胃状态研究(进食线索)正常体重者:胃肌收缩、胀满情况(内部线索);肥胖者:进食时间、食物的色香味等(外部线索)

(5)心理应激的影响:

*母亲分辨婴儿哭叫→混淆焦虑、害怕、厌恶、内疚等消极情绪与饥饿感→通过摄食缓解/减少消极情绪;

*他人的消极评价(社会文化);

*自我的消极评价;贬低自我形象、讨厌自己→情绪低落、抑郁、绝望→盲目节食→厌食症

*社交退缩

3.肥胖症的心理治疗:矫正错误认知和态度,改善情绪状态,增强应付能力;

控制饮食,增加体力活动量,行为治疗:对摄食和运动进行自我监控。

三、名词解释:1、糖尿病

四、论述题1、论述糖尿病并对病人的应激影响P159-160

第九章精神因素与恶性肿瘤

1.构成我国人口三大死因的疾病是:冠心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

2.癌症的致病因素:1.遗传因素:癌症“易感性素质”。遗传作用—第一次突变→不会致癌;外界刺激—第二次突变→致癌。

2.紧张生活环境因素:紧张、焦虑的生活环境→免疫力下降→癌症易感体质;

3.生活习惯与行为因素:吸烟→唇、舌、口腔、食管、肺、膀胱癌;

长期使用发酵、霉变事物→食管、肝、胃癌

喜欢烫茶、过热食品→食管癌、胃癌;

饮食中脂肪过量→结肠癌、直肠癌;

口腔卫生不良→口腔癌、舌癌

酗酒→口腔、喉癌、食管、肝癌;

4.环境污染和接触致癌物质。放射性物质、煤焦油。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农药、除草剂

第二节精神因素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1.精神因素在癌症形成中的作用

(1)情绪生活与癌瘤的发生:不正常的情绪生活可能是癌症发生的“活化剂”

“忧伤郁结,肝脾气逆,以致经络阻塞,结果成核”

(2)人格特征与癌症的关系:特莫肖和贺勒提出“C型个性”——癌症易感人格:合作的、不自信的、顺从的、忍

耐的、易于接受或忍受外界的权威,而且往往过度的压抑负性情绪(尤其是压抑愤怒、

怨恨等情绪)和体验较多的抑郁与绝望的情绪倾向。

(3)社会生活事件遭遇与癌症的发生:紧张刺激→内心失衡/情绪波动→生理功能紊乱(免疫系统)→致癌。

第二节精神因素作用机制的探讨

1.精神因素的作用:过分夸大、忽视。

2.精神因素本身并不能直接致癌,癌症的发生是致癌物质的作用,即变性细胞(即癌细胞)的发生造成的。

直接诱因:应激状态→生理变化→免疫力下降→癌症易感体质;

间接诱因:人格特质→行为习惯→致癌因素作用→易感体质;

“C型个性”癌症患者,预后较差;“非C型个性”癌症患者,预后较好。

3.精神因素会影响身体的易产生癌症的原因:

1)精神因素影响激素的正常分泌活动。如催乳素分泌过盛→乳腺癌。

2)精神因素影响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免疫系统功能。

紧张刺激→心理防御增强→皮质类固醇↑→免疫细胞功能↓→巨噬细胞功能↓→易癌症

4.精神因素在癌症形成中的作用模式P175

第三节癌症对病人的心理影响

谈癌色变癌症患者的死亡原因多数并不是癌症本身,而是与癌症有关的并发症。

1.诊断早期的心理反应否认、猜疑、恐惧焦虑、恐惧伴随希望是早期诊断阶段患者的心理和情绪特点。

2.确诊阶段的心理反应自怜、怨恨→可能导致情绪、人格的巨大改变。

3.晚期阶段的心理变化孤立于社会之外,与社会隔离的孤寂感。

关于晚期癌症患者的恐惧,帕特森提出了8种主要恐惧。P177

第四节对癌症病人护理的心理学问题

1.让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成为与疾病斗争的主人。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在适当时机,以适当方式,以及亲善、

无畏和有信心的态度,让病人了解病情。

2.对晚期癌症患者的心理护理尽可能让病人住在家里或家人住在医院附近,允许病人与家人住在一起,维持其与

家人的最大限度/正常的接触。自杀问题:出现危险体征的患者

3.对癌症病人家庭的指导

1)癌症病人家庭组要做出适当的调整;保持正常生活的外表,取得对疾病和治疗作必要的让步间的平衡;

2)家庭指导的共同问题应指向影响家庭的经济状况、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的现象。

3)家庭投射过程

4.家庭指导主要有四个方面:

1)教育家庭成员如何与病人交往的基础上进行工作病人的需要、防御机制、进行角色模仿;

2)管理问题:对亲密关系的注意和情绪界限的保持;

3)癌症对家庭的依赖性—独立性及婚姻关系的影响;

4)关注因疾病的负担和限制产生的家庭挫折的处理。

5.影响癌症病人存活期的因素P182

6.心理治疗的意义和作用:

1).有助于病人恢复心理平衡,增强信心和抗病能力

通过必要、有效的心理治疗,稳定其情绪状态,减少/消除负性情绪的不良作用,接触内心的矛盾冲突,使其内心恢复平静。

巴什福估计,1/3的癌症可得到治愈或缓解,1/8 ~ 1/10的病人可因免疫机制的恢复和致癌因素的消失而使身上的癌瘤自行消退。

2).有助于病人缓解和应付各种对症治疗措施的副作用

治疗副作用:恶心、呕吐、厌食、脱发、虚弱、中枢神经系统紊乱、对工作、生活和学习的阻碍等。

应付:副作用出现前告诉病人;

副作用出现时及时消除病人的疑虑;

同情、鼓励、劝告,减轻思想负担和实际副作用痛苦。

控制其焦虑情绪状态

7.具体的心理治疗措施

1)一般心理治疗:针对病人的特殊心理和情绪状态及治疗副作用

*最需要心理治疗的癌症病人:内心特别悲观;由婚姻方面的问题;来自多矛盾的家庭;对过去很后悔,心

理适应问题严重。

*言语交谈式心理治疗:有针对性地说理、疏导、安慰和鼓励

幸存者的榜样示范

讲解癌症知识(表现、致病过程和治疗方案)

改变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生与死的看法

*森古提出心理治疗的目标:鼓励病人保持最佳功能(言语、社会、家庭)

与病人一起应对否认作用,使其安宁并接受必要照顾

说服病人不放弃一般快乐

帮助病人不产生超过病情的额外痛苦和紧张

第十章外科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

1.外科疾病包括:以手术作为主要治疗手段的疾病。如骨折、损伤、烧伤

2.内科疾病包括:以药物作为主要治疗手段的疾病。如头痛、风湿、内分泌疾病

*损伤包括:骨折、内脏破裂、烧伤等。成因:外力作用、有害的理化作用。不良心理社会因素不会直接导致外科疾病,但与其发生有着一定关系。

骨折:不良生产/交通条件、违反规则、心理应激、自杀等。生活时间调查表:高相关

A型行为问卷:A型行为类型者更容易造成外伤。

*对外科疾病的应激反应突发事件→急性创伤:骨折、出血→无法成功应对→类休克状态

*过分依赖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治疗治疗前:悲观、绝望、可能自杀

治疗后:病情改善、心境良好(产生依赖心理)

病程迁延后:沮丧、心理冲突加剧

第二节外科手术病人术前的心理反应

1.术前心理反应

1)对手术本身的焦虑和恐惧外科手术病人术前最常见的心理反应是:焦虑和恐惧。害怕引起的剧烈疼痛和

痛苦;害怕术后后遗症或造成残废;害怕会因手术或麻醉而丧生。

2)对自己和家庭的未来忧虑忧虑过甚、期望过高;

2.术前心理反应对术后恢复的影响:

1.适当的紧张情绪具有积极意义;

2.反应过激产生不利影响:

*术前心理对术后心理的影响表现在:创口愈合慢、心理适应性差、卧床时间长、术后并发症等。

*詹尼斯关于术前焦虑程度对预后恢复的影响研究:低焦虑组、中度焦虑组:预后效果最好、高焦虑组

第三节外科手术病人的术前心理准备

1.心理准备的临床意义:调整病人对手术和麻醉的认识、态度和情绪,把消极因素变积极因素,使被动接受变为主

动配合,以使手术顺利进行,促进术后恢复。

2.术前心理准备研究(腹部手术)

准备组:讲解疼痛性质和程度;教授身体放松等;对照组:

结果:准备组平均早出院2~7天,同时,病人的术后痛苦表现也少,比较安详。

3.集体咨询与放松训练

4.外科手术前心理准备的具体内容

1.端正认识,提供信息

通过对病人的接触、观察和交谈,了解病人对手术的期望和忧虑,通过提供信息以端正其对手术的不正确认识,解除其不必要的忧虑和恐惧,确立恰当的预期和应对方式。

*提供的信息有:主观感觉信息:手术中和手术后的感受

客观程序信息:手术部位和恢复过程的情况等

信息提供要根据病人的个性特点、应对方式、需要程度和接受能力,用恰当的非技术性语言使病人明了.

2.示范和脱敏

三种示范作用模式:驾驭模式:没有恐惧和痛苦就通过手术;

真实焦虑模式:术中和术后表现出中度和真实的痛苦;

应对模式:恐惧→应对→克服恐惧→手术成功;一般认为,应对模式较驾驭模式优越脱敏:反复观看手术实况录像。适用对象:公开流露恐惧感、希望了解手术的病人;

禁忌对象:压抑/否认恐惧感的病人;

3.行为松弛训练:肌肉放松训练;腹式呼吸法;气功放松法;瑜伽;自我催眠

第四节

病人手术后的心理活动及其干预:安慰、鼓励;观看病变组织;关注病人;教授应对方法;言语暗示、音乐放松

#术后疼痛不仅与手术部位、切口方式、镇痛剂应用情况有关,与其疼痛阈限、耐受能力、疼痛经验有关。

#外科手术后6小时内给与药物镇痛,可大大减轻手术后疼痛。

#外科手术后的短时间内,身体的恢复是主要的,但随着伤口的愈合和身体的逐渐恢复,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变得重要。

#手术类型对术后心理反应的影响:器官切除:残缺感、不完整感;器官移植:排斥感、内疚感。整形手术:失望、怨恨

第十一章妇产科的心身障碍问题

1.心理社会因素对女性内分泌功能的影响:生理:丘脑-垂体-卵巢轴系统;心理:情绪(中介作用);社会:应激事件

2.女性生殖系统变化时的心理反应青春期妊娠和分娩期

反映在女性身上的变化包括:生理的内分泌的变化和心理反应的变化两类,它们是互为因素,相互影响和转化的过程。

3.月经异常闭经:持续三个月以上不来月经;有原发性闭经、继发性闭经

痛经:器质性痛经、功能性痛经

4.功能性子宫出血由于内分泌失调引起子宫内膜异常出血。原因:全身性疾病中的营养不良、内分泌腺疾病、心

理社会因素,其中以情绪障碍和性生活失调者占70%,多发生在青春期和更年期。

5.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心理表现:莫名的紧张和焦虑、无故悲伤、哭泣、易激惹等。

6.更年期综合征女性更年期大约在45~55岁之间,是生殖能力衰退的过渡时期,意味着月经周期的中止。

1)卵巢功能衰退—消失,雌性激素水平降低,内分泌失调;

2)其它器官系统的同步老化,如脑动脉硬化等;

3)心理社会因素影响。

7.不孕症夫妻婚后同居未避孕而二年后仍不孕者可定位不孕症。

1)生物因素:先天发育异常、全身性疾病等;

2)心理社会因素:心理应激;

3)社会因素:环境污染、不良生活/工作环境等。

4)个性因素:好焦虑、易紧张、神经质等。

8.妊娠的心身障碍问题妊娠呕吐:怀孕6~7周后出现腹部不适,食欲不佳、恶心、晨吐等反应,3~4个月时时自行消失。

流产/早产

9.分娩紧张疼痛综合征

10.难产

11.乳汁分泌障碍母亲的紧张情绪:繁忙的工作/生活节奏

12.产褥期的心身问题(产后1~6周):

# 母婴关系建立

# 产褥期易出现精神障碍抑郁症候群;癔症反应;精神分裂样精神障碍

# 成因:内分泌失调,雌激素和孕酮激素下降。遗产特质、个性特征、心理社会紧张刺激;

# 药物治疗:心理治疗

# 产褥期精神障碍病程较短,疗效较好,无后遗症。

第十二章病人角色和病人心理

1. 病人:社会人群中那些与医疗系统发生关系的、正在寻求医疗帮助的人群。

2. 病人角色:从常态社会人群中分离出来,处于病患状态中并有求医要求和医疗行为的社会角色。

远古社会的病人角色;现代社会的病人角色

3.角色行为缺失患者未能进入病人角色,虽然医生已作出正确的诊断,但病人本人却否认自己有病,根本没有意识

到或不愿承认自己是病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除病人对自己所患疾病缺乏认识外,还与病人患

病后觉得自我价值贬值,影响工作、学习、就业以及婚姻等原因有关。病人角色行为缺失对治疗、

康复非常不利。

4.角色行为冲突病人角色与其它角色发生冲突。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如在家庭中可以是

父母和儿女,在工作单位可以是上司或下属,等等。当病人从其它角色转变为病人角色时,其它角

色则处于从属地位。如病人不能很好地从父母或儿女、上司或下属等角色转变为病人角色,继续操

劳教务,辛劳工作,则对治疗、康复非常不利。此外,社会舆论对病人过度关注,也可导致病人的

角色行为冲突加剧。

5.角色行为减退病人虽然进入病人角色,但由于强烈的其他角色(如父母、子女、配偶角色以及领导或下属角色等)

需要,病人往往忽视自己的病人角色,而偏重于其它角色,照常带病工作,或照常照顾加重的老人

或年幼的子女,以致影响治疗和休息,使病情加重,甚至殃及生命。

6.角色行为强化病人因为患病而导致自信心减弱,对家庭、工作单位以及社会的依赖性加强,安于“病人角色”,

小病当大病,大病当重病,重病当病危,病愈后不愿出院,长期留在医院疗养或在家休养。病人这

种角色变化,是因为病后体力和工作能力下降、原工作生活环境比医院差以及因病享受到身体健康

时所享受不到的精神和经济利益所致。

7.角色行为异常病人虽然知道而且也承认自己患有某种疾病,但受病痛折磨而感到精神沮丧、失落、烦恼、忧愁、

悲观、失望或绝望等,从而自暴自弃,不愿配合医院治疗,或谩骂攻击医务人员,或破坏公物和自

毁家具,有的甚至逃离医院或离家出走,极少数病人可出现自虐、自残行为,甚至以自杀寻求解脱。

8.病人的权利

1)享受医疗服务得到诊断和治疗的权利;了解自身病情、诊断结果、治疗措施等的权利;批评和拒绝的权利;控告权

2)有得到别人理解、尊重和照料的权利;

3)享受社会保护,并免除或部分变出正常的社会责任。

依据:病情的轻重;原有社会角色的差异;疾病对劳动能力的影响差异

4)保守个人秘密

9.病人的义务

1)主动就医,努力使自己早日康复。社会成员传染性或遗传性疾病。

2)寻找有效的医疗帮助,认真遵从医嘱。

3)遵守医疗规章制度

4)负担相应的医药费用

10.世界卫生组织向全世界人民提出一个“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口号,就表明维护身体健康和防治疾病是每

个人应享有的权利。

11.保持身体健康和防治疾病,对个人来说是权利,对社会来说是义务,这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第二节求医行为和遵医行为

1.求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求医行为:人们感到某种躯体不适或产生病感时寻求医疗帮助的行为。

影响因素:躯体因素躯体功能变化影响正常工作和学习;

主观感觉不适、疼痛或外观改变而无力适应和解除这些状态。

心理因素心理应激→不良情绪、身体不适感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的现实或潜在威胁(污染、传染性疾病等)

进行卫生保健检查和预防措施的需要

2.主动求医行为

3.被动求医行为婴幼儿、儿童、半/昏迷、自控力丧失、无自知力

4.强制性求医行为本人无意求医,而疾病对人群健康有害(传染病、艾滋病、乙肝等)

5.影响求医行为的有关因素

1.无病求医有病感,但无器质性病变(心理应激、未知病因);无病装病(得到利益/逃避责任)

2.有病未求医(拒绝病人角色)疾病处于初始阶段;医疗条件差放弃治疗;医疗知识缺乏:经济困难;旧思

想作怪;自行处理;羞于就医

6.遵医行为:病人遵照医务人员开列的处方或其他医嘱进行检查、治疗和预防疾病复发的行为。

遵医行为的影响因素:1. 对医生的信任和满意程度;

2. 对医嘱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治疗的复杂程度;

3. 病人主观愿望与医生治疗措施间的差异;

4. 所患疾病病程。急性病发病期,病人一般都能遵从医嘱。慢性病,病人遵从医嘱比率较低。

第三节

1.人的特殊心理需要有:(马斯洛需要层次说)

(1)生理的需要;生理性需要。级别最低,如:食物、水、空气、性欲、健康

缺乏生理需求的特征:什么都不想,只想让自己活下来,思考能力、道德观明显变得脆弱。

(2)安全的需要:生理性需要。如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钱

缺乏安全感的特征:感到自己对身边的事物受到威胁,觉得这世界是不公平或是危险的,变的

紧张、彷徨不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恶的。

(3)爱与归属的需要:社会性需要。低层次的需求。如: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

缺乏社交需求的特征:因为没有感受到身边人的关怀,而认为自己没有价值活在世界上。这

些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人的精神,导致高缺勤率、低生产

率、对工作不满及情绪低落。

(4)尊重的需要:心理性需要。高层次的需求。如: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等。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

缺乏尊重需求的特征:爱面子,或很积极地用行动来让别人认同自己,也很容易被虚荣所吸引。(5)自我实现的需要:心理性需要。最高层次的需求,是针对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获得的需求,包括认知、审美、创造、发挥潜能的需要等等,在前面各低层次四项需求都能满足,最高层次的需求方能相继

产生,是一种衍生性需求。

需要是指人类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是个体心理及生理反应的稳定需求在大脑中的反映。

* 低层次需要(与生命本能相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社交需要)

* 高层次需要(与高级精神生活相关)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 病人的特殊心理需要有:1.被认识和受尊重的需要:显示社会身份;与医务工作者进行情感交流;良好表现;

2.被接纳和归属的需要;

3.接受信息的需要;

4.适当活动和需求刺激的需要;

5.安全和早日康复的需要。

3. 病人的一般心理反应:焦虑与恐惧、疑心加重、被动依赖性增强、孤独感加重、否认或侥幸心理。

4. 儿科病人的心理反应:

(1)耐受力差,反应性强。

(2)恐惧反应明显。

(3)皮肤“饥饿感”。互相接触和抚摸是人类(尤其是儿童)的一种心理需要,如得不到满足,就会导致皮肤“饥饿感”的出现,儿科病人,尤其是幼儿就会引起哭喊、烦躁等心理反应。

(4)独立意识增强。儿童的心理特点之一是虽然仍无力摆脱幼稚和对成人的依赖性,但又总想不受成人控制,称独立意识增强。

5. 传染病病人的心理特点:自卑孤独心理、愤懑情绪、急躁、悲观、疑虑情绪。

6. 重度和濒危病人的心理:否认、愤怒、妥协、抑郁、接受

第十三章医患关系问题

1.医患关系:表现在医疗实践活动中医护人员与患者建立的人际关系。

主要表现在:经济关系、伦理道德关系、法律关系、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关系。

2.人际吸引类型:接近性吸引、相似性吸引、仪表性吸引、报偿性吸引。

1)接近性吸引:是指生活中经常相互接近、互相熟悉,能增进彼间了解,较易产生相互吸引作用的一种人际吸

引形式。它取决于两个因素:接触的频度和精神上的共鸣程度。

2)相似性吸引:是指人际交往双方以态度、信念和价值的相似为主的一种人际吸引方式。在医疗实践中,主要

体现为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伦理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

3)仪表性吸引: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个人内心世界的服饰、发型、神态、举动、姿势等作为综合表现的仪表

在人际关系中起作用的人际吸引方式。

4)报偿性吸引:是指人际交往过程中双方能满足各自的需要,达到各自的目的,以此作为报偿而使吸引力增强

的一种人际吸引方式。

3.医患关系的几种模式:

(1)主动-被动模式(即指令-服从模式):这是一种单向作用的模式。现代临床医疗实践中仍有一部分处在这种模式中,如麻醉和手术、急诊情境、催眠术治疗、精神病人的治疗(电休克、胰岛素休克治疗)、婴幼儿、智力低下者。

(2)指导-合作模式:双向的不平等作用模式。这一模式中医生是主角,病人是配角处支配地位。

应用:病情较轻,神志清醒,感知力、情感、意志和行为正常,目前医疗实践中的医患关系

大多数属于此模式。

(3)共同参与模式:(或称相互作用模式):这一模式中医生和病人都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朋友/同志。

应用:慢性病人(糖尿病、溃疡病、神经症、慢性心血管病)等及其他神志清楚的病人。

禁忌病人:儿童、智力落后或受教育程度很差的人。

现实意义:病人的自身经验可为治疗提供可靠线索;充分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

本模式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

第二节医患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1.医患关系既是一种社会关系也是一种心理关系。因而它既是医学社会学的研究课题,也是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课题。

2.医疗实践中,医患关系直接、间接地影响着医疗效果。不当的医疗关系:消弱、降低医疗效果。

适当的医疗关系:促进、提高医疗效果。

3.医患关系与医生治疗方案的实施:

评价一个医生医术如何的技术标准:能够做出正确的诊断;能指定一个对症的、准确的治疗方案。

1)医生的治疗方案能否顺利实施的影响因素:

●病人是否意识到疾病严重性或对自身疾病的自知力;

●医生提供的治疗方案的性质;

●病人对疾病的知识、对治疗措施的看法和接受程度。

2)影响治疗方案顺利实施的最重要、最直接因素是医患关系问题。

5.医患关系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到病人的情绪状态和心理需求。

* 良好的医疗关系病人态度:亲近、信任、满意、获得安慰、有安全感。

情绪状态:积极、良好

治疗:积极主动的配合医生的要求

* 不良的医患关系病人态度:心理需求未满足、思想负担加重、治病信息降低;

情绪状态:消极、不良;

治疗:病程迁延、或加重病情、或造成新的疾病(医源性疾病P19)

6.影响医患关系的问题医患关系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因交往双方自身原因而产生的交往障碍;交流信息过少。1)交往障碍的问题医生:医术不精、医德不好、态度冷淡、漠视、草率马虎

病人:情绪不稳、易烦躁、反应敏感、挑剔、冷淡

医生方面:对病人的病痛缺乏应有的同情和责任感;

轻易地否定或无视病人和其家属的正当要求;

只注意到自己“提高技术”而不关心病人的疾苦;

对常见病,多发病不是马虎地诊治,就是推脱了之

病人方面:由于疾病的折磨而变得情绪不稳、容易烦躁、反应敏感,主要表现在对医务人员过

分挑剔或态度冷淡。

2)信息量过少医生:不耐烦、不听、不看、不问、敷衍(不诚恳/隐瞒)

病人:被动消极、不说、不问

医务人员方面:在对病人所说的话常常不愿听完,甚至于显得不耐烦;

病情相关信息,常常不能及时地诚恳地传递给病人,或者只是“报喜不报忧”

病人方面:处于被动地位,只是与医生进行“封闭式”的回答,很少采取“讨论式”的交谈;

通常领悟为“没有信息就不是好消息”而发生误解对医生失去信息感;

7.如何增进医患关系:指导—合作模式占主流

(1)医务人员要有高尚的医德和业务上精益求精的精神。

* 要树立为病人服务的思想和情感。

* 要有严肃认真、谦虚谨慎、耐心诚恳、平易近人的态度。

* 要有对医生业务和技术要有精益求精的献身精神。

(2)医务人员要善于了解自己的病人。

* 要善于体察病人的情绪状态。

* 要善于识别病人的看病动机。

* 要善于了解病人的人格特征。

* 要善于探明病人生活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十四章心理护理

1.护理模式的改变

* 生物医学模式:以疾病为中心,侧重躯体治疗;

分工护理,流水作业;

采用分工制护理制度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病人为中心,把躯体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看作是统一整体。

采用责任制护理制度(由责任护士专门对病人从心身健康需要出发,实施全面

的系统的整体性护理)

2. 心理护理:在整个护理过程中,通过以护士为主的医务人员的言语、表情、姿势、态度和行为等影响和改变病人

的不良心理状态与行为,使之有利于疾病的好转、痊愈和康复,以发挥医疗护理的最佳效果。它是基

于人的心理与生理的相互制约、影响和转化关系的基础上的。

心理护理是护理学的方法和手段之一,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3.心理护理的意义:1.有助于满足病人的心理需要,消除不良的心理反应以及不利的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从而防止

各种疾病的发展和恶性循环。

2.有助于调整进入病人角色以后的人际关系。使病人能更好的适应新的环境,从而顺利进入病人

角色,为更快的治愈疾病创造条件。

3.有助于增进病人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和合作,做好各种心理准备以利于检查、诊断、治疗和护理

的顺利进行。

4.有助于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充分发挥药物、手术、及其他治疗

手段的疗效。

4.心理护理的一般性原则:

(1)交往性原则:在交往过程中,医务人员,主要是护士起主导作用。

(2)针对性原则:针对病人的生活经历、个性特征、病情、病程等。

(3)健康教育原则:用与心身健康有关的生理卫生和心理卫生知识的进行健康教育。

(4)自我护理原则:一种病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健康和舒适所进行的自我实践活动。为自我护理的内容是维持健康、自我诊断、自我用药、自我治疗、预防疾病、参与保健工作。自我护理有助于建立“共

同参与型”的新型医患关系。

第二节心理护理的实施

1.广泛收集和分析病人的心理信息

心理信息:行为表现、个性特征、情绪体验、思想状况等

* 分析、判断病人的情绪状态需收集:自我报告信息;

生理变化信息:焦虑、抑郁—睡眠障碍、饮食减退、肢体震颤;

紧张、激动—血压、脉搏、呼吸节奏改变;

行为改变信息:严重抑郁—双拳紧握、表情沮丧;

绝望情绪—拒绝进食、拒绝治疗;

2.心理护理的对策:

1)建立医护人员与病人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护患关系中,出了婴幼儿和昏迷患者等特殊病人外,护士应起主导作用,与病人建立共同参与型或指导合作型护患关系。

2)形成病友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

3)创造良好的疗养环境。

4)合理安排病房的治疗生活。

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6)组织疗效理想的病人现身说法、做经验介绍。

7)积极争取家属与单位的配合与合作。

3.心理护理的效果评价

1)效果评价的作用:了解病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知识的增进情况;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的变化和改进情况;

对病人的情绪体验和情绪状态进行检测;考察心理护理的效果;

2)效果评价的目的:使心理护理工作更条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更确切了解心理护理实施后的情况(解决、遗留);

(完整版)医学心理学心理应激练习题

医学心理学习题-第三章心理应激 一、单选题(注:各题干后的罗马数字表示该题的估计难度:I 易;II 较易;III 较难;IV 难) 1.一般适应综合征(GAS)分以下三期:()I A 警戒期、阻抗期、衰竭期 B 觉醒期、阻抗期、适应期 C 警戒期、阻抗期、适应期 D 觉醒期、阻抗期、衰竭期 [答案] A 2.关于目前心理应激概念,以下叙述不确切:()III A 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应激反应等主要应激因素之间界限清晰 B 包含了应激是刺激物、是有害刺激的反应以及是多种中间变量的综合认识 C 应激刺激和应激反应均涉及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内容 D 应激是应激源、应激中间(介)因素和应激反应多因素的作用过程 [答案] A 3.表示生活事件(应激源)的强度最好用以下方式:()I A 情绪焦虑程度 B 累计LCU 的值 C 心身疾病发生率 D 转化为生物学指标[答案] B 4.负性生活事件是指:()II A 对人产生损害的事件 B 个体感觉不愉快的事件 C 与健康成负相关的事件 D 公认的有害事件 [答案] B 5.应激反应最妥切的含义是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I A 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 B 认识、意志、情绪、个性方面的变化 C 幻听、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方面的变化 D 心理障碍、心身障碍、心身疾病等心身病理方面的变化 [答案] A 6.与应激理论中的“心理应激反应”内涵差距最远的概念是:()IV A 临床医学症状学中的“心身反应” B 临床医学中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C 心理学概念中的“应激”情绪 D 心理学概念中的“动机冲突” [答案] D 7.与健康和疾病关系最直接的应激心理反应是:()I I A 认知改变 B 情绪反应 C 个性改变 D 社会适应能力下降 [答案] B 8.应激生理反应的神经机制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调节:()III A 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 B 丘脑下部-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轴 C 丘脑下部-垂体后叶轴 D 丘脑下部-垂体前叶-甲状腺轴 [答案] A 9.Lazarus和Folkman认为应激过程最关键的因素是:()II A 认知评价 B 应对方式 C 个性特征 D 社会支持 [答案] A

全国护理大专《医学心理学》自考第六章心理卫生

第六章心理卫生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 1、儿童不同阶段的心身发展过程中,几乎是一生中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是 A、新生儿期 B、婴儿期 C、乳儿期 D、幼儿期 2、老年人心理保健的目的是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下列方法中不能 ..对老年的心理保健起直接作用的是A、确立生存意义B、适度锻炼 C、加强人际交往 D、死亡教育 3、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是 A、新生儿期 B、婴儿期 C、乳儿期 D、幼儿期 4、下列关于中年人心理发展中常见问题的描述,错误 ..的是 A、反应速度、记忆能力下降 B、渴望健康与追求成就的矛盾 C、人际关系错综复杂 D、家庭与事业的双避冲突 5、(2次)中年心理发展中的常见问题是 A、主观健康评价差 B、性生活不和谐 C、反应速度和记忆能力下降 D、对生存和死亡的恐惧 6、下列选项中,智力发展到最佳状态的年龄阶段是 A、学龄期 B、青少年期 C、中年期 D、老年期 7、下列选项中,不是 ..婴儿记忆特点的是 A、无意识记 B、机械识记 C、抽象记忆 D、形象记忆 8、下列选项中,不是心理健康的研究角度的是( ) A、病理学角度 B、行为学角度 C、统计学角度 D、文化学角度 9、下列选项中,称为“第一反抗期”的时期是( ) A、青春期 B、婴儿期 C、学龄期 D、幼儿期 10、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写下《一颗失而复得的心》一书,并且对现代心理卫生运动作出直接贡献的 是( ) A、比尔斯 B、皮内尔 C、詹姆斯 D、罗杰斯 11、3岁的儿童处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此时脑重已经达到( ) A、800g B、1000g C、1300g D、1500g 12、儿童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是() A.感官缺陷 B.营养不良 C.多动症 D.统合障碍

医学心理学试题答案

答案:A ( )是建立个人资料档案是医学心理学最早的研究方法。 ( )是人格的核心,最能反应一个人的生活经历。 1989年WHO所提出的21世纪健康新概念是( )。 3至6、7岁的儿童处于幼儿期,又称为( )。 ABC理论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 )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 BIS属于( )。 按照需要的起源和发展将需要划分为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其中属于生物性需要的是( )。 病人心理研究的内容不包括()。 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又称为( )。 嫦娥奔月,游龙戏水等描述属于( )。 成瘾的临床诊断依据不包括下面哪一项( )。 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故事应用的是( )防御机制。 催眠诱导的技术不含有下面哪一项( )。 大小圆错觉属于()。 动物心理发展的基础是()。 对记忆的描述正确的是( )。 对人的液态智力发展规律描述正确的是( )。 对心理测验按照测验方法分类不含有下面哪一项( )。 弗洛伊德把梦划分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组成不包括( )。 感受性的高低与感觉阈限的关系描述最准确的是( )。 个体从出生到成熟这一成长阶段心理的发展过程被称为( )。 个体的意识活动初始于( )。 个体对一定事物所持有的稳定而积极的态度倾向是( )。 各方面研究结果表面大脑两半球的功能是( )。 各种心理活动的产生是以( )为物质基础的。 根据感觉的对象不同,可将感觉分为( )。 根据解决问题方式,对思维的分类不包括( )。 根据研究的( )可以分为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是最早的心理学专著,这些著作不包括( )。 鼓励和安慰属于哪一种疗法范畴( )。 关于智力的描述不确切的是( )。 观察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对被评价者做出心理正常与否的判断属于( )。 记忆功能区中的()在记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教师在学生视网膜上的影响前排要比后排大得多,但前后排学生看到教师的身高几乎一样,这说明了知觉的( )。 经过漫长生物进化,人能成为万物主宰,关键在于人类具有( )。 精神分析理论是由精神病学家( )创立。 看问题主观片面、固执、嫉妒、多疑,苛求他人、报复心强,人际关系紧张等是( )的特征。 考试、就业、结婚、生病等属于( )应激源。 洛夏墨迹测验应该属于哪一种测验( )。

医学心理学自考模拟2

[模拟] 医学心理学自考模拟2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第1题: 下列关于情绪和情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B.主观看法是其来源 C.任何事物都能引起 D.是态度本身 参考答案:A [考点点击]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情绪、情感的定义。 [要点透析]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客观事物是产生情绪、情感的来源;只有与人的需要相联系的客观事物才能引起;是对事物态度的体验,不是态度本身。 第2题: 情绪的特点不包括( ) A.情境性 B.不稳定性 C.短暂性 D.深刻性 参考答案:D [考点点击]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情绪的特点。[要点透析] 情绪的特点是情境性、不稳定性与短暂性。 第3题: 通常被称之为心情的是( )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美感 参考答案:A 第4题: 下列关于激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是一种短暂的情绪状态 B.具有爆发性和冲动性 C.激情状态下当事人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 D.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影响 参考答案:C [考点点击]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激情的内容。[要点透析] 激情是一种迅猛爆发、激动而短暂的情绪状态,具有爆发性和冲动性;激情状态下当事人失去了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力;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影响。 第5题: 求知欲是一种( ) A.道德感 B.理智感 C.心境 D.美感 参考答案:B 第6题: 面部表情中,对表达忧伤最重要的是( ) A.眼 B.口 C.鼻 D.前额 参考答案:A 第7题: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属于一种( ) A.认知调节 B.恰当宣泄 C.放松训练法 D.倾诉 参考答案:A [考点点击]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自我调节的方法。[要点透析]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是自觉地、积极地换一个角度去重新看待发生的事情,纠正认识

2010年自考医学类工程心理学复习笔记(第4章)

第四章人的信息加工 1.信息加工系统的一般结构包括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和加工器。感受器接受外界信息,效应器作出反应。记忆可以储存和提取符号结构,加工器则包括基本信息过程、短时记忆和解说器。信息加工系统的功能是输入、输出、储存和复制。 2.人的信息加工模型有哪几个阶段? ①感觉储存。又叫感觉登记或感觉记忆。感觉记忆的内容人是意识不到的。视觉记忆保持的时间不足一秒,听觉记忆约能保持2秒。②知觉译码。在知觉时,人把当前感觉登记中的信息与以前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有关信息进行匹配,从而赋予刺激一定的意义。③记忆与决策。一旦某个知觉的对象被归入一定范畴后,个体需要决定对它作出什么行动。决策以反应选择的形式表现出来。④执行。这种决策信息以指令形式传输到效应器官,支配效应器官作出相应的动作。⑤反馈。反馈回路,通过反馈,人能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自我调节。⑥注意。 3.视觉和听觉是信息输入的主要感觉通道。 4.信息量的多少,取决于消息的不确定程度。消息的不确定程度大,包含的信息就多,反之,包含的信息就少。用数学语言来讲,不确定性就是随机性。因此,一个消息的不确定程度与消息集合中所包含的消息数和各消息发生的概率有关。 5.常用的信息测量单位叫比特。1比特就是两个互相独立的等概率事件之一发生时所提供的信息量。 6.人在单位时间内所能传递的信息量,叫做人的信息传递率,也称人的通道容量。 7. 希克-海曼定律:在做选择反应时,人传递信息所需要的时间(反应时)与刺激信号的平均信息量成线性关系,称为希克-海曼定律。公式:RT=a+bHs或者是RT=a+b log2N;式中RT为选择反应时,N为等概率出现的刺激信号数目,Hs为刺激信号的平均信息量,a,b为经验常数。 8.人的信息传递率是一个常数。在不同实验条件下,所得出的信息传递率并不完全一致。一般来说,人的信息传递率变化范围为每秒3——10比特。被试接收信息的最大速度均接近55比特/秒。 9.人接收的信息以一定的编码形式贮存在记忆中。对于语言材料的短时记忆是以听觉形式进行编码的,即使以视觉呈现的材料,也是按刺激的听觉特征编码的。 10.人机系统工作的效率和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效应器输出信息的速度和准确性。

医学心理学心理应激

第一节 应激的概念 (一)应激概念的发展 应激(stress)一词是正在不断发展的概念。 早在20世纪30年代起,由坎农(Cannon)引用于人类生理学研究,概指超过一定临界阈值后,破坏机体内环境平衡的一切物理、化学和情感刺激。 但到20世纪50年代 塞里认为,机体暴露于各种不同的刺激之下时,如冷、热、缺氧、长期情绪矛盾、水及电解质平衡失衡等,都可以产生同样的应激反应。而引起应激的因素称为应激源(stressor)。 为了弄清应激概念,有必要指出以下几点: 1. 应激不同于刺激 它是身体对内、外环境中各种刺激的非特异性反应。 2. 应激不是神经能量 很多人说应激是“情绪或神经的耗竭”,但是,情绪反应有时也可成为应激源。塞里指出,没有神经系统的低等动物或植物也有应激反应。 3. 应激并不都是身体受到某种损害的结果 如在球场比赛时人们所体验到的比赛应激,并不会产生损伤的结果。 (二)对心理应激概念的最新认识 要对应激下一个能全面正确反映其所有内涵的定义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但根据以上对应激的认知作用过程的分析目前可以将 心理应激定义为:个体在察觉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 该定义要强调的是: 1、应激是个体对环境威胁和挑战的一种适应和应对过程,其结果是适应和不适应的; 2、应激源可以是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应激反应可以是生理的、心理的和行为的;应激过程受个体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 3、认知评价在应激作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1.躯体性应激源指直接作用于躯体而产生应激反应的刺激物,包括理化因素、生物学因素和疾病因素。 2.心理性应激源指各种心理冲突和挫折导致焦虑、恐惧和抑郁等各种消极情绪。 3.社会性应激源指各种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例如战争、动乱、天灾人祸、政治经济制度变革等应激源。 4.文化性应激源指一个人从熟悉的生活方式、语言环境和风俗习惯迁移到陌生环境中的各种文化冲突和挑战。 (二)按生活事件的现象学分类 1.工作问题包括长期从事高温、低高温、噪音、矿井下等环境的工作;需要高度注意力集中和消耗脑力的工作;从事长期远离人群(远洋、高山、沙漠)、高度消耗体力、威胁生命安全、及单调重复的流水线工作;超出本人实际能力限度的工作;调动、转岗或离岗。 2.恋爱、婚姻和家庭问题包括觅配偶、失恋、夫妻不和分居、、外遇和离婚;亲人亡故、患病、外伤、手术和分娩;子女管教困难、老人需要照料、住房屋拥挤以及家庭成员关系紧张等。 3.人际关系问题指个人与领导、同事、邻里、朋友之间的意见分歧和矛盾冲突。 4,经济问题指个人在经济上的困难或变故,包括负债、失窃、亏损和失业等。 5.个人健康问题指疾病或健康变故给个人造成的心理威胁,如疾病诊断、健康恶化、心身不适等。 6.自我实现和自尊方面问题指个人在事业和学业上的失败或挫折,以及涉及案件、被审查、被判罚等。 7.喜庆事件指结婚、再婚、立功受奖、晋升晋级等,也需要个体作出相应的心理调整。 (三)按生活事件对个体的影响分类 1.正性生活事件这是指个人认为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作用的事件。如晋升、提级、立功、受奖等。 2.负性生活事件指个人认为对自己产生消极作用的不愉快事件。如亲人死亡、患急重病等。 负性生活事件与心身健康相关性明显高于正性生活事件。 (四)按生活事件的主客观属性分类 1.客观事件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包括生、老、病、死以及地震、洪水、

医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医学心理学试题姓名:专业:年级: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10 分) 1.美国心里学家()在1913年创立了行为主义理论。 2.()是医学心理学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3.()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心理现象。 4.根据思维方向可分为()和发()。 5.()是指具有正常的认知能力,适宜的情绪体验,健全的人格,正确的自我意识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6.()是指测验或量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的程度。 7.心里咨询按照咨询对象的多少可分为()和()。 8.()可称为精神分析疗法,心理动力学疗法。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 1 分,共 30 分) 1.生理应激引起( ) A.单纯生理反应

B.单纯心理反应 C.免疫反应 D.全身适应综合征伴心理反应 2.下列哪项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无关( ) A.性情敏感 B.不争强好胜 C.慢性应激状态 D.高度紧张职业 3.关于系统脱敏法,以下哪项最为合适( ) A.必须了解异常行为的刺激因素 B.必须将焦虑的刺激分等级并逐步放松 C.最适合于治疗恐怖症 D.以上都是 4.对护士思维能力的最主要要求是( ) A.善于归纳 B.善于推理 C.独立性 D.发散性 5.和情绪活动密切相关的内分泌系统主要是( ) A.丘脑下部——垂体——肾上腺系统 B.丘脑下部——垂体——甲状腺系统 C.丘脑下部——垂体——性腺系统 D.副交感——胰岛系统 6.以经验为标准判断心理活动是否正常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 ) A.判断者的个性不一样 B.判断者的经验和水平不一样、B 两项都是、B 两项都不是 7.关于求医行为,哪项最正确( ) A.求医行为的人肯定自觉有病 B.一个人身体出现病变时就会产生求医行为 C.求医行为主要取决

自考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1 .医学心理学-- 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 2 .医学模式-- 指医学的一种主导思想,它是某一时代的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它影响着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果。 3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4 .主观观察法--个人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传统上称为内省法。 5 .纵向研究--对同一批对象在一定时期内作连续追踪研究,从而探讨某一问题的发展规律。 6 .前瞻性研究-- 纵向研究的一种,是以现在为起点追踪到将来的研究方法。 7 .回顾性研究--纵向研究的一种,是以现在为结果,回朔到过去的研究方法。 8.行为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正常和病态行为包括外显行为及其伴随的心身反应型式,都可通过学习过程而形成。这样,学习就成为支配行为和影响心身健康的重要因素。通过对行为学习各环节的干预,可以用于矫正问题行为,进而治疗和预防疾病。 9.强化--某些环境刺激对行为反应产生促进作用的过程称为强化。 10.消退-- 非条件刺激长期不与条件刺激结合亦即取消强化,条件反射可逐渐消失,这被称为消退。或者行为的结果是原有的积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行为反应逐渐减弱,即R → S (积极)↓→ R (减弱)的关系 11.正强化-- 行为的结果是积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该行为逐渐增强,即R → S (积极)↑ → R (促进)的关系,这称为正强化 12.负强化-- 行为的结果是消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该行为逐渐加强,即R → S (消极)↓ → R (促进),这属于负强化 13.惩罚-- 行为的结果是消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行为反应逐渐减弱,即R → S (消极)↑ → R (减弱)的关系,这属于惩罚 14.经典条件反射-- 指某一中性环境刺激(铃声、气味、语言等)通过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结合的强化过程,最终成为条件刺激,从而也能引起原本只有无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行为反应。15.操作条件作用--当某一行为反应R (如压杠杆行为或回避行为)出现时总能一次次获得某种积极的结果S (食物刺激或撤消电击),则个体逐渐学会对这种行为反应R 的操作,这就是操作条件作用 16.示范作用-- 是另一种类型的行为学习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可以通过对—个具体模型(mode1 )的行为活动的观察和模仿,学会这一种新的行为类型,而不强调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 17.认知行为学习理论-- 与传统的行为学习理论不同,认知行为学习理论强调认知等个体因素在环境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的作用,即S → O → R 的关系。 18.潜意识--精神分析论认为,潜意识就是不能被人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它包括人的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活动和被压抑的愿望、被意识遗忘的童年经历等 19.社会化--是指特定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生活环境中,个体适应该社会的人格特征、行为模式的过程。社会化的因素一般可分为家庭、学校和社会文化信息三个主要因素。 20 .感觉--感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在人脑的反映。物体的大小、颜色、声音、气味等个别属性,直接作用于人的眼、耳、鼻等感觉器官而产生感觉。 21 .知觉--知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及其外部相互关系在人脑的反映。任何事物的整体,都是由许多个别属性,按一定关系综合构成的。例如香蕉就是由它特殊的外形、特有的表皮、味道、果肉等多种特征综合构成。 22.记忆--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回忆)。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信息编码、存贮和提取的过程。 23.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24.想象--]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25.知觉的选择性--人们周围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但在一定时间里,人们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26.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对象都是由不同属性的各个部分组成的,人们在知觉它时却能依据以往的经验把它组织成一个整体,知觉的这种特性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27.知觉的理解性--人们知觉事物时总是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释它、理解它,并用词把它标志出来,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28.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改变以后,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29.遗忘--识记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称为遗忘。30.识记--是个体获取经验,记住事物的过程,也就是外界信息输入大脑并进行编码的过程。31 .保持--是对识记的进一步巩固,也就是把输入的信息牢固地贮存在脑子里。保持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32.情绪和情感的概念--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出现的态度的反映。情感则是情绪的高级形式,侧重对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出现的态度的反映。 33 .心境--是一种带有某种倾向性的、微弱而持续的基础情绪状态。 34 .激情--是一种猛烈、短暂、爆发的情绪状态。常常是由于某种有重大意义的事件突然来临时而产生的暴怒、狂喜、悲绝等。 35 .道德感--道德感是衡量人的行为是否符合人的道德需要和道德观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36 .动机--是由需要所推动的、达到一定目的的行为动力,具有激发、调节、维持和停止行为的作用。 37 .双趋冲突--即两个目标对个体具有相同的吸引力,引起同样强度的动机。但由于受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无法同时实现,二者必择其一。 38 .双避冲突--]指一个人同时受到两种事物的威胁,产生同等强度的逃避动机,但迫于情势,必须接受其中一个,才能避开另一个。 39 .趋避冲突--指一个人对同一事物同时产生两种动机,即向往得到它,同时又想拒绝和避开它。 40 .挫折--动机受到干扰阻滞、被迫暂时放弃或完全受阻所导致的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 41 .个性--]或称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 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 总和。 42 .个性心理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 特征和自我调节系统 43 .气质--是指一个人生来具有的典型,稳定的 心理特点,是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的总和。 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指心理过程的速 度、强度、指向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44 .性格--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 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 了的行为方式。 45 心理评估-- 是通过观察、晤谈及心理测验等 手段对个体的心理现象作全面、系统、深入的客 观描述。 46 心理测验--指在标准的情境下,对个人行为样 本进行客观分析和描述的一类方法。 47标准化测验--只有通过一套标准程序建立测验 内容,制定评分标准,固定实施方法,而且具备 主要的心理测量学技术指标,并达到了国际上公 认的水平,才能称为标准化测验。 48常模--指某种心理测验在某一人群中测查结果 的标准量数,即提供了可比较的标准。 49-信度指测验分数的可靠性,通过对测验分数测 量误差的计算来估计。 50 效度--指测验结果的有效性,即某种测验是否 测查到所要测查的内容,在何种程度上测查了所 要测查的内容。 51智商(IQ )--智力测验结果的量化单位,用 于衡量个体智力发展水平的一种指标。 52.比率智商(ratio IQ)--最初由Terman 提 出,计算方法为:IQ=MA/CA ×100 。公式中 MA 为智龄指智力所达到的年龄水平,即在智力 测验上取得的成绩;CA 为实龄,指测验时的实 际年龄;设定MA 与CA 相等时为100 。比 率智商有一定局限性,适用最高实际年龄限制在 15 岁或者16 岁。 53离差智商(deviation IQ)--由Wechsler 提出, 它是用统计学的标准分概念来计算智商,表示被 试者的成绩偏离同年龄组平均成绩的距离(以标 准差为单位),每个年龄组IQ 均值为100 ,标 准差为15 。计算公式为IQ=100+15 (X- ) /SD 。离差智商克服了比率智商计算受年龄限制 的缺点 54心理治疗--以医学心理学的各种理论体系为指 导,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桥梁,应用各种心理学 技术包括通过医护人员的言语、表情、行动或通 过某些仪器以及一定的训练程序,改善病人的心 理条件,增强抗病能力,从而消除心身症状,重 新保持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的 目的。 55.行为治疗--是一类主要根据行为学习理论原 理来认识和治疗临床问题的心理治疗方法,强调 问题、针对目标和面向将来。目的是改善病人适 应性目标行为的数量、质量和整体水平。 56系统脱敏法--是行为治疗的一种,采用深度肌 肉放松技术拮抗条件性焦虑,包含了三个步骤: 放松训练、等级脱敏表,以及这二者的配合训练 (脱敏)。 57厌恶疗法--是行为治疗的一种,即在某一特殊 行为反应之后紧接着给予一厌恶刺激( 如电击、 催吐剂、体罚、厌恶想象等) ,最终会抑制和消 除此行为。厌恶疗法常用于治疗酒依赖或药瘾、 性欲倒错以及其他冲动性或强迫性行为障碍。 58 认知治疗--是一种心理治疗技术,根据认知过 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 技术来改变患者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 的总称。 59来访者中心疗法--强调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 性,发掘其潜能,不主张给予疾病诊断,通过治 疗师的倾听、接纳与理解,促进患者的成长,即 以患者为中心或围绕患者的心理治疗。 60通情-- 医生要按患者看待世界的方式理解他 的行为,并对患者的情感反应有所反馈。 61操作条件法(正强化法)-- 以操作条件反射 为依据,主要通过正强化(使用奖励)过程塑造 新的社会行为模式,从而矫正原有的不良社会行 为,因而又称奖励法。 62生物反馈--借助于仪器(生物反馈仪),将人 体内许多在一般情况下不能被人们感知到的各 种生物活动变化的信息加以记录处理、放大并转 换成为能被人们所理解的信息,如以听觉或视觉 的信号显示出来( 即信息反馈) 的过程。 63 暗示疗法的种类-- 言语暗示。药物暗示。操 作暗示。环境暗示。自我暗示。 64 支持疗法-- 一般是指医生合理地采用劝导、 启发、同情、支持、解释、提供保证、应激无害 化指导以及改变环境等方法,构成了心理治疗的 主要内容,帮助病人认识问题、消除疑虑、改善 环境、提高信心,从而促进心身康复过程 65生命周期(life cycle)--是指个体从生物学受孕 到生理学死亡整个时期所经历的过程,即一个人 从童年,青年、中年、老年到死亡的发展过程。 66 心理卫生(mental health)-- 以积极有益的教育 和措施,维护和改进人们的心理状态,以适应当 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 67 代沟(generation gap)--是父母与子女间心理上 的差异和距离,以及由此引起的隔阂、猜疑、苦 闷和交流困难;代沟实际上是指代际交流困难, 常见于中学生。 68 第一反抗期(first-rebellion phase)-- 三、四岁 幼儿独立愿望增强,常要自行其事,表现不听话, 心理学上称为第一反抗期。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 表现,具有积极的意义。 69“情商”(emotional quotient)--“情商”主要指人的 非智力因素,也就是良好的心理品质。教育学家 大量调查表明,智商高不一定能使人成功,倒是 “情商”高的人更易成功。 70自我中心(self-centered)-- 以自己为中心来推 测周围事物,无法站在别人的立场和角度进行思 考,假定每个人的思考都与他一样,以为自己喜 欢的东西别人也喜欢,不能理解别人会有不同的 想法。 71空巢(empty nest)--子女长大求学、就业、成家 独立后离开家庭,家里只剩下夫妻二人的现象。 72依恋感(attachment)--依恋是指婴儿与主要照顾 者之间的情感联结。当婴儿重复接触一个人或一 件物,就会产生依恋感。很多学者认为,孩子与 父母早期的依恋感与未来他的社会化及情绪发 展的状况有直接的关系。 73分离焦虑(disconnection anxiety)--分离焦虑是 指婴儿离开了熟悉的环境,或他所依恋的人离开 他时所经历的紧张和不安全感。分离焦虑是最原 始的焦虑之一。 74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人类个体对自 我的总体认识和评价。 75母婴联结(mother-infant connection) --婴儿早期 与母亲之间的心理与情感关系。 76人格完整(personality integration)--人格完整是 指人格的各个结构要素不存在明显的缺陷与偏 差;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 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有相 对完整的心理特征等。 77心身疾病--采用广义概念。指心理社会因素在 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 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医师资格考试中使用狭义概念,指心理社会因素 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 病。 78A 型行为--指冠心病倾向个性,主要特点是时 间匆忙感和竞争敌对倾向。 79 情感压制--研究显示,癌症病人较少有真正意 义上的否认机制。在许多情况下,他们只不过在 外表上表现无所谓的样子,实际上是有意识地强 行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家人朋友为自己过分担 心。 80异常心理是指个体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发 生异常改变,又称变态心理。 81社会常模(social norms)--社会常模是指正 常人符合社会准则的心理与行为。 82焦虑(anxiety)--是因受不能达到目的或不能 克服障碍的威胁,使个体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受 挫,或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预感到不祥和担心 而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及带有恐惧和不愉快的 情绪。 83抑郁性障碍(depression)--是一种持久的心境 低落状态,多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 属情感性障碍的一个方面。 84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是指从童年 或少年期开始,并持续终生的显著偏离常态的人 格。这种人格发展的畸形与偏离状态,表现出固 定持久的适应不良行为,亦称变态人格、人格异 常、病态人格等。 85性心理障碍(sexual perversion)--称性变态或性 欲倒错,泛指在两性行为方面的心理和行为明显 偏离正常,并以这类偏离为性兴奋、性满足的主 要或唯一方式的一组心理障碍,从而不同程度地 影响干扰和不同程度地破坏了正常的性活动? 86酒精心理依赖(mental dependence of alcohol) -- 是由于长期饮酒而对酒精产生了心理上的嗜好, 经常渴望饮酒。 87惊恐反应(panic disorder)--可能由于内心冲突 所致,这种反应常突然出现,使个体主观上极其 惊恐与不安,出现明显的植物性神经功能障碍, 如胸闷、心跳及窒息感等,多伴有失控感、濒死 感和将要发疯感。 88药物依赖(drug dependence)--亦称药物成瘾, 世界卫生组织(1974)将药物依赖定义为是一种强 烈地渴求并反复地应用药物,以获取快感或避免 不快感为特点的一种精神和躯体的病理状态。 89.神经性厌食(anorexia nervosa)--是由心理因素 引起的厌食,以自愿的饥饿和明显的体重下降为 特征 90社会角色--即社会身份,是与人的社会地位、 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 91病人角色--是指那些与医疗卫生系统发生关系 的那些有疾病行为、求医行为和治疗行为的社会 人群。 92 角色冲突--在角色转换过程中不能适应角色 要求而出现的角色矛盾。 93角色行为减退--已经进入病人角色后,由于家 庭、工作环境的变化对其提出新的角色要求而使 病人从病人角色中退出。 94 角色行为强化--]进入病角色并接受一定治疗 后,过份认同疾病状态,出现行为固着,对康复 后要承担的其它社会角色感到恐惧不安。 95焦虑--是人们对环境中一些即将来临的危险或 重要事件时紧张不安的情绪状态。 96抑郁-- 是一组以情绪低落为特征的情绪状态, 在抑郁状态下,个体会有悲观、失望、无助、冷 漠、绝望等不良心境。 97求医行为--是指当人们发现自己处于疾病状态 而向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寻求帮助的行为。 98遵医行为--是指病人为了预防、治疗疾病而与 医嘱保持一致的行为,即病人的依从性。 99 人际关系--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建立 在个人情感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吸引与排 斥的关系。 100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彼此注意、 欣赏、倾慕等心理上的好感,从而促进人与人之 间的接近并建立感情的过程。 101. 医患关系--是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相互联 系相互影响的交往过程。 102. 交往--是人们以交换意见、表达情感,满足 需要为目的,彼此间相互了解、认识和建立联系 的过程。 103 非言语性交往--包括表情动作、目光接触等 方式以达到信息交往目的,在人际交往中占有重 要的地位。 104咨询--咨询系指商谈、征求意见、寻求别人 帮助。是通过人际关系而达到的一种帮助过程、 教育过程和增长过程。 105 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咨询专家通过与来访 者晤谈与讨论来帮助他们,找出已经存在于来访 者的内在积极因素,并促进其发展的过程。主要 对象是正常人,所着重处理的是人们的正常需要 和问题。 106 医学心理咨询--是通过医学晤谈和讨论(必 要时进行心理测验),查明来访者心理障碍的性 质和可能的原因,给予劝告、建议、教育、支持 和各种形式帮助的过程,包括运用简短的心理治 疗和医药治疗(即综合干预)。 1 .医学心理学 2 .医学模式 3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4 .主观观察法- 5 .纵向研究- 6 .前瞻性研究- 7 .回顾性研究-- 8.行为学习理论 9.强化 10.消退- 11.正强化 12.负强化 13.惩罚 14.经典条件反射 15.操作条件作用- 16.示范作用- 17.认知行为学习理论 18.潜意识- 19.社会化 20 .感觉 22.记忆 23.思维 24.想象 25.知觉的选择性 26.知觉的整体性 27.知觉的理解性- 28.知觉的恒常性 29.遗忘 30.识记 31 .保持- 32.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33 .心境 34 .激情 35 .道德感- 36 .动机 37 .双趋冲突 38 .双避冲突 39 .趋避冲突 40 .挫折 41 .个性 42 .个性心理结构 43 .气质 44 .性格 45 心理评估 46 心理测验 47标准化测验 48常模 49-信度 50 效度- 51智商 52.比率智商 53离差智商 54心理治疗 55.行为治疗- 56系统脱敏法 57厌恶疗法 58 认知治疗 59来访者中心疗法 60通情- 61操作条件法 62生物反馈 或视觉的信号显示出来( 即信息反馈) 的过 程。 63 暗示疗法的种类-64 支持疗法 65生命周期( 66 心理卫生 67 代沟 68 第一反抗期 69“情商” 70自我中心 71空巢 72依恋感 73分离焦虑 74自我意识 75母婴联结 76人格完整 77心身疾病 78A 型行为 79 情感压制 80异常心理 81社会常模 82焦虑(anxiety) 83抑郁性障碍 84人格障碍 85性心理障碍 86酒精心理依赖 87惊恐反应 88药物依赖 89.神经性厌食 90社会角色 91病人角色 92 角色冲突 93角色行为减退 94 角色行为强化 95焦虑 96抑郁 97求医行为 98遵医行为- 99 人际关系 100人际吸引 101. 医患关系 102. 交往- 103 非言语性交往 104咨询- 105 心理咨询- 106 医学心理咨询-

2006年1月自学考试医学心理学试题

全国2006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医学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211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9小题,每小题1分,共19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关于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值的关系,以下哪项正确?() A.绝对感受性越高,引起感觉的绝对感觉阈值越高 B.绝对感受性越高,引起感觉的绝对感觉阈值越低 C.绝对感受性越高,引起感觉的绝对感觉阈值不变 D.绝对感受性越高,引起感觉的绝对感觉阈值可高、可低 2.创办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心理学真正脱离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心理学家为 ()A.马斯洛 B.荣格 C.弗洛伊德 D.冯特 3.关于定势,以下哪项不符合 ...? () A.是心理活动的趋势 B.是先前活动所形成的 C.受过去经验的影响 D.对解决当前问题具有消极影响 4.关于马斯洛不同年龄需要的主题,以下哪项符合? () A.幼儿期以安全的需要占优势 B.青少年初期以尊重的需要占优势 C.青少年晚期以爱和归属的需要占优势 D.成年期以自我实现的需要占优势 5.关于社会性情感,以下哪项不符合 ...? () A.美感 B.道德感 C.理智感 D.满足感 6.关于“暖色”和“冷色”作用,以下哪项正确? () A.感觉的对比作用 B.感觉的适应作用 C.感觉的联觉作用 D.感觉的补偿作用 7.下列哪一项对气质的描述是正确的? () A.气质与人的体质直接相关 B.气质有好坏之分 C.气质都有其积极面和消极面 D.不同气质类型对人的适应性方面没有影响 联展自考网(https://www.doczj.com/doc/633288672.html,/zk/ks/)-中国最好的自考辅导资料网站

医学心理学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10 分) 1.美国心里学家()在1913年创立了行为主义理论。 2.()是医学心理学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3.()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心理现象。 4.根据思维方向可分为()和发()。 5.()是指具有正常的认知能力,适宜的情绪体验,健全的人格,正确的自我意识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6.()是指测验或量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的程度。 7.心里咨询按照咨询对象的多少可分为()和()。8.()可称为精神分析疗法,心理动力学疗法。 二、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 1 分,共30 分) 1.生理应激引起( ) A.单纯生理反应 B.单纯心理反应 C.免疫反应 D.全身适应综合征伴心理反应 2.下列哪项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无关( ) A.性情敏感 B.不争强好胜 C.慢性应激状态 D.高度紧张职业 3.关于系统脱敏法,以下哪项最为合适( ) A.必须了解异常行为的刺激因素 B.必须将焦虑的刺激分等级并逐步放松 C.最适合于治疗恐怖症 D.以上都是 4.对护士思维能力的最主要要求是( ) A.善于归纳 B.善于推理 C.独立性 D.发散性 5.和情绪活动密切相关的内分泌系统主要是( ) A.丘脑下部——垂体——肾上腺系统 B.丘脑下部——垂体——甲状腺系统 C.丘脑下部——垂体——性腺系统 D.副交感——胰岛系统 6.以经验为标准判断心理活动是否正常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 ) A.判断者的个性不一样 B.判断者的经验和水平不一样 C.A、B 两项都是 D.A、B 两项都不是 7.关于求医行为,哪项最正确( ) A.求医行为的人肯定自觉有病 B.一个人身体出现病变时就会产生求医行为 C.求医行为主要取决于疾病的性质 D.求医行为受多种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 8.A 型行为与冠心病的关系最早集中在哪方面研究( ) A.病因 B.诊断 C.治疗 D.预防

10月自考医学心理学试题(1)

2010年10月自考医学心理学试题 全国2010年10月自考医学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211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9小题,每小题1分,共19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的心理实质是() A.心脏的功能 B.思维的结果 C.脑的功能 D.个性的反应 2.视觉后像体现了感觉的() A.适应特性 B.对比特性 C.联觉特性 D.时间特性 3.下列心理现象中,梦属于() A.有意想象 B.无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4.下列对识记的描述,正确的是() A.成人对直观材料识记较好 B.儿童对文字材料识记较好 C.识记的材料较容易时,识记的进程保持匀速 D.识记的材料较艰深时,识记的进程先慢后快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按性质分类的情绪是() A.快乐 B.恐惧 C.悲哀 D.焦虑 6.性格最主要的特征是() A.意志特征 B.情绪特征 C.理智特征 D.意识倾向性 7.根据马斯洛需要的层次说,在青少年初期,日渐强烈的需要是() A.安全的需要 B.归属与爱的需要 C.尊重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8.儿童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是()

A.感官缺陷 B.营养不良 C.多动症 D.统合障碍 9.在心理应激状态下,合成类激素分泌() A.不变 B.下降 C.增多 D.不稳定 10.心理防御机制中,不包括的应对方法是() A.否认 B.学习 C.合理化 D.升华作用 11.提出“内脏学习”理论,并认为疾病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学者是() A.邓巴 B.亚历山大 C.坎农 D.米勒 12.反映测验工具有效性、正确性的是() A.效度

医学心理学-应激

一、单选题(注:各题干后的罗马数字表示该题的估计难度:I 易;II 较易;III 较难;IV 难) 1.一般适应综合征(GAS)分以下三期:()I A 警戒期、阻抗期、衰竭期 B 觉醒期、阻抗期、适应期 C 警戒期、阻抗期、适应期 D 觉醒期、阻抗期、衰竭期 [答案] A 2.关于目前心理应激概念,以下叙述不确切:()III A 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应激反应等主要应激因素之间界限清晰 B 包含了应激是刺激物、是有害刺激的反应以及是多种中间变量的综合认识 C 应激刺激和应激反应均涉及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内容 D 应激是应激源、应激中间(介)因素和应激反应多因素的作用过程 [答案] A 3.表示生活事件(应激源)的强度最好用以下方式:()I A 情绪焦虑程度 B 累计LCU 的值 C 心身疾病发生率 D 转化为生物学指标 [答案] B 4.负性生活事件是指:()II A 对人产生损害的事件 B 个体感觉不愉快的事件 C 与健康成负相关的事件 D 公认的有害事件 [答案] B 5.应激反应最妥切的含义是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I A 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 B 认识、意志、情绪、个性方面的变化 C 幻听、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方面的变化 D 心理障碍、心身障碍、心身疾病等心身病理方面的变化 [答案] A 6.与应激理论中的“心理应激反应”内涵差距最远的概念是:()IV A 临床医学症状学中的“心身反应” B 临床医学中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C 心理学概念中的“应激”情绪 D 心理学概念中的“动机冲突” [答案] D 7.与健康和疾病关系最直接的应激心理反应是:()I I A 认知改变 B 情绪反应 C 个性改变 D 社会适应能力下降 [答案] B 8.应激生理反应的神经机制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调节:()III A 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 B 丘脑下部-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轴 C 丘脑下部-垂体后叶轴 D 丘脑下部-垂体前叶-甲状腺轴 [答案] A 9.Lazarus和Folkman认为应激过程最关键的因素是:()II A 认知评价 B 应对方式 C 个性特征 D 社会支持 [答案] A

自考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归纳

。医学心理学-- 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医学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等方面的作用的科学。。.医学模式—一定时期内人们对于疾病和健康的总体认识、并成为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或者大脑运动规律的科学。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 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 。横段研究――选择几组某些方面匹配的对象,在同一时间内进行观察和评定。 。主观观察法--个人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传统上称为内省法。 。纵向研究--对同一批对象在一定时期内作连续追踪研究。 。前瞻性研究-- 是以现在为起点追踪到将来的研究方法。目的是预见。 。回顾性研究-- 是由现在看过去,将现在同过去联系起来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指在完全自然条件下对人可观察到的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 。调查法――借助会见或问卷了解一组人的态度、意见和行为的研究方法 。测验法――用心理测验来测量和评定人的能力、态度等心理方面的一种研究方法 。个案法――对一个特例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的一种方法。 。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测量和记录个体行为的一种研究方法。 。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心理过程――人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说是客观事物的作用下,一定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分心理过程和人格两个统一的方面 。心理实质――是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 。感觉--感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在人脑的反映。 .知觉--知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的反映 。知觉的选择性—在众多刺激物种选择少数刺激物作为知觉对象 。知觉的整体性—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成整体的特性 。知觉的理解性--人们知觉事物时总是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释它、理解它,并用概念或名称把它标志出来,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改变以后,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感知综合征――患者对某一事物的整体认识是正确的,但对这一事物的形象、大小、颜色等个别属性却产生错误的感知。 。疼痛――个体对现实刺激和已经存储的经验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记忆--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回忆)。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信息编码、存贮和提取的过程。 。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想象--]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遗忘--识记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称为遗忘。 。识记--是个体获取经验,记住事物的过程,也就是外界信息输入大脑并进行编码的过程。。保持--是对识记的进一步巩固,也就是把输入的信息牢固地贮存在脑子里。保持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情绪和情感的概念--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出现的态度的反映。情感则是情绪的高级形式,侧重对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出现的态度的反映。 。心境--是一种带有某种倾向性的、微弱而持续的基础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猛烈、短暂、爆发的情绪状态。常常是由于某种有重大意义的事件突然来临时而产生的暴怒、狂喜、悲绝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