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高考语文 作文热点素材-时事评论 精品

2017高考语文 作文热点素材-时事评论 精品

实行垃圾分类要出“实招”

曾经无处安放的垃圾变成了抢手的有机肥;甘蔗渣发电,其滤泥作肥;变废为宝的不锈钢制品等“再生产业”成了工业支柱……记者近期在广西多地了解到,各种垃圾经分类处理后,开始成为经济转型的有力推手。

从“垃圾围城”到“垃圾围村”,这是当前无法回避的一个生态环境问题。从我国垃圾处置现状来看,作为最主要处置方式的填埋越来越受到容量、选址、二次污染等因素的制约,实行资源化处理的确是一条新路。然而,实行垃圾分类呼吁多年,梗阻发生在哪些环节,还需要有关部门拿出相应对策。

根据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此前发布的数据,我国每年产生的生活垃圾,80%以上可作为再生资源回收和利用,垃圾资源化处理的前景十分广阔。但在有的城市或社区,分类的垃圾桶只是个摆设,各种垃圾摆放并没有分类放置,也没有人进行管理。

对垃圾分类处置和回收利用,可以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升级,还可以发展循环经济。但是,真正做到垃圾分类处置并非一件容易事。

从源头上做好垃圾分类,首先要在一些单位或社区做个“样板”,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其次是制定切实可行的奖惩措施,将其与单位和个人、社区和家庭成员的行为挂钩。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垃圾分类做得越细,垃圾的回收利用率就越高,处置成本越低;其次是解决终端市场问题,要创新垃圾处理方式,实现垃圾处置的市场化运营。

在此过程中,有待于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合力推进。政府部门要加大投入,完善垃圾分类处置运作机制,还要出台配套的支持政策,如通过购买服务等实现垃圾分类的市场化运营。

目前,垃圾分类是个短板,亟待弥补。有关方面要加紧制定有效措施,不能让垃圾分类依然挂在嘴上,推而不行。

冬季清洁取暖要从这个夏天抓起

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是事关“蓝天保卫战”成败与群众冷暖的民生工程。近年来,随着冬季雾霾天气加重,更新采暖方式不容坐等,走清洁取暖之路须从现在抓起。

上一个供暖季,北方多个省区市饱受雾霾困扰。“等风来”成为“霾伏”之下人们的迫切期盼。京津冀地区仅在去年12月份就发生了5次重污染天气过程。其中,散煤燃烧一直是造成北方冬季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

雾霾笼罩之下,清洁取暖既是民之所盼,也是政之所向,更是习近平总书记记挂的一件民生大事。“煤改电”“煤改气”、风电、电热膜、生物质等清洁能源被多地列为替代燃煤取暖、减少大气污染的药方。部分地区先行先试开展探索,鼓励和扶持清洁供暖产业发展,能耗明显下降,积累了宝贵经验。

现实中的一些问题同样不容回避。在以清洁能源替代散煤的过程中还面临清洁能源供应不足、供暖成本偏高、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需求等问题,这在农村地区表现得更为突出。由于农村普遍使用低价劣质散煤,炉具落后,排放强度往往是大型工业锅炉的十几倍。

以农村地区为工作重点、以上述突出问题为切入点,加快冬季清洁取暖刻不容缓。若等到临近取暖季才着手难免手忙脚乱、效果不佳。有些工作宜早作谋划,不妨从这个夏天抓起。保证清洁能源供应是推进清洁供暖的首要工作,应加快天然气供气管道、特高压大容量输电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跨省乃至跨境清洁能源输送力度,深入挖掘风电、光电、地热等清洁能源开发。对一些尚不具备气供暖、电供暖等清洁取暖的乡村,可通过以清洁型煤替代散煤作为过渡措施,逐步推进清洁取暖。

实施清洁取暖还需在消费侧一并着力。在“宜气则气,宜电则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价格机制、补贴机制,对使用清洁能源替代散煤的城乡家庭给予合理补偿,不能让百姓吃亏。不仅要实现天蓝、水清,也要让群众房暖,心更暖。

“人机对话”开启人工智能新前景

百年前靠纸笔闯天下的记者,不会料到计算机和互联网辅助新闻报道成为今天的主流;如今采写编评都要亲力亲为的人类记者,已经预见未来人工智能改变新闻业的潜力。

近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智能机器人佳佳担任新华社特约记者,与全球人工智能大咖展开“人机对话”,引发媒体和网民们广泛关注。这是全球首次由机器人担任记者开展采访活动,标志着新的内容生产模式的诞生。

在与美国著名科技观察家、《连线》杂志创始人凯文·凯利、脸书公司人工智能专家田渊栋等人工智能领域专家的交互中,机器人佳佳展示了依靠语音图像识别、语义理解等新技术应对采访实践中多轮对话的能力。

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说:“媒介是人的延伸。”现在,人类正在通过人工智能来延伸自己,而人工智能也进入了助推信息加速迭代的新时代。

“人机对话”的成功,是一次关于人工智能如何改变人类生活的成功科普,表明人工智能开始从科学家的实验室“飞入寻常百姓家”。每一位观看全球在线直播的受众,都是此次媒介变革和科技创新的见证者。

“人机对话”的成功,亦显示了中国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研究能力的飞跃。开发佳佳的中国科技大学机器人实验室主任陈小平教授说,尽管从数量上看,中国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研究的顶尖团队尚不及美国,但中国相关领域科研团队的水平已完全可以匹敌世界一流技术。

近年来,由人工智能程序辅助新闻采写的案例并不鲜见,但计算机和传媒领域专家普遍认为,目前创造性的写作工作并非人工智能的专长,未来人工智能并不会完全取代人类记者。长远来看,人工智能和人类记者将协同共存,互为补充。人工智能特别适用于程序化、模板化的快速新闻写作,可降低新闻生产成本。人类记者则可以从琐碎的报道任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用于需要深度思考的领域,如调查性、解释性报道。

机器人担任记者,还触发了读者新的兴趣点。本次新闻实验在脸书、推特、新浪微博等社交媒体网站的直播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热度,佳佳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都是网友热议的焦点。大众不仅对人工智能未来趋势、机器人伦理等采访话题感兴趣,更对机器人直接生产新闻这一新颖的内容生产模式津津乐道。

随着佳佳成为“网红”,一个新的时代悄然向我们走来。从记者到校史讲解员,从商场导购员到主持人,在中国自主技术的支持下,机器人佳佳的职业越来越多元,人工智能对人类未来的影响也将愈加不可限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