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各国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的比较及启示_孙蓉

世界各国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的比较及启示_孙蓉

世界各国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的比较及启示_孙蓉
世界各国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的比较及启示_孙蓉

=保险研究>

世界各国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的比较及启示

孙 蓉1 朱 梁

2

[内容摘要]政府对/三农问题0的高度重视,使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原苏联、东欧国家农业保险发展的基本状况及其特征,启示我们应该健全农业保险立法,建立政策性业务商业化运行的模式,加大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建立各级政府财政、税收、金融的农业政策支持体系,多渠道、多经营主体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构建农业再保险体系,以农业保险的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Abstract]The agriculture insurance of China is going to have a new chance to make progress as the govern ment pays much more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s of agriculture,rural area and peasant.In this article,the authors have analyzed the basic condi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e insurance in developed countries,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and Eastern Europe countries.According to these experiences,the authors .suggestions are to enact laws on agriculture insurance,to establish the model of operating the policy service by commercial ways,to build the supporting system of agriculture policy in finance and taxation,to provide the agr-i cul ture insurance service by multi-method,and to build the agriculture reinsurance system.All these sugges -tions we put forward are in order to make the growth of national economy by the developing of agriculture insur -ance.

[关键词]农业保险(Agriculture insurance);比较(Comparing);启示(Enlightenmen t);发展(Deve-l

opment)

[中图分类号]F841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306(2004)04-0108-04

作者简介:孙 蓉,女,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教授,成都610074

朱 梁,女,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部,成都610074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农民收入和国家财力

支持有限的约束下,

选择一套具有较高保障能力和

运转效率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不仅可以使保险业务得以扩展,而且能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保驾护航。然而,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却十分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既与保险业的整体快速发展状况形成强烈反差,又与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极不协调。2002年,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为614亿元,占全国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0182%,仅为农业生产总值的0104%

1。而且,

长期以来我国只有中国人民保险

公司和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即原来的新疆兵团保险公司)两家保险公司涉足农业保险领域,赔付率居高不下。根据中国保监会的有关资料显示,从1980年到2002年,农业保险总计承担保险金额约8800亿元,赔付率高达

86195%。近两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对/三农问题0的高度重视,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2003年3月1日正式实施的5农业法6,首次以国家立法的形式确立了农业保险的地位;同年10月14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5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6,也首次以党的文件形式明确提出要/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0o;2003年11月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解决好/三农0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

财经科学2004/5总206

FINANCE &

ECONO MICS

1o

2003年10月14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5中共中央

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6第四(11)条。

根据中国保监会有关资料及罗新宇等5农险破冰之旅引发三问6一文得出。

[收稿日期]2004-06-03

[责任编辑]单丽莎

之重;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6则进一步体现出我国政府对/三农问题0的高度重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2003年6月16日,欧洲最大的农业保险公司)))法国安盟保险集团获准在中国组建财产保险分公司,并把业务范围首选在农村和农业保险上。2004年3月1日,中国保监会又批准上海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筹建,使我国有了第一家专业性的股份制农业保险公司。可见,发展农业保险,利用保险这一金融工具支持农业的发展,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风险保障,是当前我国保险业面临的新任务,也是保险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要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突破农业保险发展面临的困境,既需要我们认清我国国情及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又应该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经验教训。

一、世界各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基本状况

(一)发达国家农业保险的基本特点

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日本、法国、德国、瑞典、瑞士等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较高,其农业具有土地所有权较为集中、机械化程度较高、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较少等特征。与此相对应,农业保险的发展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11开办农业保险的历史较为悠久。这些国家都有较长的保险发展史,人们的保险意识较强,农业保险开办的历史也相应较长。德国早在18世纪就开办了农作物雹灾保险;1898年美国的私营保险公司开始承保生长期农作物多种灾害保险;欧美国家的牲畜保险最发达、开办的时间也最早,德国、法国、美国、瑞典、瑞士等国在19世纪就开办了牲畜保险。

21承保面大,开办险种多。这些国家的农业保险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实践,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和较为完备的技术,已发展到相当的规模。德国的农作物雹灾保险,到1978年承保户数已达47万,承保农作物面积达360万公顷,保额达100亿马克1;瑞士在1948年就把全国马匹的9312%保了险;日本在1967年承保的牲畜约占可保牲畜的73%o等。欧美国家的农业保险不仅承保面大,而且开办的险种多,从最初试办的一项或几项发展到现在的几十项甚至上百项险种。

31保险责任范围逐步扩大。欧美国家的农业保险经历了从承保单一风险到综合风险甚至一切风险的过渡。这些国家在开办农作物保险初期,一般只保冰雹灾害,随着保险技术的提高和农场主对保险范围要求的增加,都过渡到了对多种自然灾害综合进行承保,承保的农作物种类也越来越多。加拿大1917年对农作物保险只承担雹灾责任,到1959年便对多种农作物承保综合险,到1978年则在大多数农业区域实行了农作物一切险;美国从1939年开办小麦一切险,以后陆续开始试办棉花、亚麻、玉米、烟草、豆类、燕麦、柑橘等多种农作物保险,并从1980年起将/农作物一切险0推广到全国各个县和所有农产品;日本从1939年开办农作物一切险以来,到1960年以前就已有94%的水稻、52%的旱稻、77%的小麦和大麦保了险,一切险的规模相当大。

41保险组织形式发生变化。这些国家的保险组织形式有不少是从原始的相互保险会社发展成保险公司的大规模经营。如1910年成立的英格兰全国农场主相互保险会社,由最初只承保会社内成员的牲畜,发展到1978年已成为在全国范围内经营农业保险的专业保险公司。

51多种费用及风险分摊方式。在这些国家农业保险的费用分摊,一般实行由农场主和政府各按一定比例共同承担的方式。这种方法既能使保险公司获得社会平均利润,又不至于加重农场主的负担,起到了保障和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与发展的作用。日本就根据农作物的保险费率确定一定的补贴比率,如水稻是50~70%,早稻、小麦和大麦是50~80%;对牲畜保险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如对承保的牛、马补贴保费为50%,猪补贴保费为40%。美国的农作物保险,不仅采取政府补贴方式,还采取向政府进行再保险的方式,以进一步分散农业保险经营者的风险。

61提供法律保障。由于农业保险已逐渐成为这些国家保障和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宏观产业政策的重要手段,为促使其顺利发展,就必须将其纳入法制的轨道,得到法律的保障。日本在1929年就制订了5牲畜保险法6,1939年制订了5农业保险法6,到1947年又将这两项法律合并修改成为5农业灾害补偿法6;美国的5联邦农作物保险法6自1938年颁布后,到1980年前后共修改了12次,在1994年又进行了较大的修订,产生了5克林顿农作物保险改革法6,1996年再次进行修订。可见,在农业保险实施过程中对其认识的不断深化,使农业保险逐渐步入法制化阶段。

(二)发展中国家农业保险的基本特点

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保险以亚洲国家最具代表性。这些国家经济比较落后,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农业生产条件差,农业保险的发展相对较为缓慢。

11开办农业保险的历史较为短暂。这些国家都是在取得民族独立并经过一段时间的稳定后才开始试办农业保险的,如印度从1961年开始农作物保险试点;泰国从1977年开办了小范围的棉花保险,1980年开办了奶牛保险,1982年开办了玉米保险试点;菲律宾于1980年成立农业保险有限公司;巴基斯坦从1981年由农作物保险委员会的主要成员)))农业发展银行试办水稻、小麦保险。

1

o郭德生等主编:5农业保险6,中国金融出版社1989年版,第205页。

郭晓航、姜云亭主编:5农业保险6,中国金融出版社1987年版,第24页。

21保险险种少,涉及范围小。各国都是在小范围里进行少量险种的试点,所开办的险种也是根据政府农业政策的重点,选择在农业生产中占比重大的农作物进行保险,如印度主要是小麦保险和少量的水稻、棉花和牲畜保险;泰国是小规模的棉花和牲畜保险,只有斯里兰卡和菲律宾在全国范围内开办水稻保险。

31保险责任范围较窄。这些国家对农业保险的责任范围均有一定的限制,一般不承担/一切险0,只有政府开办或有政府财政支持作后盾的保险公司才有能力承保/一切险0。如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和泰国对农作物保险只负责气象灾害,不保病虫害。

41保险组织形式主要是联合共保或政府机构参与。如印度以综合保险公司为主,与邦、区级的银行进行联合共保;孟加拉国是以综合保险公司为主,与农业合作社合办。而政府机构参加农业保险的有:斯里兰卡的农业保险理事会,为农业部所属政府机构;马来西亚由农业部和农业银行负责开办农业保险;巴基斯坦成立了农作物保险委员会,其中农业部为召集人,农业发展银行为主要成员,并有保险公司和银行集团的代表参加。

51保险实施方式主要是强制保险方式。如斯里兰卡对水稻实行强制保险;印度、菲律宾、泰国要求所有从政府农贷机构或别的商业银行得到短期贷款的农户必须参加保险,保额以贷款额为限,保费直接从贷款中扣除,赔款往往也直接支付给放贷机构。

(三)原苏联、东欧国家农业保险的基本特点

包括原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原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原捷克斯洛伐克在内的这些国家的所有制相同,其农业保险的发展状况也有相似之处。

11保险组织形式主要是由国有保险公司经办,如匈牙利的农业保险由该国的/阿拉米#比兹托希托0保险公司专营,其他国家则是由/国家保险局0或/国家保险机关0办理,这些经营单位都不是企业,而是国家机构。

21除匈牙利外,均实行强制保险与自愿保险相结合的方式。如保加利亚从1981年起,农作物收成按五年平均收获量价值的35%为强制保额;牲畜价值的60%,猪羊价值的50%为强制保额,对保障不足部分可投保自愿保险。

31政府对农业保险支持。农业保险是这些国家贯彻农业经济政策的重要措施。如原苏联就实行农村保险基金独立核算制,免交一切税收,保证了农业保险业务的发展与稳定。

二、世界各国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

虽然世界各国农业保险的发展状况有很大的差异,但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它们所共有的基本特征。

(一)国家重视,政府支持

各国政府为了更好地发挥农业保险的作用,均采取了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对农业保险的发展予以扶持。

11法律手段:立法保障。各国都制订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保证农业保险的顺利开展,例如对农业保险的目标、保障范围及水平、组织机构及其运行方式、农民的参与方式、费用的分担原则、税收规定等方面都进行了规范。农业保险中相当部分的强制险种也是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并依法实施的。采取法律强制性的统一承保方式,可以使风险在更广泛的时间上和空间上得以分散,保证农业保险经营的稳定性。

21经济手段:财税优惠政策。大多数国家对农业保险一般都免征税收,以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有的国家还对商业性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业务进行大量的财政补贴和资助,如承担农业保险的管理费和保险费的补贴责任等。

31行政手段。除了由政府直接或间接参与经营农业保险外,很多国家还鼓励采用多主体经营、多渠道支持的形式建立农业保险制度,并在行政措施上给予保护。

(二)以收支平衡为主要经营目标

一方面,由于农业面临的风险较大,而农业生产的利润率较低,难以承受与高风险相对应的高费率;另一方面,高风险导致高赔付率,经营农业保险就难以获得较高的利润,甚至更多的时候需要政府的补贴和资助才能弥补亏损,以保证持续经营。所以不少国家的农业保险以收支平衡为主要经营目标。

(三)各国农业保险的组织模式不同

纵观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原苏联、东欧各国,他们所选择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政府成立专门的农业保险公司经营;政府支持下的合作社或相互保险公司经营;政府支持下的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等。尽管各国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不同,但大多是在政府主导下的经营,带有明显的政策性保险色彩。可见,农业保险的发展模式,既需要各国的不断探索,更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

三、世界各国农业保险发展

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一)建立健全农业保险立法

农业保险作为一种农业发展和保护制度,对法律的依赖程度是相当高的。在实践中,农业保险往往由于保险公司财力有限、风险过大、成本过高而难以持续经营,所以需要建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制度,借助于财政税收优惠和补贴等来支持其发展,这些必然要求国家农业保险立法的健全和完备。从我国建国后农业保险的发展来看,农业保险的法律法规一直缺位严重,从1995年颁布实施的5保险法6(第150条)到2003年新修订实施的5保险法6(第155条)中都明确规定/国家支持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事业,农业保险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0这一方面表明农业保险的发展可以不受5保险法6规定的自愿原则的限制,可以采取强制方式;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在5农业保险法6没有出台前农业保险缺乏法律约束及法律保障。

2003年3月1日实施的修改后的5农业法6第46条也仅指出/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鼓励和扶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建立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服务的互助合作保险组织,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0。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的保障,农业保险的发展就不可避免地会落入尴尬的境地。因此,我国应加快5农业保险法6的立法进程,完善与农业保险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农业保险的发展提供配套的法律保障。

(二)建立农业保险政策性业务商业化运行的模式

农业是一个准公共部门,农业保险的发展具有极强的公共性和外部性。从世界各国农业保险的发展状况来看,建立有政府支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是农业保险发展比较好的方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必须实行由政府直接经营和管理的模式。成立国家独资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的呼声一直很高,但分析起来问题不少:一是国家成了投资主体,公司经营的盈亏责任全部由国家承担,这种体制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相背离的,不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可能导致经营效率低下。二是农业保险经营中的道德风险和逆选择风险难以通过体制转换得以解决,将会给经营管理留下/黑洞0。三是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的产权问题、法人治理结构问题会长期困扰公司的经营。因此,应该特别强调农业保险的商业化运作机制。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4年2月13日记者招待会上也曾指出:开展农业保险的/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商业经营为主、以政策支持为辅0。基于此,我们应该建立农业保险政策性业务商业化运行的模式,即应该加大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建立各级政府财政、税收、金融的政策支持体系,多渠道、多经营主体的发展我国的农业保险。我国成为WTO成员国后,应该充分利用WTO规则所允许的农业收入扶持政策,即/绿箱政策(G reen Box Policies)0,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的种植业和养殖业标的保险进行保费补贴,将中央和地方对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纳入每年的财政预算中,既减轻农民的保费负担,增强农民对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又使农业保险经营主体成为农民灾后补偿的主要经济主体;在现在对农业保险免征营业税的基础上,应加大政府的税收支持力度,免征所得税和调节税,以增强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经济实力;国家应在政策上允许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申请一定额度的低息贷款,以应付农业大灾之后的保险赔款。从经营主体来看,我国既可以成立专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又可以由商业保险公司兼营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因为充分利用现有的商业保险公司的保险经营技术和专业人才,可以节约机构设置成本及运作成本,提高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还应该增加引进经营农业保险业务的外资保险机构,以更好地吸纳外资保险机构先进的经营理念、经营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从我国发展农业保险的现状来看,如果实行由政府支持下的保险合作社和联合共保方式经营农业保险,有利于防范道德风险和逆选择,但其规模较小,风险难以在较大范围内分散,因而可以考虑作为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一种辅助形式存在。如果是政府支持下的相互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虽然其经营成本较低,有利于农民的积极参与,但相互保险公司对我国来说还是个全新的概念,缺乏法律支撑和实践经验,推广难度较大。

(三)构建农业再保险体系

构建农业再保险体系不仅是对农业保险的一种支持,更是一种使农业保险走向良性循环的制度安排。通过农业再保险业务,可以扩大农业保险原保险人的承保能力,增加业务量;可以降低原保险人的经营成本,分散风险,保障其业务经营的稳定性。在此同样需要强调政府的作用:政府应该参与农业保险再保险的经营,以更好地保障农业保险的稳定发展。例如,美国根据5联邦农作物保险法6创立了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该公司作为美国政府全资的保险公司,对私营保险公司销售的农作物保险通过承担再保险责任予以支持。政府还可以通过制定不同的分保比例来体现对农业保险和整个农业政策的导向性。

总之,发展我国的农业保险应该是在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国情构建发展模式,我们应该建立、健全农业保险立法,建立农业保险政策性业务商业化运行的模式,加大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多渠道、多经营主体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构建农业再保险体系,大力发展我国的农业保险事业,以促进农业及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郭晓航,姜云亭.农业保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87.

[2]郭德生等.农业保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0.

[3]孙蓉,杨立旺.农业保险新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

[4]庹国柱,王国军.中国农业保险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2.

[5]刘京生.农业保险的两块基石:政策性、补贴性[N].中国保险报,2003-9-25.

[6]罗新宇.农险破冰之旅引发三问[N].经济参考报,2004 -4-3.

[7]李有祥,张国威.论农业再保险体系框架的构建[N].中国保险报,2004-3-25.

[8]中国保监会相关资料.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摘要:农业保险是针对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自然灾 害和意外事故所产生的损失而设置的一种保险。完善的农业 保险不仅可以加快农业现代化前进的步伐,而且促进了农村 金融的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其 次对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农业保险存在 的问题,最后对农业保险的长足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业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险公司;发展 对策 一、农业保险发展历程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几经起落,经 历了曲折却又不断前进的过程,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主 要分为五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大力恢复经 济,并进行了开办农业保险的初次尝试。1949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立,开始在一些地区试办了牲畜保险和棉花保险, 虽然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但是并没有取得成功,中国人民保 险公司赔了近400亿的钱款。因此,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1953年进行农业保险整顿又在1955年重新开办农业保险,与此 同时,国家也在尝试提供政策上的支持。

(二)第二阶段。1958年,我国在经济上出现了左倾方针错误,开始提倡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因此大力发展人民公 社,即集体劳动、劳动成果由集体分配,国家认为集体的力 量大,可以对抗任何自然灾害,所以在这一年,国家宣布停 止开办农业保险,在这之后,又出现了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 大革命,直到1982年才重新开办农业保险,这期间停办了 24年。 (三)第三阶段。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在全 国实施,没有了集体劳作,而是包产到户,农民生产积极性 在提高的同时,也要自己面对自然灾害等农业问题,因此, 重新开办农业保险迫在眉睫。1982年国家恢复农业保险的办理,并且国家也采取许多的鼓励措施,因此,不仅办理农业 保险业务的机构与保险税种有所增加,而且保险收入也大幅 度提高,1982年至1992年这十年间,保险收入从23万升至8.62亿元。这期间,大多数农业保险机构都赔了钱,尽管如此,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在这一阶段也吸取了不少经验和教训。 (四)第四阶段。1992年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业保险也开始由商业化经营转变, 而此时的商业保险公司也刚刚起步,规模小、业务单一,并 且不能很好的应对风险,再加上这一期间国家不重视商业保 险,鼓励措施少,支持力度不强,因此1993年后,农业保险开始萎缩,2004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仅为 3.77亿元,

农业保险五种模式

(二)我国农业保险试点地区发展模式简介(中观层面) 1、补贴推动模式-上海 2004年9月,经保监会批准,上海筹建了我国第一家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上海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公司采取“政府财政补贴推动,商业化运作”的经营模式。安信开办传统的种、养两业保险业务可以享受相关政策支持,市、区(县)两级财政对投保符合上海农业产业发展导向的种、养两业保险的农户实行保费补贴;公司经营涉农财产保险和责任保险、农村居民短期人身意外伤害险和健康险等,其他业务则按商业化运作,通过商业性保险的盈余来弥补种养两业保险的亏损,实现“以险养险”。其中规定,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的保费收入占公司全部保费收入的比例不得低于60%。 可以看出,政府支持是上海农业保险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上海市政府推进农业保险发展不仅仅是在保费补贴上,而是一项系统工程。第一,政府组织推进,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意识组织相关部门人员相继成立了市、区(县)两级推进农业保险委员会,负责研究农业保险的发展规划,协调农业保险部门与各方的关系,从组织上确保农险工作的落实。二是政策导向上,制定一系列扶持农险工作的制度和办法。三是工作措施上,务农口职能部门配合保险部门落实每年各项农业保险工作任务,联合召开会议,具体部署,为农险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和支持。第二财政政策扶持,创造发展条件。上海市政府不仅为农业保险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还从政策上支持农业保险的发展。从最初的免征列入农业保险范围内的各项业务的税收,到扩大免征范围,到1996年的保险保费补贴,到扩大补贴范围,都看出了财政扶持农业保险的优惠政策,有力地支持了农业保险的发展。三是涉农部门大力支持。上海将农科院、农村商业银行、农村邮电所等部门纳入营销体系,为农业保险的有序健康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2、互助制模式-黑龙江 2004年11月9日中国保监会批准阳光互助保险公司正式开业。相互保险公司是所有参加保险的人为自己开办保险而合作成立的法人组织,它是保险业特有的公司组织形态。相互保险公司没有鼓动,投保人根据公司章程的规定可作为法人的组成人员(会员),向公司交纳保险费,公司根据合同约定进行赔付,从事相互保险活动。公司实行会员制,会员代表大会是公司最高权利机构。公司设立董事会、监事会,经营机构设置总公司、分公司、中心支公司、保险社,形成了以会员为单位自下而上的管理体系和运作模式;公司采取以公司统一经营管理为主导,保险社互助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管理模式。阳光公司试点实行公司统一经营为主导、保险社互助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管理体制。具体做法为:一是保费由农户承担66%、农垦总局和农场分别代表国家财政与地方政府承担35%,保险社自留保费50%,向公司分保50%,赔付由公司和保险社分保比例承担。二是承保对象以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粮豆作物为主。三十保险金额按直接生产成本确定。四是保险责任是承担旱、涝、风、雹、冻、病、虫七种自然灾害。五是实行大灾准备金制度,按保费收入的10%提取

现代农业的经营模式

现代农业的经营模式 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发展现代农业已成为广泛热议的话题,结合众多农业企业的研究,将基于土地的农业经营模式根据主营产品进行分类,我们可以将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分为品牌农业、加工农业、科技农业、农业+休闲、生态+农业。 1、品牌农业 品牌农业就是做品牌农产品的农业,这种农业模式是现代农业经营的基础,讲求的是打通从选址、育种、种植到营销、销售的全流程管理,并取得相应质量认证和商标权,以提高消费者信任度和市场美誉度,进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获取更高经济效益,典型代表如“褚橙”。 2、加工农业 加工农业是指对农产品进行再加工、以提升其附加值的农业类型,其关注点在于加工后的农副产品或食品饮料,而农业生产环节主要确保原材料的供应和品质。典型案例如“汇源集团”。 3、科技农业 科技农业就是以农业科技为基础,强调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贡献率,进而实现新的农产品生产和农业经营模式。科技农业一般包括育种农业、智慧农业等,前者如隆平高科主要聚焦在育种,后者如以色列的智慧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6%。典型代表如隆平高科。隆平高科主要从事于杂交水稻、杂交辣椒、杂交棉花、杂交玉米、杂交油菜和优质西甜瓜、蔬菜新品种(组合)的选育创新、快速扩繁和推广销售。自成立以来,隆平高科十分注重对种业科技的投入和研发,并将研发创新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公司不仅在中国、印度等过建立了研发机构,同时拥有近万亩的试验基地。 4、农业+休闲 “农业+休闲”模式是利用当地独有的农业资源,发展“产业+旅游”为一体的农业,一是打造附加值高的农业,二是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发展休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典型案例成都多利农庄。成都多利农庄项目总规划面积约2万亩,以“市民农庄、乡村创客、造梦乐园”建设主题,激活都市农业的多重价值,构建集休闲农业、养生农业为一体的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地和有机农业旅游目的地。项目计划建设10000亩有机生态农业示范区、大型智能温室大棚、分拣包装中心。同时创建农业科创中心,以乡村创客为载体,以“成果转化+孵化基地+服务平台”的模式吸引农业企业和合作社,带动周边地区5万亩生态农业发展。 5、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模式也可称为特种农业,是以现代科技为依托在盐碱地、沙漠、污染土地等特定土地上发展的农业,注重生态修复与农业发展并行推进。典型案例为大生农业。大生农业与吉林省白城市政府联合发展燕麦产业,投资建设中加燕麦国际产业园,创新产业发展模式,以“公司+农业合作社(村集体)+产业园区+农户”模式带动燕麦种植和种业发展,借助燕麦在生物修复盐碱化土地的良好成效,逐步实施对白城及周边2000多万亩盐碱化沙化土地的改造治理,有效实现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推动一二三产联动发展和精准扶贫。 时代在变化,科技在发展,农业的经营模式也不断向着多元化、科技化的方向演变,需要我们在变化中拓展思维、寻求规律,从而跟上时代的潮流,在发展现代农业的道路上谱写自己的诗篇。

(完整版)保险学原理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风险与风险管理 1.什么是风险?风险由哪些要素组成? 答:风险是指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保险理论中的风险,是指损害发生的不确定性。 构成要素:风险因素、风险事故、损害。 2.风险的分类因素有哪几种? 答:按性质来分类,分为纯粹风险与投机风险。 按风险对象来分类,分为财产风险、责任风险、信用风险、人身风险。 按风险产生的原因来分类,分为自然风险、社会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 按风险的影响程度分类,分为基本风险和特定风险。 3.纯粹风险与投机风险有何区别? 答:⑴概念不同。纯粹风险是指只有损害机会而无获利可能的风险;投机风险是指既有损害机会又有获利可能的风险。⑵后果不同。纯粹风险所导致的后果有两种:损害和无损害;投机风险发生的结果有三种:损害、无损害和收益。⑶是否具有规律性。纯粹风险的变化较为规则,有一定的规律性,可以通过大数法则测算;投机风险的变化是不规则的,无规可循。PS:纯粹风险为可保风险,投机风险为不可保风险。 4.什么是风险管理?如何理解风险管理的基本内涵? 答:风险管理是指为实现一定得管理目标和策略,在全面系统及动态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对各种风险管理方法进行选择和组合,制定并监督实施风险管理总体方案的决策体系、方法与过程的总称。 从管理的角度:风险管理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一门新兴管理学科----《保险原理与实务》吴小平 从决策的角度:风险管理是一个组织或个人用以降低风险的负面影响的决策过程。 风险管理是指人们对各种风险管理的识别、估测、评价、控制和处理的主动行为。----《保险术语》 PS:见书P9-P10

5.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什么?简述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 答:从三个方面来把握风险管理的目标。 ⑴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成本收益原则):通过风险成本最小化实现企业价 值最大化。 ⑵风险管理的损害前目标:通过加强损失控制、事先安排损失融资方式及 组织内部积极采取措施抑制风险等风险管理手段,有效地减少风险损害 发生的频率及损害程度,减轻经济主体对潜在损害的烦恼和忧虑,从而 优化资源配置。 ⑶风险管理的损害后目标:通过实施有效的损害融资安排及其他的风险管理 方法。保证企业和组织在遭遇不确定风险损害时能够及时得到补偿,从而维持生存,或是保持企业的正常经营,实现企业的稳定收益。 基本原则:全面周详原则;量力而行原则;成本收益比较原则。 6.简述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 答:⑴确立风险管理目标⑵识别各种可能减少企业价值的重大风险⑶衡量潜在损害可能发生的频率和程度⑷开发并选择适当的风险管理方法,其目的是增加股东的企业价值⑸制定并实施所选定的风险管理方案⑹持续地对经济组织得风险管理方案和风险管理战略的实施情况和适用性进行监督、评估与反馈。 PS:掌握风险、风险管理的概念,纯粹风险与投机风险的区别;理解风险的构成要素、风险管理的目标;了解风险的特点、分类方式,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 第二章:保险概述 1.保险有哪些学说? 答:一、损失说:⑴损失赔偿说 ⑵损失分担说 ⑶危险转嫁说 二、二元说:⑴否认人身保险说 ⑵择一说 三、非损失说:⑴技术说

国外农业保险现状

而相比国外发达国家,自2世纪3年代以后,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等国先后开始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验。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农业保险制度。这些国家不仅建立了完善的法律体系,国家通过加大政府补助,承担农业保险大部分费用。同时也采取一系列其他有力措施来保证农业保险的实施,比如美国就建立了一套政府主导、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的农业保险体系 国外农经专家认为,农业科技、农业投入、农业保险是现代农业发展特别是农业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农业保险是通过保险的手段管理农业生产风险的制度安 排,是市场经济和开放经济条件下政府进行农业支持和保护的有力工具。农业保 险始于两百多年前西欧的农作物雹灾保险。最早是德国,其后法国、美国、奥地 利、丹麦、瑞士等一些国家也先后开办了农作物雹灾保险。同时,牲畜保险、森 林保险也在欧洲大陆广泛开展起来。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农业保险 制度。随着世界各国对农业保险地位认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重视农业保险的建 立和完善,并把建立国家支持的农业保险制度作为促进农业发展、保护农民利益 的重要政策手段。 一、国外农业保险经营主要模式 (一)政府主导、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美国模式 美国从1939年开始实施政府农作物保险计划,至今已经有近70年的历史。 农作物保险制度经过了多次的改革,形成了目前的政府主导、私营商业保险公司 经营的模式。这种模式是以国家专门保险机构主导和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主要特点。 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只负责规则的制定、履行监督等职能,并提供再保险,政府 对农业保险保费、经营管理费用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而农作物保险的直接业务 全部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或代理。它有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托,利用优惠 政策诱导商业性组织介入其中,最终实现政府淡出、市场主导农业保险的局面。 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来看,它先是一种强制安排,通过诱致性制度实现制度的演进。 为了提高参保率,政府对农业保险采取自愿保险与相对的强制性保险相结合的方 式。 (二)政府主导、政府成立公司经营的加拿大模式 加拿大于1959年通过《联邦农作物保险法》,该法授以联邦政府和省政府 共同支持办理农作物保险,建立联邦和省二级政府组织的农作物保险机构,由其

农业保险经营模式改革研究

农业保险经营模式改革研究 保障保险行业兴起于国外,近几年间才在我国发展起来,由于最开始人们对于保险持有一种抵触心理,导致保险行业的发展情况并不理想。随着我国农业发展各项问题的出现、扶贫政策的不断完善,农业保险已成为我国农村扶贫的一项新兴政策。但由于农村地区较为偏远,宣传不到位、保险用语较为专业,农民理解不到位导致农民对于农业保险存在诸多的误解与偏见,导致农业保险施行较为困难。如何有效推行农业保险,已成为我国政府相关部门与保险公司共同关注的问题。 1对农民进行专业的农业保险知识宣传 农业保险能否健康良好发展,主要取决于我国农民的购买意愿与购买情况。只有购买量达到一定程度,保险公司才能将这部分资金进行有效的运作,当出现自然灾害时有足够的资金对农民进行赔付。但是,在我国农村等偏远地区,由于农民的文化水平与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对于保险的认识十分匮乏,绝大部分农民不了解保险的真正意义及如何使用,有些人甚至认为保险等同于传销。由于存在一种侥幸心理,认为天灾不会发生在自己身边,所以认为参与保险只不过是白白交钱。还有一些人认为既然参与了农业保险,那么就必须能通过保险赚钱,否则参与保险就毫无意义。针对上述情况,最重要的是要对农民加强农业保险知识的宣传,使农民真正明白农业保险的好处,从而主动、自愿参与保险。具体的方法有以下几种:①在农村各个显眼的地方张贴海报,宣传农业保险活动及国家相关政策;②利用村内的广播在农闲时演讲宣传;③效果最好的是派遣专业人员到农村进行现场宣讲,在当地开设专门的咨询部门,为农民解答一些较为难懂的问题[1]。不管采用哪一种宣传手段,都要保证宣传用语简洁明了、通俗易懂,避免出现大量的专业性术语造成农民不易理解。 2政府部门不断完善相关法案与保障制度 任何工作要想良好、有效地开展,都需要拥有一套完善的公平合理的规则与法案作为依据。由于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时间较短,各方面的法案与保障制度仍不完善,很有可能出现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或有人恶意利用保险漏洞的情况出现,为了避免这类恶劣情况的发生,政府部门相继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相关法案与保障

农业经营新模式

新型农业经营模式 一、CSA 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简称CSA。从字义上看,“社区支持农业”指社区的每个人对农场运作作出承诺,让农场可以在法律上和精神上,成为该社区的农场,让农民与消费者互相支持以及承担粮食生产的风险和分享利益。CSA的概念是不要中间商来操纵当地的食品经济。它可以恢复农民和消费者之间的友好关系。CSA的重要原则是农民在具有生态安全的农业系统中生产能带来健康的食物,消费者也是“股东”,也要承担生产耕作的风险,比如可能遇到自然灾害等等。CSA背后所蕴含的理念是建立起本地的食品经济体系并创造一个环境,在这个环境下,农民和消费者一起工作来实现食品保障和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CSA没有一个特定的模式。每个社区都有各自不同的因素和条件,因此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模式。通常,CSA是由一群消费者发起的,这些消费者一般都关心自己的食品、健康和环境。他们承诺支持一个或一群农民生产有益健康的食品,食品的价格应该使农民能够持续地经营自己的农场。 优点:1、城市社区居民一次性交付一年的菜钱,与农民共同承担风险,增强彼此的信任,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城乡交流。 2、农民预先收到订金,有利于农业资金运转。 3、社区居民直接从农民手中预订蔬菜,解决了农村蔬菜的销路问题。 4、方便社区居民更直接的吃到清洁绿色有机蔬菜。 二、生态循环农业 生态循环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

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简单地说,就是在良好的生态条件下所从事的“三高农业(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它不单纯地着眼于当年的产量,当年的经济效益,而是追求三个效益(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使整个农业生产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把人类梦想的“青山、绿水、蓝天、生产出来的都是绿色食品”变为现实。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上一些农业发达国家出现了生态农业,引起了各国普遍重视,且发展势头很快,大有不可阻挡之势。 优点:1、通过物质循环利用,减少生态系统物质流和能量流的物质和能量损耗,使相同的生产原料能产生更大的效益。 2、通过生物间的互利共生关系,增大生产效益。 3、通过食物链与食物网模拟自然的生态系统,生产出的农产品更清洁无公害。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农业产业化经营其实质就是用管理现代工业的办法来组织现代农业的生产和经营。它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围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为一体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优点:1、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以来,是农民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但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

保险学原理习题与答案

《保险学原理》试题 一、单选题(共61题) 1.由于电线老化未及时维修,以至发生断路进而引起火灾,造成人员伤亡。导致该起人员伤亡的风险事故是()。 A.电线老化B.火灾 C.电线老化未及时维修D.电线断路 答案:B(见P13:第一章风险与保险——风险因素也称风险条件,是指引发风险事故或在风险事故发生时致使损失增加的条件。) 2.王某是某寿险公司重大疾病险的被保险人,在一次单位体检 中几乎从不参加体检的王某也在体检队伍中,体检中发现其患有肝癌而且已到晚期,保险人在核赔中发现王某平时的生活方式非常糟糕:无节制的抽烟、酗酒,几乎每天在外暴饮暴食,起居极为不合理,才导致了如此严重的结果。就造成王某健康状况如此严重结果的风险因素类型而言,属于()。 A.道德风险因素B.物质风险因素 C.心理风险因素D.投机风险因素 答案:C(见P13:第一章风险与保险——风险因素通常可分为三类:实质风险因素、道德风险因素和心理风险因素。心理风险因素是指与人的心理状态有关的 无形因素。) 3.在风险管理的各种方法中,人们之所以选择保险,其目的是()。 A.在事故发生前降低事故发生的频率 B.在事故发生时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C.改变引起意外事故和扩大损失的各种条件

D.通过提供基金对无法控制的风险作财务安排 答案:D(见P20:第一章风险与保险——保险是转嫁风险的处理方式,投保人以交纳保险费为代价向保险公司投保,可以把不能回避和排除的风险转嫁给保 险公司,是对风险做的一种财务安排。) 4.通常,如果风险所致损失频率和幅度低,损失在短期可以预 测以及最大损失不影响企业或单位财务稳定,适宜采用的风险管 理方法是()。 A.自留风险B.转移风险 C.避免风险D.分散风险 答案:A(见P20:第一章风险与保险——自留风险是指对风险的自我承担,即企业或单位自我承受风险损害后果的方法,通常在风险所致损失频率和程度低、 损失短期可预测以及最大损失不影响企业或单位财务稳定时采用。) 5.风险不能使大多数的保险对象同时遭受损失是可保风险的前 提条件之一,这一条件要求损失的发生具有()。 A.分散性B.集中性C.同质性D.规律性 答案:A(见P21:第一章风险与保险——可保风险是指可被保险公司接受的风 险,可保风险应该满足几个条件,风险必须是分散的,也就是风险不能使大多数 的保险对象同时遭受损失。) 6.在团体寿险中,受益人的指定权仅仅归()所有。 A.投标人B.保险人C.代理人D.被保险人 答案:D(保险公司用一份保险合同为团体众多成员提供保险保障的一种保险 业务是团体保险,投保人是符合业务规定的法人团体,被保险人是雇员(职员), 实务中团体保险受益人只能由被保险人指定。) 7.某向某举债300 万,承诺半年后归还100 万,结果某很守信。半年后传来的消息说某身体每况愈下,某担心一旦 某有不测而危及到自己的利益,故以某为被保险人向某寿险公 司购买了 5 年期寿险。仅就保险利益的审核而言,保险公司正确

国外农业保险发展的经验与启示(doc 15)

国外农业保险发展的经验与启示(doc 15)

国外农业保险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摘要:农业保险在经过200多年的探索发展后,各国都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独特的经营体制与经营模式,考察其发展演进的经验与教训,对中国农业保险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文章将以若干发达国家农业保险的实践与经验作为起点,在对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特点作出比较和基本评价的基础上,提炼出对国外农业保险发展的一般规律,并据此揭示对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农业保险,经验,启示 一、研究综述 在通常的理解上,农业保险是指专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经济损失提供的一种保险。近年来,农业保险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正在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和有关方面的广泛关注。目前,对于农业保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从理论层面探讨农业保险的生成的原因。学者们对这个问题基本形成了共识,并将其原因归结为其农业保险的市场失灵。比如,刘京生(2003)认为农业保险具有商品和非商品两重性;李军(2004)提出农业保险应当属于准公共物品;庹国柱(2004)主张农业保险是介

(2003)提出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两种模式:一种是政府主办,政府设立相关机构经营的模式;另一种是政府引导,实行商业性保险公司经营的模式。赵学军(2004)从政府干预的角度,认为农业保险的市场失灵,需要政府的干预,特别是政府的财政支持。胡秋明(2004)认为农业保险走出困境的出路就是制度创新,而组建国家农业保险公司是推动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关键所在。 总的来看,目前学术界对中国农业保险问题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认真研究和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对于加快我国农业保险的顺畅发展,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国外农业保险的兴起 农业保险始于两百多年前西欧的农作物雹灾保险。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农业保险机构的国家(1791年),也是最早开办农作物雹灾保险的国家(许谨良,2000)。此后法国、美国、奥地利、丹麦、瑞士等一些国家也先后开办了农作物雹灾保险。同时,牲畜保险、森林保险也在欧洲大陆广泛开展起来。农业保险之所以最早发生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主要是因为农业在这些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已经大规模地走上了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农业自身经营和发展方式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客观地提出了对保险的需求,于是一些私人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始

农业保险模式

结合国内外农业保险长期的实践经验和我国的具体国情,以下两种模式也许是比较好的选择。 (一)政府主办并组织经营的模式 形式上可采取设立隶属于中央政府的农业保险公司或由中央政府统一组建政策性的全国农业再保险公司。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政府农业救灾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利用保险和再保险机制,使农业风险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最大程度的分散。具体实践中可根据各地情况的差异将农业保险的决策和经营主体下放到省、市。自治区。由各地农业保险公司独立经营,自主决策。 (二)政府诱导型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 政府诱导型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是指政府从农业保险经营主体中退出。让位于私人保险,同时改变政府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直接补贴的形式和手段,以建立对私人保险诱导机制为主,最终引导农业保险走上市场化发展模式为目标。政府的退出将给私人保险留下发展的空间,政府科学合理地引导和诱导机制的建立有助于私人保险机构克服市场化经营的障碍。具体措施上可通过建立农业巨灾损失基金、创新经营管理技术、开放农业保险市场、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等来实现。 保监会在2003年11月完成了一份《建立农业保险制度》的初步方案,提出农业保险制度的总体设计是建立多层次体系。多渠道支持、多立体经营的农业制度框架,充分发挥国家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以适应我国农业保险的需要,满足广大农民参与保险的需求。可以预见,随着鼓励商业保险公司积极介入农村和农业保险业务诸多政策措施的出台,加上保险业同仁的真抓实干、共同努力,保险保障必然惠及广大农民,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必将得到极大促进,从而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模式分析 借鉴国外的经验,目前有四种可供选择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制度模式,即政府主办、政府组织经营的模式;政府支持下的合作互助经营的模式;政府支持下的相互保险公司经营的模式;政府主导下的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模式。

生态农业经营模式

生态农业经营模式 1、生态农业经营形式 1.1传统生态农业模式 广西、浙江中南部地区水田农业模式比较典型,其主要包括水稻、萍以及鱼,能够在农业模式中共生,将水田分为垄上和垄下两个部分,上部分用于种水稻,下部分用来养萍和鱼,属于立体的生态结构,使农业与渔业共存在一个经济性生态系统中。 1.2新型生态农业模式 1.2.1北方生态农业经营模式 北方生态农业经营采用四位一体模式,此种生产经营模式中包含庭院经济和生态农业两个重要因素,基于经济学、生态学、工程学等角度而建立。四位一体的结构是以太阳能为主的动力生产,从而带动沼气的产量。结合种植业与养殖业,利用质能的转换在土壤上实现全封闭组合系统,其中包括沼气池、采光温室、牲畜舍以及厕所4个区域,因此称之为四位一体的生态农业经营模式。 1.2.2南方生态农业经营模式 南方生态农业经营采用猪-沼-果模式,主要以沼气为主,成为林业、果业以及畜牧业等生产链中的纽带,以此推动生态农业规模的发展。每户居民都具备沼气池、养猪、种果树。这种经营模式非常适合南方地区,在江西赣南地区已经有大约25万户居民采用,且取得非常高的经济效益。 1.2.3西北生态农业经营模式

西北生态农业经营采用五个配套模式,我国西北地区的特征是干旱缺水,在这一基础上建立生态经营模式需要全面考虑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五个配套经营模式正是为了能够延续这一地区农业持续性发展而构建的。这种模式需要每户配套果园、蓄水窖、暖圈、营房以及沼气池。经营模式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土壤,之后是其生产的纽带———沼气,以构成农业推动牧业、牧业促成沼气、沼气助长果实、林牧相匹配的配套经营模式,并使之满足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要求。 2、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基本特征 从各地区间开展的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可以看出,实践中的生态农业各具特色,但发展路线与规律却相同,都是围绕资源整合利用与生态系统循环,从而引导各地区的农业生产经营建立在利用有效资源重组与生态环保的大方向上。 2.1综合性 纵观生态农业的整体系统可以看出,其具有组织与发展功能,能够将主要元素衔接起来促进下级生态农业的发展。生态农业系统综合性的整体功能是以农业为切入点,在经营运作的过程中严格遵守整体、协作、循环以及再生的原则,对系统中主要元素进行次序规划并合理调节与优化生态农业系统结构,使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生产结构与农业阶梯产业合并在一起,进而促进整体性的综合发展,在综合系统中各个元素之间能够相互促进、相互协调,从而全面提高生态农业综合生产力。 2.2多样性

《保险学原理》模拟试卷(三).doc

《保险学原理》模拟试卷(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风险会随着经济发展、技术发展、法律制度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说明风险具有( ) A.不确定性 B.普遍性 C. 客观性 D. 发展性 2、下列哪项形式不是风险管理中所指的损失() A.丧失所有权 B.预期利益 C.支出费用和承担责任 D.精神打击 3、保险与储蓄的共同点是( ) A.都是为了应付未来的不确定性风险,保障未来的生产、生活 B.都有互助因素 C.都是无代价的 D.都存在风险转移 4、被保险人的风险程度属于正常范围的人身保险叫(): A、完美体保险 B、标准体保险 C、次标准体保险

D、弱体保险 5、第一家海上保险公司于出现在()。 A. 1424年佛罗伦萨 B. 1424年在比萨 C. 1424年在伦敦 D. 1424年在热那亚 6、以下关于人身保险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人身保险不可以超额投保 B、人身保险计算保险费的基础是保额损失率 C、人身保险大多是给付性保险 D、根据补偿原则,人身保险的保险人有代位追偿的权利 7、为适应人们的多种需求,国际市场和我国大多数保险业务都采取()。 A.强制保险 B.自愿保险 C.商业保险 D.社会保险 8、当人身保险的投保人和保险人不是同一人时,投保人是保险合同的()。 A. 当事人 B.关系人 C.辅助人 D.客体 9、保险合同的客体是()。 A. 被保险人 B.投保人 C.保险金额 D.保险利益 10、保险单和批单比较,保险单的效力()批单 A. 小于 B.大于 C.等于 D.不能比较 11、下列合同中,属于定值保险合同的是()。

论建立健全我国的农业保险制度_国外农业保险模式的借鉴

论建立健全我国的农业保险制度 —国外农业保险模式的借鉴 黄英君 摘 要:国外农业保险发展的多种模式,启示我们应以国情为基础,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健全我国的农业保险制度。要健全农业保险立法,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政策性业务商业化运行的模式,设立农业巨灾专项风险基金,推动多渠道、多经营主体的组织形式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并构建农业再保险体系,以农业保险的发展切实地为“三农”服务,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 关键词:农业保险;模式选择;农业风险;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F84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86(2005)12-0015-04 作者简介:黄英君(1979- ),男,河南商丘人,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博士生(四川成都 610074)。 重庆社会科学 2005年第12期(总第132期) Chongqing Social Sciences 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同时又是个充满风险的弱质产业。我国农业生产一直承受着自然与市场的“双风险”,而农业保险发展滞后,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要真正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保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必须加强对农业保险的研究,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建立较为完善的农业保险制度。党中央、国务院曾多次表达了对农业保险的关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农户在承包期内可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逐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这一决定无疑对发展农业保险有深远的意义。中国保监会有关负责人也曾多次表示了应积极发展农业保险。2004年3月1日,中国保监会正式批准上海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筹建。2004年7月13日,由吉林通化钢铁集团等5家省内企业共同发起设立,总部设在长春的吉林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宣告成立。显然,中国已经从各个层面加大了建立与健全农业保险制度的步伐。世界上各个国家都十分重视农业保险。各国政府把农业保险视为农村救济、农业贷款、农产品价格保护、农民福利等政策的一部分,来稳定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本文尝试总结了目前世界各国农业保险制度模式的基本特征,以期能借鉴世界各国农业保险有益经验,立足国情建立和健全我国农业保险制度,更好 地为“三农”服务做好准备。 一、世界各国发展农业保险的制度模式世界上约有40多个国家推行农业保险。由于农业风险的相对集中性、风险损失的相对严重性、风险承担者的分散性、风险的明显区域性等特点,以及农业保险的“准公共物品”的特性,许多国家采用了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方法,即国家通过设计合理的运行机制、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主要是经济、法律上的支持),使国家(各级政府)、企业(保险公司)和农民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在开展农业保险的过程中相互协调:国家通过支持保险公司开办农业保险,来实现发展农业以稳定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社会目标;保险公司通过开办农业保险,实现获得经济效益的企业目标;投保农民个人则是农业保险的直接受益者,以少量的保险支出获得比较稳定的生产收入,把农业风险转嫁出去。 根据世界各国发展农业保险的历史、特点、操作方式、地域特征以及法律制度、社会、经济等特点,形成了以美国、加拿大、前苏联、日本、法国、德国、斯里兰卡、菲律宾等国农险制度为典型代表的制度模式。一般地,从保险体制和组织机构来看,农业发展保险模式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以政府为主导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国家专门保险机构主导和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主,以美国、加拿大为代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农业保险发展机制与模式研究”(批准号:03BJW106)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浅谈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定稿

浅谈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气候多变,农作物病虫害种类繁多,农业要想获得高速发展离不开农业保险的保驾护航,而我国的农业保险却严重滞后,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对于确保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加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入手,分析了我国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探索发展我国农业保险的对策。 【关键词】政策性农业保险制约因素对策制度 一、引言 近几年来各地发生禽流感、干旱、台风不断,使当地农民的生产活动受到严重影响,2009年第6号热带风暴“莫拉菲”经过福建等省,所到之处的经济作物一夜之间荡然无存。“这场灾难让我过去20年的努力几乎白费。”福建省某刘姓村民对记者说,“当时我也想过保险,可是不知道去哪里寻求保障”……作为世界上农业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中国脆弱的农业,农业的发展亟须保险的有力保障和支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国家的长治久安,我国同时也是一个是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国家防总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说,受自然气候影响,我国每年单是旱灾农就使经济作物受旱面积达3亿至4亿亩,每年损失粮食近158亿公斤,占各种自然灾害损失总量的60%。灾害严重威胁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威胁着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农业问题的重点是增产增收,但同时要考虑按市场规则,用保险方式补偿灾害损失,防止减产减收。农业保险就是为了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因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经济手段。去年在一些省市发生的禽流感疫情,如果不是政府及时出台相应的补贴政策,许多上规模的养殖户、禽类加工龙头企业有可能遭受重创。但政府这种救急性的补贴,总非长远、根本之策。现实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再一次提醒我们:加快农业保险,不能再对付了,不能再犹豫了! 二、农业保险的定义及分类 农业保险是指专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 我国开办的农业保险主要险种有:农产品保险、生猪保险、牲畜保险、奶牛保险、耕牛保险、山羊保险、养鱼保险、养鹿、养鸭、养鸡等保险,家禽综合保险,水稻、蔬菜保险,森林火灾保险;烤烟保险、西瓜雹灾、香梨收获、小麦冻害等保险。

应用文-论我国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

论我国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 '(一)建设 主义新农村和广大农民的迫切需要。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自然灾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受灾面积广,成灾比例高。2004年全国农作物洪涝受灾面积11590万亩,成灾面积6280万亩,受灾人口1.17亿人,直接 损失600多亿元。广大农民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脆弱,急需提供风险保障。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形式不断创新,农民收人水平和风险意识提高,保险有效需求明显增加。 (二)当前我国农业保险停滞不前的局面亟待改善。近年来“三农”问题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了“探索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指示,对农业保险的 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随着保险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人保等保险公司的海外上市,极大地限制了保险公司内部用商业性业务利润补贴农业保险亏损的做法,农业保险业务急剧萎缩,与当前我国农业基础地位及保险业发展状况极不适应,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的农业保险制度。 (三)农业保险政策性特点的要求。农业保险的特点是保险经营成本高,风险高,费率高,有些农险产品的保险费率甚至超过10%,远远高于其它险种费率水平,而农民支付保费的能力十分有限,保险覆盖面小,赔付率高,农业保险的这种准公共晶属性,如果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来提供准公共产品,必然会出现供给不足,如果没有政策和 资金支持,商业保险公司很难承担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发展的重任,因此必须建立与农业保险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和经营模式。 (一)构建我国农业保险新模式的基本思路。根据目前我国农业和农业保险政策性特点的要求,改变传统商业性农业保险经营形式,构建农业保险新模式的总体思路应是建立多层次体系、多渠道支持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农业保险不能等同于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其它险种,完全实行商业经营,也不可能完全依赖国家财政补贴或照抄照搬外国的任何。一种现成模式,应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各地特点的多种模式并存,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新模式。 (二)积极借鉴国外农业保险的发展模式。根据世界各国发展农业保险的历史、特点、操作方式和法律制度的不同,农业保险大致可以分为五种不同的模式。一是政府主导模式,如美国、加拿大模式;二是政府支持下的相互会社模式,如日本模式;三是政府垄断经营模式,如前苏联模式;四是民办互助模式,如西欧模式;五是国家重点选择性扶持模式,如亚洲发展中国家模式。在以上五种模式中,美国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最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美国的农业保险由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 ,负责对全国性农险险种的费率厘定,对经营农险的商业性保险公司进行指导和检查,提供管理费补贴,国家对农险给予免税和法律支持。2004年美国各家经营农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共收入保费41.9亿美元,其中政府对农险的补贴为24.8亿美元。美国这种在政府支持下商业保险公司办理农业保险的模式,在许多国家得到推广和使用。 各国农业保险在政府支持下,给予了一定的补贴,以此促进了农业保险的发展,但这种补贴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公平角度上说,受益的只有少部分人,如美国有300万农民,仅有约30多万人参加了政府支持的农业保险 。政府不仅补贴保费,还要补贴管理费,业务规模越大,补贴费用越高。墨西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就因为政府补贴过高,而被迫停止。 (三)我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选择。借鉴国外农业保险的 ,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比较分析

1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比较分析 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科技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机制。 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农户); 2、专业市场带动型(市场+农户); 3、特色主导产业带动型(规模特色产业+农户); 4、服务组织带动型(服务组织+农户); 5、农业园区带动型(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示范园+农户型); 6、中介组织协调型(“农产联”+企业+农户); 7、其他组织模式(主要以以上几种模式衍生而出)。 1.1 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农户) 这种模式是以经济实力较强的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和供应企业或农户品的加工和销售企业为龙头,对某一农产品实行系列化生产经营,带动农产或相关的生产企业发展优势产业和重点产品,联结生产基地和农户,形成紧密程度不同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 ①龙头为农民承担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 ②“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有效地改变了过去那种企业与农户利益直接对立的状况,建立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 ③龙头企业与农户在资金、土地、劳动力和技术市场生产要素上实现了优势互补,龙头企业负责技术、资本密集、风险大的部分,劳动密集和风险小的部分交由农户负责,形成新的生产力。 龙头企业与农户结合,既发挥了大规模经营的优越性,又弥补了农业小生产在经营环节上的缺陷,调动了农户生产的积极性,实现了更高层次上的双层经营。 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 ①受市场供求变化的影响,农户品的供求关系难以稳定; ②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尚不完善。 1.2 专业市场带动型(市场+农户)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 ①成为农产品的集散地,加快了农产品流通速度; ②减少了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了交易费用。 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 ①市场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尚需完善; ②农村流通中介组织还未发展完善,还需要培育专业化的经纪人队伍及提高农民参与流通的组织化程度。 1.3 特色主导产业带动型(规模特色产业+农户)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 ①投资少、易起步、风险小,尤其适合经济欠发达地区。 ②资源优势相对突出,生产专业化水平较高,形成了专业村、专业乡。 ③形成产、加、运、销为一体的产业群体。 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

国外农业保险制度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农业保险制度比较及对我国的启 示 1

2

国外农业保险制度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 一、农业保险市场制度供给的国际比较 从世界各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历史、特点、操作方式以及法律制度上看,一般可将其制度模式归纳为以下五种形式: (一)政府主导模式 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其主要特点是以国家专门保险机构主导和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主,有健全完善的农作物保险法律体系;政府补贴较高,并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实行强制与自愿保险相结合的投保方式。 (二)民营保险相互会社模式 以日本为代表,其主要特点是政策性强,经过立法对主要的关系国计民生和对农民收入影响较大的农作物和畜种实行法定保险;经营组织具有互助性和民间色彩;中央政府进行监督和指导并对保费和管理费进行补贴。在农业保险体系设置上,日本的农业保险组织形式采用”三级”村民共济制度,将农业风险在全国范围内分散。 (三)政府垄断模式 以前苏联和原东欧部分国家为代表。这种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障型模式的特点是以统一的国家农业保险机构(在前苏联是国家保险总局)采用对全国农业保险实行垄断经营、强制保险,政府成立相关基金 3 2020年5月29日

帮助降低农业保险经营中存在的高风险,并补贴大部分经营管理费用等措施。当前,这种模式因前苏联解体,已经近乎消失,但对农业保险制度的发展依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四)政策优惠模式 以西欧国家为代表,主要包括法国、荷兰、西班牙等国。主要特点为没有全国统一的农业保险制度和体系,农业保险主要由私营公司、部分保险相互会社或保险合作社经营,政府不直接参与农业保险的经营。投保为自愿行为,国家为了减轻参加农作物保险农民的保费负担,也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和税收等政策优惠。 (五)国家重点选择性扶持模式 以亚洲发展中国家为代表,主要包括泰国、印度、菲律宾、巴基斯坦等国。主要特点:一是农业保险主要由政府专门农业保险机构或国家保险公司提供;二是承保以本国主要农作物为主,目的就是确保粮、棉生产的稳定;三是农业保险具有强制性。政府负责保费补贴和保险公司的业务费用补贴,政府金融机构经过贷款资金进行支持,将保险与金融机构贷款结合。 尽管世界各国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各具特色,但在实际运作中却有一定的共性。主要做法包括: (一)以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为推动农业保险发展的基础 如美国以1980年的<联邦农作物保险法>和<1994年农作物保险 4 2020年5月29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