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E_business与E_commerce译文探究_张政

E_business与E_commerce译文探究_张政

E_business与E_commerce译文探究_张政
E_business与E_commerce译文探究_张政

英汉委婉语的定义

英汉委婉语的定义 来源:《英汉委婉语的对比与翻译》作者:刘瑞琴,张红 摘要:委婉语在英.汉两种语中的使用历史由来已久。委婉语产生的主要的心理基础是“忌讳”和“文明礼貌”。在日常语言交际中,特别是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人们为了避免引起不快、减轻交际压力、对某些概念火事物总是避免直接提及;谈论到某些话题或使用某些词语时,大都采用不同程度的“回避”,以避免引起不快,不满或有可能损害感情或关系的语言。为了达到表达思想、交流信息的目的,人们就采用迂回曲折的方法,使用一些模糊或听起来顺耳、令人愉快、彬彬有礼的词语。这种语言现象就是委婉表达法{euphemizing}.委婉语表达法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策略,是交际双方表达情意的重要桥梁,是一种特殊的交际语言艺术。委婉表达法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它既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方面,又应用于国家政治、经济、外交等重大交际活动中,可以说,委婉表达法与人们的日常交际活动密不可分。由此,在不同文化中产生了大量的委婉语{euphemism}.英汉委婉语的产生也是如此。 关键词:委婉语回避迂回曲折。 1.英语委婉语{euphemism}的定义 英语中的委婉{euphemism}一词,是从希腊语借用而来的。在古希腊语中,emus为“好”“听起来好”的意思,phase为“说话”的意思。两部分合起来的字面意思就是“用好听的话或令人愉快的方式表达”Random House College Dictionary将euphemism定义为:the substitution of a mild indirect or vague expression for one thought to be offensive, Harsh or blunt.意思是“用一种愉快的、委婉有礼的、听起来顺耳的词语来代替令人不快的、粗鲁无礼的、听起来刺耳的词语”。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New Edition}中对euphemism作了比较详尽的解释:use of other, less exact but milder or less blunt words or phrases in place of words required by truth or accuracy: “Pass away”is a euphemism for “die”.“Queer” is a modern euphemism for “homosexual”.这段解释的意思是说,委婉语使用一些不太准确的、较委婉、温柔和或者不那么直率的词语取代另一些事实上就是那么真切的词语,如用pass away{去了}代替die{死},queer{奇异的}代替homosexual{同性恋的}。英语euphemism 就是用一种比较温和悦耳、婉转含蓄的说法,去代替比较粗鲁刺耳、令人不快、伤心或不宜直言的说法;或者是把话说得转弯抹角,使语言显得生动活泼、幽默风趣一些。例如: And ,it being low water, he went out with the tide.正是退潮的时候,他跟水一道去了。---Charles Dickens David Copperfield He went out with the tide是he was drowned的委婉说法。关于“死亡”,英语中有许多委婉说法:pass away, to be no more, to be gone, to go west, to fall asleep, to lose one’s life, to breathe one’s last, to meet one’s Maker, to go to glory等等,正像汉语中也有“作古”“去世”“逝世”“与世长辞”“不在了”“归西”“长眠”“停止呼吸” “升天”“会见祖先去了”等不同的说法。 In private I should merely call him a liar. In the press you should use the words:“reckless disregard for truth.”and in Parliament——you regret he“should have been so misinformed”. 在私底下,我就会干脆把他叫做撒谎者。在报刊上你却要用这样的字眼:“粗心大意地忽视了事实”而在议会里—你就要表示遗憾,因为“竟然得到了如此错误的信息”。——

勒菲弗尔操控论视野下的十七年文学翻译_刘彬

收稿日期: 2009-12-16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09Y B A 005) 作者简介:刘 彬(1974-),男,湖南长沙人,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清华大学外语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勒菲弗尔操控论视野下的十七年文学翻译 刘 彬 (清华大学外语系,北京100084) 摘 要:建国初17年间(1949)1966),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文学翻译高潮。这一时期经历了从主要译介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到广泛引入以反帝反封建为主题的古典和经典英美文学作品及亚非拉反殖民主义作品的过程。从勒菲弗尔操控理论所强调的意识形态、诗学形态和赞助人等因素来看,在当时翻译政策和文艺思想指导下引入的外国文学作品对于巩固新生共和国政权、传播马列主义思想体系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勒菲弗尔;操控理论;意识形态;诗学形态;赞助人中图分类号: 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22X (2010)04-0093-05 0.引言 对于建国17年(1949)1966)的文学成就,许多当代文学评论家都认为没有太多评论的价值。德国汉学家顾彬(W 1Kubin)曾说道:/但以貌似客观、积极的方式来谈论1949年以后几十年的中国文学却是无益的。0(2008 :12)在国内,丁帆、王世沉认为,建国后27年文学(包括文革10年)缺乏现代性元素。(1999:58)笔者认为,翻译是文学创作的重要途径,译介则是促进本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手段。1949至1966年这17年间文学译介的发 展过程长期以来未被论及,究其原因有二:一是许多人误以为17年没有什么文学译介或译介成就不大;二是以为17年文学译介完全意识形态化了,没有什么研究价值。(方长安,2002:79)本文运用勒菲弗尔翻译即操控的宏观理论,研究建国后17年的文学翻译状况,用实证的观点来探讨该时期的基本倾向,客观地描述其中的特色和取得的成就,认为全球本土化是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必然趋势。 1.翻译即操控论 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由来已久,但对这一问题的深入讨论却还是近年来的事情。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勒菲弗尔(A 1Lefevere)、赫曼斯(T 1H er m ans)和国内蒋骁华、王东风等学者针对意识形态对翻译,尤其是对文学翻译的操控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以翻译文化研究学派的代表 勒菲弗尔的操控理论更加系统,更加完备。勒菲弗尔明确提出,翻译当然是改写;一切改写,无论意图如何,都反映一定时间阶段的意识形态和诗学形 态;改写是在权力操控下进行的,有助于一种文学和一个社会的进化。他进而提出:重写可以引进新观念、新流派、新词语;因此翻译史也是文学的革新史,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影响史。(L e fevere , 2004b : v ii) 勒菲弗尔操控论的详细描述体现在其 5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制控6一书中。勒菲弗尔指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改写主要受3 个方面的限制:意识形态、诗学形态和赞助人。在这里,对意识形态的理解不能局限于政治领域,而应理解为由用于规范我们行为的模式、惯例、信仰所形成的框架体系,它对于文学作品的形式以及主题的选择和展开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L e fevere , 2004b : 16) 意识形态可能是译者所信奉的,也可能 是某个赞助人以某种限制形式强加给译者的。(L efe -vere ,2004b :41) 诗学形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 指文学技巧、文类、主题、人物原型、情境和象征;另一方面是指文学作为一个整体在社会体系中扮演的角色。一旦诗学形态形成,就会在文学体系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约束其必须取得社会认同。 (Le fev ere , 2004b : 26) 赞助人是指那些可以促进或阻 碍文学的阅读、书写或重写的力量,可以是一些个人、宗教团体、政党、社会阶层、权力机构、出版 第33卷 第4期2010年7月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Journal o f PLA U n i versity o f Fo re i gn L anguages #93#

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813法语翻译与写作

科目代码:813 四川外国语大学 XXXX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名称:法语翻译与写作 答题要求: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否则不给分。全卷150分,3小时完成。 一、法译汉(共50分) La réussite scolaire des enfants est pénalisée en cas de divorce ou de séparation des parents,quel que soit leur milieu social,selon uneétude réalisée par l’Institut nationale d’études démographiques(INED)pour la revue Population et Société. Malgréune certaine banalisation du divorce et la démocratisation desétudes au cours des dernières années,qui a fait progresser le nombre de bacheliers(法国中学毕业会考合格者),lesécarts de réussite se sont maintenus entre les enfants qui ont connu la désunion des parents avant leur majoritéet ceux qui en ontétépréservés. Dans les milieux les moins favorisés,lorsque la mère n’est pas dipl?mée et est séparée du père,un enfant sur deux quitte le système scolaire sans aucun dipl?me,contre “seulement”un sur trois lorsque les parents sont ensemble. Dans les milieux plus favorisés(cadres,professions intermédiaires),ce sont surtout lesétudes supérieures qui souffrent de la désunion des parents,avec les chances d’obtenir un dipl?me du second cycle universitaire qui se réduisent de45à25%lorsque les parents rompent leur union.Mais lesétudes strictement scolaires aussi sont affectées, avec un taux d’échec au bac qui double en cas de séparation des parents. 二、汉译法(共50分) 学汉语的外国人一天比一天感到自己要面对这样的“现实”,它们用中文表达起来完整又具体,但是很难翻译,因为语言是不同文化和不同思维方式的反映。我无意谈论诗歌,它由于其语言等级的特殊性,具有自身的难以翻译的特点。 在中国,“单位”这个概念常被译成“unitéde travail”,它所隐含的意思远不止我们工作的场所。我们不仅“属于”它,它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当“单位”一词与“文明单位”联系起来,这四个字就会被刻在一个金色的牌匾上,挂在进门的大厅里。有时候,会对外国来宾翻译成?unitécivilisée?。最好还是闭嘴吧,因为如果说找不到正确的短语来翻译”文明单位“的意思的话,这个译法就贻笑大方了。

翻译等值理论探究

翻译等值理论探究 〔摘要〕“翻译等值理论”是西方翻译理论中的核心概念。翻译等值也是翻译活动的最终目标。本文旨在通过对该理论的分析, 运用具体例子探讨表层直译、深层意译以及语用修辞层面的翻译等值。 〔关键词〕翻译等值;表层;深层;修辞层 一、翻译等值理论 翻译“等值”或“对等”(equivalence)作为翻译标准,是现代翻译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语言学派关注的主要思想,很多西方翻译理论家在阐述自己的译论主张时,往往都离不开对翻译等值问题的探讨。“等值”是几乎所有现代理论着述中的中心术语。近二三十年来,随着西方翻译理论的引进,我国学者对翻译等值的研究也异常活跃。翻译研究中等值概念的引进,极大地促进了翻译学研究的发展,加深了人们对翻译的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翻译实践。现代第一个明确提出等值翻译理论的是前苏联语言学派代表人物费道罗夫他在《翻译理论概要》中提出了“翻译等值”理论:“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外一种语言在内容和形式不可分隔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他坚持译文与原文之间完全可以确立确切对等的关系。而翻译等值“就是表达原文思想内容的完全准确并且在作用上、修辞上与原文完全一致”。等值概念本身由于其模糊性,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贝克在其代表作《换言之———翻译教程》的导言中指出“本书采用术语equiva2lence 是为了方便起见———因为绝大多数译者已经习惯这个术语,而并非因为它有任何理论地位。术语equivalence 在这里的用法还有如下限制条件:虽然等值在某种程度上通常能够实现,却受到各种各样语言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总是相对的”。本文在讨论翻译等值时也遵循相对等值的原则。等值翻译理论的支持者们通常将“等值”定义为“源语文本与目标文本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使目标文本立即就被看作源语文本的翻译。”雅克布森在其《论翻译中的语言学问题》一文中明确提出“有差异的等值”,由此可以看出语言学派强调的翻译等值并非是绝对的对称,而是如弗斯指出,翻译理论中引进的等值,是使用它作为普通词汇时的模糊意义。正如威尔斯在《翻译学- 问题与方法》中所指出,由于译者不可避免的主观性、文本的复杂性和接受者之间的差异,翻译在力求等值的同时,损失不可避免,完全等值是很难达到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对等值概念的理解中应该包含着对“等值度”的考虑,尽管等值概念具有模糊性,在翻译过程中追求最高的“等值度”应该是每个译者追求的目标,由于客观或译者主观上的原因造成的源语文本与目标文本在某些方面不等值,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接受的。同一信息,两套不同的语言,接受者不同,却要产生基本相同的效果,这就是翻译等值的主要原则。 二、翻译等值理论的应用 等值翻译理论强调译文和原文在表达上应达到等值效果,符合语言本身的要求。在英汉互译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直译,意译等方法来达到等值翻译,实现两种语言间的交流。直译与意译实质上是建立在把语言分成两个层次(语义和语符层,即深层和表层) 的基础上。强调深层语义等值是意译;强调表层语符等值是直译。但语言的客观实际是在语义层和语符层之间,还有语用层存在,即在表层深层之间有广义的修辞层存在。修辞层是根据情境和语言意图的要求,输入言语个性特征(包括文体和风格) ,以达到实际最佳效果的层次。等值原则就是建立在把语言分成表层结构、深层结构以及修辞层面这三个层次的基础上的。 三、直译表层达到翻译等值 直译,是在较低层次上的翻译,指翻译时尽量保持原作的语言形式,包括用词、句子结构、比喻手段等等,同时要求语言流畅易懂。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彼此之间总会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反映在语言文化里,便会出现某些契合现象。众所周知,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人们

英语委婉语

浅谈英语委婉语探究 内容摘要 由于语言交际是人类赖以维持社会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因而人们在语言交际中通常避免使用引起交际双方的不快从而损害双方的关系的语言,而是采取迂回曲折的方法来表达思想,交流信息。委婉语是人类使用语言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它应用于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它的产生和应用与社会现象息息相关。它不仅是一种社会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在交际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委婉语处在不断变化的状态下,随着科学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委婉语在交际语言中的功能将愈加突出。所以本文从委婉语在西方国家的使用情形这一角度出发,探讨了委婉语的定义,特点及其避讳功能,礼貌功能和掩饰功能。并讨论了英语委婉语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以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论文关键词:英语委婉语;交际功能;应用 一、英语委婉语的定义 十九世纪英国大戏剧家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的名剧《茶花女》(Pygmalion)因使用bloody(该死的)一词而遭到社会的广泛指责。名噪一时的美国电影《飘》(Gone with the Wind)也因damn(他妈的)一词的出现而招致公众的诽议。这些脏字,粗词引起了人们的反感,为了避免使用这些语言,于是委婉语出现了,而委婉语的出现把文明意识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委婉语是人类使用语言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是人们谈论那些令人不快或尴尬的事情时所使用的较为礼貌的说法。它不仅是一种社会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委婉语也是英语国家中一种很常见而普遍的语言现象,从横向来说:目前语言学家所接触的语言中,都存在一定数量的委婉语;从纵向来说:大概从人类开始知美丑、辨善恶,而用无花果树叶”遮盖时,委婉语就在交际中有了用武之地。英文euphemism(委婉语)一词源自希腊语,词头“eu”的意思是“good”(好),词干“phemism”的意思是“speech”(言语),意思是用漂亮的词语或玲珑的谈吐表达语言,用一种无害的或悦耳的词语取代一种较直接的、冒昧唐突的言词,或者说用善意的话语把事实掩盖起来。委婉语涉及民族、历史、文化、心理、语境、交际目的等方面。它是一种修辞格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委婉语如此深深地嵌入我们的语言,以至我们中间没有谁——即使那些自诩为直截了当的人——能够在不使用委婉语的情况下过完一天的。他的这段话道出了委婉语在人们交际中的重要作用。委婉语好似语言交流的润滑剂,能使人们的话语在交际中变得更委婉、含蓄。 二、英语委婉语的特点 1、时代性 同一个事物,同一个意思,在不同时代往往有不同的委婉表达法,下面的例子很能说明委婉语或委婉表达法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据有关学者统计,“怀孕”一词在不同时代曾先后出现如下一些委婉表达法:She has canceled all her social engagements.(1856)她取消了所有的社交活动。 She is in a family way.(1920)她快要当家了。

思辩的译论_介绍法国翻译理论家J_R_拉德米拉尔_俞佳乐

思 辩 的 译 论———介绍法国翻译理论家J .R .拉德米拉尔 俞佳乐 R ésum é:Il s ′agit l d ′une pr ésentation de J .R Ladmiral ,th éoricien fran ais de la traductologie .Y sont abord és les diff érents aspects et les approches de la th éorie de Ladmiral . Mots cl és :Ladmiral ,traductologie . J .R .拉德米拉尔这个名字对于中国译界来说,应该已不陌生。早在1998年,由许钧、袁筱一编著的《当代法国翻译理论》一书就曾辟专章评介其代表坐作《翻译的理论要素》①。该书于1979年首次出版,1994年被收入著名的伽利玛出版社的TEL 丛书集,被认为是继乔治·穆南《翻译的理论问题》②之后法国翻译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可喜的是,在承袭了穆南的语言学立场之后,拉德米拉尔又从数十年法德哲学翻译体验出发,结合翻译实践教学经验,发展出了一套以思辩为特色的译论。在巴黎十大进修期间,笔① ②M ounin ,Georges ,Les Probl èmes th éoriques de la traduction ,G alli -mard ,Paris ,1963. Ladmiral ,Jean -Ren é,Traduire :th éor èmes pour la traduction ,Pay ot ,Paris ,1979;《当代法国翻译理论》(许钧、袁筱一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60—86页。

马丁_路德与现代德语

第28卷第2期2006年6月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UN I V ERSI TY OF SHANGHA I FOR SC I ENCE AND TECHNOLOGY Vol 128No 12 Jun 12006 马丁?路德与现代德语 侯素琴 (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上海200093) 摘 要:152221545年,马丁?路德为推动宗教改革,致力于《圣经》的翻译工作。他的《圣经》德译本同时揭开了德语发展史上新的一页,马丁?路德也因此被称为伟大的翻译家。在《圣经》翻译中他汇聚丰富的德语词汇,尽可能排除方言土语的影响,切实可行地树立了一种统一、普遍而稳定的通行全德的民族共同书写语言,为日后现代德语的形成提供了最重要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马丁?路德;《圣经》;翻译;德语统一;现代德语 作者简介:侯素琴,讲师. 目前在中国已有相当多的德语学习爱好者,他们对德语在中国的推广起到的不可估量的作用,无论是学术论著,期刊,还是网络,都可以看到有关德语学习、德国文化和国情的文字。随着中德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升温,德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那么,现代德语是如何形成的,它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是值得每一位德语学习爱好者思考和理解的问题。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它产生于人类社会早期,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发展。德语也不例外,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氏族语言(公元前),词汇少,用词简单;二、部落语言(纪元开始后),由一种或多种氏族语言发展而成,地区上分为东日尔曼语———哥特语和西日耳曼语;三、部落语言,形成于4-5世纪的民族大迁徙时期。在几个部落发展成部落联盟,政治上形成集团的基础上产生,但不统一;四、统一的民族语言,它从发展到形成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在德语的这个演变阶段中,出生于15世纪的马丁?路德 (M atin Luther )通过翻译《圣经》对德语的统一起了 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路德之前的日耳曼语言主要受古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影响,以拉丁语为主,各个地区在各自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官方语言和方言。文艺复兴时期,虽然日耳曼语言受到意大利语和法语的冲击,逐步在固定的社会阶层形成相对固定的语言形式,但拉丁语仍然占统治地位,例如中世纪非常盛行的骑 士文化作品① 大部分都是由拉丁语写成,以文学散文和诗歌的形式在宫廷中传播,语言优美,深得上层社会喜爱,但是这种语言仅限于统治阶层使用,根本无法传播到大众中去,生活在社会中下层的平民和农民仍使用各个地区差别很大的方言,这对各地区之间的交流造成了很大障碍。但是无论人们之间的语言有多大的差别,基督教却是他们共同的信仰,《圣经》作为基督教的文字载体也因此由神职人员以口述或其他形式传播于广大民众。同时,随着地区间的商业活动日益频繁,欧洲的资产阶级于14世纪萌芽并开始寻求自己的发展空间,并与当时的欧洲教会产生了很大的分歧。贪得无厌的罗马教廷利用人们对《圣经》,对上帝的信奉,麻痹人们,出售“赎罪券”,宣称人生来有罪,只有花大笔款项购买赎罪券才能得救,大肆盘剥各地区的老百姓,骗取钱财。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威尔丁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于1517年发表了《95条论纲》,驳斥教皇的作法,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宗教改革以罗马教会为打击对象,抨击教会种种恶劣行径,路德指出,神职人员任意解释《圣经》,是出于愚弄人民和统治人们的需要,而不是真正地传播基督教,因此他认为每个普通教徒都应该自己阅读《圣经》,直接跟“上帝”对话。在路德之前已有各种《圣经》译本,但多为希腊语和拉丁语,虽然也有一些德语译本,但是由于理解或表达上的缺陷,包含很多曲解的内容。因此路德决心给广大教徒提供一本准确统一的普通语言的《圣经》德语译本,从而使生活在中下层的老

等值翻译理论及其在文化差异中的应用

2003年10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Oct.,2003 第32卷专辑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S ocial Science)Vol.32Sup. 等值翻译理论及其在文化差异中的应用 屈妮妮, 孙景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系,陕西杨凌712100) 摘 要:美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了等值翻译理论。动态对等是该理论对翻译理论的最大贡献,其影响是深远的。动态对等概念体现在许多方面,涉及动态对等原理在文化差异方面的影响与运用。译者应充分认识并掌握两种文化差异在两种语言中的不同反映,以便克服由文化差异带来的阻碍,取得翻译的最大等值并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化交流。 关键词:等值翻译理论;动态对等;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93(2003)Sup.-0303-02 翻译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即把一个原本用甲语言表达的信息用乙语言表达,使不懂甲语言的人也获得同样的信息。翻译是一种艺术,同时也是一种交际,那么什么样的译文才算是一篇上乘之作?换言之,衡量译文好坏的标准是什么?古今中外的翻译理论家根据自己的实践都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大翻译家严复1898年在他的《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即“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为达即所以为信也”。林语堂在《论翻译》中提出“不可译与传神”的问题。朱光潜在《谈翻译》中提出“近似”说,认为大部分文学作品不可翻译,译文也只能是原文的“近似”。钱钟书在《林舒的翻译》中提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傅雷则提出了“神似”的标准,他也是神似翻译理论的杰出代表,他曾说:“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于形似而在于神似”。 而在西方众多翻译理论学中,最受推崇的当属美国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奈达的等值翻译理论。奈达在1964年发表的《翻译科学初探》中提出了“动态对等”,认为“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等效翻译的主要原则就是译文读者应能以原文读者基本相同的方式理解和欣赏译文。一方是原文与原文的接受者,另一方是译文与译文的接受者。同样一个信息要用两种语言进行表达,对象不同,却要产生相同的效果。 等值(Equivalence)是从数学领域引进翻译的一个概念。虽然一开始有人反对这一举措,因为他们认为把等值这个术语借用到翻译研究上,会产生障碍或者误译———毕竟在数学研究中等值表示严格的逻辑相等,即1 +1=2。在翻译研究中,绝不可能把严密精确的数学公式变成翻译的标准。事实上,苏联的费道夫、欧洲的卡特福德、美国的奈达等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索,把数学上等值的含义在翻译研究中做一嬗变,从而使等值论发展成为一项成果颇多的理论。奈达则利用信息论的原理,从读者接受源文信息的角度,阐明了动态对等原理。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奈达把“动态对等”修正为“功能对等”,实际概念并未改变,只是为了避免“动态”这个词引起误会。 一、等效翻译与文化差异 王佐良先生曾说过:“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掌握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可以说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民族孕育着不同的文 收稿日期:2003-04-08 作者简介:屈妮妮(1976—),女,陕西临潼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系助教。 303

从_译中求异_到_异中求译_安托_省略_国浪漫主义时代的文化与翻译_解析_李露露

96 F L C M a r . 2015 V o l.12 N o .2 (G e n e r a l S e r i a l N o .64) 安托万?贝尔曼(Antoine Berman)是法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由于英年早逝,他的大多数关于翻译的思考都成文于20世纪的80年代,主要代表著作有:《异的考验: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化与翻译》(以下简称《异的考验》)(1984)、《翻译与文字》(1985)、《翻译批评论:约翰?唐》(1995)、《翻译和文字或远方的客栈》(1999)以及《翻译的时代》(2008) 等。1984年,在巴黎国际哲学院的一次研讨会上,贝尔曼对西方翻译史上占据统治地位的以“意义传达”为中心的翻译思想进行了批判,主张将翻译伦理研究作为今后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王大智,2012:45)。可以说,贝尔曼的《异的考验》一书在翻译研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翻译伦理”的概念,最早便是在这部作品中提出的。该书出版伊始便在法国译坛引起轰动,并被书评界公推为当代翻译理 论研究的经典之作。后来有学者甚至认为,正是这部作品直接引发了继“文化转向”之后翻译研究的“伦理转向”(刘云虹,2013)。在《异的考验》一书中,贝尔曼将研究视野聚焦于19世纪前后的德意志民族文化进程,对从路德以来各个阶段德国译事、译论的滥觞发展、主要流派和变迁趋向进行了一番史学维度的“考古”,并通过对翻译的若干基本问题的阐释和判断,最终将翻译定格为“异的考验”。 摘 要: 安托万?贝尔曼在《异的考验:德国浪漫主义时代的文化与翻译》一书中,将研究视野聚焦于19世纪前后的德意志民族文化进程,对从路德以来各个阶段 德国译事、译论的滥觞发展、主要流派和变迁趋向进行了一番史学维度的“考 古”,并通过对翻译的若干基本问题的阐释和判断,最终将翻译定格为“异的考验”。本文围绕文本展开归纳梳理和翻译性解读,试图从贝尔曼翻译思想的内隐逻辑出发,指出在当前译学界对贝尔曼的阅读与理解中可能存在的若干问题。主题词: 异;合;翻译;文化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382(2015)02-0096-07 从“译中求异”到“异中求译” —— 安托万?贝尔曼《异的考验:德国浪漫主义时代的文 化与翻译》解析 李露露 许 钧 南京大学 1 合而非同的“译中求异” 贝尔曼首先从翻译史的角度强调,正是“德国在其古典和浪漫主义时期所发展起来的所有翻译理论构建了现代西方翻译主要流派的基石”(Berman,1984: 279)。从A.W.施莱格尔译笔下的莎士比亚到蒂克翻译的《堂吉诃德》,从施莱尔马赫之柏拉图到福斯之荷马,再到荷尔德林之品达、索福克勒斯,“浪漫派及其他学者大量的翻译作品被视作德意志民族永久的文化遗产”(ibid:25),这是德国文化在其构成的关键时期向翻译发出的特殊召唤。德意志民族在此所形成的地位特殊、影响深远的翻译传统,使历史上翻译所形成的片片盲区逐步显形,更使得翻译这一原本被视为单纯语言转换的活动逐渐走向学术界讨论的中心。 《异的考验》从对西方文化具有奠基性质的,对希腊诗学、哲学,拉丁诗学及其他伟大作品的复译问题说起,将16世纪马丁?路德的《圣经》德译本——西方宗教史上的首部“民众的圣经”作为德意志文化史这一良好传统的开端。路德在翻译的语言上进行了双重的尝试:以“土生土长”的地方性语言为出发点,在翻译的过程中进行提炼,使其成为规范语言(许钧,2004:186-187)。路德用他的实践经验向我们表明,德译《圣经》就是言说圣经的方式的本土化,而翻译的过程也就成了语言 作者简介:李露露,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陆军指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学与法国文学。E-mail:p o t r i a 2005@https://www.doczj.com/doc/625856129.html,。许钧,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研究方向:翻译学与法国文学。E-mail:xujun@https://www.doczj.com/doc/625856129.html,。 DOI:10.13564/https://www.doczj.com/doc/625856129.html,ki.issn.1672-9382.2015.02.015

做法语翻译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提高

https://www.doczj.com/doc/625856129.html, 做法语翻译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提高 法语,因为自身不管是在发音还是语句的结构上都以严谨著称,虽然联合国是将英文定为国际第一发言语言,但是被定为第一书写语言的却是法语。包括很多国家以及国际性的官方组织,都是采用法语来作为官方语言。随着法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翻译需求也就变得越来越多,对于从事法语翻译的人来讲,不管是笔译还是口译?它的准确性都是放在首位的,那么如何才能够让翻译的水平提高呢? 1、掌握词汇 实际上,在翻译法语的过程当中,除了一些比较基本的思维是一定要学会转换之外,对大量的词汇进行掌握是极其必要的。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很长的法语句子当中很多的词语都是自己不理解,或者是词意拿捏不准的,那么就不要提,能够将句子或者是通篇的法语文章顺利翻译出来。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掌握词汇除了死记硬背,以及大量的配合练习之外,基本上就是多阅读多运用。 2、多看别人的译文 作为一个刚开始学习法语翻译的人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就需要进行翻译的练习,尤其需要注重的是,多去研究自己翻译出来的译文和别人翻译出来的译文之间存在着哪些差异,通过两者的比较,就能够更好地得出结论,以便自己学习和改进。 3、适合自己的译法 在现实的法语翻译当中词典当中,出现的一些词语可能中文的翻译不能够生搬硬套,需要翻译者具备准确的理解能力,以及自身有足够基础水平的语言能力,在进行琢

https://www.doczj.com/doc/625856129.html, 磨之后才能够研究出一套属于自己的翻译方法。所以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就算是自己相关知识比较缺乏,也应该往这个方面去发展。 4、专业性强的东西 如果在翻译的过程当中,碰到了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法语,而且自身又缺乏相关的知识,难免会造成翻译出来的译文会表达不够准确,不够地道,通常情况下都需要到网上去寻找相关类型的中文专业词汇,这样才能够让表达进行的更加贴切。 5、学会检查 在翻译完成之后一定要隔天对它进行检查,这是一个提升自己,法语翻译水平的重要方法。在隔天翻译的过程当中,总是会有很多的收获,比方说发现句子当中存在着一些顺序不当,或者是在中文的用词上使用的不够地道,又或者是文中的翻译存在逻辑错误。 千万不要以为法语翻译成汉语的水平足够好,就能够将法语翻译这项工作胜任,其实良好的表达能力以及理解能力是翻译这项工作的基础要求,也因此可以将很多的错误,以及弯路,规避掉。同时也预示着这样的翻译人员能够达到一个更好的高度,足够优秀的翻译人员水平总是能够给人带来惊艳的感觉,但是碰到两种语言,需要进行高度融合的能力还非常的少,所以现在从事法语的翻译者们,必须要通过大量的实践以及理论的学习来进行不断摸索。 文章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625856129.html,

论委婉语的表达及其翻译

本科生毕业论文论委婉语的表达及其翻译

目录 摘要 ........................................................................................................................................ I Abstract .................................................................................................................................... I I 前言 . (1) 一、委婉语概述 (2) (一)委婉语的概念及产生 (2) (二)委婉语的分类 (3) (三)本章小结 (3) 二、委婉语的表达方法 (5) (一)模糊方法 (5) 1.模糊的界定 (5) 2.模糊方法在委婉语中的运用 (5) (二)降格陈述 (7) 1.降格陈述的界定 (7) 2.降格陈述在委婉语中的使用 (7) (三)假信息方法 (7) (四)替代方法 (8) (五)本章小结 (9) 三、委婉语的翻译策略 (10) (一)直译法 (10) 1.直译 (10) 2.直译在委婉语中的应用 (10) (二)意译法 (11) 1.意译 (11) 2.意译法在委婉语中的应用 (11) (三)本章小结 (12) 结论 (13) 引文注释 (14) 参考文献 (15)

后记 (16)

摘要 随着人们交往的日益频繁,英语委婉语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在人际关系中的“润滑”作用越来越突出。多年来,语言学家们从各种角度对委婉语进行了研究,其独特的语用功能也成为语用学研究的焦点。本文将从英汉委婉语表达方法入手,进而探讨委婉语翻译的技巧与方法,以期促进跨文化交流。对于英语学习者说,了解委婉语,正确得体地进行交流,避免语用失误,这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委婉语表达方法翻译

梅肖尼克翻译思想探究

梅肖尼克翻译思想探究 ——《翻译的伦理与政治》评介 傅晓玲程晓昆中山大学 摘要:《翻译的伦理与政治》总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亨利?梅肖尼克作为诗人、翻译家、批评思想家对于翻译的独特思考。本文旨在简约介绍梅肖尼克翻译的伦理与政治、翻译的节奏、翻译的历史性核心思想,分析其独具特色的历史发展渊源与特征。 关键词:梅肖尼克;伦理;节奏;历史性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3X(2013)01-0060-04 一、引言 《翻译的伦理与政治》是法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文论家亨利?梅肖尼克(Henri Meschonnic)2007年的一部重要著作。两年后,即2009年,这位法国杰出的翻译家、翻译思想家、诗人、语言学家、文论家溘然长逝。又两年后,2011年,该书英文版(Ethics and Politics of Translating)由John Benjamins出版公司正式出版。加拿大肯髙迪亚大学布朗热(Pier-Pascale Boulanger)教授承担了该书的翻译和编辑工作。中国翻译学界最早是从袁筱一和许钧的《”翻译诗学”辨》(袁筱一、许钧,1995)—文中看到梅肖尼克的大名和他精辟的翻译见解的,但那时他的作品还没有译成英文,英语翻译界的学者只能通过间接的方式来了解这位学者的翻译思想。承蒙John Benjamins出版公司的高效运作,这部2007年的新作,这么快就翻译成英文并得以出版,从而使以英语为阅读语言的翻译学研究的读者可以在差不多第一时间里了解这位著名翻译思想家的最新的、也是最后的思想。按照为该书作序的英国卡迪夫大学教授、现代文化研究会主席瑙斯(Alexis Nuselovici, Nouss为其笔名)的说法,”我们是该思考一下梅肖尼克了”。(Meschonnic,2011:1) 作为法语翻译界精通希伯来、希腊和拉丁文久负盛名的学者,梅肖尼克的理论著述一直颇丰。初以翻译旧约圣经的《五卷》出名,后以《诗学——创作认识与翻译诗学》、《翻译诗学》和《节奏批评》等奠定了他在法国作为文论家、翻译理论家独树一帜的显赫地位。 《翻译的伦理与政治》可以视为《翻译诗学》的续篇。该作总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梅肖尼克作为诗人、翻译家、批评思想家的主要核心思想。继《翻译诗学》之后,他将研究重心转向翻译的节奏和翻译的伦理问题,认为符合伦理的翻译要求译者能够倾听到各种节奏。他关注文化问题对翻译研究的冲击与影响,认为无法倾听到语言节奏的译者一定是因为文化传播的原因而引起的失聪。他极力反对用诠释学的方法来解释语言符号的二元观,反对将能指与所指用有意义和无意义的标签截然隔离开来,主张诗学翻译,阐释了什么是语言意义的翻译并如何做到语言意义的翻译。最后,他肯定了翻译在建立欧洲多元文化形成过程中所起到的历史性作用。 二、内容简介 全书十六章,就内容而言,可粗略划分为四大板块,第一,翻译伦理(第一章至第三章)、第二,翻译评论(第四章至第八章)、第三,宗教文本翻译(第九章至第十三章)、第四,翻译节奏(第十四章至第十六章)。在这四个板块中,诗学、伦理、节奏等翻译理念常常纠结融合、扑朔迷离,交织于一起,从中可以看出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和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等人的哲学和语言学思想对作者的影响。各章篇幅长短不一,语言表达哲理思辨,忽而言简意赅忽而晦湿难懂,从而形成作者奇特独立、特色斐然的著述风格。本文拟从翻译的伦理与政治,翻译的节奏性、翻译的历史性这三个最能代表作者思想也最具有普遍意义的入口,走进梅肖尼克的译学世界。 三、翻译的伦理与政治 20世纪后半叶,西方各国涌现出一批新的翻译学观点和翻译学流派,如翻译等值论、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20世纪70至80年代间,一批著名的法国哲学家、语言学家巴

高译教育-天津外国语大学考研法语翻译基础真题2014

天津外国语大学 2014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法语翻译基础 (注意: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 (考试时间180分钟总分150分) I. Traduisez les passages suivants en chinois. (50 points) A. (30 points) 1)Que les agneaux aient l’horreur des grands oiseaux de proie, voilà qui n’étonnera personne mais ce n’est point une raison d’en vouloir aux grands oiseaux de proie de ce qu’ils ravissent les petits agneaux. 2)Le c?té le plus intéressant et le plus amusant de la chose est la complète identité et stabilité des gestes pour dépeindre les mêmes circonstances, même si ces gestes sont employés par les personnes les plus différentes. 3)Le chocolat fran?ais est intense, pur, et peu sucré, avec des ar?mes subtils. Inventif, il propose une grande variété de textures, de fragrances et de saveurs, en des alliances exquises de cacaos fins et d’épices capricieuses. B. (20 points) Cependant l'obscurité redouble: les nuages abaissés entrent sous l'ombrage des bois. La nue se déchire, et l'éclair trace un rapide losange de feu. Un vent impétueux sorti du couchant, roule les nuages sur les nuages; les forêts plient; le ciel s'ouvre coup sur coup, et à travers ses crevasses, on aper?oit de nouveaux cieux et des campagnes ardentes. Quel affreux, quel magnifique spectacle! La foudre met le feu dans les bois; l'incendie s'étend comme une chevelure de flammes; des colonnes d'étincelles et de fumée assiègent les nues qui vomissent leurs foudres dans le vaste embrasement. II. Traduisez les passages suivants en fran?ais. (50 points) A. (20 points)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