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本主义与来访者中心疗法

人本主义与来访者中心疗法

人本主义与来访者中心疗法
人本主义与来访者中心疗法

人本主义理论与来访者中心疗法

杨慧慧

一、人本主义理论流派的简介

1、发展历史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20世纪50-60年代兴起于美国,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与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分道扬镳,形成心理学的第三思潮,又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在人本心理学家看来,精神分析学说受原始的性冲动的支配,行为主义理论的许多结论来源于对简单动物行为的研究,这两种理论都没有把人看作是自己命运的主人,失掉了人的最主要性。人本主义是注重人的独特性,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总之,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社会性特点,给人的心理本质做出了新的描绘,为心理治疗领域孕育了一条创新的人本主义路线和方法。不过人本主义理论不能用实验来加以证明,它主要是理论上的推测,运用的是一种思辨的方法,风格与自然科学研究不同。

2、代表人物

马斯洛、罗杰斯、罗洛·梅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他将其分为两大类、五个层次,就象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人在满足高一层次的需要之前,至少必须先部分满足低一层次的需要。第一类需要属于缺失需要,可到起匮乏性动机,为人与动物所共有,一旦得到满足,紧张消除,兴奋降低,便失去动机。第二类需要属于生长需要,可产生成长性动机,为人类所特有,是一种超越了生存满足之后,发自内心的渴求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的需要。满足了这种需要个体才能进入心理的自由状态,体现人的本质和价值,产生深刻的幸福感,马斯洛称之为“顶峰体验”。马斯洛认为人类共有真、善、美、正义、欢乐等内在本性,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

或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就是促进人的自我实现。

三、罗杰斯与来访者中心疗法

●罗杰斯个人简介

1、基督教家庭背景

2、重大生活事件对他的影响

●来访者中心治疗的基本理论

(一)人性观

罗杰斯认为,人性的发展和生物进化一样,具有建设性的方向。他把这种方向叫做“造型倾向”。罗杰斯坚信:

1、人是理性的,能够自立,对自己负责,有正面的人生取向。

2、人有追求美好生活、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本性。

3、人是建设性和社会性的,值得信赖,可以合作。

4、人有潜在的能力足以有效的解决生活问题。

5、人有能力自我导引,迈向自我实现。

罗杰斯也承认人有侵犯冲动和多种复杂的心理冲突,但解决这些冲突不应采取心理防御的态度,心理防御无助于问题的根本解决,甚至是有害的。当一个人从防御中解放出来,能对自身的多种需要和社会要求全部开放时,他的反应会是积极的、前进的、建设性的。

罗杰斯相信人最基本的生存动机就是全面发展自己的潜能,不断成长和实现自己。因此,心理治疗的目标就是“将一个具有充分潜能的人早已存在的能力释放出来”。

(二)自我理论

“自我”是罗杰斯人格理论的核心,也是他关于心理失调的理论基础。他认为人的行为是基于他对自己的看法而定的。

1、自我的结构与内容

罗杰斯理论中的“自我”概念与精神分析学中的“自我”含义是不同的,它不是指某种心理发展的动力,而是指对自己心理现象的知觉、理解和评价,是个人意识到的自我。但一个人对自我的看法并不一定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符:低

估自己会使人自卑;高估自己会使人自傲。罗杰斯还提出“理想自我”的概念,这是个人所希望的自我形象,在自己心目中有很高的价值。理想自我和真实自我之间的差距(自我概念与实际不符)能够作为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指标。二者差距太大,使人焦虑不安;二者差距的缩小会使人感到幸福和愉快。

2、自我的形成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是在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最主要的是通过与环境中所出现的生命中的重要人物的交流逐渐产生自我概念。

一个人健康的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其儿时能否得到积极的关注有关。关怀、爱抚、同情、认可、尊重、喜爱等态度会使儿童感到温暖和满足,儿童天真和真实的自我就能得到表现,健康的自我概念容易形成。但父母的关注往往是有条件的:儿童的行为只有符合父母的价值观念,才会得到肯定,否则就会受到批评、斥责,甚至惩罚。罗杰斯把这种条件称为价值条件。价值条件的反复出现,儿童就会将它内化为自我结构中的一部分,成为指导儿童行为的准则。但此时问题就会发生:儿童迫于价值条件,往往会迎合父母或他人的评价,而拒绝对自身经验(如愿望和体验)的评价,于是和真实的自我渐渐疏远,自我的不协调状态便会出现。罗杰斯认为,理智而民主地对待儿童的行为是可取的态度。例如,当儿童有了过失的时候,父亲并不因此而轻视、斥责和惩罚他,而是以诚恳的态度认可孩子的感情,同时又适当地指出他的过失行为会给别人和自己带来麻烦和伤害,儿童就不会因此而出现自我不协调的状况。

(三)人格理论

人格的自我发展过程:

1、自我认定:能认定自我的存在(自我躯体感、自我认同感)

2、自我评价:个人对自己价值的判断(现实自我)

(我是一个有能力的人)

3、自我理想:个人对未来自我的期望(理想自我)

4、自我发展的机制:自我的完善与来自他人的积极关注有关

(四)治疗原理与技术

1、心理失调的原因

罗杰斯认为:个体成长受阻是因为他在成长的过程中遭受的是“条件性积极关注”,迫使他歪曲自己真实的感觉,并不自觉地将这些本属于父母或他人的价值观念“内化”,变成自我人格结构的一部分,以至于渐渐地出现“自我意识”不良以及“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距,这往往是心理疾病的根源。

自我的协调一致是心理健康的关键。当一个人自我和经验之间出现了不一致、不协调,个体否认或歪曲经验,就会导致焦虑、自卑或对人敌视、恐惧等适应不良的状态,出现心理失调。自我不协调在心理失衡者身上有明显的表现。例如,一个人意识到“我是怎样的人”,同时又认为“我不该是这样”的时候,内部的紊乱就不可避免。治疗的宗旨就是要把不协调的自我转变为协调的自我。达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治疗过程中的关系和气氛。

2、来访者中心治疗的目标

个人中心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解决问题,而是帮助来访者成长,这样他们就更能克服现在以及将来所要面对的问题。因此治疗的基本目的是提供一种气氛,建立安全与可信任的治疗关系,使来访者能减少防卫,真实地自我探索,进而察觉阻扰成长地各种障碍,从而变得更开放、更能信任自己、更愿意进步,以及更愿意按照内心的标准去生活。

在达到这个目标前,来访者必须先除去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面具,从虚假的背后显现出一个不断实现的人,并且对经验开放、信任自己、评价的内在资源、愿意不断成长。治疗师通过真诚、无条件关怀和同感的了解,提供一种安全、接纳、信任、尊重的治疗气氛,使来访者在良好的治疗关系中自由、深入地自我探索,进而觉察影响成长的各种障碍,使来访者变得更开放,更能信任自己。

治疗的结果:

(1)使来访者对自己有较实际的看法和积极的评价。

(2)使来访者增加自信和较有能力自主,性格较健康。

(3)使来访者能够对自己和本身的感受以及对他人较为接纳。

(4)使来访者较少对自己的经验做出压抑,较能克服压力。

(5)使来访者行为上表现得较成熟,适应能力增强。

3、来访者中心治疗的特点

1、以来访者为中心

治疗师通过创造一种良好的气氛,使来访者感到一种温暖,不受压抑,受到宽容和充分的理解,动员来访者自我实现潜力,合理选择和治疗自己。

2、把心理治疗看成一个转变过程

咨询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咨询师的态度,而不是他的理论和技巧。只有以来访者为中心建立的人际关系,才能使来访者成为他应有的样子,实现咨询真正的目标。

3、非指令性心理咨询的技巧

反对操纵和支配来访者,很少提问题,避免替来访者决策。

4、来访者中心治疗的条件

罗杰斯认为,治疗者的态度、个人特质、治疗关系的性质是治疗过程中首要决定因素。而治疗者的理论知识与技术则是第二位的。治疗者的态度和治疗关系建立的核心条件是主要有三条:即真诚一致、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同感的了解。

(1)真诚一致是指真诚与真实,或治疗者自身的和谐一致,既治疗师在与来访者沟通时,要任随自身内部的感受和态度开诚布公地表达和流露,使来访者感受到治疗师对自己的真诚态度,不怀疑治疗师有任何保留,就能使来访者发生内在的改变,并向建设性方向转化。

(2)无条件积极关注是指不带价值判断地表达对人的基本尊重,接纳人有权产生自己的感受。治疗者对来访者的接纳与关怀是无条件的,由此创造一种有利于来访者转变自我概念的气氛,无论来访者当时的感受如何,治疗师都应予以理解,甚至是珍视。

(3)同感的了解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同感的了解开始于全神贯注的倾听。治疗师的倾听和日常生活中的听是不同的,有经验的治疗师能完全进入来访者内心世界,不仅能理解来访者自己意识到的部分,甚至对来访者自己尚未觉察的潜意识层的意思也能觉察出来,并把这种理解传达给来访者本人。这对来访者的转变有重要的作用。

治疗师如果具备这三种特质就能营造一种促进成长的气氛,使来访者在其中可以向前迈进,而达到他所能成为的人。

(五)具有治疗功能的关系

1、治疗关系的作用

罗杰斯认为,人的许多变态行为和疾病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不适当的环境使人的潜能不能发展或向歪曲的方向发展。在这些不适当的环境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人际关系。(见下表)。

治疗关系中双方的感受和看法:

如果治疗师和来访者之间能发展出一种相互信任、无条件地接纳对方、充满真诚坦率、愿意倾听彼此心灵的自然流露,就能有效地促进来访者在自己地心灵世界作探险旅行,更加清楚地认识、了解、肯定自己,同时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有效地面对困扰和处理问题,这样也就为他提供了成长的机会。

2、治疗关系建立的条件

治疗关系需具备哪些特点,才能有助于创造一种适宜的心理气氛,使来访者在其中能经验到必要的自由,以促进人格的改变?下列六点是人格改变的必要及充分条件:

(1)治疗双方有心理上的接触。

(2)来访者表现出不一致。

(3)治疗师在治疗关系中是一致或统整的人。

(4)治疗师对来访者无条件的积极尊重,或真正地关怀。

(5)治疗师对来访者的内在参考架构有同理的了解经验,并尽力将这种经验告知来访者。

(6)治疗师的同理的了解与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是沟通给来访者只是最低程度应达到的标准。

罗杰斯假设如果这六种条件存在一段时间,建设性的人格改变就会发生。这六种条件不会因为来访者类型不同而改变。此外,这些条件是所有治疗法的必要及充分条件,并且适用于所有的人际关系,而不仅限于心理治疗。

3、构成治疗关系的核心

从罗杰斯的观点看,平等感是良好治疗关系的特征,因为治疗师并不把其知识当成秘密,也不企图把治疗过程神秘化。来访者的改变主要就是依赖这种平等关系。当来访者体验到治疗师是以接纳的态度聆听他,就慢慢学会怎么以接纳的态度聆听自己。当他们发现治疗师关心和看重他们,他们也会开始看重自己。当他们感受到治疗师的真诚,就会去除伪装,对自己及治疗师表现真实。

(六)理论特色

以人为中心治疗的特征表现为:

1、对人性正面而乐观的看法

对人性正面而乐观的看法,以及重视人的内在主观经验,强调来访者的积极主动的角色,以及自我负责与自我指导能力。相信人具有成长、健康和适应的能力。当治疗师怀着这样的信念去对待来访者和治疗,就会出现一种神奇的力量,推动治疗取得进展,推动来访者发生改变。

2、注重人而不是人所呈现的问题

注重人而不是人所呈现的问题,在治疗中来访者是核心。强调治疗师对来访者内心世界的理解。治疗师应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来访者的自我观念,并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他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和愿望。并相信来访者自身存在着治愈疾病的潜能,自己有责任寻找改变现状的途径,治疗师的作用在于启发这种责任心和促进来访者自身治疗疾病潜能的实现。

3、治疗历程是关系导向,而非技术导向

个人中心治疗强调良好的治疗关系是使来访者积极改变自我,迈向成长的重要条件,关系本身就是一个成长的历程,并从理论上阐明了良好关系导致改变的机制,并提出了建立良好关系的条件: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和同感的了解。这些已经成为各种心理治疗与治疗学派的共识。

4、重视治疗师的人格与态度,而不是他的理论与技术

强调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的作风和态度是激发来访者积极性,促进他人格改变的关键因素。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不是权威、不是专家,而是来访者的朋友,以一种真诚、尊重、信任、温暖的态度陪伴来访者,让他在安全的气氛中,自由表达此时此刻的感受,探讨自己,学习承担责任。

5、运用范围广泛

个人中心治疗并非只是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它同时也是一套信念和态度。罗杰斯相信它同样地原则适用所有的人。比如,罗杰斯在谈到以人为中心疗法中所指的治疗关系并不局限于治疗过程,“我长久以来已有一个信念,就是相信具有治疗功能的关系只不过是人际关系中的一个例子。

人本主义治疗模式的原理与案例分析

人本主义疗法的理论与方法 摘要:人本主义疗法,基于人本主义理论而创立,认为人的本性是好的,人是有理性的,在适当的环境下,会努力朝向潜能充分发展的方向前进。因此,应当注重提供良好的咨询气氛,给来访者以真诚、无条件的尊重和准确共情,调动来访者自身的潜力,开放内在的自己和外在的经验世界,从而迈向自我实现的境地。人可以独立自主、自我引导自己的生活,无须凭借心理分析和行为指导即可有效地解决自己的问题。咨询的中心应是最大限度地发掘来访者自身的潜能和积极能动作用,依靠自己的努力来解决心理问题。 关键词:人本主义疗法理论方法 一、人本主义疗法的理论概述 (一)人本主义治疗模式的概念 人本主义疗法也称来访者中心疗法(client-center therapy),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向上趋势,治疗者只要对病人关心,给予温暖和鼓励,发挥他们内在的潜力,完全有能力作出合理的选择和自救。 该治疗模式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Rogers C,1902~1987)于1940年代创立,强调调动患者(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发掘其潜能。不主张给予疾病诊断,治疗则更多地是采取倾听、接纳与理解,即以患者为中心或围绕患者做心理治疗。1974年,罗杰斯又进一步发展,改称为人本疗法(personal-center therapy),更强调以人为本,而非患者或来访者,进一步突出被治者为正常人、为心理发展过程中潜能未尽发挥或暴露的阶段性逆遇或问题,治疗本身就是指导被治者认识和了解自我、发挥潜能。由此形成了社会工作领域重要的治疗模式。 (二)人本主义疗法的基本理论 人本主义治疗模式最重要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一是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倾向。罗杰斯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基本的动机性的驱动力,他称之为“实现倾向”。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成功,能够得到自己价值的实现。二是个体拥有机体的评价过程。个体在其成长过程中,不断与现实发生着互动,个体不断地对互动中的经验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不依赖某种外部的标准,也不借助于人们在意识水平上的理性,而是根据自身机体上产生的满足感来评价,并由此产生对这种经验及相联系的事件的趋近或回避的态度。个体自身的满足感

求助者中心疗法

求助者中心疗法 求助者中心疗法建立在人本主义的哲学基础上。罗杰斯的基本假设是:人们是完全可以信赖的,他们有很多的潜能理解自己并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无需咨询师进行直接干预,如果他们处于一种特别的咨询关系中,能够通过自我引导而成长。 从一开始,罗杰斯就把咨询师的态度和个性以及咨询关系的质量作为咨询结果的首要决定因素,坚持把咨询师的理论和技能作为次要因素。 一、确定求助者中心疗法的咨询目标 在咨询过程中求助者所发生的变化,有以下5条: 1、求助者的自我变得较为开放。 2、求助者的自我变得较为协调 3、求助者更加信任自己 4、求助者变得更适应了 5、求助者愿意使其生命过程成为一个变化的过程。 以上5点,既是求助者中心治疗的结果,也是这一治疗流派的治疗目标。从根本上来说,以求助者中心疗法的目的就是促进个体的自我成长,使其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 二、掌握求助者中心疗法的主要咨询技术 罗杰斯认为咨询关系是求助者发生积极改变的充分必要条件。这种关系被表述为: 1、两个人有心理意义上的接触。 2、第一个人,我们称其为求助者,处于不一致的状态,具有攻击性或处于焦虑中。 3、第二个人,我们称其为咨询师,他在这种关系中是一致的或处于内部整合的状态。 4、咨询师无条件地接受和关注求助者。 5、咨询师对求助者的经历表示共情,并努力与求助者交流。 6、咨询师对求助者表达的共情交流和无条件关注是最基本的。 在求助者中心治疗中,关系是最根本的,它是咨询过程的开始,是咨询中的主要事件,也是咨询的结束。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关系应是安全和相互信任的,而且一旦建立了一种安全和相互信任的气氛,就能促进咨询关系的发展。 由于求助者中心疗法从根本上来讲是一种以关系为导向的方法,因此在罗杰斯的治疗策略中并不包括为求助者做什么的技术,取代它们的就是对这种关系体验的促进策略。求助者中心疗法的技术有以下三种: 1、促进设身处地的理解的技术 促进设身处地的理解技术包括关注、设身处地的理解的言语和非言语交流,以及使用沉默的技术等。 2、坦诚交流的技术 艾根的帮助技巧系统是来源于罗杰斯的理论的。按照艾根的观点,对坦诚的交流包括: a)并不固定角色 b)自发性 c)无防御反应 d)一致性 e)自我的交流 3、表达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技术 有各种叫法,如接受、尊重、关心以及珍视,艾根将无条件积极关注称为尊重。 在艾根看来,咨询师可以不同方式向求助者表示对他们的尊重: a)表现为是从求助者的人性和发展的潜力这一基础上而对他的尊重

人本主义治疗方法及案例分析与比较

一、人本主义治疗模式的概念 人本主义疗法也称来访者中心疗法(client-center therapy),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向上趋势,治疗者只要对病人关心,给予温暖和鼓励,发挥他们内在的潜力,完全有能力作出合理的选择和自救。 二、人本主义疗法的基本理论 一,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倾向(罗杰斯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基本的动机性的驱动力,他称之为“实现倾向”。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成功,能够得到自己价值的实现.) 二,个体拥有机体的评价过程。(个体在其成长过程中,不断与现实发生着互动,个体不断地对互动中的经验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不依赖某种外部的标准,也不借助于人们在意识水平上的理性,而是根据自身机体上产生的满足感来评价,并由此产生对这种经验及相联系的事件的趋近或回避的态度。个体自身的满足感是与自我实现倾向相一致的。凡是符合自我实现倾向的经验,就被个体所喜欢、接受,成为个体成长发展的有利因素,而那些与自我实现倾向不一致的经验,就被个体所回避和拒绝.) 三,人是可以信任的。 (以人为治疗中心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是可以信任的,是可以改变的。) 三、人本主义治疗模式的特征 一,人本主义所持的态度是对来访者的无条件的关注; 二,人本主义治疗模式是摈弃医学模式的,不把来访者当做患者,而是平等的主体对象; 三,治疗作用:仅限于当前的人体验和感受; 四,注意的重心是放在病人的现象学世界上; 五,人本主义治疗模式成功的标志是病人态度发生改变真实体验自己的情感; 六,治疗模式的动力基础就是相信人都有自我实现的趋势。 七,人本主义治疗模式关心的问题是人格改进,而非人格结构; 八,人本主义治疗模式适用于各种患者(来访者)。 四、人本主义治疗模式的主要技术 一、是真诚交流的技术。它要求社会工作者要与案主进行真诚、平等的主体间交流; 二、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他要求工作者要对案主进行无时无刻的尊重和重视,这是促进患者心理积极转变的必要条件; 三、是共情的技术,即要求社工与案主实现情感共通。 五、案例分析 (一)个案基本情况 小林,女,22 岁,某大学四年级学生。在毕业离校前一个月服安眠药自杀,被室友发现,送医院抢救,自杀未遂,由辅导员和室友陪同来到心理咨询室。

第五章来访者中心疗法

第五章来访者中心疗法 来访者中心疗法(client-center therapy)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Rogers C,1902~1987)于1940年代创立,强调调动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发掘其潜能,不主张给予疾病诊断,治疗则更多地是采取倾听、接纳与理解,即以来访者为中心或围绕来访者的心理治疗。1974年,罗杰斯又提出将此疗法进一步延伸,改称为人本疗法(personal-center therapy),更强调以人为本,而非来访者,进一步突出被治者为正常人、为心理发展过程中潜能未尽发挥或暴露的阶段性逆遇或问题,治疗本身就是指导被治者认识和了解自我、发挥潜能。以人为中心疗法被称为是心理治疗理论的“第三种势力”(第一种势力——经典精神分析;第二种势力——行为主义)。 第一节来访者中心疗法的理论基础 一、罗杰斯的人性理论 (一)人的主观性 罗杰斯认为:“人基本上是生活在他个人的和主观的世界之中的,即使他在科学领域、数学领域或其他相似的领域中,具有最客观的机能,这也是他的主观目的和主观选择的结果。在这里,他强调了人的主观性,这是在咨询与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的一个基本特性。人所得到的感觉是他自身对真实世界感知、翻译的结果。来访者作为一个人也有自己的主观的目的和选择,这也是导致来访者中心一词出现的原因。 罗杰斯认为当一个人发怒的时候,总是有所怒而发,决不是受到肾上腺素的影响;当他爱的时候,也总是有所爱而爱,并非盲目地趋向某一客体。一个人总是朝着自我选择的方向行进。因为他是能思考、能感觉、能体验的一个人,他总是要实现自己的需要。 由于罗杰斯相信每个人都有其对现实的独特的主观认识,所以他进一步认为人们的内心是反对那种认为只能以单一的方式看待真实世界的观点的。因此,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或来访者中心治疗强调了人的主观性的特性,为每个来访者保存了他们的主观世界存在的余地。 (二)人的实现的倾向 实现的倾向是一种基本的动机性驱动力,它的实现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不但在人身上,而且在一切有机体身上都表现出先天的、发展自己各种能力的倾向性。在这一过程中,有机体不但要维持自己,而且要不断地增长和繁衍自己。这种实现的倾向操纵着一切有机体,并可以作为区分一个有机体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鉴别标准。 罗杰斯在其早期的著作中就认为人类有一种成长与发展的天性,心理咨询与治疗应趋向于此种人类的天性。以后,他更加坚信人类的发展是朝着自我实现的方向迈进的,具有实现的倾向。他从其对个体和小组治疗的经验中得到这样的启示:“人类给予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事实似乎就是其有方向性的那种倾向性,倾向于朝着完美,朝着实现各种潜能的方向发展。”[3]基于他的这种观点,他

人本主义心理学: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疗法”的核心理论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疗法”的核心理论及在实践 中的应用 卡尔·兰塞姆·罗杰斯是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 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首 创非指导性治疗,强调人具备自我调整以恢复心理健康的能力。关 于自我的理论是罗杰斯人格理论的核心,也是他的心理治疗理论和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基础。 罗杰斯用“无条件积极关注”来解释自我发展的机制: 无条件积极关注是一种没有价值条件的积极关注体验.即使自 我行为不够理想时,他觉得自己仍受到父母或他人真正的尊重、理 解和关怀。罗杰斯认为:如果一个人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 在婴幼儿时期得到了无条件积极关注,就会在自我实现的道路上无 拘束地发展一切潜能,并成为一个健康人格的人。后来,罗杰斯把 这一原理应用于心理治疗,提出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态度也应该 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这样才有利于来访者克服障碍,解决存在的 问题。 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多年来,在面对来访者时一直使用“无条件 积极关注”的心理咨询理念。正如罗杰斯所言:咨询师并非专家, 并不比来访者更了解他们自己的问题。因此,咨询的关键不是技术,而是咨询师的态度,以及气氛的创造和咨访关系的建立。作为度麦 学苑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我们只需要为来访者创设一种温暖、接纳、真诚的氛围,就能使来访者享受到被尊重的体验。无数成功的案例 证实:来访者的信任与配合才是咨询效果的有力保证,而“无条件 的积极关注”就是获得来访者信任与配合的最佳途径。 在此,我想分享一个让我记忆犹新的案例。那是一个年轻的男孩,他来到度麦学苑心理咨询室的时候,整个人的感觉像缩成一团

的刺猬,带着强烈的防备。我请他坐在舒适的椅子上,并轻声询问 他来这里想要解决的问题。看得出来,他很想回答,却几番犹豫不 敢说出口。我没有催促他,只是静静地等待着。他一会儿看我一眼,一会儿又低下头想想,终于在五分钟后猛然抬头问了我一句话: “老师,你不会骂我吧?” 感受到他的紧张不安和恐惧,我坚定地摇了摇头,轻轻地说:“不会。” 他明显地放松了一点,但下一秒又紧张起来,再一次确认: “我说什么你都不会骂我?” 我用更坚定的语气告诉他:“不会,无论你说什么都不会。” 他沉默了。在安静的等待中,我能感觉到他的紧张和抗拒在慢 慢消失。直到他再一次抬起头看着我,我才轻声地问:“有谁骂过 你吗?” 他犹豫了一下,小声地说:“我上次找的咨询师,他指着我的 鼻子说‘你有病’!”说完这句话,他紧张地看看我,发现我依然 保持认真倾听的姿势,他才慢慢地放松下来。 接下来,咨询顺利地进行下去了。我能感觉到他对我的信任一 点点增加,而他也越来越放松。 这个案例给了我很深的印象,让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对来访 者“无条件积极关注”的重要性。罗杰斯在其人格理论中提出了 “机能健全的人“的概念,意指那些获得无条件积极关注的人。 这样的人有这样一些特征: 1、经验的开放性。对一切经验采取开放态度,个体毫无拘束地 体验所有的情感和经验,他们不封闭自我。

第九章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

第九章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 第一节人物背景简介 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实质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道德教育领域的衍伸,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其心理学的研究中结合道德教育实践阐发的一系列教育见解。因此,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也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我们在此简单介绍一下马斯洛和罗杰斯这两个主要代表人物。 马斯洛(A.H.Maslou1908—1970)是早年移居美国的俄国犹太人的后裔。他出生在美国的纽约。童年伙伴中没有犹太儿童,使他形成了一种孤独但喜欢钻研读书的性格。中小学阶段他学习成绩优异。毕业后在父亲的建议下去一个法律学校学习,由于对法律专业兴趣不足,学了一年便退学了。1928年底结婚后,他和夫人一起进入威斯康星大学学习。在威斯康星大学他分别于1930年、1931年和1934年获得了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1934年至1937年他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当过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桑代克的助手。他受行为主义的影响并没持续太久,主要是因为他发现用行为主义教育方法对儿童进行教育并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于是,他逐渐认识到整体论、动力论和文化因素这几方面都是研究人的心理时不町忽略的。 1937年至1951年马斯洛应聘去布鲁克林学院工作。在此期间除了担任该院的心理学教学工作外,还进行了许多理论研究。1943年他在长心理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著名的论文《人类动机沦人。此文被后来的许多文集收录转发,并被译成多国文字发表。 1951年以后他主要在布兰代斯大学任职,曾担任过该校心理学教授和心理系主任。这期间他学术活动频繁,理论成果显著,在美国乃至世界范围的心理学界有很大影响,他积极活动建立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会,现已成为美国心理学会的正式分会。1967年他被推举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马斯洛的主要著作有《动机与人格》(1954)、《科学心理学》(1966)、《存在心理学探索》(1968)、《人性能达到的境界》(1971)等。·罗杰斯(C.R.Rogers,1902一1987)生于美国一个基督教徒家庭。少年时代他因家住农村而对农业课程产生了兴趣。1919年他中学毕业后进入威斯康星大学农学院学习。后宋又转学历史专业,专修宗教史。1924年获得学士学位。 毕业后,他又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读硕士课程,先是半日制后是全日制学习,最后于1928年完成学业,获得硕士学位。他的研究生学习专业是儿童诊疗理论,毕业论文主题是测评儿童的人格问题。这段学习经历为他以后一生的研究方向奠定了基础。 1928年至1940年罗杰斯受聘在纽约州的曼彻斯特城保护儿童协会任儿童心理学家。这段经历使他有机会将心理学理论与临床经验结合促成一个崭新的心理学分支——临床心理学的成熟-他还边工作边攻读博士课程,于1931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2]8 学位。1939年他基于lo多年经验和丰富研究材料出版了《问题儿童的临床治疗》——书。该书出版后使他的工作受到了世人的瞩目。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咨询与治疗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咨询与治疗 (一)基本理论观点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本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来的,它从现象学和存在主义中吸取其哲学的基础,提倡从人的主观意识经验出发,反对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和精神分析的无意识动机决定论,被称为心理学中有别于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传统的第三势力。一般说来,这一学派理论具有四个共同的认识: 1、强调人的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反对还原主义,着重从整体上理解人的动机和人格。 2、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尊重每一个体的自由选择和主动性,人们能根据自己的意向,确定其自身存在的意义。 3、人的意识能超越传统的、现实的,文化的界限,因而具有创造性和无限发展的潜在可能性。 4、人性研究的重点是意识经验,应该遵循现象学途径。 存在-人本主义理论反对把人看作是简单的生物人、自然人,而特别强调人的价值和意义。它认为人的行为不象动物,并不全是环境条件作用的结果,而是自由的、能够独立自主的、具有无限潜能的,并且每一个人都能够意识到自身的各种变化;能理解自己的需要和经验;能分析自己的行为;也能作出抉择并对此承担责任。一个人如果从小就处于具有良好成长氛围之中,例如有温暖和同情支持的父母以及家人,每个人就都会发现他的真正的自我,实现他的全部创造性与潜能。 但是,一个人如果遭到虐待或受到重大的生活经历中的挫折与否定时,自我就会发生创伤或裂痕,内在的潜能不能发挥出来,而且还会受到损害。这样,人们就不会是一个真正自我实现的人,而可能是一个自我防御和心理失调的人。 马斯洛(A. H. Maslow)、罗杰斯(C.R.Rogers)均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类最基本的动机。人类都具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即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各种潜能的趋向,人是“积极主动的、自我实现和自我指导的。”这是人本主义理论的核心。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罗杰斯还提出了“自我概念”,认为它是在人自我发展过程中,在与环境或别人的接触与交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关于自我的认识和看法。自我概念包括人对自己的认识,对自己与其它客体的区别和相互关系的认识,以及对人的价值标准的认识。 罗杰斯认为,在社会化过程中,人总是愿意自己的行为受到别人的尊重和关注。当一个人的行为产生了积极的自我体验,同时又得到他人的肯定时,他的自我概念就会是准确的,他的人格就能正常发展。但如果外界的要求和评价(价值条件)和他的个人体验相抵触,可能会得不到尊重与关注时,他就有可能采取歪曲和回避真实自我体验的办法,歪曲自我概念,以缓和受人关注的需要与个体体验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就是说,按照别人的看法和评价,不惜改变自身的标准,使自我概念发生歪曲,从而导致心理上的混乱,这个过程就叫做“价值条件作用”。自我概念歪曲得越严重,各种心理异常表现如焦虑、抑郁、罪恶感和精神错乱等就表现得越明显。

人本主义疗法 罗杰斯

人本主义疗法 ---罗杰斯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念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 人本主义疗法的创始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以人为中心的心理疗法是人本主义治疗的核心内容,相对于精神分析和行为疗法,被称为心理治疗理论中的“第三势力”。 罗杰斯1902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早年攻读过农业、生物、物理和神学,后来进入哥伦比亚师范学院学习心理学,接触了行为主义的理论并接受了精神分析的训练,毕业后在罗彻斯特市防止虐待儿童中心作为心理治疗家工作了12年。他在心理治疗中总结自己的经验,于1942年出版了《咨询与心理治疗》一书,阐述自己的来访者中心的心理治疗观。1951年出版了《来访者中心治疗》一书,为来访者中心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罗杰斯在心理学方面的贡献是杰出的,曾于1964-1967年担任美国心理学会的主席,1956年和1972年分别获得了美国心理学会授予的杰出科学贡献奖和杰出专业贡献奖。 人本主义疗法强调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对人采取积极乐观的看法,注重个人的内在价值和主观体验,强调咨询关系的重要性,强调以咨询者的态度为中心。这些观点都强烈冲击着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有一定的积极价值,但不适合处理危机中需给予某些指导性策略的来访者,不适合无法通过口语表达的来访者。 1.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在搜寻资料过程中找到两个版 本的说法,下面一一罗列)一理论基础:1.实现的趋势它假定人类和所有的生物,不论是植物或动物,与生俱来就有一种不断发展、增长和延续其机体的趋势。 2.自我概念这个自我形象是通过自身与环境,特别是与其他人对他的评价相互作用后逐步建立起来的。 3.充分体验它是对宏观事物和可以意识的机体内部过程的态度。人本主义理论的核心在于人人都有其独立的价值与尊严,人人都必须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向。 二理论基础:1.1 自我治愈的潜能 罗杰斯心理治疗的思想基础是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的尊重和信赖。他认为人性发展的基本属性是建设性的。人有追求美好生活和为之奋斗的本性。健康代表着人格健全和人性的完满发展,病态是健康人格的异化。心理疾病患者并没有失去自身原有的潜能,我们要相信他们有能力发掘自身潜能恢复健康。 1.1.1 造型倾向 人性的发展和生物进化一样具有建设性的方向,罗杰斯把这种方向叫做“造型倾向”。这是一种积极的倾向,它假定人具有引导、调整、控制自己的能力。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有一种不变的诊断,即认为所有心理问题及困扰均是由于这种实现的倾向的阻滞所造成的。基于他的这种观点,他所倡导的来访者中心疗法或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的基本原理就是要排除这种障碍,使来访者向着自我调整、自我成长和逐步摆脱外部力量的控制的方向迈进。罗杰斯认为需要心理治疗和帮助的人正如地下室的马铃薯一样,曾受到环境条件的严重扭曲。但他深信这些

来访者中心疗法

来访者中心疗法 来访者中心疗法的特点 (1)追求平等的咨访关系。 (2)以来访者为中心,重视来访者的主观经验世界。 (3)充分相信来访者有自我实现的潜力。 (4)强调动员来访者自身潜力,而不是靠挖掘潜意识或改变反应形式来纠正不正常行为。 (5)咨询时咨询师采用非指导性技巧,反对操纵和支配来访者,很少提问题,避免代替来访者作决定,什么好,什么不好,从来不给予正面回答。 (6)由来访者主导治疗过程。 (7)不是把重点放在来访者的过去,而地直接处理来访者现在的情况,尤其要以当前的情绪状况为重点。 (8)咨询时集中在来访者的思维和情感上,耐心倾听,注意共情。 (9)咨询关心的是人格改变的过程,而不是人格的结构。(10)把咨询关系看成是建设性人际关系的特例,强调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一般的人际关系等。 来访者中心疗法的主要步骤 一、来访者中心疗法的目标 罗杰斯认为,心理治疗的目标就是让来访者的人格得到成长、发展和改变,使来访者真正成为一个机能完善者,它的最终效果在

于人性的自我 实现和人格的改变。 二、来记者中心疗法的条件 第一,来记者自身存在并认识到自我概念上的矛盾之处。 第二,来访者与咨询师之间存在良好的关系。 除了以上两个必要条件外,咨询师在人格与态度上还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真诚一致 2.无条件积极关注 3.共情 三、来访者中心疗法的若干阶段与步骤 1.人格改复的7个阶段 第1阶段: 这个阶段个人的体验是凝固的而且是冷漠的,此时当事人不可能自愿地来寻求治疗。 第2阶段: 当处于第1阶段的当事人被置身于理想的治疗条件下,即他体会到咨询师对他的积极关注和共情,以及真诚的态度相待,以致他能够产生被接受 的感觉,他就进入了第2阶段. 第3阶段: 假如第2阶段稍稍有点松动、有点流动的情况能够继续而不受阻

以人为中心疗法理论

以人为中心疗法 以人为中心疗法是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最初称为“非指导性治疗”,后称为“来访者中心治疗”。20世纪70年代起称为“以人为中心治疗”。以人为中心疗法被称为是心理治疗理论的“第三势力”。 第一节以人为中心疗法概述 一、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历史发展 1.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创始人是20世纪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他于1902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州附近的一个清教徒家庭。 2.以人为中心理论的发展 对于以为中心疗法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20世纪40年代,以罗杰斯的《咨询和心理治疗》一书的出版为标志。他提出“非指导性治疗”。 第二阶段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访者中心疗法》一书的出版为标志。在这一阶段中,罗杰斯强调来访者主观世界的重要性。 第三阶段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罗杰斯的《成为一个人》一书的出版为标志。这一阶段取向的重点放在“成为一个忠于自我的人”。 第四阶段是在1970年至1980年月日。由于罗杰斯的影响日益扩大,他的理论也改变为“以人为中心取向”。 第二节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基本理论 一、人性论 1.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 罗杰斯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基本的动机性的驱动力,他称之为“实现倾向”。这种实现倾向是人类有机体的一个中心能源,它控制着人的生命活动。它不但维持着人的有机体,而且还要不断地增长与发展。 这种实现倾向是一种独立的、基本的人类动因,是整个有机体的机能。不但存在于人身上,而且存在于一切有机体,体现了生命本质。任何生物,只要被赋予了生命,他(它)就一定会出现强烈生长的趋势。罗杰斯说:“人类给予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事实,似乎就是其朝着有方向性的那种潜能的方向发展。” 这是罗杰斯积极人性观的理论前提,也是本疗法理论的核心。 柏瑞德利阐述了自我实现的趋势是一个引导人们努力认识、实践、自治、自我决定、完善的过程。个体有远离不适当调节并趋向心理健康的内在能力,个体内部的成长力量提供了治愈的内部资源。求助者是处于根本的地位,有通过自我意识和自我引导引起态度和行为改变的能力。 2.人拥有有机体的评价过程。 有机体的评价过程是罗杰斯理论中的一个独特的概念。罗杰斯假定有机体自身拥有一种评价经验的能力,它称之为“机体智慧”,其表现就是“有机体评价过程”。他认为,个体在其成长过程中,不断地与现实发生着互动,个体不断地对互动中的经验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不依赖于某种外部的标准,而是根据自身机体上产生的满足感来评价,并由此产生对这种经验及相联系的事件的趋近或回避的态度。 他认为个体自身的满足感是与自我实现倾向相一致的,也就是说,有机体的评价标准是自我实现倾向的。凡是符合自我实现倾向的经验,就被个体所喜欢,所接受,成为个体成长发展的有利因素,而那些与自我实现倾向不一致的经验,就被个体所回避和拒绝。而且,有机体的评价过程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个体当时的需要状态不同而不同。 在有机体的评价过程中,经验总是被准确地接受,较少歪曲,把个体的经验与自我实现有机地协调配合,使人不断地迈向自我实现。 强调人的主观选择能力,这就是此疗法的只有求助者最了解自己,只有他自己才能改变自己的认识前提。 3.人是可以信任的。

人本主义疗法模拟训练

实验三十六人本主义疗法模拟训练 一、人本主义疗法的简介 人本主义于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70~80年代迅速发展,它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动物,只研究人的行为,不理解人的内在本性,又批评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经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称之为心理学的第三种运动。 人本主义理论对心理障碍成因的解释为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不协调。一旦自我概念不是由个人有机体的评价过程来决定,而是内化了别人的价值并把别人的价值当作自己的价值的一部分,为迎合别人的需求与接受从而否定了自己的经验,自我概念与经验间形成冲突并产生不和谐。此时这种不和谐会使人越发感觉不能适应环境,从而出现焦虑、烦躁等异常心理状况并产生心理障碍。 人本主义疗法(Humanistic Therepy) 是建立在哲学基础之上,通过为求助者创造无条件支持与鼓励的氛围使患者能够深化自我认识、发现自我潜能并且回归本我,患者通过改善“自知”或自我意识来充分发挥积极向上的、自我肯定地、无限地成长和自我实现的潜力,以改变自我的适应不良行为,矫正自身的心理问题。 二、实验目的 1.了解人本主义治疗的实质就是重塑真实的自我,达到自我概念与经验的协调统一。(以 患者中心疗法案例为例); 2.了解人本主义疗法的原理;

3.熟悉人本主义疗法的方法及步骤。 三、实验原理 患者中心疗法与精神分析和行为治疗不同,不是靠探究无意识邻域或改变反应形式来纠正不正常的行为,而是动员患者内在自我实现潜力,使病人有能力进行合理的选择和治疗他们自己。心理治疗主要是调整自我的结构和功能的一个过程。一个人有许多体验是自我所不敢正视和不能清楚感知的,因为面对或接受这些体验,与自我目前的结构不协调,并使其感受到威胁。治疗者如同一个伙伴,就像是可以接受的改变了的自我,帮助病人消除不理解和困惑,产生一种新的体验方式,而放弃旧的自我形象。通过以病人为中心的治疗所起的新型人际关系,使病人体验到“自我”的价值,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从而达到治疗的目标。与一般的指令性心理治疗比较,患者中心疗法反对操作和支配病人,很少提问题,避免代替病人做出决定,从来不给什么回答,在任何时候都应让病人确定讨论的问题,不提出需要矫正的问题,也不要求病人执行推荐的活动。 四、实验对象与材料 1.对象:来访者。 2.设备:心理咨询室。 五、实验方法 第一、来访者主动求助。来访者如果没有改变自我的需要,治疗很难成功; 第二、治疗者说明情况。治疗者向来访者介绍治疗过程,强调来访者的作用,治疗者的作用只是创造有利于来访者成长的气氛; 第三、鼓励来访者自由表达情感。治疗者不管来访者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均应以诚恳、友好的态度相待; 第四、治疗者能接受、认识、澄清对方的消极情感。治疗者不只是被动接受对方提供的信息,仅仅对表面的内容作反映,而应深入到对方内心深处,注意发现对方影射或暗含的情感。这是很困难且很微妙的一步;

人本主义心理疗法治疗要点

人本主义心理疗法治疗要点 当事人中心疗法(Person-centered therapy) 历史: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于20世纪40年代创立。 概念:以平等伙伴的身份去理解当事人的问题与情绪,为其提供一种无所顾忌地自由表达和宣泄的机会,并帮助其体验其自我价值,实现其人格成长。 罗杰斯说:“个人中心疗法学派主要是一种存在观点,寻找适当的态度和行为的表达,而这些态度和行为乃是能够创造出促成成长的气氛。它是一种重要的生活哲学,而不是一种简单的技术或方法。? 治疗者应具备的三种态度: 真诚一致(congruence),即治疗者所表达的内容与他自己内在的体验是一致的,不说言不由衷的话,不摆专家的架子和说教者的姿态,而是坦诚交流。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即积极的非批判性的接纳态度,但不可与赞赏混淆。 同理心(empathic? understanding),即能够准确地感受到当事人所体验的情感和个人意义。 技术要点:促进当事人发生变化的方向 从缺乏信任、封闭和畏惧人际关系,转变为对别人更具开放性和愿意探索改变的可能性。鼓励当事人放弃排斥别人或固执己见的想法,对经验和外在的世界的可能性采取更加开放的态度,愿意探索

改变的可能性。 技术要点:完全投入与互动 治疗师如何评价或诊断当事人并不重要,当事人如何评价自己才是最重要的。给当事人作心理测量等评估可能反而不利于当事人主动积极地参与治疗过程,因为他以为治疗师对他的问题能提供一套现成的解决的办法。 促使当事人完全地投入治疗历程才是最重要的 治疗过程就是咨询者与当事人共同参与的探险是双方显露人性,一起追求成长经验的过程。 技术要点:兼容的实务方法 本疗法不排斥任何其他治疗学派,心理医生可以综合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实务工作,而只要你始终遵守治疗的核心条件即可。 本疗法特别适合那些没有受过系统的临床心理学教育与训练的人士应用。 咨询发展的阶段或过程 第一阶段:求助者对个人的经验持僵化、刻板和疏远的态度。 第二阶段:可以畅谈自我以外的话题。 第三阶段:流畅地表达客观的自我。 第四阶段:自由地表达个人过去的情感。 第五阶段:自由地表达当时自己的感受,但有所迟疑。 第六阶段:完全接受过去那些被阻碍和否认的情感。 第七阶段:不需要心理医生的帮助可自由表达自己。

当事人中心疗法

当事人中心疗法(一) 咨客中心疗法(—)是人本主义心理疗法中的主要代表。人本主义心理疗法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型心理疗法,其指导思想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这个疗法不是由某个学派的杰出领袖所创的,而是由一些具有相同观点的人实践得来的,其中有患者中心疗法、存在主义疗法、完形疗法等。在各派人本主义疗法中,以罗杰斯(C·R·)开创的咨客中心疗法影响最大,是人本主义疗法中的一个主要代表。咨客中心疗法认为,任何人在正常情况下都有着积极的、奋发向上的、自我肯定的无限的成长潜力。如果人的自身体验受到闭塞,或者自身体验的一致性丧失、被压抑、发生冲突,使人的成长潜力受到削弱或阻碍,就会表现为心理病态和适应困难。如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他能够和别人正常交往、沟通,便可以发挥他的潜力,改变其适应不良行为。 咨客中心疗法的倡导者和创始人卡尔·罗杰斯,1902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早年攻读过农业、生物、物理和神学,以后又学习了心理学,接触了行为主义的理论并接受了弗洛依德学派的心理分析训练,他作为心理治疗专家曾在一个儿童行为指导中心工作了12年。早在1939年,他就提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设想:“假如我不去考虑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那么我觉得依靠来访者来完成这个治疗过程更好……,来访者了解自己的问题,了解应向什么方向努力,了解什么问题最重要,了解自己隐藏着什么体

验。”他在心理治疗实践中总结出自己的经验,于1942年出版了《咨询与心理治疗》一书,提出了自己新的心理治疗观,1951年,他又出版了《咨客中心治疗》一书,为患者中心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 罗杰斯在数十年的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在同那些有各种烦恼的人直接接触中,得到了许多知识并积累了许多经验。简言之,有以下几点: (1)他发现在与别人相处的过程中,不能长时间装假。如:当自己生病时,不能装成正常人。 (2)在他承认自己不完善,接受别人的真实感情时,他才能有所改变,和别人相处也会更有效些。 (3)对别人理解越深,自己和被理解人的关系越会有所改变。罗杰斯说,他从了解患者的各种体验中学到了改善自己的方法,使自己成为一个更有责任心的人。 (4)用他的态度创造一种安全的关系和自由的氛围,能减少和别人之间的隔阂,才能互相公开自己的内心世界。 (5)能接受别人的感情、态度,包括愤怒的感情和仇视的态度,才能助人成长,因为这才是他真实的、要害的部分。 (6)他不急于叫别人照他的意愿去做。即不去塑造别人,越是如此,就越发现自己和别人都在成长变化。 (7)应当相信自己的经验。别人评价好的对自己不一定有用,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例如:罗杰斯不是医生却在做心理治

第九章 人本主义的人格心理学

第九章人本主义的人格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新思潮。 它重视研究人的本性、动机、潜能、经验以及价值。 到了60、70年代,迅速形成与发展起来,成为西方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之一,也成为第三势力。它以反抗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姿态出现 第一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 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马斯洛 一、人本主义兴起的背景 ◆(一)、反对传统科学心理学理念的弊端 1 、对行为主义的批判:忽视了人的主观性,把人降低为“一只较大的试验白鼠或一架较慢的计算机”.把人格看成是一套由环境决定的行为模式,实质上是一种机械的决定论和还原论. 2 、对精神分析的批评:贬低了人的意识经验的作用,强调本能的原始欲望与人的消极方面,忽视了人类本性中最基本的东西。 基于对古典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的批判,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张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健康的人身上,注重研究人的主观世界,突出人所特有的选择性、创造性、自我实现等,恢复人的价值和尊严。 ◆(二)、古代哲学背景: 1、存在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2、现象心理学的影响 ◆(三)、时代背景: 1、对后工业社会反人性化走向的反思。 2 、反战和反主流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会的工作原则: 以马斯洛为首心理学家创立了一门研究人类积极本性的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并建立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会。 (1)研究对象是具有经验的人 (2)研究关心的是个人的创造性与自我实现 (3)研究对个人和社会有意义的问题 (4)主要工作范围是人的尊严和价值的提高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五个中心论点: (1)人本主义具有强烈的现象学倾向,强调人的主观体验,对人的主观世界的心理内容具

存在-人本主义理论和以人为本治疗技术综述

存在——人本主义理论及以人为中心疗法的理论及实践 一、咨询理论概述 1、咨询理论的名称:存在—人本主义理论 2、咨询理论的发展史: 罗杰斯的整个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下述三个主要阶段(Allen E. Ivey et al, 2008): 第一阶段:非指导性(1940—1950)。这一阶段强调接纳来访者,建立积极的、客观的氛围,相信来访者的智慧,以及给予来访者充分的表达空间。主要运用来访者的原话来澄清事实。罗杰斯的著作着重强调了咨询过程中的技术。 第二阶段:以来访者为中心(1950—1961)。这一阶段着重反思来访者的情感,解决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不和谐,避开对来访者有威胁的情景,将反思作为主要技术。对技术并不加以强调,而是着重强调咨询师个性化的投入。 第三阶段:以人为中心(1961—1987)。这一阶段的特点在于更多的个性化投入,更加强调关系问题。在坚持原先观点的同时,罗杰斯逐渐对治疗场景中的即刻体验更加重视,要求咨询师、集体治疗与个体咨询更为主动及更多地自我暴露,同时关注广泛的社会问题,如文化差异与权利运用等。对技术的关注降至最低,取而代之的是强调咨询师的态度,强调咨询师将自己看成是与他人相联系的一员。罗杰斯的观点反应了一种理解性的治疗风格。3、咨询理论框架 以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为基础。理论的基本假定是:所有物质的演化的倾向都是从较简单的形式向较复杂的形式发展。对整个宇宙为说,是一种创造过程的运转,而不是崩溃过程的运行(形成倾向)。每个人身上都有解决问题,改变他们的自我概念和日益提高自我指导的创造力,所有人类身上都具有趋向完善或完美的潜能。心理成长和心理成熟的根源来自个体内部而不是外部力量(实现倾向)。 存在—人本主义的理论框架由关于自我与自我实现、觉知、需要、价值条件等概念组成。(1)自我与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实现倾向的子系统。实现倾向指的是个体的有机体经验,即指整体的人,包括意识与无意识,生理与认知。而自我实现则是指实现意识知觉到的自我倾向。罗杰斯假定自我有两个子系统:自我概念和理想自我。 (2)觉知水平和积极经验的否定是关于自我概念如何运作的命题。罗杰斯认为意识有三个水平。第一,阈下知觉指与知觉的自我概念不一致但又没有被意识接纳的经验。第二,有些

简介人本主义疗法

简说人本主义疗法 简介 人本主义疗法(Humanistic Therepy) 是建立在哲学基础之上,通过为求助者创造无条件支持与鼓励的氛围使患者能够深化自我认识、发现自我潜能并且回归本我,患者通过改善“自知”或自我意识来充分发挥积极向上的、自我肯定地、无限地成长和自我实现的潜力,以改变自我的适应不良行为,矫正自身的心理问题。该疗法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与马斯洛。他们认为治疗不应仅仅着眼于眼前的问题,而是在于支持求助者的成长过程,以便使他们更好地解决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该疗法的实质就是帮助患者去掉那些用于应付生活的面具,从而恢复真实的自我. 心理障碍成因的解释 人本主义理论对心理障碍成因的解释为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不协调。一旦自我概念不是由个人有机体的评价过程来决定,而是内化了别人的价值并把别人的价值当作自己的价值的一部分,为迎合别人的需求与接受从而否定了自己的经验,自我概念与经验间形成冲突并产生不和谐。此时这种不和谐会使人越发感觉不能适应环境,从而出现焦虑、烦躁等异常心理状况并产生心理障碍。 人本主义治疗的实质 人本主义治疗的实质就是重塑真实的自我,达到自我概念与经验的协调统一。治疗的目的是帮助患者去除那些为了适应社会、他人的需要而偏离自我经验的思想及行为,使人找回真实的自我。能够为自我的价值而活,而不再为迎合他人而生。比如,每天为不喜欢的工作而忙碌奔波,为迎合领导的心意而工作。自我的价值与理想无法得到实现从而产生悲观、消极的想法,当领导不满意或工作不顺心时便会产生异常情绪甚至导致各种心理障碍。人本主义疗法就是帮助患者深化自我的认识,以鼓励与关爱使患者找到自我的价值并发现自我的需求,为实现自我的理想而努力的过程 人本主义对人性看法 人本主义认为人有自我实现的需求。当人们满足了吃饭、穿衣、安全等根本需求后便会有诸如爱情、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高级需求。当实现低层次需求后而高层次的需求无法获得满足时,人们就会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并感到痛苦从而形成心理障碍。自我实现的趋势是一个引导人们努力认识、实践、自治、自我决定、完善的过程。 此外,人本主义的观点认为人是有智慧的并且人们有能够去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心理治疗并不需要对患者进行指导与控制,只要对患者提供足够的信任与尊重,他们便会有能力去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 治疗方法 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疗法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是患者中心治疗,一般用于有心理冲突或心理疾病的来访者; 二是通过交朋友小组进行小团体治疗,主要解决交往障碍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患者中心疗法指在人本主义治疗思想指导下的个别谈话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贯彻非指导性原则,讨论问题的思路由来访者主导,治疗过程中的中心人物是来访者而不是咨询者。非指导性的患者中心疗法的基本假设是:人的自身内部有理解自己并改造自我概念和指导自己

第十一讲 人本治疗法

第十一讲人本治疗法 第一节理论概述 人本治疗法是一种应用范围很广的比较人性化的治疗模式,该模式对人性有比较积极乐观的看法,强调将案主作为治疗的中心,以开发案主的潜能、促成其自我成长为出发点和宗旨,运用同感、无条件的关怀等技巧为案主提供一个宽容、信任的范围,使其提高和转变自我认识,树立恰当的自我概念,解决困扰,达成自我实现。 一、理论背景 1、形成背景 人本治疗法(Person-centered Therapy),又名案主中心治疗法(Client-centered Therapy),其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罗杰斯于1940年起便开始建立人本治疗法的基本概念框架和治疗模式。 2、历史发展 第一阶段(1940—1950年)。罗杰斯于1942年所作的《辅助与心理治疗》确定了人本治疗法的基本概念。 第二阶段(1950—1957年)。罗杰斯于1951年所作的《案主中心治疗法》是人本治疗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第三阶段(1957—1970年)。罗杰斯在1957年出版了《促进个性改变的必要条件》,被认为是人本治疗法的第三个里程碑。 第四阶段(1970年至今)。在此阶段,罗杰斯不再强调工作者的技巧,而更注重工作者的特质、信念和态度,赋予工作者更大的自由去建立与案主的关系,当然,工作者可以运用一些影响性的技巧如自我袒露、回馈、提问等。1974年罗杰斯将案主中心治疗法改称为人本治疗法,其应用范围也从个体治疗扩展到更广的领域,如学校辅导、家庭辅导、行政管理等。 二、基本假设与概念 1、人的本性 罗杰斯对人的本性抱有积极和乐观的态度,他认为,从本质上讲,人是善良的、理智的、仁慈的、进取的、有责任感的,有与他人协助和友好相处的能力和愿望。 罗杰斯认为,正式由于人具有理智和进取等本质,所以每个人都具有不断实现更高层次目标的潜能,在个体不断追求的过程中,潜能得以发挥,也使个体更趋于成熟。他认为,如果这种追求的过程受到阻碍,就有可能产生内心的困惑甚至心理疾病。 罗杰斯主张从整体上把握人的本性,他认为人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人的行为和情绪、内在和外在也是一个整体,他们是相互影响。他认为要把握一个人的本性,了解一个人,必须要从整体上系统地看待和分析,而不能仅看一时一事,要能体会行为背后的深层次的原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