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大赋·都邑赋·百城赋——赋体文学

汉大赋·都邑赋·百城赋——赋体文学

汉大赋·都邑赋·百城赋——赋体文学
汉大赋·都邑赋·百城赋——赋体文学

光明日报/2008年/1月/12日/第007版

文化周刊

汉大赋?都邑赋?“百城赋”

——浅谈赋体文学源流和艺术魅力

杜晓勤

在中国古典文学殿堂中,赋是一颗可以与诗媲美的艺术奇珍。古人往往诗赋并称,这不仅是因为《诗经》、《楚辞》等诗歌作品对赋的产生具有直接的影响,而且因为赋自有其别于诗的独特艺术魅力。《汉书?艺文志》云:“不歌而诵谓之赋”,这就将赋与当时配乐歌唱的诗划清了疆界。晋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清刘熙载在《艺概?赋概》中说:“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则揭示了以汉大赋为代表的赋体文学多铺陈名物、排比辞藻的鲜明特色。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经过历代作家的创作实践,赋在表现题材和文体形式上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梁昭明太子萧统在《文选》中,将赋分为京都、郊祀、耕籍、畋猎、纪行、游览、宫殿、江海、物色、鸟兽、志、哀伤、论文、音乐、情等十五类,可见到当时赋体文学作品的描写内容和表现题材已经相当广泛多样,几乎无所不包。明代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则将赋的体制分为古赋、俳赋、文赋、律赋四类,也充分说明了赋在不同时期体制上的变化和特色。

近来在光明日报中连续刊登的“百城赋”,就题材而论,属于自汉京都赋发展而来的都邑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两京赋》、左思《三都赋》等京都赋,都是以表现京城的壮丽为主,极力夸耀帝国的声威,歌颂君主的功德,即刘勰《文心雕龙?诠赋》所云:“体国经野,义尚光大。”都邑赋发展到后来,也开始描写京城之外的郊县和其他城市了,如宋杨侃就作有《皇畿赋》,主要描写汴京各郊县的风土文物,洋洋成篇。元赵孟頫的《吴兴赋》、明黄佐的《粤会赋》也都不是写都城的。清陈元龙在《历代赋汇》中将这类赋作统称之为“都邑赋”。而今人新作“百城赋”中,既有歌颂祖国首都的《北京赋》,也有赞美各大省会城市的《杭州赋》、《沈阳赋》,还有称赏一些饶有特色、发展迅猛的中小城市的《大连赋》、《南通赋》。这些作品无不继承了古代都邑赋的创作传统,大多先言此城地理之优、山川之要、得名之由、历史之久,次数此城前代先贤、当世英才,或写此城风景之美、胜迹之众,再记此城传统产业及当今社会、经济、文化之新发展,作者咏歌中憧憬、自豪之情溢于字里行间,于培养市民爱国、爱乡之情,功莫大焉。

从体制上说,“百城赋”中的作品体式大多类似古赋中的散体大赋。散体大赋是汉赋之一种,代表作品主要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长杨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等。这些作品大多篇幅较长、规模宏大,句式上骈散相间,体制上多采用主客问答的对话体。其中首尾用散文,中间部分用韵文,韵文常以四、六言为主,亦杂以三、五、七言甚至更长的句子。节与节之间多用“于是乎”、“若夫”、“况乎”、“岂必”等连接词。

就已经发表的“百城赋”作品而论,采用主客问答体形式谋篇的作品主要有《酒泉赋》、《兵团赋》、《澳门赋》等。这些作品的结构也类似主客问答体汉大赋,都在开头通过两个虚拟人物的简单对话,介绍赋中人物问对的缘由,以便引起下文。赋的主要部分即由虚拟的“主”或“客”的高谈阔论构成,极力向对方夸赞此城之美。新刊“百城赋”中的《澳门赋》主体部分,即类似汉大赋中班固的《两都赋》,也是一人一气呵成,由“而已君”向“罗山”陈说其“澳门虽小而大”之由。而《兵团赋》和《酒泉赋》则采用了枚乘《七发》一问一答体联缀成篇。另外,汉代主客问答体大赋的结尾都是一个模式,必以一方向另一方心悦诚服而告终,往往在结尾时加上一段韵文。新刊《酒泉赋》、《兵团赋》、《澳门赋》也分别是以“玉门关内客”、“胡杨”、“罗山”等“客”首肯主方之论终篇,而且《酒泉赋》结尾“乱曰”后亦附有一首五言诗。

汉大赋中也有一些作品如王文考的《鲁灵光殿赋》、扬雄的《甘泉赋》等,并未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谋篇布局。这些作品的开头往往有小序,交代作赋的缘由,结尾则喜欢采用“楚辞”的“乱曰”或“辞曰”,以韵文来颂赞所赋咏之宫殿或都城。“百城赋”中的大部分作品也未采取主客问答体,而是直接铺陈叙写。虽开头有小序如《香港赋》者不多,然结尾用韵文绾结者却不少,如《岳阳赋》之“乱曰”、《烟台赋》之“祝曰”、《洛阳赋》之“歌曰”,而且《深圳赋》、《嘉兴赋》、《大连赋》等作品结尾用的韵语也刻意用了带“兮”的“楚辞体”。

汉大赋最为人所关注的艺术手法是铺张扬厉、踵事增华。这首先表现在铺陈叙写事物时,面面俱到,穷形尽相。如司马相如《子虚赋》写楚国云梦泽时就从上下左右、东南西北等各个角度作淋漓尽致的描绘,新刊“百城赋”中也有不少作品袭用了这种写法,如《池州赋》就分别从“城之东南”、“城之西南”、“城之西北”分别赋咏池州风土人物之盛,而《岳阳赋》、《广州赋》、《南通赋》、《嘉兴赋》则从社会、经济、文化、地理等各个层面,一一列举,亦与司马相如所云“一经一纬,一宫一商”(《西京杂记》载司马相如答盛览问)的写作手法相似。其次,汉赋在描写事物时,喜欢大量使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来铺陈渲染,层层递进、推波助澜,形成波澜壮阔的场面和雄浑凌厉的气势。新刊“百城赋”中有些作品也具有这样的艺术特色,如《北京赋》歌颂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之新气象时,就用了一连串的排比句:“石景山高炉钢花璀璨,十三陵水库绿波凝玉,历史博物馆挺立正阳门旁侧,英雄纪念碑矗峙天安门前壁。红旗牌轿车驰过观礼台,喷气式战机翱翔上蓝天,两弹一星冉冉升空,九重奏响东方红。”颇有气势。《洛阳赋》写城中宜于旅游休闲之状时,也是迭用对偶,着意渲染:“高楼林立,民居悠闲。绿茵铺地,四水横贯;岸柳抚风,歌发舟船。鲤吹洛浪,戏银发之垂钓;波摇鸥影,穿水映之蓝天。河连水道,环清流以过巷;花开街圃,溢馨香于游园。诗吟情侣,月窃听而怀笑;韵惹嫦娥,心萌动欲下凡。夜赏喷泉,灯光音乐传逸趣;日听豫剧,水袖青衣舞翩跹。品尝美味,乐啖九都老水席;研讨诗文,漫读文坛新《牡丹》。”既有韵律,又有气势。

俳赋,又称骈赋,是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发展。其主要特征是追求字句整炼、音律和谐,有的还讲究平仄合律,如鲍照的《芜城赋》、庾信的《哀江南赋》等。新刊“百城赋”中的绝大多数作品也都力求句式整炼、俳偶,其中《北京赋》、《洛阳赋》等作品辞藻绣错绮交、音韵抑扬顿挫,有金声玉润之美。《呼和浩特赋》则不仅注重句式之对仗,而且讲究句末之用韵:篇中既有一段一韵,亦有段中换韵;多押平声韵,也有仄声韵,轻重清浊中饶有错综之妙。

研波讨源,纵览古今,我以为:悠悠赋史,汉大赋最盛;煌煌汉赋,都邑赋尤佳。今之“百城赋”,用千古常新之美文体,赋咏神州百城之新气象,正可谓:文质并取,风骚两挟。赋体再兴,当其时矣。

关于赋的几点认识(推荐文档)

——关于赋的几点认识 衣殿臣 我国古代文坛,有“诗、词、曲、赋”并称之说,而且由来已久,广为人知。两千年来,赋作为一种特殊文体,它同诗、词、曲、散文、小说一道,组成了蔚为壮观的文学画廊,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增添了光彩。今年三月,《光明日报》率先开展“百城赋”征文活动,截至目前为止,已刊发近五十篇作品,势头正劲。在《光明日报》的带动下,哈尔滨、沈阳、苏州等城市,也掀起征赋热潮。10月22日我市征赋结束,共刊作品42篇,可谓前所未有,盛况喜人。我的这次讲座,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举行的,主要讲三个问题。 一、什么是赋 赋,它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体,以铺陈扬厉的手法状物写情,讲究押韵和对仗,是非诗非文、亦诗亦文,介于诗文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所以郭绍虞先生把赋概括为跨诗与文的“两栖动物”。对于赋,古代主要有三种说法。 首先,班固在《两都赋》序中说:“赋者,古诗之流也。”这是对赋的重要解释。它指出了赋文体形式的由来,即源于古诗,由古诗衍化而成赋,所谓“雅颂之流亚”。同时它还指出了赋的特征,与诗为类。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对古籍进行了分类,也将赋和诗分在一起,称之为“诗赋略”。这不仅是班固自己的认识,也包含了班氏所继承者刘歆的认识。《艺文志》在讲到诗歌发展时说,春秋之后,“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布衣而能作诗,故有乐府民歌的兴盛;文人的创作,从荀子、宋玉起,则以赋的形式体物言情。荀子、宋玉之作与布衣之作虽在文体形式上有差别,却终属同源而分流。班固的看法是两汉时期占主导地位的看法,也是后世普遍承认的定说,值得重视。 其次,《汉书·艺文志》中说:“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这里所说的“赋”,本指春秋时代贵族礼会之际不歌诗,而是在对话中背诵几句诗,称之为赋,可见赋在这里是作动词用。春秋以后,“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贵族已经不需要同

洛阳赋

洛阳赋 《洛阳赋》 文/东都漫士 序文: 世界四大圣城之一的洛阳历来有王者之里,首善之区之说。亦有九朝古都和十三朝古都之称。洛阳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洛阳有着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被称之为“天下之中”。在这个盛开富贵之花的地方也被冠以“牡丹之都”的美名。“汉魏文章半洛阳,唐宋诗词源东都”所以洛阳又有“文赋诗词之都”之名。“天下名园重洛阳”故此洛阳有着“园林之都”之誉。“欲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足以堪称“史鉴之都”。 余览经观史,而知韩信有一饭之德能偿之事;书读贤文,而明朱子有滴水之恩当报之训。吾生于邙麓,长于洛阳,而今四十一年矣。其水土之恩决非一饭之德所比,其桑梓之情实当涌泉之水相报。然寡才微能,力难达意。赧愧之情,久积于心。时值洛阳牡丹文化节三十华诞之际,故而作《洛阳赋》一篇,以表故乡深爱之心,以酬河洛哺育之情。 赋曰:千年帝都,国花名城。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文明之核心,文化之圣城。八关都邑安固,十省通衢畅行。西阻崤谷,东据虎关。北靠太行,南瞻楚天。六水并流而居腹地,四周环山而处天中。形甲天下,势控四方。雄居中原,地处要冲。太康居斟为夏都,武王定鼎乃王城。两汉之京师,魏晋之皇城。隋唐之东都,赵宋之西廷。 悠悠古都,文化厚重。史迹璀璨,可歌可颂。鳞次栉比古迹,星罗棋布名胜。河洛孕五千年文化,瀍涧滋十三朝帝业。二里头发掘展现夏都风貌,尸乡沟考古揭开商城遗容。涧水河畔,新石器王湾遗址;瀍河岸边,旧作坊西周铜范。孙旗屯原始部落,锉李村仰韶文化。卜千秋西汉壁画精妙,含嘉仓隋唐粮库恢宏。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孟津;周公安邦,殷商旧族迁成周。楚庄王问鼎于东郭,文信侯封土于洛邑。孝文都洛颁改制之令,民族融合成一家;武皇称制开殿试之始,科举制度启策问。应天门外,六阙鼎列;上阳宫内,四夷纳贡。三代之居,河洛之间;五都贯洛,名园棋布。建安七子偏爱东都,初唐四杰留恋洛阳。秦岭苍翠,周王陵静眠;景山秀丽,太子冢沉睡。洛水荡漾,宓妃凌波;嵩山巍峨,女皇封禅。忠勇武圣,关林庙云长义气映日月;释源祖庭,白马寺释迦佛法佑古今。龙门石窟世界文化之遗产,丝绸之路中西贸易而闻名。卢舍那目睹洛阳沧桑,齐云塔见证古都繁荣。少林寺武术远播,上清宫老君道弘。入周问礼孔丘,玄奘求佛西行。汉立太学,光武兴文,五经二传成正统;熹 平石经,蔡邕书校,四十六碑成典范。嵩阳书院,教育史上璀璨之星;伊皋书院,理洛之学传播之地。史学珍宝,蛰庐一千方墓志;书坛奇葩,龙门二十品魏碑。北邙厚土帝王冢茔罗列,西工深基天子骊驹六乘。 美哉东都!厚哉洛阳!炎黄俊杰,繁星灿耀。仓颉创字而绝结绳,蔡侯造纸而代简帛。龙图于河,羲皇画八卦演连山之象;龟书于洛,禹王书《洪范》有九畴之文。中华切音,莫过东都。寻姓问祖,根在河洛。道、儒、佛、发祥之地;诗、词、赋、滥觞之都。鼎烹说汤,理政安民,伊尹被称贤相;吐哺握发,制礼作乐,周公被尊元圣。造酒之祖,

中华辞赋论文《千城赋》第一卷 序一 潘承祥

一、赋之功用、探源、命名与韵散 盖天下滔滔,然能赋者稀也。故赋相较于诗词曲联诸体而言,其存世之作,寡焉!周代以前,遐哉邈乎,其详不可闻也。自晚周迄清末,载于典籍中,惟见可观者,概二万余篇耳。而诗词曲联存量之丰,可谓浩如烟海,郁如邓林,不可胜数。二者悬殊之赫,无法比拟矣。以文本观之,赋系吾国一独有文体兼具百科全书性质之奇葩。赋道旷荡,无不制围,括囊万有——天文地理、花草虫鱼、人情百态,莫不可入乎其中。颂扬、讽谕乃其二大功能。未有大才者,不足以驭赋。清·刘熙载谓“赋兼才学”,斯言得之。唐宋以降,科举遴才何以诗、赋并试?究其因缘于:两者皆可试才学。然甄而别之,则“诗侧重于试灵性,赋偏向于考博学”者也。刘熙载《艺概·赋概》云:“赋起于情事杂沓,诗不能驭,故为赋以铺陈之,斯于千态万状,层见叠出者,吐无不畅,畅无或竭”。易言之,赋之功用、容量、文学价值与文化内涵,较之诗词曲联,颇多!难怪乎清·康熙帝在《历代赋汇序》中亦尊之曰:“故赋之于诗,功尤为独多”。尤乎大赞科举以赋取士之政治宣谕功用——“体国经野,义尚光大”、“润色鸿业,发献皇遒”(刘勰语),以为:“而唐宋则用以取士,其时名臣伟人往往多出其中”。譬若陆贽、范仲淹、欧阳修等。岂空论哉,不余欺也! 夫赋,从贝,武声。《广雅·释诂》云:“赋,税也”。《尚书·禹贡》云:“厥土唯白壤,厥赋唯上上”。《孔传》云:“赋谓土地所生以供天子,上上第一”。《说文》云:“赋,敛也”。眄而知之:赋之本意系指赋税、赋贡。然“赋税”之“赋”,何以演为与诗词曲联诸文体并称而居其一邪?则历代学人,能道清析明其命名者,鲜以有闻。皆避谈其命名而遑论其源流,牵强附会者,甚众!或祖班固:“赋者,古诗之流也;不歌而颂,谓之赋”。或宗屈原,“灵均余影”。或本荀况,“云、蚕、礼、知、箴之‘赋篇’”。或源纵横家,“策士遗梦”。或引刘勰,“赋者,铺也”。或综《毛诗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云云。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何为诗?《诗大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异于歌之处:诗以诵为主,歌以唱为主,所谓诗要诵其言,歌要咏其声。显然,赋,其非诗非歌非词非曲非联非辞也,否则,即无需另立“赋”之文体。于是乎,多有学者,又引经据典,刻意混同“敷”、“布”、“铺”与“赋”之关系,笃言古时该四字通假。且旁征博引,予以佐证。譬如,引《毛传》云:“赋,布也”、又云:“敷,布也”。《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赵哀引《夏书》云:“赋纳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尚书·益稷》作:“敷纳以言,明庶以功,车服以庸”。“赋”通“敷”。《大雅·蒸民》云:“赋政于外,四方爰发”。汉·郑玄释:“布政于畿外,天下诸侯于是莫不发应”。“赋”即“布”。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赋”又为“铺”。是故,东汉·刘熙《释名·释典艺》则云:“敷布其义谓之赋”。然赋也者,其含有“敷、布、铺”诸义之“赋”意,均难以认定其为文体“赋”之得名矣。若如是,古人何以不命名该文体为“敷”、或“布”、或“铺”等耶?何缘独以“赋”名之哉?仍难以自圆其说。及乎其定义与制式,亦昏昏然而模棱两端矣:非诗非文,半诗半文,亦诗亦文,近诗近文,介于诗、文之间,鸿功峻烈,名物博综,丰神尔雅,芸芸诸事,咸可赋之。实集“辞、诗、词、曲、联、骈、古文”等诸优于一身之“四不象”一综合文体也。一言以蔽之,赋文体之命名谜底,千古悬案,无人能解之!

论影响汉大赋兴衰的因素

目录 论文摘要、关键词 (3) 一、影响汉大赋兴衰的经济因素 (4) (一)经济发展是汉大赋产生的物质基础 (4) (二)经济衰退使汉大赋失去写作对象 (5) 二、影响汉大赋兴衰的政治因素 (6) (一)君主嗜好及对礼制、礼官的尊崇对汉大赋兴衰的影响(6)(二)贵族兴衰对汉大赋兴衰的影响 (8) 三、影响汉大赋兴衰的文学因素 (10) (一)文学创作主体对汉大赋兴衰的影响 (10) (二)文学阅读群体对汉大赋兴衰的影响 (12) (三)文本对汉大赋兴衰的影响 (13) 结束语 (15) 注释和参考文献 (16)

论影响汉大赋兴衰的因素 摘要: 汉大赋是汉王朝兴起的一种新型文学样式,是一种“盛世文学”。影响它兴衰的主要有经济、政治、文学等三个方面的因素。从经济方面讲,汉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汉大赋提供了宏大的描写对象,汉代人固有的以大为美的审美情趣得到激发,然而汉武帝晚期由于经济快速衰退,作为歌功颂德、愉悦宫廷上层的汉大赋此时则失去了描写对象和存在的客观现实;从政治方面讲,君主及其贵族对礼制、礼官的尊崇促使汉大赋兴盛,因此,贵族的衰亡就决定其衰落成为必然;从文学自身讲,文学创作主体对文治的宣扬以及他们博物知类的优势促进汉大赋产生和兴盛,然而文本自身刻意追求辞藻华美,呈现出“铺采造文,靡丽多夸”的缺陷,极大阻碍阅读群体对文本的理解和接受。这三方面的因素使汉大赋在产生、发展,达到盛极之后开始转向衰落成为文学史发展的必然。 关键词: 汉大赋;兴衰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学因素 汉大赋成为汉王朝一种“盛世文学”,无论在其产生、兴盛,还是最终走向衰亡这一过程中,导致其结果的原因很多,但究其根源主要原因应归结于经济、政治、文学等三个方面的因素。

神都洛阳赋

《洛阳赋》 文/东都漫士 序文: 世界四大圣城之一的洛阳历来有王者之里,首善之区之说。亦有九朝古都和十三朝古都之称。洛阳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洛阳有着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被称之为“天下之中”。在这个盛开富贵之花的地方也被冠以“牡丹之都”的美名。“汉魏文章半洛阳,唐宋诗词源东都”所以洛阳又有“文赋诗词之都”之名。“天下名园重洛阳”故此洛阳有着“园林之都”之誉。“欲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足以堪称“史鉴之都”。 余览经观史,而知韩信有一饭之德能偿之事;书读贤文,而明朱子有滴水之恩当报之训。吾生于邙麓,长于洛阳,而今四十一年矣。其水土之恩决非一饭之德所比,其桑梓之情实当涌泉之水相报。然寡才微能,力难达意。赧愧之情,久积于心。时值洛阳牡丹文化节三十华诞之际,故而作《洛阳赋》一篇,以表故乡深爱之心,以酬河洛哺育之情。 赋曰:千年帝都,国花名城。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文明之核心,文化之圣城。八关都邑安固,十省通衢畅行。西阻崤谷,东据虎关。北靠太行,南瞻楚天。六水并流而居腹地,四周环山而处天中。形甲天下,势控四方。雄居中原,地处要冲。太康居斟为夏都,武王定鼎乃王城。两汉之京师,魏晋之皇城。隋唐之东都,赵宋之西廷。 悠悠古都,文化厚重。史迹璀璨,可歌可颂。鳞次栉比古迹,星罗棋布名胜。河洛孕五千年文化,瀍涧滋十三朝帝业。二里头发掘展现夏都风貌,尸乡沟考古揭开商城遗容。涧水河畔,新石器王湾遗址;瀍河岸边,

旧作坊西周铜范。孙旗屯原始部落,锉李村仰韶文化。卜千秋西汉壁画精妙,含嘉仓隋唐粮库恢宏。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孟津;周公安邦,殷商旧族迁成周。楚庄王问鼎于东郭,文信侯封土于洛邑。孝文都洛颁改制之令,民族融合成一家;武皇称制开殿试之始,科举制度启策问。应天门外,六阙鼎列;上阳宫内,四夷纳贡。三代之居,河洛之间;五都贯洛,名园棋布。建安七子偏爱东都,初唐四杰留恋洛阳。秦岭苍翠,周王陵静眠;景山秀丽,太子冢沉睡。洛水荡漾,宓妃凌波;嵩山巍峨,女皇封禅。忠勇武圣,关林庙云长义气映日月;释源祖庭,白马寺释迦佛法佑古今。龙门石窟世界文化之遗产,丝绸之路中西贸易而闻名。卢舍那目睹洛阳沧桑,齐云塔见证古都繁荣。少林寺武术远播,上清宫老君道弘。入周问礼孔丘,玄奘求佛西行。汉立太学,光武兴文,五经二传成正统;熹平石经,蔡邕书校,四十六碑成典范。嵩阳书院,教育史上璀璨之星;伊皋书院,理洛之学传播之地。史学珍宝,蛰庐一千方墓志;书坛奇葩,龙门二十品魏碑。北邙厚土帝王冢茔罗列,西工深基天子骊驹六乘。 美哉东都!厚哉洛阳!炎黄俊杰,繁星灿耀。仓颉创字而绝结绳,蔡侯造纸而代简帛。龙图于河,羲皇画八卦演连山之象;龟书于洛,禹王书《洪范》有九畴之文。中华切音,莫过东都。寻姓问祖,根在河洛。道、儒、佛、发祥之地;诗、词、赋、滥觞之都。鼎烹说汤,理政安民,伊尹被称贤相;吐哺握发,制礼作乐,周公被尊元圣。造酒之祖,杜康空桑酿琼浆;纵横之宗,鬼谷云梦授高徒。商贾鼻祖白圭,小说先宗虞初。锥刺骨,苏秦佩六国相印;安天下,赵普读半部论语。桑弘羊理财,吕蒙正辅政。董宣强项,庞参高风。清廉如水赵轨,口若悬河郭象。张文仲尚药疗疾为御医,种师道知兵有谋却敌虏。滕子京倜傥自任,吕维祺忠节不屈。

汉大赋课程论文

浅谈汉大赋 摘要:汉大赋作为“一代之文学”在内容上以京都苑猎为题材,运用虚构想象夸饰等方法,“劝百讽一”地反对帝王的骄奢淫逸,笔者通过首先从汉赋的形成由来谈起,然后 分别对汉赋的形式特点,内容特点,美学特征,思维特点进行粗浅地探讨。 关键词:汉大赋形式特点内容特点美学特征思维特点 正文: 一,汉赋的形成 (1)历史背景 大赋在西汉兴起并达到顶峰不是偶然现象。继暴秦后,第二个中央专制集权大一统的大汉国家建立,吸取了前朝统治者灭亡的经验教训,通过一段时期的休养治理,工商业经济日益繁荣,国势逐渐强盛,政权更加巩固。同时对外交流的频繁开展,开阔了人们的地理视野。中国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于是空前兴旺发达起来,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物质生活满足的同时,统治者迫切需要颂扬他们的文治武功,需要文学家和文学作品来"润色鸿业"为他们歌功颂德,以满足他们精神要求。 (2)融合形成 汉赋在形式上源自楚赋,而在精神上源自《诗经》之“赋”。战国时期分南北两派辞赋,自《诗经》以后,北派辞赋沿着从北方歌谣到荀况《赋篇》、秦代刻石文和秦时杂赋发展的线索并未中断。而南派辞赋的发展也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传统和特色,即从楚地民歌经屈原改造和创作,而发展到宋玉的赋作和汉初骚体赋。汉大赋的形成正是这两种流派在汉代融合发展,并接受了先秦散文影响的结果,可概括为精神实质承继于诗教;华丽的辞采形式嬗变于屈骚;多变的内容结构出入战国诸子。 二,汉赋的形式特点 (1)形式上“主客问答”与“葫芦结构” “主客问答”是汉大赋继承先秦诸子问答体散文而发展来的特点,《子虚赋》《上林赋》《两都赋》等都用“述客主以首引”(《文心雕龙·诠赋》)的方式。 再是大赋的葫芦形结构方式:两大部分自具首尾,但二者又有一定的联系。这种结构方式可向上追溯到宋玉《高唐赋》、《神女赋》。 (2)形式上“大” 汉赋兴盛最根本的原因,是汉代社会为汉赋提供了大的描写对象,汉代人有以大为美的审美情趣。一方面,这种以大为美的审美情趣支配了汉赋的创作;另一方面,汉大赋从体式和表现手法上又特别适应汉代人这种心理定势和审美定势。这样,现实中的大、审美理想中的大与汉赋体制之大完美地结合,塑造了一系列宏篇巨制。 大赋之“大”,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的特质:第一,汉大赋相对于同时代的骚体赋和诗体赋而言,体制大,篇幅大;第二,气魄大。汉大赋在夸张铺写京都物质的富饶、地理的优越和帝王游猎场面的盛大、生活享受的奢华时,都有一种恢宏阔大的气魄;第三,汉大赋的内容包容性大。题材的选择上不仅是以描绘山川、京都、宫殿、游猎等宏大事物为主,还有风俗等多方面的内容,都极力渲染了汉帝国的声威气势。 (3)形式上“丽” 对于赋来说“丽”主要是指描写物象和文辞的华美,表现为堆砌辞藻、铺陈夸饰、安排

西宁赋

西宁赋 2009年07月12日星期日 17:49 莽莽昆仑,五千年羌炎龙象之脉;浩浩江河,八百里湟川形胜之地。羌戎故地,东望陇山,西接赤岭;南临大河,北依祁连。自古有天河锁钥,海藏咽喉之誉;呈岚光迎旭,澄波献瑞之象。把盏长亭,观湟流春涨,文峰耸翠。二关锁戎峡,难禁禅声伴涛去;五峰映龙池,且喜金娥引凤来。 尚忆盘古开混沌于元初,神农拓洪荒于九洲。共工呈威,天柱为之折。地陷东南,昆起西北;江河东逝,沧海始为桑田。幸遗西海以润万物,羌炎生焉,或曰羿射九日,求丹琼宫;夸夫饮泽,弃杖成林。娲抟土以造人,炼彩石以补天,六畜兴焉;禹导河于积石,救苍生于洪泽,万民幸矣!君王驾辇,王母赠璧;歌以咏之,终成千古佳话。 百城赋(164) 上一篇:163洪湖赋下一篇:165福清赋 西宁赋 乔睿https://www.doczj.com/doc/625731058.html, 2010-09-17 04:17:41 来源:光明日报巍巍群峰首,环三山而带两峡,莽莽祁连自此收;迢迢唐蕃路,聚五川而成一脉,滚滚湟水始奔流。此西宁也,青海首府,青藏区域中心;西陲重镇,高原山水名城。横跨青藏黄土,控河源而通西域;地接农村牧区,襟关陇以望神州。

峡谷深幽,从来是天河锁钥;日月天险,自古乃海藏咽喉。 西平亭郡,临羌县治,两千年汉瓦秦砖;青唐城堡,西宁府州,八百载宋韵唐风。雄关漫道,轮台葱岭何其远,孤鹰苍狼大漠秋;壮志凌云,男儿报国不惧险,西行万里起平畴。定远投笔,岂是书生意气;博望凿空,正是壮士情怀。去病少年骄狂,饮马黄河置亭塞;充国老当益壮,屯垦四荒化域外①;驱走兽、斩荆棘,兴边城、务农桑,文明之风东方来。 登西塞高峰,兵家必争之地;数万古长卷,英雄荣辱成败。君不见,祁连山上云苍苍,月氏匈奴氐与羌;明月孤城露凝霜,胡笳羌笛歌且长。王莽新郡,勒虎符以封西海;邓训德政,领护羌而化城隍。秃发建国,都西平以建虎台;吕光割据,拥西河而霸一方②。隋炀喜功过狄道,铁骑贲张;哥舒横行战石堡,其志鹰扬。文成西去,唐蕃和亲,留日月之宝镜;赤岭树碑,汉藏一家,写团结之篇章。拓跋慕容,弯弓射雕,阅尽长云暗雪;宋元明清,建政布防,看惯马厩茶庄③。西宁古城,洪武重建。三面孤绝,势倾川藏,修卫所而筑高墙;四门兼具,拱卫甘凉,连海湖以至八方。晨钟暮鼓,抚远怀柔,虽百里其声悠扬;迎薰拱辰,镇海定边,城万丈固若金汤④。 涉丘岗以望远,三百里锦绣湟川;临溪流而遐观,五千年文明起源。君不闻,共工怒触不周山,天倾西北昆仑断;穆王曾会西王母,世人从此慕西天。沈那遗址,距今四千余年;柳湾彩陶,出土三万多件;卡约辛店,最具本土特色;马家齐家,仰韶文化西延。先羌故土,无弋爰剑秦袍;水草丰茂,汗血宝驹天骄⑤。人才辈出,人道郭后田瑶;层峦耸翠,引来墨客赋骚⑥。看今朝,多巴基地剑指奥运,成冠军之摇篮;昆仑美玉镶嵌奖牌,真物华而天宝。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石峡清风依旧;寺观空悬,佛影迷踪,北山烟雨不老。龙池夜月,文脉当如泉涌;金娥晓日,诗情恰似斜照。湟水涌,五峰流,奏高山

赋在汉代盛行的原因分析

赋在汉代盛行的原因分析 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是在远承《诗经》赋颂传统,近仿《楚辞》的基础上,兼收战国纵横之文的普涨恣肆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的相关因素,最后综合而成的一种新的文体。 汉赋有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之分,分别代表汉赋不同发展阶段的主流形式。 形成期(汉初)——骚体赋 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 司马相如——《长门赋》,上承楚辞,下启西汉中期的新体大赋。 兴盛期(汉武帝~东汉中叶)——新体大赋 枚乘、司马相如、东方朔、班固、张衡 枚乘——《七发》,标志着新体大赋的正式形成。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代表新体大赋的最高成就。 衰落期——抒情小赋 西汉: 对于汉代文学的发展,汉初诸侯王比最高统治者具有更直接、更重要、更深远的作用和影响。文、景时代,皇帝整天忙于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无暇顾及文学,而当时的各路诸侯多有富甲一方、实力雄厚者,在既不能开拓疆土,又不甘寂寞无为的情况下,于是聚栏宾客,大兴养士之风。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所限,这些宾客除在特定的政治邦交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之外,更多的人则将注意力集中在文学创作上。各路诸侯也对此大加倡导,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汉赋的发展。 《七发》值得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是对先秦文学的借鉴。(不但内容,手法上也极其相似;汉赋是在综合前代诸多文学样式融合而成,也说明了汉赋在继承中有创新,有不同于前代文学的取向和生命活力。)二是逐步盘升手法的运用。(赋中讽喻意图的表达是通过重重超越和逐步盘升来实现的。) 三是移步换形个夸张手法的运用。(赋写七事,一事一转,如行山间,人移景变,给人耳目新生之感,俨然是后世山水的笔法精神。) 四是《七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首先它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形成;其次,枚乘个他的《七发》标志着以地方诸侯为中心的汉赋创作时代的终结和以京都为中心上网创作时代的到来。) 汉武帝即位后,汉王朝在各个方面均逐步步入极盛,不但实现了政治和思想上的天下一统,而且也掀起了汉代文学发展的新篇章。由于武帝对文学的爱好和对文人的亲近,在其周围逐渐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蔚然成观的文学群体,也正是从武帝时起,汉代文学活动的中心有地方转移到了中央。其后历宣、成各世,或仿汉武故事,或大力倡导词赋创作,都有力地推动了文学的发展,造就了一代文人。 从扬雄前期作品中可以看出,作家的政治热情很饱满,关心朝廷大事,对君主期望很高,作品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到了后期,引政治上的失意和生活上的清贫,热情冷却,心态也转向虚静平和,所以多做关注自身、反思人生为主,但对现实的暴露与批判也更为深刻。

百城赋――淮南赋

百城赋――淮南赋 淮南茅仙洞王忠雁作 淮南故国,能源新都。华东重镇,皖北明珠。屏舜 耕而衔两山,襟淮水而带三湖。南北分疆,平原丘陵相 接;东西一线,风云雨雪同区。立国始于蔡楚,置郡继之 魏晋。山河形便,扼长淮之中流;历史悠久,增华夏之芳 蕴。 古哉淮南,宇宙洪荒。生物化石①,观生命之原始;乾坤震荡,积乌金之宝藏。淮夷先民,渔猎于斯。圣舜躬耕以兴农,文明开化;大禹治水以安居,手足胼胝。都下蔡,郢寿春,城池高筑;栖凤凰,铸大鼎②,礼乐雍熙。孙叔敖之辟芍陂,良田万顷;春申君之礼宾客,三千髦英。于是时也,居然一方乐土也,鄂君启舟车百辆③,贸易是竞。 惜乎近古,十代多兵。魏晋以降,屡为边城。八公山上,风声鹤唳;正阳关前,木枯水腥。所赖守淮屏江,半壁是保;英杰鏖战,正危扶倾。晋秦淝水之战,谢家子弟,以少胜多光竹帛;宋金淮西之役④,四大将领,同心协力立奇功。一城保,百城安,微斯城,吾其左衽矣! 壮哉近世,英雄辈出。李秀成北进筹策,张乐行南下易帜⑤。两军会合,清廷惊悸。张汇滔淮上一旅军声壮,石德宽南中赴义英名扬⑥。建共和,反帝制,三仆三起,柏大都督正气忼爽;救中国,拯生民,出生入死,方总司令血洒南疆⑦。进而红色政权与大别山相奥援,抗日武装以淮南路为战场。君不见至今淮上犹留旧弹壁,新四军林映朝阳⑧。山河百战归民主,天翻地覆慨而慷。

文化淮南,亦自古先。南北交汇,儒道牵连。冈峦起伏,隐仙埋贤。淮南刘安,一代名王。养客千人,著作文章。罄北山之竹,书《鸿烈》巨篇;伐小山之桂,扬《离骚》屈原⑨。古来王侯知多少,几人如淮南刘安姓氏万代传!后世大儒,还看吕家⑩。一门三相,八代清华。寿州文献传承久,浙东学派导淮沙。宋元以下,人才济济。文行武略,医卜技艺。降及清季,又见诸孙(11)。一门六进士,仕宦三十人。家鼐显达,两为帝师。倾向维新,洋务是期。京师学堂为主政,百年学府乃肇基。近代以来,人文蔚起。张树侯之多艺,高语罕之快笔(12)。张涤华之博古通今,金克木之学贯中西(13)。亦各擅其名,显扬于时。至于洛口古瓷,八公石砚。地灵心巧,世不多见。淮王鱼,大救驾,八公豆腐瓦埠虾。亦口福,亦文化。花鼓灯已入“非遗”,少儿舞蹈上“春晚”。惑阳城,迷下蔡,多少风流人物;载典册,传口碑,难数珍奇篇简。 煤都淮南,地下煤城。井巷栉比,坑道纵横。方圆数百公里,一片煤海;两岸河床地底,皆是瑶宫。乌金深藏亿万载,一朝飞出化苍龙!忆往昔,日寇掠夺乱挖采,留下累累白骨坑;看今朝,科学发掘自动化,上天入地自在行。煤城深藏淮南市,上天赐予淮南人。天生我有不我有,淮南献给天下人:献给全国,献给华东,源源不断,尽是热能和电能!君不见,南北铁路穿城过,车车满载是乌金;君不见,两岸电厂耸巨塔,条条银线入云深。“中国鲁尔”不虚誉,淮南燃烧中国心! 生态淮南,山水之乡。八公耸翠,烟云缭缭;长淮涌浪,水天茫茫。舜耕迤南千岭秀,硖石界北百舸航。寿阳城楼临淝水,茅仙洞口游“淮王”。此乃古来一大山水胜地也!南朝乐府歌咏地,诗仙太白赋华章(14)。及至北宋,山水流连,题咏累累,著其名者,苏梅东坡与欧王(15)。而今山川如昔,更添荣光。淮水中流,双龙卧波,指点百里帆影;舜耕山麓,千步磴道,俯瞰十万人家。八公更筑淮王宫,白日升天现幻境;山南新起奥体楼,何止百米凌云霞。山在城,成景点,湖在外,翠罗环。洞山公园闹中静,洞穿山体连北南。瓦埠湖里听渔歌,高塘湖畔观碧澜。此乃淮南新景观也!更赞许矿山开过复生态,煤石山上披绿装。沉降湖里兴渔业,百鸟翔集点波光。生态淮南,护持生态。以人为本,造福后代。 我爱淮南,我爱我乡。淮南历史,堪称悠长。淮南今日,阔步腾骧。煤电支柱,能源强市;文明建设,屡绘新章。三城百里,火炬喜传耀八皖;六区一县,经济齐飞奔小康。更有规划,壮志凌云:南向推进,融入省会经济圈;东向发展,打造两淮城市群。伟矣乎,美哉,壮哉!正是:回首千年成遗迹,无限风光在未来! 歌曰:八公成仙兮薄云烟,苍龙出渊兮几亿年,淮南腾飞兮在今天!

汉大赋·都邑赋·百城赋——赋体文学

光明日报/2008年/1月/12日/第007版 文化周刊 汉大赋?都邑赋?“百城赋” ——浅谈赋体文学源流和艺术魅力 杜晓勤 在中国古典文学殿堂中,赋是一颗可以与诗媲美的艺术奇珍。古人往往诗赋并称,这不仅是因为《诗经》、《楚辞》等诗歌作品对赋的产生具有直接的影响,而且因为赋自有其别于诗的独特艺术魅力。《汉书?艺文志》云:“不歌而诵谓之赋”,这就将赋与当时配乐歌唱的诗划清了疆界。晋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清刘熙载在《艺概?赋概》中说:“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则揭示了以汉大赋为代表的赋体文学多铺陈名物、排比辞藻的鲜明特色。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经过历代作家的创作实践,赋在表现题材和文体形式上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梁昭明太子萧统在《文选》中,将赋分为京都、郊祀、耕籍、畋猎、纪行、游览、宫殿、江海、物色、鸟兽、志、哀伤、论文、音乐、情等十五类,可见到当时赋体文学作品的描写内容和表现题材已经相当广泛多样,几乎无所不包。明代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则将赋的体制分为古赋、俳赋、文赋、律赋四类,也充分说明了赋在不同时期体制上的变化和特色。 近来在光明日报中连续刊登的“百城赋”,就题材而论,属于自汉京都赋发展而来的都邑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两京赋》、左思《三都赋》等京都赋,都是以表现京城的壮丽为主,极力夸耀帝国的声威,歌颂君主的功德,即刘勰《文心雕龙?诠赋》所云:“体国经野,义尚光大。”都邑赋发展到后来,也开始描写京城之外的郊县和其他城市了,如宋杨侃就作有《皇畿赋》,主要描写汴京各郊县的风土文物,洋洋成篇。元赵孟頫的《吴兴赋》、明黄佐的《粤会赋》也都不是写都城的。清陈元龙在《历代赋汇》中将这类赋作统称之为“都邑赋”。而今人新作“百城赋”中,既有歌颂祖国首都的《北京赋》,也有赞美各大省会城市的《杭州赋》、《沈阳赋》,还有称赏一些饶有特色、发展迅猛的中小城市的《大连赋》、《南通赋》。这些作品无不继承了古代都邑赋的创作传统,大多先言此城地理之优、山川之要、得名之由、历史之久,次数此城前代先贤、当世英才,或写此城风景之美、胜迹之众,再记此城传统产业及当今社会、经济、文化之新发展,作者咏歌中憧憬、自豪之情溢于字里行间,于培养市民爱国、爱乡之情,功莫大焉。 从体制上说,“百城赋”中的作品体式大多类似古赋中的散体大赋。散体大赋是汉赋之一种,代表作品主要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长杨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等。这些作品大多篇幅较长、规模宏大,句式上骈散相间,体制上多采用主客问答的对话体。其中首尾用散文,中间部分用韵文,韵文常以四、六言为主,亦杂以三、五、七言甚至更长的句子。节与节之间多用“于是乎”、“若夫”、“况乎”、“岂必”等连接词。 就已经发表的“百城赋”作品而论,采用主客问答体形式谋篇的作品主要有《酒泉赋》、《兵团赋》、《澳门赋》等。这些作品的结构也类似主客问答体汉大赋,都在开头通过两个虚拟人物的简单对话,介绍赋中人物问对的缘由,以便引起下文。赋的主要部分即由虚拟的“主”或“客”的高谈阔论构成,极力向对方夸赞此城之美。新刊“百城赋”中的《澳门赋》主体部分,即类似汉大赋中班固的《两都赋》,也是一人一气呵成,由“而已君”向“罗山”陈说其“澳门虽小而大”之由。而《兵团赋》和《酒泉赋》则采用了枚乘《七发》一问一答体联缀成篇。另外,汉代主客问答体大赋的结尾都是一个模式,必以一方向另一方心悦诚服而告终,往往在结尾时加上一段韵文。新刊《酒泉赋》、《兵团赋》、《澳门赋》也分别是以“玉门关内客”、“胡杨”、“罗山”等“客”首肯主方之论终篇,而且《酒泉赋》结尾“乱曰”后亦附有一首五言诗。

百城赋一一湖州赋

百城赋一一湖州赋 泱泱泽国,朗朗乾坤。以人为本,官民一心。 湖州,地处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城市沿革 洲中心腹地,东临上海,西近南京,南接杭州。 公元602年(隋仁寿二年)置州治,因地濒太湖而名湖州,明清时称 湖州府。1949年4月27日湖州解放。1983年7月,与嘉兴分设 省辖地级城市,实行市管县体制。下辖吴兴、南浔二区,德清、长 兴、安吉三县。总面积为5817平方公里,总人口262万。 湖州素有“鱼米之乡”、“文化之邦”、“丝绸之府”之称。 历代文人荟萃,高士云集。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湖州人民创造了 灿烂辉煌的丝绸桑蚕文化、湖笔文化、茶文化、渔文化等丰富多 彩的地方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文明昌盛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湖州是重要的对外开放城市,是国务院确定的接轨浦东“先行规划,先行发展”的十四个重点城市之一。进入 21世纪,湖州正在向经济更繁荣、社会更文明、功能更齐全、环 境更优美的现代化生态型濒湖大城市的目标迈进。 “百城赋”下期刊出《达州赋》,敬请关注。 笔墨江南,清丽湖州。天泽地润,时惠空优。坐峙区 位之郡望,得享东南之独厚。山川形胜,激扬墨客灵感似 云涌;水色湖光,焕发骚人诗兴如潮生。苕霅二溪,双流赐

汇,状犹两河巴比伦;长湖申嘉,黄金水道,恰如东方小莱茵。一零四、三一八,两条国道,天涯倏然成咫尺;连内陆、接港湾,平步通途,口岸犹自在家门。铁道贯通南疆北疆,运河直航省城京城。申苏浙皖高速公路宽坦捷畅,上海南京城际轨道浓缩时空。立交桥坐标必由之径,高架路雄列市驿天虹。得水之利,无水之殇。毗邻四省三都市,隔湖北望苏锡常。实力富甲浙右,物流辐射八方。 诗画江南,人文湖州。文墨荟萃,广集各路贤达;饱学处士,书就学养精魂。防风立国,良渚发祥地;春申封吴,下菰筑城型。五千年丝绸出土钱山漾,六千载邱城记录马家浜。秦将蒙恬发明湖颖弗聿笔①,霸王项羽诛秦发起八千兵。 搜炼古今,点数渊源。太守羲之尊拜书圣,贤相谢安文武兼全。诗书知州苏东坡,陈朝开基帝霸先。吴承恩太湖构思《西游记》,赵孟頫石妙三品而仕元。论茶首推陆羽,兴学当怀胡瑗。颜真卿系忠烈刺史,曹不兴画尺树丈山。宋春舫擅评戏剧,沈西苓催生左联。戴表元诗愿住湖州,张志和钓西塞山前。董若雨著作《西游补》,《水浒后传》沈忱撰,尚有沈约、丘迟、裴子野,吴均、钱起、李季兰;杜牧、姜夔、周密,孟郊、吴潜、皎然。吴昌硕四绝功凿凿②,沈尹默书学志谦谦。潘季训治水情殷殷,沈家本弘法心拳拳。凌蒙初二《拍》惊尘界,叶梦得归隐屡辞官。王一亭爱国志士,张敬江骨侠心丹。陈其美辛亥英烈,钱壮飞榜列龙潭。 石油巨人王启民,书画一擘谭建丞。潘镜芙设计导弹驱逐舰,屠守锷航天射弹又飞星。徐迟碑立一《猜想》③,培建巡天美“嫦娥”④。国才济济,不胜枚举,络续不竭,茁出精英。千秋湟湟矣! 锦绣江南,经典湖州。史笔照耀兴隆地,口碑相传文明源。闾阎相望,湖韵山风人情态;高儒云会,宋词晋字唐诗篇。华夏书画史,半部在湖州。名至实归,非出狂言是也! 况复吴邑山水多奇秀,西为峰峦东平川。上风上水,幽深雅浅,上善上品,造化天然。上迎紫气,弗劳作画皆是画;下接青云,勿须赋诗尽是诗。野芳发而香幽,佳木秀而荫繁。岸排短短长长柳,浪拥来来去去船。地效机水上飞⑤,极限赛且攀岩⑥。雷迪森酒店大世界,哥伦波城堡小洞天。江南美食多诱惑,餍肴饱腹亦垂涎。市井巷陌涵吉兆,别镶风采各相安。街路霓虹交辉映,星月娇羞尽掩颜。潮音桥桥下桥巧夺天艺,飞英塔塔内塔踏阶登攀;铁佛寺寺中寺适得其所,城隍庙庙里庙妙不可言。粉墙乌瓦,殷实人家。流风所及,延续莫断矣! 和谐江南,富庶湖州,广厦舒宅,日沐月庥。经济森林,文化方舟。得天地之精华,承德政之眷佑。宜工宜商宜创业,宜居宜学宜交游。嗟乎!细数岁月脚步,感悟世事沧桑:何有凤凰涅槃,还须缅怀邓公。“和顺勤奋”,吴人核心美德;达观向上,彰昭满城民风。软语方言,“醉里吴音相媚好”⑦;童壮翁媪,白发青丝尽温情。湖州丝绸文化节,唱响“湖丝衣天下”;国际湖笔文化节,尽在山水园林城。竹木地板之都,中华文化之邦,漫展吴越真风采;天下丝绸之府,世界童装之城,装点环球时尚风。引领九州经济大飞跃,举市直逼亚洲四小龙。打造现代化生态濒湖大城市,弘扬物质精神政治生态四文明。

宿州赋

宿州赋(黄忠超鄢化志) 皖北古邑,徐南形胜,东周列国,元和始名。徐豫襟喉,古来百战之道;江淮唇齿,历代兵家必争。卧虎藏龙,人文积黄淮之重;平畴沃野,物产极中原之丰。质实斯民,蕴韧涵勇;俗尚古今朴悫,文崇圣贤之风。 原夫文明发祥,古原古器物语;图绘史迹,浮雕汉画遗踪。襄陵怀水,禹会诸侯铸九鼎;劈荆凿涂,徐并淮夷导浊洪。志存鸿鹄,王侯无种。借鱼腹以传书,燃篝火以狐鸣。筑台盟而揭竿起,陈胜王而大楚兴!拔山扛鼎,英豪盖世;悲歌“虞兮”,羞过江东,生作人杰死鬼雄;风起云飞,垓下逐鹿,“安得猛士”,威加海内,竖子成名歌大风。分疆宋梁,刘寄奴、朱全忠南北曾割据;鏖战金军,韩世忠、梁红玉符离再点兵。沙场亮剑,彭雪枫东进抗日血染战旗;淮海决战,刘邓陈南克宿县腰斩孽龙。弦歌铮铮,前委会蔡凹草庐;车轮滚滚,民心乃胜利引擎! 礼义之邦,民性敦厚;灵秀之地,文运昌明。诸贤或生于斯,或于斯行:春秋畿圣,鞭打芦花车牛返,闵子骞孝道不匮;徐墓松风,心许践诺挂佩剑,季公子诚信可风。涉故古柘,勃发闾左千秋浩然之气;符离晓渡,激荡朱葛万夫不当之勇。瑞云古寺,峪中藏皇石掩洞;斜阳青冢,美人如玉剑若虹。嵇刘诸贤,气度流誉竹林;戴氏父子,风流折节王谢。李太白醉吟燕嬉台,白居易诗赋原上草。流水平桥,王无功身隐大五柳;绿树绕檐,苏子瞻毫挥扶疏亭。铁券金书,胡大海戎马垂勋业;徐园芳树,马皇后故里遗贤名。赛珍珠《大地》,榜列文学诺贝尔;刘开渠

浮雕,壁立英雄纪念碑。李月华杏苑播春雨,孟二冬教坛铸师魂。埇桥马戏,远绍秦汉角觝;龙城书画,挥洒盛世丹青。虹乡拉魂腔,婉约淮海情韵;灵璧钟馗画,长砺廉正清风! 若夫胜概川原,文藻江山,何其土沃宜禾,风物万种!黄河故道,万树梨花凝汇芳香雪海;运河新渠,千帆廒船同唱碧浪欢歌。乌金煤海,肩挑两淮之轴;绿洲粮仓,手牵蚌徐之臂。磬云奇石,开鬼斧神工之巧;乐石古砚,侪《石谱》《砚笺》之编。夹沟贡米,入《本草》《群芳》之谱;符离烧鸡,调钱厨尧帝鼐鼎。萧县葡萄,沁酒仙食客朵颐;砀山酥梨,融领袖果农挚情。酥糖甘传秦宋邮路,汤味出彭祖之羹。嗟夫!改革开放,大潮奔涌;特色理论,引领崛升。当年榛莽草泽,今朝广厦华庭。新兴工业城:开发新区,厂房鳞栉,锻造脊梁,构筑支撑;现代农业市:粮棉基地,果菜绿洲,生态环保,水秀山青;皖北商贸城:商贾云集,诸业咸享,货流通畅,市场繁荣。修高速,筑高铁,车水马龙,交错纵横;古汴浍,新航道,百舸争流,江达海通。坚持科学发展,践行宿州精神:弘尚贤尚信美德,树和睦和衷新风,敞大志大器襟怀,秉决战决胜信念。紧盯先进,全面追赶,凝聚力量,重点突破,发挥优势,局部超越。 歌曰:俯仰千秋,登楼台而怀古;周流八荒,驰平川而揽胜。指点江山,古韵今风;与时俱进,振飞潜龙;扬帆展旗,举翼鹏程!

文学文体 简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1]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赋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从曹丕的“诗赋欲丽”和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窥端倪。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在汉唐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的推崇甚于诗。《史记》中称屈原的作品为赋,《汉书》也称屈原等人的作品为赋。后人因推尊《史》、《汉》,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称之为赋。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是在远承《诗经》赋颂传统,近接《楚辞》,兼收战国纵横之文铺张恣意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相关因素的基础上,最后综合而成的一种新文体。它与汉代的诗文一起,成就了汉代文学的灿烂与辉煌。 赋的来源 “赋”字用为文体的第一人应推司马迁。在汉文帝时“诗”已设立博士,成为经学。在这种背景下,称屈原的作品为诗是极不合适的。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诵读而不能歌唱,若用“歌”称也名不正言不顺。于是,司马迁就选择“辞”与“赋”这两个名称。不过,他还是倾向于把屈原的作品以“辞”来命名,这是由于屈原的作品富于文采之故。而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称为“赋”。真正把自己作品称为赋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马相如。而后,到西汉末年,文人们就常以“赋”名篇自己的作品了。“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最初的诗词曲都能歌唱,而赋却不能歌唱,只能朗诵。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从汉至唐初这段时期,赋近于诗而远于文,从主题上看,楚辞体作品主题较为单一,多为“悲士不遇”。而其形式也比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体式,像屈原那样书写自己的不幸与愁思。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铺张夸饰,对汉大赋的影响不言而喻。赋自诞生之日便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这就是受楚辞影响极深的原因。骚体赋,多采用楚辞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也常继用了楚辞的“引类譬喻” 手法。赋与诗的盘根错节,互相影响从“赋”字的形成就已开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更出现了诗、赋合流的现象。但诗与赋毕竟是两种文体,一般来说,诗大多为情而造文,而赋却常常为文而造情。诗以抒发情感为重,赋则以叙事状物为主。清人刘熙载说:“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 汉赋的体式 汉赋继承了《楚辞》形式上一些特点,讲究文采,韵律和节奏,又吸收了战国纵横家铺张的手法,内容上着力“体物”,也注意到“写志”,即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此外,趋于散文化,经常使用排比,对偶的整齐句法,既自由又严谨,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即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从赋的结构、语言方面看,散体、七体、设论体、及唐代文体赋

百城赋一一张家港赋

百城赋一一张家港赋 古暨阳图画卢星堂作 江之长兮,江之长,万里潮带峨眉雪,云波遥接金 陵浪。迎扶桑之日出兮,送沧海之茫茫。共朝霞之远飞 兮,随鸿雁之高翔,开我中华之风气兮,举凤翎而腾龙 骧。东涛衔海云兮,一尾扫苍莽。春秋之延陵兮,吴中 魏晋之暨阳。南朝之梁丰兮,沙洲形胜之临江。 领经济之风骚兮,挥文明之云裳。人居之典范兮,不逊于伊甸之丽朗。滨水之口岸兮,连中华之五湖三江。福地之祉和谐兮,春风万缕吹醒一体之城乡。县域之域有限兮,戊子首开联合国人居高奖。文化之绵延如水兮,张家之源远流长。吴歌如天籁之破云兮①,宝卷出于河阳。诗经如后生之晚出兮,让尊千年凤凰。太伯仲雍之风导兮,礼贤别却中原之周王。江南名邑之化育兮,勾吴之有疆。陆器之笔凌云兮②,一领吴中状元之翘楚,锦冠博带立马长安庙堂。杨生之才绝世兮,榜眼眼察于黎民疾苦,济尽天下隐于悠悠恬庄。名筝之饮露兮,还见太子昭明之彷徨。读书之不厌兮,峻茂红林石台覆雪藏。沙洲之才杰兮,志在四方。热血一腔兮,以我中华为故乡。 云海之茫茫兮,波涛之碎浪,日出之国远兮,鉴真之慈航。一出之不利兮,再济复成殇。律宗挂席之东航兮,尊胜憩一夜而飞凤凰。皓月千里兮照云洋,晁卿举杯兮酹扶桑。大唐之赠裘者还见兮,牵太白长安之苍梧愁肠。浪如山兮,山如浪,奈良之远兮在何方?历万难千险兮,终成于六航!鉴真之精诚兮,一苇渡沧海于目盲。 君不见飞浪遥下东吴起白烟兮,笑记今朝之欢畅。君不见晋代庆安一瞥若惊鸿兮,古今万千之感慷!秋云连潮兮,蒹葭茫茫。江之长兮,啸沧海于滔滔桀浪。紫霞之出于东山兮,青峰幽隐良渚之晚唱。夫差之豢群鹿兮,醉伴雨晨之春芳。

佳人之眠于怀兮,慨然倾国失城邦。郭璞之城南借笔兮,共江淹之赋江。追九天之青云兮,济苍生之无量。拓盐铁之塘兮③,风云共天虹而飞扬。东横之逶迤兮,绵延入月夜之春江。崔生之南来兮,春霖泽北宋之梓桑。沙洲有至贤兮,如香雪梅花之有高堂④。文曲之子瞻兮,东坡之擎苍。君不见妍春之呦鹿兮,西子之撷香。南国之名山兮,妙笔共桃花之涧长。待潮之观云涛兮,忆名馆之峙江⑤。力挽南宋偏安之狂澜兮,世忠韩雄一举金觞。水浒之好汉何可见兮,传施客凝思于旧庵河阳。士诚拔剑兮,豪气割云,觊觎江南秀色据为张家之港。金陵明皇兮,跋扈四方,兵临城下巫子门前一决戟枪。战殇刎血如霞兮,二雄今已折腰于大江。双山之流云兮,来贤之酹觞。晚明东林文胆之领袖兮,缪杰昌期剑气饮江!故国之飘摇兮,群倭骤起于扶桑。海烟之明灭兮,许蓉霜刃之悲凉。物华天宝兮,叱咤九派之泱泱。众蕙镶岫兮,晨敷才杰之紫霜。追霞之客踏青山兮,越九州而独引吭。飘萍柳叶兮,才貌倾绝两朝,如是深情,映万千红豆山庄。鹿苑谦益兮⑥,诗开虞山一派,复朝无望,悄然入名山身藏。南沙之三杰兮⑦,成未名博雅之绝唱。昌照之深愁兮,怅京华游子之望乡。沙洲之江水兮,渊远流长!东海风色之辽阔兮,有我张家之沧浪。中华之复兴伟业兮,献我沙洲之力量。任重而道远兮,山高之复水长。今朝之盛世兮,何须再回汉唐! 团结拼搏兮,昨日负重奋进。自加压力兮,今朝敢于争先。十六言振我中华之视听,抒我盛世之华章。张家之豪情兮,撼天地而动三江。千万之广厦兮,万千之衷肠⑧。众志之成城兮,剡移五岳于潇湘。代有才人出兮,江山未老霞未央。大江不见绝兮,濯尽千年之滔浪。 沙钢之伟业兮,壮阔春江,身跻世界之五百强。保税之区兴兮,熠熠生光,一力架四海之桥梁。君不见江南之水渺渺兮,瀚流入长河而暖云洋。东渡之苑盛兮,精诚通古今而泽新港。南湖暨阳之烟波迷蒙兮,千里扬子恰似一练漭漭。东阁文昌之沐晨晖兮,西塔聆风之染秋霜。梁丰生态之如茵兮,远佩绰约之棣棠。水草丰美之盱衡兮,弄雨轻舟之微漾。首开步行之如龙兮,沙洲之悠悠商廊。华夏名村之翘楚兮,永联之青云激昂。 张家之豪情兮,一洒倾江,势射青藏之雪巅兮,波涌吴越之溟沧。上有玉阙瑶池之浩渺,下有东海秋云之汤汤。已存拔山之盖世英气,不失绵绵之柔骨情肠。长江颂兮颂长江,一别黄鹤兮唱凤凰。双山之砥江兮,阅尽世间万千之暖凉。青天之明月兮,照彻昨日寂寞之沙上。如江之水,兼济四方兮,张家港!比山之仁,修心为范兮,张家港!物质之文明兮,吴中天堂!精神之文明兮,海内故乡! 噫吁嚱!江之长兮,江之长!不尽千里东流水,豪志如江张家港。今朝立我江南名城之伟业,明日共兴中华百代之国邦! 张家港世纪广场资料照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