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典诗词中的比兴手法

古典诗词中的比兴手法

古典诗词中的比兴手法
古典诗词中的比兴手法

古典诗词中的比兴手法

古典诗文

2011-12-01 1628

古典诗词中的比兴手法

源自高考语文

“起兴”,“起”是开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这种手法是“借物托起,因物联想,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但所“兴”之事物,必须要与所咏之事情有必然的联系。不能“东一钅郎头,西一棒子”毫无牵连。

例:

曰头转影树转阴,先曰两人共条心。

今番讲着断情事,松毛做菜就刺心。

例:

月光肚里一朵云,一曰不见如三春。

三曰不见涯妹面,鸡肉准饭也难吞。

例:

燕子衔泥半壁企,两人相爱结夫妻。

莫像苦瓜心里苦,爱像腊蔗甜到尾。

这些山歌,首句是“起兴”,乍看起来,好似与整首无关,但接着一句连一句,细细考究,连在一起就成为有必然联系的“句子”了。有些“起兴”句,也兼有比喻作用,如例③就是,以“燕子筑巢”之事勾起“夫妻”之情。

一、关于"起兴"的概念、特点、作用

起兴即兴,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关于"兴",从古至今,有很多不

同看法: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篇中解释为:"兴者,起也......起情者;依薇以拟议。"刘勰认为"兴"实际是托物起兴,依照含意隐微的事物来寄托情意。这种解释并没把"兴"与"比"严格区分开来。宋人朱熹释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兴,起也,引物以起吾意"。

比较刘勰与朱熹的看法,共同点就是都认为"兴"是先言他物,?所言之物在其后。不同之处是:刘勰认为所托之物与所要言之物之意之间一定有某种程度的联系或相似之处,而朱熹似乎想摆脱"兴"与"比"之间某种必然的联系,只说"引物以起吾意",那么所引之物与吾意之间有无关系,则不置可否。

如果说朱熹想淡化"兴"与比之间的关系,想给以"兴"这种表现手法以一个独立的地位,态度又不太明朗的话,那么清姚际恒则很明确地说:"兴者,借物以起兴,不与正义相关。"

姚际恒所说的"兴"与钱钟书在《管锥篇》中所说的"信手拈起,复随手放下"的"引子"可以划等号。那些用于起兴的诗句只是一个引子,诗人不过是借它们来引起实际要抒写的内容,因而大体总是"与后文附丽而不衔接",自然也就与"正义"无关。

既然起兴句与"正义"无关,那么我们能不能将诗歌中的这类句子去掉呢?回答是不能,这说明起兴句仍然是此类诗歌文本中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那么,起兴在诗歌本中究竟具有什么作用呢?

起兴句虽与"正义"没有直接意义上的联系,起兴句却能充分发挥语言的功能,创造诗的审美感觉。从表现功能上看,起兴句渲染情感,营造气氛,能引以读者的审美情绪,以导出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充分体现诗歌语言的表现魅力;从自身特点出发,从单纯音韵上的联系来看,起兴诗句语调和谐悠扬,因而能唤起一种音乐性的语感美。确实,起兴句往往对于似乎是诗人写诗那一刻眼前所见之景、事、物的描画状写,特别通过语音、节奏、韵律、声调的组合,渲染出一种与诗人将要描写的情事相吻合的气氛,情调,并很自然导出诗人想要抒发的情感。而起兴句所营造的氛围,奠定的情感基调,又能引发读者的审美情绪,唤起读者的审美联想,从而将读者带入诗的情境氛围,从而顺利入审美感受的过程。即使起兴句与正句之间只有音韵上的联系,它具有的那种和谐悠扬,流利顺口,韵味十足的特点,也会使我们感受到诗歌的音乐性魅力。

二、起兴的解读

《诗经.燕燕》是一首凄婉的离别诗。描写的是一对相爱的恋人,迫于礼教和父命不能成婚,在女子被迫远嫁他乡时,两人惜别的凄凉场面。这首诗的前三段的开头都用了"起兴"这种表现手法。初看起来,我们会觉得空中燕子翻飞,与与爱人离别有什么关系呢?去掉前三章的开头两句,离别的哀伤似乎也不受到

损失,那么我们就先抛开这两句先来品味解读一下这首诗吧:心爱的姑娘就要远嫁他乡,送她到远方,送了一程又一程,却终有一别,看着爱人的身影渐渐消失,再也看不见,眼前是一片茫茫,怎能不教人泪落纷纷如雨降,哽咽低泣,思念无限,心伤不已呢?

前三章去掉前两句,我们可以看到每章的第三四句是叙事,五六句是抒情,先有叙事后有抒情,对于我们一般有写作经验的人来说,有叙事的铺垫,情感的抒发也会十分自然而然了。阅读前三章没有起兴的诗句,我们也已可以较充分感受到年轻卫君的悲伤了。但一般感情的迸发都是有其契机的。爱人远嫁,卫君自然难过,作为一个男子,情感终会有所蓄敛,但卫君却是泪如雨降,情感的洪堤决了口,是不是卫君太脆弱了呢?显然不是,而是卫君看到了眼前双双飞舞的燕子,它们上下追随,呢喃耳语,一幅有情眷属的情态,眼前的燕子是多么幸福呀,?可是"我们"深相爱却被生生拆散,怎不令人心碎。所以这开头两句起兴句是不能去掉的,正是通过对眼前燕子甜蜜幸福景象的渲染:双飞、追随、呢喃,才更衬托和渲染出爱侣之间被迫离别的痛苦,从而很自然地导出诗人想要抒发的情感。此时,我们通过解读文本,?一步一步进入角色体验到主人公的情感。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起兴句与整首诗都有一种情感上的联系,?有的只是一种单纯的音韵上的联系,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韵味,这方面的例子最好的代表就是民歌,?诸如陕北的信天游《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之类。

谈古代诗歌中的比兴赋手法

谈古代诗歌中的比兴赋手法 谈古代诗歌中的比兴赋手法 说到“比、兴、赋”,就不得不说到《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共305首,故又称“诗三百”。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诗经》在篇章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其主要表现手法有三种,通常称为“赋、比、兴”。也就是说,“比、兴、赋”三种手法是从《诗经》中总结出来的。下面就此简约谈谈这三种方法。 一、比 《诗经》里说:“譬喻叫比。”南宋朱熹在《诗集传》中是这样解释的:“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按照现代修辞学观点,所谓比喻,就是将两种事物联系起来,用其中一种事物去说明或描写另一种事物,使它更鲜明、更生动,更好地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其中,要描写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诗经·硕人》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用得最多的主要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几种。 1、明喻 所谓明喻,就是本体和喻体一并出现,在它们之间加上“如”、“似”或“犹如”、“恰似”、“仿佛”等喻词,构成“本体”+“喻词”+“喻

体”的格式。 例如,李贺《马诗·其五》中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句子中,诗人将“沙”喻为“雪”,之间用了“如”字连接,把“月” 喻为“钩”,之间用“似”字连接。 贺知章《咏柳》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 人把“春风”喻为“剪刀”,之间用“似”连接。 明喻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本体与喻体有相似处,而且这种关系是最为明显的,也是构成比喻的最主要的特征——不同事物间具有相似性。在古代诗歌中,也是用得最多的一种表现方法。 2、暗喻 暗喻又称隐喻。所谓暗喻,按照现代修辞学的观点,就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在它们之间用“是”、“变成”、“成为”等喻词连接。暗喻比明喻表意更进一层,本体和喻体的关系表现得更为紧密,好似本体和喻体同为一体。 如,李白《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个比喻中,诗人用“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来喻“汪伦送我情”。这样,就很好地表现了诗人对汪伦的感激之情。 又如,杜甫《漫兴》其七中的“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诗人以“白毡”形容本体杨花的厚而密,并以喻体青钱形容本体荷叶小而多。这样,不但突出了各自的特征,而且有助于情感的抒发。

古代诗歌表现手法(好)

古代诗歌表现手法(二) 提醒: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技巧、艺术特色、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手法”等几种称谓综合使用,实则大同小异。答题要看清楚,不要被迷惑。 一、古诗词表达技巧 1.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高考中经常涉及的主要有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象征、比兴、互文、用典、倒装、渲染和烘托等。) (1)抒情类: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怀。 (2)描写类:动静,声寂,虚实,细节描写,白描,侧面烘托,对比,抑扬,衬托(正、反衬)、联想,比兴等。 2.修辞方法: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等 3.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4.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等。 二、表现手法 1.典型表现手法: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抑扬结合、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用典、对写法、反衬、白描、细节描写、起兴、绘形绘色等。 例: (1)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观祈雨李约)对比(种田人焦虑万分地吹打着乐器到龙王庙去乞雨,而富人却在一旁看热闹,还唯恐天气阴下来乐器发出的声音不悦耳。 该诗将久旱祈雨的情景与朱门的处处歌舞升平相对举,深刻揭露出统治阶级不顾劳动人民疾苦,终年贪图享乐、醉生梦死的社会现实) (2)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柳舞,更作荷心万点声。(雨后池上刘攽bān)动静结合 (3)江城子苏轼(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

高中语文 比兴诗歌手法赏析难点讲解三(含答案)

诗歌手法赏析难点讲解三:比兴 一、什么叫“比”“兴”: “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对此,宋代朱熹有比较准确的解释。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 二、教材中的“比”“兴”运用: 人教版中的古典诗歌,主要集中在高中语文第三册。我们就来看看其中的“比”“兴”句: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卫风·氓》) 在这里,既有“比”,也有“兴”。比单纯的“兴”或“比”更富于艺术魅力。诗人以桑叶来比喻弃妇由青春焕发到芳华己逝的转变。桑叶“沃若”与“黄陨”的对比,不仅暗示女主人公的容貌由青春而至衰老,而且象征了女主人公与“氓”的爱情由盛而衰。由鸠食桑葚引出女子对负心男子的沉迷,充满了沉痛和悲哀。 2、“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 在这里,诗人以孔雀向南飞去却不愿失偶分离来象征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恩爱依恋。既有“比”,也有“兴”,为全诗定下了一种缠绵悱恻的情调。 3、“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短歌行》) 这三处,单用“比”,以“朝露”喻人生易逝,以“明明如月”喻才德高盛,以山、海喻胸怀宽广,接纳人才越多越好。 4、“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 这里以锦瑟起兴,追忆华年。商隐享年不足五十,故此借“五十弦”起兴,暗喻生平,引发以下“一弦一柱”之思忆。 三、“比”“兴”手法的妙处 比兴手法的运用,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1

古典诗词常用的18种艺术手法例析

古典诗词常用的18种艺术手法例析 一、对比 例1: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昔日繁荣今日凄凉形成鲜明对比,吊古之情,伤今之感,虽不着一字,却表现得十分深刻。 例2: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对比手法,突出渲染了一个?愁?字。上片的?愁?是附庸风雅、故作多情;下片的?愁?才是真正的?愁?,忧国忧时、报国无门之愁。表现了备受打击、饱受折磨之后的心情。 例3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上片忆昔。雪里梅开,预示着莺飞草长,鸟语花香的春之降临。它引起词人新的希望和幸福的追求。于是插梅而醉。这个?醉?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因梅花开放而产生了如醉如痴的内心躁动;二是因内心之躁动而醉饮。饮又不能浇愁,故而挼(ruó)梅。揉搓,是内心不宁静的一种下意识动作。而挼尽梅花也无好意绪,只赢得清泪如许! 下片伤今。又到了梅花开放的季节。而自己飘沦天涯,颠沛流离的生活已使两鬓斑斑。结末作忧患语:昔年虽无意绪,但毕竟?春心‘还’共花争发?,有插梅、挼梅之举。而今天,尚未踏雪寻梅,就已从晚来风势中预感连赏梅之事也难以实现了。 这首词表现了一个热爱生活又屡经患难的老妇的绝望的心声。 二、衬托(烘托反衬) 例4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以气吞山河的笔力将赤壁写的惊涛澎湃,雄奇险峻,烘托出?一时多少豪杰?,又以之烘托出周瑜的形象,赞美他的英俊雄姿、儒将风度,以及从容不迫、指挥若定的英雄气概。 三、渲染 例5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将采莲少女和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让少女的逻裙和碧绿的荷叶,粉嫩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互相映衬,衬托出少女的清新娇艳。少女形象在画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例6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来马往,满城仕女珠翠簇动,笑语盈盈衬托出了?灯火阑珊处?那个耐得冷落,自甘寂寞的美人。寄托了作者不屑于随波逐流,自甘淡泊的高洁品格。 ?过春风十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跏,如今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此句用野草、麦子的繁盛反衬如今的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例7 望海楼①: 云尖铁瓮②近青天,飘渺飞楼白尺连。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③起白烟。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州:滨水的地方。)

论比兴手法在李白诗作中的综合运用

论比兴手法在李白诗作中的综合运用 摘要:盛唐诗人李白,继承并发展了《诗经》、《楚辞》及以陶渊明为代表的汉魏六朝诗歌的比兴传统。在他的诗-作中,各种比兴手法应有尽有:既有触物寄情类型,又有索物托情类型;既有局部性的比兴寄托类型,又有整体性的比兴寄托类型;既有以古比今、以仙比俗类型,又有以男女比主臣、以物比人类型。在李白的诗作中,比兴手法的运用呈现出多样性、完备性和综合性。 关键词:李白;诗歌;比兴手法;综合运用 盛唐诗人李白,以“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笔傲凌沧州”的非凡气度和超人才华,集《诗经》、《楚辞》及以陶渊明为代表的汉魏六朝诗歌比兴意象之大成,在其诗作中独辟蹊径,自出新意,极大地拓展了比兴意象的领域,形成了三大比兴象征系统,成为古典诗歌比兴意象的集大成者。不仅如此,李白对《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各种比兴手法运用得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呈现出多样性、完备性和综合性。 一、触物寄情、索物托情比兴手法在李白诗作中的体现与综合运用 一是触物寄情。如李白《乌栖曲》中前六句,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写吴宫自日至暮、又自暮达旦的荒淫生活。诗中的寒林栖鸦、落日衔山、秋月坠江等,全是眼前的真实景物,但它不是单纯的写景,而是诗人见到种种自然景物而有所触动而引起的联想:荒淫纵欲者的结局必然是寒林栖鸦、落日衔山、秋月坠江!本诗所描绘的意象,是眼前真实的事物场景。作者由于外物的触动感发而引起某种情思意念,其联想思路是由客观到主观,因而是触物寄情的典范诗作。又如《赠汪伦》后两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太白全集》宋杨齐贤注:“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酿美酒以待白。”因而,李白以眼前的桃花潭水之深,表达汪伦对诗人的深情厚谊。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采用比兴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二是索物托情。如李白《杨叛儿》末两句:“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博山炉”与“沉香”两个意象,并非写实,它们本出于南北朝乐府民歌《杨叛儿》:“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欢’”是女子对情人的爱称;“侬”,是女子自指。这两句以名贵的沉水香和名贵的博山炉分别指代男女二人,又以香与炉互为依存的关系比喻情人之间无法分离的缠绵爱情。李白学古而不拘泥于古。他既继承了古辞《杨叛儿》中“沉水香”和“博山炉”这两种意象的“象下之义”,同

比兴手法精彩开头

心动神驰一瞬间先声夺人看开篇 ——比兴手法精彩开头 例 1、(《诚信——永远的绿卡》)诚信如春天第一缕阳光,令人向往,敞开胸怀去接受;如夏天的一块西瓜,含在口中,甜到心里;如秋天远方飘来的一片火红的枫叶,勾起无限牵挂;如冬天漫天飘飞的雪花,永远那么纯洁。 例 2、《一片绿的告白》我是一片绿,假如我不够参天,那么就让我为你遮荫挡雨;假如我不够茂密,那么就让我在枝头缀满千红万缕;假如我不够繁花似锦,那么就让我为你青草如茵;假如…但,我始终是一片绿,可以为你光和作用,制造氧气。 例3、《倒掉疲惫》无垠的天空,是雄鹰一生的行程;苍茫的大地,是流水一生的路程;流逝的岁月,是人的一生的旅程。斗转星移,日落日升,花开花落,时间飞逝,我们背着行囊,永远行走在这没有尽头的旅途中,为了追逐明天的太阳,完成今日的愿望,实现昨日的梦想,拥有美好的未来,我们默默地坚守着一个信念:永不停息。 例4:(话题“残缺美” )天空没有不逝的彩虹,人生也没有永远灿烂的风景。圆满很美,残缺遗憾有时也是美。 例5:(以“人生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山间繁茂的青草,田野沉甸的金穗,池塘鲜活的红鲤,还有高空翱翔的黑鹰,这些色彩各异的生命在点缀着大自然。人类作为自然界的灵长,也应该以多彩人生来丰富世界。 6、《如何用瞬间造就永恒》荆棘鸟用荆棘刺破自己的瞬间,造就了一种永恒——无比动听的歌声,一种永恒的美;飞蛾扑向火光燃烧自己的瞬间,也造就了一种永恒——对光明的追求,一种永恒的精神;流星划过天空的那一瞬间,也造就了一种永恒——不屈于黑暗的行为,一种永恒的气概……这些事实告诉我们:瞬间可以造就了永恒。 7、(话题“选择”《心灵归属何方》)盈盈月光,我掬一杯最清的;落落余辉,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美美芳草,我摘一束最灿的;茫茫人海,我要选择哪一种最符合我性情的人生? 8、(话题“借助”《谈“借”》)没有礁石,大海便没有了激昂澎湃的浪花;没有沙粒,河蚌便没有了光亮美丽的珍珠;没有绿叶,红花便没有了婀娜多姿的娇艳……万物之美丽,都要借助于他物的支持或衬托;万物之精华,无不是自己与他物精美绝伦的结合。因此,我要说:借人精华,以铸辉煌。 9、(话题“忘记与铭记”陕西考生《四季,镌刻心灵的石碑》)忘记是春天里消逝的冰层,那么铭记就是灼灼其华的桃花;如果忘记是夏季里落英缤纷的桃瓣,那么铭记就是映日别样红的荷花;如果忘记是秋天里已无擎雨盖的荷花,那么铭记就是犹有傲霜枝的金菊;如果忘记是冬季里比西风更瘦的残菊,那么铭记就是傲雪独立、犹有暗香的雪梅! 10、(《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生活如酒,或馥郁或清冽,它需要有心人去品尝;生活如画,或多彩或灰暗,它需要一颗蕙质兰心去体察;生活如风,或凛冽或和暖,需要一双手去感知;生活如歌,或轻快或低靡,需要一只用心的耳朵去聆听。酒有清冽,画有灰暗,风有寒冷,歌有低沉,一如生活,不会一路坦途,面对风雨,面对挫折的乐观与旷达,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11、(话题“意气”高考满分作文)如果说雏鹰腾飞苍穹要经历风雨的击打,那么那搏击长空的意气就是它那犀利的双眼;如果说骏马奔驰于旷野要经历千万里奔跑的锤炼,那么那奔腾万里为夙愿的意气就是助其翻越千山万水的铁蹄;人,欲傲立于世,成为一代雄主立一世伟业,那舍我其谁,勇战万方的意气就是其成功的基石。

高考语文诗歌“比兴”手法解析

高考语文诗歌“比兴”手法解析 在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当中,我们经常会见到“比兴”这种写作技巧, 而很多同学对于“比兴”仍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那幺,今天小编就带大家详 细了解一下高考语文诗歌当中的“比兴”手法。 高考语文诗歌“比兴”手法解析一:什幺叫“比”“兴”“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 用技巧。对此,宋代朱熹有比较准确的解释。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高考语文诗歌“比兴”手法解析二:教材中的“比”“兴”运用人教版中的古典诗歌,主要集中 在高中语文第三册。我们就来看看其中的“比”“兴”句: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卫风·氓》)在这里,既有“比”,也有“兴”。比单纯的“兴”或“比”更富于艺术魅力。诗人以桑叶来比喻弃 妇由青春焕发到芳华己逝的转变。桑叶“沃若”与“黄陨”的对比,不仅暗示女 主人公的容貌由青春而至衰老,而且象征了女主人公与“氓”的爱情由盛而衰。由鸠食桑葚引出女子对负心男子的沉迷,充满了沉痛和悲哀。2、“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在这里,诗人以孔雀向南飞去却不愿失偶分离 来象征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恩爱依恋。既有“比”,也有“兴”,为全诗定下了一 种缠绵悱恻的情调。3、“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短歌行》)这三处,单用“比”,以“朝露”喻人生易逝,以“明 明如月”喻才德高盛,以山、海喻胸怀宽广,接纳人才越多越好。4、“锦瑟无 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这里以锦瑟起兴,追忆华年。商隐享 年不足五十,故此借“五十弦”起兴,暗喻生平,引发以下“一弦一柱”之思忆。

古典诗歌中比兴的定义和用法

古典诗歌中比兴的定义和用法 扩展阅读:古诗词网(https://www.doczj.com/doc/625731054.html,/)抓住规律解读诗歌

结合古典诗词中经常用到比兴手法,本文精心整理了古典诗词中比兴的定义和常见的用法,供诗词爱好者根据需要进行参考。 一、古典诗词中比兴的定义: 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对此,宋代朱熹有比较准确的解释。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 二、古典诗词中比兴的用法: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卫风·氓》)。 在这里,既有“比”,也有“兴”。比单纯的“兴”或“比”更富于艺术魅力。诗人以桑叶来比喻弃妇由青春焕发到芳华己逝的转变。桑叶“沃若”与“黄陨”的对比,不仅暗示女主人公的容貌由青春而至衰老,而且象征了女主人公与“氓”的爱情由盛而衰。 由鸠食桑葚引出女子对负心男子的沉迷,充满了沉痛和悲哀。 2、“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 在这里,诗人以孔雀向南飞去却不愿失偶分离来象征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恩爱依恋。 既有“比”,也有“兴”,为全诗定下了一种缠绵悱恻的情调。 3、“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短歌行》) 这三处,单用“比”,以“朝露”喻人生易逝,以“明明如月”喻才德高盛,以山、海喻胸怀宽广,接纳人才越多越好。 4、“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 这里以锦瑟起兴,追忆华年。商隐享年不足五十,故此借“五十弦”起兴,暗喻生平,引发以下“一弦一柱”之思忆。 以上就是古典诗歌中比兴的定义和用法的全部内容,比兴手法的运用,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希望对大家学习古诗词有所帮助。

古典诗词中的比兴手法

古典诗词中的比兴手法 古典诗文 2011-12-01 1628 古典诗词中的比兴手法 源自高考语文 “起兴”,“起”是开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这种手法是“借物托起,因物联想,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但所“兴”之事物,必须要与所咏之事情有必然的联系。不能“东一钅郎头,西一棒子”毫无牵连。 例: 曰头转影树转阴,先曰两人共条心。 今番讲着断情事,松毛做菜就刺心。 例: 月光肚里一朵云,一曰不见如三春。 三曰不见涯妹面,鸡肉准饭也难吞。 例: 燕子衔泥半壁企,两人相爱结夫妻。 莫像苦瓜心里苦,爱像腊蔗甜到尾。 这些山歌,首句是“起兴”,乍看起来,好似与整首无关,但接着一句连一句,细细考究,连在一起就成为有必然联系的“句子”了。有些“起兴”句,也兼有比喻作用,如例③就是,以“燕子筑巢”之事勾起“夫妻”之情。 一、关于"起兴"的概念、特点、作用 起兴即兴,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关于"兴",从古至今,有很多不

同看法: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篇中解释为:"兴者,起也......起情者;依薇以拟议。"刘勰认为"兴"实际是托物起兴,依照含意隐微的事物来寄托情意。这种解释并没把"兴"与"比"严格区分开来。宋人朱熹释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兴,起也,引物以起吾意"。 比较刘勰与朱熹的看法,共同点就是都认为"兴"是先言他物,?所言之物在其后。不同之处是:刘勰认为所托之物与所要言之物之意之间一定有某种程度的联系或相似之处,而朱熹似乎想摆脱"兴"与"比"之间某种必然的联系,只说"引物以起吾意",那么所引之物与吾意之间有无关系,则不置可否。 如果说朱熹想淡化"兴"与比之间的关系,想给以"兴"这种表现手法以一个独立的地位,态度又不太明朗的话,那么清姚际恒则很明确地说:"兴者,借物以起兴,不与正义相关。" 姚际恒所说的"兴"与钱钟书在《管锥篇》中所说的"信手拈起,复随手放下"的"引子"可以划等号。那些用于起兴的诗句只是一个引子,诗人不过是借它们来引起实际要抒写的内容,因而大体总是"与后文附丽而不衔接",自然也就与"正义"无关。 既然起兴句与"正义"无关,那么我们能不能将诗歌中的这类句子去掉呢?回答是不能,这说明起兴句仍然是此类诗歌文本中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那么,起兴在诗歌本中究竟具有什么作用呢? 起兴句虽与"正义"没有直接意义上的联系,起兴句却能充分发挥语言的功能,创造诗的审美感觉。从表现功能上看,起兴句渲染情感,营造气氛,能引以读者的审美情绪,以导出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充分体现诗歌语言的表现魅力;从自身特点出发,从单纯音韵上的联系来看,起兴诗句语调和谐悠扬,因而能唤起一种音乐性的语感美。确实,起兴句往往对于似乎是诗人写诗那一刻眼前所见之景、事、物的描画状写,特别通过语音、节奏、韵律、声调的组合,渲染出一种与诗人将要描写的情事相吻合的气氛,情调,并很自然导出诗人想要抒发的情感。而起兴句所营造的氛围,奠定的情感基调,又能引发读者的审美情绪,唤起读者的审美联想,从而将读者带入诗的情境氛围,从而顺利入审美感受的过程。即使起兴句与正句之间只有音韵上的联系,它具有的那种和谐悠扬,流利顺口,韵味十足的特点,也会使我们感受到诗歌的音乐性魅力。 二、起兴的解读 《诗经.燕燕》是一首凄婉的离别诗。描写的是一对相爱的恋人,迫于礼教和父命不能成婚,在女子被迫远嫁他乡时,两人惜别的凄凉场面。这首诗的前三段的开头都用了"起兴"这种表现手法。初看起来,我们会觉得空中燕子翻飞,与与爱人离别有什么关系呢?去掉前三章的开头两句,离别的哀伤似乎也不受到

诗词鉴赏中的常见手法

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手法 1、铺排 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它指的是对事物的特点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排陈述。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兰芝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 2、渲染 渲染就是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表现手法。如:《雨霖铃》上片描写送别的环境,作者浓墨重彩,极力渲染一种凄凉的气氛,加重了离愁别恨。?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3、烘托 烘托属侧面描写,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后用于写作技法,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人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作者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4、衬托 衬托是烘托的一种,指的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衬托手法又分两种:一种是正衬(陪衬),一种是反衬。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来衬托,有以动衬静,以美衬丑,以乐衬苦等。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等都是以闹衬静。 5、以乐景写哀情 属反衬手法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如欧阳修的《踏莎行》?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以散发芳香的青草与和暖的春风这种乐景反衬词人无穷的离愁别绪这一哀情。又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昔日游上苑时的热闹与美好正显示了今日处境的凄凉。 6、化动为静 就是在诗中将动景化为静景来写。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一句,将富有动态的瀑布化为静态来写,一个?挂?字,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饱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大的赞颂。 7、动静结合

浅谈语文诗词中的比兴手法

浅谈古典诗歌中的比兴手法 什么是比兴?关于这个问题,从所能找到的资料中可以知道,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体现了古典诗歌在情感表达、意象选取、联想习惯和理性思辩等方面的特征。借用著名的文人朱熹所言:“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简而言之,就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是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从我们学过的诗词中,可以发现有些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兴,但是有些是通篇都采用该手法。而且,可以看出来古代诗歌大部分都有运用到比兴手法。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先秦时期的文学上就开始运用比兴手法了,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诗经》,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里面不乏多篇优秀的比兴作品,其中的《关雎》可称为比兴的典范。“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本诗通过兴句发端,以成双成对的雎鸠鸣叫,引出君子对淑女的倾心仰慕和热情追求,接下来再和关雎的行为进行类比,得到“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样的佳句,充分表现了君子对淑女的赤诚相爱,使文章内容更加具体丰富。说到《关雎》,自然也少不了《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流从之,宛在水中央。”全诗三章都采用“兴”法起笔,用秋景秋色烘托主人公相思之情,失落之感。情景交融,委婉动人,将一个热恋者对所爱之人的苦苦追求,可望不可即的惆怅之情描写的淋漓尽致。不过当时的比兴都比较单纯,一般对象都来自于日常生活,但是随着诗词的不断发展,比兴的对象和手法也有了更加丰富的选择。 如同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不得不说,该词直接继承了楚辞香草美人寄托手法,善用比兴和典故,借男女之情来隐喻现实斗争。上片“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写暮春的景物,接着“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写惜春而怕春早却又落红无数,苦心留春却又留春不住,怨春不语却又拼命挽留的复杂情感,来寄托他对南宋王朝国事垂危的忧虑和痛心,“更能消”三字起笔,实际上意指南宋的政治形势。下片托古喻今,以陈皇后寂寞宫守,佳期难继,美人遭妒来暗示自己南渡以来屡遭朝廷冷落的遭遇,抒发报国无门,有志难伸的悲愤,以玉环飞燕预示小人的结局,同时也结合现实,以烟柳斜阳的凄迷景象,象征南宋王朝的昏庸腐朽,日落西山,岌岌可危的社会现实。下片悲愤之意绪与上片一脉相承,全诗看似婉约,实际上却极其哀怨沉痛,缠绵曲折。 似乎古时的诗人都极喜欢用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愤懑与忧愁,那些凄凄惨惨,冷冷清清的诗歌都被赋予了极为优美的词藻,他们借用各种意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凄苦与悲伤。 李清照的《武陵春》中,上片“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极言眼前景物不堪,心情之凄苦。下片的“闻道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进一步表现悲愁之深重。全诗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现了她的故国之思。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比兴手法来表现悲愁之多。抽象的思维、情感在比兴的作用下变得更为微妙,主观之意作用于客观之物,赋予物拟人的特征,在形实情虚、情近旨远的融合中形成阔大的想象空间。 周邦彦的《兰陵王·柳》实际上是借咏柳来写离别,寄托作者官场失意与身世飘零的喟叹,上片紧扣题目,从柳树上说出别离,“隋堤上”三句,写垂柳送行之态,“登临”句逆接,“谁识”句落到自身,“长亭路”三句更见长久漂泊之苦。下片写别后情怀,正面抒发离恨。别浦,斜阳冉冉,开拓出绮丽悲壮的境界。全诗以叙事为主,叙事中抒情,构思工巧,措辞典雅,不仅层层铺叙,始终不懈,一笔到底,而且结构严谨,前后呼应。 不过也不是所有的诗歌都是这般壮志难酬,忧思难解。不少的诗词也通过相同的手法但是采用不同的意象来表现出一种较为乐观的情与心。

浅谈诗歌中的比兴和比喻

浅谈古典诗歌中的比兴和比喻 辽阳市三高中付尧 “比兴”是一个含义丰富而又歧义颇多的概念。“兴者,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浅显而准确地解释了比兴的含义。“兴”是一种比“比”更为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因此,比兴中有比喻的成分,但又有很大的区别。 首先,比喻在诗歌中有明显的标记,有喻词或喻体。而比兴没有。 “似”这个喻词在古代诗歌中很常见。例如吴均《咏雪》:“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中,把积雪比成堆积的花,里面有明显的“似”这个比喻词。还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等,有“似”比喻便很明显了。有的是没有比喻词,但是喻体很明显。例如:刘攽的《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一句,很明显的,把池塘的水面比成“明镜”。诗歌中有喻体出现也是判定比喻的一个标志。 比兴这种手法却不需要喻体和比喻词,要靠人的理解得出比喻的真实含义。如《卫风·氓》第三章即以传统的比兴开头,由“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写眼前鲜嫩的桑叶,对斑鸠提出不要贪食的劝告,从而由此引出对女子“无与士耽”的劝告, 并以桑叶的嫩绿润泽暗喻女子早年甜蜜幸福的恋爱时光。而第四章的前两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是比兴手法的运用。诗人通过这两句引发对主人公遭弃始末的追述,并以桑葚的枯萎凋零暗喻似水流年带走了曾经的青春,曾经亮丽可人的

容颜;以不再新鲜润泽的桑叶的结局暗喻饱受婚后贫困生活煎熬的女子面临着被无情遗弃的命运。 其次,比喻侧重词语或句子的表达,而比兴侧重整体意境的表达。 比喻修辞中主要想运用它实现更加形象的效果,所以它更侧重词语或句子的表达。例如形容人谨慎的态度用“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形容春天的生机盎然用“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形容淡淡的哀愁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描绘山和江““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无论是描摹物象还是把无形写成有形,都只是侧重在词语或句子的表达。 而比兴手法则不能断章取义,截取其中之一来理解,它更侧重的是整体的意境。例如“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咏雁》)冷寒的,也不止是沙洲和桐枝。词中的“孤鸿”“幽人”互喻,从全词看,他遭受政治挫折,可谓“寓意高远”。“孤鸿”“幽人”的意象分别来自《易经》中的《渐卦》和《履卦》,运用这两个文化意象,透射出苏轼在遭遇政治极大打击后渴望归隐、得以避祸的心态。用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营造出凄清寂寥的意境。这种意境要结合全词分析,不能分开说。 第三,比喻经常和其他修辞共同使用,但表达效果是在一起的。比兴和其他修辞一起使用,表达效果是分开的。 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中,把愁的绵长比作有白发三千丈那么长,诗句中比喻、通感、夸张同时使用,但表达效果只有

高考语文诗歌比兴手法难点赏析

高考语文诗歌比兴手法难点赏析 诗歌难点赏析一、什幺叫比兴: 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对此,宋代朱熹有比较准确的解释。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 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 诗歌难点赏析二、教材中的比兴运用:人教版中的古典诗歌,主要集中在高 中语文第三册。我们就来看看其中的比兴句: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卫风氓》)在这里,既有比,也有兴。比单纯的兴或比更富于艺术魅力。诗人以桑叶来比喻弃妇由青春焕发到芳华 己逝的转变。桑叶沃若与黄陨的对比,不仅暗示女主人公的容貌由青春而至 衰老,而且象征了女主人公与氓的爱情由盛而衰。由鸠食桑葚引出女子对负 心男子的沉迷,充满了沉痛和悲哀。2、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在这里,诗人以孔雀向南飞去却不愿失偶分离来象征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恩爱依恋。既有比,也有兴,为全诗定下了一种缠绵悱恻的情调。3、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短歌行》)这三处,单用比,以朝露喻人生易逝,以明明如月喻才德高盛,以山、海喻胸怀 宽广,接纳人才越多越好。4、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这里以锦瑟起兴,追忆华年。商隐享年不足五十,故此借五十弦起兴,暗喻 生平,引发以下一弦一柱之思忆。诗歌难点赏析三、比兴手法的妙处比兴手 法的运用,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 效果。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要想学好语文,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 习惯等都是很重要的。有人感到学习语文很吃力,主要是由于没有掌握正确

比兴寄托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特色和优良传统

比兴寄托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特色和优良传统,它还是一个重要的诗学原则。其诗学机制是诗人运用比兴手法,借物寄情,因事托意,通过对具体形象的事物的描写,蕴蓄无限的感慨和杳渺的情思,从而取得含蓄蕴藉,意味悠长的审美效果。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对比兴寄托的特点和作用作了具体的阐述,“所谓比与兴者,借托物寓情而为之者也。盖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而难与感发。惟有所寓托,形容摹写,反复讽咏,以俟人之自得;言有尽而意无穷,则神爽飞动,手舞足蹈而不自觉”。 中国诗歌的比兴寄托,一个最重要的艺术模式就是借香草美人以表达政治或人生情怀。这一模式来源于屈原赋。王逸在诗学批评史上较早揭示了屈原赋这种“香草美人”的艺术模式。他在《楚辞章句·离骚序》云:“《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这一艺术表现方式对后世诗人的创作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戏曲理论家吴梅说:“所谓寄托者,盖借物言志,以抒忠爱绸缪之旨,三百篇之比兴,《离骚》之香草美人,皆此意也。”屈原作品中常以香草鲜花表示高洁;用高冠奇服表示超俗;借高丘求女表示追求。自屈原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以来,“香草美人”比兴寄托遂成为文人诗歌的传统。 如陈子昂《感遇》其二:“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华岁尽摇落,芳意竟何成。”这首诗是陈子昂诗作中运用比兴手法最好的一首,基本上全篇均用了比兴体制,意象生动、感情表达委婉曲折、艺术感染力较强。诗以泽兰、杜若长得青翠茂盛,空绝群芳而幽居山林无人欣赏,寄寓自己年少英俊而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感慨。 又如张九龄《感遇》诗,张九龄较多地借鉴和运用了《诗》、《离骚》等古典诗歌的比兴寄托的手法,抒发其对朝廷现实的愤懑。如他的《感遇》其七:“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元阴?”诗取屈原《橘颂》之意和比兴的手法,表面上是写丹橘,言其经冬犹绿,有坚贞耐寒之节操,却为重山深水所阻隔,无法荐之于嘉宾。此乃以丹橘的形象和秉性来喻指自己的高尚品格。“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一句,亦可视为诗人受阻于权贵、受谗于奸佞小人的坎坷经历的写照。全诗以比兴开篇,亦以比兴结尾:“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这里的“树桃李”,是喻指栽培人才,“此木”,即“丹橘”,是诗人所仰慕的理想人格的象征。这两句寄寓了贤者不遇的慨叹。 再如李白《长相思》:“长相思,在长安……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绿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通篇运用比兴手法,以男女相思,抒写诗人追求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全诗诗意深含于形象之中,隐而不露,具有含蓄蕴藉的特征。其实所谓“美人”正是诗人心目中治国安民的理想人物,或者是能助其实现报国大志的当权者。李白的另一首《玉壶吟》(烈士击玉壶)化用《离骚》旨趣,托言美人见妒,寄寓诗人怀才不遇、遭谗被弃的不平之气。再如《古风》第四十七首和第四十九首,李白创造性地运用了屈原“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在第四十七首中以“桃花”和“松

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本文是关于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感谢您的阅读! 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赋、比、兴是古人对《诗经》基本艺术表现手法的一种归纳,这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古人释经、作诗、谈诗、写词都用它,历代有关文学批评与作品评注欣赏也都经常用到它。 根据前人对赋、比、兴的论述和古典诗歌创作的实践,对于“比兴”的关系可以作以下几点说明: 1、《诗经》中的比和兴,后来常常连称为“比兴”。《诗经》中的兴,如《关雎》、《桃夭》的先有“他物”,以兴后“所咏之辞”的方式,虽然在后世以至今日的民歌中还在继续沿用着,但是在文人诗歌里,可能从屈原的作品开始就已经有所发展、改变其方式了。这种情况,在屈原的《离骚》中就已大量存在。如“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众芳”比喻什么?“申椒”、“菌桂”、“蕙茝”各比喻什么?是比喻众贤,但并不说出。又如“余既滋兰之九畹兮,至哀众芳之芜秽”八句是以树艺兰蕙,兴喻培育之人才,但后面也没有“所咏之辞”以表此意。所以《文心雕龙·比兴》说:“楚襄信谗,而三闾忠烈,依《诗》制《骚》,讽兼比、兴。”后来清人陈沆有《诗比兴笺》一书。 代学者朱自清把“比兴”称为“比体”。他在《诗言志辨》一书中把“比兴”概括为四种: 咏史,以古比今;

游仙,以仙比俗; 艳情,以男女比主臣; 咏物,以物比人。 这种概括是非常精当的。当然,也可以作一些补充。比如,艳情除了以男女比主臣外,还可以比朋友,比同命运者。用“以物比人”概括“咏物”也不一定很完全,不如说“以自然现象比社会现象”更有概括性。以上这四种“比兴”的形式,在《楚辞》中都有,如《离骚》的美人香草,借古喻今;《橘颂》的借物写人;《远游》的浮游八极,实际上恶世俗的狭隘污浊而思有以超脱它。《离骚》中大量陈述尧、舜、三代、齐桓之事,就是以古比今。 2、兴和比兴,是赋也,又是比也,或者说是“赋而比也”。就是说兴是兼含赋、比的。 3、兴中绝大多数含有比意,但这和一般修辞上所讲的比喻不同。 ⑴兴中之比比较复杂,一般修辞上的比较简单。兴是赋与比的结合。 ⑵修辞上的比喻,只是正比(以美喻美,以丑喻丑,如,美如花,丑如猪八戒等),没有反比;而兴中之比,可以正比,也可以反比(以美喻美可以,以美反衬恶亦可)。 ⑶修辞上的比喻,只有一点相似。但是兴中之比,却可以在几个点或几个方面上相比拟(正比或反比),如晏几道《临江仙》上阕: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诗歌手法赏析难点讲解三:比兴

诗歌手法赏析难点讲解三:比兴 诗歌手法赏析难点讲解三:比兴 一、什么叫“比”“兴”: “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对此,宋代朱熹有比较准确的解释。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 二、教材中的“比”“兴”运用: 人教版中的古典诗歌,主要集中在高中语文第三册。我们就来看看其中的“比”“兴”句: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卫风·氓》) 在这里,既有“比”,也有“兴”。比单纯的“兴”或“比”更富于艺术魅力。诗人以桑叶来比喻弃妇由青春焕发到芳华己逝的变。桑叶“沃若”与“黄陨”的对比,不仅暗示女主人公的容貌由青春而至衰老,而且象征了女主人公与“氓”的爱情由盛而衰。由鸠食桑葚引出女子对负心男子的沉迷,充满了沉痛和悲哀。 2、“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 在这里,诗人以孔雀向南飞去却不愿失偶分离来象征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恩爱依恋。既有“比”,也有“兴”,为全诗定下了一种缠绵悱恻的情调。 3、“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短歌行》) 这三处,单用“比”,以“朝露”喻人生易逝,以“明明如月”喻才德高盛,以山、海喻胸怀宽广,接纳人才越多越好。 4、“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 这里以锦瑟起兴,追忆华年。商隐享年不足五十,故此借“五十弦”起兴,暗喻生平,引发以下“一弦一柱”之思忆。 三、“比”“兴”手法的妙处 比兴手法的运用,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运用比兴手法开头

假如人类也有一双翅膀(一) 望着蓝天,也许什么时候会划过一道痕迹,那道痕迹,就是老鹰展翅高飞,它那矫健的翅膀穿过白云,穿过蓝天。这时,我不禁浮想联翩:假如人类也有一双翅膀,那将会怎么样呢? 如果小孩一出生就有翅膀,人们一定很惊奇。有些迷信的人还以为天使降临人间呢!人们还会找出种种理由解释这种现象。假如人人都长着一对翅膀,那么大家就会像用两条腿走路一样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人类的翅膀应该很大,或许男人的翅膀要比女人的翅膀粗壮许多,因为男人的肢体比女人强壮许多,翅膀也不例外吧!而女人的翅膀则比男人的翅膀显的柔美,我们的翅膀上都拥有着一层厚厚的白色或黑色的软羽毛! 假如人类也有一双翅膀,也许飞机、轮船、火车、汽车和一些交通工具都会被淘汰,因为人类已经拥有了一个宝物——翅膀。 人们拥有了翅膀,就不会对蓝天那样陌生,在天空中,可以学习老鹰展翅高飞,从

高处看到下方的景物,已经变得是那样的渺小,望着高楼,也不过如此。我们人类拥有了翅膀,不会再当井底之蛙,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看到世界上每一个人间仙境! 环游世界,也许是很多人的梦想,但如果人类有了翅膀后,已不再是一个幻想了,而是一现实,我们可以用我们身后的翅膀来实现这一愿望! 只要是我们的中国人,就都忘不了5·12汶川大地震,如果,在5·12之前,我们汶川人们能拥有着一双翅膀,就能很快的逃脱地震现场,也就不会死那么多的人,即使自己的家园毁了,但是,人还在,就拥有着希望! 愿世上的每一个人都拥有一双健美而实用的翅膀!

假如人类也有一双翅膀(二) 假如人类也有翅膀,那一定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我想,人类的翅膀会是乳白色的,完全成熟的翅膀,便会逐渐变成蓝色。老年的翅膀会显出淡黑色。人类的翅膀会与所有鸟类的翅膀一样,可以伸展和收缩。 我想那时候,一些赶时髦的人会把翅膀染成各种各样的颜色,或者是对翅膀进行一下装饰。戴上铃铛和羽环(象耳环一样,挂在翅膀尖部的)。冬天,还要为翅膀穿上衣服,避免冻伤翅膀,也要选择轻便实用的,要不就无法飞行了。我想,那时一定会有专门为翅膀服务的杂志,介绍关于羽毛的护理和保养,还会介绍一些当时最流行的服饰、颜色以及装饰品。还会有一些介绍如何飞行的和飞行法规的书。 人类有了翅膀好处真是太多。人类上班、上学、出门、逛街,便可以不用步行,也不乘公共汽车了,大大地减少了交通的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