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交响乐《自新大陆》赏析

交响乐《自新大陆》赏析

交响乐《自新大陆》赏析
交响乐《自新大陆》赏析

交响乐《自新大陆》赏析

摘要

德沃夏克是十九世纪捷克最为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捷克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留下的九部交响曲,更是他一生中最为杰出的作品,也是在整个音乐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佳作。其中的《自新大陆》更是脍炙人口、享誉世界,本文将就《自新大陆》和作者、创作背景进行分析和介绍。

【关键词】德沃夏克《自新大陆》

引言

尼采说:“当我想以一个词来表达音乐时,我找到了维也纳;当我想以一个词来表达神秘时,我只想到了布拉格。”

雾般的雨丝飘落在伏尔塔瓦河上,打湿了河畔的石阶,也给查理四世的雕像披上了一层迷离的光泽。通向河边的小巷曲折幽长,巷口的酒吧里透出朦胧的灯光,一位老妇蹒跚前行,摇曳的身影在石路上拖得老长。河对岸高处的城堡区,雨雾中的旧王宫和圣维特大教堂如同悬浮在半空中的圣殿,成为夜空中最璀璨的地方,就像一座灯塔指引着人们。在这座城市里,你可以在深巷中听见卡夫卡忧郁的叹息,可以在广场的长椅上感受到昆德拉锐利的目光,可以在“临时剧院”的舞台上瞥见斯美塔那的背影,也可以在整座城市的光下,沉浸在德沃夏克的每一曲交响乐中。多么幸运的,德沃夏克和他的音乐在这里相遇。

德沃夏克的《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是德沃夏克音乐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部分。对这部作品进行研究,将会使我们更加了解这部作品以及德沃夏克的音乐创作历程。人、音乐、城市在此汇聚,交织出了最完美的篇章。

德沃夏克的简单介绍

安东尼·德沃夏克,十九世纪捷克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来自于波西米亚之地——布拉格。他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青年时期因为音乐天赋突出而被送入音乐学校学习。后来转入斯美塔那组建的“临时剧院”中工作,从此开始了一段美妙的相遇。这段时间里,他接触了大量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的作品,极大地拓宽了他的视野,同时也深受民族独立运动的影响,为他的音乐添上了独特的印记。同时斯美塔那在德沃夏克自己的创作中也给予了他不少的指导,两位大师的相遇必将创造出新的奇迹。之后的三十年中,德沃夏克的创作逐渐成熟,主要作品有《斯拉夫舞曲》、《交响变奏曲》、《捷克组曲》、《D大调第六交响曲》、《G大调第八交响曲》等。同时他也开始担任乐队指挥,为他的音乐事业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1892年,德沃夏克受邀离开布拉格,前往美国纽约国家音乐学院担任院长。

当德沃夏克踏上这块陌生的新大陆时,如同孩子般涌出了无穷的好奇心。欢迎他的有300人组成的庞大合唱团和多达80人的管弦乐团,这在当时是很大的规模。德沃夏克在回忆中说道,对主人的热情好客他并不感到意外,倒是纽约港口停泊的大轮船让他印象深刻。德沃夏克的音乐才能之一,就是他能够随时汲取

民间音乐的精华,转化为他的音乐灵感。当他初次接触美洲的音乐时,最吸引他的是古老神秘的黑人音乐,原因恐怕也是两者同样的浓浓乡思所引起的共鸣。故乡是德沃夏克一生中最为重要的精神支柱和灵感源泉,第一次离开故土来到遥远的新大陆,这种思念自然而然的逐渐化开。当他看到黑人和印第安人惨遭剥削和压迫时,听到充满了民族旋律的“黑人灵歌”与“印第安民谣”时,思乡之情迸发而出。由此,在1893年5月,他完成了一部注定载入史册的“思乡之曲”——e小调第九交响曲。他将其命名为《自新大陆》(From The New World)。

四年任期结束后,德沃夏克回到了故乡,继续进行创作。他在之后完成了许多交响诗、室内乐、管弦乐、歌剧等作品。1904年5月1日他在家人的陪伴下悄然离世,死因是心衰竭,享寿63岁。在逝世的第四天,捷克为他举行了国葬。

《自新大陆》赏析

虽然和老师学习了一个学期的音乐原理,但我自认所学仍旧十分有限。然而即使是第一次欣赏这首乐曲,我也觉得我能够理解到作者写这个曲子的心情和感受。这是件很奇妙的事。甚至让我产生了我也有着不错的音乐天赋的幻觉。德沃夏克的这首曲子没有浓墨重彩,没有华丽铺张,但就是听着觉得十分有趣,感人肺腑。其实想想,不是说什么让人听了一窍不通的曲子就是高深的,我觉得就是要这样大众能听懂的曲子才是真正好的音乐。只有作家在作曲的时候写出自己的心中所感,这样真切的感受才是能够传染的,相信听者也会感受到这种心意。作曲家和观众之间的这种契合度是最难能可贵的。真正的音乐家,所了解的绝不止音乐。

我特意找到了卡拉扬指挥、维也纳爱乐演奏的版本来欣赏,这段音乐旅程,如梦似幻。整首曲子由统一而各有特色的四个乐章组成,在艺术构思和主题方面相互联系。结构上采用了传统的快板——慢板——谐谑曲——终曲的形式,紧凑而清晰。

第一乐章,序奏,慢板,e小调,4/8拍,奏鸣曲式。序奏部分规模宏大,引子由大提琴独奏开始,圆号的奏响犹如轮船靠岸时拉响的汽笛声,之后弦乐器、管乐器加入,演奏出紧张忙碌的气氛。十分形象的展现出作家初到美洲时看见的景象。在电影《海上钢琴师》中,有一个情节说,每艘前往纽约的轮船上,总会有一个人率先看见纽约海岸、率先看见自由女神像,当他发出兴奋的叫喊,整艘船也都会变得热闹。作曲家来到美国,肯定也有类似的经历。远远望见新大陆时的激动和喜悦,一座忙碌的大城市渐渐靠近时的好奇与期待,序奏便描绘出了这样的画面。这一乐章是奏鸣曲式,由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组成。主部主题主要由铜管和木管组演奏,旋律激昂,这一主题贯穿整部交响曲,尤其在第四乐章中反复出现。副部又由两个主题构成,第一主题的主奏乐器是长笛和双簧管,这两件乐器都较柔和,旋律平稳推进,绵延的音乐中含着淡淡的乡愁气质。副部第二主题由长笛独奏,十分恬美,之后圆号和小号相继演奏这一主题,使音乐中越来越充满热烈的激情。

第二乐章,最缓板,降D大调,4/4拍,复三部曲式。这一乐章是最有名的部分。乐章开始时有六小节深沉而庄严的引子,管乐器吹奏出低沉而忧郁的和弦,令人联想到海华沙妻子的葬礼。海华沙是印第安的一位民族英雄,其妻子在饥饿和痛苦中去世,人们在森林里为她掘好坟墓,在葬礼上向她默默告别。因当时德沃夏克十分喜爱朗费罗的诗《海华沙之歌》,便将其引入曲中。乐章开始,七个

色彩黯淡的和弦奏出,奠定了这个乐章的悲伤气氛。在弦乐组的过渡下,英国管奏出了那感人的旋律,有一种田园特色,感觉更为哀婉,而这正切合着哀伤的主题。这段音乐舒缓而哀伤,响度不大,使得乐句断断续续,宛如哭泣,更是德沃夏克在异乡孤独苦闷、无法抒怀的写照。乐章的中部是一个激动不安的三连音主题,最后发展到呼号般的高潮,之后是第一段的再现。这一乐章的旋律最为动人。中间段以第二小提琴、中提琴为衬托,由长笛和双簧管主奏出充满深切、激情的主题,好像粘稠的思乡情绪在心中翻滚。接着出现了一个新的音调,由单簧管吹出一段较为优美、略带惆怅的旋律,这是对美好往事的追忆,对故乡的怀念。本乐章的第一主题被誉为交响乐中最为动人的慢板乐章,对整个曲子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当时由美国音乐编辑费希尔填词成歌,题名《回家去》。著名黑人男低音歌唱家罗伯逊曾演唱过,在美国风行一时。我国词作家韦瀚章曾填词为《老大徒伤悲》,因过于典雅,未能推广。后来声乐家李抱忱改填中文叫《念故乡》,歌词更为平易近人:

“念故乡,念故乡,故乡真可爱,天甚清,风甚凉,乡愁阵阵来。故乡人,今如何,常念念不忘,在他乡,一孤客,寂寞又凄凉。我愿意,回故乡,重返旧家园,众亲友,聚一堂,同享从前乐。”

第三乐章,谐谑曲。第三乐章的主部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是舞曲,音乐活泼生动。第二主题由长笛和双簧管演奏,悠扬婉转,具有民族特色。副部主题则是由长笛和双簧管演奏的典型波希米亚舞曲。这一段欢快的场景让人联想到农民们在空闲时聚在一起在空地上肆意跳舞的热闹情形,对于德沃夏克来说依旧是对于故乡的回忆部分。最后在第一大段音乐重现后的尾声,庄严合奏则象征着舞会的结束。这一乐章带有典型的民族音乐风格。第一第二主题是从“海华沙的婚宴”中印第安舞蹈得到的启发,中间悠长婉转的部分则是捷克民间音乐的体现。这一段中可以看出,作曲家渐渐从对故乡思念的哀伤中走出,逐渐意识到那片土地带给他的记忆同时也是他的快乐的源泉。两个主题彼此模仿、呼应,也体现出德沃夏克对于结构、主题的精妙把握。

第四乐章,快板、奏鸣曲式。开始时的弦乐器合奏着实让我感到惊喜和意外,因为在我印象中,大提琴或者小提琴都是非常柔和的乐器。但这段中的小提琴、大提琴、中提琴合奏却产生了一种十分悲壮的效果,这确实是我从未感受过的。进行曲风格的主题由小号和圆号以强有力的气势吹奏出来,仿佛未来的黎明即将到来,很快便将我又从新带入到仿佛一开始初见新大陆似的惊愕。随着旋律上行,乐曲越来越激昂,终于再次奏出了“新大陆”的主题,给我以深深的震撼。同时弦乐组的加入恰到好处,在这种氛围下锦上添花。之后乐章中出现了各主题的斗争,我能够听到慢板主题的再次出现。但是最后留下的仍然是慷慨激昂的“新大陆”主题。乐章的主部主题由圆号和小号共同奏出,威武而雄壮;副部主题则是柔美、抒情性旋律,由单簧管奏出。这一切经过发展之后,形成辉煌的结尾。乐曲结尾,小调变奏到同关系的大调上,所有乐器合奏让人热血沸腾,新旧大陆的一切都以最辉煌灿烂的姿态定格在我的脑海里,乐曲结束却永不磨灭。

许多音乐家和评论家认为《自新大陆》是“美国的交响乐”,因为德沃夏克在作品中大量运用了黑人音乐旋律。但在欣赏过这部作品之后,了解了作者的创作背景,我们不难看出,在写这部作品时,德沃夏克是包含着对祖国的思念而创作的。无论是从乐器还是主题上都透露出这一点。他将自己对故乡的爱用波西米亚音乐特有的韵味展现出来。虽然德沃夏克承认,“我不看见美国,是写不出这样的交响乐的。”但同时他也说:“我没有使用过任何一个黑人或印第安人的旋律,

我只是在作品中写了体现印第安音乐特色的自己的主题。我用现代的节奏、和声、对位和乐队音色的一切手段来发展他们。”所以,把《自新大陆》看成他在美国的所见所闻和对故乡思念的两种感情的结合产物是更为恰当的。

结语

我们之所以喜爱一个音乐作品,绝不仅仅是因为乐曲本身多么美妙。作者通过作品向我们传递出的思想和态度才是作品隐含的魅力。德沃夏克的爱国主义精神令人折服。他对自己祖国的爱,通过研究捷克民间音乐、探寻音乐精髓传递出来。他的作品大多都是基于捷克民间音乐的创作,无论获得了多么大的成就他都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捷克人这一身份,并且始终以作为一名捷克音乐家而自豪。去到美国,也丝毫没有改变他的赤子之心,反而激励着他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思念,从而创作出如此优秀的交响乐。爱国的心情是相似的,表现的行为却不同,德沃夏克有他的选择,而我和其他所有人也应该有着自己的选择。这才是音乐真正传达出的思想。德沃夏克所了解的,绝不仅仅是音乐。

我想,在那座城市,他也曾在查理大桥上静静伫立,看着伏尔塔瓦河静静地流淌;他也曾走过窄窄的黄金巷,向那个瘦削的作家的住处投去默默的目光;他也曾等候在老城区广场的钟楼下,等待着整点时跳出报时的人偶;他也曾在某座巴洛克教堂的窗棂前,遥望着烟雨朦胧的犹太墓墙;他也曾在鲁道夫音乐厅的坐席前排,认真欣赏着导师斯美塔那的《伏尔塔瓦河》。这便是他所钟情的故乡,一座叫做布拉格的城市。如今在那里,德沃夏克和他的音乐终于永远成为了这座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后,如他所愿,他长眠于布拉格,再也不会和他的故乡分开了。这里叫做布拉格,这座城市的声音,叫做德沃夏克。

交响乐欣赏

交响乐(SYMPHONY)和交响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交响乐是由多件乐器所演奏的具有交响性的音乐,而交响曲是一种大型的管弦乐套曲。 交响乐(SYMPHONY)又称交响曲,名称源于古希腊,是当时“和音”和“和谐”两个词的总称。是采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鸣奏曲(奏鸣—交响套曲)。交响音乐主要是指交响曲、协奏曲、乐队组曲、序曲和交响诗五种体裁。但其范畴也时常扩展到一些各具特色的管弦乐曲,如交响乐队演奏的幻想曲、随想曲、狂想曲、叙事曲、进行曲、变奏曲和舞曲等。此外,交响音乐还包括标题管弦乐曲。序曲最基本的格式为“快板-慢板-快板(舞曲风格)”的三段体式。交响乐队是音乐王国里的器乐大家族,一般来说它分为五个器乐组: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打击乐组和色彩乐器组。 乐队的编制 交响乐队是音乐王国里的器乐大家族,一般来说它分为五个器乐组: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打击乐组和色彩乐器组。下面分组介绍各种乐器(它们都是从高音到低音的乐器):弦乐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倍大提琴。 木管组:短笛、长笛、双簧管、英国管、单簧管、大管。 铜管组:小号、圆号、长号、低音号。 打击乐组:定音鼓、锣、镲、铃鼓、三角铁等。 色彩乐器组:钢琴、竖琴、木琴、铝板钟琴等。 对于一些特殊曲目,还会加入其它的一些乐器,像唢呐,喇叭,二胡等民族乐器 由于交响乐队采用了这么多的乐器编制,所以它有着非常丰富的表现力。交响乐队根据作品风格的需要,它又分为编制上的不同。如单管编制、双管编制、三管编制、四管编制等等。实践证明,一个铜管(以小号为例)的音量相当于17把小提琴,12把中提琴,8把大提琴,或者6把低音提琴(倍大提琴)。故每增加一个铜管,乐队的弦乐人数至少已经增加了43人. 交响音乐形成于18世纪中叶的欧洲。在此之前的17一18世纪中叶是欧洲音乐史上的高峰之一-一巴洛克音乐时期。按照西方音乐史分期,欧洲交响音乐的发展大约经历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民族主义、印象主义、现代主义等历史阶段。 音乐的巴洛克时期通常认为大致是从1600年至1750年,即从蒙特威尔地开始,到巴赫和亨德尔为止“巴洛克(Baroque)”一词来源于葡萄牙语,意思是形态不够圆或不完美的珍珠,而且最初是建筑领域的术语,后来才逐渐用于艺术和音乐领域。

命运交响曲曲式分析

音乐鉴赏与曲式分析 ——《命运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堪称经典,历史上表现命运的音乐很多唯独只有贝多芬用选取了敲门声来表现命运,一声声短促而有力的敲门声显示出生命力的旺盛和与命运抗争到底的决心。“命运”这一主题在贝多芬的演绎下有了另一种境地,成为了历史上无人挑战的经典。同时在这门课的学习中还有欣赏了幽默曲、圆舞曲等,其中印象深刻的是对幽默曲的欣赏,不但一定程度上了解了这个时代的音乐更是在这些艺术家的身上学到了追求理想的不放弃精神和为实现目标不断奋斗的高尚品格。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原名《第五交响曲》,它是一部哲理性很强的作品,也是最能代表贝多芬艺术风格的作品。《命运交响曲》结构严谨,手法简练,形象生动,各乐章之间具有十分清晰的内在联系。整部作品情绪激昂、气魄宏大,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一、作者背景与音乐创作背景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祖籍是荷兰(亦说是波兰)他出身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家族是科隆选侯宫廷歌手世家,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 1792年到音乐之都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他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等等。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后人尊称为“乐圣”。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后一位,与海顿、莫扎特

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贝多芬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作于1805至1808年。贝多芬在1808年11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1765-1848)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命运敲门的声音"在1798年所作《c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10之1)的第三乐章中就已经出现过,以后又出现于《D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18之3)第三乐章、《热情奏鸣曲》(作品57号)第一乐章、第三《列奥诺拉》序曲(作品72号)、《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74号)等一系列作品中。可见,通过斗争战胜命运,是贝多芬一贯的创作思想。 二、命运交响曲的结构 全曲共有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明亮的快板、奏鸣曲式。乐曲一开始就出现了命运敲门式的动机。这一动机发展出惊惶不安的第一主题,它贯穿着第一乐章,推动音乐不断向前发展。第一主题激昂有力,具有勇往直前的气势,表达了贝多芬充满愤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接着,圆号吹出了由命运动机变化而来的号角音调,引出充满温柔、抒情、优美的第二主题。它抒发着贝多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命运动机再次闯入,引出了展开部,威风凛凛的命运再次占了上风。展开部中,转调非常频繁,这更增加了原有的不稳定性,使音

交响乐作品赏析

我最喜欢的交响乐作品 ——加勒比海盗交响乐 班级;自动化1003班姓名:谢帅学号:10212081 摘要:解析加勒比海盗系列交响乐,从中领略交响音乐与叙事间的巧妙结合及其表现技巧思想。 关键字:加勒比海盗系列交响乐,各乐章解析与叙事结合,激昂,低沉。 正文: 随着《加勒比海盗4》的上映,海盗潮流也开始冲击着我们的视角和听角。在之前的3部加勒比海盗系列影片中也融入了完整系列交响乐——加勒比海盗交响乐。 首先让我没先了解一下加勒比海盗交响乐: 英文名称:Music from The 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Trilogy 发行时间:2007年09月25日 地区:美国 专辑介绍: 加勒比海盗交响乐,由 Silva Screen Records这家英国的独立唱片公司创作发行。此公司旗下有多个著名的原声品牌,而且开始向多元化的音乐产品发展,拥有多个知名艺人。 Silva Screen Records在电影原声发行中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重录制(Re-recording)”。公司在取得配乐原版权所有者或者作曲家的许可后,对配乐进行“再创作”。他们视电影配乐为独立的乐章,而不仅仅是电影的从属,发掘配乐的最大魅力。公司有自己的交响乐团-

----布拉格爱乐交响乐团(The City of Prague Philharmonic Orchestra and Choir),专门用于电影配乐的重新演奏、录制。这次的《加勒比海盗》交响乐,精心挑选了系列三部曲原声中最精彩的曲目重新演绎,由James Fitzpatrick指挥,布拉格爱乐交响乐团/合唱团演奏。由于Hans Zimmer和他的团队的卓越表现,《加勒比海盗》三部曲配乐被公认为Hans Zimmer近些年最出色的配乐作品,也因为如此,这张《加勒比海盗》交响乐颇受瞩目。实际上他们的重录制是相当 冒险的,但是他们认真而又极富热情的演奏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不由得为他们的这份努力和执著鼓掌。 加勒比海盗交响乐专辑曲目: 01. Moonlight Serenade 02. To the Pirates Cave / Skull & Crossbones 03. Underwater March 04. The Black Pearl / Will & Elizabeth 05. Barbossa is Hungry 06. Davy Jones 07. The Kraken 08. Dinner is Served 09. Jack Sparrow 10. I See Dead People in Boats 11. Up is Down 12. What Shall We Die For 13. I Don't Think Now is the Best Time 14. Drink Up Me Hearties 在课堂上老师给出了交响乐的特点,即具有“交响性”。其中包括

音乐欣赏 命运交响曲

音乐欣赏命运交响曲 《命运交响曲》,即《第五交响曲》,是贝多芬作于1805至1808年。《命运交响曲》所表现的如火如荼的斗争热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第一乐章的“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第二乐章的“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的“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整部作品情绪激昂、气魄宏大,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手起,乐响。久违的那一段旷世音乐,《命运交响曲》又在耳边响起,带着一阵清新,一阵久远,这段满是激情的流畅乐章便是那样走进了我的生命。 听第一章节,开头就是那激昂的音乐喷薄而出,充满了震慑力的经典段落,如此简短却又如此令人挥之不去!当然,贝多芬对于这四个音符的解释最为权威——命运在敲门!是啊,开门见山,整部作品的主题一览无遗。有如命运敲门式的动机,让人心灵为之一颤,就像那滚滚的历史巨轮的转动,就像生命力被死神扼住喉咙一般!就像那十二级的风暴袭来!虽然

听过几次了,但是每一次,还是经不住为止震动!接着,圆号吹出了由命运动机变化而来的号角音调,引出充满温柔、抒情、优美的主题。再后来,转调非常频繁,这更增加了原有的不稳定性,使音乐显得更加丰富。 第二乐章,开始的时候音乐抒情、安详、沉思,很舒缓,有如一首抒情诗,让人在那激昂的音乐中缓了一口气。似乎是一位母亲伸出了双手来抚慰刚刚经历了一场恶战的儿子,也好像是几名携手斗争的勇士在大战之后对敌人、对未来进行交流、思索。仿佛是生命已到最后,人的气息只有那么一口似的。那是小提琴悲哀的鸣叫。那是一颗伟岸的大树枯萎的只剩下残枝一般。虽然音乐是平缓的,但是内在含有一种催人奋进的默默力量,好像在不断的鼓动战士继续前进。那是痛苦的哀伤!富有弹性的节奏和起伏的旋律,使这个主题具有内在的热情和力量。接着是豪迈的,具有号召力的英雄色彩旋律。表现了英雄的乐观情绪,以及从沉思中获得进一步斗争的信心和力量,乐曲从温情柔弱逐渐发展成坚定有力的进行曲。

芭蕾舞剧《天鹅湖》赏析

芭蕾舞剧《天鹅湖》赏析 芭蕾出现于15-16世纪文艺复兴全盛时期的意大利,艺术家极力模仿古希腊的艺术风格。最早的芭蕾表演是在宫廷宴会上进行的,1489年在意大利的一个小城里,为庆祝米兰公爵和西班牙阿拉贡公主伊达贝尔的婚礼,演出了《奥菲士》。当时的表演形式与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芭蕾演出绝然不同,它的每一段表演大致都与上菜联系在一起,比如模拟狩猎的表演开始以后就吃野猪肉;海洋、河流神灵出场开始吃鱼。然后,许多神话人物上场献上许多菜肴和水果,最后客人们也都参加到热闹狂欢的表演中去。这是一种把歌、舞、朗诵、戏剧表演综合起来的表演形式,可以说是芭蕾的雏形,后人称它为“宴会芭蕾”。芭蕾继续发展,经历了宫廷芭蕾、情节芭蕾、浪漫主义芭蕾、俄罗斯芭蕾、当代芭蕾几个主要阶段。 传统的芭蕾舞技巧是一个严格的体系。最基本的审美特征是对外开、伸展、绷直的追求,包括脚的五种基本位置,三种基本舞姿,腿的伸展、射击、打开、屈伸、抬腿、踢腿、和划圆圈等动作,还有各种舞姿的跳跃、旋转和转身,各种舞步和连接动作。将其按特定的结构手法编排、组合,就能创造出富有感染力的舞蹈艺术形象。 《天鹅湖》第二幕:慢板双人舞细腻地表达了白天鹅奥杰塔从恐惧、提防逐渐到对王子的放心和信任,进而迸发爱情,

以至热恋的过程,奥杰塔的独舞突出了她的悲剧色彩,她的舞姿越是优美柔弱,就越是凸现出她的孤独和动人。 十九世纪末叶,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把芭蕾音乐提高到交响音乐的水平。在他的舞剧中,音乐是和作品内容与舞台动作紧密联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柴可夫斯基提高了舞剧音乐的表现力,通过交响性的展开和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加深了作品的戏剧性。他在《天鹅湖》中,以富于浪漫色彩的抒情笔触,表现了诗一般的意境,刻画了主人公优美纯洁的性格和忠贞不渝的爱情;并以磅礴的戏剧力量描绘了敌对势力的矛盾冲突。因此,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至今还是芭蕾音乐的典范作品。《天鹅湖》取材于神话故事,描述被妖人洛特巴尔特用魔法变为天鹅的公主奥杰塔和王子齐格弗里德相爱。最后,爱情的力量战胜了魔法,奥杰塔得以恢复为人身。 全剧分四幕,包含二十九个分曲。其中第二幕描写齐格弗里德和奥杰塔在天鹅湖滨的相遇和相爱,由五个分曲组成。第一分曲的基本主题是天鹅主题,它在全剧中贯穿发展,起着主导动机的作用。凄恻动人的旋律,由双簧管在竖琴伴奏下吹出,然后移转到圆号上;最后,由木管乐器和弦乐器隔开两个八度强烈地齐奏,并渐渐消失。乐队演奏这个分曲时,舞台上是一片苍茫的夜色,一群天鹅浮游在湖上,领头的一只戴着花冠。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赏析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赏析目录 一、摘要: (2) 二、关键字: (2) 三、正文 (2) 1. 作者简介 (2) 2. 乐曲概述 (3) 3. 创作背景及简介 (3) 4. 乐曲赏析 (3) (1). 第一乐章:甚快板,g小调,2/2拍,奏鸣曲式 (4) (2). 第二乐章:行板,降E大调,6/8拍,奏鸣曲式 (4) (3).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稍快板,g小调,3/4拍 (5) (4). 第四乐章,甚快板,g小调,2/4拍,奏鸣曲式 (5) 四、总结 (6)

一、摘要: 音乐之所以成为音乐,是因为独具本色的音乐语言。本文通过描述作曲家莫扎特的生平简介以及选取其最有代表性的作品《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分析了其音乐创作的独特风格。从感情基础、音乐载体、音乐内涵与音乐之美学等方面进行解读莫扎特音乐创作风格。在这里,我们能够了解到“惊叹世界的神童”莫扎特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二、关键字: 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交响乐》 三、正文 1. 作者简介 莫扎特全名(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出身于萨尔兹堡宫廷乐师家庭,1791年12月5日在维也纳去世。他是音乐史上罕见的奇才。莫扎特3岁开始学习钢琴,4岁时对一般的乐曲只要弹几遍就能背诵,5岁便开始作曲,6岁和姐姐一起跟随父亲到欧洲各国旅行演出,轰动了欧洲,被誉为“音乐神童”。他的父亲奥波德是那座城中宫廷大主教乐团的小提琴手,也是一个作曲家。他的母亲也酷爱音乐,会拉大提琴和小提琴。莫扎特有很多兄弟姐妹,他是家中的第7个孩子;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终年35岁。其中最出名的乐剧是《安魂曲》和《唐璜》和《魔笛》。 莫扎特是奥地利作曲家,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一共创作了549部作品,其中包括22部歌剧、41 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 莫扎特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人,作有29部加K.107三首钢琴协奏曲,他对于欧洲器乐协奏曲的发展同样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贝多芬交响乐赏析

贝多芬交响乐赏析 第九交响曲的创作开始于1817年,历时近七年的时间,完成于1824年春,同年五月七日晚首演于维也纳。 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顶峰,也是音乐史上的最伟大的作品,是他全部思想的总结和情感的结晶,我国著名学者丰子恺先生称之为:“世间最伟大的杰品”。这部交响曲构思宏伟、气吞山河,是一部包括生命的起源、生存、斗争、发展、壮大至战胜一切艰难困苦;人类的进化、形成,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彻底解放自身,达到一个平等、自由、博爱、欢乐和神圣的理想世界的壮丽史诗,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马克思的《资本论》的总和。 《第九交响曲》一共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不太快的略呈庄严的快板,d小调,2/4拍子,奏鸣曲形式。第一主题严峻有力,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壮的色彩,这一主题最开始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下由弦乐部分奏出,而后逐渐加强,直至整个乐队奏出威严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题。作曲家一上来就用一种严肃、宏大的气势表达出了整部作品的思想源泉。其实这是贝多芬很多作品中反复表现过的主题——斗争,也折射出斗争的必然过程——艰辛。旋律跌宕起伏,时而压抑、时而悲壮,我们似乎看到的是勇士们不断冲击关口,前赴后继企盼胜利的景象。 紧接着的第二乐章,按照传统通常应该是慢版,但是贝多芬打破了这一惯例,居然用了极活泼的快板,d小调,3/4拍,而且是庞大

的诙谐曲式。整个第二乐章主题明朗振奋,充满了前进的动力,似乎给正在战斗的勇士们以积极的鼓励,似乎让人们一下子在阴云密布的战场上看到了和煦的阳光和蓝色的天空。同时主旋律中带有奥地利民间舞曲"连德勒"的特征,和谐而具有舞蹈性。但是仔细品味,大家不难发现,到了乐章最后,旋律重新开始急促起来,隐约透露出非常不安的气氛。 第三乐章倒是慢板乐章了,如歌的柔板,降B大调,4/4拍,不规则的变奏曲式,可见贝多芬有意在编排上作了创新。这个乐章相对前面两个乐章显得宁静、安详了许多,旋律虽然平缓,但是不失柔美。法国著名作曲家、乐评家柏辽兹评价此乐章是"伟大的乐章"。第三乐章共两个主题,其中第一主题充满了静观的沉思,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在前两个乐章表现出激烈的战斗场面之后,第三乐章似乎是大战中短暂的平息。 第四乐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急板,D大调,4/4拍。通常划分为两个部分——序奏以及人声。在一些唱片中,第四乐章单独占据一个轨道,也有一些唱片把序奏部分和人声独唱、重唱、合唱部分分为两轨,但其实上两者都属于第四乐章这个整体。其中的人声部分所演唱的也就正是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但在人声部分上台之前,音乐经历了长时间的器乐部分演奏的痛苦经历,含有对前三个乐章的回忆。这个序奏部分是坚强刚毅,惊心动魄的。接着木管徐徐的引出了"欢乐颂"的主题,好像一缕阳光突破浓密的云层洒向大地,整个欢乐的主题渐渐拉开序幕,贝多芬真正的理想王国就在眼前!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赏析-

扼住命运的咽喉 --《命运交响曲》欣赏 摘要:当命运向人们发出狂虐的咆哮之时,是选择逃避,还是进行无畏的抗争,音乐巨匠贝多芬通过他的经典作品《命运交响曲》为我们诠释了他对抗争的赞美。《命运交响曲》以宏大的气势,昂扬有力的节奏向我们展示了他的不懈斗争,他对命运的不屈服,他对生命的热爱。本篇文章即尝试走进这一音乐巨作,领略其艺术魅力。关键字:命运交响曲精神,乐曲全章赏析,对命运的斗争。贝 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又称《命运交响曲》。整部作品表达了人类积极进 取不被现实所压迫的奋斗精神,将英雄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贝多芬揭示的“通过斗, 达到胜利”是指从黑暗到光明, 从苦难和斗争上升为欢乐和胜利。表达了作者“通过斗争, 获得胜利”的光辉思想。乐曲的开头个4个FF音符更是形象印证了“命运就是这样敲门的”这一说法。 在整个《命运交响曲》作品中,情绪激昂、气魄宏大,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作品结构严谨,手法简练,形象生动,各乐章之间具有十分清晰的内在联系。第一章节,开头就是那激昂的音乐澎湃而出,让人心灵为之一颤,就像那滚滚的历史巨轮的滚动,就像生命被死神扼住喉咙一般!就像那十二级的风暴袭来!就算我是听过几次的,但是每一听到,还是禁不住为之震动!那“当当当当”的敲门声仿佛敲在我的心门。眼前好象出现了一个狰狞的死神,在肆无忌惮的狂笑,粗大的手掌缓缓地掐住了人们的喉咙,仿佛快要窒息了。一点也没有反抗的能力。总体上,第一章节激昂有力,具有勇往直前的气势,表达了贝多芬充满愤

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接着,圆号吹出了由命运动机变化而来的号角音调,引出充满温柔、抒情、优美的第二主题。 而第二乐章,音乐有舒缓的地方。让人在振颤中舒缓下来。在那激昂的音乐中缓了一口气。仿佛是生命已到最后,人的气息只有那么一口似的。那是小提琴悲哀的鸣叫。他似乎放弃了与死神的对抗,无奈的接受了事实。人,最终还是对抗不了命运的安排。他甘心放弃挣扎,对命运的捉弄无可奈何。但是,它仍然抒发了贝多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转调的非常频繁增加了原有的不稳定性,使音乐显得更加丰富。但在这一乐章的庞大结尾处,音乐的气势不可阻挡,进一步显示出人民战胜黑暗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 到了第三,四乐章,生命的顽强体现出来。黑暗必将过去,曙光就在眼前,振奋人心的象征着人民群众在黑暗势力下的斗争信心和乐观情绪。他不能向命运低头!他不能屈服于命运!他要战斗,战胜命运!他不是命运的奴隶!到了这里命运已被他战胜了!这时候命运的威吓声,已是苟延残喘,再也阻挡不住历史前进的潮流了。于是,辉煌、明亮的音乐再次响起,以排山倒海的气势,表现出人民经过斗争终于获得胜利的无比的欢乐。这场与命运的决战,终于以光明的彻底胜利而告终! 第五交响曲的斗争主题原是启蒙运动时期悲剧的典型。但贝多芬改革这个传统的主题,加以新的处理,使人的意志付诸行动。从他的交响曲中,我们不难读到,人的胜利是靠与命运的暴力进行殊死的斗争得来的。而恰恰,他的第五交响曲揭示了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失败和胜利、痛苦和欢乐,说明生活的道路是艰难曲折和满布荆棘的。但是贝多芬又对社会负有的崇高责任感,他迫不及待的想去建立功勋。这仿佛就像一位英雄试图扯断束缚着他的锁链,点燃自由的火炬,朝着欢乐和幸福的目标胜利前进。从黑暗到光明,通过斗争走向胜利!我想这就是第五交响曲的整个发展历程。因此,贝多芬的这部作品实际上是一部名符其实的“斗争和胜利的交响曲”。

交响乐赏析论文

“交响乐赏析课”的学习总结与心得 第二次课: 交响乐的课程,作为一个不是专业学习音乐的同学,交响乐对我来说,似乎很难去欣赏,日常生活我也只是听流行歌曲。怀着一种认真了解一下交响乐的心情,我开始了交响乐赏析这门课。 世界音乐划分为东亚音乐(中国)、南亚音乐(印度)、西亚北非音乐(古埃及、古阿拉伯)、欧洲音乐(古希腊)以及非洲音乐,以及在它们的传播与交流中形成的拉丁美洲音乐和东南亚音乐。其中欧洲音乐在世界音乐发展史中影响力最大,它建立有系统、完善的技术体系和理论体系,是专业音乐的典范。在欧洲音乐的发展中所孕育出的最高级音乐形式便是交响音乐。 交响乐最早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罗马,之后的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现代主义时期是它发展的几个重要时期,这节课我们讲述了巴洛克时期的

交响乐。这个时期的音乐以巴赫为典范,马不停蹄的节奏,展现阶梯式的力度变化,突强 突弱,主调与复调结合,其中《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完美的展现了复调音乐的谐和之美。在课上我们欣赏了巴赫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这音乐是一种赋格这一种复杂而严谨 的形式,是复调音乐的一种。管风琴的演奏使他显得神圣而庄严。饱满而有力的引子,为 全曲宏伟的气势作了渲染和铺垫,然后,乐曲奏出音响宏大的和弦,接着呈现出托卡塔主题,带有戏剧性的成分。被尊称为西方“现代音乐”之父的巴赫,同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 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音乐集成了巴洛克音乐风格的精华,欣赏了这首交响乐后,我也 算是体会一下巴赫真正的魅力。 2014.3.3 第三次课: 继续上节课对巴洛克乐风的学习,本节课依然介绍有关巴洛克时期的音乐。 巴罗克音乐发端于意大利佛罗伦萨歌剧(一种深受其国王重视的集绘画、雕塑、建筑、舞蹈、声乐、器乐于一身的崭新艺术形式)之诞生的1600年,止于巴赫去世的1750年。 巴罗克音乐的精华最后集中在德国,以巴赫和亨德尔的作品为代表。为巴罗克音乐作出贡 献的还有意大利的维瓦尔第、蒙特威尔第;法国的吕利、拉摩;英国的普赛尔等。新涌现 的王侯和贵族阶层日渐取得了与教会一样的音乐消费资格,随即又以支持者的姿态改变着 乐坛,音乐不再只专美于上帝,它更是要献给全人类的礼物。 课上,我们欣赏了《小步舞曲》、《诙谐曲》、《G弦上的咏叹调》、《C大调前奏曲-圣母颂》、《哈利路亚》。《小步舞曲》速度中庸,但是风格典雅,有一种音乐的中性美;《诙谐曲》让我们心情愉悦,音乐欢快;《G弦上的咏叹调》的速度不快,但却有一种华

交响乐欣赏心得与感受

作者:王力学号:PB09210281 音乐,对于我来说的确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东西。生活中, 无处不存在音乐,而对于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更是沐浴在各式各样 的音乐中,交响乐、古典以及流行等等;但是没有乐感也没有任 何乐理知识,又让我觉得音乐是那么陌生那么遥不可及。抱着试 一试的态度这学期我选了交响乐欣赏这门课。经过了一学期的学 习在欣赏音乐方面我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交响乐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吵”,感觉她不能让我静下心 来聆听,但慢慢地我发现交响乐就是没有杂质的艺术,那是天籁! 少了现代生活中的浮躁,进入那些艺术大师为我们构造的另外一 个世界的时候,音乐响起,我的内心也会不由自主地随着音乐的 旋律颤动,曾经,在哪里听过,似曾相识的感觉让人感觉美妙无 比,虽然不懂,但伴随着悦耳动听的声音,会不由自主地想象着 万马奔腾,想象着小泉叮咚,想象着情意绵绵,想象着心潮澎湃, 想象着一切可以想象的,天马行空…… 听得多了也就知道了应该怎么去欣赏了。我觉得音乐跨越了 时空,带着乐符和旋律来到我们身边,一首乐曲,就是一段心情。 乐曲中携着心情,心情中含着乐曲,套用王国维的那句话就是: 带着心情去听音乐,那音乐就全是抒发着自己的心情了;听着音 乐去找心情,那心情里面便全是音乐了,因此这时就不知何者为 心情何者为乐曲了。当我们真正进入了音乐之后,每一个音符的 跳动都会带来心灵最深处的颤动。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新人类,

我们一般都听过很多流行歌曲,但是现在我们又到底能记住多少呢?恐怕不多吧,流行音乐之所以流行就在于它的通俗、简单,一首曲子就是那几句话,那几个调。交响乐则不同,它有千变万化的旋律,庞大华丽的阵容还有深沉的内涵,总之交响乐会让你百听不厌,回味无穷!要想了解一个乐曲就从他的作曲家开始,要了解一个作曲家就要从他生活的那段历史开始,一个作曲家在不同时期的乐谱的风格是很不一样的,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到他们创作的风格。作曲家是一直成长着的,晚年的贝多芬就因为觉得自己年轻时的作品不堪入耳而想毁掉他早期的作品。一首曲子是要反复的听的。比如贝多芬的《命运》,在听第一遍时你可能只能记住命运的敲门声,认为没有啥了不起的,但是在反复的听之后,你不得不惊叹于他的非凡才华,你会发现其中的规律,你会发现开头和结尾是呼应的,中间是发展部,两种旋律相互交替,不断发展到第三部分,这就是老话所说的一滴水珠可以折射出太阳,让人痴迷,让人折服! 西方交响乐正以它独特的魅力感染着世界,感染着追寻真正音乐的人们,希望更多对音乐感兴趣的人们都可以去感受那份无法抗拒的魅力,在听的过程中,你真的已经将自己交给了交响乐,听到轻松欢快处,你的心灵会随同作者一起在音乐的世界翱翔,听到深沉低回处,你会陪同作者一起呻吟低泣甚至放声嚎啕,那时你会发现你已不仅是在欣赏一部乐曲,更是在阅读一段历史,你可以穿越时光轨道去聆听作者的心声,当你的心情与作者产生

命运交响曲赏析

命运交响曲赏析 对于贝多芬的作品,大家可能耳熟能详,了解贝多芬的人物命运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作曲家一系列作品的风格,以及在贝多芬作品中所体现的时代性、英雄性、斗争性的风格特征。贝多芬出生于莱茵河畔的波恩。祖父和父亲都是宫廷乐师,四岁就被迫开始学习音乐,由于父亲是个酒鬼,所以经常半夜醉醺醺地喝酒回来让贝多芬练琴。在贝多芬十七岁的时候,母亲去世,父亲酗酒失声,家境陷入贫困,不得不担负起家庭生活的重担。 这些故事经历都让我感到了对这个音乐伟人童年生活的一种同情,我会思考:“这么小就被迫学习音乐,他童年的快乐是什么?是什么力量支撑贝多芬继续学习音乐?我17岁的时候在做些什么?如果遇到贝多芬的境遇,自己该怎么办?”等等。在了解了贝多芬人物命运的基础上,我听了贝多芬的交响作品,体会深刻。除了对音乐的理解和思考之外,也有了对人生以及成长的体会和思考。 贝多芬的创作继承和发展了德国音乐的优良传统,他用毕生的精力为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对十九世纪以后的欧洲音乐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命运交响曲》原名《第五交响曲》,它是一部哲理性很强的作品,也是最能代表贝多芬艺术风格的作品。《命运交响曲》结构严谨,手法简练,形象生动,各乐章之间具有十分清晰的内在联系。整部作品情绪激昂、气魄宏大,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贝多芬的这部作品,开始的四个音符刚劲沉重,仿佛命运敲门的声音,因此被称作命运交响曲。那么这部作品的主旨是什么?贝多芬的创作意图又在哪里?那是贝多芬被疾病所困之后,所发出的心灵呼唤!最终他战胜了自己的意志,没有被不公平的命运所击退,而后重新回到维也纳继续自己对音乐的追求。在这个绝望、思考、反省、胜利的斗争过程中,贝多芬发出了“我要扼住命运喉咙”的口号,他感觉自己不能屈服于命运,而应该勇于发起挑战! 贝多芬在1808年11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命运敲门的声音"在1798年所作《c小调钢琴奏鸣曲》的第三乐章中就已经出现过,以后又出现于《D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三乐章、《热情奏鸣曲》第一乐章、第三《列奥诺拉》序曲、《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等一系列作品中。可见,通过斗争战胜命运,是贝多芬一贯的创作思想。 罗曼·罗兰对《命运交响曲》有过一段出色的描绘。“这是一幅庞大的壁画,在这里,英雄的战场扩展到宇宙的边界。而在这神话般的战斗中,被砍碎的巨人像洪水前的大蜥蜴那样重又长出肩膀;意志的主题重又投入烈火中冶炼,在铁砧上锤打,它裂成碎片,伸张着,扩展着……不可胜数的主题在这漫无边际的原野上汇成一支大军,无限广阔地扩展开来。洪水的激流汹涌澎湃,一波未平,一波复起;在这浪花中到处涌现出悲歌之岛,犹如丛丛树尖一般。不管这伟大的铁匠如何努力熔接那对立的动机,意志还是未能获得完全的胜利……被打倒的战士想要爬起,但他再也没有气力;生命的韵律已经中断,似乎已濒陨灭……我们再也听不到什么,只有静脉的跳动……突然,命运的呼喊微弱地透出那晃动的紫色雾幔。英雄在号角声中从死亡的深渊站起。整个乐队跃起欢迎他,因为这是生命的复活……再现部开始了,胜利将由它来完成。 大家也许会误解,当时是不是因为贝多芬的耳疾有所改善,他才重新鼓起了生存下去的勇气?其实并非是这样,从他自己写的许多日记、信件中可以看出,贝多芬的耳聋是逐渐加重的,其间并非单纯的听力减退,而且还会伴随着严重的

男版《天鹅湖》赏析

男版《天鹅湖》赏析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男版《天鹅湖》中的舞蹈、剧情、服装、场景,来达到分析人物性格心理的目的。重点写了王子与男天鹅的舞蹈与感情的变化。 关键词:天鹅湖男版芭蕾阳刚 说到天鹅湖,大家都会想到曼妙的女子身穿白色纱裙,高贵、优雅、轻灵,仿佛天鹅似的翩翩起舞,或转或跳,让人陶醉在那梦幻的舞蹈中。那么如果是男天鹅呢?你能想象他们赤裸上身,穿着天鹅羽裤,额上画着黑色竖向印记,伸展着强健有力的臂膀,从地上一跃而起吗? 我以为会难以接受,但事实并不如我所想,男天鹅表现的是另一种阳刚之美。他们用雄健的身体动作来表现天鹅腾空而起的那种壮美的力量和宽阔矫健的羽翼,每一个动作都那么优美充满动感和张力,向我们表达出天鹅的骄傲、自由、刚劲。给我们展示了一场视觉盛宴。 自小被皇室规矩所压制的小王子,渴望得到母亲的爱和身心的自由。当这种渴望无法法实现的时候,梦境闯入了现实……在梦中,有他需要的全部:自由,力量,爱和温暖,男天鹅源自于王子的幻象,他以王子睡床上怀抱的美丽天鹅的姿态出现,伸展着强健的双臂,自由美好。但对于年幼柔弱的王子来说,这一切又恰恰如一场噩梦,对照出他真实的痛苦与无奈。加深了他生活的困顿和失望。 第一段精心安排的恋情暴露后,心灰意冷的王子想在湖边了结生命。在夜晚的湖畔,他再一次看到了男天鹅,不再是年幼时的恐惧和彷徨。天鹅带给王子对爱,对自由,对力量的莫大追求。于是他尝试着追随天鹅的舞步,两人小心翼翼地试探,接近,疑惑,到共舞,穿插在天鹅们的群舞中,他们慢慢接近依偎又分开,随着动作变化时而柔美细腻时而粗犷奔放,随着两人的转动轻触,眼神也一直追随着彼此。他们之间是那样真实、自然,带给了王子对生的渴望。 然而舞会上黑天鹅的出现击碎了他的美梦,黑天鹅狂野不羁又华美高贵的舞蹈征服了在场的每一位女性,包括冰冷刻板的女王,他和这些女人调情,靠近又放开,快速的转动又优雅的落下,节奏快而不乱,黑天鹅的邪魅张狂与白天鹅的温柔体贴形成强烈的对比。王子通过一连串的舞蹈动作将心中由惊喜、憧憬、困惑到愤怒表现的淋漓尽致,最终在嫉妒的驱使下将矛盾推向高潮。 病倒在床上的王子在恍惚中想起了湖边的白天鹅,他再次与天鹅共舞,感受到了天鹅对他的深深依恋和爱护,他将王子护在自己结实有力的羽翼之下,勇敢的与群鹅斗争。在王子痛苦倒地时,他更是如同撕心裂肺。最后王子的灵魂最终如愿回到了天鹅的怀中,他们周身笼罩着一层神圣而高洁的光辉,那一刻他他们的爱达到了永恒。 看完男版《天鹅湖》最不能忘记的便是濒死的天鹅向王子无限依恋伸出手去,

交响音乐鉴赏·不同类型代表作品举例

代表作品 交响曲贝多芬 C大调第一交响乐作品第21号 第一乐章:极慢板、朝气蓬勃的快板 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活泼的极快板 第四乐章:柔板、活泼的极快板 D大调第二交响乐作品第36号 第一乐章:柔板、朝气蓬勃的快板 第二乐章:小广板 第三乐章:谐谑曲、快板 第四乐章:极快板 降E大调第三交响乐作品第55号“英雄” 第一乐章:朝气蓬勃的快板 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极快板 第三乐章:谐谑曲、活泼的快板 第四乐章:终曲、极快板 降E大调第四交响乐作品第60号 第一乐章:柔板、活泼的快板 第二乐章:柔板

第三乐章:活泼的快板 第四乐章:不太快的快板 C小调第五交响乐作品第92号“命运” 第一乐章:朝气蓬勃的快板 第二乐章:行板 第三乐章:快板、谐谑曲 第四乐章:快板 F大调第六交响乐作品第68号“田园”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初到乡村的愉快感受第二乐章:极活泼的极快板-溪畔小景 第三乐章:快板-乡民欢乐的聚会 第四乐章:快板-暴风雨 第五乐章:小快板-暴风雨过后的愉快情绪 A大调第七交响乐作品第92号 第一乐章:稍慢速、活泼的 第二乐章:小快板 第三乐章:谐谑曲、急板 第四乐章:朝气蓬勃的快板 F大调第八交响乐作品第93号 第一乐章:活泼、朝气蓬勃的快板 第二乐章:小快板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速度

第四乐章:活泼的快板、舞曲性 D小调第九交响乐作品第125号“合唱” 第一乐章:不太庄严的行板 第二乐章:极活泼的快板 第三乐章:如歌的行板 第四乐章:急板 第五乐章:急板、合唱“欢乐颂” 柏辽兹 幻想交响曲 第一乐章"梦、热情":形式上是拥有极长的最缓板序奏的奏鸣曲。序奏用以表现年轻艺术家尚未遇见心上人之前,内心的不安与憧憬。(片段1) 第二乐章"舞会":根据作者的注解,本乐章是表现他在一个热闹非凡的宴会中,发现了他的恋人。乐曲为圆舞曲形式,在交响曲中引入圆舞曲在当时可谓破例。(片段2)第三乐章"原野风光":一个夏日的黄昏,在原野上聆听两个牧童相和吹出的笛声。内心里虽然燃烧着微薄的希望,但"万一她背叛了我"的恐惧与不安,更刺痛了年轻艺术家寂寞的心。此后只剩了一个牧童的笛声,不再有人应和。夕阳西下,最后只有无边的孤独与静寂。(片段3) 第四乐章"走向断头台":他杀了爱人,被判死刑,走向断头台。在最后的瞬间,爱人的身影在他的眼前闪现,但是死神很快将她驱赶得无影无踪。 第五乐章"魔鬼的晚会之梦--魔女的回旋曲":他看见来参加自己葬礼的一些妖魔鬼怪和令人毛骨悚然的魔女在跳舞。就在这中间,他的爱人出现了,她已经变成了一个气质全失的妓女模样。之后"末日经"响起,以后魔女之舞与"末日经"持续并行,由弦乐器的

《交响乐鉴赏》

《交响乐鉴赏》 交响乐团与指挥 摘要 “19世纪是作曲家的世纪,20世纪是指挥家的世纪,21世纪则是乐团的世纪。”在现场听知名乐团的演奏越多,越能够深切领会这番话的含义:在乐团与指挥的关系中,乐团越发成为强势的一方。这自然是由于从20世纪下半叶至今,乐团的演奏技巧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在舞台上具有绝对统治力的指挥家越来越少见,于是天平自然开始向着乐团的一侧倾斜。这一现象导致的后果是乐团的声音越发趋同(过去那些所谓有个性的音色,大抵也等同于有缺陷的音色),弱势的指挥家对此无能为力,因为他们不再有发言权。此外,指挥行业里明星越来越少,而明星稀少也就意味着观众自愿掏出的钱减少,进而使得整个行业的生存境地越发窘迫。 2.1交响乐发展起源 交响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分遥远的历史长河中。它的名称源于古希腊,是当时“和音”和“和谐”两个词的总称。到了古罗马时期,它就演变成为泛指一切器乐合奏曲和重奏曲的代称。15、16世纪,也就是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交响乐这一名称被当作了一切和声性质的、多音响器乐曲的标志。而到了巴洛克音乐的初期,它又主要指歌剧、神剧和清唱剧等作品中的序曲及间奏曲。18 世纪初期,音乐艺术在欧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随着欧洲产业革命的进程,音乐艺术也开始逐步地走向平民化和社会化。在这个时期中,交响乐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其规模和形式都慢慢有了明确的含义。当时的意大利歌剧序曲,以它特有的“快——慢——快”三个段落而成为了古典交响乐的基本雏形。到了18 世纪中叶,德国曼海姆(德国南部的文化中心)乐派的作曲家们,以一系列积极而富有创新性的创作,使交响乐的基本形式得以进一步的完善。

命运交响曲音乐欣赏教案说课讲解

命运交响曲音乐欣赏 教案

精品资料 音乐欣赏《命运交响曲》 一、教学内容: 1、了解贝多芬的生平及主要作品。 2、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感受乐曲的精神。 3、分析《命运交响曲》的结构与创作方法,体会在“命运敲门”这一主题中三短一 长音符组合的使用。 二、教学目的: 1、通过了解贝多芬的生平和成就使学生获得激励,坚定战胜困难的信心,树立正 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通过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深刻体会贝多芬所陈述的人类与命运搏斗 的思想、意志和精神。 3、理解《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中两个音乐主题在旋律、节奏、力度上的区别。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欣赏贝多芬的不朽之作《命运交响曲》,通过教师的引导、分析、欣赏、模唱主题音乐等方法,让学生了解乐曲的结构,理解乐曲的内涵,从而获得情感上的超越和精神上的升华。难点是分析贝多芬“命运来敲门”这一主题的创作技巧,了解音乐元素在作曲中的使用。 四、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标中以审美为核心的理念,教师通过看视频、听乐曲、谈感受、唱旋律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发现音乐的美;用富于感情的讲解分析让学生体会音乐的魅力,获得情感的升华;用引导启示法让学生去创造美,得到知识层次的提高。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音频视频资料、两块布条 六、教学过程: 1、复习欣赏,愉悦课堂 播放上节课欣赏曲目《拉德斯基进行曲》——2011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视频,并要求同学们跟随教师的指挥手势即兴击掌、跺脚,体会音乐的节奏和旋律。 2、游戏导入,了解贝多芬: (1)师:同学们,音乐的魅力是无限的,它能让你快乐的手舞足蹈,也能让你感动的泪流满面,能让你奋进,能让你哀伤。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是作曲家 精神和灵魂的体现,今天我们再一起去认识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在认识 他之前,我们先来做个游戏: 请两位同学表演“见面握手问好”,第一次不蒙眼睛,第二次用布条蒙上眼睛。(2)师:请两位表演者谈一下感受。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芭蕾舞剧《天鹅湖》赏析

芭蕾舞剧《天鹅湖》赏析 一部芭蕾史,上下五百年。在这漫长的历史中,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是 自15世纪文艺复兴以来芭蕾艺术的集大成者。同时,它也是当今世界上改编版本最多、 演出场次最多、观众人数最多、传播范围最广的一部芭蕾舞剧。《天鹅湖》因其如泣如 诉的爱情童话、诗情画意的舞蹈段落、沁人心脾的交响音乐、圣洁典雅的天鹅形象,代表 着古典芭蕾的最高成就。 不过,这部芭蕾经典来之不易:1877年在莫斯科大剧院,由奥地利芭蕾大师文策尔·莱 辛格尔编导的第一个版本曾首战失利,使得《天鹅湖》尘封了近18年。1895年在圣彼得 堡的玛林斯基剧院,素有“古典芭蕾之父”美誉的法国大师马里于斯.佩蒂帕和他的俄国 弟子列夫.伊万诺夫携手合作,终于力挽狂澜,成功地推出了《天鹅湖》,并引起舞蹈界内 外的一致好评,从而奠定了俄罗斯芭蕾在19世纪后半叶世界芭蕾发展史上的核心地位。 此后,《天鹅湖》在舞台上被确立下来,成为迄今流传的各种版本的奠基之作。 《天鹅湖》取材于神话故事,描述被妖人洛特巴尔特用魔法变为天鹅的公主奥杰塔 和王子齐格弗里德相爱。最后,恋爱的力量战胜了魔法,奥杰塔得以恢复为人身。 全剧分四幕,包含二十九个分曲。其中第二幕描写齐格弗里德和奥杰塔在天鹅湖滨 的相遇和相爱,由五个分曲组成。第一分曲的根基主题是天鹅主题,它在全角逐贯串成长,起着主导念头的浸染。凄恻悦耳的旋律,由双簧管在竖琴伴奏下吹出,然后移转到 圆号上;最后,由木管曲谱和弦曲谱离隔两个八度强烈地齐奏,并逐步消逝踪。乐队吹 奏这个分曲时,舞台上是一片苍莽的夜色,一群天鹅浮游在湖上,领头的一只戴开花冠。 第二分曲是一个舞蹈排场。开首一段音乐由弦澜ㄔ爨出,王子和他的伴侣本诺穿戴 猎装登场。当强烈的乐队全奏和尖锐的木管曲谱旋律交替呈现时,王子看见天鹅,想举 弓射击,天鹅仓猝躲藏起来。天鹅公主用一个猫跳,年夜舞台后部的斜坡上落地,所谓 猫跳就是蜷腿侧跳的动作。接着是一段情节舞。所谓情节舞,是用舞蹈和哑厩啻洮示激 情和戏剧情节的芭蕾排场。双簧管吹出一个抒情曲调,天鹅公主责问王子为什么要射击她。然后,音乐变为快板,天鹅公主向王子倾吐:她是一个公主,名叫奥杰塔。她和她 的火伴都中了邪恶的魔法师洛特巴尔特的妖术,白日酿成天鹅,到了夜里才恢复为人身 洛特巴尔特化装成一只猫头鹰。时刻看管着她们。这段音乐,是奥杰塔的独白。当天鹅

交响乐赏析论文

我所认识的西方交响音乐 斗转星移,时光流逝。转眼间,一学期的西方音乐简史课就这样不知不觉结束了。在课堂中,在老师精心讲解下,原本对于西方音乐一知半解的我,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我一直很喜欢音乐,音乐带给人的那种闲适心情难以言表,而交响乐正是各种音乐中最能给人以灵魂的洗涤的重要部分,在晴朗的午后一边听着交响乐一边看书,或是在阴雨的傍晚一边听着交响乐一边冥想……似乎所有事情与音乐结合在一起都变得完美起来。因为喜欢音乐营造的那种心灵的宁静喜欢高深莫测的交响乐,喜欢那种震撼。音乐是纯洁、高尚的,需要全心聆听、感受,一个真正热爱音乐的人不会像球迷那样用狂热和躁动来诠释自己的喜怒哀乐。或许课上的时间很短但一个学期下来给我带来的又岂止这十几节课呢?我在交响乐的世界里留连忘返,学习了许多关于交响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发展历史,了解了许多享誉世界的伟大音乐家,聆听了许多耳熟能详的经典音乐作品,仿佛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让自己的心灵找到了一个畅快休憩的迷人小岛。课程中我们欣赏了不计其数的美妙音乐作品,除了交响曲,也包括婉转悠扬的室内乐、钢琴协奏曲等,还有令人啧舌的音乐歌舞剧。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受益匪浅。首先了解了交响乐的有关基本知识。交响乐曲的名称源出希腊语,原意为“一齐响”的意思。交响曲是一种具有奏鸣曲体裁特点,由庞大的管弦乐队演奏的宏大套曲形式的音乐作品。由于交响乐曲式结构宏大,乐队庞大齐全,有强大的音响力量,加上丰富多彩的音乐千变万化,管弦乐队的表现力能得到高度发挥,因此意蕴深远,善于表现神秘、丰富而复杂的感情,对于大自然的诗情画意的描绘更是有独特的色彩效果。因此,交响乐有强烈感人的艺术魅力。从对它的定义来看就知道交响乐不是一种简单的音乐。它需要人们用心去体会、去感受,而不是盲目的随便的去听。 西方人认为交响乐是要穿着西装打着领带一本正经的坐在音乐大厅欣赏的,因为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有那种氛围,听起来才会有感觉。确实,欣赏交响乐不仅仅只是欣赏音乐,其实还有那种气氛。你可以随着交响乐节奏的起伏而变动着自己的心情,你也可以将自己生活中的喜悦愉快或者郁闷压抑在交响乐中陪同演奏者一同发泄,把自己完完全全的融入在整个交响乐中,这不恰恰与中国古人的“天人合一”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吗?如果你可以真正的做到这些,在交响乐中放松自我,发泄自我,你就会深深的喜欢上这种感觉,而不只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