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胡同文化导学案

胡同文化导学案

胡同文化导学案
胡同文化导学案

《胡同文化》导学案

【学习目的】

1、积累词汇:胡同、安土重迁、冷眼旁观、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西风残照、衰草离披。

2、能找出本文段落的中心句,理清本文的思路

3、能理解北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

4、能体会出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复杂感情。

【学习重难点】

1、胡同文化的内涵。

2、北京胡同文化自身特点与其衰亡的命运之必然联系。

3、作者对胡同文化饱含的复杂感情及所持的态度。

【学习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一、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

①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肄业于西南联大中文系。但他长期生活在北京,对北京的的掌故,对北京人的行为、思想了如指掌;他多年从事民间工艺工作,使其一生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切的喜爱。

②他的作品给人深刻印象的是他对市井民居的熟悉,以小说、散文居多。他的小说代表作有《受戒》《大淖纪事》等。八十年代之后,读者开始注重作品的审美性,汪曾祺的作品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八十年代中期,他的《受戒》《大淖纪事》更被视为是“文化寻根文学”的一部分。这篇《胡同文化》是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言,比较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创作个性。

2、识记文体“序言”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着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转.弯()计数.()储.存()行.业()约.鸡蛋()

惊闺.()房檩.()街坊.()王垿.()国子监.()

胡同.()宅.门()伺.候()低徊.()陆润庠.()

怅.望()剃头挑.子()噌.的一声()摞.起来()

4、解释下列词语

①车水马龙:

②安土重迁:

③不约而同:

④逆来顺受:

【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2、文章标题是“胡同文化”,那什么是胡同文化(用原文回答)

3、文章标题是“胡同文化”,可起笔却是从北京的城建格局写起,为什么

4、北京的城建格局有什么特点

5、胡同在北京城建格局中起什么作用

6、作者是如何介绍胡同的取名

7、作者是如何介绍胡同的大小和数目的

8、胡同环境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介绍胡同这一特点的

9、“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一句,运用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请再举两个运用了此种写作手法的例子。10、作者通过谈北京的胡同剖析北京市民文化心态。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作者赋予胡同文化哪些内涵

11、他们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这一内涵与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看似矛盾,可又在情理之中,为什么

12、那我们该怎样评价他们的“忍”呢

13、对于胡同和胡同文化的衰败、没落,作者怀着什么样的感情(用

原文回答)

14、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为什么

【测评】

1、给文中的胡同名称分类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雅宝胡同、王广福胡同、高义伯胡同

B、高义伯胡同、小羊宜宾胡同、王皮胡同

C、手帕胡同、羊肉胡同

D、无量大人胡同、王皮胡同

2、选出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

B、有些胡同很小,如耳朵眼胡同。

C、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

D、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

3、运用俗语来表现北京人的特点,是本文的一大特点,请说说下面两句话说明了北京人的什么特点

⑴“远亲不如近邻”是说明

⑵“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是说明

4、北京市民的典型文化活动有哪些

5、在胡同文化内涵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一、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

二、研读第三部分

1、面对如此衰败、没落的景象,作者用了哪些词语表达他的心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怀有这样的感情

2、第13段中,“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这几

句话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3、第14段中,作者为什么想到西安的虾蟆陵和南京的乌衣巷提到这

两个地名的作用是什么

4、“再见吧,胡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和“再见吧,胡同”

这两句话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三、古朴清雅的语言

1、语言古朴清雅,平淡朴素,口语化,富有表现力。

⑴第1段为了说明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作者举了哪两个例子

⑵第8段中“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

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有什么表达效果

①“那还有什么说的”是什么意思

②“臭豆腐滴几滴香油”中“滴”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③“嘿”有什么表达效果

⑶第11段中“还是的。有棒子面就行”有什么表达效果

⑷第12段中“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有何表达效果

2、这种语言风格形成的原因

⑴源于他长期对民间文化的热爱,从民间文化中汲取许多养料。

⑵源于他那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的修养。

四、拓展延伸

1、学习了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后,我们可否也像汪老那样真实地去写一下我们的校园文化(如:课桌文化、宿舍文化、教室文化等)。

(新课标)2021版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课程要求] 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2.文化的形式 3.文化的社会作用 4.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5.文化与综合国力 对应学生用书p117 错误!错误! 一个概念:文化的内涵 二对关系: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与综合国力 三个特点: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精神离不开物质考点一文化的内涵与实质 1.文化的内涵 (1)含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内容: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3)区别文化现象与经济现象、政治现象、自然现象 商品交易、投资等属于经济现象;选举活动、信访等属于政治现象;火山、彩虹、流星雨、蜘蛛织网等属于自然现象。 2.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3.文化的形式

(1)静态形式,包括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2)动态形式,包括各种文化活动,即人们进行文化传承、文化传播、文化学习、文化积累、文化生产、文化创新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4.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提示】文化作为精神力量不能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才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1.正确理解和把握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2.正确理解文化的社会作用

云南省昆明市黄冈实验学校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导学案(无答案):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

导学案授课题目(章节或主题)走进文化生活 授课时间2018年 4 月日第周星期第节第次课授课时数 学时 教学课型理论新授课□实验课□习题课 讨论课 实习(践)课□其它□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能力目标:[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624880954.html,] 1、认识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双重影响; 2、理解大众文化的含义 3、理解文化多样性与倡导主旋律的关系;辨识各种文化现象,正确进行文化选择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讨论、探究、辩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对文化现实问题的判断、比较、鉴别、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坚信只有健康向上的文化,才能对我们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认识到落后文化和腐朽的文化的危害,并做到自觉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来源学科网] 教学重点: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核心内容 教学难点: 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教学方法(请打√选择): 讲授法 讨论法 演示法□自学辅导法□练习法(习题或操作)□读书指导法□ 案例法□其他□ 教学媒体(请打√选择): 教材 板书 实物□标本□挂图□模型□多媒体□幻灯□录像□CAI(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过程设计(包括讲授内容、讲授方法、时间分配、媒体选用、板书设计等): 一、呈现目标( 5 分钟) 1、认识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双重影响; 2、理解大众文化的含义 3、理解文化多样性与倡导主旋律的关系;辨识各种文化现象,正确进行文化选择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来源:学.科.网Z.X.X.K] 二、达成目标(分钟) 一、考点解读 1、高考考点 走进文化生活 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影响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二、知识点梳理 二、考情剖析 高考命题大揭秘:从整体上把握文化选择的相关知识。 例题(2016年全国高考北京卷24) 以天津“泥人张”作品为依托,“梦娃”系列公益广告运用三维技术绘制的形象萌动可爱,表达主题所用的童谣朗朗上口,深受大家喜爱。下列认识正确的有 ①该公益广告是文化传播途径的新的成功案例 ②该公益广告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表达 ③该公益广告的成功表明面向人民大众的文化更富有生命力 ④该公益广告的成功表明内涵丰富的中华文化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来源:学+科+网]

2015届高三第一轮复习《文化生活》第二课导学案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课时:2课时课型:复习课审核:高三备课组 班级组别姓名学号 一、学习目标: 1、再认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观察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2、分析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懂得文化影响需要自觉学习和主动感悟。 3、总结文化对人深远持久的影响;体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人们文化素养的关系。 4、举例说明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了解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5、举例说明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6、举例说明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重点与难点: 1、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和特点。 2、优秀文化对人的作用 三、知识清单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于哪些方面? 2、文化对人的影响有哪些表现? 3、文化对人的影响有何特点? 4、概括优秀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 四、判断正误,并予以解释说明。 1、人只要处于一个特定良好的文化环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 说明: 2、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的发展发挥着深远持久的正确引导。() 说明: 3、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的。() 说明: 4、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 说明: 五、巩固练习 1、[2013高考,广东卷]2013年3月,广东某市的读书月活动提出,文化强市从阅读开始。建设文化强市过程中,读书的意义不可替代。强调读书的文化意义,是因为() ①文化在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②先进文化是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④文化影响人的实践、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013高考,江苏卷]某著名大学校长认为,一所大学所能给予学生最宝贵的东西是心灵。精神家园里没有了心灵,人就不可能去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就不可能对他人、对社会有真正的情感和责任。这是因为() A.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B.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相互促进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D.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 3、(2013广东揭阳一模)30.“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给上述材料加一个标题,你认为最合适的是() A.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B.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

《胡同文化》 .

《胡同文化》 . 授课人:西宁十四中马继福2004年10月13日 教学设想 以《胡同文化》为教学内容,营造人文化的课堂气氛,让学生陶醉其中,设身体验,接受人类文化的濡染和熏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人文教化。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广泛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从感性上认识文化,获得一些有关文化的初步印象。 2、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十四中这一文化实体,获得关于文化的一些直观认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1、大家知道我们学校所处的街道“文化街”的来由吗? (提示:由于这里有一座承载和记录了中国文化深厚底蕴的文庙而得名。文庙又称孔庙。1644年建。) 2、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的文化现象,只要我们认真观察自己的周围,一定会有很多收获,想一想,你所知道的文化有哪些?这些文化有什么特征? (提示:大致有三类:①精神型。如小说、诗歌、戏剧;②物质型。如服装、风筝;③心理型。吃文化、酒文化;) 3、“胡同”能不能成为一种文化?它属于哪种文化? 让我们来看看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胡同”到底属于哪种文化? 二、讲读课文 1、读1、5段,讨论问题。 ①“胡同”到底属于哪种文化?用书中原话回答。 (提示:胡同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胡同、四合院是北京人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胡同文化。也就是说,在作者笔下,胡同就是胡同文化,就是北京人的生活,就是北京人的思想。) ②作者写到哪些胡同?观察到了哪些文化现象?有何特征?读2---4段中有,大家边读边找。 (提示: 多:北京的胡同真多啊!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奇:北京的胡同真奇啊!什么狗尾巴胡同、羊尾巴胡同、大绿纱帽胡同…… 静:北京的胡同真静啊!剃头挑子的“唤头”、磨刀师傅的“惊闺”、算命先生的短笛听得清清楚楚。) 2、胡同如此,胡同内的生活怎样?让我们走进“胡同”感受一下。请一位同学朗读6---7段。讨论问题: ①阅读课文应从语言入手,要抓中心句关键词。这两段的中心句是哪句?

2020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专题一文化与社会学案 新人教必修3

一、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指点迷津】 1.“文化”一词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多义性。广义的“文化”指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与“文明”的含义相近。狭义的“文化”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受教育的程度,如“学文化”、“文化课”等。文化生活中讲的“文化”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 2.文化生活中讲的文化是指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但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我们正是从这些“物质活动”和“物质载体”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应用指导】 1.用来区分社会中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现象,明确三者之间的关系。 2.用于指导人们的文化生活,从而为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提供指导。 3.用文化内涵的知识分析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和必要性。 4.文化生活中涉及道德的内容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养。 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1.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即物质力和精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 2.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3.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深入理解】 1.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思想文化上的独立,就不会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独立。要改变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地位,不但要改变其政治上、经济上的独立性质,而且

要防止其思想文化成为他国和他民族的附庸。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当今时代,思想文化作为国家、民族独立重要基石的作用更为明显和突出。 2.文化是软国力,但其作用并不“软”。一定的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维持,对于一个国家的精神状态和凝聚力,对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及其能力,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现在人们已普遍使用“文化力”的概念,意在强调文化也是一种力量。 3.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应用指导】 1.比较中国与世界上发达国家在文化方面的差距,正确认识我国当前文化发展的现状。 2.观察书籍、报纸、电影电视中中西文化的差别,体会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3.结合我国载人航天飞行中科技的发展和航天精神的发扬,说明文化的作用。【知识测评】 A组 一、最佳选择题: 1.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①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②参加学校运动会 ③参加演讲会、辩论会④购买蔬菜水果⑤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⑥合唱团、舞蹈队、装表演队⑦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⑧某国议员竞选( )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②③⑤⑥⑦ D.①②④⑦⑧ 2.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①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②张家寨、九寨沟的自然风光③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④大汶口文化遗址⑤宗教活动、宗教教义和宗教建筑⑥克隆技术⑦伦理道德观念⑧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⑨乡镇企业⑩军队、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导学案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北宋开封、南宋临安和元大都的繁华的都市生活,知道瓦子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2. 了解宋元时期在文学艺术上取得的成就,感受宋代词人的风格特点,体会文学艺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重点难点】 重点:瓦子、宋词和元曲。 难点: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民阶层的扩大与都市生活的关系。 【自主学习】 1. 北宋的 _____ 、南宋的临安、元朝的______ ,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2. 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 _____ 寺,每月举办多次庙会。寺庙内外进行各种商品贸易,还有傀 儡戏、舞剑、杂技等各种表演。 3. 随着城市的繁荣,阶层扩大,市民文化生活丰富。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4. 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 ______ ,包含说唱、杂技等。杂剧形成于宋代,________ 统一后,活动遍及城乡。 5. 今天的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在 ______ 都有了。一些节日的习俗,如春节等流传至今。 6?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得到很大发展,成为___________ 主要的文学之一。 7. 宋代词人杰出代表有 _、李清照、__________ 等。苏轼的词豪迈飘逸;_______ 的词风委婉清秀。辛弃疾词风豪放,气势磅礴。 8. 兀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它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艺术。 代表是______ 的悲剧《窦娥冤》,他和______ 、郑光祖、白朴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合作探究】 1. 瓦子出现的原因和意义。 2. 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有哪些?这些时代特征与文化的发展有怎样的关系? 【当堂达标】 1. 为了传承民族文化,彰显民族特色,我国增设清明节、端午节等为法定节假日。这些节日早在 宋代都有了,那时最受重视的节日是() A.重阳节 B .元旦C .元宵节D .中秋 2. 宋朝时期,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出现了 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 A.集市 B .瓦子C .勾栏D .邸店 3. 读其词“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超然于尘垢之外”,开创了豪迈词风,对词的发展有突出贡 献的词人是() A.苏轼 B .辛弃疾 C .柳永D .马致远 4. 大相国寺举办庙会时,寺庙内外人流如潮,进行各种商品交易,还有傀儡戏、杂技等各种表演; 过节时大殿前设乐棚,供皇家乐队演奏。上述这段文字描述映了何时何地繁华的都市生活()A.唐朝的长安 B .北宋的开封C .南宋的临安 D .元朝的大都

《胡同文化》教学案例分析

《胡同文化》教学案例分析 惠州市第三中学江春英 【案例主题】 《胡同文化》是人教版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第三篇文章,是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言,也是一篇文艺小品文,悠闲、散淡、平和,这种风格与作者的思想追求以及本文所阐述的北京市民的生活特点相一致,富于文学韵味。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写作训练很好的素材。 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有: 1.多媒体教学条件下的情境教学应该让学生得到什么?如何才能得到? 2.教师在学生学习体悟过程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3.运用教学策略的基本途径有哪些?教学策略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具有何种意义? 4.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学习和运用知识? 【案例背景】 本单元教学要求有三个方面:一是“从序言中汲取有关著作的信息”;二是“了解作序者的思想感情和阐述的道理”;三是“领悟序言的语言魅力”。根据高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和学生写作散文的实际,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重点:领会“胡同文化”的“封闭”和“忍”的特征及其典型意义;学习分析事物或现象所蕴含的文化意味。 难点:作者对“胡同文化”所持的情感态度。 本课学习目标则定为: 1、知识目标 领会“胡同文化”的“封闭”和“忍”的特征及其典型意义。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归纳“胡同文化”的特点,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②通过分析“胡同文化”的典型意义,培养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③通过课堂练习,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 ①辩证地评价“胡同文化”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②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情感态度。 优秀文学作品是人类精神生活的结晶。 文学欣赏活动是欣赏主客体相互呼应、契合的过程。一方面,欣赏主体有某种精神需求;另一方面,欣赏客体对主体具有吸引力。那么,如何使欣赏主体保持这种精神需求和如何保持欣赏客体对主体的吸引力,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需要研究的问题。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3《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word学案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编制 杨桂婷 审核 孔繁祯 时间2010-12-20 【考纲要求】 (一)、文化与社会: 1.(A )了解文化的内涵与形式; 2.(B )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3.(B )理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 1.(A )了解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原理解); 2.(A )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3.(C )说明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 【知识结构】 【知识总结】 (一)、文化与社会: 1.(A )了解文化的内涵与形式: 文化的内涵: ①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文化”是相对于 、 而言的人类全部 及其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 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 的部分。 ②文化是一种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 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在后天自发形成的。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 观历史文物.都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文化的形式: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 学、艺术等属于文化。 2.(B )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① , 是经济的 ,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 济、政治所决定。 文化与生活 文化与社会 文化对人的影响 文化的内涵 文化的力量 精神现象 社会现象 人的素养 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体味文化 文化与经济、 政治 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与作用 发展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综合国力 文化影响面面观 潜移默化的影响 深远持久的影响 感受文化影响 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 文化塑造人生 丰富精神世界 增强精神力量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生活第九课导学案(第一课时)

第九课第一框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班级:姓名:学号: 【学习重点、难点】 ①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自主学习】 一、肩负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使命 1.中国先进文化的求索历程 (1)求索目标: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2)历史结论:奉行“”论或“”都不能产生中国先进文化。(3)重振标志: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4)新民主主义文化:①基础:中国共产党代表的人民革命实践。②主线:。③主体:。 2.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基本内涵:①指导思想:。②根本目标:培育有理想、、有文化、的公民。③时代要求:面向、面向、面向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④本质特征:文化。(2)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意义: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和。 ▲特别提醒:“全盘西化”论和“文化复古主义”,实际上就是“民族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的两种具体表现。前者一味推崇外来文化而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后者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而拒绝外来文化和新文化。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是什么 (1)灵魂:指导思想。(2)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4)基础:。 2.为什么 (1)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2)必要性: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是客观事实,所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引领社会思潮,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3)重要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推动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3.怎么办 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鼓舞斗志;用引领风尚。 ▲特别提醒:文化多样性并非指指导思想“多元化”。由于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所以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具有独特性,即文化具有多样性。但是在社会主义建

【免费下载】思维导图在胡同文化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思维导图在《胡同文化》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胡同文化》的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广州市天河职业高级中学陈丽萍 [《胡同文化》的课堂教学实录] 《胡同文化》是职一年级的新编中职语文课改实验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语文出版社)内容,具体安排在第一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第一册实用阅读能力培养有两个项目:一是梳理文章思路,一是把握内容要点。该单元是“梳理文章思路”单元,教学要求是:把握文章各部分内容,发现各层意思之间的内在联系,揣摩作者构思的过程。现结合我对第一册课文《胡同文化》的教学谈谈思维导图在中职语文逻辑思维训练的应用与思考。 以下是本篇课文的课堂教学实录:(注:包括两课时) (一)采用目标导图呈现目标。 师:请回答《胡同文化》的文体和作者。简要介绍一下。 生1:《胡同文化》是汪曾祺替一本名为《胡同之没》的摄影集作的序。 他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出生于江苏高邮,但却在北京生活了四十多年,他对北京的胡同怀有深厚的感情。 师:汪曾祺先生以独到的眼光、深厚的文化底蕴来审视胡同,发掘出北京胡同的文化意蕴,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他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言《胡同文化》,看一看胡同的特点,理解它是怎样的一种文化。 教师在检查预习后向学生呈现以下的目标导图: [图一] 目标导图 学生看目标导图。 师:从目标导图的第1点目标看,通过对“胡同”“胡同文化”特点的归纳, 培养分析概括能力,是学习重点。第2、3点目标要求你们深入思考胡同与胡同文化内在联系、语言这一载体下面潜藏的文化内涵、情感领悟,培养学生用辩证、全面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是学习难点。 (二)采用思路导图总览全文。 1、教师显示幻灯片: (1)总览全文,快速阅读。注意书的阅读提示、结构框架、注释等。 (2)用跳读法,划出一些纲领性的、总结性的、过渡性的、照应性的语句语段,明确作用及联系,适当揣摩作者的用意,在书边划出小思维导图,从而理清作者的思路。 (3)运用第一单元知识短文《梳理文章思路》中的“寻找中心句、根据关键词语归纳、调动所学知识归纳”三种方法,为绘制思维导图准备。 (学生标注段落序号,快速浏览课文,提取信息) (教师巡视,发现学生默读时划出了 “北京城像大豆腐”“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是封闭的文化”“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等句子,能扣住过渡段第5段,大致理出此文的思路)

高三第一轮复习《文化生活》第一课导学案

第一课文化与生活 课时:2课时课型:复习课审核:高三备课组 班级组别姓名学号 一、学习目标: 1、解释文化生活具有不同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的特殊性;确认文化包括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解释文化是人类独有的现象,确认文化素养需要培养。 3、说出文化具有的丰富形式。解释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解释现实生活中人们活动所受到的文化影响。 4、结合实例说明文化与经济、政治、综合国力的关系。说明我国应对文化挑战、维护文化安全的措施。 二、重点与难点: 1、文化的含义。 2、文化与政治、经济、综合国力的关系。 三、知识清单 1、文化的含义?区别广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文化的特点? 3、如何理解文化的力量? 4、文化与经济、政治三者的关系? 5、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四、判断正误,并予以解释说明。 1、文化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成果。() 说明: 2.文化总是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而发展。() 说明: 3.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 说明: 五、巩固练习 1、[2013高考,安徽卷]世界各地有很多闻名遐迩的城市雕塑,如希腊雅典的雅典娜神像、丹 麦哥本哈根的美人鱼等,它们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位。这些被人们称作“城市的眼 睛”的雕塑() ①意味着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②彰显着世界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 ③蕴含着城市生活美好的精神追求④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文化方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13高考,天津卷]茶文化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东方美人”是台湾苗粟出产的一种名茶, 它由当地客家人种植,是被小绿叶蝉咬过的乌龙茶叶。很久以前,英国女王偶人品尝到此茶, 将悬在茶杯里的茶叶赞叹为“正在跳舞的东方美女”,茶名由此而得,这种茶的曼妙之处还在于 可用冰水浸泡,透过冰滴壶,一滴滴冰水滤过茶叶,茶汤香气馥郁,色若琥珀。这表明() A.文化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B.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C.文化能够增强的精神力量 D.人们的实践受到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 3、[2013高考,海南卷]3000多年前,黎族人民横渡琼州海峡来到海南。他们在这方热土繁衍 生息,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华美绝伦的黎族织锦,造型独特的船形屋,用牛角、竹子、棷壳等 制作的乐器……其中,钻木取火、低温制陶、黎族民歌、黎族织锦等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由此可见,黎族文化() 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具有悠久的历史,是黎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

《北京的胡同》教案

《北京的胡同》教案 一、指导思想: 《北京的胡同》属“综合实践”学习领域。本可把美术学科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以北京胡同的文化为题,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的探索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灵活的运用多学科的指示综合的解决灵活的运用多学科的指示综合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北京的胡同是北京人组祖辈辈生存的地方,他是北京地方文化重要内容,每一条胡同里都蕴藏着丰富的美术和人文的教育资源。 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对“胡同文化”的综合探索,可以让学生拓展美术的视野,以美术的角度观察北京的民居建筑特色,发现其中的美,体会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此外,通过综合性探索活动的锻炼,也可以发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创造性的综合运用各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北京胡同的历史、民俗、名人典故等受到人文教育,丰富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体验美术学习活动的价值,发展学生热爱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和爱好。 二、教学背景: 1、学生情况: 我校三年级两个班的学生都是住校生,班里一部分学生家庭条件较为优越,孩子们居住在北京的某某小区里;一部分学生是从外地来京的,大都居住在北京的周边地区。这些孩子对北京胡同的了解太少了,更不用说让他们去表现北京

的胡同了。再者三年级的学生初次进行和社会相结合的综合探索活动,作为教师,知道应该具体,准备应该充分,达到让学生了解北京传统文化的目的。 2、教学方式说明: 本课重点是认识北京胡同文化和民居建筑艺术的特征,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和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因此本节课采用了大量的图片和录像片段,通过多媒体来拓展课堂的时空,观看北京胡同的景观,了解北京胡同历史的变迁、趣闻轶事、名人典故、邻里社情等文化的内容。 教学中首先从学生熟悉的学校入手,了解“打磨厂胡同”的历史与由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明确胡同文化概念的内涵。其次借助教师精挑细选的有关胡同的照片,让学生欣赏胡同的景观,发现并体验北京胡同的独特意境。接下来,学生分小组讨论书中的图片,从中发现北京胡同建筑的不同形制和结构,与环境的搭配结合、美术形式的装饰等的特色,体验不同的审美感受。此后课中多次播放了胡同的录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通过看、听、学、演、说等形式,对胡同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3、技术准备: 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是北京古城风貌的特征,其中记录下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通过本课的综合探索活动,对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综合实践能力是十分有意义的。教学前期,教师准备了大量胡同的实际景观照片、录像《古都深巷》、CD《吆喝》、课件、歌曲磁带、

第10课 网络文化与网络道德【学案】

第二单元网络基础知识 第10课网络文化与网络道德【学案】【学习目标】 1.了解网络文化的特征,了解我国网络文化发展的特点及网络文化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2.了解网络对个人身心和行为的影响,培养健康的网络使用习惯。 3.了解网络道德要求,遵守网络行为规范。 【重难点】 1.掌握中学生网络道德基本要求。 2.如何健康地使用网络。 【学习过程】 探究一、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 1.自主学习 (1)网络文化 (2)网络文化的特征 (3)我国网络文化发展的特点 探究二、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 1.讨论:中学生上网好还是不好? 2.我国针对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相关法律法规有哪些? 3.作为中学生,在上网时应该培养哪几方面的行为习惯? 探究三、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规范 1.知识产权

2.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网络上的智力成果? 3.自主学习 (1)中学生网络道德基本要求 (2)网络成瘾及危害 【学后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探究一、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 1.自主学习 (1)网络文化:文化内容与网络技术的综合。 (2)网络文化的特征:开放性、能动性、多元性。 (3)我国网络文化的特点:多元化、软实力不断增强。 探究二、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 1.略 2.《网络安全法》第六条提到:“国家倡导诚实守信、健康文明的网络行为,推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采取措施提高全社会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水平,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网络完全的良好环境。” 刑法修正案增加条款: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3. (1)避免长时间使用网络,保护视力;上网时注意对手腕、手指、颈椎和腰椎的保护。 (2)不过度沉迷网络,避免引发多种心理健康问题。 (3)遵守国家颁布的各种法律法规,遵守网络道德,不发布虚假信息、不造谣。 探究三、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规范 1.知识产权:公民、法人对自己的创造性的智力活动成果依法享有包括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在内的民事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二、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优秀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二、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优秀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撰写调查报告,为保护家乡文化遗产做贡献。 2.通过调查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认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核心素养 1.了解调查报告相关知识,掌握调查的语言特点,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 学习并撰写调查报告,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了解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认识到社会发展对家乡所产生的影响,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 通过开展家乡的文化生活实地采访调查,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重难点 1.学习并撰写调查报告,为保护家乡文化遗产做贡献。 2.通过调查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认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一、了解调查报告: 1.概念解说: 调查报告是反映对某个问题、某个事件或某方面情况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的文章。它可以在报刊上发表,也可以供领导机关作为处理问题、制定政策的依据或参考。调查报告是宣传唯物论和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有力武器,历来被无产阶级革命家所重视。 调查报告是一种说明性的文体,兼有通讯和评论的某些特点,但又与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与通讯相比,二者都有大量的事实材料,而且对事实的叙述都比较完整;但通讯往往是写一连串的事件情节,有形象的刻画和细节描绘,通过生动的事例和感人的形象来表现主题,而调查报告则侧重用事实说明问题,它的主题是由作者直接表述出来的。与评论相比,它们都有鲜明的观点,有理论色彩;但评论文章主要是通过逻辑推理和论证来证实其观点,而调查报告则主要通过事实说明其观点,对调查对象作出评价,阐明其意义,或从总结点上的经验入手,讲明某个道理。 2.类型: (1)介绍典型经验的调查报告 某一地区、某一单位、某一企业,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过程中,或在日常的思想政治、经济建设、科学

延续文化血脉导学案

. 初三年级 道德与法治 学习导航单 课题: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 第一框 延续文化血脉 __________ 主备: 课时:2课时 时间:2018-10-28 审核: 班级:

. 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____________,来自于实现____________的光明前景。 ②、文化的优秀、____________、人民的力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____________,是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 7、坚定文化自信具有怎样的重要性? 坚定文化自信,事关____________、文化安全和____________的传承发展。 8、怎样增强文化自信?(① -③) ①、既要___________优秀传统文化根基,薪火相传,___________; ②、又要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___________,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③、还要___________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___________中丰富发展。 (二)美德万年长 1、中华传统美德具有怎样的重要作用?(A - B ) A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___________,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___________、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中国的___________。 B 、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___________、价值观念、___________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___________,也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___________。 2、中华传统美德的特点是什么?包括哪些容? ①、特点:涵丰富,___________。 ②、容:有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___________,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___________,有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___________,有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___________,有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___________,有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___________,等等。 3、青少年应怎样践行中华传统美德?(① -②) ①、推进社会公德、___________、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___________; ②、倡导向上向善、___________、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合作、共同成长!) 考点一:中华文化根 材料一: 2017年12月15日,2022年冬奥会会徽“冬梦”揭开神秘面纱。“冬梦”将中华传统文化和奥林匹克元素巧妙结合, 她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图形上半部分展现滑冰运动员的造型,下半部分表现滑雪运动员的英姿,会徽设计将中国书法艺术与冬奥会体育运动特征结合起来,设计展现了汉字的动感和力度,全面地幻化成一个冲向胜利的运动员。 材料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 的。 【微点拨】 2、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点拨】: 文化存在差异,但没有优劣之分。 中华文化虽然对人类的进步和 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一起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

文化生活第五课文化创新导学案

(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①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空谈文化创新,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②另一方面,体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①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岀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 ___________ 的过程。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②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过程中,必须以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成果。 ③在学习和借鉴其它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 3.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1 )要反对“ 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 ”,即一味固守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 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 (2)要反对“”和“”,即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 4?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实现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5必由之路:?在时代的高起点上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 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二)归纳背诵:文化创新的作用(P49-50 )文化创新的途径(P51-55 ) 二、合作学习(议) 1、文化创新来自作者的灵感,主要靠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 2、发展先进文化是文化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3、文化创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离开社会实践。() 4、文化创新是文化创作者的事,与一般群众无关。( 5、文化创新的作用就是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6、文化创新的渊源是社会实践。() 7、文化创新来自作者的灵感,主要靠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 8、发展先进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9、文化创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离开社会实践。() 10、文化创新是文化创作者的事,与一般群众无关。() 11、在文化创新过程中如何对待传统“孝”文化? 12、结合课本P54第一个虚线框内容,谈谈在文化创新过程中应如何对待文化多样性? 13、结合课本P54第二个虚线框内容,谈谈在文化创新过程中应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四、探究未知:通过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

《传统文化的继承》知识梳理导学案

《传统文化的继承》知识梳理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传统文化的特点、涵义。 2、理解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意义及正确态度。 学习重点、难点 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意义及正确态度 知识梳理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1、传统文化的含义 2、传统文化的继承表现 (1)传统习俗的继承。 传统习俗是指。 传统习俗,对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之一。(2)传统建筑的继承。 建筑被称为。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艺术装饰,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 (3)传统文艺的继承。 文学艺术,被称为。中国传统文艺,以 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 (4)传统思想的继承。 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中国传统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 对,具有深刻影响。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1、传统文化的特点 (1)传统文化具有。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同时,它的。 例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贵和”思想,今天仍显现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中,同时获得了社会主义的新内涵。 (2)传统文化具有。 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的精 神纽带。 2、传统文化的作用(双重性)传统文化的内容要与时俱进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正确的态度是:。 面对传统文化,要,分辨其中的。 对于传统文化中的内容,应该。对于传统文化中的东西,必须,自觉地加以。 跟踪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不属于汉族传统习俗的是 ①中秋节赏月②泼水节③那达慕大会④元宵节看花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结构体系独特②艺术造型优美③艺术装饰丰富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 被称为凝固的艺术和民族精神的火炬的是 A.传统习俗和建筑 B.传统思想和文学艺术 C.传统思想和传统习俗 D.传统建筑和文学艺术 4.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 ①理论观点②学术思想③道德观念④文学艺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我国古代婚礼分六个阶段,称为“六礼”,依次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与现在的婚礼有巨大的差别。关于这种变化,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这种变化与生产力的发展无关②传统文化的内容应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③这种变化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作用④这种变化对人的发展起着消极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学案

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 第一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课前预习案】 【我的预习】 一、当代文化生活素描 1.当代文化生活的特点 随着和的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日趋多样化,当代文化生活日益呈现出的特点。 2.文化生活色彩斑斓的原因 (1)现代的发展(2)社会主义的发展。 二、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1.文化生活可喜的变化 (1)原因:和的发展 (2)表现:满足人们日趋多样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的;传播;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引导人们的,推动生产的发展。 2.令人忧虑的现象 (1)原因:文化市场的和传媒的。 (2)表现:生产、销售的文化产品;以荒诞、庸俗的内容迎合;有些媒体热衷于“新闻炒作”和传播“绯闻轶事”。 (3)要求: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和引导。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 三、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1.当代人们文化需求的特点 (1)特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化需求呈现出、、的特点 (2)要求:提供、的文化产品。 2.我们倡导的大众文化 (1)内涵:面向、反映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的社会主义文化。 (2)性质:的、的社会主义文化。 【我的疑惑】

第一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课堂探究案】 【课堂探究】 探究一当代文化生活素描知识生成以“缤纷网购e尚生活”为主题的 中国常熟服装城首届网货交易会在常 熟举行。此次网交会线上和线下活动精 彩联动,线上交易会以“裙彩飞扬”、 “让帅哥飞”和“快乐六一”三大主题 活动对会员产品进行集中推广。 1.现代异彩纷呈的青年女装男装与上世纪70、80年代的一色“学生蓝”“小红花”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从一个小切口反映了当代文化生活的什么特点? 2.中国常熟服装城首届网货交易会正式上线对服装文化市场的发展有什么样的作用? 1.当代文化生活的特点 2.文化生活色彩斑斓的原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