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管的介绍

城管的介绍

城管的介绍
城管的介绍

城管包括3种:一种是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或者事业单位考试,同时通过执法资格考试的正规编制城管队员,行话叫做“行政执法队员”,有管理,疏导,取证,审批,暂扣等法律赋予城管部门的全部权力,并承担相关责任。第二种是街道城管办事处为协助正规城管工作而聘请的临时“社区进站人员”。第三种,既不是有执法权的正规城管,也不是招聘的协管员,而是由企业职工,机关干部,学生等在一些重要节日等特殊时期,经过有组织或者自发的临时参与到城市管理工作中的一些人员。

定义:

在我国当前法制体制下,为避免从前多头执法造成的重复执法而产生的综合执法机关。

全称:城市管理

主要职责

1、贯彻实施国家及本市有关城市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及规章,治理和维护城市管理秩序。

城管帽徽

2、组织起草本市有关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研究提出完善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的意见和措施。

3、负责本市城管监察行政执法的指导、统筹协调和组织调度工作。

4、负责本市城管监察行政执法队伍的监督和考核工作。

5、负责本市市政设施、城市公用、城市节水和停车场管理中的专业性行政执法工作;负责城管监察队伍行政执法中跨区域和领导交办的重大案件的查处工作。

6、负责本市城管监察行政执法系统的组织建设、作风建设、队伍建设以及廉政勤政建设工作。

7、承办市政府及市市政管委交办的其它事项。

权力性质

在行政法学上,城管权力的性质是城市公物警察权。

一.设施、共用物、公物及其历史脉络

现代行政法上,警察国家已经向福利国家、给付国家的转型,以致政府越来越倾向于以行政给付手段为人民服务,

城管执法图片

除了直接动用财政补贴或者奖励行政相对人,政府在投资建设、维护各种设施,为人民提供更为先进和便利的生活条件,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尽管各种民营方式正在侵入公物领域,至少是目前,其中由行政机关提供和管理的设施还占很大一部分,而且地位仍然十分重要。在城市管理领域,尤其如此。

从城市设施角度切入公物,可能比较直观而容易理解。设施,是我国立法上常见的词语,有一百部左右的法律中使用了这一词汇。设施常与不同的修饰语组成诸如“军事设施”“市政设施”“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等。除了《军事设施保护法》,法律对其他“设施”并无过多的解释,其内涵和外延尚缺乏严格的界定。但是,即使凭借生活经验,我们也可以知道有这样特点的一类设施,例如道路:1)政府等行政主体提供或者认可,2)一般情况下无需特别许可而供公众直接使用。

在中华民国以来的传统行政法理论上,这种供人民直接使用的各类物或者设施,称作“共用物”“共用财产”“公众用物”“公共用财产”“公有公共设施公产”等,作为“公物”或者“行政公物”的重要一种。

从现有的资料看,现代行政法上的“行政公物”起源于法国法律的“公产”(domaine public)。1833年民法学家、第戎法学院院长V.普鲁东所著的《公产论》中,首次系统地对公产理论作出了说明,指出公产“受到特殊的保护”;在19世纪后期普鲁东的理论很快为学术界和司法界所接受。

20世纪以后,法国公产理论有很大的发展,公产的范围越来越广泛,成为非常复杂的制度,通常认为,某项财产是否应享受公产的保护,根据它所履行的功能决定,不是根据它的性质决定;而且公产受特别保护程度,具有不同的等级。在法国,20世纪初之前法院认为只有直接供公众使用的财产才是公产,后来法学家奥里乌和狄骥等提出供公务用的财产也是公产;1946-1947年在法国民法改革起草委员会建议对公务用公产范围进行限制,即“该财产的自然状态或经过人为的加工以后的状态必须是专门的或主要的适应于公务所要达到的目的”。法国的公产法已经形成十分完整的体系。

德国学者奥托?梅耶,在研究了法国的公产制度之后,试图将其引入德国行政法,但却未能使德国接受发过学说中的特别分类(即将公产所有权从民法上的私所有权独立出来),德国“公物原则上使用民事法律,但是在某些方面,特别是公共使用上,又与公法约束相重叠。”因此,德国公物法仍然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包括了命名、使用等方面的制度。

日本行政法自明治宪法时代,法学继受了大量的德国法的因素,但也日本立法也受到了法国法的影响。作为公物法的组成部分“《道路法》借鉴了德国法,原《河川法》参考了法国法。”日本的公物法体系也比较完整,但是,理论在公物管理权与警察权的关系问题上研究尚不充分,未能彻底厘清二者的关系,以至多有混淆。这种混淆甚至影响了我国的年轻学者。

清末以后,我国学者多有负笈东瀛,学习法律者。民国期间日本行政法持续传入中国,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规模。其中学者范扬早在1937年刊行的《行政法总论》已有公物的研究,对公物的观念、公物的性质、公物的成立及消灭,公物的管理、公务的使用诸问题缕析甚明。而“这部分内容,几乎是同时期学者所没有涉及的。”“对于当今中国行政法学所关注的给付行政法的研究,仍然不乏借鉴意义。”民国的学术传统至今在台湾延续和发展。

受苏联行政法的影响,我国行政法早期对行政公物并未特加留意。王名扬的《法国行政法》重新开始了对于行政公物的研究。受其影响,目前出现这一内容的著作,一般仍称之为“行政公产”。从公物理论发展的脉络来看,尽管相当曲折,但是这一问题目前能够重新进入学者的视野仍然值得赞赏,因为这样就有了传统制度在现实中重新落地的可能性。

二.城市共用公物的种类与特点

公物理论和制度纷繁复杂。公物的所有权性质问题,历来是学者争议的焦点,但是对于实务工作影响

城管执法学

不大,因而本文不予详细探讨;公物中的公用公物即以行政机关办公使用为主的公物,也不是城市管理法律中规制的重点。在城市管理中,以道路,绿化为代表的城市共用公物及其相关法律制度,是实践中急需的,也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所在。即便如此,相关内容的详尽解说仍然十分困难,限于篇幅,本文只能大概指出与城市管理有关的共用公物的范围,作为进一步探讨的基础。

无论是物理上还是日常运作上,现代城市日益成为一个精密的机器。城市功能和性质的多样化,导致城市共用公物的多样化。按照什么样的逻辑来介绍城市共用公物的具体外延,实在是一个颇费思量的问题。列举式的介绍过于零碎,似乎容易造成不周延;在城市管理领域引入系统论的观点,将城市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分别介绍的方法又有层屋叠架之弊;沿袭传统法学对于公物的分类,则因有些理论并无共识,不宜理解。以下的介绍体系,可以说是预备读者批评之用的。

1.受城市规划调整的物。城市规划是与城市建筑元素的的相互联系性(interconnectedness)和复杂性(complexity)适应的,已经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而存在。作为一种有法律意义的行政计划,经过法定程序,城市规划取得类似于抽象行政行为的效果,例如人们可以根据既定规划判断建筑行为的合法性,可以根据规划进行行政许可。城市绝大多数公物作为城市的构成元素,受到城市规划多方面的调整,特定用途的土地,例如“公园预定地”等预定公物即是其例。建设过程中的建筑物,也是城市规划执法的重点监控目标之一。

2.进入城市范围的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海域,水流,湖泊等。在我国,大量的自然资源被纳入国有资产的范围,一般来说,各市县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行政局)是最小的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管理机关,例如国土资源局,水务局,海洋局等,一般由这些局提供对具体资源的公物警察保护。

这些国有的自然资源,一旦进入城市范围,自然成为城市共有公物。应该承认,每一种公物都有其管理上的不同特点和体系,进入城市的自然资源是否需要集中管理,集中管理的程度如何,仍需细致考量。在立法没有明确之前,原有的管理体制当然延续,但在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试点

中,有的地方,例如山东省曲阜市已经将河道公物的保护执法纳入城市综合执法的范围,因此我们予以指出。

另外,城市风景区和名胜古迹,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归入自然资源公物来看待。

3.城市人工基础设施。“按照承担功能不同,城市基础设施一般包括六大系统:能源动力系统,水资源及供水排水系统、交通运输系统、邮电通信系统、生态环境系统、防灾保障系统。”这六大系统的基础设施,以共用公物的标准来看,范围交叉很大,但又有所差异。其中非民营化的部分属于纯粹的公物,例如城市人工排水系统,道路及路灯等设施,园林子系统和环卫子系统等;也有一些公物虽然不是政府提供和经营,但政府仍可能提供公物警察的保护,构成他有公物。还应该指出的是,城市公物并非全部由综合执法机关提供公物警察权保护,例如城市消防设施就是由公安消防部门自行保护的,但这种保护仍然属于公物警察权的保护。

4.城市环境和容貌。在城市,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外部因素,都可以称作环境。城市环境作为公物,是最近今年才发展出来的新的理论。“一方面是考虑到环境事实上一直为公众所共同利用,且任何人不能排除他人对环境的利用;另一方面是因为环境所有权主体严重虚位而使恣意破坏环境的行为难以得到遏制,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从而使洁净的环境变得越来越稀缺而具有更高的财产价值。”按照有关规定,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构在噪声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和水污染防治等方面,已经承担了一部分环境保护的任务。

城市容貌其实是环境的一种,也是无体公物。目前城市容貌方面法规的科学性不是很好,主要是与其他公物管理法规之间的界限没有厘清,例如将违反城市规划的违章建筑也按照市容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这是一种不正常做法,“市容是个筐,啥都往里装”式的城市容貌,亟待进行科学化的界定。

城市共用公物体系化地、逻辑周延地的介绍出来,实在是十分困难的事。有一点必须指出,公物之所以成为公物,应该是一种法律状态而不是事实状态(即便有些制定法上公物尚未纳入)。尽管民营化浪潮似乎在大量的改变公物的所有权,但是并没有缩减公物的外延,只要法律认为必要,仍可为他有公物甚至私有公物提供足够的警察权保护。

学者一般认为,公物有四个特征:原则上为不融通物;不适用民法取得时效之规定;原则上不得为民事强制执行之标的;原则上不得为公共用征收。其实,对重要的公物的侵害和不正当利用行为,动用公物警察权进行保护,也应该算作公物的一个显著特点。

三.从公物警察权到综合执法

“公产保护的最大特点,是为了保护公产的物质完整、不被损害和侵

占,公产管理机关具有警察权力,可以制定公产保管条例,对违反条例的人给予处罚。”正是这种以行政警察权力现实公产公物的保护的做法,体现了公产与其他财产不同的特殊地位。在公物制度的发源地法国,这些权力称为“公产保护的警察权力”;其中的处罚部分为“道路违警”。公物警察权,也叫公物治安权,学理上早已有之。“公物警察,为维持社会秩序,就中为防遏关于公物之自然的、人为的危害,而限制人民自由之作用,为国家警察一种。”这里的“警察”学术上并非限于通常理解的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而是“广泛地指为了维持社会公共的安全和秩序,基于一般统治权,对国民进行命令、强制的作用。”

公物警察权与一般公物管理权不同。广义的公物管理权,在现状之维持改善的狭义管理权之外,还包括可“公物之新设,使用之开始,为特定人设定权利,向私人征收使用费以及为共用之停止废止”,是公物管理者的当然权利。而公物警察权则即基于国家统治的强制力,适用法律保留原则,法律无授权则无权力。理论上这两种权力没有包容和被包容的关系。

公物警察权与家宅权或家主权(Hausrecht)不同。公物警察权存在于绝对公物上,而家宅权存在于所谓办公楼等建筑物或公共设施等相对公物之上,是针对“不符合资格之利用者,得拒绝之权能”。实际上家宅权只是一种来自民法物权的请求权,当行使家宅权不能达到保护公物的目的,就要求助于一般治安警察权,而不能自行“采取实力进行退却强制”。

公物警察权与一般治安警察权也不同。法国“承认公产上有两种警察权”,二者的目的不同,性质和特点也有区别。一般来说上公物警察权具有一定的物质和财产性,一般警察权则具有安全和秩序性。二者是互为补充的,当运用公物警察权的罚款和修复责任权能不足以达到目的,就有赖于公物警察以外的拥有一般警察权的行政机关介入。“二者相结合,才能对公产提供完整的保护。”

认真总结公物警察权的特点,是将公物警察权与其他行政权加以区分的需要,也是判断一项行政职权是否属于公物警察权的需要。我们认为,公物警察权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警察性。警察权“是行政活动的某种方式和权力”。公物警察权既然属于一种警察权,必然具有警察权区别于其他行政权和公务活动的特点,即其活动方式是限制人民自由,满足公共秩序方面的公共利益。

2.专门性。公物警察权的目的和内容十分明显,即对共用公物进行保护,具体讲就是对破坏公物本身的行为以及违规利用公物的行为,加以阻止、惩处、甚至追偿。当然,这些公物必须是法定种类的公物,经过法定程序,正式投入使用,尚在使用期间的共用公物。

3.综合性。从警察活动和警察权采取的行为手段看,单纯的一种行政行为手段很难奏效,必须多种行政行为;这些行为普遍具有相当的强制性,会给相对人带来一定的不利益,因此必须在法定的范围,按法定的程序行

使。

我国现行法规中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公物警察权属性十分明显;正确认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与相对集中行使处罚权的公物警察权属性,并非什么惊人之举,而恰恰是新实践与旧理论的结合,是将制度创新纳入既有的行政法理论体系的一种扬弃。早期人们并没有把公物警察权与综合执法、相对集中处罚权联系起来。原因有三:一是我国学者对于公物、公物警察权研究的断层至今尚未完全弥合;二是学者对相对集中处罚权的实施仍然着眼于现实中的原因、执法主体的变更和执法权的再分配层面,而集中的对象——行政权本身缺乏深刻认识;加之“城市管理领域”的范围界定大而无当,学力不足者很难一眼看出其中的规律性。但是,在没有成熟理论指导的情况下,在城市管理领域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试点和推广,从而使公物警察权与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走到一起,说明这一做法是有其客观合理性的。

随着认识的深入,我们发现单纯的集中行政处罚权难以涵盖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所需要的全部行政权,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应当是包括了行政处罚权和一定程度的行政命令权,行政即时强制权,行政强制执行权甚至行政裁判权在内的行政权的集合。这些带有一定强制性的行政行为权,与传统理论上的警察权大致相当,也与前述公物警察权的综合性相契合。而正确认识公物警察权,是给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以正确的定位,为其科学的配置职权的一个理论基础。

问题出在执法环节,可是根子还在立法,包括法律,规章和地方法规。我国立法先天不足,存在“部门立法”现象,即一部法律的立法(包括法律、法规、规章等),往往是由相关部门牵头提出,并负责起草完成,直到最后通过,很少经过充分的立法博弈。相对集中处罚和综合执法的做法,实际上是试图不经由法律修改程序,直接解决立法中存在的诸多冲突,纠正不科学立法。这种尝试有一定的现实上的积极意义,尤其是在持续的机构改革这一大的背景下;但是我们仍然认为,对此不应该给与过高的评价和期望。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还是应当以科学的理论指导科学的立法,使科学的立法得到正确的执行。

权力范围

目前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关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范围包括市容环境卫生、城市规划管理(无证违法建设处罚)、道路交通秩序(违法占路处罚)、工商行政管理(无照经营处罚)、市政管理、公用事业管理、城市节水管理、停车管理、园林绿化管理、环境保护管理、施工现场管理(含拆迁工地管理)、

城管执法资料

城市河湖管理、黑车、黑导游等13个方面。举其要者为:

1、园林绿化执法

我国关于园林绿化的警察权法规目前特别多,很多省市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条例》等地方立法都有这方面的规定。本文则是以现行有效的《城市绿化条例》为依据进行的分析。

《城市绿化条例》第二十条是宣示条款:“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损坏城市树木花草和绿化设施。”第四章罚则则具体规定对下列损坏行为进行惩治:

(一)损坏城市树木花草的;

(二)擅自修剪或者砍伐城市树木的;

(三)砍伐、擅自迁移古树名木或者因养护不善致使古树名木受到损伤或者死亡的;

(四)损坏城市绿化设施的。

未经同意擅自占用城市绿化用地的

未经同意擅自在城市公共绿地内开设商业、服务摊点的,

虽然没有规定具体的罚款数额,从公物法理论的角度观察,这些罚则条款仍然具有完全的“公物警察权”的属性特点。

一.保护内容是城市公物。具体的说,有以下种类的公物受到公物警察权的保护。

(1)城市树木花草。

现行的《城市绿化条例》第十八条:“城市的公共绿地、风景林地、防护绿地、行道树及干道绿化带的绿化,由城市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管理”这些物,是标准的行政公物。

(2)城市绿化用地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植物绿化必定要使用一定的土地。公共绿化用土地的使用权,一般的说是作为城市人民政府掌控下的国有土地。对这些土地提供公物法上的特别保护是理所当然。然而在立法不完善情况下,

容易与其他土地法规形成竞合重叠。同时一般来说,占用绿化用地往往造成地上植物的破坏,在这种情况下,究竟应该并罚还是吸收,法无明文。

(3)城市绿化设施

设施并不属于树木和绿化的植物,但是也与绿化有密切的关系。这里的绿化设施,应该主要是指城市建设部门建设的关于植物养护的固定设施。设施作为行政权的客体物,并非“公营造物”“公法上的设施”等组织体。在城市绿化方面,类似的“公营造物”组织体是作为政府主管的作为事业单位的园林处,他们以自己的成员和自有的设备,负责城市绿化的“公物负担”。

(4)城市古树名木。城市古树名木有其自身的特点,即有时候不属于从行政机关的所有。在这种情况下,行政机关何以仍然对其提供公物警察权的保护?从法理上看,古树名木的列管在法理上已经起到了公用征收征用的效果,或者作为准征用行政机关取得“公物权原”,政府也为私有或集体所有的古树名木提供公物法上的特别“公物负担”,这些古树名木足以构成行政法上的“他有公物”,因而法规可以规定其公物警察权。

二、保护权的警察性。

(1)公物保护警察权首先是一种是行政权。警察性并不意味着归属于狭义的警察机关。这些破坏公物的违法行为,先期是由城市管理主管机关之行政权加以保护的,只有在一般行政权不足的时候,才会动用人身强制方面的警察权,即《治安管理处罚法》,甚至《刑法》。

(2)公物保护警察权具有警察属性。即以使用强制权和处罚权为标志。

三、打击的目标是损坏行为。这些损坏、擅自修剪、擅自砍伐、砍伐、擅自占用等,自属于行为罚,擅自,意味者经过行政机关许可得免除其违法性。但是这些行为具有现实的可惩罚性,一般来说仍然需要危害后果的出现才能启动处罚程序。

2、城市道路执法

在城市行政公物管理中,道路管理十分具有典型性。世界各国均制定道路管理法加以管理,德国、日本、台湾的学者在介绍本国公产法律制度的时候,甚至都以《道路法》为例。我想,道路作为公物,是有体公物,比较直观;从道路交通警察权入手解释相关理论也易于理解;而其利用和管理中的复杂性,又具有相当大的代表性。

城市道路存在的特点:

组合性。除了道路自身由诸如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盲道等不同部分组合而成,道路尚承载了大量其他公物,例如树木绿地,交通标志,路灯,地下排污,各种管线等。这些公物是视为道路的组成部分一体保护,还是另外立法更为科学?仍未有固定答案。

开放性。城市道路作为公用公物,具有绝对开放性,任何人都可以进

行合法的利用,在学理上,有称之为“绝对公物”,以与相对公物相区别,相对公物上存在拒绝无资格利用者的“家主权”。

多功能性。道路具有多功能性,这点为行政法学者所认可。城市道路承载了交通工具的客货运输功能,也允许人民休闲散步;有的道路承载了战备任务;道路还是路灯,公用电话、垃圾箱其他公物设施载体;经过特别许可,道路也可以进行停车,仓储堆放、设置商品摊点、游行示威,举办各种活动等等。

城市道路公物警察权,是指为保护和正确使用城市道路公产公物,法律授予行政机关的相关禁止、强制和处罚的行政权力。公物警察权在立法的分配上并无一定之规,与公物的(一个或多个)实际支配者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民国范杨《行政法总论》认为公物管理权与公物警察权“两者显然不同。只实际上此两种作用,又是属于同一机关行使”。但是“此时同一机关,所为各种作用中,孰为管理作用,孰为警察作用,应依性质而区别之。”切中之言也。

1996年国务院发布的《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

“城市道路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擅自占用或者挖掘城市道路;

(二)履带车、铁轮车或者超重、超高、超长车辆擅自在城市道路上行驶;

(三)机动车在桥梁或者非指定的城市道路上试刹车;

(四)擅自在城市道路上建设建筑物、构筑物;

(五)在桥梁上架设压力在4公斤/平方厘米(0.4兆帕)以上的煤气管道、10千伏以上的高压电力线和其他易燃易爆管线;

(六)擅自在桥梁或者路灯设施上设置广告牌或者其他挂浮物;

(七)其他损害、侵占城市道路的行为。”

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实际立法上,现实中对于公物警察权的的规定十分混乱,往往多种公物混杂规定;其规定的内容和顺序也缺乏一定的逻辑性和周延性。然而城市道路警察权目的上是为了保护行政公物,但是在法规上仍然以人的相关行为为处罚对象。这一点与其他行政权力并无特别不同。

或者我们可以尝试从一下几个方面去描述城市警察权的外延。

一,各种损害道路物理状态的行为。

(一)直接进行损害行为,或者增加损害的危险。

自生活经验而言,当然不能排除有人出于仇恨社会等目的,以损害公物的目的为损害的行为。只是立法对与损坏道路的行为,常常只规定其行为,而其行为目的在所不问。例如《俄罗斯联邦行政违法法典》第十二条之三十三“损坏道路……的……导致对公民科处数额为……的行政罚款”。

立法上的问题是,损害道路的行为,究竟包括哪些?概括性的规定是

否为已足,还是需要采取列举式的立法逐一点出具体的损害行为?例如,试刹车和驾驶履带车、铁轮车上路等。

一个行为可能有多个危害后果。如果法律基于多个后果以数个条文均加以惩处,构成实定法的“法条竞合”,这种情况下应该在适用法律上适用“择一重罚处断”和“一事不再罚”两个原则。而实践中的更多情况是,立法者仅从一方面对危害行为进行规定,遗漏或者放弃对其他危害后果进行追究,这种情况应该着重探讨警察权分配立法的科学性问题。这些行为常见的有:

道路漏撒。道路漏撒的危害,除了对于道路本身的损害,尚属于环境卫生问题,同时也可能给交通安全法成潜在的危险,所以,从公物管理方面的法规,环境卫生方面的法规和交通安全法上,都能看到禁止性规定的影子。

超载。超载行为除了对道路加大负担之外,安全隐患也不可忽视。往往也构成竞合。

二.在道路利用上的侵占和违规行为

道如前所说,道路具有多功能性,那么对于利用道路行为,如何在合理利用与不合理利用之间划分出明确的界限?这是一个如何科学立法的问题,只有立法才能直接划定相关公物警察权的范围:哪些行为应当一律禁止,哪些行为应当建立许可制度;哪些行为需要打击,哪些行为需要容忍。

1. 临时堆放商品或者物料。

2.停车。唯应特别指出违规停车可能同时构成对道路的违规利用和阻碍交通的危害。

3.道路传单、游行、促销等群众性活动。

4. 施工占用道路。

5. 道路临时摊贩。临时摊贩取缔也是管理权竞合的一个典型,涉及工商部门,交警部门和城市公物警察。现实中由城市管理者执行工商部门的执法权,虽然从理论上力度很大,但是无疑不是最好的选择。

6. 在城市道路上建设建筑物、构筑物。

总的说来,对于道路的利用方面的警察权,不宜采取一律禁止的方式,而是应该逐步建立合理的道路特别利用的行政许可制度。德国法上,州和联邦法对道路的特别利用许可都采用了收费和许可制度。目前在这一制度建立之前,我国各地有各种尝试,比如以私法的意思拍卖道路车位等的使用权,以行政征收的意思收取行政规费,甚至以罚代管等等,但是因无法律授权,均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以至于各种尝试都成为违法行政的范例而为人所诟病。

国家对交通运输的管理,实际上是随着道路公物的发展而发展出来的。道路或者公路,是行政法—公物法理论上的典型公物。与其他国家一样,我国的《公路法》同样也是公物立法的范本。尽管《公路法》并没有排除

在城市的适用,但是由于实际上负责的行政机关不同,城市道路是由城市建设部门来管理、养护和保护的。城管行使交通运输管理方面的有关处罚权,除了北京尚不多见。城管是城市公物警察权的主要掌握者,城市交通既然可以进入相对集中执法的范围,必然的与公物有所联系。

城市道路的目前的管理模式深刻的体现出城乡二元结构对我国法律管理制度的冲击。事实上,城管对城市道路的警察权保护,其本质与交通部门对公路的保护是一样的,都属于公物警察权,但是由于城市管理中有自己的的一些特性,加之《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立法严重滞后,导致城管部门不得不东拼西凑自己的职权,有时候借用公安交警部门的权力,有时候借用交通部门法规,有时候求助城市容貌或者环境卫生法规。

即便是运输管理目前附着了大量其他的利益管理,诸如线路营运利益、公众人身安全,交通秩序等,但是,道路公物本身的警察权保护,仍然是最基础的环节。正因为如此,我国台湾地区的《大众捷运法》罚则的第一条仍然是公物警察权条款:“擅自占用或破坏大众捷运系统用地、车辆或其他设施者,除涉及刑责应依法移送侦办外,该大众捷运系统工程建设或营运机构,应通知行为人或其雇用人偿还修复费用或依法赔偿。”

北京城管对交通运输的管理,尚不是最直接的关于侵占和破坏公物的警察权条款,而是一种与基于公路公物利用秩序许可相联系的处罚权。按照我国行政法学者范扬的公物法理论,关于公物的利用是这样的情形:“普通使用,即依普通方法,并于普通范围,而为公物使用之谓。其使用方法,或为行政主体所定,或依社会习惯定之。”“特别使用,乃特定人依特别方法,并越普通范围,而为公物使用之谓。此种使用,须得该管官公署之认许,私人不得任意为之。”

特别使用之一为“临时的特别使用”,虽然需要一定的许可,但是实际上与普通使用无异。例如经过批准在道路上举办宣传活动之类。

特别使用之二为“继续的特别适用”又叫独占使用,是为特定人设定使用权,公法上的独占使用一般指或对煤气或地下铁道公司,许其埋藏气管,筑设隧道等例。

道路公物上的许可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基于公物管理权,是当然可以设置许可的。在道路利用中,道路营运权,其实也是一种特别使用。对道路营运企业的许可,是我国在民国时期就有的一种制度。这种许可的本质,就是基于公物管理权,以行政许可的形式,为相对人创设一种特别利用道路公物进行可获运输的的权利。既然需要行政许可,那么未经许可的擅自行为,本身已经构成对国家行政许可制度的冲击,而对未经公物管理权许可的这些擅自行为的取缔,是否构成公物警察权的内容?还缺乏更为深入的探讨,但是无论如何,我们不应该怀疑这是与城市道路公物相关的一种公物上的权力。

道路营运许可,不但与道路使用许可制度相关的,而且往往与“行政

事业性收费”相联系。一百多年前日本学者在《大清行政法》一书中,就提到类似规费的“手数料”,其中有一种“使用料”,即对营造物(含公物和公营造物法人)利用中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行政收费,也可以看做一种简化了手续的公物利用中的行政许可。袁裕来律师博文《斯伟江细说在美国吃停车罚单经历》提到美国的“CITY STICK”想来也就是关于公物利用收取行政规费的东东。

第二,道路公物之上尚有交通安全警察权,这是一种一般秩序警察。实际上,公安交警历史上就是从交通管理部门分化出去的。公安交警的职权有时候与公物警察权完全无关,比如惩治车辆在道路上逆行,不危害道路本身但是危害了交通安全秩序。但也有时候也涉及公物的利用关系,比如交通管制等,但是总的说来不是以道路本身的保护为职责的。同样,公安交警部门有关的许可权,尽管有时也具有公物利用许可的效果,但也不能视为是公物法上的利用许可。

第三,法律基于公物警察权也可能设置某种许可。范扬《行政法总论》中还指出:“尚有警察上许可使用一种。警察上为防遏危害计,对于公物之使用,每设有特别取缔规定。或对有害公物或有害公众使用之使用,绝对加以禁止;或对有害公众使用之虞之使用,保留许可而禁止之。后之场合,若得警察上之许可,仍得适法而为使用。但属警察上许可使用之场合,其危害程度,必属轻微,在私人原得自由使用,特为防止危害起见,设以制限,令受特别许可,俾警察上得以审查监视而已。故此时其使用许可,不过回复私人固有之自由,而非赋予新之权能,从而其许可与否,非属官署自由裁量,与一般之警察许可无异。”可见这种基于公物警察权的行政许可,与前述基于公物管理权的许可、基于交通安全的许可尚有着细微的不同。

对无证摊贩占道经营的处理仅仅是城市道路执法的一个方面。

1996年起,以《行政处罚法》的相关规定为依据,国务院开始批准将“工商行政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无照商贩的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给城管部门执法。这一做法,无视两个部门具体行政职责性质和内容范围的差异,无视行政处罚与行政许可及其监督检查之间有机结合,无视两个部门行政执法队伍、程序、强制措施的不同,强行把一个部门的职权指定给另一个部门,直接造成十余年来城市管理理论上毫无建树,立法上步履维艰,实践中千夫所指。

《个体工商户条例》立法再次触及了工商和城管的分工问题。归根到底,这是一个行政法律问题,法律问题当然要在行政法理论和行政法律框架内解释和说明。在我看来,这一问题本质上完全是一个制度设计课题,从行政法尤其是行政许可法角度,可以归结为“城市公物利用许可”与“工商登记许可”两个许可之间关系。具体地说,是城市公物设施作为临时经营场所,究竟是否应该前置的取得城市管理部门的许可;工商管理部门对被许可人的经营场所是否占用公共设施,是否取得前置许可加以审查;审

查的结果是否影响工商登记许可的发给。当然,后续还要涉及对于违反其中一个或者两个许可法规的,在行政处罚制度上如何设计的问题。

无论如何,对摊贩的管制不可能是身份管制,而只应该是行为管制。城市管理部门对利用城市公物的管制,与工商机关对工商登记许可证的管制,在行政相对人方面具有一定的重合性,城市管理部门与工商部门应该分工,也应该合作,但是分工合作的前提必须是城市公物制度和城市管理领域公物警察权制度的独立和完善。惟其如此,在可能在现代行政法理论中找到一个科学的定位,才可能在立法上找合理的支撑,才可能在实践中不至于进退维谷。

3、城市容貌执法

一、城市容貌的概念、范围和性质

城市容貌,又称为城市市容。1992年6月28日国务院令第101号发布《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并没有就其概念、范围作出清晰的说明,所以我们不测不参照《城市容貌标准》。1986年6月20日国家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颁发《城市容貌标准》;现行的是2009年5月1日开始使用的国家标准。根据这个标准中的术语解释:城市容貌(urban appearance)是“城市外观的综合反映,是与城市环境密切相关的城市建(构)筑物、道路、园林绿化、公共设施、广告标志、照明、公共场所、城市水域、居住区等构成的城市局部或整体景观。”

传统的公物以有体物为主,道路,桥梁,水体,空气,林木之类皆属之。无体的公物则有电磁波之类。表面上看景观很像一种新型的无体公物。台湾学者吴庚认为公物的特征“一系直接供公的目的使用,二系处于国家或其他行政主体支配之下”,似乎也说得通,但是还是感觉不对劲。我们不妨回过头再详细看看,所谓“城市容貌”的范围。

1986版:“城市的道路、建筑物、公共设施、园林绿地、环境卫生、广告设置、各种标志、贸易市场、公共场所等有关市容市貌,均属本《标准》范围。”

2008版:“城市中的建(构)筑物、道路、园林绿化、公共设施、广告标志、照明、公共场所、城市水域、居住区等的容貌,均适用本标准。

可以看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城市容貌的范围有所扩大,重要的是,其范围似乎大多数是行政法上认可的,具体种类的公物,如道路、园林绿化、公共设施、城市水域(前几篇文章已经加以解释)。既然可以分解,那么城市容貌就很难算上一种特定种类的公物,不过这种东西类似“环境”,可以看做“综合物”或者多种物的组合体。

《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规定了一些对“城市市容”的保护条款。例如“一切单位和个人都应当保持建筑物的整洁、美观。在城市人民政府规定的街道的临街建筑物的阳台和窗外,不得堆放、吊挂有碍市容

的物品。”再如:处罚“(一)未经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擅自设置大型户外广告,影响市容的;(二)未经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擅自在街道两侧和公共场地堆放物料,搭建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影响市容的”。甚至不符合城市容貌标准的“建筑物或者设施”可以责令拆除,甚至强制拆除和罚款。

二、几个相关问题

正如城市是以公物为骨架,城市容貌必然以公物容貌组合为主体,但显然不限于公物的容貌。将城市容貌的具体范围继续往下分解,直至特定的物,就会发现一些相关问题:

首先,城市公物警察权的分类和归属是否具有合理性。例如,针对同一个物违法行为的——如在城市树木上张贴野广告或者悬挂广告灯,被归入市容执法,而不是归入城市绿化执法。这虽然体现出环卫事业单位和园林事业单位在公物养护负担上的分工不同,但是对于公物警察权而言似乎没有必要。

其次,城市容貌中,有的物不是公物。城市街头存在大量不属于行政机关掌控下的公用设施,例如邮政设施,电网电杆,公用电话。尽管在我国,这些企业很大一部分仍然属于国有,但是,在私法上他们是独立的私法人,他们掌控的设施,虽然归入“城市容貌”,但是显然不是公物。还有纯粹私物。比如私有的建筑物、城市商店的招牌、霓虹灯,也当然不是公物,但是现行法律上,对这些物的乱贴乱画污损等行为,归于影响城市容貌而属于城管打击的对象(实质性损害则不能动用公物警察权,而只能动用狭义警察权),这是否意味着,这些物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属于“他有公物”?

再次,对于城市人民政府规定的街道的临街建筑物的阳台和窗外等,似乎也不属于公物,对其堆放、吊挂行为进行管制,并非完全基于公物管理的职能,更像一种基于与公物相邻关系的“役权”。类似的行为管制在设置户外广告方面也存在。

上述的是哪个问题,在公物法相关理论中虽然或多或少的有论述,但是论述不详尽,尤其是没有与城市管理中的公物相联系,一些具体的问题,还有待我们更深入的从理论上加以探讨。而这正是学术的意义所在。

三、城市容貌有关的公物警察权

正如“城市管理”这个词汇一样,“城市容貌”也是难以准确反应行政机关管理城市公物的行政权的本质:公物管理权、公物建设负担和公物警察权。应该说,《城市容貌标准》主要是对于城市公物建设、城市公物养护等提出的一些技术性标准。但是由于《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条例》规定了不符合城市容貌标准的“建筑物或者设施”可以责令拆除、罚款等措施,使这个标准进入了公物警察权的视野。

我们认为,这一规定并不科学。

首先,没有区别标准的强制性和推荐性,造成公物警察权的边界极为不清晰,极度扩大。实际上,很多的具体城市容貌标准并不是强制执行的。

其次,对于公物法上的公物,应当采用区别种类保护为原则,打击损坏、侵占、污损具体种类的公物如城市绿地、道路、设施等,足以保护城市容貌。

再次,没有重视软行政的作用。行政机关完全可以采取行政指导、行政奖励、行政契约等方式,督促和引导非公物设施的容貌标准执行,针对非公物中动用行政强制须慎重。

值得注意的是新版《城市容貌标准》仅仅指出了六条强制性标准,与公物警察权有关的是:

严禁违章侵占绿地,不得擅自在城市树木花草和绿化设施上悬挂或摆放与绿化无关的物品。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严禁设置户外广告设施:1 利用交通安全设施、交通标志的。 2 影响市政公用设施、交通安全设施、交通标志使用的。3 妨碍居民正常生活,损害城市容貌或者建筑物形象的。 4 利用行道树或损毁绿地的。 5 国家机关、文物保护单位和名胜风景点的建筑控制地带。6 当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禁止设置户外广告的区域。

城市照明灯具的眩光限制应符合表8.0.4的规定。

(水域)岸边不得有从事污染水体的餐饮、食品加工、洗染等经营活动,严禁设置家畜家禽等养殖场。

现有的公物警察权立法相当混乱,缺乏组织体系性,这种情况一定程度上受到公物养护负担主体区分的影响,但是如果要建立统一的公物警察权法律体系,则需要以公物和公物警察权为中心加以综合调配。我们认为只有在公物法理论指导下和现实调研基础上,才可能发展处更为稳妥、严谨的城管公物警察权立法,从而使城管的公物警察权执法走上科学化法制化的轨道。

4、城市空气执法

空气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也许毋庸解释。需要解释的是空气在公物法上的公物法律地位。日本行政法传统上认为空气是无体物,而排除在公物之外;但是,在现代科学中,空气的自然物质属性如体积,成分等得到明确人认识,因而不应该囿于传统,否认其公物属性。空气在传统民法上不是物,因为他不具有直接的财产价值;但是行政法上的公物与民法上的物在外延上存在区别是可能的,例如德国法上还将公路上方的空间作为道路公物的组成部分。正是因为空气具有提供公用和适用公法规则这两个公物的根本性属性,学者高家伟在译著中指出:一些没有明确产权归属但可供使用的物可能属于“公物”,例如空气、环境等。这是十分正确的。一旦空气作为法定公物,就同样存在公物的管理、利用秩序、公物负担和公物警察

权保护的问题。我国大气的公物警察权保护主要的由环境保护行政机关进行,但是公安部门和城管部门也具有一定的权限。公安部门主要是和人身强制和刑事司法意义上具有相关的公物警察权,城管部门的公物警察权则具有两个不同的来源:一是传统的市容和环境卫生行政即如道路清洁、垃圾清运和固体废弃物处理时所涉及的空气公物。因为城市垃圾的损害往往是多方位的,既有对城市设施的如道路本身的损害,同时存在对土地,水体,海洋、空气等其他公物的损害。其中也可以看出,实定法中有一些公物警察权条款很难简单化的指出所保护的公物——因为它实际上保护了多种公物。由于公物法的理论研究不足,失去理论指导的公物立法,往往笼统的称为“市容”或者“环境”。实际上,如果加以耐心区别,这些条款所保护的对象还是可以分解为具体种类的公物的。二是环保部门通过“相对集中”转交给城管部门行使的行政处罚权。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3]5号文件将下列违反《大气污染防治法》的部分行政处罚集中给城管部门:(1)第四十六条第(四)项未采取防燃、防尘措施,在城市人口集中地区存放煤炭、煤矸石、煤渣、煤灰、砂石、灰土等物料的行政处罚;(2)第五十六条第(三)项未采取密闭措施或者其他防护措施,运输、装卸、或者储存能够散发有毒有害气体或者粉尘物质,造成城市大气污染的行政处罚:(3)第五十七条第一款在城市人口集中地区焚烧沥青、油毡、橡胶、塑料、皮革、垃圾以及其他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的行政处罚。(4)第五十七条第二款在城市人口集中地区内露天焚烧秸秆、落叶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的行政处罚。(5)在城市人口集中地区违章占道、露天经营烧烤、大排挡,产生烟尘污染,依据《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五十七条第二款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理论上比较有价值的是,环保总局的文件中还理论的阐述了在坏境保护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分权标准“对环境污染危害较小,通过直观判断即可认定的环境违法行为,或者实施一次行政处罚即可纠正的环境违法行为,或者依法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实施处罚的环境违法行为,通过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可以做到及时查处,及时纠正。”“有利于发挥综合执法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也要注意充分发挥环保部门专业执法队伍的技术优势。”也许这些文字,更值得城管队伍深思自己的定位。

5、城市水体执法

水体,是国外行政法—公物法理论中普遍认可的行政公物。我国的水管理权,实际上是由许多国家机关分而治之的。水作为一种资源,有水务行政机关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主要调整其管理和利用关系;作为环境保护的具体一种,有环保行政机关执行《水污染防治法》。另外,水体的自然边界,例如河道、堤坝、海岸等,往往都经过了人工的整修,故对于水体设施,一般予以一体保护。这些法规中,均不同程度的含有公物警

察权条款,保护水体公物以及水体设施。例如《水法》第六十五条处罚“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妨碍行洪的建筑物、构筑物”为保护河道公物的条款;第六十七条打击“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是保护水体的公物警察权条款;《水污染防治法》则有更为详细的规定。水体的取用、航行、利用等,主要是公物法上水体公物的利用法律关系,是公物管理权的具体组成部分,只有其中的公物保护性条款才是公物警察权。大家都知道,偷窃城市道路井盖一般是按照“危害公共安全罪”来处理的,而数月前,江苏盐城又判决“排污行为”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投放危险物质罪”——这两种犯罪有什么共同特征?应该说是有的,那就是犯罪行为都直接侵犯了公物行政法上的公物,而公物必然的与公共利益乃至安全有着或松或紧的联系。水体依其自然地存储状态不同,分为江河水、湖泊水、海水、地下水、水库水等。处于城市之外的水体,公物管理、公物负担和公物警察权限等问题似乎没什么争议。问题的关键在于,水体是必然进入城市管理领域的公物,而进入城市管理领域之后,水体公物和水体设施公物警察权保护就有转移的可能和强化的客观需要。按照目前的“城市管理体制”,水体及其水体设施的公物警察权,至少部分的转移给了城管部门。目前,城管对城市水体公物及水体设施公物的的保护,主要涵盖是以下几种:(一)水体公物。国家环保总局2003年出台了《关于相对集中部分环境保护行政处罚权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违反《水污染防治法》第三十二条向城市水体排放、倾倒工业废渣、城市垃圾和其他废弃物的行政处罚。”由城管执法。其保护对象是进入城市的全部水体。《城市供水条例》中也有部分条款是直接保护水体的,而这一条例是城管传统的执法内容。

(二)水体设施河湖的水道、堤坝等设施。目前,全国没有统一的规定,仅在部分城市施行,例如2002年《杭州市城市河道保护管理办法》规定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惩处“建设、施工单位在河道保护管理范围外20米以内从事建设和其他危及城市河道安全活动,未按规定备案的”即为典型的河道保护的公物警察权。另外,沿海城市建成区的堤坝、海岸线的滩涂,甚至提供公众生活性使用的水域,性质上亦可给与城市公物警察权的保护,这一点我国立法上尚相当的欠缺。

(三)城市供水设施。例如《城市供水条例》规定对以下行为进行惩处,属于保护公物警察权:在规定的城市公共供水管道及其附属设施的安全保护范围内进行危害供水设施安全活动的;擅自将自建设施供水管网系统与城市公共供水管网系统直接连接的;擅自拆除、改装或者迁移城市公共供水设施的。(四)附带说说污水排放设施。“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组织建设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这些建设保护了水体公物,又形成新的公物。目前,建设部对污水管网设施仅有些技术性标准,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对污水管网的公物警察权保护尚未提上议事日

程,不过,那似乎只是早晚的事。传统上,城市的给排水是由政府掌控下的事业单位进行的。最新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办法》已经明确,清扫道路等传统的环卫事业单位可能要进行产业化改制。同样,城市给排水的产业化、民营化进程显然在加剧。这种现象在西方国家例如德国同样存在。私法主体(包括有企业)介入政府提供公物的公法领域之后,如何给变革后的公物和私物之间划分更为清晰的界限?公物警察权会产生什么样的变数?我们还不得而知。

6、公物规划执法

公物法和规划法的联系在于,涉及公物建设和管理的规划是比较特殊的规划,是两种部门行政法交叉作用的地带。一方面城市公众用公物规划和建设在全部规划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尽管不是规划的全部,二者的主流是合作,另一方面,公物的管理和保护多少也涉及一些规划法律,二者在某些事项上又存在一些分工和职权冲突。比如日本学者盐野宏在其著作《行政法》中介绍日本法上存在一种预定的公物“预定公物,是指尚未成为公物,但预定将成为公物,对其管理处分予公共规制的物。在这种意义上,这并不是公物的分类。预定公物的概念,是以作为制定法的公物管理法为前提的,公园预定地、河川预定地、道路预定地即是其例。”可见在日本涉及公物的规划也有特殊性。从既有的法律看,除了《城乡规划法》,尚有大量的法律法规对于违法建筑作出了规定。例如《环境保护法》《防震减灾法》《土地管理法》《公路法》、《防洪法》《电力法》《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城市绿化条例》《广播电视设施保护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进行特定区域的建设行为管制,大多是基于公共用公物的保护,例如《公路法》《防洪法》等,也有涉及其他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的,例如《电力法》《文物法》等。但是无论基于什么理由,这些规定都是强制性的法律规范。编定的规划不过是一种“抽象行政行为”,其效力低于法律。法律对于特定区域的建筑管制的强制性要求,是进行规划编制或者规划修改之时就必须依据和考虑的重要问题,或者说,规划是这些法律条款的具体化和细化。因此当规划的实施过程即依据行政规划实施行政许可具体行政行为的时候,其与实体的特别法应当是保持一致的。而当事人进行违法建设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个行为触犯两个法律的竞合,首先,违法建设行为违反了法律关于禁止违法建筑的规定,其次其建设又不符合规划、程序上不可能或没有取得规划许可,这事实上造成一种法律上的法条竞合。对于法条竞合,公认的处理原则是“特别法优于普通法”。规划的编订和实施许可,不过是一种法律的具体化和实施行为,在各种特别法比较完善的前提下,一般不具有法律上的特别利益,可以视为建设管制中的程序法或者普通法;而具体规定禁止违法建设或者查处违章建筑的法律法规,则是实体意义上的特别法。从我国《城乡规划法》对违法建筑的规定来看,更多

是从程序控制的角度(未经许可)来规定的,这也体现出两种法律是具有不同的意义的。行政规划法作为普通条款,是最后被适用的条款,即,除非特别法上找不到禁止违法建设、拆除违法建筑的依据,才可以适用《行政规划法》中对违法建筑的处理。违章建筑是违法建设行为的物质后果。虽然我国众多法规对违章建筑的拆除都作出了规定,但是这些规定尚未统一,对责令拆除、强制拆除的法律性质尚不十分明确,实践中的法律程序更是五花八门。实际上,根据不同法规作出的责令拆除、强制拆除决定或者实施的拆除行为,在法律属性上并没有多大的不同,未来完全可以在《行政程序法》立法中,对违法建筑的拆除作程序出统一的规定。

城市管理市场化改革典型经验材料

城市管理市场化改革典型经验材料 近年来,X县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着力点,不断创新城市管理理念,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为原则努力探索城市管理市场化改革,进一步规范市场化运作的准入、监管、考核和退出机制,逐步将城市环卫保洁、路灯管养、污染源监控、执法防控平台等事务性作业推向市场,有效地提升城市管理现代化、规范化和精细化水平,初步实现了由以政府管理为主向社会各方共同治理为主的转变。 一是深入推行城市环卫保洁市场化运作。制订了《城区环境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市场化运作方案》和《城市环卫作业考核办法》。X年X月,环卫管理服务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将清洁、保洁面积约X万平方米的县城街道、内街小巷环卫作业交由X保洁服务公司承包。同时,成立环卫监督管理办公室,对服务公司的环卫作业加强监督考核,按照环卫作业质量标准,从垃圾收集、路面清扫、公厕保洁等X个方面进行评分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相应的奖励或扣除承包款,实现了从直接从事卫生清扫、垃圾清运的职能转变为对服务公司清扫保洁工作的监督管理。 目前,通过购买环卫保洁服务,X城区环卫清扫保洁机械设备从X辆增至X辆,增长了X%,保洁人员从X人减至X人,降低了X%,县城主(次)干道路面保洁作业水平得到提高,保洁时间达每天X小时,路面洒水降尘成为环卫作业标准工序,城区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善。

二是稳妥推行污染源在线监控管护市场化运作。为加强对污源的有效监管,保证污染源在线监控设施正常运行,去年初X县与X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县生活垃圾填埋试行安装在线监控系统,加强对垃圾填埋场的监管。在试用取得了较好效果的基础上,X县将于今年X月正式与X有限公司签订《污染源在线监控运营服务合同》,购买在线监控运营服务,将县生活垃圾填埋场的污染物在线监控备管理交由该公司运作,而该县则负责动态监管,定期或不定进行检查和考核在线监控系统运营工作。 通过全面发挥力合公司的专业服务优势,X县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进一步得提高,并有效解决了原来由于政府自身缺乏专业人员、不熟悉线监控系统操作而导致效率低下等问题。近期,力合公司还将出至少X名以上具备一定的现场工作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点工作,确保出水口水质和污染物在线监测设备运行的稳定性。 三是扎实推行城市路灯管养市场化运作。X年X月,X 县与X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协商并签订了为期X年的《X县路灯管养承包合同》,通过政府购买路灯管养服务的方式,由该公司对城区范围内的路灯进行维护。路灯管养服务工作由县路灯所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考核,如发现和核实承包方未按照承包合同的约定履行好服务,则按当月承包费的X—X%计算违约金,并直接在当月承包款中抵扣。该路灯作业承包方是一间具有承装类三级、承修类四级的电力工程公司,X县

xxx城市管理工作先进经验交流汇报材料02-19

XXX城市管理工作先进经验交流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同志们: 早上(下午)好,很荣幸能在这里和大家分享经验。自2012年XX市政府实施加强城市管理战略以来,XXX街道 一直将城市管理这一民生工程作为党工委、街道办的中心工作任务来抓,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适应我街道的城市管理模式,以建立完善城市管理统一领导指挥、部门协作联动、全民共同参与的“大城管”工作格局为牵引,着力加大市政基础设施投入,加快推进社会公共管理市场化服务,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破解市容环境管理重点、难点问题,努力创造干净、整洁、有序、优美的城市城市环境,提升街道城市管理整体水平。 考评之初,因为XXX城市建设历史欠账多、基础设施 落后,执法人员配置严重不足,职能部门单打独干、村居不重视,涉及村居、其他部门的问题没有着力点,没有抓手,即便是应付市、区的明检暗检都忙不过来,只能被动地应付城市管理考核,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一、建章立制,以考核为抓手,化被动为主动 将城管办放在城管工作的领导地位。成立城市管理委员会,由书记亲自挂帅,城管委代表街道办肩负指挥、协调、

监督职责,牵头各职能部门落实各项城管工作任务,是城市管理的领导单位。 将制度建设作为城市管理根本保障。围绕“职能部门、村居考核、网格化管理、城市管理工作标准”等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使职能部门、村居、网格成员清楚知道“干什么、怎么干,干成什么样”。 将考核作为城市管理工作主要抓手。以标准化、精细化和常态化为牵引,坚持“以考促干”,按照“周检查、月通报、季考核、年总评”的方式,以“暗检、明检和村居交叉评比”三种形式,不断推进城市管理考评工作。由专职考评人员进行,暗检每季度3轮,明检1轮;村居交叉评比,有街道主要领导参与,由村居主要负责人分两组进行交叉互评,每半年1次。考评后会通报成绩排名,成绩靠后的村负责人需向街道书记说明情况,全年成绩计入村委绩效考核,与村委负责人、驻村工作队绩效奖励挂钩。 二、规范管理,重视教育培训,树立雷厉风行工作作风 充实执法队伍、增配执法装备。加强城市管理以来,街道逐步充实执法队伍中层干部,增加协管员,配置执法车辆、对讲机、执法记录仪等装备。 管理严格规范,队伍团结一致。分局日常管理执行半军事化模式,分局根据区局、街道有关规定,制定了《分局规章制度》,综合办公室设有监督组,监督组根据规章制度对

城管执法现状调研报告-范文

城管执法现状调研报告 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的十几年,是中国经济最为平稳、快速发展的历史期间,随着经济的高速运转,城镇化的步伐也日益加快。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规模急剧增大,城市流动人口急速增长,随之而来的城市管理中出现的矛盾也愈来愈多,越来越繁杂。然而,由于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的滞后,加之各行政机关"为己争利"的思想,多头执法、重复处罚或执法空档现象屡见不鲜,各部门"分兵把守,各管一摊"的行政管理体制已显得力不从心。为了解决城市管理执法中存在的上述难题,国家根据行政处罚法及其它相关法律的规定和原则,部署实施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综合执法改革。 一、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现状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改革后,以前存在的重复处罚、执法空档、 多头执法的现象有了明显改观,但是,由于执法权力相对集中,矛盾也就相应集中,城管执法依据不足、城管执法手段单一、城管执法程序不严、城管执法责任脱节、城管执法队伍不强、执法理念滞后等问题应运而生。以上问题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城管执法者与行政管理相对人矛盾不断、城管执法者随意扣押相对人财物、不合程序执法的现象层出不穷,这些都造成了城管执法机关与行政相对人的关系紧张,大大损害了公民的利益和政府的形象,同时也制约了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进程。 但是,我们所见到了上述现象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在相对

集中行政处罚权后,综合执法机构的职能、责任发生了横向转移,但由于原有机关的工作人员、编制、经费和其他职能并未随之转移,这就导致了城管执法机构获得的权力、人员编制和经费是有限的,而管理职责和义务却是无限的,由于缺少必要的强制手段和防护装备,城管执法人员既没有人身安全保障,也缺乏执法权威,最近温州城管因依法对违章停车贴罚单被车主暴力殴打,就见证了这方面存在缺陷。但社会舆论往往同情弱者,因此,对城管执法过程中不当行为的无情指责、各种争执的演变就成为了"最弱势群体"与"最委屈执法者"之间的"恩怨"纠缠。面对城管执法中的上述"两难"局面,政府相关人物和部门、城管执法人员和社会广大民众是不是应该有所反思呢? 二、对城管执法现状的几点反思 (1)树立城市管理新理念。服从规律才能发展,城市管理者应当顺应城市化的发展趋势,摒弃"一刀切"、"简单化"的管理理念,实行分类指导、分类管理,网格管理。比如针对小商小贩,可以根据不同的城市功能区域进行分类管理,设定不同层级的限制进行管理,比如分为禁止区、限制经营区和开放区,让管理相对人在张弛有度的制度框架内自由选择。事实上,很多国际化的大都市如伦敦、巴黎等城市中,街头的小摊、小贩和流浪者都作为一种独特的风景在城市的缝隙中生存,而不是被完全推出城市,因为他们也需要生存的空间,更何况管理者没有这样的权力,也没有这样的能力。

2019年城管综合执法现状及反思

城管综合执法现状及反思 不论对于执法者,还是行政相对人,“暴力”都不该成为解决问题的手段。在一个现代文明国家,暴力的强制手段,限制公民基本权利的法律、剥夺公民财产的行为,永远应该受到最严格的限制,并依宪法和法律而行,依司法程序而行。与此同时,对已经形成共识并正在探索实践的制度创新,不宜轻率否定、随意抛弃,更不能指靠多用强制手段来支撑旧格局。 一、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以下简称城管执法)产生的历史背景 上世纪**年代末至本世纪初的几年,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天翻地覆变化最大、经济最为平稳、快速发展的几年,随着经济的高速运转,城镇化的步伐也日益加快。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规模急剧增大,城市流动人口急速增长,随之而来的城市管理中出现的矛盾也愈来愈多,越来越繁杂。然而,由于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的滞后,加之各行政机关“为己争利”的思想,致使城市管理过程中“七八顶大盖帽围着一个破草帽”等多头执法、重复处罚或执法空档现象屡见不鲜,各部门“分兵把守,各管一摊”的行政管理体制已显得力不从心。为了解决城市管理执法中存在的上述难题,国家根据行政处罚法及其它相关法律的规定和原则,部署实施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综合执法改革。 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现状 城市管理执法改革后,以前存在的多头执法、重复处罚、执法空档

现象有了明显改观,但是,由于执法权力相对集中,矛盾也就相应集中,主要反映在城管执法依据不足、城管执法手段单一、城管执法程序不严、城管执法暴力倾向严重、城管执法责任脱节、城管执法经费匮乏、城管执法队伍不强、执法理念滞后、执法环境不佳等等问题。以上种种矛盾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城管执法者与行政管理相对人暴力冲突不断、城管执法者随意扣押相对人财物、“砸摊子”、“抢车子”等粗暴、野蛮执法的现象层出不穷,这些都造成了城管执法机关与行政相对人的关系紧张,大大损害了公民的利益和政府的形象,同时也制约了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进程。 然而,我们所见到了上述现象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在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后,综合执法机构的职能、责任发生了横向转移,但由于原有机关的工作人员、编制、经费和其他职能并未随之转移,这就导致了城管执法机构获得的权力、人员编制和经费是有限的,而管理职责和义务却是无限的,由于缺少必要的强制手段和防护装备,城管执法人员既没有人身安全保障,也缺乏执法权威,以致出现XX城管执法人员李志强被小贩剌死这样极端的案例。尽管城管执法的现状不容乐观,问题又并非简单的只言片语可以厘清,但社会舆论往往同情弱者,因此,对城管执法过程中不当行为的无情指责、各种争执的演变就成为了“最弱势群体”与“最委屈执法者”之间的“恩怨”纠缠。面对城管执法中的上述“两难”局面,政府相关人物和部门、城管执法人员是不是应该有所反思呢? 三、对城管执法现状的几点反思

市城市管理局城市精细化管理经验交流发言材料

市城市管理局城市精细化管理经验交流发 言材料 为认真贯彻落实XX市委书记王良同志关于实施“标准经济引领提升工程”指示精神,用高标准引领城市管理,XX年,我局牵头编制了《XX市城市管理工作标准(试行)》,并顺利通过省住建厅专家评审,揭开了我市城市管理标准化工作的序幕。评审组组长、扬州大学王毅教授指出:把标准化引用到城市管理当中,这在全国是首创,它解决了城市管理管什么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 在城市管理工作标准化实施过程中,我局引入了PDCA理论,即:P-策划(城市管理工作标准的编制);D-实施(对已编制好的工作标准进行逐步实施);C-检查(通过观察去发现标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A-改进(及时纠正和改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逐步进行规范,形成标准化程序)。目前,我市的城市管理标准化建设正在按照PDCA模式不断地向前推进。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科学组织,规范编制 成立了《标准》编制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工作主旨,目的就是要探索一种城市管理的新模式,运用标准实施城市管理,用目标管理引领和提升我市城市管理的效能和水准,实现城市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标准化和长效化。编制标准,不是脱离XX实际搞一套”高、大、上”但难以落

地的东西,而是将原有的城市管理工作制度进行概括、提炼、充实、汇总,使之成为更系统、更规范、目标更明确、指导性更强的城市管理工作标准。工作中,我们坚持四个结合:一是外出考察与联系实际相结合。组织人员分别到青岛等城市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学习借鉴其先进经验,结合XX实际,起草了《标准》编制大纲。二是宣传发动与加强培训相结合。组织25个具体职能部门(单位)召开工作会议,对工作人员进行集中培训,明确了标准编制原则、依据,让管理标准充分展示XX的个性化、本土化。三是专业设计与征求民意相结合。坚持问计于民,在全市开展民意问卷调查活动。共发放问卷XX份,收回有效问卷1429份,征集相关建议50余条。四是部门起草与专家指导相结合。领导小组根据专家组指导意见,将各职能部门起草的标准进行了汇总核定,共包含10个方面85项具体标准。 二、借助外力,完善提升 《XX城市管理标准》被省质监局、省发改委列为XX年度第一批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试点时间为XX 年1月5日至XX年6月底。试点要求:严格按照《服务业组织标准化工作指南》等国家标准,建立和实施服务业组织标准体系。与这一高要求相比,我们标准需要进一步提升规范。为此,我们积极与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和省标准化协会对接,请他们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进一步修改完善《XX市

关于城管执法状况的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城管执法状况的调查报告 姓名 学号 学校 指导教师

关于城管执法状况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为了了解当前城管执法状况,以便更好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调查时间:2016年9月10日—2016年10月20日 调查地点:xx市市区 调查对象:xx市市区居民和相关资料 调查方式:走访、问卷调查 为了完成法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加强对国情、民情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尤其是对我国司法实践的了解。培养和训练认识、观察社会的能力以及运用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我于2016年9月10日至10月20日对xx市整体城管执法状况进行了调查,现就调查情况做如下报告: 一、我市城管执法状况的总体评价 (一)调查问卷中的评价 外部对本市城管执法的总体评价:满意32.35%,比较满意44.12%,不满意23.53%。其中,对城管执法实施前、后效果比较,认为明显好的20.53%,较好54%,不明显25.45%;对城市管理难点问题处理的满意度,满意32.44%,基本满意 41.34%,不满意26.17%。参加调查的人大代表的评价:比较满意。城管大队内部的自我评价:满意56%,比较满意44%,不满意没有。从调研情况看,调查问卷中的评价与座谈和访谈中的评价基本一致,外部与城管内部对综合执法的总体评价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二)城管执法的作用和成效 当前,xx市区在新旧产业更替中,产生了大量下岗和失业人群,加上地处城乡结合部,各类市场集中,流动人口和外来暂住人口较多,经济落后,造成环

境卫生、公共服务,社区治安等发展参差不齐,因此流动摊贩、乱贴乱画、乱搭乱建等现象严重,治理城市“八乱”的压力较重。近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管理工作,把加强城市管理工作作为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综合功能、保障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城市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当前城管执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xx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管理相对滞后的问题比较突出,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建设效益的发挥,影响了城市化总体水平。 (一)对城市管理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社会支持参与度不高。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还没有真正在全社会形成共识,特别是在当前城市面貌“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的新形势下,城市建设战线长、任务重、压力大,政府及其部门正全力以赴推进、集中力量攻坚,尚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去研究和推进城市管理,致使城市管理滞后于城市建设,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同时,由于宣传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原因,社会公众对城市管理要求高,但部分市民对城市管理认知度和支持度、参与度不高,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的现象普遍存在,市民文明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体制不顺,管理职能交叉分散。管理体制上存在条块纵横,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部门分散执法力度不到位,形成“都管都又不管”局面。比如现有的城市管理涉及到的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市政设施、市场管理、噪声和环境污染及车辆管理等职能,相应地分散在建设、城管、工商、环保、公安等部门,职能过于分散,又没有综合的职能机构予以牵总协调,工作难以衔接,部门之间相互推诿和扯皮的现象时有发生,削弱了管理权威,使城市管理整体功能难以得到最大发挥。 (三)规划控制及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加大了城市管理难度。随着城市化的进

城市学概论期末总复习

城市学概论期末总复习 一、名词解释 1、城市:城市是大量人口和非农产业活动在较大地域空间的集聚,是构成对社 会生活起重要作用的人居中心,是人类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的高级形式。 2、城市学:城市学是从整体上研究城市产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3、城市发展:城市发展是指城市的演变和进化过程,包括量的扩张和质的飞跃。 从历史上看,无论城市量的扩张还是质的发展都受到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制约。 4、集聚效益:指在一定集聚和协调程度上城市活动的效果和水平,是在投入基础上产生的综合效益,是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5、城市地域结构:指各种城市功能分区及其空间组合;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由职能分化带动形态分化而形成的结构。 6、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经济和社会物质实体在空间形式普遍联系的体系,是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空间投影和空间形式,主要包括城市内各种物质实体的密度、位置(布局)和形态3个方面。 7、城市运行:是指与维持城市正常运作相关的各项事宜,是政府、市场与社会提供公共服务而共同作用于城市各结构要素产生的动态过程。 8、城市功能:指一个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中所负担的任务和作用,以及由于这些作用的发挥而产生的效能。 9、城市功能的优化:指在现有资源、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依据城市功能发展的客观规律,调整城市功能的合理结构和空间布局,确立城市功能运作的有效方式,对原有城市功能中不合理部分进行调整,使城市功能系统更加有效的运行,提高城市竞争力,以实现城市价值的不断增值。 10、城市社区:指在特定区域内,由从事各种非农业劳动和社会分工的密集人口组成的社会,即以非农业或第二、第三产业为基础的,规模较大、结构比较复杂的社区。 11、社区服务:广义:泛指为居民提供的所有服务。 狭义:主要是为基本日常生活服务,解决生活便利问题。 社区服务既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基层管理的组成部分。 12、城市规模:有两个含义:一是城市总规模,即国家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它表示城市经济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二是单个城市规模,即每个城市的人口数量、用地数量和经济实力。 13、城市IT级别指数:是指综合了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全市总人口、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主要电子信息产品销量、软件业规模、上网计算机数量等各项指标,考察了城市IT市场发达程度,并通过精细的调查研究、计量研究和案例研究,形成了对中国城市IT环境的现状倾向性、变化趋势和规律性的重要发现——城市分级标准。 14、城市管理:指城市各职能部门对城市各部分及各子系统进行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使城市能够正常运转。 15、城市文化:指城市社会成员在特定城市区域内,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为该城市社会成员所共享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16、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

杭州城市管理的经验及建议

杭州城市管理的经验及建议 一、杭州市基本情况 杭州经济发达,有“钱塘自古繁华”之称,经济总量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二位(第一为广州),经济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大中城市前10位。全市总人口万,市区人口417万,总面积16596平方公里,城区面积3068平方公里,全市亿元,增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增长%,地方财政总收入亿元,增长%,实际到位外资亿美元,增长%,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9027元,增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8515元,增长%。杭州早在1995年就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据说,由于放松了城市管理反弹大,吃过黄牌,去年全国爱卫办复查时,顺利通过。 二、对杭州市城市管理的感观 评价一个城市的管理水平如何,首先是人们的感观。一看大环境,二看秩序。直观杭州市城市管理:一是整个城市显得干净、整洁、环卫保洁到位。第二天早晨5时30分到7时30分,我暗访检查了旧城区的36条小街巷,条条干干净净。而我市此时去看,可以说处处是垃圾,尤其饮食、食品店门口,几乎家家户户向外抛垃圾。该市广告垃圾也管理得

好,几乎在大街小巷看不到。我市此项工作也差距大。二是在建成区内基本无占道摊点和出店经营,尽管曾任杭州市长的建设部仇保兴副部长多次呼吁,在城市管理中要给小商小贩“一席之地”,但杭州始终没有放开。而是管理更紧,这主要得益于数字城管,如出现摊贩,指挥中心在第一时间发现,指令执法部门第一时间到第一现场处理,我市大街小巷还经常有占道摊点,还有不少露天小菜场难以取缔。三是市容市貌整齐有序,各家店铺店招匾牌规范统一,空中管线基本入地,对比之下,我市的市貌显得杂乱。四是车辆停放有序。机动车规范了停车管理审批制度,实行“审批、管理,经营分离,联合执法”。市区支路及支路以上的由杭州市城建资产经营公司下属的城市建设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各区内支路由各区政府管理收费。依照杭州市政府有关文件规定:人行道上由执法局执法管理,车行道上由交警支队执法管理。为确保执法局管理有效,交警支队通过车辆管理系统对违法而不接受处理的车辆在年检时进行锁定,不予核发年检合格标志。我市也是这样规定的,但执法局对人行道上的车辆停放基本没有管,理由是对违规者处罚不了,而交警又不能管,怕被投诉,两家有待进一步配合好。杭州的非机动车停放也规范有序,他们主要靠区里和街道来管理,划定停车位置,实行

城管综合执法现状及反思

城管综合执法现状及反思 文章标题:城管综合执法现状及反思 不论对于执法者,还是行政相对人,“暴力”都不该成为解决问题的手段。在一个现代文明国家,暴力的强制手段,限制公民基本权利的法律、剥夺公民财产的行为,永远应该受到最严格的限制,并依宪法和法律而行,依司法程序而行。与此同时,对已经形成共识并正在探索实践的制度创新,不宜轻率否定、随意抛弃,更不能指靠多用强制手段来支撑旧格局。 一、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以下简称城管执法)产生的历史背景 上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的几年,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天翻地覆变化最大、经济最为平稳、快速发展的几年,随着经济的高速运转,城镇化的步伐也日益加快。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规模急剧增大,城市流动人口急速增长,随之而来的城市管理中出现的矛盾也愈来愈多,越来越繁杂。然而,由于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的滞后,加之各行政机关“为己争利”的思想,致使城市管理过程中“七八顶大盖帽围着一个破草帽”等多头执法、重复处罚或执法空档现象屡见不鲜,各部门“分兵把守,各管一摊”的行政管理体制已显得力不从心。为了解决城市管理执法中存在的上述难题,国家根据行政处罚法及其它相关法律的规定和原则,部署实施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综合执法改革。 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现状 城市管理执法改革后,以前存在的多头执法、重复处罚、执法空档现象有了明显改观,但是,由于执法权力相对集中,矛盾也就相应集中,主要反映在城管执法依据不足、城管执法手段单一、城管执法程序不严、城管执法暴力倾向严重、城管执法责任脱节、城管执法经费匮乏、城管执法队伍不强、执法理念滞后、执法环境不佳等等问题。以上种种矛盾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城管执法者与行政管理相对人暴力冲突不断、城管执法者随意扣押相对人财物、“砸摊子”、“抢车子”等粗暴、野蛮执法的现象层出不穷,这些都造成了城管执法机关与行政相对人的关系紧张,大大损害了公民的利益和政府的形象,同时也制约了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进程。 然而,我们所见到了上述现象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在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后,综合执法机构的职能、责任发生了横向转移,但由于原有机关的工作人员、编制、经费和其他职能并未随之转移,这就导致了城管执法机构获得的权力、人员编制和经费是有限的,而管理职责和义务却是无限的,由于缺少必要的强制手段和防护装备,城管执法人员既没有人身安全保障,也缺乏执法权威,以致出现北京城管执法人员李志强被小贩剌死这样极端的案例。尽管城管执法的现状不容乐观,问题又并非简单的只言片语可以厘清,但社会舆论往往同情弱者,因此,对城管执法过程中不当行为的无情指责、各种争执的演变就成为了“最弱势群体”与“最委屈执法者”之间的“恩怨”纠缠。面对城管执法中的上述“两难”局面,政府相关人物和部门、城管执法人员是不是应该有所反思呢?

城市管理概论复习资料

1.城市管理的主体(P10) 答:城市管理的主体是城市的各级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市民。 (1)城市是全体市民的城市,所以,城市管理的主体,也应该是城市的各级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市民,由这样一个综合体作为管理城市的主体,比只有政府一方面的积极性好得多。(2)城市管理的对象即城市公共事务,是一个纷繁复杂、发展变化的大系统,需要城市的各级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市民共同来管理。(3)城市管理需要有制度与机制上的保证,城市的各级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市民共同制定规章制度,实现制度性管理。而制度制定之后,需要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实行和维护,如有制度不实行,再好的制度也是一纸空文。制度和机制的建立本身就是各级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市民共同管理的过程。 城市政府担当的角色与其说是“裁判员”,不如说是“教练”,它的职能是“掌舵”,而不是“划桨”。 2.城市治理(P7,P68) 答:用社会化管理的含义来看待城市管理,管理就是管治。建立科学的城市管理体制,要求政府在内部进行分权、放权改革的同时,也必须进一步开展和社会组织平权的改革。在这个意义上,城市管理的新模式就是城市治理。城市治理重新界定了政府的性质、作用与职能,突出了非政府组织或第三部门的作用,摈弃了政府万能的神话,把政府过度包揽的“不能”的事务还给社会,由社会组织自行管理。城市治理实质上是在复杂的环境中政府与其他组织和市民社会共同参与管理城市的方式。 3.影响城市空间变化的因素(P20) 答:(1)受城市聚集机制的支配(2)社会分工的深化,贸易体系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演进,为新的聚集中心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3)技术的创新和扩散过程也决定了城市空间的扩展(4)城市的空间扩展,还受自然、交通、城市扩张及规划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4.国际上划分城市的标准(P25) 答:(1)人口规模标准(2)人口密度标准(3)行政区划标准(4)职业构成标准 5.城市化水平(P40) 答:城市化水平一般以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作为主要标志。 6.非排他性(P66) 答:将特定的个人排除在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消费或公共物品现有产出的使用之外也许是不可能的。

加强城市管理经验交流材料

加强城市管理经验交流材料 加强城市管理经验交流材料 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人口的大量集聚,城市管理工作任务日益繁重,量大面广,工作中暴露出来的矛盾日趋激烈。城市管理者一方为了维护良好的城市容貌和秩序而严格管理,而被管理者往往为了解决基本生存问题而无奈的去破坏城市的管理秩序,进而影响城市的整体发展。两者之间看似不可调解的矛盾,使得城市管理工作陷入瓶颈,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理念,适时而有效地缓解了城市管理工作中的矛盾。“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城市管理工作的核心。“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理念就是要做到管理人性化,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体现到城市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不断提高城市管理、城管执法的服务水平。 一、转变观念,适应发展,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 “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理念,不仅是城市管理者的正确价值选择,也是收益大于成本的合理公共经济行为,还是符合城市发展的一次观念转变。作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只有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才能适应新时期的形势,推动城市管理工作的加速发展。 现代城市是高度复杂的社会综合体,不同阶层的人共同聚居在城市中,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城市管理者不仅要关注城市建设发展的问题,还要关注社会稳定、社会保障等多方面问题。早期的城市管理工作比较简单,其成立的起因是为了解决城市管理中存在多头执法、重复处罚、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成立之后也确实解决了当初的诸多难题,但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城市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管理方式简单、管理理念落后等问题彻底暴露出来,经常会发生因不文明的执法方式造成了群众的对抗情绪。面对这种困难形势,城市管理者只有摒弃以往冷、硬、横的工作作风和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等陈规陋习,教育引导城管队员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转变管理模式,变“为城市管理人民”为“为人民管理城市”,变强制管理为引导服务,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推行人性化管理。在执法时处处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提供令全市人民满意的公共服务,才能逐步扭转民众对城市管理的消极看法,提高城市管理部门的公信力。 “以人为本”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为人民服务”。毛泽东主席在69年前就给共产党员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宗旨,进入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江泽民同志也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为人民服务”的内涵,这是我们党的建设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法宝。在城市管理领域,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要求我们城管执法队员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文明执法的方式和先锋模范的行为赢得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城管事业的理解与支持。因此,我们在城市管理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法为民,把“向人民负责,为人民办事,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作为城管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把亲民、爱民、为民的观念始终贯穿于执法工作中,合理地对待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和依靠城市谋生的人,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而不是抽象地为城市服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正确处理城市管理工作中的诸多问题,推进城市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二、以人为本,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牢固树立文明执法的理念 人民群众是城市的主人,是城市发展最直接和最广泛的参与者,外来人员也

我国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现状

我国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现状 摘要: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制度是我国行政机构改革的探索与尝试。此制度从试点到推广已经历了18年时间,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从我国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制度现状着手,分析其形成原因,探求建立更加完善的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制度。 关键词:行政处罚城市管理行政执法 为了规范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为了解决行政处罚权的“三乱现象”,即主体资格乱、处罚依据乱、执法程序乱,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16条,设置了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制度,这是我国行政处罚领域的一个创造。十八年执法的工作开展,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在解决执法主体多元、执法职权分散、执法推诿、处罚重复叠加、执法机构膨胀、执法效率低下等方面小有成效,同时也在探索管理审批权与监督处罚权适当分离、合理配置政府部门职能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基本形成了初步的执法机制。然而,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在行政执法领域仍是新生事物,没有可以直接借鉴的经验,在实施过程中的许多现实问题仍然突出。本文将立足于我国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制度现状,探求完善此制度的措施,以期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制度能够更好地发展。 一、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制度内涵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是指在城市管理领域,依法将两个或两个以上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集中起来,交由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关行使,原行政机关不得再行使已集中的行政处罚权的一种行政执法制度。实践中,综合行政执法机关除了行使行政处罚权之外,通常还会具备相关的行政强制权、行政调查权等。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关的职能范围主要根据《国务院关于贯彻实施L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0]63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国发[2002]17号)等文件的规定,具体包括: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方面、城市规划管理方面、市政管理方面、城市绿化管理方面、环境保护管理方面、工商行政管理方面、公安交通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全部或部分行政处罚权,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调整的

城市管理概论期末复习

城市管理期末复习 1.城市管理与一般管理的区别P1 城市管理与一般的管理概念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城市管理不仅仅是施政。城市管理的主体包括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市民。 ○2城市管理是一个中性概念。所谓中性,是指不偏不倚,以大多数人能够接受和做到的中间人标准为要求。 ○3城市管理强调的是“过程”。现代城市的管理是一个利益“商量”的过程,每个群体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价值和利益诉求,不同诉求必须在民主程序内进行折衷平衡,取其最大公约数。 2.城市管理的主体P10 城市管理的主体应是城市的各级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市民。主要因为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城市是全体市民的城市,所以,城市管理的主体,也应该是城市的各级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市民,由这样一个综合体作为管理城市的主体,比只有政府一方面的积极性好得多。 ○2城市管理的对象即城市公共事务,是一个纷繁复杂、发展变化的大系统,需要城市的各级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市民共同来管理。 ○3城市管理需要有制度与机制上的保证,城市的各级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市民共同制定规章制度,实现制度性管理。 城市政府担当的角色与其说是“裁判员”,不如说是“教练”,它的职能是“掌舵”,而不是“划桨”。(理解这句话,可能给一个场景,让你判断政府担当的是怎样的角色)3.城市治理P7 城市治理,即要求政府的行政管理更民主、更有效、更能表达社会各方面意愿,决策与执行的过程更透明、更规范,市民、企业、社会团体和各级政府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机制应当制度化、合法化。 用社会化管理的含义来看待城市管理,管理就是管治。 城市治理P68 建立科学的城市管理体制,要求政府在内部进行分权,放权改革的同时,也必须进一步开展和社会组织平权的改革。在这个意义上,城市管理的新模式就是城市治理。城市治理重新界定了政府的性质、作用和职能,突出了非政府组织或第三部门的作用,把政府过度包揽的“不能”的事务还给社会,由社会组织自行管理。 城市治理实质上是在复杂的环境中政府与其他组织和市民社会共同参与管理城市的方式。 4.影响城市空间变化的因素P20 ○1受聚集机制的支配; ○2贸易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3技术的创新和扩散的过程; ○4经济周期性引起“年轮效应”。 5.国际上划分城市的标准P25-26 ○1人口规模标准 ○2人口密度标准(人/KM2) ○3行政区划标准 ○4职业构成的标准

当今城管执法现状调研报告正式版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当今城管执法现状调研报 告正式版

当今城管执法现状调研报告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的十几年,是中国经济最为平稳、快速发展的历史期间,随着经济的高速运转,城镇化的步伐也日益加快。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规模急剧增大,城市流动人口急速增长,随之而来的城市管理中出现的矛盾也愈来愈多,越来越繁杂。然而,由于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的滞后,加之各行政机关“为己争利”的思想,多头执法、重复处罚或执法空档现象屡见不鲜,各部门“分兵把守,各管一摊”的行政管理体制已显得力不从心。为了解决城市管理执法中存在的上述难题,

国家根据行政处罚法及其它相关法律的规定和原则,部署实施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综合执法改革。 一、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现状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改革后,以前存在的重复处罚、执法空档、多头执法的现象有了明显改观,但是,由于执法权力相对集中,矛盾也就相应集中,城管执法依据不足、城管执法手段单一、城管执法程序不严、城管执法责任脱节、城管执法队伍不强、执法理念滞后等问题应运而生。以上问题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城管执法者与行政管理相对人矛盾不断、城管执法者随意扣押相对人财物、不合程序执法的现象层出不穷,这些都造成了城管执法机关与

城管执法现状的调查报告

城管执法现状的调查报告 管理学院 B11物流管理1班陈文锐 近年来,城管执法不当造成的纠纷频频发生,在各大中小城市,都出现了城管为了维护市容而使用暴力手段,无证商贩为维护自身利益而暴力抗法的现象。城管与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使得城管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一落千丈。城管隶属于哪个机构,他的权力到底有多大,他有没有权力去暴力执法?这些都是困扰着大家的问题,为了解决大家的这些疑虑,我们做了这份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城管是活跃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城市公物警察”,他们的职责是维护整个城市的市容市貌及相关的基础设施,合法合理地履行职务应该是执行相关政策的关键,但是全国各大城市城管暴力执法事件不断,群众对于这个本来应该扮演城市维护者的正义角色有了很大的怀疑。本调查报告针对大家的怀疑,对城管的执法现状进行调查,希望能让大家对城管执法的现状有个全面的认知。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1、调查对象:彭湃中学门口路过的学生 2、资料收集方法:采取调查问卷的方法进行调查,我们准备了70份《城管执法现状调查问卷》,向所取得的样本中的个体进行随机发放以了解大家对于城管执法工作的看法 3、调查方法:对彭湃中学门口路过的学生发放调查表,然后对收回的调查表进行分层,分成高一,高二,高三、三层,在总体中抽取容量为60的样本,在每层中进行系统抽样,根据每层样本量占总体的比重,在三层中分别抽取容量为22,22,16的样本。随机选定几份后,间隔10进行抽样,得到样本。 三、调查结果分析 1、我们一定发放了70份调查问卷,随机抽取了60份进行样本采集,60份调查问卷中,高一学生有14人,高二学生有25人,大高三学生有21人。 2、经样本分析调查,认为城管执法局在作风建设上有问题的学生达到58人,约占样本总数的96.7%,而办事推诿、拖拉,服务态度生硬、简单;利用职权吃、拿、卡、要;不给好处不

城市管理经验交流材料

建立完善大城管工作格局创建幸福生态文明新肃州 创新争优活动开展以来,肃州区针对近年来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带来的城市管理矛盾突出以及市民对城市形象要求的不断提升的实际,牢固树立“城市建设管理是最大的民生工程”这一管理理念,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适应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城市管理模式,以建立完善城市管理统一领导指挥、部门协作联动、全民共同参与的“大城管”工作格局为牵引,着力破解市容环境管理重点、难点问题,努力创造干净、整洁、有序、优美的城市城市环境。 一、抓宣传教育,营造城市精细化管理良好氛围。一是广泛宣传发动。采取集中宣传、讲师组下基层宣讲、散发宣传单、悬挂标语、召开会议等形式,对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涉及到的法律法规等进行全面宣传,同时,深入开展了“城市管理法律法规知识”和城市精细化管理进社区、进村组、进企业、进单位、进学校为主要内容的“五进”集中宣讲等活动,收教育群众达到10万人以上,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市民对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认知程度,增强市民的责任意识和文明意识。二是借助媒体监督。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监督作用,在电视台开辟“环境卫生排行榜”、环境卫生整治宣传标题、公共参与性节目,专题片《中国西部名城---肃州》、《创优美环境,树文明行风》和《积极动手美化家园》等电视广播专栏,定期不定期对市民的不文明行为进行公开曝光,坚持每周对城市精细化的有关工作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宣传,加深了全体市民对城市精细化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三是依托载体推动。以打造“国际明星

城市”为目标,认真开展市容市貌及城乡结合部环境集中整治等活动,寄教育于活动,引导市民远离不文明行为,共同营造良好的市容环境,在全区上下形成了全民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二、抓机制创新,形成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长效机制。一是建立了部门联动、分级管理的城市管理新机制。区上成立城市管理委员会,相关部门组成成员单位,各社区也分别成立了城市管理办公室,建立起“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城市管理全新体系,将城市管理的重心下移,形成了城管工作分级管理,多方参与,上下联动的新格局,实现了执法全天候,管理无缝隙,责任全覆盖的目标。二是制定完善了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相关规章制度。围绕加强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整治,认真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自行车、机动车辆统一、定点、集中停放管理制度,城区绿地管护、环卫设施管理等制度。同时,还制定出台了《肃州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办法》、《肃州区城市绿地管理办法》、《肃州区环卫设施管理办法》、《肃州区非机动车管理办法》、《肃州区城市出租车管理办法》、《肃州区市场管理办法》、《肃州区城区门前“三包”管理办法》、《肃州区殡葬服务管理办法》、《肃州区地名标志牌管理实施办法》等一系列城市管理规章制度。围绕加强城市社区物业管理,制定并实施了《肃州区街道社区环境卫生管理办法》、《肃州区居民小区物业管理纳入社区管理实施办法》和《肃州区散居楼院管理办法》,完成全区920个小区楼院2025个单元楼栋的精细化管理,打造精品小区53个,精品楼院218个,精品街巷133个,“三延

城管执法队伍建设的现状与探索

城管执法队伍建设的现状与探索 [日期:2010-01-29] 来源:河南省长垣县城管局作者:李利[字体:大中小] 城市管理是伴随着城市的建设发展应运而生的。特别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城市建设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各地的城市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做为社会管理重要力量的城管执法队伍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在社会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并一度成为执法的焦点。但同时,我国的社会发展也进入到社会矛盾凸显期,一方面,现代化城市越来越需要洁净的环境、井然的秩序和规范的服务,另一方面,拥入城市的农民和城镇生活无着的居民为了生存,不惜破坏环境,抵抗社会规范,给执法管理带来了诸多难处。面对这种状况,作为执法管理的主体,怎样建设城管执法队伍,建设什么样的城管执法队伍,充分发挥执法既维护城市市容,又体现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心的作用,构建和谐社会成为城市管理的重要课题。 一、城管执法队伍的现状及问题 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一些弊端和问题也给执法带来了诸多困难。如,城市基础设施欠帐较多,难以跟上迅猛发展的城市建设,并且随着城区框架的拉大,人口急剧增加,一些人由农民变为市民,但由于文化素养是长期演变的过程,相当一部分人尚未培养和确立起城市意识,不能做到自觉参与城市管理活动,而是淡化义务责任,把城市管理维护甩给了社会。而做为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的城管执法组织,依法行使执法权是社会职能得以体现的标志。但是由于组建时间短、社会发展快等原因,城管执法队伍自身存在很多问题。 1、体制滞后。尽管全国各地在城管执法的体制、机制、机构设置等方面进行了改进,但在某些地方,体制滞后于客观要求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城市管理经费,包括执法人员工资等本应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各地重视程度不同,一些地方的经费往往得不到保障,影响了日常工作的开展,制约了城市管理上台阶。城管执法为了生存,为了维持正常运作,以罚代管、重罚轻管或实行工资包干、收费罚款提成等手段来弥补经费不足,不但走入了治理,反弹,再治理,再反弹的困境,还使城管执法工作得不到群众的广泛支持,拉大了执法队伍和群众的距离,损害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 2、职权交叉。我国现行的城市管理执法体制从开始产生至今,还带有计划经济时期行政管理的痕迹。行政事业管理的成本很高,但是效率很低。在执法过程中,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行政处罚权,往往都明确由政府某一个具体部门来实施,使得执法队伍较多,部门内部的执法机构也多,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表象下,是机构林立,执法队伍臃肿,执法职责重复交叉。但同时,执法力量分散到各部门,又感到力量单薄,无法形成长效管理,依靠“突击执法”、“运动执法”维持局面就成为惯用手段。再加上行政机关的权利和利益尚未脱钩,执法部门把执法权当成牟取本部门利益的手段,有利就上,无利就让,利大多管,利小少管,乃至不管,造成部门之间推诿扯皮。 3、素质不均。在城管执法队伍的沿袭和变革中,其结构是以原来的城管监察队伍为基础,整合其他队伍并招收新队员组建而成的,群众对城管监察队伍存有固定的不好的印象和看法。但事实上,他们面对快速增长的城市人口和文明卫生习惯相对落后的矛盾,社会上批评城管执法管理不到位,导致市容环境差的声音较多,而一旦加强了管理,又会触及社会问题,如相当一部分执法对象为生活困难人员,自身法律意识淡薄,生存条件恶劣,谋生技能缺乏,不得已钻法律空子,或者悍然违法,对其进行严格管理时,对抗法律,发生暴力冲突在所难免。但除此之外,执法队伍本身也确实存在素质不均的事实。部分人员执法方式简单,缺少人文关怀,执法程序、运用法律随意性大,执法理念出现偏差,自觉不自觉地将行为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