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

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

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
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

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气滞血瘀证:肛缘肿物突起,排便时可增大,有异物感,可有胀痛或坠痛,局部可触及硬性结节。舌紫暗,苔薄黄。

(二)湿热下注证:肛缘肿物隆起,灼热疼痛或局部有分泌物,便干或溏。舌质红,苔黄腻。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疼痛

1.观察疼痛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避免肛周挤压、牵拉。便后清洗肛周,使用柔软纸巾蘸干,防止皮肤破损,保持清洁干燥。

3.遵医嘱物理治疗,中频理疗取内关、合谷、承山、长强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交感、神门、大肠、直肠下段、肛门等穴。

5.遵医嘱中药熏洗。

6.遵医嘱中药药浴。

7.遵医嘱中药湿敷。

8.遵医嘱中药外敷。

(二)肛周肿胀

1.观察水肿程度、周围皮肤完整性,有无破损、出血等。

2.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避免久坐、久站。

3.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

4.保持大便畅通,排便时勿久蹲及努挣。

5.遵医嘱物理疗法。

6.遵医嘱中药熏洗。

7.遵医嘱中药湿敷。

8.遵医嘱中药外敷。

(三)便秘

1.保持大便畅通,排便时勿久蹲及努挣。

2.晨起饮温开水不少于500ml,无糖尿病患者可饮蜂蜜水,每日饮水量2000ml以上。

3.腹部按摩。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大肠、小肠、直肠下段、三焦、内分泌等穴。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天枢、曲池、合谷等穴。

6.遵医嘱穴位贴敷。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2.中药熏洗(详见附录2)。

3.中药药浴(详见附录2)。

4.中药湿敷(详见附录2)。

5.中药外敷(详见附录2)。

6.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7.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8.腹部按摩(详见附录2)。

(三)围手术期的中医护理

1.遵医嘱中药熏洗。

2.排尿困难。

(1)协助患者采取舒适体位。

(2)热敷下腹部。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气海、关元、阴陵泉、三阴交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脑、肾、膀胱、交感、神门、皮质下等穴。

(5)遵医嘱药熨,取气海、关元、阴陵泉等穴。

(6)遵医嘱艾灸,取气海、关元、中极等穴。

(7)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神阙等穴。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指导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每次排便不宜超过10分钟,排便时勿努挣及看书、看报、吸烟等;指导患者不因恐惧疼痛而

忍便,便后用温水或中药熏洗。

2.选择棉质、宽松的内裤,便纸宜柔软细腻。

3.忌久坐、久立或久蹲,避免坐于过热、过冷、潮湿物体或地面。

4.教会患者做提肛运动。方法:深吸气时收缩并提肛门,呼气时将肛门缓慢放松,一收一放为1次;每日晨起及睡前各做20~30次。

(二)饮食指导

忌食酒及辛辣、发物等。

1.气滞血瘀证:宜食理气通络、活血化瘀的食物,如苹果、玫瑰花、萝卜等。食疗方:玫瑰茶。

2.湿热下注证:宜食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赤小豆、丝瓜、藕等。食疗方:赤小豆粥。

(三)情志调理

1.说理开导法。向患者解释思虑伤脾以及心烦气躁易致气机逆乱的道理,引导患者自觉地克服不良心理因素。

2.解惑释疑法。重视患者主诉,及时解答疑问;组织同病种患者交流会;指导家属多鼓励、安慰患者,增加信心。

3.五行相胜法。对于忧思者指导多看多听喜剧、相声以及欢快的乐曲等;对于易怒焦躁者,引导行深呼吸、冥想放松,听音乐如“高山流水”、“渔舟唱晚”等曲目。

五、护理效果评价

附: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科室:入院日期:出院日期: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ID:文化程度: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否□证候诊断:湿热下注证□气滞血郁证□其他:

-可编辑修改-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实用性强□实用性较强□实用性一般□不实用□

改进意见:

-可编辑修改-

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

骨痹骨关节病中医 护理方案

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肾亏虚证:关节疼痛、肿胀、时轻时重、屈伸不利,或伴关节弹响,腰膝酸软,腰腿不利,屈伸运动时疼痛加剧;或伴关节变形,筋肉萎缩,形寒肢冷;或五心烦热、午后潮热。舌淡、或有瘀点、瘀斑,苔白或白腻。 (二)寒湿痹阻证:肢体、关节酸痛,或关节局部肿胀,屈伸不利,局部畏寒,皮色不红,触之不热,得热痛减,遇寒痛增,活动时疼痛加重;或伴腰膝酸软,四肢乏力;或纳食欠佳,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苔薄白或白滑。 (三)湿热阻络证:关节红肿热痛,活动不利,拒按,局部触之灼热。发热、口渴,烦闷不安;或伴腰膝酸软,四肢乏力,大便干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 (四)痰瘀互结证:曾有外伤史,或痹痛日久,关节刺痛、掣痛,或疼痛较剧,入夜尤甚,痛有定处;或伴肢体麻木,不可屈伸,重复发作,骨关节僵硬变形,关节及周围可见瘀色。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腻或黄腻。 (五)气血两虚证:关节酸沉,隐隐作痛,屈伸不利,肢体麻木、四肢乏力;或伴形体虚弱,面色无华,汗出畏寒,时感心悸,纳呆,尿多便溏。舌淡,苔薄白。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关节疼痛 1.评估疼痛的诱因、性质、部位、持续时间、躯体感觉、运动情况等,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保持患肢功能位。 3.做好生活能力及安全评估。 4.遵医嘱中药湿敷。 5.遵医嘱穴位贴敷。 (二)关节肿胀 1.评估肿胀的部位、持续时间、运动情况等。 2.寒、湿痹的患者可局部热敷,注意避免烫伤。 3.遵医嘱中药湿敷。 4.遵医嘱中药熏蒸。 5.遵医嘱中药外敷。 6.遵医嘱穴位贴敷。肩痹取曲池、肩髃、手三里等穴,膝痹取足三里、委中、阳陵泉等穴。 (三)屈伸不利 1.评估活动受限的范围、持续时间等,必要时采取安全防护措施,防止跌倒及其它意外发生。 2.遵医嘱中药涂药。

颈椎病中医护理常规

项痹(颈椎病)中医护理常规 一.疾病名称 中医名称:项痹 西医名称:颈椎病 定义: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变、老化及继发性改变刺激压迫神经根、脊髓或影响椎动脉血液供应引起一系列症状体征。 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和混合型。 二.临床表现 (1)颈肩痛 (2)颈部活动受限 (3)手指麻木 (4)头晕、恶心 (5)瘫痪 三.护理评估 (1)发病史,诱发因素 (2)疼痛部位,程度 (3)评估颈部功能,双上肢感觉和肌力 (4)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社会状况 (5)辩证分型:太阳经输不利型,痹证型,肝肾不足型 四.一般护理 (1)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保持病房整洁、安静、空气清新,营造良好的修养环境。 五.病情观察 (1)注意观察颈肩部疼痛的性质、部位及发病时间,休息后是否缓解。 (2)注意观察神经支配区肌力与皮肤感觉情况。 (3)注意观察头晕、恶心与头痛等情况。 (4)注意观察心慌、多梦、烦躁等情况。 (5)注意观察四肢乏力(如踩棉花感)等情况。 六.临症(证)施护 (1)保守治疗 1)脊柱(定点)旋转手法 ①做好心理护理,讲解治疗原则和方法,消除紧张情绪,并做 好体位示教。 ②手法治疗后应绝对卧床休息1-2小时,轴样翻身,颈部制动。 ③下床时须戴颈托,固定颈部,以保持颈椎稳定性。 ④避免久坐久站,注意休息。 2)针灸疗法 ①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以防感染。 ②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选择合理体位暴露 腧穴,方便操作,注意保暖。 ③密切观察患者反映,若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等情况, 应立即停止针刺并将针全部拔出,平卧休息,注意保暖。

痔病中医护理方案

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气滞血瘀证:肛缘肿物突起,排便时可增大,有异物感,可有胀痛或坠痛,局部可触及硬性结节。舌紫暗,苔薄黄。 (二)湿热下注证:肛缘肿物隆起,灼热疼痛或局部有分泌物,便干或溏。舌质红,苔黄腻。 二、常见症状/ 证候施护 (一)疼痛 1.观察疼痛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 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 ”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避免肛周挤压、牵拉。便后清洗肛周,使用柔软纸巾蘸干,防止皮肤破损,保持清洁干燥。 3.遵医嘱物理治疗,中频理疗取内关、合谷、承山、长强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交感、神门、大肠、直肠下段、肛门等穴。 5.遵医嘱中药熏洗。 6.遵医嘱中药药浴。 7.遵医嘱中药湿敷。 8.遵医嘱中药外敷。 (二)肛周肿胀 1.观察水肿程度、周围皮肤完整性,有无破损、出血等。 2.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避免久坐、久站。 3.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

4.保持大便畅通,排便时勿久蹲及努挣。 5.遵医嘱物理疗法。 6.遵医嘱中药熏洗。 7.遵医嘱中药湿敷。 8.遵医嘱中药外敷。 (三)便秘 1.保持大便畅通,排便时勿久蹲及努挣。 2.晨起饮温开水不少于500ml,无糖尿病患者可饮蜂蜜水,每日饮水量2000ml 以上。 3.腹部按摩。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大肠、小肠、直肠下段、三焦、内分泌等穴。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天枢、曲池、合谷等穴。 6.遵医嘱穴位贴敷。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2.中药熏洗(详见附录2)。

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

宜宾市第二中医医院 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 一、基本情况 自2014年5月至12月,我科应用“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护理住院患者共50例者平均住院日10天 辨证分型统计如下:1 .与《诊疗方案》一致的病例数50例:湿热下注证44例,脾虚气陷证3例,气滞血瘀证2例,风伤肠络证1例。 应用的主要辨证施护方法:疼痛评估、舒适的体位、放松疗法、观察肿物脱出情况、痔核回纳方法、观察出血情况、活动指导、皮肤护理等。 应用的主要中医护理技术:中药熏洗,中药直肠滴入,耳穴贴压,穴位贴敷。 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中医护理措施应用情况 1.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应用情况

2.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

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频率高的项目是中药熏洗和中药直肠滴入,其次是耳穴贴压。 分析其原因:1.中药熏洗和中药直肠滴入主要是根据患者的症状由主管医生中药直肠 滴入,责任护士指导患者进行中药熏洗,治疗效果明显,因此应用的主动性高。2.用物及操作方 法简单,临床易于实施。 (二)依从性和满意度分析 1.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 依从性较好的中医护理技术是耳穴压贴、穴位贴敷。分析其原 因:1.操作方法简单,无创伤、无痛苦,患者易于接受。 2 .对疼痛患者治疗效果明显。 护理满意度较高的中医护理技术是中药熏洗、中药直肠滴入。分析其原因:它能减轻便血、肿物脱出等不适症状,配合其他治疗有较好的效果,因此患者的护理满意 度也较高。 本次总结中,刮痧、穴位按摩的应用病例数较少,因此不做分析。

2.患者对健康指导的满意度 患者对健康指导的的满意度分为三个层次:①满意:42人(84% ; ②一般:8 人(16% ;不满意:0 人。 分析其原因:1.《方案》中健康指导内容清晰明确,便于护理人员掌握及临床应用。2.护理人员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加强了护患沟通,观察病情更加及时、细致,健康教育更加专业、统一,使患者感到护理人员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素养,从而赢得了患者的信任。 (三)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分为四个层次:①实用性较强:45 人(90% ;②实用性一般:5 人(10%。 分析其原因:1.《方案》对于每个疾病的常见症状护理、中医用药护理、健康指导等方面均给予了系统、明确的专业指导,使护理人员明确自己在各疾病中医专科护理中应该做什么、如何做,避免了以往工作的盲目性、随机性。2.《方案》中对各疾病常见症状适用的中医护理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对关键环节如:选穴、应用时间、观察要点等做了明确说明,使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更加规范、科学。3.系统规范的中医专科护理标准,对于提高年轻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中医临床护理服务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 .中医饮食调护未落实到位 临床中,大部分医院的营养食堂未能提供特色的中医辨证膳食, 具有中医特色的饮食调护局限在健康指导层面。 2.护理效果评价缺乏客观指标支撑 护理效果评价是由责任护士的主观认识及感受来进行评价,造成评价标准不一

(完整word版)骨痹(骨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骨关节炎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199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骨关节炎分类标准及2010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骨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 骨关节炎的诊断主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由于发病部位、症状、体征的不同,骨关节炎的分类标准分为:手骨关节炎分类标准、膝骨关节炎分类标准、髋骨关节炎分类标准。 (1)骨关节炎放射学病情分级标准(Kellgren和Lawrence法分5级)0级:正常。 Ⅰ级:关节间隙可疑变窄,可能有骨赘。 Ⅱ级:有明显的骨赘,关节间隙轻度变窄。 Ⅲ级:中等量骨赘,关节间隙变窄较明显,软骨下骨质轻度硬化改变,范围较小。 Ⅳ级:大量骨赘形成,可波及软骨面,关节间隙明显变窄,硬化改变极为明显,关节肥大及明显畸形。 (2)骨关节炎功能分级 Ⅰ级:可作各种活动。 Ⅱ级:中度受限,虽有1个或多个关节不适或活动受限,但仍可从事正常活动。 Ⅲ级:明显受限,只能生活自理,但不能从事一般活动。 Ⅳ级:卧床或坐卧,生活不能自理。 二、治疗方法 西药治疗 关节肿痛较甚时,根据《骨关节炎诊断和治疗指南》,可酌情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或糖皮质激素治疗,同时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和发病诱因。 运动康复 参考《骨关节炎的康复治疗》专家共识,康复治疗应个体化,可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体重、病变部位及程度选择慢走、水疗、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抬腿训练股四头肌、静蹲训练等合适的康复方法。 中医医疗技术

1.中药离子导入: 以制川乌、制草乌、透骨草、伸筋草等药物为处方,用50°左右白酒浸泡45天制成中药药液,将药液均匀涂抹于纱布衬垫,然后将纱布衬垫置于病变关节,经直流电感应电疗机离子导入治疗患处,1次/日,14天一疗程。 2.针法:根据病情选取最舒适的体位,辨证循经取穴或局部取血海、犊鼻、肾俞等10~20穴,随证施法,留针30分钟,1次/日,14天一疗程。 3.灸法:根据病情选取合适的体位,选取血海、犊鼻、肾俞、足三里等穴位随证加减,可使用艾灸盒,每次约5~15分钟,每日一次,14天一疗程。 4.药罐: 用3~5个火罐拔患处,每次留罐10~15min,1次/日,14天一疗程。 5.中药穴位贴敷: 以白芥子、延胡索等药物为处方,粉碎研末后加姜汁调匀做在专用贴敷膜上;根据病情选取双肾俞、关元、中脘等5~6个穴位。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取药贴于相应穴位,1~2h后取下,1次/日,14天一疗程。 6.针刀治疗:选取病变关节周围压痛点为治疗点,常规消毒铺巾,用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选择长短、大小相适应的针刀快速进入皮下,先做纵行剥离,再做横向摆动,术毕取刀后,用纱布压迫止血后输液贴覆盖术口48小时。5~7天一次,2次为一疗程。 7.推拿治疗:选择合适体位,先采用轻柔的?、按、拿、一指禅推等手法治疗以舒经通络;然后使用旋转复位扳法、斜扳法、拔伸松动等手法理筋整复;再局部选穴使用一指禅推、按、揉等手法治疗;最后根据病变部位使用拿法或拍法或擦法等不同的结束手法。每次10~15分钟,每日1次,10次一疗程。 8.膏方治疗:骨关节炎常在气候变化或劳累后易复发加重,对活动期病情控制后进入缓解期的骨关节炎患者,可采用补益肝肾、益气温阳的膏方作为后续治疗,增强患者体质,控制病情复发。 9.穴位注射治疗:以当归注射液或鹿瓜多肽注射液等药物,根据病情选取双肾俞、双足三里等2个穴位进行注射,每日或隔日1次,5~7次为1疗程。 三、疗效评价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1994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骨关节炎相关疗效判定标准,结合美国西部Ontario和McMaster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拟定。 (一)评价标准 西医疗效评估

中医外科护理学常规(常见病)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外科 胁痛 一、定义: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也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觉症状。 二、临床表现 1.肝郁气滞 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起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 2.肝郁脾虚 胁肋胀痛,精神抑郁或性情急躁,面色萎黄,大便溏薄,纳食减少,身困乏力,口淡乏味,脘腹痞胀,苔白,脉弦。 3.肝胆湿热 胁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4、瘀血阻络 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甚,胁肋下或见有癥块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脉沉弦。 5、肝阴不足 胁肋隐痛,悠悠不侏,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

眩,或两目干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 三、一般护理 1、按痛证的一般护理常规。 2、卧床休息,病室宜安静,病情缓解后可逐渐恢复正常活动。 3、(1)密切观察胁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因以及伴随症状以辨别实证和虚证。如胀痛且痛无定处,多属气滞;刺痛剧有定处,多属血瘀;隐痛不已,多属肝阴不足;阵发性绞痛,多为胆石症状。 (2)观察体温、肤色等变化,若寒战高热,上腹剧痛,腹肌紧张,呈板状腹,呕吐,便秘等症,提示可能有胆囊化脓、穿孔等并发症,立即报告医生,做好抢救或手术前准备工作。 四、临证护理 1、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或十宣放血;湿热重者遵医嘱针刺胆俞、阳陵泉、阴陵泉、三阴交。 2、疼痛重者可叩捶胆俞和肝俞;或吴茱萸、食盐各适量,炒热熨胁痛区,用于气郁胁痛。 3、黄疸复者遵医嘱针刺至阳、腕骨、阴陵泉;或耳穴压籽肝、胆十二指肠、神门等穴或给予茵陈、虎杖煎汤代茶饮。 4、大便燥结可用大黄汤灌肠。 5、呕吐重者遵医嘱针刺内关、中脘、足三里;或药物穴位注射。 6、胁痛伴恶寒发热或厥脱者应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复感风寒邪。

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

. 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气滞血瘀证:肛缘肿物突起,排便时可增大,有异物感,可有胀痛或坠痛,局部可触及硬性结节。舌紫暗,苔薄黄。 (二)湿热下注证:肛缘肿物隆起,灼热疼痛或局部有分泌物,便干或溏。舌质红,苔黄腻。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疼痛 1.观察疼痛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避免肛周挤压、牵拉。便后清洗肛周,使用柔软纸巾蘸干,防止皮肤破损,保持清洁干燥。 3.遵医嘱物理治疗,中频理疗取内关、合谷、承山、长强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交感、神门、大肠、直肠下段、肛门等穴。 5.遵医嘱中药熏洗。 6.遵医嘱中药药浴。 7.遵医嘱中药湿敷。 8.遵医嘱中药外敷。 (二)肛周肿胀 1.观察水肿程度、周围皮肤完整性,有无破损、出血等。

2.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避免久坐、久站。 . . 3.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 4.保持大便畅通,排便时勿久蹲及努挣。 5.遵医嘱物理疗法。 6.遵医嘱中药熏洗。 7.遵医嘱中药湿敷。 8.遵医嘱中药外敷。 (三)便秘 1.保持大便畅通,排便时勿久蹲及努挣。 2.晨起饮温开水不少于500ml,无糖尿病患者可饮蜂蜜水,每日饮水量2000ml以上。 3.腹部按摩。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大肠、小肠、直肠下段、三焦、内分泌等穴。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天枢、曲池、合谷等穴。 6.遵医嘱穴位贴敷。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 . 1.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2.中药熏洗(详见附录2)。 3.中药药浴(详见附录2)。 4.中药湿敷(详见附录2)。 5.中药外敷(详见附录2)。 6.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7.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8.腹部按摩(详见附录2)。 (三)围手术期的中医护理 1.遵医嘱中药熏洗。 2.排尿困难。 (1)协助患者采取舒适体位。 (2)热敷下腹部。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气海、关元、阴陵泉、三阴交等穴。(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脑、肾、膀胱、交感、神门、皮质下等穴。(5)遵医嘱药熨,取气海、关元、阴陵泉等穴。 (6)遵医嘱艾灸,取气海、关元、中极等穴。 (7)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神阙等穴。

中医护理方案

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伤肠络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舌质红,苔薄黄。 (二)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纳,肛门灼热,重坠不适。舌质红、苔黄腻。 ((三)气滞血瘀证: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内有血栓形成,肛缘水肿,触痛明显。舌质暗紫,苔白。 ((四)脾虚气陷证:肛L门松弛,似有便意,内痔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法回纳。便血色鲜或淡,伴头晕、气短、面色少华、神疲自汗、纳少、便溏等。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 便血 1、观察出血的色、质、量及伴随症状。若出现面色苍白、脉搏加快、血压下降、头晕、心慌等,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2、指导患者卧床休息,改变体位时宜缓慢,避免剧烈活动。 3.保持肛门及会阴部清洁。 4.遵医嘱给予中药熏洗。 (二)疼痛 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强度、伴随症状和持续时间。 2.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3.指导患者采用放松疗法,如缓慢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舒缓的音乐。 4.遵医啊穴位按摩:取足三里,承山等穴。 5.遵医啊耳穴贴压:取门、直肠、神门等穴。 6.遵医嘱中药熏洗。 (三)肿物脱出 1.观察脱出物的大小、颜色,脱出的痔核表面有无糜烂、分泌物、坏死。 2.急性发作期宜采取侧卧位休息。

3.出现痔核轻微脱出时,指导患者手指涂抹润滑油,轻轻将其回纳,回纳后 平卧休息20分钟:如发生嵌顿或突发血栓外痔,及时报告医生,协助处理。 4.遵医嘱中药煎洗。 5.遵医嘱中药外敷。 ((四) 便秘 1.观察排便的频次。 2.遵医属中药保留灌肠。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天枢、胃俞、足三里、中脘、支沟等穴。 4.遵医嘱艾灸:取气海、三阴交、足三里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直肠、大肠、脾、胃、皮质下等穴。 6.遵医嘱刮痧:刮背脊部膀胱经腰骶段,大肠俞刮至出痧:刮督脉腰阳关至长强至潮红或至出痧;刮肚脐两侧天枢、大横穴至出痧。 (五)肛周潮湿瘙痒 1.指导患者穿宽松清洁内衣,如有污染及时更换。 2.指导患者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勿抓挠瘙痒部位。 3.遵医嘱中药熏洗。 4.遵医囑中药外敷。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艾灸(详见附录2) 2.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3.穴贴压(详见附录2)。 4.中药保留灌肠(详见附录2) 5.中药熏洗(详见附录2)

67 肛肠科 痔病(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痔病(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1)症状:便血,色鲜红,手纸带血、滴血、射血;脱垂,便后肿物脱出肛外,轻度可自行还纳,中度需用手托回或休息后复位,重度下蹲、步行、咳嗽或喷嚏时脱出;肛门可伴坠胀、异物感、瘙痒、疼痛,粘液溢出。 (2)体征:肛检见齿线上下同一方位粘膜皮肤隆起,连成整体,质柔软,多位于3、7、11点处。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分会联合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 混合痔是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的相互融合。临床主要依靠症状、体征进行诊断,要点如下: (1)症状:出血、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肛门部软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2)体征: 肛门视诊:有无内痔脱出,肛周有无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性外痔及皮赘。必要时可行蹲位检查,观察脱出内痔的部位、大小和有无出血及痔黏膜有无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 肛管直肠指诊:I、Ⅱ度内痔指检时多无异常;对反复脱出的Ⅲ、Ⅳ度内痔,指检有时可触及齿状线上的纤维化痔组织。肛管直肠指诊可以排除肛门直肠肿瘤和其他疾病。 肛门直肠镜:可以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内痔表面黏膜有无出血、水肿、糜烂等。 (二)证候诊断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肛肠分会制定的中医肛肠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12年)。 1.风伤肠络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

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肾亏虚证:关节疼痛、肿胀、时轻时重、屈伸不利,或伴关节弹响,腰膝酸软,腰腿不利,屈伸运动时疼痛加剧;或伴关节变形,筋肉萎缩,形寒肢冷;或五心烦热、午后潮热。舌淡、或有瘀点、瘀斑,苔白或白腻。 (二)寒湿痹阻证:肢体、关节酸痛,或关节局部肿胀,屈伸不利,局部畏寒,皮色不红,触之不热,得热痛减,遇寒痛增,活动时疼痛加重;或伴腰膝酸软,四肢乏力;或纳食欠佳,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苔薄白或白滑。 (三)湿热阻络证:关节红肿热痛,活动不利,拒按,局部触之灼热。发热、口渴,烦闷不安;或伴腰膝酸软,四肢乏力,大便干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 (四)痰瘀互结证:曾有外伤史,或痹痛日久,关节刺痛、掣痛,或疼痛较剧,入夜尤甚,痛有定处;或伴肢体麻木,不可屈伸,反复发作,骨关节僵硬变形,关节及周围可见瘀色。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腻或黄腻。 (五)气血两虚证:关节酸沉,隐隐作痛,屈伸不利,肢体麻木、四肢乏力;或伴形体虚弱,面色无华,汗出畏寒,时感心悸,纳呆,尿多便溏。舌淡,苔薄白。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关节疼痛 1.评估疼痛的诱因、性质、部位、持续时间、躯体感觉、运动情况等,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保持患肢功能位。 做好生活能力及安全评估。3. 4.遵医嘱中药湿敷。 5.遵医嘱穴位贴敷。 (二)关节肿胀 1.评估肿胀的部位、持续时间、运动情况等。 2.寒、湿痹的患者可局部热敷,注意避免烫伤。 3.遵医嘱中药湿敷。 4.遵医嘱中药熏蒸。 5.遵医嘱中药外敷。 6.遵医嘱穴位贴敷。肩痹取曲池、肩髃、手三里等穴,膝痹取足三里、委中、阳陵泉等穴。 (三)屈伸不利 1.评估活动受限的范围、持续时间等,必要时采取安全防护措施,防止跌倒及其他意外发生。 2.遵医嘱中药涂药。 3.遵医嘱中药泡洗。

各科常见病精深中医护理_常规

中医科急症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1、接待患者,初步分诊。根据患者病情,送至抢救室或观察室,并立即通知医师。 2、做好输液、给药、配血、输血及相应准备。 3、急诊室环境 (1)环境清洁、舒适、安静,空气流通。 (2)根据病证性质,调节病室温湿度。 (3 ) 每日定时空气消毒。 4、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 (2)介绍就诊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5、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即刻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2)新入急诊室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连续3日。 (3)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留观患者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6、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7、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8、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注明执行时间。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2 )根据病情,给予正确体位。对烦躁不安患者加床栏或用约束带妥善约束,防止发生意外。 (3)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对疑似服毒、诊断不明的昏迷患者,按病情及时收集相应标本送检。 (4 )注意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5 )随时检查各种管道是否通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6 )对诊断不明的急腹痛患者禁用镇痛药物。 (7 )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8 )凡涉及法律纠纷的患者在抢救的同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9、遵医嘱准确给药,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10、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11、关心患者,做好情志护理。 12、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13、需急诊手术患者,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并通知手术室。 14、对转科、转院的垂危患者做好护送及交接工作。 15、预防院交叉感染 (1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 )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16、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

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伤肠络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舌质红,苔薄黄。 (二)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纳,肛门灼热,重坠不适。舌质红、苔黄腻。 (三)气滞血瘀证: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内有血栓形成,肛缘水肿,触痛明显。舌质暗紫,苔白。 (四)脾虚气陷证:肛门松弛,似有便意,内痔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法回纳。便血色鲜或淡,伴头晕、气短、面色少华、神疲自汗、纳少、便溏等。舌淡,苔薄白。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便血 1.观察出血的色、质、量及伴随症状。若出现面色苍白、脉搏加快、血压下降、头晕、心慌等,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2.指导患者卧床休息,改变体位时宜缓慢,避免剧烈活动。 3.保持肛门及会阴部清洁。 4.遵医嘱给予中药熏洗。 (二)疼痛 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强度、伴随症状和持续时间。

2.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3.指导患者采用放松疗法,如缓慢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舒缓的音乐。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承山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肛门、直肠、神门等穴。 6.遵医嘱中药熏洗。 (三)肿物脱出 1.观察脱出物的大小、颜色,脱出的痔核表面有无糜烂、分泌物、坏死。 2.急性发作期宜采取侧卧位休息。 3.出现痔核轻微脱出时,指导患者手指涂抹润滑油,轻轻将其回纳,回纳后平卧休息20分钟;如发生嵌顿或突发血栓外痔,及时报告医生,协助处理。 4.遵医嘱中药熏洗。 5.遵医嘱中药外敷。 (四)便秘 1.观察排便的频次。 2.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天枢、胃俞、足三里、中脘、支沟等穴。 4.遵医嘱艾灸:取气海、三阴交、足三里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直肠、大肠、脾、胃、皮质下等穴。

中医内科常见病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室环境 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种、病情、性别、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二、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三、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并记录。 2.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三天。 3.体温在37.5°C-38°C之间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三次,连续三天。 4.体温大于38.5°C以上者每日四次,体温正常后连续三天。 5.体温39°C以上者,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执行。 6.体温正常3日后,常规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2次或遵医嘱执行。 7.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常规每4小时测量一次,其中体温至少每日测量4次或遵医嘱 执行。 四、每日记录大便次数一次。 五、每周测量体重、血压各1次或遵医嘱执行。 六、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七、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八、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并配合治疗。 2.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九、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十、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 解。积极配合治疗。 十一、给药的护理,根据病情指导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十二、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十三、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十四、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种病的中医护理方案

19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目录 1、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2、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 3、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 4、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 5、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6、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 7、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 8、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 9、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 10、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11、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 12、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 13、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 14、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 15、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 16、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 17、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 18、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 19、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 附录:一、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二、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三、“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

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二)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舌淡苔白。 (三)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 (四)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 (五)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而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脱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胃脘疼痛 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指导患者卧床休息,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出现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3.遵医嘱穴位贴敷,隐痛取中脘、建里、神阙、关元等穴;胀痛取气海、天枢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气海、胃俞、合谷、足三里等穴。

胃脘痛的中医护理常规(仅供参考)

胃脘痛的中医护理常规 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胃,涉及肝,脾。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腹痛的部位,性质,时间,程度,疼痛有无规律性及饮食的关系。2饮食,生活习惯及既往史。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寒邪客胃证,饮食停滞证,肝气犯胃证,肝胃郁热证,瘀血停胃证,胃阴亏虚证,脾胃虚寒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胃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或呕血,黑便者,应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床活动。 2病情观察,做好记录 (1)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与寒热,饮食关系。 (2)注意呕吐物和大便的颜色,性状。 (3)胃痛突然加剧,或伴呕吐,寒热,或全腹硬满而疼痛拒按时,

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出现呕血或黑便,面色苍白,冷汗时出,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2)脾胃虚寒者或寒凝气滞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4饮食护理 (1)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 (2)戒烟酒,浓茶,咖啡。忌辛辣,肥甘之品。 5情志护理 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乐观情绪。 6临证(症)施护 (1)食滞胃痛着,暂时禁食:缓解后逐渐给予全流食或半流食。(2)胃痛发作可遵医嘱用针刺止痛。 (3)虚寒性胃痛着,遵医嘱热敷或药熨胃脘痛,或艾灸,或中药膏贴敷。 (4)呕血,黑便者按血证护理常规进行。 7 健康指导 (1)禁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了解患者饮食习惯,必要时推荐食谱,改善原有饮食。 (2)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保持乐观情绪。

混合痔的中医护理常规

混合痔的中医护理常规 概念:痔是直肠末端黏膜和肛管皮下的静脉丛发生扩大、曲张所形成的柔软团,向下滑脱成痔。以便血、肛门有肿物、坠胀、异物感或疼痛,伴有局部分泌物或瘙痒为主症。多因饮食不节,大便失调,久立久坐、负重远行、妊娠多产等所致。 临床表现: 1、风伤肠络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或有肛门瘙痒。舌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治宜祛风润燥,清热凉血。 2、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红、量较多,肛内肿物脱出,可自行回纳,肛门灼热。舌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止血。 3、气滞血瘀证: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肛缘有血栓、消肿,触痛明显。舌质暗红,舌苔白或黄,脉弦细涩。治宜理气、活血、化瘀。 4、脾虚气陷证:肛门坠胀,肛内肿物外脱,需手法复位,便血色红或淡红。可出现贫血,面色少华,头晕神疲,少气懒言,纳少便溏。舌淡胖,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脉弱。治宜健脾升提。 护理评估 1、患者的职业、饮食、排泄习惯及诱发因素。 2、排便有无疼痛、便血,便后有无肿块脱出等。

3、直肠检查结果。 4、心理社会状况。 5、辨证:风伤肠络证、湿热下注证、气滞血瘀证、脾虚气陷证。一般护理: 1、按肛肠科一般护理常规。 2、外痔伴发感染,或嵌顿、或突发血栓外痔应卧床休息;严重感染的内痔或术后患者应取侧卧位,以免创面受压,加重病情。 3、保持肛门部清洁,便后坐浴;急性外痔于发病24小时内宜冷敷,24小时后改为热敷。 4、观察痔核大小、是否脱出、糜烂、坏死及出血的量和色泽。若发现患者面色无华、少气懒言、脉象虚大,为大出血征兆,应立即报告医师,并配合救治。 5、暂不手术者,遵医嘱中药坐浴每日l-2次,后涂塞痔疮膏或痔疮锭。 6、排便后清洗肛门,换药前先坐浴。 临证施护: 1、便血量多时,及时建立静脉通道,做好输血准备。 2、痔核脱出时,应连续用中药热敷或25%硼酸甘油涂于肛门部,再加热敷,令其还纳。 3、气血瘀积疼痛者,可用艾灸肛周止痛。 4、便秘者可用甘油栓或开塞露塞肛,或遵医嘱予缓泻剂。 5、需手术的患者按肛肠科术前准备。 6、术后24小时后方可大便,排便时如痔核脱出,应及时还纳,

最新中医护理常规.pdf

《常见病护理常规》 目录 1、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2、中风病的护理常规 3、痿症病的护理常规 4、头痛病的护理常规 5、痫证病的护理常规 6、颤证病的护理常规 7、面瘫病的护理常规 8、眩晕病的护理常规 9、神昏护理常规 10、褥疮护理常规

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1、病室环境保持整洁、舒适、安静、安全。根据病证性质适当调节温湿度。 2、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床。适时向患者(及陪送家属)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 法,介绍作息时间、探视及相关制度,介绍科主任、护士长,主管医师、责任护士。 3、即刻测量入院时体重、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询问有无过敏史,记录在三测单 上,并通知医师。 4、一般患者测体温、脉搏、呼吸、每日1次,若体温37.5℃(含37.5℃)以上者,改为 每日4次,体温39℃(含39℃)以上者改为每4小时1次,病危、病重患者测体温、脉搏、呼吸每4小时一次。或遵医嘱执行。每日记录二便次数1次,每周测体重及血压1次,或遵医嘱执行,并记录在三测单上。 5、专业护士根据首诊记录,作有关的健康、卫生宣教,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和保健知 识有一定了解,以积极配合。 6、需书写护理病历者,及时了解病情,准确、按时完成各项记录。 7、按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8、24小时留取三大常规(血、尿、便)标本送检。 9、凡做各种辅助检查,一般病人由护工护送,病危、病重病人由医护人员共同护送到相关 科室检查。 10、重危患者按医嘱须行特别护理者,应制定护理计划,认真实施,做好特护记录,并床 头交接班。 11、经常巡视,及时了解、发现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护理问题, 及时实施相应护理措施。 12、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生命体征,舌脉象等变化。若发现病情突变,可先行应 急处理,及时报告医师,并积极配合抢救。 13、按医嘱给予饮食,掌握饮食宜忌,并指导患者执行。 14、按医嘱准确给药,做到发药到口,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与反应。并向患者做好与药 物有关知识的宣教,以取得配合。 15、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预防院内交叉感染。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16、做好卫生宣教和出院健康指导,并征求意见。

中医内科常见病护理常规分析

------------------------------------------------------------精品文档-------------------------------------------------------- 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室环境 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种、病情、性别、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二、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三、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并记录。 2.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三天。 3.体温在37.5°C-38°C之间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三次,连续三天。 4.体温大于38.5°C以上者每日四次,体温正常后连续三天。 5.体温39°C以上者,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执行。 6.体温正常3日后,常规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2次或遵医嘱执行。 7.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常规每4小时测量一次,其中体温至少每日测量4次或遵医嘱执行。 四、每日记录大便次数一次。 五、每周测量体重、血压各1次或遵医嘱执行。 六、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七、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八、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2.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九、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十、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十一、给药的护理,根据病情指导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十二、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十三、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十四、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痔疮护理常规

痔疮护理常规 痔是直肠末端粘膜和肛管皮下的静脉丛发生扩大、曲张所形成的柔软的静脉团,向下滑脱成痔。以便血、肛门有肿物、坠胀感、异物感或疼痛、伴有局部分泌物或瘙痒为主证。多因饮食不节,大便失调、久坐久立、负重远行,妊娠多产等所致。临床辨证分为风伤肠络、湿热下注、脾虚气陷、气滞血瘀等证型。根据痔发部位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 1、按肛肠科一般护理常规。 2、外痔伴发感染,或嵌顿、或突发血栓外痔应卧床休息;严重感染的内痔或术后患者应取侧卧位,以免创面受压,加重病情。 3、保持肛门部清洁,便后坐浴;急性外痔于发病24小时内宜冷敷,24小时后改为热敷。 4、观察痔核大小、是否脱出、糜烂、坏死及出血的量和色泽。若发现患者面色无华、少气懒言、脉象虚大,为大出血征兆,应立即报告医师,并配合救治。 5、暂不手术者,遵医嘱中药坐浴每日l-2次,后涂塞痔疮膏或痔疮锭。 6、排便后清洗肛门,换药前先坐浴。 7、临证施护: (1)便血量多时,及时建立静脉通道,做好输血准备。 (2)痔核脱出时,应连续用中药热敷或25 %硼酸甘油涂于肛

门部,再加热敷,令其还纳。 (3)气血瘀积疼痛者,可用艾灸肛周止痛。 (4)便秘者可用甘油栓或开塞露塞肛,或遵医嘱予缓泻剂。 (5)需手术的患者按肛肠科术前准备。 (6)术后24小时后方可大便,排便时如痔核脱出,应及时还纳,发生嵌顿者,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7)施行注射疗法后当日忌下蹲,排大便时避免时间过长,勿过多活动。 (8)结扎术后勿拖拉留于肛门外之结扎线残端,以免引起出血。注意观察有无便后出血,有出血者应检查扎线是否牢固或过紧。痔核脱落过早而出现伤口渗血,可用止血粉纱条塞人肛门压迫止血,遵医嘱肌注止血药。若痔核脱落后,出现动脉波动性大出血,应立即报告医师,行紧急救治。 (9)术后出现大便出血呈喷射状,或患者感下腹胀痛、有便意、头晕乏力、心悸口渴、面色胱白、额上汗出、脉细数而弱者,为有术后大出血。应立即报告医师,同时作好抢救准备。(10)术后排尿困难者,下腹部热敷、或按摩、或诱导法促其排尿,非局麻者平卧6小时后采用患者习惯的姿势排尿,或行导尿术。 8、饮食以营养丰富,易消化为宜,忌辛辣香燥等刺激食品,戒烟酒,多食新鲜水果、蔬菜。气滞血瘀者给补中益气温阳之品;脾虚气陷者忌酸冷食物,宜进食温补食物。

常见病中医护理

咳嗽 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肺,涉及脾、肾。呼吸道感染、急性及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脓肿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咳嗽的声音、时间、性质及伴随症状。 2.咯痰的性状、颜色和气味。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风寒束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伤肺证、痰热壅肺证、肝火犯肺证、痰湿蕴肺证、阴亏虚证、肺气亏虚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⑴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⑵咳嗽严重者卧床休息,痰多者取侧卧位,经常变换体位,将痰排出,必要时协助翻身拍背。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⑴注意观察咳嗽声音、时间、性质、节律和咯出痰的性状、颜色气味等特征,以及有无恶寒发热、紫绀、汗出等伴随症状。 ⑵胸痛气促、久咳、痰中带血,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⑶痰呈黄绿色脓性痰,或大咯血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⑷年老久病,痰不易咯出,出现体温骤降、汗出、尿少、头昏、心悸、嗜睡、四肢不温等脱证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⑴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⑵风寒、阳虚者中药宜热服,药后加盖衣被,以助微微汗出。 4.饮食护理 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之品,忌肥甘、油腻、煎炸、辛辣刺激性饮食及烟酒。 ⑵风热、燥邪犯肺咳嗽宜食清热润肺化痰之品。 ⑶肺肾阴虚咳嗽宜食生津、润肺、止咳之品。 5.情志护理 保持精神愉快,对久咳不愈和肝火犯肺咳嗽的患者,做好,隋志调护,避免精神刺激,学会自我调节。 6.临证(症)施护

⑴风寒束肺咳甚者,遵医嘱给予背部拔火罐或镇咳药。 ⑵风热、燥邪犯肺咳嗽,干咳少痰、黏稠难咯,遵医嘱用中药雾化吸人。 三、健康指导 1、鼓励患者适当户外活动,平时注意身体锻炼,以增强体质,改善肺功能。 2、注意四时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注意寒暖,预防感冒。 水臌 因肝脾受伤,疏运失常,气血交阻,水气内停所致。以腹满胀大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肝、脾,久则及肾。肝硬化、结核性腹膜炎、腹腔肿瘤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腹部的形态、腹围、体重。 2.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以及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气滞湿阻证、寒湿困脾证、湿热蕴结证、肝脾血瘀证、肝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⑴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⑵疑似传染性疾病者,执行消化道隔离。 ⑶重症患者宜卧床休养;因腹胀而致呼吸困难者,可取半坐卧位。轻者可适当活动。 ⑷脾肾阳虚者,宜住向阳病室。 ⑸对长期卧床和重症行动不便患者,应加强皮肤护理。 ⑹每日记录出入量。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⑴注意观察神志、腹部形态、尿量及喘促、出血、呼吸、气味等情况。 ⑵骤然大量吐血、便血或神昏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⑶出现烦躁失眠或静卧嗜睡、语无伦次、神昏谵语等肝昏迷之先兆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⑷出现腹大如瓮、脉络怒张、脐心突出、下痢频繁、四肢消瘦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⑴中药汤剂浓煎温服,寒湿困脾者趁热服用,湿热蕴结者凉服,服药后观察效果和反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