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氧运动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心排血量及相关参数的影响

有氧运动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心排血量及相关参数的影响

有氧运动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心排血量及相关参数的影响
有氧运动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心排血量及相关参数的影响

有氧运动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心排血量及相关参数的影响

目的分析并探讨有氧运动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心排血量及相关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12月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进行有氧运动康复,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护理,对比心功能、运动耐量改善情况。结果经治疗护理,观察组的左室射血分数与对照组相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6 min步行距离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有氧运动康复,对改善其心功能、提高其运动耐量作用明显,值得在临床中广泛运用。

标签:有氧运动康复;慢性心力衰竭;运动心排血量;相关参数;影响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心血管治疗水平有所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有所增加。慢性心力衰竭(CHF)的医学临床定义主要是指心脏不能搏出同静脉回流及身体组织代谢所需相称的血液供应,因此产生的一系列不适或影响生命健康的病状及体征[1]。对慢性心力衰竭主要是采用药物与运动康复治疗,以降低心肌缺血、缺氧加重、心率增快、心电不稳等情况的发生。近年来,研究显示中度有氧运动可使慢性心衰患者心肺耐力增强,更有利于患者的心功能恢复[2]。此次研究为分析并探讨有氧运动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心排血量及相关参数的影响,选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进行分组讨论,详文见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6年1月~12月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女22例,男18例,年龄35~79岁,平均(60±1.5)岁;NYHA 分级:Ⅲ级16例,Ⅱ级24例.对照组女23例,男17例,年龄37~79岁,平均(61±1.5)岁;NYHA分级:Ⅲ级19例,Ⅱ级21例。排除急性全身性疾病、发热、近期栓塞、活动性心肌炎等不适宜康复运动患者。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B-受体阻断剂+地高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的常规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进行有氧运动康复,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1)步行训练,指导患者适量的步行,从5~10 min逐步加强运动量,最开始运动时,每运动2 min休息1 min,慢慢的增加运动时间;(2)随着患者临床症状的好转,逐渐增加患者的活动时间以及强度,可以适当的协助患者进行健其他训练,将简单运动方式转变成耐力性运动,比如慢跑、骑自行车、打排球等运动,保持运动时间适中,减少因长时间运动增加患者的心脏负荷,每周训练最多不超过5次;(3)在指导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训练期间,特别要强调患者个体化原则,全面了解患者的心功

有氧运动的好处

常见的有氧运动项目有:步行、慢跑、滑冰、游泳、骑自行车、打太极拳、跳健身舞、做韵律操等等。有氧运动特点是强度低、有节奏、不中断和持续,时间长。同举重、赛跑、跳高、跳远、投掷等具有爆发性的非有氧运动相比较,有氧运动是一种恒常运动,是持续5分钟以上还有余力的运动。 【有氧运动的好处】 有氧运动的目的在于增强心肺耐力。在运动时,由于肌肉收缩而需要大量养分和氧气,心脏的收缩次数便增加,而且每次压送出的血液量也较平常为多,同时,氧气的需求量亦增加,呼吸次数比正常为多,肺部的收张程度也较大。所以当运动持续,肌肉长时间收缩,心肺就必须努力地供应氧气分给肌肉,以及运走肌肉中的废物。而这持续性的需求,可提高心肺的耐力。当心肺耐力增加了,身体就可从事更长时间或更高强度的运动,而且较不易疲劳。 汽油的燃烧离不开氧气,所以我们也可以把发动机的工作称为有氧运动。同样,人类在运动中也要燃烧燃料,人类的“燃料”是糖类、蛋白质和脂肪。人类的这些“燃料”都储存在人体的细胞中,当你运动时,就会消耗这些“燃料”以获得动力。 与发动机燃烧汽油一样,人类在燃烧“燃料”(即氧化)的时候也需要氧气助燃。人们在运动时大口大口地呼吸,使空气中的氧气通过肺泡进入到血液循环系统之中,然后随着动脉血流向全身的组织细胞中,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低强度、长时间的运动,基本上都是有氧运动,比如,走步、慢跑、长距离慢速游泳、骑自行车、跳舞等。有氧运动能够有效地锻炼心、肺等器官,能改善心血管和肺的功能。 人在利用氧气的过程中,有一个相当大的时间差,这个时间差就决定了剧烈的、短时间的运动成为了无氧运动。而当你运动的时间足够长时,氧气已经溶入到细跑中,身体内的葡萄糖得到了充分的“燃烧”,从而转化为新的能量,这样的运动就是有氧运动。 有氧运动需要大量呼吸空气,对心、肺是很好的锻炼,可以增强肺活量和心脏功能。 长期坚持有氧运动能增加体内血红蛋白的数量,提高机体抵抗力,抗衰老,增强大脑皮层的工作效率和心肺功能,增加脂肪消耗,防止动脉硬化,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减肥者如果在合理安排食物的同时,结合有氧运动,不仅减肥能成功,并且减肥后的体重也会得到巩固。有氧运动对于脑力劳动者也是非常有益的。另外,有氧运动还具备恢复体能的功效。 Ⅱ型糖尿病患者、肥胖症患者以及脂肪肝患者,一定要做有氧运动,患有心律不齐、心脑动脉血管硬化的人,以及年龄大的人,也都应该做有氧运动。如果是为了强壮肌肉、健美体形,预防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以及骨质疏松、骨质软化的人,应当做无氧运动。 【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

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心力衰竭是各种诱因导致的心血管疾病心脏病的最终结果。目前康复治疗和康复运动因安全有效、简便易行成为慢性心衰治疗的核心内容,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就慢性心力衰竭的康复治疗进行总结,从康复运动的作用机制、具体康复运动方法以及结果评价等几方面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康复治疗进行探讨,为康复治疗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标签: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作用机制;运动方法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不规律饮食、吸烟酗酒等因素共同导致了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上升,加之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加,进一步导致了心血管疾病的频发[1]。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相关心脏病共同最终的结果,发病率高达1.5%~2.0%,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死亡人数在过去40年增长了6倍,且医疗费用比较高,临床症状复杂,尤其多发于老年人,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酗酒等[2]。心衰典型症状为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并且在活动时加重,因此心衰患者一般表现为疲劳、气促以及生活和工作能力的下降,为患者和家庭均带来沉重经济负担。BurchGE[3]及KavanaughT[4]等学者研究发现,康复运动可以用于慢性心衰患者的康复治疗,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并于1990年提出了慢性心衰患者运动疗法[5]。限制活动具有降低心衰患者的周围血管阻力,降低肾上腺素动能的活动的优势,然而,长期卧床可导致患者远期运动耐量降低,此外还能够诱发各种并发症,如褥疮、静脉血栓以及肌肉萎缩和肺栓塞等。ACEI或ARB等药物的治疗对心衰有一定疗效,可短期控制心衰症状,然而对患者的预后依然没有较好的改善效果。 康复运动因其安全可靠,简单易行,且可有效降低治疗的费用,在慢性心力衰竭患治疗过程中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日益成为心脏康复计划的核心内容。本文再次就康复运动从康复运动的作用机制、具体康复运动方法以及结果评价等几方面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康复治疗进行探讨,具体如下。 1 康复运动的作用及机制 心衰的发病机制主要为心室重塑,与RMS系统及SNS系统的激活以及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等有关[1]。赖少伟[1]等人通过对中医康复运动疗法相关文献检测,明确了其对慢性心衰治疗具有明显改善作用。此外黄秀霞[6]等人研究发现,运动康复路径能够通过提高老年患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善患者的心功能,进而提高患者运动耐力,促进康复。另一方面,金娟[7]等人研究发现,运动康复能够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认知功能。并且,王升芹[8]通过对心衰大鼠模型研究发现,长期有氧运动能够改善心衰大鼠的左心功能和运动耐受能力。 具体康复运动的作用机制可总结如下:①外周效应:改善机体对氧的摄取、利用能力,改善血流动力学的功能;②心脏:增加心搏量,提高冠脉血流量、心脏射血分数,保持心脏电稳定性;③其他:促进机体脂肪及糖代谢,改善血脂,

运动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影响

运动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8-11-09T15:42:08.463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第14期作者:朱莉亚 [导读] 平均动脉压及心率上明显优于A组,P<0.05,差异具有明显统计意义。结论:在老年慢性心衰患者护理期间加入运动康复护理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有利于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朱莉亚 (江苏省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泰州225321) 【摘要】目的:分析与讨论运动康复护理在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治疗中发挥的作用与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接诊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资料12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患者60例,A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而B组患者在A组患者的基础上额外接受运动康复护理。将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后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A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低于B组,B组患者在接受运动康复护理后的射血分数、平均动脉压及心率上明显优于A组,P<0.05,差异具有明显统计意义。结论:在老年慢性心衰患者护理期间加入运动康复护理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有利于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关键词】运动康复护理;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影响 慢性心衰是一种相当常见的疾病,尤其老年群体发病率极高。该疾病最大的特点在于患者的体力活动会受到明显的影响,这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而护理人员需要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增加适量的运动训练。研究表明,合适的运动康复训练可有效帮助恢复患者的心功能,帮助患者维持体力,提高生活质量。运动康复护理对于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治疗也能发挥积极有效地作用,基于此,本文对运动康复护理的效果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接诊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资料120例,展开详细的分析。选择的研究对象基本情况见下表所示,P>0.05,差异不具有明显统计意义。 表1 A、B组患者基本情况统计对比表 1.2方法 A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B组患者在A组患者的基础上额外接受运动康复护理,结合每位患者的实际身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心功能Ⅱ级:在患者住院期间,根据其实际情况制定规律的作息时间,指导患者每日要进行适当的运动,如1km内的慢跑、散步等,鼓励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自行穿衣、洗漱等。心功能Ⅲ级:根据患者情况制定合理的作息,考虑其治疗及恢复的情况安排合适的康复运动,让患者尝试从练习站立开始,缓慢移动脚步,再到慢走,建议每次运动的时间为15min,每日3次。当患者在适量运动后,建议患者进行自主行走,并自行完成饮食过程、大小便等。心功能Ⅳ级:注意患者保持卧床休息,定时帮助为患者按摩关节及肌肉,需要时帮助患者翻身,对此类患者的运动康复建议主要是鼓励患者进行肢体太高动作,每次大约10min,一天2次,当患者的身体逐渐好转时,应该循序渐进进行康复练习,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灵活改变运动康复训练的内容。 1.3评价指标 将患者接受护理后的疗效分为3类:效果明显,患者日常生活可以自理,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有效,患者生活部分可自理,心功能有所好转;无效,护理前后患者心功能无变化。此外,将患者在接受护理前后的射血分数、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做对比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进行t检验。P<0.05,差异具有明显统计意义。 2结果 2.1患者护理效果对比 从表2的对比数据中,可见A组患者与B组患者的数据相比,A组患者在效果显著及总有效率上明显低于B组,P<0.05,差异具有明显统计意义。

03---09年运动生理各章试题

绪论 1.兴奋性 2.应激性 3.适应性07 4.生物节律 基础篇 第一章骨骼肌机能 1.静息电位 2.动作电位03 3.肌电图05、07 4.兴奋--收缩藕联 5.向心收缩 6.等长收缩 7.离心收缩 8.等动收缩09 9.运动单位 10.运动单位动员 简答 1.简述骨骼肌兴奋--收缩藕联机理。 2.简述骨骼肌不同收缩形式的力量比较。 论述 1.试述肌纤维类型与运动实践的关系04 2.试述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机能及代谢特征。 3.试述骨骼肌收缩机制与收缩速度和力量的关系。 第二章血液 1.红细胞比容03 2.渗透压04 3.碱贮备 论述 1.机体在运动中如何调节酸碱平衡?(03大概) 2.试述如何有血红蛋白指标指导运动实践。 3.简述血红蛋白在体育训练中的应用。08

第三章循环机能 1.心动周期03 2.心音03 3.心输出量 4.射血分数04 5.心指数心 6.力储备04 7.心电图 8.血压 9.动脉脉搏 10.减压反射05 11.运动性心脏肥大03 简答 1.形成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哪些?03 2.简述长期体育锻炼对心血管系统有何影响。07 3.简述正常情况下心脏兴奋传导的途径 论述 1.试述有氧耐力与循环机能的关系。 第四章呼吸机能 1.肺活量 2.肺泡通气量09 3.最大通气量05 4.氧脉搏04、07 5.最大肺通气量 简答 1.氧离曲线的特点及影响因素。05 2.氧离曲线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并以运动实践阐述。

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 1.基础代谢 2.基础代谢率03 3.氧热价04 4.呼吸商 5.代谢当量 简答 1.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06 2.简述人体运动时是如何进行供能的? 第六章肾脏机能 1.运动性蛋白尿07 2.运动性血尿 第八章 1肌梭05 2.腱梭 3.牵张反射 4.状态反射5.翻正反射 6.旋转运动反射 7.直线运动反射 简答 1.牵张反射的分类和意义。06 2.翻正反射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09

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应用运动康复护理的观察

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应用运动康复护理的观察 目的探索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应用运动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运动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压、心率、射血分数。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压、心率、射血分数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康复护理在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中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标签:老年慢性心衰;运动;运动康复护理;观察 慢性心衰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好发人群为老年患者,其可导致患者活动受限,运动耐受量降低,且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本文旨在探索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应用运动康复护理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72.98±2.71)岁;高血压心脏病15例,冠心病12例,心肌病13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61~83岁,平均年龄(73.59±1.19)岁;高血压心脏病16例,冠心病13例,心肌病11例。两组患者各项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其中包括:(1)嘱咐患者绝对的卧床休息,且对患者进行用药护理。(2)心理护理:大部分慢性心衰患者容易出现的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此时,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沟通,告知患者慢性心衰的相关知识,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耐心回答患者所提出的问题,并给予患者多方面的关心以及爱护,使患者感受到安全感和亲切感,同时和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运动康复护理,根据患者心衰程度,分别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具体如下。 (1)对于Ⅳ级心功能患者护理,患者入院后,嘱咐患者绝对的卧床休息,协助患者完成日常生活,比如翻身、进食、洗漱等。同时护理人员需每日为患者进行各关节被动运动训练,4次/d,5~10 min/次,待患者病情逐渐恢复时,可鼓励患者主动进行关节运动,随后可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进行下床训练,根据患者的病情增加运动量和运动时间。

心力衰竭中医康复指南

心力衰竭中医康复指南 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脏病的终末阶段,为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目前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心力衰竭是导致心力衰竭的第一位病因。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心室重塑。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活化在心肌重塑中起关键作用,阻断促进心肌重构因子,阻止甚至逆转心室重构是治疗CHF并降低其病死率最有效的途径。应用神经内分泌拮抗剂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D,β一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等治疗,临床中成功地降低心衰死亡率和病残率,延缓了病情的发展。尽管如此,心力衰竭仍有很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中医药在防治心力衰竭方而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的疗效,历代医家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特别是在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防止病情反复方面,显示着良好的疗效。 中医病名溯源 心衰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心脉“气力衰竭”,心体受损,心阳鼓动无力,血液循行不畅,不能濡养周身,逐渐引起脏腑功能失调,甚至脏腑功能衰竭的一类危重症候群。临床上以心悸怔忡、喘促、水肿、瘀血、尿少等为主要表现。 古代中医即有心衰之病名,始见于唐?孙思邈《备急千

金药方?心脏门》,该书载“心衰则伏。”宋《圣济总录?心脏门》中有“心衰则健忘”;《医参》中亦有“心主脉,爪甲不华,则心衰矣。”《内经》虽无心衰病名,但有诸多关于心衰临床表现及病机的论述,并名之曰“水”。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曰:“颈脉动,喘疾咳,曰水……足胫肿曰水。”《素问?逆调论》亦曾问及:“人有逆气不得卧而喘者,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卧,卧而喘者,皆何脏使然?”此文所明心衰呼吸困难的种种表现,与美国心脏学会NYHA的心功能分级有极为相似的描述。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明确提出“心水”之名,从其症候表现看,即是今之心衰。如“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又如“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另如《丹溪手镜?肿胀》指出:“短气不得卧为心水”。《石室秘录?喘病治法》道:“人有气喘不得卧,吐痰如泉涌者,舌不燥而喘不甚,一卧则喘”是对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的论述;关于心衰心悸怔忡的症状,《杂病源流犀烛》云“怔忡……或由水饮停于心下,水气乘心”。古人对全心衰亦有论述,如《圣济总录》“若患此疾,肿亦不常定,或先手足面目浮肿,或先腰肋微肿,或先手足小肿,其侯或消或甚,三五日稍愈,或三无日再发,亦以小便通涩为侯,积渐变成洪肿……此由肺胀甚,即喘如牛吼,坐卧行立不得,或中夜后

护理指导下的高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训练

护理指导下的高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训练 发表时间:2015-10-15T13:40:19.810Z 来源:《中医学报》2015年6月第30卷供稿作者:殷容光 [导读] 解放军总医院高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可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运动康复训练。 殷容光 解放军总医院北京 100853 【摘要】目的:探讨高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运动康复训练的可能性及疗效。方法:选择45例高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和干预组(23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行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运动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并评估其生活质量的差异、再入院率及死亡率。结果:随访12个月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的LVEF、LVEDd及NT-proBNP明显改善(P<0.05)。两组的死亡率无明显差异,但干预组的再入院率及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可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运动康复训练。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6-0377-01 本文对23例高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护理指导下的运动康复训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的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收治的高龄老年慢性充血性衰竭(CHF)患者45例。入选标准:入院时NYHA分级为4级;年龄>75岁;心力衰竭症状稳定>1个月;说话时不伴有呼吸困难;呼吸频率<30次/min;静息心率<110次/min;中度乏力以下,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周内出现进行性运动耐量下降或者运动或静息时出现呼吸困难;3周内发生心肌梗死;未控制的糖尿病;急性全身疾病或发热;近期心脑血管事件;血栓性静脉炎;活动性心肌炎或心包炎;中重度主动脉瓣狭窄;需要外科手术的返流性心瓣膜病;新发生的心房纤颤。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常规治疗组(后简称对照组)和常规治疗基础上护理康复干预组(后简称干预组)。其中常规治疗组22例,除药物治疗外不给予其它干预,但记录其日常运动锻炼情况。常规治疗基础上护理干预组23例,给予药物治疗+运动康复训练。 1.2 运动训练计划,按以下4个阶段逐步进行 第一阶段(1周)—通气及床上被动活动训练:通气训练包括腹式呼吸及放松疗法;被动运动方式活动各关节( 如肩、肘、膝关节等)。以上训练每次5~10 min,每日4 次,但不应有疲劳感。 第二阶段(1周)—床上主动活动训练:初期进行不抗阻的简单卧位四肢活动,后期过渡到坐位主动活动,活动时心率增加不超过10-15次/分,活动时间为30min/天,每周3-5次。 第三阶段(2周)—床下主动活动训练:包括立位及坐位的通气训练,床边肢体伸展训练及床边慢走训练,活动时心率增加不超过10-15次/分,活动时间为30min/天,每周3-5次。 第四阶段(1-12月)—户外有氧训练:主要为室外的缓慢步行,50-500米/天,前期可在陪护人员的帮助下完成,后期尽量由患者自主完成。部份患者由于自身疾病原因,不能完成此阶段的训练。 1.3 运动训练的指导与质量控制 第一、二阶段患者多处于住院期间,由受过专业培训的心脏内科护师进行通气训练、被动及主动活动训练。第三、四阶段患者多于居家治疗,由责任护师电话随访,指导其训练计划,患者采用Borg量表(6~20分)来进行自我疲劳评分。每次训练要求患者达到13~15分。 1.4 效果评价指标: 基线期指标:左室舒张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NT-proBNP水平、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 (MLHFQ)。 随访末期指标(12个月):左室舒张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6min步行试验、NT-proBNP水平、再住院率及死亡率。 1.5 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值用均值±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 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基线期人口资料与心功能比较: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NT-proBNP等方面无差异(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等评价指标的比较(表2):干预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6min步行距离、NT-proBNP水平及MLHFQ 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但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两组前相比无差别(P=0.317)。 2.3 干预组的再住院率为17.4%,明显低于对照组27.3%(P<0.01)。但两组间平均住院天数、死亡率并无差别(P>0.05)。 3 讨论 现代医学揭示出,适当的运动不仅改善人体运动器官的功能,而且对于心血管、呼吸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均有积极的影响,并可增强机体免疫力。本研究的观察对象为老年高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初期的运动训练均在有心电监护下进行,每次活动前后均记录心率、血压及描记心电图,记录健身运动前后及晨起的心率和血压变化,食欲和睡眠情况等,并随时询问患者的主观感觉并观察其客观表现。后期的

有氧运动的最佳强度及方法

有氧运动的最佳强度及方法 每天适当的进行一些有氧运动可以有效的增强我们自身的身体素质,有氧运动对于我们身体好处是非常多的,我们也可以适当的做一些有氧运动,这样可以减少我们出现疾病的几率,可能我们大家很多人对于有氧运动的最佳强度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有氧运动的最佳强度及方法吧。 1.瑜伽法 对初学者来说,这种古老的锻练身体方法,可能较为复杂及神秘,但如果适当练习,每星期做3~4次瑜珈,会对你的身体有莫大的好处,包括强健肌肉,增加灵活性、改善姿态及保持体态苗条。 2.游泳

游泳时在水中行走,增加身体的阻力。如何快速减肥不反弹美国运动心理学专家提出了一种运动,并给这种运动起了一个有趣的名字,叫做“在泥泞中冲浪”,这个方法听起来很容易做到,但尝试之后就会发现,要完成这项运动,付出的艰辛远远多于通常的那些健身方法,因为人体在水中受到的阻力是在空气中的 12-15倍。可以让身体消耗更多的热量。 3.饭后竞走 晚饭一小时以后竞走,很多人都知道跑步是有效的减肥方法,但是有一个人能坚持那,一般人都很难坚持,那么不妨用竞走来代替慢跑,竞走也是有技巧的,大家不要把他当成是散步,散步的减肥效果是有限的,竞走的速度其实可以等同慢跑,而他减肥的效果确实比慢跑还好 4.转呼啦圈

转呼啦圈可是消耗脂肪和卡路里的一大攻略。你可以选择一个成人尺寸的呼啦圈(它们的质量和尺寸比孩子用的大些,这样就比较容易旋转了)。呼啦圈可以到你的胸部那么这个尺寸就刚合适。 不需要变着花样转,保持在腰间转动呼啦圈就可以了。开始时,双脚前后站着,把身体的重量前后甩动(与绕圈甩动不同)。第一次没做到很好也不用担心,你依然在消耗卡路里,何况每次转动时会越发熟练。 以上内容为我们介绍了有氧运动的最佳强度及方法,相信大家对此都已经有了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一些必要的锻炼,有氧运动时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我们一定要在以后的生活中多加锻炼。

有氧训练计划

一:有氧训练计划:心肺功能训练跑步 每周2次,每次20-30分钟,距离3-5公里 二:力量训练计划:(强度根据自身情况来掌握) 1. 跳绳热身10分钟 2. 伸展伸展 3. 哑铃练习每周7次 4.(次)是指你勉强能完成的数量!(根据次数选择重量) 第一天腿部训练日 (高强度的腿部训练,有利于激素的分泌) 哑铃深蹲 10-15RM(次) x3 组 哑铃直腿硬拉 10-15RM 哑铃剪蹲 10-15RM 第二天胸部训练 哑铃推胸 10-12RM (次) x3 哑铃阔胸 10-12RM 哑铃飞鸟 10-12RM 第三天背部训练 哑铃单臂划船: 8-12RM (次) x3 哑铃屈腿硬拉: 8-10RM

哑铃俯身划船: 8-12RM 第四天肩部训练日 坐姿哑铃推举 10-12RM (次) x3 立姿哑铃侧平举 10-12RM 直立哑铃划船 10-12RM 第五天2头训练日 坐姿哑铃交替弯举 8-12RM (次) x3 哑铃锤式弯举 8-12RM 外旋哑铃弯举 8-12RM 第六天3头训练日 单臂哑铃颈后臂屈伸 8-12RM (次) x3 哑铃俯身臂屈伸 8-12RM 窄握俯卧撑 10-15RM 第七天腹训练日 仰卧起坐 15-20RM(次) x3 仰卧举腿 15-20RM 转体仰卧起坐 12-15RM 两头起 12-15RM

"RM"是英文"repetition maximum"的缩写,中文译义是"最大重复值"。如"6~12RM"所表达的就是"最多能重复6~12次的重量"。 有氧运动方法 有氧运动是增强人体吸入与使用氧气的耐久运动。它的运动特点是负荷量轻、有节律感、持续时间长。运动医学测定,有氧运动适宜的运动负荷为每周4~5次,每次持续20~30分钟,运动时心率为120~135次/分。自我抗力是人体肌群处于静态性对峙的肌力抗衡,也是简便易练的有氧运动项目之一。它不受性别、场地、器械的制约。采用徒手定位的肌肉抗力练习,无运动创伤之忧,成为静力训练中加速血流,促进代谢,舒筋活络的健身方法。以下介绍几组简易的不同体位的自我抗力练习,可选做学练。 掌指练习 方法:两掌胸前合拢,五指分开,指腹相对。两手第一指腹相互作抗力推进,两掌缓张,呈“爪”形静态抗力10~12秒,重复7~8次。 效应:增强指部展肌和桡侧腕短伸肌肌力。 提示:指腹互推时,均需适量抗力,递增抗衡强度。

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运动康复训练后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变研究

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运动康复训练后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变研究 发表时间:2019-07-26T09:26:05.343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5期作者:田蓉 [导读] 在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运动康复训练,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还可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护理效果和应用价值都比较高。 湖南旺旺医院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目的:分析与研究运动康复训练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76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就诊顺序进行分组,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每组38例,常规组实施一般护理,实验组采取运动康复训练,分析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变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以及左室射血分数等心功能指标显著优于常规组,实验组患者健康状况、躯体功能、社会需求、以及心理状态等生活质量评分也要比常规组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运动康复训练,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还可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护理效果和应用价值都比较高。 【关键词】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运动康复训练;心功能;生活质量 引言 老年慢性心衰是一种临床医学中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是因为心肌梗死、心肌病、以及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等造成的心肌损伤,导致心肌结构和心功能发生变化,临床症状表现为乏力、体潴留、以及呼吸困难等,在治疗该疾病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还应该注重防止心肌重构的发展,降低疾病的发作次数和死亡率[1-2]。因此,需要在临床治疗的同时给予护理干预,以此来提高治疗的效果,本次研究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76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对其进行运动康复训练,分析训练后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变,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76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就诊顺序进行分组,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常规组38例,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60~83岁,平均年龄(78.6±2.3)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4.6±1.3)年,实验组38例,男性22例、女性16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74.1±3.2)岁,病程0.8~7年,平均病程(4.3±1.2)年,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效果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常规组实施一般护理,主要包括:疾病知识教育、生命体征监测、饮食指导、以及运动训练等。 实验组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加强运动康复训练,主要包括:首先,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制定运动康复训练方案,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初期运动量不宜过大,然后逐步调整运动的强度和运动量;其次,对于病情不是非常严重的慢性心衰患者,护理人员要指导其进行充足的休息,运动训练以室外步行为主,每次步行1000米左右,然后可以进行上下楼训练,每天2次,另外,还可以进行太极、气功等方式提高患者对运动康复训练的依从性。对于病情比较严重的慢性心衰患者,护理人员要确保其拥有充足的休息时间,运动康复训练以室内为主,可以先进行简单的站立,然后进行移步训练。对于病情非常严重的慢性心衰患者,护理人员要指导其进行绝对卧床休息,护理人员对其各个关节部位进行按摩与训练,病情有所好转时,护理人员可以指导其自主进行关节运动逐步到站立和移步。 1.3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 (2)观察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包括健康状况、躯体功能、社会需求、心理状态,评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研究,心功能指标、生活质量评分计量资料表示为(),用t进行检验,若P<0.05,说明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常规组与实验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对比 实验组患者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等心功能指标显著优于常规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康复:机制、方法与效果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21798297.html, 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康复:机制、方法与效果 作者:董云峰冯青山杨生源 来源:《体育师友》2018年第03期 摘要:心力衰竭作为一种复杂的心血管疾病,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虽说药物治 疗已取得很大进展,但多数患者的生活质量仍然较差。近些年来运动康复疗法在治疗心力衰竭方面逐渐被大家所重视,它被当作是心脏康复预防措施中唯一能够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同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文章就运动康复疗法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方法和效果作一阐述,为临床上制定康复护理方案提供一定依据。 关键词:心力衰竭;运动康复;治疗;作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G80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8.03.020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无法将静脉回心血量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淤血,动脉系统灌注不足,进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症。HF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它是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一般来说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比较大,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加[1]。以往的经验认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应该尽量避免运动,但随着近些年运动康复研究进展的不断深入,某些疾病治疗方法的观念已慢慢转变。研究表明,运动康复疗法对于HF患者在心脏射血、心力储备、静脉回流和生活质量方面有着显著疗效,而且经济性显著,减少了患者的医疗开支,已被认为是预防HF的二级有效措施。国外相关心脏病学会也明确提出,对于所有的稳定性HF患者,都可以把运动康复作为心脏康复治疗的一种手段。当前大部分临床指南上都在强调和推荐运动康复疗法在治疗HF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研究和探讨其作用机制及相关方法和效果显得尤为必要。 1 运动康复治疗HF的作用机制 1.1 神經调节方面 在心力衰竭发展的过程中,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会逐渐失去平衡,调节作用越来越弱,使得心肌细胞受到伤害,病情进一步加重,这其中交感神经系统所起的作用尤为显著。一般来说交感神经兴奋,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会升高,同时血管收缩和心脏后负荷越来越大,进而导致线粒体和细胞核变大,心肌变厚,心功能开始不足,慢慢的心肌细胞也会逐渐凋亡。研究表明,心肌细胞死亡的原因是因为去甲肾上腺素具有毒性作用。Rengo[2]等人发现,进行运动康复的HF患者,他们的心率、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及死亡率都在降低,而且生活质量也在慢慢恢复。

习题集 第十三章

第十三章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学习要求 掌握: 1、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2、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3、评价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的指标和方法。 4、动作速度、反应速度和位移速度的生理学基础。 熟悉: 1、各种身体素质的分类。 2、肌肉力量的可训练因素。 3、影响力量训练效果的因素。 4、柔韧、灵敏素质和平衡能力的生理学基础。 了解: 1、力量训练的原则和方法。 2、速度素质的训练方法。 3、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的训练方法。 4、最大摄氧量、无氧阈的测定方法。 内容精要 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及灵敏等机能能力。它是人体各器官、系统机能能力在肌肉活动中的综合反映。 第一节力量素质 力量素质是指肌肉活动时对抗或克服阻力的能力。人体的所有运动几乎都是对抗阻力而产生的,因此,力量素质是人体最重要的身体素质,是其它身体素质的基础。 一、力量素质的分类 (一)按照肌肉收缩的形式可分为静力性力量和动力性力量。 (二)按照肌肉力量表现形式和构成特点划分为最大肌肉力量、快速肌肉力量和力量耐力。

(三)按照肌肉力量的表示方法不同可将其分为绝对力量、相对力量。 (四)根据力量与运动项目关系可分为一般力量、辅助性力量、专项力量。二、决定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一)骨骼肌的形态及机能特点 1.肌肉的生理横断面积:肌肉生理横断面积是指垂直通过某一块肌肉所有肌纤维的横断面积,它是影响肌肉力量的主要因素。肌肉横断面积的大小取决于肌纤维的数量、肌纤维的直径和肌纤维的排列方向。通常情况下,肌肉生理横断面积越大产生的力量也越大。 2.肌肉结缔组织:肌肉结缔组织是肌肉的弹性成分,主要包括肌纤维膜、韧带和肌腱三个部分。结缔组织不仅能产生一定的弹力,而且具有传递肌肉收缩力量的作用。 3.肌肉长度:肌肉长度是指肌肉两端肌腱之间的长度。在自然状态下肌肉的长度越长,所含的肌小节越多,故肌肉产生的力量越大。此外,肌纤维的初长度也影响着肌肉的最大肌力。通常肌肉在收缩前先做离心收缩而使其初长度增加,从而产生较大的肌肉收缩力量。 4.肌纤维类型:由于快肌纤维收缩力量明显大于慢肌纤维,因此,对于具有同样数量肌纤维的肌肉而言,肌肉中快肌纤维的横断面积和百分组成较高的个体,肌肉收缩力量也较大。 5.肌肉中毛细血管数量 6.肌肉收缩的能量供应 (二)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 1.中枢神经系统的募集能力 中枢神经系统通过改变发放神经冲动的强度和频率来影响肌肉的收缩力量。当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时,支配肌肉活动的运动神经元同时兴奋的数目增加,因而参与收缩的运动单位增多,并使肌肉中每一运动单位发生较大紧张性收缩,所以肌肉产生的力量增大。 2. 神经系统的协调能力 中枢神经系统良好的协调能力可改善主动肌、协同肌以及对抗肌之间的关系,减少无谓的能量消耗,有助于主动肌发挥更大的收缩效益,产生更大的收缩

运动康复护理对改善慢性心衰者心脏功能的效果分析

运动康复护理对改善慢性心衰者心脏功能的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慢性心衰者心脏功能改善中,行运动康复护理模式的效果。 方法:将我院于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所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2例 纳入本次研究中,通过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每组 各为31例,其中观察组行运动康复护理模式,参照组行基础护理模式,对比两 组患者的临床指标。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上述指标分别为(76.4±6.7)次 /min、(50.4±7.1)%、(451.3±35.4)m,参照组为(88.5±7.5)次/min、 (35.4±5.1)%、(350.7±31.4)m。观察组患者经过为期1个月后的护理,其有 效28例、好转2例、无效1例;参照组有效23例,好转1例,无效7例,组间 对比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对慢性心功能衰竭患者行运动康复护理模式能够有 效改善患者的心率指标,改善心脏射血分数,提升6分钟步行距离,临床推广价 值存在。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指标;运动康复护理模式;心率指标;效果 分析 心力衰竭主要是指运动耐力降低,患者过度疲劳以及劳力性呼吸困难的综合症状,主要 是临床各种心血管病症的严重阶段[1],作为临床较为多见的临床综合征,在当前高血压、冠 心病以及糖尿病等病症发病率逐渐上升,老龄化成为心力衰竭发生的主要原因[2],根据临床 国内外数据调查显示[3],心力衰竭的患病率达到2%。但是年龄>65岁的人群发病率达到10%左右[4-5],在当前对心力衰竭治疗进展的不断普及下,对于心力衰竭的护理也取得了越来越 广泛的进步,针对于此,本文将以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所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 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运动康复护理模式的应用价值。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在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我院共收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2例,通过随机数字 表法的形式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n=31)和参照组(n=31),观察组中,男性16例,女性 15例,最大年龄90岁,最小年龄50岁,中位年龄(66.4±5.7)岁;参照组中,男性17例,女性14例,最大年龄91岁,最小年龄49岁,中位年龄(66.2±5.5)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 如年龄以及性别等比较,组间对比差异性不显著。 1.2方法 参照组行基础护理模式,观察组行运动康复护理模式,具体方法为:①对患者进行入院 指导,询问患者的既往病情,并分析患者的病因同时对患者给予正确的治疗指导,对患者的 基本状态、生命体征等进行测定,观察是否存在发绀的情况,对输液时速进行控制,并告知 患者控制速度的重要性,不能对滴速进行调节,以避免增加心脏负荷程度;②运动康复指导: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进行运动康复护理,在护理人员的严密监控下进行训练指导,当心衰病 症稳定后,急性诱发因素消除,则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同时进行运动康复指导,但是运动量应 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妥善处理;心功能IV级患者,应保持卧床休息,同时进行各关节的活动,每次进行5-10分钟,每日进行3-4次,指导患者在创新进行活动,并进行床上或者下床坐立 指导,每次进行10-30分钟,每日进行2-3次,心功能III级患者在护理人员的看管下站立床边,进行步行指导。 1.3观察标准 对临床心功能指标进行测定,并应用NYHA心功能进行评定,患者在入院治疗后分别对 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测定,同时两组患者需要在观察后测定6分钟步行距离。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均行SPSS17.0软件处理,其中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心率指标、射血分 数以及步行距离等指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行t检验,两组患者护理有效率指标 对比用率(%)的形式表示,行卡方检验,组间对比判定为p<0.05的差异性,则证实统计学

有氧运动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心排血量及相关参数的影响

有氧运动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心排血量及相关参数的影响 目的分析并探讨有氧运动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心排血量及相关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12月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进行有氧运动康复,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护理,对比心功能、运动耐量改善情况。结果经治疗护理,观察组的左室射血分数与对照组相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6 min步行距离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有氧运动康复,对改善其心功能、提高其运动耐量作用明显,值得在临床中广泛运用。 标签:有氧运动康复;慢性心力衰竭;运动心排血量;相关参数;影响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心血管治疗水平有所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有所增加。慢性心力衰竭(CHF)的医学临床定义主要是指心脏不能搏出同静脉回流及身体组织代谢所需相称的血液供应,因此产生的一系列不适或影响生命健康的病状及体征[1]。对慢性心力衰竭主要是采用药物与运动康复治疗,以降低心肌缺血、缺氧加重、心率增快、心电不稳等情况的发生。近年来,研究显示中度有氧运动可使慢性心衰患者心肺耐力增强,更有利于患者的心功能恢复[2]。此次研究为分析并探讨有氧运动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心排血量及相关参数的影响,选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进行分组讨论,详文见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6年1月~12月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女22例,男18例,年龄35~79岁,平均(60±1.5)岁;NYHA 分级:Ⅲ级16例,Ⅱ级24例.对照组女23例,男17例,年龄37~79岁,平均(61±1.5)岁;NYHA分级:Ⅲ级19例,Ⅱ级21例。排除急性全身性疾病、发热、近期栓塞、活动性心肌炎等不适宜康复运动患者。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B-受体阻断剂+地高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的常规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进行有氧运动康复,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1)步行训练,指导患者适量的步行,从5~10 min逐步加强运动量,最开始运动时,每运动2 min休息1 min,慢慢的增加运动时间;(2)随着患者临床症状的好转,逐渐增加患者的活动时间以及强度,可以适当的协助患者进行健其他训练,将简单运动方式转变成耐力性运动,比如慢跑、骑自行车、打排球等运动,保持运动时间适中,减少因长时间运动增加患者的心脏负荷,每周训练最多不超过5次;(3)在指导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训练期间,特别要强调患者个体化原则,全面了解患者的心功

第十三章有氧运动能力

第十三章有氧运动能力 (一)填空题 1.为了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成年人在安静时所需要的氧量大约每分钟毫升。 2.成年人安静时的和相同,大约每分钟250毫升,表明即使在安静状态下都需要摄取适宜的氧,以满足机体的能量代谢所需。 3.运动强度大、持续时间短,虽然总需氧量少,但是每分需氧量大。例如100米赛跑时的需氧量每分钟可达升,而跑时的需氧量却为每分钟2~3.5升。 4.人体在运动中出现稳定状态,表明此时运动中满足,但是在运动开始阶段也会出现氧亏。这是由于运动初期人体的氧运输系统的等因素所致。 5.短距离跑的运动项目运动强度、持续时间短,虽然总需氧量,但每分钟需氧量却。 6.长距离跑的运动项目运动强度、持续时间长,虽然每分需氧量,但总需氧量却。 7.在肺换气过程中,由肺泡气扩散入肺毛细血管,并供给人体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称为吸氧量,也可以称为或。 8.氧亏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运动初期、的消耗以及人体的氧运输系统的生理惰性,氧运输系统的功能不能立即提高到与运动的需要而形成的。 9.在运动中即使吸氧量需氧量,机体出现稳定状态,在运动开始阶段也会出现。10.人在进行运动时,摄氧量随运动负荷强度的增加而增大,氧亏表现在运动初期,是运动时的和之间出现的差异。 11.运动后恢复期的吸氧量与运动中的不相等,运动后恢复期的并不是完全只用于偿还运动中所欠下的氧,而且还要用于偿还运动结束后,恢复到运动前安静水平所消耗的氧。 12.在激烈运动后恢复期中,除偿还在运动初期分解供能欠的一部分氧亏外,还应偿还由供能所欠下的氧亏。 13.运动后过量氧耗不仅用于偿还所欠下的氧,而且还要用于偿还运动后所消耗的氧。 14.运动后、浓度的变化以及升高的影响,均为运动后过量氧耗的影响因素。 15.运动后过量氧耗的生理作用为偿还的氧亏,以及在使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时消耗的氧量。 16.最大摄氧量反映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和的能力达到本人的极限水平。 17.影响最大摄氧量的因素有、、、、、等。18.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有、、、等。 19.影响乳酸阈的因素有、、、运动项目和环境条件等。20.乳酸阈、通气阈与运动训练、运动成绩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意义在于、、。 (二)判断题 1.在肺换气过程中,由肺泡气扩散入肺毛细血管,并供给人体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称为需氧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