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教案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数学教案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数学教案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数学教案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数学教案-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4、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课题一: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的例1和第25、26页的乘法交换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五的第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加深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各部分名称的认识,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能够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授课类型:新授课练习课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复习题。

1、同学们乘8辆汽车去参观,平均每辆汽车坐45人。去参观的一共有多少人?

2、同学们做纸花。第一组做了45朵,第二组做的和第一组同样多,第三组做了50朵。三个组一共做了多少朵?

3、小荣家养鸭45只,养的鸡比鸭多90只。小荣家养鸡多少只?

上面这些题哪些可以用乘法计算?为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1。出示例1的插图,再提问:要求盘里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可以怎样求?还可以怎样求?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

用乘法计算:5×6=30(个)

解答这道题用乘法计算简便还是用加法计算简便?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在乘法里,乘号前面的数叫做被乘数,乘号后面的数叫做乘数,乘得的数叫做积。被乘数和乘数又叫做积的因数。

注意:一个数和1相乘,仍得原数。例如:1×3=3 3×1=3 1×1=1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例如:0×3=0 3×0=0 0×0=0

2、教学乘法交换律。

让学生再看例1的插图,然后教师提问:要求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同乘法计算还可以这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6×5=30(个)

比较一下这两个乘法算式,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

学生发言后,教师边说边板书: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的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a×b=b×a

三、巩固练习:

1、做第26页“做一做”的题目。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再集体核对。

2、做练习五的第

3、4题。学生独立做完后,再集体核对。

四、作业:练习五的第1、2、5题。

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什么叫乘法的交换律?

附板书: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

用乘法计算:5×6=30(个)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在乘法里,乘号前面的数叫做被乘数,乘号后面的数叫做乘数,乘得的数叫做积。被乘数和乘数又叫做积的因数。

注意:一个数和1相乘,仍得原数。例如:1×3=3 3×1=3 1×1=1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例如:0×3=0 3×0=0 0×0=0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的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a×b=b×a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 教案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五课时: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 教学内容:课本第9-10页的例5和例6,完成练习三的第6-9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大胆猜测,勇于实践的思维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运算定律。 我们在四年级时学习过乘法的运算定律,同学们还记得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 +b)×c=a×c +b×c 2.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用处你能举例说明吗 25×7×4 0.36×101 (学生口述自己是怎样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简算上面各题的。) 二、新授。 1.引入: 同学们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可以使整数、小数的一些计算简便,这些运算定律能不能应用到分数乘法中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否推广到分数乘法) 2.推导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分数。 (1)学生发表对课题的见解。 ((2)验证: 有些同学认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适用于分数乘法,而有些同学认为不能,你们能找到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吗(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3.教学例5. (1)出示:56 153??,学生小组合作独立解答。 4.教学例6. (1)出示:4)4 1101(?+,学生小组合作独立计算。 (2)小组汇报学习成果,说一说你们组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5.小结: 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在计算时,要认真观察已知数有什么特点想应用什么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的第6题。 学生说一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完成课本第10页的“做一做”题目。

小学数学_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例5、第25页例6。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意义,学会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经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发现过程,体验类推的学习方法。 3.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发现新知识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定律?请你用语言分别描述-下。你能用字母表示出来吗? 指名学生说-说。 教师:从刚才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都掌握得挺好。那么,乘法有没有类似的规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乘法运算定律。猜猜看,乘法可能有哪些运算定律?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课题: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1)教师出示教材第24页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植村节快别了。四年级的同学们去义务植树。请看图,植树要做哪些事情呢? 组织学生描述图的内容。 (2)教师:从图上,你还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学生说说。

一共有25 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3)教师:根据这些信息,你会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2.教学例5。 教师: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我们一个一个地来解块。 (1)课件出示例5: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教师:怎样计算呢? 教师引导学生寻找条件,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列式算算,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2)指名说说计算方法。学生可能会得到以下两种算法: 4X25= 100(人) 25X4= 100(人) 教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你发现了什么?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议一议,互相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结果,板书: 4X25= 25X4 (3)教师: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来吗? 引导学生举例论证,教师选择部分等式进行板书。 (4)教师:谁能总结归纳出这个规律?并能给这个规律取个名称吗? 学生自由说,教师总结并板书: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乘法交换律。 (5)教师:乘法交换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问答,板书: aXb=bXa 3.教学例6。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课件出示例6: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1)引导学生寻找条件,独立思考,列算式解答,并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说说解题思路。学生独立解答,可能会有两种不同方法:先计算一共要种多少棵树。 (25X5)X2= 125X2= 250 (桶)

分数乘法的混合运算及简便运算

分数乘法的混合运算及简便运算 ? 知识点1 分数乘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问题导入 计算 4471558+?51319106?-111()662+?451()384 ?- 1. 明确运算顺序(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整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2. 计算 ? 归纳总结:分数乘法的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有括 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 知识点2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 问题导入 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看看它们有什么关系? 11112332??123123()()435435????1111111()2352535 +??+? ? 归纳总结: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 知识点3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分数乘法中的应用 应用一 乘法交换律的应用 【例】 计算:31556 ?? 应用二 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例】 计算:5117()678 ?? 应用三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例】 计算:11()4104 +? 举一反三 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a c b c a b c ?+?=+? 巩固:【例】 3515413413 ?+? ? 知识点4 误区警示 【例】 61(79)718 ?+? ● 考点题库 1.(重点题) 计算下面各题 313735-?5716()91035 ?-? 2.(难点题) 用简便方法算下面各题 15118()396?+-115354274211 ?? 3792425875???2322177()114346??- 3.(易错题) 在○里填上“>”“<”或“=” 31134664??797997??352352()573573 ????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教案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一节主要讲乘法的意义和3个运算定律.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对乘法的计算方法已经掌握,对乘法的意义也有了初步理解,知道几个相同的数连加,可以用比较简便的形式乘法来计算.这一节是在已学的基础上,以定义的形式给出乘法的确切意义,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并能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学习了乘法意义之后,教材又通过具体的例子概括出乘法的运算定律,并且进一步用字母式子表示,这为以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本小节中学生参与推导乘法运算定律的过程是教学重点.另外,在这3种运算定律中只有乘法分配律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它不仅涉及到加法运算,而且学生对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的应用又容易混淆,所以学习和掌握乘法分配律成为了本小节的教学难点. 教师不仅使学生学会本节的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法建议 在复习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快的形式来调

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例如:在讲解乘法结合律前通过几道计算结果是10,100,1000 的口算题,让学生找出5和2,25和4,125和8三对好朋友,为学习乘法结合律做了铺垫.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学乘法的意义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把旧知与新知联系在一起. 结合例1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其次再让学生采用观察、分析的方法比较哪种算法简便?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 的意义. 教学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教师可以出示几组数目不同的算式,让学生先计算,再观察每组算式有什么关系,然后再通过学生的讨论(小组、同桌、集体)、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总结出乘法的运算定律.这样安排可以让学生参与运算定律的推导过程,使自己成为主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并能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并能运用它进行验算.3.借助视察、比较、综合、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及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 教学内容:课本P63—64例7、例8,做一做、练习十三第10题。教学目标: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运用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正确灵活运用定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回忆一下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简算的 25×73×4 102×81 第一个是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简算的,第二个是应用乘法分配律简算的。 导入新课:整数乘法运算定律能不能适用于分数?(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理解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

一些简便计算。培养推理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页的题目,看看左右两边的算式的结果是否相等。这是应用了P63.做、2. 略什么定律?板书: .小结:通过计算发现每组左右两边的算式是相等的关系,它们分别应用3了整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由此能看出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分数乘法中同样适用。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用处呢?向学 生举例说明: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计算(通带分数乘法。用两种方法计算,通过比较发现用乘法分配律计算要简单过先约分能使数据变小,方便计算。)8 4.教学例7、例3123出示:(让学生仔细观察,题里的已知数有什么特点.(1)××1,5356232)说一说应用了什1.可以约分,能使数据变小,所以可以先算和1乘353么运算定律?(应用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学生先观察题目,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1/4)×4 (2)出示:(1/10 算后让学说说这道题应用乘法什么运算定律,为什么?(应用乘法分配律,×4都能先约分,这样能使数据变小,方便计算)×因为1/10 4和1/4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计算时要注意两点:①要仔细观察题里的已小结:(3)知数有什么特点,怎样能使运算简单。②要判断应用什么定律简便。:要求学生记忆。一分钟记忆三、自主测评:说说怎样做简便?应用先让学生观察题目中的已知数的特点,P65做一做。了什么运算定律。然后再独立完成练习。)×186 ×改为(+87 怎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乘法运算定律》说课稿

《乘法的运算定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乘法的运算定律》第34、35页例一、例二 (二)教材分析: 学生对乘法交换律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初步认识,在作业或者练习中已经接触过当一个乘法算式里的因数交换位置后,通过计算会发现它们的积并不变。这节课我们正式概括出任意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发现对任意两个整数相乘有同样的性质,从而总结出“乘法交换律”这个术语。 对于乘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并且对乘法交换律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尽量激励学生动口、动眼、动脑,积极探究问题,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验证、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并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方法与技巧:借助观察、比较、验证、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主动解决问题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掌握并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五)教学难点: 总结、概括乘法交换律与乘法结合律的特点,并熟练运用。 二、说教学策略及教法 (一)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为主导”的思想,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

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的简便计算练习题

六(上)数学分数乘法练习卷 班级: 姓名; 2、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 23 ×15 ×3 5×47 ×35 25 × 4 × 34 (220 + 15 )× 5 (89 +427 )×27 6 ×(218 ×730 ) (38 - 38 )× 615 16 ×(7 - 23 ) 56 ×59 + 59 × 16 29 ×34 +527 × 34 613 ×75 - 613 × 25 21× 320 712 ×6 -512 × 6 37× 335 625 × 24 (35 + 7 )× 25 34 ×12 + 34 × 25 57 - 49 × 57 1- 514 × 2125 16 ×(5 - 23 ) 12×(724 + 56 + 34 ) 417 ×(125 × 34) (15 + 37 )×7 ×5 (24 + 83 )× 124 677 × 78 25 ×210 + 910 ×0.4-2÷5×110 23 ×15 ×3 5×47 ×35 25 × 4 × 34 (220 + 15 )× 5 (89 +427 )×27 6 ×(218 ×730 )

(38 - 38 )× 615 16 ×(7 - 23 ) 56 ×59 + 59 × 16 29 ×34 +527 × 34 613 ×75 - 613 × 25 712 ×6 - 512 × 6 21× 320 37× 335 625 × 24 (35 + 7 )× 25 34 ×12 + 34 × 25 57 - 49 × 57 1- 514 × 2125 12 + 64 × 46 16 ×(5 - 23 ) 12×(724 + 56 + 34 ) 417 ×(125 × 34) (15 + 37 )×7 ×5 (24 + 83 )× 124 677 × 78 25 ×210 + 910 ×0.4-2÷5×110 (按运算顺序算)

乘法运算定律教材分析

一、复习引入 问题: 1. 我们已经研究了乘法的哪些运算定律? 2. 对于运算定律的研究,我们已经积累了哪些经验? 教材说明 本节教学乘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乘法对于加法的分配律。 在数学基础理论中,自然数乘法的定义有多种方式。用“同数连加”定义乘法,相对于其他各种定义,比较直观,容易描述,所以一直被小学数学教材所采用。既然是同数连加,那么“相同加数”与“相同加数的个数”就是客观存在的,非人为的,至于分别叫做被乘数、乘数,还是统称为乘数或因数,则是人为的,它们的书写位置也是人为的。因此,尽管我们在引进乘法时,不再规定两个乘数的书写位置,但同数连加的定义本身与其他定义一样,都没有包含乘法的交换律,所以教材在这里正式概括乘法交换律还是有必要的。 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除了从形式上抽象地加以证明之外,也可以依据“同数连加”的定义,借助直观作出说明。例如对于乘法交换律,可以通过直观说明b个 a连加与a个b连加的结果相等。又如关于乘法分配律,可用a个c加b个c等于(a+b)个c加以解释。 在五条运算定律中,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与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一样,都是同一种运算的规律。只有乘法分配律,沟通了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因此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教材以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的情境为载体设置主题图,由图引出例1、例2和例3,为概括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提供具体的事例。这样编排,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发现、感悟、描述规律。 三个例题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与教学加法运算定律的两个例题类似。 例题后的“做一做”和练习六的习题基本上是针对三条乘法运算定律的理解、巩固和应用设计的。 这一节,虽然没有专设例题讲解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但在得出乘法运算定律的例题中已有所孕伏,在练习中也有所体现,使学生初步体验乘法运算定律的运用。到下一节,再集中学习运算定律在解决实际问题和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建议 1.可以参照第1节的教学建议。只是在概括规律的过程中和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过程中,注意利用学生在上节内容的学习中所获得的经验,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本节内容可以用3课时进行教学。 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1.主题图。

分数乘法简便运算专项练习题

分数简便运算常见题型 第一种:连乘——乘法交换律的应用 例题:1)1474135?? 2)56 153?? 3)266831413?? 涉及定律:乘法交换律 b c a c b a ??=?? 基本方法:将分数相乘的因数互相交换,先行运算。 第二种: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例题:1)27)27498 (?+ 2)20)4 152(?- 3) ()1819776?+? 涉及定律:乘法分配律 bc ac c b a ±=?±)( 基本方法:将括号中相加减的两项分别与括号外的分数相乘,符号保持不变。 第三种: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提取公因数) 例题:1) 213115121?+? 2)61959565?+? 3)75 1754?+? 涉及定律:乘法分配律逆向定律 )(c b a c a b a ±=?±? 基本方法:提取两个乘式中共有的因数,将剩余的因数用加减相连,同时添加括号,先行运算。 第四种:添加因数“1” 例题:1) 759575?- 2)9292167+? 3)232331 17 233114-?+? 涉及定律:乘法分配律逆向运算 基本方法:添加因数“1”,将其中一个数n 转化为1×n 的形式,将原式转化为两两之积相加减的形式,再提取公有因数,按乘法分配律逆向定律运算。 第五种:数字化加式或减式 例题:1)201620152017? 2)201720161998? 3)135 34 136? 涉及定律:乘法分配律逆向运算

基本方法:将一个大数转化为两个小数相加或相减的形式,或将一个普通的数字转化为整式整百或1等与另一个较小的数相加减的形式,再按照乘法分配律逆向运算解题。 注意:将一个数转化成两数相加减的形式要求转化后的式子在运算完成后依然等于原数,其值不发生变化。例如:999可化为1000-1。其结果与原数字保持一致。 第六种:带分数化加式 例题:1)513226? 2)815341? 3)13 5 127? 涉及定律:乘法分配律 基本方法:将带分数转化为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相加的形式,还可以转化成整数和带分数相加的形式,目的是便于约分。再按照乘法分配律计算。 第七种:乘法交换律与乘法分配律相结合(转化法) 例题:1) 24 7179249175? +? 2)1981361961311?+? 3)1381 137138137139?+? 涉及定律:乘法交换律、乘法分配律逆向运算 基本方法:将各项的分子与分子(或分母与分母)互换,通过变换得出公有因数,按照乘法分配律逆向运算进行计算。 注意:只有相乘的两组分数才能分子和分子互换,分母和分母互换。不能分子和分母互换,也不能出现一组中的其中一个分子(或分母)和另一组乘式中的分子(或分母)进行互换。 第八种:有规律的分数混合运算——形如 () n a a 1 +?的分数(拆分法) 例题:1)1091541431321?++?+?+? 2)19171 751531311?+ +?+?+? 3) 72 1 561421301201121+++++ 基本方法:形如 ()n a a 1+?的分数可拆分为n 1 n a 1-a 1???? ??+的形式,再进行运算。 第九种:有规律的分数混合运算——形如b a b a ?+(a , b 不为0)的分数(拆分法) 例题:1) 72 17-56154213-3011209-127++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教学案例.doc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 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数学课标中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数感,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用数来交流表达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在数与计算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本课在复习整数乘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引入,先回顾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然后由整数乘法的运算律推广到分数乘法,进而应用知识。整数乘法的运算律,要求学生举例说明并用字母表示,理解各条运算律的内涵。使学生明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目的是使计算更加简便。这样,学生选择运算定律时,就充分锻炼数学思维;在优化算法的基础上提高计算能力。二、学生分析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计算、整数乘法运算定律。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计算过程中极易出现粗心大意、审题不仔细最终导致计算出错等情况。因此,在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端正态度,多做多练,并且在实际生活中合理、灵活将整数乘法的运用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三、教学设计项目内容教学目标1、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会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2、经历简便计算的过程,体验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3、发展学生的简便运算意识和分析能力,

体验算法的优化过程。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法算式题的 简便算法教学难点合理、灵活选择算法进行简便计算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师:同学们, 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掌握了运用整数乘法解决相关的数学问 题。今天,智慧老人给大家带来了三个问题,请大家拿出纸和笔 迎接它们吧!复习整数乘法运算定律(ppt出示)(1)25×7×4 (2)63×4+37×4 (3)(5+8)×8 师:现在请第一大 组的同学做第一小题,请第二大组的同学做第二小题,第三、四 大组的同学请做第3小题。(等待3分钟)谁愿意上来板书?师: 同学们都很积极,老师很欣赏大家的这种学习状态。下面我将请 三位同学到黑板上板书。(三个学生上台各板书一道题)师 巡视,后全班订正:分别请三个小老师来评判学生的板书情况, 给予及时评价:大家同意小老师的观点么?师:同学们,你们 是怎么做到这么快速又准确地将它们的结果计算出来的呢?生 1:我们运用了交换律、分配律师:你真会学以致用啊!生2: 看到25就想到4,看到5就想到8师:你对数字真敏感师:仔 细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有哪些?生1:乘 法交换律生2:乘法结合律生3:乘法分配律师:你们的记性真 好啊!(生再回答时师边板书)师:你们能用字母表示这些运算 定律吗?(请生在黑板上板书)生1:a×b=b×a生2: a×b×c=a×(b×c)生3:(a+b)×c=a×c+b×c师:看来你们用 字母表示数的能力比哈利波特还强!师:我们通过刚才对整数乘

北京版-数学-四年级上册-《乘法运算定律》教材分析

《乘法运算定律》教材分析 本小节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 例1是学习乘法交换律,是通过计算笑脸的个数来呈现的。呈现了两种不同的思路:(1)以每行的个数为一份数。每行有5个,有4行,所以一共有笑脸5×4=20(个)。(2)以每列的个数为一份数。每列有4个,有5列,所以一共有笑脸4×5=20(个)。两次的计算结果相同。 对于乘法交换律,学生已经实际应用过,所以学生能够举出很多这样的等式。 因为有加法交换律的基础,所以乘法交换律的定义及字母表示都可以让学生来完成。 “练一练”:注意给出的题目不是一一对应的。

例2是学习乘法结合律,通过计算5箱香蕉可以卖多少钱来呈现的。呈现了两种不同的思路: (1)先算每箱香蕉可以卖多少钱,再算5箱一共可以卖多少钱。 (2)先算5箱香蕉一共有多少千克,然后再算一共可以卖多少钱。 两次的计算结果相同。 因为有加法结合律的基础,所以乘法结合律的定义及字母表示都可以让学生来完成。 例3是应用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进行简算。同一道题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 左边是按常规的运算顺序,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其中有的计算能够口算。 右边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把四个数分成两组,每组的两个数相乘都能口算,得数是整百或整十,使得计算简便。

“练一练”:是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简算的形成性练习。 前三道题,两个相乘得整十、整百或整千的数放在前边或后边都可以。 第四题,125×24不能口算,但可以把24拆成8×3,这样125乘8可以口算得1000,算起来就比较容易了。 125×24=(125×8)×3=1000×3=3000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原来学生虽然没有学过,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早已接触过,而乘法分配律学生却始终没有接触过。但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的题目学生却经常会遇到,所以这一知识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例4是通过购买3套衣服需要多少钱来呈现的。呈现了两种不同的思路: (1)先算一套的价钱,再算3套的价钱。 (2)先分别算出3件上衣和3条裤子的价钱,最后再求和。 两次的计算结果相同。 因为概括乘法分配比较难,所以要让学生多举出一些这样的等式后再概括。 教师要带领学生概括乘法分配律。概括时等号左右两边分别说:左边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右边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要紧密结合它的概念来进行。

六年级上册数学分数乘法的简便计算练习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分数乘法的简便计算练习题一、分数与整数相乘。 6 5×15 =24×13 48=2 21×7= 3 10×20= 5 12×4=26×6 13= 11 15×5= 2 13×6 = 14 15×30=10 11×121= 9 14×21 =5× 3 11= 1 4×8 =12×5 16=42× 9 28= 9 44×11 = 4 25×15=7 18×12=16× 9 20=17× 13 51= 7 9×7=16 27×54=11× 9 22= 14 15×20= 二、分数和分数相乘。 2 5×3 4= 6 7× 7 8= 5 9× 8 15= 9 11× 7 15 = 12 25×15 16= 4 5× 9 10= 2 3× 15 16= 7 8× 5 21= 4 9×27 16= 14 15× 25 21= 20 27× 3 8= 7 9× 18 35=

611 ×2215 = 1727 ×4568 = 1933 ×1138 = 817 ×1720 = 1234 ×1736 = 313 ×2637 = 45× 35 = 4 11 × 11 4 = 0×813 = 9×718 = 23 × 910 = 425 ×100= 三、分数乘、加、减混合。 716 ×(5063 -27 ) 45 ×1516 ×14 56 ×34 +1 23 +512 ×415 914 -59 ×2735 1-1819 ×3845 615 ×(5-513 ) 1991 ×7+813 四、分数乘、加、减简便运算。 1315 ×726 ×5 (58 +1112 )×24 914 ×17 18 ×14 1516 ×2021 ×15 910 ×23 ×56 533 ×22×12

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教学内容:教材第59页-60页例1、例2做一做及练习十三1-5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并能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认识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明确1和0在乘法中的特殊性。 3.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并能运用它进行验算。 (二)能力训练点 借助观察、比较、综合、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认识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内在联系性及发展性。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运用加法的意义及其运算定律──交换律。 教学难点:乘法交换律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卡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 1.口算:14×350×302×5015×412×722×430×12 2.导入:以前我们学习了一些乘法计算的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乘法的有关知识。乘法的意义、乘法的交换律(板书课题) 二、探求新知 1.教学乘法意义 (1)出示例1(投影)指名读题,引导学生分析,横着看,每排放几个,一共有几排?要求盘里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可怎样解答?还可以怎样解答?引导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 用乘法计算:5×6=30(个) (2)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 盘中这样摆放鸡蛋,求一共有多少个,我们用了这两种方法算出了结果,同学们想:你们发现了什么?

启发学生交流这两种方法的相同和不同点。 在这个加法算式中,5叫做加数,这些加数都是5,加数相同,即相同 乘法算式5×6表示6个5相加,乘法算式中的被乘数5是加法算式中相同的加数,乘法算式中的乘数6是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的个数。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用加法计算,也可用乘法计算,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得出结论: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反馈练习: ①下列算式能否改成乘法算式,为什么? 120+120+120+12080+90+70 15+15+15+20 ②判断:(投影出示) 求几个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 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运算叫乘法() (3)在乘法算式中,乘号前面的数叫什么数?表示什么?乘号后面的数叫什么数?表示什么?乘得的结果叫什么?被乘数和乘数又叫什么数呢?教师强调:我们学过因数以后,计算时一般不再区分被乘数和乘数。 (4)教学1和0的乘法特点 我们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如5×6表示的是几个相同加数?1×3呢(教师板书)0×3呢?依据1×3=3 0×3启发学生说出:3×1=3 1×1=1 3×0=0 0×0=0(教师板书) 我们看这几个算式都和哪个数有关系(都和1、0有关系)这些数和1相乘,得到的积都是什么数?和0相乘呢? 说明一个数和1相乘,仍得原数: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2.教学乘法交换律: (1)根据题中条件,要求一共有多少个鸡蛋,还可以怎样想,(引导学生竖着看图,可看成每行放6个,5行共多少个?)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求出结果,把答案写在本上(指名2人板演)集体订正。 这里的乘法算式与例1的乘法算式比较一下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呢? 引导学生交流并明确:这两个算式都是两个数相乘,只是因数的位置交换了,但是结果却是相同的。板书:5×6=6×5 是不是所有象这样的式子都具有这些特点呢?引导学生互相讨论,自己举例说明,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例6、例7)》参考教案

《分数乘法》参考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8~9页例6、例7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推理、验证等数学活动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在计算过程中,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使其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应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激疑引入 1.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两个算式:21×3 3×21。 同学们,这两个算式相等吗?(学生显然能得出相等,教师用等号连接)21×3=3×21。 2.看到这个等式,你想起了什么知识?(乘法交换律) 3.用字母可以表示为:。这里的字母你觉得可以表示哪些数呢? 4.和可以表示分数,这只是你们的猜测。下面请你独立思考,举例验证这个猜测。 5.交流反馈:整数乘法交换律在分数乘法中同样适用,此时你还想到了哪些定律呢? (二)点明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 二、探究新知 (一)合作学习,展开验证

1.刚才同学们还想到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那么这里的字母也可以表示分数吗?下面请同桌合作,举例验证。 2.同桌合作,举例验证。 合作要求: (1)举例说明 ①请同桌各写出一个算式并计算出结果,如或; ②同桌交换,计算出利用运算定律后的结果,如或。 ③对照两者的结果是否相等。 (2)能否举出一个不相等的例子? (3)得出结论。 3.全班交流反馈,请几个小组来交流验证过程。 4.小结:整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二)实践新知,应用提高 1.我们花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为了得出这一个结论,应该怎样应用呢? 2.独立尝试。 (1)出示: (2)思考:选择什么运算定律才能使计算简便? (3)计算 3.小组交流。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1)计算中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这样计算,为什么能使计算简便? 4.全班反馈 第一题:

运算定律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材分析 四年级组 这个单元是在学生已有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对有关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加以概括和总结,并学习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一、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分为三小节: 1、加法运算定律。 2、乘法运算定律。 3、简便算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单元教材分析: 将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集中在一个单元,加以系统编排,便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构建

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这册共八个单元,整册教材中最难教,学生最难掌握的就是这个单元。其中本单元的第三小节,改变了以往简便计算以介绍算法技巧为主的倾向,着力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五、单元教学策略: 1、用好情境素材,为推导运算定律服务。 本单元教材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关注数学的现实背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教学回归社会、回归生活的愿望。老师们要领会教材的这一意图,用好教材,借助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型,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运算定律,构建个性化的知识意义。如加法运算定律,教材安排了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27、28、但作为例题所呈现的有些情境过于有针对性,造成学生在这个具体情境中能推导出运算定律,而离开了情境进行纯粹的简便计算,却无从下手。最明显的是“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对于它的灵活运用,很多学生有困难,更谈不上逆向运用了。(书36页)而乘法分配律又是本单元教学中的难点,所以一定要在练习中做适当的拓展。可补充如:98×101 97×6 + 97×3 + 97 2、要尊重学生差异. 不要过分强调用最优化的“统一”的简便方法,允许一小部分学生选择比较适合自己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慢慢达到最优化。因为一方面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灵活性较强,是学习难点。另一方面教学中有些老师往往要求学生用“统一”的最简方法进行计算,而

奥数教案 分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及方教育课堂前测 前测目的:检测学生对上次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复习情况及运用 检测学生在校一周基础知识的学习情况 检测老师上周的教学效果 前测内容:学生上周所学过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以及运用情况(可以用填空,计算等的形式出题) 前测时间:每次课堂开课前十分钟,不能过多的占用课堂时间 前测要求:要求老师提前出好前测内容,及每周五中午之前交给教务老师打印或复印出来 学生做完前测后老师认真批改,人数多的可以由教务老师帮忙批改,但必须有正确答案 老师课间要求学生对前测中的错误订正并背诵或讲解,完成后老师签字方可过关。 课前测试 课前检测Name______________ 过关后老师签字__________________

及方教育课后作业 作业目的:使学生对课堂内容加以练习,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加强并明确老师教学的内容、范围 作业内容: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以及运用情况 作业时间:每次课堂后练习,下次上课前检查 作业要求:老师会对学生作业中的错误进行订正,讲解,后老师签字,确定学生掌握。 课后作业 Name______________ 知识点内容提示: 熟悉本节课所讲知识内容,正确理解并牢记分数乘法的性质,保证正确率的进行运算。注意观察运算符号及数字特点,合理的把参加运算的数字进行重新组合,使其变成符合定律的模式,从而简化运算。 作业内容: ☆ 293635? ☆ 72 2373? ☆ 200220012000? ☆ 6 1 11149+ ☆ 28314632?+? ☆ 11 29411391?+?

☆ 977228655113?+? ☆ 5 1 11521113201115?+?+? 批改情况记录: 学生确认学会: 时间: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教学设计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教科书第十一册第14——16页的例5例6及有关练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用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过程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在经历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进行交流的能力与合作意识,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运用运算定律对一些分数计算采用简便的算法; 难点:学生能掌握运算定律,根据题目的特征,灵活、合理地进行计算。四、教法和学法: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组织学生猜想,让学生自由地、充分地发表观点后,引导学生自行设计方案来验证猜想。在这样的设计下,学生的思路突破了教材的束缚,使学习数学的过程真正成为了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从个体尝试到小组间交流,再到全班汇报,步步为营,层层递进,获得成功体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出新知 在教学新课设计了以下练习,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温习,架起与新知识间的桥梁,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1、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练习:把2/3和10/24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复习分解质因数法:把一个合数分解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短除法):左边的数全部乘起来就是最大公因数,左边的和下边的数全部乘起来就是最小公倍数。 3、复习约分:把一个分数化简(缩小)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叫做约分。(分子和分母约分,同时除以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练习:把24/30和16/24化成最简分数。 4、复习通分: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扩大)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把两个分数的分母同时变成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仍然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四年级数学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恩施州咸丰县坪坝营镇杨洞中小学校冉红平教学内容:《乘法运算定律》1~4题3533页——页的例1、例2及练习六的教材的第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1 一些简便运算。观察、比较、概括、联想等方法,使学生理解并、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猜想, 2 掌握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3 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学生发现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验证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乘法 交换律和教学难点:乘法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我们学习了哪些运算定律?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用字母1 应该怎样表示?加法结合律呢? a+b=b+a (a+b)+c=a+(b+c) 、引入新课:同学们猜一猜:这是我们学习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2 那么乘法可能有哪些运算定律呢?二、自主探究、验证猜想1、验证乘法的交换律 同学们到底猜得对不对呢,这就需要我们来验证

保护环境对人类非常重要,植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瞧,小明和他主题图)。5的小伙伴们正在植树呢(出示例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主题图。从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3)、小组讨论,指名 汇报并解答(a 、负责挖坑、种树的共有多少人? (人)25=1004×=100(人)4×25 探究、发现问题:×4得 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两个算式之25×25和教师提问:4 ×4)×25=25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引导学生回答,明确:4b、负 责抬水、浇树的共有多少人? 25×2=50(人)2×25=50(人)

四年级数学下册 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乘法交换律,并会用乘法交换律进行乘法验算。 2.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律,并会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3.情感目标:通过对乘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推导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教学乘法交换律。 出示例2。 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12×5○5×12 400×20○20×400 你从上面的例子发现了什么规律? 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板书:(上面这句话) 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吗? 以前你用过乘法交换律?我们学过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验算方法,就是应用了这个运算定律。 巩固练习 做P60的“做一做” 2.教学例3。 观察下面每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15×4)×10○15×(4×10) (125×8)×5○125×(8×5) (7×4)×20○7×(4×20) 学生经观察计算后明确:每组两个算式是相等关系,应该填“=”。 每组的两个算式的数一样吗?运算顺序一样吗? 它们每个等式左右两边运算顺序不一样,那它们的积呢?(积是一样的) 教师概括:通过刚才的计算、讨论,看来我们的发现是有规律性的。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概括并出示: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用字母公式表示定律。 启发学生用a、b、c分别表示3个因数,乘法结合律的字母公式是:(a×b)×c=a×(b×c)教师概括:我们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它可以改变乘法中因数的位置。又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可以改变乘法运算中的运算顺序,它们的积都是不变的。 练习。完成第61页的“做一做”。 订正时说明根据。 3.乘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例3:计算43×25×4 想一想,这道题的数据有什么特点?能否用运算定律简算? 在讨论的基础上明确:25×4可凑成整百,所以先算25×4,再和第一个数相乘。板书(略) 这是运用了乘法结合律。 例4:计算25×43×4 讨论,明确运用了什么定律。 比较例3、例4在运用乘法定律理有什么不同? 在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出:例3只用乘法结合律把后两个数相乘,可以使计算简便,例4先要用乘法交换律把4和43交换,25使与4相乘;或把25放在后面,使25与4相乘,再用乘法结合律计算。 教师概括: 用乘法结合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独运用乘法结合律。另一处是两个定律结合使用。关键是要掌握运算定律的内容,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 二、练习。 完成第61页下面的“做一做”。第3小题12×25。稍加提示。 三、作业。 练习十三第3~7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