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愚公移山答案精全版

愚公移山答案精全版

愚公移山答案精全版
愚公移山答案精全版

《愚公移山》答案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北山愚公长息曰”中“笑”和“长息”分别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

“笑”:这是嘲讽的笑,表现了智叟的自鸣得意的丑态。

“长息”:这是惋惜、遗憾的叹息。表现愚公的胸有成竹。

2、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神灵的出现使结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3、分析人物形象。

愚公:目光长远抱负远大造福后人积极奋斗坚持不懈信心坚定能以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愚公虽到了九十岁的高龄,但还要率全家人去“毕力平险” ,这并非一时的头脑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他有着明确的目的和远大的抱负:要解决交通不便之苦。为实现这个目标,他不冒然行事,能先与家人商议。当提出移山的主张后,立即得到了子孙们的赞同。这时其妻“献疑”,又促使他考虑得更周全,最后得到解决土石的办法才开始行动。愚公不顾年迈力衰,亲自参与这样的艰苦劳动,用行动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精神可嘉,令人深受启发。

智叟:目光短浅自私冷漠逃避困难看待问题片面、静止

4、文中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

(1)突出愚公具有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其妻认为开山平险一事太难,不仅挖掉这两座大山非愚公之力所能及,而且挖出的土石放到何处也是一大难题。其妻的这些顾虑,愚公当然是考虑了的。但是,愚公为了子孙后代出入不受阻碍,他以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下决心要开山平险。

(2)突出愚公对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他知道仅凭自己“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的这点力量是完成不了这件事的。但他相信他的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有征服自然的坚定信念。

5、写孀妻之弱子“跳往助之”,其作用是什么?

写此事有两个作用:(1)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符合人们追求美好未来的愿望。(2)以此之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止”作鲜明对比,寓托作者褒贬之意。

6、你认为愚公是不是很“愚”呢?为什么?

愚公不“愚”。

(1)愚公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造福后人而决心移山的——“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愚公移山信念坚定,并能以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到了成功的远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愚公能召集全家人商量,取得家人的支持,依靠集体的智慧、力量来做好移山这件事。

(4)故事的结尾,终于感动了天帝,将山搬走。移山的结果也说明移山成功的必然,从而表现了愚公不“愚”。

7、智叟的话似乎也有道理,他是不是很“聪明”呢?

表面看起来,智叟好像是聪明。因为愚公毕竟“年且九十”了,两座山又这样大,很难移走。但是,他却没有看到愚公一家子子孙孙不断挖下去,“山不加增”,终究会成功的哲理。他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更说明他不是“智”,而是真正的“愚”。

8、从全文看,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几个方面?文中从哪句话是侧面写出移山的艰难?

愚公移山困难有(1)山大而且高;(2)人少(5个)、工具简陋;(3)运土石的距离远、时间长。

这可以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这句话中得知,也从侧面写出了移山的艰难。

9、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不怕困难;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造福后代而移山的远大抱负,能看到人的伟大力量和全面、发展地看待问题的长远目光;写神的搬山,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印证了愚公移山能成功的远见。

10、用原文回答:愚公移山的原因、目的、方法、信心和结果和艰巨性:

①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②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法: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④信心: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⑤结果:冀之南,汉

之阴无陇断焉⑥愚心移山的艰巨性:愚公移山的任务异常艰巨,这一点在文中多处表现,归纳起来具体表现为四点:

A、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本文从山之高大,从愚公的年事已高,从移山的工具简陋,从搬运土石的路途遥远这几个方面,充分反映出移山的任务的艰巨。正是因为移山任务如此之艰巨,才更能衬托出愚公那高尚的思想。宏伟的抱负,超人的智慧,使他的形象更加高大,从而更加突出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

11、文中“愚公”和“智叟”二人取名含义

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这里二人针锋相对,对比鲜明,智叟眼中的愚公是“残年余力”,“不能毁山之一毛”,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他的“智”其实是老于世故,鼠目寸光;而愚公所看到的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他认为人的力量无穷,只要世代坚持移山,终能为人所平。他的“愚”,其实是勇于奉献,公而忘私是大智若愚,在命名上特意将两个人物颠倒过来,不仅对比鲜明,而且有深刻的讽刺意义。12、提问: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与河曲智叟说的“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两句话意思相近,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且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则简直是嘲笑愚公无能了。因此,这两句语气不同。

13、提问: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并归纳中心意思。

中心: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14、分析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

对比指愚公、京城氏之子与智叟的对比。愚公用全面、发展的眼光挖山不止,解决实际问题是智,智叟用片面、静止的眼光看待问题,阻止愚公挖山,实则是愚。这样就有很强的讽刺

效果。烘托,主要指侧面描写,如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俱”,天帝的“感”,对愚公形象的完善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15、赏析:

(1)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1)品析:愚公虽年岁已高,但并不糊涂,“指通”、“达于”两个词写出了他做事目标明确。语言描写,反映了愚公民主的作风。

(2)品析:这段话是愚公针对智叟阻止他挖山的言行时说的。歌颂了愚公目光长远,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语言描写,突出了愚公不怕吃苦,敢于斗争,预见胜利的大智慧。

16. 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这两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两个人物所说的话,外表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内心的想法,接着提出一个重要问题:“且焉置土石?”智叟则用讥笑和嘲讽的语气:“甚矣,汝之不惠”,“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语气则更重,在智叟的眼里愚公完全是一个愚蠢至极、不可救药的老头。

这两个人物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前者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的问题,导致移山行动的开始;后者的“笑而阻之”,引出愚公的反驳,从而自然过渡到神话结尾。

17.“移山”这件事做起来困难吗?他们的劳动艰苦吗?

山又高又大,说明移山之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即一年),才返家一次。说明劳动的紧张、艰苦,也显示了愚公移山决心之大。可以看出,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愚公他们人数不多,而且老的年近九十,小的才七八岁,工具又落后,要移山的确是千难万难的。在艰巨的任务面前,最能显示出人们不同的精神面貌。

18.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

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信念坚定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

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19、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对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

愚公的妻子是出于对丈夫的关心而“献疑”的,她不反对移山,所以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且焉置土石。智叟更多的是讥笑,阻止移山,也体现了他智非真智

20、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智叟”对举,有何深意?

从表面看,愚公“愚不可及”,但事实上,“大智若愚”,他有远大的抱负,移山是为了造福后代,他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智叟不智,他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实为“鼠目寸光”。

21、《愚公移山》选文中“杂然相许”与“其妻献疑”意思是否矛盾?为什么?不矛盾,“杂然相许”表明愚公提议受到众人的拥护,“其妻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并不反对愚公移山。

1.佛山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第6至10题。

6、选出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B )

A.汝心之固固:顽固

B.惧其不已也已:已经

C.寒暑易节易:交换

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7、选出下列句中的“于”与“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 C )

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B.皆以美于徐公

C.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选出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B )

A.惩山北之塞(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

B.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运到哪里去呢)

C.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D.曾不若孀妻弱子(你曾经不知寡妇孤儿)

9、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 )

A.本文是古代语言,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大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B.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说的话角度不同,但都对移山持否定态度。

C.愚公是有远大的抱负,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古代劳动人民形象。

D.“杂然相许”,表明移山得到了家人的支持。

10、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A )

A.“愚公”和“智叟”的命名,突出了愚公的大智若愚,讽刺了智叟了鼠目寸光。

B.本文采用神话结尾,主要是宣传轮回报应的迷信思想。

C.写智叟的“笑”,写除了智叟自作聪明的神态;而写愚公“长息“,则写出了愚公因移山艰难而愁苦的样子。

D本文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法,目的是突出智叟的愚蠢和京城氏之子的幼稚。

2.贵港市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4分)

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②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③帝感其诚感:被……感动④越明年越:到、及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A.人称代词,他/表反问,可译为“难道” 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C.把/因为 D.都是“去、往”的意思。))(2分)

A.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

B.而山不加增/水落而石出者

C.以告富者/先帝不以臣卑鄙

D.吾欲之南诲/辍耕之垄上

11.翻译下面句子。(3分)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12.对[甲]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愚公之妻只是有疑,而不是坚决反对。))(2分)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13.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 (3分)人要立志,并付诸行动。(1分)

3.金华市

16.请解释下面卡片中加点词的词义。(3分)

亡①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灭亡

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冬夏换季,(他们)才往返一次。

18.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3分)

启示:像愚公一样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顽强拼搏,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当代社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如果想建立一番事业,不可避免要面对许多困难,所以继承并发扬“愚公精神”在当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内蒙

4.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苦:愁))

A. 杂然相许许: 赞同

B.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 扛

C. 寒暑易节易: 交换

D. 何苦而不平苦: 劳苦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C(C项都是“却、可是”; A项

“凭”/“因为”; B项“他”/“的”; D项“向”/“比”))

A. 以君之力

B.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扶苏以数谏故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 而山不加增

D. 告之于帝

义不杀少而杀众皆以美于徐公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愚公妻子只是“献疑”,并不是“强烈反对”))

A. 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B. 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 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

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D. 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甘肃兰州卷)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⑴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草木⑵河曲智叟亡以应亡:亡,通“无”

⑶惧其不已也已:停止⑷无陇断焉断:隔绝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⑵何苦而不平? 何愁挖不平?

14.从课文学习中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2分)

⑴江(长江)阴__在长江南岸_;⑵洛(洛河)阳 _在洛河北岸_;

⑶衡(衡山)阳_在衡山南面_;⑷华(华山)阴_在华山北面__;

15.在人和山这对矛盾中,愚公和智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愚公认为:子孙无穷,人力无限,而山不加增,人定胜山;智叟认为:人是“残年余力”,山却高大难平,愚公不自量力。你的看法呢?谈谈你对二人的评价。(4分)

对山的态度其实是对困难的态度,愚公勇于面对困难,为造福后代,不计个人得失,迎难而上,并且能以发展的眼光看到人的巨大能动力量,预见到只要坚持不懈就能战胜困难的成功远景,实为大智若愚;智叟老于世故,畏难如虎,在困难面前无所作为,鼠目寸光,最终只能碌碌无为。

愚公移山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许赞同2置(安)放3荷挑

3.从这段文字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 5人个人,他们运送土石所采用的方式是用箕畚,运一次土石需要一年的时间。

4.用你自己的话说说愚公移山的原因。

由于大山挡住了出路,进出要饶很大的弯

5.你从愚公移山的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 )

A.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B. 以.残年余力

C. 曾.不若孀妻弱子

.有剩骨问:“何以.战?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D. 虽.我之死

虽.人有百指

7、选出对下列句子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B )

A.聚室而谋:把全家人聚在一起商量。

B.而山不加增:而且山不能增高。

C.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D.河曲智叟亡以应: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8、这段文字是全文的核心,反映了我国古代人们在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条件无法改变,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是可以征服的。

黄冈市

16.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惩山北之塞( 苦于 ) (2)固不可彻( 通 )

(3)甚矣,汝之不惠( 通“慧”,聪明 )

17.翻译下列文言语句(4分)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19.甲文愚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乙文二小儿“初生牛犊不怕虎”。对此你有何感想?请简要谈谈。(2分)

人生有时会面对如大山般的艰难险阻甚至或是突如其来的灾难,只要我们有信心,有毅力,镇定自若,勇敢无畏,就能克服困难,战胜灾难。

达州市

1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 (“阴”指江河的南岸))(2分)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将近)B.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苦于)

C.冀之南、汉之阴(阴:〈汉水的〉北岸)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

1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两个“而”均表转折关系))(2分)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B﹒而山不加增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D﹒以残年余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2分)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将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3分)

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还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再说,把泥土石块放到哪里去呢?

19﹒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2分)

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反对移山;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坚持移山。

D﹒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20﹒阅读下面的小诗,回答后面的问题。(3分)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这首诗和《愚公移山》都以山为喻,蕴含了对困难的认识和态度。试结合诗、文寓意,说说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困难。

人生之路是不平坦的,必然会遇到一个又一个困难,我们要做好面对和克服各种困难的思想准备,并坚信再大的困难都是可以战胜的。

(态度,1分)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要充满信心,勇敢面对,坚持不懈,直至胜利。广州市

9.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B(商量。A、苦于/惩罚;C、啊/怎么;D、无/丢失))(3分)

A.惩山北之塞

B.聚室而谋曰

惩前毖后不谋而合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河曲智叟亡以应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亡羊补牢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⑴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北山的愚公,年龄将近九十,面对着大山居住。

⑵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

11.下面两人说的话,在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上有无异同?请作简要说明。(3分)

①愚公妻:“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②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意思上的相同点,1分:都是对愚公移山这件事的怀疑(质疑、产生疑问)。情感上妻子的话表现出对丈夫的关心和关切,是善意的提醒;(1分)智叟的话是讽刺和挖苦的嘲笑。

一、青海省西宁市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苦于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顽固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处划线句子的意思,并要注意准确表现说话者的不同语气。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我跟你们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加大增高,何愁挖不平?

3、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嘲讽、怀疑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语言、动作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4、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2个。

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5、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

....。

愚公不“愚”。

(1)愚公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造福后人而决心移山的——“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愚公移山信念坚定,并能以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到了成功的远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愚公能召集全家人商量,取得家人的支持,依靠集体的智慧、力量来做好移山这件事。

恩施自治州

2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惩.(苦于)山北之塞⑵甚矣,汝之不惠.(同“慧”,聪明)

25.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下面这一劳动场面

....描绘出来。

(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稍长的三人挑着担,拿着镐上了山,凿岩石,挖泥土,挥汗如雨,号声震天,再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山路上踏下的那一道道足迹成了山脊里最美的一道风景线。加入描绘语句的给2分,只翻译的给1分。

26.第二段可分为三层,请用文中语句写出二、三层大意。

第一层:面山而居第二层:聚室而谋第三层:叩石垦壤

27.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

答:寓意: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赞成:因为遇到困难一味退缩是不会成功的,只有坚持奋斗才能成功。不赞成:因为当遇到靠自己的能力不能解决的困难时,学会放弃,另找其它的办法,就不会钻死胡同,陷入困境。

柳州市、北海市

8、下面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帝感其诚的诚是“诚心”的意思))

A、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亡:灭亡

B、何苦而不平。苦:愁,担心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苦:使……痛苦

C、帝感其诚。诚:诚实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诚:实在

D、其如土石何。其:语气词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其,代词,他们的

9、下列句子编成四组,全部表现愚公移山决心的一组是(D(第1句交代移山的原因,第3句交代放置的地点))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2)吾与汝毕力平险。(3)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5)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6)帝感其诚。

A、(1)(3)(4)(5)

B、(1)(2)(4)(6)

C、(2)(3)(5)(6)

D、(2)(4)(5)(6)

10、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河曲智叟用静止的眼光而不是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A、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顽强毅力。

B、河曲智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因而嘲笑愚公自不量力,太不聪明了。

C、文中写“太行”、“王屋”二山“高万仞”,始用夸张的手法写两山的高大,意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

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既表明愚公的事业受到众人的拥护,也是为了和下文的智叟形成强烈的对比,加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11、请把第I卷第二题文言文阅读《愚公移山》中的两个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3分)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2)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操蛇的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害怕他不停的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福建龙岩市

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3分)

⑴惩.山北之塞(苦于)⑵吾与汝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

⑶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⑴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⑴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文: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8.你从“愚公移山”这则故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3分)

①做事要有恒心,要不畏艰难险阻。②做事要发挥集体的力量。③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④对不同意见要以理服人。⑤有志者事竟成。

山东淄博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分)

③达于汉阴

..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

..汉水南岸④箕畚

9、翻译寒暑易节,始一反焉。(2分)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10、文章刻画人物给我们什么启示?(2分)正视困难,战胜困难

11、翻译: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分)

我跟你们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

扬州试题太行、王屋二山,--------河曲智叟亡以应。

8.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惩山北之塞(惩:苦于)②杂然相许(许:赞同)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挑)

9.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且: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B、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

C、其:其妻献疑曰既出,得其船……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D、之:投诸渤海之尾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语句子。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②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北山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朝着大山居住。

(4)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毛,其如土石何?

凭(你)剩下来的一点时光和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不能毁掉,又能把泥土石块怎么样呢?

(5)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我跟你们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6)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刚换牙,蹦蹦跳跳地前往帮助他们

(7)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

(8)且焉置土石?

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9)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

11.流行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

12、结尾说上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的是什么?

指愚公移山的决心和实际行动。

13、愚公移山解决土石方法是: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14、愚公是怎样开始工作: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15、文段中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型细节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16、愚公移山的最终结果是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7、出自本文的成语:愚公移山

练习一

1、《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

2、给下列字注音:

厝()始龀()荷担()孀妻()

箕畚()()万仞()穷匮()

3、解释句中的字:

⑴杂然相许(许:赞同)⑵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装运)

⑶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将近)⑷帝感其诚(感:被------感动)

⑸而山不加增(加:更)⑹聚室而谋日(聚室:把全家人聚在一起)

4、引用原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7、本文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具体语句理解。

一是,愚公妻子和智叟对比。前者不反对移山,而是正视困难,考虑周到,态度是积极的。后者反对移山,态度是消极的;二是遗男、愚公和智叟对比。前者说明愚公的行为受到群众拥护,后者不如孀妻弱子,说明智叟目光短浅,势单力薄。从而突出愚公不愚,目光长远、造福后代;智叟不智,目光短浅。

8、翻译下列句子。

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

⑵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于是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运到渤海的边上。

⑶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子子孙孙没有穷尽(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加大增高,何愁挖不平?

9、愚公认为移山一定能实现的原因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11、表明愚公移山任务艰巨的两句话是: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3、指出下列“其”的不同用法。

其:其如土石何(句首加强反问语气)帝感其诚(他指代愚公)

14、智叟认为愚公很“愚”的原因有二,一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二是其如土石何?。

15、分析“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内容,回答:

其妻对愚公的举动是从献疑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关心的语气,其目的是解决土石问题。

智叟对愚公的举动是从责难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嘲讽的语气,其目的是阻止愚公移山。

16、“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顶针,运用这种句式,其目的是表现愚公(C)

A、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B、把希望寄托在难以实现的幻想中。

C、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D、要造福子孙后代,创建千秋伟业。

17、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B)

A、山之一毛:山上的一根草。B、固不可彻:固执得不够彻底。

C、孀妻弱子:寡妇孤儿。D、无穷匮:无穷无尽。

18、下列句意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

A、甚矣,汝之不惠——你真是不实惠呀。

B、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虽然我死了,有儿子存在。

D、河曲智叟亡以应——河曲智叟一边答应一边逃走了。

练习二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1)汝心之固,固不或彻(通)(2)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即使)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缺乏、不足、尽)(4)何苦而不平(愁)

(5)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穷尽)

(6)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背)(7)年且九十(且:将近)

(8)吾与汝毕力平险(险:险峻的大山)(9)杂然相许(杂然:纷纷的样子)(10)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交换)

(11)惩山北之塞(塞:阻塞)(12)惧其不已也(已:停止)

2.指出下列句子里的通假字,并说明其含义。

(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2)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

(3)指通豫南指---直一直

(4)始一反焉反——返往返

(5)一厝朔东厝——措,放置

(6)陇断:“陇”通“垄”,高地。

3.说明下列句中“之”的用法。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代词,指愚公。

(2)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助词的

(3)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3分)

A、这篇寓言故事相当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写出了一些生动的细节。

B、本文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C、本文结尾写大力神夸娥氏两个儿子把山背走了,这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

D、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是文中的主要对比,是故事寓意之所在,反映了我国古代人们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

5.原文填写:(4分)

⑴愚公之所以决心称山,是因为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

⑵愚公坚信山能被移走的原因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6.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B )(3分)

A、河阳之北

B、汝之不惠

C、操蛇之神

D、渤海之尾

7.选出“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B )(3分)

A、其妻献疑曰

B、其如土石何

C、帝感其诚

D、惧其不已

8、.对于寓言的神话结尾,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愚公的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讲究迷信,这是这篇寓言的不足之处。

B、愚公的精神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跟宣传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区别。

C、天帝在愚公的坚强意志面前惧怕了,屈服了,说明只要有信心,目标总能实现。

D、天帝在劳动人民的伟大力量前屈服了,说明人定胜天。

9、写智叟讽刺愚公的句子是甚矣,汝之不惠!,他的根据是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2分)

10、愚公斥责智叟的句子是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11、表明愚公取得辩论胜利的句子是河曲智叟亡以应。。(2分)

12、智叟和愚公的矛盾实质是( B )(2分)

A、对待困难的截然不同的态度。

B、静止的观点和发展观点的矛盾。

C、人如何正确的估价自己的力量。

D、智者有时不“智”,愚者有时不“愚”。

13、《愚公移山》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大自然的饿伟大气魄,说明了克服困难要下定决心的道理。今天站在保护大自然的角度,谈谈你对愚公挖山的看法。

像愚公这样挖山不行。因为山上的草木植被遭到彻底的破坏后,导致沙化,水土流失,生态失衡,会给人类带来生存的后患。

14、这篇文章是一篇寓言,其寓意是( C )

A、愚公与智叟正相反,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B、要有长远打算,办什么事都要有计划。

C、只要下决心,有恒心,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D、只要办事认真,上帝也要受感动。

1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⑴文言文中,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对)

⑵“河阳”应理解为河的北岸。(对)

⑶“甚矣,汝之不惠”是个倒装句,翻译为“你太不聪明了”。(对)

⑷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反对愚公移山。(错)

语文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 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 陇断.()焉。 二、找出下面的通假字并解释。 1、始一反焉() 2、甚矣,汝之不惠() 3、河曲智臾亡以应() 4、一厝朔东() 5、无陇断焉() 三、一词多义 1、且:(1)年且.九十();(2)且.焉置土石() 2、汝:(1)吾与汝.毕力平险();(2)汝.之不惠() 3、焉:(1)焉.置土石();(2)无陇断焉.() 4、其:(1)惧其.不已();(2)其.妻献疑曰() 5、之:(1)以君之.力();(2)汝之.不惠(); (3)跳往助之.();(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四、翻译句子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且焉置土石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4、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阅读练习与答案

《愚公移山》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当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当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惩.山北之塞,惩:苦于 B、杂然相许.,许:赞同 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贫穷 D、寒暑易.节。易:交换 2、下列加点词与“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而.山不加增”中的“之”、“以”、“而”意思依次相同的一项是 () A、何陋之.有不以.物喜既而.儿醒,大啼 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而.戍死者固十六 七 C、久之.,目似瞑可以.一战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先帝不以.臣卑鄙学而.时习之 3、文中愚公移山面临许多困难,如二山既高且大、愚公年老体弱、家里劳动力少等,请你再指出文中所表现的另外两项困 难:;。 4、将“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翻译为现代汉语。 1、C 2、B 3、工具简陋;路途遥远(意思对即可) 4、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 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 无陇断焉。 1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将近) B.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苦于) C.冀之南、汉之阴.(阴:〈汉水的〉北岸) 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 1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B﹒而.山不加增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D﹒以.残年余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2分)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3分) 19﹒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 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 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愚公移山练习题

愚公移山练习题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愚公移山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方.七百里( ) 年且.九十( ) 面. 山而居( ) 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 也( ) 聚室.而谋曰( ) 毕.力平险.( )( ) 指.通豫南( )杂.然.相许. ( )( ) 其妻献.疑曰( ) 以.君之力( ) 曾. 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 ( ) 且焉置...土石( )( )( )投诸. 渤海之尾( ) 遂.率子孙荷. 担者三夫( )( )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始龀.( )始.一反. 焉( )( )汝之不惠. ( ) 山之一毛.( )其.如土石何( ) 长息.. ( ) 固不可彻.( )曾不若. ( ) 虽.我之死( )穷匮..( ) 亡.以应( )惧其不已. 也( ) 陇断.. ( )( ) 二、翻译下面句子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三、用原文回答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2、移山的目标是() 3、愚公移山面对的困难是() 4、土石的处理办法:() 5、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型细节是 () 6、智叟自作聪明劝愚公改变主意的句子 () 7愚公自信能移山的理由是() 8、愚公移山的最终结果是() 四、问答题 1、总结概括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哪些。 2、文中的“妻”和“智叟”对愚公的态度有什么异同

10《愚公移山》练习卷及答案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 ....曰:“吾与汝...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 毕力平险 ..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 ..相许.。其妻献疑 ..,可乎?”杂然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 ..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 .....?”杂曰:“投诸 孙荷担 ..,始龀 ..有遗男 ..,跳往助 ..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 ...者三夫,叩石垦壤 ....,箕畚 之。寒暑易节 ..,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 ..,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 何?”北山愚公长息 ..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 ..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 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 ..焉。 本文选自《列子》一书,该书相传为战国时期列子(列御寇) 所著,他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课文《两小儿辩日》也是出于此书。 本则神话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同时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一定要像愚公那样,既要有远大的目标,又要脚踏实地地苦干,才能获得成功。 故事的结局富有神话色彩,表达了我国劳动人民借助天力改善生存环境的美好愿望,愚公精神感天动地,最终理想实现,深化了中心。

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同步训练】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一、基础训练 1、《愚公移山》选自,这是一篇。 2、给下列字注音: 万仞()龀()匮()厝()孀()箕畚()() 3、解释句中的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 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毕力平险 杂然相许(许:)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且焉置土石 投诸渤海之尾 叩石垦壤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 寒暑易节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一厝朔东 4、翻译句子 聚室而谋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投诸渤海之尾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4、引用原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5、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二、阅读理解 1 、智叟认为愚公很“愚”的原因有二,一是,二是。 2、分析“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内容,回答: 其妻对愚公的举动是从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的语气,其目的是。 智叟对愚公的举动是从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的语气,其目的是。 3、“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运用这种句式,其目的是表现愚公() A、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B、把希望寄托在难以实现的幻想中。 C、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 D、要造福子孙后代,创建千秋伟业。 4、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山之一毛:山上的一根草。 B、固不可彻:固执得不够彻底。 C、孀妻弱子:寡妇孤儿。 D、无穷匮:无穷无尽。 5、下列句意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你真是不实惠呀。 B、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虽然我死了,有儿子存在。 D、河曲智叟亡以应——河曲智叟一边答应一边逃走了。 其他阅读题参考课后练习

愚公移山阅读与答案

《愚公移山》阅读与答案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2、用原文回答问题:对于愚公移山的决定,其妻的态度是 在移山过程中,其邻人的态度是: ;智叟的态度是: 。 3、文中刻画智叟和愚公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的人物描写方法。 4、“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话很相似,那么,“其妻”和“智叟”对 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 5、选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 6、选出与这段文字的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 ) A.愚公决定移山,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 B.愚公一家排除困难,决心移山。 C.愚公 移山,得到了邻人的帮助。 D.愚公虽有移山的决心,却无具体的办法和行动。 7、晋文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而言的。 8、选文第三段说“帝感其诚”,所谓“诚”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天帝是被什么所感动,因而命夸娥氏的二子搬掉两座山的 10、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语言简洁,又不失生动,请以“始龀,跳往助之”为例作简要分析。(2分) 12、文中画线的句子是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提出的看法,请加以比较,说说 有什么不同之处。(3分)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2分) ①年且.九十()②寒暑易.节() ③杂然相许.( ) ④甚矣,汝之不惠.( ) 14、从文段中另找出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例。(2分)

语文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

语文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横线的字注音。仞()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荷担者三夫()始龀()汝()无穷匮也()一厝雍南() 2、翻译。(1)何苦而不平?(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3)甚矣,汝之不惠。(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3、写出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字的古今词义: (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何苦而不平。 4、找出下面的通假字并解释。(1)始一“反”焉()(2)甚矣,汝之不惠()(3)河曲智臾亡以应()(4)一厝朔东() 二、文言文阅读。 (一)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

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2、用原文回答问题: 对于愚公移山的决定,其妻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在移山过程中,其邻人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智叟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3、上文中刻画智叟和愚公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的人物描写方法。 4、“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话很相似,那么,“其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 5、选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 6、选出与这段文字的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 A.愚公决定移山,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 B.愚公一家排除困难,决心移山。 C.愚公移山,得到了邻人的帮助。

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

(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横线的字注音。 仞()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荷担者三夫()始龀()无穷匮也()一厝雍南()() 2、翻译。 (1)何苦而不平(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3)甚矣,汝之不惠。(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3、写出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字的古今词义: (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何苦而不平。 4、找出下面的通假字并解释。 (1): (2)始一“反”焉()(2)甚矣,汝之不惠()(3)河曲智臾亡以应()(4)一厝朔东() 5、《愚公移山》选自《》,体裁是,本成语故事说明了的道理。作者,名,郑国人,战国前期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二、文言文阅读。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2、、 3、用原文回答问题: 对于愚公移山的决定,其妻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在移山过程中,其邻人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智叟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

愚公移山测试

《愚公移山》测试卷 姓名:班级: 一、解释下面划线词的词义。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2)冀之南、汉之阴 (3)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4)杂然相许 (5)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6)寒暑易节 (7)寒暑易节,始一反焉(8)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9)甚矣,汝之不惠(10)河曲智叟亡以应 (1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12)惧其不已也 二、句子翻译: (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4)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5)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三、文言文阅读(14分) 【甲】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

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惟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①,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③,但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③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州名,在今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曩:以往、过去。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杂然相许 (3)是山余亦未登 (4)向吾远游冀﹑雍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2)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 4、这两则故事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迪?(2分)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同步练习题测试题

《愚公移山》同步练习2 【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河阳:黄河的北岸。河,黄河。 年且九十:年龄将近九十。且,将要,快要。 出入之迂:进门出门要绕远。迂,曲折,绕行。 平险:铲平险峻的大山。险,本文指险峻的大山。 杂然:纷纷。 献疑:提出疑问。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如……何,把……怎么样。 叩石垦壤:凿石头挖泥土。 始一反焉:才回家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 何苦而不平:担心什么铲不平?苦:愁,担心。 惧其不已:害怕他不停地做下去。 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无陇断焉:没有高大的山了。陇断:高大的山。 2.作家作品 关于作者: 列子,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郑国人。思想上崇尚虚无飘渺,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古书中有他卸风而行的记载,这是他潇洒的一面。然而现实中的列子则时常处于困顿之中。《庄子》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但他穷得非常有骨气。当郑国大官员派人给他送来粮食时,他坚决地辞而不受。《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述列子是郑国人,他居住在郑国四十年,无人知其是何人。《汉书》作者认为他生活的年代早于庄子,因此《庄子》书中记载了很多关于他的传说。 修道:列子之学,本於黄帝、老子为宗。相传他曾向关尹子问道,拜壶丘子为师,后来又先后师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们的真传,而友伯昏无人。修道九年之后,他就能御风而行。《述异记》中说,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风而游八荒,立秋日就反归“风穴”,风至则草木皆生,去则草木皆落。《吕氏春秋》说:“子列子贵虚”。他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列子穷而面有饥色,但拒绝郑国暴虐的执政者子阳馈赠的粮食。其弟子严恢问之曰:“所有闻道者为富乎?”列子曰:“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亡!”他认为应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 著作与成仙:列子著书有旧本二十篇,多寓言。刘向去其重复,存者八篇,号曰道家。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务崇不兢,合於六经元号列子书曰冲虚至德真经。唐玄宗天宝年间诏封为“冲虚真人”,宋宣和加封列子号为冲虚观妙真君。 3.背景链接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文中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毛泽东同志1945年6月1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辞时曾引用这个故事来教育全党:“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文本解读】

愚公移山阅读答案

愚公移山阅读答案 愚公移山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为此查字典语文课后练习频道小编问您准备了愚公移山阅读及答案,以丰富同学们的学习生活! (一)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2、用原文回答问题:对于愚公移山的决定,其妻的态度是:在移山过程中,其邻人的

态度是: ;智叟的态度是:。 3、上文中刻画智叟和愚公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的人物描写方法。 4、“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话很相似,那么,“其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 5、选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 答)__________________。 6、选出与这段文字的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 ) A.愚公决定移山,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 B.愚公一家排除困难,决心移山。 C.愚公移山,得到了邻人的帮助。 D.愚公虽有移山的决心,却无具体的办法和行动。 7、晋文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而言的。 8、选文第三段说“帝感其诚”,所谓“诚”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天帝是被什么所感动,因而命夸娥氏的二子搬掉两座山的? 10、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两座大山挡在家门前,出入绕远。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新人教版23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同步训练 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横线的字注音。 仞( ) 惩山北之塞( )( ) 出入之迂也( ) 荷担者三夫( ) 始龀( )汝( ) 无穷匮也( ) 一厝雍南( ) 2、翻译。 (1)何苦而不平?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甚矣,汝之不惠。 (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3、写出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字的古今词义: (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3)何苦而不平。 4、找出下面的通假字并解释。 (1)始一“反”焉( ) (2)甚矣,汝之不惠( ) (3)河曲智臾亡以应( ) (4)一厝朔东( ) 二、文言文阅读。 (一)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2、用原文回答问题: 对于愚公移山的决定,其妻的态度是:在移山过程中,其邻人的态度是: ;智叟的态度是: 。 3、上文中刻画智叟和愚公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的人物描写方法。 4、“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话很相似,那么,“其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 5、选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 6、选出与这段文字的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 ) A.愚公决定移山,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 B.愚公一家排除困难,决心移山。 C.愚公移山,得到了邻人的帮助。 D.愚公虽有移山的决心,却无具体的办法和行动。 7、晋文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而言的。8、选文第三段说“帝感其诚”,所谓“诚”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天帝是被什么所感动,因而命夸娥氏的二子搬掉两座山的? 10、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rèn;chéng;sè;yū;hè;chèn;kuì;shuò;yōng。 2、(1)还愁什么挖不平呢?(2)冬夏换季的时候,才往返一次。 (3)你太不聪明了! (4)你的思想太顽固了,顽固到不可改变的程度。 3、(1)方圆方向(2)并曾经(3)愁什么加强反问语气 4、(1)“反”同“返”,往返。(2)“惠”同“慧”,聪明。(3)“亡”同“无”,没有。(4)“厝”同“措”放置。 二、文言文阅读。 (一)1、两座大山挡在家门前,出入绕远。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3、语言描写 4、不相同。“其妻”是出于关切,才“献疑”。而且,提出问题也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智叟对愚公移山则完全持否定态度,他嘲笑愚公,并力劝愚公停止挖山。 5、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愚公移山-同步练习(附答案)

《愚公移山》同步训练 班级姓名 1.《愚公移山》选自《》,体裁是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名_____________。郑国人,战国前期__________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2.给加点的字注音。 万仞.()魁.父()始龀.()穷匮.()亡.以应()厝.()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河阳.之北_______ ______ (2) 毕力平险 .._________ _ ____ (3)杂然相许._______ ______ (4) 渤海之尾.__________ ___ (5)寒暑易.节_______ ______ (6) 始一反.焉_________ ____ 4.通假字。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________ _____(2)甚矣,汝之不惠___________ __(3)河曲智叟亡以应_______ ______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_____________(5)无陇断焉_______ ______ 5.一词多义。 且:①年且九十__ ____ ______ ②且焉置土石________ ___ 焉:①且焉置土石________ _____ ②始一反焉/无陇断焉_________ ____ 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甚矣,汝之不惠。 (5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6)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何苦而不平? (7)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7.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众,其家人“”邻人之遗男也“”,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用原文语句填空) 8.作者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遥远,有什么作用? 9.概括本文的主题。 10.对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应如何理解?

汇编试题《愚公移山》附参考答案

2011年全国各地区中考文言文汇编试题 《愚公移山》附参考答案 青海省西宁市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处划线句子的意思,并要注意准确表现说话者的不同语气。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4、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2个。 (1) (2) 5、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 ....。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参考答案: 1、(1)苦于(2)顽固 2、略。意思表达符合原意,能准确表达言者的语气即可。 3、嘲讽、怀疑语言、动作 4、示例: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 5、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认识,只要符合要求即可。 恩施自治州 2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惩.()山北之塞⑵甚矣,汝之不惠.

() 25.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下面这一劳动场面 ....描绘出来。 (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6.第二段可分为三层,请用文中语句写出二、三层大意。 第一层:面山而居第二层:第三层:27.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 答: 参考答案 24、(2分)⑴苦于;⑵同“慧”,聪明。说明:答对一个给1分。第2小题答聪明或同“慧”均给1分。 25、(2分)参考: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稍长的三人挑着担,拿着镐上了山,凿岩石,挖泥土,挥汗如雨,号声震天,再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山路上踏下的那一道道足迹成了山脊里最美的一道风景线。加入描绘语句的给2分,只翻译的给1分。 26、(2分)聚室而谋;叩石垦壤。说明:答对一层给1分。 27、(2分)参考:寓意: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赞成:因为遇到困难一味退缩是不会成功的,只有坚持奋斗才能成功。不赞成:因为当遇到靠自己的能力不能解决的困难时,学会放弃,另找其它的办法,就不会钻死胡同,陷入困境。说明:每一问1分,意思相近均可给分。 柳州市、北海市 8、下面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亡:灭亡 B、何苦而不平。苦:愁,担心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苦:使……痛苦 C、帝感其诚。诚:诚实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诚:实在 D、其如土石何。其:语气词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其,

愚公移山测试及答案

《愚公移山》检测题 1、为下列加粗的字注音。(10分) 万仞.()荷.担()箕畚 .. ()() 孀.妻()始龀.()穷匮.()智叟.() 雍.南()朔.东()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意思。(12分) 杂然相许.()惩.山北之塞()且焉.置土石() 何苦.而不平()寒暑易.节( ) 河阳 ..之北 ( ) ( ) 而山不加增.()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固不可彻.() 虽我之.死( ) 子子孙孙无穷匮 ..也()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8分)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通词 义:。 (2)河曲智叟亡以应。通词义:。 (3)一厝朔东,一厝雍南。通词义:。 (4)甚矣,汝之不惠。通词义:。 4、解释下列句中多义词用法。(8分) (1)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2)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 (3)杂然相许()曳屋许许声() (4)操蛇之神闻之()不能称前时之闻()

5、下面各旬朗读语意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6、与“何苦而不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且焉置土石? B、何陋之有? C、何以为计? D、如太行、王屋何? 7、填空:(6分) (1)《愚公移山》选自__ ,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和___ 。本文的体裁属于____ 。(2)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其如土石何? (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5)甚矣,汝之不惠 9、根据文段内容用原句答题。(5分) (1)反映愚公移山艰苦情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愚公能够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中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型细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晋文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______________”而言的。 10.从课文学习中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2分) ⑴江(长江)阴_____________;⑵洛(洛河)阳 _____________; ⑶衡(衡山)阳_____________;⑷华(华山)阴_____________; 11.与“以残年余力”的“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B.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愚公移山试题答案

《愚公移山》中考试题集锦 一.2009年浙江省金华市 16.请解释下面卡片中加点词的词义。(3分) ①河曲智叟亡以应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18.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3分) 二.2009年山东省淄博市 (甲)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乙)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分) ①立有间②臣是以无请也③达于汉阴④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9、翻译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子。(2分)

甲: 乙: 10(1)甲文刻画了蔡桓公什么样的形象?(1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分) (2)乙文刻画人物给我们什么启示?(2分) 三.2009年四川省成都市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杂然相许许: 赞同 B.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 扛 C. 寒暑易节易: 交换 D. 何苦而不平苦: 劳苦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以君之力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扶苏以数谏故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而山不加增 D.告之于帝 义不杀少而杀众皆以美于徐公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B.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D. 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

愚公移山检测卷

航城学校2020学年上学期八年级语文基础知识复习卷 班级: 姓名: 家长签名: 一、古诗默写。(答案见《语文花开》178页) 默写订正《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浣溪沙》《采桑子》《相见欢》《如梦令》,二、《愚公移山》前两段(答案见语文书132页、《语文花开》174页) (一)词语解释 1.年且.九十 2.惩.山北之塞. 惩 塞 3.出入之迂. 也 4.聚室.而谋.曰 室 谋 5.达于汉阴. 6.杂然..相许. 杂然 许

航城学校2020学年上学期八年级语文基础知识复习卷 7.如.太行、王屋何.?8.且焉置 ..土石焉置 9.投诸.渤海之尾.诸尾 10.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11.叩.石垦壤12.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 (二)句子翻译 1.吾与汝毕生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三)问答题 1.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愚公移山》后两段(答案见语文书132页、《语文花开》174页) (一)词语解释 1.始龀 ..始龀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反 3.汝之不惠.4.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5.固不可彻. 6.何苦.而不平 7.河曲智叟亡.以应8.惧其不已.也9.一厝.朔东 10.无陇断 ..焉陇断 (二)句子翻译 1.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甚矣,汝之不惠! 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5.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三)问答题 1.愚公移山精神是什么? 古诗错误每句抄5遍,其他订正三遍:

精品愚公移山测试题(答案版)

《愚公移山》测试题 姓名____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__ 分数 1、 A.方.七百里 / 方.其出海门 B、曾.不若孀妻弱子/ 曾.益其所不能 C、年且.九十 / 且.焉置土石 D、虽.欲言,无可进者/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2、 A、河曲智叟亡.以应 /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B、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 至于负.者歌可途 C、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吾义固.不杀人 D、面.山而居/ 能面.剌寡人之过者 3、 A、杂然相许. / 高可二黍许 B、寒暑易.节/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举一反.三 D、何苦.而不平/ 苦.不堪言 4、 A、甚矣,汝之不惠./ 多谢惠.顾 B、而山不加.增 /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C、吾与汝毕.力平险/ 众妙毕.备 D、面山而居./ 居.庙堂之高 5、 A、聚室而谋. / 肉食者谋.之 B、曾不若.孀妻弱子 / 若.听茶声然 C、寒暑易节. /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D、河曲智叟亡以应. / 杀之以应.陈涉 二、解释加点的字(20分) 1.出入之迂.也(曲折,绕远) 2.惩.山北之塞(苦于) 3.何苦.而不平(愁) 4.一厝.朔东(通“措”放置。) 5.帝感.其诚(被……所感动) 6.子子孙孙无穷匮 ..也(穷尽) 7.其妻献疑 ..曰(提出疑问) 8.投诸渤海之尾(之于) 9.无陇.断焉(通“垄”高地) 10.杂然 ..相许.(纷纷) 三、翻译句子(30分,每小题6分)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还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2、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3、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 4、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5、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于是率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 四、简答题(30分) 1、选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