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柴静《看见》发布会讲话文稿(最终版)

柴静《看见》发布会讲话文稿(最终版)

柴静《看见》发布会讲话文稿(最终版)
柴静《看见》发布会讲话文稿(最终版)

柴静《看见》新书发布会讲话文稿

14:20 主持人:非常感谢各位在百忙当中来到图书馆这个地方参加柴静新书首发式,当我接到她电话的时候也特别高兴,我突然有一种被人看得起的感觉,好久没有这样的感觉,我心里此时此刻虽然激动不在了,但是那份感激和感谢依然在这儿,我也相信这份感谢会延长很久的时候。我跟柴静在当年CCTV的同事,曾经带我做了7期的《24小时》,在那个星期当中突然发现碰到一个好团队,碰到一个优秀的搭档,对你的专业得有多大的提升。

14:21 后来我们俩一起在《看见》,有过三个月的周末版的合作,在那三个月当中,一直到最后我始终坚持我说我哪儿都不想去,谁也别想让我到那儿去毁说想留在《看见》。但是事物愿违,最终没有与柴老一起共事。但是我接到她这样的电话邀请,非常开心,开心的道理是还可以见到好几个我尊重的人,其中有来自我最爱的平台CCTV的白老岩松、崔老永元,包括经常跟柴静在一起吃吃喝喝,但是最重要的是这本书的出现应该是特邀的总编辑,读库的总编六歌。当然还有罗老永浩先生,他们会上台前跟大家对话。我专门到化妆间看了柴老,她非常重视今天,她化妆了。我说我显然跟你不是走一个套路的,我走的是崔老的话,已经不再走偶像的路了,我希望能够靠实力今后在电视圈里混下去。

14:21 我说你今天为什么用这样的方式请这些明星级的人来到今天的现场?我说今天现场还有么多的,有一百多家的媒体。她说,我不想让你来变成一个大型活动的主持,我甚至不想把它新书的大型的推介,我希望变成是一个心与心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简而言之就是一场朋友的聚会。

14:21 希望大家今天通过柴静和她的朋友们这样心与心的沟通,这样一场朋友的聚会,能够更多地去了解柴静,了解她的第二本书《看见》。今天的整个程序会接受大家这么多年以来对柴静一直支持的读者、关注她博客的网友们,你们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可以写在小纸条上交给我们的工作人员,在最后我们将会留出半个小时的时间请柴静专门来回答大家所提的问题。

14:21 接下来就是我前面所提到的四位贵宾,他们将轮番上场,在这个舞台上给大家演讲,同时在我旁边的访谈区跟柴静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今天的新书首发有一个推介的短片,我们现在正式开始,先来看一下短片。

14:27 主持人:果然是很强大的,这个片子拍出来一看就是国家级的水平。来吧,我们就掌声来欢迎今天的主角——柴静。接下来由柴老跟大家沟通20分钟。

14:28 柴静:谢谢邱老,也谢谢各位亲友,还有多年来的观众和读者,还有各位媒体的朋友

们,今天天寒地冻大家远道而来,辛苦了!

14:28 在看了刚才的片子之后有很多读者曾经留言给我,你为什么说一个人给你自由你不独立是无力,我就想了想我写这本书之前曾经翻了翻我大概20岁左右时候的日记,想找点参考。但是看了一本又一本,然后发现这段历史好像跟我没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因为里头记的事基本上没有什么事实,也没有场景,也没有描写,也没有对话,通篇都是我我我,对自己也没有反思和批评。我原来想谈恋爱的事总该记得比较清楚吧,看完之后发现当年谈过恋爱的人也记不得了。里面只有描写情绪和结论,比如看前几页的时候还在写,他是上帝老师派给我的,再翻几页就变成了原来他是个人渣,都只有结论。我看不出柴老师当年发生了什么事啊,但是不记得了。所以不要说去报道一个国家,就算报道自己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报道所要求的准确、客观、公正、平衡,这些跟人性的本能是地处的,人总是忍不住想要塑造自己,人想要遮盖不利于自己的事实,人想要做出评价,人在想我是正确的以及为什么是不正确的,所以一个人身上发生的事件每天就是新闻,我们记录自己的同时也在记录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新闻史,也就是我们的心灵史。如果都以我这样的态度来报道的话,你们将来回首往事的时候,就像看见白茫茫大雾一片,既看不见他人,也看不啊见自己。14:28 当然我二十三四岁到央视做新闻,就是带着这样的思路做的,所以困窘可想而知。当年老骂我们,当时拿一个年轻人的片子说事,把四个智障的孩子带在家里,还抚养这几个孩子。感觉很感动,但是感觉不对劲,就把记者叫过来问:“收钱吗?”记者说:“收”。“收多少钱?”说一个人两三万吧。扣掉所有的钱也高于老师的工资。在我不知道收钱的情况下,订作业本让我感动,但是知道了之后就不一样了。然后就问谁教给你的?你有自己的思想吗?谁教给你这个的?陈虻说得很对,当时我觉得他提的这个问题太像外宾了。

14:34 然后我想我小时候,我妈想让我受点文艺熏陶,找了各种方式,想学音乐。但我天资比较平庸,到现在小提琴会拉一个曲子,会拉白毛女,手风琴会拉铁道游击队。这是当年的文艺气氛,在这个气氛中文娱最表现的是人,但是我们音乐中的人要么是战斗者,要么是控诉着,这个模式渗透在你的血液中。你以为你是逆反的、反对的,但是稍不留神你就成为你最反对的人,你怎么解除他是最困难的事情。那时候陈虻老骂我,审个片子拿过来骂我说,你是机器人吗?就拿回去改,改完之后再给他看,这次说得很温和,说你这次不是机器人了,你连人都不是,你就是个机器。就是这靠种严苛的责骂,好像也没有什么用,因为你原来这个模式就像一个拐杖一样,在思想上,你驻着它很长时间,很安全,突然撤了,你自己的腿脚没有那么强健,不知道怎么走,就瘫到在地。后来陈虻说你去吧,你这个人没有什么用,不撞南墙没有什么用。他说得对,撞上了南墙头破血流才有感受,思想的感受才不会僵化,

有松动的时候外界的东西才会侵入你的心灵,击破你的模式,摧跨你的概念。为什么在这本书中写这十年中见到的人,因为只有人才构成当下的自己。我以前不知道什么准确,在2003年非典的时候,我见到4月19号人民医院的急诊室,他们当天把所有的非典病人撤离,那简直是逃命一样的撤离,所有的被褥都翻在地上,椅子是四到朝天。

14:34 当时我看现场,只给我看墙上的小黑板,上面写着22个名字,绝大多数后面写着肺炎的名字,他跟我说其实是非典,他说病人不知情,可是医生知情吗?他们连隔离服也没有。我问清洁区跟污染区怎么区分?他就指了指这儿,说在心里区分。我说你靠什么防护?他说我靠精神防护。人民医院后来有76位医护人员感染,有两位急诊科医生殉职。他跟我说这些的时候脸上几乎是木然的沉痛,是想让年轻人理解心里怎么准确。因为4月19号的时候很多媒体说市民可以不戴口罩上街,我曾经也对这个信息深信不疑。所以我不敢如此轻慢了,因为准确而字事关其他人的性命。我以前也不知道什么是平等,一说平等就在镜头面前故做姿态。

14:34 后来我采访李阳的家庭暴力事件,我想感受一下他的感受,就在闭眼的10分钟里面,我发现感受的不是他的感受,是唤醒的自己少年时代的记忆。一个中学上学的路上白天被一个小混混推倒在地上,头磕在石头延的时候。所以我就戴了一束花给他妻子,那个女人看了花后来搬出一个相册给我看,贴满了家里的照片,其中有一张是跟丈夫的合影旁边有一个玫瑰花,这个花是某一年结婚纪念日的时候提醒丈夫的秘书买回来的。把所有的叶子用塑料薄膜压得平平整整的,保存得特别好。这个干枯的花瓣给我一个刺激,以前我觉得人是人、我是我,但是在那一瞬间我觉得没有人我之分,跟我一样对自身的完整愿望是一样的,对幸福的憧憬也是一样的,只不过他出生在这儿,他这样生活,我出生在那儿是那样生活,所以什么是平等?平等不是悲悯或同情,平等是我们处在同样的生活当中,你作经受的我必然经受,当我们为生存而挣扎的时候,我们就是平等。

14:40 我以前也不怎么求实,因为没有受过严格的思想训练,还是四两拨千斤的思想方法。2007年我采访华南虎照的时候,当时在视频当中有一个细节,那时候周正龙穿了一个大面貌,我发现我们五个人的小组有一个很剧烈的分歧,一部分人认为照片一定是假的,有一部分人说一定是真的。我说为什么?同事说,周正龙披个大衣,背着光坐在麦苗当中,简直就是个老英雄啊。他说,再说了,撒谎的人怎么感知是镜头呢。这个瞬间我印象特别深,我觉得原来每个人的审美、经验、直觉都完全不一样,要光靠感慨和书法感情谁也说服不了,只能靠事实和因果的不断梳理。我们也没有别的任何依靠的地方,两手空空,只能靠一句话,拿证据来。就靠这一句话就可以从逻辑链条的最末端一环一环向上追诉,这样笨重的情况,一个

小孩子也可以拉出来,这就是逻辑的力量,就是求实的力量。

14:40 小的时候看电影的时候,总是问我妈,这人是好人、坏人。长大以后也有善恶分明、黑白的世界观。大家看到好人出现,再有点出现,利用就涕泪交加,看到坏人出现的时候恨不得振臂高呼。2009年当然采访一个土地拍卖事件,当时有一个陈坤志的人操控土地拍卖。我采访他的时候他觉得没有什么问题,他觉得收了一千多万给别人干活是劳动所得。临出门的时候他说我是公安大学毕业的,我就是玩法律。在这个节目播出之后,后来这个案件在调查跟审判当中陈坤志被判处了死缓。但是我一直记得在采访中曾经跟我说过一句话,说这个事件当中没有人是正义的,都别打这个旗号,都是为了利益。他给我提供了一些信息,我一一印证了,发现他说的是对的。当年向我们举报他的人也在诉求利益,而且也在诉求的是不正当的利益,只不过丛林法则大鱼吃小鱼,所以每一方都认为对方是黑社会,每一方都写了遗书,每一方在念的时候是热泪盈眶。所以都是一个一个有诉求的人。陈坤志理解的什么是平衡?平衡就是对每一方的论述都要心存警觉,只要让不同的论述之间相互殴斗、彼此博弈,才能够接近事实的本来面目,才能使自己不能成为偏见的蜉蝣。

14:40 在刚做记者的时候我还有一个习惯,有时候采访犯了错误的人问你要不要表达歉意,你有没有忏悔啊。有领导提醒过我,但是我当时不以为意错,我觉得这是为了生活向善向好嘛。后来我采访一个电疗治网瘾的调查,我们管观摩了课程,这个课程有一个固定的环节,一声令下之后所有的病人向他跪下,有抱腿的,有跪着的。后来我采访了当中的一个女孩,这个女孩在我面前说,电击一点不疼,就像蚊子叮一下,我特别喜欢留在这儿。我突然看到她留下眼泪,我说,你为什么痛苦?她说不痛苦。我说,你为什么流泪?她说,我没有流泪。这时候她的泪留在腮上。在采访的时候我问这位医生,他们为什么向你下跪?他说,因为他们感恩。我说他们有没有可能被胁迫,或者是被装的。他微微一笑就说了一句话,能装一辈子不是很好嘛。就是这个人的这句话,让我从此不敢再去问别人你要不要表达你的歉意跟忏悔。

14:48 真实的人有无尽的可能,有可能会导致普遍的虚伪,所以采访是认识而不是改造。在这本书当中我想写的就是十年认识的这些人,他们撼动我头脑中认识的概念,使我处在晃动不安的情况里,但是说过一句话自由本来就是站不稳的状态。

14:48 其实我说的这些概念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也是早以被印证过的道理,用了十年的路才慢慢接近,对我来说这里面有属于我心灵的自由。即使是这里我也希望通过我自己的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重建去认识它。生命是一个体验,体验的时光才不会虚度,体验了这些感受才能属于你,你因此而创建自己的生活,当你创建之后你才归属它。所以这些概念对我

来说已经无关于职业的荣誉感,关乎的是这个世界中属于人的真正实质。无论我们走多远都要疏忽这样的实质,绝不把它拱手出让。在20岁的日记里面看到很多陈词滥调,只有一句话让我觉得有点意味,那时候我已经是主持人了。有一天我在日记中写,身边的人在讨论将来我们的理想是什么?很多人都说我想成为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我说我的理想比这个更为高远,句号。翻过来之后,小柴写了一句,我想不断地完善自己。

14:48 当一个人力图完善自己的时候,他将不再向外界寻求什么,也不向外界推委什么,他将自己的重心放在自己的内部,而社会的进步就由一个一个独立的人试图自我完善的过程当中得来。我的起点这么低,所以这个过程才会无限长,永无尽头。想到这一点也就踏实了。14:48 在一个月之前才在采访中把一个小孩问哭了,是因为我不理想他,小孩不是通过语言,而是行为认识生活的。我当时非常沮丧,我一个人在那儿坐了半个小时,后来我就问陪伴这个小孩十年的德国志愿者卢安可,我说我怎么总是改不了我身上的弱点?卢安可说,如果我们这么容易的话我们还要这么漫长的人生干什么?所以认识到自己身上的弱点,你才能对他人和这个世界有一份宽量,我们不需要与谁为敌,我们只需要解除,共同来解除我们身上的问题,从这当中睁开眼来看见他人、看见自己。

14:49 最后我一说件事情,是关于这本书的封面,这本书的封面当时征求我意见的时候,我说我同意,但是我同意的理由没有告诉他们。这张照片是2006年《新闻调查》的同事陈威在重庆开县麻柳乡采访的时候拍下来的,这个村子是开县最贫穷的地方之一,有700多人,青壮年都在外面打工,留下的都是老人。当时的负担很重,都很穷,所以跟政府的冲突很多。有一次冲突很强烈,所以双方达成一个共识,就是将来你们自己管自己的事务。他们要做的事情就是把这个山村的路修起来,路特别难修,要协调很多的关系和利益。政府想修想了五年都没有修成,说现在你们自己来吧。就是这个照片当中有一个老人是这个村的生活队长,他来负责开会协调。他说,我有这么几个规矩,第一,人人都要发言。第二,不能骂人。第三,不能光说怎么不行,也得说怎么行。说完之后大家举手表决,85%都同意了,我就把这个纸按上手印贴在祠堂的门口。但是贴完之后允许你睡一觉起来又返回,五天之内允许你返回,你就把这个榜揭下来,召集大家重新开会。但是有一个条件就是你负责全村人误工的费用。这张纸被揭下来五次,每次重新开,但是最终还是原先的决定。

14:49 路修好了,没有人闹事,没有人上访,日子就这样平静地下去。所以拍这张照片的时候,当年我们的节目叫麻柳的民主,就是说这里在实践中国基层民族最前卫的地方。实际上这些老人、孩子他们很多人都不识字,根本没有听说过民主这两个字。这张照片给我们的信念是我们没有向外来的世界学习什么模式,也没有刻意地与谁为敌,我们只需要解开身上的

束缚,成为独立的人。用朴素的生活经验、智慧和常识,就能创造和决定自己的生活,尽管这个生活并不完美,但是曾经而后我们将生活在自己亲手创建的世界之上。

14:50 谢谢大家!谢谢今天来现场,我的亲人、朋友,多年来读者、观众和媒体的同行,最后特别祝我的朋友周云蓬生日快乐。

15:02 主持人:你看有这么多的亲人、朋友今天为了你的新书来捧场,你幸福吗?我这是采用了崔老的逼问方式。

15:02 柴静:我原来想过,今天会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我连答案都想好了。我想的是我前一次参加崔健演唱会的时候,崔健上来先问,你们好吗?彻底人说,好。崔健说,我不信。崔健又问,你们好吗?底下人说,我不好。崔健说,我瞧不上。崔健说,你们好吗?底下人说,凑合。我原来想这么回答。但是你刚才问我的瞬间,是,我今天挺幸福的,谢谢!

15:03 主持人:柴老很会讲故事,现在我们最近中国的文学界发生了非常大的一件事情,大家都知道,如果会讲故事离诺贝尔就不远了,所以你要加油。还有我想讲,你坐错位置了,请你坐到这边。一个人在社会上站队得会站,坐位置也得会坐。

15:03 我在后台问她,今天你为什么请来这几位重量级人物,她挨个介绍,其中介绍神探亨特张,就是传说中的著名六哥。她说,三年前就是他催着我去记录一切,求把博客中的东西、把平常工作中的东西记下来,把自己心里想说的话码成文字。所以这三年断断续续时停、时而拿起,都是在六哥的监督之下。柴静说,如果我在书中写了多多的我会不会不好,六哥说,不是写那么多的我好不好的问题,而是你写的是不是人。我还问到柴静,我说写了那么多人,白老岩松、崔老永元都在里面,我说我那么崇拜你,为什么里头连一个字都没有。柴老说,其实我真的写了,被六哥给拿下了。我非常想知道,六哥,难道我不是人吗?在掌声当中我们就请六哥上台。

15:03 张立宪:大家下午好,坐惯了男主角的人,今天是男配角的身份,非常不适应。我和小柴,大家知道我们有一年一度的读库签售会,她是非常好的女配角,我是非常出色的男一号。这个男一号因为有小柴在旁边的帮衬,才能完成我的光彩。今天我要独立完成5到10分钟的发言时间,可能就没有以前拍档时候的流利,要单干。

15:03 我首先祝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团队,我非常羡慕他们,羡慕他们能够把柴静的书由这个团队来操作,并且操作得这么好、这么成功。我自己是一个编辑,我也非常庆信作为一个编辑目睹了一个书稿的诞生、修改、推翻到最后成熟的过程。我作为一个编辑能够看到这个稿子的过程,我的身份不是一个编辑,而是柴静的娘家哥哥的身份,这是我后来一再跟他说的,包括台下做的一些做出版的人,我说我们都是你的娘家哥哥,帮着你把你的书稿在交

给出版社之前尽量完善一下。

15:03 大家可以从娘家哥哥的词里面看到小柴和我们的关系,我们有一个吃喝玩乐的小团队,这个小团队我是会长,因为我是会长所以我制订了一个纪律,就是入会的人都要比我年长,好衬托着我青春年少。这里面唯一一个鼻我们年轻,并且唯一一个性别不同的人就是小柴。因为和小柴吃喝玩乐几年下来,已经完全没有性别概念了,她本来也没有。

15:03 我记得我特别喜欢一个作家评论的一句话,说她是这些男人的异性,也是这些男人的同性。小柴慢慢混着成为我们的同性了。非常感谢她在每次饭局大家喝乱七八糟、胡言乱语的时候她就在旁边假装听着,也非常感谢她在大家吐乱七八糟的时候,她在现场指挥撤退。我描写过这些片断,他们很羡慕,他们说一个央视女主播美女为你们干这件事,这个没有办法,因为我们就衬这个,我们就干这行的,作为新闻出版行业的生活中就是这样朋友。15:03 我记得二战的时候一直打到1942年,希特勒纳粹德国的一个人事处处长,相当于咱们中组部部长的角色,对家庭说我手底下的人说我手下的将军可以多得喂猪。我们从事这个行业呢,我们身边的主持人也很多。

15:03 刚才像邱启明所说的,今天来了这么多所谓的黑白崔这些人,其实一点都不稀罕,我曾经参加过一些大夫的聚会,都是一些老大夫,他们都喜欢京剧,是京剧票友。然后就在那儿唱戏,有的老先生又跑调,又不意思,就把自己的大脑袋伸到窗户外面唱,那些大夫都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医学专家,你要挂上他们的号要提前去医院好几天去才能挂上,但是他们的阵容也相当奢侈,在他们的圈子里面这很平常。今天坐在这里的不管是黑白崔也好,还是各位出版界的大佬也好,坐在这里也很平常,这个阵容在这个行业里面一点都说不上有什么奢侈,真正奢侈的是今天有这么多喜欢读书的兄弟们坐在这里。

15:04 为今天这个发布会小柴和我碰过很多次,她很拿这个当回事,你看今天都化了妆。我说这个没有什么啊,她把阵容列出来,我说这没有什么啊,你就是干这个的。相当于如果我是一个菜农,我自己种的韭菜,我们家肯定每天吃韭菜鸡蛋馅的饺子,如果吃其他馅的,说明我的韭菜有问题。如果小柴今天的发布会,如果她的同事、朋友不来,那得混成什么样了。15:04 我来说说这本书,刚才小柴说这部书稿是因为有我和在座的其他几个做出版人的催促、推动才得以诞生,我更愿意理解得相反一点,因为有我们帮她渗着点,才出来这么慢。我电脑里保存的最早的书稿是2011年的9月份,那部书稿已经很完整了。当然在此之前我们几个人看到她写这个稿子的过程,从2011年9月份开始我就不断地收到她对各个章节的重写、改写,有的章节三遍、四遍,有的章节是五遍。有时候她发给我的太快,她问这遍怎么样呢?其实我还没看,我就说你再写写吧,还有提高的余地。摩羯座喜欢跟自己较劲,她是摩羯座

的女人,她就老老实实写下一遍。一直到这部书稿到今年定稿的时候,其中有一个章节我还没有来得及看,因为我编辑的时候她还在重写,我中间有好几次从去年到现在已经有一年半的时间了,这中间有好几个长假,包括春节和国庆,我每次把自己洗干干净净,吃顿好的,再好好编小柴的稿子。最后还没有开始编的时候她新的一版又来了,我想她确实很享受这个过程。

15:07 我看她关于关于这本书本身就是“写是本身的酬劳”,在座的很多人都经历过写作的本身,我觉得这句号说得很对味,对吧。写是本身的酬劳。

15:07 关于这本书没有更多要说的了,她现在已经完成了,接下来要交给读者,她的好和遗憾要交给读者,这里面有她作为一个职业人所经历的事情,现在又提倡新闻专业主义,包括小柴平时聊天的时候也经常会提到心目中的偶像记者、偶像主持人,也会谈到别人是怎么来做采访、怎么做主持、怎么做新闻的。但是这本书并没有描述像很多我们司空见惯的明星的书一样,描述新闻专业领域做的有多么好,她描述的是要想把新闻专业主义做得好是多么难,我觉得这是这本书比较好的一点。

15:07 从我目睹这部书稿漫长的写作过程,我想把文章写好、写得多么好,可能这部书里面没有体现出来,但是至少我体会到的是要想把文章写好是多么难,小柴给了我们一个很生动的例子。如果说以后条件能够更奢侈的话,我希望能够有机会把她以往章节的历次修改的版本找出来,可能是一个非常细致、生动的写作历程。比新闻专业主义,比她所树立的CCTV 的牌子更重要的,我认为是写一个人的成长,我曾经有一次在陈晓卿的生日饭局上突然意识到了一点,就是大家在一起吆五喝六吃饭的时候,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的一点呢?我们都是县城少年,陈晓卿来自安徽灵璧县,像我直接是河北赵县一个农民的儿子,在我们那代人的经历里面像小柴是山西襄汾县,而不是临汾市,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在一个县里面或者是在农村里面,有这种县城少年拥有的优势、不好的生长环境,残酷的生长环境,但也有独特的生命体验,包括不同的水土所滋养培育出来的不同的人格。不是说像现在这样大家都生活在大都市里,只能简单分成12个星座。

15:07 我不知道在座有多少是我所说的县城少年,很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现在可能是中国的现代化步伐太快了,也可能是城乡之间的差距更大,或者说是年轻人的生长空间更加狭窄,我们见到的成长起来的县城少年越来越小。当然也希望有更多生长在广袤、粗劣土地上的少年少女能够从柴静的这本书里找到同样的成长的土地。

15:14 我拿到这本书之后,大家也看到了这本书封面上,小柴公布了自己的年龄。今年是她的本命年36岁,我们在一起探讨人生的时候,经常感觉到36岁对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我自

己也是在36岁前后把很多此前青春期时困扰自己的问题想七七八八了,然后才开始做自己的事情。小柴,在她36岁的时候也完成了人生的很多变化,也确定了很多东西,包括出版的这本书。我当时36岁的时候自己内心一身轻松觉得把人生的终极问题想清楚了,接下来就把我的读库就好了。结果没想到36岁以后遇到的问题更多、更具体、更细微,小柴的36岁已经拉开,我看她这个书的结尾,这个结尾也修改了很多版本,有一个歌词是“把风景都看透”,36岁的时候我们总是自以为是地把风景都看透,但是还没有,希望小柴在接下来的人生道路上,在她这些娘家哥哥的陪伴下能够面临更多的问题、更大的困境、更残酷的真相,也更深入地继续怀疑人生。

15:14 谢谢大家!

15:14 主持人:按照程序我得请你过去,为什么用请呢?因为特别感谢,虽然在书里面你把我抹杀了,但是在刚刚跟大家的交流过程当中你终于把我抹煞了。

15:14 六哥:把你抹杀是对你的仁慈,在书里留下的人是更残暴地对待了。可能做过文字上很多雕琢的工作,并且当时在一本书的结构上来说不可能是一个很繁碎的博客文集,还是有自己结构的,希望能够有结构,当时也希望虽然名字叫《看见》,但是也是希望在小柴真正参与《看见》栏目的时候,这部书是结束在《看见》之前,所以就把邱启明老师就结束掉了,希望在下一部书里出现他的名字。

15:14 主持人:十年以后?

15:14 六哥:十年就够了吗?可能不止。

15:14 主持人:可以过去了。

15:14 六哥:谢谢大家。

15:14 主持人:前面在会议室的时候,休息时我问六哥,我说等一下你一直会陪着柴老,请问是什么意思。他说,也没什么意思,就是不是请来了很多大腕嘛,第一下我负责接客,你负责送客。你们是直接聊一会,还是直接请上来?

15:15 六哥:还是请下一位,我看在座的各位也迫不及待了,需要更重量级的人上来。15:15 主持人:六哥果然是勤奋把柴静拉到自己队伍当中,还改变了性格,连性别都变了。我刚看到柴静看他的眼神。

15:15 六哥:是同性之间的眼神?

15:15 主持人:真的是犹如看自己内心的兄长一样,虽然外表长的像父亲。这样比较保险,因为我也特别崇拜柴老,经常我碰到大事的时候,为难的时候,尤其是举目无亲的时候,就会给她打电话、发短信,可不可以在12点以后喝一点酒,还会邀请上以前的制片人,今天的

张杰主任,今天带着自己的孩子也来到了现场。我也会跟他们追求人生的意见,我的方向,我该怎么做。虽然我1米85的身高,但是很多方面我真的是一直求助着柴老,她给了我很多力量。

15:15 在这本书中也写了很多对她有过帮助的人,她说这些人在改变着我,当中有伯乐,有特别悲悯这个社会的许许多多的兄长们,接下来必须把大腕请上来了,崔老永元。

15:15 崔永元:今天我不是特别有时间概念,差不多8分钟左右把我哄下去,好吗?

15:15 主持人:行。

15:16 崔永元:首先这是柴静的书《看见》,我觉得报纸宣传特别需要这样一个画面(抱着书让在场媒体和观众拍照长达10几秒钟)

15:17 崔永元:下面开始说正事,刚才听了柴静和老六的演讲,我都不知道我上来怎么说,因为大家都知道我说话很通俗,我不会像他们说的那么有哲理,我觉得他们跟白岩松都是一路人。我是说话尽量想让大家听懂的人,在听不懂的前提下你们还觉得有思想,听着就很棒。我们不能指望大家听不懂你说的是什么,而觉得你有思想,这样不好,起码我不同意。15:17 这就看出来的陈虻的伟大之处,因为我和柴静、小白我们都是陈虻的手下,都是他的学生,但是你看我们是竟然不同的人,但是他都可以容忍,所以他了不起。柴静的书名叫《看见》,我们知道这是她节目的名字,但是我也一直在想为什么她的书叫《看见》,因为看见对于今天我们每一个人来说特别重要。刚才她说周云蓬今天生日,我也想大声说,周云蓬祝你生日快乐。

15:17 因为柴静的书名字叫《看见》,我真想问一下我们在座的每一位有多少人比周云蓬更看清了这个世道,更看清了这个社会,所以看见不是简单的看见,过去我和司马南还是好朋友的时候,现在也还不错,他就跟我讲过这个。他说眼见不为实,不要看见就当真。比如特异功能、魔术,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差异,如果仅凭看见就傻了,你一定会被别人蒙掉。所以你要看见,同时还要思想,我觉得这个也是对我们最低的要求,可惜他现在成了最高的要求。现在这样的主持人凤毛麟角,非常有意思的是柴静还是一位这样的主持人,我都放弃了,我都开始做娱乐节目了,白岩松也快了。

15:24 当然邱启明更聪明,他年轻轻的就开始做娱乐节目,因为在不太容易的思想年代做娱乐节目真的是不错的选择,因为你用不着硬梆梆地说真话、说实话,让别人讨厌你。而陈小青一直是我们看不起的人,我们从认识他那一天起就叫他吃货,结果他拍出来《舌尖上的中国》,他用这个片子告诉我们中国人大部分都是吃货。有了这个片子之后吃货不再是难听的词,现在很多人主动承认是吃货。我们核实了一下,现在很多人都说《舌尖上的中国》,这

个片子谁弄的,是你吗?

15:24 我一直想做一个读书节目,我说了好多次了,做不了,没有时间,没有人给你时间,半夜两点之前的时间都不会给你,不让你做读书节目。后来我知道我做的《小崔说事》的节目危在旦夕,就把后面的25期全做了25期,可惜柴静当时没有出书,否则就是26了。我们采访了阿来、毕淑敏、陈忠实、刘震云等等。我觉得这些作家在成长经历有很多的同样的地方就是读书,这些在世界上毫无例外,就是每一个作家、写手都要有一个真正阅读的过程,没有阅读是不可能凭空写起来的,写起来也不怎么样。而且那时候他们读的书都有限,基本上启蒙读的都是《静静的存活》,还有一本书叫《复活》,但是非常奇怪他们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没有封面,没有封底,看得他们热泪盈眶,还不知道谁写的。后来看到《复活》,看到一半把之前的书接上。

15:24 我还没有回答之前的问题,你幸福吗?我幸福。我们今天挺幸福的,因为我们的图书大厦每天有1000本书上架,一天呢。怎么会这样,不知道哪个作家还会这样,这1000本书里能挑出一两本能值得你一看,这就很了不得了。既然这样一天两本,一年365天,也意味着我们一年有700多本书看,很不错了。但是现在看书的人非常少,包括和我合作的年轻同事和伙伴,他们也不是特别爱看书,所以我老告诉他们看书有多好,而且为了证明我确实天天都看书,所以我把很多书买来,把内容简介都背下来,这样可以保证每天向他们推荐一本新书。但是有的书也确实需要从头到尾看。柴静的书我特别认真地看了,而且是自己这么好的朋友写的书,特重视,你们还可以接着拍。

15:24 我是泡在浴缸里把它看完的,非常奢侈,那个水从滚烫一直到冰凉,我还在看这个书。这个书里面好话不说,一定有遗憾,就像痛并快乐着和不过如此一样。当时我还小白一定是认为这个书对得起读者,对吧,小白。我们才把它交给出版社,才让它出版。但是今天觉得它非常幼稚,但是我们不会觉得幼稚而后悔,因为那就是一段年轻的记忆,每个人都在走这样的过程。我最近正在找莫言年轻时候写的东西,我想看看我们俩谁写得好,在那个年龄段。我觉得柴静刚才说的好,这可能不光是个人记忆,可能是群体的记忆,甚至有可能成为民族记忆的一部分,他说成为群体的记忆我是同意的,因为我们是同在一个群体。我们那个群体叫新闻评论部,当时有很好的风气,我们做的电视一流的节目,在当年。我们拍照开过中国电视界最热闹的年会,但是现在还行。

15:33 总而言之就是这样,在刚才老六和柴静的演讲过程中用了很多有关历史的说法,大家都知道我是研究这个专业的,我不灭他,就不跟他们说历史了。还引用了很多名人名言,这让我很兴奋,不是每个人都是这样过日子的,天天背名人名言。但是老六说了一段话非常好,

说我们都是小地方出来的,不妨碍今天站在这么辉煌的讲台上,他是河北赵县的,我不知道我是从哪儿生出来的,我母亲也说不清楚,当时我们家正在迁徙的过程中出生的。落脚的地方是北京市房山县,现在是北京市房山区,也可以说是北京了。我可以保证那时候房山根本不叫北京,只有说山顶洞人和北京猿人才会提到那个地方,但是今天算是市区了。所以我们每个人不管生长在什么地方都可以成长,我希望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两样东西不要少,一个是看见,一个是思想。

15:33 最后我也用一句名人名言结束我的演讲,一方水土养一方土匪。

15:33 主持人:谢谢,请坐。

15:33 六哥:我是学新闻专业的,在座有很多学新闻的,基本上新文学第一个会教给我们怎么写导语,以新闻报告为己任的记者成为被报告的导向,今天以主持为己任的人成为被主持。我来问他们。因为我和小柴关于这本书交流很多了,你们俩有没有交流过?

15:33 崔永元:我看到柴静的书里面讲了很多采访的经历,这个大家也会认真地看,甚至到网上找到当时的节目再看一遍,看看是不是跟你有同样的心得。我是觉得这种结论下的很果断。

15:33 柴静:可以换一个词吗?

15:34 崔永元:你信心你的判断,你对新闻事件和敢想,你相信吗?还是觉得到目前为止觉得是正确的?

15:34 崔永元:这是我写的一个中心,不敢确信是正确的,到现在也是这样,这是不断改的原因,在写的时候就推翻前一个写法了,后来是推翻之后写出来也成。

15:34 崔永元:有一点我看的时候有点难受,就是写到了十年,又写到了我们认为新闻评论部正好的十年,但是我们总觉得过去了。换句话说我们今天不满意,但是我们看到的柴静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荧屏上,永远是充满信心的。我们能把充满信心理解成满意吗?

15:34 柴静:很难说满意,但是我后来也想过为什么我这十年写了,最后一章写了你主持年会的时候,所有的人跟罗大佑唱光阴故事,后来我想这是感伤吗?还是觉得过去好,好像都不是,好像是一种眷恋,就是眷恋吧,但我一直没问,其实书里面写了很多小崔。但是唯一挺忐忑的唯一是对还是不对,是好还是不好,我问过你,你说随便怎么写。

15:34 崔永元:我无所谓,我也不觉得你写的是我。尽管是那样的事,但是我不知道那是不是我,比如说柴静写到中央领导到我们台里去视察,然后我跟小白站在第一排,就是说回头看到了柴静,然后我就把她拉到我的位置上,我退了一排。我觉得所有的读者看到这儿都会觉得崔永元这人特别高尚,后来我想是这么回事吗?会不会是因为我一回头发现柴静特好

看,就拉到前面。事实可能是描述的这样一个事实,但是背景可能是多样化的。当然这方面老六更明白,你觉得呢?

15:34 六哥:我理解你是想顶人吧,可能在你看来和他们合影总得有一个人,她就是道具。15:34 崔永元:这是一个判断,看上去像各玩笑,我拿着这个想好多种可能性,因为我不记得当时是怎么想了,我忘记这件事了,我就想有多少种可能性。我就觉得如果我们意识到每一个事情有很多层面,有很多可能性的话,是不是我们这个人就变得厚实了,或者丰富了,我就在想这个。

15:34 老六:这书就像金庸写《碧血剑》一样,《看见》这本书里也有一个男一号就是陈虻。15:34崔永元:我不是一个宿命的人,但是生活中老是有这样的打击,因为从我姥姥教育的时候是好人不长命,我也不知道我姥姥说这话是什么意思,是想让我当坏人。但是在我生活中见到太多这样的情况,就是好人,无论是社会上公认的好人,还是小崔个人认为他是好人的好人,就是真的就那么匆忙地离我们而去,陈虻就是这样一个。所以这么多年过去了说起来还不能不伤心,倒不仅仅是说因为一个英年早逝的生命,就不光是这样的一件事。因为当时他是我的同事,又成为我的直接领导,他是希望他和我一起做节目,或者负责任。

15:39 崔永元:我很少见到这样的人,就把自己的艺术作品或新闻作品看得比命还重要,出现一个错别字都要破口大骂,加了一桢都要拍桌子。实际上在生活中是一个非常好接触的人,跟你打乒乓球,跟你聊天,甚至跟你说点隐私的事情。唯独做自己事业的时候就半点不含糊,但是这个人走了以后这个气氛也慢慢散掉,散得非常快,比这个人散得还要快。导致我们现在特别难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所以我看柴静这本书写到陈虻的时候,每当看到这个字和那句话,都觉得是在刺痛我,甚至后来条件反射就翻过去了,不想看到有陈虻的内容。这是我比较真实的感受。

15:39 六哥:小柴基本上是在最对的年龄遇到了最对的人,我听到很多人说陈虻是催生婆一样把你的职业生涯催出来了。

15:39 柴静:我没有问过会不会有感情因素在,比如写你、白岩松、陈虻的时候有没有高大全,会不会很人心。

15:39 崔永元:不会的,我们会很理智地看,包括陈虻,我们也不觉得他是什么完人,因为我们私人关系那么好什么事都知道,连他的缺点和毛病,我知道的事我都知道。但是没有关系并不妨碍他做人做事的态度,那个态度渐渐地成了边缘,不是主流化了,成了边缘。就像我们看老六的《神探亨特张》,即便这个电影不是特别好的电影,但是我们觉得这个也是不错的。但是问题是观众不买账,怎么办。

15:39 六哥:我对这个看很淡。

15:39 崔永元:是,我也看得很淡,但是看淡的东西觉得心里不安、心里难受。

15:39 六哥:我觉得属于你们这代人风云际会的年代。另外再说一个小秘密,小柴写你、白岩松,写所有央视人的时候,她自己太动感情了,所以全是永元、小崔、岩松什么的,所以我全搜索了一遍把岩松改成了白岩松,把小崔改成了崔永元。有请崔永元老师下台。送客。15:39 崔永元:我们这代人早晚被人抛弃,而且我个人也知道抛弃我的时代早就到了,但是我也有一些技巧,比如我跟柴静说,我只能待到三点,起码告诉她,你不请我,还有人请我,我还挺忙的。下面我就参加后面两件事去了,我也不知道是什么事,祝贺柴静《看见》新书发行,祝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度团队能做这么一本好书,希望有机会能在送白岩松一本。

15:39 六哥:小崔的研究中心已经在装修,什么时候能够接客?

15:40 崔永元:我们那个叫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研究中心,那个大楼8400平米,现在正在装修,顺利的话明年年底就可以开门接客了。希望大家多去,我们也有一个报告厅,希望大家有什么新书发布到我们那儿去,比这儿暖和。

15:43 主持人:刚刚崔老说了,包括六哥说了当年风云际会,崔说说我们这些可能都会成为过去,但是对于粉丝来说你们都是偶像,他走了。跟我说了白说是吧,白说也要说,你们当年的形象一直活在我们的心里。

15:43 其实在这个书中,我前天在上海接到柴老寄来的书就迅速翻,就看到她写的男主角二号、三号,看到了崔老给她专门让位置,就是二十三四岁小姑娘,貌不惊人,对不起,相貌还行。然后那个档口就特别好。我还想举一个崔老的例子,占用大家一分钟时间,前段时间有各种小报纸说我是CCTV的临时工,有特别多的疑问,我没有做出回答,因为我知道这是小报的一贯伎俩。一次在慈善会上,看到崔老说,邱启明不要当真,那一定是报纸裁头去尾找到他们想要的东西。不管柴静写的崔老是什么东西,从头到尾写到的崔永元先生就是时时刻刻充满着悲悯之心的人,哪怕是不关乎自己的事情,他的利益也一定是善良的,他是希望你好的这种人。所以生活当中我所结识的他,包括在生活当中结识的崔老,不难发现他后来为什么会得病,他为什么会抑郁,他始终对弱势的群体有悲悯之心,每天都在想这样的事情,每天大量都在做这样的事情,虽然他走了,但是觉得还要送掌声给他。

15:43 在这个书本当中会看到像崔老这样平易近人的偶像派的人,但是也可以在今天现场感受到气场庞大的,我最近听到一种说法说CCTV的话语体系基本上是白体,我不知道是CCTV 塑造的白体,还是说白体在塑造着CCTV的话语体系。所以掌声欢迎白老岩松。

15:49 白岩松:我到这儿来主要想看看柴静的读者裙比我大多少,来了一看基本上跟我的读者群差不多,我想以前的韩寒和郭敬明都感受到了强大的威胁,作为青春代表阵营中的人物,都多了一位。柴静好朋友给我发好朋友,说前面会讲个两三块钱的,那我明白了,我在这儿主要讲一块六的。

15:49 很多年后的今天才意识到我跟柴静为什么会相识,因为有些缘分很早就知道的,你想她用小提琴只会拉一首曲子叫《白毛女》,用二胡只会拉一个曲子叫《小白菜》,到CCTV当中的同事怎么不叫白岩松。但是有第三个白就富裕起来了,所以我现在真的觉得柴静,包括我们,应该是中央电视台最富有的主持人之一了,看你怎么计算。来这儿的时候突然想起她书里面写的白岩松什么都彪悍,就是不敢跟女生单独说话。我必须跟大家澄清,那天在荒郊野岭的宾馆里说话,如果一关门,如果她不对男人感到担心,恐怕对CCTV都要担心。后来我跟她单独谈话,而且门也关上。我说把柴静托付给你们,因为柴静经受了磨难,接下来要去接地气了,彻底去拥抱生活。

15:49 那天送她的时候我们单独谈话了,其他的语言忘了,有一个话记,今天送走你是为了你明天更好地回来。第二句话说的是你会是中国最棒的主持人之一,但现在还不是,需要去磨炼。我觉得今天是解决第二句话该有一个仪式感的地方,我要把后一句拿掉,你就是中国最好的主持人之一,不用再说将来怎么样了。而且这是来年中央电视台挺怪的,旺女不旺男的,除了很多像柴静这样女的主持人,但是我们这些人还得陪着他们向前走,何尝不是他们陪着我们向前走的。有了柴静这样优秀主持人的存在起码让我们不敢退步、松懈,甚至不敢堕落,我想这一点也是我们同行之间都会明白。反过来也要向他们说声谢谢。

15:49 我们这些老帮配,小崔之所以抑郁,就发现只剩下一个挤兑完了不回嘴了,那就是我,现在多了一个人是陈小青,然后发现他的精神状态很好,因为他敢说我敢踩黑白两道。大家不要听他的,我总说大白话,白话的含义就是姓白的人说话方式,他的说话的方式就是中国人总说听他吹吧。白话的含义就是你想要了解什么、关心什么,终究要下台,只要若大家满意就好。最后跟柴静说,你到央视第一个合作者是呼伦贝尔草原上的白岩松,你的第一本书是落在了刘大姐手里,她是我的老乡。此时面对柴静未来的时候有些犹豫和纠结,我猜想我的很多兄弟们都有这样的感受,这种纠结是什么呢?一方面作为你的事业如何精进、更棒,不仅看见,将来还可以想到,一定要这样,要成为中国人最好的主持人,把之一去掉。15:49 但是另外一方面很纠结,后一方面我越来越占上风了,我不关心你将来主持人干成什么样了,很关心你将来干很多轻松的事,喂马、劈柴、看风景,你关心生活,然后嫁你爱的人,当然也是爱你的人,然后生下一片我们都觉得特可爱的孩子。

15:52 然后走向幸福,我站在这儿的时候就不纠结了,我觉得让我后半句期待占据上风。几年之后她的书已经有了,这本书叫《看见》,下一本书是抱着孩子作为封面很棒的书,叫《好看》。

15:52 主持人:六哥交给你了。

15:53 六哥:你当年的那本书为什么叫《幸福了吗?》

15:53 白岩松:因为我当时预感到两三年之后中国会把几个字当成一个大问题提节所有的人,所以就先捅捅时代的鹞眼。

15:53 六哥:在座的张杰老师正在筹备拍一个纪录片,关于《东方时空》二十年的《东方时空》。

15:53 白岩松:昨天下午我作为第53位采访者,刚刚结束了两个多小时的聊天。

15:53 六哥:你们当时为什么把小柴从长沙捞过来?

15:53 柴静:我就没有敢这么问过。

15:53 白岩松:她天生就是这个团队的人员,让大家觉得这样一个东西还存在。我昨天下午一个很大的感受,是拒绝伤感,拒绝我们过去阳光灿烂、理想的日子。我不这样看待,我们的确很幸运,带着感恩的心感受过一个非常正常的岁月,现在这个社会正是这样。所以感恩还来不及,怎么会抱怨。想想看那个时候评论部来个人留下,觉得不好就开了,现在《劳动法》就把你开了。

15:53 六哥:前两天见了林海。

15:53 白岩松:我觉得会有一些变化,我跟老六是这么说的他们夫妇俩,上海台的林海,我说这对主持人是我特别喜欢的主持人,放在很多年前是一定要弄到中央电视台来的,但是现在不会了。很正常。

15:53 六哥:是在警告在座的年轻人吗?

15:53 白岩松:我觉得是在警告中央电视台吧。

16:12 六哥:不去中央电视台有其他选择吗?

16:12 白岩松:有很多选择,我也在选择之中,我经常有放弃的冲动,但是有柴静,有小崔这样的人还没有跳车,而且我们还有一些幻觉和期待,我觉得一切会向更好的方向去发展,更重要的是放弃太容易了,想放弃之后不放弃才难。放弃太容易了,跟戒烟一样戒不掉。16:13 六哥:我周边都是有很多中央电视台的朋友,有很多人在聊。

16:13 白岩松:不是中央电视台的人聊起来的,读库就是一种尊敬,还有什么可聊的,没有什么可聊的。我一直想跳柴静的行,明年八周年请允许我跟柴静去主持你的读库会,你可以

不参加。我觉得我们可以自嘲地开着玩笑去,就是一个机构,大家可以去议论它。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中国有哪一个电视台会拥有像崔永元、曾经邱启明、现在柴静、我、张悦等无数个,还有毕福剑,天呢,那也是主持人。如此丰满、怪异、骨干。我觉得中央电视台在被人诟病的时候,也会有另外的看法,所以这就是还没走的原因。但是另一面是你想放弃的理由,这几种理由天天在纠结。

16:13 六哥:说说这本书吧。

16:13 白岩松:这本书很厚,我跟柴静说了这句话,我说你把这本书交给读者,你的这段日子就结束了。

16:15 六哥:你的感觉是不是从C盘到D盘的感觉?

16:15 柴静:我的东西都删了。

16:15 白岩松:我说我们很幸运曾经成为一个很棒的青年人,我们现在有什么可抱怨的,在抱怨中就错过了成为一个很棒的中年人的最宝贵的机会,我还想将来想当一个特别棒的老年人,有什么可抱怨的。告诉各位我这才是叫大白话,小崔是话里有话,大白话是没有绕,直接得罪人。

16:16 六哥:我的智商不得已消化。

16:16 白岩松:大家在说当初《东方时空》多好,我们现在可以努力啊,现在继续去变好,我们现在是放弃了责任,通过回忆证明自己曾经理想高贵。现在依然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只要做,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也许我们没有让世界

变等更好,但是做的时候起码没有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糟。

16:16 六哥:小柴来提问。

16:16 柴静:你最后这句号是挺出动我的,变得更好人人能看见,不变得更糟不是人人能做到。

16:16 白岩松:大家总是在期待变得更好,但是在没有变得更糟的情况下才会看到变得更好,如果滑下去了,就跟中国股市最近大家高兴,太好了,爆涨。大多数哭。

16:16 六哥:在座有很多年轻人都关心自己怎么成为未来的白岩松、崔永元、柴静,跟这些说一些话。

16:16 白岩松:不要觉得成为未来的谁谁谁,不可能,一点都不可能。现在年轻人说一句话,成功可以复印,但真不能复制,所以没法复制。京剧里有一句话,我摆开了、揉碎了,学我者死。我们大家做的不过是这样,我们用嘴活,活在各位嘴里,假如偶尔有一点营养,我们也算没白活在您嘴里。

16:16 六哥:好,有请白岩松老师下台。还是这个。

16:16 主持人:这个就是一个态度的问题你让人下台,我摔话筒。其实参与这样的活动有的时候真的觉得很幸福,即便是被白老拍一下肩膀,你都觉得会是一种力量。

16:16 六哥:男人之间真不能乱拍肩膀。

16:16 柴静:我发现今天这个活动越来越跟我没有什么关系。

16:17 主持人:我觉得六哥的主持今天失败在这里,你应该烘托主角,结果跟白老在那里热火地聊天。

16:17 六哥:刚才热烈的掌声告诉我,我还行。

16:17 主持人:其实我这个人是记仇的。我年轻的时候也会去模仿,包括白老这样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始终跟我看到的CCTV的同事,尤其是跟其他的主持人不一样,真是姓白对了,都是直接回答,没有绕弯子的地方。正是因为有的时候看到他的气场非常强大,虽然有时候不修边幅。我曾经为了成为未来的白岩松配了一副眼睛,后来发现头发没有他长,没办法,太难看了。我看到他每次从直播台上下来以后,就是看到他拿着普通的手纸在蹭他的脸,结果蹭进小坑里面,他最不讲究这些。但是他是有思想的人,正是因为有思想的人才是我们值得学习和敬佩的,谢谢。

16:17 柴静把新书写了之后把草稿给了很多信任的朋友看,曾经给了一位朋友,结果对方一句话都没有,后来她在书中写到对方不置一词。然后我就问她,为什么会这样。她说,我怎么知道。他的书呢?我给了很多建议,去关注啊。我说,人跟人交往就是这样,有的人就是没有良心。但是即便没有良心,柴老还是大度的,今天把他请来了,掌声欢迎罗永浩。16:17 罗永浩:我不知道是这么正式的场合,其实我就正式的场合也就这么一身衣服,先说一个我刚才在下面坐着不安的事实,实际上前面三位央视的主持人,包括柴静老师都超时了,按照今天安排的时间严重超时的,也就是给我留下的时间没有多少了,也反应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真相,本来中国的话语权就很大程度上被央视拿走了。但是我以为像今天这种相对轻松的场合不会这样,但是没想到他们在上面把时间用完了,下面我只能非常简短地跟大家说几句。

16:17 我感到另外一个特别不安的真相,刚才六哥提到饭局上他是最小的,其实是骗人的,我必须告诉大家我是比他还小两岁。他还提到我们都是娘家的哥哥这是扯淡,我是娘家的弟弟。他们一直组一个局叫老男局,其实这个老男局有一个长尾有一个很年轻的就是我,我一直没有说穿,但是我今天太气氛了。还有我作为老男局里最年轻的,也说一下我的感受。16:17 今天我看到这些老男人坐到一起来,明明我们来是给柴姐捧场的,但是他们像雄性的

孔雀一样花枝招展地展示自己的口才。我觉得这与今天的主题非常严重地违背了,柴老师我想说的是我看了这本书非常好看,尽管你让我提了很多意见,你都没有采纳。但是在打了折扣的情况下依然非常好看,这是我第一个想的。

16:17 还有我在台下看的你,你跟我多年前见到你的时候一样好看,这就是我想说的两句话,我觉得比较得体,比前面两位老师得体。因为时间关系就到这里了,如果当中有人特别想听我多说两句,你们就恨前面的央视主持人。

16:17 主持人:罗永浩先生非常自觉了,估计你在台上两三分钟就下去了,你们先写好字条,等下柴静会回答你们关切的提问。刚才你说的CCTV,随着我已经离开了,我还是要说句话,真的是怪六哥,他不会穿针引线,不让白老、崔老跟柴静谈,这个不能怪我们。

16:17 罗永浩:对,每次有事,官方的说话就是这样的。

16:17 主持人:你们三个平常在一起,经常互动聊一些什么,尤其是柴静方面。

16:18 六哥:我本来想不置一词。

16:18 罗永浩:但是你很气氛。

16:18 六哥:我还好。作为IT界和科技界的精英和代表,我们把话语权留给他,我们也已经很漫长的时间没有见到他了,所以今天看到他脸色灰暗、精神矍铄地走上来。

16:18 柴静:心疼。

16:18 六哥:很心疼。并且看到在之前的票选中得票最高的是白岩松,但是现场掌声最热烈的是罗永浩。

16:18 罗永浩:因为他们都喜欢科技产品,我现在是科技界的。

16:18 六哥:据说罗永浩在台上喘一下气台下都是掌声。

16:18 罗永浩:快别这么说。

16:18 六哥:我们说说这句话,你和小柴都漫长时间没有见了。我不止一词。

16:18 罗永浩:其实关于饭局上另外一个问题,刚才提到在老男局上见到柴静老师经常在一起聊,无话不谈,经过性别显得好像都是同性了,这也是扯淡的。长期观察就注意到,只要柴静老师在的饭局,我们这些男人说话的时候格外机灵一些,她不在的时候我们相对平和一些,我怀疑其实是跟性别有很大的关系。

16:18 说说这本书,为什么我的意见你都没有采纳?你本来问我的时候是课题对吧,结果我还傻地给了你意见?还是我的意见被六哥否定了,我觉得最后一个可能性比较大。

16:18 六哥:我觉得老罗的意见可以写入教科书,叫《不要这样改》。

16:18 柴静:你给我提过意见。

16:19 罗永浩:提过,你都忘了。但是那么多优秀的男人给你提意见,你忘了,我也不会怪你。

16:19 柴静:想起来,有一次饭局提过一次,罗永浩说写文章的时候,往往是写到这儿观众已经明白了,往往没有必要跟下面一句,后面有点警觉。

16:19 罗永浩:可不只这些,还有无数个电话长谈的夜晚。

16:19 柴静:又冤枉了我。

16:19 罗永浩:但是不重要,非常好看。

16:19 柴静:说点吧,他拿到书之后先批评了你,说是经六哥手的,为什么有明显的错误呢。我里面有我句话说,

他说,心腹这个词有三个解释,说从来没有这个的。我心想你一个高中辍学生?

16:19 罗永浩:但是我查了一下,我隐隐地感觉,凭着我深厚的文字上的感觉,就是这块不太舒服,我就现查了一下心腹有三个用法,用在这里都不是很正确。还有这里面提到曾经的模式被一遍一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加了土崩瓦解,后面又提到这种摇晃是危险的,这种前后的逻辑是不太舒服的。先说摇摇欲坠,接下来说危险的。说摇摇欲坠土崩瓦解就是已经塌了,再说危险,就不是很合适。我打电话的说,柴老师段没有过六哥的手,否则不会出现这种错误。后来是出版社希望再加几段话,没有经过六哥的手,虽然出了小小的问题但是这本书真的非常好看。

16:19 其实我觉得过去我在教育界的时候是说话很真诚,但是总有人把我和俞敏洪这些人扯在一起,明显他们是卖鸡汤的,我是说白话的。虽然被当成了青年导师,就推荐大家去看这本书,特别是有新闻理想的要看这本书。

16:19 六哥:道具让大家站起来拍照吧,需要你做道具用。方便的时候再喘息一下。

16:20 罗永浩抱着《看见》让大家拍照十秒。

16:27 柴静:六哥,即使我有错的地方,你也没有怎么改,为什么?

16:27 六哥:就是要给作者留活口。

16:27 罗永浩:其实是饭局太多了。

16:27 六哥:文字讲究活态,活态就是错误和瑕疵组成的,但是这个学问他作为一个高中生是理解不了。

16:27 罗永浩:我一直在学习。

16:27 六哥:作为柴静的亲友团和他做互动是非常痛苦的事情,因为该说的话生活中已经说了,关于这本书不宜说太多,得出评论的权利是读者的。我认为接下来我们俩应该下台,把

【柴静看见书评】柴静《看见》读后感

【柴静看见书评】柴静《看见》读后感而在书中,作者也在思考:何为好人,何为坏人。“没有所谓的好人与坏人,只有办了好事的人和办了坏事的人”。只是,人们往往不愿费力去探求事实真相,人们需要的只是万事万物符合他自己的逻辑。“贴标签”和“脸谱化”的思维方式大行其道,成功学到处泛滥——非黑即白,非善即恶,成王败寇。 一篇篇采访实录,反映的是社会,是人生,是人性,是人格,我们会崇拜,会同情,会无奈....会从这生活的点滴中,隐隐找到自己的身影。 从“非典”开始,到虐猫事件、真假华南虎、汶川 __、北京奥运会、药家鑫死刑??这些关键词在中国过去的十年中,都曾陆续位居社会关注度的榜首。“虐猫没人性”、“周正龙说谎”、“药家鑫该死”??这些简单粗暴的判断,大概是很多人认识事件后的第一反应。 但是在柴静的笔下,事情远没那么简单。 比如,“虐猫事件”。xx年,网上热传一个女人用高跟鞋踩死猫的视频。这个女人和拍摄视频的李姓男子被网民“ __”。柴静在采访中发现,事件暴露的是赤裸裸的利益交换和暴戾浮躁的社会心态——李对虐猫根本没有兴趣,这么做只是为钱,拍下来卖给网站,一次

2000元,比他一个月工资还高。同时,这只是一个利益链的环节??而“高跟鞋女人”,只是因为离异导致抑郁需要发泄。在这里,柴静发现,“虐猫事件”的罪魁其实是一些无良网站。网站为什么会这么做?显然是为了吸引网民。而众多观看这个视频的网民的心态是什么?! 在《看见》里,柴静并没有为“虐猫事件”翻案,只是呈现事实而已。因为她所“看见”的事实,是《看见》的核心。“眼见背后有思考”,是《看见》的另一个特点。柴静的一个同事说:“我们习惯于把某一些人看作好人,把另一些人看作坏人。实际上这个世界上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坏事的人’。”柴静说,新闻要客观公正,所以记者是旁观者,不能感情用事。但真干了这一行,却发现一不小心,原本端着的“客观冷静”稀里哗啦地碎了一地。因为事件本身的复杂性,也因为人性的复杂性。柴静说自己“关心新闻当中的人”。因为记者也是人,在交流中难免动情。 比如,柴静采访被药家鑫杀害的张妙的父亲时,隔壁房间传来张妙母亲的哭喊。柴静在哭声中坐不住了,于是对摄像师说:“我去看看。”然后她坐在张妙母亲的身旁,用手在她肩臂上轻轻抚摸。接下来她采访了药家鑫的父亲,她发现药家鑫的母亲天天躺在儿子的床上睡觉,抱着他平时爱抱的玩具——在“看见”背后,这两对父母的反应让她难以忘怀。

认识的人了解的事 柴静演讲稿

《认识的人,了解的事》 柴静 首都女记协演讲大赛特等奖 十年前,在从拉萨飞回北京的飞机上,我的身边坐了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她是三十年前去援藏的,这是她第一次因为治病要离开西藏。下了飞机下很大的雨,我把她送到了北京的一个旅店里头,过了一个星期我去看她,她说她的病已经确诊了,是胃癌晚期。然后她指了一下她的床头有个箱子,她说如果我回不去的话你帮我保存这个。这是她三十年当中走遍西藏各地,跟各种人,官员、汉人、喇嘛,三陪女交谈的记录。她没有任何职业身份,也知道这些东西不能发表,她只是说,一百年之后,如果有人看到的话,会知道今天的西藏发生了什么。这个人姓熊,拉萨一中的女教师。 五年前,我采访了一个人。这个人在火车上买了一瓶一块五毛钱的水,然后他问列车员要发票。列车员乐了,说我们火车上自古就没有发票。然后这个人把铁道部告上了法庭。他说,人们在强大的力量面前总是选择服从。但是,如果今天我们放弃了一块五毛钱的发票,明天我们就有可能被迫放弃我们的土地权、财产权和生命的安全。权利如果不用来争取的话,权利就只是一张纸。他后来赢了这场官司,我以为他会跟铁道部结下梁子,结果他上了火车之后,在餐车要了一份饭,列车长亲自把这个饭菜端到他面前说,您是现在要发票呢,还是吃完了之后我再给您送过来?我问他,你靠什么赢得尊重?他说,我靠为我的权利所做的斗争。这个人叫郝劲松,三十四岁的律师。 去年我认识一个人,我们在一起吃饭,这个六十多岁的男人说起来丰柴区的一所民工小学被拆迁的事。他说所有的孩子靠在墙上哭,说到这儿的时候他也动感情了,然后他从裤兜里掏出一块皱皱巴巴的蓝布手绢儿擦擦眼睛。这个人十八岁的时候当大队的出纳,后来当教授当官员,他说他所有做这件事的目的只是想为农民做一点事。他在我的采访中说道,说征地问题给农民的不是价格,只是补偿,这个分配机制极不

柴静《看见》读后感

未忘初衷 读《看见》有感一个春风沉醉的傍晚,我从语文老师口中得知了《看见》,得知了柴静。我想一个主持人、一个记者能看见什么呢。自己在心中揣测:她一定是向读者介绍一些采访背后的故事,教育引导我们该如何去看待记者,看待新闻。 直到后来,我庆幸的买到了这本书,带着探究的心理读完了这本书,我才知道自己的揣测是多么的片面和浅显。《看见》确实向我们介绍了一些采访背后的故事,但柴静并没有想去教育、改正、统一我们对新闻的看法。正如她所说,她只是尽最大可能诚实的描述每一个事件,每一个事件背后的人。 一本书,二百八十八页纸,二十六万字,能描述些什么。很私人的觉得它描述了柴静在央视十年的历程,既是她个人成长的告白书,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 陈虻说:“想要了解一个事件,先要了解事件中的人”。我很恨自己之前怎么会不知道这样一个人。一个钟情于围巾,外表似邻家女孩般清秀,但柔和的声音中透露着坚持与不可退让的央视主持人。我恨自己整日埋头在学习和玩耍之间,却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的态度。当柴静面对华南虎事件,面对学术造假,面对上海倒楼,以一名新闻记者的良知与正义,剥丝去茧,退去一层层伪饰的泡沫,向观众呈现事实真相的时候,我在干什么?或许在抱怨课堂的枯燥,或许在为一点点小成绩沾沾自喜。当她在非典前线冒着生命危险采访,在汶川地震中的杨柳坪村体验着死亡的伤痛时,我在干什么?我在上学。后来想想其实也没什么,柴静的初衷一直是真实客观的报道新闻,报道新闻中的人;而我的初衷在考上大学之前都是好好学习,考上一个自己喜欢的大学。我们只是在各自的年纪干着各自的事,坚守着各自的初衷。 当还未踏足新闻记者行业的时候,二十三四岁的柴静面对高高在上的陈虻坚定地说,“我关心新闻中的人”。确实十年历程她都坚守了自己的初衷。《看见》中也到处体现着人性的矛盾与光辉,体现着人性中本能的善与恶。

柴静看见读书笔记感受

柴静看见读书笔记感受 柴静看见读书笔记感受昨天凌晨接近1点当当网上下的订单,当天下午5点钟就收到《看见》这本书。 昨天晚上和今天白天,天气晴间多云,我用了大约8个小时的时间把这本书读完。全书405页,速度并不算快。 实话实说,我并不是非常喜欢柴静,因为周围有太多人喜欢她。虽然逻辑有些无理取闹,但这是真实的感觉。朋友中间,我知道有很多人是喜欢她,新闻课堂上老师和同学们也经常讨论她。我觉得柴静拥有这样多的粉丝已经足够了,我不用再跟着搀和了。我应该多关注那些躲在角落里的人,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从而找到些乐趣来。 但是,我必须承认,我还是尊敬柴静的。不然,我也不会在收看“柴静《看见》新书发布会”视频期间,打开当当网选择购买这本书。 这本书中,柴静讲述了自己在央视的10年经历。内容主要以社会热点故事为主,比如非典、家暴、地震、两会、药家鑫案、卢安克等等。透过这些故事,我看到了柴静对中国民权、环境、三农、教育等问题的思考。 中国青年报《冰点》主编李大同写过一本《冰点故事》的书,讲述的是冰点背后的故事,故事写的很感人,至今印象深刻。不过与李大同相比,读过无数言情小说的柴静或许更会讲故事。她的故事虽然没有莫言的荒诞和悲壮,但是竟

也让人在不经意之处抹眼泪。最重要的是,柴静的书是在以新闻事实说话,感染力并不逊于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 很庆幸,一个青春期看惯了言情小说的柴小静,最终能够成长为一名富有现实主义人文关怀精神的调查记者。由此观之,柴静是言情小说爱好者们的榜样。 书中谈到山西的煤炭工业的发展,主要揭露了煤炭经济背后山西所付出的环境代价。当人们在津津有味地谈论着山西煤老板出行如何一掷千金、儿女婚礼何其豪华奢侈时,柴静笔下的故乡山西给人带来的是一种压抑感。有官员讥笑柴静,“你怎么不给山西办点好事儿?”柴静回答,“我办的就是。”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铁道部原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因为这句话而饱受争议。柴静在书中也提到了他。王勇平的同事说郝劲松反政府,王勇平却对柴静说:“他(郝劲松)是刺头,但是我们社会需要这样的人”。这句话,有意无意中改变了我对这位前新闻发言人的看法。 书中还讲到了关于抗战老兵历史的故事,其中就涉及崔永元和导演康洪雷对还原抗战历史做出的努力。康洪雷的这段话最动情,说的是他和兰晓龙采访完抗战老兵,回到酒店相对嚎啕的情景,“之后我们在想,哭什么呢?是哭这些老兵壮丽的往事和寂寥的今天,还是哭什么?后来发现,我们哭我们自己的无知,自己的可怜。我们快五十岁的人了,中国

2018柴静演讲稿(4篇)

2018柴静演讲稿(4篇) *目录2018柴静演讲稿柴静关于雾霾调查的演讲稿《穹顶之下》柴静演讲稿全文柴静《穹顶之下》演讲稿全文以下内容是应届毕业生演讲稿网站为大家整理推荐的前央视记者柴静在清华大学所作的一场题为“采访是一场抵达”的演讲稿原文,她和大家分享了她这些年做记者关于人物采访方面的一些心得,她认为,采访是一种客观呈现,不是评判,不应在采访前就对一个人形成了好感或者反感,这样没有办法诚实和客观地观察他了。 没有夯实的报道,评论只是沙中筑塔 我们对于一件事情知道得越少,就越容易形成判断,而且是越容易形成强烈的单纯判断。 人们头脑中偏见的根源,往往是来自于无知,我们对于一件事情知道得越少,就越容易形成判断,而且是越容易形成强烈的单纯判断。 就像我要把一瓶水移动,把它拿到胸前,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动作,但是我要把一瓶水非常精确地移动一毫米,这就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去计算,你肌肉的酸痛度也会增加。 精确是一件需要耗费比较复杂的智力活动的一件事情。报道就要求精确,要求对事实和因果梳理,没有这个基础,评论往往就是议论、想象,而不是事实。 我自己在二十三四岁的时候,成为国家电视台的主持人,做一个十六分钟的新闻深度报道。我觉得这样的状况在世界新闻史

上也是很少见的,一个年轻人被放到做深度评论的主持人位子上,这是我们刚刚起步的电视新闻决定的一种特殊要求,以后也不会更多地出现。实际上媒体有它的规律,就像一个存在的植物,它必须要按照它的规律生长一样,要想变得粗壮、强韧,必须到土地里头去接受风吹日晒,再一片一片叶子长出来,如果没有非常夯实的报道作为基础,那么评论只能是沙中筑塔。所以我转行做了记者,到现在十年了。 采访是呈现,不是评判 采访不是用来评判,采访是用来了解;采访不是用来改造世界,采访只是来认识世界。 我觉得对我来说,采访最大的障碍就是一句话,“我认为我是对的”。这句话看起来不太起眼,但是它造成的障碍会远远大于我们的想象,顾准原来说过一句话,他说什么叫专制,专制就是认为自己绝对不会错的想法,如果一个采访者带着定见,很难了解世界的复杂。 前段时间我采访魏德圣,他拍的电影《赛德克·巴莱》,就是当年发生在台湾的“雾社事件”,原始部落的人跟日本人之间的一场战争。 魏德圣说,在台湾历史当中关于这个事件只有两句话,某年某月某日多少人反抗日本军队;再看日本的教科书也是两句话,是某年某月某日台湾某个原始部落的一场暴动。反抗和暴动,这是对于一件事情的两种解释。都只有两句话,都很简单,但魏德

柴静五分钟演讲稿: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

柴静五分钟演讲稿: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 十年前,在从拉萨飞回北京的飞机上,我的身边坐了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她是三十年前去援藏的,这是她第一次因为治病而离开北京。下了飞机,下很大的雨,我把她送到北京一个旅店里。过了一个星期,我去看她,她说她的病已经确诊了,是胃癌的晚期,然后她指了一下床头的一个箱子,她说:如果我回不去的话,你帮我保存这个。那是她三十年当中,走遍西藏各地,跟各种人---官员、汉人、喇嘛、三陪女交谈的记录。她没有任何职业身份,也知道这些东西不能发表。她只是说,一百年之后,如果有人看到的话,会知道今天的西藏发生了什么。这个人姓熊,拉萨一中的女教师。 五年前,我采访了一个人,这个人在火车上买了一瓶一块五毛钱的水,然后他问列车员要发票,列车员乐了,说:我们火车上自古就没有发票。然后这个人把铁道部告上了法庭,他说:人们在强大的力量面前,总是选择服从。但是,今天如果我们放弃了一块五毛钱的发票,明天我们就有可能被迫放弃我们的土地权、财产权和生命的安全。权利如果不用来争取的话,权利就只是一张纸。,他后来赢了这场官司,我以为他会和铁道部结下梁子,结果他上了火车之后,在餐车要了一份饭,列车长亲自把这份饭菜端到他的面前说,你是现在要发票呢?还是吃完之后我再给您送过来。我问他你靠什么赢得尊重,他说我*为我的权利所作的斗争。这个人叫郝劲松,三十四岁的律师。 去年我认识一个人,我们在一起吃饭,这个六十多岁的男人,说起来丰台区一所民工小学被拆迁的事儿,他说所有的孩子靠在墙上哭。说到这儿的时候他也动感情了,然后他从裤兜里面掏出来一块皱皱巴巴的蓝布手绢,擦擦眼睛。这个人十八岁的时候当大队的出纳,后来当教授,当官员。他说他所有做这些事的目的,是为了想给农民做一点事。他在我的采访中说到,说征地问题,给农民的不是价格,只是补偿,这个分配机制极不合理,这个问题的根源不仅出在土地管理法,还出在1982年的宪法修正案。在审这期节目的时候我的领导说了一句话,说这个人就算说的再尖锐,我们也能播。我说为什么,他说因为他特别真诚。这个人叫陈锡文,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她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能够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去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只有一个国家能够尊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 以上这篇柴静五分钟演讲稿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

2009年,柴静在北京记者协会上的爱国演讲

柴静在09北京记者协会演讲比赛上的演讲 ---身边的人,关心的事 十年前在从拉萨飞回北京的飞机上,我的身边坐了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她是三十年前去援藏的,这是她第一次因为治病而离开北京. 下了飞机下很大的雨,我把她送到北京一个旅店里。过了一个星期我去看她,她说她的病已经确诊了,是胃癌的晚期,然后她指了一下床上有一个箱子,她说如果我回不去的话你帮我保存这个。那是她三十年当中,走遍西藏各地,跟各种人---官员,汉人,喇嘛,三陪女交谈的记录。她没有任何职业身份,也知道这些东西不能发表,她只是说,一百年之后,如果有人看到的话,会知道今天的西藏发生了什么。这个人姓熊,拉萨一中的女教师。 五年前,我采访了一个人,这个人在火车上买了一瓶一块五毛钱的水,然后他问列车员要发票,列车员乐了,说:“我们火车上自古就没有发票”。然后这个人把铁道部告上了法庭,他说:“人们在强大的力量面前,总是选择服从,今天如果我们放弃了一块五毛钱的发票,明天我们就可能放弃我们的土地权,财产权,和生命的安全。权利如果不用来争取的话,权利就只是一张纸。”,他后来赢了这场官司,我以为他会和铁道部结下梁子,结果他上了火车之后,在餐车要了一份饭,列车长亲自把这份饭菜端到她的面前说,发票是现在给你送来,还是吃完之后我再给您送过来。我问他你靠什么赢得尊重,我靠为我的权利所作的斗争。这个人叫郝劲松,三十四岁的律师。 去年我认识一个人,我们在一起吃饭,这个六十多岁的男人,说起来丰台区一所民工小学被拆迁的事儿,他说所有的孩子靠在墙上哭。说到这儿的时候他也动感情了,然后他从裤兜里面掏出来一块皱皱巴巴的蓝布手绢,擦擦眼睛。这个人十八岁的时候当大队的出纳,后来当教授,当官员。他说他所有做这些事的目的,是为了想给农民做一点事。他在我的采访中说到,说征地问题,给农民的不是价格,只是补偿,这个分配机制极不合理,这个问题不仅出在土地管理法,还处在1982年的宪法修正案。在审这期节目的时候我的领导说了一句话,说这个人说的再尖锐,我们也能播。我说为什么,他说因为他特别真诚。这个人叫陈锡文,中央财经领导办公室主任。 七年前,我问过一个老人,我说你的一生也经历了很多的挫折,你靠什么来保持你年轻时候的情怀,他跟我讲有一年他去河北视察,没有走当地安排的路线,然后他在路边发现了一个老农民,旁边放了一副棺材,他就下车去看,那个老农民因为太穷了,没钱治病,就把自己的棺材板拿出来卖。这个老人就给了他五百块钱让他回家,他说我给你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告诉你,中国大地上的事情是无穷无尽的,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要执着。这个人叫温家宝,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 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她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拥有那些能够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去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只有一个国家能够尊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篇二:柴静演讲稿柴静演讲稿《身边的人》 十年前在从拉萨飞回北京的飞机上,我的身边坐了一个50多岁的女人,她是30年前去援藏的,这是她第一次因为治病要离开拉萨。下了飞机下很大的雨,我把她送到了北京一个旅店里,过了一个星期我去看她,她说她的病已经确诊了,是胃癌晚期,然后她指了一下床头有一个箱子,她说如果我回不去的话,你帮我保存这个。这是她30年当中走遍西藏各地,和各种人:官员、汉人、喇叭、三陪女交谈的记录。她没有任何职业身份,也知道这些东西不能发表,她只是说,一百年之后,如果有人看到的话,会知道今天的西藏发生了什么。这个人姓雄,拉萨一中的女教师。

柴静看见读书笔记

柴静看见读书笔记 《看见》讲述柴静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以下是聘才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柴静看见读书笔记 1. 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 2. 死亡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无意识,那才相当于死。 3. 认识自己越深,认识他人越深,反之亦然。 4. 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满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5. 其实只有善良的人才能刚性。善良的人做“对抗性”采访,不会跃跃欲试地好斗,但当他看护真相的时候,是绝不撤步的对峙。 6. 看这个人的眼睛,就知道真不真诚。 7. 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 8. 失败感比口含硬币还苦。

9. “她去世快六年了,我不跟人谈她,不看她照片,也不愿别人跟我谈她,每次梦里终于看见她的时候,心里都松一下:看,她没死,我就知道。有时在梦里我小声喊她:“奶奶”,她靠在门边上,看着我,不认识了,说:“谁呢?”我心里凄凉,又觉得,是我没照顾好你,不值得你认得。” 10. 真实的人性有无尽的可能。善当然存在,但恶也可能一直存在。歉意不一定能弥补,伤害却有可能被原谅,忏悔也许存在,也许永远没有,都无法强制,强制出来也没有意义。一个片子里的人,心里有什么,记者只要别拿石头拦着,他自己会流淌出来的,有就有,没有就没有。 11. 我没有跟任何人说这件事,最难受的不是头上和胳膊上的擦伤,也不是愤怒和委屈,是自憎的感觉——厄运中的人多有一种对自己的怨憎,任务是自我的某种残破才招致了某种命运。 12. 爱和善是能力,而不是情感。 13. 天塌地垮,人只能依靠人,平日生活里见不着,不注意的人。 14. 我这个年龄经历的所有事都特别淡。 15. 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柴静励志演讲稿:认识的人了解的事

柴静励志演讲稿:认识的人了解的事以下内容是由应届毕业生演讲稿网站为大家整理推荐的著名前央视记者柴静在首都女记协演讲大赛中获特等奖的演讲稿原文—《认识的人了解的事》,她和大家分享了这些年她认识的一些人,听到的一些故事,最后得出一个国家只要能够拥有那些能够寻求真理的人,那我们就有信心让明天更好的结论。 十年前,在从拉萨飞回北京的飞机上,我的身边坐了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她是三十年前去援藏的,这是她第一次因为治病而离开北京。下了飞机,下很大的雨,我把她送到北京一个旅店里。过了一个星期,我去看她,她说她的病已经确诊了,是胃癌的晚期,然后她指了一下床头的一个箱子,她说:“如果我回不去的话,你帮我保存这个。”那是她三十年当中,走遍西藏各地,跟各种人---官员、汉人、喇嘛、三陪女交谈的记录。她没有任何职业身份,也知道这些东西不能发表。她只是说,一百年之后,如果有人看到的话,会知道今天的西藏发生了什么。这个人姓熊,拉萨一中的女教师。 五年前,我采访了一个人,这个人在火车上买了一瓶一块五毛钱的水,然后他问列车员要发票,列车员乐了,说:“我们火车上自古就没有发票”。然后这个人把铁道部告上了法庭,他说:“人们在强大的力量面前,总是选择服从。但是,今天如果我们放弃了一块五毛钱的发票,明天我们就有可能被迫放弃我们的土地权、财产权和生命的安全。权利如果不用来争取的话,权利就只是一张纸。”,他后来赢了这场官司,我以为他会和铁道部结下梁子,结果他上了火车之后,在餐车要了一份饭,列车长亲自把这份饭菜端到他的面前说,你

是现在要发票呢?还是吃完之后我再给您送过来。我问他你靠什么赢得尊重,他说我靠为我的权利所作的斗争。这个人叫郝劲松,三十四岁的律师。 去年我认识一个人,我们在一起吃饭,这个六十多岁的男人,说起来丰台区一所民工小学被拆迁的事儿,他说所有的孩子靠在墙上哭。说到这儿的时候他也动感情了,然后他从裤兜里面掏出来一块皱皱巴巴的蓝布手绢,擦擦眼睛。这个人十八岁的时候当大队的出纳,后来当教授,当官员。他说他所有做这些事的目的,是为了想给农民做一点事。他在我的采访中说到,说征地问题,给农民的不是价格,只是补偿,这个分配机制极不合理,这个问题的根源不仅出在土地管理法,还出在1982年的宪法修正案。在审这期节目的时候我的领导说了一句话,说这个人就算说的再尖锐,我们也能播。我说为什么,他说因为他特别真诚。这个人叫陈锡文,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七年前,我问过一个老人,我说你的一生也经历了很多的挫折,你靠什么来保持你年轻时候的情怀。他跟我讲有一年他去河北视察,没有走当地安排的路线,然后他在路边发现了一个老农民,旁边放了一副棺材,他就下车去看,那个老农民因为太穷了,没钱治病,就把自己的棺材板拿出来卖。这个老人就给了他五百块钱让他回家。他说我给你讲这个故事给你听是想告诉你,中国大地上的事情是无穷无尽的,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要执着。这个人叫xx,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 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她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能够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

柴静新书《看见》发布会演讲稿与标兵获奖感言汇编

柴静新书《看见》发布会演讲稿 以下是由演讲稿网站为大家整理提供的柴静在《看见》新书发布会上所作的一篇演讲,她在演讲中分讲述了这本书的成书过程以及她之所以出这么一本书的原因。 谢谢邱老,也谢谢各位亲友,还有多年来的给位读者和各位远道而来的观众还有各位媒体朋友。 今天天寒地冻,大家远道而来,辛苦了,在看完刚刚看完那个片子之后,有很多读者曾经留言给我,问我,为什么给你说一个人给你自由你不独立你仍然是奴隶,我就想了想我写这本书之前,曾经翻了翻我大概二十岁左右时候的日记,想找点儿参考,但是看了一本儿又一本,然后发现说,这段历史好像跟我没什么关系,为什么,因为里头记得事儿,基本上没有什么事实,也没有场景,也没有描写,也没有对话,通篇都是我我我,对自己也没有什么反思跟批评,再往下看更悲惨,我原来想,那谈恋爱的事儿总该记得比较清楚吧,但是看完之后发现,当年谈过恋爱的人也记不得了,因为里面基本上只有描写,情绪和结论,比如说,看前几页的时候还在写“啊,他是上帝上老师派给我的”,再翻几页就变成了“原来他是个人渣”,就都只有结论,看的时候我就想,柴老师,您当年是发生了什么事儿啊,但是不记得了,所以说,不要是说报道一个国家,就是报道自己都是意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报道所要求的准确、客观、公正、平衡,这些原则有的时候跟人性当中一些蒙昧的本能是相抵触的,人总是忍不住想要塑造自己,人想要去遮盖那些不利于自己的事实,人想要对他人做出评价,人们想要说,我是正确的以及为什么我是如此正确,所以一个人身上发生的事件每天就是新闻,我们记录自己的同时也在记录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的新闻史,也就是我们的心灵史,如果都以我这样的态度来报道的话,那么将来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就像看家白茫茫大雾一片,一无所见,既看不见他人也看不见自己,因为这里面没有生命的实质。当年我二十三四岁,到央视做新闻,就是带着这么一种思维模式来做的,所以那种困窘可想而知。 那时候,陈虻老骂我们。我记得有一次,他拿一个年轻记者的片子说事儿,当然那片子拍的很动人,是拍有一个中学的老师,然后把四个智障的孩子接到自己的家里来,在家里吃,在家里住,还给他们订作业本儿,做的很动情,陈虻说他很感动,但他隐隐约约觉得有点儿不对劲儿,他就把这个记者叫过来问,说“收钱么”,记者说“收”“收多少钱”说“一个人两三万吧”他算了一下,一年下来十二万,扣除掉吃喝拉撒可能还剩下的钱也高于这个老师在学校的工资。陈虻就说,在我不知道收钱之前,订作业本儿这个动作让我觉得感动,我知道了之后,这个动作在我看来叫省钱。然后他就问,谁交给你们的,啊,我要请问你们 第1 页共1 页

柴静《看见》读书笔记摘抄

柴静《看见》读书笔记摘抄 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 死亡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无意识,那才相当于死。 认识自己越深,认识他人越深,反之亦然。 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满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其实只有善良的人才能刚性。善良的人做“对抗性”采访,不会跃跃欲试地好斗,但当他看护真相的时候,是绝不撤步的对峙。 看这个人的眼睛,就知道真不真诚。 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 失败感比口含硬币还苦。 “她去世快六年了,我不跟人谈她,不看她照片,也不愿别人跟我谈她,每次梦里终于看见她的时候,心里都松一下:看,她没死,我就知道。有时在梦里我小声喊她:“奶奶”,她靠在门边上,看着我,不认识了,说:“谁呢?”我心里凄凉,又觉得,是我没照顾好你,不值得你认得。” 真实的人性有无尽的可能。善当然存在,但恶也可能一直存在。歉意不一定能弥补,伤害却有可能被原谅,忏悔也许存在,也许永远没有,都无法强制,强制出来也没有意义。

一个片子里的人,心里有什么,记者只要别拿石头拦着,他自己会流淌出来的,有就有,没有就没有。 我没有跟任何人说这件事,最难受的不是头上和胳膊上的擦伤,也不是愤怒和委屈,是自憎的感觉——厄运中的人多有一种对自己的怨憎,任务是自我的某种残破才招致了某种命运。 爱和善是能力,而不是情感。 方鸿渐与周家的关系是一个围城,已经进去了,想出出不来,在这个密封的围城里,方鸿渐喘不过气来,只能压抑着自己,跟着一群市侩“谈笑风生”。方鸿渐自己的家是保守迂腐的,这个家还停留在封建社会,方老先生看起来似乎在一些方面是明智的,是有父亲形象的,但事实上正是这些所谓的明智阻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天塌地垮,人只能依靠人,平日生活里见不着,不注意的人。 我这个年龄经历的所有事都特别淡。 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互动是行为主体借助于一定的手段,与他人(或环境)和自己相互作用、影响的过程。互动教学是使用互动的一种教学形式,即在教学中,采用互动并依赖于对话,创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环境的教学形式。 已经知道有些人承受的东西是他人无力改变也无法体

柴静获首都女记协演讲大赛特等奖演讲稿

柴静获首都女记协演讲大赛特等奖演讲稿 ——《认识的人,了解的事》十年前,在从拉萨飞回北京的飞机上,我的身边坐了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她是三十年前去援藏的,这是她第一次,因为治病要离开去北京。下了飞机,下很大的雨,我把她送到了北京一个旅店里头,过了一个星期我去看她,她说她的病已经确诊了,是胃癌的晚期。然后她指了一下床头有一个箱子,她说如果我回不去的话你帮我保存这个,这是她三十年当中,走遍西藏各地,跟各种人——官员、汉人、喇嘛、三陪女交谈的记录。她没有任何职业身份,也知道这些东西不能发表,她只是说一百年之后,如果有人看到的话会知道今天的西藏发生了什么。 这个人姓熊,拉萨一中的女教师。 五年前,我采访了一个人,这个人在火车上买了一瓶一块五毛钱的水,然后他问列车员要发票,列车员乐了说我们火车上自古就没有发票,然后这个人把铁道部告上了法庭。他说人们在强大的力量面前总是选择服从,但是,今天如果我们放弃了一块五毛钱的发票,明天我们就有可能被迫放弃我们的土地权、财产权和生命的安全。权利如果不用来争取的话,权利就只是一张纸。他后来赢了这场官司,我以为他会跟铁道部结下梁子,结果,他上了火车之后在餐车上要了一份饭,列车长亲自把这个饭菜端到他面前说您是现在要发票呢还是吃完之后我再给您送过来。我问他你靠什么赢得尊重,他说我靠为我的权益所做的斗争。

这个人叫郝劲松,三十四岁的律师。 去年我认识一个人,我们在一起吃饭,这个六十多岁的男人说起来丰台区的一所民工小学被拆迁的事,他说所有的孩子靠在墙上哭,说到这的时候他也动感情了,然后他从裤兜里掏出一块皱皱巴巴的蓝布手绢擦擦眼睛。这个人十八岁的时候当大队的出纳,后来当教授当官员,他说他所有做这些事的目的只是为了想给农民做一点事。他在我的采访中说道,说征地问题给农民的不是价格只是补偿,这个分配机制极不合理,这个问题的根源不仅出在土地管理法,还出在1982年的宪法修正案。在审这期节目的时候我的领导说了一句话,说这个人就算这个人说得再尖锐我们也能播,我说为什么,他说因为他特别真诚。 这个人叫陈锡文,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七年前,我问过一个老人,我说你的一生也经历过很多的挫折,你靠什么来保持你年轻时候的情怀。他跟我讲有一年他去河北视察,没有走当地安排的路线,然后在路边发现了一个老农民,旁边放了一部棺材,他就下车去看,那个老农民说因为太穷了没钱治病就把自己的棺材板拿出来卖,这个老人就给了他五百块钱让他回家。他说我讲这个故事给你听是要告诉你,中国大地上的事情是无穷无尽的,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要执着。 这个人叫温家宝,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 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它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

柴静看见读书笔记

温柔的坚持 ——读柴静《看见》 然在网上看到了一段她参加演讲比赛的视频,不同于其他演讲视频中演讲者激情澎湃,柴静从容淡静,她讲了四个故事,她说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一个国家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这六分钟左右的演讲给了我巨大震撼,原来演讲还可以这么性感。 后来知道她写了本叫《看见》的书,朋友看后啧啧赞叹,劝我一定要看,于是便也买了来看。起初是作为睡前读物看来消遣,可是看着看着便觉得心里疼的看不下去,好些文字直指人性直逼心灵最深处,实在不是一本适合拿来消遣的书,于是放好书签,放在柜子深处,待到放暑假才有时间平心静气的慢慢来读。 《看见》是柴静十年记者生涯的一个回顾,没有场面宏大的叙述,而是在以我多年前看到的那段演讲里那样平静的身影在讲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在回忆这十年中她所经历的事件当中形形色色的人。没有说教,只是客观的呈现新闻事件。也就是这样最真实朴素的叙述最能打动人心最能发人深省。我们看新闻往往只是看到了新闻的一面却并不能窥见新闻的全部真相,我们看事情也往往从个人好恶出发,于是我们就想当然的认为某件事该批判某件事该表扬,看柴静的书让我可以从更多的角度去关注事件的全部真相,而那些真相是我过去从不知

道的。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格外关注书中所述的孩子们的故事,而这些故事真的触动我的心灵,让我对教育这个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 再次看到药家鑫的事,心里很难过。媒体集中报道的有关药家鑫的故事我听了很多,这次作者从药家鑫父亲的角度来阐述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这让我这个工作和孩子密切相关的人发自内心的觉得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太重要了。孩子的成长是默默的,而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当父亲用暴力手段去解决问题的时候,孩子学会解决问题的手法必然是暴力,当父亲对受欺负的孩子漠然置之的时候,孩子可能得出的结论是这就是个弱肉强食的社会,暴力才能解决问题。当孩子在自己成长的岁月经历了这些悲伤,他必然会有比一般人更坚硬的内心,这个内心让任何人无法走近,当发生了药家鑫的悲剧后我们只是一味的指责孩子的冷酷残忍而忘了去反思好像伟大的成人如何推波助澜让孩子变成了这样。马加爵,药家鑫……该反思的不只是他们本人,他们家长,更是这个让我学会以暴易暴的世界。 更让我感到心痛的是《双城故事》里面的孩子们,他们约好相继自杀,并付诸实践,愚蠢的大人们把这一些归罪于邪教!是什么样强大的邪教能轻而易举的攻占孩子的内心,让孩子伸出手去伤害自己,让孩子们互相鼓励走向死亡。我们看到自以为是的成人简单粗暴的做法,试图用暴力抹去孩子心上的伤痕,我心疼孩子们默默承受不被大人理解的痛苦。他们尚未体会到这个世界的全部爱意却已经失望的踏上了死亡的绝路,是在这个世界上有绝对话语权的所有大人需要忏悔

柴静新书发布会演讲稿——看见

柴静新书发布会演讲稿——《看见》 谢谢邱老,也谢谢各位亲友,还有多年来的给位读者和各位远道而来的观众还有各位媒体朋友。今天天寒地冻,大家远道而来,辛苦了。 在看完刚刚看完那个片子之后,有很多读者曾经留言给我,问我,为什么给你说一个人给你自由你不独立你仍然是奴隶?我就想了想我写这本书之前,曾经翻了翻我大概二十岁左右时候的日记,想找点儿参考,但是看了一本儿又一本,然后发现说,这段历史好像跟我没什么关系。为什么,因为里头记得事儿,基本上没有什么事实,也没有场景,也没有描写,也没有对话,通篇都是我我我,对自己也没有什么反思跟批评。再往下看更悲惨,我原来想,那谈恋爱的事儿总该记得比较清楚吧,但是看完之后发现,当年谈过恋爱的人也记不得了,因为里面基本上只有描写,情绪和结论。比如说,看前几页的时候还在写“啊,他是上帝上老师派给我的”,再翻几页就变成了“原来他是个人渣”,就都只有结论。看的时候我就想,柴老师,您当年是发生了什么事儿啊,但是不记得了。 所以说,不要是说报道一个国家,就是报道自己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报道所要求的准确、客观、公正、平衡,这些原则有的时候跟人性当中一些蒙昧的本能是相抵触的。人总是忍不住想要塑造自己,人想要去遮盖那些不利于自己的事实,人想要对他人做出评价,人们想要说,我是正确的以及为什么我是如此正确,所以一个人身上发生的事件每天就是新闻,我们记录自己的同时也在记录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的新闻史,也就是我们的心灵史。如果都以我这样的态度来报道的话,那么将来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就像看家白茫茫大雾一片,一无所见,既看不见他人也看不见自己,因为这里面没有生命的实质。 当年我二十三四岁,到央视做新闻,就是带着这么一种思维模式来做的,所以那种困窘可想而知。那时候,陈虻老骂我们。我记得有一次,他拿一个年轻记者的片子说事儿,当然那片子拍的很动人,是拍有一个中学的老师,然后把四个智障的孩子接到自己的家里来,在家里吃,在家里住,还给他们订作业本儿,做的很动情,陈虻说他很感动,但他隐隐约约觉得有点儿不对劲儿,他就把这个记者叫过来问,说“收钱么”,记者说“收”,“收多少钱”,说“一个人两三万吧”。他算了一下,一年下来十二万,扣除掉吃喝拉撒可能还剩下的钱也高于这个老师在学校的工资。陈虻就说,在我不知道收钱之前,订作业本儿这个动作让我觉得感

柴静《看见》读书笔记

看见,变成更好的自己 马娉娉 36岁那年,柴静的《看见》出版,书里记录了她十年的成长历程。十年前,她二十五、六,同样是涉世不久,同样是生活给予她各种无法后悔的选择题与充满挑战的难题。一本书看完,不由得喜欢上了这个女性,不是因为她的文字,不是因为她的讲述方式,只是因为她这个人。平日看书时,习惯把男性视角与女性视角区分来看,而且也深信有区分的必要。在社会分工里,人们的确喜欢因为性别的不同而把同样的情况区分对待,从这个层面说开去,柴静作为女性,可以教会人很多东西。 柴静,要强的女子,所以在涉入最顶端的新闻报道这一新领域时备受失败打击便成了必然。要强的她还是低头了,因为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优秀的人,优秀到你只能够仰望。诚然,机遇的出现必是以才华作底,但是作为一个年轻人,得学会谦逊、低调,还有永远打不败的坚强。 柴静,重感情的女子,所以她的书里有一种独特的力量,可以把成长历程写得那么入情入味、与众不同。看到最后一章《陈虻不死》,光是题目都让人有所触动,通篇没有一句悲伤的字眼,却足以让人几番泪流满面。 柴静,善于思考的女子,无论是她的文字还是她的讲述,都保持着独立的见解和立场。引用陈虻的一句话:“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无意识。”人,尤其是女人,还是应该要留出一定的时间用来思考,

用思考赶走浅薄、愚昧和庸人自扰。 柴静,执着坚持的女子,很感慨她这十年的成长历程,有过失败、有过风光,但从没有过回头和犹豫,她很幸运地一直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想起一句话,“真正的乐观不是你乐于做自己喜欢的事,而是能在不喜欢的事情里找到快乐。”我们也许做着的不是自己喜欢的事,但是扪心自问,自己真正知道自己喜欢的事情是什么吗,如果对这件你喜欢的事加上一个十年期限,你的答案又是什么? 开篇的最后一句话让人感慨万千:十年已至,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合上书,回味柴静的十年,感谢她用这十年的所看所见,教会了我们作为女性所不可或缺的力量,别在生活里找你想要的,要去感受生活里发生的东西。铭记起点,变成更好的自己。

柴静演讲稿《身边的人》-最新范文

柴静演讲稿《身边的人》 篇一:柴静五分钟: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 柴静五分钟演讲稿: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 十年前,在从拉萨飞回北京的飞机上,我的身边坐了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她是三十年前去援藏的,这是她第一次因为治病而离开北京。下了飞机,下很大的雨,我把她送到北京一个旅店里。过了一个星期,我去看她,她说她的病已经确诊了,是胃癌的晚期,然后她指了一下床头的一个箱子,她说:如果我回不去的话,你帮我保存这个。那是她三十年当中,走遍西藏各地,跟各种人---官员、汉人、喇嘛、三陪女交谈的记录。她没有任何职业身份,也知道这些东西不能发表。她只是说,一百年之后,如果有人看到的话,会知道今天的西藏发生了什么。这个人姓熊,拉萨一中的女教师。 五年前,我采访了一个人,这个人在火车上买了一瓶一块五毛钱的水,然后他问列车员要发票,列车员乐了,说:我们火车上自古就没有发票。然后这个人把铁道部告上了法庭,他说:人们在强大的力量面前,总是选择服从。但是,今天如果我们放弃了一块五毛钱的发票,明天我们就有可能被迫放弃我们的土地权、财产权和生命的安全。权利如果不用来争取的话,权利就只是一张纸。,他后来赢了这场官司,我以为他会和铁道部结下梁子,结果他上了火车之后,在餐车要了一份饭,列车长亲自把这份饭菜端到他的面前说,你是现在要发票呢?还是吃完之后我再给您送过来。我问他你靠什么赢得尊重,他说我*为我的权利所作的斗争。这个人叫郝劲松,三十四岁的律师。

去年我认识一个人,我们在一起吃饭,这个六十多岁的男人,说起来丰台区一所民工小学被拆迁的事儿,他说所有的孩子靠在墙上哭。说到这儿的时候他也动感情了,然后他从裤兜里面掏出来一块皱皱巴巴的蓝布手绢,擦擦眼睛。这个人十八岁的时候当大队的出纳,后来当教授,当官员。他说他所有做这些事的目的,是为了想给农民做一点事。他在我的采访中说到,说征地问题,给农民的不是价格,只是补偿,这个分配机制极不合理,这个问题的根源不仅出在土地管理法,还出在1982年的宪法修正案。在审这期节目的时候我的领导说了一句话,说这个人就算说的再尖锐,我们也能播。我说为什么,他说因为他特别真诚。这个人叫陈锡文,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她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能够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去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只有一个国家能够尊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 以上这篇柴静五分钟演讲稿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 篇二:柴静演讲稿 柴静演讲稿《身边的人》 十年前在从拉萨飞回北京的飞机上,我的身边坐了一个50多岁的女

柴静看见读书笔记600

柴静看见读书笔记600 《看见》讲述柴静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以下是聘才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看见》读后感 在《看见》一书中柴静写了她在十年前当直播主播时的采访每个故事的始末。也是她当直播记者酸甜苦辣的经历,她从自己当记者开始写起: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那个温暖的跳动就是活着;双城创伤;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沉默在尖叫;山西,山西;我只是讨厌屈服;许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会存在;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只求了解和认识而与;新旧之间没有怨讼,唯有真与伪是大敌;事实就是如此;真实自有万钧之力;只听到青绿的细流声;逻辑自泥土中剥离;无能的力量;采访时并邮件的互相探问;不要问我为何如此眷恋;陈虻不死。 从这些事件中使我懂得做事要真实,要实事求是,评论事情要客观,要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和宽容别人。 用《看见》书里的话来自省:宽容的基础是理解,你理解吗?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

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永远与真实站在一起。让我们从此刻开始,更多的试着去理解周围的人和事、理解这个世界。 通过读柴静《看见》一书的点滴感悟:生活中最勇敢的事莫过于,看透了这个世界,却依旧爱着它;有时候,你把什么放下了,不是因为突然舍得了,而是因为,任性够了,成熟多了,也就知道,这一页该翻过去了;一个人良好的自我认知来源于对自己生活和情绪的掌控,来源于乐天知命的智慧和自信从容的内心……让我们在工作、家庭、社会都要担当的压力下,做到内心坚强,少一点抱怨,多一点理解,少一点猜忌,多一点宽容,少一点浮躁,多一谈定,少一烦恼,多一点快乐!因为,一个人快不快乐幸不幸福其实是由自己主宰和内心决定的!正如柴静理解的幸福:即使开着破车只要前行就好! 胡适说:“给你自由,你不独立,仍是奴隶。”学会独立思考,可以表达看法,但不偏激。能了解事件背后的本质,能包容别人的观点,客观公正的评价。学会反思,在反思中去建立属于我自己的认识事物的坐标系,这也许就是我从这本书中学到的。 篇二:柴静看见读后感 柴静,央视知名记者、主持人。

认识的人了解的事柴静演讲稿

认识的人了解的事柴静 演讲稿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认识的人,了解的事》 柴静 首都女记协演讲大赛特等奖 十年前,在从拉萨飞回北京的飞机上,我的身边坐了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她是三十年前去援藏的,这是她第一次因为治病要离开西藏。下了飞机下很大的雨,我把她送到了北京的一个旅店里头,过了一个星期我去看她,她说她的病已经确诊了,是胃癌晚期。然后她指了一下她的床头有个箱子,她说如果我回不去的话你帮我保存这个。这是她三十年当中走遍西藏各地,跟各种人,官员、汉人、喇嘛,三陪女交谈的记录。她没有任何职业身份,也知道这些东西不能发表,她只是说,一百年之后,如果有人看到的话,会知道今天的西藏发生了什么。这个人姓熊,拉萨一中的女教师。 五年前,我采访了一个人。这个人在火车上买了一瓶一块五毛钱的水,然后他问列车员要发票。列车员乐了,说我们火车上自古就没有发票。然后这个人把铁道部告上了法庭。他说,人们在强大的力量面前总是选择服从。但是,如果今天我们放弃了一块五毛钱的发票,明天我们就有可能被迫放弃我们的土地权、财产权和生命的安全。权利如果不用来争取的话,权利就只是一张纸。他后来赢了这场官司,我以为他会跟铁道部结下梁子,结果他上了火车之后,在餐车要了一份饭,列车长亲自把这个饭菜端到他面前说,您是现在要发票呢,还是吃完了之后我再给您送过来我问他,你靠什么赢得尊重他说,我靠为我的权利所做的斗争。这个人叫郝劲松,三十四岁的律师。 去年我认识一个人,我们在一起吃饭,这个六十多岁的男人说起来丰柴区的一所民工小学被拆迁的事。他说所有的孩子靠在墙上哭,说到这儿的时候他也动感情了,然后他从裤兜里掏出一块皱皱巴巴的蓝布手绢儿擦擦眼睛。这个人十八岁的时候当大队的出纳,后来当教授当官员,他说他所有做这件事的目的只是想为农民做一点事。他在我的采访中说道,说征地问题给农民的不是价格,只是补偿,这个分配机制极不合理。这个问题的根源不仅出在土地管理法,还出在1982年的宪法修正案。在审这个节目的时候,我的领导说了一句话,说这个人就算说的再尖锐,我们也能播。我说为什么他说因为他特别真诚。这个人叫陈希文,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七年前,我问过一个老人。我说你的一生也经历过很多挫折,你靠什么来保持你年轻时的情怀他跟我讲有一年他去河北视察,没有走当地安排的路线,然后在路边发现了一个老农民,旁边放着一副棺材。他就下车去看。那个老农民说因为太穷了没钱治病,就把自己的棺材板拿出来卖。这个老人就给了他五百块钱,让他回家。他说我讲这个故事给你听是要告诉你,中国大地上的事情是无穷无尽的,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要执着。这个人叫温家宝,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 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她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去扞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是仍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有这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只有一个国家珍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