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园林相关

一、存在的问题

有关统计数据表明,到2002年底,全国共有建制镇19811个,建制镇数量已超过乡的数量,占乡镇的比重达50.7%。迅速发展的小城镇已经成为聚集乡镇企业的重要载体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有效地分流了大中城市的压力。但由于发展时间短,我国小城镇建设尚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需要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和规模成长转变。

1.规划滞后

城镇发展规划是城镇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然而在我国小城镇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视建设而轻视发展规划的状况。在一些地区出现了先建设、后规划或边建设、边规划,建设牵着规划走的不科学现象,导致城镇布局不合理,功能定位不清,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环境恶化。

2.小城镇规模偏小,城镇功能不完善,吸引和带动能力不强

有些小城镇规模过小、力量分散,造成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小,对周边的资源和资金的吸引小,使城镇功能的发挥受到极大影响,同时,许多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不高,非农产业基础薄弱,缺乏有利的产业支撑,就业机会少,对农村劳动力

吸纳力弱。

3.制约小城镇发展的体制性、制度性因素依然存在

(1)小城镇建设资金筹集渠道过于单一,市场融资机制不健全目前,虽然从全国来看,小城镇的投融资体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总的说来政府部门的投资仍然是最重要的,在很多地方甚至仍然是单一的投资渠道。各类企业、个人参与投资的很少,在吸引社会资本上缺乏有效的机制,不能调动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据有关部门测算,小城镇建设每平方公里的投入(包括基础设施、公用设施、服务设施等)至少需要2.5亿元,在当前的财政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下,镇政府在小城镇建设上的投入力度还受“吃财政饭”状况的制约,资金短缺不利于小城镇的健康发展。

(2)市场尚未在小城镇土地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土地是小城镇建设最重要的资源,但在小城镇建设中,用地大都以协议出让为主,很少进行土地的挂牌拍卖出让,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还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造成小城镇建设使用土地普遍存在廉价、土地使用率低和土地资源浪费等问题。

(3)相关配套体制改革没有完全到位,引导性政策措施不配套。当前小城镇建设中仍存在一些政策和体制性障碍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如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城乡户籍制度等尚未完善,小城镇发展的环境尚未真正形成。例如,受上述制度约束,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形式大多数都是采取半工半农,就业者“离土不

离乡,进厂不进城”,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流动”不“转移”,导致农村工业与农村城镇化相分离,制约了小城镇的快速发展。

4.部分小城镇的生态环境趋于恶化

一是城镇发展建设不当对一些重要生态功能用地造成新的破坏;二是城镇发展环境管理跟不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污染加剧;三是城镇周边农村生产和生活污染依然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镇环境质量的改善;四是一部分乡镇企业,科技含量不高,很少考虑“三废”治理和环境保护,甚至把在大城市无法立足的污染企业转移到小城镇,使小城镇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二、发展小城镇的几点建议

1.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小城镇建设中的引导、启动和调控作用,改善小城镇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1)政府要承担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与定位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规划必须先行。要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保护耕地,优化环境,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抓紧编制统一协调的小城镇发展规划。要从合理的区域发展的需求角度来提供小城镇发展的充分供给。因为,在一个发达的区域内,大都市、中等城市、小城市、镇、村庄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谁也不可能离开对方而得到健康发展。一味地单方面强调某一形态的作用只会损害这一地区的全面综合

发展,带来一系列不利的经济特别是非经济后果。所以,小城镇的科学规划工作十分重要,要将其放到其所在的整个区域发展框架中去做发展规划,注重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布局上确定好小城镇的性质、功能和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注重实效,突出特色,与中心城市配套规划,形成城镇一盘棋,周边城镇相互呼应的系统效应,使小城镇成为联接广大小集镇、农村与城市的纽带。

(2)政府要立足于创新,从制度和政策上推动小城镇建设

在我国传统的二元结构格局下,小城镇建设经常会遇到一些政策性和制度性的矛盾和问题。当前要从推进我国向一元化社会经济结构转变的高度,积极探索,加大改革力度,消除推进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障碍,打破城乡分割,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型城乡关系,从体制和政策上为小城镇建设创造宽松的环境。

①适当调整行政区划,逐步扩大重点镇和中心镇的规模。

②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城乡户口的一体化管理。尽快取消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应坚持实行以居住地确定落户地点,以现行职业确定身份的户籍管理制度,鼓励有资金、有技术的农民向小城镇聚集。要确保进镇农民在子女上学、参军、招工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积极培育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最终形成城乡人口有序流动的机制。

③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在保护耕地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对进镇落户的农民,可根据本人意愿,保留其土地经营权,并允许其依法有偿转让;处理好小城镇建设合理用地与严格保护耕地的

关系,引导农民宅基地的有序流转,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盘活存量土地,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

④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积极探索以社区股份合作制形式改造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组织,尤其是要深化村级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使农民真正体现为集体资产的占有人,给外出人口转让本属于自己的一份财产权利创造条件。

⑤探索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逐步破除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体制。要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国家、集体、个人的积极性,建立和完善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一系列社会保险体系,以解决进入小城镇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确保社会的长治久安。

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改善小城镇建设的融资环境,创新小城镇建设资金筹集的渠道和机制。小城镇的中小企业属于多种经济成分,要改变包括小城镇在内的农村资金净流出和一定程度的金融歧视,实行公平有效的支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政策。鼓励创业,建立面向城镇中小企业、农村乡镇企业的金融体系。政府除了规范市场秩序、税费收取外,重要的是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改善服务,特别是改进金融服务,发展小额信贷和中介担保服务。政府要积极推进城镇公用事业、企业的公司制改革,建立适合公用事业特点的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公有事业融资市场,加大证券、资本市场融资力度,最广泛地吸引社会投资。

(3)政府要推进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一个职能明确、结构

合理、廉洁高效的小城镇管理体制

小城镇管理体制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和运行机制相适应,在理顺职能的基础上进行机构改革,实现“小政府、大服务”的目标,强化服务功能,管理好公共行政和公益事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社会环境,逐步建立起法治化、社会化和民主化的新型城镇管理体制。

(4)政府在宏观调控政策上应更多考虑“三农”的利益

应采取向小城镇倾斜的支持政策,使小城镇成为接纳当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体,使小城镇成为当地农产品集散、加工、储运的中心,使小城镇成为引进外来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先进技术和人才以及教育和培训农民的根据地,使小城镇成为与大中城市在市场、信息、交通、科研和文化上沟通的纽带。

2.运用市场机制,实现小城镇自我扩张、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

在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固然要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但是,政府不能也无法大包大揽,市场才是小城镇建设的基础性力量,自我扩张、自我发展才能实现小城镇建设的良性循环。因此,小城镇建设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资源有效配置的经营模式。

一要盘活存量土地、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等存量资本,运用市场规则将政府在城镇建设中的中长期投入最大限度地通过“投入——产出”的资本运动形式表现出来。城镇土地是政府掌握的最大国有资产。因此,政府要通过有效运作城镇土地资产,促使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

的转化,可以以地生财,努力实现收益最大化,从而优化和提升城镇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符合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各种经济成份的资本都可以投入到有收益的准公共产品(如城市公交、供气、供水等)及部分可市场化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中。

二要建立和完善城镇建设投融资新体制,有效筹集城镇化建设资金,解决城镇土地开发与经营中的资金瓶颈与障碍。可通过政府投入一定的启动资金,吸纳多种投资主体的资金,进行市场化运作。(1)有步骤地改革小城镇现行财政、税收体制。理顺县镇两级财政关系,建立镇级财政,将镇级预算内、外收入统一纳入财政管理,聚集财政资金,规范收支行为,合理分配,从制度上保证小城镇建设有固定的资金来源,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2)建立小城镇建设基金,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金的投资方向;(3)金融部门要对小城镇重点企业、项目和有回收效应的公用事业重点项目在资金上安排专项贷款,创新金融衍生工具,比如为参与小城镇建设的企业和个人提供贷款,将沉积在银行里的资金用于小城镇建设;(4)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建设。打破公共设施建设上的各种垄断,放宽国外、民间资本准入条件和准入领域,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政府无力投资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实行有偿使用,积极引导农民、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聚集,把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培育成小城镇建设财源的主渠道,逐步建立起个人参与小城镇建设的引导机制、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多元投入机制。(5)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开发公司,按照规划统一开发,积累建设资金,滚动发展。小城镇开

发公司的发展前景很广阔,比如,发展大工业、大项目的配套产业;适应农业向公司加农户和订单农业方向发展的要求,为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创造适宜的软硬件环境,为农业生产资料交易和农产品加工、贸易、运输等提供便利的条件;发展休闲旅游业;发展房地产业,等等。(6)要积极建立和发展形式多样的银企机制,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多渠道融资,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和金融服务中心,并组建专门以非公有制经济为对象的地方金融机构,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

3.增强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无论在发展战略上还是城镇形态规划方面,都要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注重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融历史、文化、民族与时代特色于一体。

(1)建设小城镇,要树立新的发展观,要建立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

城镇化的主要对象是农民。作为城市化的组成部分,小城镇建设的本质、主要任务、主要内容是改变农民的社会关系,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化农民为市民。小城镇发展要为企业、人口、劳力按市场机制流动和聚集创造条件,要确认劳动者、企业在就业和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积极推进小城镇在内的劳动力市场城乡开放,清理限制歧视农业人口流动就业、向小城镇迁移的规定,政府应切实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保护劳动者就业权益和公民的其他权益。

(2)小城镇建设一定要有产业支撑

小城镇产业发展的优势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既有利于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又利于小城镇经济凭借劳动力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今后20年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还会是廉价的,巨大的人口负担将变成人力资源的优势,我国应将依托中小城镇发展劳动密集产业提到发展战略上来。我们要既重视追赶信息技术革命,又注重劳动密集产业发展,抓住机遇,以中小城镇为基地,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工业化、城镇化与农村劳动力流动转移相互为用,共同推进。

根据小城镇的特点,小城镇产业发展的原则是一业特强、多业发展,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着力培育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形成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将发展小城镇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要发挥小城镇功能和连接大中城市的区位优势,兴办各种服务行业,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类综合性和专业性商品批发市场;要充分利用风景名胜及人文景观,发展观光旅游业;要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服务,减轻企业负担等措施,吸引乡镇企业进镇,鼓励农村新办企业向镇区集中。

(3)小城镇发展要重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城市文化品位

按照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的原则,充分挖掘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以及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文化内涵,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重视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抓好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事业,丰富市民的精神生活,增强市民的文明意

识。可以肯定,一个文化设施齐全、教育资源丰富、品味高雅的小城镇对人们是有极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的。

(4)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小城镇大都有自己的特定区位环境和产业资源,这是小城镇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应该发挥小城镇接近自然和乡村的天然优势,形成城乡一体、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新型城乡结构形态。小城镇作为人们理想的生活居住地,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正确处理好人口适度增长、经济社会稳步发展、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大力实施“蓝天、碧水、绿地”工程,坚决淘汰和关闭严重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企业,要合理布局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文化区,设计开发具有时代气息和地方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创建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城镇生态环境。

宜宾市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宜宾市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宜宾政务中心李擎 2011年12月26日 一、我市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规模小,缺乏支撑产业 我市现有建制区2个,从人口来看,只有主城区达30万人;从建成面积看,块状不一,大小各异。而集贸性城镇占总数的70%以上,主要以为周围农村提供商品交换、物资集散等为职能,二、三产业相欠发达,致使城镇缺乏支撑产业,进入城镇的农民就业和生计难以保障,制约城镇化发展。 (二)城镇建设资金投入滞后于城镇发展需求 我市大部分村镇财力薄弱,难以筹集大量的资金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要求。大部分村镇缺乏稳定、规范的资金来源,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十分紧张,资金投入明显滞后于城镇发展需求。 (三)规划滞后,建设管理经验不足 在我市城镇建设规划中,不少规划是粗线条的规划,缺乏个性和特色;城镇规划建设标准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较多,城镇综合开发率低,出现规划趋同性;城镇管理力度不够,大部分城镇缺少现代文明气息,甚至存在“脏、乱、差”现象。 (四)城镇发展存在“人才短缺”和“劳动力剩余”的

矛盾 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管理人才,城镇企业生产发展需要专业技术人才,农业科技推广需要农技人才,但是由于农村城镇的生活条件,信息交流、交通、通讯、娱乐和再教育条件与城市存在一定差距,具有高学历和具备一定技能的人才不愿意到农村城镇就业,而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这就出现了城镇发展过程中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与农村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之间的矛盾。 二、加快我市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认识,努力推进我市城镇化健康发展 城镇化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要求,城镇化的过程就是农民和农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不断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种文明向广大农村的蔓延将是不可阻挡的。同时,城市是由“城”和“市”组成的。所谓“城”主要是由道路、交通、楼宇、建筑、空气、绿地、水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组成。所谓“市”则是由商业、餐饮、旅游、金融、服务等行业市景所组成。由此可见,城镇是经济文化的载体,城镇化过程就是聚集生产要素、繁荣和发展二、三产业的过程。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又进一步要求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我市人均耕地低于全省人均耕地水平,随着人口增长和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人均耕地面积还在逐年下降。人均耕地有限、农产品商品率低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长,使农村出现了“小空间,大人口”的经济格局。大部分农村人口迫切要求摆脱日益狭窄的生产空间,到城镇寻求发

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213334819.html, 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苗绘李海申田媛 来源:《金融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01期 摘要:我国的农村城镇化建设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城镇化率首次突破了50%,城镇化成为促进内需的主要力量。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城镇化水平低,进程缓慢,在农村城镇发展中还存在着制度、土地、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存在着对农村城镇化政策的误解等问题。要通过科学规划并合理布局,走有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深化制度改革,完善法规建设;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吸引全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等对策,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3)01-0049-04 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截至2011年底,全国城镇人口达到6.91亿,城镇化率达到了51.27%,首次突破了50%。全国共有657个设市城市,19 683个建制镇,其中有30个城市的常住人口超过800万人,超过1 000万人口的城市有13个。我国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主攻点。但我国农村城镇化水平低,建设速度缓慢,按户籍人口计算目前我国城镇化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35%左右,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水平,也低于许多同等发展阶段国家的水平。因此研究农村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及存在的问题,探寻其解决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1. 制度因素。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以户籍管理制度为基础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成为农村城镇化的主要制度性障碍,它压制了社会对城镇人口的供给和需求,迫使进城的农民只能在城镇“体外循环”,处处受到冷遇和歧视,大大降低了城镇对他们的吸引力。同时,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为农民量身定制的失业保险制度尚未建立,新型的农村医疗和养老保险制度也 才刚刚起步,仍存在极大的缺陷和不足,导致农民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后却“老无所养、老无所靠”,这些极大地影响了他们从农村转向城镇的积极性。另外,就业政策、教育政策、公共服务供给政策、财政转移政策等方面的差别也给农民在城市中的正常生活带来各种不便。 2. 土地因素。土地问题也是我国当前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伴随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城镇用地迅猛增长,城镇外延扩张造成稀缺土地过量消耗,如1990~201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了近2.5万平方公里。除正常城镇用地外,也出现过于追求城市形象建设,建大广场、宽马路、大办公楼,超占、浪费大量土地资源。过高的建设用地比例,使资源、环境

浅析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浅析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吉林省梨树县规划勘测设计院:王萍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目标,其重点就是农村的全面小康,实现农村小康最现实最便捷的途径就是城镇化。小城镇上连城市,下连农村,处于城乡结合部,既是城市带动农村的前沿阵地,又是沟通城乡联系,促进城乡结合的桥梁和纽带,是城镇化的核心。因此建设和发展小城镇,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加快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目前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小城镇规划重视程度不够,存在短期行为。有的小城镇规划定位不明确,特色不明显,与实际结合不密切,缺乏可操作性。有的小城镇没有制定详细规划,建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2、小城镇建设融资渠道不宽,进展缓慢。乡镇没有产业支撑,不能形成新的、大的经济增长点。乡镇受资金短缺的限制,基础设施配套迟缓,小城镇建设进展缓慢。 3、政策落实不力。目前国家、省、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小城镇发展的优惠政策,小城镇发展已具备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但根本问题是落实不够,如资金政策、用地政策、户籍政策普遍落实不到位,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

4、基础设施普遍不足。小城镇供水、排水、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功能不健全,滞后于小城镇的发展,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要求,满足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建议及对策 1、科学编制小城镇建设规划。为了科学的指导小城镇建设,要根据小城镇建设的总体发展思路和地理位置、交通条件、非农产业发展程度、产业布局、人口状况、辐射带动力等因素,合理确定小城镇布局,科学编制和调整完善小城镇规划。编制规划一定要有超前意识和战略眼光,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在选择主导产业和确定发展规模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资源基础条件进行系统分析,综合论证。要以城镇为中心,全面合理安排乡镇企业、住宅、商业、交通、文化、市政设施等各项建设,使近期规划有较强的超前性,可操作性和控制性;远期规划要留有发展余地,增强规划的弹性和应变能力,克服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短期规划行为。同时,还要认真制定和完善详细规划、专业规划,使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相配套。任何一个建设项目,都要有详细规划作指导。编制详细规划要有新观念,把各个规划地段的土地使用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允许建设高度、绿地率、停车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具体位置、历史文化保护区等作为强制性内容,为规划管理提供依据。小城镇建设要严格按照规划执行,严格设计标准,提倡相对集中建设,连片开发,逐步扩大小城镇规模。同时,要维护规划严肃性,科学规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三大特点分析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三大特点分析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中国指数研究院共同发布《2013年三季度中国房地产政策评估报告》,报告主题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房地产业走势专题分析》。报告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城镇化道路进行回顾,总结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三大特点。 回顾历史,国内外形势决定我国城镇化发展方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人口规模由1949年的不足6000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近7亿人,城镇化率由10.6%上升至52.6%,城镇化道路经历了起步——调整——快速——加速的曲折过程。 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旧模式下的城镇化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1)城市建成区规模快速增长,而城镇人口的增速相对较低,土地城镇化速度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若以户籍人口计算,人口城镇化的速度还要更低。2)旧城镇化实行城市偏向政策,甚至不惜牺牲农村、农民利益发展城市,导致发达的城市与凋敝的乡村并存,城乡差距日益明显,城乡间产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失衡。3)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采取了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但从30余年的发展结果来看,由沿海地区发展来带动中西部地区梯次发展的所谓“雁行发展模式”或“梯度发展模式”未能如愿出现,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异日益拉大。 三大特点,新型城镇化战略应运而生 自2003年十六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到十八大明确“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新型城镇化思路逐渐明晰。 特点一:以人为本,重质量轻速度。为解决城镇化中人口迁移所面临的问题,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十八大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战略,此战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实现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提升转变,扩大农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务;二是如何从粗放型的扩张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解决城市发展模式的调整。在此其中,以人为本是最为核心的内容。 特点二:一体化统筹,缩小城乡差距。“不均衡”是旧城镇化的诟病,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巨大差距,以及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差异。新型城镇化注重区域间协调发展,并“坚持城乡统筹,把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区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论

区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论 进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进展的一个大战略,有利于乡镇公司相对集中,更大程度地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幸免向大城市盲目流动,有利于提高农民本质,改善生活质量,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更快增长。 一、进展小城镇是统筹城乡进展的必定趋势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进展的科学进展观,统筹城乡进展被放在了“五个统筹” 的首要位置,成为科学进展观的集中表现。中心还明确提出了小城镇作为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既是统筹城乡协调进展、缩小城乡差距、致富农民的重要途径,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定选择。 小城镇是城乡共融的对接平台。小城镇的进展加强了城乡之间的联系,开启了城乡交融的大门。具体表现在:小城镇是城乡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平台,信息匮乏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进展的瓶颈,对农村的制约尤为突出,在广大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和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农民无法全面及时地得到市场信息,必定影响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节奏和农产品的销售,小城镇是必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必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基础设施相对较好,协作能力相对较强,信息相对灵敏,人才比较集中,是促进城乡信息交流的最好平台;小城镇是城乡市场对接的平台,我国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城市大量工业品积压,农村商品供给品种少,选择余地不大,同时随着城市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对绿色食品、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增大,小城镇成为城乡互通有无、完成市场对接的平台;小城镇是城乡人才流动的平台,当前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性问题突出,一方面城市具有较高文化本质的人才相对过剩,而另一方面农村急需大量高本质人才,同时又滞留了大量富余劳动力,小城镇可以发挥在城乡人力资源的双向流动中的纽带作用,通过劳动力市场的成立和就业信息办事工作的开展,引导城乡人才有序合理流动。小城镇是深入农村腹地,传播城市文明和辐射农村经济的桥头堡。小城镇向处于广阔农村腹地的农民传播了城市的思想观念、技术信息、治理经验、生活方式等,成为广大农民接触现代城市文明的媒介。小城镇的进展使很多农民的进城愿望变成现实,领先进城的农民以本身抚育文明的生活体验,向“后来者”展示着城市的魅力,为城市化做着无声的宣传。并且小城镇的乡镇公司在资金方面对农村的“反哺”作用,使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和机械化水平提高,小城镇涉农公司的进展有效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和农民收入。 小城镇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首先,城镇是农村乡镇公司的最佳聚集地,这既可以解决“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侵占耕地、污染环境等问题,又可以资源、环保、规模效益、公共设施等综合优化理想效果,同时小城镇也是未来变更升级为小城市乃至中大城市的前提。从农业现代化内涵看,小城镇为农业环境现代化提供了空间环境,而空间环境是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的依托和载体,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其次,从农业产业方面看,小城镇进展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必要条件,小城镇进展引导乡镇公司向小城镇集中,吸引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迁移并逐步实现“农转非”,这样可以实现农村土地的合理流动和土地集中化、经营的规模化、治理科学化,从而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条件;第三,小城镇进展为农民现代化,即农民知识化、智能化提供了现实条件和可能,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居住环境、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教育、文化、卫生、餐饮、娱乐、信息、保险等第三产业的进展,一方面可为进入小城镇的农民知识化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另一方面也对农民实现非农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将促使农民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改变及文化本质的提高,加快自身现代化步伐。 小城镇是繁荣农村市场的有效途径。是继续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需要。农村非农产业以及小

新型城镇化的动力分析

推动新型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一、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基本特征: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本质: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 核心: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要求: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内涵。与传统提法比较,新型城镇化更强调内在质量的全面提升,也就是要推动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粗放式用地、用能,现在必须从思想上明确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之路的重要性;过去我们主要依靠中心城市带动,现在更应该强调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配合发展的必然性。 二、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动力 (1)新型工业化的推动 在以信息化带动、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胃动力。 (2)新型农牧业的发展 (3)第三产业的发展 (4)对传统城镇化所产生问题的反思 在传统城镇化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很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人们不断进行探索和深入的反思。 (5)城镇建设的新的政策导向 针对传统城镇化的诟病相关部门对城市建设出台新的政策促使新型城镇化的进行。 (6)城市文化的繁荣

关于注重提高城市建设品味的几点建议

关于注重提高城市建设品味的几点建议 盖晶 小城镇介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近来年,旗委、旗政府高度重视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把强力推进小城镇建设作为推动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和城镇化“三化”良性互动的平台,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模式,加快建设步伐,逐渐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共谋发展的格局。通过近十年的建设,初步构建了以那吉镇、亚东镇、霍尔奇镇为节点的城镇“金三角”,各地城镇功能日趋完善,管理体系日益健全,城镇品味显著提升,同时,城镇空间也得到了极大地拓展。可以说,小城镇建设对于推动旗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集聚协调、辐射带动的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城市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对照建设现代宜居城市的目标,还存在着一些差距与不足。 一是城市意识还不够深厚。我旗的城镇建设是建立在农耕文化的基础之上,既没有经历过现代工业文明的熏陶,也没有现成的现代城市经营理念可以借鉴。2000年左右开始,我旗的小城镇建设才刚刚起步,在此之前,城镇建设还没有一个科学的定位和系统的规划,缺乏对城市的思考和城市的策划,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也缺乏深刻认识,文化底蕴、时代特征和现代化水平相对较低。历时十年快速发展,因需而建的快速发展模式导致各种矛盾逐渐显现。 二是城市功能还不够完善。从目前来看,阿荣旗城镇建设正处在由起步期向发展期的过渡时期,由城镇化向城市化的升级阶段。随着城市路网系统日臻完善,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一个个惠民工程相继建成,城镇面貌从根本上得到了改观,但配套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形成支撑城市发展的完整体系。城市给排水、供热、供电等综合管网系统配套水平相对较低,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水平尚未达到建设

浅析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目标,其重点就是农村的全面小康,实现农村小康最现实最便捷的途径就是城镇化。小城镇上连城市,下连农村,处于城乡结合部,既是城市带动农村的前沿阵地,又是沟通城乡联系,促进城乡结合的桥梁和纽带,是城镇化的核心。因此建设和发展小城镇,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加快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目前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小城镇规划重视程度不够,存在短期行为。有的小城镇规划定位不明确,特色不明显,与实际结合不密切,缺乏可操作性。有的小城镇没有制定详细规划,建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2、小城镇建设融资渠道不宽,进展缓慢。乡镇没有产业支撑,不能形成新的、大的经济增长点。乡镇受资金短缺的限制,基础设施配套迟缓,小城镇建设进展缓慢。 3、政策落实不力。目前国家、省、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小城镇发展的优惠政策,小城镇发展已具备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但根本问题是落实不够,如资金政策、用地政策、户籍政策普遍落实不到位,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 4、基础设施普遍不足。小城镇供水、排水、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功能不健全,滞后于小城镇的发展,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要求,满足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建议及对策 1、科学编制小城镇建设规划。为了科学的指导小城镇建设,要根据小城镇建设的总体发展思路和地理位置、交通条件、非农产业发展程度、产业布局、人口状况、辐射带动力等因素,合理确定小城镇布局,科学编制和调整完善小城镇规划。编制规划一定要有超前意识和战略眼光,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在选择主导产业和确定发展规模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资源基础条件进行系统分析,综合论证。要以城镇为中心,全面合理安排乡镇企业、住宅、商业、交通、文化、市政设施等各项建设,使近期规划有较强的超前性,可操作性和控制性;远期规划要留有发展余地,增强规划的弹性和应变能力,克服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短期规划行为。同时,还要认真制定和完善详细规划、专业规划,使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相配套。任何一个建设项目,都要有详细规划作指导。编制详细规划要有新观念,把各个规划地段的土地使用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允许建设高度、绿地率、停车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具体位置、历史文化保护区等作为强制性内容,为规划管理提供依据。小城镇建设要严格按照规划执行,严格设计标准,提倡相对集中建设,连片开发,逐步扩大小城镇规模。同时,要维护规划严肃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逐步发展,分步实施,避免走重复规划调整、重复建设的弯路。 2、小城镇建设要与乡镇企业发展相结合。乡镇企业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条件,乡镇企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小城镇建设的速度,小城

浅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特色小镇规划策略

浅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特色小镇规划策略 摘要:国家的新型城镇化大背景下,新型城镇化的提出是基于国际城镇化历史 演变的一般趋势,更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历史积累与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新型城 镇化更加注重通过满足人的需求来实现城镇化,包括物质的需求、精神的需求和 权利的需求。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特色小镇 引言 虽然当前国家推行的“特色小镇”建设,赋予了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培育等重任,但“特色小镇”仍然需要回归到现代城镇体系,惟有此,“特色小镇”才有生命力和竞争力。在如 今房地产业两极分化、三四线城市房地产业“去库存”的背景下,以房地产企业主导的“特色小镇”建设非但不可行,而且势必会导致房地产库存增加,只有小镇产业发展的特色化,才能使“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 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特色小镇规划背景、关键特征与发展机遇 1.1 基于宏观层面的发展机遇探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基于宏观层面的发展机遇探索主要要首先契合“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正如2014年我国所颁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所指出,应该做到对城镇生产区、办公区、商业区、生活区等等功能区的有效规划与建设,并全面推进功能 混合与产城融合,实现对城镇化空间结构与管理格局的发展方向优化。对于特色小镇的规划 建设而言,它应该基于先质后量、节约用地、体现特色的基本原则来推动小镇综合发展,实 现它对于城市中心人口过于密集的疏解功能。从特色小镇的宏观发展规划来看,它也应该充 分体现自身特色产业,将农业服务与“三农”真正结合,大力开发特色资源与区位优势,将小 镇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并通过新型城镇化理念引导,包括市场培育运作、商贸物流、资源 加工配合交通枢纽大力建设来打造专业化、规范化特色城镇。本文认为,特色小镇在发展规 划方面一定要抓住城镇化优化发展机遇,做到科学发展自身定位,明确城镇功能内容,实现 对人口经济集聚能力的有效导向,即将人口与产业从大城市及城市主城区中引导、分散、转 移出来,为城市周边小镇带来更多资源与发展机遇,实现城市乡镇共同发展。 1.2 基于中观层面的特色小镇发展指导响应 从中观层面来看,特色小镇规划必须实现“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产业;小载体、 大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推动资源、项目与产业整合,实现区域性产业集聚与升级,为特色小镇持续生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再看中观层面,特色小镇必须采取实际行动,对产业进行 定位,对文化内涵与社区功能进行明确实施,进而实现发展空间平台的有效完善,为地区生 态环境发展助力,特别是强化政府方面的引导,做到服务保障到位。 2 特色小镇建设的关键要素 2.1 “新”—创新发展理念 新型城镇化有别于传统城镇化,是对传统城镇化的修正和优化,更注重质量和内涵发展。特色小镇的建设要把握新型城镇化的“新”理念。一是创新,把握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变革趋势,将智慧城市、“互联网+”、健康城市、低碳经济等新的发展理念融入特色小镇建设,将特色小镇打造成为创新创业新载体和经济发展新动能;二是协调,从传统城镇化的二元结构框架向 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框架转变,将特色小镇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乡镇产业转型升级结合 起来,突出区域发展的整体性和互补性;三是绿色,在特色小镇的规划和建设中要遵循资源 节约与环境友好的原则,坚持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依托现代技术开发新能源、新材料, 打造绿色城镇;四是开放,顺应全球化发展需要,在开放环境下谋求发展,既要打破行政区 划限制,在大开大合的城镇体系中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又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市场化 手段植入新鲜活力;五是共享,既要实现城乡人民共享特色小镇发展成果,同时又要增强特 色小镇的辐射带动能力,引领周边区域共同发展。 2.2 “特”—强化特色塑造 特色小镇建设要在“特”字上做足文章,强化特色塑造,避免小城镇建设的同质化。“特”重

浅析当前小城镇用地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浅析当前小城镇用地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土地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和资产,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小城镇发展综合性强,牵涉面广,用地规模的大小,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空间布局的落实都应立足于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以及土地利用的客观规律。在小城镇的建设过程中,只有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和途径,才能做到小城镇的建设与土地合理利用两者的有机协调,为小城镇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一、小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城镇用地内部布局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低。近年来,小城镇建设进入迅速扩展期,县以下的城镇建设大部分是外延扩大,占用土地多为优质耕地。不少小城镇建筑布局混乱,道路建设不规范。工业用地、居住用地交叉布臵;功能分区不明显,城镇内边角空地随处可见,严重阻碍城镇 功能的发挥。旧城区已经成为小城镇土地低效利用的主要方面,据不完全统计,旧城区面积一般占小城镇建成区面积的20-40%。镇区建设还停留在二维平面开发利用水平上,造成镇区框架大、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低。商业用房、住宅用房仍延用农村旧习,自建小平房或独家二层小楼房。不仅主体建筑用地多,而且配套设施占地面积也大,人均占用都超过

了150平方米。另外,旧城区大都已有着相当长的历史,一些房屋破旧不堪,街巷窄弯纵横交错,加之人口集聚、私搭乱建等相当的普遍,给土地的合理、高效利用带来十分的不便。 (二)、新区建设贪大求洋,土地利用结构失衡。小城镇区位条件一般,竞争力不强。为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一些当地的政府在畸形发展观和政绩观的主导下,绝大部分都采取了拼资源的发展方式,追逐和热衷于扩土扩疆的新城区、开发区等建设,热衷于搞大片房地产开发。在新区建设中,为追求快速的经济和政绩效益,往往不惜采取牺牲农民利益和长期负债等形式,大搞“五通一平”、“七通一平”,新区内道路动辄40米甚至更宽,绿化隔离带宽度也在10米以上,目标追求高,贪大求全、摆阔气,土地的规划效益十分低。一些招商引资工业企业以较低价格,一般以最低保护价取得,甚至是零地价受让土地使用权,之后,往往是使用一部分,闲臵一部分,有些企业甚至在厂区内搞大面积的绿化,土地利用结构失衡,利用率极低。 (三)、房地产空臵率高,城郊结合部非法土地转让普遍存在。据调查,近年来由于受房地产行业极度膨胀的影响,刺激并产生了对房地产用地收益的期望值逐年增加,有的甚

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园林相关 一、存在的问题 有关统计数据表明,到2002年底,全国共有建制镇19811个,建制镇数量已超过乡的数量,占乡镇的比重达50.7%。迅速发展的小城镇已经成为聚集乡镇企业的重要载体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有效地分流了大中城市的压力。但由于发展时间短,我国小城镇建设尚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需要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和规模成长转变。 1.规划滞后 城镇发展规划是城镇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然而在我国小城镇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视建设而轻视发展规划的状况。在一些地区出现了先建设、后规划或边建设、边规划,建设牵着规划走的不科学现象,导致城镇布局不合理,功能定位不清,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环境恶化。 2.小城镇规模偏小,城镇功能不完善,吸引和带动能力不强 有些小城镇规模过小、力量分散,造成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小,对周边的资源和资金的吸引小,使城镇功能的发挥受到极大影响,同时,许多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不高,非农产业基础薄弱,缺乏有利的产业支撑,就业机会少,对农村劳动力

吸纳力弱。 3.制约小城镇发展的体制性、制度性因素依然存在 (1)小城镇建设资金筹集渠道过于单一,市场融资机制不健全目前,虽然从全国来看,小城镇的投融资体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总的说来政府部门的投资仍然是最重要的,在很多地方甚至仍然是单一的投资渠道。各类企业、个人参与投资的很少,在吸引社会资本上缺乏有效的机制,不能调动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据有关部门测算,小城镇建设每平方公里的投入(包括基础设施、公用设施、服务设施等)至少需要2.5亿元,在当前的财政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下,镇政府在小城镇建设上的投入力度还受“吃财政饭”状况的制约,资金短缺不利于小城镇的健康发展。 (2)市场尚未在小城镇土地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土地是小城镇建设最重要的资源,但在小城镇建设中,用地大都以协议出让为主,很少进行土地的挂牌拍卖出让,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还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造成小城镇建设使用土地普遍存在廉价、土地使用率低和土地资源浪费等问题。 (3)相关配套体制改革没有完全到位,引导性政策措施不配套。当前小城镇建设中仍存在一些政策和体制性障碍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如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城乡户籍制度等尚未完善,小城镇发展的环境尚未真正形成。例如,受上述制度约束,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形式大多数都是采取半工半农,就业者“离土不

浅谈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小城镇的发展对于推进我国的城镇化,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减轻大中城市因农民工流入带来的巨大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比如小城镇数量和人口都有很大的增长。但是,在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同时,也伴随而来了很多的问题,严重的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针对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城镇科学规划规模投资机制 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国外市场需求每况愈下,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逐步转向国内, 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的措施。专家认为扩大内需的巨大潜力在小城镇, 实现经济平稳增长的最终落脚点也在小城镇建设上。作为一种投资行为,小城镇房屋、道路等建设,能够直接拉动建筑建材等行业发展和冶金机电等产品需求,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作为一种消费行为,小城镇在启动农村市场方面发挥着示范和辐射作用,能够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促进农村消费上一个新的台阶。国内外的各种城市发展经验也都表明,小城镇在推动城市化进程,拉动农村经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成果是有目共睹的。因此,进一步摆脱小城镇发展的束缚,加快小城镇发展速度,提升小城镇建设品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是势在必行的。本文联系新晃县的实际,对小城镇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快城乡建设步伐的对策建议。 一、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东部地区借助地缘优势和强 有力的政策扶持,小城镇建设突飞猛进, 2008年全国千强镇评选,广东、浙江、江苏、上海等省市占据绝大多数,而位于中部地区的湖南省能入围的镇却寥寥无几, 中西部和东部的差距明显,从而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往往是东总沿海地区的一个乡镇的人口和GDP就相当于中西部地区的一个县或地级市。根据调查分析,目前小城镇建设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巫待引起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一)、小城镇建设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 由于政府功能不完善,加上各种自然原因导致的小城镇发展的自发性,致使小城镇建设缺乏科学的规划,总体指导不明确,具体表现在: 缺乏合理规划,特色不够鲜明。规划是城镇建设的第一资源,由于受资金、人才及观念等方面的限制,目前小城镇建设发展规划普遍存在起点不高、定位不准、观念不新等问题。完成的小城镇规划往往只有总规,没有控制性详规,为随意执行规划留下了很大空间。同时,在规划编制中,往往忽视对自身历史渊源、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等个性特质的把握,建设中,道路多以棋盘式为主,广场位于场镇中心,民用建筑一般高 ,建筑布局单调呆板,“千城一

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几年城镇化速度加快,城镇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批新型城镇正在形成。但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化建设缺乏规划。大部分乡镇没有编制乡镇总体规划,使各乡镇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使得小城镇与小城镇之间小城镇与周边乡村之间,难以形成分工明确,布局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和空间格局。部分乡镇有总体规划,也设有详细控规,不注重特色设计。 (二)对乡镇的城镇化建设重视不够。近来县城面貌日新月异。相比之下,大部分中心镇建制镇发育程度不高,镇区规模普遍不大,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配套功能还不完善,经济实力缺少第二、三产业的支撑,城镇吸纳积聚功能比较弱。重点中心镇难以发挥其规模效益和辐射服务等功能。 (三)制约城镇发展的因素难以突破。中心镇城镇建设融资能力较弱,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多元化多渠道投资体制尚未建立。城镇建设与用地的矛盾较突出,土地利用规划没有很好地与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相衔接,土地流转较为困难、用地不足,建设用地调剂受到制约。农村集体土地拆迁缺乏相关法律、法规依据和政策措施。 (四)社会保障及户籍制度不健全。失地农民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使得失地农民心理不踏实,由于户籍制度的制约,失地农民农转非较为困难,即使农转非,也没有享受城市低保,城市青年服兵役等城镇非农业人口的待遇。 (五)建设管理机制不健全,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城镇建设管理提出更高要求。由于前些年机构改革把乡镇的城建办取消,这就使各乡镇的建设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形成乱搭乱建乱占耕地现象严重。 二、对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城镇的形成,内容和观念是不断变化的。现在的城镇化建设不应当孤立的,整从城市扩展与农村城市化的互动过程来考虑,根据多方面的相关因素来统筹规划小城镇的发展,如房产业、文化、传统、城镇与城镇之间,小城镇与农村居民之间、小城镇与大城市之间、小城镇的现在与未来等多种关系,来把握和设计城镇,对此城镇的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从传统、现在和未来发展的角度高起点,高水平建设小城镇。城镇的建设要考虑到传统、现在和未来。特别要预测未来的发展,按照将来而不是现在的需要进行规划,这就是先进性。建设水平低的城镇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应当从

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中国工业化的提高与中国国内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步伐日益加快,在此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与预防,就我的家乡“江苏省淮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徐杨乡”为对象,我利用寒假期间对我的家乡进行了实地考察与走访调查,希望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更好地为我们国家建设提供建议。 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1993年10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为省级开发区。2010年11月11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淮安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长江三角洲边缘,面积13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0万人。管理东湖、广州路、新港、枚乘路、张码5个办事处以及钵池、徐杨、南马厂3个乡,由于淮安市经济开发区不断招商引资,徐杨乡辖内10个村委会有8个村已被规划,被规划的村委会:大砖桥、新强、徐杨、熊胡、砖井、高张、严赵,以上已拆迁完毕,市委将村上居民安排在新建的安置小区,具体有:南方花园,新强小区,黄元小区,徐杨小区(徐杨中心社区),城东花园(富士康社区)。

为了更好了解第一手资料,我利用寒假时间对各个小区,商业街,工厂等城镇化水平高的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在考察过程中对小区住民,商铺店主,工人进行了访问与交流,最后对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类与总结,得出了城镇化过程中的4大问题 1.城镇化过程中的污染问题 在开发区20多年的招商引资过程中,这里兴建了很多工厂,工厂排放的废气污染了空气,增大了pm2、5的浓度,造成了雾霾天气;工厂排放的废水被随意排放河中,这些工业废水含有大量有害物质,污染了水源,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系统,也危害住民的身体健康;也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地方人口开始增多,这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大量的生活垃圾;还有大量兴建建筑,产生很多噪音污染,建筑废渣污染,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土地拆迁破坏了很多绿化,热岛效应明显。 针对城镇化过程中的污染问题,政府应该加强对工厂废水废气排放的监管力度,加大绿化面积,加强保护环境的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素质,垃圾回收利用,合理分类 2.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员就业问题 随着农田,房屋被征用,很多农民失去了土地,也失去了赖以为生的收入来源,这些农民虽然没有其她技术特长,但就是数量庞大,如果不为她们提供工作岗位不仅一种劳动力的浪

小城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第24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11月 Vol. 24 No.6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Nov. 2002 ────────── 收稿日期:2001-11-06 作者简介:王淑云(1957-),女,河北唐山人,河北理工学院规划设备处工程师。 - 41 - 小城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王淑云,刘力兴 (河北理工学院 规划设备处,河北 唐山 063000) 摘 要:论述了小城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小城镇建设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规划;高效益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2)06-0041-02 小城镇是一个较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农村之首,城市之末,具有独特的窗口作用、示范作用、辐射作用和吸引作用。笔者从小城镇建设的作用及战略意义、小城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等方面谈几点认识。 一、小城镇建设的重要作用及战略意义 加快小城镇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能够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形成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点;可以开拓农村市场,增加农村消费需求;可以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增加农民就业门路和收入来源;能够调整农村产业布局,提高乡镇企业综合效益;能够减少农业劳动力数量,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能够推进少生优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能够节约农村非农业用地,优化农村自然环境。 二、我国在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误区 1、头脑过热,缺乏科学规划。小城镇开发应本着“宁可少些,但要好些”的原则,对小城镇发展既要积极引导,科学规划,又要量力而行,稳妥推进。 2、“摊大饼”现象严重。在一些人头脑中认为修几条马路,盖几栋高楼,就是小城镇了。这一方面使小城镇数量盲目扩张,布局分散;另一方面又使小城镇规模过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结果导致村不象村,镇不象镇。在小城镇建设的布局上,应该打破“摊大饼”的思想,要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对具有交通、区位、资源等优势的乡镇,要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倾斜,增强这些小城镇的内聚力和辐射力,以点带面,从而实现城乡联动发展。 3、功能定位不准,缺乏特色。小城镇建设特色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不把小城镇建设同本地区的 产业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只是照搬照抄异地的城镇规划模式,缺少自己的特点,就会体制关系不顺,功能定位不准。 4、过分追求“虚荣”,贪大求洋。一些地方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片面追求城镇规模大,贪大求洋,以为街道越宽越好,市场越大越好,结果虽然花大力气建成了外观气派的小城镇,却总是“人气不旺,财气难聚”,出现有场无市的尴尬局面。因此,要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不能为了美化政绩,而搞所谓的形象工程。 5、目光短浅,缺乏长远规划。一些地方小城镇建设的布局不合理,变动过于频繁,基础设施建了拆,拆了又建,劳民伤财。有些小城镇在功能区化设置上不循章法,工业、商业住宅等混杂现象较为普遍,供电、道路、卫生、环保、文化等设施不配套。还有一些小城镇建设过于贴近交通干线,造成道路运输受阻和事故频繁发生,而一旦遇到道路拓宽,又会造成拆迁损失。 三、发展小城镇建设的对策 面对当前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误区,应如何建设高品位的小城镇?笔者认为,应把握好以下四点: 1、规划要高起点。科学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基础。建立以工业为主体,以农村生产、生活、消费为目标,集贸、工、农为一体综合发展的新型小城镇。规划得好,投资效益就高,遗留问题就少,反之则带来经济上的浪费和建设上的败笔。要认真吸取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上的经验教训,切实抓好规划工作。不能粗制滥造,避免发生今天建明天拆的现象。 2、建设要高标准。对于基础条件差、面貌落

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农村财政与财务2010年第11期 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七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但在具体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实际问题,需要认真对待,并切实制定好建设方略。 一、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一)集镇规模过小。当前,大多数 建制镇集镇规模不足1平方公里。所谓小城镇实际上是一条路边街。“一条道路通到乡,道路两旁是楼房,楼房下层是店面,店面后面是农田”,“走过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走过一镇又一镇,镇镇是农村”就是大多数小城镇的真实写照。 (二)集镇人口过少。据民政部统 计,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乡镇34170个,乡村人口71288万人,平均每个乡镇仅2.09万人。受行政区划、户籍制度、住房、就业等因素的影响,平均每个小城镇集镇的常住人口不到5000人,中西部地区小城镇集镇的常住人口甚至不到1000人,而且多为兼业农民。小城镇集镇人口过少,无法产生人口聚集效应、形成分工分业的优势。 (三)建设资金短缺。分税制以来, 各级财政实行“分灶吃饭”。由于财政分配制度改革滞后,县乡财政困难加剧,难以维持正常运转。小城镇道路建设、供水供电、城镇绿化、环境保护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县乡财政无能力安排,中央省市财政又没有专项补助经费,仅靠乡镇政府自筹只能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四)投资环境不好。由于小城镇 集镇规模过小,交通通讯落后,供电供水紧张,征地、招工,融资困难,治安力量薄弱,大中型企业一般不会选择到 小城镇落户。稍有规模的乡镇企业也会选择在大中城市落户。小城镇没有产业支撑,居民就业困难,无法在小城镇生存。 二、对策建议:集中全力做大做强 县城 县城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重要结合部。大中城市的工业品一般要通过县城流向乡村,乡村的农副产品一般也要通过县城进入大中城市。在建制镇中,县城的常住人口最多(平均人口达8万人,是小城镇平均人口的16倍),基础设施最好、工商业规模最大,就业机会最多,吸纳能力最强,经济发展最强劲、最有潜力。集中全力做大做强县城,是克服小城镇建设体制性障碍,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必须采取的重要方略。 (一)有利带动和促进全县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县城是一个县的政 治、经济、金融、文化、教育、卫生中心,县城的发展,对全县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把一个县比作是一条龙,县城就是这条龙的龙头。舞动龙头,才能带动龙身和龙尾。集中全力做大做强县城,有利带动和促进全县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有利集中财力办大事。投入 不足是当前制约小城镇建设的一个重大因素。截至2009年底,全国有建制镇19322个,而县城只有2010个,为建制镇的10.4%。集中全力做大做强县城,有利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财政资金的现象发生。 (三)有利充分利用和发挥县城基础设施的作用。县城的基础设施投入 比乡镇大,道路、供水、供电、通讯、有线电视、中小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建设得比乡镇好。集中全力做大做强县 城,有利充分利用和发挥县城基础设施的作用。 (四)有利发挥人口的集聚效应。 实践证明,越是人口多的地方,人气越高,就业的门路越多,谋生的路子越广,经济增长的速度越快。集中全力做大做强县城,有利大量吸纳人口,发挥人口的集聚效应,形成分工分业的优势,增加就业门路和就业岗位。 (五)有利增加农民收入。做强做 大县城,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找到就业机会和就近兼营农村土地,有利增加农民收入。 (六)有利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加速城镇化进程。从本县乡镇搬迁 进县城,亲朋故旧都在当地,生活环境、生活习俗变化不大,进城人员有心理上的依附和安全感,能很快适应环境。加上农民可以在县城就业和兼营农村的承包土地,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不愁进城后生活没有着落,有利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加速城镇化进程。 (七)有利促进农村土地转移,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做强做大县城,可 以促使一部分务工农民将承包土地转让给种田大户实行规模经营,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八)有利提高我国人口的整体素质。13亿人口,9亿居住在农村是我国 的基本国情。农村经济落后,居民居住分散,居住条件、交通条件、通讯条件、就学条件差,影响人口素质提高,做强做大县城,大量吸纳农村居民就近进入县城居住,有利改善县以下居民的居住条件、交通条件、通讯条件和适龄儿童的就学条件,提高我国人口的整体素质。 (九)有利保护资源。长期以来,我 国实行城乡分割二元结构社会经济体制,大量人口和劳动力被滞留在农村, 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陈前金 1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