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的开发共8页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的开发共8页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的开发共8页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的开发共8页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的开发

一、问题的提出案例是包含问题和情境的真实而典型的事例。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引导学生对具有完整情景的案例进行剖析和研究,进而生动呈现教学内容、深刻揭示地理规律、有效训练学生能力的情景式教学法。

地理教材中的经典案例,地域覆盖广,适用性强,有着显著的地理意义和教学价值。但很多时候学生对案例的地理背景比较陌生,要花大量时间来了解背景知识,冲淡了地理原理和方法的学习,影响案例教学的有效实施。来自身边、来自生活的乡土教学案例,地方色彩浓郁、内容鲜活,对激发学习兴趣、形象解读地理原理、降低学习难度、突出对地理原理和方法的把握有重要意义。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多渠道收集、选编乡土地理案例。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开发属于课程资源开发的范畴。新课程鼓励教师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地理新课标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中指出,“充分开发、合理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开发内容上,新课标要求“教师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地理课程资源,以及可用于课堂教学的师生自身的经历和体验。合理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学校所在地区的地理要素、地理景观、主要地理事物等,也是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发方式上“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联系,寻求多方合作,合理开发利用校外地理课程资源。要组织和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参观、调查、考察、旅行等活动,

邀请有关人士演讲和座谈”。提倡“建设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以及校际间地理课程资源的共建和共享”。

苏州地处长三角腹地,环境优越、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历来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20世纪90年代以来又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最迅速、吸引产业投资最多的地区,在经济、社会、城市建设、交通运输、环境保护与治理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为地理教学提供了大量鲜活生动的课程资源。笔者以苏州市(主要指我校所在的苏州市区,兼及苏州大市范围,包括下辖的昆山、常熟、太仓、张家港)为例,进行了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的开发,取得如下经验供借鉴。

二、乡土地理素材的获取

编制乡土地理教学案例需要相应的乡土地理素材。获取乡土地理素材主要有以下途径。

1.新闻媒体

在资讯高度发达的今天,电视、网络与报纸是我们重要的信息来源。苏州经济发达,信息化程度高,媒体信息丰富多样,为获取乡土地理素材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渠道。

(1)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

(2)本地门户网站

(3)搜索引擎

2.职能部门网站

苏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政府网站“中国苏州”http://https://www.doczj.com/doc/6210146390.html,/,链接了部门网站与下属市区网站,可以根据需要进入相应政府职能部门网

站查询。如查询苏州城市规划与功能分区情况,可以进入苏州市规划局网站;查询气候与天气资料,可以进入苏州市气象局网站;苏州市统计局发布的苏州统计年鉴能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各方面状况;登录苏州市环保局网站,可以查询每年的苏州市环境质量报告,以及最新的环境监测报告。

3.书籍文献

《苏州地理》是由苏州市地学会联合十多家单位共同参与,由徐叔鹰等高校人员主编,蔡明等中学地理教师参编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它以地理学的视角诠释和解读苏州,融科学性与普及型与一体,对中学地理教师全方位了解苏州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状况很有帮助,可根据教学需要对书中资料进行加工整合。

4.调查与考察

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师生围绕某专题进行调查与考察,不但能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对增强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也有积极意义。外出活动应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和访谈提纲,争取学校和家长的支持,确保安全。为了解苏州市中心商务区观前商圈的功能与区位优势,兴趣小组采取网络查询、调查走访的方式获得店面租金,商场,公交线路,书店、影院、酒店、银行、邮政等服务机构的信息。

三、乡土地理素材库的建设与分享

积累的乡土地理素材应合理有序存放。为便于查找和更新,应按教材章节顺序分类存放。可将某次收集的素材及说明文档放入文件夹中,按内容命名,并在名称前部加上适用的章节代号。如适用于必修二教材第一章第三节,可加前缀bx213,按名称排序时同类文件就集中在一起。素材说

明文档应该记录素材来源、收集时间等信息,便于信息的核实与素材的更新。同一教研组内部可以通过校园网或者网盘实现资源共享。盛大网盘、金山快盘、115网盘等都是十分流行的免费网盘,支持图片、音乐、视频的预览和在线播放,可以在多台电脑上安装客户端或者网页登陆。网盘容量大、存取速度快,可以自动同步指定文件夹里的文件,非常方便快捷。任何人只要输入密码登陆网盘,都有权管理删除文件,因此上述方式只适合于小范围使用。

借助博客能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乡土地理素材的共享与交流。将网盘中的文件夹设置为共享,把共享地址复制到博客上。访问者可以下载分享,并可通过留言、回复、引用通告等功能与资源库管理者及其他访问者互动交流。提供新素材、交流案例或发表教学体会,促进乡土地理教学素材库的动态完善和创生[。

四、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的编制

对某一教学主题而言,乡土地理素材可能来自多个渠道,数量较多,根据需要对乡土地理素材进行甄选、加工与整合,编制成教学案例,才能运用于案例教学。编制乡土案例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真实

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分析真实的案例,领悟地理原理和方法。源于可感可证的乡土地理案例的结论更令学生信服。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必须来源真实,数据可靠,不能为编制案例而编造杜撰。但可以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从教学需要出发,适当综合、提炼,去除无关信息,凸出特定的教学主题。如以学校所在的苏州工业园区为例学习城市功能分区时,可对用地

如何写地理教学案例

如何写地理教学案例 高宇宏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已成为地理课教学的首要重任。案例教学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将地理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文章从分析该教学法的内涵入手,说明了其存在的必要性;然后介绍了案例教学的特征、意义及实施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作用与关系;并阐述了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同时也指出了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成效和缺陷。 关键词:案例教学案例特征成效 序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地理教学理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学理念的转变必然带来教学方法的改变,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越来越引起广大地理教师的重视。把案例引入教学流程,开始是用于教师的岗位培训和职业技术教学,后来逐渐推广应用于各类教学领域。我国对案例教学的实践和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执行和新教材的使用,特别是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的综合实践课程的设置,使案例教学得以逐步推广并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之中。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形式,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互补互进,使地理课堂教学变得异彩纷呈,生机勃勃。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调查、分析、讨论、实践、思考和归纳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有传授学生“知识”的方法,还包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即教“知识”的同时渗透“学知识的方法”;在让学生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教法和学法的有机整合,符合地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Case Study)最早于1870年由当时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朗道尔(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教授创立,他在《合同法案例》一书的前言中说道:“被作为科学的法律是由原则和原理构成的。……每一个原理都是通过逐步的演化才达到现在的地步。换句话说,这是一个漫长的、通过众多的案例取得的发展道路。这一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案例。因此,有效地掌握这些原理的最快和最好的,如果不是唯一的途径就是学习那些包含着这些原理的判例。”在这里,他强调了案例教学法对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性,后来这一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律教学和工商管理硕士等专业教育领域的教学,并成为举世闻名的“哈佛模式”的一大特色和内涵。 因此,我们对案例教学法有这样的理解: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基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

高三地理 区域地理全面总结复习教案

四川省米易中学高三地理复习教案:区域地理全面总结 1.“3S”技的“应用地理”领域(详见下表) 2.高考常考的中国地理知识有哪些? ⑴我国的地理位置优越(纬度大部分为温带、海陆兼备);⑵我国的人口问题(人口数量大,人口增长过快;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人口老龄化进程迅速);⑶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形成(前者为地壳隆起抬升,后者为风力沉积作用);⑷台湾和滇藏地区地震多(前者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后者地处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⑸四川盆地冬季气温比同纬度高和青藏高原夏季气温比同纬度低(前者为四川盆地北边秦岭阻挡冬季风,后者为青藏高原地势最高);⑹塔里木盆地气温年较差大和海南气温年较差小(前者地处内陆盆地、地表结构单一,后者纬度低、太阳高度全年变化小、四面临海,受海洋影响大); ⑺南京、武汉和重庆成为我国夏季的“三大火炉”(地处长江谷地、夏季受副高控制、城市热岛效应); ⑻青藏高原边缘等温线最密集(海拔高差大、温差大);⑼台湾岛和海南岛降水东多西少(东部为迎风坡,西部为背风坡、东南季风和台风的影响);⑽长江上游水能资源最丰富(上游落差大,水量大)。 3.华北地区什么时候盐碱化的程度最高?为什么?(大纲版专用) 春秋季。水盐运动规律是春秋季返盐,冬季稳定,夏季淋盐。春秋季节,气温高,蒸发旺盛,使得土壤深层的盐份带到土壤表层,加剧了盐碱化。此外,过量开采地下水,使得地下水位下降,沿海海水倒灌,地下水矿化度高,也是盐碱化的原因之一,农业生产中,大水漫灌是另一个原因。同时需要注意,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沿线地区也会造成盐碱化问题。 4.世界上三大黑土分布区在哪里? 黑土肥力高为什么还要培肥?(大纲版专用) 我国东北黑土地、乌克兰大平原和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是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黑土以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最适合农耕而闻名于世。黑土肥力高,但无限制的用地会导致肥力的耗竭,此外,加上雨水冲刷严重,肥力流失,因此要注意培肥。 5.紫色土与红壤相同吗?(大纲版专用) 紫色土和红壤都分布在我国南方,都是在高温多雨气候条件下,铁、铝等矿物质经过氧化发育成的土壤。但是紫色土分布在我国的四川盆地,四川盆地暖热多雨,周围山地的细沙和泥土被流水冲到盆地底部,其中所含的铁、铝等矿物质经过氧化,变成紫红色,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紫红色的砂岩和页岩,紫色土含有丰富的磷、钾等养分,是一种肥沃的土壤,适合种植油菜、水稻。而红壤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的广大丘陵地区,含铁、铝成分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是一种低产土壤,适合茶树、杉木、马尾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海陆的变迁》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让学生树立起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念。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3)、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

精神。 三、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 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 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成因 三、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四、教法选用、学法指导 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以启发探究为主、辅以读书指导法、讲解法和直观演示法等。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为:自主读图探究和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出示图瓦卢举国迁移的新闻资料。激发学生兴趣,由此导 入新课。

如何让地理课堂既有趣又有效

如何让地理课堂既有趣又有效 课堂教学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如何既要立足课堂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何种教学方法成为关键。教师应立足课堂,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时间有限,教学内容可以高度浓缩,以激发学习兴趣和教会学习方法作为侧重点,为课堂的伸展做好准备。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关键是有没有发现的眼睛。 一.妙结合历史知识讲好地理 1.借助历史地图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地理教学的直接教具,也是地理思维能力尤其是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最好工具。地图是“用线条描绘的历史,用符号勾勒的现实”,如果不承载历史,它就是一张白纸,有了历史就有了灵魂。 借助历史地图可激发学生读图兴趣:地理教学中,选用历史地图,充分发挥其有血有肉、有情节有人物的特点,设计有情有味的读图活动。如讲“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时,如果只是枯燥地讲述各行政区的位置和名称,学生觉得索然无味,通过展示“中国政区图”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与学生一起“重走长征路”,让学生说出红军所经过的省区,教师有重点地描述当时此地发生的历史画面,学生在想象和感动中学习了知识,大大活跃课堂氛围,也激发了地理学习的兴趣。 一些地理事实有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如果只用语言来叙述,难以理解。地理教学中,可恰当引入与教学相关的历史地图,如讲“美国的领土组成”时,可展示“美国国旗”图“美国的领土扩张”历史地图,通过描述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加之两幅图像形象、生动、直观地反映美国领土变化,可使学生耳目一新,达到文字难以达到的效果。 2.精讲历史故事 课堂教学中穿插历史故事,之所以能激发学习地理兴趣,是因为这种联系可以使学生有茅塞顿开之感。如讲“密度流”时,可引入这样一个故事:二战期间.德军潜艇经常从地中海出入直布罗陀海峡,在大西洋中偷袭盟军。盟军因此损失惨重,便派战舰守住海峡,用声纳监听,听到潜艇的马达声便用深水炸弹将其炸毁。监听多日.却收效甚微,德军潜艇依旧从地中海中神不知鬼不觉地溜出海峡,出现在大西洋中。原来,地中海蒸发旺盛,盐度大,水面低,而相邻的大西洋水面较高,于是大西洋表层海水经直布罗陀海峡流人地中海,地中海海水由海峡底层流人大西洋。德军利用这一特点,在通过直布罗陀海峡时,关闭艇上所有

省优质课之区域地理复习教学设计:长江中下游地区 Word版

省高中地理优质课展评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一、考试说明 2014山东高考文综考试说明指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基础,因此,义务教育部分的地理课程内容是高考必然要涉及的内容。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必要的载体。因此本部分内容是作为高中地理知识的载体出现的。 2014年山东省文综考试说明地理部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 区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 本条“标准”包括两方面要求 (1)了解区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 (2)运用区域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的一般方法,结合某区域的实际提出合理的开发治理措施。 二、教学内容分析: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初中中国地理部分的内容,与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中《流域的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的部分内容重合。 本部分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二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和工业发展的优势条件的分析及存在问题的治理;第三部分是高考试题的分析与解答。 第一部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本部分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回忆并了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位置与范围,让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归纳总结该区域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文、植被、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概况;了解该区域的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交通等社会经济概况。 第二部分,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和工业发展的优势条件的分析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中下游地区工农业发展的条件优越,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也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这一部分重点分析鱼米之乡形成和发展的优势条件,并借鉴这一思路让学生分析该地区工业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针对工农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探究其成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 第三部分,高考试题的分析是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高考的命题方式及角度,掌握审题、答题的基本要求。通过分析,使学生的基本能力都有所提高。 三、学情分析 认知起点: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中国地理的概况,在高中又通过对必修一自然地理、必修二人文地理和必修三区域地理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学习有较高的认知起点; 学习兴趣:当今的中学生关注时代发展及热点问题,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他们渴望分享、合作与自我价值的实现,有较强的表现欲。 学习障碍:高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的阶段,进入高三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他们对问题的分析缺乏理性的深入思考,知识结构尚未完全建立,缺乏系统性。同时,他们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差,调动和运用知识进行迁移的能力较差,没有养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不同班级的学生在认知起点、学习兴趣、学习障碍方面有一定的区别。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工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培养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地理问题,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2

案例《2,3常见的天气系统》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详实,是使学生们“获得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学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 高中地理中有很多知识是密切生活的,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的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内容。这一节中很多的知识学生在生活或者在电视上都能够经常接触到。天气的阴晴、冷暖学生司空见惯了,也切身感受到,但未必能掌握其变化的规律。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非常感兴趣,学习的激情比较高,而且教材对这一内容的介绍也表较详细。怎么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住天气变化规律呢?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先后想到了三个教学方法: 第一、联系生活。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放一段学生经常接触的天气预报视频,学生看到其常看的节目时,感觉很亲切,学习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而且视频中也富含的这一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有先入为主的思想,首先对所学知识有个大概的了解,凭借学生们的已有知识,将视频中的内容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这样做对接下去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利用多媒体动画来演示锋面结构和成因示意图。多媒体的信息含量比较大,可以在课堂当中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图片和动画。本节课的一些知识比较宏观、抽象,且学生们在初中时地理知识比较薄弱,单单通过文字表述,学生很难理解锋面的结构和变化过程。通过读图(锋面结构图)可使学生们加深

对文字系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 第三、联系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天气在地球的各个地方都有其特殊性,而且心可改也提出了让学生多学习家乡的地理,所以在将这个内容时,我大胆的加入了本地的天气变化来解释常见的天气系统。在上这节内容时,刚好有一股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市,结合此次的冷空气南下,形象地解释了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变化状况以及给我市带来的影响,通过这一例子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冷锋的知识。 第四、图表结合讲解法。鉴于教材中的图像统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而且常见的天气系统中又存在着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三种不同的天气系统,这三种天气系统既有相似的地方也不同的地方,对于这点学生非常容易混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通过列出表格对比三种天气系统的俯视图、侧视图、结构、气团运动状况、降水分布、降水特征以及过境的天气变化特征。这样做学生就可以直观的感受到三种锋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轻松的缕清知识点。 不过这节课的设计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 第一、是在时间的把握上,前面锋面的结构和成因上用的时间过多,使得后面列表比较三种锋面系统的异同上所用的时间相对较少。提到最近冷空气对我市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所用的时间也不够。很多学生没有很好的了解此内容。 第二、在讲到锋面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对所经过地区天气变化的影响时,过早的把答案公布给学生,使学生没有来得及思考问题,学生的动脑能力没有很好的调动起来,活动不充分。 第三、上课过程中,由于多媒体的出错,有几个动画没有展示出来。且多

《区域地理——巴西》教学设计

《区域地理——巴西》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巴西是南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氛围都极具特色,同时也是如何协调人地关系的一个范例,所以本节内容在教学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如果按传统教学方法,对教材内容一一讲读,学生思维得不到锻炼,也不符合新课标要求。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本人尝试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通过图文视频等资料和信息,积极和学生一起思考探究,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能读图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包括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②能读图说出巴西典型地形区的地形特征; ③能读图说出巴西的主要气候类型,并能说出其主要成因。 ④能利用各种媒体查找信息,发表自己对如何保护亚马孙雨林的观点和看法。 【过程与方法】 ①利用巴西地形图认识巴西的位置、范围和地形特征; ②利用地图和图片,分析巴西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③利用教科书资料和教师提供的信息,讨论气候成因,并总结出分析气候类型的因子。 ④自主探究学习,撰写小论文,论述如何保护亚马孙雨林。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对旅游景观图和风俗人情图片的了解,了解巴西人民的生活; ②通过对巴西地形的分析,体会巴西人在此基础上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③通过对巴西气候的分析,体会巴西人的风俗人情中哪些受自然因素影响; ④树立对热带雨林遭到破坏的忧患意识和积极保护、合理开发的态度,懂得协调人地关系,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教学重难点】 巴西地形特征、气候类型、气候类型的成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查找有关巴西的资料、利用地图,了解巴西的自然环境(领土、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河流); 提前板画两幅巴西轮廓图(一幅标出巴西高原、另一幅标出亚马孙平原); 准备《导学案》(见最后附页)。 【教学过程流程图】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世界的聚落》 一、案例背景 课程选自湘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聚落”。 从地理知识角度看,影响聚落(居住场所)的环境因素包括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两大方面。自然因素又分成地形、气候、水源等,社会因素包括交通、科技、政治等方面。本节课渗透着深刻的教育应当承担起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功能,教育应当明确为促进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方向。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是价值观的培养,这种价值观的核心是尊重。尊重他人;尊重差异性和多样性;尊重环境;尊重地球。这也是我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本节课就是在常态教学中,通过一个全员参与的课堂活动,使学生的思维成为课堂上最活跃的元素,教师恰当修正学生的思维轨迹,完善、落实学习内容。 二、主题 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造全新的教学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以学生最为喜欢的活动-----每一个学生创作一幅画,以表现他们对聚落与环境关系的认识,贯穿以学生讲述、教师点评、归纳提升等方法,修正认知中的误区、填补思维中的盲区,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 三、操作过程 教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白纸,“今天我们要进行一项有趣的活动。” 学生:出现明显的骚动,他们好奇地窃窃私语,开始关注、期待下面的活动。 教师:“给你8分钟,请你在白纸上画一幅画:表现你对所向往的居住环境的设计。” 学生:表情格外灿烂,所有的学生立即行动(包括所谓的差生),拿出笔开始作画。 8分钟后教师收齐所有学生的作品。学生们又一次好奇并期待。 教师:打开实物投影,把学生的画一一投影出来。 学生:凝神观看,并参杂一些笑声或议论。 教师:我要从你们的作品中随意播放几幅画,请作者起来讲解一下他的画。 学生1:“这是我画的,我的居住地是在低缓的山坡下,门前有一条小河流过,房前屋后还要有树、有花园。” 有学生说:“跟我画的差不多!” 教师:“为什么选择在平缓的地方建立家园,为什么要有小河,还要有树和

2021年浅谈如何充分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创建高效地理课堂教学

浅谈如何充分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创建高效地理课堂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乡士地理资源,构建高效课堂教学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挥家乡这个天然实验室的作用。如,在讲《商业网点的区位因素及发展变化》一节时,可以本县为例,先列举泾川县在建国后、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三个时段商业中心的规模及所在地,并示图说明。接着引导启发学生,为什么有此变化,这与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又有何关系等。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论证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对本县的“星鼎超市”“家福乐超市”“中亿超市”三个超市布局及发展的利与弊。这类扩展性的思考、想象、讨论,将学生对家乡的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有效地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激发了学生为家乡的建设成就而自豪的情感,也引发其在今后的生活中对泾川县建设的密切关注。 课堂教学组织的出发点就是立足于绝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将其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工业化两个阶段的认知,可选择一个开放性的讨论:“如果你是一名富有的港商,分别在1985年和xx年到平凉地区进行投资,你各会选择什么行业?为什么这样选择?”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大家各

抒己见,通过对认知加工,学生有效地整合了所学的地理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体现了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广阔的思维空间。 如:在学习“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时,把“泾川县的农业发展”作为一个案例应用到课堂中。先向学生介绍了泾川县的概况。 案例:泾川县――苹果之乡,地处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温带半湿润气候,冬不严寒,夏不酷暑,气温的日较差大,降水适中,年平均日照2274小时,年平均降水555 mm, 无霜期174天,是农业部划定的全国优质苹果最佳适生区。这里的泾龙牌红富士苹果誉享全国,杏、梨、柿子、核桃等温带水果也很有名。 根据上述条件,提供了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 1.泾川县发展林果业有哪些有利和不利条件? 2.泾川县应如何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3篇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3篇 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翔实,是使学生"获得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学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学习"天气系统"知识,目的在于教会学生掌握简易天气图的阅读,以便日后自己能判断天气变化、合理安排生活、指导生产。高中地理在初中学过的有关风、雨、阴、晴等气象要素的天气预报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探讨这些气象要素变化的基本依据,是知识的深化和提高。限于学生的知识和篇幅有限,教材只重点介绍了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气团、锋、气旋(低压)、反气旋(高压)系统。 高中地理中有很多知识是密切生活的,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的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内容。这一节中很多的知识学生在生活或者在电视上都能够经常接触到。天气的阴晴、冷暖学生司空见惯了,也切身感受到,但未必能掌握其变化的规律。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非常感兴趣,学习的激情比较高,而且教材对这一内容的介绍也表较详细。怎么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住天气变化规律呢? 鉴于教材中的图像统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而且常见的天气系统中又存在着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三种不同的天气系统,这三种天气系统既有相似的地方也不同的地方,对于这点学生非常容易混淆。我就思考,通过一种什么样的方式与方法能让学生直观

地理解并掌握呢?单纯的平面图形不会达到直观的效果,也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不能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营造动态立体的运动效果,显示气旋与反气旋在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上的大气流动状况。同时又可从实际出发,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由怯学到愿学再到想学,觉得学习气旋与反气旋这样的知识是一种乐趣,不再抽象、难懂,而且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为解决这个难题,我就从学过的知识入手,分三步走,由简到繁,深入浅出,通过图形的变化,给学生一个简明的理解与思考过程。 首先,给出一组水平等压线示意图,根据气压梯度力,让学生画出任一点的风向。并让学生明确水平等压线只是理想状态,实际海平面等压线是弯曲的,有的甚至是闭合的。第二步给出一组位于北半球等压线闭合的图让学生画出周围四点的风向,学生通过图不难发现大气的流动状况。第三步我借用多媒体技术把这组等压线做成立体,帮助学生建立立体空间感,并引导学生分析其中心气流的运动状况及对应的天气情况。 通过这一组图的变化讲解,学生就可以举一反三,绘出北半球反气旋、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示意图,并分析所对应的天气状况。这样做学生就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三种锋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轻松地理清知识点。不过这节课的设计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第一,是在时间的把握上,前面锋面的结构和成因上用的时间过多,使得后面列表比较气压系统的异同上所用的时间相对较少。提到

高中地理 区域地理教案设计:俄罗斯地区

俄罗斯 一、教学目标 1、俄罗斯的位置与范围 2、俄罗斯的地形与河流、湖泊 3、俄罗斯的气候类型及分布 二、教学重点 1、俄罗斯河流航运不发达的原因 2、俄罗斯多沼泽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俄罗斯温带大陆性气候的东西差异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 五、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从哪几个方面来描述一个区域?根据俄罗斯地图,回顾所学知识总结。 二、知识梳理——俄罗斯自然概况 1、位置:①纬度位置50°N——70°N 30°E——180° ②海陆位置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西临波罗的海 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与哈萨克斯坦、 蒙古、中国等国接壤 2、范围:①欧洲部分西起波罗的海东岸,东到乌拉尔山

南起黑海,北到北冰洋沿岸 ②亚洲部分西起乌拉尔山,东到太平洋沿岸 南抵哈萨克斯、蒙古与中国接壤, 北到北冰洋沿岸 3、地形 地形多样,平原和高原面积广大、地势总体东高西低。 欧洲部分乌 拉 尔 山西←亚洲部分→东 东欧平原伏尔加河西西伯利 亚平原 鄂毕河 叶 尼 塞 河 中西伯利亚高原 贝加尔湖 勒 拿 河 东西伯利亚 山地 4、河流、湖泊 名称特点 伏尔加河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欧洲最长河流,注入里海,水能丰富,内河航运便利 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位于亚洲北部,注入北冰洋,纬度高结冰期长,有凌汛,下游沼泽广布,航运价值低。 贝加尔湖世界最深湖泊,断裂下陷而成,水资源丰富。 5、气候 总体特点:纬度高,热量不足,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促。 E F G

主要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寒带苔原气候、温带草原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强调:温带大陆性气候下的植被为温带草原或者温带荒漠,俄罗斯有大面积的亚寒带针叶林,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为特殊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三、思考与讨论 1、读俄罗斯气候图回答以下问题 ①莫斯科和上扬斯克属于什么气候? ②它们两地的气候特征一样吗? ③不一样的话差异在哪里? 2、阅读莫斯科和上扬斯克月均温和月降水量表总结其气候差异。 莫斯科:气候温和,年温差较小,降水较多且较均匀。 上扬斯克:气候寒冷,年温差大,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3、同属温带大陆性气候的两地产生差异的原因? 莫斯科:位于东欧平原,地形平坦,欧洲海岸线曲折,深入内陆,利于大西洋暖湿气流的进入,海洋性较强,气候较温暖湿润。 上扬斯克:位于东西伯利亚山地,靠近北冰洋,气候寒冷,东南部多山地阻挡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气候寒冷而干燥。 4、西西伯利亚地区多沼泽的原因? 气候: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 地形:地势低洼,水流不畅 冻土:永久冻土,水分不易下渗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使用案例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使用案例 一、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的案例教学要求 近些年来,案例教学的提法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高中地理课程和地理教学的研究文章中。在地理教学大纲中规定使用案例教学,可以从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修订本算起。该大纲规定,在高三年级开设地理区域研究的选修课,其中包括“中国国土的整治和开发”的内容。大纲要求结合东北、黄淮海平原、南方红壤丘陵低产区、黄土高原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柴达木盆地、长江三峡、西南地区八个典型地区的具体事例来学习我国的国土整治和开发问题。 当时的大纲和大纲学习指导中都没有出现“案例”的字样,但是《学习指导》中把“采用了原理与事实之间的新的联系方式”作为该大纲的特征之一,而这种“新的联系方式”就是“鼓励采用典型个案或例子说明基本原理”。2001年,教育部对《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进行再一次修订时,正值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一些新的教育理念被吸收到修订的大纲中。“中国国土的整治和开发”仍作为选修课,但改为“中国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的案例研究”,这是第一次在教学大纲中使用“案例”一词。该大纲与1996年版大纲的另一个不同,是把案例所在的区域名称从“教学内容要点”中删去,只在“知识要求”中规定了必学的案例,并在该区域名称后面加上了“等”字。 比较两个教学大纲可以看出,后者对教学要求的表述更接近

案例教学的本质。首先,教学的主要目标不是定位在对某个具体区域整治和开发情况的了解,而是定位在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典型问题的了解上;其次,除了“知识要求”中规定的案例外,鼓励教师使用其他案例进行教学,使教学更加开放。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区域发展部分的教学要求中,继续提出案例教学的要求:在“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选择符合“标准”主题的区域,采用案例分析方式编写教科书和开展教学,并规定本部分至少选择3个中国案例,1个外国案例。 课程标准对案例教学的体现与现行教学大纲有两点明显的不同:一是由于区域发展内容的教学由选修变成必修,实际上使案例教学成为高中地理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二是课程标准不再规定必学的区域案例。虽然在大多数实验教材中,很可能仍选择现行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那些案例,但课程标准的开放对促进高中地理课程的进一步开放和适应各地区具体地理情况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更加明确地体现了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学习原理而非仅学习具体区域”的实质。 二、作为学生研究对象的案例 在教学中,案例的使用经常会被泛化,只要是用于教学的实例,如教案、教学体会、教学实录等,都可能被称为“案例”。为了区别教师经常使用的各种例子,本文将“案例”界定为用于学生探索学习用的专门实例,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它具备如下特

论案例教学在实现地理高效课堂中的有效性

论案例教学在实现地理高效课堂中的有效性 盘锦市教师进修学院马云鹏 2012年10月23日

一、高效课堂提出的背景 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 当代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精选教学资源;要针对学生实际,着眼于知识拓展,整合教学资源;要遵从适度原则,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和知识重组;要依据教学实际,根据不同的课型来选择教学资源。但无论教学如何发展,课堂教学始终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教育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即前述所说的高效课堂。可见,高效课堂的提出是教学发展的必然和必要。 二、什么是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最早于1870年由当时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朗道尔教授创立,他在《合同法案例》一书的前言中说道:“被作为科学的法律是由原则和原理构成的。……每一个原理都是通过逐步的演化才达到现在的地步。换句话说,这是一个漫长的、通过众多的案例取得的发展道路。这一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案例。因此,有效地掌握这些原理的最快和最好的,如果不是唯一的途径就是学习那些包含着这些原理的判例。”在这里,他强调了案例教学法对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性,后来这一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教学。 三、案例教学在实现地理高效课堂中的有效性 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注重讲授系统的地理知识。案例教学并不着眼于讲授系统的地理知识,而是强调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调查、分析、讨论、实践、思考和归纳,使学生逐步深入了解地理

高考地理西亚(区域地理新型教学案)

第二节西亚 1.读图,(1)国家:①②③④⑤ ⑥⑦ (2)大洲:⑧⑨⑩ (3)水域:A. (内陆湖)B. C. D. E. F. (4)海峡:G. H. (5)运河:I. 2. 半球位置有什么特点?位于。 3.纬度位置有什么特点?(1)大部分位于10°N----45° N之间,位于纬度地区。 (2)北回归线从南部通过,大部分位于带,小部分位于带。 4.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1)北临海、海(大西洋),南临海(印度洋)。 (2)地处洲、洲、洲交界之地,位于洲部。 5.土耳其海峡沟通了哪两个水域?海和海 6.土耳其海峡有什么航运作用? 7.霍尔木兹海峡沟通了哪两个水域?湾和海 8.霍尔木兹海峡有什么航运意义? 9.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哪两个水域?和海(大西洋和印度洋) 10.苏伊士运河有什么航运作用? 11.有什么别称?“” 12.交通位置有什么重要性?联系、、三大洲,沟通大和洋,是方交通枢纽 13.石油在世界上有什么地位?西亚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 ,生产石油最,输出石油最的地区。 14. 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哪里?主要分布 在。 15.重要产油国有哪些?、、、 16. 石油主要用哪种方式输出? 17. 石油主要输往哪里?、、等。 18. 三条石油外运航线各经过哪些水域? A:经过海、海、运河、海、海峡、洋,到达、。 B:经过海、洋、角、洋,到达、。 C:经过海、湾、海峡、 海,到达。 19.为什么A、B两航线到达地点一样,B航线距离长、运量大? 20.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气候、气候、气候 21.为什么阿拉伯半岛河流稀少? 22. 沙特阿拉伯应对水资源短缺的措施有哪些? 23.因气候干旱,农业生产有什么特色?主要发展业和农业。 24. 对水资源的争夺为什么会成为中东地区的焦点?(1) (2)(3) 25.西亚是哪三种宗教的发源地?教、教、教 26.被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都作为圣城的是哪里? 27. 为什么一直是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 (1)(2)(3) (4)

关于山区中学实施乡土地理教育的点滴体会

关于山区中学实施乡土地理教学的点滴体会 甘肃正宁一中宫海龙745300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2001年开始至今,已有三千五百万名中小学在使用新课程。从21世纪初,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已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进。7年来,无论是沿海还是内地,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成千上万的教育工作者正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场改革的潮流之中,走向新课程,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作为一名地处山区的农村中学一线的地理教师,自己也在努力克服种种不利因素,积极地投身到这次改革的洪流当中,现就根据自己的实践,谈一谈自己实施新课改的一点体会。 传统的课程内容弊端有目共睹,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如知识陈旧,内容严重滞后于科技发展,跟不上时代。不能因地制宜,使用的都是全国的统编教材,过死太僵,没有地方特色,没有人文特色。新的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现状,加强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新的课程标准把乡土地理作为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因为乡土地理的教育课以“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本乡本土的山山水水,家乡的变化,社会与经济建设的实践,可以激发学生改造家乡,建设家乡的崇高志向,可以促进学生将所学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用于地理实践,在实践中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合作精神、科学态度。学习乡土地理,是学生对初中地理课程中区域地理研究方法、思想和能力初学后的总结、应用和提高的必要过程,是学生爱国主义高尚情感得以切实回归,爱国主义思想内容得以具体充实的重要途径和保证。乡土地理所发挥的教育作用和功效,是地理其他课程内容所不能替代的。 何谓“乡土”?乡土是一个边界比较模糊的概念,“家乡,故土”,泛指地方,“乡土地理”作为区域地理学中的一个特定的科学概念,其区域范围的界定也经历了“省,市(或地区)县,区(和乡)”的变化,新的课程标准对“乡土地理”范围的“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乡土地理的教学课以讲授......本地区(地级市)地理”的规定,进行因地制宜的地理教学。 实施乡土地理的教学,具有相当的难度,不但要注意教学的理念、思想和课程,目标的表达等方面,做到遵循宪法,体现国家地理课程标准,同时又要在乡土内容的选择上,注意紧密结合当地(区域的地理特征和学生,教师的地域特征等)实际情况,着力反映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的现状与发展,充分展现本地的“乡土”特色。 作为学生地理学习的重要的资源,乡土地理教学应力图将乡土区域地理的知识予以精炼的概括,以学生所能够接受的方式表达,为学生学习知识,认识解决问题提供必要的基础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力图向学生展示地理知识的内容,还应逐步地向学生展示如何获得知识的过程和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到如何从区域地理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从接受学习法到创新学习。 在实施乡土地理教学过程中应把握这几个原则:

浅谈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

浅谈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 刘锋 镇安县白塔中学 日常工作中,常听到学校领导评价某位老师:教学非常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整天忙忙碌碌,工作态度没话说,可就是教学效果不理想。在教学中我们也发现:“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学流程设计,教学的结果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现象不得不引发我们对课堂教学的思考:我们一贯提倡的“课堂教学向45分钟要质量”……要的是什么质量?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忽视了教学的有效性。因此,要想把地理教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便显得尤为重要。 1.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但在不同时代却有不同的关注主题。从夸美纽斯开始,以及后来的赫尔巴特学派,“有效教学”的理想落实在“规模效应”及其相应的“教学模式”上。后来,以杜威教育理论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开始从“人的问题”、“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等视角来考虑有效教学的出路,有效教学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再后来,有效教学实践及其研究越来越强调“设计意识”(或“教学设计”)和“反思意识”(或“教学反思”),越来越强调课堂教学的改革不是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更新和调整,它需要在“教学理念”或“教学信念”的支持下展开“教学设计”。所以,现今的课堂教学就要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师生在有效的教学生活中得到发展。 “有效教学”就其内涵来说就是在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教师的有效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有效的发展。具体来说,首先学生在课上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并通过学习过程形成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激发了其进一步学习的强烈欲望,使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还要关注点与面,即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在知识、技能与能力、情感与态度上有所收获;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的课,不能算是一堂好课。其三是在课堂教学上,师生之间要有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的互动,尤其是思维的冲突、碰撞、交流与融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知识的生成,能力的培养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 2.当前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地理课堂在不断发生着一些转变,但伴随着这些变化,一些衍生的问题不容忽视: 2.1言行不一致嘴上说更新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式,但实际上,课堂仍以灌输为主,搞题海战术,导致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成了背诵的机器。 2.2课堂上经常把“对话”当“问答”“知不知”、“对不对”、“是不是”、“怎么样”、“好不好”等这一类毫无启发性的问题从兹课堂,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理解成了庸俗化的问答,这种课堂上的一问一答,表面上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实际上却是用提问的方式在“灌”。 2.3把“自主”变成“自流”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还给学生。有的教师上课便叫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和具体要求,看得如何没有检查也没有反馈,由学生一看到底;有的教师还提出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如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如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学习伙伴由自己挑,想与谁交流就与谁交流等等。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流式的学习方式,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自主。 2.4有活动没体验课堂上经常有一些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乱哄哄,这种活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没有体验和反思,应该说是一种无效和无价值的活动。

区域地理——亚洲部分

区域地理——亚洲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听到这首《亚洲雄风》歌曲,我们的脑海中会涌现出一幅壮丽山河的画卷。据此回答1~2题。 1.“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这里的“山”如果是世界的“头”,那么这座山峰是指( ) A.天山B.阿尔卑斯山 C.青藏高原D.珠穆朗玛峰 2.“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是说亚洲河流众多,奔流不息,下列关于亚洲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河都发源于中部高原、山地,呈放射状流入太平洋和印度洋 B.中南半岛河流自西向东流,说明地势西高东低 C.鄂毕河、叶尼塞河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 D.印度河主要流经印度,注入孟加拉湾 读下列四幅图,回答3~4题。 3.图中所示四个国家中,适宜发展水稻种植业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图中乙国南部的自然特点是( ) A.面临海洋,降水丰沛 B.地势低平,植被茂盛 C.冬温夏凉,四季如春 D.沙漠广布,炎热干燥 读“沿40°N亚洲东西向的地形剖面图”,完成5~8题。 5.有关E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所在的国家是伊拉克 B.地形以山地为主 C.自然景观以草原、荒漠为主 D.冰川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深刻 6.有关F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铁矿资源 B.该地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C.该地有所在国家最大的内流河 D.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可以大力发展种植业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地森林资源丰富 B.制约H地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是旱涝、盐碱和风沙C.G地为帕米尔高原 D.图中从东到西降水逐渐减少 8.图中Ⅰ河流历史上曾经水量丰富,近几年河流下游经常出现断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断流的原因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进北移,年降水量减少 B.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形成机制和管理体制,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节约用水 C.Ⅰ河上游的补给水源主要是雨水补给 D.南水北调能从根本上解决其下游因断流所造成的危害 读“亚洲五个国家轮廓图”,回答9~10题。 9.图中五国与我国相邻的是( )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④⑤D.③④⑤ 10.国家③与其他四个国家的气候特征相比,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主要是( ) A.地形以高原为主,周围山脉环绕,地形闭塞 B.远离海洋,缺湿润气流 C.沙漠广布,缺乏植被 D.地处热带,蒸发量大 读下图,回答11~12题。 11.①→②→③→④四地植被类型的排序正确的是( ) A.亚寒带山地针叶林—温带草甸草原—温带典型草原—温带荒漠草原 B.温带草甸草原—温带荒漠草原—温带典型草原—亚寒带山地针叶林 C.温带草甸草原—温带典型草原—温带荒漠草原—亚寒带山地针叶林 D.温带典型草原—温带荒漠草原—亚寒带山地针叶林—温带草甸草原 12.有关②③所在的国家,叙述错误的是(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