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口与环境练习题

人口与环境练习题

人口与环境练习题
人口与环境练习题

【课内四基达标】

一、填空题

1.当今人口的急剧增长,不仅对产生了巨大的压力,而且使遭到一定的破坏。因此,必须控制,提高。

2.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很少,只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

左右。如果人口再无节制增长下去,我国的局面将会越来越严峻。

3.我国控制人口的具体要求是、、

、优生。优生就是促使出生的后代在上优良些,同时避免生出有的后代。

4.黄土高原原来有茫茫的林海和无边的草原;如今,黄土高原的许多地方已经变成了沟壑纵横的荒山秃岭。其原因是由于过于集中、长期的开发和战争等原因,破坏了,引起了严重的和失调。

二、选择题

5.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平衡失调的最重要原因是( )

A.人口过度增长

B.水旱自然灾害

C.火山经常爆发

D.地震频繁发生

6.人口迅速增长对环境的冲击和压力越来越大,使生态平衡遭到

破坏,其根本原因是( )

A.破坏了非生物环境

B.破坏了生产者

C.破坏了消费者

D.破坏了分解者

7.下列关于人口与环境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人口急剧增长会对环境产生巨大压力

B.人口急剧增长会使生态平衡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C.人口急剧增长,人多力量大,会使生产力大大提高

D.人口急剧增长会使人类需求与有限的环境资源的矛盾加深

8.世界人口增长的加快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

A.20世纪初

B.1990年

C.18世纪后

D.17世纪中期

9.由于人类的活动,目前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高,产生了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有所提高,这将导致土壤沙漠化等恶果。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增高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因素破坏了生态平衡

B.大量生物物种的灭绝

C.工业污染和自然资源的不合利用

D.人口的急剧增长,呼出的二氧化碳增多

10.我国1951年时人均耕地面积与1981年时耕地面积分别是( )

A.0.29公顷,0.91公顷

B.0.19公顷,0.29公顷

C.0.91公顷,0.10公顷

D.0.10公顷,0.19公顷

11.关于人口增长与生态系统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口的增长,给环境的冲击和压力越来越大

B.人口的增长,会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C.人口的增长,会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D.人口的增长,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利用效率

12.关于计划生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计划生育就是有计划是进行多胎生育

B.我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C.计划生育有利于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

D.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能力素质提高】

13.下图是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图,请根据该图回答下列问题:

(1)1949年与1849年相比较,我国人口增长了亿,平均每年增加了人。

(2)1990年与1949年相比较,我国人口增长了亿,增长至%,平均每年增加人。

(3)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增长最慢的时期是。增长最快的时期是

14.粮食问题是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如果粮食问题解决了,人口是否就可以无限制地增长下去,谈谈你的看法。

【渗透拓展创新】

15.仔细阅读下列有关资料,简述人口的迅猛增长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资料一:1998年,长江发生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自7月中旬形成第一次洪峰起,长江下游高水位持续两个多月。

资料二:长江沿岸国有森林企业每年至少砍伐林木30万立方米,相当于5万亩原始森林。乡镇企业的砍伐量更大。四川宜宾以上的长江三大支流中,金沙江、大渡河两岸的森林早已所剩无几。

资料三:解放以来,在“向水面要田”,“向水面要粮”的口号鼓动下,滨湖县市大规模围湖造田。如今的洞庭湖是“垸群像蜂窝,河汊如蛛网,田亩若图案”;“枯水几条线,洪水一大片”。八百里洞庭已名存实亡,不复存在。

【中考真题演练】

(99年西藏中考题)

16.生态平衡被破坏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灾害,如天旱、水涝、洪水、地震、台风等

B.生物的繁殖能力强,而生存条件有限

C.人类在江河湖泊以及森林中大量捕杀动物

D.人类的生产活动不按生态规律办事

参考答案

1.环境生态平衡人口数量人口素质

2.1/3 人多地少

3.晚婚晚育少生遗传素质遗传病

4.人口掠夺式植被水土流失生态平衡

5.A

6.B

7.C

8.C

9. C 10.C 11.ABC 12.BCD 13.①1.3 1300000 ②5.6 204 1358537 ③17世纪以前 1949以后 14.不能。人类的生活包括衣、食、住、行、娱乐和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如果人口无限制地增长,即使粮食问题能够解决,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其他需求也会与环境、资源发生尖锐冲突,导致生态平衡失调,引发许多社会问题,最终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15.人的一生中,需要从环境中获取各种各样的资源,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越来越多,为了人类自身的利益,对环境的冲击和压力越来越大,例如资料二中所述的大量砍伐森林树木;资料三中所述的围湖造田等。长期不断的确

伐森林,使森林面积迅速减少,造成水土流失;围湖造田改变了生态系统的功能。于是气候变得恶劣,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系统的平衡被打破,出现如资料一中所述的严重自然灾害。 16.D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知识点(可编辑修改word版)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1.1人口增长模式 ●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人口基数大(约60 多亿),人口增长快。 J 型曲线, 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慢,发展中国家增长快 ●2、影响人口增长直接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影响人口增长根本原因: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社会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5、、人口增长模式: 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出生率、死亡率均在4%左右,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 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出生率3%左右、死亡率在1%以上,自然增长率在2%左右。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出生率、死亡率均在1%左右,自然增长率在1%左右及以下。 ●6、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地区差异 A、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差异: (1)模式不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 (1)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0.1%) 即出生率低于死亡率。人口连续多年负增长的欧洲国家如意大利、匈牙 利、俄罗斯、德国等。零增长:希腊、葡萄牙、波兰、奥地利 (2)日本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左右,也很低。 (3)北美(仅含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人口自然增长率稍高,约在0.4%到0.8% C、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异 a、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 b、除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外的大洋州其它国家和非洲国家——“过渡型” c、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过渡型”和“现代型” ●如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拉美的古巴、乌拉圭等是现代型。 ●中国:有些地区已经属于“现代型”,如上海 D、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及图示: ●中国人口增长状况:由于政治制度、经济、计划生育的实施,20 世纪70 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有大幅下降,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人口金字塔图判读:人口总数,年龄构成,性别比例,人口增长快慢,人口增长模式,社会负担轻重 1.2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人口数量不能超过环境资源供应能力,也不能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这就是环境的限制性。 ●2、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3、人口合理容量: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即最适宜人口数量。

第六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一节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教学案

1 第六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一节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教学案 执笔人:侍东升 一、本节聚焦 1、目前我国人口的现状怎样?发展前景如何?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 3、怎样协调人口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二、知识结构 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自主学习 四、例题 讨论 例1、右图是科学工作者对我国北方地区森林、草地和荒漠地面积变化的调查结果。这对分析说明我国2000年春以来华北地区多次出现的沙尘暴天气有很大帮助。 ⑴请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植被和沙尘暴形成的关系。 ⑵请根据生态平衡原理提出治理沙尘暴的措施。 解析:沙尘暴在近几年的媒体中都有大量报道,已影响到了北京、天津、河南、上海等地。除此之外,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长江流域1988年的洪水、气候的冷暖无常等现象频频出现,专家撰文指出: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类活动破坏了生态环境,特别是破坏了森林和草原带来的恶果。因为森林和草原在保护和改善环境中的制造氧气、净化空气、过滤尘埃、消除噪声、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作用。 答案:⑴①森林和草地面积减少,使土壤蓄水能力降低;②植被破坏使土壤裸露和荒漠化,沙尘随风而起; ③森林面积减少,防风沙能力下降;⑵ ① 积极营造防护林,并妥加养护;②保护草原,控制载畜量,防止土壤裸露;③ 退耕还林还草。 五、反馈评价 A 组 1、下面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A 2.下列关于生物种群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生物种群的出生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 B 、人口死亡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人口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人口数目 C 、影响人口出生率和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完全相同 D 、影响人口死亡率和生物种群死亡率的因素有较大区别

城市、人口与环境考试试题

城市、人口与环境考试试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70分) 一、选择题(共7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对大都市交通民警危害最大的污染物是 A 、煤烟、粉尘 B 、工业废水 C 、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 D 、酸雨 A 、新加坡、北京、伦敦、东京 B 、新加坡、伦敦、伊斯 兰堡、北京 C 、华盛顿、东京、巴西利亚、莫斯科 D 、莫斯科、巴黎、华盛 顿、孟买 3、我国都市化进程不应过快的要紧缘故是 A 、人口素养不高 B 、科学技术水平不高 C 、都市建设体会不足 D 、经济进展水平不高 4、从全然上改变我国工业布局和都市人口分布的重要措施是 A 、严格操纵大都市规模 B 、合理进展中等都市 C 、合理建设小都市 D 、主动建设新型乡镇 5 A 、加尔各答、墨西哥城、纽约、伦敦 B 、墨西哥城、纽约、 加尔各答、伦敦 C 、墨西哥城、加尔各答、纽约、伦敦 D 、伦敦、纽约、加尔 各答、墨西哥城 6、下列都市中政治职能和经济职能分开的是 ①巴西利亚 ②华盛顿 ③堪培拉 ④伊斯兰堡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7的时期分不是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① 都市人口比重 ① ② ③ 人口/百万

8、高级住宅区一样位于都市边缘,缘故是 A、那儿地价比较廉价 B、那儿环境条件比较好 C、都市中心不能够建住宅区 D、那儿更靠近工厂等工作区 9、以下关于商业区的讲法错误的是 A、商业区占都市用地总面积的大部分 B、从形状上看,大多呈点状或条状分布于都市街道两侧 C、从地域分布上看,商业区一样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 D、商业区的区位需求是要有便利的交通和大量的消费人口 10、都市合理规划最要紧的目的是 A、为保证都市居民居住更方便 B、为保证生产顺利进行 C、为节约都市建设的投资 D、既合理利用都市土地又爱护都市环境 11、下列有关在不同历史条件下,都市地域结构的进展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封建社会,都市的地域结构要紧服从于统治权力的需要 B、进入工业社会后,都市的地域结构要紧由资本和市场来决定 C、以后都市的地域结构的进展趋势是以人为中心 D、“花园都市”以中心商务区为核心,外围为居住区和工业区 12、工业区在都市中的区位从总体上看有以下特点 A、它是都市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点 B、工业区持续向市中心迁移 C、在建筑质量上显现高级和低级工业区 D、趋向于沿要紧交通干线分布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13~15题 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4.80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3 9个百分点。城镇人口的比重上升了9.86个百分点。 13、有关我国人口进展的推测,正确的是 A、如果连续实行打算生育,劳动者数量就会严峻不足 B、按目前人口政策,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会连续下降 C、我国人口死亡率会逐年下降 D、人口老龄化会逐步减缓 14、下列讲法正确的是 A、为了防止劳动者数量不足,我国在现时期应该临时不实行打算生育 B、人口自然增长率越低越好 C、把人口自然增长率操纵在什么水平上,是由国家政策和法令决定的 D、人口的进展对社会起促进和延缓作用 15、人口如果进展过快,带来的社会后果是 A、劳动力充足 B、促进经济进展 C、人丁兴盛,促进生活水平提升 D、阻碍社会安定和生活水平提升

人口与环境高考试题9

题组二 (江苏省如皋市江安中学 2010届高三暑假假期复习检测) 读“甲乙两地人口抽样调查表 (每10000人中各年龄段人数及死亡率统计) ”回答1-2题。 年龄 0?14 15?60岁 60岁以上 总计 甲 人口数 2 000 6 500 1 500 10 000 死亡率(%) 0.6 0.6 2.5 3.7 乙 人口数 3 500 6 000 500 10 000 死亡率(% 0.75 0.7 2.2 3.65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 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是出生率与死亡率 ② 人口出生率由人口基数决定,基数大,出生率就高 ③ 死亡率由人口数量决定,人口越多,死亡率越高 ④ 人口增长数量与人口基数有重要关系,一般人口基数越大,增长数量越大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2. 下列说法与表格内容相符的是( ) ① 乙地人口表示发展中国家,甲地人口表示发达国家 ② 各年龄段死亡率甲小于乙,因此死亡总人口数也是甲小于乙 ③ 发展中国家的死亡率高于发达国家 ④ 甲地人口死亡率偏高一些,主要原因是甲组老年人口比例高 A.①② B. 答案 1.C 2.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福建省石光华侨联合中学 2010 届咼三适应性测试) 读“我国某省不同年份人口金字塔 图”回答3-4题. 答案 3.B 4.A 1- 1 ~1 1 1 ----------- 1 1 1 1 1 II 1 3 ?图示过程能够明显反映该省( ) A .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 B C.人口死亡率不断上升 D 4.预测到2031年该省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A .人口增长速度快 .人口死亡率不断下降 .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上升 ) 人口老龄化程度高 C.就业压力太大 D .性别结构严重失衡 立 60岁 女 I 2D31年 40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测试题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测试题 一、基础测评(单项选择题) 1.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出现于 A.工业化社会 B.原始社会 C.封建社会 D.高度发达的社会 2.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是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高出生率、较低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 C.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3.关于“现代人口增长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具有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征 B.世代更替快 C.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 D.是第二次生产力大发展的结果 4.目前,世界人口增长模式是 A.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B.过渡人口增长模式 C.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D.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5.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和最低的大洲分别是 A.大洋洲、非洲 B.欧洲、非洲 C.非洲、欧洲 D.亚洲、拉丁美洲 6.在人口增长模式中,具有低死亡率的是 ①原始人口增长模式②传统人口增长模式③过渡人口增长模式④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7.人类历史上出现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是因为 A.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B.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自然灾害和战争爆发 C.不同地区人口居住地的自然环境不同 D.农业和工业的出现 8.人口增长模式决定于 A.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总数 B.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社会生产力 C.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D.人口出生率、人口总数、社会生产力

9.根据各洲人口状况和下表资料,正确的结论是 A.非洲人口的出生率最高、死亡率最低 B.欧洲的新增人口最少 C.世界新增人口至少50%分布在亚洲 D.拉丁美洲的新增人口至少是北美的3倍 10.下列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属于现代人口增长模式的是 ①日本②韩国③印度④巴西⑤古巴⑥埃及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④ D.①②⑤ 11.下面四块假想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相同,人口机械增长对四地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由大到小的排序是 A.①>③>④>② B.③>①>②>④ C.④>③>②>① D.④>①> ②>③ 12.人口普查表明,近年来城市人口增长很快,下列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都快 B.城市人口自然增长趋缓,机械增长加快 C.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加快,机械增长趋缓 D.主要受国际移民的影响 13.不与人口容量呈正相关的是 A.资源数量 B.科技发展水平 C.消费水平 D.人类社会发展阶段 14.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大②科技越发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小③消费水平越低,人均所需资源越少,环境人口容量越小④社会分配制度等因素,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也有影响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15.可导致环境人口容量降低的因素有

2021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六章人口与环境单元检测湘教版

第六章人口与环境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章末检测卷第12页一、选择题(本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8黑龙江七台河期末)下图为我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图(不含港澳台数据),完成第1~2题。 1.图中反映出我国( ) A.人口增长速度减缓 B.劳动力人口数量减少 C.乡村人口数量减少 D.青少年人口比重增加 2.人口比重的变化表明东部地区( ) A.人口数量先减后增 B.人口总量占绝对优势 C.人口密度先减后增 D.人口迁移受生态环境影响 答案:1.A 2.B 解析:第1题,图中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反映出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减缓,A项正确;我国的总人口增加,劳动力人口数量也增加,B项错误;我国乡村人口数量增加,C项错误;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青少年人口比重下降,D项错误。第2题,东部地区人口比重先减后增,不代表人口数量也是相同的变化趋势,只能代表人口的增长速度,A项错误;人口比重的变化表明东部地区人口总量占绝对优势,B项

正确;东部人口比重先减后增,但人口数量却持续增加,人口密度持续增加,C项错误;人口迁移目前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影响,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因此有大量人口迁入,D项错误。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促进人口迁移,下图示意2000—2010年我国省际人口迁移重心变化。据此完成第3~4题。 3.十年间,我国省际人口迁移重心均位于武汉市周边,主要是因为其( ) A.地理位置居中 B.人口基数稳定 C.经济实力雄厚 D.交通网络发达 4.据图推断,图示时段( ) A.西部地区人口迁出速度加快 B.中部地区人口迁移规模稳定 C.珠江三角洲转为人口净迁出地区 D.长江三角洲对外来人口引力增强 答案:3.A 4.D 解析:第3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促进人口迁移。从图中可以看出,十年间,我国省际人口迁移重心均位于武汉市周边,主要原因是武汉地理位置居中,A项正确。第4题,从我国省际人口迁移重心变化可以看出,图示时段西部地区人口迁出速度减慢,珠江三角洲为人口净迁入地区,长江三角洲对外来人口引力增强,D项正确。 洛伦兹曲线图中曲线越接近绝对均衡线说明分布越均衡。下图为山东省1953—2010年面积—人口洛伦兹曲线。据此完成第5~7题。

人口与环境复习提纲资料

人口与环境复习提纲资料 地理必修ii复习提纲第一章人口与环境1.1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自然增长率二出生率一死亡率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社 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但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3、人口增长模式: 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它可分为(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 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 增长模式。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4、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 状况及图示:世界人口增长状况: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中国人口增长状况:由于计划生育的

实施,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有大幅下降,人口 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1.2人口合理容量1、人口指数增长的含义:人口指数增长是指世界人口的“j”形曲线增长, 这种人口增长现象被称为是“人口爆炸”,这种增长在开始时数量比较小,但很快会急剧膨胀,所以不可能长时期持续下去。2、环境对人口发 展的限制性:人口发展需要消耗各种自然资源,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与口俱增,而自然资源(土地、矿产、水、森林等资源)是有限的,对人口发展具有限制作用。3、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 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人口合理容量: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即最适宜人口数量。人口容量: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它有三个特点:1)临界性,2)相对性,3)警戒性。一个国家或地 区的人口控制目标应该低于人口容量,并以此作为人口控制的最终警戒线。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人口的文化和消费水平。1.3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1、人口迁移:人口移 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的空间流动行为。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1)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 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2)国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 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而,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高考复习方案(全国卷地区)2017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6章 人口与环境 第18讲 人口迁移、地

课时作业 (十八)第18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 一、选择题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面积166万平方千米。下表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统计数据。读资料,回答1~2题。 A.2010年人口增长已接近“三低”模式 B.人口密度增大已经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C.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与本地城镇化无关 D.农业人口2010年比2000年大为减少 2.新疆2000—2010年常住人口(指实际居住在当地半年以上的人口)数量增多,其原因是( ) A.环境改善,合理人口容量增大,自然增长率上升 B.矿产资源开发、商贸活跃,劳务输入人口数量增多 C.政策扶持、文化教育发展,大量学生前来上学 D.少数民族地区医疗保健水平提高,死亡率大幅下降 图K18-1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日趋频繁。完成3~4题。 3.图K18-1为2012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统计图,该图可以反映人口迁移情况。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 ) A.粤、豫、黔、沪B.豫、粤、黔、沪 C.粤、豫、沪、黔D.豫、粤、沪、黔 4.下列对当前人口迁移主要流向的表述与实际最相符的是( ) A.河北流向辽中南地区 B.安徽流向京津地区 C.湖南流向长江三角洲地区 D.广西流向珠江三角洲地区 我国人口迁移类型多种多样,对迁移人口的妥善安置,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据此完成5~7题。

5.从人口迁移类型看,下列情况属于生态移民的是( ) A.三峡库区居民外迁B.三江源牧民迁入城镇 C.农村人口进城务工D.地震区灾民搬至异地 6.三峡库区部分移民东迁沿海某地后,迁入地采取了“杂居”安置方式。其深远意义是( ) A.改善移民原有的生活习惯 B.增进移民与当地居民的接触 C.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 D.便于移民的统一管理与服务 7.三江源移民大多被安置到距离原居住地不远的城镇,这主要考虑到( ) ①自然环境的适应性②迁入迁出地交通的便捷性 ③风俗习惯的相似性④保持牧民的原有生产方式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图K18-2 人口机械增长率是指某地某时段内迁入与迁出人口数的差值与总人口之比,图K18-2为我国东部沿海某市近年来人口变动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8.2009—2015年,该市人口( ) A.2012年以前,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B.2012年以前,人口增长以机械增长为主 C.2012年以后,总人口数量有所减少 D.人口自然增长与人口迁移有关 9.推断2009—2015年该市人口机械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B.城市面积缩小 C.经济水平持续下降D.生态环境恶化 2015年初,俄罗斯政府计划无偿发放远东地区(乌拉尔山以东)的土地给俄罗斯公民,主要用于农业生产。该项政策的实施,将刺激其欧洲部分地区的人口向远东地区迁移。图K18-3为1990—2010年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资料。据此完成10~11题。

高考地理 人口与环境测试题

高考地理人口与环境测试题 【2011·北京朝阳期末】“人口红利”指的是在一个时期内,社会抚养指数相对较小,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较大。图6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回答13~15题。 13.我国人口红利最大时期出现在 A.1964年至1968年 B.2008年至2012年C.2024年至2028年 D.2040年以后 【答案】13.B 14.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红利”期提前到来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发展速度很快 B.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C.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D.城市化速度快 【答案】14.C 15.“人口红利”期结束后,我国人口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是 A.人口老龄化 B.人口总量减少C.就业困难 D.经济衰退【答案】15.A 【2011·北京朝阳期末】图7为某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图。回答16~18题。

16. 由图中数据可知该国 A.男女比例不平衡 B.外来移民人口超过本国人口 C.老年人口超过青年人口 D.移民缓解了人口老龄化问题 【答案】16.D 17.影响该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人口老龄化 B.婚姻家庭 C.政治因素 D.经济因素 【答案】17.D 18.该国可能是 A.中国 B.巴西C.德 国 D.泰国 【答案】18.C 【2011·北京东城期末】读表1.完成33、34题。 表1 33.关于表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的正确叙述是()A.美国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德国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C.印度高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D.日本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答案】33.B 34.印度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是() ①人口老龄化严重②劳动力严重不足③人口增长过快④人口总量大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③ 【答案】34.C 【2011·北京东城期末】读图13,回答35、36题。

人口与环境教案

人口与社会环境 教学目的: 1.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明确环保的重要性,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2.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使他们从身边做起,自学地用行动来保护环境。 3、人们的生活离不开优美的环境,环境需要人们去保护、改造。 主备教师:顾素芳 教学过程: 一、明理提高 1、数万年以前,地球上气候温暖,森林茂密,自然条件非常好,人们沐浴着大自然的恩泽。近些年,人类不注意保护,乱伐林木,乱开矿产,破坏资源,使地球臭氧层被破坏,人们生活的空气、水、土壤正在遭到严重污染,植物受损害,河里鱼死了,草也不生长。这就至使我们的生活受到恶劣影响,人类的健康得不到保证。 2、目前,世界上已鉴定的生物物种有150多万种,前几年地球上平均每天至少有一种生物灭绝。而现在平均每小时消失一种生物。世界上最大的一只重达900千克的海龟,在威尔士海滩丧命。 3、近几年来,由于内蒙古大沙漠边缘的绿色植物遭破坏,树林被砍伐,沙漠以每年1公里的速度向东南方向推进。沙尘暴正在向人类示威! 二、政府举措 1.从1996—2010年,中国政府将采取两项重大举措:一是对污染排放实行总量控制;二是要出台《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宣战。 2.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设立了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 三、自觉倡议 1、随手关闭水龙头,因为一个滴水龙头每天流掉20升水,每年流掉7000多升水。一吨水可以发电100度,可供三口之家用二个月。一吨水可以织布200米,能做80套校服。一吨水可炼150公斤钢。 2、少吃品香糖。因为口香糖的残迹十分难消除,对环境污染大。 3、买菜购物多用布袋。因为塑料袋增加了垃圾的数量,污染了土壤和地下水。 4、不乱扔废弃物。 5、每年为我们的家园种植3—5棵树。 6、庭院室内养花种草。 7、节约纸张,回收废纸。因为回收1吨废纸可以少砍17棵大树,生产800公斤纸,减少35%的水污染。 8、不吃野生保护动物,维护生态平衡。 9、参加一次环境保护义务宣传活动。

人口与环境高考试题5

5月最新更新 (海南省2010年高三五校第二次联考)图1示意我国近几年的劳动年龄人口变化及未来预测。读图1回答第1~2题。 图1 1.2000~2020年,我国() A.年轻劳动力人口数量逐年提高B.中年劳动力人口比重逐年减少 C.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持续上升D.老年劳动力人口比重持续上升 2.根据劳动年龄人口变化的预测,未来几十年我国() A.就业压力越来越大B.人口死亡率不断下降 C.人口老龄化严重D.人口大量外迁 答案 D C (长沙市一中2010届高三第七次月考)读“不同国家出生率、死亡率统计图”,图中1-12代表国家。回答3~5题。 3.图中出生率、死亡率最高的国家分别是() A.10、11 B. 11、12 C. 11、10 D. 12、10 4.图中呈现“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特点,进入现代型的一组国家是() A. 1、2、3 B. 4、5、8 C. 7、9、10 D. 6、11、12 5.图中11、12两个国家最有可能位于() A.欧洲 B.北美洲 C.大洋洲 D. 非洲 答案 3.C 4.A 5.D (安徽省宿州市2010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人口重心是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重心,右图表示我国汉

图9 族和少数民族人口重心经,纬度变化,完成6—7题。 6.下列关于我国人口重心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表示少数民族,②表示汉族 B .少数民族人口重心西移趋势明显 C .汉旅人口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D .人口重心移动与经济重心移动没有联系 7.我国少数民族人口重心大致位于( ) A .四川盆地 B .青藏高原 C .江南丘陵 D .东北平原 答案 6.C 7.A (广东省河源市2010年普通高中毕业班考试(二))读图8,完成8-9题。 8.三幅中国人口金字塔结构图与时间顺序1950年—2000年—2050年(预计)相符的是 A .①②③ B.①③② C .②③① D.③①② 9.其中图①的人口金字塔结构图与图9中哪个点代表的人口增长特点最相符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 8.C 9.C (广西柳州、贵港、钦州2010届高三4月高考模拟试题)读我国各地区(港澳台数据暂缺)的老年人口比重表(把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定为老龄化的开始),回答10-11题。

河南名校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试题汇集人口与环境专题

、单项选择题 读人口增长示意图(图1),完成1?2题。 1 ?与当前我国人口再生产状况相符的类型是 A. 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关于④类国家人口问题的正确叙述是 A 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老龄人口多 B. 青壮年劳动力过剩,就业压力过重 C. 人口素质偏低,教育压力过大 D. 城市人口比重过高,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与 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上海黄清、静安和卢 湾3个区(中心区)减少人口 69.17万,而浦东、闵行、宝山、徐汇、普陀、嘉定 6个区(边 缘区)增长人口 299.4万,其中浦东增加 101.41万……65岁以上的老人比重为 11.5 %,比 1990年上升了 2.1个百分点……。据此回答 3—4题。 人口与环境专题 ■出生皐 ■咒亡宰 飢叶 2.5% 1.5% 1.0* 0-0*

3. 上海中心区和边缘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反映了 ①郊区的经济发展迅速②边缘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一定高于中心区 进程中,主要为“郊区城市化”④边缘区的交通、住房条件变差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4. 上海在未来几年里 ①应严格控制外来人口的迁入②人口老龄化问题将日趋突出 ④更关注社会养老保险、老人医疗护理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5. 两地自然增长率相同,那么 A .它们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肯定相同 B .它们的人口出生和死亡率一定相同 C .它们的生产力水平大体相近 D .它们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右图为“不同城市间的人口流动趋势示意图”(图2), ③上海的城市化 D.①④ ③允许生二胎 D.①④ 据此回答6-8题。■ 小?中?壊审

人口与环境高考试题28

题组四 (安徽省怀远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读“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比重图”,判断1~3题。 1、2007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2129万人。图中“*”表示我国 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其中0~14岁人口的比重约是( ) A. 93% B. 23% C. 13% D. 60% 2、与10年前相比,我国人口中0~14岁比重下降了34.8%, 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1.39%,而总人口仍增加了近 1.3亿。因此,我国新世纪解决人口问题的主要任务是( ) A. 控制人口盲目流动 B. 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 C. 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势头 D. 适度提高少年儿童人口比重 3、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①我国人口总数下降②若干年后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将下降③老龄人口比重继续增 大,社会步入老龄化后劳动力不足④青壮年承担的负担加重,经济增长缓慢,社会福利增大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 1.B 2.B 3.C (福建省惠安县崇武中学2010届高三上学期周考(二))读中国劳动适龄人口(15-64岁)比重及其年增长率变化预测图,完成4-5题。 4.图中信息反映( ) A.2010年以前劳动适龄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年增长率呈下降趋势 B.2015年劳动适龄人口最多 C.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和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年增长率无关联性 D.2050年劳动适龄人口比重达到最低值 5.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2010年以前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上升与我国人口增长惯性有关 B.2010年以后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下降与人口老龄化有关 C.目前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D.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年增长率一旦低于零,即导致劳动力严重不足 答案 4.A 5.D (黑龙江省哈九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测试)2000年,我国开展了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共有12.95亿人,给我国的资源与环境造成了沉重的压力。据下列图表回答6~8题。

人口与环境练习题

【课内四基达标】 一、填空题 1.当今人口的急剧增长,不仅对产生了巨大的压力,而且使遭到一定的破坏。因此,必须控制,提高。 2.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很少,只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 左右。如果人口再无节制增长下去,我国的局面将会越来越严峻。 3.我国控制人口的具体要求是、、 、优生。优生就是促使出生的后代在上优良些,同时避免生出有的后代。 4.黄土高原原来有茫茫的林海和无边的草原;如今,黄土高原的许多地方已经变成了沟壑纵横的荒山秃岭。其原因是由于过于集中、长期的开发和战争等原因,破坏了,引起了严重的和失调。 二、选择题 5.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平衡失调的最重要原因是( ) A.人口过度增长 B.水旱自然灾害 C.火山经常爆发 D.地震频繁发生 6.人口迅速增长对环境的冲击和压力越来越大,使生态平衡遭到

破坏,其根本原因是( ) A.破坏了非生物环境 B.破坏了生产者 C.破坏了消费者 D.破坏了分解者 7.下列关于人口与环境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人口急剧增长会对环境产生巨大压力 B.人口急剧增长会使生态平衡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C.人口急剧增长,人多力量大,会使生产力大大提高 D.人口急剧增长会使人类需求与有限的环境资源的矛盾加深 8.世界人口增长的加快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 A.20世纪初 B.1990年 C.18世纪后 D.17世纪中期 9.由于人类的活动,目前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高,产生了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有所提高,这将导致土壤沙漠化等恶果。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增高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因素破坏了生态平衡 B.大量生物物种的灭绝 C.工业污染和自然资源的不合利用 D.人口的急剧增长,呼出的二氧化碳增多 10.我国1951年时人均耕地面积与1981年时耕地面积分别是( ) A.0.29公顷,0.91公顷 B.0.19公顷,0.29公顷 C.0.91公顷,0.10公顷 D.0.10公顷,0.19公顷 11.关于人口增长与生态系统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一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学习目标】 能记住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A) 【重点、难点】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知识链接】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那生物圈的稳定对人类有积极的作用,那么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有什么影响呢? 【学习梳理】 一、我国人口现状与前景 1.现状:人口增长过快的情况得到,人口出生率和明显下降,目前已进入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 2.措施:⑴20世纪70年代,全面推行工作。 ⑵1982年,我国将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⑶2001年,颁布。 3.前景:⑴人口特点:人口基数大,我国人口仍将在较长的时期内。 ⑵目标:①2010年,人口总数要控制在以内。 ②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达到峰值以后(接近)以后,将开始缓慢下降。 二、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对环境的影响: 人口的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人口众多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已经产生了沉重的压力。表现在:⑴继续减少;⑵消耗量大增; ⑶短缺;⑷加剧。 2.协调措施:⑴控制; ⑵加大保护的力度, 如:①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防治沙漠②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 染;③加强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④推进。 【知识点拨】 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口的发展趋势 1.基本特征:⑴人口增长速度快,呈“J”型增长曲线。⑵人口增长规模大 ⑶人口老龄化速度快⑷城镇人口比重加大 2.与种群特征的关系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之间的关系 3.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⑴生存环境条件适宜,受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及非生物因素干扰较少。

⑵我国社会形式逐渐稳定,人民生活、医疗水平等有较大提高,死亡率较低,出生率却保持 在一个较高水平。 4.我国人口政策对人口数量的影响 ⑴人口政策的必然性⑵所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效果 二、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人口增长过快对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及各种能源产生较大的压力; 2.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使污染物的总量增加,加剧了环境污染。 3.我国由人口引发的问题及措施 ⑴引发的问题:我国有关土地面积、草地面积、森林面积等六项自然资源总量综合排序位于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却明显居后,淡水、耕地的人均占有量也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⑵措施:控制人口增长、保护基本农田、启动南水北调工程、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 【课堂检测】 1、我国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从种群特征看,这项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控制出生率,降低种群密度 B.控制年龄组成,稳定种群密度 C.控制死亡率,降低种群密度 D.控制年龄组成,降低种群密度 2、下列不属于造成环境危机的原因是() A.环境污染B.自然资源危机 C.大力植树造林 D.人口的急剧增长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 专题过关五 人口与环境练习(含解析)

专题过关五人口与环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15年以来,难民潮困扰欧洲。读“难民潮迁移路径图”,回答1~2题: 1.引起2015年难民潮的根本原因是( ) A.收入下降 B.灾害频繁 C.战争威胁 D.就业困难 2.这次难民潮对欧洲带来的地理影响是( ) A.缓解劳动力不足的矛盾 B.有利于提高欧洲的环境人口容量 C.推动欧洲各国城市化进程 D.提高欧洲国家社会保障水平 春节是万家团圆的日子,春运是一道特殊的风景。2017年春运期间,360网站发布了《2017年春运网络购票大数据报告》,下图为2017年春运网络购票十大出发城市分析。据此回答3~4题: 3.从图中可以看出,2017年春运出发地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其主要原因是南方地区( ) A.乡村生态良好,吸引城市居民 B.侨乡众多,海外游客迅猛增加

C.气候温暖,来此越冬人数增加 D.经济发展较快,外来人口较多 4.北京成为2017年春运网络购票十大出发城市中唯一的北方城市,其原因与南方地区不同的是( ) A.历史文化名城,游客比重大 B.高等院校云集,返乡学生多 C.环境优美,吸引外来人口 D.经济发达,劳动力需求量大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与第五次相比,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如下表所示。(注:抚养比=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读表,回答5~7题: 5.根据该数据可以反映出我国( ) A.人口增长加快 B.出生率低于死亡率 C.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D.劳动力仍较充足 6.甲省( ) A.人口进入零增长 B.老龄化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C.有大量人口外出打工 D.抚养比上升 7.甲省最可能是( ) A.贵州 B.广东 C.甘肃 D.四川 富顺县、安岳县和中江县是四川省的三个传统农区。下表示意富顺县、安岳县和中江县(以下简称“三县”)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年龄结构情况(2014年)。据此回答8~10题:

2021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第六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讲人口增长模式和人口合理容量教案湘教版.doc

第一讲人口增长模式和人口合理容量 [考纲展示]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2.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19页 [基础梳理] 一、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 (1)总趋势:把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人口数量放在坐标图中,表现为一条“J”形曲线。 (2)人口自然增长率:一定时期内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 (3)影响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2.人口增长模式 (1)图中,①代表出生率,②代表死亡率。 (2)类型及特点

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然后出生率下降,最终二者均达到较低水平。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爆炸”:20世纪出现的世界人口急剧增长状况。 2.环境的限制性 (1)产生的原因:①人口急剧增长导致对资源的需求增加,资源的人均消耗量也增加;②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2)限制性要求:人类与自然之间应当建立良性循环关系,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3.人口的合理容量 (1)环境人口容量: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具有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的特点。 (2)人口合理容量: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 (3)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特别提示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地区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地区资源、环境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从数值上看,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 [图文拓展] 1.影响人口自然增长数量的因素

人口与环境高考试题12

2009年联考题 一.选择题 (江苏省南京市2009届高三地理期末考试)下图为某地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从图中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A.人口的老龄化 B.婚姻家庭 C.政治因素 D.经济因素 答案 D 2.图中甲~丁不同年龄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的是()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乙.丁 答案 A 3.(江苏省南京市2009届高三地理期末考试)下图为1970年和1990年的某地人口金字塔 图。比较1970年和1990年的人口金字塔图,可以判断,该地区人口() A.人口持续年轻化 B.失业率减小 C.人口持续外迁 D.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降低

答案 D (江苏省泰州市2009届高三第二学期期初联考)下图为我国2004年东部与中西部文化产业的统计数据,据此回答第4题。 4.图中数据表明,中西部与东部在营业收入上差异最大,下列说法中,最能体现这一差异的是() A.中西部地广人稀,文化产业的分布不均衡,导致消费不便 B.中西部的人口少,且人均文化水平较低,观念落后,文化产业的消费较少 C.中西部地区由于少数民族多,所以与东部的消费观念有一定的不同 D.中西部拥有文化产业的数量虽较多,但并没有针对中西部人的消费 答案 B (江苏省扬州市2009届期末调研测试试题)到2005年中国人口已超过13亿,下图为“中国人口年龄金字塔图”,从“埃及金字塔形”到“缅甸佛塔形”.再到未来的“残垣断壁形”,显示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信息显示() A.1953年中国人口增长已经进入增长减缓阶段 B.从2005年开始因中青年人口集中,人口增长速度一直加快 C.到2050年因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将快速增长 D.目前中国的人口问题主要是人口基数大和人口老龄化 答案 D 6.不同领域的学者分析这些金字塔图,可能会思考不同的问题,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社会学家会关注老龄化问题,呼吁健全社会福利保障制度 B.生理学家可能发现女性与男性各年龄段的人数差别已经消除 C.人口学家推断中国人口增长已进入“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模式 D.健康专家发现中国人将会越来越长寿,且女性长寿的比例更大 答案 B (上海市南汇区200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人口算术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总面积之比,人口生理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可耕地面积之比。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右图,回答7~10题。 7.“地广人稀”但耕地资源缺少的国家是 () A.加拿大 B.美国 C.埃及 D.印度 8.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1/2以上的国家是 () A.美国 B.荷兰 C.孟加拉国 D. 加拿大 9.根据中国.印度两国的统计数字,得出的结论为() A.印度的人口压力较中国大 B.中国的人口压力较印度大 C.中国的人口压力与印度相当 D.中.印两国的人口压力较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