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经济学 教学大纲

国际经济学 教学大纲

国际经济学  教学大纲
国际经济学  教学大纲

南开大学

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国际经济学

英文名称:International Economics

课号:1230010350

所属院:经济学院

日期:年月日

填表说明

1、“预备知识”一栏要求写明课程学习需要先修的课程和

知识要求。

2、“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一栏要求写明课程开

设的必要性以及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对培养人才起的作用。

3、“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主要填写:

(1)列出主要单元节的标题

(2)在每个标题下写出主要内容的细目

(3)各单元节分配的教学时数

(4)各教学环节(习题、实验、课堂讨论、写作、社会调查、测验、考试)的内容和时数。

4、“补充说明”一栏写明需要说明的问题以及执行时应注意的事项和建议。

《国际经济学》课程标准

《国际经济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课程代码:H0201114 课程名称:国际经济学 标准学时:56 课程类型:理论课 《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研究对象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投资理论、开放的宏观经济均衡等。它是国家教育部财经类和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与其关系较大的学科和课程有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 本课程标准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制订,具体反映了本课程每一章节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贯彻了教学互动教学法,体现出能力与知识并重,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一、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国际经济学》以国际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它主要探讨各国之间商品、服务的交换和国际间资本、劳动力的流动的动因和影响,以及各种国际交易活动所引起的国际收支问题。在内容体系上,国际经济学包括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这两大部分在名称上通常又分别被称为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金融理论。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国际经济学的整体体系有一个明确的把握,并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对那些日后将从事对外经济活动的学生,希望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能不同程度地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为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服务。 国际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投资理论、开发那个的宏观经济均衡、国际经济一体化与国际经济秩序。

二、课程基本理念 1. 理论联系实际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既注重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强调理论紧密联系实际,这是《国际经济学》课程一贯坚持的教学理念和特色。《国际经济学》不拘泥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的纯理论分析,而且一直关注国际经济的新现象、新问题,积极探讨国际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对策,特别是要求将西方经济理论与我国对外开放实践相结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中国案例来阐释相关理论,如人民币汇率变动、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中美贸易摩擦、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系等,这些案例使得《国际经济学》课程具有更强的活力。 2.尊重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学习,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分析,鼓励多元思维方式,并将其表达出来,尊重个体差异;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该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终结性评价应注重检测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建立以过程培养促进个体发展,以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教学过程的双向促进机制,以激发兴趣、发展心智和提高素质为基本理念。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1. 完善体系,使结构更完整,表述更明确 本课程标准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它们分别阐述该门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标注的设计思路;课程的总目标与阶段目标;内容说明和内容标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材编写建议。 2. 设计依据与原则 本课程标准的总体设计依据: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以学生求知需求为导向,改变“以本为本”的教学现象,以“现实经济案例”为主线,创设工作情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注重教学内容的学术性、前沿性和探究性,注重培养学生学术兴趣和科学精神;注重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本课程标准应以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经管类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本专业共同具备的岗位能力为依据,遵

《国际经济学》教学大纲

《国际经济学》教学大纲 二、课程的对象和性质 课程对象:本课程适用于全日制金融专业本科生,拟于大二第二学期授课。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专业必修课。 三、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Teaching purpose:grasping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can give us a global perspective to the whole economy. The course’s basic goal is to make students set up the consciousnes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al activity, grasp the basic concept of worldwide business. Teaching requirement:This course trains thinking method of student and uses ability to focus on, adopting classroom teach, case discussion, role act, classroom lecture the teaching method combined together. And it encourages student's classroom to make a speech, participate in

discussing actively. 1.The quantity of the case: more than 10 logic cases, 4 comprehensive cases. Demand to upgrade a comprehensive case every academic year. 2. Multimedia teaching: PPT courseware demand and this syllabus content are totally matched. 四、理论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含学时分配) C h a p t e r1I n t r o d u c t i o n (1 period) 1、Chapter Organization Introduction What is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bout?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rade and Money 2、This Chapter presents data demonstrating the growth in trade and increasing importanc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is chapter also highlights and briefly discusses seven themes which arise throughout the book. These themes include: 1) the gains from trade; 2) the pattern of trade; 3) protectionism; 4), the balance of payments; 5) exchange rate determination; 6) international policy coordination; and 7) the 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 Students will recognize that many of the central policy debates occurring today come under the rubric of one of these themes. Indeed, it is often a fruitful heuristic to use current events to illustrate the force of the key themes and arguments which are presented throughout the text. C h a p t e r2L a b o r P r o d u c t i v i t y a n d C o m p a r a t i v e A d v a n t a g e:T h e R i c a r d i a n M o d e l(3 periods) 1、Chapter Organization The Concept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A One-Factor Economy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Relative Prices and Supply Trade in a One-Factor World Box: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Practice: The Case of Babe Ruth Determining the Relative Price After Trade The Gains from Trade A Numerical Example Box: The Losses from Non-Trade Relative Wages Misconceptions About Comparative Advantage

第一章 国际经济学 教案 导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国际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国际经济学的含义 研究开放条件下的生产、交换行为以及价格、货币和宏观政策。由国际贸易经济学和国际货币经济学组成。(研究世界范围内商品、服务和资本的生产、分配和消费活动的学科) 二、国际经济学的产生 1、家政学:家庭是经济行为的基本单位,追求在收入既定情况下的福利最大化。 家政学――家庭―――收入既定福利最大 2、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以企业为经济活动中心,研究企业在资源既定的条件下获得最大的利润,消费者在收入既定的条件下获得最大的效用。 微观经济学着重探讨生产什么、为谁生产、如何生产。 3、宏观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如经济增长、就业等)进行分析。宏观经济的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 4、国际经济学 随着历史的发展,国家间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彼此经济关系日益紧密,国家于是成为国际经济往来和活动的主体,出现了各种国际经济往来的形式,国际经济因而产生。为了探讨国际经济关系的内在联系,就有必要产生独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即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在国际经济中的延伸和应用,是西方经济学的分支学科。 国际经济学的两大特征 (1)国际交易不同于国内交易。国际交易中普遍存在对贸易和要素流动的自然的和人为的阻碍。如,劳动力和资本在国家间的流动性远远低于其在一国之内自由流动的程度;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在一国之内一般是不存在的;各国使用不同的货币,使得国际交易远比国内交易复杂得多。 (2)国际经济关系发生在各个独立的经济实体之间。各国政府制定政策考虑的往往是本国的福利和稳定,而非全世界的福利和稳定,因此往往导致在一国看来是最佳的选择,而在世界范围内看并非最佳;此外,经济间的连锁机制使得一国的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仅会影响着本国的资源配置,同时还会影响他国的资源配置。 三、国际经济学的发展 1、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1)古典贸易理论: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2)新古典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的标准模型、H-O模型 (3)当代贸易理论:打破了已往的“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基本假设,研究重点由国家间的差异转向市场结构和厂商行为方面,着重研究不完全竞争市场下国际贸易的新特点以及贸易政策。 2、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 (1)金本位制下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 (2)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国际收支收入调节机制 (3)浮动汇率下的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方法 (4)开放经济动态变化的跨时分析方法

国际经济学说课稿

《国际经济学》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国际经济学》第一章绪论。 我将从“教材分析——对学生的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教案设计——教学效果预测”六个方面将本章的知识细化。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际经济学》第一章绪论部分。 人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本章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介绍了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课程的内容和重要性,以及学习目的、方法等,因此,绪论讲的好与否, 将对学生后来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甚至专业思想的巩固影响甚大。 所以,上好绪论部分对于整个《国际经济学》课程和牢固学生专业思想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和实际基础能力,我确定本章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学习目标 A.学生能够理解国际经济学的重要性; B.学生能够掌握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C.学生能够了解国际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过程; 2.能力素质目标 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发现身边的一些国际经济现象,把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独立分析思考各种国际经济现象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2.情感培养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和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理解学习国际经济学的重要性,掌握国际经济学在研究对象、内容及研究方法上的特征。 2.难点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二、对学生的分析 在开学之初,尤其是新教材的第一节课,学生大都抱着极大的热情和兴趣来上课,教师要珍惜这种热情和兴趣,从第一讲开场白就应该把学生引入新学科的境地,引进所学专业的大门,采取各种方式启发学生热爱本专业,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的热情,以及热情后面的知识精装——认真备课和对课堂的精心策划。 三、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方法 根据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念,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原则,主要运用案例法,启发诱导法、问题探究法,讲解法等教学方法开展课堂活动。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案例教学法:在讲解国际经济学的重要性时,通过两个案例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的程度是不断在增加的。 2.多媒体演示法

“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研室主任:任洲鸿执笔人:梁军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经济学院 课程名称:国际经济学 课程编号:202005 英文名称:International Economics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72 理论学时:72 实验学时:0 学分:4 开设专业:经济学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任务目标 (一)课程任务 本课程是经济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应掌握国际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能够分析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的国际经济关系基本现象,掌握国际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并为深入学习其它经济学课程打好基础。 (二)课程目标 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 1.掌握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 2.系统理解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等国际经济活动的经济学动因与影响,以及各种国际经济政策的经济效应。 3.对当代我国的涉外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和发展趋势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并能结合实际分析与应用,为其它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国际经济学概述 本章为国际经济学的概述部分,主要介绍国际经济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国际经济理论的基本发展脉络及本书的基本框架设计。

第一节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特征 第二节国际经济理论的发展脉络 第三节本书的基本框架 1.基本要求 了解国际经济学的相关概念,掌握国际经济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 2.本章重点:国际经济学的定义与基本特征。 3.本章难点:国际经济理论的发展脉络及其推动因素。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本章在介绍古典贸易理论演变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以及比较优势理论的拓展。 第一节古典贸易理论的演变 第二节李嘉图模型 第三节比较优势理论的拓展 1.基本要求:理解古典贸易理论的各种学说和观点,了解各种学说的不足和贡献,能够科学的对古典贸易理论的各种学说进行比较。 2.本章重点: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 3.本章难点:掌握比较优势概念的内涵,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分析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活动。 第三章新古典贸易理论 本章重点分析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基础——要素禀赋理论,并介绍要素禀赋理论的拓展和验证。 第一节要素禀赋理论 第二节要素禀赋理论的推论与拓展 第三节要素禀赋理论的验证 1.基本要求:了解要素禀赋、要素密集度等概念,掌握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内容,能够运用要素禀赋理论及其推论分析当前国际贸易现象及其利益所在。 2.本章重点:要素禀赋理论的论述及其拓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3.本章难点:要素禀赋论的核心理论与里昂惕夫之谜的理论解释。 第四章新贸易理论 本章主要介绍新贸易理论的几种重要模型:基于外部规模经济的贸易模型、基于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模型、基于寡头垄断的产业内贸易模型,着重分析产业内贸易的动因和影响。 第一节基于外部规模经济的贸易理论 第二节基于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理论

经典教案系列 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讲义 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主要研究对象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外汇、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跨国公司、经济发展、经济一体化、开放经济的宏观调节、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秩序等。国际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贸易基础、贸易条件以及贸易利益的分配)、国际金融理论和国家货币政策(汇率理论与制度、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与政策,以及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要素流动(资本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以及跨国公司理论)等。 开放经济:是指一国与其外部世界有着经济往来关系,如存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往来,也就是对外有进出口和货币或者资本的往来。本国经济与外国经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即为开放经济。 国际分工:是指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生产的国际专业化。它是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社会分工从国内向国外延伸的结果。各国对于分工方式的选择以及分工的变化,反映了彼此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及各国经济联系的程度。国际分工主要有产业间、产业内、垂直、水平以及不同要素密集度之间的分工等类型。 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基本内容:在某一种商品上,一个经济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若每个经济都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的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评价:首先,从国际贸易实际出发,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存在着一个必要的假设,即一国要参加国际贸易,就必然要有至少一种产品在生产上与交易伙伴相比处于劳动生产率绝对高、或生产所耗费劳动绝对低的地位上,否则该国就不具备实际参加国际分工的条件,或者在国际贸易中没有任何利益而只有伤害。这在理论上过于绝对,在实践中也不符合实际情况。比如,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率在所有产品上可能都不如发达国家,但仍然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利。其次,从劳动价值论出发,该理论无法说明交换两种产品时内在等价的要求是什么。 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基本内容: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模型是以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它有以下几个假设(简称2×2×1模型,即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要素):生产要素只有劳动一种;劳动在一国之内是完全同质的;劳动在一国之内可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不能流动;规模收益不变;商品和劳动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不考虑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两国的生产函数不同;两国的消费者偏好相同。 在此基础上,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改进了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目的在于说明决定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利益,而不是绝对利益。具体来说,即使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具有最高生产率,即都具有绝

川大参考书目

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主要参考书目 221英语: 《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1-4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 222俄语: 《大学俄语(东方)》(第1-3册),北京外国语大学、普希金俄语学院合编,1998年。 223日语: 《标准日本语》(初级),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 224德语: 《德语速成》(第二版,上、下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年; 225法语: 《法语》 (第1-2册),马晓宏,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年; 401经济学原理: 1.《政治经济学》(上册)朱方明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2.《当代西方经济学》李扬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3.《国际经济学》李天德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402经济学基础及应用: 《财政学》冯宗容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 《西方经济学》李扬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货币银行学》张红伟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403经济学原理: 《政治经济学》朱方明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当代西方经济学》李扬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中国城市地价论》杨继瑞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城市地产经济学》冯宗容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405法学综合B: 包括刑法、民商法、诉讼法(刑诉民诉) 411人口理论基础:《人口社会学》胡伟略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14中国文学(含中国古代、现当代文学): 《中国文学》(四卷本)刘黎明等四川人民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三卷本)章培恒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人民出版社;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思和复旦大学出版社 415现代汉语及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修订本)胡裕树上海教育出版社; 《现代汉语》黄伯荣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新编现代汉语》张斌复旦大学出版社;

国际经济学教学大纲

《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国际经济学》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国际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 通过对《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我国的国际贸易进程及国际贸易政策,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如比较优势原理、要素禀赋理论、贸易保护的原因和形式、国际要素流动理论等。掌握国际金融和开放宏观经济学理论。包括国际收支、外汇与外汇市场、汇率的决定、国际收支调整理论等。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国际经济学的整体体系有一个明确的把握,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国际经济学》的学习为完成国际经济与贸易和其他经济类专业各相关课程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学时数:2学时 1.本章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生产可能性曲线边界上点的含义,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者均衡;熟悉在封闭和开放条件下均衡表达式及其图示;了解国际贸易整体利益,将利益分解成消费利益和生产利益,掌握用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分析国际贸易均衡的能力。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知识:了解际贸易整体利益,将利益分解成消费利益和生产利益,理解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者均衡,掌握生产可能性曲线边界上点的含义,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者均衡,在封闭和开放条件下均衡表达式及其图示。 能力:能够根据生产可能性曲线划分国际贸易利益。 3.本章教学重点 (1)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 (2)消费者偏好与社会无差异曲线; (3)一般均衡分析。 4.本章教学难点 (1)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 (2)一般均衡分析。 5.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节: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 (一)生产可能性曲线 (二)社会无差异曲线 第二节:封闭与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一)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二)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第三节:国际贸易利益的衡量和分解 (一)贸易条件,消费利益和生产利益 (二)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 第二章: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学时数:4学时 1.本章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比较利益理论的发展过程,掌握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及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机会成本理论基本内容及其评价,学会用图形说明在机会成本不变条件下的贸易基础和贸易所得的能力。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知识:了解比较利益理论的发展过程,理解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及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机会成本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评价,能够用图形说明的机会成本不变条件下的贸易基础和贸易所得。 能力:能够深入了解重商主义产生的背景,以及比较优势理论对绝对优势理论的发展,能够对现实中两个国家的交易通过比较优势或者绝对优势分析。 素质:分小组讨论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 3.本章教学重点 (1)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 (2)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 4.本章教学难点 (1)用图形说明的机会成本不变条件下的贸易基础和贸易所得;

川大国际经济学重点

国际经济学重点 一、什么就是绝对优势(利益)学说与比较优势(利益)学说? 答:(一)绝对优势(利益)学说 1、绝对优势就是指某两个国家之间生产某种产品得劳动成本存在绝对差异,即一个国家所耗费得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国家。 2、绝对优势(利益)学说得基本内容:在某一种类商品得生产上,一个经济体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得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体,若各个经济体都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得商品得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得好处。 (二)比较优势(利益)学说 1、比较优势就是指某两个国家之间生产某种产品得劳动成本存在相对差异,即一个国家所耗费得劳动成本虽然都绝对低于另一个国家,但程度存在差别。 2、比较优势(利益)学说得基本内容:两国劳动生产率之间得差距并不就是在任何产品上都一样,这样处于绝对优势得国家不必生产全部产品,而应该集中生产本国具有最大优势得产品。处于绝对劣势得国家也不必停止生产所有得产品,而只应该停止生产本国处于最大劣势得产品,通过自由贸易,参与交换得国家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得消费,世界也因为自由贸易而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比较优势(利益)学说就是对绝对优势(利益)学说得发展。比较优势(利益)学说证明了各国通过出口相对成本较低(而非成本绝对低)得产品,进口相对成本较高(而非成本绝对高)得产品就可以实现贸易互利,世界总得福利水平也会得到提高。这比绝对优势(利益)学说更符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发展了国际贸易理论。 二、什么就是贸易条件与出口得贫困增长? 答:(一)贸易条件就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商品得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得价格指数之比。此比值上升意味着贸易条件改善,此比值下降意味着贸易条件恶化。 (二)出口得贫困增长就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一国生产规模得扩大,即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推移,沿着原有优势推进,即如果该国原有优势在于生产某种产品,现在进一步扩大该种产品得生产,但由于原有得贸易比较优势不变,贸易出口得扩大不仅没有使得该国得福利有所提高,反而因为出口增加而有所下降得情形。 三、简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得内容 答:(一)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得基本内容 1、每个国家以自己相对丰富得生产要素从事商品得专业化生产与国际交换,就会处于比较有利得地位,相反,如果以自己相对稀缺得生产要素从事专业化生产与国际交换,就会处于相对不利得地位。 2、如果两个国家生产要素存量得比例不同,即使两国相同生产要素得生产率完全一样,也会产生生产成本得差异,从而使两国发生贸易关系。 3、国际间商品交换得结果,往往就是使各个国家之间得要素报酬差异趋于减小,出现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势。 (二)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得结论:各个国家应该在要素方面发挥自己所具有得优势,从事自己存量相对丰富得要素密集型产品得生产。这样各国得资源会更为有效配置,福利水平将会得到提高。 四、什么就是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与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 答:(一)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就是指国际贸易将使不同国家间得同质生产要素得相对与绝对收益均等化。生产要素得国际流动导致要素价格得直接均等化,商品得国际流动导致要素价

复旦大学:国际经济学

古典贸易理论 1. 重商主义贸易理论(Mercantilism) ⑴重商主义者认为,贸易的吸引力在于它能够提供国际收支顺差的机会。在重商主义者看来,出口是值得称赞的事,它可以促进本国工业的发展,并导致贵金属的流入;与此相反,进口却是负担,它减少了对本国产品的需求,这不仅导致国内就业的下降,而且还会使贵金属流失。 ⑵重商主义者把财富与金银等贵金属等价起来,因此,他们的政策建议是:国家应对出口与生产加以保护与奖励,对进口加以限制,特别是那些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部门更是如此。 ⑶重商主义把国际贸易看作一种零和博弈,即贸易一方所得即是另一方所失,这是重商主义的最大缺点。根据经济学的基本原则,自由交易的双方都会获得交易收益,因此,只要交易是基于自由、平等的,那么交易双方能获利。 ⑷在现实经济中,各国贸易保护主义都至少部分地支持重商主义的观点,增加出口、减少进口,但与重商主义相比,他们更愿意保持一个适度的贸易顺差,而不是永无止境的贸易顺差;贸易保护主义反对进口,并不是因为国际贸易逆差使国家经济利益受损,而是因为:①经济安全和政治利益;②一国内部国际贸易的利益与成本分担不均; ③贸易保护可以形成新的比较优势。 绝对利益理理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 2. 绝对利益 ⑴绝对利益理论是以各国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为基础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并通过自由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⑵绝对利益理论认为,在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形下,其中一国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生产率,另一国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的生产率,那么,两国在不同商品上分别具有绝对优势,此时,如果两国根据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并相互进行交换,双方均能从贸易中获益。 ⑶绝对利益理论强调引发国际贸易的是国与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基于绝对利益原则的国际贸易可以使贸易参与国从贸易中获利。 3. 比较优势理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⑴比较优势理论是以各国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为基础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并通过自由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⑵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在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形下,其中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均占据绝对优势,另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均处于绝对劣势,那么,优势国可以专门生产优势较大的那种商品,劣势国可以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那种商品,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国际交换,双方仍能从中获益。 ⑶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意义在于:①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在于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品,因此,在与发达国家开展贸易时,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品,既有利于我国产品开拓发达国家市场,也可以通过进口高技术产品提高我国的技术水平,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②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比较优势可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也可能是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品,因此,与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往来时,如果我国具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应当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果我国具有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应当出口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品。 4.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⑴经济活动的机会成本,是指把运用于该经济活动中的资源运用到其他领域能够获得的最大收益。 ⑵在比较利益理论中,由于生产的产品只有两种(设为X和M)和一种资源(劳动),生产X的机会成本就是把同样劳动用于生产M的最大产量,可用X对M的边际转化率来描述生产X的机会成本。 ⑶从机会成本的角度分析,在一国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该国决定生产哪种产品取决于生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的大小。如果相比较而言,生产X的机会成本比生产M的机会成本小,即生产X所放弃的价值较少,那么,该国在生产X上具有比较优势,从而专门生产X是有利的。

第三章 要素禀赋理论 国际经济学 教案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上章介绍了技术条件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决定作用,这章将放宽第二个条件,即放松各国相对要素禀赋相同这一假设,从要素禀赋差异的角度探讨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影响。要素禀赋理论是由两位瑞典经济学赫克歇尔和俄林师生提出,后经萨缪尔森等人不断完善,该理论又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或H-O模型。 第一节 H-O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H-O模型的提出 1)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认为,比较利益产生自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国际贸易←价格差←成本差异←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 2)后人以机会成本差异代替了劳动成本差异,形成了比较利益学说的当代理论的解释。但仍未说明劳动生产率差异产生的原因。 3)如果两国相同要素的生产率相同,贸易是否会产生。 H-O模型从要素存量差异的角度对国际贸易进行分析。其出发点有两个: 1)不同国家的要素存量的比例是不同的; 2)不同商品的生产所使用的要素比例是不同的。 二、要素禀赋和要素密集度 1、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K/L)大于他国,则称该国为资本(相对)丰富或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反过来,他国则为劳动丰富或资本稀缺的国家。也可从价格的角度进行定义:如果一国劳动与资本的价格之比(w/r)大于另一国的劳动与价格之比,则称该国为资本丰富型国家;也即一国劳动的相对价格高高于另一国,则该国为资本丰富型国家。 图中,E A、E B分别表示A、B两国的要素总量组合ρA>ρB ,故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B国则为劳动丰富的国家。 2、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如果生产A商品的资本和劳动投入之比(K/L)大于生产B商品的资本和劳动投入之比,那么A商品就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B商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要素密集度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定义:kx=Kx/Lx;ky=Ky/Ly,若kx>ky,则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H-O理论中,两种商品的要素密集度是给定的,不随着要素价格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即便要素价格变化导致两种商品生产的要素投入之比变化,也不会改变两种商品的要素密集度。

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期末复习纲要 第一部分课程考核的有关说明 一、考核对象 本课程考核对象为电大经济学专业(本科)的学生。 二、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考核包括4次平时作业,平时作业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20%。终结性考核即期末考试,期末考试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80%。 三、命题依据 本课程的命题依据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文字教材(黄卫平、彭刚编著的《国际经济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和本考核说明。 四、考试要求 要求学生通过系统学习,能够从理论上牢固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并具有应用所学知识说明国际经济问题的能力。据此,本课程终结性考核(期末考试)着重三基的考核和应用能力考核两个方面,在各章的考核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的内容按“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层级要求。 五、命题原则 1.本课程的考试命题在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国际经济学》文字教材范围之内。既考查对基本知识的识记能力,又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期末考试命题原则上覆盖到章,并适当突出课程的重点内容。 3.试卷将尽可能兼顾各个认识能力层次。在一份试卷中,各层次题目所占份数比例大致为:了解10%左右,掌握20%左右,重点掌握70%左右。 4.试卷要合理安排题目的难易程度。题目的难易程度分为:易、中、难三个等级。在一份试卷中,各个等级所占的份数比例大致为:易30%,中40%,难30%。 试题的认知能力层次和难易程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各个认知能力层次中,都可以含有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命题时要两者兼顾,在一份试卷中保持恰当的安排。 六、期末考试有关问题的说明 1.期末考试题型: (1)名词解释:对需要解释的名词概念做出准确、全面、规范的解释。此类题目占全部试题的20%。 (2)单项选择题:在所给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不需要做出解释。此类题目占全部试题的20%。 (3)判断正误题:判断所给命题是否正确。若论点正确,则划“√”;若论点错误,则划“×”。此类题目占全部试题的20%。 (4)简述题:要求对提出的问题做出简单论述,比较简略地回答给出的问题。此类题目占全部试题的24%。 (5)论述题:要求列出基本要点,并加以详细的解释和说明。只列出要点只能获得应得分数的60%。需要用图形分析的必须画图。此类题目占全部试题的16%。

好国际经济学教学大纲

《国际经济学》教学大 纲 南京审计学院经济系国际贸易教研室编 2003年元月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四年制本科经济学专业的专业课程。它是一门以国际经济关系为对象的新兴学科,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关系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确定其本质内容;用定量的分析方法分析一些经济问题;从理论和政策的层面上,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并使学生能够具有更加宽阔的视野和观察国际经济的新角度。 二、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一)熟练掌握本课程的有关概念 (二)深刻理解国际经济学的有关理论 (三)能用数量分析方法进行定量分析 (四)能用所学理论来解释现实经济中的实际问题。 三、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编、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章、比较优势理论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是国际贸易传统理论的回顾,要求同学们能够用历史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认识国际贸易的古典理论,尤其着重李嘉图的通过“比较”而探究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思想。

第一节、重商主义贸易观点 第二节、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第三节、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思考题】 1、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和政策主张是什么?他们是如何看待财富的? 2、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中的贸易基础和贸易模式分别是什么? 3、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原理的基本思想是什么?他在哪些方面发展了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 第二章、标准国际贸易理论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是对传统的李嘉图模型的深入拓展,试图用现代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对比较优势理论作出更一般意义上的理论描述。要求同学们重点掌握这些基本的分析工具。 第一节、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 一、生产可能性曲线(成本递增情况下) 二、社会无差异曲线 第二节、交易所得和分工所得 【思考题】 1、商品的机会成本和商品的相对价格之间是何关系?如何用它来解释比较优势 原理? 2、机会成本递增的原因是什么?成本递增与成本不变情况下的贸易分工有何不 同? 第三章、提供曲线和贸易条件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在贸易分工和贸易得利的基础上,采用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推导出均衡的国际贸易条件,从而在更严密的逻辑框架下重新诠释相互需求原因。要求同学们重点掌握提供曲线的推导和均衡贸易条件的确定。

经济学说课程说课稿

一、课程设置 《经济学基础》是是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主要面向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专业开设,开课时间为第二学期,周课时2节。学生在第一学期学习完管理学、商品知识等后学习该课程,了解并学会分析价格变动、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市场分类、经济政策等经济学知识,为之后的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专业技能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学生多为初中毕业,经济学意识较薄弱,数学基础不牢固,且分析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而经济学本身课程较枯燥乏味,所以我们将课程分为三个部分,即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从此方面入手,带领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常见的问题,并引入经济学,促进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带学生对经济学有一定兴趣和了解后,再进入宏观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学习。 通过对经济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并将理论知识带入生活实践,引导学习利用理论知识分析、处理现实生活、工作中常见的现象和问题,展现良好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二、课程资源 我们教研室共有教师5名,其中中级职称3人;高级技师3人。教师团队老、中、青结构合理,大部分教师授课及企业实践工作经验丰富。 教室内设有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师的教学活动,亦能使学生更直观、更深入理解学习内容。 本课程选用教材为:《经济学基础》,刘日星、赵亚芬主编,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6年5月第1版第5次印刷。该教材旨在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培养目标,在介绍经济学基础理论时,分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三个主要部分,提炼其最基础、最重要、最实用的经济学知识,引导学生用经济理论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并利用经济理论解决现实问题。 本课程共12个项目,项目1为经济学引入,2-7为微观经济学部分,项目8-10为宏观经济学部分,最后两个项目为国际经济部分。其中,微观经济学部分最为重要,和日常工作、生活密切相关,授课时会联系实际生活做出相关分析,所以分配时间较多,基本上每个项目分配四课时,旨在培养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牢固经济学基础理论。 为了丰富课堂内容,我还选用了两本经济学趣味读物作为教辅,以联系生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此外,用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课件用于课堂演示,采用动画、颜色对比等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播放课堂内容相关视频,并向学生提供二维码学习资源,最大限度延展课堂授课。 三、课程内容 本课程打破西方经济学固有理论框架,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三个部分

《国际经济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国际经济学课程编号:020011 开设单位:金融系开课教研室:国际金融教研室先修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高等数学 容概要: “国际经济学”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国际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研究对象是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资源配置以及由此发生的跨越国界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由于国际经济具有显著的不同于国经济的特征,因此国际经济学通常被视为一门孕育于经济学但又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作为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国际经济学同样注重于分析资源配置,但其基本的分析单位是主权国家或者独立的行政区域,所以国际经济学有其特定的视野,分析特定的经济关系。总之,国际经济学必须涉及这样两个基本的问题:一是资源在世界围的配置问题;二是国际间商品和资源的流动问题。在具体容上,国际经济学最为关注的领域是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前者主要探讨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分析国际贸易形态的决定以及贸易利益的产生和这种利益在贸易参与国之间的分配;后者从货币运动的观点出发,研究国际经济交易的价值转移和平衡问题,探讨国际经济的调整及其相应的调整机制,并讨论如何构建一种合意的国际货币和金融制度。 从分析方法上看,作为经济学在开放条件下的扩展,国际经济分析实际上是运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方法来研究国际经济问题,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微观经济分析和宏观经济分析的综合,因此,经济分析的一般原则和技术同样是学好国际经济学的工具。 推荐使用教材: 《国际经济学教程》黄卫平刚中国人民大学201年

前言 (一)本门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国际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的主干课程,该课程是我校经济类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课。本教学大纲适用于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等专业。 本门课程教学容分为18章,主要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述国际贸易理论,包括第一至五章,系统介绍从古典到现代的主要的贸易理论;第二部分讨论国际贸易政策,包括第六、七、八章,重点分析关税和非关税贸易政策的含义及经济效应;第三部分包括第九、十章,所涉及的容是资本的国际流动;第四部分讲述国际货币金融理论和制度,主要由第十一至十五章构成,着重介绍有影响的汇率理论和国际收支理论;第五部分容包含第十六和十七章,讨论开放经济下的外部均衡和宏观经济政策。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国际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训练其较熟练地运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方法来研究国际经济问题。 (二)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 本门课程的先修课程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 由于本门课程侧重于理论分析,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重视思维的严谨性,通过一些理论推导方面的练习,使学生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工具(包括数学工具)有进一步的领会并能加以运用。教学容上要讲究系统性,使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对国际经济的各个领域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掌握有关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及国际生产要素流动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初步具备对国际经济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 课程教学容与要求 第一章比较优势理论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古典经济学家关于国际贸易的基本思想;掌握绝对优势原理和相对优势原理的含义和容;理解机会成本的概念并运用生产可能性曲线进行简单的图形分析。 第一节绝对优势原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