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电影如何走出去

中国电影如何走出去

中国电影如何走出去
中国电影如何走出去

《中国电影如何走出去》

随着中国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在经济全球市场中地位的提升,中国国民的物质生活质量日益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也在日益扩大,这既对中国电影提出了严峻的历史挑战——中国文化是否能够作为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一起,推动伟大民族复兴的实现;同时也为中国文化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国文化可借助国家经济实力的提高,为多元的世界文化提供丰富营养。简而言之,文化软势力对内是凝聚力,对外是影响力。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如何使中国电影走向世界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

长期以来,中国电影如同中国其他文化产品一样,由于在对外输出的时候,在观念上过度强调“对外宣传”,长期依赖“文化交流”资助,市场化程度比较低,一方面影响了交流效果,一方面也限制了传播范围,更难以积累资源,打造品牌,进入国际主流电影市场。中国电影长期停留在小范围、小群体“交流”或者电影圈“评奖”的精英传播阶段。而中国电影真正要走出去,就必须继续提高中国电影产品的国际市场适应能力,提高中国电影的市场化程度,形成市场品牌,才能继续扩大在国际主流中的传播范围,形成中国电影的“实力”。我国电影产业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我们没有将这些优势充分利用起来,通过分析,我们知道我国电影在“走出去”过程中还有许多的不足。针对这些不足,并借鉴美国好莱坞电影全球化成功的经验,中国电影应以更加积极、更加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

第一,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伴随着中国的崛起,对世界有着越来越强的吸引力,世界各地兴起“汉语热”、“孔子热”等。但中国文化真正的要通过电影传播出去,还必须继续提高中国电影产品的国际适应能力,在坚守自身文化特色、主流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同时提高中国电影的市场化程度,形成市场品牌,让自己的文化成为世界文化。一部好的影片要能够表达人类普遍关心的感情,让世界各地的人都看得懂,才能真正传播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中国电影仅仅强调民族性是不够的,还必须强调普遍性、共同性,开掘人类永恒的主题,进一步展示和挖掘丰富的人性,表现出使世界各民族观众都能产生强烈共鸣的价值观。中国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资源丰厚,但是,我们要的是将传统变成现代的一面镜子,一种参照,一种框架,让传统与今天对话。传播是一种交流。任何交流都不能简单地“以我为主”,而是相互妥协,因此,我们应该做更多的“对话”、“谈判”,甚至当我们对外传播能力不足的时候,还需要对国际市场做必要的妥协、让步,以退为进。所以,在具体对外介绍和推出文化时,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国别、不同民族、不同受众千差万别的欣赏心理、文化背景、接受形式,充分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宗教信仰与道德传统,贴近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需求和欣赏习惯。

第二,在选择电影主题上,应选择国际社会共同关心的主题,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提升影片观赏性,打造“国际性表现形式”与“中国特色创意”完美融合的、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影片。中国电影要想走向世界,要符合国际电影观众对电影的品位和需求,针对不同目标市场的文化消费特色,打造有针对性的电影产品。必须充分研究国际市场需求,指导电影企业生产出符合国际电影观众的品位和需求的作品。引导电影制作单位加强对国际市场、海外受众收视习惯的研究,努力在“中国元素、国际表达”中寻找契合点,在提升创作制作水准、突出人文底蕴、体现时代精神方面多下工夫,打造电影精品。重点拍摄影片,提高影片外文译制配音水平。

第三,在推动影片“走出去”的过程中,加大既有平台的推广力度。有针对性地提供片源,举办形式多样的中国电影展映活动,展示最新最好的国产影片,增加中国电影的海外曝光率,大力宣传中国正面形象,营造积极舆论氛围,潜移默化培育中国电影的国际观众,助力国产影片的商业出口。

第四,高端国际合作和电影制作的专业化是推进电影创作、电影制作的现代化,在叙事、技术、影像等各个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的电影接轨,适应产业化、国际化大背景下的电影市场的需要的必由之路。选择具有制作实力和海外渠道的国外电影企业,进一步加强中外合作拍片,选择具有制作实力和海外渠道的国外电影企业,既要充分利用国外电影企业的营销渠道,借船出海,追求一部电影“走出去”的短期效益,更要注重借鉴合作方的成功经验,完善国产影片的制作模式,最终实现中国电影自力更生走出国门的长期效益。

第五,政府要对电影产业实施扶持和保护政策,支持国内企业开展国际并购、投资外国影片,积累资本,获取经验,逐步提高整合全球电影资源的能力。国家可以购买一批优秀影片,采用商业广告投放模式,使

海外观众方便、快捷地接触到中国电影。通过资金补贴形式,把国产电影的语言翻译得更具专业性、多样性,更贴近外国观众的语言文化习惯。整合现有资源,设立统一的国际传播机构。

第六,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商业电影人才和具有国际票房号召力的电影明星,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艺术创作、技术制作、国际营销人才和热爱电影艺术、具有全球眼光、熟悉国际规则、善于开拓国际市场的复合型人才。

在中国电影仍然任重而道远的“走出去”征途之中,承载重任的除了成本巨大、制作复杂的商业大片之外,与普通人常态生活对应、制作精良多姿多样的中小成本电影其实也大有可为;

而且商业大片的类型,除了成熟的古装武侠类型,其实还有更多反映当代生活的类型样式可以尝试。只有这样,中国电影的“异域传播之旅” 才不会显得单一。

具体途径可以通过文艺片走进国际电影节:知名国际电影节具有聚焦全球媒体与广大影迷眼

球的效应,是中国电影与中国电影人在世界影坛亮相的重要窗口。我们要争取机会携作品积极参赛参展,扩大中国电影的影响。其次可以重点辐射亚洲地区:亚洲拥有全世界三分之二人口,亚洲影视市场早已成为世界媒体巨头的必争之地。日本、朝鲜、韩国、越南、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与中国文化有着天然的渊源,中国向这些国家输出影视作品不致遭遇过多的“文化折扣”。有学者对中国电影在海外的境遇做过比较,发现语言、文化、宗教、价值理念,乃至人种的历史和现实差异,是制约中国电影在欧美市场发挥持久影响力的重要因素。而亚洲国家,“特别是在文化、宗教、人种和语言文字上与中国存在一定历史关系的东亚和东南亚国家,是中国电影最重要的海外市场,也是泛华语电影最可能提升

影响力的区域”。

中国电影走出去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多变性。中国电影要有效地走出去,不仅要在战略层面树立全球化思维、制订长期战略以应对全球化挑战,同时也要在战术层面抓住每一个有利时机、确定正确的应对策略。总之,中国电影一方面应努力巩固国产电影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差异化的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不断开拓海外市场。

拿什么样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拿什么样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中国文化要不要走向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虽然没有走向世界,但并没有影响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怎么看待历史现象与现实的差异呢? 中国文化要不要走向世界?这怎么会成为一个问题呢? 乾隆皇帝晚年时,英国使者马噶尔尼来华要求通商,乾隆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把人家赶了回去。中国人相当自信,认为中国文化是最好的。一个基本的事实也是,中国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中没有走向世界,并没有影响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 研究中国文化的人都知道,中国文化确实具有一些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点: 第一,独立发展。能够影响它的外来文化基本局限于周边地区。 第二,延续性。地中海沿岸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经过外族屡次入侵,连土著居民都被替换,早期文化无法一脉相承。中国文化虽然不是最古老的,但它的延续性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主要原因是外族很难进入中国。 第三,自我满足。中国文化适应农耕社会,人们感到很满足。 第四,自信。古人自以为中国是天下之中,认为自己比什么都强,不屑于放眼世界。 第五,同化能力。在中国,军事上的征服者最终都成为文化上的被征服者。例如,女真族南下之后,把金太祖完颜阿骨打这个少数民族味道十足的名字改为完颜旻。例如,满人从马背上打下江山,而到了清朝后期满族人里擅长骑射的已经不多。不仅军事征服者如此,宗教也要经过中国化才能传播。例如,观音菩萨的形象由于承载了送子的祈望而由男变女。例如,飞天原本是裸体的,在克孜尔千佛洞里还能看到早期的裸体形象,东渐到了敦煌已经半裸,等到了中原大地就衣冠整齐的了。例如,基督教原本不允许崇拜形象,利玛窦在传教时改为允许中国信徒拜祖宗、拜孔子,基督教才得以在中国发展。 第六,开放而不传播。即允许外国人前来学习,但是中国不到外国传播文化。历史上中国人出使外国总是偶然的,张骞通西域,是政治任务;玄奘西行,是为了取经。 上述情况或理由,是不是能够说明中国文化没有走出去的必要了? 不是!我已经说了,上述情况适应的是一个传统的农耕社会、一个由于地理条件同世界相隔绝的社会,而不是今天的中国社会。今天的中国,已经是地球村的一员;今天的中国社会,已经是一个大踏步走向工业化、大踏步走向开放的社会。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将会越来越大。 结论就是: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 在我们热烈谈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时候,能不能先冷静一下,问一下自己:中国文化为什么要走出去? 从国学热,到讨论文化软实力、文化强国,有一种声音很大,就是要让中国文化去影响世界。什么叫影响世界?如果把它理解为是要改变人家,很多外国人是有宗教信仰的,你能通过传播中国文化让他们放弃自己的信仰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能用中国文化拯救世界吗?在我们看来,有些国家的人,有着不可理喻的观念,我们要改变他们的观念吗?他们好像也没有这样的要求。 这里有一个问题: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是能否因此就说它比其他文化更优秀呢?精神文明各有千秋,不能说中国文化比其他文化更优秀。物质文明一般是可以比较的。但物质文明不是单纯的物质,像饮食、服装文化都已经超出了饱暖的基本需求,其中有着许多精神文明的内涵。例如茶是物质文明,但喝茶的方式包含了精神文明的内容。物质文明往往与精神文明并存,精神文明不存在可比性,但存在真、善、美等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 不管一个国家如何强大,它的文化都不可能主宰世界。中国文化再博大精深,儒家学说再高明玄妙,中国发展再快速高效,也别指望能取代别人已有的信仰、文化、观念、模式。还是已故的费孝通先生的话讲得对,文化交流应该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

中国电影市场现状及问题分析

中国电影市场现状及问题分析摘要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有着蓬勃发展的态势,具体表现在高增长、衍生品以及营销等方面,但是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重视。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中国电影的市场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来进行一些思考。 关键词电影市场现状问题 从1905年拍摄的《定军山》算起,中国电影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最初,在尝试、探索时期,中国电影是从市场开始的,这也符合世界电影发展的普遍规律。但是由于现代中国的特殊国情,加上“礼乐”的、“文以载道”的传统,电影的政治、宣传和教育功能,时常被扩大和突出,而它首先应该有的娱乐功能却时常被降低,甚至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被全面否定。直到改革开放后期,电影体制改革深化,电影的产业性质得到确认,也逐渐移步于市场和主流意识领域,有序的中国电影市场态势才开始形成,中国电影也总体性的向常态社会回归。 电影市场是指从事影片版权交易活动以及提供电影放映活动的领域和场所。按照营销环节划分,分为电影发行市场和电影放映市场。 中国电影市场发展概况 20世纪80年代,电影在我国文化服务市场中一度占据着“龙头”地位。1981年全国电影观众人次达到275亿,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最高纪录,;1991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达到24亿元、发行收入达到11亿元,均创咋了中国电影市场史上的最高纪录。到了90年代,随着娱乐、电视、网络和旅游市场的崛起和繁荣,电影市场曾受到巨大冲击并且逐渐陷入萎缩的境地。近年来,在我国的电影业管理者、经营者的共同努力下,电影凭借着“大、光、声”的技术效果和艺术感染力获得了新的生机,改善城市影院设施环境也开始激活我国的电影市场。 近几年,中国电影市场蓬勃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1)我国电影制作机构不断增扩,电影制作权逐渐放开,近年来,电影产业实现了年均35%以上的高速增长。 (2)电影产量不断增加,票房收入总数不断增长

国产电影出口市场分析

国产电影出口市场分析 (一)近年来国产电影海外传播成绩突出 1.国产电影迅速复苏,赢来海外市场 以2001年中国加入国际贸易组织(WTO)为分阶点,2002年中国电影市场实施院线制,中国电影产业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新阶段。据统计,2003年国产电影海外销售及票房总收入为5.5亿元;2004年为11.5亿元,超过2003年50%;2005年16.5亿元;2006年达到19.1亿元,比2005年增长17%。根据数据显示,中国电影业在经历了世纪之交的惨淡经营后迅速复苏。这四年是中国电影发展进程中极为重要的四年,为国产电影在以后的发展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电影在这一时段开始进入了投入大资本、大导演、大牌明星的商业大片的时代,主要为了商业目的,瞄准国际市场制作和发行,取得了非常理想的票房成绩。例如我们所熟知的影片《英雄》曾连续两周蝉联北美票房排行榜冠军,在世界影坛上掀起了一阵华语电影的热潮。同时,《可可西里》等题材多样、面向市场的影片也使国产电影成为海外观众娱乐消费的热点和社会舆论的话题。中国电影的进步在西方主流文化圈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中国文化也越来越为海外所熟知。 2.国产电影快速发展,出口市场不断扩大 2007年,虽然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两位名导演张艺谋和陈凯歌都没有新作,没能为中国电影带来经济收益,但是中国电影的海外销售和票房收入仍然增长了6%,相对于2004年几乎翻了一番,累计达到20.2亿元人民币,其中,影院票房收入18.74亿元,后产品销售收入1.46亿元。这一年到35个国家共举办74次中国电影展,同比增长26次,共展出国产影片653部次,同比增长173部次,有27部影片在16个国际电影节展上获得46个奖项。影视海外销售和服务出口增长明显。2008年的版权销售和海外票房总收入达到25.28亿元,比前一年的20.2亿元增长了25%;有249部次国产电影参加了102个国际电影节,其中39部影片在24个电影节上获得了72个奖项。2009年国产电影海外收入总达27.59亿元,其中海外票房销售收入24.04亿元,影片后产品收入3.55亿元,收入总数比2008年增加2.33亿元,增幅为9.22%。上述数据表明,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工程的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其他国家的电影市场表现平平甚至市场下滑的情况下,中国电影产业依然走过高速发展的七个年头,中国电影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还在不断的继续扩大。(二)国产电影出口的新发展 1.近年国产电影的出口规模 面对日趋激烈的电影市场竞争,中国电影的出口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国产电影不断发展壮大。2007年,中国电影的出口保持着高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共计31个制片单位的78部影片(其中合拍47部),成功销往了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中国香港等47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电影频道节目中心通过重新编排“海外版”节目,海外落地电影频道拥有固定频道拥有固定用户数超过12万户。2008年,中国以各种形式在海外27个国家和地区共举办58次中国影展,展出474部次影片;同时,共有45部影片销往61个国家和地区;电影频道在大陆以外已拥有了7.4万多美国用户,1.5万多法国用户,5万多香港用户以及1.34万个台湾、澳门用户。2009年,我国内地共有22家制片单位的45部影片(其中合拍34)成功销往海外68个国家和地区,总成交量达185部次。与2008年相比,2009年国产影片海外市场扩大至68个国家及地区,新增7个,增幅为11.48%;从海外销售区域看,2009年国产电影的市场仍旧集中在北美、欧洲、亚太三个传统地区。根据上述信息我们可以得出:近年来,国产电影“走出去”的步伐在不断加快,出口规模在逐步的扩大,无论是从影片制作数量或是质量上,国产电影都不断在进步。 2.国产电影海外发展新方向 中国电影产业出口范围、规模连续多年的快速扩大,充分显示了国产电影所拥有的发展

“中国科幻电影更好地走向世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及答案

材料一: 科幻文学通常是建立在一定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借助幻想的外衣,表达作者对未来人类社会的一种认知和思考。一直以来,科幻文学在我国并不受重视,发展也十分缓慢。 科幻写作费时费力,投入巨大,对作者的知识结构要求极高,也因此使得许多人望而却步。而读者的分布不均且数量不多,也导致出版机构不敢或不愿涉足这一领域。1979年《科幻世界》杂志在成都创刊,成为当时中国唯一的科幻杂志。1998年创办于天津的科幻杂志《科幻时空》定位于“大科幻”,先后发表了当时国内一线的科幻小说作者星河、叶永烈、韩松等人的作品,还翻译引进了日本科幻小说家星新一的作品。不过,好景不长,虽然新杂志定价并不太高,但出版发行两辑后,由于发行渠道的不畅,编辑出版投入巨大等原因而遗憾停刊。科幻文学发表阵地的严重匮乏,也成为中国科幻文学发展的一大痛点。 不过近年来,我国科幻文学的创作与出版赶上前所未有的机遇。2015年,刘慈欣凭借科幻长篇小说《三体》获得了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三体》三部曲被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2018年11月9日,刘慈欣又获得克拉克基金会颁发的2018年想象力服务社会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人。 据去年11月召开的“2018中国科幻大会”公布的数字,2017年全国新出版和重版的科幻图书共232种,其中新书占比约23.6%。根据刘慈欣创作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于2018年底的贺岁档上映,成为现象级科幻电影,票房有望达到47亿人民币,并且围绕这部电影形成诸多热点话题。而随着更多的科幻小说被改变为电影、网络剧、网络电影,更多的科幻发表平台的问世,可以预料,2019年将是中国科幻的发展“大年”,科幻文学将迎来黄金时代。(取材于赵强等文章) 材料二: 《流浪地球》体现了好莱坞电影所代表的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许多差别。《流浪地球》将中华文化元素和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注入电影,既让观众体验到浓浓的人情味,也让中国文化元素有了新表达。 在好莱坞电影中,当地球不再适合人类生存时,情节设定可能是英雄人物登上太空飞船远离地球去寻找新的避难所。但是《流浪地球》却反其套路,人类带上地球一起去“流浪”。中国人深爱着脚下的这片土地,不论距离多远,遭遇怎样的挑战,都愿朝着家的方向努力前行。正是这份“乡土情怀”,让人们有了“带着地球一起流浪”的念头,奠定了整个电影故事的发展基石。 《流浪地球》中有句著名的台词“希望是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是的,只有敢于“与天抗争”,才有生的希望。“与天抗争”的豪情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与面对末世求生的电影主题不谋而合。即便2500年、100代人的“流浪之旅”未必定能成功,人类依然选择离开太阳系;即便科学家已经测算没有可能,人类依然用空间站的燃料以死相搏。中国人始终坚信“人定胜天”,甘于奉献、不惧牺牲,用坚持和努力点燃希望,走向美好。甚至《流浪地球》电影的拍摄过程,也是郭帆、吴京等电影人不退缩、不放弃的结果。 与西方科幻片不同,《流浪地球》并没有采用超级英雄拯救地球的惯用叙事套路,而是以40余万人、5 000台发动机、7万个火石,以及剧情最后各国救援队调转车头,驶向背离家园的方向等宏大场景,讲述了全人类集中力量成功拯救自我的故事,成为了科幻片中的“一股清流”。而这就是中国人对未来世界的清晰理解,对“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理念的深刻阐述。现实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立足于此。 《流浪地球》的走红,对于本土科幻作品的未来发展更具意义。在以刘慈欣为代表的科幻作家的成功实践基础上,中国科幻电影创作有可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为世界科幻文艺创作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故事。(取材于《〈流浪地球〉:中国文化元素的新表达》,有删改)材料三: 科幻电影有“硬”和“软”之分,区分“硬科幻”与“软科幻”的标准在于科技含量的多少。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的高级工程师饶骏认为,“硬科幻”应该是以某一科学原理和技术为主题(或故事背景),主要的情节推进、场景表现、道具细节等等要比较严格地遵循物理法则,符合工程技术的应用情况和发展趋势,特别是各项技术之间的平衡配套展示,这一点是绝大部分科幻电影最易产生bug(漏洞或缺陷)的地方,达到了以上要求和条件的科幻电影,才称得上“硬科幻”。“软科幻”并不是非常注重技术和科学原理,甚至与

美国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影响.doc

美国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电影是现代艺术的重要载体,是一种综合艺术。说到电影的起源,如果你问一位美国人,他会告诉你是爱迪生;如果你问法国人他则会告诉你是卢米埃尔兄弟。其实两个答案都没有错,但世界上较为公认的则是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 美国的电影可追述到1893年爱迪生发明电影视镜并创建“囚车”摄影场,这个可以看作美国电影的开始,随后美国电影开始了飞速的发展。19世界末到二十世纪初,美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和中下层居民的急剧增多,电影成为适应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种大众娱乐,当1905年镍币影院的出现和迅速普及,美国电影迎来了黄金时代。随后当黄金时代的结束美国电影转入了微型影院、艺术影院、汽车影院。同时独立制片及实验电影有了发展。在美国好莱坞类型电影的黄金时代,喜剧片、歌舞片、西部片、爱情片、强盗片等,每一种类型电影占据一块电影市场,吸引一批观众,异彩纷呈的好莱坞电影世界征服了全世界的电影观众 中国电影相比则逊于美国电影的发展。自电影由欧洲传入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中国放映的电影大部分是外国片。1905年中国最早的电影《定军山》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民族电影的开始,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中国的民族电影是在引进的西方的电影技术、意识形态、艺术手段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壮大的。而这其中美国电影无论从思想还是电影拍摄技术及内容都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1949年中国电影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一项之前,美国好莱坞电影完全占据着中国电影市场。上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受好莱坞浪漫爱情片影响,出现了一系列才子佳人的电影,虽然数目众多,但其类型和内容完全照搬好莱坞电影,没有形成自己的类型模式。建国后,电影成为宣传党的政策的工具,这一时期虽然出现了一些让人耳熟能详的战争片、反特片等影片,但仍不是纯粹中国类型的电影。 西部片是好莱坞最成功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影片,这给中国影片极大影

关于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研究综述

关于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研究综述 马沄 引言:电影是传媒的一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产业迅速发展,从2003年开始真正走上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发展道路,电影产业效益逐年大幅提高,电影市场空前活跃,国产影片放映份额和市场份额继续扩大,国产电影参加国际影展的数量和获奖数都逐年增多,也因此电影逐渐成为日常生活和大众文化的中心话题。与此同时中国电影产业与西方国家电影产业的比较不可避免,这就可以看出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那么中国电影应该怎样发展去避免这些导致产业发展瓶颈的问题呢,中国电影产业未来发展的研究不可避免。 一、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特点 我国电影业的发展所走过的是一条曲折的道路。从历史来看,我国电影业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体制内的市场化探索、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市场化改革、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业化发展。这四个阶段中只有后两个阶段可以以电影产业命名,这之前只有电影事业,而无产业。从空间来看,城市和农村,东部和西部发展不平衡,城市和东部的市场化改革较为成功,产业发展成果显著,而农村和西部则比较落后。电影产业的地域空间上的这种发展不平衡,源自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我国电影产业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地方。二、关于当前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优势 纵观近几年国内电影产业发展状况,中国电影呈现出飞跃式发展的良好态势,无论从影片生产、电影票房、电影投融资还是院线影院建设等都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不少嗅觉灵敏的资本相继进入,同时电影的媒体价值也愈发凸显,这一切都表明电影的黄金时期已经到来。

1、政策环境—电影产业成为国家战略,国务院在继2009年7月发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之后,2010年1月再次具体针对电影行业发布《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在宏观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要求大力推动我国电影产业跨越式发展,实现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历史性转变,第一次明确把电影产业提高到了战略产业的高度。 2、国产电影产量和电影票房持续增长。从2002年开始,中国电影产业产量便以连续超过20%的增幅高速增长。这也表明了中国电影的日益繁荣,为电影多样性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电影票房也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2010年成功迈过100亿元的票房大关,这也说明电影产业正在飞速发展之中。 3、院线发展与影院建设。2011年中国影院建设再创新高,新建影院803家,新增荧幕3030块,平均每天增长8.3块。截止年终统计,全国城市影院数量突破2800家,荧幕总数达到9200块,90%影院已具备数字放映条件。 4、电影营销,中国电影营销方式日趋多样化推动产业发展。随着中国电影近年来飞速发展,电影营销告别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单一的“海报+售票窗口”时代,首映礼、明星见面会、新片推介会、网络推广等营销活动成为电影内容之外,吸引观众走进影院的另一些关键因素。例如“粉丝营销”,由杨幂主演的《孤岛惊魂》通过成功的粉丝营销以500万元的成本创造了近9000万元的票房。自此,“粉丝营销”这一在中国逐渐成熟的营销模式,也获得了更多人的关注。 5、影片发行,格局主要分为两大阵营,以中影、华夏、上海东方为主的国有公司,以及以博纳、华谊兄弟、北京新画面和光线影业为代表的民营公司。国有企业以进口片的垄断发行权、强大的电影发行能力以及广泛的院线资源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民营企业则增加了电影发行的多样性,推动了国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语文阅读答案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语文阅读答案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葛剑雄 要考虑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首先必须明确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长期以来,国人认为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丰富灿烂、博大精深,固然都是事实,但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评价,或者是就东亚汉语文化圈而言。如果放在世界范围内,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整体上说只能是各有千秋。 在生产力和交通运输能力都还很落后的古代.世界上各大文化区之间缺少必要的人员和生活必需物资的交流,基本上都是独立发展的。由于不存在交流和比较,也谈不上哪种先进,哪种落后。从不同文化的群体开始相互接触以来,文化的传播一直有两种方式——自愿的和强制的。一般来说,对物质文化的接受大多是自愿的,而对精神文化的接受则两者兼而有之。强势文化往往会依靠武力、权力、财力、人力强制推广自己或抵制其他,今天世界上的制度、宗教、语言、文字以至生活方式的分布,大多是这样的结果。 在古代中国内部,同样如此。一方面,自认为居于“天下之中”的华夏诸族对自己文化的优越性深信不疑,因而绝不会向“非我族类”、尚未开化的“蛮夷”推广,仅给那些“仰慕华风”又具备学习条件的人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蛮夷”归化以后,就必须接受中国的主流文化。如清朝改土归流后,新设置的府、州、县内就必须办学校,兴科举,尊孔孟,以儒家学说教化百姓。如民间信仰和宗教一旦对主流文化构成威胁,也会被坚决取缔。 时至今日,物质文化的传播已经不存在障碍。但在大多数人已经具有宗教信仰或其他信仰,自由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条件下.精神文化的传播只能以自愿接受为前提。中国文化再博大精深,儒家学说再高明玄妙,中国模式再快速高效,也别指望能取代别人已有的信仰、文化、观念、模式。因此,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主要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由于主观或客观的种种原因,中国与世界各国一直缺少人员和文化的交流。中国文化主动走出去,能让各国人民近距离或直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有利于改变以往形成的片面和偏见。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批中国人走向世界,他们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如果他们普遍具备了优良的素质和文明的举止,中国文化的地位就能随之提升。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另一个目的,是要学习世界文化。我们不能坐等各种文化主动传入中国,而且通过走出去后的比较借鉴,不同文化优劣立显,取长补短顺理成章。中国既然以代表世界最先进的文化自许,了解和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是必不可少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要途径.是向世界提供尽可能多的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这也是传播文化的有效途径。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文化商品大多还是来样加工、贴牌生产,外销商品中的文化含量还很低,文化服务近于空白.发展的余地非常广阔。 费孝通先生曾提出不同文化的相处之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关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正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期待。 (节选自《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有删改) 6.关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中国电影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中国电影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摘要:随着国内娱乐产业的发展,中国电影文化产业正在不断改进与提高。电影正逐渐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家家户户把看电影当成一种放松的最佳途径。我国电影产业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数量的激增以及技术的迅猛发展让中国电影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本文针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现时状况以及未来发展的预计做了一定的分析,并对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提出一定的建议。 一、中国电影的发展简史 从1905年中国出现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到如今的2015年,中国电影的百年历程虽然颇为艰辛,但却是极有价值的。第一代电影人的出现,使他们成为了中国电影的拓荒者。黑白默片虽然在表演上依旧留有舞台剧的表演痕迹,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电影镜头的景别变化不大,在内容上难免浅陋芜杂,艺术上也较幼稚,具有实验性特征,但其拓荒作用功不可没。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由萌芽阶段逐渐过渡到了起步阶段,迎来了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第二代电影人”的突出贡献是完成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转变。在艺术上,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长。建国后走上影坛的导演艺术家,人称中国电影导演的“第三代”。他们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深入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使中国电影进入了“春华秋实两辉煌”的时代。而紧接着,在夹缝中生存的第四代电影人,虽然总是笼罩着淡淡的哀愁和沉沉的相思,但他们的作品在这一时期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改革开放之后,第五代电影人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而现在,第六代电影人横空出世,他们带着年轻新潮的思想,力图在电影界闯出一片天。 中国电影这是在这六代电影人的步步努力推动下,才逐渐走向了今日的蓬勃发展。 二、中国电影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出现典型的“大片救市”特征,电影票房收入多集中于少数的几部影片,特别是大片。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市场一直比较萧条,直到2002年张艺谋所拍大片《英雄》上市,当年《英雄》票房收入达到了2.5亿元,这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让很多人看到中国人拍大片也能赚钱,于是很多人开始投资拍大片。到了2004年,中国电影产业出现了由大片推动的繁荣的发展态势。我认为中国电影大片主要呈现5大特征:题材封闭化(故事情节多与现实生活脱节,经常是自说自话)、故事幼稚化(有些故事情节已经幼稚到侮辱观众智商的地步,特别是一些历史剧,漏洞百出,台词“穿越”)、视觉平面化(很多大片片面追求视觉效果,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无法提供给观众任何精神营养)、审美低俗化(主题低俗化,充满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等很多负面的内容;场景也低俗化,很多影片为了追求震撼效果,一再突破观众的审美底线,充斥着暴力、色情的画面)、营销过度化(很多大片炒作过度)。在这里,我要特别谈谈炒作过度的话题。有人曾经说:“如果一个国家的精神文化产品比如电影,像股票一样一味通过炒作就能得到升值的话,便是一个国家电影文化悲哀的开始。”我们现在应该对过度炒作引起足够重视,毕竟电影不是物质产品,它是精神文化产品,如果电影的票房收入与其本身质量没有多大联系的话,这个市场就真的乱套了。我们现在电影市场不健康的表现之一就是很多电影都是“一锤子买卖”,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人先“骗”进电影院再说,而鲜有电影能拍得了续集,所以说,我国目前电影产业还没有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其次,文艺片不能获得国内观众的青睐。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消息,某某影片获得了某某国际上的大奖,但是在国内上映后票房却不容乐观。观众看完后都反映看不懂,不明白在说什么,转而又投向那些所谓的高成本大制作的电影。对我而言,看电影的目的不仅在于放松

关于中国“新主流”电影走出去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1459195.html, 关于中国“新主流”电影走出去的思考 作者:黄烁冰 来源:《文存阅刊》2020年第13期 摘要:具有中国特色的“新主流”电影近年正成为华语电影市场的新生力量而大獲成功。作为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与商业双重属性的电影类型,“新主流”电影的出现正在成为中国的独特靓丽的文化名片。本文将从“新主流”电影走出去的优劣分别尝试分析,结合案例《流浪地球》的成功经验,为真正“走出去”开辟新途径。 关键词:新主流电影;文化走出去;中国故事;电影产业 电影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强调文化走出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背景之下,发展和壮大国内电影产业并积极向海外输出更多优质华语电影,是未来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要手段。自2011年中国类型片诞生起,我国逐渐将关注点放在内生电影的发展,中国电影市场取得突飞猛进的成绩。但与此同时,作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中国在海外电影市场的成绩却强差人意。当我们把目光转向国内头部话语大片,试图为电影出口寻找新思路时,“新主流”电影高调问世。这类代表着国内电影制作手段顶尖水平,以大体量和大情怀著称的全新题材能否在好莱坞电影席卷全球之时顺利杀出重围?这需要我们不断思考,积累经验。 一、带着“镣铐”优雅起舞——“新主流”电影的成功 北京大学陈旭光教授曾这样解释“新主流大片”的含义:首先,“新主流”电影是主旋律题材,充满正能量;第二,贴近大众文化性,故事性、戏剧冲突性强。它诞生于主旋律电影、商业电影、艺术电影的三分格局正在发生变化的背景之下,是主流价值观和主流市场融合的成功尝试。主旋律电影开始商业化、故事讲述追求艺术审美价值、商业电影带有艺术性并体现主流价值观。从早期《唐山大地震》,到《无问西东》、《战狼2》、《流浪地球》,中国电影正在突破明星阵容、高成本大制作,而实质内容乏善可陈的“献礼式”电影,真正迎合了大众市场,使“红专”的主旋律演变成文化主流。 纵观2018年中国内地票房排行榜,排名前五的电影分别是《红海行动》(36.22亿)、《唐人街探案2》(33.71亿)、《我不是药神》(30.75亿)、《西虹市首富》(25.27亿)和《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23.7亿)(数据引自“电影票房数据库”官网)。 从类型分析,刨除《西虹市首富》《唐探2》这类常年霸榜中国票房市场的喜剧大片,拔得头筹的军事题材电影《红海行动》和极具话题性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我不是药神》正迎合了“新主流”特点,令人耳目一新。无论是残酷的社会现实还是强国强军的中国梦,新主流电影正在引发中国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

中国电影如何走出去

《中国电影如何走出去》 随着中国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在经济全球市场中地位的提升,中国国民的物质生活质量日益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也在日益扩大,这既对中国电影提出了严峻的历史挑战——中国文化是否能够作为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一起,推动伟大民族复兴的实现;同时也为中国文化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国文化可借助国家经济实力的提高,为多元的世界文化提供丰富营养。简而言之,文化软势力对内是凝聚力,对外是影响力。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如何使中国电影走向世界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 长期以来,中国电影如同中国其他文化产品一样,由于在对外输出的时候,在观念上过度强调“对外宣传”,长期依赖“文化交流”资助,市场化程度比较低,一方面影响了交流效果,一方面也限制了传播范围,更难以积累资源,打造品牌,进入国际主流电影市场。中国电影长期停留在小范围、小群体“交流”或者电影圈“评奖”的精英传播阶段。而中国电影真正要走出去,就必须继续提高中国电影产品的国际市场适应能力,提高中国电影的市场化程度,形成市场品牌,才能继续扩大在国际主流中的传播范围,形成中国电影的“实力”。我国电影产业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我们没有将这些优势充分利用起来,通过分析,我们知道我国电影在“走出去”过程中还有许多的不足。针对这些不足,并借鉴美国好莱坞电影全球化成功的经验,中国电影应以更加积极、更加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 第一,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伴随着中国的崛起,对世界有着越来越强的吸引力,世界各地兴起“汉语热”、“孔子热”等。但中国文化真正的要通过电影传播出去,还必须继续提高中国电影产品的国际适应能力,在坚守自身文化特色、主流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同时提高中国电影的市场化程度,形成市场品牌,让自己的文化成为世界文化。一部好的影片要能够表达人类普遍关心的感情,让世界各地的人都看得懂,才能真正传播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中国电影仅仅强调民族性是不够的,还必须强调普遍性、共同性,开掘人类永恒的主题,进一步展示和挖掘丰富的人性,表现出使世界各民族观众都能产生强烈共鸣的价值观。中国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资源丰厚,但是,我们要的是将传统变成现代的一面镜子,一种参照,一种框架,让传统与今天对话。传播是一种交流。任何交流都不能简单地“以我为主”,而是相互妥协,因此,我们应该做更多的“对话”、“谈判”,甚至当我们对外传播能力不足的时候,还需要对国际市场做必要的妥协、让步,以退为进。所以,在具体对外介绍和推出文化时,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国别、不同民族、不同受众千差万别的欣赏心理、文化背景、接受形式,充分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宗教信仰与道德传统,贴近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需求和欣赏习惯。 第二,在选择电影主题上,应选择国际社会共同关心的主题,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提升影片观赏性,打造“国际性表现形式”与“中国特色创意”完美融合的、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影片。中国电影要想走向世界,要符合国际电影观众对电影的品位和需求,针对不同目标市场的文化消费特色,打造有针对性的电影产品。必须充分研究国际市场需求,指导电影企业生产出符合国际电影观众的品位和需求的作品。引导电影制作单位加强对国际市场、海外受众收视习惯的研究,努力在“中国元素、国际表达”中寻找契合点,在提升创作制作水准、突出人文底蕴、体现时代精神方面多下工夫,打造电影精品。重点拍摄影片,提高影片外文译制配音水平。 第三,在推动影片“走出去”的过程中,加大既有平台的推广力度。有针对性地提供片源,举办形式多样的中国电影展映活动,展示最新最好的国产影片,增加中国电影的海外曝光率,大力宣传中国正面形象,营造积极舆论氛围,潜移默化培育中国电影的国际观众,助力国产影片的商业出口。 第四,高端国际合作和电影制作的专业化是推进电影创作、电影制作的现代化,在叙事、技术、影像等各个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的电影接轨,适应产业化、国际化大背景下的电影市场的需要的必由之路。选择具有制作实力和海外渠道的国外电影企业,进一步加强中外合作拍片,选择具有制作实力和海外渠道的国外电影企业,既要充分利用国外电影企业的营销渠道,借船出海,追求一部电影“走出去”的短期效益,更要注重借鉴合作方的成功经验,完善国产影片的制作模式,最终实现中国电影自力更生走出国门的长期效益。 第五,政府要对电影产业实施扶持和保护政策,支持国内企业开展国际并购、投资外国影片,积累资本,获取经验,逐步提高整合全球电影资源的能力。国家可以购买一批优秀影片,采用商业广告投放模式,使

好莱坞电影和中国电影中的跨文化现象(一)

好莱坞电影和中国电影中的跨文化现象(一) 自从全球化趋势加剧以后,传媒产业就在日益发达当中,电影产业正在取代传统的文学形式,如小说,成为西方想象东方的载体。很多学者都把学术兴趣转移到电影或者是电影的相关领域当中,并且已经取得了一些学术方面的成果。 一、理论反思 随着高科技媒体的快速发展,电影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DVD播放器的各种检索功能为老电影提供了一种新型的观看形式,也对传统的影响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电影是依赖于胶片来制作幻觉,但是画格本身却是精致的,这种错觉的呈现是传统电影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电影能够做到挽留演员的生命表象,胶片可以使得静止的瞬间复活。白话现代主义是从经济、技术上大众文化的对应产物,白话是一种社会性的话语形式,是个人的表达形式,在公共场所能够被他人认同,它与方言不同,可以在很大范围内得到应用和流通。白话现代主义可以分析在语言上有很多差异的电影,不同的电影和不同的现代经验可以补充现代主义白话理论,使白话主义更加系统化、精细化。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电影涉及了很多现代性的问题,如失业、贫困、犯罪、危机以及性别等。这些经验在当时的文化当中都有呈现。 二、好莱坞电影的跨文化现象 好莱坞电影当中借鉴中国元素的创造很早就已经存在了。在20世纪初,好莱坞电影就开始刻画华人的形象了,不过很多都是作为陪衬的。中

国形象的典型特征就是唐人街上的长辫子男人、长指甲女人等。好莱坞拍摄了第一步完全以中国为题材的电影《大地》,这部电影当中的故事发生的时间跨度有40年之久,主要展现了一对中国农村夫妻的悲惨命运和他们对中国国土的眷恋之情。这部电影的音乐都是采用的中国音乐,它修正了早期电影当中中国人的形象。在70年代,李小龙带着自己的武术进军好莱坞,引起美国观众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这是中美电影文化进行交流的一次小成就。 在70年代以后,由于互联网对电影的冲击,好莱坞电影在美国国内市场逐渐萎缩,每年只有十分之一的电影可以赢利。在1952年,美国电影从国外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42%,在70年代这一比例升到55%,自从90年代开始,美国电影在欧盟电影市场当中有70%的份额。 由于全球化,好莱坞电影在主体以及拍摄方法等方面产生了变化。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导演于1988年导演的电影《末代皇帝》是一部偏西方视角但是制作很精良的传记电影,这部电影获得了第60届奥斯卡的九个奖项。华裔导演王颖于1993年拍摄了电影《喜福会》,这部电影是根据小说家谭恩美的畅销小说改编而成的,这是当时好莱坞主流的电影之一。很多以中国为题材的电影都有争议,但是这些电影的票房方面都很成功,很有开发的潜力。这吸引了很多导演都以中国为题材来拍摄电影,更多地加入中国元素来吸引大众的眼球。随后的很多电影当中都加入了很多中国元素,如《花木兰》《非常人贩》《面纱》《上海正午》《骇客帝国》《上海骑士》《生死格斗》等。在2008年,好莱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遭遇的现代困境 在中国古代,“文化”具有文治教化、礼乐典章的含义,中国传统文化也一直强调以伦理道德教导世人。到了近现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中,“救亡图存”的危机感使对中华文明的守护更多地体现在对家国的捍卫上,文化的发展也因社会的动荡一度停滞不前。新中国成立后,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大好平台,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中国文化承前启后地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相较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的古国文明,现代中国文化的渗透力以及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就显得比较薄弱和有限了。除了文化的发展与推广有着自身独特的规律,不可一蹴而就外,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西方国家对于中国文化的片面认知与刻板印象。历史教科书的内容选取,不但反映了编纂国对于异国历史与文化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该国人民的历史视野与文化胸襟。西方国家业已成为全球文化传播领域的主导者,其传媒“霸权”地位导致一旦他们对于中国文化进行非公正、不客观的宣传,就会使受众形成带有偏见的认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与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与推广。就拿法国来说。很多法国人对于中国的了解非常有限,“神秘”是他们谈起这个文明古国时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语。而谈到中国历史,不少人对于儒家思想与汉唐文化印象模糊,但提起毛泽东、邓小平以及“文化大革命”却都能说上几句。究其原因,大多数法国人对于中国的认识仅仅源自学生时代的教科书,而法国初高中所使用的历史教科书中,涉及中国的内容非常的少。用该国一位教师的话说就是,在初中部分的历史教科书中,中国完全成为一个“被遗忘的国度”。在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尽管单独有一章用来介绍中国,但其所论内容十分有限,介绍与评点非常片面,尤其是对我国“民主”与“人权”状况的横加批评,更是导致法国民众至今对中国存在偏见与歧视的重

中国电影现状与未来发展的思考

世界电影史 摘要: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攀升。人们的文化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电影作为当代文化的载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有了新的发展,每年一度的金鸡奖、华表奖、百花奖、金鹿奖等评选出的多部优秀影片,使我们感受到了中国电影的非凡进步。这不仅仅延续了原来的经验和传统,同时也有当代人的开拓,创新。本文通过对中国电影现状的阐述,分析现今中国电影的优势和危机,然后据此引出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一.中国电影的现状简介 (一) 现今中国电影的危机 1.电影题材缺乏创意,喜欢翻拍 近年来,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都掀起了一场翻拍狂潮。这其中就形成出了“翻拍成败两重天”的局面。比如成功翻拍的《画皮》,其取材于《聊斋志异》、,多次被搬上大屏幕,有分悦版的、温情恐怖版的,但是赵薇,陈坤等大牌明星主演的《画皮》仍大获成功。当然还有由《刺马》翻拍的《投名状》等。失败片中的《唐伯虎点秋香2》,被称为“搞笑不足,雷人有余”,还有翻拍《偷听女人心》的《我知女人心》,不仅照单全收原版的缺陷,而且在本土化过程中又添硬伤。新片不断,翻拍不止,翻拍片到底能否超越老片,这仍然有待考证,但是这种做法无疑展现出了国内电影人缺乏必要的创意。 2.中国电影畸形的商业化 人们说中国电影的现状是商业片庸俗化,艺术片低调话。现今中国电影产业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导演都开始拍摄商业大片,植入的广告日益泛滥,这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反感。比如冯小刚的影片植入广告就很多,《非诚勿扰2》更是如此,有观众开玩笑说:“不是看电影顺带看广告,而是看广告顺带看电影。”还有的人在看电影的时候专门是数广告的。甚至《唐山大地震》的植入广告都达到1个亿,很多观众指责此举严重降低了该片的诚意度。实际上和好莱坞的广告产业相比,中国电影的植入广告无论是数量还是市场份额,都是小巫见大巫。但即使这种“小巫”,观众认为中国电影过度商业化,拼命追求经济效益,置观众于不顾的感受,从而产生逆反心理。但实际上这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恰好说明,中国电影看上去很商业化,其实离真正成熟的商业化还差得很远。 3. 对现实题材存在胆怯心理

中国电影的国际化传播困境与策略

中国电影的国际化传播困境与策略 摘要:蓬勃发展的中国电影,虽然在国内市场呈良好态势,却在国际化传播中遭遇了瓶颈,包括电影文本与国家化观众的差距、国际营销经验匮乏与产业链缺失等。中国电影要走出国门,获取文化输出和话语主动权,需要在类型创新、质量与品位提升及国际化营销策略上寻找出路。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电影国际化困境策略 中国拥有十三亿人口的电影市场,中国电影在国内并不缺乏电影票房,而困扰中国电影人的大问题是:中国电影并不为国际所接受。电影输出是一种文化输出,对于中国电影来说,如何面对好莱坞,不仅是一种电影业的生存问题,同时也是文化主权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中,中国电影维护文化主权的权力时必然面对超级大国“不分地区的权力”的挑战。对于中国来说,电影不能作为产品被推销到全世界,不仅是商业利益的损失,同时也是政治利益的损失。因为电影不仅是普通的商品,同时也是政治、经济、文化的隐性广告。 中外电影差距依然很大,这不仅仅是因为国外电影拥有一流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更多的可能是一种文化提炼上的差距。电影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部分,也是国际传播的载体,中国电影走出去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过程。随着媒介工业的发展,电影的全球发行成为趋势,国外电影在中国市场占据了重要位置,中国电影面临着艰巨形势:既要保证国内发行量,承担起保护中国文化的作用,同时又要求“走出去”,宣传中国文化。在一个传播发达的时代里,西方国家依赖其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对全球的文化资源占据霸权地位。扩大海外发行,实现国际国内市场的双赢,是目前国产电影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壁垒 (一)电影文本与国际化观众 中国电影的国际化传播首先受困于电影题材。中外观众感兴趣的题材各不相同,早期代表中国电影占领国外市场的武打片已经遭受瓶颈,但新题材并未跟上。鉴于中外观众意识形态上价值观、生活氛围等等的不同,能够引起共鸣的题材不同,因而在实际的创作中,往往会顾此失彼。同时,贴近中外观众现实感受和日常经验的电影才能成功地走出去。 同时,中外观众惯常接受的形式上的不同,即讲故事的方式不同,也有很大的影响。中国电影“走出去”要求即使是中国题材也要注入世界元素,就像好莱坞电影虽然经常借鉴中国题材,但仍然使用经典的好莱坞包装,语言、叙事策略、音乐等外在包装都沿用好莱坞模式。中外电影叙事策略的不同导致对外国观众吸引力的低下。在好莱坞模式下,外国观众品味的趋同导致中国电影的新形式难以得到认同。 中国电影的质量问题也是国际化传播的另一瓶颈。比如迎合观众的口味,电影创作呈现出娱乐化和世俗化倾向。比起国外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电影,中国电影多小成本制作,缺乏占据市场的大片。2009年投资规模最大的影片当属《赤壁》,投资高达7500万美元,制作机构达21个;科幻大片《机器侠》投资规模也超过1000万美元,但索尼哥伦比亚出品的灾难片《2012》,仅特效制作费用就达2亿美元,这不仅是内地制片公司所望尘莫及的,也不是一般的好莱坞制作公司能够望其项背的。相比之下,中国电影的成本较低,小成本电影多,往往“叫座不叫好”,规模难以与外国大片抗衡。 “文化折扣”是阻碍兼顾海内外市场的深层原因。为了实现“走出去”,中国电影不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