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庆土地资源与利用

重庆土地资源与利用

重庆土地资源与利用
重庆土地资源与利用

重庆土地资源与利用

重庆土地资源与利用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物质基础。它是人类从事一切社会实践的基地,也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和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是土地的自然属性和土地在人为活动的影响下产生的各种变化的总和。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各部门建设步伐的加快,各类用地矛盾日益突出。为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耕地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坚持土地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加强土地整理、复垦,适度开发土地后备资源,保障社会经济可继续发展。

第一节土地利用类型评价与土地利用分区

一、土地利用类型构成与评价

重庆境内复杂的地理环境,构成了区域内土地利用类型的多样性,土地资源较为丰富。1999年全市各类土地利用现状见表10-1。

表10-1所示,重庆市土地利用类型共有8个: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等。其中林地和耕地合计占全市土地面积的大部分。

表10—1 重庆市土地利用现状构成

土地利用类型面积.万hm2 面积.万亩占土地面积%

总计 823.39 12350.9 100

农用地

耕地

园地

林地

牧草地

水域 616.34

255.64

16.26

300.76

20.59

23.07 9245.1

3834.6

243.97

4511.7

308.83

346.7 74.85

31.05

1.98

36.53

2.5

2.79

建设用地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交通用地

水利设施用地 52.86

43.00

7.67

2.20 792.98

644.94

115.02

33.02 6.42

5.22

0.93

0.27

未利用地

其中难用地占76% 154.19

2312.89 18.73

(一)耕地

重庆市现有耕地总面积255.65万hm2。二级土地类型分为旱地、灌溉水田、望天田、菜地和水浇地,其结构见表10--2。由于本市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坡耕地多,水利设施不足,故全市旱地多、水田少,田土比为1:1.18。

表10—2 重庆市耕地类型结构

类型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浇地旱地菜地合计

面积?hm2 756221.76 392249.89 102.54 1394696.81 13119.82 2556470.84

百分比% 29.58 15.34 0.004 54.65 0.52 100

境内地貌组合和农业水利化程度差异,使不同地区田土比有明显差异。原重庆地区地形以丘陵为主,农业发达,水利化程度较高,田的面积占耕地面积的55.5%,又以灌溉水田为主体(占田土的45.03%)。原万县、涪陵、黔江地区以山地为主,旱地比重较高,分别占耕地的62.7%、56.56%、68.59%,而且这些地区的水田多为望天水田。

1、利用现状和特点

(1)耕地生产力水平差异大。由于耕地资源分布在空间地域上的不平衡和各地自然条件和利用水平的差异,耕地生产力水平区域差异较大。在重庆平坝与丘陵区域,光热、水资源充足,土壤肥沃、经济、技术条件好,多实行旱地三熟(或多熟)制和水田两熟(或三熟)制;而在东北和东南山区,自然条件相对恶劣,土壤质量较差,利用水平相对较低,主要实行旱地两熟制和水田一熟制。由此造成各地耕地生产力水平差异大,前者平均粮食单产

7500-8250kg/hm2 (1000-1100斤/亩),后者粮食平均单产仅3750-4500kg/hm2 (500-600斤

/亩)。

(2)低产田土及坡瘠地数量大,耕地后备资源不足。耕地质量总体水平低,坡耕地是耕地面积的95.3%,其中坡度150-250的坡瘠地占耕地面积的48.2%,大于250陡坡的耕地416533.33hm2,可开垦为耕地的土地面积32906.6hm2,仅占未利用土地面积的2.1%,主要分布在原黔江和万县地区的山区,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3)耕地面积减少较快,质量下降。1992—1996年五年间,重庆市共减少了3046.6hm2耕地,同期开发增加8813.3hm2,实际净减少21666.6hm2,年均净减少4333.3hm2,减少较快。由于被占用的耕地大多位于地势平坦的城镇及交通干线附近,绝大部分是经过长期耕种的良田沃地,质量好,生产力高。而开发新增耕地质量较差,多为生地,生产力水平低下。另外,三峡库区将淹没23万亩优质高产耕地。因此,重庆市耕地质量呈整体下降趋势。

2、利用建议

(1)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管理,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力求耕地动态平衡。(2)增加农业投入,改造中低产田和坡瘠地。

(3)合理利用耕地资源,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逐步建立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

(二)园地

从表10--3可知,重庆市有园地面积16.26万hm2,二级类型分为果园、桑园、茶园和其它园地。

表10-3 重庆市园地类型结构

土地类型果园桑园茶园其它园地合计

面积?hm2 95877.86 20305.60 36733.76 9726.19 162645.38

百分比 58.95 12.47 22.59 5.98 100

1、利用状况和特点

(1)园地相对集中,商品基地正在形成全市果园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平坝地区茶园主要分布在海拔300—1500m的丘陵、山地地带;桑园多分布在丘陵、平坝地区,相对集中。近年来,重庆市园地面积增幅较快,1992-1996年间净增13000hm2。建立了一批水果、蚕桑、经济林商品基地,如地跨本市11个县和4个区的“长江柑桔带”,通过多年努力,共建设了高标准、高科技、高效益的母本园37hm2,苗圃180hm2,果园5884hm2,得到了显著效益。奉节县建设了“长江柑桔带”基地和6666.6hm2优质脐橙基地;长寿、垫江、梁平、丰都县和巴南区建设了良种柚基地;壁山龙梭山、永川黄瓜山、渝北放牛坪、江津太公山、綦江凤凰山,以及南川、武隆、巫山等地都建设了优质梨基地。

(2)园地利用和生产结构不尽合理。全市对园地缺少合理区划与布局,尚未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的丰富的资源,除江河沿岸及交通沿线两侧有比较集中的园地分布外,而在海拔400-700m范围内的丘陵、低山适于果树生长发育的地区,目前种植果树较少。中低山区的茶园、中药材基地建设潜力也大,须进一步加快开发。

(3)园地利用效益低。本市多数园地长期存在粗放经营、广种薄收的倾向,有的地方盲目发展,种苗杂劣,重载轻管,最终带来园地生产力低、单产低、良莠不齐、售价不高、经济效益低下。

2、利用建议

(1)建立统一的果树领导机构,加强区划和宏观调控手段,严格按照《重庆市果树区划》进行分区的统一规划、设计、施工,集中成片基地建设,发展优良品种,以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2)进一步完善果树良种繁育制度,加速果树良种化进程。

(3)稳定和完善园业有关政策,以鼓励将“三荒”开辟成园地,进一步稳定完善联产承包

责任制,稳定园业技术队伍。

(4)积极创造条件,建设优质水果、桑园、茶园、中药材商品基地,适当增加本市园地面积。

(三)林地

重庆林地面积300.76万hm2,二级类型分为有林地、灌木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和苗圃,其结构见表10-4。

表10-4 重庆市林地类型结构

类型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苗圃合计

面积?hm2 1912039 883396 133033 76886 1081 1173 3007608

百分比% 63.57 29.37 4.43 2.55 0.04 0.04 100

全市林地集中分布在重庆市东北、东南及南部的低山中山区、中部平行岭谷区背斜低山地区。从区域分布面积分析,原重庆地区只占13%,涪陵地区占18%,万县地区占38%、黔江地区占31%。全市拥有森林面积100万亩的县(市)有10个:即城口、巫溪、酉阳、奉节、武隆、开县、南川、彭水、石柱和江津等县(市)。

1、利用现状和特点

(1)林种结构不协调,特有林和防护林比重较小。重庆的用材林、防护林、薪炭林、特有林和经济林等大林种的比例为0.716:0.155:0.036:0.004:0.089,用材林比重偏大,特有林和防护林严重偏小,不利于本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2)纯林面积偏大,林分树种的相对单一和龄组结构十分不合理。在全市森林资源中,纯林面积比重偏大,主要体现在以马尾松纯林为主的针叶树面积多达68%以上,阔叶树只占30%。森林层次相对单调,而且多为单层林。用材林资源龄组结构不合理,幼龄林、中龄林和近成熟龄林面积比为0.55:0.31:0.14,幼龄林比重偏大,近成熟龄林比重太小。

(3)林地质量差,生产力低下。全市虽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均好的林分,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但规模小,地域窄,只占全市森林面积的几个百分点。相反,林相单一的松林占森林面积的50%左右,林地土壤含蓄水的能力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二分之一。本市除少数立地条件相对较好的森林生产力较高外,绝大部分木材林分属低产低效林分。林地生产力低下,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

2、利用建议

(1)充分利用未利用土地资源,植树造林,大于250的坡耕地退耕还林,提高森林覆盖率。(2)进一步搞好长防林工程建设,形成以防护林为主,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有林等多林种布局,多树种配置,乔、灌、草并重的森林资源群。

(3)采取有效措施,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4)开展多种经营,调整林种比例,扩充林地利用效益。

(四)牧草地

重庆市牧草地面积20.59万hm2,二级类型分为天然草地、改良草地和人工草地。其结构见表10-5。

表10—5 重庆市牧草地类型结构

类型天然草地改良草地人工草地合计

面积(hm2) 203080.10 206.74 2546.92 205887.76

百分比% 96.64 0.13 1.23 100.

1、利用现状和特点

(1)牧草地分布不均,但相对集中。牧草地主要集中分布在重庆东部和南部山区,相对集

中。多为次生草地。

(2)草地类型多样,多为山地草丛草地。重庆市草地按生态类型分为:

山地疏林草地类。境内各山地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分布在海拔2000m左右地段,该类约占草地面积的11%。

山地灌丛草地类。主要分布于海拔280—1800m,地面坡度300—650地段,该类占草地面积21.5%。

山地草丛草地类。是本地最主要的一个草地类型,面积大、分布广、处于亚热带温暖半湿润区,该类草地面积118.8万hm2,占草地面积的55%。

山地草甸地类。分布在海拔1800—2600m的大巴山、巫山山脉,处于亚热带山地温暖湿润气候带,约占草地面积的3.5%。

零星草地类。该类分布于耕地田边地角,房前屋后荒地上,占草地面积的9%,为草地利用率最高的一类,利用率达70%以上。

2、利用建议

(1)充分利用我国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的机遇,做好规划,搞好草场建设。(2)调整畜牧业结构,充分利用本地牧草优势,选育、培育优质牧草、优质草食牲畜,大力发展草食牧业。

(五)居民点与工矿用地

重庆市居民与工矿占用地面积43万hm2,二级类型分为建制城镇、农村居民点、独立工矿、特殊用地,其结构见表10-6。

表10-6 重庆市居民点与工矿用地结构

类型建制城镇农村居民点独立工矿特殊用地合计

面积(hm2) 28881.63 367761.50 26873.31 6440.30 429956.74

百分比(%) 6.72 85.53 6.25 1.5 100.

1、利用现状和特点

(1)城镇历史悠久、数量多、规模小。公元前十一世纪巴人以江州(今重庆)为首府,建立奴隶制国家开始,重庆中心地开始形成,现已有三千多年历史,一些县城和古镇也都有一千至二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城镇发展极为缓慢。建国后,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城镇发展较快,现共有1个特大城市,两个中等城市(万州、涪陵),25个县(市)驻镇,1397个乡镇,20840个行政村。除重庆市主城区外,其它城镇数量多,但规模均小。

(2)城镇主要沿水陆交通线分布。重庆市地处长江上游,交通运输很长一段时间靠水运,水运促进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带动了城镇的发展,随着公路、铁路的修建,沿路城镇也迅速发展起来。目前主要城镇,绝大多数沿长江及支流两岸分布。

(3)居民点及工矿用地较为分散。重庆地处丘陵山区,山城决定了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分布较为分散,除中心城市集中一些工厂外,大多工矿布局分散。特别因历史原因,军工企业多布局于远离城镇的山区沟谷中,现在开始有些收敛。乡村聚落普遍为散村式,一般为一家或数家组成院落。

2、利用建议

(1)城镇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注意保护生态环境。

(2)城镇化进程中应注意保护耕地。

(3)提倡火化,严格制止死人与活人争地。

(4)有条件的地方,将分散的居民集中到农村新村,并建设楼房,提高土地容积率。这不仅有利于生活设施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减少对耕地的侵占。

(六)交通用地

重庆市交通用地7。67万hm2。二级类型分为农村道路、公路、铁路、港口,其结构见表10-7 表10-7 重庆市交通用地结构

类型农村道路公路铁路机场港口合计

面积?hm2 49592.36 24987.35 2751.34 286.54 30.82 76683.77

百分比?% 64.67 32.59 2.33 0.37 0.04 100.

1、利用现状和特点

(1)交通功能区域差异明显。铁路、民航机场主要分布在原重庆市域,分别占全市铁路、机场面积的96.6%和93%,其公路占全市公路的38%,加之大量港口码头,交通用地种类齐全,结构比较合理,与重庆市作为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地位相称。原万县地区,交通用地虽然较多,但主要是农村道路(占74%),由于万县地区主要城镇位于长江边上,故港口码头用地在全市最多,占全市港口码头的47%,表明万县地区交通以水运为主。

(2)近年交通用地增大,布局将日趋合理。交通用地是重庆近年来面积增加幅度相对最大的用地类。随着达万线、渝怀线、遂渝线等铁路干线,渝长、梁石、长梁、渝黔、渝达、渝遂等高等级公路的建设;江北机场二期扩建和万县五桥机场、黔江县北机场的建设;以及长江干线、乌江、嘉陵江为主轴的水运建设,重庆、涪陵、万州3个港口为枢纽的建设,全市交通布局将日趋合理。

2.利用建议

(1)节约用地,建设施工中应特别注意环境保护.

(2)在全面推动全市交通设施建设的同时,应重点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提高综合运输能力,形成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机衔接,快速便捷的对内、对外的综合运输网。

(七)水域

重庆市水域面积25.28万hm2,二级类型分为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水库水面、坑塘、

沟渠、水工建筑。其结构见表10-8。

表10—8 重庆市水域结构

类型河流水面湖泊水库坑塘滩涂沟渠水工建筑

面积(hm2) 142173.5 592.6 25615.4 36956.5 25343.5 20866.2 1145.9

百分比(%) 56.26 0.23 10.13 14.63 10.03 8.27 0.45

从区域分布分析,原重庆市境内两江汇流,水利化程度高,其各类水域面积较大,占全市水域面积的43%;而原万县地区仅河流水面与沟渠用地多,水域面积占全市水域面积的32%;涪陵、黔江地区的各类水域用地较少,分别占全市水域的15%和10%。随着三峡水库的形成,万县地区的水域面积将上升到第一位。

重庆的水资源较为丰富,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优势,特别是长江三峡工程建成后,水域面积扩大,为重庆航运、水产业的发展提供极为有利的条件,但要严防水体的污染。(八)未利用土地

重庆市未利用土地面积154.19万hm2,二级类型分为荒草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田(土)坎、其它。其结构见表10-9。

表10—9 重庆市未利用土地结构

类型荒草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田(土)坎其它合计

面积(hm2) 336864.2 20369.0 239874.3 937357.7 7464.0 1541929.2

百分比(%) 21.84 1.32 15.56 60.80 0.48 100.

从表10-9中得知,在未利用土地中,荒山草地和田(土)坎分别占21.84%和60.80%,而后备地不足。

在日益紧张的人地矛盾面前,由于耕地不断的减少,充分利用未利用土地开发或复垦势在必行,但开发难度很大。应加强难利用土地开发或复耕的科学研究,以试点引路,使尽量多的未利用土地得到开发利用。

二、土地利用分区

(一)土地利用分区的依据

重庆市幅员广大,地理环境较为复杂,土地利用类型多样。根据土地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性、位置的固定性,以及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的特征和建设途径、发展方向的相对一致性,在保持乡镇行政界线的完整性基础上,全市划分为四个土地利用地域区:城市建设发展区、三峡移民开发区、丘陵农业区和山地林农牧区。

(二)土地利用地域区

1、城市建设发展区

(1)土地利用现状特点。本区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沙坪坝区、南岸区、九龙坡区、江北区、北碚区和渝北区、巴南区的大部分或部分乡镇。土地面积2574k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12%。 1996年全区总人口419.69万人,人口密度1634人/km2,其中非农业人口168.58万人,占40%。耕地面积8.98万hm2,人平0.02hm2(0.32亩)。区域内城乡交错,工矿企业集中,商业繁荣,交通方便。本区的主要功能,是主城区建设和城市拓展区。

本区农业以蔬菜生产为主,粮食生产占较小比重。水果、花卉等也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奶业、水产业发展较快。本区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各行各业用地需求增长快,土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2)土地利用方向。本区应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首先实行平面绿化与垂直绿化并举,尽可能把坡坎、屋顶都利用起来,改善生态环境。其次,控制主城的开发强度,控制城市发展规模。采取有效措施,适度发展外围组团,改变人口和产业过于集中于主城的现状。第三,切实加强蔬菜基地和果园、鱼塘(池)等的保护。第四,乡镇企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附加值高的产业,发展第三产业,节约用地。第五,在合理用地的原则下,尽量利用荒地增加林地、园地面积,把土地开发和旅游景点建设结合起来。第六,采取切实措施防止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调整城市大运量、重污染企业用地,增加城市污染治理设施用地。(3)土地利用管制规则。严格按照国家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使用土地,不得随意扩大用地面积;已划定为基本农田和供林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及其服务设施使用的,不得擅自改变用途;交通、水利、国防等重点建设项目,无法避开农田保护区的,应经法定程序按<<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规定,上报国务院严格审批。

2、三峡移民开发区

(1)土地利用现状特点。本区包括巫山县、巫溪县、奉节县、云阳县、开县、万州区、忠县、石柱县、丰都县、涪陵区、武隆县、长寿县、巴南区、渝北区等区县大部或部分乡镇,幅员面积12719.6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5.4%.其中耕地50.22万公顷(753.35万亩),人平0.11公顷(1.72亩)。人口438.02万人,占总人口的81%。

三峡水库建成后,本区内部分土地淹没,城镇、工矿企业和居民的搬迁,农村移民安置占地增加,耕地将减少。国家对三峡库区支持、移民迁建资金的投入,项目资金的引入和沿江城市及集镇群的建设,非农业用地也将大量增加。本区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地表起伏大,自然植被少,水土流失严重;灾害频繁,低产田土面积大;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农业用地与非农业建设用地矛盾加剧。

(2)土地利用方向。本区要搞好移民开发,安排好移民安置用地;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土和改造低产园地。加紧江岸库坡的治理,防止库容增大对岸坡的冲刷侵蚀,防止因崩塌和水土流失而减少耕地。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防止产业、产品结构新一轮趋同。特别要加快防护林体系建设以及旅游、观光农业、创汇农业的发展。充分利用成库后的广阔水面发展渔业,严格限制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工业用地。

(3)土地利用管制规则。严格按照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安排好城镇建设、移民安置、乡镇企业发展用地。移民要适当外迁,减轻对土地压力,企业迁建要走规模化、集约化的路子,减少占地和污染。做好退耕还林工作,严禁任何破坏土地资源的行为。禁止发展污染工业。

3、丘陵农业区

(1)土地利用现状特点。本区位于重庆西部和西北部,含方山丘陵和平行岭谷地带,包括潼南县、铜梁县、大足县、荣昌县、双桥区、永川市、合川市、垫江县、梁平县全部和壁山县、江津市、綦江县、万盛区、巴南区、南川市、涪陵区、渝北区、长寿县、丰都县、万州区、开县、云阳县、奉节县的大部分右部分乡镇。幅员面积29279.26km2,占全市总面积的35.56%,其中耕地111.55万hm2,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43.65%。人口1448.42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47.9%,其中农业人口1189.42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总数的49%,占本区人口的82%。人口密度每495人/km2。垦殖指数0.51,为全市最高。人均耕地0.077hm2(1.15亩)。本区水热条件较好,土地资源肥沃,是主要商品粮、油、瘦肉型猪、蚕茧、茶叶、水禽生产基地,盛产柑桔、黄桃等水果,矿产资源亦较丰富。本区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水土流失严重;水利设施严重不足,工程效益差,抚旱能力弱;城镇体系不健全,对广大农村的辐射作用不强。

(2)土地利用方向。要在稳定发展粮、油生产和养猪业的基础上,积极扩大经济作物比重,大力发展节粮型畜禽养殖和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加快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发展林业,植树种草,整治坡面和溪河水系,改造中低产田土,增扩建江河引水工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使农业生态环境逐渐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加速中心城市及小城镇建设,增强辐射和服务功能,把本区建设成种、养、园艺生产基地和加工型综合农业经济区。

(3)土地利用管制规则。严格保护耕地,按照规划使用土地,加快城镇建设。搞好土地利用结构调整。250以上的陡坡耕地逐步退耕还林,增加森林覆盖面积,严禁毁林开荒种粮。

4.山地林农牧区

(1)土地利用现状特点。本区包括城口县.黔江县.酉阳县、秀山县、彭水县的全部和巫溪县、巫山县、奉节县、开县、云阳县、万州区、石柱县、丰都县、涪陵区、武隆县、南川市、万盛区、江津市、綦江县、永川市部分或大部分乡镇,幅员面积37766.43km2,占全市总面积的45.87%,耕地84.89万hm2,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33.2%。人口716.1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3.6%。其中农业人口615.46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26.5%,占本区人口的91%。人口密度190人/km2,是全市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垦殖指数0.12,为全市最低的区域,人均耕地0.12hm2(1.78亩),是全市人均耕地最多的地区。本区地势巍峨险峻,山体雄伟,坡陡谷深,相对高差800—1200米。立体气候明显。林地草地广阔,耕地也占相当比重,但水稻种植面积小。矿产、旅游资源丰富。本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地广人稀,人均土地占有量较大(0.55hm2合8.2亩)耕作和管理粗放;水域面积小;未利用土地面积大;交通闭塞,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贫困人口多,经济发展滞后。

(2)土地利用方向。区要加强优质农地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林业;大力加强交通输、小城镇、中心集镇的建设;大力发展电力,解决好农村能源;按照市场导向,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优势产业;发展矿产业、土特产业、加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大力发展以山地自然风光为特色的旅游业,促进综合农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把本区建成林、农、牧、土特产、

矿产、旅游综合经济区。

(3)土地利用管制规则。严格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逐步退耕还林;严格按照规划安排好交通运输以及小城市、中心集镇、乡镇企业发展建设用地;坚决制止乱占乱建。

三、土地利用潜力

(一)土地开发潜力

1、未利用土地开发潜力

在全市未利用土地中,除可开发为耕地的外,有33.67万hm2可开垦为林地、园地和牧草地。

2、废弃地开发潜力

全市有灾毁及其它废弃地约2万hm2,可开发复垦。

3、三峡库区建成后重庆段水域可开发利用潜力

三峡水利枢纽工和竣工后,将形成纵深600km、面积达10.84万hm2、库容393亿m3的巨型带状水库。重庆市内水面达9万hm2,大面积的库湾港汊和水面为发展水产养殖和水面种植业提供了良好水域资源,搞好合理开发利用对促进库区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二)土地整理改造潜力

1、农田整理潜力

全市坡耕地面积大,占耕地总量的95%以上。其中大部分耕地,只要经过整理,改进耕作方法,可以提高土地质量和产出率,还可增加耕地面积。

2、中低产田土地改造潜力

全市耕地中,高产稳产田土、中产田土、低产田土各占三分之一。只要加大投入,不断进行坡耕地的水土流失治理和培肥,大力发展水利设施,改善排灌条件,可望把三分之一左右的中产地建设成为高产稳产地,三分之一左右的低产地改造成为中产地,产量和经济效益将有较大提高。

3、非农业建设用地改造潜力

目前全市旧城改造量大,用地仍有较大潜力。农村居民点零星分散,占地面积偏大。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36.78万hm2,人均用地150.26m2(含住宅周围林盘地)。可通过集中兴建农民新村,增加复耕面积。

第三节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合理

利用土地资源的建议

一、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土地供需矛盾突出,人均耕地形势日趋严峻

重庆市人均土地0.27 hm2(4.08亩),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在全国处于低水平。三峡工程的兴建,将淹没重庆2.7万hm2土地,交通、能源、城市建设和移民迁建还将占用大量土地,重庆市土地供需存在巨大的缺口。随着重庆市人口的增加,人口规模的扩大,随着西部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国家建设用地的扩大和高达41.65万公顷陡坡耕地的退耕还林还草,土地供需矛盾更加尖锐,耕地的形势更加严重,人均耕地量快速下降,形势十分严峻。具体表现在:

1.人均耕地减少,耕地质量差

全市人均耕地0.085 hm2(1.27亩),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3,世界人均水平的30%。全市坡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95.3%,其中大于250陡坡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16.1%,低产、中产田土面积占2/3。土层瘠薄,水利设施差,水资源利用率低,全市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

面积的

38.36%,保证灌溉面积仅占耕地的19.76%,一遇大旱灾,势必造成农业减产,人畜饮水困难。

2.水土流失面积大,耕地退化损毁严重

全市水土流失面积4.35万hm2,占幅员面积的52.8%,比全国高14.8%,平均侵蚀模数每平方千米达4555吨,尤以坡耕地水土流失强烈,占水土流失量的60.6%。不仅使江河塘库泥沙淤积严重,而且导致每年上万亩的耕地石化、沙化,大量耕地地力下降。农民在近期利益驱动下,对耕地重用轻养,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地力衰退。一些地方水质恶化,土地被污染,耕地总体质量呈下降趋势。

3.耕地减少较快,占用土地多是肥田沃土

在减少的耕地中,包括占用耕地(非农业建设占用、农业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占用)和灾毁耕地,前者占减少耕地的83.06%,后者占16.94%。这些占用的耕地多为城镇或交通干线附近的肥田沃土,质量较高,地势平坦,多为应保护的基本农田。同时,三峡库区淹没耕地1.532万hm2,淹没的也多为河流冲积平坝、阶地一等耕地。

4.耕地后备资源匮乏,且开发难度大

重庆未利用土地绝对数量较大,共计154.19 万hm2,可开垦为耕地的3.29万hm2,仅占未利用土地的2.1%,耕地后备资源缺乏。这些尚可开垦为耕地的土地,多分布在山区坡度较大的陡坡地带,土层瘠薄,土地质量差,开发难度大,所需开发资金高。

(二)土地利用效益偏低,集约化程度不高

1、耕地利用

耕地地块零碎,人均面积少,又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缺乏规模经营条

件,故投入较多,成本太高,不少农产品投入支出大致平衡,耕地的经济效益较差。在此情况下,农民“兼业”现象普遍,农业生产的自给性较强,土地的集约化水平很低。

2、林地结构

林地结构不够合理,分布不均,灌木林、次生林比重大,林材生长

量偏低。林相单一,多为次生针叶林,难以发挥应有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亦欠佳。

3、城市工矿用地

城市规模互相攀比,把人口基数做大,盲目追求大城市,人均占

地面大幅度增加,用地面积急剧扩张,土地利用不充分。一些工矿盲目求大圈地,闲置土地多,经济效益差。一些中小企污染严重,厂房闲置,经济效益极差,亦缺乏社会效益。(三)部分领导缺乏保护土地意识,使土地总体规划缺乏权威性

1、一些领导缺乏保护土地意识

在保护耕地和“以地生财”发生矛盾时,普遍以牺

牲耕地、牺牲农业、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去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发展。各地在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时,普遍存在“划远不划近”、“划劣不划优”的问题,把城镇和交通沿线附近的良田划为城镇建设预留地。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缺乏权威性

一些职能部门对建设用地缺乏总体控制,缺乏综

合协调和控制能力,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缺乏权威性。

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建设

土地属于可再生资源,只要利用合理、保护得当,就能够不断更新和循环再利用。

(一)加强土地管理,加大土地总体规划的执法力度

土地资源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必须由国家控制。政府制定的土地

利用总体规划应具有权威性,任何领导、企业家及各职能部门不得以短期经济效益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加强政府管理土地的职能,强化土地利用的宏观控制。前一阶段,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执法力度不够,造成了耕地的急剧减少,非农业建设用地有相当部分脱离实际盲目扩大。使一些地方土地利用的布局和结构不合理,大量被征用的耕地闲置。因此,应加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执法力度,合理利用和配置土地资源,使其它各种用地规划统一置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严格控制之下,同时相互间要有机衔接。

(二)加强耕地保护,抓好开发复耕整理

保护有限的耕地,是当前土地利用的核心问题。近年来耕地锐减的势头必须采取坚决措施加以控制。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以及重庆市实际,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要把保护耕地放在土地利用和管理的首位,特别要严格保护基本农田,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田。保证交通、能源、水利等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以及国防建设、三峡移民迁建的必须用地。

按照“保护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和国土资源部下达的发整理增加耕地指标,在规划期内完成。本市开发复垦的重点是原万县、黔江等山区的四荒地、灾毁地和废弃地。应在坚持“综合开发、合理利用、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的原则下,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园则园,宜草则草,宜建则建。对因工程开发而被破坏的耕地,应采取谁破坏谁治理,谁收益谁治理的原则,限期复垦。没有复垦计划的项目,不准立项施工。

再者,还应加强耕地地块整理。我市田、土块划分很小,造成田、土坎占地面积较大。减小了耕地的有效利用面积。因此,应逐步在中部平行岭谷的丘陵区和西北部方山丘陵区较平缓的地带,改小田为大田、平整其间的田、土坎为耕地。这不仅大大提高了田、土的净耕地面积,使其能进行农业机械的耕作和收获,而且也能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乡镇企业或城镇,以提高城镇化水平。

(三)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

土地的合理利用在于全面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挖掘土地生产潜力。

第一,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充分利用国家对重庆生态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扶持,大力开发未利用土地开垦为耕地,植树造林,加紧建设坡改梯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和生态农业建设工程。改坡耕地为梯田土,培育中、低产田土的肥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产值。

第二,抓好退耕还林(草)、生态林建设工程、低效林改造工程和商品林基地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提高森林的生态效应和经济效应。利用旧城改造、兴建农民新村等措施增加复耕面积,挖掘土地潜力。

第三,建立不同种类和不同层次的商品生产基地,建立良性循环的土地利用模式,建立产、工、销一体化的土地利用生产体系,提高土地的综合效益。

(四)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建设是实现重庆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应将此项工作摆在首要的战略地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是坚定实施以封山植树、退耕还林(草)、水土保持工程、生态农业建设、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项工程。

生态环境建设要以生态经济系统理论为指导,以建立优化的、以多年生经济林草为核心的生态经济系统为目标,最终实现大地绿化、生态良性化和人民富裕化。要实施“科学规划、试点引路、积极推进”的战略,要做到“因地制宜、规模化经营、工程化管理、区域化开发”。要把市场机制引入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广泛吸引社会各个方面的资金、技术、劳动力和信息等生产要素向“工程”流动,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工程在组织形式上要多样化。尊重土地使用人的意愿、承包、租赁、股份合作和拍卖使用权

等多种形式并存。哪种形式符合当地实际,就执行哪种形式,用以极大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投入工程建设。

重庆市森林覆盖率目标要达到50%左右。根据自然条件的差异,全市各个地区的目标应有所不同。原重庆市域(西部方山丘陵区)森林覆盖率目标为25%,经果园为30%,涪陵地区为50%,黔江和万县地区达60%以上。要充分抓住国家拿出部分余粮“以粮代赈”,支援退耕还林(草)大好机遇,抓紧完成重庆市退耕还林(草)工程。暂时退不下来的,必须采取保土保水农耕措施,林粮间作,逐步实现退耕还林(草)。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指导意见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指导意见 二〇一二年九月

目录 一、指导思想 (1)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 (1) (一)评估目的 (2) (二)评估方式 (2) (三)评估层级和工作组织 (2) (四)评估原则 (3) (五)评估程序 (4) (六)基础资料收集 (5) (七)规划评估主要内容 (5)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 (10) (一)规划修改适用情形 (10) (二)规划修改层级、时限和工作组织 (11) (三)规划修改原则 (12) (四)规划修改程序 (13) (五)规划修改的控制性要求 (14) 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成果要求 (15) (一)规划评估成果 (15) (二)规划修改成果 (16) 五、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成果审批 (18)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成果审批 (18)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成果审批 (18) 附录1 规划评估工作程序 (19) 附录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定量评价计算方法. 20附录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成果表格示例 (27) 附录4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成果表格示例 (36)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指导意见 目前,全国省、市、县、乡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基本编制完成,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为建立健全规划评估制度,严格规范规划修改,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统筹管控作用,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特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目标,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强化土地用途管制,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有效参与宏观调控,提高土地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能够应对经济社会客观发展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以下简称“规划评估”)是指在规划实施期间,以规划目标为依据,按照有关评价方法和要求,针对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等情形进行定期跟踪、监测,分析规划对经济、社会与环境等方面发展变化产生的影响、规划实施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评估规划的合理性与现势性,就促进规划有效实施提出评估意见和解决方

案例:重庆市九龙坡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案例:重庆市九龙坡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土地资源现状分析 1.土地利用结构现状 根据九龙坡区2003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统计,全区土地总面积647789.5亩,人均土地面积0.72亩,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093人。在土地总面积中农业用地455122.6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0.25%;建设用地175535.3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7.10%;未利用地177131.6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65%。土地利用的基本构成见表1。 表1 九龙坡区土地利用现状表(2003年)单位:亩 2.建设用地结构 2003年九龙坡区建设用地总面积175535.3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7.10%。其中城镇用地(城市、镇)74915.4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1.56%,人均城镇用地67.84平方米;农村居民点用地50777.4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84%,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142.29米;独立工矿用地33781.0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21%;交通用地

10713.2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65%;水利设施用地面积2299.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31%。居民点工矿用地是建设用地的主要用地方式。 3.农业用地结构 2003年九龙坡区农业用地总面积455122.6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0.25%,人均农用地面积0.5亩。其中耕地257367.6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9.73%,人均耕地0.29亩;林地面积62305.7亩,园地面积47347.1亩,牧草地面积348.1亩,其他用地87854.1亩,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7.31%、9.62%、0.03%和13.56%,耕地是农业用地的主要用地方式。 4.未利用地结构 2003年九龙坡区未利用地总面积17131.6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65%。其中未利用土地958.9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15%;其它未利用土地面积16172.7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50%,这类土地主要为水面,滩涂和苇地。由此看出,本区土地后备资源十分有限。 (二)土地开发利用的基本情况 土地开发利用主要包括农用地开发利用和城市土地开发利用两个方面: 1.农用地开发利用 农用地开发利用是将宜农的未利用地开发为耕地及其他农业用地类型。2003年全区耕地增加面积528亩,其中开发未利用土地483亩,其他用地45亩。 2.建设用地占用土地情况 2003年九龙坡区建设用地占用土地面积6443.6亩,主要用于城镇居民点工矿建设用地和公路建设用地。其中城镇工矿占地5652.8亩,占总建设用地的87.73%;公路用地790.8亩,占总建设用地的12.27%。在建设占用土地中,占用耕地面积为3807.5亩,占总占地面积的58.09%,其中城镇工矿居民点用地占用耕地3309.5亩,占总占用耕地总面积的86.9%,由此可知,城镇建设用地是导致耕地减少的主要方面。 (三)城镇土地开发利用 城镇土地开发利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城区的拓展,即城镇用地面积的增加;二是城区已有建设用地的再开发,即城镇土地挖潜,旧城改造。 1.城镇空间的拓展 九龙坡区城镇面积拓展主要在小城镇建设方面,2003年全区建制镇新增占地面积344亩,而主城区面积增加162亩。其中建制镇面积增加占用耕地面积243亩,主城区面积增加中占用耕地面积24.6亩。 2.城市旧城改造 2003年启动了结防所、黄桷坪片区、石坪桥转盘、五一新村片区的旧城改造。全年拆迁危旧房4020户,建筑面积30.4万平方米。

《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2号

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的通知 国土资发…2012?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部有关直属单位,部机关各司局: 国务院批准《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以来,各省(区、市)根据《纲要》确定的各项土地利用目标和要求,积极推进地方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审批工作。目前,地方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已基本完成,大部分规划已批准实施。从2012年4月1日起,土地管理各项相关工作以经批准的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数据库为依据。为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统筹管控作用,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意义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导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依据,事关国家和人民长远利益。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土地管理工作中的基础地位和引领作用,切实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

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经批准,具有法定效力,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严格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严审查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编制的城乡建设、区域发展、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相关规划,不得以任何名义改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结构和布局安排,确保各类规划在土地利用上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凡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必须及时调整和修改,核减用地规模,调整用地布局,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管控作用。 二、严格依据规划划定和保护基本农田 (一)及时划定基本农田。各地要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保护区布局及管制规则,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批准之后3个月内完成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基本农田划定后,实行永久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改变或者占用。 (二)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区管理。列入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设定的交通廊道内,或已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点建设项目清单的民生、环保等特殊项目,在不突破多划基本农田面积额度的前提下,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中规划多划的基本农田时,按一般耕地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不需另外补划基本农田,但用地单位必须落实补充耕地任务,按

土地利用数据库属性表描述

土地利用数据库作业流程 1、土地利用数据库属性表描述 序号要素类型编码要素类型名称几何类型缺省颜色属性表名 1 A11 行政区 Polygon XZQY 2 A12 行政界线 Line XZJX 3 A21 等高线 Line DGXB 4 A22 高程点 Point GCDB 5 B10 权属区 Polygon QSQY 6 B20 权属界线 Line QSJX 7 B30 权属拐点 Point QSGD 8 C10 图斑 Polygon DLTB 9 C20 线状地物 Line XZDW 10 C30 零星地类 Point LXDL 11 C40 地类界线 Line DLJX 12 D00 注记 Annotation ZJFH 在属性表中:字段名称如下 XZQY(行政区域) 目标标识码(字段类型Int)(字段长度6)以下类同,要素代码(char 4),区划代码(char 9) ,行政区名(char 60),计算面积(float 16),平差面积(float 16),控制面积(float 16) XZJX(行政界限) 目标标识码(int 6),要素代码(char 4),境界名称(char 80),境界长度(float 10),境界性质(char 1)

DGXB(等高线) 目标标识码(int 6),要素代码(char 4),等高线类型(char 20),标示高程(int 4) GCDB(高程点) 目标标识码(int 6),要素代码(char 4),高程点名称(char 60),标示高程(float 7) QSQY(权属区域) 目标标识码(int 6),要素代码(char 4),权属区代码(char 8),权属区名(char 60),计算面积(float 16),平差面积(float 16),控制面积(float 16) QSJX(权属界限) 目标标识码(int 6),要素代码(char 4),界限名称(char 60),界限长度(float 8),界限类型(char 1) QSGD(权属拐点) 目标标识码(int 6),要素代码(char 4),拐点点号(char 4),点位记录(char 80),X坐标值(float 16),Y坐标值(float 16) DLTB(地类图斑) 目标标识码(int 6),要素代码(char 4),地类代码(char 4),地类名称(char 60),权属性质(char 3),权属单位代码(char 12),坐落单位代码(char 15),坐落单位名称(char 60 ), 所在图幅(char 60),图斑编号(char 7),坡度级别(char 1),田坎系数(char 5),计算面积(float 14),平差面积(float 14),线状地物面积(float 12),零星地类面积(float 10),田坎面积(float 10),图斑净面积(float 14),原有线状地物面积(float 12),原有零星地类面积((float 10)),原有田坎面积(float 10),原有图斑面积(float 14),(土地分类,新增建设用地状况,当年新增耕地类型,当年耕地减少类型,新增原地类型,备注可以不填) XZDW(线状地物)

南岸区迎龙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南岸区迎龙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南岸区迎龙镇人民政府

目录 第一章土地利用现状 (1) 第一条迎龙镇概况 (1) 第二条土地利用现状 (1) 第三条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2) 第四条土地整治潜力 (3) 第二章总则 (4) 第五条规划目的 (4) 第六条规划任务 (4) 第七条规划依据 (4) 第八条规划范围和期限 (5) 第三章规划目标 (5) 第九条区域发展定位 (5) 第十条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6) 第十一条土地利用目标 (6) 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 (7) 第十二条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7) 第十三条主要用地布局优化 (8) 第五章土地用途分区和空间管制 (11) 第十四条土地用途分区 (11) 第十五条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15) 第六章村土地利用控制 (17) 第十六条耕地保有量 (17) 第十七条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 (18) 第七章土地利用重大任务与工程 (18) 第十八条建设用地控制 (18) 第十九条土地利用重大任务与工程 (19) 第二十条土地综合整治工程 (19) 第八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19) 第二十一条实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公示制度 (19) 第二十二条认真落实基本农田保护措施 (20) 第二十三条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20) 第二十四条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制度 (20) 第二十五条加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宣传力度 (20)

第二十六条完善规划实施的动态监测制度 (20) 第九章附则 (21) 第二十七条规划编制 (21) 第二十八条规划成果 (21) 第二十九条规划实施 (21) 附表 (2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土地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一、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合理调整规划目标和主要控制指标 严格根据上级下达的控制指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成果和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合理调整各乡(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和控制指标。其中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控制指标原则上在原分解下达任务的基础上,根据规划实施情况、异地调剂情况以及上级调整情况进行调整。对矛盾较为突出的城乡建设用地坚持眼光向内,积极盘活现有的存量,努力推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探索规划建设用地空间管控新办法。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坚持剩余规模进行统筹,通过建立规划实施年度调节机制,在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内根据区域内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闲置土地开发利用、批而未供土地利用、盘活存量用地等节约集约用地状况,按年度追加予以落实,用有限的增量撬动存量的方法促进全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二)严格划定“三条红线” 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合理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进一步落实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和用途管制制度。“三条红线”相辅相成,划定工作应在规划调整完善中统筹安排,以规划调整完善工作为基础,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引导形成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要遵循耕地保护优先、数量质量并重的原则,将通过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工作建成的优质耕地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其中将集中连片、设施完善、质量优良、土壤清洁、适合规模经营和现代化耕作方式的平原优质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同时,将劣质耕地和不符合要求的其它土地划出永久基本农田,稳妥有序地优化永久基本农田结构和布局。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要在现有规划的禁止建设区基础上,将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风景名胜核心区、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列入省级以上保护名录的野生动植物自然栖息地等,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即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应以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为基础,与城市规划充分协调,避让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蓄滞洪区、地质灾害区,通过“摸家底、定底线、定规模、定形态”等步骤,充分利用线型基础设施和自然地物边界综合确定。农村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划定应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整治规划相衔8 / - 1 -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接,对中心村、保留村边界划定要充分征求当地群众意见。 (三)严格更新规划数据库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一、我国土地资源状况及存在问题 (一)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我国国土面积为960万km2,占世界陆地面积的6.4%,仅次于前苏联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最新统计结果表明,我国1995年有耕地面积94970.9千hm2,占国土面积不足10%,概括起来,我国土地资源有以下特点: 1.类型多样我国北起寒温带,南至热带,南北长约5 500kin,跨越49个纬度。其中,中温带至热带的面积约占总土地面积的72%,寒温带和高原气候占28%,热量条件良好。东起太平洋沿岸,西达欧亚大陆中部,东西长达5200km,跨越62个经度。其中,湿润、半湿润区土地面积占5 2.6%,干旱、半干旱区占47.4%。由于水热条件和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组合的差异,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土地类型,生物资源很丰富。 2.山地面积大国是个多山国家,丘陵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6%,平地仅占34%,按海拔高程统计,低于500m的土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27%,500~1000m的约占16%,1000~1 500m 的约占18%,1 500~3000m,约占14%,超过3000m的约占25%,广大丘陵、山区自然条件复杂,自然资源丰富,据粗略统计,全国耕地面积的40%,有林地的90%,天然草场的一半分布在丘陵山区。 3.农用土地资源比重小按现在技术经济条件,可以被农林牧渔各业和城乡建设利用的土地资源仅627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65%。其他的1/3的土地是难以被农业利用的沙漠、戈壁、冰川、石山、高寒荒原等,在可被农业利用的土地中,耕地和林地所占比重相对较小,其中耕地约1.35 亿hm2,林地约1.67亿hm2,天然草地约2.8亿hm2,淡水水面约0.18亿hm2,建设用地约0.27亿hm2。 4.后备耕地资源不足据统计,我国尚有疏林地、灌木林地与宜林宜牧的荒山荒地约1.23亿hm2,其中,适宜开垦种植农作物、人工牧草和经济林果者约3 530万hm2,仅占国土面积的3.7%,而质量较好的一等地仅有310万hm2,质量中等的二等地有800万hm2,质量差的三等地有 2430万hm2,可见,数量少、质量差是我国后备土地资源主要特点。同时,这些后备土地资源又大多数分布在边远地区,开垦难度大。 二、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土地缺乏严格管理,土地浪费严重尽管有了土地管理法,但由于执法力量不足,特别是一些地方从局部眼前利益出发开发利用土地,致使滥占滥用土地现象严重。许多基建项目用地不报请批准或先用后报,宽打宽用,少征多用,早征晚用,多征少用,甚至征而不用,可以用劣地、空地、荒地的占用良田现象普遍。1998年仅中央电视台曝光的就有三起严重违法滥占土地事件,并揭露了一些地区为了赶在国务院冻结建设用地无序扩张的规定之前抢征、虚征甚至弄虚作假,许多良田被占用。 2.水土流失严重人类括动破坏植被,就会引起水力对土壤的侵蚀,随即引起水土流失,这是当前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主要问题。我国解放初期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km2,20世纪90年代初已增至150万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土壤流失量每年达50亿t,居世界第一位,水土流失的黄土高原最为突出,年侵蚀模数5000~15000t/km2,长江流域由于上游森林砍伐,水土流失也很严重,目前其泥沙量已接近黄河,1998年长江流量特大洪水同时也是一次特大范围、集中性的水土流失,对土地造成的破坏难以估量。我国水上流失造成土壤肥力的损失量每年相当于4000万t化肥,价值340亿元。水土流失区使江河湖库淤积,内河通航里程缩短,洪水和泥石流等灾害增加。

【国土方案】南川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8-2020年)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国土方案】南川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8-2020 年)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6- 2020年)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为扎实推进我区土规调整完善工作,确保我区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尽量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最大限度保障我区“十三五”期间用地需求,促进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按照国土资源部和重庆市国土房管局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思路 按照国土资源部、市国土房管局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总体要求,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深化完善成果为基础,深入分析规划实施中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建设用地结构与空间布局、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等方面的问题,明确主要矛盾、突出重点问题,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推进“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保障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政策措施落地。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以土地资源的现实条件为基础,根据各乡镇、街道的现实情况和实际需求,因地制宜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 (二)坚持保护优先,节约集约。坚持耕地和基本农田数量、质量保护并重,确保实有耕地、基本农田面积基本稳定、质量逐步提高。严格贯彻“严控总量、盘活存量、用好增量、集约高效”

的要求,充分利用闲置土地,挖掘低效用地,高效盘活存量土地,实现土地的集约高效利用,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按照各乡镇、街道发展定位的要求,突出发展重点,明确主要矛盾,实行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格局,科学合理安排各业、各类和各区域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四)坚持部门联动、多规衔接。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做好土地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旅游规划、交通规划的协调衔接,确保十三五规划发展用地需求,深入推进规划调整完善工作。 (五)坚持公众参与,尊重民意。尊重群众诉求,突出公众在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发挥公众积极性,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广泛征求公众意见,严格执行听证制度,充分体现公众对规划调整完善的需求与监督,促进依法规划、民主规划、科学规划。 三、主要工作任务 (一)加强沟通协调,做好规划衔接,明确用地需求 各乡镇、街道加强与区级相关部门、各管委会、各区属投融资公司的对接与沟通,做好土地规划与相关规划的衔接,认真比对,找准差异,分析原因,研究对策,避免因规划不协调造成空间资源浪费。 各乡镇、街道、区级相关部门、各管委会、各区属投融资公司要全面收集各类项目的用地需求广泛收集需求,明确项目建设依据、确定项目选址位置和用地规模。

南京市秦淮区光华路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

南京市秦淮区光华路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 南京市秦淮区光华路街道办事处 二O一七年一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 (4) 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调整 (5) 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 (6) 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6) 第二节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7) 第五章土地用途分区 (8) 第六章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 (10) 第七章重点建设项目 (11) 第八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11) 第一节行政措施 (12) 第二节经济措施 (12) 第三节经济措施 (13) 第四节社会措施 (13) 第九章附则 (15) 附表 (16)

第一章总则 1、规划目的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土资源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促进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依据国家、江苏省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编制《南京市秦淮区光华路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 2、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的系列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保护资源、节约集约、维护权益、创新改革”的工作要求,按照“保护为先、优化为本、调控为要”的原则,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前提,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核心,严控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强化土地利用空间管制,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为实现全面跨越发展提供土地资源保障。 3、基本原则 1、保护优先、统筹兼顾。坚持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优先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统筹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引导形成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2、总量控制、布局优化。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确定建设用地规模,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形成功能清晰、协调有序

中国的土地资源和中国的水资源

第二节、土地资源(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土地类型及其特点:知道我国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 2.使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 3.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意义,从而使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点 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与“十分珍惜每一寸土地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本节的重点。教学难点 土地资源利用中产生的问题及对策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 直观法、讨论法与谈话法。 教学媒体 中国地形挂图,投影片“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百分比”图、“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草原自东向西的变化”、“水土流失与小草的哀求”漫画、及“三北防护林的分布”图。三大林区的录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教师提问:我国有哪些主要的自然资源?可更新的自然资源有哪些?我们脚下的土地属于什么资源?它可更新吗? 学生回答问题略。 【板书】第二节土地资源 一、人多地少类型齐全 我国的土地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土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值的三分之一 【教师讲解】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知道“土地是人类生存的空间和活动的场所”、是“重要的自然资源”。那么我国的土地资源状况又如何哪?大家打开地图册看中国地形图并对照课本中的“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和“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百分比”图。(同时出示投影片)并提供以下资料: (1)我国山地占国土总面积的2/3以上,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面积大的国家相比,我国山地比重最大。我国耕地只占土地总面积的1/10,比美国、印度都低。森林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4%,远低世界平均水平。 (2)中国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和人均数量(1992年) 请同学们分成六个大组,给同学们十分钟时间来讨论下列问题,每个小组选三个问题讨论?然后每个小组出一名同学代表全组发言,全班评议。 平原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 高原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 山地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 除了上述三种土地利用类型以外还有哪些土地利用类型? 我国大约有几种土地利用类型? 哪些属于已经人工改造利用的土地?占总土地面积的多少(%)?其中所占比例最少的是哪两种土地利用类型? 哪些属于适宜开垦利用的土地?又占土地总面积的多少(%)? 难于利用的土地主要有哪些?概括一下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

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准

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的要素分类、要素编码、属性数据结构、图形数据结构、影像数据结构、文件命名规则、元数据和数据交换格式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乡(镇)级(含和乡镇级同比例尺的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和数据交换,同时也适用于仅包含土地利用规划文本、指标、影像等要素的市级、县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和数据交换。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 13989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GB/T 17798-2007 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GB/T 19231 土地基本术语 GB/T 16820 地图学术语 GB/T 13923-2006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 21010-200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TD/T 1014-2007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TD/T 1016-2007 《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TD/T 1019-2009 《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 TD/T 1016-2003 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 国土资源部《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 国土资源部《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 国土资源部《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要素feature 现实世界现象的抽象。[GB/T 17798-2007 3.4要素] 3.2 要素性质feature arribute 要素的性质。[GB/T 17798-2007 3.5要素性质] 3.3 类class 具有共同特性和关系的要素集合。 3.4 对象object 具有明确定义的边界和封状态与行为特征的实体。[GB/T 17798-2007 3.6对象] 3.5 实体entity

重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重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送审稿) 重庆市人民政府 二〇〇九年四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土地利用的现状与形势 (2)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 (2) 第二节上轮规划实施情况 (4) 第三节面临的形势 (7) 第二章土地利用与规划目标 (10) 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4) 第一节基本稳定农用地 (14) 第二节保障必要的建设用地 (15) 第三节适度开发未利用地 (16) 第四章土地利用区域调控 (17) 第一节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17) 第二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21) 第五章土地利用管理的重点任务 (23) 第一节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23) 第二节优化利用建设用地 (26) 第三节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28) 第四节协调区域土地利用 (31) 第六章中心城区规划 (32) 第七章重大工程安排 (33) 第一节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重大工程 (33) 第二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34) 第三节重大生态环境建设项目 (36) 第八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37) 第一节强化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控制 (37) 第二节完善实施管理制度 (38) 第三节建立规划实施的经济调节机制 (39) 第四节提高规划实施的基础保障能力 (41) 第五节构建规划实施的社会参与和监督机制 (42) 附表 (44)

前言 重庆市自直辖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完成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发展重任,进一步增强保障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安全的能力,增强重庆市作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作用,增强重庆市服务于云、贵、川、服务于长江上游、服务于西南地区的功能,建设“森林重庆”、“畅通重庆”、“平安重庆”、“健康重庆”、“宜居重庆”和“两江新区”,加强土地利用宏观调控,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按照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全面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对《重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进行修编,制定《重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本《规划》经国务院批准后,即作为重庆市土地利用与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各项建设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规划范围为全市行政管辖范围。包括40个区县(自治县),幅员面积8.23①万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面积1064平方公里。规划基期年为2005年,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 ①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全市土地总面积为822.69万公顷(12340万亩)。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2006~2020年)调整方案 为更好地保障“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确保我国实有耕地数量稳定、质量不下降,提高土地利用节约集约水平,维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二次调查)成果,经国务院同意,对《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进行调整完善。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强化规划管理和用途管制,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调整原则 (一)总体稳定、局部微调。坚持《纲要》确定的指导原则、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基本不变,继续实施《纲要》确定的土地分区引导原则、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规划实施管理制度。局部调整完善《纲要》,增加耕地保护任务,优化建

设用地布局。 (二)应保尽保、量质并重。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既要守住18亿亩耕地数量,更要保证耕地质量不下降,对二次调查查明增加的耕地,除根据国家统一部署纳入生态退耕规划和根据国家相关规划需要占用的以外,均予以保护;优质耕地除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十三五”重点建设项目难以避让的以外,均划入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 (三)节约集约、优化结构。按照坚定不移地推进节约用地的总要求,遏制建设用地过度外延扩张,有效控制建设用地总量;统筹建设用地增量与存量,合理调整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降低工业用地比例,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适当增加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保障新型城镇化用地需求。 (四)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重点做好耕地和基本农田调整、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制定完善政策措施,切实解决影响耕地保护、节约集约用地和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五)加强协调、充分衔接。坚持科学论证、标准统一、民主决策,强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和生产力、交通布局等相关专项规划的协调,做好其对下级规划的控制,完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三、调整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耕地调整。按照坚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确保实有耕地数量稳定、质量不下降的要求,到2020年,-2-

长寿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围绕和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新时期发展“三大定位”、“一大目标”、“四大任务”的总体部署和温家宝总理对重庆在西部大开发中重要作用的战略定位,长寿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产业优势,在西部大开发以及促进重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长寿区迎来了新一轮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重庆市长寿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对全区土地利用做出新的研究和规划势在必行。 为了贯彻落实《重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下达给长寿区的目标和任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重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等提出的要求,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在综合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长寿区的实际情况,编制《重庆市长寿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 本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年,2010年为规划近期目标年,2020年为规划远期目标年。规划范围为长寿区行政辖区内的所有土地,面积共计142363.36公顷。 第一章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和面临的形 势 第一节土地资源利用状况 根据长寿区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长寿区辖区面积142363.36公顷(折合2135450.4亩),其土地利用结构为: (一)农用地:共116474.97公顷,占总面积的81.82%,其中耕地58125.07公顷,园地7773.21公顷,林地25690.09公顷,牧草地153.67公顷,其他农用地24732.93公顷,分别占农用地的49.90%、6.67%、22.06%、0.13%和21.24%。 (二)建设用地:共20584.77公顷,占总面积的14.46%,其中城镇工矿用地2977.70公顷(其中建制镇2499.91公顷,独立建设用地477.79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9221.13 公顷,采矿用地427.48公顷,交通水利用地7654.57公顷,其他建设用地303.89公顷,分别占建设用地的14.47%、44.80%、2.08%、37.17%和1.48%。 (三)未利用地:共5303.61公顷,占总面积的3.73%,其中水域面积2774.46公顷,滩涂沼泽面积1140.83公顷,自然保留地面积1388.34公顷,分别占未利用地的52.31%、21.51%和26.18%。 第二节上轮规划实施评价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土地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一、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合理调整规划目标和主要控制指标 严格根据上级下达的控制指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成果和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合理调整各乡(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和控制指标。其中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控制指标原则上在原分解下达任务的基础上,根据规划实施情况、异地调剂情况以及上级调整情况进行调整。对矛盾较为突出的城乡建设用地坚持眼光向内,积极盘活现有的存量,努力推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探索规划建设用地空间管控新办法。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坚持剩余规模进行统筹,通过建立规划实施年度调节机制,在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内根据区域内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闲置土地开发利用、批而未供土地利用、盘活存量用地等节约集约用地状况,按年度追加予以落实,用有限的增量撬动存量的方法促进全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二)严格划定“三条红线” 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合理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进一步落实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和用途管制制度。“三条红线”相辅相成,划定工作应在规划调整完善中统筹安排,以规划调整完善工作为基础,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引导形成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要遵循耕地保护优先、数量质量并重的原则,将通过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工作建成的优质耕地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其中将集中连片、设施完善、质量优良、土壤清洁、适合规模经营和现代化耕作方式的平原优质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同时,将劣质耕地和不符合要求的其它土地划出永久基本农田,稳妥有序地优化永久基本农田结构和布局。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要在现有规划的禁止建设区基础上,将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风景名胜核心区、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列入省级以上保护名录的野生动植物自然栖息地等,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即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应以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为基础,与城市规划充分协调,避让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蓄滞洪区、地质灾害区,通过“摸家底、定底线、定规模、定形态”等步骤,充分利用线型基础设施和自然地物边界综合确定。农村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划定应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整治规划相衔

重庆市土地管理规定 渝府令〔1999〕53号

重庆市土地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重庆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土地利用、保护及管理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和本规定。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必须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采取措施,全面规划,加强土地资源资产管理,制止非法占用土地的行为。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按照经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使用土地。 第四条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城乡土地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区县(自治县、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管理和监督工作。 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实施本规定。 第二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第五条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市人民政府组织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及计划、规划、建设、农业、林业、移民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编制,提交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报国务院批准。 区县(自治县、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有关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上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按照《实施条例》第十一条规定予以公告。 第六条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听取有关方面的意见,组织专家进行评审。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有关部门应当提供编制规划所需资料。

下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建设用地总量不得超过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 第七条城市总体规划、村镇规划、江河湖泊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规划以及三峡库区移民用地规划等,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城市总体规划、村镇规划和三峡库区移民规划中建设用地规模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 在城市规划区内、村庄和集镇规划区内,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应当符合城市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 第八条经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改变;确需改变的,应按法定程序报批。 第九条市和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实行建设用地总量控制。 全市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由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计划、规划、建设、农业、林业、移民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编制,经市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国务院批准。 区县(自治县、市)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由有关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条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一经批准下达,必须严格执行,不得突破。 当年农用地转用为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节约部分,可结转至下年度继续使用;抢险救灾使用土地的,可以追加该年度用地指标。 第十一条市和区县(自治县、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必须每半年向上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同级人民政府报送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执行情况报告。 市和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将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执行情况列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内容,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 第十二条土地调查、土地等级评定、土地统讨及地籍测绘管理,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章耕地保护 第十三条实行耕地保护行政区域首长责任制,依法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

第6讲 土地利用数据的准备

第六讲土地利用数据的准备 土地利用是SW AT模型建立的重要数据之一,影响着降水在陆面的成流过程,对模拟结果有重要影响。SWA T模型需要的土地利用数据包括土地利用分布图(矢量或栅格)及土地利用类型索引表。土地利用分布图的属性数据中必须含有说明图层中土地利用类型的字段,并且每种类型与SW AT landcover/plant数据库中的某条记录相对应。 SAWT模型在加载土地利用类型时可以选择矢量图也可以选择栅格图,为了方便我们常选用提前处理好的栅格图层。 土地利用类型索引表是连接土地利用类型栅格图Value值与SW AT landcover/plant数据库中已有分类的纽带。在建立模型时,用户可以在ArcSWAT界面输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与数据记录的对应关系,也可以导入事先准备好的土地利用类型索引表将两者进行关联。为了方便,我们通常选择导入事先准备好的土地利用类型索引表。 关键步骤: (1)土地利用分布图矢量转栅格 (2)(可选)土地利用类型重分类 (3)土地利用分布图投影调整(如第三讲中DEM的处理) (4)建立土地利用类型索引表 1.矢量转栅格 打开ArcToolbox/Conversion Tool/To Raster/Feature to Raster,打开如下图所示对话框: 图1 ArcTool矢量转栅格工具对话框

输入的矢量图层的属性数据中必须要有一个数值型的能区分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字段Field,定义输出栅格字段。点击OK。 (本次上机操作无此步骤) 2.土地利用类型的重分类 SWAT模型中建议土地利用类型不超过10种,如果拿到的数据类型超过10种,则需要进行重分类,减少模型最后生成的HRU的数量。打开ArcToolbox/Spatial Analyst Tools/Reclass/Reclassify,出现如下图所示对话框,输入待重分类的栅格图层,选择区分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字段,在New value下进行重编号,对想要合并的类型重编同样的新号,即可以合并为一类。点击OK。本操作中,文件路径选择光盘/DATA/建模用GIS图层及数据库/工程用图层的“landuse.img”。 图2 ArcTool重分类工具对话框 3.土地利用类型索引表建立 在本次建模过程中,土地利用类型为五类,其土地利用类型索引表如下图所示,其中“V ALUE”即图层中代表了各类型的字段编号,“SNAME”即在数据库中的名称简写,该表的作用就是将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与SWA T数据库中的类型进行关联,该表以.txt 格式存储(光盘/DATA/建模用GIS图层及数据库/工程用图层的“landuse.txt”)。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