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丹霞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1~2025)[0001]

丹霞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1~2025)[0001]

丹霞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1~2025)[0001]
丹霞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1~2025)[0001]

丹霞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1~2025)
目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总 则. 1 风景区范围、性质与目标. 3 风景资源评价. 6 分区、结构与规划布局. 11 容量、人口及生态调控. 16 保护培育规划. 19 核心景区规划. 27 风景资源保护利用规划. 28 景观系统规划. 30 风景游赏规划. 39 游览设施规划. 43 基础工程规划. 45 居民社会调控规划. 50 经济发展引导规划. 54 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56 分期发展规划. 58 实施措施与建议. 64
1 / 161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67 附 则. 70
第一章
总 则
2 / 161

第一条
为了科学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利用、科学管理丹霞山风景名胜区,
全面发挥风景区的功能和作用,制定本规划。矚慫润厲钐瘗睞枥。 第二条 本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风景名胜区条例》、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等国家和广东省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制定。聞創
沟燴鐺險爱氇。
第三条
本规划经国务院批准后作为丹霞山风景名胜区各项建设的依据,不得
擅自修改。规划区内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的一切与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划、利用和 管理有关的活动,均应遵守本规划。残骛楼諍锩瀨濟溆。 确需对风景名胜区范围、性质、目标、生态资源保护措施、重大建设项目布局、 开发利用强度以及功能结构、空间布局、游客容量等内容进行修改的,应当报原审 批机关批准;对其他内容进行修改的,应当报原审批机关备案。酽锕极額閉镇桧猪。 第四条 规划期限 2011-2025 年。
近期:2011-2015 年 中期:2016-2020 年 远期:2021-2025 年 第五条 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1.指导思想 保护-优化-协调-利用-持续发展。即保护风景资源、培育优化环境、区 域统筹协调、合理实施利用、实现持续发展。彈贸摄尔霁毙攬砖。 2.规划原则 总原则: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 (1) 统筹协调原则。风景名胜区规划与自然保护区规划、城市规划、土地
利用规划等相关规划相互统筹、衔接、协调。謀荞抟箧飆鐸怼类。
3 / 161

(2)
可持续发展原则。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相协调,建立和完善风景区可
持续发展机制。 (3) (4) 整体性原则。整合资源,优化整体环境,实现整体发展。 特色化原则。 注重景观协调, 强化粤北特色, 建设项目应当因地制宜,
以小型、疏散、低层、乡土化为宜。厦礴恳蹒骈時盡继。 (5) 统筹城乡发展原则。将乡村建设纳入风景区开发与建设中统筹考虑,
引导和扶持当地农民参与风景资源保护和风景区开发活动。茕桢广鳓鯡选块网。 第六条 本规划中字体加黑并带下划线的内容为对丹霞山风景名胜资源保护
的强制性内容,必须严格执行。鹅娅尽損鹌惨歷茏。
第二章
风景区范围、性质与目标
第七条
规划范围
1、丹霞山风景名胜区规划控制范围总面积 373km2。其中,规划总面积 292 k m2;外围景观环境保护带规划控制面积 81km2,北部、西部基本沿新韶仁公路(规 划)、省道 246 线(新线,在建)为界,东北、东、东南基本沿国道 106 线和国道 323 线为界。此外,公路外侧视线可达的第一层山脊线范围为外围环境背景控制地 带。籟丛妈羥为贍偾蛏。 2、风景区八至范围 1)总体经纬度:东经 113°36′25″ -113°47′53″E,北纬 24°51′48″ -25°04′12″ N。預頌圣鉉儐歲龈讶。 2)几何中心坐标: 24°57′55″N,113°42′12″E(金龙山西北坡麓)。 3)八至点经纬度:
4 / 161

l 北:25°04′12″N, 113°44′08″E(群乐村南侧山丘); l 北东:25°01′20″N, 113°46′48″E(仁化老界牌南侧新路南山脚); l 东:24°59′10″N, 113°47′53″E(周田大桥东端南侧浈江左岸线); l 南东:24°53′31″N, 113°44′07″E(五马山东侧知青场东侧山顶); l 南:24°51′48″N, 113°39′29″E(湾头村东南浈江右岸线); l 南西:24°54′41″N, 113°36′45″E(老鹧鸪石南侧山丘南坡山脚); l 西:25°00′13″N, 113°36′25″E(大坪南侧 212.6 高地东侧山丘顶); l 北西:25°02′52″N, 113°37′58″E(岩头村后山丘顶)。 第八条 风景区性质
以世界罕见的壮年期峰林峰丛式丹霞地貌为主体景观, 兼有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 叶林和独特的丹霞地貌生物群落,丹山-碧水-绿树-田园相辉映,宗教、史迹和 乡土文化特色浓郁,适于发展观光、休闲、科教、考察、探险旅游的国家级风景名 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世界自然遗产地。渗釤呛俨匀谔鱉调。 第九条 1、总目标 将丹霞山发展成为山水风光独特、自然环境优美、乡村田园气息浓郁、科学文化 内涵丰富、人与自然和谐共融,国内顶级、国际一流的风景名胜区,培育成集观光、 科教、休闲、考察、探险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世界名山。铙誅卧泻噦圣骋贶。 2、分期目标 (1)近期: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和培育,启动风景名胜区和世界自然遗产地监测 和科学研究机制;配套完善旅游服务设施,调整内部设施布局和规模,基本实现区 内游、区外住;通过发展旅游经济,引导风景区居民生产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向有
5 / 161
规划目标

利于风景区保护和发展的方向转变;发展科教旅游,启动世界丹霞地貌研究基地建 设。擁締凤袜备訊顎轮。 (2)中远期:完善和坚持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科学监测和基础研究,保护和恢复 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原生性、真实性和完整性;提高风景资源利用的科学文化品位, 建立自然遗产可持续利用的良性机制;通过长期的世界丹霞地貌研究基地建设,使 丹霞山成为世界性的科教旅游胜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名山;以韶关市区和仁 化县城为依托,建成合理的服务设施体系;通过对遗产的合理利用,推动丹霞山及 其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贓熱俣阃歲匱阊邺。 3、分层次目标 (1)自然遗产保护 树立保护第一的思想,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 约》要求,做好地质地貌遗迹、原生生态系统、文物古迹和乡村田园的保护,保持 自然遗产的原生性、真实性和完整性,成为永久的世界性丹霞地貌科教研究基地和 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坛摶乡囂忏蒌鍥铃。 (2)风景资源利用 以资源保护为立足点,以提高资源利用品位和整合区域结 构优势为目标,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规划中期整个风景区恢复良好的生态,远期形 成生态环境良好、景观体系成熟、游赏网络合理、设施配套完善、管理运作顺畅、 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显著的国内顶级风景名胜区。蜡變黲癟報伥铉锚。
(3)项目建设与产业化发展 完善风景区内外水陆交通体系配套,近期启动南 门服务基地建设,中期具有接待能力,远期配套完善;近中期在外围地带策划建设 一批不同量级的多功能休闲、度假、会议、康体旅游项目,形成以丹霞山为龙头的 韶关旅游产业体系;对风景区内的乡村和周边城镇的经济、就业和需求起到明显的
6 / 161

带动作用;旅游经济运行健康有序、集约增长;旅游业综合发展指标和发展水平居 全国山岳型风景区前列。買鲷鴯譖昙膚遙闫。 (4)品牌建设 长期实施形象工程建设,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使丹霞山的整 体品牌形成国内外著名品牌; 丹霞山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与国内顶级名山并立。 綾
镝鯛駕櫬鹕踪韦。
(5)管理现代化 将丹霞山周边城镇、乡村的管理纳入丹霞山品牌建设管理系 统。所有从事服务业经营的企业行为和个人行为纳入旅游质量管理体系,实现服务 质量管理规范化和制度化;中期末基本实现管理技术尤其是软件建设现代化。驅踬髏彦
浃绥譎饴。
(6)社区协调持续发展 坚持风景区发展与乡村社区建设一体化原则,有计划 地实施旅游富民战略,政府和受益企业共同承担引导、扶持农民发展旅游农业、旅 游农产品加工和旅游服务业的责任;培育和美化乡村田园环境,最终形成乡村休闲 社区,实现风景区与乡村协调持续发展。猫虿驢绘燈鮒诛髅。 (7)服务基地建设 实施韶关和仁化城市发展策略,形成以韶关为中心、仁化 为辅助的综合性城市接待基地;建设好南、北两大服务基地和东、南、中、西四个 服务中心。锹籁饗迳琐筆襖鸥。 (8)大环境营造 从区域硬环境(建设风貌、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卫生、标 识)和软环境(社会、经济、文化、服务、政策)两个方面加强对丹霞山和周边城 乡环境的营造,为中远期世界级品牌形成提供环境保障。構氽頑黉碩饨荠龈。
第三章
风景资源评价
第十条 风景资源特色 1、风景资源种类丰富,资源单体数目巨大。
7 / 161

2、自然景源和人文景源兼而有之,以自然景源为主。 3、自然景源中地景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兼有天景、水景、生景。 4、人文景源中胜迹种类最多,兼有园景、建筑、风物。 5、风景资源组合结构良好。 第十一条 风景资源分类
表 3-1 丹霞山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分类表 风景资源类别 风景资源名称
大类 中类 小类
自然景源 天 景 日月星光 丹霞日出、丹霞晚照、片鳞秋月
虹霞蜃景 丹霞佛光、舵石朝曦、丹霞云海
8 / 161

地景 群山景观 僧帽群峰、黄沙坑峰林、大石山仙山琼阁、韶石山群、五马迎宾、狮头岩山口风光、 群象出山、丹霞山巨轮扬帆、姐妹双峰、韶石顶巨崖群、白寨群峰
山景 巴寨、阳元山、将军寨、鹞婆寨、大塘寨、楼台寨、棺材寨、马寨、大石岩、羊州 寨、细美寨、韶石顶、金龙山、葫芦寨、田螺山、蜡烛山、五指挪、观音山、上天 龙、长老仙翁、金龟朝圣、群猴迎客、梦觉关、会仙岩、蕉冲岩、犁头寨、狮石寨、 乌龟石、鲤鱼寨、韭菜寨、双蜡寨、猴哥寨、马鞍寨、旗杆寨、打锣寨、骆驼峰、 打石公寨、大坑寨、扁寨、白寨、平头寨、破军寨、鲤鱼跳龙门、狮子岩、凉伞石、 斧头寨、狮头寨、羊头寨、禾上寨、火烧寨、蜡烛寨、丝螺寨、新寨、千里岩、丫 叉寨、雷公石、背篓寨、枫树窝顶、龙须涧、象鼻山、猩猩将军、狐狸岩、七彩岩、 石鼓山、猴哥寨、焦山寨、白寨顶、金龟岩、双阙石、评公石寨、狮脑山、大凹顶、 风火岭、山峰英
奇峰 雄狮高卧、睡美人、长老峰、茶壶峰、黄沙坑峰林、姐妹峰(同金寨、屯军寨)、 拇指峰、猴头峰、饭甑石、僧帽峰(人面石)、宝塔峰、拴马石、双笋峰、金字峰、 南蛇头
峡谷
9 / 161

石龙峡、评公石峡、韶石峡、同金峡、百丈峡、福音峡、通天峡、赤城峡、川背陇、 龙归峡、壶口谷中谷、九龙潭峡谷、上京古道谷地、打锣峡、云客峡线谷群、王山 坑峡谷
洞府 雪岩、晚秀岩、朝阳岩、青云岩、混元洞、狮子岩、洪岩、仙居岩、山里坑洞、细 美寨风车岩、锦石岩(千圣岩、祖师岩、伏虎岩、龙王岩)、片鳞岩、回光岩、草 悬岩、返照岩、海螺岩、天然岩、山里坑石乳洞、仙女洞、野猪窝、白木寨岩洞、 水帘洞、看马洞、燕子岩、白寨岩洞组、大石岩、金龟岩、太阳岩、穿岩、长岩、 五仙岩、燕岩、西竺岩、马蹄岩、千云岩、棺材岩、半边钟、白寨葛仙岩、白寨穿 洞
石林石景 阳元石、阴元石、通泰桥、东坑迳仙人桥、山里坑天生桥、燕岩天生桥、矮寨大小 穿窿岩、娃娃石、馒头石、小象浴绿、海螺岩、双乳石、海豹石、双螯石、鲲鹏展 翅、卧虎石、大肚佛、仙掌岩、六指石、蛇口岩、钓钩岩、拦门石、宝镜岩、天成 房、波浪石、乌龙过江、牧童石、猿人石(读书郎、舜皇石)、望郎归、天柱石(马 卵石)、童子拜观音(一帆风顺、圣巧石)、螳螂石、人工仔石
蚀余景观 蜡烛石、穿窿岩、观音石、双笋石、桃石、牛头岩、分水石、蘑菇石、凯旋门
10 / 161

地质珍迹 长老峰丹霞地貌、 上白垩统丹霞组剖面、穿岩构造盆地、 鹞婆寨向斜、 崖壁 X 节理、 山块垂直节理、通天洞-百丈峡-锦石岩大节理带、朝石顶一线天大节理带等断裂构 造、层控节理、穿层节理、群象出山东西向断崖群、沉积透镜体、岩层冲刷构造、 锦江-浈江河流阶地、卸荷节理、软岩侵蚀洞穴群及悬空危岩、锦石岩水平洞穴群、 网格状风化、蜂窝状风化、剥落、侵蚀基岩河床、河谷串珠状壶穴群、凹岸侵蚀岩 洞、龟背状龟裂风化、巷谷与线谷、打锣岩含泥块砂岩及风化窝穴、崩塌洞穴、基 岩沟谷壶穴、韶石顶巷谷群、黄沙坑棋盘状断块山群、崖壁竖向平行沟槽、王山坑 串珠状-棋盘状壶穴群
其他地景 朝石揽胜、金龟极目、锦江及董塘河冲积平原、较坑田园、黄沙坑峰林、思茅坪观 景台
水景 泉井 龙王泉、石乳泉、鹧鸪石断层泉水带、锦石岩浸碧浮金泉
江河 锦江、浈江、古洋水、董塘河、石龙溪、黄沙坑-庙仔坑(溪)、锦江长沙背曲流、 锦江牛鼻曲流
11 / 161

湖泊 翔龙湖、丹霞水库、瑶山水库、东坑水库、鸳鸯湖、打石坑水库、八角塘水库、黄 公陂水库
潭池 放生潭、兰汤水潭、庙仔坑壶穴群、王山坑壶穴群、飞花水壶穴群
瀑布跌水 锦岩马尾瀑、九年坑瀑布、飞花水瀑布群、双瀑落珠、水滴石穿、两叠瀑
沼泽滩涂 锦江河漫滩、下墩坪浈江滩地、老虎坑湿地、大禾田湿地、翔龙湖尾湿地、大凹顶 高位沼泽、飞花溪源头高位沼泽、王山坑源头高位沼泽
生景 森林 准南亚热带季雨林、亚热带丘陵常绿阔叶林、亚热带低山常绿阔叶林、亚热带低山 常绿矮林、亚热带常绿针叶林、亚热带针阔叶混交林、
草地草原 亚热带草地、草坡、平头寨顶草坡
12 / 161

古树名木 松科古树、壳斗科古树、金缕梅科古树、樟科古树、桑科古树、茶科古树、榆科古 树、枫树
珍稀生物 丹霞梧桐、中华水韭、桫椤、鸳鸯树、福建观音座莲、禾雀花、白桂木、银钟花、 绿毛红豆、巴戟、秀丽锥輒峄陽檉簖疖網儂。 穿山甲、鼬獾、小爪水獭、小灵猫、斑林狸、金猫、黄腹角雉、白鹇
植物类群 秀丽锥-白桂木-鸭脚木华南省藤群落、 鸭脚木-华南省藤群落、 榕树-樟树群落、 木荷-黄樟-光叶山黄皮群落、木荷-黄稠-杜英群落、木荷-蕈树-桐木-杨桐 群落、藜蒴群落、甜槠-木荷-朱砂根群落、桐木-秀丽锥-乌饭树群落、乌冈栎 -乌饭树群落、乌冈栎-卵叶杜鹃群落、马尾松-桃金娘-檵木-映山红-芒萁群 落、马尾松-檵木-芒萁群落、马尾松-木荷-桐木-杨桐-淡竹叶群落、撑篙竹 -弓果黍-粉单竹-淡竹叶群落、桃金娘-继木-映山红-芒萁群落、扬桐-继木 -乌饭树-芒萁群落、美丽胡枝子-野古草群落、龙须草群落、三芒野古草群落、 芒草群落、水生黍-马来眼子菜-苦草群落、水蓼-水皮莲-黄花狸藻-若草群落、 湿地松群落、杉木群落、卷柏(还魂草)群落
人文景源 园景
13 / 161

陵园墓园 天然和尚墓、澹归禅师墓、乐说辩和尚墓、海螺墩普同塔
田园风光 下墩坪乡村田园、夏富乡村田园、较坑乡村田园
建筑 风景建筑 丹霞山新山门、毓秀亭、观日亭、嘉遁台、虹桥拥翠观景台、舵石观景台、嘉遁亭、 乾元台、玄机台、韶音亭、宝珠亭、御风亭、半山亭、锦石岩观瀑亭、日月亭
民居宗祠 夏富村、断石村、瑶塘村、芙芷坝等古村及宗祠
文娱建筑 丹霞山博物馆、丹霞地貌与丹霞山文化展览室
商业服务建筑 丹霞山新山门、丹霞山主景区小商品街、丹霞外山门商贸城、断石新村、瑶塘新村 农民商业街、韶石山庄
宗教建筑
14 / 161

锦石岩石窟寺、别传寺、仙居岩道观、螺顶浮屠(舍利塔)、太阳岩庙、海螺墩普 同塔、锦石岩普同塔、锦石岩红石经幢、烧木佛祖石幢式墓塔、乐说辩和尚石墓塔、 望仙台和尚墓塔
纪念建筑 大石山景区北侧大革命时期石塘暴动纪念碑
工交建筑 锦江鹊桥、玉带桥、卧龙桥、乾元桥、龙须桥、阳元桥、夏富桥、牛鼻桥
水工建筑 丹霞水库、瑶山水库、东坑水库、仙居岩道观水井、黄公陂水库、水江渡口、双合 水渡口
胜迹 遗址遗迹 建封寺(灵树寺·唐)、金龟岩庙、棺材寨岩墓群、狮子岩岩墓群、宝珠峰洪岩悬 棺、深山岩棺、金龙岩庙、云崖栈道、九九天梯、巴寨天梯与古山寨、上京古道、 澹归墓、太阳岩、两头寨、蕉冲岩佛寺遗址、千里岩寨门、千里岩寺庙遗址、睡美 人后寨、采药攀崖木楔、评公石寨、狮石寨迁坟、打锣岩寨、金龟岩寨门、乱石滩 寨、白寨门、葛仙洞、泥岩山寨、云客山寨、童金寨、大石山新寨、五仙岩庙、平 头寨门
15 / 161

摩崖题刻 锦石岩摩崖石刻与碑刻、别传寺摩崖石刻与碑刻、大石山摩崖石刻、打锣岩寨水池 刻石、古道刻石、锦江岩画
风物 节假庆典 丹霞旅游文化节、九九登山节
地方人物 如敏禅师、文偃禅师、法云居士、苏轼、余靖、李永茂、李充茂、天然禅师、澹归 禅师、廖燕、本焕禅师
地方物产 去湿豆、笋干、菜干、五指毛桃、冬菇、花菇、草菇、猴头菇、茶树菇、姬松茸、 山坑鱼、河虾干、绞股蓝、还魂草、黑蚂蚁药酒、相思红豆、纪念章、五彩石、丹 霞白毛茶、丹霞白兰花、丹霞沙田柚、清水笋、仁化玉扣纸(宣纸类)
尧侧閆繭絳闕绚勵。
第十二条
风景资源分级
表 3-2 丹霞山风景资源等级统计表
16 / 161

等级 风景资源名称
特级 僧帽群峰、阳元山、阴元石、长老峰、巴寨-茶壶峰、锦石岩洞穴群与石窟寺、黄 沙坑峰林、白寨顶群峰、姐妹峰巷谷群、童子拜观音石柱群、锦石岩赤壁丹崖及天 然剖面、丹霞云海、白寨顶山
一级 翔龙湖、五马归槽、群象出山、锦江山水、锦江长沙背曲流、锦江牛鼻曲流、浈江 山水、浈江五马寨曲流、姐妹峰、锦岩马尾瀑、锦岩龙鳞片石、睡美人、地母岭蜂 窝状洞穴、韶石揽胜、金龟极目、别传禅寺、通泰桥石拱、凯旋门石拱、棺材寨岩 墓群、上天龙、犁头寨群峰、双阙石、双笋石、金龟岩、狮子岩、将军寨、打石公 寨、大塘寨、羊州寨、丹霞山博物馆、细美寨、仙居岩、长老峰(锦石岩、别传寺) 摩崖石刻群、丹霞水库、瑶山水库、韶石巷谷群、金龙山、通天峡-百丈峡、蜡烛 石、燕岩、五仙岩、西竺岩、丹霞日出、猿人石(读书郎、舜皇石)、望郎归、九 龙溪(庙仔坑)观景廊道、白寨岩洞群、思茅坪观景台、虹桥观景台、舵石观景台 (舵石朝曦)、田螺山大崖壁、韭菜寨、飞花水壶穴瀑布群、九年坑双瀑布、王山 坑壶穴群、石龙溪峡谷、挂榜山大崖壁、丹霞佛光、坤元山半边钟
二级 丹霞山新山门、南亚热带季雨林、亚热带丘陵常绿阔叶林、锦江及董塘河平原乡村
17 / 161

田园、评公石寨、鹞婆寨、楼台寨、棺材寨、马寨、宝塔峰、大石岩、福音峡、打 锣岩寨、葛仙洞、鸳鸯树、片鳞岩、雄狮峰、拇指峰、猴头峰、五指椰、牧象童、 长老仙翁、金龟朝圣、群猴迎客、晒布岩、赤城峡、梦觉关、会仙岩、细美寨风车 岩、迎客松、古榕、虹桥拥翠、毓秀亭、夏富村、澹归禅师墓、狮子岩岩墓群、宝 珠峰洪岩悬棺、深山岩棺、金龙岩庙、云崖栈道、九九天梯、巴寨天梯、丹霞出航、 狮石寨、双笋寨、旗杆寨、打锣寨、骆驼峰、葫芦寨、大坑寨、扁寨、破军寨、鲤 鱼跳龙门、海螺岩-澹归墓、太阳岩、两头寨、丹霞晚照、朝阳岩、饭甑石、马卵 石、九龙潭峡谷、白木寨岩洞、天成房、桃石、群象大断崖群、黄沙坑棋盘状断块 山群、通天洞-百丈峡-锦石岩大节理带、飞花溪、双瀑落珠、下墩坪村乡村田园、 睡美人后寨、拜阳台、雪岩、晚秀岩、海豹石、鲲鹏展翅、马鞍寨、双狮寨、拴马 石、片鳞秋月、王山坑、人工仔石、南蛇头、观音山壶穴群、狮脑山、舜帝南巡韶 石传说
三级 亚热带低山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针叶林、亚热带针阔叶混交林、中生代晚白垩 世晚期丹霞组剖面、穿岩构造盆地、鹞婆寨向斜、层控节理、穿层节理、大型卸荷 节理、法云居士、李永茂-李充茂故事、澹归禅师、东坑迳仙人桥、山里坑天生桥、 山里坑石乳洞、娃娃石、猪八戒招亲、馒头石、小象浴绿、双乳石、腾蛇石、卧虎 石、大肚佛、仙人插掌、哈巴狗、六指石、凉伞石、仙女洞、龙王泉、蕉冲岩佛寺 遗址、神龟戏水、雄狮卧江、斧头寨、狮头寨、羊头寨、禾上寨、火烧寨、蜡烛寨、 丝螺寨、螺顶浮屠舍利塔、玉带桥、矮寨、罗江山水、石鼓山、猴哥寨、焦山寨、 丫叉寨、雷公石、背篓寨、枫树窝顶、龙须涧、金字峰、七彩岩、壶口谷中谷、野
18 / 161

猪窝、水帘洞、看马洞、蛇口岩、钓钩岩、拦门石、宝镜岩、波浪石、乌龙过江、 鹧鸪塘断层泉水带、兰汤水潭、水滴石穿、两叠瀑、丹霞达摩兰、丹霞地貌与丹霞 山文化展览室、韶石山庄、玉带桥、卧龙桥、乾元桥、烧木佛祖墓、乐说辩和尚墓、 望仙台和尚墓塔、海螺墩普同塔、狮石寨迁坟、上京古道、龙须桥、浈江渡口、采 药木楔、山里坑洞、穿窿岩、乱石滩寨、牛头岩、碧湖、三炷香、乌龟石、鲤鱼寨、 平头寨、川背陇、锦江撑船石洞群、龙归峡、千里岩、象鼻山、瑶塘村、断石村、 白寨门、东坑水库、猩猩将军、狐狸岩、丹霞梧桐群落、太阳岩庙、锦石岩普同塔、 锦石岩石经幢、千里岩寨门、松科古树、壳斗科古树、金缕梅科古树、樟科古树、 桑科古树、茶科古树、榆科古树、丹霞旅游文化节、九九登山节
四级 亚热带低山常绿矮林、亚热带竹林、亚热带灌丛、亚热带草地、壶穴、韶石山蚀余 低丘、白虎坑、白虎冲、网格状分化、剥落、侵蚀基岩河床、平行沟槽、岩洞串珠、 凹岸侵蚀岩洞、老虎嘴岩洞、龟背岩、垂直节理、破军寨一线天、透镜体、蕉冲岩 沟谷、背斜、断裂、仁化河古河床、节理的交叉、打锣岩风化窝穴、卸荷节理崩塌 洞穴、壶穴、牛颈岩、马口岩、锦江河漫滩、下墩坪村滩地、仙居岩道观水井、千 里岩寺庙遗址、打锣岩寨水池刻石、古道刻石、薯莨、去湿豆、笋干、菜干、五指 毛桃、冬菇、花菇、草菇、猴头菇、茶树菇、姬松茸、山坑鱼、河虾干、绞股蓝、 还魂草、黑蚂蚁药酒、相思豆、五彩石、丹霞外山门商贸城、丹霞白毛茶、丹霞白 兰花、丹霞沙田柚、清水笋、仁化玉扣纸(宣纸类)
识饒鎂錕缢灩筧嚌。
19 / 161

第十三条
风景资源评价
1、特级资源数量较少,而一级、二级、三级资源数量较多。 2、高级别资源以自然景源为主,人文景源为辅,而优良的人文景源多位于险峻 的悬崖陡壁中。 3、低级别资源包含当地土特产、遍在性植被、一般性地质地貌景观等,是丹霞 山风景的有益补充。 4、丹霞山景观价值呈现出“一核、两线、四区” 格局。 “一核”是指丹霞景区。这一景区资源等级高于其他四区。 “两线”是指流经丹霞山风景区的锦江和浈江。 “四区”指韶石景区、巴寨景区、飞花水景区和仙人迹景区,四大景区资源禀赋各 有特色,但高级别、极高影响力的资源不多。凍鈹鋨劳臘锴痫婦。
第四章
分区、结构与规划布局
第十四条
景区划分
表 4-1 景区划分 编号 景区(带)名 面积(km2) 四至边界 特色
20 / 161

(完整版)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6-2035)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6-2035) 1 规划目的 为加强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的科学性和连续性,贯彻“科学规划、统一 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基本原则,统筹泰山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 旅游发展和周边社区之间的关系,特修编本规划。 2 规划范围与面积 2.1 风景名胜区范围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38平方公里,包括泰山主景区、蒿里山-灵应 宫景区和灵岩寺景区三大部分。外围保护地带面积120.9平方公里。 泰山主景区(含岱庙地区)面积为109.2平方公里,南侧以环山路北侧 人行道北缘线为界,包含红门路、通天街中心线两侧各50米范围和岱庙 (含遥参亭和双龙池)四周向外扩100米范围。东侧主要以农业观光路, 局部以自然等高线为界;北侧从牛山口村西向北接现有道路,局部以泰山 林场管辖范围为界;西北侧、西侧主要以济南与泰安行政区划为界;西南 侧以泰山林场管辖范围、规划道路、自然地形和曹家庄水库坝沿自然地形 接环山路为界。 蒿里山-灵应宫景区面积为0.3平方公里,以蒿里山周边道路(西至龙潭路,北至铁路用地南边界,南达灵山大街,东至校场街)和灵应宫文物保 护范围(单体外围10米范围)为界。 灵岩寺景区面积为28.5平方公里,基本遵循1993年国务院批复范围,东、北分别以方山东侧、北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南以鸡鸣山至明 孔山南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西以鸡鸣山及北侧山体的西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 2.2核心景区 核心景区与风景名胜区一级保护区重合,面积53.7平方公里,占风景 名胜区总面积的38.4%。 2.3外围保护地带 规划范围以外设风景区外围保护地带,面积119.7平方公里。其中泰山 主景区和蒿里山-灵应宫景区的外围保护地带连成一区,北侧、西北侧、西 侧以风景区范围外第一道山脊线为界,局部以马套村和曹家庄村行政边界 为界,西南侧、南侧、东南侧以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中的环境协调区边界为界,东侧、东北侧以大津口乡行政边界为界,面积约118平方公里。灵岩 寺景区的外围保护地带西起104国道(灵岩广场),包括沿灵岩路南北两 侧各300m范围内的区域,东以灵岩寺景区边界为界,面积为1.7平方公里。

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精品文档,放心下载,放心阅读 家详解新版城市规划: 城市性质: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城市规划区范围:陆海总计6143平方公里(含陆域4360平方公里,海域1783平方公里)。 人口规模:规划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610万人。 用地规模:规划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66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08平方米。精品文档,超值下载 城市开发边界:控制范围为810平方公里,东至崂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二级保护区边界,北至墨水河、胶济铁路、桃源河生态控制区边界,西至五龙河生态控制区边界和小珠山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区边界,南至滨海岸线;胶州湾内区域以胶州湾保护控制线为界。 今年1月,国务院批复了《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的地位类似于“城市宪法”,是城市未来一段时期内发展的总纲。城市规划专家表示,新版总规立足青岛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照国家战略对城市的发展要求,在认真梳理全域资源禀赋基础上,对城市未来发展空间进行了规划设计,随着新版《总体规划》批复和实施,青岛的发展目标与规模、市域空间布局结构、产业发展方向、综合交通体系等方面都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优化,对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坚持传承创新理念 青岛有着深厚的城市规划传统,自1891年建置以来,在城市规划的引领下,从最初的小渔村、军事要塞,逐渐演变成独具特色的海滨城市。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潘丽珍认为,新版总规坚持传承、创新的规划理念,坚持主城空间结构及发展方向的历史连续性,落实“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表现了充实、完善、丰富的发展过程。

巴中市公共交通规划

《巴中市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发展规划》 一、规划背景 战略之重:巴中市位于中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处于南北旅游圈最佳对接带和成都、重庆、西安的旅游“金三角”枢纽位置;作为“成西渝城市群交通网络的重要节点、北上东进出川的核心门户、川东北区域综合交通枢纽、成渝- 关天经济区的交通 连接桥梁”,巴中 需要高度重视公交 优先发展,明确秦 巴山区示范作用。 转型之际:城市空间发展的重大转型给巴中市中心城区的公交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单一模式的常规地面公交已无法适应区域一体化的发展需求。经开区和恩阳区的开发建设,迫切需要快速化、集约化的出行方式促进以公交导向的紧凑型开发,多模式与精细化之路将是巴中公交发展的大势所趋。 矛盾之制:受制于狭长带状的城市空间结构,巴中老城区路网扩容能力有限,对外大通道不在、运输方式单一、道路网等级低、建设资金缺乏等造成交通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

盾越来越突出。公共交通与小汽车之间的博弈必将在客流、 路权等资源 竞争上愈演 愈烈,这要求 巴中加快确 立公共交通 体系在综合 交通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健康城市交通结构的形成以制约供需矛盾的进一步发展,防止拥堵蔓延化和常态化发展。 品质之诉:巴中处于南北旅游圈最佳对接带和成都、重庆、西安的旅游“金三角”枢纽位置,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巴中市中心城区的总体发展目标为:“以发展资源深加工、现代制造、商贸物流和旅游为主,具有巴文化、红色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森林公园城市”,其中恩阳区定位为宜居新城,经开区定位为宜居宜业新城。为落实巴中建设宜居、宜业、宜商生态型城市的发展愿景,需强化绿色交通体系建设,打造具有巴文化特色的城市公交体系。

解读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解读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2-2020) 天下西湖三十六,最美西湖在杭州。为了保护好杭州的西子湖,昨天,“总管”2002年到2020年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在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上被批准同意上报。这样,杭州历史上第一个法定意义的“西湖风景区总规”已经浮出水面。 西湖不仅是杭州的西湖、全国的西湖,也是世界的西湖 西湖因依傍在杭州城区的西侧而得名,三面环山,一面临城,中涵碧水,风光秀丽,所谓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绕堤沙、重湖叠献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美,是我国30多处以“西湖”命名的湖泊中风景最为绮丽,内涵最为深厚,知名度最高的一处。 【背景】:规划是怎样编成的 建国以来,《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1961年由南京工学院编制了《杭州西湖山区规划》;1974年杭州园林局拟定了《杭州西湖风景区现状及规划设想》,尔后,几年进行过多次修改和补充,但没有正式上报审批;1978年由市政府组织人员着手编制《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年正式上报,198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附在《总体规划》的《杭州市园林绿化规划》,其主要内容是西湖风景名胜区规划;1987年,根据国家建设部对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的要求,杭州市园林文物管理局组织人员并邀请各方面专家学者研讨,经过几年的努力和修改,重新编制了《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通过了全国风景园林界专家会审并获得较高评价。但由于按国务院规定,总规中必须明确管理体制问题,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一直不能上报审批。按照有关人士的说法,至今,法定的《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还没有经过国务院的审批。 《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2——2020年)》修编工作于2000年年初开始。该规划在1987年编制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通过资料收集、整理、统计、汇编并多次讨论、评审和反复修改,历时两年才告完成。 【现状】:景区保护存在三大问题 杭州市有关部门认为,在西湖名胜保护区内目前主要存在三大问题: ●风景名胜区城市化 西湖风景名胜区土地组成基本为七山一水两分田,平坦土地仅占23%左右,而大部分人类活动都在此进行,土地的珍惜性十分明显。目前,西湖风景区内的人居结构比较复杂,按居住形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住在12个行政村、39个农居点中的人口;另一类是居住在西湖风景名胜区内,城市型公寓或民房住宅中的人口,西湖风景名胜区内有户籍关系的常住人口共计54031人(不包括临时居住人口)。单位、居住用地占了将进40%的份额,且发展势头有增无减,造成景区人口过度膨胀,景区内民宅、单位建筑过密,景区呈城市化现象十分突出,加上村居建筑杂乱无章,建筑风格单调,无地域性,基础设施滞后,严重影响了风景区景观的视觉效果,直接损害了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游览活动分布不均衡 目前西湖风景名胜区仍有大量景源处于湮没之中,造成游览活动发展不均衡。一方面是大量游客集中在几个主要景点中,使这些景点在节假日甚至平时都处于超负荷接待状态,严重影响赏景审美,并损害了

巴中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巴中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巴中市规划管理,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四川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和《巴中市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国家相关技术管理规定和规范,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巴中市城市规划区的土地使用和建设工程的规划管理。通江、南江、平昌县城所在地规划管理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应符合本规定。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按已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 第四条各类专业性规划应符合已颁布的相关专业技术规范及规定。 第二章建设用地分类、标准和适建范围 第五条城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确定。 第六条建设用地的性质和适建范围按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分类和本规定附表一《各类用地建设内容适建表》确定的建设用地适建范围执行,并按法定程序报批。 凡表一未列入的用地类别或建设项目,由市规划部门根据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用地基础设施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 第七条建设用地面积大于或等于 2 万平方米的成片开发地区,必须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经批准之后实施。 第八条新区土地出让原则上应整地块出让,特殊情况下可分块出让,但单块面积不得小于 2 万平方米。多层民用建筑建设用地小于2000 平方米,高层住宅用地小于3000 平方米,高层公共建筑建设用地小于3500 平方米的不得单独建设。但因特殊情况或特殊地段且确定不影响城市规划的,规划部门可准予建设。 (一)邻接土地已经完成建设成为既成道路、河道或有其它类似情况,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二)因城市街区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的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第三章土地使用强度及地块控制 第九条在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各类建设工程项目的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应根据批准的详细规划确定。未编制详细规划的,因特殊情况按附表二《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最大值控制指标表》的规定,由城市规划部门核定,但必须按法定程序报批。 第十条对拆迁量较大、情况较复杂或建设用地、建设位置特别重要的建设项目,可先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或建筑方案设计,其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由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和建筑方案设计确定。 第十一条对未列入表二的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体育场馆以及医疗卫生、文化艺术、托幼等设施的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控制指标按相关法规、规范执行。 第十二条建设用地内有不同性质建筑的,应分类划定建筑用地范围,分别计算建筑密度及容积率。属商办或商住综合楼的,建筑密度按附表二中公共建筑指标执行,建筑容积率按不同性质的建筑面积核算合成。商业面积或办公面积达不到建筑面积10% ,或者只有底层为商业或者办公的综合住宅,按住宅面积计算,建筑容积率按附表二中住宅的指标执行。

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

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 (试行) 青岛市规划局 2010年5月

青岛市规划局 关于发布施行《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 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试行)》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我局编制的《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试行)》于2010年5月10日施行。凡青岛市市区范围内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等相关规划的编制,以及各级、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应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附:《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试行)》 二〇一〇年四月三十日

编制说明 青岛市规划局曾于2007年编制了《青岛市新建改建居住区、居住小区及组团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表(试行)》,并作为控规及相关规划编制、管理的参考资料,对强化新区、特别是新建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控制和配套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规划建设工作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一方面,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更加突出,节约型城市建设不断推进,民生问题获得广泛关注;另一方面,近年来,国家、省、市又不断出台了一些涉及公共服务设施的规范、标准、规定等。为了使全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更加合理、系统、均衡,更加符合青岛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市规划局对现行相关标准、规划进行了综合研究,编制完成《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以下简称“本标准”)。 本标准以国家、省、市和部门的相关规范及标准为基本依据,结合本市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情况及城市发展要求,并参考国内相关城市做法研究制定。本标准由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执笔起草。在起草和修改完善过程中,市规划局多次邀请相关专家参与研讨、论证,多次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和建议,并认真研究汲纳这些意见和建议,使本标准在合法的基础上,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实用。 本标准自2010年5月10日起施行。在本标准施行过程中,如有修改意见、建议或疑问,请及时向青岛市规划局反映。市规划局将适时组织对本标准实施情况的评价,不断加强相关规划之间的衔接,进一步优化完善本标准。 本标准包括条文及条文说明两部分,均由青岛市规划局负责解释。

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内容概要 (征求意见稿) 一、规划指导思想 1、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突出改善民生,注重社会公平,让全体市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全面发展。 2、坚持统筹城乡。优化人口、城镇、产业布局,充分发挥郊区城镇在人口、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集聚作用,实现城乡一体协调发展。 3、坚持生态优先。统筹考虑生产、生活需求与资源承载和生态环境保护,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容量相适应,实现可持续发展。 4、坚持集约发展。合理引导城市功能布局,优化城市各类资源要素配臵,调整、提升老城区功能,有序推进新城区建设,努力构建“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城市空间格局。 5、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立足于山东半岛、沿黄流域乃至黄海西岸与东北亚等更广阔区域,在更大的范围、更广的领域加强区域合作,增强集聚辐射效应,实现共赢发展。 二、城市性质 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港口城市、滨海旅游度假城市。 三、城市职能 中国东部沿海的区域经济中心、现代化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国家海洋科研及海洋产业开发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化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家重要的区域性航空港,国际滨海旅游度假胜地。 四、城市发展目标 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将青岛建设成为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经济发展目标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把青岛建设成为开放度高、信息通畅、服务便捷、辐射力强、城市功能完善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主要经济指标和城市综合实力进入全国主要城市前列,成为全国最有活力、最有吸引力、最有竞争力的城市之一。 社会事业发展目标 以富民和谐为主线,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文化强市”战略,优化公共资源配臵,加快发展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居住和生活质量,建设滨海宜居城市。 以培育城市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增强城市文化竞争力为重点,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积极推进文化产业的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和特色化,加快建设滨海现代文化名城。 切实加强基础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不断增强城市创新活力。加强基础与应用研究,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重视并加强行业关键性核心技术科技攻关,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全面提高科技综合实力,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 建立完善城市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现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提高基本卫生服务水平。加快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民群众就医条件。 积极构筑全民健身服务保障体系,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开展,调整完善竞技体育项目布局,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完善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将城镇从业人员全部纳入养老保险范围。建立事业单位全员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加快社会福利和救助事业发展。 构筑多层次、多渠道的住房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居民住房保障水平。

平天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规划说明

平天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规划说明

目录 第一章现状概况 (1) 1.1某经济发展背景 (1) 1.2区位分析 (2) 1.3自然和历史 (2) 1.3.1地形地貌 (2) 1.3.2气候条件 (2) 1.3.3水文条件 (3) 1.3.4土壤动植物资源 (3) 1.3.5历史文化资源 (4) 1.4主要设施与基础工程 (4) 1.5社会经济概况 (5) 1.6景区建设 (5) 1.6.1发展概况 (5) 1.6.2相关规划 (6) 1.7现状存在的问题 (7) 1.7.1山水特色不够突出,小景点建设缺乏系统 (7) 1.7.2主要景点分布不尽合理,不利于游览组织 (7) 1.7.3交通体系尚未完善,基础设施不配套 (7) 1.7.4部分项目建设未把尊重自然风貌放在首位 (7) 1.7.5存留的部分村庄管理不善,造成生产生活污染 (7) 1.7.6管理尚不完善,缺乏发展资金和人才 (8) 第二章案例借鉴与比较 (8) 2.1西湖 (8) 2.2玄武湖 (9) 2.3东湖 (9) 2.4比较借鉴 (10) 2.4.1可以借鉴的优点 (11) 2.4.2需要避免的缺点 (12) 第三章风景资源评价 (12) 3.1风景资源概况 (12) 3.1.1七星墩 (12)

3.1.4金地藏寺 (13) 3.1.5莲花台 (13) 3.1.6望华楼 (14) 3.1.7桃花岛 (14) 3.1.8龟山岛 (14) 3.2景物和景点、景区、风景名胜区的综合评价 (15) 3.2.1景点评价标准 (15) 3.2.2景物和景点评分与等级 (16) 3.2.3景区综合评价、评分与定级 (17) 3.2.4风景区综合评价、评分与定级 (18) 3.3评价结论 (20) 3.3.1齐山—平天湖风景资源特性 (20) 3.3.2结论 (21) 第四章风景区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21) 4.1规划依据 (21) 4.2规划期限 (22) 4.3规划指导思想 (22) 4.4规划原则 (22) 4.4.1贯彻“方针”,滚动发展的原则 (22) 4.4.2发挥优势,注重发掘的原则 (23) 4.4.3提升品位,适应市场的原则 (23) 4.4.4执行规,突出重点的原则 (23) 第五章风景区规划围、性质与发展目标 (23) 5.1规划围 (23) 5.2风景区性质 (23) 5.2.1齐山—平天湖风景名胜区与九华山风景区 (23) 5.2.2平天湖、齐山湖、天堂湖与丰收湖 (24) 5.2.3杏花村与齐山—平天湖风景名胜区 (24) 5.3风景区发展目标 (24) 第六章风景区总体布局规划 (24)

巴中市城市总体规划

巴中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1-2020年) 《巴中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已于2013年1月21日获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复。 该规划以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两化互动、三化联动、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为指导,按照巴中市第三次党代会确定的“两化互动、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总体思路、建设“两地两区一中心”及秦巴山片区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和“与全省同步实施全面小康”发展目标的总体要求,结合巴中的地域优势,积极融入川陕渝经济圈,加强与成渝经济区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在产业转移、综合配套服务、功能互补衔接及交通设施规划建设等方面的对接融合。充分发挥巴中作为“成渝西”中心城市重要腹地的战略后援作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资源、尊重历史文化、提升城市品质,努力把巴中打造成“四川重要的北向东向开放高地、川陕渝重要的枢纽联结地、西部绿色经济示范区、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区、川东北重要的中心城市和现代森林公园城市”。 市域部分 人口及城镇化水平 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一体化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开放、改善社会民生为动力,以打造生态、红色旅游产业、完善城市功能品质、提升枢纽作用、增强人口集聚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重点,全面提升城镇化水平。规划到2015年,市域人口410万人,市域城镇人口164万人,城镇化水平达40%;到2020年,市域人口416万,市域城镇人口208万,城镇化水平达50%。

城镇空间结构 以“全域巴中”的规划建设理念,通过城乡规划全覆盖,确定各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合理安排产业发展、居民点、农田保护、生态涵养和中心城区建设等空间布局,大力构建科学合理的空间形态,规划“一主(一城两翼)三副五廊”的空间结构。“一主”指巴中市中心城区,“三副”指平昌县城、通江县城、南江县城,“五廊”指巴广、巴南、巴达、巴汉、巴万五条对外交通廊道。 市域城镇等级结构和城镇职能结构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努力建设一座大城市和三座中等城市,打造一批特色鲜明、聚集力强、带动力大的特色镇和中心村,形成紧密衔接、布局优化、统筹发展的现代化城镇体系和职能结构。规划巴中市域城镇体系为:“中心城市—县城—镇(重点镇和一般乡镇)—中心村(聚居点)”四级城镇等级结构体系;市域内城镇职能结构为:综合型、工贸 型、旅游型、交通型、农贸型五种。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评估报告框架

附件2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评估报告框架 一、基本情况 (一)风景名胜区概况 包括设立时间、范围面积、机构设置、资源特征等情况。 (二)总体规划情况 包括总体规划及其详细规划编制审批,总体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控制指标、内容要点等。 二、评估内容 (一)规划实施的一致性 重点聚焦现行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监管是否协调衔接,包括规划编制内容是否科学完善,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实现情况(如现状空间布局与规划一致性、分级保护要求落实、设施建设等)、规划实施监管情况(如管理机构的权责一致性、管辖范围与规划范围一致性、实现统一规划和管理、执法检查问题整改落实情况、违规建设查处等情况)。 (二)景观资源保护状况 重点评估当前重要景观资源及其周围环境的保护保存状况、新的景观资源挖掘情况,以及景观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威胁因素和所采取的保护措施等。

(三)规划的指导性 紧扣现行规划是否能够引领风景名胜区发展,有效指导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和管理,统筹协调风景名胜区与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关系,发挥风景名胜区对生态文明建设、精准扶贫、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带动作用。 (四)规划履行《条例》等情况 重点评估现行规划是否符合《条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审批办法》《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大纲和编制要求的通知》(建城[2015]93号)等规定的相关内容,满足风景名胜区管理规定和要求。 各地可以根据需要,增加其他评估内容。 三、评估结论和建议 (一)作出是否重新编制规划的决定 (二)重新编制规划的建议 基于评估情况,结合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新要求和风景名胜区内外部发展条件,提出重新编制规划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重点事项及针对性的规划对策。

青岛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附件2: 《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文本主要内容摘选 总则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全面实施“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职能的拓展提升,促进军民融合发展,建设海洋经济示范区;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按照全域统筹、海陆统筹、城乡一体、集约紧凑发展的要求,实现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规划范围和空间层次 1.市域:青岛市行政区范围,包括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崂山区、城阳区、黄岛区、胶州市、即墨市、莱西市和平度市,陆域面积11282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2240平方公里。 2.中心城区:指市区的环胶州湾沿岸地区,包括胶州湾东岸的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和崂山区,胶州湾北岸的城阳区和红岛经济区,

胶州湾西岸的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城区面积为1408平方公里,其中胶州湾东岸面积为581平方公里,胶州湾北岸面积为553平方公里,胶州湾西岸面积为27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总面积为6143平方公里,包括陆域面积4360平方公里,近岸海域面积1783平方公里。陆域包括: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崂山区、城阳区、黄岛区,面积为3230平方公里;鳌山卫街道办事处、温泉街道办事处、田横镇、金口镇,面积为510平方公里;胶州市毗邻胶州湾的九龙街道办事处相应区域,面积为50平方公里;胶东街道办事处、李哥庄镇(青岛新机场及临空经济区),面积为150平方公里;大沽河地下水源地保护区,面积为420平方公里。近岸海域包括:胶州湾,面积365平方公里;自海岸线向海15米水深线所围合的区域,面积1418平方公里。 城市发展战略 城市发展目标和战略 城市发展目标 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本土优势”,围绕实施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发展战略

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9-2025)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9-2025) 一、规划背景介绍 白云山是南粤名山,自古有“羊城第一秀”之称。2002年5月,白云山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审定为“国家重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96年5月,广州市规划局组织编制《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于2006年2月通过广东省人民政府审查,2009年10

月获得国务院审批。根据《风景名胜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现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9-2025)》向社会公布。 规划文本有四大部分内容共19章,第一部分是规划景区发展目标定位、规划分区和结构布局、生态原则;第二部分是核心区保护和各个专项如培育、景观、游览规划;第三部分是基础设施规划,包括道路、市政设施、消防规划;第四部分是分期发展和外围保护地带控制规划。该规划为法定规划。市民可以上“规划在线”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6117131782.html,查询规划文本和图则。 二、风景名景区范围、定位与发展目标 (一)规划范围:风景名胜区面积为21.8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景区(即核心保护区)规划面积为533.7公顷。 外围保护地带范围包括广州大道以西,白云大道以东,同泰路以南,广深铁路、恒福路以北,用地面积10.1平方公里(不含风景名胜区范围)。 (二)风景区定位: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是广州市构建国家中心城市和广东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以南亚热带植被景观、“山瞰城景、城观山色”为特征,以自然生态保护培育、休闲游览为主要功能,具有丰富历史人文资源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三)风景区发展目标:白云山风景名胜区的发展目标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自身健全目标――在规划期内,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将发展成为自然生态环境维育良好、景观形象和游赏魅力独特、各类基础设施条件优越、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风景游憩境域。二是社会作用目标――在规划期内,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将进一步发挥其在城市生态环境调节、市民休闲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适应城市经济社会的需要,提高国内外知名度,促进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游人容量 规划对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提出合理的旅游容量控制目标。(一)风景区瞬时容量为3.6 万人。(二)风景区日容量为5.3万人。(三)风景区年容量为1949万人。 四、规划功能结构 风景名胜区整体功能结构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北环高速公路以南为城市公园区,以北为森林公园区。 南部城市公园以麓湖公园、云台花园、雕塑公园为主体景观,形成麓湖、三台岭、飞鹅岭三个景区。北部森林公园以南亚热带植被、“山瞰城景、城观山色”为主体景观,以南北

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家详解新版城市规划: 城市性质: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城市规划区范围:陆海总计6143平方公里(含陆域4360平方公里,海域1783平方公里)。 人口规模:规划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610万人。 用地规模:规划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66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08平方米。 城市开发边界:控制范围为810平方公里,东至崂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二级保护区边界,北至墨水河、胶济铁路、桃源河生态控制区边界,西至五龙河生态控制区边界和小珠山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区边界,南至滨海岸线;胶州湾内区域以胶州湾保护控制线为界。 今年1月,国务院批复了《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的地位类似于“城市宪法”,是城市未来一段时期内发展的总纲。城市规划专家表示,新版总规立足青岛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照国家战略对城市的发展要求,在认真梳理全域资源禀赋基础上,对城市未来发展空间进行了规划设计,随着新版《总体规划》批复和实施,青岛的发展目标与规模、市域空间布局结构、产业发展方向、综合交通体系等方面都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优化,对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坚持传承创新理念 青岛有着深厚的城市规划传统,自1891年建置以来,在城市规划的引领下,从最初的小渔村、军事要塞,逐渐演变成独具特色的海滨城市。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潘丽珍认为,新版总规坚持传承、创新的规划理念,坚持主城空间结构及发展方向的历史连续性,落实“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表现了充实、完善、丰富的发展过程。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2016-2035)

1规划目的 为加强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的科学性和连续性,贯彻“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基本原则,统筹泰山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旅游发展和周边社区之间的关系,特修编本规划。 2规划范围与面积 2.1风景名胜区范围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38平方公里,包括泰山主景区、蒿里山-灵应宫景区和灵岩寺景区三大部分。外围保护地带面积120.9平方公里。 泰山主景区(含岱庙地区)面积为109.2平方公里,南侧以环山路北侧人行道北缘线为界,包含红门路、通天街中心线两侧各50米范围和岱庙(含遥参亭和双龙池)四周向外扩100米范围。东侧主要以农业观光路,局部以自然等高线为界;北侧从牛山口村西向北接现有道路,局部以泰山林场管辖范围为界;西北侧、西侧主要以济南与泰安行政区划为界;西南侧以泰山林场管辖范围、规划道路、自然地形和曹家庄水库坝沿自然地形接环山路为界。 蒿里山-灵应宫景区面积为0.3平方公里,以蒿里山周边道路(西至龙潭路,北至铁路用地南边界,南达灵山大街,东至校场街)和灵应宫文物保护范围(单体外围10米范围)为界。 灵岩寺景区面积为28.5平方公里,基本遵循1993年国务院批复范围,东、北分别以方山东侧、北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

南以鸡鸣山至明孔山南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西以鸡鸣山及北侧山体的西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 2.2核心景区 核心景区与风景名胜区一级保护区重合,面积53.7平方公里,占风景名胜区总面积的38.4%。 2.3外围保护地带 规划范围以外设风景区外围保护地带,面积119.7平方公里。其中泰山主景区和蒿里山-灵应宫景区的外围保护地带连成一区,北侧、西北侧、西侧以风景区范围外第一道山脊线为界,局部以马套村和曹家庄村行政边界为界,西南侧、南侧、东南侧以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中的环境协调区边界为界,东侧、东北侧以大津口乡行政边界为界,面积约118平方公里。灵岩寺景区的外围保护地带西起104国道(灵岩广场),包括沿灵岩路南北两侧各300m范围内的区域,东以灵岩寺景区边界为界,面积为1.7平方公里。 泰山主景区外围保护地带以外,为监测和控制泰山生态与地质的威胁要素,划定外围监控地带,面积约为381平方公里。外围监控地带范围北侧以自然山谷线为界,西侧与南侧以公路为界,东侧以现行的采石保护区边界为界。 3风景名胜区性质 泰山为五岳之首,雄伟壮观、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文化丰厚、形象崇高,地质遗迹和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是中国文化史的局部缩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具有重大科学、美学和历史

中国城市级别总表

中国城市级别总表 截至2012年5月,中国共有6个省级城市、15个副省级城市、274个地级市、372个县级市和17个县辖市,共684个城市。 一、省级城市(6个) 直辖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 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二、副省级城市(15个) 哈尔滨市( 黑龙江省) 长春市( 吉林省) 沈阳市( 辽宁省) 大连市( 辽宁省) 济南市( 山东省) 青岛市( 山东省) 西安市( 陕西省) 成都市( 四川省) 武汉市( 湖北省) 南京市( 江苏省) 杭州市( 浙江省) 宁波市( 浙江省)

厦门市( 福建省) 广州市( 广东省) 深圳市( 广东省) 三、地级市(274个) 黑龙江省(11个):黑河市、伊春市、齐齐哈尔市、鹤岗市、佳木斯市、双鸭山市、绥化市、大庆市、七台河市、鸡西市、牡丹江市 吉林省(7个):吉林市、白城市、松原市、四平市、辽源市、白山市、通化市 辽宁省(12个):铁岭市、阜新市、抚顺市、朝阳市、本溪市、辽阳市、鞍山市、盘锦市、锦州市、葫芦岛市、营口市、丹东市 河北省(11个):石家庄市、张家口市、承德市、唐山市、秦皇岛市、廊坊市、保定市、沧州市、衡水市、邢台市、邯郸市山东省(15个):德州市、滨州市、东营市、烟台市、威海市、淄博市、潍坊市、聊城市、泰安市、莱芜市、日照市、济宁市、菏泽市、临沂市、枣庄市 河南省(17个):郑州市、安阳市、鹤壁市、濮阳市、新乡市、焦作市、三门峡市、开封市、洛阳市、商丘市、许昌市、平顶山市、周口市、漯河市、南阳市、驻马店市、信阳市山西省(11个):太原市、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阳泉市、晋中市、吕梁市、长治市、临汾市、晋城市、运城市

太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公示说明

太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公示说明 本规划针对太湖风景名胜区的现状特征和现实问题,在生态保护、资源评价、土地利用、文化体系、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明确了太湖风景名胜区的性质、发展目标及各景区景观特色定位,构建了太湖风景名胜区独具特色的空间格局,从风景区保护与发展的角度提出太湖风景名胜区的总体发展战略,及各景区在资源保护、景区发展、建设引导等方面的重要对策。 一、规划原则 1、保护优先、兼顾发展 落实“保护第一”的要求,严格保护太湖风景名胜区景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山水人文资源的原真性、江南水乡风貌的独特性,保障太湖水系的生态环境,维护区域内生物多样性,同时,按照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兼顾景区及周边区域的发展需求。 2、区域统筹、整体协调 高度重视太湖风景名胜区在长三角及区域环境中的重要价值及作用,从区域的角度出发,整体保护环太湖地区生态资源和景观资源,协调太湖风景资源保护利用与太湖流域防洪、水资源利用、水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同时充分协调景区与周边城市的空间关系,促进城市与景区的和谐发展。 3、优化资源、突显特色 深入研究太湖风景名胜区水体、岛屿、湖湾、岸线、湿地、山体和植被等自然景观风貌特征,梳理和挖掘吴越文化史迹及景区所在地区历史、文化、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人文资源特点,进一步优化资源品质,突出太湖风景名胜区独特的自然山水与吴越文化交融的景观特色,提升景区资源的永续利用价值。 4、以人为本、因地制宜

合理把握当地居民的需求和利益,充分结合景区资源特点,探索因地制宜优化生产方式、改善和提高景区人居环境质量的途径,从而更有效地保护景区生态景观环境。 二、性质 太湖风景名胜区是以自然山水组合见胜、以吴越文化为内涵特征、以江南水乡田园为景观风貌的,融风景游览、休闲游憩及科学文化活动等功能于一体,自然与人文并重的湖泊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三、发展目标 以风景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为首要前提,强化太湖风景名胜区自然及人文特色,进一步协调景区与城市关系,合理利用风景资源,优化引导景区产业结构,将太湖风景名胜区建设成为生境优越、特色鲜明、城市与景区和谐相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通过对区域整体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培育建设,使太湖风景名胜区成为长江三角洲重要的大型生态绿心; 通过对各景区人文资源的深入挖掘和系统梳理,使太湖风景名胜区成为集中展现中华吴越文化精髓的文化遗产聚落; 通过对环太湖城市群与景区的空间协调和优化布局,使太湖风景名胜区成为景观宜人、风貌和谐的城景交汇型风景名胜区; 通过对各景区旅游资源整合以及区域旅游协作的加强,使太湖风景名胜区成为世界著名的山水人文型旅游目的地; 通过对环太湖地区的整体产业协作引导以及各景区的协同建设,使太湖风景名胜区成为环境优越、经济繁荣、充满活力的生态产业典范区。 四、总体发展战略

巴中市能源发展的现状和对策研究调研.doc

巴中市能源发展的现状和对策研究_调研报告 泛珠三角9+2区域合作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把巴中作为他的扶贫联系点,把通江县作为他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联系点,为我市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3、能源资源比较丰富。我市属渠江正源巴河流域,全市大小河流1100多条,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7条,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45条,5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86条,河流总长4342公里,河网密度0.33公里/平方公里。河流均呈南北流向,树枝状分布,水位洪枯变化大。全市多年平均降雨1198.9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71.6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64.13亿立方米,人均1996立方米。全市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81.24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41.7万千瓦,经济可开发量40.32万千瓦。? 具最新探测表明,我市通南巴构造带天然气控制储量为1450×108立方米。已经探明的煤炭资源储量为5838万吨(具省权威部门最新公布的资料,全市探明煤炭储量为3887万吨,可开采量3389万吨)。我市生物能源多样,具备发展新能源的条件。 三、巴中市能源发展的初步规划? 能源具有战略性商品的特征,搞好能源发展规划是推进能源可持续建设和有序开发首要的和基础性的工作,要不断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保障能力和能源安全。“十一五”时期,能源产业总产值和利税总额年均增长16%。

1、水电建设规划。根据我市水能资源状况,在全市河流上共规划水电站33处,设计装机99台,装机容量23.8万千瓦(装机0.5万千瓦以上的16处20.32万千瓦),年发电量10.7亿度,估算总投资18.41亿元。“十一五”期间,建成双滩、黄梅溪、碧滩、高坑、洪口、卡门、大河坝、石洞口、皇柏林、高桥、黄石盘等水电站,2010年,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5万千瓦。 2、天然气建设规划。加快通南巴构造带天然气开发,初步规划第一阶段实现向通江县日供气10万立方米,第二阶段完成巴中市配气站及通江县至巴中市日供气30万立方米,第三阶段形成日供气能力为700万立方米,到2010年,天然气生产能力达到21亿立方米,年产天然气15亿立方米。规划建设30万吨合成氨项目,适时建设天然气调峰电站,不断提高全市能源供应的调峰调节能力。? 3、农村能源建设规划。继续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十一五”时期,每年新建农村沼气池2万口,到2010年,全市沼气池达到20万口以上,占适宜农户的40%。推广使用节能气饭煲、沼气灯、热水器等。 4、煤炭发展规划。以资源整合为核心,实施大集团战略,以技术进步为手段,推进大型煤矿建设。到2010年,煤炭产量达到150万吨/年,2020年煤炭产量达到180万吨/年。 5、电网发展规划。继续加强城市及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主要抓好2

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7-2025)

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7-2025) 规划文本 规划委托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规划编制单位: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二零零六年九月

项目名称: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7-2025) 项目委托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 规划编制单位: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法人代码:72146607—0 证书等级:甲级[建] 城规编第(021004)规划顾问 吴良镛两院院士 秦佑国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陈素伟高级工程师 郑光中教授 左川教授 单德启教授 胡学凡原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副主任江 山原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副主任程迎峰 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副主任 项目主持人 尹稚教授清华规划院院长 项目负责人 杨锐教授清华大学景观学系系主任 项目组成员 庄优波博士 袁南果硕士 邹桂武高级工程师 罗婷婷硕士 崔宝义硕士 刘晓冬硕士 祁黄雄博士后 王萌硕士 王彬汕讲师 杜鹏飞副教授 林瑾硕士 龚道孝硕士 陈海燕硕士

.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一条目的 (1) 第二条依据 (1) 第三条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2) 第四条规划期限 (2) 第二章风景名胜区范围与性质 (3) 第五条规划范围 (3) 第六条缓冲区范围 (3) 第七条性质 (3) 第三章资源评价 (4) 第八条资源价值 (4) 第九条资源特征 (4) 第十条资源分类 (5) 第十一条资源重要性评价 (7) 第十二条资源敏感度评价 (10) 第四章目标体系规划与发展规模 (14) 第十三条目标体系的层次 (14) 第十四条无期限目标 (14) 第十五条资源与环境保护长期目标 (14) 第十六条游客管理长期目标 (15) 第十七条社区管理与多方合作长期目标 (15) 第十八条组织效率长期目标 (16) 第十九条瞬时游客容量 (17) 第二十条全区游客容量 (21) 第二十一条市场游客规模预测 (21) 第二十二条规划总人口规模 (21) 第五章战略规划 (23) 第二十三条科学管理战略 (23) 第二十四条资源整体保护战略 (23) 第二十五条游客管理战略 (23) 第二十六条统筹社区发展战略 (24) 第二十七条区域统筹战略 (24) 第二十八条伙伴合作战略 (25) 第二十九条文化资源保护与挖掘战略 (25) 第六章规划结构与用地布局 (26) 第三十条用地布局结构 (2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