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与城市建设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与城市建设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与城市建设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与城市建设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与城市建设

文/陆平贵

长江三角洲城市体系现状

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长三角”是我国现代城市发育最早、城市化水平最高、大中小城市齐全、城市体系最完备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区域内有6个特大城市,5个大城市,22个中等城市,19个小城市,以及1396个小城镇。平均每 1800平方公里就有一座城市,不足 70平方公里就有一座建制镇。特别是在总长不超过 660公里的沪宁、沪杭、杭甬 3条铁路线上,密集分布着 20座城市,占区内城市总数的 37%,平均每 30公里一座城市,许多城市的郊区事实上已经连成一片。本区城市化水平在 45%以上,但是本区城市的集中度还不高,城市间的协同发展程度较低。

城市群职能结构。“长三角”区域内城市职能多样齐全,具有从国际到全国、区域、地方的不同层次的中心城市,各类综合性、专业性、历史性(五个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现代性的城市,加上坚实的经济文化基础,具备了强劲的发展潜质。如上海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龙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将逐步建成国际化大都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南京是全国重要的制造业、科教与研发基地,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杭州是著名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以高技术产业为主的外向型、现代化工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宁波为“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港口与陆路物流的枢纽,东南沿海重要工业基地;南通是“长三角”北翼的江海门户,是以能源、原材料及深加工为主的工业基地;舟山是港口旅游城市等等。

城市群空间结构。“长三角”地区已基本形成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形成了以沪、宁、杭等特大城市为核心的若干都市区。“长三角”各城市与上海的联系强弱从中心区向四周降低,大致形成一种圈层结构。但是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的层次分布则并非完全是由中心向四周降低。因为上海外围地区还分布着一系列历史基础较好,人口规模较大,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二级城市如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等。它们在经济发展水平、吸引投资能力、产业结构高度化等方面,超过了上海辖区内的一些卫星城镇,成为都市圈内颇有活力的经济增长极。

城市群经济规模结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之一,自然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基础良好,科技和文化教育事业发达。根据城市规模、经济总量及综合实力,"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大致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上海,其人口不足"长三角"地区的20%,而经济总量、外贸出口、利用外资等却占30%左右,财政收入更是超过50%,处于龙头地位;第二层次包括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和宁波,2002年,这5

个城市国内生产总值均已超过1000亿元、财政收入均已超过200亿元;第三层次包括常州、南通、绍兴和嘉兴,这4个城市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均在700亿元以上、财政收入均在70亿元以上;第四层次包括镇江、扬州、泰州、湖州和舟山,这5个城市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在700亿元以下、财政收入在70亿元。“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规模结构与城市群的等级规模结构大致相当。

经济一体化与城市建设的互动关系

经济一体化是城市群崛起的条件,是加快城市建设的物质基础。经济一体化发展,简单地说就是在分工与协作基础上,以各种要素与资源优化配置和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实现联动互利、共同发展。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城市发展模式日益面临挑战。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经验表明,大都市在区际乃至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城市群或都市圈在区域、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占据绝对优势,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核心区,而且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也可在国际的竞争与合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大城市群的内在本质特征就是区域内众多城市之间的经济一体化发展。没有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就没有城市群的崛起,从而就没有城市、区域乃至国家的综合竞争力,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加快城市建设是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根本要求,又是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器。脱离经济发展,就无法谈城市建设。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城市建设更应突破自身地域的局限,从整个区域的角度加以审视,必须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相匹配。中国已加入WTO,“长三角”城市群既面临全球化竞争,也面临国内珠三角、环渤海城市群的挑战。这一态势,决定了“长三角”区域必须加快城市建设。加快城市建设,是“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客观的需要,同时又将对经济一体化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不断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重要的支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无疑是决定经济一体化的关键因素。从“长三角”现状看,沪宁、沪杭“两条边”较强,两条城镇发展轴相对发达,就得益于沪宁、沪杭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发达:而宁杭“一条边”

较弱,城镇发展轴则相对落后,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就是受到交通基础设施的制约,宁杭间交通方式单一,通过能力较小。随着宁杭高速公路和城际铁路的建设,交通条件大大改善,宁杭沿线的湖州、宜兴、溧阳、句容、溧水等一批中小城市将迅速崛起,“长三角”城市体系将更加完善。

加快城市建设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呼唤城市建设观念的更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适应“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加快“长三角”区域城市建设的前提和关键。“长三角”城市群是当今中国生产力水平最高、综合实力最强、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但是,与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等成熟的世界级城市群相比,明显差距在于,“长三角”城市群内部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程度较低,城市功能和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区域一体化进程滞后。这将成为制约“长三角”城市群进一步增强综合竞争力特别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城市建设必须解放思想,树立全局观念,以城市群的理念指导城市建设。从南京城建来讲,要解放思想,破除行政壁垒和传统思维的束缚,抓住上海申办世博会、开展新一轮城市功能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遵循互惠互利和比较优势原则,在城市建设上主动对接上海、跟进上海,加强与上海、杭州等市的合作与交流,在建设观念上率先确立一体化。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呼唤城市规划一体化。“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城市规划一体化要先行。第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迫切需要编制跨行政区的“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应从“长三角”城市群整体系统的区域层面出发,以协调发展为重点,以空间管治为主要调控手段,强调局部与整体的协调,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处理好人口适度增长、社会经济发展、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配置,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第二,“长三角”各城市规划均须在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的指导下,从“长三角”区域出发,跳出自身城市地域的限制,就区域论城市,合理制定自身的城市建设规划,并使之与“长三角”其他城市规划相衔接,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实现多赢共荣的目标。第三,重大基础设施包括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信息化建设、环保设施、供水系统、能源电力、污水处理、防灾、防洪排涝等的建设都必须按照区域效益最大化的要求,从发挥区域整体优势出发,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区内联合投资,共同受益,达到共建共享的最佳效益,同时促进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其与城市内部设施的有效衔接。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呼唤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呼唤城市建设特色化。“长三角”城市群要真正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塑造各个城市的特色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城市群特色。城市特色是一座城市的个性、城市的品牌,没有特色的城市也就不可能有品牌效应。当前,“长三角”区域的城市建设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特色危机”,这主要表现在城市景观、建筑风格等的雷同,城市建设缺少特色,缺少风格,缺少创造性,甚至有的城市原有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文化特色正在消亡。城市特色是一种文化,是城市竞争力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标志,城市没有特色就没有吸引力和竞争力,就失去了城市发展的根基。实施城市建设的特色化,要注重处理好三大关系:一是自然因素和人工因素的关系,要尽可能地顺应、利用和尊重富有特色的自然因素,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创造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美好环境;二是新与旧的关系,城市在发展长河中,总是新建筑与旧建筑并存,有特色的现代城市,一方面要珍惜和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传统的旧建筑,另一方面又要建起一批具有时代感和创新意识的新建筑,但不能把旧的统统拆毁,以新盖旧;三是重点和一般的关系,城市建设面广量大,要使城市体现特色,一定要突出重点,照顾一般,不可能处处体现特色,重点是搞好总体构思,精心设计和建设好重点街区和建筑群。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呼唤区域协调体系化。“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城市规划建设一体化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不同层次、诸多方面的内容,加强协调尤为重要。协调得好可以节省投资,加速建设,推进经济一体化在更高层次上发展。三省市之间要协调,区域内各城市之间也要协调。因此,必须建立以省级协调为主导,以城市政府间协调为主体,以省市各部门协调为基础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区域协调体系。如城市建设方面,可组建由省市规划建设部门组成的一体化协调委员会,内设若干专业委员会,定期不定期召开协调会,研究协调城市群总体规划、各专项规划和加速城市发展的重大经济技术政策,协调推进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通过强力协调,使区域内城市建设的项目时序同步,投资效应放大,整体速度加快,实现区域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

(作者系江苏省南京市建委主任)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历程和特点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历程和特点 刘文婷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05级 摘要: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目前经济发展的热点话题,本文总结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和 效应,回顾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历程,最后分析了长三角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点。关键字: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 1.区域经济一体化 1.1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 在国际上,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从关税同盟问题提出的,在比较纯粹的国际贸易领域中, 讨论得较多的是贸易壁垒与贸易利益, 再進而转向生产领域某些方面的联合, 乃至消除各国 经济活动中种种障碍的措施。 1969年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在1954年第一个提出经济一体化的定义”经济一体化就是将有关障碍经济最有效运行的人为因素加以清除,通过相互协调和统一,创造最适宜的国际经济结构。” 美国学者贝拉.巴拉萨1973年则将经济一体化定义为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状态,认为作为一个过程,一体化意味着取消国家间的经济歧视,强调了动态性质;作为一个状态的一体化意味着国家间不存在各种经济歧视,强调了静态性质. 经济学家利兹·马克鲁普则认为该定义过于狭隘,“事实上经济一体化可以有一国之内的各个地区的,也可以有各国之间的”。 一般而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在参与成员范围内减少与取消歧视性的贸易壁垒以及采用一定程度上的共同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的政策,以期消除成员间的差异,促进资源的最佳利用,求得整体最优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效果。其出发点是使每一个成员能获取比单独一个时更大的利益。 1.2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 1.2.1关税同盟理论 西方学者将关税同盟当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型形式。因此,对关税同盟的研究与探讨 也就比较广泛而深入。 贸易创造效果(Trade Creating Effect)是指由于取消了同盟内的关税壁垒,使生产转向同盟内最有效率的供应者所产生的利益。关税同盟成立后,能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进行更专业化的生产,某成员国的一些国内生产品从其他生产成本更低的国家进口,结果使本国该项产品消费开支降低,从而扩大了需求,增加了贸易量。同时,使本该用于该种产品的

第6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6章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单项选择题 (2013.10)9.在各种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中,关税同盟和自由贸易区最大的区别是C A.关税减让B.自由贸易C.统一对外关税D.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2013.01)9.在各种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中,共同市场和关税同盟最大的区别是D p140 A.关税减让B.自由贸易C.统一对外关税D.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2012.10)8.成员方之间完全废除关税与数量限制,建立统一对外关税,允许生产要素跨国界自由流动,商品、资本、服务、人员均可自由流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是 D A.优惠贸易安排B.自由贸易区C.关税同盟 D.共同市场 (2012.01)9.根据关税同盟理论,下列属于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的是( A ) A.贸易转移效应B.促进技术进步C.加速经济成长D.刺激投资 (2011.10)9.下列经济一体化形式中,程度最低,组织最松散的一种形式是( C ) A.自由贸易区 B.共同市场 C.优惠贸易安排 D.关税同盟 (2011.01)10.区域内各成员国就一种或几种产业(或商品)形成的内部市场,称为( B ) A.全盘一体化 B.部门一体化 C.水平全盘一体化 D.垂直全盘一体化 (2011.01)11.综合发展战略理论的提出者是( D ) A.德纽 B.西托夫斯基 C.小岛清 D.鲍里斯·塞泽尔基 (2010.10)10.目前,在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中,一体化水平最高的是( A ) A.欧洲联盟 B.东南亚国家联盟 C.北美自由贸易区 D.美洲共同市场 (2010.01)10.按经济一体化的范围分,经济一体化可分为部门一体化和( D ) A.水平一体化 B.垂直一体化 C.计划型一体化 D.全盘一体化 (2009.10)10.按参加国经济发展水平分,由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形成的一体化形式,称为(A) A.纵向一体化 B.水平一体化 C.动态一体化 D.静态一体化 (2009.10)11.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属于(C) A.关税同盟 B.共同市场 C.自由贸易区 D.完全经济一体化 (2008.10)11.成员国间取消关税和数量限制,但仍保持对非成员国各自独立的贸易壁垒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是( A ) A.自由贸易区 B.关税同盟C.共同市场 D.经济同盟 (2008.01)12.成员国间仅仅取消关税和数量限制,对非成员国仍实行各自独立的贸易壁垒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是(A)A.自由贸易区 B.关税同盟 C.共同市场 D.经济同盟 二、多项选择题 (2012.01) 27.二战后,地区经济一体化高速发展的原因有( BCE ) A.历史原因B.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 C.维护民族经济权益与发展的需要D.解决国际收支困难 E.维护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利益 (2010.01)32.范纳和李普西对关税同盟理论的最大贡献就是提出了( BC ) A.大市场理论 B.贸易创造效应 C.贸易转移效应 D.规模经济理论 E.综合经济理论 (2009.01)32.下列经济一体化形式中,各成员国对非成员国采取统一对外关税政策的有(BCE ) A.自由贸易区 B.关税同盟 C.共同市场 D.优惠贸易安排 E.经济同盟 四、简答题 (2012.10)34.简要回答当代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特点。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116106208.html,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研究 作者:汪飞何海军 来源:《北方经济》2010年第08期 摘要:本文回顾了长三角一体化的历史过程,结合前人对长三角产业同构和行政区经济的基础上,通过对当前形势下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中遇到的阻碍分析得出了目前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在政府引导下以市场为主体进行的一体化过程:而产业同构现象随着长三角产业的细化分工,将会逐渐缩小;在此基础上,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同构行政区经济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与理论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按照区域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充分发挥地区优势,通过合理的地域分工,在全区域内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提高区域经济总体效益的动态过程。主要包括产业发展一体化、生产要素市场一体化和区域城市发展一体化三个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实质上就是区域制度不断创新的过程,制度创新的目的就是加速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即从宏观(地区)层面要建立有权威的组织保障体系;中观(行业)层面要建立跨行政区的行业协会;微观(企业)层面要加快不同地区间企业的制度整合。 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综述 (一)长三角产业同构现象 原长三角各地争相把电子、机械、化工与医药等产业作为未来的主导产业。在长三角地区的15个城市中,选择汽车的有11个城市,选择石化的有8个城市,选择通信产业的有12个城市,产业同构现象较为明显。许多学者从产业分工,主导产业选择等角度对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同构现象进行了分析。陈建军(2004)通过计算得出2002年上海与浙江、上海与江苏、浙江与江苏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分别为0.7、0.84、0.91,因而明确指出长三角地区在产业经济层面上的一个鲜明特征是产业同构。靖学青(2004)也发现了类似现象,但他认为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主要存在于三次产业这样的宏观结构,并未发生在制造业这样的中观结构,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结构相似程度明显小于三次产业结构。尽管从相似系数来看存在相当程度的产业同构现象,但

第10章_经济一体化:关税同盟与自由贸易区

第 10 章
关 税 同 盟 与 自 由 贸 易 区
贸易创造关税同盟
经 济 一 体 化 :
贸易转移关税同盟 次优理论与关税同盟的其他 静态福利效应 关税同盟的动态效益 经济一体化尝试的历史
1

本章关键术语
◆自由贸易区 ◆关税同盟 ◆共同市场 ◆经济联盟 ◆贸易创造 ◆贸易转移
2

国 际 贸 易 政 策 经 济 一 体 化 : 关 税 同 盟 与 自 由 贸 易 区
10.1 经济一体化的含义及类型
1、含义 economic integration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经济体之间 通过谈判或磋商达成协议,实行不同程 度的经济联合和共同的经济调节,最终 实现区域内贸易自由化 ◆实质:有区别地减少或消除贸易壁垒 的商业政策
经济贸易学院 蒋兴红 jxh_jm@https://www.doczj.com/doc/6116106208.html,
3

国 际 贸 易 政 策 经 济 一 体 化 : 关 税 同 盟 与 自 由 贸 易 区
2、经济一体化类型 经济联合的紧密程度 (1)特惠贸易协定 ( preferential trade affangements ) ◇参加协定的成员国之间提供比与非成员 国贸易更低的贸易壁垒。最松散的形式 (2)自由贸易区( free trade area ) ◇特点:成员国之间取消贸易壁垒,但 对非成员国仍保留各自贸易限制 ◆原产地证明极为重要
经济贸易学院 蒋兴红 jxh_jm@https://www.doczj.com/doc/6116106208.html,
4

长三角与珠三角在竞争中合作(共3篇).

长三角与珠三角在竞争中合作 作为中国经济腾飞的两架“主引擎”,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之间的“竞争”一直存在。然而,两地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要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不但要在区域内打破地方壁垒,更要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一面是资源在大市场无形之手作用下合理配置,另一面是两大经济区域间不声不响地“别苗头”,两个“三角”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变得十分“微妙”。 民企“联姻”:“自由恋爱”好热闹 来自江苏江阴、昆山、张家港、常熟和来自广东南海、顺德、东莞、中山的300多名青年企业家会聚江苏江阴,召开了一场“苏粤4+4青商合作联盟峰会”。在与会的企业家眼里,这是一场两大三角洲民营企业“相亲”的盛宴。南海蒙娜丽莎集团董事长张旗康对江苏企业的“大家风范”赞不绝口。他说:“在广东,同业企业间相互防范、保密,而我每次到江阴,合作企业都欢迎我参观最核心的生产车间,在技术合作方面也绝不藏私。与这样实力与诚意兼备的企业合作,一定会带来‘双赢’。”江苏双良集团董事长缪志强说,广东企业家敏锐的市场嗅觉、超强的品牌意识和敬业精神赢得了他的尊重,是非常好的合作伙伴。 这种“相亲”给与会的两地企业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数十个具体的合作项目和合作意向,“了解、合作、联盟”才是最重要的“关键词”。 事实上,两大三角洲民营企业的具体合作由来已久,其中最经典和最成功的,莫过于家电巨头苏宁电器与“顺德制造”间的“战略联盟”。 企业要想成功,就必须根据市场原则选择合作伙伴。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志彪教授说:“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两翼’,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微观经济互动必然会越来越频繁,合作必将越来越多,这是大市场背景下的必然。” 服务业:香港与上海的市场角力 小家电“巨头”广东东菱凯琴集团在广州召开供应商大会,要求供应商积极参与有毒有害物质控制解决方案,以建立符合欧盟环保指令要求的绿色供应链机制。提供这项“生产者服务”的UL美华认证有限公司,是一家注册在苏州、总部设在上海的合资企业。 在传统上,“香港-深圳-广州”轴线才是珠江三角洲的生产者服务中心,金融、外贸、技术、法律、物流莫不如此。这条轴线甚至还向包括长三角在内的中国广大区域辐射,一向是“中国制造”最重要的服务中心。UL美华的这单业务无异于上海“生产者服务商”从以香港为代表的“珠三角轴心”虎口夺食。

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经济实力比较

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经济实力比较 张赛飞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城市、产业和市场三大集群,进入工业化成熟期。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过多年发展,基本形成了较为合理的产业分工。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留在上海,劳动密集的工业则到苏州、昆山等地区。这两个城市群城市化水平较高,经济发达,城市配套设施齐全,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因此,客观评价两地区各城市的经济实力显得尤为重要,并通过比较,以求更好地为各级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促进各城市的协调发展。 一、研究的方法 (一)主成分分析法与指标选取。 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城市经济的相关理论,选取综合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国内贸易、交通运输、对外经济、财政收入、人均收入7个分指标中11个反映城市经济实力的指标(GDP总量、人均GDP、第三产业比重、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货运量、外贸出口、实际利用外资、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建立综合指标体系。借助于一定的数量分析方法和模型,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确定出各城市若干个综合指标得分,再加以累计,从而得出各城市在经过数量模型计算后的排序情况。这里采用多元统计分析的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研究,利用2001年的统计数据,客观准确地评价长江三角洲15城市(上海、南京、杭州、宁波、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和珠江三角洲9城市(广东、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中山、东莞、惠州、肇庆)的经济发展状况。 (二)主成分分析的计算。 (1)计算由Yij构成的数据阵Y的相关阵R,R=(X’Y)/N。 (2)计算相关阵R的特征值,并将其由大到小的顺序列成λ1≥λ2≥λ11,同时求出它们相对应的特征向量。 (3)计算各指标的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公式如下,结果如表1。可以看出,当K=2时,其累积贡献率达87.44%,因此,取前两个主成分,记为P1、12。 (4)计算由F1、12所对应的特征向量构成的因子载荷阵和主成分得分系数,公式如下,系数如表2所不。 二、24城市经济实力比较 (一)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实力比较。 城市经济实力总排名中位于前12名的两地区各占一半,即上海、深圳、广州、东莞、苏州、杭州、佛山、珠海、宁波、无锡、南京、中山。在珠江三角洲城市中排名第3位的东莞排在位于长江三角洲城市中排名第2位的苏州之前。珠江三角洲城市的经济实力较强。深圳、广州、东莞在24城市中排名居于前列。

国际经济一体化与WTO练习题

国际经济一体化与WTO练习题

第四章国际经济一体化与WTO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区域经济一体化 2、优惠贸易安排 3、自由贸易区 4、关税同盟 5、共同市场 6、经济联盟 7、完全经济一体化 二、填空题 1. _________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通常被称为战后经济“三大支柱”。 2. 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大体有如下五种形式:、、、、。 3. 为了实现欧洲统一大市场的目标,以实现四大自由流通,必须消除的三大障碍是:、、。 4.二次大战结束后出现的第一个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是,继该组织出现后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建立起来的两个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是、。 5.“乌拉圭回合”谈判之所以迟迟不能达成协议,其焦点是围绕问题的矛盾十分尖锐。 6.签订贸易条约所依据的法律原则主要有两个,即:、。 7.经济一体化最低级和最松散的形式是。 8. 指在成员国之间废除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的基础上,成员国对非成员国实行统一的关税和其他贸易限制措施。 9. 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有、贸易创造和贸易扩大。 10. 是世界上幅员最广泛、参加成员差异最大的一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中国也是该组织的成员。 三、判断题 1.WTO《政府采购协议》是多边贸易协议,要求全体世贸组织成员参加。( ) 2.《保障措施协议》要求非歧视地实施保障措施,它适用于来自所有国家的同类产品,而不应带有选择性。() 3. 《农产品协议》要求世贸组织成员立即取消对农产品的出口补偿。( ) 4.最惠国待遇原则含义是:一成员就任何一项原产于另一成员的进口产品给予另一成员在关税或其它方面的优惠,必须立即无条件地给予原产于其它成员和相同或类似的进口产品。( )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简析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快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是关系着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大研究课题。文章首先简述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历程。其次,分析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最后,从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制度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四个方面试图解决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区域内产业结构同质化、生产要素流动性较弱、城市发展缺乏精准定位等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 1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20世纪90年代末,市场化体制不断完善,中国的经济发展也迎来了新的高潮,区域经济成为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器。区域经济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和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长江三角洲的经济一体化是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型缩影,笔者认为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历程可归为三次发展浪潮。 1.1 第一次发展浪潮 上海经济区在20世纪八十年代初成立。最初,上海市、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南通与浙江的杭州、绍兴和宁波等十个城市包含其中。经过试验性的改革,上海经济区最终覆盖了江苏和浙江全省以及上海市。随后,安徽省、江西省、福建省分别在1984年、1985年、1987年加入上海经济区。这一时期,由于地方竞争激烈加之上海经济区的范围逐渐扩大,没有区域性协调机构的统筹,上海经济区的发展并不成功,八十年代上海经济区的每年的年增长率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1.2 第二次发展浪潮 20世纪九十年代,中央在撤销“上海经济区”并提出了“开放浦东”的发展战略,从此浦东新区成为上海以及整个长三角经济圈的新高地。但从总体上来讲,长江三角洲的一体化发展在九十年代有了质的跨越,在第一次发展浪潮中,苏浙区域合作的形式主要是国有大型企业与浙北的乡镇企业之间的进行挂钩,进行横向的配套合作,在合作范围上主要是工业加工上进行对接。而在第二次发展浪潮中苏浙沪区域合作模式转变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利用浦东的优惠政策以及上海的国际影响力大力吸引外资以及技术引进,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不断被挖掘。 1.3 第三次浪潮 21世纪,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已经突破了“长三角”的地域概念,一举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圈。其原因有二:第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得中国的经济与国际接轨,在经济全球化的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发展平台,外商把大上海区域视为投资的首选区域;第二,随着市场化趋势逐渐明朗,在南通、杭州等与上海联系紧密的地区的民营企业开始大规模地进军上海,此外,上海也积极进行与省外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对接。 2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 2.1 区域内产业结构同质化,缺乏有效分工与整合 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趋同问题成为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绊脚石。一方面,由于缺乏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区域合作制度化水平较低以及各区域的信息不对称长期无法解决,另一方面,长三角地区的工业原材料和资源匮乏,主要依赖进口和远距离运输,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各地区产业不能进行有效的细化和分工,不能在区域内进行有效的优势互补和差异化竞争。 2.2 区域内各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性较弱 长江三角洲地区内各个行政区政府比拼业绩使得区域内的恶性竞争和经济壁垒加强,加之缺少高层决策部门的统一调度,造成大量经济资源浪费。区域内的资本、信息、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存在分割和封锁,使得区域内的生产要素无法自由流动。

ahj_0504_经济一体化与关税同盟理论

第九章经济一体化与关税同盟理论 毫无疑问贸易保护对世界福利是一种损害,但如何才能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自由贸易呢?我们在前一章已经指出,寄希望于各国自觉采取单边贸易自由化是行不通的,必须各国达成共识,一起采取行动,才能最终实现自由贸易。但是根据博弈论的观点,国家数目越多,达成合作结果就越困难,反之当国家数目较少时,就比较容易达成合作。从实践看,全球性和区域性的贸易自由化都在消除贸易壁垒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经济出现两个重大发展趋势,一是在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推动下,多边贸易自由化所涉及的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与深化;二是以优惠性的贸易协议或安排(preferential trade agreement/arrangement)为宗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发展势头迅猛。两相比较,区域经济一体化往往可以更快地实现局部的自由贸易.但这种作法与多边贸易自由化不同之处是,具有歧视性或排他性。本章我们着重介绍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与相关理论,关于多边贸易自由化的情况将在下一章介绍。 第一节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经济体通过达成某种协议所建立起来的经济合作组织。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有五种形式,即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和完全的经济一体化。 一、自由贸易区 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行政上独立的经济体之间通过达成协议,相互取消进口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而形成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自由贸易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在该一体化组织参加者之间相互取消了商品贸易的障碍,成员经济体内的厂商可以将商品自由地输出和输入。真正实现了商品的自由贸易。但是它严格地将这种贸易待遇限制在参加国或成员国之间。 自由贸易区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成员经济体之间没有共同对外关税。各成员经济体之间的自由贸易,并不妨碍各成员经济体针对非自由贸易区成员国(或第三国)采取其他的贸易政策。因此自由贸易区成员经济体之间没有共同的对外关税。 123

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研究

高达50%,这表明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变量对于环境投资效率具有相当显著的影响力。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效率值分析、敏感度分析、投影值分析三大步骤,本文对于我国财政投资效率,特别是环境投资效率的评价给出了操作方法与案例。本论文研究表明,我国环境治理与保护投资效率的整体状况令人堪忧,环保投资所取得的积极效果相对于环境投资自身的高速增长并不相互协调。我国在环境保护与治理投资方面的基础比较薄弱,环境投资效率在不同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加强我国环境投资效率跟踪、评比、监管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长期以来由于环保投资占GDP的比重成为对政府考核的引导性指标之一,导致一些地区着力于把环保投资金额人为地做大。一些地区甚至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片面扩大环境保护投资范围、增加环境保护投资绝对值作为环境工作的指导思想,导致一些城市环境保护投资普遍偏高,而环境污染没有得到根本遏制,环境质量没有得到根本好转,造成了环境投资与实际效果之间出现较大的反差(章轲2009)[9]。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建议建立环境保护与治理专项资金效率评价与监管的长效机制。对不同区域、不同时间的环境投资效率进行及时监管与评价,环保部门、财政部门要对环境投资资金进行必要的跟踪检查,提高评价与分析结果的惩罚刚性,将之作为环保项目承担单位今后年度申报项目资格 审查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国家审计部门 要加强对环境投资资金的审计。实践中我 国环境保护资金涉及面非常之广泛,资金 来源渠道很多,如何对环境保护与治理资 金进行效率审计,应成为今后我国财政支 出效率审计的研究方向及重点。 主要参考文献 [1]刘长翠.生态环保资金监管:基于政府投入效 应问题的研究[J].财政研究,2006(7). [2]张中华.论我国财政投资效率的制约因素及 其对策[J].财政研究,2002(8). [3]颉茂华,刘向伟等.环保投资效率实证与政策 建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4). [4]黄泉川,扈文丽.我国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创 新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5). [5]尹希果,陈刚.环保投资运行效率的评价与实 证研究[J].当代财经,2005(7). [6]王小玉,王晓萍.我国环境保护投资的现状及 改革建议[J].价值工程,2011(1). [7]黄志刚..浅谈国外环保投资的经验及对我国 的启示[J].经济前沿,2008(7). [8]李振东.环保投资的费用效益分析[J].中国环 保产业,2002(2). [9]章轲.中国环保投资虚火太盛专家呼吁提高 投资效率.第一财经日报,2009-12-14.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 (责任编辑纪燕渠) 一、引言 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学和 区域政策讨论的重要话题,在当前经济社 会发展的条件下,中国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有助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还有利于扩大国内 市场规模,扩大内需,缩小地区间的差距, 同时还可以促进国土空间优化,形成良好 的国土空间经济秩序等。 虽然国内很早就认识到中国区域经济 一体化程度不高或者说市场分割的负面影 响,并在相关政策和法规方面做出了很大 的改进,但当前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仍然相对缓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不同行 政区之间的要素流动不充分、产业结构趋 同、底线竞争、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和不衔 接、生态治理分割与跨界污染、公共服务体 系不衔接等。这导致了经济资源配置效率 低、不公平竞争和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 大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国区域经济的协 调发展。 区域一体化既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状 态,在这个状态下,一个完整区域内不同地 方的市场主体行为受到同一供求关系的调 节;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 中,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边界逐步消失(李 善同和侯永志,2008)。与此相对应,国内区 域经济一体化的建设过程也会包括多个阶 段,第一阶段通常是基础设施建设阶段,通 过大规模投入、逐步完善并最终形成密度 适当的网络型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体系, 为产品和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创造便利的条 件;第二阶段是区域合作逐步扩大阶段,地 理上相互毗邻的地区,通过政府间的协议, 消除产品和要素流动的政策壁垒,在地方 政府的引导和促进之下,区域合作不断增 强;第三阶段是制度建设和整合阶段,通过 完善维护市场有序竞争及有效竞争的法律 体系,建立合理的中央地方关系框架,消除 阻碍商品和要素流动的政策及制度根源, 实现国内区域一体化 。 34 ··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与城市建设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与城市建设 文/陆平贵 长江三角洲城市体系现状 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长三角”是我国现代城市发育最早、城市化水平最高、大中小城市齐全、城市体系最完备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区域内有6个特大城市,5个大城市,22个中等城市,19个小城市,以及1396个小城镇。平均每 1800平方公里就有一座城市,不足 70平方公里就有一座建制镇。特别是在总长不超过 660公里的沪宁、沪杭、杭甬 3条铁路线上,密集分布着 20座城市,占区内城市总数的 37%,平均每 30公里一座城市,许多城市的郊区事实上已经连成一片。本区城市化水平在 45%以上,但是本区城市的集中度还不高,城市间的协同发展程度较低。 城市群职能结构。“长三角”区域内城市职能多样齐全,具有从国际到全国、区域、地方的不同层次的中心城市,各类综合性、专业性、历史性(五个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现代性的城市,加上坚实的经济文化基础,具备了强劲的发展潜质。如上海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龙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将逐步建成国际化大都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南京是全国重要的制造业、科教与研发基地,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杭州是著名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以高技术产业为主的外向型、现代化工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宁波为“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港口与陆路物流的枢纽,东南沿海重要工业基地;南通是“长三角”北翼的江海门户,是以能源、原材料及深加工为主的工业基地;舟山是港口旅游城市等等。 城市群空间结构。“长三角”地区已基本形成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形成了以沪、宁、杭等特大城市为核心的若干都市区。“长三角”各城市与上海的联系强弱从中心区向四周降低,大致形成一种圈层结构。但是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的层次分布则并非完全是由中心向四周降低。因为上海外围地区还分布着一系列历史基础较好,人口规模较大,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二级城市如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等。它们在经济发展水平、吸引投资能力、产业结构高度化等方面,超过了上海辖区内的一些卫星城镇,成为都市圈内颇有活力的经济增长极。 城市群经济规模结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之一,自然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基础良好,科技和文化教育事业发达。根据城市规模、经济总量及综合实力,"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大致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上海,其人口不足"长三角"地区的20%,而经济总量、外贸出口、利用外资等却占30%左右,财政收入更是超过50%,处于龙头地位;第二层次包括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和宁波,2002年,这5 个城市国内生产总值均已超过1000亿元、财政收入均已超过200亿元;第三层次包括常州、南通、绍兴和嘉兴,这4个城市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均在700亿元以上、财政收入均在70亿元以上;第四层次包括镇江、扬州、泰州、湖州和舟山,这5个城市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在700亿元以下、财政收入在70亿元。“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规模结构与城市群的等级规模结构大致相当。 经济一体化与城市建设的互动关系 经济一体化是城市群崛起的条件,是加快城市建设的物质基础。经济一体化发展,简单地说就是在分工与协作基础上,以各种要素与资源优化配置和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实现联动互利、共同发展。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城市发展模式日益面临挑战。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经验表明,大都市在区际乃至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城市群或都市圈在区域、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占据绝对优势,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核心区,而且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也可在国际的竞争与合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大城市群的内在本质特征就是区域内众多城市之间的经济一体化发展。没有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就没有城市群的崛起,从而就没有城市、区域乃至国家的综合竞争力,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加快城市建设是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根本要求,又是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器。脱离经济发展,就无法谈城市建设。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城市建设更应突破自身地域的局限,从整个区域的角度加以审视,必须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相匹配。中国已加入WTO,“长三角”城市群既面临全球化竞争,也面临国内珠三角、环渤海城市群的挑战。这一态势,决定了“长三角”区域必须加快城市建设。加快城市建设,是“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客观的需要,同时又将对经济一体化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不断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重要的支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无疑是决定经济一体化的关键因素。从“长三角”现状看,沪宁、沪杭“两条边”较强,两条城镇发展轴相对发达,就得益于沪宁、沪杭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发达:而宁杭“一条边”

关税同盟、共同市场、区域经济一体化、自由贸易区共37页文档

什么是关税同盟 关税同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缔结协定,建立统一的关境,在统一关境内缔约国相互间减让或取消关税,对从关境以外的国家或地区的商品进口则实行共同的关税税率和外贸政策。 关税同盟的主要特征关税同盟的主要特征是:成员国相互之间不仅取消了贸易壁垒,实行自由贸易,还建立了共同对外关税。也就是说,关税同盟的成员除相互同意消除彼此的贸易障碍之外,还采取共同对外的关税及贸易政策。GATT规定,关税同盟如果不是立即成立,而是经过一段期间逐步完成,则应在合理期限内完成,这个期限一般不超过10年。 建立关税同盟的前提条件 1、已建立的关税同盟或签订的临时协定的缔约方对非同盟或临时协定参加国所实施的关税或其他贸易规章,大体上不得高于或严于建立同盟或签订协定前各组成领土所实施的相应措施的一般限制水平。 2、建立自由贸易区或订立临时协定后,各组成领土对非贸易集团或协定参加国的贸易所实施的关税和其他贸易规章,不得高于或严于组成共同关税领土前所实施的相应的限制措施。 3、上述临时协定应订有在合理期限内成立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的计划和进程表。 关税同盟的排他性保护措施

关税同盟的排他性保护措施主要有以下各项: 1、减低直至取消同盟内部的关税。为达到这一目的,同盟往往规定成员国在同盟内部必须在一定期限内分阶段、逐步地从各自现行的对外关税税率,过渡到同盟所规定的统一关税税率,直至最后取消成员国彼此间的关税 2、制定统一的对外贸易政策和对外关税税率。在对外方面,同盟国成员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分别调高或调低各自原有的对外关税税率,最终建立共同的对外关税税率;并且逐步统一各自的对外贸易政策,如对外歧视政策,进口数量限制等; 3、对从同盟外进口的商品,根据商品的种类和提供国的不同,征收共同的差别待遇关税,如特惠税率、协定国税率、最惠国税率、普通优惠税率、普通税率; 4、制定统一的保护性措施,如进口限额、卫生防疫标,等等。 共同对外关税的建立的意义 1、它避免了自由贸易区需要以原产地原则作为补充,保持商品正常流动的问题。在这里,代替原产地原则的是筑起共同的“对外壁垒”,从这个意义上看,关税同盟比自由贸易区的排他性更强一些。

第6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答案)

in第6章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单项选择题 1. (2013.10)9.在各种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中,关税同盟和自由贸易区最大的区别是( C ) A.关税减让B.自由贸易C.统一对外关税D.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2. (201 3.01)9.在各种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中,共同市场和关税同盟最大的区别是( D ) p140 A.关税减让B.自由贸易C.统一对外关税D.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3. (2012.10) 8.成员方之间完全废除关税与数量限制,建立统一对外关税,允许生产要素跨国界自由流动,商品、资本、服务、人员均可自由流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是( D ) A.优惠贸易安排 B.自由贸易区 C.关税同盟 D.共同市场 4. (2011.10) 9.下列经济一体化形式中,程度最低,组织最松散的一种形式是( C ) A.自由贸易区 B.共同市场 C.优惠贸易安排 D.关税同盟 5. (2010.10)10.目前,在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中,一体化水平最高的是( A ) A.欧洲联盟 B.东南亚国家联盟 C.北美自由贸易区 D.美洲共同市场 6. (2009.10)11.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属于( C ) A.关税同盟 B.共同市场 C.自由贸易区 D.完全经济一体化 7.(2008.10)11.成员国间取消关税和数量限制,但仍保持对非成员国各自独立的贸易壁垒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是( A ) A. 自由贸易区 B.关税同盟 C.共同市场 D.经济同盟 8. (2008.01)12.成员国间仅仅取消关税和数量限制,对非成员国仍实行各自独立的贸易壁垒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是(A) A.自由贸易区 B.关税同盟 C.共同市场 D.经济同盟 9. (2007.01)8.在自由贸易区中( B ) A.成员对非成员实行统一的关税壁垒 B.成员对非成员保持独立的关税壁垒 C.成员间执行共同的经济政策 D.成员间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10. (2012.01)9.根据关税同盟理论,下列属于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的是( A ) A.贸易转移效应B.促进技术进步C.加速经济成长D.刺激投资 二、多项选择题 11. (2010.01)32.范纳和李普西对关税同盟理论的最大贡献就是提出了( BC ) A.大市场理论 B.贸易创造效应 C.贸易转移效应 D.规模经济理论 E.综合经济理论 12. (2009.01)32.下列经济一体化形式中,各成员国对非成员国采取统一对外关税政策的有(BCE ) A.自由贸易区 B.关税同盟 C.共同市场 D.优惠贸易安排 E.经济同盟 四、简答题 13. (2012.10)34.简要回答当代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特点。 14. (2008.10)37.举例说明关税同盟的贸易创造效应。 答:贸易创造效应由生产利得和消费利得构成。在比较优势基础上使生产更加专门化,这样,关税同盟的某个成员国的一些国内生产品将被其他成员国生产成本更低、价格更低的产品所取代。其结果,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扩大了

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以重工业制造业为主,但在杭州等地的手工业制作也很发达。珠三角是轻工业生产模式,以服装等轻产业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和最活跃的地区。比较研究两个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历程和经济规模,探讨其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原因,可以为两个三角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同时也为其它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长江三角洲是指长江入海而形成的冲积平原,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的部分地区。本文中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指由沪、苏、浙三地16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的复合型区域,具体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和泰州,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和台州市,其土地面积为10.96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8121万人(2002年)。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带,已被公认为世界六大城市带之一。 珠江三角洲是指珠江千百年来冲刷出来的一块平原,北起广州,呈扇形向东南和西南放射,东面有经济特区城市深圳和与之相邻的东莞市,西面由北至南有:佛山、江门、中山以及与澳门接壤的经济特区城市珠海市。本文中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14个市县: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等7市,以及惠州市的市区和惠阳、惠东、博罗三县,肇庆市的市区和高要、四会两市,其土地面积为4.17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2365万人(2002年) 2002年两地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28%,实现出口占全国的63%,完成投资占全国的23.9%,实现消费占全国的26.7%。 一、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各项洲经济指标的比较 1)经济总量:长三角比珠三角对全国贡献率高9.4个百分点 2002年,长三角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141.62亿元,比2001年净增2160.61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8.7%,比2001年提高1个百分点;珠三角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536.18亿元,比2001年净增1013.3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9.3%,比2001年提高0.4个百分点。总量上,长三角地区是珠三角的整整2倍,对全国的贡献长三角地区也比珠三角地区高了9.4个百分点。 发展速度上,两个地区24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可比价增速达到了两位数,长三角地区15城市的可比价增速差距不大,最快的是苏州市为14.5%,最慢的是上海为10.9%,高低落差仅为3.6个百分点,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

学年论文题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 学院 专业 学生 学号 指导老师 二零一一年五月十日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 摘要 欧盟是当今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组织,欧盟成功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完善的市场体制。完善的市场体制和发达的经济水平使欧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由关税同盟向货币同盟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和发展有政治和经济的原因,经济原因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生产力发展和国际分工要求冲破阻碍贸易的壁垒,而冲破阻碍的利益使得有足够的力量来冲破阻碍,促使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为谋求经济的最优化而加入到区域经济组织中。 我国的市场体制尚不完善,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远远不够。我国国内各区域间的差距的拉大将不利于我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为达成经济全球化而努力,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未来将会进一步在面上和深度上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洪流,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关键字:区域经济一体化,市场体制,经济全球化,

目录 摘要································································ABSTRACT····························································前言································································由欧洲经济一体化所得的经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原因及阻碍··········································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未来走向············································结论································································参考文献····························································致谢································································

从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角度看上海产业布局的调整(精)

立足长三角调整上海产业布局 一、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布局的基本特点 目前,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各城市之间经济发展仍具有相当程度的差异。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联系的角度看,长江三角洲地区内部可以划分为三个经济区域:一是上海经济圈,即以上海为中心,大约150公里半径的区域,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南通、嘉兴和湖州等市;二是南京经济圈,即以南京为经济中心的区域,包括南京、镇江、扬州、常州和泰州等市;三是杭甬经济圈,即以杭州、宁波为中心的区域,包括杭州、宁波、绍兴、舟山等市。 三个经济圈中,上海经济圈产业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经济圈。上海的地理区位优势和工业基础,使上海的发展几十年来始终处在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前沿,至今仍然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最大的制造业中心(王贻志等,2001年)。根据1998年统计数据,长江三角洲地区产值占全国同行业比重超过20%的9个行业1中,按各城市产值占全地区产值的比重,上海在除纺织业以外的8个行业中均居第一,苏州、无锡也都占据较大比重。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5个行业,沪、苏、锡居前三名,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3个行业中,沪、苏、锡居一、二、四位或一、三、四位,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上海居第一,无锡居第三,苏州则居第六,是仅有的一个例外(王贻志等,1999年)。上海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的集聚优势,使其成为区域内无可争议的中心城市,但这种中心城市的功能需要在与周边城市的分工与合作中形成。随着以高速公路为主的现代化交通体系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形成,客观上进一步密切了上海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随着上海要素价格不断上升,来上海寻找投资机会的国际工业资本,首先沿着沪宁高速公路向昆山、苏州工业园区扩散,使苏州的制造业构成迅速提升,工业发展超过了无锡。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高技术构成的制造业在上海、苏州的集中度进一步上升。可以认 1系指纺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服装及吉他纤维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