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学复习资料简介

美学复习资料简介

美学复习资料简介
美学复习资料简介

1.美的存在形式?

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

社会美

自然美

艺术美

2.旅游的美学本质?

旅游的本质是审美

3.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一)旅游审美对象(客观)

(二)旅游者审美心理(主观)

(三)旅游的审美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主要是旅游和旅游工作者的关系)

4.旅游者的审美心理和审美关系?

审美心理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一种审美心态 审美心理主要包括:审美动机、审美需求、审美意识、审美志趣等方面

旅游者与旅游工作者(特别是导游)的关系

审美关系 旅游者与旅游设施、景区建设的关系

旅游者与旅游饭店的关系

5.风景形象美的特征? 风景划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类。

前者主要表现自然美,而后者主要表现社会美和艺术美。大多数的风景都是自 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融合体。

一、形象美:形象美是风景中最显著、最直观的特征。(香格里拉,桂林象鼻山)

(一)雄壮之美:1、美学特性:刚健、雄伟、壮观

2、审美感受:赞叹、震惊、崇敬 (五岳之首:泰山,钱江潮,布达拉宫)

(二)秀丽之美:1、美学特征:柔和、秀丽、优美

2、审美感受:甜美、安逸、舒适,是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之美。(西湖,峨眉山)

(三)奇特之美:1、美学特征:奇异多变、光怪陆离、非同寻常

2、审美感受:神秘惊奇、出人意料、不可思议 (黄山迎客松、象鼻石)

(四)险峻之美:1、美学特征:高峻、危险、可怕 人体美(相貌、姿态、服饰等) 生活美(真善美) 环境美(优雅、宁静、和谐) 科学技术美(劳动成果、产品) 原态自然(山水湖泊、树木花草、

气象物候等)

人化自然(人造景物、历史遗迹)

(音乐、舞蹈、文学、电影、绘画等)

审美心理

2、审美感受:惊心动魄、惊险刺激,能够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和挑战心理(华山)(五)幽静之美:1、美学特征:深远僻静、光线幽暗

2、审美感受:远离喧嚣、“曲径通幽”之感(青城山)

(六)旷野之美:1、美学特征:视野开阔,一望无际,富有野趣

2、审美感受:心旷神怡、心胸开阔(沙漠、草原)

6.四大名山:峨眉山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山西五台山并称为佛教四大名山。因山势透迤,“如螓首峨眉,细而长,美而艳”,故得名。

7.什么是怡情,怡情的主要特征?

“移情说”是西方现代美学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是德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立普斯创立的。

移情是指直观与情感直接结合,从而使知觉表象与情感相融合的过程。

当我们聚精会神地观照审美对象时,就会把我们的生命和情趣注入到对象中,使对象显示出情感

色彩。

特征:审美对象是受到主体灌注的有生命的形象

主体必须是生存在对象的形象之中并能进行观照的自我

主体必须通过生命情感与对象相互渗透,融合为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

移情不是一种身体或生理的感觉,而是在审美关系上强调物我同一。

以我的性格灌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引于我,这就是移情的最本质特征。

8.距离观赏有几种主要的方式?

1、空间距离:进行审美鉴赏时应选择一个最佳位置,以取得最理想的审美效果。

2、时间距离:审美鉴赏应当选择最恰当的时间间隔,不可过于密集。

3、心理距离:观赏者对于审美对象在感情上或心理上所保持的距离。这种距离由于消除了观赏者的

实用态度,而使观赏者对眼前的事物产生崭新的体验

9.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的特点?

五要1、在有限的空间里,要能再现自然山水之美,寓意曲折含蓄,引人探求和回味;避免全盘托五避:出,一览无余。

2、人工斧凿的山石水池,要“宛自天开”“巧夺天工”;避免牵强附会,矫揉造作。

3、各类建筑的设置,要同周围环境有机地结合;避免多此一举,画蛇添足。

4、园内景物安排要有构图层次,突出重点;避免喧宾夺主,主次不分。

5、景物的组织,要有统一,有连续性;避免杂乱无章,断径绝路。

10.中国园林分类?

(一)皇家园林: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

特点:以自然山水为依托,规模宏大,富丽堂皇,色彩浓重,以龙凤图案装饰,显示皇权的至高

无上。

(二)私家园林:供皇家宗室外戚、王公官吏、富商大贾等休闲的园林

特点:规模较小,善于将山水、花木、建筑巧妙融合,把自然美、人工美有机结合,以少胜多,

以精取胜。

11.园林的各个构成要素?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园四要素:山石(土)、水、植物、建筑。

12.假山叠石的审美标准?

作用:

1、分割空间,增加园林的层次感和深度感

利用起伏的山景叠石围合空间,划分景区,使游人在不同空间,在不同高度观赏不同的景点。

2、点缀美景,增添园林野趣的自然美

通过形貌各异、体态多姿的假山假石,装点园景,并与周围景物融为一体,富有诗情画意

审美标准:

1、做假为真

叠石假山的形态大体分为:写意假山和象形假山。

2、瘦、皱、漏、透

太湖石为典型的传统供石,因产于太湖而得名,以造型取胜,“瘦、皱、漏、透”是其主要审美特征,多玲珑剔透、重峦叠嶂之姿。

3、丑

中国古代的赏石观念,用三个字概括,叫做“丑石观”。其美学特征是“审丑”。

13.中国话的不同分类?

(一)从题材上分: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和动物画,其中山水画居中国画之首(二)创作思想及审美情趣分:宫廷画(院体画)、民间画、文人画。其中文人画是主流。

文人画强调神似与意趣。“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三)从表现技法上分:工笔画、写意画、兼工带写(半工写)等。其中写意画是中国画的主流

(四)从特定用途分:壁画、卷轴画、工艺绘画壁画。我国最为著名的壁画主要有敦煌莫高窟壁画、山西永济永乐宫壁画、陕西乾县唐永泰宫壁画等。

卷轴画(主流)。多是用纸、绢画成后经装裱而成的中国画。

工艺绘画,它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是一种实用性的工艺美术。屏障画、扇面画、竹帘画、漆画也可属于该范畴。

14.中国画得意境体现在哪里?

(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画与诗是相融合的。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以诗人的手法作画,可以提高画的意境。

(2)以形写神,得意忘形。

为创造意境,中国画不主张拘泥于客观事物的外形,而主张“以形写神,得意忘形”,即更注重神韵之美

15.中国画的格调体现在哪里?

1、用笔--书画同源、以线造型

2、用墨—水墨为上,墨分五色

3、设色—随类赋,色不碍墨

16.书法字体的演变历史?

1、殷墟甲骨文是商代的文字。

2、钟鼎文(金文)是西周时期的文字。

3、石鼓文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文字。

4、篆书(大篆和小篆)大篆盛于西周时期,主要是六国文字,雄奇姿放,书写较为复杂;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使用的文字,它是汉民族第一次统一汉字字体,字体结构整齐美

观,讲究对称。

5、隶书盛于东汉时期,是中国文字史上的飞跃,质朴自然、严谨精密、雄浑厚重。

6、草书西汉,为了书写方便快捷,结构变为简约,笔画出现牵带钩连地现象,但字与字

之间相对独立,这是中国草书的最初形态,被称为“章草”。

7、楷书楷书、行书、草书三种书体是在魏晋二百年间定型的

8、行书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号称天下行书第一。

17.中国书法审美的特征?

1、线条之美(点线)

线条是书法的灵魂,通过线条的变化,以及运笔的轻重、疾快、强弱、顿挫、方圆等各种技

法,从而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点画。

2、结构之美(结体)

汉字是以点线来造型的,通过点线,构成书法的间架结构。

篆书、隶属:古朴、苍劲

楷书、行书:端正、清秀

草书:酣畅、潇洒

3、章法之美(布局)

章法是指书法作品整体的谋篇布局。从欣赏者的眼光来看,章法可以夺主先入,是关系到书

法成败得失最关键的地方。

4、神韵之美

“神韵”、“气韵”即是指书法表现出来的精神、气质、内涵等。

神韵在书法作品中的表现:

(1)丰富的力感

(2)强有力的情感

5、意境之美

书法意境是指在书法作品中体现出的思想境界。意境美是对书法作者的气势、骨力、神采、风味的高度概括。

18.中国古城?

1、南京城:

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城。外城周长多为60公里,城高12米,被称为“世界第一大古城”。

2.聚宝门(今中华门)最为险要、雄伟,由3座翁城和4道城门组成,平面呈“目”字形,是我

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城堡垒。

3、山西平遥古城:

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清代晚期中国的金融中心,并有中国目前保存完整的古代县城,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

4.中国最早的保存最完整的古城:淹城

19.三大佛教建筑:寺庙、佛塔、石窟

20.四大佛教名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嵋山

21.三大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另外还

有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22.著名的桥

* 福建泉州洛阳桥(海内第一桥)

* 广东潮州广济桥(多结构的开合桥)

* 赵州桥位于河北的赵州桥建于隋代,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长的一座单孔石拱桥,

有“天下第一桥”之誉。自古有“奇巧固护,甲于天下”的美称,被誉为“国际历史土

木工程里程碑”。

* 卢沟桥北京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马可·波罗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

独一无二的桥”。

* 安平桥我国现存最长的古石桥,位于福建晋江安海镇,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我国现

存最长的古石桥,位于福建晋江安海镇,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

23.古建筑的审美特征?

(一)以木构架为主要建筑形式

木构架建筑有:梁柱式(北方)和穿斗式(南方)。

1、梁柱式(叠梁式)宫殿、庙宇、寺院等大型建筑中普遍采用

2、穿斗式(“串逗”式)南方明清建筑中使用普遍

(二)群体布局主次分明、均衡对称

(三)装饰丰富多采、色彩鲜艳明快

(1)建筑装饰

(2)建筑色彩

(四)造型艺术优美柔和、形态各异

(五)建筑美与自然美融合

24.雕塑的形式?

从空间上分:1.圆雕:不依附于任何背景材料,可以四面观赏,完全立体的雕塑。

2.浮雕:浮雕是指在平面材料上雕塑出凸起形象的雕塑

25.古雕塑的美学特征?

一、纪念性:古代雕塑不是为观赏而制作,常常富有政治性和纪念性;这类雕塑的特点是言简意

赅、启人深思,鲜明而富有时代特征

二、象征性:继承了中国艺术“托物言志”、“寓意于物”的象征手法。

三、装饰性:传神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审美要求。古代雕塑家往往采用装饰的手法,将自己在生活

实践中所形成的情感浸透到作品的每一个局部,使造型艺术充分而含蓄,强烈而精微四、假定性:中国艺术是表现的艺术,讲究“得意忘形”、“以虚当实”。对所刻划的人与物从不

深究其物理的规范与法则,而是随“意”改变

五、类型化:中国雕塑的造型艺术不拘泥于对象的真实刻画,而是综合了同类型对象的基本特征,

创造了具有共性美的艺术形象

六、与建筑、环境融为一体:古代规模较大的雕塑往往善于借助周围环境的优势

26.雕塑艺术的历史发展?

1、中国原始雕塑的最初形态是陶制品

造型丰富、纹饰多样的陶器,为中国雕塑的多向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2、商周时期:

以青铜器雕塑为代表,凝重、淳朴、古拙。1938年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为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艺术价值很高。造型浑古庄严,纹饰瑰丽,显示了古代高超的青铜铸

造水平。

3、秦汉时期:

雕塑在建筑装饰、陵墓装饰中发展,形成雕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雕塑风格恢宏,强调力度和气势。

4、魏晋南北朝:

佛教盛行,石窟艺术兴起。佛像雕塑成为当时雕塑的主体。

5、隋唐时期:

各类雕塑艺术都进入一个空前繁荣时期。艺术风格表现为妍丽优雅的盛唐之风。6、宋代:佛教雕塑在审美上失去了隋唐的静穆和神圣,而倾向于世俗化。墓葬雕塑沿袭前代,缺乏艺术特色。

7、明清:雕塑艺术多趋于装饰化和工艺化,更强调实用性与玩赏性功能,造型小巧玲珑、精致剔透,缺乏大气和大型之作。

27.特种工艺品:玉雕、木雕、根雕、陶瓷、刺绣

28.刺绣的特点?

苏绣: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雅洁,地方特色浓郁。湘绣:常以中国画为蓝本,构图严谨,色彩鲜明,形态逼真,风格豪放,曾有“绣花能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

粤绣:构图繁而不乱,色彩浓郁艳丽,对比强烈,装饰性强;常以花鸟、牡丹、凤凰等为题材,混合组成画面。

蜀绣:针法严谨细腻,色彩淡雅清秀,线条优美流畅,体现中国水墨画的格调

29.旅游审美需求产生的原因?

(1)旅游是一项综合性的审美活动,不仅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而且能满足其他需求。

(2)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提高对旅游审美需求起了促进作用。

(3)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副产品,加剧了人们回归自然的向往。

(4)审美化社会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而旅游作为全社会审美化活动的特定产物和有利手段,必将激发人们的旅游热情。

30.旅游审美心理要素?

一、审美感知

1、综合性

2、超生理功利性

3、刺激性

4、共鸣性

二、审美想象

(一)再造性想象(知觉想象)

(二)创造性想象

三、审美情感

四、审美理解

31.导游在旅游审美中的地位以及作用?

地位:

(一)导游是旅游者的直接审美对象

(二)导游是审美信息的传递者

(三)导游是旅游审美行为的协调者

作用:

(一)激发旅游者的审美想象

(二)提高旅游者的审美感知

(三)唤起旅游者的探秘乐趣

32.导游作为审美对象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一、仪表美

(一)形体美

(二)服饰美

(三)发型美

二、风度美

三、心灵美

33,导游语言艺术的功能?

1、使主客关系更加协调

2、传播旅游知识和信息

3、使旅游者的心情更加愉快

34.导游语言艺术的表现?

1、语言的准确性

2、语言的音乐性

3、语言的音乐性

美学原理大纲

湖北大学 美学原理 (0504200103代码不知道) 教学大纲 (第x版) 艺术学院 美术学系 2010年5月

前言 一、大纲编写依据 为了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面向 21 世纪的高质量的艺术人才。湖北大学院积极调整课程结构、强化教学内容改革,根据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教体艺〔2005〕2号)文件中对现有专业进行的明确调整,及对修订教学提出的具体要求,制定此《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二、课程目的 “美学”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美学思想是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美学是一门既年轻又古老的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美的产生与发展,美的本质与形态,美的类型,美感的本质特征,美感的心理素质,美感的差异性、普遍性,审美主体的提高(美育),从而提高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美学理论知识分析、评论、鉴赏文学艺术的美、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中的美,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具体教学目标为: 1、了解与美学理论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美学理论中的一般概念、原理、原则及有关知识。 2、理解美学理论和方法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原则及相关的学术思想观点。 3、掌握重要美学理论和方法中的基本观点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讨论、课外自习、图片观摹等相结合;课前提供参考书目,每章后布置思考题。本课程以哲学为基础,力求运用唯物辩证法,明晰地讲授,实事求是的鉴评。 四、适用对象 美术学专业、设计学专业。 五、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或相关课程) 本课程与第二学期开设的《中国美术史》,与第三学期期开设的《外国美术史》、第五学期开设的《美术鉴赏与批评》课程形成知识内容衔接。 六、课程性质 必修。

从翻译美学角度对比分析《声声慢》译本

从翻译美学角度 对比分析《声声慢》英文译本 姓名:邢娜 学号:2120111442

从翻译美学角度对比分析《声声慢》英文译本 姓名:邢娜 学号:2120111442 摘要:诗歌是人类文学殿堂的瑰宝,是最为纯粹的文学形式。古诗英译不能仅仅 满足于忠实对等,更要在目的语中再现美感。本文从讨论翻译美学和翻译学“三美”,即意美,音美和形美出发阐述了诗歌翻译美学,并在解读李清照的《声声慢》的基础上,对美国肯尼思.雷克斯罗斯、我国许渊冲和徐忠杰的三种英文译 本做了详细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诠释了翻译诗歌美学,并对比总结出“三美原则” 在译作中的艺术体现。 关键词:《声声慢》,翻译美学,“三美”,译本,艺术 第一章李清照与《声声慢》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历城(今济南市)人,著名学 者李格非之女,自幼博通诗书。她写的词风格清新,语言明白如话,在艺术上独 有成就,曾被称为“易安体”,被目为婉约派正宗,对词的看法相当保守。其词 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苍凉沉郁,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声声慢》,中国文学史上的“叠音绝唱”,是李清照后期因国破家亡流落异乡 所作的词,是其代表作之一。这首词一共用了九次叠音,尤其是开篇七叠连用,音凄情苦,自古以来令人哀伤叹绝。 李清照在宋代众多词人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此首《声声慢》是她晚年的 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此时正值外敌入侵,她在故乡山东的房子也被敌兵付 之一炬。丈夫已病死,而夫妻二人费尽半生心血所收藏的金石文物也在慌忙避难 过程中丢失殆尽。作者当时已经年近五十,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于是在深秋的某一天,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

书与道——中国传统书法美学特征

书与道——中国传统书法美学特征 书与道——中国传统书法美学特征 内容提要:书道作为本体之道,体现着书法的本质规律特色,也是中国书法技法形式的内在依据。因此对“道”之研究领悟如何,便直接关系着对中国书法的理解认识和继承发展。中国书法艺术思维处处体现着道论思维,道论思维的特征总是同时确定两个极向,并在两极的扩展中加以统一。道论两极思维在中国书法中运用非常普遍。从美学原理到形式技法无不如此。中国书法优秀之作,是天与人的合一,自然与精神的合一,再现与表现的合一。是以形象的方式体现着本体之道。人类一切审美创造,都离不开思维,书法也不例外。作为书法艺术的不同民族派系,它们都体现着各自哲学思维的不同特色。中国书法包含着东方传统文明自身的思维体系规律,这个体系的核心便是“道”。探索中国书法与道的关系,无疑是研究中国书法的一大关键。一、作为书法的本体之道东方哲学所探索领悟的宇宙本体,一般称为“道”。由于世界一切事物在本质上是同一的。所以道既是宇宙的本体,也是社会伦理的本体,同时也是文学艺术的本体,因此历来都讲“文道”、“诗道”、“画道”、“书道”等。书道便是作为本体之道在书法中的体现。明董其昌说:“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1]道既如此重要,所以书

道的掌握常被认为是造就书艺的关键。唐张怀瓘说:“书之为征,期乎合道。”[2]书道体现着中国书法的本质规律特色,也是中国书法技法形式的内在依据。因此对“道”之研究领悟如何,便直接关系着对中国书法的理解认识和继承发展。关于道的探索,其源很早,相传黄帝曾专心学道。《尚书》所载尧舜禹递相传授的“心法”便含有道的内容。商代伊尹、周代太公亦被后世列为道家。《周易》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即是贯穿了道论思想。春秋时代的老子李耳为道论集大成者,所著《老子》一书影响极其深远。战国时 的《庄子》、《管子》、《列子》、《关尹子》及汉代《淮南子》、《参同契》等皆包含了大量的道论内容。唐以来禅宗,宋以来道学,均对道论有所发挥。道论思想在历代均有所发展。关于道的内涵,各家多有论述。《老子》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3]道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是构成物体的基本单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3]道决定着万物的本质,支配万物的运动变化和规律法则。它最小,存在于万物之中;它又最大,无处不在,与宇宙同体。故云:“可名于小”,“可名为大”,[3]“强为之名曰大”,“字之曰道。” [3]老子论述的道,有时具有物质的特征,有时具有规律的特征,故近代有人把道解释为物质,有人则把道解释为规律。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复习笔记(第18章 明清园林美学)【圣才出品】

第18章明清园林美学 18.1复习笔记 一、明清园林艺术与园林美学 (一)明清园林艺术 1.明清两代,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皇家园林最有名的有北京的圆明园、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等。私家园林多集中于经济文化发达的城市,除北京、南京外,以苏州、扬州、杭州等地数量最多。 2.明清园林艺术的发展,在明清小说和戏曲中也有反映 (1)汤显祖的《牡丹亭》写了一座园林,并且借剧中主人公杜丽娘的口说了一句名言:“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汤显祖的审美理想是追求春天。在他看来,园林正是把“春色”引到人间的艺术。 (2)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创造了一座大观园。大观园是明清私家园林的典范,曹雪芹在这座园林中寄托着他的审美理想。 (3)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的《婴宁》篇也描绘了一座园林,寄托了他的审美理想。 (二)明清园林美学 1.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虽然悠久,但是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方面的著作却很少。 2.到了明清两代,由于园林艺术有很大的发展,吸引了很多知识分子关心这门艺术,甚至亲自从事这门艺术,这才陆续产生了一些有关园林艺术的著作。 3.其中比较有名的,有计成的《园冶》、文震亨的《长物志》、李渔《闲情偶寄》中的《居室部》和《种植部》。从美学的角度看,这三部著作的理论性和系统性都很差。

二、古典园林的意境 (一)中国古典园林在美学上的最大特点是重视艺术意境的创造 1.中国古典园林在美学上的最大特点:重视艺术意境的创造 中国古典园林的美是艺术意境的美。因此,园林意境的创造和欣赏就成了明清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说,在园林艺术、园林美学中得到了独特的体现。在一定意义上,“意境”的内涵,在园林艺术中的显现,比较在其他艺术门类中的显现,要更为清晰,也更容易把握。 2.园林的意境和诗歌、绘画的意境不同 (1)诗歌、绘画的意境是借助于语言或线条、色彩构成的; (2)园林的意境则是借助于实物构成的。 3.园境和诗境、画境在美学上有共同之处:“境生于象外” (1)诗境、画境都不是局限于有限的物象,而是要在有限中见出无限。 (2)同样,园林的意境,也不是一个孤立的物象,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不是一片有限的风景,而是要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比之一个孤立的物象,能够给予游览者更丰富的美的感受。 (二)明清园林美学着重强调园林的意境 1.采取虚实相生、分景、隔景、借景等手法,组织空间,扩大空间,丰富美的感受(1)沈复的《浮生六记》谈到虚实相生的手法。“虚中有实”、“实中有虚”,都是为了在观赏者的心理上扩大空间感。 (2)分景、隔景都是通过分隔空间在观赏者心理上扩大空间感。空间本来是小的,通过分隔,可以增加景色的层次,使景色的趣味多样化。这样,在观赏者的心理上,空间的容量就增大了。

动画制作公司简介3篇

动画制作公司简介3篇

动画制作公司简介3篇 我们经常会对一些精彩的动画记忆尤深,可以随口说出很多动画来,可是很少有人关注是哪个公司制作它们,下面由学优网小编为你提供的动画制作公司简介,希望能帮到你。 动画制作公司简介(一) 在1984年《风之谷》上映之后,不论是票房表现或影片的水准方面均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功,于是,在德间书店的支持下,1985年,吉卜力工作室成立了。同年,吉卜力开始制作《天空之城》,自此以后,吉卜力工作室成为一个专为宫崎骏和高畑勲制作动画的工作室。吉卜力(GHIBLI)这个名字事实上本意是指撒哈拉沙漠上吹的热风。在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意大利空军飞行员将他们的侦察机也命名为吉卜力动画制作公司简介3篇。宫崎骏是个飞行器狂,当然也知道这件事,于是决定用吉卜力作为他们工作室的名字。而在这个名字的背后,还有一层含意,也就是希望这个工作室能在日本动画界掀起一阵旋风!! 吉卜力工作室是一个相当特殊的团体,不论在日本

藤喜文) 1995年,On Your Mark (音乐电视乐队:CHAGE & ASKA 导演:宫崎骏) 1997年,幽灵公主(Princess Mononoke 导演:宫崎骏) 1999年,我的邻居山田君(My Neighbors The Yamadas 导演:高畑勲) 2001年,千与千寻(Spirited Away 导演:宫崎骏) 2002年,猫的报恩(The Cat Returns 侧耳倾听的续集导演:森田宏幸) 2004年,哈尔的移动城堡(Howl’s Moving Castle 导演:宫崎骏) 2007年,地海传奇(Tales from Earthsea 又名加徳战记ゲド戦记导演:宫崎吾郎) 2008年,悬崖上的金鱼姬(悬崖上的ponyo又名悬崖上的金鱼公主导演:宫崎骏) 动画制作公司简介(二) BONES这个词,在英语中是骨头(复数)的意思,是根据公司社长南雅彦想要做有骨气的动画片(骨のあるアニメを作りたい)的想法和理念而作为工作室命名。BONES保持着一年出品3部左右的水平,属于低

课程标准书法鉴赏

书法鉴赏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书法鉴赏 课程编码: 课程类型:理论 开课部门:社科部 规定课时:课时 一、前言 .课程性质 《书法鉴赏》属于公共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课程定位 《书法鉴赏》是公共艺术课程的重要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课程设计思路 基于工科类高职院校的实际学情,本课程采用“讲授欣赏感悟”三位一体的教案模式,来激发学生对学习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 ()讲授 除了涉及到书法鉴赏的理论外,在讲授中还要介绍作者创作时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等方面,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艺术能进行全方位的把握,提高艺术鉴赏层次。 ()欣赏 根据工科类高职院校的实际学情,选择适合学生的书法家的作品,通过作品展示,相关影音资料、现场书写等形式将书法艺术以多元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并通过作品对比,让学生在看的过程中能有所思、有所想。 ()感悟 让学生从自我出发,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能有所感受,进而加深对作品“美”的感悟,并发展自我形象思维和创新精神。 本课程开设公共选修课课时。 二、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经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书法艺术的基本知识和艺术特征,懂得如何从书法的艺术表现手段入手,对书法作品进行审美鉴赏。 2.能力目标 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实践,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素质目标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了解、吸纳优秀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三、课程内容及参考学时 教案单元教案内容学习目标参考学时 、书法艺术的构成要素、汉字的特征及要素 、汉字与书法的关系 、汉字字体和书法书体的演变发展 、了解汉字的特征、要素、汉字与书法的关系 、了解汉字字体和书法书体的演变发展 、书法艺术的形与质、书法艺术的本质和形式要素 、书法特性的区分 、了解书法艺术的本质和形式要素, 、能够区分和鉴别书法特性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论礼貌与教养》译文的审美再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114392301.html,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论礼貌与教养》译文的审美再现 作者:赵怡斐 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13期 摘要: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作品以讽刺见长。但由于文化背景及意识形态不同,斯威夫特作品的译本与原文或多或少有所出入,无法确切传达原文信息。本文以斯威夫特作品《论礼貌与教养》为例,从翻译美学角度看《论礼貌与教养》译文的审美再现,总结讽刺论说文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论礼貌与教养》;翻译美学;审美再现 一、翻译美学与审美再现 翻译美学是翻译研究的分支,主要研究翻译与美学的关系,探讨美学对翻译的影响,从美学角度理解翻译的科学特征及艺术特征。翻译美学尝试将美学理论运用于翻译中,为不同文体的翻译设定标准,并在翻译过程中,分析、解释、解决双语转换中涉及到的美学问题。 审美再现体现在中英文转换的过程中,强调“物化”翻译主体对原文的美学理解。在翻译中译者将其审美理解注入译文,根据审美再现的要求将审美理解以译文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审美再现在常规美学体系及非常规美学体系中都有体现。常规美学体系中的审美再现包括语音层次的审美再现、词语层次的审美再现及句段层次的审美再现。非常规美学体系中的审美再现包括意境再现、情感再现及风格再现。 二、审美再现的译例分析 (1)常规美学体系中的审美再现 2.1.1词语层次的审美再现 词语层面的审美再现主要从修辞及措辞两方面进行评估。修辞指词语使用的修辞手法,措辞包括词语的选择、搭配及语域(刘宓庆,2005:119)。从美学角度看,译者选词应该准,美,精。 译例1: 原文:For being whollyilliterate,and conversingchie fly withe achother,they reduce the who lesystemofbreeding with in the formsandcircles of their service offices.

中国美学史大纲前6章笔记

中国美学史大纲 第一篇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 第一章老子的美学 第二节老子论道、气、象 含义: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道是原始混沌,道产生七物,没有意志和目的,自己运动,是无和有的统一。 道不是绝对的虚无,包含有象、物、精。道是真实的存在。 精,就是气。象(物的形象),不能脱离道和气,否则就失 去了本体和生命,毫无意义。 第三节老子论有、无、虚、实 含义:天地七物是有无、虚实的统一。天地七物才能流动、 运化,生生不息。虚实结合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一条重要原 则。 第四节老子论美、妙、味 含义:美,与善区别开,相对于恶(丑)而存在。对美和艺 术采取简单的否定。味,听别人说话(言语)的味道,是一 种审美的享受。“淡乎其无味”。提倡一种平淡的趣味。妙,体现道德无觃定性、无限性的一面。老子否定美。但不否定 妙。不能执着于有限的物象来求妙。

第五节老子论“涤除玄鉴” 含义:涤除,洗除垢尘,洗去人们的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鉴是观照,玄是道,玄鉴 就是对于道德观照。1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2 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是 审美心胸的最早源头。 第二章孔子的美学 第一节孔子论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内容: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 主观修养中就能起一种特殊的作用。在主观意识的修养中, 在为了达到仁而进行的努力中,审美的境界高于知识的境 界。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视和提倡美育的思想家。 第二节孔子论美与善、文与质 内容:艺术必须符合道德要求,必须包含道德内容,才能引 起美感。美与善的统一,在一种意义上,也就是形式与内容 的统一。文和质的统一,也就是美和善的统一。反对质胜文 和文胜质。“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审美标准。艺术包含 的情感必须是一种有节制的、有限度的情感。这样的情感符

翻译美学论

翻译美学论 湖北荆州长江大学东校区外语系 蔡银慧 [摘 要]翻译与美的结合产生了另外一门年轻充满活力的学科:翻译美学。翻译美学以美为特征。本文先简述美的渊源及表现,接着强调了译者求美的要求,最后论述了如何求美。 [关键词]翻译 美学 美 真 一、引言:在众多的人文学科中,翻译与美学的结合,乃珠联壁合;翻译与美学的结合,乃人作之合。 二、翻译美学的渊源及表现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历史悠久,若从最初的佛经译论算起,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回顾其漫长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译论命题都有其美学渊源。历史的定势和文化整体形态的趋现促使译学与美学“相融”,且“浑然一体”。支谦的“不加”文饰,道安的“案本而传”,严复的“译事三难”(信,达,雅),付雷的“神似说”,钱钟书的“化境说”以及许渊冲的“三美论”(音美,形美,意美)等等,皆表明译学与美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些译论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具有显著的文论色彩和贵信,贵和,贵含蓄的美学特征。从美学的特定视角来考察我国译论的思维模式:它更倾向于感情地而非理性地,体验地而非分析地,主观地而非客观地看待翻译及欣赏译文。同时,中国传统译论的理论基础就是美学。显而易见,中国的翻译具有鲜明的美学特征。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语言求美,达意求美,中外皆然也!为求“联想之美”汉语形容女孩子的脸为“鹅蛋脸”(o val face),而不说“鸭蛋脸”;为求“形象之美”,英语用“zebra cr ossing”(斑马线)来表示人行横道线;为求“幽默之美”,英语称第二职业者为“mo onlig ht”(to w or k at anot her job,o ften at nig ht,in additio n to o ne's full-tim e job);为求“静态之美”,英语翻译不管成功与否,我要试一试.“为”I'll have a tr y,sink or sw im.“中外虽然文化习俗各异,也同时求含蓄之美。如,He w as bot h out of po ckets and o ut of spir its by t hat catastr ophe,faild in his health and pro phesied t he speedy r uin of the empir e.(J.M.T hacker ay V anity Fair)其译文为:灾难过后,他的精神蔫了,口袋扁了,身体也不好了,还预言大英帝国很快就会垮台。原文用委婉语o ut of po ckets来替代po or,bankr upt等刺耳而又难以启齿的词,且与o ut of spirits两相照应,对比成趣。译者为了再现其含蓄美,通过联想,用口袋扁了来译之,又一次地把“幽默之美”,“智慧之美”展现的淋漓尽致。美的形式,美的表现有多种,这就使得翻译美学的美千姿百态,引人入胜。 三、译者求美的要求 翻译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美化的过程,译者犹如美的使者,把一种美诠释为另一种美。美感就是译者的直觉,是译者艺术气息的挥洒。美感之与他们,犹如灵魂之与肉体,依附于它,却又漂浮不定,译者的翻译若能达此境界,实在是难能可贵。因此,译者在展现美,创造美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求真尽管爱因斯坦说过,真与美比较,美更重要。求“真不得”,怎言“美”?美富于创造性,美富于想象性。然而美只有在真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挥译语的优势,才能上升为真正的“美”。请看译例: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其中“主人下马客在船”分别被译为: 1.T he ho st alig hts fr om his hor se,the g uest is aboar d.(唐诗选) 2.I,the host,dismo unted and saw the guest in the bo at. (许渊冲译) 3.Hav ing dismounted our ho rses and boar ded his boat.(张廷琛,魏博思译) 译文1可以把它回译为“主人下了马,客人上了船”,就想是主人下马了之后,目送客人乘船而去。这就和原文的意思大相径庭了;译文2也犯了同样的错误,此句可以回译为“我下了马,看见客人上了船”,好象主人站在岸上目送客人离去。只有译文抓住了原句互文的修辞手法,使译文的意境和原文的意境达到了统一,且没有更改原文的意思。这才真正体现了翻译的真。译文3可以回译为“我们下了马,一齐上了船。” 亦步亦趋,从遣词到选句只是一味得临摹原文,那只是一种机械的翻译方法。没有再现原文的意境,没有转换原文的修辞,没有保持原文的韵味,那就算不上真,更谈不上美。因此,译者不能顾此失彼,应始终以真为根基,然后再去求美。 (2)求全这里的全不是指较全面地反映原文的内涵,而是指应该较全面地存储另一种语言文化,语言背景。这样才能折射出译者的文化内涵修养及智慧之美。如Q ueen's English就不是指女王的具体言辞,而是代表正统的标准的英语。Baby kisser 是“吻婴儿的人”,但暗指那些为拉选票,讨好选民的政客。A m-bulance Chaser不是“追赶救护车的人”,而是指见了官司就趋之若骛的“惟利是图的低级律师”。再来看看另外一个谚语的精彩翻译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其译文为:O ne bo y is a bo y,two bo ys half t he boy,t hr ee boys no bo y。如能透彻理解此谚语寓意,在翻译中就无障碍。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也是另外一种语言无法对等解释的。这就需要译者不断积累,不断补充,再进行创造性地运用,这样美的影子才会突现出来。 (3)求合这里的合指原文的意境与译文的意境相吻合。虽然各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另一种语言无法对等解释。但这就又给译者一个巨大的挑战。译者需要有较强的语言转换功能,从而达到两种不同语言的“意合美”。Ev ery life has its ro ses and t ho r ns.译文为每个人的生活有苦有甜。这里把ro ses 和tho rns这两个具体的形象引申为这两个形象所代表的属性甜和苦。这里的译文既完美地展现了原文的意境,有表明了译者扎实的语言转换功底,美感就随之跃然纸上。再来看看这句俗话生在杭州,吃在广州,死在柳州。从表现看,如缺少语感美,其译文将是It's g oo d to live in Hangzhou,t o eat in G uang zho u,and to die in L iuzho u.这当然不算错,可是总是感觉它缺少了一种美的东西,没有将原文的那种意合之美展现出来。然而译者就不能简单机械翻译,需要尽可能地对等再现原文的韵味。富有语感美的译者,其译文将是:T her e ar e thr ee best cho ices in chi-na——living in Hang zho u,eat ing in Guangzhou and buy ing a wo oden co ffin in L iuzho u. 四、如何求美 (1)音韵美节奏韵律是诗歌的灵魂。好的诗歌在欣赏时若能把握其格律,那就是在欣赏一首动听的歌。好的译者在解译时若能用心去感知去品味,那他也是在谱写另一首动听的歌。看看下面的原文与译文: O,Capta in!M y Capt ain! O Captain!M y Captain!Our fearful tr ip is do ne, T he ship has w eather'd ev ery r ack,the pr ize w e soug ht is wo n, T he por t is near,the bells I hear,the peo ple all ex ulting, While follow eyes the steady keel,the vessel g rim and dar-ing, But O heart!heart!hear t! O the bleeding dr ops of r ed! Wher e on the deck my Ca ptain lies, Fallen cold and dead. (W alt Whitm an) — 115 —

浅谈西方美学

浅谈西方美学 这学期,我选修了美学,主要学习的是西方美学,我了解到了西方美学的思想和历史。使我对美学的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 西方美学源于希腊神话,希腊神话是西方艺术的土壤,其中萌生的思想也是西方美学的源头。希腊神话彰显了崇高美,这点可以从艺术作品中看出来。希腊神话中的人物雄浑、壮丽,而希腊油画中的神话人物线条优美,色彩丰富,人物形象生动,非常美。希腊美学展示给我们的是向往光明的乐观主义精神,是最终会取得胜利的信心和对未来世界的希望,使人受到启发和鼓舞,并给人以强烈的美感。后来古罗马代替了古希腊,但古罗马继承和发扬了希腊文化,也继承了古希腊的美学思想。 罗马帝国灭亡后,美学进入了黑暗时期。在这近1000多年的历史中,宗教和神学统治了意识形态领域,艺术和美被认为是属于感性世界的享乐,因而当成异教的东西,受到排斥和打击。该时期认为美都来自上帝,只有神是美的,所以这一时期的作品都是一些神话人物,而且人物形象非常呆板,没有表情,等级划分非常明显。 中世纪的美学既是神学的附庸,又有反神学的东西。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就是从中世纪美学思想的孕育出来的。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14世纪始于意大利,后来扩大到德、法、英、荷等国的文艺复兴运动,到16世纪达到高潮。文艺复兴时期美学思想最根本的特点,是从神学的迷雾中走出来,面对现实的人,歌颂人的理性、智慧和力量,歌颂人的世俗的美和欢乐。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是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他们同处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是同一时期的杰出人物。达芬奇的代表作是《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的微笑”被人们称为十大未解之谜,西方油画一般不会用山水画来作为背景,而《蒙娜丽莎》却用山水作为背景,体现了画的纵深感。尤其是蒙娜丽莎那嘴角的一丝微笑,给人留下了无限遐思。《最后的晚餐》画的是耶稣和他的十二个信徒。这幅画采用明暗对比和辐射点把耶稣放在了一个中心位置,还有就是所有人物的指向也是耶稣,这就突出了耶稣的重要位置,其中耶稣神态平常,表现了耶稣的大度。而十二个信徒的神态被形象而生动的表现力出来,这体现出达芬奇高超的绘画造诣。 米开朗琪罗的代表作是《大卫》《哀悼基督》《最后的审判》、《创造亚当》,其中前三个都是雕塑作品,而后一个是油画。米开朗琪罗喜欢雕塑,他的雕塑作品体现了他高超的雕刻造诣,在他这三个雕塑中,线条光滑、多变,体现了他高超的技巧。《创造亚当》中,那快要接触却没接触到的画面非常有难度。米开朗琪罗作品中的人物无论男女老少都非常健壮,给人一种力量美。 拉斐尔的代表作是《雅典学院》、《西斯廷圣母》等等。他创造了学院派,是文艺复兴三杰中对后世影响最深的画家。《雅典学院》这幅作品中,拉斐尔把当时很多有名的人物都画了进去,也把自己也画了进去。《西斯廷圣母》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当圣母知道自己的孩子要去拯救人类,她没有表现出自豪,而是表现出了担忧,这就是母爱,不求孩子有多大的成就,只愿他平平安安。而画中的一堆小孩儿的骷髅头,至今是未解之谜。 文艺复兴后,美学又经历了法国启蒙运动美学,德国古典美学,最后是近现代美学。 学习这门课程之后,我对美学有了一定的了解,我非常喜欢这门课。

中国美学史大纲笔记

《中国美学史大纲》 叶朗 上海人民出版社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了“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命题。这个命题是和张燥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命题是一脉相承的。 (一)郭熙“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命题,首先强调画家要对自然山水作直接的审美观照……只有直接的观照,才能发现自然山水的审美形象……“身即山川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见矣”。所谓“山水之意度”就是山水的审美形象,也就是审美的自然。 (二)强调画家要有一个审美的心胸(林泉之心)……没有审美心胸,就没有不可能实现审美的观照,即便是直接面对自然山水,也仍然不可能发现审美的自然…… (三)要求画家对自然山水作多角度的观照。所谓“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看”,画家的观察点和观察角度不同,山水所显示的的审美形象也就不同。苏轼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也是说的这个道理。所以画家必须对自然山水作多角度的观照:近看,远看,正面看,侧面看,反面看,朝看,暮看,阴天看,晴天看,春夏看,秋冬看。在这多角度中,郭熙最看重的是远望。近看可以把握山水的特点,只有远望才可以把握山水的气势,从而创造高远、深远、平远的山水画的意境。 (四)还要求画家对山水的审美观照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郭熙认为,只有“饱游饫看”,审美观照只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才能“夺其造化”,创造出“磊磊落落,杳杳漠漠”的审美意象来。 在郭熙看来,山水画家创造是审美意象应该达到四条要求,而这四条要求每一条要求都不能离开“饱游饫看”: 第一,水画的意象应该把自然山水的“奇崛神秀”充分表现出来。只有“饱游饫看”,审美观照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才能真正发现和领略山水的“奇崛神秀”,“穷其要妙”,从而 使神奇的山水“历历罗列于胸中”。 第二,山水画的意象应该是自然山水的提炼和概括。“千里之山,不能尽奇;万里之水岂能尽秀?“一概画之,版图何异?” 第三,山水画的意象应该具有“浑然相应”、“宛然自足”的整体性。 第四,山水画的意象应该是“意”和“象”的契合,应该包含有“景外意”、“意外妙”,从而引发观画者的无限情思。郭熙说:“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 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山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

西方美学史-概要

西方美学史(朱光潜)----笔记 序论 1、序论重点两个,一是美学研究的对象以及他和其他学科的关系,它变成一门社会学科的经,二是美学史的研究方法辩证唯物主义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编写马克思唯物主义。 2、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1750年把美学看作一门独立的学科,他认为美学跟逻辑是对立的,逻辑研究的是抽象的思维,美学研究具体的感性或形象思维。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美学发展的奠基石。 3、1)历史发展来看,西方美学思想一直侧重文艺理论,根据文艺创作实践做出结论,又转过来指导创作实践。从方法论上看,文艺是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美学必须结合文艺作品来研究,所以美学历来和文艺批评联系在一起成为文艺批评的附庸。 2)美学实际上是一种认识论,所以历来是哲学的一个附属部门。 3)近代自然科学蒸蒸日上,他也闯入文艺领域。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不仅是是文艺创作者而且还是卓越的自然科学家。自然科学对文艺不仅在创作工具和技巧方面有所贡献,而且自然科学对世界观和创作方法产生了有益影响,美学不再依附于哲学和逻辑学。渐渐成为自然科学的附庸,此后美学又受到心理学、生物学、人类学的影响。 4)西方从十九世纪末开始进入帝国主义时代,西方“主义”盛行,大多数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改换,不值一提。随着工人运动的上升,文艺和文艺理论成为一种由经济基础决定,反过来又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的社会意识形态。美学成为一门重要的社会学科。 4、研究美学史应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南。 第一部分古希腊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 第一章、希腊文化概况和美学思想萌芽 一、希腊文化概况 1、希腊美学思想起源公元前6世纪,盛于前5-4世纪。也就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代。 2、希腊文化起源于地中海的爱琴海一带岛屿和亚平宁半岛,起初是奴隶制度。 3、希腊早期的生产主要是农业。奴隶制度以及土地集中形成土地贵族阶级。公元前六世纪,也就是美学起源的时代,由于战争以及工商业贸易的发展,新产生了进步的民主阶级。土地贵族阶级和新生的民主阶级对立。流传下来的希腊文化大多是土地贵族阶级的文化。 4、希腊神话,起源:原始公社和氏族社会--口头流传--前六世纪形成荷马史诗;也有一部分保存在戏剧之中,特别是悲剧。祭神节和文娱节的演戏是希腊人受教育的机会。三大悲剧家 5、公元前五世纪,音乐、建筑、绘画、雕塑艺术也很繁荣。雕塑艺术发展到顶峰。 6、希腊美学理论有着丰富的文艺理论做基础的。 7、美学在西方一开始就是哲学的一个部门。希腊文艺在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达到了黄金时代,即伯里克利斯时代。这个时代,希腊文化从传统思想统治转化为自由批判。由文艺时代转变到哲学时代。出现了一批哲学家。文艺时代转变为哲学时代的三个原因: 1)生产的发展,自然科学的研究带动了哲学的研究;2)新生民主阶级向地主贵族阶级争夺政权的民主运动,促成了批评辩论的风气。民主阶级里的诡辩派促使希腊思想由研究自然科学向研究社会问题上转变;3)希腊的贸易以及战争和各民族的交流,外来思想的影响激发哲学的思考。 8、哲学家注意社会问题,必定就会注意文艺问题,文艺发展的本身也要求理论性的概括,就势必注意到美学问题。 9、希腊美学思想发源于毕达哥拉斯学派、赫拉克里特、德谟克利特和苏格拉底,极盛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期。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中国古代文学翻译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中国古代文学翻译 翻译美学是一个翻译与美学联姻的新学科。古代文学是我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美学意义自不待言。翻译美学的出现和发展为中国古代文学翻译的赏析开辟了一条新路,也为中国文学翻译提供借鉴。 一、陶渊明与《桃花源记》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魏晋南北朝时期,战火不断,社会十分黑暗。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陶渊明创作了《桃花源记》,以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寄托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对当时生活在战乱中的人民的同情。《桃花源记》中的语言质朴自然,精炼,文笔简洁优美。 二、审美主体翻译家方重与林语堂 方重是我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译有《乔叟文集》、《理查三世》及《陶渊明诗文选译》等。林语堂是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他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到海外,有意于将中国的古典文学、传统文化乃至中国式的生活理念介绍到国外,为西方人士认识中国搭建起一道桥梁。 三、《桃花源记》英译评析及其美学意义再现 就审美客体而言,刘宓庆将其分为形式系统即审美符号集和非形式系统即审美模糊集两大部分。其中审美符号集包括语音、文字、词语层和句段中的审美信息,而审美模糊集则包括“情”与“志”和&ldqu;意”与“象”的两部分审美信息。就《桃花源记》的翻译而言,文章将选取审美符号集的词语层和审美模糊集中的“意”与“象”部分进行两个译本的研究,评析其审美的再现途径。 1.词语层。“有审美价值的用词显然是经过原语作者精心选择的,通常符合以下标准,也是我们的审美依据,即准、美、精。“准”是指用词表达了原意和适应了语境,“美”指用词能给人身心以很大愉悦的品质,“精”指翻译时用词应该精练,无拖沓”。《桃花源记》中有一段对桃花林的描述,原文如下: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中国美学史大纲(二)

第一章老子的美学 重点: 1.老子美学是中国美学史的发端。 2.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客体、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和艺术生命的一系列特殊看法,以下一系列范畴皆发端于老子的美学:“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虚静”“玄鉴”“自然”、“澄怀味象”“气韵生动”、“境生于象外””朴拙”。 一、老子美学——中国美学史起点 ●原因: 从历史顺序看:老子生活的时代早于孔子;《老子》约成书于战国时代。 从理论本身看: 哲学方面:《老子》书着重讲宇宙观和认识论,而《论语》则着重讲社会伦理问题。老子提出以“道”为中心的哲学体系。但“道”的性质是物质还是精神并不明确,但是“道法自然”作为否定有意志的天帝而出现,说明老子的哲学是带有唯物主义倾向的,这个开端同时也是对宗教的否定。 美学方面:提出“气”“象”“有”“无”“虚”“实”“味”等范畴,起初为哲学范畴,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从哲学范畴转化为美学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的逻辑体系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老子哲学和老子美学对中国哲学和中国古典美学影响极大,中国古典美学的一系列独特理论都发源于老子哲学和美学。 二、老子论“道”“气”“象” 中国古典美学体系的中心范畴并不是“美”,而是“道——气——象”这三个互相连结的范畴。 道 “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从《老子》中看“道”有以下性质: 1)“道”是原始混沌:“道”是在天地产生之先就存在的原始混沌,它不依靠 外力而存在,包含着形成万物的可能性。“道”存在于上帝产生之前。 2)道”产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的宇宙发生论) 3)“道”没有意志、没有目的:“道法自然”。“道”虽然产生万物,但它并不是有意志、 有目的的主宰。 4)道”自己运动:“道”处于永恒的“逝”“远”“反”的运动之中,处于永恒的“独立” 运动即自己的运动之中,这种运动构成了宇宙万物的生命。 5)“道”是“无”与“有”的统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道”也就是无规定性、无限性,它是没有具体形象的,是不能单凭感觉把握的

美学概论重点

《美学概论》复习要点 第一章关于美学 第一节美学学科的诞生 1.美学学科经历了大致三个阶段:P5 第一个阶段:审美意识的原始发生。时间:前文字时代(主要是原始社会)。 第二个阶段:美学思想的自觉构建。时间:文字时代以后直至18世纪。 第三个阶段:美学学科的诞生和独立。(标志性事件:1750年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出版《美学》,鲍姆嘉通被称为“美学之父”。) 2.原始人的审美活动与审美意识有两个基本而明显的特征:P7 第一是实用性和功利性; 第二是审美性和精神性(超功利性)。 第二节西方美学的进程 1.鲍姆嘉通认为美学是专门研究感性认识的,是“感觉的科学”,并且明确把审美活动归 结为感性认识,认为应该有一门专门的学科来研究感性的审美,应建立专门的“感性学”。 (美学最初最基本的定义)P12 2P12-14 维柯(“诗性的智慧”是感性的智慧和想象的智慧,是 以感觉为基础的想象,即具有形象的想象)3.P15 毕达哥拉斯学派:最美的平面是圆形,最美的立体是球形。 苏格拉底:美是有用的。 柏拉图:艺术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 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给人类带来哲学,亚里士多德给人类带来科学。” 个别的感性存在与它的本体存在是一致的。 善必与善的怎是合一,美合于美的怎是。 美的现象体现美的本质,美本体与美的现象是合一的。 普洛丁:太一说和流溢说。 中世纪:美在上帝。 19世纪 理性主义美学:理性主义认识论法国布瓦罗:只有真才美,只有真才可爱。 德国莱布尼茨:美是直觉的,不一定是清晰的。 经验主义美学:经验主义认识论英国培根:关注现实中具体的审美范畴 霍布斯:以善为美的核心,以美为善的形式 洛克:“白板说” 古典美学 康德:美是道德的象征 主要著作是“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书法审美

凡有文字,必有书写。书写应当遵循既有之规范。书写规范,是对书法艺术规律的认识和总结。书写行为本身即具有对规范和审美融合一体的天性追求。 书写规范对书法形式美的构建,体现在基本的笔法、结字和章法上。书法的形式美强调笔法、结字和章法的精熟。笔法是书法中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等内容。赵孟“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用笔千古不易”的观点,强调了笔法在书法中的重要地位。执笔以指实、掌虚、腕平、五指齐力为要;起笔之际的藏与露,中锋行笔之时的提与按、轻与重、粗与细、快与慢;点画形质的方与圆如何表现,这些规则构成了书法形式美的最基本元素。结字是按照均衡、比例、和谐、节奏、虚实等美的造型规律安排字的点画结构的法则。结字的规范尤其讲究分主次,讲向背,明伸缩,辨虚实,论斜正,如何使笔划分布匀称、偏旁部首组织协调、整个字重心稳当。章法是谋篇布局的法则,规范着书法作品的整体形式设计与布置。这种布局安排,通过点画形质、字与字间、行与行间的顾盼变化,表达了书家的内心情感和世间万象,呈现出依托形式美而存在的意境美。不同的字体有不同的章法,也因为不同的章法才体现出书法的整体结构与意境之美。 随着汉字字体的演变,书写规范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在这种变化过程中,离不了人们的审美价值取向。无论如何变,书写的是汉字这一根本贯穿至今。书家恣情任性的挥毫必须在书写规范的框架内是一个基本认知,即便书写狂草亦不例外。这既是书写的法度,也是人们对书法艺术审美的自然选择。对书写规范遵循的程度折射了书家的艺术气质和学养。质而言之,书写规范的审美价值取向,基本是受儒、道、释三家为核的思想文化观念熏陶而流露出的精神气质和审美追求。 儒家思想强调庄严自正。以修养自身为根本,修身在正其心,心正则处中道。能戒慎省察,约束自身;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当个体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相互融合,情与理得到相互统一,天地万物均能各得其所,以达到天、地、人三者的和谐。中和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也是中国千百年来主流的审美标准,必然要渗入到各种艺术活动的评价机制。这种思想反映到对书写规范的审美中,就是将遵循法度与抒发性情的各种形式因素融合成和谐的整体。重法度是书家整体思维的理性化在笔端的体现,用笔当不激不厉,结体应势和体匀,章法须得中道。孙过庭在《书谱》中的阐述很到位:“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一九七九年版,130页。下引此书只标注页码)重情性是人的本性需求,古代书法理论很早就把书法艺术中形式的表现与人的生命形式比拟起来。“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史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128页)由于有了中和的观念,书家在情理和畅的书写空间中蕴化其心性本源,书法的法度和书写的情性得以各自节制,超越对立,彼此融通,在有限的时空内呈现出浑然一体的气派。 道家思想崇尚自然。天地万物皆源于道。“道性自然”,自然即道本来如此的存在方式和状态。人亦源于道,道之性亦即人之性。人性的本真是自由自在的。也只有在自然的状态下,人的本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书法以文字为起点,“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反映自然之象,从主观上看则“乘物以游心”,让自我真正回到精神家园,返朴还淳,恣情任性。张怀瓘在评价钟繇、张芝的书法时,认为他们“心悟手应,动无虚发,不复修饰,有若生成”(205页)。书之法出于道,道在天地方圆之间,自然,是道家的终极价值。这种自然观也是书法审美的最高品位。“夫书之微妙,道合自然。”故“执笔贵圆,字贵方,篆贵圆,隶贵方,圆效天,方法地,圆有方之理,方有圆不象”(449页)。汉代蔡邕《九势》云:“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6页)书写之时意在笔先,落笔之处点画与点画之间顾盼呼应,字与字之间随势而安,行与行之间递相映带,如是自能神完气畅,精妙和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