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静脉给药技术

静脉给药技术

静脉给药技术
静脉给药技术

静脉给药技术

副主任医师郝建国

山东冠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静脉给药是WHO确定合理给药原则“能口服就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注射或滴注”的第三位给药途径和方法。静脉给药包括:一次较大剂量药物的“静脉注射(iV)”和更大药液剂量的“静脉滴注(iVgtt)”。静脉给药无吸收过程,可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具有奏效迅速,血药浓度和治疗效果稳定的特点。静脉给药常用于:①危重病人抢救时的给药;

②不能口服或胃肠不能吸收(如呕吐、腹泻)病人的给药;③某些不宜口服、皮下或肌肉注射药物的给药;④有刺激性药物的给药;⑤高渗溶液和静脉制剂的给药;⑥为了减少血药浓度波动,维持恒定治疗效果的给药。静脉给药亦存在着“输液反应、药物性静脉炎、空气栓塞、药液渗漏”等不良反应。

1 静脉给药的一般要求

静脉注射液要求澄明,无浑浊、沉淀,无异物及致热源;凡混悬溶液、油溶液及不能与血液混合的其他溶液,能引起溶血或凝血的物质,均不可采用静脉给药。

2 严格掌握药物配伍禁忌

药物配伍禁忌,是指两种以上药物混合使用或药物成制剂时,发生体外的相互作用,出现使药物中和、水解、破坏失效等理化反应,这时可能发生浑浊、沉淀、产生气体及变色等外观异常的现象。有些药品配伍使药物的治疗作用减弱,导致治疗失败;有些药品配伍使副作用或毒性增强,引起严重不良反应;还有些药品配伍使治疗作用过度增强,超出了机体所能耐受的能力,也可引起不良反应,乃至危害病人等。凡有配伍禁忌的药物严禁混合使用(详见静脉滴注药物配伍禁忌表)。

静脉滴注药物配伍禁忌表

序号药物1 药物2 配伍结果

1 青霉素氧氟沙星混浊

2 青霉素氨茶碱青霉素失活、降效

3 青霉素碳酸氢纳青霉素失活、降效

4 青霉素葡萄糖分解快

5 青霉素阿拉明起化学反应

6 青霉素新福林起化学反应

7 青霉素庆大霉素庆大霉素失活、降效

8 青霉素阿米卡星阿米卡星失活、降效

9 青霉素大环内酯类有配伍禁忌

10 青霉素维生素C 青霉素分解快降效

11 青霉素氢化可的松青霉素降效

12 青霉素黄岑注射液沉淀

13 青霉素黄连注射液沉淀

14 氨苄西林-舒巴坦 10%GS或5%GNS 降效,室温1h失效

15 氨苄西林-舒巴坦 5%碳酸氢钠降效,且外观有乳光

16 阿洛西林维生素B6 沉淀

17 阿洛西林氨甲苯酸沉淀

18 阿洛西林维生素C pH变化大于0.2,宜少配伍

19 阿洛西林阿米卡星 pH变化大于0.2,宜少配伍

20 阿洛西林小诺霉素 pH变化大于0.2,宜少配伍

21 阿洛西林庆大霉素 pH变化大于0.2,宜少配伍

22 阿洛西林头孢唑啉 pH变化大于0.2,宜少配伍

23 阿洛西林地塞米松 pH变化大于0.2,宜少配伍

24 阿洛西林肌苷 pH变化大于0.2,宜少配伍

25 阿洛西林诺佳沉淀

26 氨苄西林钠 0.5%甲硝唑变色、沉淀

27 氨苄西林钠氨茶碱沉淀分解失效

28 氨苄西林钠庆大霉素有配伍禁忌

29 氨氯西林钠 5%或10% GS液降效

30 氨氯西林钠氨茶碱沉淀分解失效

31 羧苄西林钠 0.5%甲硝唑降效

32 羧苄西林钠小诺米星降效

33 美洛西林钠环丙沙星混浊

34 美洛西林钠甘利欣混浊

35 阿莫西林钠 5%或10%GS 变色、降效(与温度、时间成正比)

36 阿莫西林钠 5%GNS 同上

37 阿莫西林钠氨茶碱沉淀分解失效

38 头孢噻肟钠碳酸氢钠红色配伍禁忌、相互增加毒性

39 头孢噻肟钠甲硝唑 4h后瓶底有少量气泡且溶液颜色变深

40 头孢噻肟钠氟康唑延迟混浊、变色

41 头孢噻肟钠 5%GS 白色混浊

42 头孢曲松钠复方氯化钠乳白色混浊

43 头孢曲松钠氨茶碱 PH变化、降效

44 头孢曲松钠氟康唑沉淀

45 头孢曲松钠万古霉素沉淀

46 头孢曲松钠莪术油葡萄糖液体变为棕色

47 头孢曲松钠氨基糖甙类混浊

48 头孢曲松钠速尿混浊

49 头孢曲松钠葡萄糖酸钙混浊

50 头孢他定维生素C 维生素C含量下降

51 头孢他定氟康唑沉淀

52 头孢他定 5%碳酸氢钠降效

53 头孢拉啶止血敏混浊

54 头孢拉啶莪术油葡萄糖液体变为棕色

55 头孢拉啶氨茶碱分解失效

56 头孢唑林钠-舒巴坦钠培氟沙星白色混浊

57 头孢匹胺纳培氟沙星白色混浊、沉淀

58 头孢呋辛钠氨基糖甙类有理化配伍禁忌

59 头孢哌酮钠 5%碳酸氢钠 4h后变色沉淀

60 头孢哌酮钠 0.5%甲硝唑 4h后变色沉淀

61 头孢哌酮钠奋乃静变色、沉淀

62 头孢哌酮钠哌替啶变色、沉淀

63 头孢哌酮钠环丙沙星乳白色混浊

64 头孢哌酮钠西米替丁混浊

65 头孢哌酮钠拉贝洛尔变色、沉淀

66 头孢派酮钠氨基糖甙类沉淀或降效

67 头孢哌酮钠止血敏混浊

68 头孢哌酮钠氟哌酸乳白色混浊

69 头孢哌酮钠葡萄糖酸钙混浊

70 头孢哌酮钠氧氟沙星白色混浊

71 头孢哌酮钠莪术油葡萄糖液体变为棕色

72 头孢哌酮钠培氟沙星白色混浊、沉淀

73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阿米卡星沉淀或降效

74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沐舒坦白色混浊

75 阿米卡星全静脉营养液 1h即出现脂肪乳的破乳现象

76 阿米卡星铂化合物肾毒性增加

77 阿米卡星林可霉素增加药物毒性反应

78 阿米卡星两性霉素 B 肾毒性增加

79 阿米卡星多粘菌素肾毒性增加

80 阿米卡星速尿耳毒性增加

81 阿米卡星清开灵混浊

82 小诺米星右旋糖酐毒性增强

83 小诺米星强利尿剂耳毒性增加

84 奈替米星维生素C 降效

85 奈替米星速尿肾毒性增加

86 环丙沙星青霉素G钠 1h内形成大块沉淀

87 环丙沙星氨茶碱沉淀

88 环丙沙星林可霉素沉淀

89 环丙沙星肝素不相容

90 环丙沙星氨苄西林钠乳白色絮状沉淀

91 环丙沙星复方丹参立即产生黄色沉淀

92 环丙沙星红霉素沉淀

93 环丙沙星速尿混浊

94 环丙沙星磷霉素乳白色混浊沉淀

95 环丙沙星碳酸氢钠白色混浊

96 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变色、沉淀

97 诺氟沙星氨苄西林沉淀

98 诺氟沙星苯唑西林沉淀

99 培氟沙星青霉素G钠 1h内沉淀,降效

100 培氟沙星复方丹参混浊

101 氟罗沙星氨茶碱严重不良反应(何种反应资料未注明)

102 氧氟沙星复方丹参混浊、聚结成块状物

103 氧氟沙星速尿混浊

104 左氧氟沙星维生素C pH升高,维生素C微细结构光谱改变105 左氧氟沙星三磷酸腺苷显著变化,不能配伍

106 左氧氟沙星复方丹参乳白色混浊

107 左氧氟沙星速尿混浊

108 小诺霉素右旋糖苷毒性增加

109 小诺霉素强利尿剂耳毒性增多

110 小诺霉素清开灵混浊

111 磷霉素止血敏变色、降效、PH值改变

112 磷霉素复方丹参混浊

113 磷霉素葡萄糖酸钙沉淀

114 红霉素维生素C 降效

115 红霉素生理盐水析出结晶、沉淀

116 红霉素林可霉素拮抗作用、交叉耐药性

117 表阿霉素糖盐水或复方氯化钠不溶物呈红色漂浮状

118 表阿霉素 5%或10%GS液降效

119 表阿霉素 17-氨基酸降效

120 表阿霉素甲硝唑降效

121 阿昔洛韦 5%或10%GS液变色

122 阿昔洛韦 5%GNS液变色

123 阿昔洛韦门氡氨酸钾镁白色絮状沉淀

124 阿昔洛韦低分子右旋糖酐变色

125 氟康唑两性霉素B 延迟混浊,沉淀

126 氟康唑氨苄西林钠延迟混浊,沉淀

127 氟康唑葡萄糖酸钙延迟混浊,沉淀

128 氟康唑头孢呋新钠沉淀

129 氟康唑琥珀氯霉素气体生成

130 氟康唑克林霉素沉淀

131 氟康唑红霉素沉淀

132 氟康唑氧哌嗪西林钠呈胶状

133 氟康唑速尿延迟沉淀

134 氟康唑安定沉淀

135 双黄连粉针阿米卡星沉淀

136 双黄连粉针氨苄西林颜色加深

137 双黄连粉针妥布霉素混浊

138 双黄连粉针白霉素混浊

139 双黄连粉针阿奇霉素混浊

140 双黄连粉针西乐欣混浊

141 炎琥宁白霉素白色凝固

142 炎琥宁维生素B6 胶冻状

143 炎琥宁氟罗沙星白色混浊

144 穿琥宁白霉素乳白色混浊

145 穿琥宁维生素B6 乳白色混浊

序号药物1 药物2 配伍结果

146 穿琥宁阿米卡星沉淀

147 穿琥宁氧氟沙星沉淀

148 穿琥宁西索米星沉淀

149 穿琥宁妥布霉素沉淀

150 穿琥宁庆大霉素混浊

151 穿琥宁环丙沙星沉淀

152 穿琥宁培氟沙星沉淀

153 穿琥宁沐舒坦白色混浊

154 穿琥宁葡萄糖酸钙混浊

155 复方丹参氯化钾混浊

156 复方丹参甲氰咪胍混浊

157 复方丹参阿奇霉素混浊

158 复方丹参维生素B6 混浊

159 复方丹参抗癌药物促进恶性肿瘤的转移160 复方丹参细胞色素C 颜色变深、混浊、降效161 复方丹参培氟沙星混浊

162 欧贝甘利欣混浊

163 欧贝头孢拉啶混浊

164 欧贝速尿混浊

165 欧贝复方丹参混浊

166 欧贝 5-氟尿嘧啶混浊

167 欧贝肌苷混浊

168 速尿洛美沙星混浊

169 速尿米力农沉淀

170 速尿甲硝唑沉淀

171 肌苷沐舒坦混浊

172 5%碳酸氢纳培氟沙星白色混浊

173 5%碳酸氢钠西咪替丁混浊

174 地塞米松非那根白色混浊

175 地塞米松心律平混浊

176 维生素K1 维生素C 维生素K1失效

177 维生素K1 格利福斯鹅绒黄色混浊

178 洛赛克复合氨基酸混浊

179 1,6-二磷酸果糖(FDP)碱性溶液或钙盐可能有理化配伍禁忌180 尿激酶碱性药物沉淀

181 吗啡氯丙嗪呼吸抑制

182 胃复安阿托品拮抗

183 林可霉素磺胺嘧啶钠沉淀

184 肾上腺素洋地黄类易中毒

185 葡萄糖酸钙洋地黄类毒性增加

186 氨茶碱酸性药物有沉淀析出

187 庆大霉素肝素钠沉淀

188 布比卡因碱性药物沉淀

189 泰能含乳酸钠的溶液不相容

190 黄芪维生素B6 混浊

3 严格掌握注射剂量和浓度

静脉给药无吸收过程,药物直接进入血液,为了确保使用安全有效,宜按体重(kg)计算给药剂量,一般不得超过最大使用量/次或单位时间和最大稀释浓度。例如:使用利多卡因治疗心律失常,iV时每次每公斤体重不得超过2mg,iVgtt时稀释浓度不得超过100mg/100ml,每小时不得超过100mg。小儿静脉给药则必须按体表面积计算用量(见公式1)。

4 药代动力学参数在静脉给药中的应用

4.1 静脉给药常用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通常是指药物在血浆的消除静脉给药常用的药代动力学参数。①“药物半衰期(T

1/2

半衰期,即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②“稳态血药浓度(Css)”是指单位时间内自体内消除的药量与进入体内的药量相等时的血药浓度。恒速iVgtt经过5个半衰期,血药浓度可达Css的96.8%,6个半衰期达98.4%;临床上通常认为恒速iVgtt经过5~6个半衰期后,即达到了Css(g、mg、ug、u/ml或g、mg、ug、u/L)。增加给药的剂量,只能提高血浆药物的浓度,不能缩短到达Css的时间;单位时间内的给药剂量不变,缩短给药的间隔时间,不影响Css和到达Css的时间。iVgtt的Css无波动,具有平稳恒定的特点。③“负荷剂量(Xo)”是指为了迅速或立即达到Css而首次使用的增大剂量,即首次给药时血药浓度就达到Css的剂量。临床危重病人抢救中常需使用负荷剂量。

4.2 在单剂iV时的应用

单剂iV药物直接迅速进入血液,即可达到单剂血药浓度峰值;到达一个半衰期时间为单剂血药浓度谷值。如间隔一个半衰期时间iV一次,则血药浓度峰值逐渐升高,直至达到Css的峰值和谷值。如首次iV Xo,则即可达到Css的峰值。临床上多以首次剂量加倍作为首次iV的Xo。如仅iV一次,则在9个半衰期时间后,血药浓度就消除了99.8%以上。

4.3 在iV gtt时的应用

iVgtt药物虽然直接进入血液,但要达到Css,则需要经过5~6个半衰期恒速iVgtt后。为了尽早使血药浓度达到Css,临床上可采用首剂iVXo或首先在该药物一个半衰期内,iVgtt 加倍剂量作为Xo,使血药浓度在一个半衰期内即达到Css,然后以该药物一个半衰期的时间内iVgtt1/2Xo的滴速,来维持Css。例如:使用利多卡因治疗心律失常,首剂iV100mg,10~15分钟后心律失常如得到控制,则100mg即为Xo,同时以每1.5小时(利多卡因的T

为1.5

1/2

小时)iVgtt50mg的滴速恒速iVgtt,即可维持控制心律失常的血药浓度。如首剂10~15分钟后无效,则再iV100mg,心律失常得到控制,则200mg即为Xo,同时以每1.5小时(利多卡因的T

为1.5小时)iVgtt100mg的滴速恒速iVgtt,即可维持控制心律失常的血药浓度。

1/2

5 静脉给药常用计算公式

5.1 小儿静脉给药剂量的计算公式:

(公式1):小儿给药量=[成人用量×(小儿体重kg×0.035+0.1)]÷1.7。

用于小儿静脉给药剂量的计算。例如:2岁小儿体重(年龄×2+8)为12kg,使用利多卡因治疗心律失常,成人iV时每次每公斤体重为1~2mg,该小儿iV每次每公斤体重应用多少mg?代入公式:小儿给药量=[1或2mg×(12×0.035+0.1)]÷1.7=0.31mg~0.61mg/kg。

5.2 iV时的计算公式:

①药物剂量(g、mg、ug、u)换算为毫升(ml) 的计算公式:

(公式2):所需药物数量(ml)=给药剂量÷(药物含量÷药物制剂的ml数)。

用于计算iV药物剂量所需要的ml数。例如:利多卡因注射液0.4g/20ml/支,给药剂量为0.1g,需0.4g/20ml/支的利多卡因多少毫升?代入公式:所需药物数量(ml)=0.1g÷(0.4g ÷20ml)=5ml。

5.3 iVgtt时的计算公式:

①每分钟iVgtt药物数量(g、mg、ug、u)的计算公式:

(公式3):每分钟iVgtt药物数量(g、mg、ug、u)=每分钟滴数÷滴系数(我国临床常用的输液器“滴系数”有10、15、20滴/ml3种型号)×药物剂量(g、mg、ug、u)÷药液ml 数。

用于计算每分钟iVgtt的药物数量。例如:iVgtt200mg利多卡因药液200ml,67滴/分钟,滴系数=20,每分钟iVgtt了多少mg的利多卡因?代入公式:每分钟iVgtt利多卡因数量(mg)=67滴÷20×200mg÷200ml=3.35mg。

②每小时iVgtt药物数量(g、mg、ug、u)的计算公式:

(公式4):每小时iVgtt药物数量(g、mg、ug、u)=每分钟滴数÷滴系数×药物剂量(g、mg、ug、u)÷药液ml数×60(分钟)。

用于计算每小时iVgtt的药物数量。例如:iVgtt200mg利多卡因药液200ml,67滴/分钟,滴系数=20,每小时iVgtt了多少mg的利多卡因?代入公式:每小时iVgtt利多卡因数量(mg)=67滴÷20×200mg÷200ml×60(分钟)=201mg。

③单位时间iVgtt一定药物剂量的滴速(滴/min)计算公式:

(公式5):单位时间iVgtt一定药物剂量的滴速(滴/min)= 需iVgtt药物剂量÷iVgtt 要求时间(min)÷(药物剂量(g、mg、ug、u)÷药液ml数)×滴系数。

用于在单位时间内iVgtt一定数量的药物时滴速的计算。例如:每小时iVgtt利多卡因100mg,用200mg/200ml的利多卡因药液进行iVgtt,滴系数=20,每分钟的滴速应是多少?代入公式:每小时iVgtt利多卡因100mg的滴速(滴/min)=100mg÷60分钟÷(200mg÷200ml)×20=33。

④iVgtt一定药物数量所需时间(min)的计算公式:

(公式6):iVgtt一定药物数量所需时间(min)= iVgtt药液总ml数÷(每分钟滴数÷滴系数)。

用于计算iVgtt一定数量的药液所需要的时间。例如:iVgtt200ml利多卡因药液,33滴/分钟,滴系数=20,iVgtt完毕需要多少分钟?代入公式:iVgtt200ml利多卡因药液所需时间(min)= 200ml÷(33滴÷20)=121。

6 参考文献

[1] 陈新谦金有豫等主编.新编药物学.第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 李俊主编.临床药理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 陈灏珠林果为主编.实用内科学.第1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影响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实验目的】 观察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效应快慢的影响。 【原理】 给药途径不同可直接影响药物效应的快慢和强弱,依据药效出现时间从快到慢,其顺序一般为:静脉注释、吸入、腹腔注射、舌下、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皮肤。本实验我们只选用静脉注释、腹腔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这五种注射方式。 异戊巴比妥钠溶液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因剂量不同而表现出镇静、催眠、抗惊厥等不同作用。其作用机制与苯巴比妥相似,可能是由于阻断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使大脑皮层转入抑制。为中效催眠药,持续时间约3—6小时,主要用于催眠、镇静、抗惊厥以及麻醉前给药。 【实验材料】 动物:小白鼠 器材:电子秤、注射器、头皮针、灌胃针头、玻璃钟罩。 药品: 0.5%异戊巴比妥钠溶液。 【实验方法】 1.取体重接近的小白鼠5只,称重编号,观察其正常活动、翻正反射及呼吸情况。

2.然后以0.5%异戊巴比妥钠溶液0.1 ml/10g体重分别给药,1号鼠灌胃;2号鼠皮下注射、3号鼠腹腔注射、4号肌肉注射、5号皮下注射。 3.观察并记录各鼠翻正反射消失(将小鼠放倒,使其四脚朝天而自己不能重新站立)时间及呼吸抑制情况,记录结果,比较分析不用给药途径对药物效应快慢的影响。 【实验结果】 将结果记录于下表中。 【注意事项】 1.掌握正确的灌胃操作技术,不要误入气管或插破食管,前者可致窒息。

2.实验中严格按照动物体重计算给药量。 3.为消除实验误差,保证各鼠抽取药液及给药分别由同一人完成。 4. 腹腔注射的操作:左手固定小鼠,头低腹高位,右手45°在左或右侧下腹部进针,针尖刺入腹腔时有落空感,然后略抽回针头2mm,贴着腹腔壁轻轻推液。注射结束后,不宜太快抽回针头,否则漏液过多,对于小剂量的注射影响较大.

抗肿瘤药物的静脉给药途径及方法

抗肿瘤药物的静脉给药途径及方法 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四大重要方法之一,肿瘤专科护士不仅要掌握肿瘤细胞的增殖特点,抗癌药物分类及作用机理,还掌握增殖特点和联合化疗用药的原则。近些年来,随着抗癌新药和新的治疗技术的涌现,因此还要了解化疗的新动态,只有正确应用抗癌药物的给药途径与方法,才能保证联合化疗用药发挥最大疗效。目前,临床常用的抗癌药的给药途径有:静脉、动脉、肌肉、口服、腔内五种途径,最常用途径为静脉注射。静脉化疗给药的方法取决于药物对血管的损伤作用及细胞增殖动力学原理,有静推、静冲、静滴3种 因抗肿瘤药对组织有不同的刺激性,一般地说,不能肌肉、皮下注射的抗肿瘤药物在临床使用中,都要引起护理人员的重视。根据渗漏后药物对组织的损伤程度,可将化疗药物分为3类。发疱性:漏后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的药物,称这些药物为发疱剂如阿霉素、表阿霉素、柔红霉素、放线菌素D、丝裂霉素、光辉霉素、氮芥、长春新碱、长春花碱、长春地辛、诺维本、胺苯丫啶、美登素等。刺激性:渗漏后可引起灼伤或轻度炎症而无坏死的药物,如卡氮芥、氮烯咪胺、足叶乙甙、威猛、链脲霉素、丙脒腙等。非发疱性:无明显发疱或刺激作用的药物,如环磷酰胺、塞替派、氨甲喋呤、博莱霉素、氟脲嘧啶、阿糖胞苷、顺铂、米托蒽醌、门冬酰胺酶等。化疗药物分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即对某一期有效和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即对各期都有效。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的疗效与滴注时间有关,时间长,疗效好;时间短,疗效差,这类药(如5-FU、长春新碱,紫杉醇)它们大多静脉滴注。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疗效与使用时间短效果好,时间长反而不好,这类药(如环磷酰胺、氮芥,阿霉素等)要从静脉推注(小壶冲入)。 静脉推注法:用于一般刺激性药物。操作方法为药液稀释排气后,更换针头不再排气,注射速度慢,确保针头在静脉内,定时检查回血情况,注射完抽少量回血,注射管内一定要有负压再拔针,压迫针眼1-2分钟。 静脉冲入:用于强刺激性药物时,如:ADM ,氮芥(HN2), MMC,长春新碱(VCR),长春花碱(VDS),诺维苯(NVB)。为预防药物外漏,减轻药物对静脉壁刺激的给药方法为选择恰当的注射部位,建立适宜静脉通路,检查有无回血,将稀释后化疗药液(由莫菲氏滴管冲入),在给药过程中护士必须在床旁监护下完成,避免药物外溢。随即冲入N.S或葡萄糖2-3分钟,待药物冲入体内后,再恢复正常原滴速。采用联合用药,应首先注入发疱剂,两种药物均应有一定的时间间隔,一般为20-30分钟。以防止两种药物相混,随即冲入体内,待3-4分钟后再恢复原滴数。

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administration route 药物有几种给药途径有 全身给药(包含口服、静脉注射(静注)、肌肉注射(肌注)、皮下注射(皮下)。药物还可舌 下含化(舌下)、直肠灌注(直肠给药)、滴眼、鼻腔喷雾、口腔喷雾(吸入剂),也可皮肤局 部(表面)或全身(经皮)用药);局部给药包括器官比如腔管-关节腔、气管、呼吸道给药, 阴道给药、肛门给药等。 每种给药途径均有其特殊目的,各有利弊。 口服给药 口服给药最方便,通常也最安全,费用也最便宜,因而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然而,该途径 有不少限制,许多因素包括其他药物和食物都将影响口服药物的吸收。因此,某些药物必须 空腹服药而另一些则需餐后服药,尚有部分药物不能口服。 口服药物经胃肠道吸收。药物吸收始于口腔和胃,但大部分由小肠吸收。药物必须通过小肠壁 及肝脏方能进入全身血循环。许多药物在肠壁和肝脏发生化学变化(代谢),减少了吸收的 药物量。静脉注射药物不经肠壁和肝脏直接进入体循环,这种给药方式可获得较口服更快和 更持久的效应。 一些口服药物刺激胃肠道,如阿司匹林和大多数其他非类固醇抗炎药可损害胃和小肠壁并诱 发溃疡。另一些药物吸收很差或在胃内被胃酸和消化酶破坏。尽管有这些缺点,口服给药较 其他途径常用。其他给药途径一般在患者不能经口给药,药物必须尽快和准确地给予,或药 物口服吸收很差且不规则时方才使用。 注射给药 注射给药(消化道外给药)包括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途径。皮下注射时,注射针头 插入皮下,注射后,药物进入小血管随血流进入体循环。皮下注射常用于蛋白质类药物和胰 岛素给药,该药口服可被胃肠道破坏。皮下注射的药物可制成混悬剂或相对难溶的混合物,这样吸收过程可保持数小时、几天甚至更长,患者亦不须经常给药。在给予容积更大的药 物时常采用肌肉注射。肌注时应采用更长的针头,因肌肉位置深于皮肤。 静脉注射时,针头直接插入静脉。在消化道外所有给药途径中,静注是最困难的一种,特别 是肥胖病人静脉穿刺更加困难。无论是单剂静脉推注还是连续的静脉滴注均是快速、准确给 药的最佳途径。 舌下给药 一些药物可置于舌下(舌下给药),能被舌下小血管吸收。舌下给药对硝酸甘油类药物特别好, 这类药物可缓解心绞痛,它们可不经肠壁和肝的首过效应而迅速直接进入体循环。然而,多数 药物不能使用此途径,因常常发生吸收不全及不规则现象。 直肠给药

静脉给药技术

静脉给药技术 副主任医师郝建国 山东冠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静脉给药是WHO确定合理给药原则“能口服就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注射或滴注”的第三位给药途径和方法。静脉给药包括:一次较大剂量药物的“静脉注射(iV)”和更大药液剂量的“静脉滴注(iVgtt)”。静脉给药无吸收过程,可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具有奏效迅速,血药浓度和治疗效果稳定的特点。静脉给药常用于:①危重病人抢救时的给药; ②不能口服或胃肠不能吸收(如呕吐、腹泻)病人的给药;③某些不宜口服、皮下或肌肉注射药物的给药;④有刺激性药物的给药;⑤高渗溶液和静脉制剂的给药;⑥为了减少血药浓度波动,维持恒定治疗效果的给药。静脉给药亦存在着“输液反应、药物性静脉炎、空气栓塞、药液渗漏”等不良反应。 1 静脉给药的一般要求 静脉注射液要求澄明,无浑浊、沉淀,无异物及致热源;凡混悬溶液、油溶液及不能与血液混合的其他溶液,能引起溶血或凝血的物质,均不可采用静脉给药。 2 严格掌握药物配伍禁忌 药物配伍禁忌,是指两种以上药物混合使用或药物成制剂时,发生体外的相互作用,出现使药物中和、水解、破坏失效等理化反应,这时可能发生浑浊、沉淀、产生气体及变色等外观异常的现象。有些药品配伍使药物的治疗作用减弱,导致治疗失败;有些药品配伍使副作用或毒性增强,引起严重不良反应;还有些药品配伍使治疗作用过度增强,超出了机体所能耐受的能力,也可引起不良反应,乃至危害病人等。凡有配伍禁忌的药物严禁混合使用(详见静脉滴注药物配伍禁忌表)。 静脉滴注药物配伍禁忌表 序号药物1 药物2 配伍结果 1 青霉素氧氟沙星混浊 2 青霉素氨茶碱青霉素失活、降效 3 青霉素碳酸氢纳青霉素失活、降效 4 青霉素葡萄糖分解快 5 青霉素阿拉明起化学反应 6 青霉素新福林起化学反应 7 青霉素庆大霉素庆大霉素失活、降效 8 青霉素阿米卡星阿米卡星失活、降效 9 青霉素大环内酯类有配伍禁忌 10 青霉素维生素C 青霉素分解快降效 11 青霉素氢化可的松青霉素降效 12 青霉素黄岑注射液沉淀 13 青霉素黄连注射液沉淀

家兔的氨茶碱静脉注射药代动力学研究

家兔的氨茶碱静脉注射药代动力学研究 实验目的 1、掌握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兔血中氨茶碱 2、掌握药动学参数的计算方法 【实验原理】 氨茶碱,多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为茶碱与乙二胺的复盐。茶碱是主要的药效成分,而乙二胺则能够提高药物的水溶性。由于其治疗窗相对较窄(10-20微克/毫升),大约有75%的患者在血药浓度超过25微克/毫升的时候出现中毒反应。因此,加强患者的氨茶碱的血药浓度监控非常必要。 茶碱是一种弱酸,所以可以用有机溶剂在酸性条件下将其从血清里面中提取分离,同时血清蛋白变成沉淀。随后,茶碱可以用碱液从有机溶剂中提取分离。茶碱的最大吸收波长是274nm,然而,空白血清在该波长处也有显著的吸收,所以使用双波长(274nm和298nm)紫外分光光度法来测定兔血中的茶碱浓度。 【实验步骤】 1、参比溶液的标准曲线 取茶碱5.0g至10容量瓶中,用10ml NaOH溶液(0.1mol/L)溶解并定容至刻度制成500ug/ml的储备液。分别取5.0,10.0,15.0,20.0,25.0和30.0ul的储备液加至装有500ul空白血清样品的试管中。最终的生物标准校正浓度范

围为5.0-30.0ug/ml。标准样品通过下述的方法进行测定。绘制以△A(A274-A298)为纵坐标,以浓度为横坐标的标准曲线。 2、血清中茶碱浓度的测定 取200ul的盐酸(0.1mol/L)和5ml的氯仿-异丙醇(95:5)加入500ul的血清样品中。混合均匀后,将混合液用离心机(3000r/min)离心10min。然后,取氯仿层(3.0ml)转移进入另一试管中,再加入3.0ml的氢氧化钠(0.1mol/L)混匀。混合液用离心机(30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约2.5ml)分别在274nm和298nm处测定其吸光度A。空白液为2.0ml的蒸馏水和4.0ml的氢氧化钠(0.1mol/L)混匀制成。血液中的药物浓度使用茶碱标准曲线的线性回归方程进行计算。 3、动物实验 1)注射给药:氨茶碱(用两倍体积的5%的葡萄糖溶液稀释)以15mg/kg的剂量通过耳缘静脉在2min之内缓慢注射入家兔体内。 2)血液取样时间:静脉注射氨茶碱后在不同时间点取血(10,20,30,45,60,90,120,150,180,和240min)。3)血液取样方法:切割家兔耳缘静脉取血(2-3ml),放置20分钟后,离心机(5000r/min)离心10min。上清液即为分析用血清样本。

常用的给药途径有哪些

常用的给药途径有哪些 ? 临床常用的给药途径有多种,按主要特点大致可分为肠内给药和肠外给药两大类。 1、肠内给药:包括口服、舌下给药和直肠给药。 口服:是最常用,也是最安全、最方便、最经济的给药方法。其缺点为:某些药物因本身的被物理性质而不能吸收;有些药物对胃粘膜有刺激作用可引起呕吐;或因消化酶和胃酸而被破坏;此外在食物和其它药物同时存在时,吸收多不恒定。 舌下给药:尽管口腔粘膜可用于吸收的表面积不大,但对某些药物来说,经口腔粘膜吸收有特殊意义。例如硝酸甘油在舌下吸收十分迅速,可迅速产生治疗效果。 直肠给药:在患儿呕吐或意识消失情况下,经常通过直肠给药。经直肠吸收的药物,约有50%不经过肝脏。但直肠吸收往往不规则、不完全。 2、肠外注射:包括静脉注射、肌内注射和皮下注射等。 静脉注射:把药物的水溶液直接注入静脉血流中,可准确而迅速获得希望的血药浓度,因而作用产生迅速可靠。这是其它给药方法所不能达到的。但由于高浓度的药物迅速到达血浆和组织,增加了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反复注射还有赖于持续保持静脉通畅。 这种方法不适用于油溶液或不溶性物质。 皮下注射:仅适用于对组织无刺激性的药物,否则可引起剧烈疼痛和组织坏死。皮下注射的吸收速率通常均匀而缓慢,因而作用持久。 肌内注射:药物水溶液肌肉注射时吸收十分迅速,适用于油溶液和某些刺激性物质。

3、肺的吸收:气体或挥发性药物吸入后,由肺上皮和呼吸道粘膜吸收。由于表面积大,药物可经这一途径迅速进入血液循环。此外,药物的溶液可以经雾化以气雾剂形式吸入。 对肺部疾病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主要缺点是药物剂量不好控制,用法较麻烦。 4、局部用药 粘膜:将药物用于结膜、鼻咽、口腔、直肠、尿道和膀胱等,主要是利用它们的局部作用。 皮肤:很少有药物能迅速穿过完整的皮肤,但药物可经皮肤吸收,一般药效与其覆盖的表面积和药物的脂溶性成正比。虽然表皮有脂质屏障作用,但很多溶质能自由通过真皮,因此药物通过磨损、创伤或剥脱处皮肤产生的吸收作用要快得多。 眼:局部应用眼科药物主要是为了发挥其局部作用。 药物有几种给药途径,口服、静脉注射(静注)、肌肉注射(肌注)、皮下注射(皮下)。药物还可舌下含化(舌下)、直肠灌注(直肠给药)、滴眼、鼻腔喷雾、口腔喷雾(吸入剂),也可皮肤局部(表面)或全身(经皮)用药。 1.药物的给药途径有哪些?其药物吸收各有何特点? 2.影响全身麻醉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吸入性麻醉药的浓度;药物的血/气分布系数;麻醉药的脑/血分布系数;麻醉药的脂 溶性;肺通气量。 3.硫酸甘油治疗心绞痛的机制是什么? 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和静脉血管,减轻心绞痛的病因,降低心肌的耗氧量,增加心肌的供血,从而达到止痛作用。 4.论述氯丙嗪的中枢药理作用?

本科药学第二学期《药物代谢动力学》1-4资料讲解

本科药学第二学期《药物代谢动力学》 1-4

山东大学网络教育药物动力学 试卷(一)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生物等效性 2. 生物半衰期 3. 达坪分数 4. 单室模型 5. 临床最佳给药方案 二、解释下列公式的药物动力学意义 1.)1(1010100t t c e k e k k V k C βαβ ααβαβ--------= 2.∞∞+-=-u u u X t k X X lg 303 .2)lg( 3. kt k ss e e V X C --?-=) 1(0τ 4.)2(00V X k V V X AUC m m += 5. 00) 1)(1(1x e e x a k k ?--=--*ττ 三、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 缓控释制剂释放度测定至少需几个时间点?各时间点测定有何基本要求?有何意义? 2. 什么是表观分布容积?表观分布容积的大小表明药物的什么性质? 3. 影响药物制剂生物利用度的因素有哪些? 4. 临床药师最基本的任务是什么? 5. 如何判别药物在体内存在非线性动力学过程? 四、计算题(共25分) 1.一种抗生素,其消除半衰期为3h ,表观分布容积为体重的20%。治疗窗为1~10μg/mL ,该药以静脉注射给药时,(1)计算68岁体重为80kg 肾功能正常的患者,以每8小时给药一次,达稳态时其最高血药浓度不超过10μg/mL ,每次注射剂量应为多少? (2)按上方案给药达稳定时最低血药浓度为多少?(7分)

2.地西泮治疗癫痫发作所需血药浓度为0.5~2.5μg/mL ,已知V=60L ,t 1/2=55h 。今对一患者先静脉注射15mg ,半小时后以每小时10mg 速度滴注,试问经2.5小时滴注是否达到治疗所需浓度? 3.某药物常规制剂每天给药4次,每次20mg ,现研制每天给药2次的控释制剂,试设计含速、缓两部分控释制剂的剂量。(已知k=0.3h -1;k a =2.0h -1;V=10L ;F=80%) 药物动力学试卷一(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生物等效性:是指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 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给予相同的剂量 ,其吸收速度和程度没有明显的差异 。 2. 生物半衰期:是指某一药物在体内的量或血药浓度 通过各种途径 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 3. 达坪分数:体内任一时间的血药浓度与坪浓度的比值即为达坪分数 。 4. 单室模型:是指药物进入体内以后,能够迅速、均匀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和体液 中 ,能立即完成转运间的动态平衡,从体内消除 ,把机体看成为药物转运动态平衡的均一单元,即一个隔室称为单室模型 。 5. 临床最佳给药方案:根据临床个体病人具体病情设计 ,以最佳给药途径、优良的药物制剂、最适给药剂量和最佳给药间隔 ,使治疗达到安全、有效、经济,特别是使治疗既产生最佳疗效又不引起不良反应、能够满足治疗目的要求的给药方案 。 二、解释下列公式的药物动力学意义(每小题4分,共20分) 1.)1(1010100t t c e K e K K V K C βαβ ααβαβ--------=

常用的给药途径有哪些

常用的给药途径有哪些? 临床常用的给药途径有多种,按主要特点大致可分为肠内给药和肠外给药两大类。 1、肠内给药:包括口服、舌下给药和直肠给药。 口服:是最常用,也是最安全、最方便、最经济的给药方法。其缺点为:某些药物因本身的被物理性质而不能吸收;有些药物对胃粘膜有刺激作用可引起呕吐;或因消化酶和胃酸而被破坏;此外在食物和其它药物同时存在时,吸收多不恒定。 舌下给药:尽管口腔粘膜可用于吸收的表面积不大,但对某些药物来说,经口腔粘膜吸收有特殊意义。例如硝酸甘油在舌下吸收十分迅速,可迅速产生治疗效果。 直肠给药:在患儿呕吐或意识消失情况下,经常通过直肠给药。经直肠吸收的药物,约有50%不经过肝脏。但直肠吸收往往不规则、不完全。 2、肠外注射:包括静脉注射、肌内注射和皮下注射等。 静脉注射:把药物的水溶液直接注入静脉血流中,可准确而迅速获得希望的血药浓度,因而作用产生迅速可靠。这是其它给药方法所不能达到的。但由于高浓度的药物迅速到达血浆和组织,增加了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反复注射还有赖于持续保持静脉通畅。这种方法不适用于油溶液或不溶性物质。 皮下注射:仅适用于对组织无刺激性的药物,否则可引起剧烈疼痛和组织坏死。皮下注射的吸收速率通常均匀而缓慢,因而作用持久。 肌内注射:药物水溶液肌肉注射时吸收十分迅速,适用于油溶液和某些刺激性物质。3、肺的吸收:气体或挥发性药物吸入后,由肺上皮和呼吸道粘膜吸收。由于表面积大,药物可经这一途径迅速进入血液循环。此外,药物的溶液可以经雾化以气雾剂形式吸入。对肺部疾病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主要缺点是药物剂量不好控制,用法较麻烦。 4、局部用药 粘膜:将药物用于结膜、鼻咽、口腔、直肠、尿道和膀胱等,主要是利用它们的局部作用。 皮肤:很少有药物能迅速穿过完整的皮肤,但药物可经皮肤吸收,一般药效与其覆盖的表面积和药物的脂溶性成正比。虽然表皮有脂质屏障作用,但很多溶质能自由通过真皮,因此药物通过磨损、创伤或剥脱处皮肤产生的吸收作用要快得多。 眼:局部应用眼科药物主要是为了发挥其局部作用。 药物有几种给药途径,口服、静脉注射(静注)、肌肉注射(肌注)、皮下注射(皮下)。药物还可舌下含化(舌下)、直肠灌注(直肠给药)、滴眼、鼻腔喷雾、口腔喷雾(吸入剂),也可皮肤局部(表面)或全身(经皮)用药。 1.药物的给药途径有哪些?其药物吸收各有何特点? 2.影响全身麻醉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吸入性麻醉药的浓度;药物的血/气分布系数;麻醉药的脑/血分布系数;麻醉药的脂溶性;肺通气量。 3.硫酸甘油治疗心绞痛的机制是什么? 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和静脉血管,减轻心绞痛的病因,降低心肌的耗氧量,增加心肌的供血,从而达到止痛作用。 4.论述氯丙嗪的中枢药理作用? (1)药理作用:①镇静作用氯丙嗪具有安定、镇静、感情淡漠,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有嗜睡感,在安静的环境中易诱导入睡,但易觉醒。镇静作用出现快,但极易产生耐受

最新药代动力学复习资料

第二章 药物体内转运 (一)药物肠吸收的研究方法和特点 (1)在体回肠灌流法:本法能避免胃内容物和消化道固有生理活动对结果的影响。 (2)肠外翻囊法:该方法可根据需要研究不同肠段的药物吸收或分泌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3)Caco-2(Cancer colon )细胞模型:优点:①可作为研究药物吸收的快速筛选工具;②在细胞水平上研究药物在小肠黏膜中的吸收、转运和代谢;③可以同时研究药物对黏膜的毒性;④由于Caco-2细胞来源于人,不存在种属的差异性;⑤重现性好。缺点:酶和转运蛋白的表达不完整,此外,来源、培养代数、培养时间对结果都有影响。 (4)整体动物实验法:灌胃,口服后与静注相比。 (二)常用的药物血浆蛋白结合试验方法与注意事项 血浆蛋白结合率%100] [][] [?+= PD D PD (1) 平衡透析法equilibrium dialysis 原理:平衡透析法是利用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不透过半透膜,药物可以透过,将血浆蛋白置于一隔室内,平衡时两室游离药物浓度相等,可计算相应的血浆蛋白结合率。 平衡透析法注意事项 ①药物与膜发生结合。药物与膜结合程度取决于药物的性质,当结合程度高时,会给出不正确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应更换其他类型半透膜或改用其他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应设立一对照组。 ②空白干扰。有时从膜中溶解一些成分会干扰药物的测定,尤其是用荧光法。因此在实验前应对膜进行处理,尽可能降低空白干扰。 ③Donnan 效应。由于膜两侧的电荷特性不同,往往出现Donnan 效应。可采用高浓度的缓冲液或加中性盐溶液,最大限度地降低这种效应。 ④当药物在水中不稳定或易被血浆中酶代谢时,不易用此法。 ⑤应防止蛋白质的破坏。 (6)膜完整性实验 优点:成本低,简单易行 缺点:费时,对不稳定的药物不合适,易被血浆中酶代谢的药不合适 (2) 超过滤法ultrafiltration 注意事项: (1) 根据药物分子量大小采用适当孔径的滤膜 (2) 注意滤膜的吸附问题 (3) 过滤速度要适当快且过滤量不宜多,以免打破药物和血浆蛋白的原有平衡 原理:与平衡透析法不同的是在血浆蛋白室一侧加压力或离心力,将游离药物快速通过滤膜进入另一隔室。而结合型药物仍留在半透膜上的隔室内。 优点:快速,只要有足够的滤液分析即可停止实验,可用于那些不稳定的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测定。如采用微量超滤装置,生物样品量大大减少,故该方法可用于在体的血浆蛋白结合率测定。与平衡透析法一样,要注意药物与滤膜的结合问题以及滤膜的孔径问题。 缺点:不同型号的滤过膜,超滤时间,不同压力 (三)血脑屏障的试验方法 在体法:快速颈内动脉注射技术、静脉注射给药后脑部取样技术、在位脑灌流技术、在位脑血管灌流/除去毛细血管技术、在体脑微透析技术 离体法:离体脑微血管片技术(脑的来源有人脑、猪脑、牛脑和大鼠脑。最常用的是新生牛脑。制备方法有离心法和过滤法。) 原代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CEC )培养技术:通常用新生牛脑或10日龄的大鼠脑,获得血管内皮细胞后,根据需要进行细胞摄取试验和转运试验(正向转运和逆向转运)。 (四)何为多药耐药蛋白,有哪些类型和种类?

临床常用的给药途径有哪些

临床常用的给药途径有哪些 (1)胃肠道给药包括口服、舌下给药和直肠给药。 口服给药:最常用,也是最安全、最方便、最经济的给药方法。但某些药物因本身的理化性质而吸收较差、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或因消化酶和胃酸等而被破坏,最终导致进入体内的药量减少,疗效降低;此外,食物对药物的吸收也有影响。 舌下给药:尽管口腔黏膜可用于吸收的表面积不大,但对某些药物来说,经口腔黏膜吸收有特殊意义。例如硝酸甘油在舌下吸收十分迅速,可迅速产生治疗效果。 直肠给药:在患儿呕吐或意识消失情况下,经常通过直肠给药。经直肠吸收的药物,约有50%不经过肝脏,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但直肠吸收往往不规则、不完全。 (2)注射给药包括静脉注射、肌内注射和皮下注射等。 静脉注射:把药液直接注入静脉血流中,可迅速准确获得希望的血药浓度,因而作用迅速。这是其他给药方法所不能达到的。但由于高浓度的药物迅速到达血浆和组织,增加了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 肌内注射:药物水溶液通过肌内注射吸收十分迅速,适用于油溶液和某些刺激性物质。 皮下注射:仅适用于对组织无刺激性的药物,否则可引起剧烈疼痛和组织坏死。皮下注射的吸收速率通常均匀而缓慢,因而作用持久。 (3)呼吸道给药气体或挥发性药物吸入后,由肺上皮和呼吸道黏膜吸收。由于表面积大,药物可经这一途径迅速进入血液循环。此外,药物的溶液可以经雾化以气雾剂形式吸入。对肺部疾病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主要缺点是药物剂量不好控制,用法较麻烦。 (4)经皮给药很少有药物能迅速穿过完整的皮肤,但药物可经皮肤吸收,一般药效与其覆盖的表面积和药物的脂溶性成正比。虽然表皮有脂质屏障作用,但很多溶质能自由通过真皮,因此药物通过磨损、创伤或剥脱处皮肤产生的吸收作用要快得多。

药代动力学

1、哪些药物因素对消化道吸收有影响? 由于药物本身理化性质不同,通常在消化道中的吸收也是各不相同的。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的因素: (1)脂溶性和解离度:通常脂溶性大的药物易于透过细肋腹,且未解离的分子型药物比离子 型药物易于透过细胞膜。因此,消化道内巳溶解了的药物的吸收速度.常受吸收部位pH下存在的未解离型药物的比例及其未解离型药物的脂溶性大小的影响。 (2)溶解速度:与药物的崩解、释放、溶解及吸收速度均有密切的关系。影响药物溶解速度 的因素包括:药物粒子的大小、晶型(包括无定型)、溶媒化合物的形成与否、是否成盐以及固体分散体系的情况等。 (3)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 2、可采用什么给药途径避免肝首过效应?试结合各给药途径的生理特点说明其避免首过效应的原理。 可通过改变给药途径尽量避免首过效应,尤其是肝首过效应。主要途径有: 1)静脉、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直接进入体循环,因此不存在首过效应;肌肉注射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不经门肝静脉,因此也不存在首过效应。 2)口腔黏膜吸收:口腔黏膜下有大量毛细血管汇总至颈内静脉,不经肝脏而直接进入心脏,可绕过肝首过效应。一般可制成口腔贴片给药。 3)经皮吸收:药物应用到皮肤上后,首先从制剂中释放到皮肤表面,溶解的药物分配进入角质层,扩散通过角质层到达活性表皮的界面,再分配进入水性的活性表皮,继续扩散到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可避开门肝系统。 4)经鼻给药:鼻粘膜内血管丰富,鼻粘膜渗透性高,有利于全身吸收。药物吸收后直接进入体循环,无首过效应。 5)经肺吸收:肺泡表面积大,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极小的转运距离,因此肺部给药吸收迅速,而且吸收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不受肝首过效应影响。 6)直肠给药:栓剂距肛门2cm处,可使大部分药物避开肝首过效应,给药生物利用度远高于距肛门4cm处。当栓剂距肛门6cm处给药时,大部分药物经直肠上静脉进入静脉-肝脏系统。淋巴循环也有助于药物吸收,经淋巴吸收的药物可避开肝代谢作用。 3、新药药物动力学研究时取样时间点如何确定? 根据研究样品的特性,取样点通常可安排9~13个点不等,一般在吸收相至少需要2~3个采样点,对于吸收快的血管外给药的药物,应尽量避免第一个点是Cmax;在Cmax附近至少需要3个采样点;消除相需要4~6个采样点。整个采样时间至少应持续到3~5个半衰期,或持续到血药浓度为Cmax的1/10~1/2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