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九年级上《故乡》导学案]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人教版

[人教版九年级上《故乡》导学案]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人教版

[人教版九年级上《故乡》导学案]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人教版
[人教版九年级上《故乡》导学案]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人教版

[人教版九年级上《故乡》导学案]九年级

上册语文导学案人教版

人教版九年级上《故乡》导学案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1. 了解时代背景,把握特定时代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方法。

2.品味关键语句,探究小说中刻画人物的社会意义,进而理解小说主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小组学习掌握相关知识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链接,激发学生

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学习重点:了解时代背景,把握特定时代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方法。

学习难点:品味关键语句,探究小说中刻画人物的社会意义,进而理解小说主题。

学习方法:自主预习法、合作探究法、积累归纳法学习内容一、检查预习:给加点字注音萧索()鄙夷()恣睢()阴晦()祭祀()允许()秕谷()愕然()嗤笑()应酬()寒噤()折本()惘然()脚踝()髀间()胯下()蜷缩()颧骨()伶仃()潺潺()二、介绍背景:

三、整体感知:

1、情节把握: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为线索,可分为三个部分:()故乡------ ()故乡----- ()故乡

2、第2、12段描写写出了

故乡怎样的特点?哪几个词能集中表现出来? (1)第二段:

(2)第十二段:

回故乡所见到的景象与记忆中的进行对比,作用是:

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四、分析人物形象:

1?闰土:

①外貌的变化:

②称呼的变化:

③神态的变化:

闰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2、杨二嫂:今日肖像:

今日语言、行动:

昔日:

杨二嫂的变化,说明了3、作者笔下的闰土,杨二嫂形象具有怎样的

社会意义?五、分析文章最后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⑴渐离故乡时,“我”的思想感情是怎样变化的?⑵“高墙”比喻什么?“我为什么”感到气闷?⑶“我”为什么感到“悲哀” ?“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中“模糊” 与“清楚”是否矛盾,为什么?⑷三种人“辛苦”的生活各是怎样的?新的生活又该是怎样的?⑸“我”想到希望,为什么“害怕” ?⑹划出文中表明“我”充满希望,精神振奋的语句,并理解其含义。

故乡学案-(答案)

9.故乡 【预习导学】 一.预习导学: 1. 背景资料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2. 作家、作品介绍: 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原名,字豫才,鲁迅是,浙江绍兴人。本文选自《》(小说集)。(《百草园》选自散文集《》。) 二、基础知识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è()然 sè()索 xiāo( )索 fèng xì( ) ( ) chī()笑 猹.( ) 髀.( ) 秕.谷( ) 折.本()鄙yí() 鹁鸪 ..( ) ( ) ..( ) ( ) 獾猪()颧.骨( ) 祭祀.( ) 胯.下( ) 恣睢 伶仃 ..( ) ( ) ..( ) ( ) 寒噤.()惘.然( ) 栅.栏( ) 阴晦.( ) 潺潺 2、解释下列词语。 萧索:家景: 无端:如许: 展转 恣睢:景况: 伶仃:愕然: 寒噤:。松松爽爽: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找出本文的线索。 讨论并归纳:小说以的活动为线索,按照“()故乡”——“()故乡”——“()故乡”的情节安排,写了“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2、通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给课文分为三部分并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 第二部分(从“”到“”) 第一层(从“”到“”) 第二层(从“”到“) 第四层(从“”到“”) 第三部分(从“”到完) 第二课时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学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2.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 1 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知识梳理 1、走进作者 三、鉴赏:《十五从军征》 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 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 悲伤。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 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4.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不合理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四、鉴赏:《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这是一首咏雪诗,这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2.这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两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 前面重在咏雪,后八句主要是写送别。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完成了过渡。 3.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的天气寒冷? 从正面和侧面来写当时天气寒冷的。正面:“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侧面:“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4.“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的“折”“即”换掉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折”字写出了北风之猛,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表明雪下得大,下得早。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猛雪早。 5.你认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为什么能够流传千古? 以春景写冬景,以梨花喻冬雪,比喻新奇贴切,既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壮丽风光,又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6.“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几句描写有何作用? 写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 7.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所展示的画面,并谈谈这句细节描写的作用。 傍晚时分,辕门外,大雪纷纷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尽管风刮得挺猛,红旗却一动也不动。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智取生辰纲》导学案 (5)(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

《智取生辰纲》学案 【知识链接】 1.施耐庵与《水浒》 施耐庵的生平事迹不详,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人。传说生于1296年,死于1370年。原名耳,后名子安,字耐庵。钱塘人,又一说扬州。曾在钱塘为官二年,因与当权者不合,弃官还乡,闭门著书。又传,曾参加元末在苏州起义的张士诚军,因目睹朝政腐败,遂作《水浒传》以抒胸中之愤。 《水浒传》明代长篇章回白话小说,它的作者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施耐庵所作。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小说真实地描写了起义斗争的发展过程:从个人发展到集体反抗,从分散斗争到有组织的斗争,以及起义失败的结局。《水》的艺术成就很高:首先在结构上注意整体与局部的结合。每一位好汉走上梁山的道路都是独立的,但这种局部的独立反抗又成为整体的一部分。其次是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再次,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切合其身份、地位和性格特点。《水浒传》对后世的影响深远。《水浒传》有多种版本,现存有明代100回本和120回本,还有清代金圣叹评点的70回本。 2.杨志 在梁山好汉中排名第十七位,梁山军马里做马军八虎骑兼先锋使,排行第三。林冲来到梁山,王伦不容,要他先下山取“投名状”杀一人上山。不想正巧碰见青面兽杨志,两人拔刀大战三十余回,不分胜负。原来杨志是杨老令公(杨继业)杨家将的后代,本来是殿帅

府制使,因押送花石纲在黄河里翻了船畏罪逃避。与林冲不打不相识,被王伦一起邀上梁山。但杨志一心想到东京找个官做,不肯入伙。杨志到了东京被高俅排挤,不被任用,又花光了身上的钱,只好去卖祖传宝刀,与泼皮牛二发生争吵,不得已杀了牛二,被发配到大名府充军。梁中书看中了他的武艺,派他护送生辰纲去东京,不料生辰纲又被晁盖等所劫。无奈之下杨志和偶遇的鲁智深打上二龙山,做了山寨之主。后归了梁山泊。征讨方腊时在归途中病故。 【导学过程】 一、教师导引 播放歌曲《好汉歌》(多媒体显示歌词): 大河向东流啊/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咳咳参北斗哇/生死之 交一碗酒哇/(不分贵贱一碗酒哇)/说走咱就走啊/你有我有全都 有哇/咳咳全都有哇/水里火里不回头哇/(一路看天不低头哇)/路见不平一声吼哇/该出手时就出手哇/风风火火闯九州哇/该出手 时就出手哇/风风火火闯九州哇/嗨呀依儿呀唉嗨唉嗨依儿呀/嗨呀依儿呀/ 唉嗨唉嗨依儿呀 学生交流听后的感受。 引入课题:梁山一百单八好汉的故事在我国民间盛传不衰,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人们佩服好汉们的英雄豪气,喜欢他们的侠肝义胆。梁山好汉们殊途同归,但他们的出身、地位、命运、投奔梁山的动机却不尽相同。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位——青面兽杨志。 二、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智取生辰纲》导学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智取生辰纲》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线索,把握情节。 2、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人物形象。 3、从古典文学作品中汲取文化营养,陶冶情操,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习重点】 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 从古典文学作品中汲取文化营养,陶冶情操,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本文节选自《水浒》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纲”,课文所选的这一部分是从杨志押解生辰纲上路开始写起的,也是整个故事的高潮部分,虽然是节选,但有相对独立的故事情节,富有戏剧性。 2. 走近作者 施耐庵,生平不详,仅知他是元末明初人,曾在钱塘生活。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江苏兴化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有关施氏的资料,对其生平有较详细的说法,然可疑之处颇多。著有我国第一部以反映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小说《水浒》。 3.相关资料 大名府梁中书要把千万贯财宝送往东京,给他老丈人蔡京庆贺生日。因梁中书前一年送十万贯金银珠宝给蔡京时,半路被人打劫,所以这次改派精明能干的杨志押送。但生辰纲还未启运,风声已传出,刘唐报信,与晁盖商议夺取生辰纲,吴用也加入进来,并推荐三阮兄弟入伙,公孙胜也来投奔晁盖,七条好汉欲齐心协力夺取这批珠宝,并定下智取之计。 【自主学习】 1、 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趱.( )行 嗔.( )怒 虞.( )侯 恁.( )地 省.( )得 罗唣.( ) 怄.( )气 逞.( )辩 剜.( )口 聒.( )噪 面面厮觑.( )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杨志拿着藤条,( )打去。打得这个起来,那个睡倒。杨志( )。只见两个虞侯和老都管( ),也巴到冈子上松树下坐了喘气。 3、辨析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前日行的须是好地面;如今正是尴尬去处....。 (2)、那七人道:“你颠倒问,我等是小本经纪....,那里有钱与你。” (3)、杨志道:“你理会..得甚么!到来只顾吃嘴!全不晓得路途上的勾当艰难!” 4、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水浒》第十六回。《水浒》又称《水浒传》,是一部以北宋末年( )为题材的长篇( )。作者是( )。 【合作探究】 5、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全文的内容。 6、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7、杨志和晁盖等七人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 8、本文题目是“智取生辰纲”,“智”表现在哪些地方呢? 9、杨志等人千方百计保护生辰纲,而晁盖等人则是想方设法夺取生辰纲。那么,“生辰纲”到底该不该被晁盖等人夺走呢?说说你的理由。 【精读精练】 阅读下列语段,然后回答问题。 那对过众军汉见了,心内痒起来,都待要吃,数中一个看着老都管道:“老爷爷与我们说一声,那卖枣子的客人买他一桶吃了,我们胡乱也买他这桶吃,润一润喉也好。其实热渴了,没奈何。这里冈子上又没讨水吃处,老爷方便。”老都管见众军所说,自心里也要吃得些,竟来对杨志说:“那贩枣子客人已买了他一桶酒吃,只有这一桶,胡乱教他们买吃些避暑气,冈子上端的没处讨水吃。”杨志寻思道:“俺在远

九年级语文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导学案 1、课前在导学案的指导下,详读课文4-5页内容。 2、独立完成关于导学案预习部分,尝试思考探究部分。 3、对自主学习解决不了的问题,用红色笔做记号“?”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全诗,感受诗歌感情 2、品析诗歌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优美的语言 3、仿写诗歌,体会诗中蕴含的浓烈思想情怀 学习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品析诗歌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优美的语言 2、仿写诗歌 课堂寄语: 自主完成 (课前相邻同学交流学习,取长补短) 相信自己,我能行 1、课前在导学案的指导下熟读课文 2、参考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课前独立完成《课堂导练》自主预习案 (课前互换小组长批阅) 4、尝试完成导学案探究部分 一、激趣导入,走进乡愁 预习案——课前自主学习 探究案——课堂思考探究

二、预习检测——脑筋急转弯 用“脑筋急转弯”的方式检测预习情况 三、目标出示 四、教学过程 (一)美美地听——我想听,倾听乡愁 倾听名家朗读,初步感受乡愁,确定感情基调、语速、语调。 (二)美美地读——我要读,诵读乡愁 1、学生自由朗读,并由学科长组织以小组喜欢的形式朗读。 2、个别小组朗读展示,其他小组点评。 3、师生合作朗读,把诗歌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 读诗要做到“眼中有诗,脑中有画,心中有情。” 朗读指导:停顿、重音、节奏、语速、情感 小时候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这头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新娘/在里头 长大后而现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大陆/在那头 (三)美美地品——我会品,品味乡愁 1.独自品乡愁: 【问题预设】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5我看》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5我看》导学案 【积累·练字】(把下面一句话,用正楷或行楷认真工整地抄写在方格中。)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所描绘的物象,理解诗人情感的张扬。 2.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重点·难点】 1.借助想象,理解诗人在诗句中的意境。 2.理解诗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浪漫主义色彩。 【预习·交流】 1.走近作家作品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著名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曾用笔名梁真,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 这首诗创作于1938年滇南小城蒙自。当时作者年仅20岁,正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读书。 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 2.字词梳理,给下列字注音: 润()晕()揉()翼()戚()枉() 勃()谐()逸()挽()曳() 3.自读课文,把阅读的感想或疑问写在下面。 【自学·合作】 指导学生朗读诗歌。 诗歌朗读的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2)朗读的节奏要缓急适当;(3)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4)注意词语的重读;(5)读出情感。 例如:第一节 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 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 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要求。 【研读·赏析】 研讨赏析本诗的浪漫主义色彩。 【巩固·拓展】 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与陶渊明的思想境界有哪些不谋而合之处? 家庭作业(必做部分) 诗人在诗中因自然的激发,而生发出怎样愿望? 家庭作业(选做部分) 说说穆旦这首诗所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推荐阅读 春 穆旦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 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收获·反思】

故乡导学案含答案

13 故乡 第一课时 预习检测 1、给下列字注音。 蜷.(quán)缩折.(shé)本阴晦.(huì)猹.(chá )五行.(xíng )装弶.(jiàng )獾.猪(huān )竹匾.(bi ǎn )胯.下(kuà )髀.(bì )脚踝.(huái)瓦楞.(léng)吓.(hè )瑟.索(sè)潮汛.(xùn ) (bó)(gū)廿.年(niàn )秕.谷(bǐ)寒噤.(jìn )鹁鸪 .. 惘.然(wǎng) (zìsuī)潺.潺(chán)祭祀(sì)颧(quán)恣睢 .. 骨 2、本文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 (本文是以“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3、依据小说的线索,请你根据时间顺序,在“故乡”前再添一个词,概括全文结 构层次。 (一)回故乡(二)在故乡(三)离故乡 第一部分(1-5)回故乡: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6-77)在故乡: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第一层(6-8)写老屋的寂寥,更使“我”沉浸在深深的悲凉之中;还写与母 亲商定搬家的事情。 第二层(9-33)“我”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 第三层(34-52)“我”见到了圆规杨二嫂。 第四层(53-77)写“我”见到了中年闰土。

第三部分(78——88)离故乡:写“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 故乡,但“我”并不因此消沉、悲观,而是寄希望于未来和下一代。 【课堂探究】 一、整体感知 1、作者回到阔别20余年的故乡,在故乡呆了大约多长时间?是如何推算出来的? 明确:约半个月左右 依据:“第二日”(P75第二自然段),“这样的过了三、四天”(P81第四自然段),“又过了九日” (P85第一自然段)等。 2、这么长的时间,作者对每天都作了介绍吗?着重写了哪些天的事情? 明确:着重写了这些日子的事情:“第二日”;“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又过了九日” 3、作者又着重写了这些天的哪些人、哪些事?用了哪些方法刻划人物? 明确:“第二日”:母子见面;回忆少年闰土(回忆瓜地刺猹、初见印象、讲雪地捕鸟和瓜地刺猹、离别赠物);见到杨二嫂(声音、视觉、语言、动作) “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会见闰土(肖像、神态、语言、动作等) “又过了九日”:动身启程 二、第一部分(回故乡) 1、第一自然段是一句话。这句话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结构上有何作用? 既写出“我”回故乡的急切心情,又为下文内容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2、第2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 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写出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我”悲凉的心情。 3、如何理解第3段的含义?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先用一个感叹句“阿!”再用一个否定的疑问句。这样写是因为故乡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我”的故乡。对怀疑加以否定,反映“我”的复杂思绪,沉重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导学案

《我爱这土地》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艾青及写作背景。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旋律和节奏。 2.能力目标: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3.情感目标:体会诗歌蕴含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做新时代的爱国者。 二、学习步骤 (一)初步了解: 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以下信息: 1.作者情况 2.写作背景 3.巩固检测题(一) (1)本诗的作者是(),主要诗集有《》、《》等。 (2)这首诗写于()战争开始后的()年,当年()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 图摧毁()的抵抗意志。()奋起抵抗,进行了不 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 的挚爱和对()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二)整体感知 1、听录音、读诗歌,体会爱国深情 要求:读音准确 停顿恰当 重音读准 富有节奏 2、请带着感情再读课文体会: 诗的两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3.巩固检测题(二) (1)请读出下列句子的正确节奏: A.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B.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填空:第一节:借________的歌唱_______表达对祖国的挚爱。 第二节:一问一答,___________,抒发对祖国炽热的爱。 (三)合作探究: 1、鸟儿歌唱的事物有哪些?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请讨论每个事物到底象征着什么? 2、诗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儿,写了鸟儿的生和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3.巩固检测题(三) (1)说说下列各物象的象征意义:

鸟——_________________ 土地——__________________ 河流——_______________ 风——____________________ 黎明——__________________ (2)诗作通过对这些物象的歌颂,抒发了自己对祖国的_________之情。 (四)欣赏品味 1.“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一句,“嘶哑”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如果用“嘹亮”好吗?为什么? 2.“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一句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五)拓展延伸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歌唱些什么呢?请写出你所想赞美的话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当我们抵御外侵,我们会记得岳母刺给岳飞身上的四个大字:“精忠报国”; 当志士至死不降,保持民族气节,我们不会忘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着往下写,相信你会写得更精彩)。 3.这首诗送给你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涌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4.这些闪光的句子请记住!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陶行知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九年级语文下册 词四首导学案精

《词四首》导学案 上大附中何小龙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内容,读出词的韵律和情感。 2.学会赏析词句,感受词的魅力。 3.能够把握词作主旨,体会词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渔家傲·秋思 一.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亦称范履霜,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主持“庆历新政”,有《范文正公集》。 二.背景资料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三.细读感悟 1.反复诵读。 2. 想象词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3. 赏析下列词句。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4)羌管悠悠霜满地 (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4.这首词的主旨是什么?

江城子·密州出猎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细读感悟 1.反复诵读。 2. 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 我姑且施展一下少年时打猎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随从将士们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那样威猛。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弓矢西北瞄望,奋勇射杀西夏军队! 3.赏析下列词句。 (1)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2)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3)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2017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第13课《故乡》学案(新版)语文版

故乡 精彩开篇词 提起故乡,就会想到那桃花盛开的美丽,小桥流水的清幽,牧童短笛的悠扬以及民风人情的淳朴。故乡在我们心中是那样的美好,令人神往。于是,人们总会在饱经思乡之苦和深受辗转之累后,回到梦魂牵绕的故乡。但一切在变,再次展现于眼前的故乡又是怎样的呢?读鲁迅的《故乡》,跟他一起同行,才忽然感觉到现实的故乡让人无限的悲凉:为什么昔日的童年伙伴如此麻木辛酸?为什么当年的“豆腐西施”竟如此粗俗尖刻?是什么改变了这些?不由得引起了人们深深地思考。 学习目标 1.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及作用。 2.分析闰土、杨二嫂和“我”的人物形象,体会文章对比的写法,并探讨人物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3.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让学生体会社会变更以及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双重因素所带来的对人性的影响以及扭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月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的血肉、精魂。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透过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层,景色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到的是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1919年先生返回故里,卖掉老屋,接母亲及家眷举家北上。这次诀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秕.(bǐ)谷鹁鸪 ..(bó gū) 颧.(quán)骨折.(shé)本 潺潺.(chán) 伶仃 ..(zì suī) ..(líng dīng) 恣睢 2.解释下列词语。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家景: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叫家境。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如许:如此,这样。 鄙夷:轻视,看不起。 辗转: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地方。 恣睢:放纵,放任。 景况:光景、情况;本课指生活状况。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愕然:吃惊的样子。愕,惊讶;发愣。 寒噤:因受凉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松松爽爽:形容轻松爽快。 3.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至三十八岁,使用“鲁迅”为笔名。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是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母亲鲁瑞、父亲周伯宜。他一生中写过小说和散文,杂文,其中杂文700多篇,为我们留下3800多万字的文学巨著。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本文选自《呐喊》。

2018届九年级语文上册8故乡学案新人教版

《故乡》 第二步:课内探究深挖掘要求及评价 二、探究引领共同进步: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在游子心中,“故乡”是一个美丽的字眼,是魂牵梦绕的家园。大家读完鲁迅的小说《故乡》,感觉和我们以前读过的那些思乡怀人的作品探究一、二活动要求: 1.小组合作学习认真、活动热 第一步:课前预习探新知要求及评价【教师寄语】 你的参与是课堂精彩的理由! 【课堂要求】 充满自信、精神饱满、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大胆发言、合作探究。【学习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体味人物情感。 2、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题。 【教学重难点】 1、分析人物命运变化的原因,探讨小说的主题。 2、引导学生理解、体验作品中“我”的情感经历。 【预习问题】 1、注音: 捏(niē) 胯(kuà) 祭(jì) 颧(quán) 酬(chóu) 潺(chán) 噤(jìn) 2、解释词语: 悲凉:悲哀凄凉。 伶仃:瘦弱。本文用来形容杨二嫂两条纤细的腿站立如圆规的姿态。惶恐:惊慌害怕。絮絮:形容说话连续不断。 茫远:渺茫、遥远。活动要求: 1.按照要求自主预习,认真完成预习问题。 2.组长统筹本组的预习情况,鼓励同学积极回答问题。 活动要求: 1.课上小组内核对预习问题答案。 2.教师给予点评。

是否一样?现在我们来走进鲁迅笔下的故乡。 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中写“我”的情绪的段落。如开头的“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结尾的“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等段落。 明确:情感基调──悲哀。 探究二:朗读品味,理解情感基调 学生经过讨论,概括悲哀的原因主要在两个方面:故乡之景和故乡之人。 1、故乡之景: ⑴朗读小说中描写故乡景物的部分,找出令“我”悲哀的因素: 重点阅读开头的一段景物描写,注意重读“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等词语。 ⑵对比阅读“记忆中的故乡”的部分,注意其中“深蓝”、“金黄”、“碧绿”等表示色彩的词语。 2、故乡之人: ⑴故乡哪些人的什么变化最令‘我’心痛? ⑵学生交流讨论成果:(讨论主要围绕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展开,也可以涉及宏儿和水生) ①闰土的变化有哪些方面令“我”悲哀? A、闰土肖像的变化令“我”悲哀: 30年前的闰土:有紫色的圆脸,红活圆实的手,项带银圈,头戴一顶小毡帽,手捏一柄钢叉,是个小英雄;30年后的闰土:身材增加了一倍,紫色的圆脸已变作灰黄,而且增加了很深的皱纹;眼睛肿得通烈,针对问题展开积极讨论。2.积极回答,积极展示。 3.教师注重多层次学生的学习,鼓励他们积极发言。 规则与评价:1.回答问题 积极、正确 答案,给予 积极 (板书:蓝天、明月;阴晦、萧索) 学生以小组讨 论的方式对小 说展开细致深 入的阅读。 以前的闰土真诚、友好、快乐,中年的闰土则孤独、忧伤、悲哀、失望,在情感上发生 了变化。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导学案(含答案)7《溜索》教师版

《溜索》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文章情节脉络。 2.学会品味文章语言,体会语言风格。 3.能够抓住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怒江在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的夹击下,愤怒至极,在大山之中前撞后闯,左冲右突,十分磅礴险峻!如果依靠一根铁索,从奔腾咆哮的怒江上滑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阿城一起去体验一下吧! 二.作者简介 【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于清明节出生在北京,籍贯为四川江津,中国当代作家。发表小说集《棋王》,获1984年福建《中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和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三.整体感知 1.阅读全文,并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一个领队带领驮队和“我”一起溜索过怒江。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开端(1-9):“我”和驮队抵达怒江边,等待溜索过江。 发展(10-17):驮队的汉子们溜索,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 高潮(18-22):“我”在领队的指导下胆颤心惊地溜索。 结局(23-26):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 四.细读感悟 1.这篇文章人物众多,有第一人称的“我”,首先溜索的精瘦短小汉子,驮队的领队以及驮队中的其他人。这些人中,谁才是文章的主人公? 明确:驮队的领队 2.默读课文,从文章找出描写主人公的语句,分析其性格特征。 ①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稳稳”“笑一笑”,与“我”和牛的恐惧形成对比,衬托出领队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性格。 ②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 溜索前领队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体现了他细心、认真、负责的性格特征。 ③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带“我”溜索时提醒“我”不要看下面,体现了对他人的关爱。 ④听得空中一声忽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表现出领队非凡的身手、粗犷的为人、领袖的气质。 小结:领队是一个认真负责、关爱他人、身手非凡、从容不迫、具有领袖气质的人。 【写作特色】 本文语言很有特色,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进行分享,说明分享理由。

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标准答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答案 【篇一: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学案及答案】 教师寄语: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里。——艾青 “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学习重点: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学习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文学常识填空 1.艾青(1910~1996),原名,浙江金华人。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 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作品有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等。

2.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湖南衡阳人。现居。主要作品有《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 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二、理解探究 1. 一首优秀的诗歌,往往会集中抒发人类的某种美好情感,表达某种观点,《我爱这土地》 抒发了;《乡愁》咏叹 了。 2.《我爱这土地》升华主题的句子是哪几句? 3.有人说,《乡愁》两次写到对母亲的思念,显得有些重复,使全诗不简洁,所以第三节可 以删去,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三、合作释疑 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我爱这土地》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我爱这土地》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5.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四、课内精读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故乡》(鲁迅)_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比较,使学生认识到闰土从少年到中年、杨二嫂从青年到老年,肖像、语言、行为、思想、性格诸方面的深刻巨大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社会根源;体会鲁迅憎恨旧社会、渴望创造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一)生字识记 晦(huì):1.农历每月的末一日。如:晦朔。2.昏暗;不明显。如:晦暗。本文取此义。3.夜晚。如:风雨如晦。 猹(chá):野兽,像獾,喜欢吃瓜。 弶(jiàng):1.捕鸟或鼠的简单装置。2.用弶捕捉。 踝(huái):小腿与脚之间左右两侧的突起,是由胫骨和腓骨下端的膨大部分形成。 汛(xùn):河流定期的涨水。如:桃花汛。 髀(bì):<书>大腿,也指大腿骨。 愕(a):惊讶;发愣。如:惊愕。 嗤(chī):<书>嗤笑。如:嗤之以鼻。 瑟(sa):古代弦乐器,像琴。 廿(niàn) :二十。 折(sh?):1.断(多用于长方形的东西)。如:树枝折了。2.亏损。如:折本儿。本文取此义。3.(shē):姓。另读(zhē):< 口>1.翻转。如:折跟头。2.倒过来倒过去。如:水太热,用两个碗折一折。还读(zh?):1.断;弄断。如:骨折。2.损失。如:损兵折将。 3.弯;弯曲。如:百折不挠。4.回转;转变方向。如:转折。5.折服。如:心折。6.折合;抵换。如:折价。7.折扣。如:七折。8.北曲的每一个剧本分为四折,一折相当于后来的一场。 黛(dài):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来画眉。如:粉黛(指妇女)。 惘(wǎng):失意。如:怅惘。 恣(zì):1.放纵;没有拘束。如:恣意。本文取此义。 睢(suī):1.恣睢。2.(suī):睢县,在河南。 (二)词语识记 既然:这里是已然的意思。 阴晦:阴沉昏暗。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影像:本文是印象的意思。 心绪:心情。 聚族而居:同族各家聚在一处居住。 谋食:谋生。 易主:改换主人。 寓所:寄居的房子。 无端:无缘无故。 素:向来。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21《智取生辰纲》导学案

智取生辰纲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的双线叙事线索的结构艺术。 2、分析杨志和晁盖、吴用等人的形象特点,掌握设置矛盾冲突刻画人物的方法。 3、学习本文环境描写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水浒传》是施耐庵所著的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它是中国白话文学的一座里程碑。它塑造的人物用金圣叹的话说“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今天我们就以说读的形式来领略它的魅力。 二、知识梳理 1、走进作者 2、文体常识 章回体小说

三、字词积累 1、重点字 窥望(ku)趱行(zn)怄气(òu)聒噪(u)嗔怒(chn)恁地(nèn) 干系(xì)勾当(dàng)撇下(pi)怨怅(chàn)计较(jiào)兀自(wù) 尴尬(à)逞辩(chn) 2、多音字 扑(p)朴刀省(xn)省得、反省 (p)朴素(shng)节省 (piáo)姓朴 3、形近字 趱(zn)趱行塌(t)死心塌地皓(hào)皓齿嗔(chn)嗔怪 攒(cuán)攒集遢(t)邋遢诰(gào)诰命慎(shèn)慎重 臜(z)腌臜榻(t)卧榻梏(gù)桎梏缜(zhn)缜密

4、重点词 面面相觑:互相望着发愣。 逞辩:卖弄口舌。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窥望:暗中观察。 忍气吞声:形容受了气而强自忍耐,不说什么话。 喃喃呐呐: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絮絮聒聒:絮絮叨叨,来回地说。 死心塌地:形容主意已定,决不改变。 5、词语辨析 “窥望”“窥探”辨析 “窥”是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的意思。“窥望”是偷偷地看;“窥探”指暗中察看。 四、整体感知 把握课文的主要矛盾冲突,理清情节结构线索。 1、复述选文情节: (1)快速浏览课文,大体把握故事内容。(2)小组内复述(一人主讲,其他人补充) 2、学生速读课文,把握主要人物、主要情节 主要人物:杨志、老督管、虞侯、军健 晁盖、吴用、白胜、公孙胜、刘唐、阮氏三兄弟 主要情节:杨志押送生辰纲,晁盖、吴用等人设计夺取生辰纲。 双线结构:杨志押送金银担----明线 吴用智取生辰纲----暗线

九年级语文下册 变色龙导学案

《变色龙》导学案 一、目标导学 1.了解“变色”的内容,透视变色的原因。 2.学习人物的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3.了解采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和小说主旨的作用。 4.了解讽刺小说的特点。 二、知识链接 《变色龙》作于1884年,作品发表前,正是俄国民意党人刺杀亚历山大二世(1881)之后,亚历山大三世一上台,在竭力强化警察统治的同时,也搞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一层面纱。1880年成立的治安最高委员会头目洛雷斯、麦里可夫后来当上了内务大臣,这是一个典型的两面派,人民称他为“狼嘴狐尾”。这时的警察再不是果戈理时代随意用拳头揍人的警棍了,而是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干着献媚邀功的勾当。契诃夫刻划的警官奥楚蔑洛夫正是沙皇专制警察统治的化身。因此,这篇作品讽刺、揭露的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孤立的警察,是那个崇拜官爵的俄国社会,是那个穷凶极恶的沙皇专制主义。 三、自主预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乞.丐()咳嗽.()坯.子()魁梧.() 恐吓.()招惹.()宪.兵()邮戳 ..()中.看()模.样()诃.护()蔑.视()2.解释下列词语。 无精打采:颜色: 异想天开:洋溢:

惦记:荒唐: 3. 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是一篇(体裁),作者是,19世纪末期国作家,他与法国的漠泊桑和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代表作有《凡卡》《装在套子里的人》《一个官员的死》。 4.了解说标题“变色龙”喻义和作用。 5.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6.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案子”中,先后作了六次判定,请依照课文填写下表。 四、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内容。 (二)合作探究。 1.小说的开头写了人物出场的环境,这反映了当时沙皇统下的俄国怎样的社会现实? 2.变色龙奥楚蔑洛夫为了一条狗反复无常地变了几次?是围绕什么来变化

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导学案 学生版

《词四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内容,读出词的韵律和情感. 2.学会赏析词句,感受词的魅力. 3.能够把握词作主旨,体会词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渔家傲·秋思 一.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亦称范履霜,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主持“庆历新政”,有《范文正公集》. 二.背景资料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三.细读感悟 1.反复诵读. 2. 想象词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3. 赏析下列词句.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4)羌管悠悠霜满地 (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4.这首词的主旨是什么? 江城子·密州出猎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细读感悟 1.反复诵读. 2. 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 我姑且施展一下少年时打猎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随从将士们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那样威猛.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弓矢西北瞄望,奋勇射杀西夏军队!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学案内容预览: 九故乡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学习在前后对照中展示人物性格变化,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3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学习难点】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 【知识链接】 1、写作背景 1 8 4 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从此,中国人民陷入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痛苦深渊。当时,在帝国主义扶持下,军阀连年混战,横征暴敛,致使广大农村日益凋敝,广大农民日趋破产。1919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但中国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中国人民被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着。本文写于1921 年1 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于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中,同时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快了对中国的侵略步伐,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洋货充斥市场,破

坏了我国农村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造成了农民经济的急速崩溃,加之中国军阀连年混战,苛捐杂税,强抢豪夺,都一起向农民压来,广大农民被逼倾家荡产,在政治上、经济上、精神上遭受了极大的摧残,形成了农村一片荒凉萧条的景象。1919 年12 月鲁迅曾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家眷迁移北京居住,这次回乡,他亲眼目睹了家农村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痛苦生活,时隔一年后,便写了《故乡》这篇小说。 2、走近作者 鲁迅( 1881-1936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 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从事了文学,成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自主学习】 1、跳读课文,把握情感基调。 2、朗读品味,理解情感基调。本文作者的感情主要表现在()和()两个方面。 朗读小说中描写故乡景物的部分,找出令“我”悲哀的因素。 3、教师小结:故乡是一日不如一日,昔日的蓝天、明月已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是“阴晦”、“苍黄”和“萧索”。 4、故乡哪些人的什么变化最令‘ 我’ 心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