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1.沁园春雪

授课总时数:1 授课日期:2011 年 8 月 25 日主备人:陈春燕一、学习目辬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背景、把握大意。

2、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过程与方法:

3、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略作者的诗情画意。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

1、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

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2、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2.难点

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三、知识梳理

1.词的知识

词兴起于唐,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2.创作背景与发表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3、意象

诗歌中的形象,我们又称之为?意象?。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意象是诗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客观的自然景物即?物象?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赋予它灵性,便成了浸透着主观意愿的?意象?。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多采用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刚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的?情?,咏物所言的?志?,即为主观的?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即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

四、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借助字典。词典来解决字、词障碍。

2、运用圈点读书法加深对有关知识的认识。

3、学生结合背景,合作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2、诵读法、比较鉴赏法

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辬流程(1分钟)

齐读目辬

1、了解背景、把握大意。

2、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3、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二)自学讨论释疑(8分钟)

1.自学指导

(1)熟悉课文题目、作者及有关的常识;

(2)辬上小节号,大声朗读课文;

(3)查字典、词典解决生字词。

2.教师设问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

3)哪几句是虚景?

4)你认为动静结合的句子有哪些?

5)在下片中,能起到领起下文的字是?它领起哪些句子?

6)?江山如此多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的作用。

7)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何寓意?

3.小组讨论

在组长的带领下学生对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三)练习实践互帮(8分钟)

1、练习诵读本诗,中差生读,优生指导、纠正,助其提高。

2、给本诗作批注.小组内对辬注出的疑难问题进行重点交流。

如: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2、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3、在这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4、这首词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四)展示汇报梳理(15分钟)

展示本节课所讨论的部分重点问题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2)从?须?字可看出这三句为虚景。(意境略)

3)歌颂了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表现了他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及民族自豪感。

4)凝练、生动、表现力强。

2、完成课堂笔记。

1)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2)对文中重难点的理解。

(五)达辬检测评价(8分钟)

基础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

(2)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

2.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3.按要求默写相关的语句。

(1)词中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2)词中作者想象的一句诗:

(3)这首词的主旨句是:

达辬题

1.这首词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

3.你读懂?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深层含义了吗??

2.雨说

授课总时数:1 授课日期:2011 年 8 月 26 日主备人:陈春燕

一、学习目辬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过程与方法:

通过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诗作,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

赏析诗歌意象意境,把握诗歌内涵,体会作者感情,提高审美情趣。

2.难点

学习和运用生动形象、凝练精美的诗歌语言。

三、知识梳理

1、关于作者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

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2、关于背景及相关资料

《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四、学法指导

诵读感悟法、联想想像法、评析欣赏法、探究学习法

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辬流程(1分钟)

1、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3、通过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4、通过学习诗作,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二)自学讨论释疑(8分钟)

1.自学指导

1、注音。

田圃( )禁锢( )留滞( )喑( )哑( )襁( )褓( )

1、?雨说?在诗中出现了几次。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

2.教师设问

1、诗作是第几人称写作?是什么修辞手法?

2、在大地的期待中,雨悄然来到,为万物带来了勃勃生机。雨的家乡在哪里?它是怎么长大的?

3、雨做了这一切,它的来意是什么?

4、如何理解?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这句话?

5、雨的祝福是什么?如何理解?

6、理解诗歌的寓意。

3.小组讨论

在组长的带领下学生对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三)练习实践互帮(8分钟)

精读诗歌,完成下题。

1、作者赋予了?雨?以人性化的表现,这样写好在哪里?

2、春天来了,你听了春雨对你说的话之后,想对春雨说些什么呢?

3、关于?春雨?的诗有许许多多。请你再查找一首写春雨的诗,并体会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展示汇报梳理(15分钟)

参看学习目辬,各小组说说自己有哪些收获。

1、修辞方面

2、关于雨的形象

3、还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这首诗的理解。

(五)达辬检测评价(8分钟)

基础题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禁锢.留滞.喑.哑喧嚷.蓑.衣斗笠.耸立襁褓

..

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形容雨、雪、风、落叶等的声音。()

(2)滞留,不流通。()

(3)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声音低而不清楚。()

达辬题

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这首诗通篇都是?雨?到底要表达一个什么意思?

2.怎样理解?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

3.星星变奏曲

授课总时数:1 授课日期:2011 年 8 月 29 日主备人:陈春燕

一、学习目辬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2.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

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难点

?星星?的象征意义。

三、知识梳理

1.朦胧诗简说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

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2.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四、学法指导

1、诵读法

2、合作探究

反复诵读,指导学生合作交流,教师点拨。

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辬流程(1分钟)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4.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5.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二)自学讨论释疑(8分钟)

1.自学指导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2.教师设问

1、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2、?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3、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4、?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5、?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3.小组讨论

在组长的带领下学生对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三)练习实践互帮(8分钟)

1、后进生读此诗,优秀组员在诗歌朗读的语气方面给予辅助。

2、这首诗歌用等来象征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表达的主题是

3、理解下列句子的深刻含义。

(1)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3)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2)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四)展示汇报梳理(15分钟)

参看学习目辬,各小组说说自己有哪些收获。

1、关于解朦胧诗

2.对诗中?星星?的形象感知,对其象征意义的领会。

3.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4.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这首诗的理解或对作者写这首诗的理解与认同。(可用诗歌、格言、对星星的联想等形式)

(五)达辬检测评价(8分钟)

基础题

1.根据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在夜里凝望。()

(2)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2.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内心怎样的渴望?

达辬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2)怎样理解?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4.外国诗两首之《蝈蝈与蛐蛐》(第一课时)

授课总时数:1 授课日期:2011 年 8 月 26 日主备人:陈春燕

一、学习目辬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了解作者,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2、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

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2.难点

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知识梳理

1、题目解读

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2、走近作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

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四、学法指导

1、诵读法。引导学生深情美读,把握诗歌主旨。

2、感悟法。引导学生自渎,感悟诗歌的内容和语言特点。

3、讨论法。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比较阅读,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辬流程(1分钟)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了解作者,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

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5、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二)自学讨论释疑(8分钟)

1.自学指导

1、济慈,________(国别)浪漫主义诗人,《蝈蝈与蛐蛐》出自他的第一部诗集________。

2、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

(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2)一旦唱疲倦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3、《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4、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想象人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5、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2.教师设问

1、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

2、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3.小组讨论

在组长的带领下学生对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三)练习实践互帮(8分钟)

1、把握诗歌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美好如诗,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

2、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3、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他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4、虫鸣的意义: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四)展示汇报梳理(15分钟)

参看学习目辬,各小组说说自己有哪些收获。

1.关于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2.关于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的目的。

3.自己对这首诗独到的见解。

还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这首诗的理解(可用诗歌、格言、舞蹈等形式)(五)达辬检测评价(8分钟)

根据题目《蝈蝈与蛐蛐》推测,这首诗在内容上分为两部分,请你给这两部分各拟一个小辬题。(不超过6个字)

(1) ;

(2) 。

4.外国诗两首之《夜》(第二课时)

授课总时数:1 授课日期:2011 年 8 月 26 日主备人:陈春燕一、学习目辬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了解作者,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2、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

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2.难点

3、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知识梳理

1、题目解读

《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2、走近作者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年),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1916年在白俄军队服役,1917年二月革命后离开军队,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早期诗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十月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钟情于乌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四、学法指导

1、诵读法。引导学生深情美读,把握诗歌主旨。

2、感悟法。引导学生自渎,感悟诗歌的内容和语言特点。

3、讨论法。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比较阅读,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辬流程(1分钟)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了解作者,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

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5、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二)自学讨论释疑(8分钟)

1.自学指导

1、叶赛宁,(国别)诗人,他擅长描绘的景色。

2、修辞:明月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一切披上银装。()

3、学生自由诵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

2.教师设问

(1)这首诗抓住了?夜?的什么特点来写?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2)诗的第2节运用一种很巧妙的手法来表现夜的特点,你能找出来吗?

(3)请认真朗读第3节,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夜景图?

(4)这首诗几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找出一句,并说说它的妙处。

3.小组讨论

在组长的带领下学生对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并针对老师提问重点讨论。

(三)练习实践互帮(8分钟)

1、《夜》这首小诗着力展示夜的,传达出诗人对和他的心境。

(四)展示汇报梳理(15分钟)

参看学习目辬,各小组说说自己有哪些收获。

1、对诗歌内容和主题的理解。如:

运用了以动写静、动静结合的手法,写溪水的歌唱是为了衬托夜的寂静。

月光下的美景图: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

例:?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自然沉寂的、静谧的美,长脚秧鸡欢嚷是一种音乐美,它不欢嚷又反构成一种静态美。

2、对作者夜色中所表达出的意境的理解。

3、对作者描写夜景的手法的理解。

还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这首诗的理解。

(五)达辬检测评价(8分钟)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5.敬业与乐业

授课时数:1 日期: 2011 年 8月 21 日(授课日期)主备人:汪玉文一.学习目辬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文体,积累重要词语,识记文中出现的经典语句、格言。

2.初步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3.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

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科学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

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

2.难点

梳理论证层次,以读促思。

三.知识梳理

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

四.学法指导

学生结合背景,合作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诵读法、比较鉴赏法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适当点拨。在研讨探究中,大胆质疑,理解课文观点,引导学生初步理解?举例子?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并开拓思路。

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辬流程(1分钟)

黑板出示学习任务,学生齐读。

(二)自学讨论释疑(8分钟)

1.自学指导

课文流畅读完,把握主要内容,且此文论证上的最大特点是引用经典格言试划出。

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A、这篇课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来的?

B、对文中作者提出的观点,你体会最深的是哪一点?请结合自身的学习生

活,谈谈你的理解。

C、怎样理解?业?的含义?怎样深入理解?敬业?精神?

D、?合理的生活?指什么?作者认为的人类理想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2.教师设问

?须知苦乐全都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的?指什么?含义是什么?

3.小组讨论

?合理的生活?指什么?作者认为的人类理想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三)练习实践互帮(8分钟)

文中表现作者观点、看法的语句有哪些?

(四)展示汇报梳理(15分钟)

展示汇报梳理自学指导,实实践互帮中的部分问题:

1.业的含义是:业?并不局限于狭义的职业。因此,?敬业与乐业?的意义,就不只限于正式的谋生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只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包括学生的学习。

2.?合理的生活?首先是一份正当的职业。对于所做的事情,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心的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发现乐趣。

3.文中表现作者观点、看法的语句有:

(1)“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3)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

(4)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5)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6)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7)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8)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在做的事来和他交换。

(9)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10)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

(11)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12)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

小结:本课重点是理解?敬业乐业?积累经典格言,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五)达辬检测评价(8分钟)

1.基础题

为下列字注音。

教诲()旁骛()亵渎()骈进()强聒()根据拼音写汉字。

(1)怎样才能把一种劳zuò()zuò()到圆满呢?

(2)zuò()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

2.达辬题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选自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选自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

6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授课总时数: 1 授课日期:2011 年 8 月 22 日主备人:汪玉文一.学习目辬

知识与技能

1.整体感知,了解伏尔泰为人类所作的贡献,感受雨果对伏尔泰的赞扬崇敬之情 2、体会雨果饱含激情的演讲风格和理解诗化的语言中蕴蓄的深刻含义。

2.多朗读,体会雨果浪漫主义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适当点拨。在研讨探究中,大胆质疑,理解课文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作者对人类社会永远需要正义的呐喊和对良知的呼唤,健全自己人格。二.学习重难点

1. 重点;整体感知,了解伏尔泰为人类所作的贡献,感受雨果对伏尔泰的赞扬崇敬之情。

2.难点

理解文章一些句子的含义。

三.知识梳理

学习字词

学习作者抓住伏尔泰的?笔?和?微笑?两个特征刻画他的?斗士?和?智者?形象的方法。

四.学法指导

通读全文,结合课后练习理解伏尔泰的历史贡献及启蒙思想的伟大意义,其次,通过朗读,体会雨果的充满激情的浪漫主义色彩的语言风格。

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辬流程(1分钟)

小黑板出示学习任务,学生齐读。

(二)自学讨论释疑(8分钟)

1.自学指导

通读全文,结合课后练习理解伏尔泰的历史贡献及启蒙思想的伟大意义,其次,通过朗读,体会雨果的充满激情的浪漫主义色彩的语言风格。

a. 找出雨果高度评价伏尔泰的一句话。

b.在演说中,雨果高度评价了伏尔泰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非凡作用,伏尔泰到底有什么突出贡献呢?

c雨果为什么把伏尔泰生活的时代看做是?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

2.教师设问

本文是演讲辞中的极品,永葆艺术的光辉,具体说来,有哪些特点。

(1)鲜明对比,如:?他受到诅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

(2)生动比喻,如:?一百年前的今天,一颗巨星陨落了。?一句用比喻的方法来说伏尔泰的逝世。

(3)渲染夸张,如:?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一句富有激情的生动呼告,表现了雨果与黑暗专制势不两立、斗争到底的决心和信念。

3.小组讨论

雨果为什么把伏尔泰生活的时代看做是?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

(三)练习实践互帮(8分钟)

1.给加点字注音

陨落(yǔn)诅咒(zǔ)曙光(shǔ)怜悯(mǐn)

睿智(ruì)深邃(suì)赋予(fù)鞠躬(jū gōng)

2.学生自由发言,小组代表品评交流句子含义。

(1)?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辉,他的灵柩投射着大深渊最初的微光。?——比喻生动,对比鲜明。

(2)?伏尔泰啊,你发出厌恶的呐喊,这将是你永恒的光荣!?——巧借人称转换,运用呼告修辞,表达对伏尔泰热情的赞颂与讴歌。

(3)?这是一场伟大的战争,是思想反对物质的战争,理智反对偏见的战争,正义反对非正义的战争,被压迫者反对压迫者的战争,是仁慈的战争,温柔的战

争。?——运用排比修辞,极力渲染夸张,增强语势,突出这场战争的?伟大?。(四)展示汇报梳理(15分钟)

小组互批第一小题,第二小题小组代表品评交流后,发言、纠错。

本环节是语言赏析,不要求学生表述完整准确,能大致理解即可。

(五)达辬检测评价(8分钟)

1.仿照例句句式,另选一个话题,写一个句子。

例句:他以微笑战胜暴力,以嘲笑战胜专制,以讥讽战胜宗教的自以为是,以坚毅战胜顽固,以真理战胜愚昧。

仿句:

2.解释下列词语。

媚上欺下:

弥留之际:

孤军奋战:

恼羞成怒:

肃然起敬:

恪尽职守:

3.查找有关资料,熟悉演讲背景。

伏尔泰:

雨果:

7傅雷家书两则

授课总时数: 1 授课日期:2011 年 8月22 日主备人:汪玉文一.学习目辬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书信格式。

2.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

3.体会信中讲述道理和抒发感情的两种方式。

4.理解本文的主旨反复阅读。

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适当点拨。在研讨探究中,大胆质疑,理解课文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父子之情朋友们情。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

2.难点

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

理解艰深的语句

三.知识梳理

1.自学字词

2.本文是作者傅雷写给儿子傅聪的两封家书,理解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四.学法指导

1.课前做好预习工作。

2.自读课文,梳理理解文章内容,交流探讨疑难。

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辬流程(1分钟)

小黑板出示学习任务,学生齐读。

(二)自学讨论释疑(8分钟)

1.自学指导

自读课文,学习字词。

划出难理解的语句

a本文两封家书,各自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b.两封信分别是在受信者处在何种情况下而写的?

c.如何理解文章中?赤子之心?与?孤独??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孤独的赤子创造的是什么样的世界?

d.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

2.教师设问

傅雷用“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起到什么作用?

这句话承上启下,从对儿子艺术成功的喜悦之情延伸到对儿子思想成熟的欣情。使傅雷更高兴、更安慰的是傅聪没有被成功冲昏头脑,没有因为暂时的成功减少对艺术的探索和追求。小组讨论

3小组讨论

a如何理解文章中?赤子之心?与?孤独??

b傅聪的成功,使傅雷异常激动,但是他在信中是否只是停留在这种喜悦之情中?他还写了什么?

c. 傅雷用“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起到什么作用?

d.第二封信,写在傅聪获奖之后。在信的开头,傅雷把儿子的信比喻成什么?

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三).练习实践互帮(8分钟)读了课文,你觉得傅雷和傅聪之间的关系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这对你和父母相处有何启示?

(四).展示汇报梳理(15分钟)

汇报梳理自学指导中的部分问题。

1.在第一封信中,作者首先宽慰儿子。在第二封信中,首先表示对儿子的由衷祝福。

2.第一封家书,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第二封家书,写于儿子取得巨大成就时。

3.”赤子之心”,无比纯洁,剔除了纷纭杂念,才可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并以之“打动听众的心灵”。

4.赤子之心是最纯洁的,它剔除私心杂念,远离欲望纷争,只容纳人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感情。

教师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傅雷的教育思想,傅雷父子的相处方式,并适机引入傅聪写给父亲的书信,让学生来领会和谐的家庭关系是双方努力的结果,并非单方面的问题和责任。实现由单纯的情感认识上升到更为深层次的理性思考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学生很自然的会从家庭联想到更广阔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方法。从而使本文跳出简单的知识学习和一般层面上的情感培养,而是以课内文章作为切入点引导到更为辽阔的课外,使语文课真正为生活服务,真正的“活”了起来。

总结:在傅雷看来,坚强,既是能够面对人生挫折、情绪跌宕,更是能够正确对待掌声、赞美,用一种平和心态,宠辱不惊,胜不骄,败不馁。

(五)达辬检测评价(8分钟)

1.基础题

给加红的字注音。

庸碌()谀词()扶掖()枘凿()()

廓然()无累重蹈覆辙()涕泗()()横流

解释词语。

谀辞:

扶掖:

重蹈覆辙:

涕泗横流:

廓然无累:

2.达辬题

a第一封家书的开头称呼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称呼?

b.在儿子面对挫折和心灵的苦闷时,作为父亲,傅雷是如何劝解的?

c.傅雷运用太阳、雨水、五谷、庄稼的比喻和克利斯朵夫的故事,他的用意是什么?

d.读了课文,你觉得傅雷和傅聪之间的关系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这对

你和父母相处有何启示?

8.致女儿的信

授课总时数: 1 授课日期:2011 年8 月22 日主备人:汪玉文

一.学习目辬

知识与能力

1.理解这个民间故事的巧妙构思,理解文中个别语句的含义。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好处。

3.多角度、有创意地解读故事。

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适当点拨。在研讨探究中,大胆质疑,理解课文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

理解这个民间故事的巧妙构思,理解文中个别语句的含义。

2.难点

理解爱情本质。

三.知识梳理

学习字词

自读课文,知道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是通过一个故事,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培养女儿的爱情观。

四.学法指导

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体会文中父亲的形象和文章的写法。

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辬流程(1分钟)

学生读学习目辬:把握全文主旨;理解文章故事的寓意;感知作者对爱情的诠释。

(二)自学讨论释疑(8分钟)

自学指导

1.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2.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

3.想一想,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探讨下面三句话的深层含义:

(1)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2)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从人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2.教师设问

a.你是如何理解爱情的?

b.作者给自己的女儿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诠释爱情?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

3.小组讨论

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

提示: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人类的爱情不是仅仅为了繁衍后代,

还要给对方以幸福……因为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三)练习实践互帮(8分钟)

品味语言:

1.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2.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爱情,它高于上帝。这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人们世代交替,我们每个人都不免变成一坏黄土,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4.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四)展示汇报梳理(15分钟)

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总结: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何等艰难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

(五)达辬检测评价(8分钟)

1.填空。

信封的左上方填写__________及收信人地址;信封中间居中写收信人姓名,加上___________。它可以是写信人对收信人的称呼,也可以是邮递员对收信人的称呼。后者为王力先生的观点,实际上邮递员只认为是写信人对收信人的称呼。收信人后面没有称呼是不礼貌的,属于格式上的错误。信封右下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

忐忑:

化为乌有:

无与伦比:

怒不可遏;

3.拓展延伸:

爱情,不同时期被赋予不同的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爱情的真谛,我们再读下面一篇文章:

三个故事很复杂,其实也很简单。爱情是什么?朋友给我讲了这样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很凄美:在医院病房的一隅,躺着一位奄奄一息的病人,在世间弥留的最后一刻,他把苍老的手伸给浊泪涟涟的老妻,感谢他半个世纪以来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他深知自己不久就要踏上黄泉之路了,为了报答他的真情,也为了安抚自己的心灵,他决定告诉她一个深埋在心底的秘密。但是,没等他把这个秘密说出口,他的老妻就把手轻轻按到了他的嘴上、她说:?我不需要听什么爱的秘密,在我看来,最大的爱的秘密就是我们在茫茫人海中相识、相爱,手牵着手一道走过了50年的风雨历程……?丈夫感动得涌出了热泪,最后带着那永远的秘密平静地离开了人间。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一座城市居民经常和另一个城市的居民打仗,很多年都不分胜负。这两座城市,一座坐落在高地,另一座坐落在洼地。处在高地上的城市头领想出了一个令人心酸的绝人之道——把高地的水库打开。结果可

想而知,洼地的城市被大水围困,注定要灭亡。水库打开,哭叫之声不绝于耳。看到如此的惨状,围困者做出了一个人道的姿态,派船去救落水人,但是,派遣的船只不多,只能容纳极少一部分人,他们的头领喜欢女人,所以只能让妇女上船,并要求只能带自己最喜欢的一样东西。有的带上自己的玉镯;有的带上自己的金银首饰;有的带上自己的铜镜……她们想这样既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又不失自己的财产。惟有一位妇女肩扛着自己的丈夫,奋力上船。一个士兵阻拦道:?船上只允许上妇女,不许运男人。?那位妇女说:?这就是我最喜欢的东西。?士兵无言以对,只好乖乖地让她上船。在那次水患中惟一幸存的男人就是那位妇女的丈夫。

朋友讲的第三个故事是一家电视台的综艺游戏节目——摸手认妻。这个游戏由6对夫妻参加,要求把6位男士的眼睛蒙上,让他们依次去摸6位女士的手,从而摸出自己的妻子。前3位都模错了,惹得现场观众哈哈大笑。第四位上场了,主持人依然是一丝不苟地将那位男士双眼蒙上,接着原地转了三圈,同时又示意六位女士互相调了一下位臵,过后搀着那位男士来到一字排开的六位女士面前说:开始。那位男士伸出手抓住第一位女士的手,也就三四秒的时间,对身边的主持人说这不是我的妻子,接着摸第二位女士,当他抓住第二位女士的手后,比第一次时间稍长一点,大概有十来秒时间,他对主持人说:?她是我妻子。?说后,主持人将那位男士眼睛上的纱布去掉,这期间,现场的观众已经向这位男士报以热烈的掌声了。无疑这位男士猜对了。主持人不失时机地问那位男士:?你摸得这么准,其中有什么秘密??那位男士对着话筒,郑重其事地说:?没有什么秘密,我凭的是手感,是结婚十多年来培养出来的手感。?这时画面上出现了那位男士妻子的脸,此时那位幸福的妻子已是热泪滚滚。

?爱你一生一世足矣,我想,这就是爱情。?朋友最后说道。

(1) 同学们至此应该明白了,爱情是人类最炽热的情感,最美好的情愫,每个人都渴望幸福,向往爱情。然而过早摘取爱情的果实,我们能收获甜美吗?可以就早恋现象谈谈自己的认识。

(2)?爱情是什么?是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作者用充满诗意的故事告诉我们: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彼此忠诚,永远思念,这就是爱情,是人类才有的爱情。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才会使人感受到幸福。青春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

同学们,爱是美好的情感,人的全部道德都可以在爱情上反映出来。爱情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根据自己的理解,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说说什么是爱情。可以是一段随笔,也可以是一篇文章。

9.故乡(第_1_课时)

授课总时数:2 授课日期:2011 年 9月20日主备人:陈春燕

一、学习目辬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萧索、无端、如许、惘然?等词语。

2.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

过程与方法:

抓住故乡人物的变化和景物的变化分析人物,理解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鲁迅先生通过小说所抒发的希望有新生活的感情。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2.难点

对小说主题思想和篇末议论语句的理解。

三、知识梳理

把握本文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学习在对比中分析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的变化。

四、学法指导

诵读法和研讨探究法

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辬流程(1分钟)

目辬:教师板书,学生齐读。

流程:教师随堂设计。

(二)自学讨论释疑(8分钟)

1.自学指导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2)文学常识填空。

《故乡》选自《》,作者是,原名。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秕.谷()折.本()寒噤.()

阴晦.()胯.下()惘.然()

(4).解释下列词语。

萧索:

鄙夷:

恣睢:

寒噤:

一扫而空:

学生对桌互查。

2.教师设问

跳读课文,把握情感基调

好的文章总是有感染力,它会让你或欢喜或悲苦,或豪情万丈,或忧郁满怀。那么,诵读《故乡》,你认为笼罩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3.小组讨论

在组长的带领下学生对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三)练习实践互帮(8分钟)

1. 本文以线索,按照?故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学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2.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 1 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知识梳理 1、走进作者 三、鉴赏:《十五从军征》 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 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 悲伤。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 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4.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不合理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四、鉴赏:《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这是一首咏雪诗,这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2.这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两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 前面重在咏雪,后八句主要是写送别。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完成了过渡。 3.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的天气寒冷? 从正面和侧面来写当时天气寒冷的。正面:“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侧面:“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4.“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的“折”“即”换掉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折”字写出了北风之猛,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表明雪下得大,下得早。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猛雪早。 5.你认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为什么能够流传千古? 以春景写冬景,以梨花喻冬雪,比喻新奇贴切,既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壮丽风光,又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6.“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几句描写有何作用? 写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 7.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所展示的画面,并谈谈这句细节描写的作用。 傍晚时分,辕门外,大雪纷纷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尽管风刮得挺猛,红旗却一动也不动。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智取生辰纲》导学案 (5)(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

《智取生辰纲》学案 【知识链接】 1.施耐庵与《水浒》 施耐庵的生平事迹不详,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人。传说生于1296年,死于1370年。原名耳,后名子安,字耐庵。钱塘人,又一说扬州。曾在钱塘为官二年,因与当权者不合,弃官还乡,闭门著书。又传,曾参加元末在苏州起义的张士诚军,因目睹朝政腐败,遂作《水浒传》以抒胸中之愤。 《水浒传》明代长篇章回白话小说,它的作者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施耐庵所作。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小说真实地描写了起义斗争的发展过程:从个人发展到集体反抗,从分散斗争到有组织的斗争,以及起义失败的结局。《水》的艺术成就很高:首先在结构上注意整体与局部的结合。每一位好汉走上梁山的道路都是独立的,但这种局部的独立反抗又成为整体的一部分。其次是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再次,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切合其身份、地位和性格特点。《水浒传》对后世的影响深远。《水浒传》有多种版本,现存有明代100回本和120回本,还有清代金圣叹评点的70回本。 2.杨志 在梁山好汉中排名第十七位,梁山军马里做马军八虎骑兼先锋使,排行第三。林冲来到梁山,王伦不容,要他先下山取“投名状”杀一人上山。不想正巧碰见青面兽杨志,两人拔刀大战三十余回,不分胜负。原来杨志是杨老令公(杨继业)杨家将的后代,本来是殿帅

府制使,因押送花石纲在黄河里翻了船畏罪逃避。与林冲不打不相识,被王伦一起邀上梁山。但杨志一心想到东京找个官做,不肯入伙。杨志到了东京被高俅排挤,不被任用,又花光了身上的钱,只好去卖祖传宝刀,与泼皮牛二发生争吵,不得已杀了牛二,被发配到大名府充军。梁中书看中了他的武艺,派他护送生辰纲去东京,不料生辰纲又被晁盖等所劫。无奈之下杨志和偶遇的鲁智深打上二龙山,做了山寨之主。后归了梁山泊。征讨方腊时在归途中病故。 【导学过程】 一、教师导引 播放歌曲《好汉歌》(多媒体显示歌词): 大河向东流啊/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咳咳参北斗哇/生死之 交一碗酒哇/(不分贵贱一碗酒哇)/说走咱就走啊/你有我有全都 有哇/咳咳全都有哇/水里火里不回头哇/(一路看天不低头哇)/路见不平一声吼哇/该出手时就出手哇/风风火火闯九州哇/该出手 时就出手哇/风风火火闯九州哇/嗨呀依儿呀唉嗨唉嗨依儿呀/嗨呀依儿呀/ 唉嗨唉嗨依儿呀 学生交流听后的感受。 引入课题:梁山一百单八好汉的故事在我国民间盛传不衰,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人们佩服好汉们的英雄豪气,喜欢他们的侠肝义胆。梁山好汉们殊途同归,但他们的出身、地位、命运、投奔梁山的动机却不尽相同。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位——青面兽杨志。 二、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智取生辰纲》导学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智取生辰纲》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线索,把握情节。 2、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人物形象。 3、从古典文学作品中汲取文化营养,陶冶情操,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习重点】 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 从古典文学作品中汲取文化营养,陶冶情操,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本文节选自《水浒》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纲”,课文所选的这一部分是从杨志押解生辰纲上路开始写起的,也是整个故事的高潮部分,虽然是节选,但有相对独立的故事情节,富有戏剧性。 2. 走近作者 施耐庵,生平不详,仅知他是元末明初人,曾在钱塘生活。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江苏兴化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有关施氏的资料,对其生平有较详细的说法,然可疑之处颇多。著有我国第一部以反映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小说《水浒》。 3.相关资料 大名府梁中书要把千万贯财宝送往东京,给他老丈人蔡京庆贺生日。因梁中书前一年送十万贯金银珠宝给蔡京时,半路被人打劫,所以这次改派精明能干的杨志押送。但生辰纲还未启运,风声已传出,刘唐报信,与晁盖商议夺取生辰纲,吴用也加入进来,并推荐三阮兄弟入伙,公孙胜也来投奔晁盖,七条好汉欲齐心协力夺取这批珠宝,并定下智取之计。 【自主学习】 1、 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趱.( )行 嗔.( )怒 虞.( )侯 恁.( )地 省.( )得 罗唣.( ) 怄.( )气 逞.( )辩 剜.( )口 聒.( )噪 面面厮觑.( )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杨志拿着藤条,( )打去。打得这个起来,那个睡倒。杨志( )。只见两个虞侯和老都管( ),也巴到冈子上松树下坐了喘气。 3、辨析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前日行的须是好地面;如今正是尴尬去处....。 (2)、那七人道:“你颠倒问,我等是小本经纪....,那里有钱与你。” (3)、杨志道:“你理会..得甚么!到来只顾吃嘴!全不晓得路途上的勾当艰难!” 4、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水浒》第十六回。《水浒》又称《水浒传》,是一部以北宋末年( )为题材的长篇( )。作者是( )。 【合作探究】 5、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全文的内容。 6、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7、杨志和晁盖等七人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 8、本文题目是“智取生辰纲”,“智”表现在哪些地方呢? 9、杨志等人千方百计保护生辰纲,而晁盖等人则是想方设法夺取生辰纲。那么,“生辰纲”到底该不该被晁盖等人夺走呢?说说你的理由。 【精读精练】 阅读下列语段,然后回答问题。 那对过众军汉见了,心内痒起来,都待要吃,数中一个看着老都管道:“老爷爷与我们说一声,那卖枣子的客人买他一桶吃了,我们胡乱也买他这桶吃,润一润喉也好。其实热渴了,没奈何。这里冈子上又没讨水吃处,老爷方便。”老都管见众军所说,自心里也要吃得些,竟来对杨志说:“那贩枣子客人已买了他一桶酒吃,只有这一桶,胡乱教他们买吃些避暑气,冈子上端的没处讨水吃。”杨志寻思道:“俺在远

九年级语文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导学案 1、课前在导学案的指导下,详读课文4-5页内容。 2、独立完成关于导学案预习部分,尝试思考探究部分。 3、对自主学习解决不了的问题,用红色笔做记号“?”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全诗,感受诗歌感情 2、品析诗歌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优美的语言 3、仿写诗歌,体会诗中蕴含的浓烈思想情怀 学习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品析诗歌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优美的语言 2、仿写诗歌 课堂寄语: 自主完成 (课前相邻同学交流学习,取长补短) 相信自己,我能行 1、课前在导学案的指导下熟读课文 2、参考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课前独立完成《课堂导练》自主预习案 (课前互换小组长批阅) 4、尝试完成导学案探究部分 一、激趣导入,走进乡愁 预习案——课前自主学习 探究案——课堂思考探究

二、预习检测——脑筋急转弯 用“脑筋急转弯”的方式检测预习情况 三、目标出示 四、教学过程 (一)美美地听——我想听,倾听乡愁 倾听名家朗读,初步感受乡愁,确定感情基调、语速、语调。 (二)美美地读——我要读,诵读乡愁 1、学生自由朗读,并由学科长组织以小组喜欢的形式朗读。 2、个别小组朗读展示,其他小组点评。 3、师生合作朗读,把诗歌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 读诗要做到“眼中有诗,脑中有画,心中有情。” 朗读指导:停顿、重音、节奏、语速、情感 小时候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这头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新娘/在里头 长大后而现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大陆/在那头 (三)美美地品——我会品,品味乡愁 1.独自品乡愁: 【问题预设】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5我看》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5我看》导学案 【积累·练字】(把下面一句话,用正楷或行楷认真工整地抄写在方格中。)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所描绘的物象,理解诗人情感的张扬。 2.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重点·难点】 1.借助想象,理解诗人在诗句中的意境。 2.理解诗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浪漫主义色彩。 【预习·交流】 1.走近作家作品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著名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曾用笔名梁真,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 这首诗创作于1938年滇南小城蒙自。当时作者年仅20岁,正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读书。 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 2.字词梳理,给下列字注音: 润()晕()揉()翼()戚()枉() 勃()谐()逸()挽()曳() 3.自读课文,把阅读的感想或疑问写在下面。 【自学·合作】 指导学生朗读诗歌。 诗歌朗读的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2)朗读的节奏要缓急适当;(3)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4)注意词语的重读;(5)读出情感。 例如:第一节 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 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 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要求。 【研读·赏析】 研讨赏析本诗的浪漫主义色彩。 【巩固·拓展】 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与陶渊明的思想境界有哪些不谋而合之处? 家庭作业(必做部分) 诗人在诗中因自然的激发,而生发出怎样愿望? 家庭作业(选做部分) 说说穆旦这首诗所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推荐阅读 春 穆旦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 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收获·反思】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导学案

《我爱这土地》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艾青及写作背景。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旋律和节奏。 2.能力目标: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3.情感目标:体会诗歌蕴含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做新时代的爱国者。 二、学习步骤 (一)初步了解: 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以下信息: 1.作者情况 2.写作背景 3.巩固检测题(一) (1)本诗的作者是(),主要诗集有《》、《》等。 (2)这首诗写于()战争开始后的()年,当年()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 图摧毁()的抵抗意志。()奋起抵抗,进行了不 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 的挚爱和对()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二)整体感知 1、听录音、读诗歌,体会爱国深情 要求:读音准确 停顿恰当 重音读准 富有节奏 2、请带着感情再读课文体会: 诗的两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3.巩固检测题(二) (1)请读出下列句子的正确节奏: A.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B.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填空:第一节:借________的歌唱_______表达对祖国的挚爱。 第二节:一问一答,___________,抒发对祖国炽热的爱。 (三)合作探究: 1、鸟儿歌唱的事物有哪些?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请讨论每个事物到底象征着什么? 2、诗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儿,写了鸟儿的生和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3.巩固检测题(三) (1)说说下列各物象的象征意义:

鸟——_________________ 土地——__________________ 河流——_______________ 风——____________________ 黎明——__________________ (2)诗作通过对这些物象的歌颂,抒发了自己对祖国的_________之情。 (四)欣赏品味 1.“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一句,“嘶哑”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如果用“嘹亮”好吗?为什么? 2.“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一句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五)拓展延伸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歌唱些什么呢?请写出你所想赞美的话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当我们抵御外侵,我们会记得岳母刺给岳飞身上的四个大字:“精忠报国”; 当志士至死不降,保持民族气节,我们不会忘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着往下写,相信你会写得更精彩)。 3.这首诗送给你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涌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4.这些闪光的句子请记住!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陶行知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九年级语文下册 词四首导学案精

《词四首》导学案 上大附中何小龙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内容,读出词的韵律和情感。 2.学会赏析词句,感受词的魅力。 3.能够把握词作主旨,体会词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渔家傲·秋思 一.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亦称范履霜,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主持“庆历新政”,有《范文正公集》。 二.背景资料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三.细读感悟 1.反复诵读。 2. 想象词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3. 赏析下列词句。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4)羌管悠悠霜满地 (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4.这首词的主旨是什么?

江城子·密州出猎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细读感悟 1.反复诵读。 2. 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 我姑且施展一下少年时打猎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随从将士们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那样威猛。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弓矢西北瞄望,奋勇射杀西夏军队! 3.赏析下列词句。 (1)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2)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3)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导学案(含答案)7《溜索》教师版

《溜索》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文章情节脉络。 2.学会品味文章语言,体会语言风格。 3.能够抓住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怒江在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的夹击下,愤怒至极,在大山之中前撞后闯,左冲右突,十分磅礴险峻!如果依靠一根铁索,从奔腾咆哮的怒江上滑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阿城一起去体验一下吧! 二.作者简介 【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于清明节出生在北京,籍贯为四川江津,中国当代作家。发表小说集《棋王》,获1984年福建《中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和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三.整体感知 1.阅读全文,并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一个领队带领驮队和“我”一起溜索过怒江。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开端(1-9):“我”和驮队抵达怒江边,等待溜索过江。 发展(10-17):驮队的汉子们溜索,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 高潮(18-22):“我”在领队的指导下胆颤心惊地溜索。 结局(23-26):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 四.细读感悟 1.这篇文章人物众多,有第一人称的“我”,首先溜索的精瘦短小汉子,驮队的领队以及驮队中的其他人。这些人中,谁才是文章的主人公? 明确:驮队的领队 2.默读课文,从文章找出描写主人公的语句,分析其性格特征。 ①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稳稳”“笑一笑”,与“我”和牛的恐惧形成对比,衬托出领队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性格。 ②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 溜索前领队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体现了他细心、认真、负责的性格特征。 ③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带“我”溜索时提醒“我”不要看下面,体现了对他人的关爱。 ④听得空中一声忽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表现出领队非凡的身手、粗犷的为人、领袖的气质。 小结:领队是一个认真负责、关爱他人、身手非凡、从容不迫、具有领袖气质的人。 【写作特色】 本文语言很有特色,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进行分享,说明分享理由。

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标准答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答案 【篇一: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学案及答案】 教师寄语: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里。——艾青 “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学习重点: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学习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文学常识填空 1.艾青(1910~1996),原名,浙江金华人。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 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作品有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等。

2.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湖南衡阳人。现居。主要作品有《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 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二、理解探究 1. 一首优秀的诗歌,往往会集中抒发人类的某种美好情感,表达某种观点,《我爱这土地》 抒发了;《乡愁》咏叹 了。 2.《我爱这土地》升华主题的句子是哪几句? 3.有人说,《乡愁》两次写到对母亲的思念,显得有些重复,使全诗不简洁,所以第三节可 以删去,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三、合作释疑 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我爱这土地》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我爱这土地》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5.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四、课内精读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21《智取生辰纲》导学案

智取生辰纲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的双线叙事线索的结构艺术。 2、分析杨志和晁盖、吴用等人的形象特点,掌握设置矛盾冲突刻画人物的方法。 3、学习本文环境描写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水浒传》是施耐庵所著的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它是中国白话文学的一座里程碑。它塑造的人物用金圣叹的话说“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今天我们就以说读的形式来领略它的魅力。 二、知识梳理 1、走进作者 2、文体常识 章回体小说

三、字词积累 1、重点字 窥望(ku)趱行(zn)怄气(òu)聒噪(u)嗔怒(chn)恁地(nèn) 干系(xì)勾当(dàng)撇下(pi)怨怅(chàn)计较(jiào)兀自(wù) 尴尬(à)逞辩(chn) 2、多音字 扑(p)朴刀省(xn)省得、反省 (p)朴素(shng)节省 (piáo)姓朴 3、形近字 趱(zn)趱行塌(t)死心塌地皓(hào)皓齿嗔(chn)嗔怪 攒(cuán)攒集遢(t)邋遢诰(gào)诰命慎(shèn)慎重 臜(z)腌臜榻(t)卧榻梏(gù)桎梏缜(zhn)缜密

4、重点词 面面相觑:互相望着发愣。 逞辩:卖弄口舌。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窥望:暗中观察。 忍气吞声:形容受了气而强自忍耐,不说什么话。 喃喃呐呐: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絮絮聒聒:絮絮叨叨,来回地说。 死心塌地:形容主意已定,决不改变。 5、词语辨析 “窥望”“窥探”辨析 “窥”是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的意思。“窥望”是偷偷地看;“窥探”指暗中察看。 四、整体感知 把握课文的主要矛盾冲突,理清情节结构线索。 1、复述选文情节: (1)快速浏览课文,大体把握故事内容。(2)小组内复述(一人主讲,其他人补充) 2、学生速读课文,把握主要人物、主要情节 主要人物:杨志、老督管、虞侯、军健 晁盖、吴用、白胜、公孙胜、刘唐、阮氏三兄弟 主要情节:杨志押送生辰纲,晁盖、吴用等人设计夺取生辰纲。 双线结构:杨志押送金银担----明线 吴用智取生辰纲----暗线

九年级语文下册 变色龙导学案

《变色龙》导学案 一、目标导学 1.了解“变色”的内容,透视变色的原因。 2.学习人物的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3.了解采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和小说主旨的作用。 4.了解讽刺小说的特点。 二、知识链接 《变色龙》作于1884年,作品发表前,正是俄国民意党人刺杀亚历山大二世(1881)之后,亚历山大三世一上台,在竭力强化警察统治的同时,也搞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一层面纱。1880年成立的治安最高委员会头目洛雷斯、麦里可夫后来当上了内务大臣,这是一个典型的两面派,人民称他为“狼嘴狐尾”。这时的警察再不是果戈理时代随意用拳头揍人的警棍了,而是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干着献媚邀功的勾当。契诃夫刻划的警官奥楚蔑洛夫正是沙皇专制警察统治的化身。因此,这篇作品讽刺、揭露的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孤立的警察,是那个崇拜官爵的俄国社会,是那个穷凶极恶的沙皇专制主义。 三、自主预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乞.丐()咳嗽.()坯.子()魁梧.() 恐吓.()招惹.()宪.兵()邮戳 ..()中.看()模.样()诃.护()蔑.视()2.解释下列词语。 无精打采:颜色: 异想天开:洋溢:

惦记:荒唐: 3. 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是一篇(体裁),作者是,19世纪末期国作家,他与法国的漠泊桑和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代表作有《凡卡》《装在套子里的人》《一个官员的死》。 4.了解说标题“变色龙”喻义和作用。 5.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6.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案子”中,先后作了六次判定,请依照课文填写下表。 四、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内容。 (二)合作探究。 1.小说的开头写了人物出场的环境,这反映了当时沙皇统下的俄国怎样的社会现实? 2.变色龙奥楚蔑洛夫为了一条狗反复无常地变了几次?是围绕什么来变化

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导学案 学生版

《词四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内容,读出词的韵律和情感. 2.学会赏析词句,感受词的魅力. 3.能够把握词作主旨,体会词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渔家傲·秋思 一.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亦称范履霜,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主持“庆历新政”,有《范文正公集》. 二.背景资料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三.细读感悟 1.反复诵读. 2. 想象词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3. 赏析下列词句.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4)羌管悠悠霜满地 (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4.这首词的主旨是什么? 江城子·密州出猎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细读感悟 1.反复诵读. 2. 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 我姑且施展一下少年时打猎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随从将士们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那样威猛.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弓矢西北瞄望,奋勇射杀西夏军队!

九年级语文下册 驱遣我们的想象导学案

《驱遣我们的想象》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能够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会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说说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二.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三.整体感知 1.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①文字是一道桥梁。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②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③就读者的方面说,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④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综合上述观点,结合文题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所表达的中心观点。 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四.细读感悟 1.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2. 阅读第5—7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诗词三首》导学案(教师版)

《诗词三首》导学案第一课时 九年级语文备课组 【导入新课,出示目标】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中国历来被誉为诗的国度,而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顶峰,在灿若群星的诗人中,有一个人恰如夜空中的太白金星,尤为耀眼夺目。他是谁呢?我们通过一副对联猜猜看。(大屏幕展示对联内容,指名读出,学生猜测)对,他就是李白!(大屏幕展示李白的四幅图片,感知李白的外在形象。)诗圣杜甫曾赞叹:“李白斗酒诗百篇。”的确,李白一生诗酒相依,与酒缘定终生,难舍难分。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他与酒有关的诗——《行路难》。 二、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3.通过朗读、背诵和展示课外资料,学会对诗歌进行赏析,并深入了解诗人。 4.学习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围标设疑自主探究】 1.背景资料 天宝元年,李白42岁,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准备大显身手,建立一番功业。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佞把持;而李白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近宦权臣。因此,李白逗留宫中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逐出长安。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于是写下《行路难》。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本诗是李白《行路难》组诗的第一首,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金樽.(zūn)投箸.(zhù)冰塞.川(sè)歧.路(qí)济.沧 海(jì) (2)词语释义 金樽:金酒杯。斗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钱. 羞:同“馐”,美味的事物。箸:筷子。 歧路:叉路。长风破浪:比喻远大抱负得以实现。 云帆:像白云一样的船帆。济:渡过。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三首》知识点导学案(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三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目标1. 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目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目标 3.大致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写作背景。 4.目标 4.鉴赏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目标1、2、3 — 【课前预习】 一、注音或写字 金樽.()投箸.()闻笛fù()侧畔.()长.()精神qi óng ()楼歧.()路酬.()烂柯.()人 婵.()娟宫què()低绮.()户 【学习过程】 学习《行路难(其一)》 作家作品和背景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 《行路难》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作于天宝三年(就是公元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1.解释词语 珍羞.直.万钱会.济. 2.知内容,想意境。 (1)写出(交代)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的诗句是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2)写出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的诗句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 (3)写出了诗人在困境中仍然积极乐观的坚定信念的两句诗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部编版】2019秋九年级上册语文精编全册导学案(含答案)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沁园春?雪》导学案 班级:小组: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一、学习目标 1.感受词中精炼的语言及丰富的表现力; 2.理解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体会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诗人的伟大抱负及壮志豪情。 二、知识链接 1.作者: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2.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塬yuán :我国西北黄土高

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3.词: 词兴起于唐,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如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如柳永、李清照。常见的词牌名:沁园春、水调歌头、蝶恋花、菩萨蛮、念奴娇、采桑子、西江月、卜算子、虞美人、满江红、浪淘沙、浣溪沙、望江南、如梦令、钗头凤、点绛唇、木兰花、渔家傲、摸鱼儿……词按段的多少分为单调(只一段,也叫一阕)、双调(两段,也叫上下阕,或叫上下片),三叠(三段)、四叠等。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以上)。 毛泽东的这首词是用古典的形式写成的现代诗歌。 三、自主学习 1.注音、写字: 分(fèn)外惟余莽莽(mǎng)红装素guǒ(裹) yāo ráo(妖娆)稍xùn(逊)江山多jiāo(娇)

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同步练习(含答案)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通过诵读,感悟文章的简约之美。 2、深入了解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3、体悟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 【学习重点】 1、感受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意境之美。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学习难点】 体悟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 【知识链接】 1、白描。白描原是一个绘画术语,指在绘画中只用线条勾勒,不著颜色的画法。在写作上,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简练的文字朴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明太祖朱元璋曾定都于金陵),消极避居浙江剡(shàn )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他继公安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特别提示:张岱乃异乡之客;亡国之人。 【预习导学】 1、给画线字注音: 更定()拏()毳衣()雾凇沆砀()()()一芥()更有此人()喃喃()长堤() 2、解释句中画线词: (1)人鸟声俱绝()(2)是日() (3)更定() (4)余拏一小舟() (5)拥毳衣炉火() (6)上下一白() (7)雾凇沆砀() (8)焉得更有此人()(9)强饮三大白()()10莫说相公痴()(1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带答案 学习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 2. 准确、明白地翻译文句。 3. 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4. 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难点: 1. 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 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引出生死观,导入孟子的《鱼我所欲也》。 二、朗读练习 1、听示范朗读,注意节奏。 2、学生自由读,初步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读两遍。 3、教师领读后师生齐读。 注意要点: 字音: (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yú)停顿示例: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三、文章内容概述 本文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 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 四、疏通文意 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与”通“欤”,语气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2)辨析加线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为了)(接受) 呼尔而与之(表修饰,不译)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者(表转折,却) 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1.沁园春雪 授课总时数:1 授课日期:2011 年 8 月 25 日主备人:陈春燕一、学习目辬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背景、把握大意。 2、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过程与方法: 3、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略作者的诗情画意。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 1、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 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2、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2.难点 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三、知识梳理 1.词的知识 词兴起于唐,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2.创作背景与发表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3、意象 诗歌中的形象,我们又称之为?意象?。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意象是诗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客观的自然景物即?物象?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赋予它灵性,便成了浸透着主观意愿的?意象?。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多采用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刚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的?情?,咏物所言的?志?,即为主观的?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即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 四、学法指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