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海地域文化通览

青海地域文化通览

青海地域文化通览
青海地域文化通览

《青海地域文化通览》

作为一名青藏高原的子女很是自豪。在本学期又接触了《中国地域文化》这门课,老师的讲授也激发了我对青藏文化的好奇心。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青海人,对青海的各种文化习俗已经耳濡目染。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再加上本次对这本书的学习探究,会不会有更深刻的思考和更加独到的看法呢?毫无疑问,通过书本知识的详细解读和思考,脑海中浮现了一幅幅画面,与自己的所见所闻产生了一种共鸣。这种体验乐趣无穷,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个神秘而美丽的青海省,它也曾经出现过灿烂的文明。而对于青海省,许多人却知之甚少。我曾经亲身经历,在外地,在理发店也好,餐馆也好,他们听你讲话就会问你应该大致西北人吧,答之来自青海,却不知青海乃何方土地。时而归为西藏,时而属于甘肃。有时不免心酸,硕大的面积,仙境般的美景,却悉少有人知晓。究其原因,估计大部分便是文化层面上出现了问题。举个例子,山因文化而“高”,泰山乃九五至尊,是历代文化的制高点。诸多文化繁荣之地就有发达的旅游业,其名于文化。而青海呢,便是名于其景而少文化。谈及西藏,各类藏文化事物都是其名片;提及新疆,便有伊斯兰文明,诸如此类数不胜数。因此,要想传播青海名片,不单单要从景色入手,还要着重发扬其文化,用文化的名片去吸引人使人知晓,让其在五颜六色的中华文化中有一地位。这地位,不仅仅是在单纯文化定义层面上的地位,还有更重要的便是在各地人民心中的地位。就像提到曲阜孔庙便知山东,提及荆楚文化便想到湖北。进而,就能做到提及延安便知革命红色文化,提到西安便有六朝古都气派。若真有一天能像这样,那对于青海文化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无疑对青海的其他各方面的发展有更好的帮助。

本文参考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地域文化通览(青海篇)》从史前文明至今,从地理环境概况,行政建制,农耕游牧文化,多民族交融等各个方面入手,讲解了千年以来灿烂的青海文化。而我此次便是将其中的精华部分进行整合,得到一个概括的文本,若想深究还得完整阅读全书。

绪论

第一节地理环境

对于地理环境大家大致都有了解,简单概括为:面积大,海拔高,位于西北,资源丰富,多风少雨,处于世界屋脊,四大牧区之一,三江源头。作为“中华水塔”,河湖广泛,多冰川融水。

天龙八部中曾有“星宿派”,此派来自星宿海,而星宿海便位于果洛“玛涌塘”,因沼泽草甸区,湖泊众多,如繁星落地,汉语称“星宿海”。而在果洛藏族自治州,有“玛沁县”、“玛曲县”都是因黄河而得名,可见河流在青海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做为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也使下游繁荣昌盛,从高原奔流而下,阅尽人间春色,润泽中华大地,演绎了难以计数的文化篇章。

谈及资源便有“柴达木盆地”,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内陆盆地。而盐湖便是它最有力的名片。明清时在这里设有盐局经营。

提及青海,最不能少的就是青海湖。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古称“卑禾羌海”、“鲜水”。两汉之际,王莽在此设立“西海郡”。因本人也来自西海郡(现大致位于海晏县西海镇)所在的“海北藏族自治州”,所以对其中一些地方比较熟悉。多次前往也曾见过“西海郡”郡碑,见过“三角城镇”。青海湖周围多为藏族居民,以放牧为主。而近几年去青海湖,看到已经有靠近西海镇的部分湖边土地沙化严重,治理力度也难以接受,此问题可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谈一小花絮。曾在奥运会上获得过女子竞走铜牌的藏族运动员“切羊什洁”就是海晏县青海湖乡人,说起

来还有点小小的自豪。近几年,也成功举办了数十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也从体育方面向外界宣传了青海的文化。

再谈青海湖,环青海湖是天然牧场,曾有羌人,土谷浑人,吐蕃人等古代民族游牧。近代有藏族,蒙古族等。

东部河湟谷地,青海农耕区,分布着青海百分之七十的人口。此地湟源县,乐都县,西宁市,平安县,民和县也是古代青海文明最为繁盛的地方。

第二节行政建制沿革概况

青海历史悠久,迄今已知在三万年左右即有人类生活。世居为古羌人,但是一直未建立国家,内部实行部落制度,还谈不上行政建置。西汉武帝之前这里一直都是塞在之地。而汉武帝时汉军打败羌人与匈奴的联合,设置“护羌校尉”,之后逐渐像青海移民。西汉中期,在兰州设金城郡,后将郡所移至青海境内,这标志着青海东部地区正式纳入中原封建王朝的郡县体系之中。而到了王莽时期,设立“西海郡”(今海北州海晏县)。三国时期曹魏沿袭汉制。十六国时期有前凉、前秦、南凉、西秦、北凉等政权在此建立。现西宁市有一地名为虎台,中有虎台公园,离本人上高中的地方很近。虎台公园的标志便是南凉王点将台,倒方土堆,很有气势,据说南凉王出征点将即在此。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青海置鄯善镇(今西宁市)后改名鄯州移至乐都境内,吐谷浑兴起之后这里多由吐谷浑控制。隋文帝时期,恢复了鄯,廓,河三州,隋朝灭亡之后此地仍归吐谷浑。唐朝设鄯州(今乐都碾伯镇),

廓州(今化隆群科镇),但中期吐蕃兴起,又随着安史之乱的发生,青海被吐蕃占领。吐蕃瓦解后种族分散不相统一。北宋时期,安多吐蕃建立政权,史学界称“青唐吐蕃”,因国王为“角厮罗”又称“角厮罗政权”。后来此政权也瓦解,宋恢复鄯州,廓州等,并置“震武军”(今门源县),“积石军”(今贵德县)。后西夏统治多年,接由蒙古灭西夏,设“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明代设西宁卫隶于陕西行都指挥使司。康熙年间青海东部属甘肃行省,西为蒙古辖地。罗布藏丹津事件后,汉西宁府管理青海实物。青海办事大臣隶理藩院,相当于省级单位。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设青海办事长官。

历史上建都青海的地方性政权不多、影响较大的有三个:西凉、吐谷浑和唃厮啰政权。西北地区土官制度的产生可追溯到汉唐的羁廉政策,而青海的士官制度始于元代,明代得到普遍推行,清代演变为土司制度,青海地区明代土官、清代土司,都对朝廷十分效忠,保持土汉参治,混合居中。1930年,青海省政府报经国民政府、实行“改土归流”,直到1958年,所有封建特权始被废除。

总之,青海东部河湟农业区自从西汉后期的纳入封建王朝郡县体系之后,因及时管理,有效治理,执行中原法律法规,文化面貌与中原地区一致性较多,但除此之外的广大牧区大多数不在省府管辖之内,与中原地区联系较少,更受部落统治影响,受中原文化影响弱,所以社会发育程度较低,文化面貌与中原地区差

异性较多。

第三节青海文化的发展历程

虽地处边陲,但文明灿烂,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相得益彰。

从新石器时代就有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如小柴旦湖东南岸的湖滨阶地上出土了一批打制石器,年代距今约3万年。距今约六七千年的贵南县拉乙亥遗址上,表明了采集农业的出现。

较为有名的马家窑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过定居生活,以氏族为单位的原始农耕生活。马家窑文化以所制精美的彩陶著名于世。宗日文化时期出图的生产工具,柳湾彩陶壶,民和阳山的彩陶等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还有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卡约文化和诺木洪文化,都是青海先民征服自然适应生存的能力的体现。秦汉以后,大量中原移民入青,农耕文化开始西渐。铁犁实物出土标志青海农业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隋唐时期,技术大大改进,使生产力水平有了质的提高。明后期,政府也主张开垦,注重水利发展,对资源利用的加深扩大使其农耕文明更加辉煌。

隋唐之际,中原王朝与吐谷浑、吐蕃会盟联姻,开辟了一条唐蕃古道,促进了民间文化的交流和贸易活动。此时大乘佛教传入青藏高原并深入民间,渐渐有了广泛信众,并在宋元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语言教派等也渐渐形成,活佛地位提高。而藏传佛教的经院制度,十明学说6,寺院建筑,雕塑艺术,法舞表演,唐卡绘制,对青海地域文化产生了一

定的影响。

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得益彰而共同得到发展。

第四节青海历史文化的特点

青海历史的主要特点是:多氏族聚居、文化多元、东西农牧经济互依互补,历史上战争较为频繁,行政管理上长期实行农牧区分治制度。

隋唐时期,民族间相互联合的范围广阔,有戎人、羌人、鲜卑、匈奴、汉人、吐谷浑人、吐蕃人等。唐蕃联姻促进汉藏文化交流,吐谷浑开辟丝绸之路青海道,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吐蕃王朝时期,自身研究并从周邻民族地区吸收文化成果,在医学等方面成果极丰。

各民族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尽管生产生活方式有差异,民族文化的内容和表现方式各具特色,但一切特色并不妨碍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经济往来,这些民族文化共同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共享文化成果,在这种相互认同、相互交流、相互尊重中才有了青海文化的凝聚力,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第一章史前文明

小柴旦湖遗址,是青藏高原目前考古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遗存,是青海地区旧石器时代的主要遗址。它的发现证实了更新世晚期,人类就已经生活在青藏高原了。可能是来自华

北黄土高原的史前人群进入小柴旦湖畔定居。而在全新世早期阶段,中国西部地区、甘肃、青海西部等地气温较今日更寒冷,处于非常恶劣的气候环境之中,人类活动的空间范围因此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但在距今6700年左右的大暖期阶段,拉乙亥人活跃在了黄河上游的共和盆地。拉乙亥遗址,是青海省境内首次在地层中发现的更新世早期的文化遗址,它拉开了青海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序幕。可是拉乙亥文化虽已跨入新石器时代,但文化水平明显滞后于今天的中原地区。

说到彩陶艺术,便有仰韶文化、宗日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仰韶文化的遗存在青海先后共发现11处,数量很少,呈点状分布,发掘在民和县阳洼坡和胡李家遗址。马家窑文化源于仰韶文化,是仰韶文化晚期在甘青地区发展的一个地方变体,是一个地域特征明显、独立性很强的文化系统,马家窑文化是同时期古代文化的优秀部分,它在科技成就、商品生产与交易、文化艺术成就及原始宗教与礼仪等方面已蕴含了诸多的文明要素。

马家窑文化之后,齐家文化开始兴起。齐家文化人用铜、石文明的火花,展现了这一地区原始氏族公社解体和文明社会即将诞生的曙光,青海境内先后正式发掘的齐家文化的主要遗址及墓地有乐都柳湾、大通上孙家寨、贵南尕马台、互助总寨、西宁沈那、同德宗日等。

齐家文化是马家窑文化的继承者。墓葬内涵反映了齐家

文化较马家窑文化生产力水平有了飞跃的发展。农业与手工业已经分工,冶钢技术的推广有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又加剧了社会分工的扩大,导致了贫富分化、氏族解体、阶级出现。

青海地区的青铜器文化,除早期齐家文化外,还包括分布低于最广泛的土著文化卡约文化,居住在甘青地区的辛店文化和占据柴达木盆地的诺木洪文化。而青铜文化发展的多种迹象表明,青海地区由于气候环境剧变而导致经济转型后,物质文化的生产活动收到了严重的破坏,人们的观念形态的改变也形成文化的倒退,早期文明因素的发展停滞。当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统一的强生的城郡国家——夏、商王朝时期。青海地区的青铜时代们处于落后不发达的境地。而这也说明,自身环境状况对于人类的生产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便警示人们爱护环境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是何等主要。

第二章先秦汉唐时期的羌文化

古羌人是我国历史非常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大量考古学文化遗存与文献记载相印证、无可辩驳地证明古羌人是甘青地区的土著先民。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始有《西羌传》,对古羌人的记载较为系统详尽,成为后人研究古羌人最主要的文献。古羌人文化渊源很深,延续时间也很长,历经中原上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等历史时期,到唐后期吐蕃占领甘青地区后,才逐渐融入其他民族而消失,多为现今藏

族先民。

西王母是与古羌人关系极为密切的神仙人物。过去一般认为西王母是某少数氏族部落女首领,也有认为西王母“母”原始部落之后。而现今,西王母邦国首领的西王母的活动空间已经确定。从《山海经》中,也有对西王母的一部分史料记载。而西王母由历史人物演变为神仙,与道教的兴盛有很大关系。

河湟羌人部落主要有:研种羌、先零羌、军幵羌、烧当、钟羌、卑涌羌、婼羌、烧何羌、勒姐羌、卑何羌。

西汉初年,匈奴势力强大,河湟羌人臣属匈奴,后汉军打败匈奴,羌人开始接受汉护羌校尉的管理。到西汉末年,卑禾羌首领慑于西汉武力又贪图财富,献出了部分土地。期间多次发生羌人大起义,民族矛盾较为尖锐,因此东汉王朝也收到了极大消耗,从而加速了灭亡。魏晋南北朝时期,入居内地的羌人与汉族杂居,经营农业,以后逐渐融合于汉族。西晋之后,进入十六国时期,这一时期先后对青海羌人实行统治的地方政权有前凉、西凉、西秦、南凉、吐谷浑等。经过六七百年民族迁徙和融合,青海境内民族的构成,各族人口的多寡,势力的盛衰均发生了很大变化。隋唐时期,青海河湟地区羌人数量相对于两汉已大幅减少,独立部落更少。

在汉羌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强弱之势在逐渐发生变化。西汉时期,羌文化仍居主流,但随着

郡县制在羌地的建立和巩固,汉族移民的增多,汉文化很快就显示出比较强盛的势头。

世界上大多数氏族都有迁徙的精力,但像羌人这样长达数千年的迁徙历史的民族仍不多见。古羌人迁徙的过程,同时向四面八方传播羌文化的过程,也是羌人向中国古近代其他民族输送新鲜血液,使之更加发展壮大的过程。迁徙融合的结果是,古羌人成为了中国众多民族共同的祖先。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凉文化

南凉王国是十六国时期河西鲜卑秃发部建立的地方政权,是当时名噪西北的“五凉”政权之一。鲜卑是东胡族的一支,因曾居住在大鲜卑山附近而得名,南凉王国是鲜卑人的一支,开国之主叫秃发乌孤。西晋初,由于地方官的贪残和欺压,鲜卑各部生活痛苦不堪。这便使他们进行了多次的反晋斗争。在秃发乌孤的带领下,南凉逐渐强大,并政策得当,终在东晋隆安元年建国,史称“南凉”。经历秃发利鹿孤、秃发傉檀后势力达到鼎盛。而南凉的衰败,与一个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有关——赫连勃勃。是因秃发傉檀拒绝了赫连勃勃的求婚,导致双方兵戎相见,使南凉大败并导致内乱,使其政局动荡、内外交困。而秃发傉檀却不采纳对外结好周邻,对内休养生息的建议,主动频发战争,终食恶果,被西秦军打败,南凉灭亡。

南凉存续18年(公元397至公元414),虽存在时间不长,但对青海的历史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由于南凉在湟水流域建

国,使得这一地区一度成为河陇地区最繁荣的地方,表明南凉对河湟地的经济开发,文化发展起了主要促进作用。

秃发后代投奔?-,其中秃发破羌被赐姓“源”,后屡立战功,源贺子孙也在后来历代身居要职。宋以后,源氏一支迁居南方,今广东鹤山龙口镇霄乡村有源姓数千人,他们长期以来奉南凉秃发氏为远祖。

第四章吐谷浑、吐蕃的历史文化

吐谷浑,原本只是人名,其孙建国,定国号“吐谷浑”,存续长达了50年。吐谷浑诞生后,随着时代的推移,国势一代代发展。第八代王树洛干在位时,其统治地盘西至莫贺川(今贵南县穆格滩)。第九位王阿豺在位时,兼并周边少数民族成为了强国。到十四位王伏连筹时,经济发展,国势强盛,疆域大增。到十八位王夸吕在位时,开始自称“可汗”。

吐谷浑王国作为一个活跃在青藏高原上,存国实践长达三个多世纪的游牧王国,历经晋、南北朝、隋、唐等朝代,其与诸上所述的王朝发生过密切、复杂的关系。隋炀帝继位后,关系发生了逆转,隋炀帝大军亲征大败吐谷浑,王伏允袭隋炀帝衰亡之机,率众返回故地,组建王国,但已元气大伤。最终在唐高宗时,吐蕃灭吐谷浑,结束了吐谷浑过在青海高原存在3个世纪的历史。亡国后,其属民一部分迁入内地,部分留居青海。有的融入了藏族,有的可能是今天青海的土族的先民。

在政权建设方面,吐谷浑努力吸收和效仿汉王朝的做法。它

有简单刑罚:杀人及盗马者处以死刑,其余犯罪则征物以赎罪。吐谷浑的军队也和其他游牧民族相同,与部落氏族紧密相连。在中国历史上,吐谷浑的文化独具特色,其在开发、建设青藏高原及在中西文化交往,均作出了巨大贡献。崇尚汉文化是其一大特点,吐谷浑一度奉南朝为华夏正统,他们自身也具有根深蒂固的汉文化素养,吐谷浑人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归属感、文化认同。历史上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仍是值得继承和发扬光大的伟大精神遗产。

说起唐蕃文化,便有唐蕃联姻和唐蕃古道。而在今日青海,在玉树等地有许多文成公主庙,而当地人也是很崇敬文成公主。据说文成公主进藏的时候,留给了当地居民很多耕作、水利等技术方面的指导。因此,文成公主进藏,使当时沿途的居民受益匪浅,增进汉藏友谊,还推动了唐蕃古道的开通,唐蕃古道促进了唐蕃间经济文化的交流,联姻增进了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是和亲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和亲文化是封建社会统治阶层的政治联姻,有较强的民族交融性。又由于和亲者身份高贵,会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影响到许多层面,因而会在政治上,社会上往往会衍生出一系列的新的、高层次的文化变化。唐蕃之间频繁的使臣往返活动,不仅促成了唐蕃之间的政治、军事间的交往,更促进了相互间极为广泛的经济贸易交往,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

第五章宋元明清时的青海文化

宋元明清时期,青海历史文化丰富多彩。青海是历史上注明的屯田区,屯田促进内地汉族文化与青海各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认同。青海所酿最著名的就是“咸远烧酒”。而如今,在“咸远烧酒”的老家互助县威远镇,已是闻名的酒城。“青海互助青稞酒公司”已成为上市公司,酒品种类繁多,是最著名的青稞酒厂。而在宋元明清时期,随着酒产量的不断提高,河湟流域喝酒的人越来越多,渐渐形成了划拳喝酒,唱酒曲,行酒会等独特的酒文化。宋代沿用晚唐做法,实行茶叶政府专卖制度,茶马交易更为活跃。由于茶马之市的开展,青海各族人民群众逐渐养成了喜好喝茶的习惯,久而久之,形成了有高原特色的茶文化。酥油茶、奶茶、熬茶、刮碗茶等,丰富多彩,与其他地方颇多不同。宋元明清各朝对宗教实行优容政策,使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宋、元时期地方教育的成效不是很大。明代、河湟地区入学教育起步并有了初步发展,清代办学的数量、规模和普及程度都远远超过了明代。除官为府、县、厅儒学外,还出现较多的书院、义学等。元、明时期,青海形成了六大世居民族交错居住的格局,各民族人民共同公开发建设青海,同时孕育发展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艺术,逐渐形成河湟曲艺、社火表演、皮影戏展演、花儿等文艺形式。各民族的思想,精神精华以格言、谚语、民间歌谣、民间故事和传说等形式绵延、传承。明代,青海地方志书的编纂开始起步。

青海不少汉族人自称其祖先是明朝洪武年间从南京珠玑巷

迁来的还可以找到家谱、墓志碑石的记载作为证据,确凿可信。内地移民来到河湟地区与屯田有密切关系。他们有的是按正常调拨制服调来的,有的是因罪被谪发而来。五湖四海的移民来到青海,定居下来,改变了这里的民族构成。由于来的地方杂,同处的氏族众多,使青海人渐渐养成包容的心胸,不排斥“外地人”,久而久之,便形成包容的精神文化。

对于青海文化的研究,也要从史料、著作等各方面入手,到对于青海文化的研究比较少,比较权威的便有《中华文化史》(袁行霈主编)、侯仁之编《黄河文化》,而这些都是将青海文化划归到一个大致的方位来分析,往往忽略了青海文化比较独特和真实的一面。相对而言,袁行霈先生的研究较为详细。

地域文化 贵州地域文化 全部答案

填空 1.贵州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在行政区划变更过程中逐步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2011年全省共有3个自治州、11个自治县和250个民族乡。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贵州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大力发展消费品生产,全面调整国民经济。 3.20世纪五、六十年代,贵州各类艺术表演团体创作、演出了大量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目,其中黔剧《秦娘美》、《奢香夫人》,花灯剧《七妹与蛇郎》,舞剧《蔓萝花》等,在省内外引起较大反响 4.贵州的地貌类型主要以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为主。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 5.构建和谐贵州,就是要建设一个民主法治的、公平正义的、诚信友爱的、充满活力的、安定有序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贵州。 6.贵州的农产品分布,黔西南主要有茶叶、甘蔗、柑橘、芭蕉。 7.中共贵州省委高度重视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认真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8.贵州的史前文化以观音洞文化为代表。 9.贵州的农产品分布,黔东南主要有水稻、油菜、椪柑、西瓜。 10.贵州省工商业联合会是贵州省委、省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和纽带,是省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 11.贵州目前已建立的自治州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12.山地草地资源也较多。草山草坡最多的是黔南和黔东南,最少的是贵阳和六盘水。 13.贵州民族语言基本上属于汉藏语系中的普通话、苗瑶、壮侗、藏缅等语族。各民族不仅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在本民族内部进行交流,而且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同胞还通晓和使用汉语普通话,并作为交流的基本工具。 14.贵州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是从农村推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 15.贵州工业的结构比例1978年是资源开发型的重工业占优势,到2011年从轻重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比例来看,重工业仍占优势。 16.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17.贵州境内的国防科技工业,以航空工业、航天工业和国防电子工业三大工业为主,并有航空机械、军需军械、核燃料等工业部门组成。 18.学校教育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根据社会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具有一定的思想品德,发展体力和智力,从而成为为社会服务的人。 19.贵州西部有乌蒙山,为北盘江、乌江、赤水河和牛栏江的分水岭,最高峰是韭菜坪,其景观被称为“天上石林 20.明初,元宵唱灯、跳灯、说书、唱书等娱乐形式以及地戏、花灯舞、傩舞等扎根贵州,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屯堡文化”。 21.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22.贵州喀斯特地貌出露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1.9%,碳酸岩总厚度占沉积盖层总厚度的70%。 23.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贵州共有56个民族成分。其中,汉、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白、回、壮、蒙古、畲、瑶、毛南、仫佬、满、羌18个民族为贵州的世居民族。在全省总人口中,少数民族占36.11%。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是苗族。 24.中共贵州省十届十次全会提出的“十二五”时期“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重点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 两大战略,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奋力后发赶超,贵州的发展必将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而实现历史性的跨越。 25.贵州森林资源丰富,2011年,森林覆盖率达41.5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布以黔东南最多,其次是黔南,最低是六盘水和安顺。 26.贵州的黄果树景区和龙宫风景名胜区为国家级旅游景区。 27.目前贵州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有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回8个民族。 28.20世纪60 年代初,周恩来用“山川秀丽”来评价贵州的“地”,用“气候宜人”来评价贵州的“天”,用“人民勤劳”来评价贵州的“人” ,不仅对贵州省情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还看到了贵州“必将后来居上,大有希望”的美好开发前景和巨大发展潜力。 29.贵州北部有大娄山,是赤水和乌江的分水岭。东北部有(武陵)山,乌江和沅江的分水岭,主峰为梵净山,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0.1955年2月,贵州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选举产生了贵州省人民委员会。这是贵州省级国家行政机关,又是省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构,除了履行相应的职能外,还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管理。 31.1964-1978年贵州成为全国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国家投资近百亿元建成了航天、航空和电子三大国防科技工业基地。 32.在贵州目前自治州中唯一的一个自治县是三都水族自治县。 33.在思想建设上,中共十五大以后,贵州重点学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定。 34.贵州中部有苗岭,山脉呈东西走向横亘贵州中南部,是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岭,主要山脉是雷公山,被誉为中亚热带宝贵的“物种基因库”。 35.毕节市管辖的1个自治县是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36.贵州日照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西部多、东部少,最少的在北部大娄山区。在时间分布上,日照时数夏季最多,春季次之,冬季最少。 37.明代王阳明在贵州悟出“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学术思想,形成“阳明文化”现象。 38.1949年11月28日,中共贵州省委机关报《新黔日报》正式出版发行。 39.贵州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呈三级阶梯分布。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以上;第三级阶梯平均海拔以下。 40.贵州省2011年常住人口为3469万人,人口密度为240人/平方千米。 42.贵州旅游业的发展方式已由数量型转向质量型,旅游业的产业形态已由单一的观光型转向多元化的度假型、休闲型、探索型、商务型;自然生态旅游、文化遗产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节庆旅游、赏花旅游、探险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颇受旅游者欢迎。 43.开宝七年(974年),矩州彝族首领普贵以所领矩州归顺朝廷,宋太祖敕书:“惟尔贵州,远在要荒……”,这是“贵州”名称首次见于文献。 44.贵州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产业结构按三次产业的排序在1999年实现了由二、一、三向二、三、一的历史性转变。 45.贵州在城镇建设过程中,根据山区实际,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原则,小城市建设突出重点,全面推进 46.贵州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技术起点和技术水平较高,技术工艺先进,生产设备精良,已形成军用产品和民用产品结合,机、电、光一体化,科研、生产、经营综合化的科技工业体系。 47.目前遵义市管辖的2个自治县是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48.贵州的气温年变化幅度较小,最冷的一月平均气温在3~之间,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多在22~之间,为典型的夏凉地区。 49.《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该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已发展成为“耕田,有邑聚”的农耕社会。 50.截至2010年,贵州共有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党、致公党、九三学社、工商联7个民主党派贵州省地方组织和1个工商联贵州地方组织。 51.战国时期,贵州已形成包括青铜、陶瓷在内的独特“夜郎文化”。 52.贵州解放后全省工业加快发展,形成了许多特色行业。主要是以西电东送为标志的能和资源深加工工业、以国防科技工业为主体的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以烟酒为特色的食品工业、以民族药品开发为代表的医药制造业。 53.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54.贵州的农产品分布,黔东北主要有甘薯、油菜、花生和板栗。 填空

2011春地域文化-青海省情平时作业及标准答案

2011春地域文化-青海省情平时作业及答案 2011春地域文化.青海省情平时作业(一)(第一讲、第二讲) 一、填空(2×10=20分) 1.青海省位居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全省东西长约1200公里、南北宽约800公里,总面积72.12万平方公里。 2.青海省因境内有全省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简称“青”。 3.昆仑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唐古拉山等山脉横亘青海境内,构成了青海的地貌骨架,将全省分割成青南高原区、西北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三个大的地里区域,也造就了丰富多彩的自然风貌。 4.青海省总人口为 557.3 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256 万,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仅次于西藏和新疆,占全国第三位。 5.长江、黄河、澜沧江这三条江河的源头在同一个“摇篮”,那就是平均海拔近 5000 米的青海南部高原。6.昆仑山是世界著名大山,享有“亚洲脊椎”的美称,自新疆起直奔西藏、东跨青海、四川,绵延2500 多公里。 7.青海出土的马家窑文化彩陶中,有不少是国家的艺术精品。例如1973年在大通上孙家寨1995年在同德宗日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 8、为了巩固汉朝在河湟地区的统治和为长期经营作打算,赵充国上奏朝廷,在河湟地区罢兵屯田。 9、唐代,饮茶成为青藏高原吐蕃等民族普遍的饮食习惯,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因此这时在农牧交易活动中茶马互 市渐渐兴起,并成为一般民族贸易的代名词。 10.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1950年1 月 1 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青海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二、名词解释(4×6=24分) 1.湿地: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独特生态功能的自然综合体,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被赋予“生命的摇篮、“地球之肾”和“鸟类的乐园”等多种美称。例如,青海湖是我国最大、世界第二大的内陆咸水湖,1992年被联合国列为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是我国七大重要湿地中面积最大的一处。 2.河湟谷地:河湟谷地是指青海日月山以东、同仁县以北的黄河龙羊峡河段以下流域及其支流湟水流域,是青海东部达板山与积石山之间一片肥沃的三角地带,主要由湟水谷地和黄河谷地两个河流冲击平谷构成。谷地范围包括省会西宁市和海东地区全部。 3.齐家文化: 齐家文化于1924年首次发现于甘肃广河齐家坪,距今约4000——3600年之间。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境内的黄河沿岸及其支流,陕西西北部、内蒙古西部和宁夏部分地方。青海省境内齐家文化遗址有430多处,主要分布于东部河湟地区,特别是民和、乐都两县最为密集。 4.小北京“丹葛尔”:雍正初年,清朝政府在平定青海蒙古贵族罗布藏丹津叛乱后,选定日月山东侧的丹噶尔作为农牧区间产品交易的“市口”,丹噶尔由此发展成为青海地区最大的农牧产品集散市场。丹噶尔,即藏语“东科尔”的蒙语音译,意为“白海螺”,地处黄河北岸,西海之滨,湟水源头,距西宁市40公里。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在这里结合,丹噶尔附近的日月山就是唐代的赤岭,是青海农牧两区的天然分界线,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在这里相交,唐蕃古道与丝绸南路在这里穿越,众多民族在这里集聚,素有“海藏咽喉”、“茶马商都”、“小北京”之美称。 三、判断题(8×1=8分) 1.青海草原是全国有名的牦牛之乡,牦牛数量占世界总数的三分之一强。(√) 2.青海西北干旱区主要是指青海湖盆地和和河湟谷地。(×) 3. 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东冰峰西南侧的姜根迪如冰川(√) 4. 祁连山的三大优势矿产资源是煤、石棉、沙金。(√)

地域文化综合练习参考答案

地域文化综合练习参考 答案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地域文化综合练习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在岭南生活远的最早遗迹是在韶关发现的( C )遗迹。 A 大汶口 B 河姆渡 C 马坝人 D 客家人 2、( A )是岭南文化中最有影响并最具典型性的文化。 A 广府文化 B 潮汕文化 C 客家文化 D 琼雷文化 3、岭南的“岭”指的是( B )。 A 秦岭 B 南岭 C 北岭 D 丹霞岭 4、潮汕人所讲的是潮汕方言。根据方言的划分,潮汕方言属于( C )方言。 A 吴 B 越 C 闽南 D 闽北 5、秦末汉初( C )建立()。 A 赵佗南海国 B 任嚣南越国 C 赵佗南越国 D 任嚣南海国 6、中国由北而南最大规模的“移民潮”发生在( D )代。 A 秦 B 汉 C 唐 D 宋 7、位于五岭之一的大庾岭道上的粤北南雄( A ),是移民入粤的重要中转站。 A 珠玑巷 B 崖门 C 桑梓乡 D 丹霞山 8、潮州、揭阳、潮阳、饶平、澄海、普宁、惠来和今天梅州市的丰顺,古称( A )。 A 潮州八邑 B 潮人古邑 C 潮州八府 D 潮人八邑 9、“客家人”这一称谓,获得官方定称是在( C )时期。那时在户藉立册中,凡是广府语系和潮洲语系的人都列入主册,而北方来的人,多被列为“客藉”。 A 两晋 B 两汉 C 两宋 D 明清

10、粤闽客三方言的声调中都保留着古代汉语的( C )声,而该声调在北方方言里则已完全消失,这是最具特色的。 A 平 B 上 C 入 D 去 11、广府人普遍认为他们的祖先是经( D )进入岭南的。 A 十三巷 B 华南巷 C 百越巷 D 珠玑巷 12、汉代所置的( C )郡,管辖番禺、博罗、中宿(今清远一带)、龙川、四会和揭阳六县。 A 象郡 B 桂林郡 C 南海郡 D 广府郡 13、秦始皇死后的公元前203年,时任南海郡尉的( A )以番禺(今广州)为都建立了南越国,自立为王。 A 赵佗 B 任嚣 C 冼夫人 D 赵眛 14、潮汕民系主要是宋以后中原汉人经( D )迁徙而来与原生居住民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族群体。 A 湖南 B 江西 C 江苏 D 福建 15、陈元光被称为( B )。 A 潮人圣王 B 开漳圣王 C 潮州圣王 D 潮汕圣王 16、两晋,特别是东晋末年(约公元317年前后),是一次较大规模的中原汉民南下大迁移,也是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的第一波聚量,这被称为( B )。 A 青徐流人 B 衣冠南渡 C 司豫流人 D 乌衣南渡 17、香云纱是岭南特有的衣料。其原材料是( D )。 A 丝绸 B 丝麻 C 纱 D 薯莨 18、客家人居住的房屋,多冠以“XX堂”,此即所谓“堂号”。这个堂号其实就是( A )。

《地域文化》参考答案

《地域文化》网上形考任务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 (1/20)、雷州人对石狗的崇拜是d)。(2分) A、自然崇拜 B、祖先崇拜 C、图腾崇拜 D、神灵崇拜 (2/20)、“淋罐”是潮汕工夫茶“八步法”的(c)。(2分) A、第五步 B、第八步 C、第七步 D、第六步 (3/20)、“自梳女”是(a)地区的一种奇特婚俗。(2分) A、珠三角 B、东江地区 C、海陆丰 D、韶关 (4/20)、广东(c)妈祖庙为省内最大的妈祖庙。(2分) : A、汕尾 B、珠海 C、南沙 D、澄海 (5/20)、客家人居住的房屋,多冠以“XX堂”,此即所谓“堂号”。这个堂号其实就是(a )。(2分) A、姓氏标志 B、家族标志 C、行业标志 D、籍贯标志 (6/20)、潮剧,又称潮州戏、潮音戏、潮州白字戏,是用潮州方言演唱,尤以(a)表现突出的地方戏曲。(2分) A、丑生 B、武生 C、花旦 D、小生 (7/20)、根据专家的观点,“客家人”这一称谓,获得官方定称是在(b)。(2分) A、两汉时期 B、明清时期 C、两宋时期 D、唐宋时期 (8/20)、中国由北而南最大规模的“移民潮”发生在(b )代。(2分) A、秦 B、宋 C、唐 D、汉

(9/20)、妈祖圣诞,也称“天后诞”,是在农历(a )举行。(2分) / A、三月二十三日 B、三月二十六日 C、三月二十五日 D、三月二十四日 (10/20)、2007年,首个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华侨文化项目是(c)。(2分) A、客家围龙屋 B、广州西关大屋 C、开平碉楼与古村落 D、潮汕百凤朝阳 (11/20)、“候茶”是潮汕工夫茶“八步法”的(b)。(2分) A、第一步 B、第四步 C、第三步 D、第二步 (12/20)、两晋,特别是东晋末年(约公元317年前后),是一次较大规模的中原汉民南下大迁移,也是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的第一波聚量,这被称为(d)。(2分) A、青徐流人 B、乌衣南渡 C、司豫流人 D、衣冠南渡 (13/20)、在(d)的婚礼仪式中,保留传统“六礼”的内容较多,保持传统习俗的程式比较多。(2分) A、广府民系 B、岭南少数民族 C、客家民系 D、潮汕民系 (14/20)、文白异读是(a)的特色。(2分) ( A、潮汕话 B、壮侗语系 C、广府话 D、客家话 (15/20)、岭南画派“岭南三杰”指的是(c)。(2分) A、高剑父、高奇峰和关山月 B、高剑父、高奇峰和林风眠 C、高剑父、高 奇峰和陈树人D、高剑父、高奇峰和黎雄才 (16/20)、珠江三角洲沿海居民所说的“黑胶绸”,实际是指()。(2分) A、夏布 B、竹布 C、薯莨布 D、蕉布

青海地域文化

一、单项选择题(20个) 1、青海是()人类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 A、澜沧江流域 B、长江流域 C、三江源 D、黄河流域 答案:D 2、青海境内的考古学文化与()密切联系,()与华夏文化同样古老,对中华文化有着卓越的贡献。 A、宗教文化 B、羌文化 C、藏传佛教 D、藏文化 答案:B 3、从文献记载和研究发现来看,青海的文明历史至少在()以上。 A、2000年 B、5000年 C、4000年 D、3000年 答案:D 4、(),中原王朝对青海东部河湟地区进行占领和开发,设置郡县,屯田移民,青海地区进入封建社会。 A、西汉中期 B、东汉中期 C、唐朝 D、秦朝 答案:A 5、藏族英雄史诗()是世界上演唱篇幅最长的史诗,也是藏族的一部百科全书.

A、《文成公主入藏》 B、《格萨尔》 C、《汗青格勒》 D、《顾实汗》 答案:B 6、隋唐时期,()在青海历史文化上有重要影响。是青海地区最有特色的文化。 A、鲜卑文化 B、藏族文化 C、吐蕃文化 D、羌人文化 答案:C 7、自( )起,青藏高原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纳入中央统辖范围之内。 A、汉代 B、元代 C、唐代 D、清代 答案:B 8、(),中央王朝在今青海地区的封建统治更加巩固,对青海各族人民实行因俗而治、土流参治等带有浓厚的地区和民族特点的政策。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明清时期 D、南北朝时期 答案:C 9、青海文化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海弘扬民族文化、推进发展先进文化的历史根基。 A、昆仑文化 B、藏族文化

C、汉族文化 D、多民族文化 答案:A 10、青海宗教文化中的绘画、()、建筑是是青海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最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A、文字 B、语言 C、雕塑 D、歌舞 答案:C 11、青海文化不仅多元而且()发展。 A、共同 B、和谐 C、矛盾 D、统一 答案:B 12、从北朝晚期至中唐时期漫长的岁月里,()实际上成了中西交通的中心之一。 A、丝绸之路 B、丝绸之路青海道 C、丝绸之路北道 D、丝绸之路西道 答案:B 13、青海是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区,丰富多彩的()是青海历史的鲜明特色所在。 A、民族宗教文化 B、歌舞文化 C、文学艺术 D、语言文字 答案:A 14、()的发掘填补了中石器在青海地理分布上的空白。

第十二章地域文化题目及答案

第十二章 一、单选题 1.()年8月,青海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正式批准了全省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A、1955 B、1956 C、1957 D、1958 答案:A 2. “一五”期间,青海的教育、文化和医疗卫生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小学数量增加,建立了7所民族师范学校,创办了民族师范专科学校,在民族公学的基础上创办了()。 A 、青海师范大学 B、青海民族学院 C 、青海教育学院 D 、青海师范专科学校 答案:B 3.()年新年伊始,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青海省委确定了把全省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发展思路。 A、1979 B、1980 C、1981 D、1982 答案:A 4.截至2008年,()个项目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单,18位民间艺人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A、9 B、10 C、11 D、12 答案:B 5. 在青海省政府公布的第一、二批10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热贡艺术”等19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启加等()名民间艺人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A、4 B、5 C、6 D、7 答案:A 6. 2003年青海全省提出了以()行业为突破口,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 A、音乐艺术 B、工艺美术 C、石刻艺术 D、书法艺术

答案:B 7.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人们对文化生活提出了更多更高的需求。在波澜壮阔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与新引擎。 A、文化产业 B 农作物产业 C、工业 D、建筑业 答案:A 8.()年,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简称环湖赛)诞生。 A、2001 B、2002 C、2003 D、2004 答案:B 9. 经过十三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第一个走向世界的民族体育文化品牌。 A、环湖赛 B 、电影节 C、黄河极限挑战赛 D、攀岩赛 答案:A 10.()地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自然风貌得天独厚,自然、历史、人文资源丰富,蕴藏着丰厚多彩的摄影创作资源,被誉为“摄影艺术的天然宝库”“摄影家的天堂”。 A、青海湖 B、三江源 C、黄河源 D、长江源 答案:B 11.()年,青海湖国际诗歌节诞生。 A、2007 B、2008 C、2009 D、2010 答案:A 12.青海湖国际诗歌节集采风、创作、论坛、朗诵于一体,中西合璧,已成功跻身为世界()大诗歌节之一,为中国诗歌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与活力。 A、六 B、七 C、八 D、九 答案:B 13.山地纪录片节从2008年的22个国家、343部纪录片参与,发展到2014年的35个国家和地区的540部影片角逐()大奖,规模影响不断扩大,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内唯一的国家级专业纪录片节会。

《地域文化》单项选择题参考答案

《地域文化》单项选择题参考答案 (1/20)、“候茶”是潮汕工夫茶“八步法”的()。(2分) A、第三步 B、第一步 C、第二步 D、第四步 (2/20)、潮州、揭阳、潮阳、饶平、澄海、普宁、惠来和今天梅州市的丰顺,古称()。(2分) A、潮州八府 B、潮州八邑 C、潮人古邑 ~ D、潮人八邑 (3/20)、梅州成为了客家人的聚居中心是在()。(2分) A、元人入主中原后 B、秦统一中国后 C、唐朝以后 D、宋朝以后 (4/20)、“筛茶”是潮汕工夫茶“八步法”的()。(2分) A、第六步 B、第三步 C、第四步 \

D、第八步 (5/20)、七夕节被称为“女儿节”的原因是()。(2分) A、未婚女性乞求得到织女一样的巧手 B、牛郎织女相会 C、织女下凡 D、未婚女性乞求象织女一样成为仙女 (6/20)、在()的婚礼仪式中,保留传统“六礼”的内容较多,保持传统习俗的程式比较多。(2分) A、客家民系 B、广府民系 C、潮汕民系 @ D、岭南少数民族 (7/20)、“宁可食无菜,不可食无汤”是()的俗语。(2分) A、潮州菜 B、广府菜 C、客家菜 D、海南菜 (8/20)、中国由北而南最大规模的“移民潮”发生在()代。(2分) A、唐 B、秦

C、汉 ; D、宋 (9/20)、“冲点”是潮汕工夫茶“八步法”的()。(2分) A、第三步 B、第一步 C、第二步 D、第四步 (10/20)、“摸龙床”是()的信俗活动之一。(2分) A、波罗诞 B、龙母诞 C、北帝诞 | D、妈祖诞 (11/20)、“护国菜”是()的名菜之一。(2分) A、潮州菜 B、广府菜 C、客家菜 D、海南菜 (12/20)、新郎和新娘进家门时,要一起跨过用茅草等烧起来的火堆,这是()的婚俗。(2分) A、客家民系

地域文化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综合练习题 一、填空题 1. 巴文化是巴渝文化的源头,随着历史的演进,文明的发展,在秦汉时期,巴渝文化逐渐形成,呈现出范围更广泛、内涵更丰富的特征。 2.巴渝的称呼不同于巴蜀的是,最初它不是指两个国家,仅仅是巴渝舞的代称,后来泛指以重庆为中心的巴国广大地区。 4.根据考古学的成果可知,早在200多万年前,三峡地区的巫山一带,便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 5.上世纪80年代中期,巫山县龙骨坡就发掘出距今200万年的被称为巫山猿人的古人类化石“直立人巫山亚种”。 6.上世纪中后期考古工作者曾在丰都发掘出距今万年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还在铜梁、江津、合川、大渡口等区县境内发现了2万年以前的旧石器。7.源于巴县(今重庆九龙坡区铜罐驿)冬笋坝文化,其中最具特征的是船棺葬具。 8.上世纪70年代发掘出的涪陵小田溪上古巴王陵墓,有14件一套的错金编钟、虎纽錞于、铜钲等乐器 9.《山海经》称巴人是伏羲氏的后裔,从它记述的“巴人请讼于孟涂之所”,可以推知早期巴人栖息、生活在巫山山脉一带,后来曾向东发展,形成了较大的部落群,再后又向西迁徙,进入四川盆地东部。 10. 后世多以的槃瓠、板楯、廪君后裔为巴人先民的三支主源。 11.今日之重庆,是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其东西长约470公里,南北长约450公里,总面积达8.2 万平方公里, 14.元末明玉珍攻占重庆,建立大夏国。 15. 巴渝文化特色鲜明,其实质之一是大熔炉性与多元性。 16.山,成为巴渝地貌的主体,约占总面积的3/4 。 17.重庆域内江河众多,长江干流自西向东贯穿全境,在重庆境内流程665公里。 18、长江山峡是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19、重庆溶洞、天坑和石林表明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 20.黄水森林公园位于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东北部,濒临长江,为三峡库区腹心。21.乌江的山美水美,沿江景致美如画卷,从酉阳县龚滩镇到万木乡一段,长60多公里,是乌江山水风光的精华所在,所以乌江沿岸有“千里画廊”之称。22.大宁河小三峡,是宁河下游龙门峡、巴雾峡、滴翠峡的总称。23.巴曼子墓俗称将军坟,坐落在渝中区七星岗附近莲花池旁。 24. 宝顶石刻从淳熙六年(1179)起到淳祐九年(1249)止,历时70载,赵智凤以一僧人之躯,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呕心沥血,终于在宝顶山上凿诸佛像

地域文化(大美青海)第一次作业答案

选择( 共40题) 第1题(分值:2分) (B )居住蒙古包。 B:蒙古族 第2题(分值:2分) “轮子秋”是(B )民族的体育娱乐活动。 B:土族 第3题(分值:2分) “半长”是(A )族的服饰。 A:藏 第4题(分值:2分) 在清代,(A )成为青藏高原东北部农牧产品最大的集散和贸易中心。A:丹葛尔城 第5题(分值:2分) 穆斯林认为“(D )能使有钱人尝尝饥饿的滋味,使其不要挥霍无度,要节衣缩食,尝到别人的痛苦” D:斋戒 第6题(分值:2分) (D )成为玉树民族文化的大汇展。 D:赛马会 第7题(分值:2分) 青海河湟汉族在腊八时,将河中取到的冰块放置在自家院子的四个墙角和院中央,以示来年的(C )。 C:丰收 第8题(分值:2分) 回族实行族内通婚,结婚时喝两碗红枣的牛奶,以示(C )。 C:白头偕老 第9题(分值:2分) (B )族在婚礼中,新娘的亲属将一把红筷子撒在院子里,母亲将新娘穿过的衣服扔出墙外,表示姑娘已经出嫁。 B:土 第10题(分值:2分) 土族一般拉着一只白母羊到女方家娶亲。白母羊象征着(B )。 B:纯洁和财富 第11题(分值:2分) 藏族传统的葬俗有天葬、土葬、塔葬、水葬和火葬五种,至于采用何种葬仪主要取决于(A)的占卜。 A:喇嘛

第12题(分值:2分) (A )结婚讲究“六彩”。 A:汉族 第13题(分值:2分) (D )青年妇女的“七彩袖”已成为土族的文化象征。 D:土族 第14题(分值:2分) 回族一般都有经名和(D ),体现了汉回族文化的交融。 D:官名 第15题(分值:2分) “手拿扁柏祭俄博”,俄博,蒙古语,高山上石块垒起的大堆,象征(C)。C:护山之神 第16题(分值:2分) (C )主要信奉藏传佛教、道教、萨满教。 C:土族 第17题(分值:2分) (B)是在青海这块土地上孕育的青海“特有”的民族。 B:土族和撒拉族 第18题(分值:2分) (B )伊犁河流域的厄鲁特部和硕特部南迁青海,成为今天青海蒙古族的先民。 B:新疆 第19题(分值:2分) (A )族最初的主要成分是蕃化了的吐谷浑所属众羌及河湟汉民。A:藏族 第20题(分值:2分) 在( A)时期,大批汉族进入河湟,青海第一次形成了多民族共存共生的局面。 A:西汉 第21题(分值:2分) 公元397年,乌孤在廉川堡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西平王,正式建立了秃发氏族政权,并以“凉”为国号,史称(D ) D:南凉 第22题(分值:2分) 卡约文化流行的是(B ),这种葬俗是当时人们特定宗教观念的一种表达。 B:单人葬 第23题(分值:2分)

地域文化答案

一、单项选择(下面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 1.齐鲁立国前,在今山东地区生活的土着居民是( b ) A、沂源人 B、东夷人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2.继黄帝之后,担任夷夏部落联盟的盟主的是( a ) A、颛顼 B、帝喾 C、蚩尤 D、尧 3.齐景公时期,曾入鲁问礼的一位齐国着名的政治家是( d ) A、管仲 B、鲍叔 C、宁戚 D、晏婴 4.在齐宣王时期,曾对齐国政治进行批评,使齐宣王“勃然变乎色”,“顾左右而言他”的一位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 C、墨子 D、韩非子 5.“大一统”一词最早见于() A、《管子》 B、《墨子》 C、《论语》 D、《公羊传》 6.齐国成为春秋首霸时的国君是() A、齐威王 B、齐桓公 C、齐景公 D、齐宣王 7.墨子思想的核心是() A、非攻 B、兼爱 C、节用 D、尚贤 8.孟子的政治理想是() A、王道 B、霸道 C、中庸 D、法制 9.公元前506年,吴国伐楚。吴王拜孙武为主将,率军与楚军进行决战的地点是() A、汉水 B、姑苏 C、柏举 D、涢水 10.在抗倭战斗中,戚继光根据当地丘陵众多、河渠纵横的情况,创立了在战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A、“八阵图” B、“连环阵” C、“鸳鸯阵” D、“唱筹量沙”

11.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有名有姓的科学家是() A、墨子 B、鲁班 C、神农 D、扁鹊 12.杀害春秋战国之际着名医学家扁鹊的是() A、蔡桓公 B、赵简子 C、秦武王 D、秦穆公 13.刘徽撰《九章算术注》,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 A、“割圆术” B、“齐同术” C、“今有术” D、“图验法” 14.我国第一部完整保存至今的大型综合性农书是( ) A、《泛胜之书》 B、《齐民要术》 C、《四民月令》 D、《陶朱公养鱼经》 15.“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这两句词见于李清照的词作() A、《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B、《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C、《声声慢》“寻寻觅觅” D、《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16.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将全剧人物分为三类() A、四部 B、五部 C、三部 D、六部 17.王子服这个人物形象见于《聊斋志异》中的() A、《席方平》 B、《婴宁》 C、《小翠》 D、《青凤》 18.王羲之最喜爱、最常用也最能表现晋人风流潇散的韵致的书体是() A、楷书 B、篆书 C、行书 D、草书 19.颜真卿早期(五十岁之前)楷书代表作、于天宝十一年(752年)立碑的是() A、《多宝塔感应碑》 B、《大字麻姑仙坛记》 C、《颜氏家庙碑》 D、《颜勤礼碑》 20.现存的唯一一幅得到认可的李成的真迹是() A、《寒林平野图》 B、《读碑窠石图》 C、《秋岭遥山图》 D、《冬景遥山图》

五大地域文化

五大地域文化 一、齐鲁文化:齐鲁文化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全称,也就是现在山东省地域内的文化。现代的山东省,先秦时代,是齐国和鲁国两个国家的地域,汉代以后统一为山东。齐鲁文化是我国最繁荣的文化,春秋时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系统,而东临海滨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的土著文化(东夷文化),两种古老的文化存在差异。相对地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尚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汉代以后实现了文化融合。 二、巴蜀文化:巴蜀文化是指以四川盆地为中心,兼及周边风俗略同的地区。它的腹心地区大致与今天的四川省和重庆市的区域相同。它西部毗连西藏和云南、贵州;西北部与青海相接,北部与陕西、甘肃为邻,东连湖北、湖南。巴蜀文化以农耕文化、茶文化、蜀汉文化、戏剧文化、雕版文化等为主要内容。雕版,古书上有“宋时蜀刻甲天下”的记载;茶,《神农本草》这本书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四川的盖碗茶小有名气。 三、荆楚文化: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主要是今湖北、湖南一带地域,又特别是湖北。荆楚文化有八大特点:一是炎帝的神农文化;二楚国的历史文化,如青铜铸造、丝织刺锈,还有哲学、辞赋(楚辞)、音乐、舞蹈等;三是秦汉文化,如赤壁赋、隆中对等;四是清江巴土文化,如土家人的婚丧习俗、歌舞曲艺、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独居一格;五是名山古寺文化。湖北的名山古寺众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

名山古寺文化的资源。如武当山是道教名山。六是长江三峡文化,长江的巫峡、瞿塘峡、西陵峡是中国最壮观的峡谷,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峡谷之一,还是举世闻名的水电能源基地。七是江城武汉文化。武汉是中国中部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大都市和中心城市,长江中下游特大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长江最长的支流汉河(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武昌、汉口、汉阳。八是现代革命文化。辛亥革命的武昌起义,近代的“二·七”大罢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活动都发生在这里。 四、吴越文化:吴越文化的地域空间主要是上海、浙江、江苏,及福建与江西的小部分,也称长江三角文化,无论经济、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学术思想等都在全国领先、典范有:吴语(是以苏州话、上海话、宁波话为典型口音)、世界文化遗产昆曲、中国第二大剧种越剧、世界遗产苏州园林、梁祝传说、白蛇传说、师爷文化(以绍兴为代表)等。吴越文化的特质:一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二是聪慧机敏,灵动睿智;三是经世致用,务实求真;四是敢为人先,超越自我。 五、岭南文化:从地域上说,岭南文化大体上是广东文化、广西文化、海南文化三大板块,主要以广东的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为主,这是岭南文化的主体,是祖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岭南文化以农耕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从粤语、粤剧、广东音乐、广东曲艺、岭南书法、岭南画派、岭南诗歌、岭南建筑、岭南盆景、岭南工艺、岭南饮食文化等,都反映出岭南人的开放观念、兼容观念和改革观念。

地域文化(本)参考答案.doc

形成性测评1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道试题,共60分。) 1.百越中的被称为()的於越发展较好,文明程度较高。 E A. “内越”、“大越” C B. “物越”、“闽越” 口C. “南越”、“东越” 口D. “骆越”、“瓯越” 2.商周时期蚕神崇拜中有“蚕示三牢”的说法,其中“示三牢”是指用()三牲来祭祀。 口A.牛、猪、犬 E B.牛、猪、羊 C C.猪、犬、羊 □ D.牛、马、羊 3.明代()创立心学,鼓励人们摆脱理学的束缚利教条的蒙味性,主张知行合一。 口A.马一浮 口 B.陆游 旧C.王阳明 口D.王充 4.古人喜欢用来作画的“宓家绢”产于()。 口A.杭州 B B.嘉兴 口C.绍兴 J D.湖州 5.“双鸟朝阳”图腾表明了双鸟育阳创世、白年和合昌盛的主题,刻有这幅图画的艺术品出土于 ()。 B A.河姆渡文化遗址 B.跨湖桥文化遗址 D c.良渚文化遗址

D D.上山文化遗址 6.我国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葬地大禹陵在今天的()。 B A.绍兴 D B.萧山 口C.上虞 口D.余姚 7.传说大禹巡视江南死在会稽,会稽就是今天的()。 D A.上虞 口 B.余姚 B C.绍兴 D D.诸暨 8.大约在()万年前,古老的浙江大地上就出现了“建德人”的足迹。 口A. 5 旧 B. 10 口C. 15 口D. 20 9.在良渚文化墓葬中随葬有大量各类玉器,其中以()最为重要。 口A.玉镯、玉玦、玉璧 口 B.玉钺、玉玦、玉璜 口C.玉琮、玉玦、玉璧 B D.玉琮、玉钺、玉璧 10.在明代,沿太湖一带,乡民兼营纺织,产棉、绸、绢、幺幺,这些幺幺织品统称为()。 B A.湖约 B.湖绸 C.湖绢 口D.湖丝 11.东汉()对当时散布虚妄迷信的谶纬之学、虚论惑众的经学之风,给予了严厉的批判。

地域文化作业答案

地域文化作业答案 地域文化(专科)作业及参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开放专科通识课《地域文化》单元作业(一) 一.填空题: 1?“浙江”的命名有很多种说法,但大都认为其中“浙”字的意思是曲折,“浙 江”还有一些别名,如曲江、之江涮江等。 2?在浙江宇绍平原的余姚县河姆渡发现了距今7000年的原始村落遗址,出土有成堆的谷壳、谷粒、稻杆、稻叶,这是亚洲最早的水稻遗存。 3?战国后期,越国渐趋衰落,约在公元前306年为楚国所败,成为附庸国。 4,所谓水文化,既有物态文化的层面,山此形成的稻作文化、鱼文化、船文 化、桥文化等,乂有心态文化层面。 5.水文化是浙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越人就曾把勤于治水的禹看作是自己的 祖先,并认为他的墓地在会稽。此外,越国历史上,勾践与文种、范蠡、一起卧薪尝胆,戮力灭吴的韧性战斗精神,也是这种水文化的具体体现。 6?浙江先民的干栏式建筑在形式上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底部悬空、正脊的两头翘起,二是屋顶的结构作两面坡式,三是类似于今傣族人建造的竹楼。 7. 1907年,秋瑾在绍兴大通学堂起义,失败后被杀害于绍兴轩亭口。同年,徐锡 麟在安徽发动起义,枪杀安徽巡抚恩铭,失败后英勇牺牲。 &浙江海宇人王国维,对文学、美学、哲学均有深湛的研究,他是我国近代第一个把尼采哲学引进中国的人,对安阳殷墟甲骨文字、中国古代戏曲、词学的研究, 使他成为我国近代最有影响的文化名人之一。

9?两宋时期,名闻当时的永嘉学派薛季宣、叶适和“四明学派”、杨简、袁 燮,义乌学派陈亮皆受当时温州、宇波、金华等经济发展、商贾之发达空气熏染, 主张义利实用之学。 10?于越乂称内越、大越,在越中发展最早,文明程度较高。于越民族的形成主 要来自地区内部不同文化间的融合,通过聚落与民族之间日益密切的交往而最终建立起亲密的血缘纽带。 11.浙江历史悠久,有很多早期人类活动遗址,著名的有浦江县的上山遗址、萧 山的跨湖桥遗址,余姚的河姆渡遗址,嘉兴的马家浜遗址和余杭境内的良渚文化遗址等。 12?浙江作为一个独立地方行政区的地位确立是在秦朝,至清康熙六年改浙江 承宣布政使司为浙江省,浙江省之名,至今相沿。 13?杭州六和塔位于钱塘江北岸月轮山上,山吴越国王钱弘俶为了镇钱江潮而建,“六和” 一词出于佛教“六和敬”之意,塔原以灯塔为过往舟楫向导。 14.宇波保国寺,位于甬江北区洪塘镇北的灵山山腹中,北宋大中祥符六年重建 大殿,为江南保持最为完善的北宋木结构建筑。 15?杭州知府林启1899年创办养正书塾,开新中学之先河;求是书院1902年改称浙江大学堂,1928年改为浙江大学,为国2 (3)浙江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三:士农工商同道,义利相互兼顾,经济与文化同 步发展。 (4)浙江传统文化主要特征之四:多元性、交融性、互补性。 2?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浙江四大名窑及其分布。 答:越窑:主要分布于上虞、余姚、绍兴等地区。瓯窑:分布于瓯江流域的温州一带。婺州窑: 位于今天的金华地区。德清窑:分布于杭嘉湖平原西端的德清县。 4.简述浙江文化史(本教材)研究的“文化”所侧巫包含的四个层面。答:浙

青海地域文化

单项选择题(20 个) 1、青海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3 万年前的()晚期 A、新石器时代 B、青铜器时代 C、旧石器时代 D、金石并用时代 答案:C 2、约在距今约6000 年前,青海地区进入了()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 A、辛店文化 B、齐家文化 C、卡约文化 D、马家窑文化 答案:D 3、发达而且规模宏大的()是马家窑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 A、制铜业 B、制陶业暨彩陶文化 C、石器制造业 D、青铜器制造业 答案:B 4、齐家文化除铜器之外值得注意的又一文化元素是()。 A、彩陶文化 B、青铜器文化 C、玉文化 D、建筑文化 答案:C 5、()对我们研究高原早期民族如藏族、羌族的起源历史和社会发展以及民族交流的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A、宗日文化 B、齐家文化 C、卡约文化 D、马家窑文化

答案:A 6、两汉时期,( )是青海地区最有特色的文化。 A 、汉族文化 B 、臧族文化 C 、鲜卑人文化 D 、羌人文化 答案:D 7、东晋隆安元年 (397年),河西鲜卑秃发氏首领秃发乌孤在青海境 内建立了( ),存在了 18年,对开拓河湟地区、促进社会进步 作出了贡献。 8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青海境内建立的( 年之久,极大地促进了青海经济社会的发展。 A 、前秦政权 B 、后凉政权 C 、南凉政权 D 、吐谷浑政权 )即青海道由于河西的战乱得到 B 、丝绸之路西道 D 、丝绸之路 )开始在青海兴起,对青海社会进步 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A 、前秦政权 C 、南凉政权 答案:C B 、后凉政权 D 、吐谷浑政权 答案:D 9、 南北朝时期青海境内的( 了很大的发展。 A 、丝绸之路南道 C 、丝绸之路北道 答案:A 10、 魏晋南北朝时期,( ),立国达350

秋季青海电大地域文化专科作业三及考试参考答案

青海电大7814地域文化(专科)作业三及考试参考答案 国开平台。各省网电大网上作业形成性考核:. 一、单选题(共25题) 1. 《格萨尔》史诗是着名的()族英雄史诗。 A. 蒙古族 B. 土族 C. 藏族 D. 撒拉族 2. 每年(),塔尔寺迎来一年一度的元宵酥油花灯节。 A. 腊八 B. 正月十五 C. 二月二 D. 六月六 3. 在昆仑神话中最有影响的是有关()的神话故事。 A. 青海 B. 黄帝和西王 C. 夸 D. 黄帝 4. 青海()的服饰所体现的宗教色彩就比较浓厚。其强调必须用服饰将其严密地包裹遮蔽起来,并以遮盖全身为美,反对裸露羞体的行为,尤其是女性。 A. 土族 B. 藏族 C. 回族 D. 撒拉族 5. 截至2008年,()个项目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单,18位民间艺人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A. 9 B. 10 C. 11 D. 12 6. 故事画以《猴子变人》最为着名,传说在古代西藏,一只猕猴与岩魔女结为伉俪,生下六个猴儿,后繁衍至五百,得以神粮饲之,“毛迹渐短,尾亦渐缩,更人语言,遂变为人”,就成为()的祖先。 A. 汉族 B. 藏族 C. 蒙古族 D. 土族 7. 青海地区()构成的多样化,带来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想行为观点。 A. 经济 B. 民族 C. 地区 D. 社会 8. 在青海地方性知识的理解中,()是农牧区的天然分水岭。 A. 青海湖 B. 祁连山 C. 日月山(古代称赤岭) D. 昆仑山 9. 撒拉族主要从事()。 A. 商业 B. 农业 C. 牧业 D. 园艺业

A. 3 B. 4 C. 5 D. 6 11. 汉代以前,青海基本上为()独居。 A. 土蕃 B. 藏人 C. 羌人 D. 蒙古人 12. 明代屯军的江浙()一带的能工巧匠,留居热贡一带,与当地人相互融合,艺术上相互吸收、取舍、创新,成就了“奇美天下”的堆绣艺术。 A. 中原 B. 江浙 C. 江淮 D. 北京 13. 马厂类型的各种陶器,以彩陶壶与器形较大的彩陶瓮为主。彩陶花纹中( ) 为过去所罕见。 A. 变体蛙纹 B. 螺旋纹 C. 菱形纹 D. 人面形 14. ()素有“海藏通衢”“海藏咽喉”之称。 A、 A. 民和 B. 湟源 C. 互助 D. 大通 15.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爆炸成功。 A. 氢弹 B. 原子弹 C. 导弹 D. 炸弹 16. 青海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万年前的()晚期。 A. 新石器时代 B. 青铜器时代 C. 旧石器时代 D. 金石并用时代 17. 伊斯兰教寺院教育,又叫经堂教育,于明朝晚期由()开创。 A. 马万福 B. 王岱舆 C. 胡登洲 D. 刘智 18. ()地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自然风貌得天独厚,自然、历史、人文资源丰富,蕴藏着丰厚多彩的摄影创作资源,被誉为“摄影艺术的天然宝库”“摄影家的天堂”。 A. 青海湖 B. 三江源 C. 黄河源 D. 长江源 19. 青海各民族在饮食上,不但追求美味和美观,而且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寄托在食品中,体现了美学的文化意蕴。典型代表美学意蕴的食品有() A. 汉族的中秋月饼 B. 羊肉面片 C. 拉面 D. 锅盔 20. ()所注重的密法修习,是通过师徒口耳相传继承下来的。 A. 格鲁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