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深圳南山实验学校初中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 压轴题 期末复习试卷及答案-百度文库

深圳南山实验学校初中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 压轴题 期末复习试卷及答案-百度文库

深圳南山实验学校初中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压轴题期末复习试卷及答案

-百度文库

一、压轴题

1.如图1,O为直线AB上一点,过点O作射线OC,∠AOC=30°,将一直角三角板(其中∠P=30°)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处,一边OQ在射线OA上,另一边OP与OC都在直线AB的上方.将图1中的三角板绕点O以每秒3°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周.(1)如图2,经过t秒后,OP恰好平分∠BOC.

①求t的值;

②此时OQ是否平分∠AOC?请说明理由;

(2)若在三角板转动的同时,射线OC也绕O点以每秒6°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如图3,那么经过多长时间OC平分∠POQ?请说明理由;

(3)在(2)问的基础上,经过多少秒OC平分∠POB?(直接写出结果).

2.数轴上A、B两点对应的数分别是﹣4、12,线段CE在数轴上运动,点C在点E的左边,且CE=8,点F是AE的中点.

(1)如图1,当线段CE运动到点C、E均在A、B之间时,若CF=1,则AB=,AC =,BE=;

(2)当线段CE运动到点A在C、E之间时,

①设AF长为x,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BE=(结果需化简

.....);

②求BE与CF的数量关系;

(3)当点C运动到数轴上表示数﹣14的位置时,动点P从点E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抵达B后,立即以原来一半速度返回,同时点Q从A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B运动,设它们运动的时间为t秒(t≤8),求t为何值时,P、Q 两点间的距离为1个单位长度.

3.已知长方形纸片ABCD,点E在边AB上,点F、G在边CD上,连接EF、EG.将∠BEG

对折,点B落在直线EG上的点B′处,得折痕EM;将∠AEF对折,点A落在直线EF上的点A′处,得折痕EN.

(1)如图1,若点F与点G重合,求∠MEN的度数;

(2)如图2,若点G在点F的右侧,且∠FEG=30°,求∠MEN的度数;

(3)若∠MEN=α,请直接用含α的式子表示∠FEG的大小.

4.已知∠AOB=110°,∠COD=40°,OE平分∠AOC,OF平分∠BOD.

(1)如图1,当OB、OC重合时,求∠AOE﹣∠BOF的值;

(2)如图2,当∠COD从图1所示位置绕点O以每秒3°的速度顺时针旋转t秒(0<t<10),在旋转过程中∠AOE﹣∠BOF的值是否会因t的变化而变化?若不发生变化,请求出该定值;若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

(3)在(2)的条件下,当∠COF=14°时,t=秒.

5.借助一副三角板,可以得到一些平面图形

(1)如图1,∠AOC=度.由射线OA,OB,OC组成的所有小于平角的和是多少度?

(2)如图2,∠1的度数比∠2度数的3倍还多30°,求∠2的度数;

(3)利用图3,反向延长射线OA到M,OE平分∠BOM,OF平分∠COM,请按题意补全图(3),并求出∠EOF的度数.

6.已知线段30AB cm =

(1)如图1,点P 沿线段AB 自点A 向点B 以2/cm s 的速度运动,同时点Q 沿线段点B 向点A 以3/cm s 的速度运动,几秒钟后,P Q 、两点相遇? (2)如图1,几秒后,点P Q 、两点相距10cm ?

(3)如图2,4AO cm =,2PO cm =,当点P 在AB 的上方,且060=∠POB 时,点P 绕着点O 以30度/秒的速度在圆周上逆时针旋转一周停止,同时点Q 沿直线BA 自B 点向

A 点运动,假若点P Q 、两点能相遇,求点Q 的运动速度.

7.已知,如图,A 、B 、C 分别为数轴上的三点,A 点对应的数为60,B 点在A 点的左侧,并且与A 点的距离为30,C 点在B 点左侧,C 点到A 点距离是B 点到A 点距离的4倍.

(1)求出数轴上B 点对应的数及AC 的距离.

(2)点P 从A 点出发,以3单位/秒的速度向终点C 运动,运动时间为t 秒. ①当P 点在AB 之间运动时,则BP = .(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

②P 点自A 点向C 点运动过程中,何时P ,A ,B 三点中其中一个点是另外两个点的中点?求出相应的时间t .

③当P 点运动到B 点时,另一点Q 以5单位/秒的速度从A 点出发,也向C 点运动,点Q 到达C 点后立即原速返回到A 点,那么Q 点在往返过程中与P 点相遇几次?直.接.写.出.相遇时P 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

8.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M 的坐标为(2,8),点N 的坐标为(2,6),将线段MN 向右平移4个单位长度得到线段PQ (点P 和点Q 分别是点M 和点N 的对应点),连接MP 、NQ ,点K 是线段MP 的中点. (1)求点K 的坐标;

(2)若长方形PMNQ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正下方运动,(点A 、B 、C 、D 、E 分别是点M 、N 、Q 、P 、K 的对应点),当BC 与x 轴重合时停止运动,连接OA 、OE ,设运动时间为t 秒,请用含t 的式子表示三角形OAE 的面积S (不要求写出t 的取值范围); (3)在(2)的条件下,连接OB 、OD ,问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 ,使三角形OBD 的面积等于三角形OAE 的面积?若存在,请求出t 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9.如图,己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8,B是数轴上一点,且AB=22.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

(1)写出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____,点P表示的数____(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

(2)若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Q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Q?(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3)若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若点P、Q同时出发,问秒时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直接写出答案)

(4)思考在点P的运动过程中,若M为AP的中点,N为PB的中点.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的长.

10.如图,P是定长线段AB上一点,C、D两点分别从P、B出发以1cm/s、2cm/s的速度沿直线AB向左运动(C在线段AP上,D在线段BP上)

(1)若C、D运动到任一时刻时,总有PD=2AC,请说明P点在线段AB上的位置:

(2)在(1)的条件下,Q是直线AB上一点,且AQ﹣BQ=PQ,求PQ

AB

的值.

(3)在(1)的条件下,若C、D运动5秒后,恰好有

1

CD AB

2

,此时C点停止运动,

D点继续运动(D点在线段PB上),M、N分别是CD、PD的中点,下列结论:①PM﹣PN

的值不变;②MN

AB

的值不变,可以说明,只有一个结论是正确的,请你找出正确的结论并

求值.

11.如图①,点C在线段AB上,图中共有三条线段AB、AC和BC,若其中有一条线段的长度是另外一条线段长度的2倍,则称点C是段AB的“2倍点”.

(1)线段的中点__________这条线段的“2倍点”;(填“是”或“不是”)

(2)若AB=15cm,点C是线段AB的“2倍点”.求AC的长;

(3)如图②,已知AB=20cm.动点P从点A出发,以2c m/s的速度沿AB向点B匀速移

动.点Q 从点

B 出发,以1c m/s 的速度沿BA 向点A 匀速移动.点P 、Q 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运动停止,设移动的时间为t (s ),当t =_____________s 时,点Q 恰好是线段AP 的“2倍点”.(请直接写出各案)

12.点A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3,点B 对应的数为2. (1)如图1点C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x ,且x 是方程2x +1=1

2

x ﹣5的解,在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 使PA +PB =

1

2

BC +AB ?若存在,求出点P 对应的数;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2)如图2,若P 点是B 点右侧一点,PA 的中点为M ,N 为PB 的三等分点且靠近于P 点,

当P 在B 的右侧运动时,有两个结论:①PM ﹣

34

BN 的值不变;②13

PM 24+ BN 的值不

变,其中只有一个结论正确,请判断正确的结论,并求出其值

13.阅读下列材料,并解决有关问题:

我们知道,(0)0(0)(0)x x x x x x >??

==??-

,现在我们可以用这一结论来化简含有绝对值的式子,例如

化简式子|1||2|x x ++-时,可令10x +=和20x -=,分别求得1x =-,2x =(称

1-、2分别为|1|x +与|2|x -的零点值).在有理数范围内,零点值1x =-和2x =可将

全体有理数不重复且不遗漏地分成如下三种情况:

(1)1x <-;(2)1-≤2x <;(3)x ≥2.从而化简代数式|1||2|x x ++-可分为以下3种情况:

(1)当1x <-时,原式()()1221x x x =-+--=-+; (2)当1-≤2x <时,原式()()123x x =+--=; (3)当x ≥2时,原式()()1221x x x =++-=-

综上所述:原式21(1)3(12)21(2)x x x x x -+<-??

=-≤

通过以上阅读,请你类比解决以下问题:

(1)填空:|2|x +与|4|x -的零点值分别为 ; (2)化简式子324x x -++.

14.如图所示,已知数轴上A,B两点对应的数分别为-2,4,点P为数轴上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

(1)若点P到点A,B的距离相等,求点P对应的数x的值.

(2)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点P到点A,B的距离之和为8?若存在,请求出x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3)点A,B分别以2个单位长度/分、1个单位长度/分的速度向右运动,同时点P以5个单位长度/分的速度从O点向左运动.当遇到A时,点P立即以同样的速度向右运动,并不停地往返于点A与点B之间.当点A与点B重合时,点P经过的总路程是多少?

15.已知数轴上三点A,O,B表示的数分别为6,0,-4,动点P从A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

(1)当点P到点A的距离与点P到点B的距离相等时,点P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______;(2)另一动点R从B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R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时间追上点R?

(3)若M为AP的中点,N为PB的中点,点P在运动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发生变化,请你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的长度.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压轴题

1.(1)①5;②OQ平分∠AOC,理由详见解析;(2)5秒或65秒时OC平分∠POQ;

(3)t=70

3

秒.

【解析】

【分析】

(1)①由∠AOC=30°得到∠BOC=150°,借助角平分线定义求出∠POC度数,根据角的和差关系求出∠COQ度数,再算出旋转角∠AOQ度数,最后除以旋转速度3即可求出t 值;②根据∠AOQ和∠COQ度数比较判断即可;

(2)根据旋转的速度和起始位置,可知∠AOQ=3t,∠AOC=30°+6t,根据角平分线定义可知∠COQ=45°,利用∠AOQ、∠AOC、∠COQ角之间的关系构造方程求出时间t;(3)先证明∠AOQ与∠POB互余,从而用t表示出∠POB=90°﹣3t,根据角平分线定义再用t表示∠BOC度数;同时旋转后∠AOC=30°+6t,则根据互补关系表示出∠BOC度数,同理再把∠BOC度数用新的式子表达出来.先后两个关于∠BOC的式子相等,构造方

程求解. 【详解】

(1)①∵∠AOC =30°, ∴∠BOC =180°﹣30°=150°, ∵OP 平分∠BOC , ∴∠COP =

1

2

∠BOC =75°, ∴∠COQ =90°﹣75°=15°,

∴∠AOQ =∠AOC ﹣∠COQ =30°﹣15°=15°, t =15÷3=5; ②是,理由如下:

∵∠COQ =15°,∠AOQ =15°, ∴OQ 平分∠AOC ; (2)∵OC 平分∠POQ , ∴∠COQ =

1

2

∠POQ =45°. 设∠AOQ =3t ,∠AOC =30°+6t ,

由∠AOC ﹣∠AOQ =45°,可得30+6t ﹣3t =45, 解得:t =5,

当30+6t ﹣3t =225,也符合条件, 解得:t =65,

∴5秒或65秒时,OC 平分∠POQ ; (3)设经过t 秒后OC 平分∠POB , ∵OC 平分∠POB , ∴∠BOC =

1

2

∠BOP , ∵∠AOQ +∠BOP =90°, ∴∠BOP =90°﹣3t ,

又∠BOC =180°﹣∠AOC =180°﹣30°﹣6t , ∴180﹣30﹣6t =

1

2

(90﹣3t ), 解得t =703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根据角度的和差倍分关系,列出方程,是解题的关键. 2.(1)16,6,2;(2)①162x -②2BE CF =;(3)t=1或3或487

或527 【解析】 【分析】

(1)由数轴上A 、B 两点对应的数分別是-4、12,可得AB 的长;由CE =8,CF =1,可得EF 的长,由点F 是AE 的中点,可得AF 的长,用AB 的长减去2倍的EF 的长即为BE 的长;

(2)设AF =FE =x ,则CF =8-x ,用含x 的式子表示出BE ,即可得出答案 (3)分①当0<t ≤6时; ②当6<t ≤8时,两种情况讨论计算即可得解 【详解】

(1)数轴上A 、B 两点对应的数分别是-4、12, ∴AB=16,

∵CE=8,CF=1,∴EF=7, ∵点F 是AE 的中点,∴AF=EF=7,

,∴AC=AF ﹣CF=6,BE=AB ﹣AE=16﹣7×2=2, 故答案为16,6,2;

(2)∵点F 是AE 的中点,∴AF=EF , 设AF=EF=x,∴CF=8﹣x , ∴BE=16﹣2x=2(8﹣x ), ∴BE=2CF.

故答案为①162x -②2BE CF =;

(3) ①当0<t ≤6时,P 对应数:-6+3t ,Q 对应数-4+2t ,

=4t t =2t =1PQ ﹣+2﹣(﹣6+3)﹣,

解得:t=1或3;

②当6<t ≤8时,P 对应数()33

126t 22

t -

--=21 , Q 对应数-4+2t , 37

=4t =t 2=12

t PQ -﹣+2﹣()25﹣21,

解得:48t=

7或52

7

; 故答案为t=1或3或487

或52

7.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在数轴上的动点问题中的应用,根据题意正确列式,是解题的关健

3.(1)∠MEN =90°;(2)∠MEN =105°;(3)∠FEG =2α﹣180°,∠FEG =180°﹣2α. 【解析】 【分析】

(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平角的定义,角的和差定义计算即可. (2)根据∠MEN=∠NEF+∠FEG+∠MEG ,求出∠NEF+∠MEG 即可解决问题. (3)分两种情形分别讨论求解. 【详解】

(1)∵EN平分∠AEF,EM平分∠BEF

∴∠NEF=1

2

∠AEF,∠MEF=

1

2

∠BEF

∴∠MEN=∠NEF+∠MEF=1

2

∠AEF+

1

2

∠BEF=

1

2

(∠AEF+∠BEF)=

1

2

∠AEB

∵∠AEB=180°

∴∠MEN=1

2

×180°=90°

(2)∵EN平分∠AEF,EM平分∠BEG

∴∠NEF=1

2

∠AEF,∠MEG=

1

2

∠BEG

∴∠NEF+∠MEG=1

2

∠AEF+

1

2

∠BEG=

1

2

(∠AEF+∠BEG)=

1

2

(∠AEB﹣∠FEG)

∵∠AEB=180°,∠FEG=30°

∴∠NEF+∠MEG=1

2

(180°﹣30°)=75°

∴∠MEN=∠NEF+∠FEG+∠MEG=75°+30°=105°

(3)若点G在点F的右侧,∠FEG=2α﹣180°,

若点G在点F的左侧侧,∠FEG=180°﹣2α.

【点睛】

考查了角的计算,翻折变换,角平分线的定义,角的和差定义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思考问题.

4.(1)35°;(2)∠AOE﹣∠BOF的值是定值,理由详见解析;(3)4.

【解析】

【分析】

(1)首先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得∠AOE和∠BOF的度数,然后根据∠AOE﹣∠BOF求解;

(2)首先由题意得∠BOC=3t°,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AOC=∠AOB+3t°,∠BOD=∠COD+3t°,然后由角平分线的定义解答即可;

(3)根据题意得∠BOF=(3t+14)°,故

3

31420

2

t t

+=+,解方程即可求出t的值.

【详解】

解:(1)∵OE平分∠AOC,OF平分∠BOD,

11

AOE AOC110

22

?

∠=∠=?=55°,

11

AOF BOD4020

22

??

∠=∠=?=,

∴∠AOE﹣∠BOF=55°﹣20°=35°;

(2)∠AOE﹣∠BOF的值是定值

由题意∠BOC=3t°,

则∠AOC=∠AOB+3t°=110°+3t°,∠BOD=∠COD+3t°=40°+3t°,∵OE平分∠AOC,OF平分∠BOD,

()

11AOE AOC 1103t =22??∴∠=

∠=?+3552

t ??+ ∴()

113

BOF BOD 403t 20t 222

????∠=

∠=+=+, ∴33AOE BOF 55t 20t 3522?????

????∠-∠=+-+= ? ??

???, ∴∠AOE ﹣∠BOF 的值是定值,定值为35°; (3)根据题意得∠BOF =(3t+14)°, ∴3

314202

t t +=+, 解得4t =. 故答案为4. 【点睛】

本题考查了角度的计算以及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理解角度之间的和差关系是关键. 5.(1)75°,150°;(2)15°;(3)15°. 【解析】 【分析】

(1)根据三角板的特殊性角的度数,求出∠AOC 即可,把∠AOC 、∠BOC 、∠AOB 相加即可求出射线OA ,OB ,OC 组成的所有小于平角的和; (2)依题意设∠2=x ,列等式,解方程求出即可;

(3)依据题意求出∠BOM ,∠COM ,再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出∠MOE ,∠MOF ,即可求出∠EOF . 【详解】

解:(1)∵∠BOC =30°,∠AOB =45°, ∴∠AOC =75°,

∴∠AOC +∠BOC +∠AOB =150°;

答:由射线OA ,OB ,OC 组成的所有小于平角的和是150°; 故答案为:75;

(2)设∠2=x ,则∠1=3x +30°, ∵∠1+∠2=90°, ∴x +3x +30°=90°, ∴x =15°, ∴∠2=15°, 答:∠2的度数是15°;

(3)如图所示,∵∠BOM =180°﹣45°=135°,∠COM =180°﹣15°=165°, ∵OE 为∠BOM 的平分线,OF 为∠COM 的平分线,

∴∠MOF =

12∠COM =82.5°,∠MOE =1

2

∠MOB =67.5°, ∴∠EOF =∠MOF ﹣∠MOE =15°.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板各角的度数、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列方程解方程在几何中的应用,熟记概念是解题的关键.

6.(1)6秒钟;(2)4秒钟或8秒钟;(3)点Q 的速度为7/cm s 或2.4/cm s . 【解析】 【分析】

(1)设经过ts 后,点P Q 、相遇,根据题意可得方程2330t t +=,解方程即可求得t 值;(2)设经过xs ,P Q 、两点相距10cm ,分相遇前相距10cm 和相遇后相距10cm 两种情况求解即可;(3)由题意可知点P Q 、只能在直线AB 上相遇,由此求得点Q 的速度即可. 【详解】

解:(1)设经过ts 后,点P Q 、相遇. 依题意,有2330t t +=, 解得:6t =.

答:经过6秒钟后,点P Q 、相遇;

(2)设经过xs ,P Q 、两点相距10cm ,由题意得

231030x x ++=或231030x x +-=, 解得:4x =或8x =.

答:经过4秒钟或8秒钟后,P Q 、两点相距10cm ;

(3)点P Q 、只能在直线AB 上相遇,

则点P 旋转到直线AB 上的时间为:()120430s =或()120180

1030

s +=, 设点Q 的速度为/ycm s ,则有4302y =-,

解得:7y =; 或10306y =-, 解得 2.4y =,

答:点Q 的速度为7/cm s 或2.4/cm s .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综合应用解决第(2)(3)问都要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注意不要漏解.

7.(1)30,120(2)①30﹣3t②5或20③﹣15或﹣48

34

【解析】

【分析】

(1)根据A点对应的数为60,B点在A点的左侧,AB=30求出B点对应的数;根据AC=4AB求出AC的距离;

(2)①当P点在AB之间运动时,根据路程=速度×时间求出AP=3t,根据BP=AB﹣AP 求解;

②分P点是A、B两个点的中点;B点是A、P两个点的中点两种情况讨论即可;

③根据P、Q两点的运动速度与方向可知Q点在往返过程中与P点相遇2次.设Q点在往返过程中经过x秒与P点相遇.第一次相遇是点Q从A点出发,向C点运动的途中.根据AQ ﹣BP=AB列出方程;第二次相遇是点Q到达C点后返回到A点的途中.根据CQ+BP=BC

列出方程,进而求出P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

【详解】

(1)∵A点对应的数为60,B点在A点的左侧,并且与A点的距离为30,

∴B点对应的数为60﹣30=30;

∵C点到A点距离是B点到A点距离的4倍,

∴AC=4AB=4×30=120;

(2)①当P点在AB之间运动时,

∵AP=3t,

∴BP=AB﹣AP=30﹣3t.

故答案为30﹣3t;

②当P点是A、B两个点的中点时,AP=1

2

AB=15,

∴3t=15,解得t=5;

当B点是A、P两个点的中点时,AP=2AB=60,

∴3t=60,解得t=20.

故所求时间t的值为5或20;

③相遇2次.设Q点在往返过程中经过x秒与P点相遇.第一次相遇是点Q从A点出发,向C点运动的途中.

∵AQ﹣BP=AB,

∴5x﹣3x=30,

解得x=15,

此时P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是:60﹣5×15=﹣15;

第二次相遇是点Q到达C点后返回到A点的途中.

∵CQ+BP=BC,

∴5(x﹣24)+3x=90,

解得x=105

4

此时P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是:30﹣3×105

4

=﹣48

3

4

综上,相遇时P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15或﹣483

4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行程问题相等关系的应用,线段中点的定义,进行分类讨论是解题的关键.

8.(1)(4,8)(2)S△OAE=8﹣t(3)2秒或6秒

【解析】

【分析】

(1)根据M和N的坐标和平移的性质可知:MN∥y轴∥PQ,根据K是PM的中点可得K 的坐标;

(2)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三角形OAE的面积S;

(3)存在两种情况:

①如图2,当点B在OD上方时

②如图3,当点B在OD上方时,

过点B作BG⊥x轴于G,过D作DH⊥x轴于H,分别根据三角形OBD的面积等于三角形OAE的面积列方程可得结论.

【详解】

(1)由题意得:PM=4,

∵K是PM的中点,

∴MK=2,

∵点M的坐标为(2,8),点N的坐标为(2,6),

∴MN∥y轴,

∴K(4,8);

(2)如图1所示,延长DA交y轴于F,

则OF⊥AE,F(0,8﹣t),

∴OF=8﹣t,

∴S△OAE=1

2

OF?AE=

1

2

(8﹣t)×2=8﹣t;

(3)存在,有两种情况:,

①如图2,当点B在OD上方时,

过点B作BG⊥x轴于G,过D作DH⊥x轴于H,则B(2,6﹣t),D(6,0),∴OG=2,GH=4,BG=6﹣t,DH=8﹣t,OH=6,

S△OBD=S△OBG+S四边形DBGH+S△ODH,

=1

2OG?BG+

1

2

(BG+DH)?GH﹣1

2

OH?DH,

=1

2×2(6-t)+

1

2

×4(6﹣t+8﹣t)﹣

1

2

×6(8﹣t),

=10﹣2t,

∵S△OBD=S△OAE,

∴10﹣2t=8﹣t,

t=2;

②如图3,当点B在OD上方时,

过点B作BG⊥x轴于G,过D作DH⊥x轴于H,

则B(2,6﹣t),D(6,8﹣t),

∴OG=2,GH=4,BG=6﹣t,DH=8﹣t,OH=6,S△OBD=S△ODH﹣S四边形DBGH﹣S△OBG,

=1

2OH?DH﹣

1

2

(BG+DH)?GH﹣1

2

OG?BG,

=1

2×2(8-t)﹣

1

2

×4(6﹣t+8﹣t)﹣

1

2

×2(6﹣t),

=2t﹣10,

∵S△OBD=S△OAE,∴2t﹣10=8﹣t,

t=6;

综上,t的值是2秒或6秒.

【点睛】

本题考查四边形综合题、矩形的性质、三角形的面积、一元一次方程等知识,解题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思考问题.

9.(1)-14,8-4t(2)点P运动11秒时追上点Q(3)10

3

或4(4)线段MN的长度不

发生变化,都等于11

【解析】

【分析】

(1)根据AB长度即可求得BO长度,根据t即可求得AP长度,即可解题;

(2)点P运动x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Q,则AC=5x,BC=3x,根据AC-BC=AB,列出方程求解即可;

(3)分①点P、Q相遇之前,②点P、Q相遇之后,根据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列出方程求解即可;

(4)分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利用中点的定义和线段的和差求出MN的长即可.

【详解】

(1)∵点A表示的数为8,B在A点左边,AB=22,

∴点B表示的数是8-22=-14,

∵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

∴点P表示的数是8-4t.

故答案为-14,8-4t;

(2)设点P运动x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Q,

则AC=5x,BC=3x,

∵AC-BC=AB,

∴4x-2x=22,

解得:x=11,

∴点P运动11秒时追上点Q;

(3) ①点P、Q相遇之前,4t+2+2t =22,t=10

3

②点P、Q相遇之后,4t+2t -2=22,t=4,

故答案为10

3

或4

(4)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都等于11;理由如下: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

MN=MP+NP=1

2

AP+

1

2

BP=

1

2

(AP+BP)=1

2

AB=

1

2

×22=11

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

MN=MP﹣NP=1

2

AP﹣

1

2

BP=

1

2

(AP﹣BP)=1

2

AB=11

∴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11.

【点睛】

本题考查了数轴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用到的知识点是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关键是根据题意画出图形,注意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10.(1)点P在线段AB上的1

3

处;(2)

1

3

;(3)②MN

AB

的值不变.

【解析】

【分析】

(1)根据C、D的运动速度知BD=2PC,再由已知条件PD=2AC求得PB=2AP,所以点P在

线段AB上的1

3

处;

(2)由题设画出图示,根据AQ-BQ=PQ求得AQ=PQ+BQ;然后求得AP=BQ,从而求得PQ 与AB的关系;

(3)当点C停止运动时,有CD=1

2

AB,从而求得CM与AB的数量关系;然后求得以AB

表示的PM与PN的值,所以MN=PN?PM=

1

12

AB.

【详解】

解:(1)由题意:BD=2PC

∵PD=2AC,

∴BD+PD=2(PC+AC),即PB=2AP.

∴点P在线段AB上的1

3

处;

(2)如图:

∵AQ-BQ=PQ,∴AQ=PQ+BQ,∵AQ=AP+PQ,∴AP=BQ,

PQ=1

3 AB,

1

3 PQ AB

=

(3)②MN

AB

的值不变.理由:如图,

当点C停止运动时,有CD=1

2 AB,

∴CM=1

4 AB,

∴PM=CM-CP=1

4

AB-5,

∵PD=2

3

AB-10,

∴PN=12

23

(AB-10)=

1

3

AB-5,

∴MN=PN-PM=

1

12

AB,

当点C停止运动,D点继续运动时,MN的值不变,

所以

1

1

12

12

AB

MN

AB AB

==.

【点睛】

本题考查了比较线段的长短.利用中点性质转化线段之间的倍分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选用它的不同表示方法,有利于解题的简洁性.同时,灵活运用线段的和、差、倍、分转化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也是十分关键的一点.

11.(1)是;(2)5cm或7.5cm或10cm;(3)10或60

7

【解析】

【分析】

(1)根据“2倍点”的定义即可求解;

(2)分点C在中点的左边,点C在中点,点C在中点的右边三种情况,进行讨论求解即可;

(3)根据题意画出图形,P应在Q的右边,分别表示出AQ、QP、PB,求出t的范围.然后根据(2)分三种情况讨论即可.

【详解】

(1)∵整个线段的长是较短线段长度的2倍,∴线段的中点是这条线段的“2倍点”.

故答案为是;

(2)∵AB =15cm ,点C 是线段AB 的2倍点,∴AC =1513?=5cm 或AC =151

2

?=7.5cm 或AC =152

3

?

=10cm . (3)∵点Q 是线段AP 的“2倍点”,∴点Q 在线段AP 上.如图所示:

由题意得:AP =2t ,BQ =t ,∴AQ =20-t ,QP =2t -(20-t )=3t -20,PB =20-2t . ∵PB =20-2t ≥0,∴t ≤10. ∵QP =3t -20≥0,∴t ≥203,∴203

≤t ≤10. 分三种情况讨论: ①当AQ =13AP 时,20-t =1

3×2t ,解得:t =12>10,舍去; ②当AQ =12AP 时,20-t =1

2

×2t ,解得:t =10; ③当AQ =

23AP 时,20-t =23×2t ,解得:t 607=; 答:t 为10或60

7

时,点 Q 是线段AP 的“2倍点”.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线段的和差等知识点,题目需根据“2倍点”的定义分类讨论,理解“2倍点”的定义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2.(1)存在满足条件的点P ,对应的数为﹣92和72;(2)正确的结论是:PM ﹣3

4

BN 的值不变,且值为2.5. 【解析】 【分析】

(1)先利用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确定出AB 的长,然后求得方程的解,得到C 表示的点,由此求得

1

2

BC +AB =8设点P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是a ,分①当点P 在点a 的左侧时(a <﹣3)、②当点P 在线段AB 上时(﹣3≤a ≤2)和③当点P 在点B 的右侧时(a >2)三种情况求点P 所表示的数即可;(2)设P 点所表示的数为n ,就有PA =n +3,PB =n ﹣2,根据已知条件表示出PM 、BN 的长,再分别代入①PM ﹣34BN 和②1

2PM +34

BN 求出其值即

可解答. 【详解】

(1)∵点A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3,点B 对应的数为2,

∴AB =5.

解方程2x +1=

1

2

x ﹣5得x =﹣4. 所以BC =2﹣(﹣4)=6. 所以.

设存在点P 满足条件,且点P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a , ①当点P 在点a 的左侧时,a <﹣3,

PA =﹣3﹣a ,PB =2﹣a ,所以AP +PB =﹣2a ﹣1=8, 解得a =﹣,﹣<﹣3满足条件;

②当点P 在线段AB 上时,﹣3≤a ≤2,PA =a ﹣(﹣3)=a +3,PB =2﹣a , 所以PA +PB =a +3+2﹣a =5≠8,不满足条件;

③当点P 在点B 的右侧时,a >2,PA =a ﹣(﹣3)=a +3,PB =a ﹣2., 所以PA +PB =a +3+a ﹣2=2a +1=8,解得:a =,>2, 所以,存在满足条件的点P ,对应的数为﹣和. (2)设P 点所表示的数为n , ∴PA =n +3,PB =n ﹣2. ∵PA 的中点为M , ∴PM =

1

2

PA =.

N 为PB 的三等分点且靠近于P 点, ∴BN =PB =×(n ﹣2). ∴PM ﹣

3

4

BN =﹣

3

4

××(n ﹣2), =(不变). ②

1

2PM +34

BN =+

34××(n ﹣2)=3

4

n ﹣(随P 点的变化而变化). ∴正确的结论是:PM ﹣BN 的值不变,且值为2.5.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数轴的运用,数轴上任意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运用,去绝对值的运用,解答时了灵活运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解是关键.

13.(1) 2x =-和4x = ;(2) 35(4)

11(43)35(3)x x x x x x --<-??

+-≤

【解析】 【分析】

(1)令x +2=0和x -4=0,求出x 的值即可得出|x +2|和|x -4|的零点值,

(2)零点值x =3和x =-4可将全体实数分成不重复且不遗漏的如下3种情况:x <-4、-4≤x <3和x ≥3.分该三种情况找出324x x -++的值即可. 【详解】

解:(1)2x =-和4x =,

(2)由30x -=得3,x =由40x +=得4x =-,

①当4x <-时,原式()()32435x x x =---+=--, ②当4-≤3x <时,原式()()32411x x x =--++=+, ③当x ≥3时,原式()()32435x x x =-++=+,

综上所述:原式()35(4)11(43)353x x x x x x ?--<-?

=+-≤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绝对值化简方法,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熟练掌握绝对值化简方法. 14.(1)x=1;(2) x =-3或x =5;(3) 30. 【解析】 【分析】

(1)根据题意可得4-x =x -(-2),解出x 的值;

(2)此题分为两种情况,当点P 在B 的右边时,当点P 在B 的左边时,分别列出方程求解即可;

(3)设经过x 分钟点A 与点B 重合,根据题意得:2x =6+x 进而求出即可. 【详解】

(1)4-x =x -(-2),解得:x =1,(2)①当点P 在B 的右边时得:

x -(-2)+x -4=8,解得:x =5,②当点P 在B 的左边时得:-2-x +4-x =8,解得:x =-3,则x =-3或x =5.(3)设经过x 分钟点A 与点B 重合,根据题意得:2x =6+x ,解得:x =6,则5x =30,故答案为30个单位长度.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解此题的要点在于根据数轴得出点的位置. 15.(1)1;(2)点P 运动5秒时,追上点R ;(3)线段MN 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长度为5. 【解析】

试题分析:(1)由已知条件得到AB=10,由PA=PB ,于是得到结论;

(2)设点P 运动x 秒时,在点C 处追上点R ,于是得到AC=6x BC=4x ,AB=10,根据AC-BC=AB ,列方程即可得到结论;

(3)线段MN 的长度不发生变化,理由如下分两种情况:①当点P 在A 、B 之间运动时②当点P 运动到点B 左侧时,求得线段MN 的长度不发生变化. 试题解析:解:(1)(1)∵A ,B 表示的数分别为6,-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