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溶解度第二课时教案资料

溶解度第二课时教案资料

溶解度第二课时教案资料
溶解度第二课时教案资料

第九单元

课题2 溶解度(第2课时)

教案

包二十五中

祁琰

2014年10月19日

溶解度(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要求

属于化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课程标准如此阐述,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以及在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能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2.教材地位

本课题在教材中起到了纽带的作用,既是上节饱和溶液的延续,又为接下来学习“酸、碱、盐”相关知识做铺垫。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的限度问题,为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打基础。同时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知识是构成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学生进行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学情分析

1.教学对象与认知特点

初三学生思维活跃,观察和总结能力较强,对事物与实际生活感兴趣。

2.学生知识储备

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定性的角度认识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并掌握了饱和溶液的相关知识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却很少思考。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

★教学法设计

1.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设置情景“怎样比较食盐和蔗糖哪一个更易溶于水?”,从而提出假设“如果要比较物质的溶解能力,应该控制哪些条件?”。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再连续提出追问,从而引出溶解度的定义以及四要素。

设置另外一个情景“打开冰镇可乐后,喝下去后生理反应”一气呵成突破气体溶解度与压强、温度的关系。

活动探究法:设置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坐标纸上绘制几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再根据学生亲自画出的溶解度曲线,详细而且全面的从“点”、“线”、“面”三个方面阐述溶解度曲线的信息、意义。

2.学习方法

引导式:学生通过思考问题环节培养学生有意识地改变某种变量,控制其他变量,探寻改变变量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建立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学生通过溶解度曲线描绘以及对溶解度曲线的学习,掌握溶解度曲线的画法以及能够很好的把握溶解度曲线的相关意义。

讨论法:学生通过对如何比较蔗糖和食盐溶解能力讨论,对溶解度曲线点、线、面意义以及应用的讨论,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新知过程的体验,从而有学习新知的体验。

★课时建议:1课时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利用固体溶解度曲线查找常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

(2)知道溶解度曲线上“各点”的含义和溶液的状态。

(3)能利用有关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思考问题和分析培养学生有意识地改变某种变量,控制其他变量,探寻改变变量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建立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2)学生通过溶解度曲线描绘以及对溶解度曲线的合作探究,掌握溶解度曲线的画法以及能够很好的把握溶解度曲线的相关意义。

(3)学生通过对如何比较蔗糖和食盐溶解能力讨论,对溶解度曲线点、线、面意义以及应用的讨论,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新知过程的体验,从而有学习新知的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调动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培养主动探索的学习精神,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2)通过对身边常见现象的解释,让学生感觉到化学无处不在,学习化学对生活用处很大。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信息。

难点: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教学过程

气体溶解度

气体溶解度【情景导入】喝可乐。(瓶子是硬的,打

开时有气体出来的声音,冒气泡。喝下去,

感觉可乐是冷的,喝多了,一会儿会打嗝)

学生观看

通过生活中

喝汽水的例

子,展开讨

论,学生自然

而然的掌握

影响气体溶

解度的两个

因素:压强、

温度。

【提问】为什么刚开始未打开时,瓶子是

硬的?

【回答】因为瓶内气体压强答

【提问】打开时有气体出来?【回答】气体的溶解度减小

【提问】按下去又为什么变软了?【回答】压强减小

【提问】气体的溶解度受什么因素影响?

变化关系如何?

【回答】压强,随着压强的减小而减

小,成正比

【提问】喝下去又有什么变化?为什么这

么变化?

【回答】会打嗝,因为有气体出来。

受影响的因素是温度,温度升高,气

体的溶解度减小,成反比。

【讨论】给水加热时我们为何可以看到水

中出现气泡?

完成讨论并解释

总结

【课堂练习】

1.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则氯化钠属于()

A.易溶物

B.可溶物

C.微溶物

D.难溶物

2. 20℃时,5g的水最多能够溶解0.23g的硼酸,则硼酸属于()

A.易溶物

B.可溶物

C.微溶物

D.难溶物

3. 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

(1)t3℃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____。这个温度下,A、B、C三种物

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

(2)t1℃时,__和___的溶解度大小相等。

(3)三种物质中,__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最大,__的溶解度受温

度影响最小,__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4)从A的饱和溶液中得到A晶体,可以采用_ _从B的饱和溶

液中得到B晶体,可以采用__________ ;从C的饱和溶液中得到C晶体可以采用________ 。

(5)若将相同质量A、B、C三种在t3℃时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请问没有析出晶体的是____;析出晶体最多的是____。

4. 增大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的方法()

A. 升温增压

B. 升温减压

C. 降温增压

D. 降温减压

参考答案:

1.A

2.B

3.(1)60g A>B>C (2)A C (3)A B C (4)冷却热饱和溶液法蒸发溶剂法降温结晶(5)C A

【课后作业】

1. (201

2.兰州市)根据右图中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P点表示在t1℃两物质的溶解度关系为b c(填“>”、“<”或“=”)。

(2)t2℃,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

(3)t2℃时,50gb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4)b中含有少量的a,若要提纯b,可采用 ______ 的方法得到晶体b。

2.(2012.梅州市)下表是NaCl、NH4Cl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0 20 40 60 80

溶解度/ g NaCl 35.7 36.0 36.6 37.3[38.4

NH4Cl 29.4 37.2 45.8 55.2 65.6

(1)以上两种物质溶解度的变化受温度影响较小的是。

(2)20℃时,将40gNaCl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g。

(3)40℃时,要使接近饱和的NH4Cl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中一定能达到目的的是(填序号)。

①升高温度②加溶质NH4Cl ③加水④恒温蒸发水

3. (2012.上海市)溶解度可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气体的溶解度也有一定的变化规律。

Ⅰ.打开可乐瓶,逸出大量气泡。由此可见,压强越小,CO2的溶解度越_________。为增大CO2的溶解度,可采用的一种方法是________。Ⅱ.不同温度下,氧气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变化如右图所示,图中t1对应的温度为40℃,则t2对应的温度________(填编号)。

a.大于40℃b.小于40℃c.无法确定

参考答案:

1. (1)= (2)b>a>c (3)75g(4)冷却热饱和溶液

2. (1)NaCl (2)136g (3)②④

3.Ⅰ小加压

Ⅱb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

《溶解度》教学设计 ——12化学唐佳露本节课内容为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的第二课时《溶解度》,课时安排为一节课。 一、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溶解度是第九单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四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分组画出各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并总结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规律能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 2、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教学设计重点 用溶解食盐的实验方法让学生建立溶解度的概念,突破难点。用溶解对比的方法 二、教学设计方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 (2)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3)对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及其与温度、压强的 关系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制定出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 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等进行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倾 听、学会宽容、学会合作,进一步增进同学间的友 谊。 2、教学方法 情境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 3、教学策略 情景创设实验探究老师说教归纳方法 提出疑问验证猜想加深印象总结思路 4、教学准备

初三化学溶解度(第二课时)教案

初三化学溶解度(第二课时)教案 课题:初三化学第七章第三节溶解度 开课教师:邹生建 开课班级:初三(1) 开课时间:2009.12.27(周三)上午第四节 一﹑教案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进一步巩固溶解度概念的基础上,掌握根据溶解度计算的几种常见类型。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物质间的固有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事物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并学会利用自然规律来解决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重点﹑难点﹑关键 1、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在大纲中属于掌握层次,是本章的重点知识,通过例题的分析和讲解及课堂练习使学生掌握根据溶解度概念的计算,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计算能力。 2、难点的确立及突破 掌握有关溶解度计算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很多学生解题过程中,对于溶解度定义中所暗含的溶剂量为100克这个已知条件容易忽略,有的学生易将溶质﹑溶剂﹑饱和溶液三种质量的对应关系列错,这两点是本节课的难点。因此,在讲解过程中,应特别强调,并多举例子,以加深理解及掌握使本节课难点得到有效的突破。 3、本课时计算的关键是搞清关系式中温度﹑溶质﹑溶剂﹑饱和溶液质量的相对应关系,通过正比例方法计算。 三、教案方法讲解与练习相结合。 四、教具投影仪。 五、教案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叫溶解度?其要素是什么? 2、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克,其含义是什么? 要求学生弄清以下关系: 温度溶质溶剂饱和溶液 20℃ 36g 100g 136g (讲解)由此,若在20℃时,将36gNaCl溶于100g水中恰好饱和,则在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由此所组成的饱和溶液的质量为136g。 3、20℃时,若要将200g水配制成NaCl饱和溶液,应加入NaCl多少克?可得

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信阳镇中学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八单元 第二节 第二课时 溶解度曲线 粗盐提纯教案 (新版)

第二课时溶解度曲线粗盐提纯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认识溶解度曲线,能从溶解度曲线获取物质溶解性的有关信息增强学生的识图能力。 3.知道结晶的方法,知道如何对粗盐进行提纯 过程与方法: 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溶解度涵义、结晶的方式、提纯粗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溶解度曲线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学风,让学生关注与溶解度有关的日常现象,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流程: 任务一:自学课本,根据学案完成教材预览,不太明白的地方做标记并尝试小组内解决。通过展示完成学案的教材预览内容。教材预览的第5小题可以向学生渗透化学变化的元素守恒观。 任务二:认识溶解度曲线。 1.完成课本39页的活动天地8—2。 2.学生展示: 查一查:查一查课本第37页溶解度曲线,综观各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会发现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___,其中变化较大的是_____________(填一物质名称,下同);___________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影响不大;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_。 想一想: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______(“大”或“小”),由此说明,为什么可用蒸发结晶从海水中“晒盐”,而不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试一试:将饱和食盐水滴在玻璃片上,等水蒸发后会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 将分别盛有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和热的氯化钠饱和溶液的试管分别放入冷水中,冷却后会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一填: 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叫__________。结晶的主要方法有________和____________。要想从溶液中得到大量的晶体,则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体,适合于用_________结晶法,而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固体,适合于用__________结晶法。 3.课件总结: (1)根据溶解度曲线获得的信息 不同的物质,其溶解度曲线也不同。 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部分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随着温度的升高变化不大。 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溶液都是饱和溶液。 交点,表示在该温度下有相同的溶解度。 可查到0--100 ℃时,各物质的溶解度。 (2)结晶的方式及适用物质的类型。

溶解度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广东北江实验学校夏立南 一、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要求 属于化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课程标准如此阐述,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以及在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能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2.教材地位 本课题在教材中起到了纽带的作用,既是上节饱和溶液的延续,又为接下来学习“酸、碱、盐”相关知识做铺垫。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的限度问题,为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打基础。同时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知识是构成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学生进行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3.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和四个要素及其影响因素。了解物质在常温状态下的溶解性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了解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溶解度的两种表示方法,并能通过表格初步学会绘制溶解度曲线图。 (2)能够结合溶解度曲线图获取物质的相关溶解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观察和绘制曲线图,进一步了解数与形的相互应用,并在操作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4.教学重点 (1)掌握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 5.教学难点 (1)掌握溶解度的概念,明确溶解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2)能够结合溶解度曲线图获取物质的相关溶解信息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要求学生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并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有关信息。同时注重让学生学会利用已取得的信息,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形成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为将来学习打下厚实基础。整节课的技能训练尤其溶解度曲线的数据分析,主要目的就是引导我们的教学要关注学生为适应未来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最新《溶解度》(第二课时)教案

课题二《溶解度》(第2课时) 胡天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溶解度的含义,知道溶解度的相对大小与溶解性的关系。2.了解溶解度曲线,能利用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度。3.认识影响气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及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抽象概括、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不同物质溶解度的比较和外界条件对物质溶解度影响的分析,体会事物内外因关系和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固体溶解度概念及溶解度曲线 【教学难点】固体溶解度概念及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突破方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法、讨论法、归纳分析法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2、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课内探究】 小组交流预习结果 【反馈小结】 物质的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的性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 一、溶解性 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大小叫溶解性。【投影展示】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学生记笔记) 内因:溶质性质和溶剂性质;外因:温度(若是气体,还与压强有关)二、溶解度 【实验探究】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 【分组讨论】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 提示性问题: (1)水温相同还是不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 (2)水的体积是否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3)是否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确定实验方案【点拨总结】要比较二者溶解性的大小,必须在(1)水温相同(2)水的体积相同(3)达到饱和状态时才能比较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9.2《溶解度》第二课时教案

课题2 溶解度 教学重点:饱和溶液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器材:烧杯、试管多个、NaCl 、KNO 3、酒精灯、火柴、 胶头滴管、氢氧化钙、试管夹等。 教学方法:提出问题→ 建立假设→ 设计方案→ 动手实验→ 观察记录→ 分析现象→ 得出结论。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复习引入】 ⑴什么是饱和溶液?什么是不饱和溶液? ⑵如何判断某硝酸钾溶液是否饱和?若不饱和,有几种方法使之转化为饱和溶液?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探究新知】 一、溶解性 实验【演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情感目标: 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分别加入极少量熟石灰 较多量的氯化钠两支同量水的试管中,振荡蔗糖全部溶解 熟石灰剩余

相同条件下,有些物质易溶于水,有些物质很难溶解,说明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碘易溶于汽油,而却很难溶于水中,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 高锰酸钾易溶于水中,而油脂却很难溶解在水中,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物质溶解性大小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 如何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性的大小? 溶解性只是简单地描述了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 怎样才能定量地描述物质的溶解能力呢?下面,我们来研究溶解度。 我们常用溶解度来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根据溶质的状态不同,溶解度可分为固体溶解度和气体溶解度,我们先学习固体溶解度。 二、固体溶解度 ⒈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溶解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理解溶解度概念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个要素: ①指明一定温度; ②溶剂为100 g ; ③必须达到饱和状态; ④单位为g 。 想一想:“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31.6g ”的含义? 思考: 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 ⒉影响因素外因——温度,内因——溶质、溶剂性质。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区别与联系? ⒊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那么,温度对固体溶解度有怎样的影响,如何表示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呢? 4. 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 ⑴表示方法:列表法,坐标法——溶解度曲线难溶微溶 可溶易溶0.01g 10g 1g

溶解度第二课时教案资料

第九单元 课题2 溶解度(第2课时) 教案 包二十五中 祁琰 2014年10月19日

溶解度(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要求 属于化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课程标准如此阐述,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以及在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能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2.教材地位 本课题在教材中起到了纽带的作用,既是上节饱和溶液的延续,又为接下来学习“酸、碱、盐”相关知识做铺垫。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的限度问题,为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打基础。同时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知识是构成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学生进行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学情分析 1.教学对象与认知特点 初三学生思维活跃,观察和总结能力较强,对事物与实际生活感兴趣。 2.学生知识储备 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定性的角度认识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并掌握了饱和溶液的相关知识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却很少思考。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 ★教学法设计 1.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设置情景“怎样比较食盐和蔗糖哪一个更易溶于水?”,从而提出假设“如果要比较物质的溶解能力,应该控制哪些条件?”。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再连续提出追问,从而引出溶解度的定义以及四要素。 设置另外一个情景“打开冰镇可乐后,喝下去后生理反应”一气呵成突破气体溶解度与压强、温度的关系。 活动探究法:设置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坐标纸上绘制几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再根据学生亲自画出的溶解度曲线,详细而且全面的从“点”、“线”、“面”三个方面阐述溶解度曲线的信息、意义。 2.学习方法

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溶解度》(第二课时)教案

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 课题二《溶解度》(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溶解度的含义,知道溶解度的相对大小与溶解性的关系。2.了解溶解度曲线,能利用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度。3.认识影响气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及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抽象概括、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不同物质溶解度的比较和外界条件对物质溶解度影响的分析,体会事物内外因关系和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固体溶解度概念及溶解度曲线 【教学难点】固体溶解度概念及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突破方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法、讨论法、归纳分析法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2、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课内探究】 小组交流预习结果 【反馈小结】 物质的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的性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 一、溶解性 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大小叫溶解性。 【投影展示】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学生记笔记) 内因:溶质性质和溶剂性质;外因:温度(若是气体,还与压强有关)二、溶解度 【实验探究】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 【分组讨论】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 提示性问题: (1)水温相同还是不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 (2)水的体积是否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3)是否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确定实验方案【点拨总结】要比较二者溶解性的大小,必须在(1)水温相同(2)水的体积相同(3)达到饱和状态时才能比较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下册 课题 溶解度(第二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下册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实验准备 投影仪、坐标纸、汽水两瓶、火柴、带导管的橡皮塞、试管、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实用文档

教师: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你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议论纷纷) 教师:你可能暂时还不知道为什么。 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后,你就会从中找到答案。 在前面的活动与探究中,所用的水均为20 mL,其中溶解NaCl 与KNO 的质量是否相同? 3 学生甲:不相同。 乙:不加热时,二者相近。 丙:加热后,等量水中溶解的KNO 要多。 3 与NaCl 教师:大家回答得都很好。我们如何来定量地描述KNO 3 在水中的溶解性强弱呢? 学生:溶解度。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得不错。什么叫溶解度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溶解度的概念。 实用文档

学生:(大声朗读)(教师板书)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教师:在教材P36,表9-1,给出了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请大家查一查20 ℃时NaCl的溶解度。 学生甲:(很快找出答案)36.0。 乙:不对,应该是36.0 g,溶解度有单位,单位是g。 教师:(表扬乙,肯定甲)乙同学回答得很准确,溶解度有单位。“在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是什么呢? 学生:(踊跃发言) 甲:在20 ℃时,36.0 gNaCl在100 g水中溶解达到饱和状态。 乙:在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 g NaCl。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都不错,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个要素: 实用文档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 溶解度教案(第二课时)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解度教案(第二课时)人 教新课标版 [复习提问]在什么前提条件下讨论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学生回忆并作答] [引入新课]在课题1——溶液的学习中,我们就明白: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这节课我们就来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 [活动探究](可投影展示以下内容) 1.向盛有20℃水的烧杯中加入氯化钠,向盛有40℃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 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2.向40克20℃水中加入氯化钠,向100克20℃水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 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3.向100克20℃水中加入氯化钠直至饱和,向100克20℃水中加入硝酸钾配成不饱和溶液。比较二者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学生活动] [互相交流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定量描述物质溶解能力的要素:①在一定温度下,②在等量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在100克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 [补充]定量比较溶解能力大小时,通常我们规定比较溶质的质量大小,单位用克。 [引导]结合上述总结及教师的补充,总结定量比较溶解能力大小的四个要素。 [学生总结发言] [小结]通过大家的总结我们知道必须满足四个条件才能定量地描述溶解能力的大小,也就是溶解度。 [引导]请大家试着描述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思考并发言](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板书]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大要素:一定温度下、100克溶剂、饱和状态、溶质的质量。 [课堂练习](投影展示)(指导学生完成) 1.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2.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食盐,据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食盐的溶解度是36℃ B.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 C.食盐的溶解度是100克 D.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指明错误原因。 ①把20克某物质溶解在100克水里恰好制成饱和溶液,这种物质的溶解度就是20克。( ) ②20℃时10克氯化钠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故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10克。( ) ③20℃时10克氯化钠可溶解在100克水里,故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10克。( ) ④20℃时36克食盐溶解在100克水中恰好饱和,故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 ) 4.在60℃时50克水中溶解硝酸钾55克恰好饱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硝酸钾的溶解度是55克 B.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克 C. 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55克 D.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克 [学生练习] 答案:1.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31.6克。 2.B

滨州市无棣县信阳镇中学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第二节第二课时溶解度曲线粗盐提纯教案鲁教版

滨州市无棣县信阳镇中学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第二节第二课时溶解度曲线粗盐提纯教案 鲁教版 粗盐提纯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认识溶解度曲线,能从溶解度曲线获取物质溶解性的有关信息增强学生的识图能力。 3、知道结晶的方法,知道如何对粗盐进行提纯过程与方法: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溶解度涵义、结晶的方式、提纯粗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溶解度曲线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学风,让学生关注与溶解度有关的日常现象,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重点和难点: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教学流程:任务一:自学课本,根据学案完成教材预览,不太明白的地方做标记并尝试小组内解决。通过展示完成学案的教材预览内容。教材预览的第5小题可以向学生渗透化学变化的元素守恒观。任务二:认识溶解度曲线。 1、完成课本39页的活动天地8—2。 2、学生展示:查一查:查一查课本第37页溶解度曲线,综观各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会发现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

度的升高而___________,其中变化较大的是_____________(填一物质名称,下同);___________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影响不大;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_。想一想: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______(“大”或“小”),由此说明,为什么可用蒸发结晶从海水中“晒盐”,而不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试一试:将饱和食盐水滴在玻璃片上,等水蒸发后会看见 ___________________,将分别盛有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和热的氯化钠饱和溶液的试管分别放入冷水中,冷却后会看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一填: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叫__________。结晶的主要方法有________和 ____________。要想从溶液中得到大量的晶体,则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体,适合于用_________结晶法,而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固体,适合于用__________结晶法。 3、课件总结:(1)根据溶解度曲线获得的信息不同的物质,其溶解度曲线也不同。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部分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随着温度的升高变化不大。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溶液都是饱和溶液。交点,表示在该温度下有相同的溶解度。可查到0--100 ℃时,各物质的溶解度。(2)结晶的方式及适用物质的类型。任务三:粗盐的提纯(先引导学生明确粗盐提纯的方法,粗盐提纯的实验操作和实验过程中注意的事项在实验

溶解度第二课时教案

溶解度(第二课时)教案 溶解度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定义 2.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 学习重点: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定义 学习难点: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定义 学习过程 三、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创设情境: (讨论) 1.食盐在20℃时在100克水中能溶解36克达到饱和,而硝酸钾在10℃时在100克水中能溶解20.9克达到饱和,那么食盐和硝酸钾在水中溶解的量哪一个大?为什么? 2.在20℃时分别在50g水和100g水的烧杯中加入氯化钠和蔗糖达到饱和状态时,氯化钠溶解了18g,蔗糖溶解了40g,那么氯化钠和蔗糖在水中溶解的量哪一个大?为什么?(以上讨论用图的形式画在黑板上) 3.要比较不同物质在同种溶剂中溶解的量,应怎么比较?

(小结) 1.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溶解性。 2.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是所溶解的质量,叫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思考:让学生通过认真阅读定义,把定义中的关键词画出来并理解这些关键词的意义。) (2)对溶解度的正确理解 ①条件:一定温度; ②标准:100克溶剂(一般指水); ③状态:饱和; ④单位:克; ⑤溶液质量:100+溶解度 (表达:对固体物质溶解度进行全面正确的理解并表达) (3)溶解度的涵义 如:20℃时,NaCl溶解度为36g,其涵义为:(学生答) 3.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

(体验:让学生用数轴的形式把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表示出来) 本节小结: 1.溶解度的定义及解读 2.对溶解度概念的正确理解(强调:一定温度,100g溶剂,饱和状态) 3.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 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溶解度的定义并会叙述溶解度的涵义; 2.教材40页2、6、7题; 3.预习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法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重难点部分就是溶解度的定义的解读,通过课堂上学生的叙述,都注意到了溶解度定义中的一些关键词:如“一定温度”、“100g溶剂”、“饱和”等等。但从学生的作业来看,溶解度中的关键词还是会遗忘。如学生在完成一个选择题目时就出错。这个题是这样的: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下册《课题 溶解度(第二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下册《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教案新人教 版 教学目标 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实验准备 投影仪、坐标纸、汽水两瓶、火柴、带导管的橡皮塞、试管、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你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议论纷纷) 教师:你可能暂时还不知道为什么。

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后,你就会从中找到答案。 在前面的活动与探究中,所用的水均为20 mL,其中溶解NaCl与KNO 的质量 3 是否相同? 学生甲:不相同。 乙:不加热时,二者相近。 丙:加热后,等量水中溶解的KNO 要多。 3 与NaCl在水中的溶解教师:大家回答得都很好。我们如何来定量地描述KNO 3 性强弱呢? 学生:溶解度。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得不错。什么叫溶解度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大声朗读)(教师板书)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教师:在教材P36,表9-1,给出了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请大家查一查20 ℃时NaCl的溶解度。 学生甲:(很快找出答案)36.0。 乙:不对,应该是36.0 g,溶解度有单位,单位是g。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溶解度 第二课时

课题2溶解度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溶解度的涵义,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二、本课题分析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在上一课题中,已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质放到溶剂中时的一些情况。但是不是所有物质都能溶解于水呢?在一定量水中是不是能大量溶解某一物质呢?本课题就要研究物质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限度的问题。 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通过讨论又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本课题的重点是建立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建议如下: 1.学生通过对氯化钠溶于水和硝酸钾溶于水的活动与探究,应该了解: (1)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必须确定“一定量溶剂”和“一定温度”这两个条件; (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多数物质的溶解有一定的限度。 学生有了这两点认识之后,就比较容易理解: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如果条件不变,溶液就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饱和溶液。如果条件发生变化,如溶剂量或温度发生变化,饱和溶液就有可能变成不饱和溶液。 2.要引导学生结合海水制盐,利用下式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3.在建立溶解度的概念时,学生对于温度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规定“一定的温度”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对于为什么要规定“在100 g溶剂里”,常常缺乏感性的思考依据,对此教师可以用形象的比喻来帮助学生思考。例如,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糖和食盐,你能判断糖和食盐的溶解度哪个大吗?如果都用一杯水,你能判断吗?当学生理解应对溶剂量作规定后,教师就可以明确指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通常用100 g 溶剂为依据,这是人为规定的。用学生所能接受的事实来比较,可以帮助学生对一些科学规定的意义加深理解。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溶解度》教案

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教案 从容说课 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活动与探究”引出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由学生分析讨论理解了饱和溶液的两个前提条件,会判断某物质的溶液是否饱和,最后分析总结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第二部分通过讨论与探究引入溶解度的概念,理解溶解度的相对大小,再以一个活动与探究绘制溶解度曲线,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又讨论引出了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溶解度涵义,初步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1.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2.正确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方法 实验、对比、归纳、练习、联系实际。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投影仪。 学生用具: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药匙、天平、砝码、量筒、石棉网、铁架台、坐标纸。 药品:氯化钠、硝酸钾。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饱和溶液。 第二课时:溶解度。 [复习提问]在什么前提条件下讨论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学生回忆并作答] [引入新课]在课题1——溶液的学习中,我们就明白: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这节课我们就来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 [活动探究](可投影展示以下内容) 1.向盛有20℃水的烧杯中加入氯化钠,向盛有40℃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 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2.向40克20℃水中加入氯化钠,向100克20℃水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 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3.向100克20℃水中加入氯化钠直至饱和,向100克20℃水中加入硝酸钾配成不饱和溶液。 比较二者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学生活动] [互相交流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定量描述物质溶解能力的要素:①在一定温度下,②在等量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在100克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 [补充]定量比较溶解能力大小时,通常我们规定比较溶质的质量大小,单位用克。 [引导]结合上述总结及教师的补充,总结定量比较溶解能力大小的四个要素。 [学生总结发言] [小结]通过大家的总结我们知道必须满足四个条件才能定量地描述溶解能力的大小,也就是溶解度。 [引导]请大家试着描述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思考并发言](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板书]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大要素:一定温度下、100克溶剂、饱和状态、溶质的质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