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

民族关系是指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等方面的相互关系。民族关系是具有特定内涵的特殊的社会关系。它是一种在人们的交往联系中,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具有民族性的社会关系,本质上是涉及民族这个社会人们共同体的地位和待遇,民族这个社会利益群体的权力和利益,民族及其成员的民族意识和感情的社会关系。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是由民族关系的性质决定的,是受时代发展和社会性质制约的,也是与当时要解决的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及解决的方式和途径相联系着的。不同社会、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关系基本特征各有特点。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十一自然段中"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修改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

民族关系的性质是与民族的性质相联系着的。它是由发生联系的民族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及阶级构成等方面的条件所决定的,也受当时社会总的民族问题情况的影响。阶级压迫剥削关系及其制度的存在,是民族间压迫剥削等敌对关系的根源。

不同历史时期民族关系的基本性质是不同的。私有制社会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不同民族的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这一敌对阶级之间的关系问题。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有的时候, 民族关系的性质具有二重性,这是与民族本身性质上的复杂情况相关。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十一自然段中"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修改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

怎样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怎样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内容摘要: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我国在“平等、团结、互助”的基础上,加上“和谐”的重要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本质特征的表述,与过去相比较,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这对我们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我们必须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确定为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关键词:民族关系发展现状 一: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现状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能够长期保持稳定,这是由于我国经受得住各种严峻的考验,显示出我国民族强大的凝聚力,除了有我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以外,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我国的民族关系处理得很好,民族问题处理得很成功。但是也要看到,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的民族关系在总体和谐的情况下,也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存在着一些不大和谐的因素,主要是: 1、由于历史、自然等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仍比较落后,贫困面大,与发达地区发展差距拉大。这方面的问题处理不好,很容易引起少数民族的心理失衡,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有可能影响到民族关系。发展方面的不和谐有可能影响到民族关系方面的不和谐。 2、由于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心理、文化背景方面的差异,民族之间缺乏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往往发生一些有损于民族团结的事。 3、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少数民族人口进入城市和散杂居地区,因利益、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和他们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而引发的矛盾近几年有增多的趋势,影响到城市和散杂居地区的稳定。 4、长期形成的民族之间的历史积怨和旧的观念没有完全消除,一遇突发事件便爆发出来,形成激烈的对抗,甚至会发生流血事件。 5、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中,少数民族干部和知识分子的政治诉求(包括在政治权利、自治权利和民族发展等方面的要求)将日益突出,如果这方面的问题得不到很好地处理,也会影响到民族关系。 6、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也会对民族关系产生负面的影响。 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第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彻底铲除了民族压迫的根源,各民族在政治上和法律上是完全平等的,各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开辟更加丰富、更加广泛、更加便捷的民主参与渠道,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保障各族人民共同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共同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保障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权益。 第二,坚持民族团结。这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要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多看民族团结的光明面。善于团结群众、争取人心,全社会一起做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创新载体和方式,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增强各族群众法律意识。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自觉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和

民族团结大局。 第三,坚持共同繁荣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得到了很大发展,但一些民族地区群众困难多,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难度较大,必须加快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发挥好中央、发达地区、民族地区三个积极性,对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区实行差别化的区域政策,优化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体制机制,把政策动力和内生潜力有机结合起来。发挥民族地区特殊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释放发展潜力。紧扣民生抓发展,重点抓好就业和教育,促进公平正义。加强基础设施、扶贫开发、城镇化和生态建设,不断释放民族地区发展潜力。 第四,坚持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念,增强各族干部群众识别大是大非、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思想渗透的能力。抓好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国家民族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深深扎根于各族人民心中,使我国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抓好爱国主义教育这一课,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祖国下一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个综合体系,在指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党的改革开放路线方针同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具体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获得了适合本国国情、符合各地区各单位实际情况的最好实践形式。民族团结进步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含。民族团结政策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一个总的政策。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一个省区,又是一个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省区。因此,民族团结不仅是广西民族工作的关键和核心,也是全国民族工作的关键点之一。 关键词:民族团结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As an integrated system,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lays a vital role in guiding China'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process.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our party has put the latest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the party's line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to all regions and departments and units, on the basis of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e actual earned constantly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 suited to its national conditions, accor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each region, each unit best practice form.National unity progress is the core of socialist value, is also the essen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National unity policy is a general policy of our country's handling ethnic relations. Guangxi is one of the ethnic minorities in our country's most populous province, is a safeguard national security, has important strategic position of 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to maintain national unity.Therefore, national unity is not only the key and core of guangxi national work, is also one of the key points of the national work. Key words:National unity progress;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高中政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知识点梳理3

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因 ▲(1)必要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这一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障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鲜明的特点。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显示出无比的优越性: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它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它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它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3)实践证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必要性: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2)重要性: ①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②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③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3.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中国共产党不仅有历史和法律赋予的执政资格,也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含义: ①科学执政,就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②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

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建立起来的新型民族关系。在中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各民族之间的这种新型关系已经逐步形成。它的基本特征是:各民族都已摆脱阶级剥削制度,产生民族对抗的阶级根源已不存在;占民族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已成为民族命运的主宰,民族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间的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各民族都统一在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政权的领导之下;各民族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各民族的奋斗目标是一致的,即共同建设社会主义。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十一自然段中“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修改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体现,是全社会团结一致、友爱互助、共同奋斗、共同前进的新型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确立之后,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和发展,主要渠道是:在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逐步缩短先进民族同落后民族之间的差距。把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民主生活逐步扩展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通过发扬民主、调整民族关系、进行自我教育,正确处理民族间的矛盾。经常地广泛地进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和民族政策、民族团结的教育,克服各种民族主义,以及一切不利于民族平等、团结、

互助、和谐的消极因素。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十一自然段中“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修改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1.杨小菊《从社会主义特征到社会主义本质的思考》,《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 科版)》1998年第4期 2.卢周来《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新说”的三点疑问》,《探索与争鸣》1998 年第10期 3.高靖《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特征的理论思考》,《内蒙古社会科学》 1994年第4期 4.邢建廷黄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中共 山西省委党校学报》1993年第1期 5.夏国兴《加深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及优越性的认识》,《岭南学刊》1994 年第3期 6.沈宝祥《经过这些年来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究竟有 几条》,《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997年第5期 7.刘辉《略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江西社会科学》1989年庆祝建国四十周 年论文专辑 8.杨红《论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关系》,《社会主义研究》1999 年第5期 9.刘建禾《浅析社会主义本质及其特征》,《大连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 10.张胜祖《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求索》1982年第6期 11.胡珍《日共提出社会主义应具备的三个基本特征》,《理论前沿》1988年第39 期 12.沈顺祥《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标准问题的思考》,《渝州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4年第2期 13.张忠臣《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理论探讨》1993年第2期 14.蒋建平《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的认识》,《延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 年9月 15.陈钟《试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学术月刊》1981年第1期 16.李世华《我们党对恩格斯阐述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创新》,《中心组 学习之友》1996年9月 17.冯盖谦《用生产力标准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再认识》,《理论导刊》1988年第 11期 18.祁之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学习江泽民同志国庆讲话的体 会》,《青海师专学报》1990年第1期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第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特征的表述:⑴生产资料社会占有;⑵生活资料个人占有;⑶商品上生产将被消除;⑷有计划代替了无政府状态;⑸阶级和阶级差别消灭;⑹国家将自行消亡;⑺人类将变作自然和社会的主人。马克思、恩格斯虽然对共产主义社会特征作了描述,但是他们对共产主义特征的表达,采取了谨慎的态度,不过多地拘泥于具体情节。 第二,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表述:列宁在概括社会主义特征时,除了肯定在经济制度方面:深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外,还特别强调

4第三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及民族关系习题与答案

第三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及民族关系 习题 一、单项选择 1.首次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表述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是:A.中央民族工作会议(1992年1月) B.中共十五大 C.中共十六大 D.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2005年5月)2.首次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表述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人是: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3.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确立的标志是: A.新中国的成立 B.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改革开放的开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实行 二、多项选择 1.民族关系涉及的领域包括: A.政治领域 B.经济领域 C.文化领域 D.思想领域 2.民族关系的内涵(内容)涉及到民族共同体的: A.利益 B.权利 C.意识 D.情感 3.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有: A.不同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

B.不同民族个体之间的关系 C.同一民族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 D.同一民族内部不同个体之间的关系 4.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有: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 D.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5.影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国内负面因素有: A.经济利益引发的摩擦 B.文化差异产生的矛盾 C.风俗习惯不同引发的风波 D.宗教信仰差异产生的误会 6.影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国际负面因素有: A.民族分裂势力 B.宗教极端势力 C.暴力恐怖势力 D.民族主义 7.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有: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民族互助 D.民族和谐 三、判断题 1.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 2.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3.“三个离不开”是指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4.发生在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就是民族关系。 5.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 四、名词解释 民族关系 五、简答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的科学概念。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从时间上讲,它起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也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是不能逾越,也是无法逾越的一个历史阶段。 基本特征第一,从现代化发展水平上看,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这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整个历史进程所体现出的总的特征的概括。 第二,从产业结构和产业现代化方面来看,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化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我国仍是一个农业国,它同时也是社会主义阶段不发达的重要表现。13亿人口有8亿多人住在农村,而且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劳动生产率都相当低,劳动手段落后,以农业人口比重下降、以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现代化,就成为实现由落后的农业国向先进的工业国转变的关键因素。 第三,从经济运行方面来看,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这一阶段,也是市场机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逐步得以实现的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的确立,不等于问题的最后解决。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的影响根深蒂固,农村经济的市场程度很低,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举步维艰,实现较高的经济市场程度这一目标,须假以时日,非一朝一夕可为之。 第四,从科技文化教育发展水平来看,是由文盲、半文盲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同时要追求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这就要求重视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提高国民的文化知识素质特别是提高大众的综合素质。 第五,从人民富裕程度来看,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阶段。目前我国没有解决温饱的农村贫困人口尚有2000万,扶贫工作仍很艰巨。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是以不断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过程也就是逐步摆脱贫困、解决温饱问题,最终实现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过程,这也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六,从地区发展差别状况来看,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地区间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是目前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它的形成原因较复杂,既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也与地理的和人文的因素有关,并有其必然性。正是从这一国情出发,党和政府确定了发展有先有后,发展较快的地区带动和帮助发展较慢地区,实现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政策,以期求得地区间发展的相对平衡,逐步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 第七,从社会主义改革来看,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立论基础是我国的经济、政治及其他方面体制的不完善。因而,整个初级阶段的一个重要历

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图文稿

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问题(1)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 (2)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如何落实执行这一基本原则 (3)如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正确处理宗教问题? 答:(1)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消灭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使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同时,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加快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建设,逐步消灭事实上的不平等,解决少数民族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就成为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根本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所在。就如材料所说,我国现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集全中国各个民族之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2)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为落实这一基本原则应该做到:第一,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结合国家的各种有利于民族平等、团结的政策方针,把我国建设成为民主、富强各个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的宣传教育。要坚持不懈地开展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法规以及民族团结、民族团结等民族基本知识教育。高度重视和防范出现伤害民族感情、有损民族团结不良信息的传播。努力通过形式多样、扎实有效的宣传教育使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以及“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第三,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持广泛深入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真心实意地为少数民族群众和民族群居地方办实事、办好事,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在节庆、饮食、丧葬等方面的特殊需要。 第四,确处理影响民族平等、团结繁荣的各种问题。坚持讲原则、讲法制、讲政策、讲策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严格区分矛盾性质,不把非民族性质的问题归结为民族问题,是哪里的问题就在哪里解决。第五,切实发挥少数民族干部和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依法管理民族事务水平,妥善处理涉及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矛盾和纠纷,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社会稳定。 (3)我国的宗教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正确处理宗教问题应该做到: 第一,坚持尊重每个公民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第二,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论中国民族与民族关系

论中国民族与民族关系 内容提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对于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所说的和谐社会,是56个民族共同参与的。只有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建立起来。关键字:分布特点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民族平等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 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云南、贵州、青海、四川、甘肃、辽宁、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湾等省、自治区。中国民族成分最多的是云南省,有25个民族。 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一.地域辽阔,人口稀少。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64%以上,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总面积为160多万平方公里,西藏自治区120多万平方公里,内蒙古自治区118万平方公里,仅这三个总面积加起来占了全国总面边境积的40%以上。二。物产丰富,资源众多。内蒙古大兴安岭盛产的落叶松闻名全国,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地区被成为“热带植物之宫”。更是内蒙古草原闻名世界,为世界四大草原之一。内蒙古的和太平原素有“塞上谷仓”之称,宁夏回族自治区更有“塞上江南”的美誉。三。多诶与边疆和国防战略要地。我国幅员辽阔,路上边境线长达2.2万多公里。在漫长的路地边防线上,几乎都住着少数民族,十七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开展贸易合作加强和邻国友好往来的前沿阵地。 秦汉是统一的多民族中国的开端时期。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王朝,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使华夏民族在地域基础、语言文化、经济生活和政治上成为一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隋唐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中国的发展时期。汉代以后,中国虽然经历了三百余年的分裂时期,但这期间。各民族相互融合、相互吸收,在历史上曾经强盛兴旺的匈奴、鲜卑、氐、羌、契丹、女真等民族,在中原建立王朝以后接受了汉文化,其中一部分人融入到汉族中。到了隋唐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上,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国力日益强盛,与吐蕃、突厥等民族的交往更加密切,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意识形态。 元明清三代是统一的多民族中国的确立时期,全国所有的民族地区,都置于中央直接派官的管辖之下,形成了在中央直接管辖下的形省与特别政区并存的行政制度,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此时,中国不仅有明确的疆域和稳定的边界,而且形成了稳定而明确的在统一中国范围内,根据不同民族、文化、历史、地理特点,以不同政策、法令行使管辖的行政制度。各民族对统一的中国的认同观念进一步增强,确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多元一体格局。 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体现在一下几点: 一祖国统一大业是各族人民共同完成的。 二祖国的辽阔疆域和多种经济是各族人民共同开拓的。 三祖国灿烂的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四各族人民奋勇抵御殖民主义侵略,共同保卫了祖国的边疆。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各族人民共同创立的。 在古代的民族关系中,有民族斗争的一面;也有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友好往来的一面。民族斗争毕竟不是经常发生,而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却是年年月月天天都在

民族理论论文96709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之我见 我国自秦汉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是我国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指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发展道路,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和有利条件。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发展和谐民族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和开创民族工作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民族关系和谐发展是指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各民族的民族权利公平、合理分配,民族利益同等、公允的享有,民族发展机遇的均等发展,且发展条件同等、发展结果基本相同的一种民族关系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序言中明确提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这一提法非常简练而又准确地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所蕴涵的基本内容。 民族平等,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不论大小、先进和落后与否,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律平等,不允许对任何民族进行歧视和压迫。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践中,不论是聚居还是杂散居的各民族,均以平等的地位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 民族团结,就是中华各民族彼此之间以及本民族内部都平等相待,和睦共处,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分裂行为。民族团结是由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和各民族的共同事业决定的,也是民族平等的表现和必然结果。 民族互助,是指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互助互济的关系,是社会主义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反对任何民族一切形式的剥削,主张各

民族之间真诚互助、互相支援,以谋求共同的利益,实现共同的目标。 民族交流是民族关系的具体内容。民族交往的内容涉及到民族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各领域、各方面的交流,涉及物质资料的生产、精神产品的生产、人类自身的生产(即民族生命群体的延续),或者说涉及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民族交往是民族发展重要的一环,也是民族发展的一种动因和形式。民族只有在纵向质的演进和横向量的扩展过程中,才能实现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民族发展无论属于常态的,还是属于异态的、跳跃式的发展,都是在民族交往交流活动中实现的。具体来说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领域的交流。 民族经济交流是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民族发展决定于民族经济发展。经济交流是最重要的交流,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类最基本的交往活动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领域的交流主要涉及经济上的联系、分工、商品交换或交流,包括经济上的协作、相互依赖、互惠互利,压迫民族对被压迫民族的剥削、掠夺。民族经济交流的根本动因是利益,民族经济交流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和关系实质上是各种利益的实现关系。 民族政治交流是民族政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主政治是民族发展程度的一种标志,是民族发展内容的一个方面,也是民族发展的一个前提和促进因素。因为民族社会的较广泛的民主政治是资本主义上升时代开始的,以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建立为标志形成的资本主义民族的迅速发展,是以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为基础的。历史上民族之间在政治上的交流,包括我国历史上不同民族的和亲、使节往来、民族之间的战争、冲突等,是各民族经济交流、文化交流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4-第三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与民族关系

第三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 学时:2 教学目的与任务: 通过学习,掌握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了解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原因及意义,了解民族特点和民族发展差距长期存在的表现及原因,了解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含义及意义,懂得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时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特点、民族差异长期存在 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发展差距长期存在的表现及原因 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内涵、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的发展规律 如何区别民族关系和一般社会关系 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来划分,处在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可称作社会主义民族,这里的主要衡量标准是民族社会的性质、民族社会的发展程度。 第一节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 一、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 (一)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增强 (二)各族人民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增强 (三)各民族间的相互信任增多 (四)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共同性增多 (五)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识增强 在这种创造和贡献中,中华各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都为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感到骄傲,中华民族意识不断强化。共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中华民族意识的认同和强化成为各民族的共性之一。 “各族人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民主、自由权利和平等的发展权利,

都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和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管理社会事务,平等地商讨和决定国家大事。”(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政策(干部读本)》,第278页,民族出版社,2002。)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各民族人民真正实现了民族主体地位,实现了各民族政治上的平等和根本利益的一致,各民族间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经济交流,文化交往,人口流动,使各民族全面加强了交往与了解。 民族文化间的交流和借鉴 ,人口双向流动加快,杂居现象更加普遍,异族间通婚大量增加。 各具民族特色的饮食习俗、风味小吃被其他民族所熟悉、认可、接受和享用。 双语、多语和互相学习语言的现象增多。 经济形成了互补、互惠、互利的“谁也离不开谁”的格局。 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中,在国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我国各族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才能不断得到满足,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不断得到实现和保障,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局面才能不断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有历史沉淀的结果,有社会主义制度带来的各民族社会主义的一致性,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各民族社会生活方面逐渐增多的共同性,还有各民族利益追求和发展目标上的统一性。 二、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原因 原因: (一)我国长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是各民族共同性因素增多的历史基础 (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形成和增强的政治原因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运行,使各民族在各个领域的交往日益频繁,为共同因素的增长提供了机会和动力 (四)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精神纽带 中央访问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了消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民族间的隔阂,宣传民族政策,慰问少数民族群众,传达中央人民政府和毛主席对各少数民族的关怀,中央先后派出西南、西北、中南、东北内蒙古四个中央访问团赴少数民族地区访问。毛泽东主席为中央访问团题词:“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 少数民族参观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或国家民委等单 位邀请少数民族地区的代表(有时包括长期在民族地区工作的汉族干部)来首都、

中特作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二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源头、逻辑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在中国的延伸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有社会主义的共性,又有中国国情的个性,是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谈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必须明确三个概念:一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有本质区别;二是中国特色,与外国模式有区别;三是基本特征,与具体内容有区别。只有明确三个概念,才能作出科学判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三个方面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三个基本特征: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一、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它不同于过去的计划经济,也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因此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主要区别有三点。 一是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

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问题(1)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 (2)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如何落实执行这一基本原则? (3)如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正确处理宗教问题? 答:(1)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消灭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使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同时,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加快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建设,逐步消灭事实上的不平等,解决少数民族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就成为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根本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所在。就如材料所说,我国现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集全中国各个民族之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2)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为落实这一基本原则应该做到:第一,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结合国家的各种有利于民族平等、团结的政策方针,把我国建设成为民主、富强各个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的宣传教育。要坚持不懈地开展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法规以及民族团结、民族团结等民族基本知识教育。高度重视和防范出现伤害民族感情、有损民族团结不良信息的

传播。努力通过形式多样、扎实有效的宣传教育使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以及“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第三,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持广泛深入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真心实意地为少数民族群众和民族群居地方办实事、办好事,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在节庆、饮食、丧葬等方面的特殊需要。 第四,确处理影响民族平等、团结繁荣的各种问题。坚持讲原则、讲法制、讲政策、讲策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严格区分矛盾性质,不把非民族性质的问题归结为民族问题,是哪里的问题就在哪里解决。 第五,切实发挥少数民族干部和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依法管理民族事务水平,妥善处理涉及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矛盾和纠纷,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社会稳定。(3)我国的宗教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正确处理宗教问题应该做到: 第一,坚持尊重每个公民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第二,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3)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民族平等的含义。 (4)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民族团结的含义。 (5)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坚持民族共同繁荣的含义 (6)处理民族关系三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共同繁荣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的共同奋斗创造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璀璨文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民族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的稳定事关祖国边防巩固,社会长治久安;少数民族的发展事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没有少数民族的发展,就不可能有中华民族的振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各族人民亲如兄弟姐妹。民族地区的进步和发展不但需要各族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也需要经济发达地区的帮助和社会各方面献计出力。各民族互相合作、互相支持,就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责任;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是实现各民族团结和睦的基础。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在学校更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时,按照教育部和国家民委以及学校的统一要求,主要采取课外活动的形式,采用团、队、班会,民族歌舞、民族团结故事会等方式,并积极配合学校的民族知识讲座,寓民族团结教育和文化娱乐、素质教育为一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民族团结与进步,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旋律,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之余,也引导同学们一定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教育,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引导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努力,一定可以使维护民族团结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使每一个公民都能自觉地履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神圣义务,同时也把它当作自己的一项应尽的义务

纳粹主义简介

纳粹党简介目录: 一.简介 二.名称由来 三.党史 四.大事记 五.纳粹主义 六.种族问题与大屠杀

一.简介 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德语:N ational s ozialistische D eutsche A rbeiter p artei,缩写:NSDAP),简称纳粹党,是20世纪前半叶的一个德国政党,创立于威玛共和时代,前身是的德国工人党(德语:Deutsche Arbeiterpartei,缩写:DAP),后由阿道夫·希特勒领导,在德国议会大选中获胜,担任党魁的希特勒于1933年出任德国总理。纳粹党执政后,威玛共和时代结束,德国进入希特勒独裁时代,俗称“纳粹德国”或“第三帝国”。1945年5月,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并由盟国占领后,盟国管制理事会(英语:Allied Control Council)第2号法令将纳粹党解散并宣布其为非法。 二.名称由来 “纳粹”的称呼来自德语的“Nazi”,是德语“Nationalsozialist”(意为“民族社会主义者”)的简写。 三.党史 纳粹党原本只是德国的一个小政党。由于德国战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巨额赔款使威玛共和国之民主共和政府无法负担,之后又遭遇1929年世界经济大萧条致使德国失业人口大幅增加,货币贬值及通货膨胀严重。经济危机使德国的社会局势更为动荡不安,德国有近600万人失业以及其他社会问题(如共产党的武装暴动),不少德国民族主义者怀恨在心,就以此谴责外国人与非民族主义者出卖德国。也指控共产党人、犹太人以及那些不支持军国主义的德国人都是罪犯。另外,参与德国共和运动、推翻帝国政府和建立威马共和国的人士,也是罪犯。极右翼势力借此发展。使许多德国人转向支持右翼,纳粹党则属极右翼中之一支。 自从希特勒入党以后,党务蒸蒸日上,希特勒承诺减少失业人口及对经济、文化和军事进行改革,纳粹党屡次胜出选举。希特勒和其盟友最终在大选中获胜。在1933年1月30日,威玛共和国第二任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任命纳粹党党魁希特勒为德国总理。 自1933年威玛共和国被取代之后,纳粹党成为纳粹德国的

社会主义制度特征

1.社会主义制度特征: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一起。 2.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 制度 3.马克思主义认为,分配制度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 分配方式。因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具体体现为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多种不同的分配方式。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与分配,二是劳动以 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 5.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第一正确的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第二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 极分化 6.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 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地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7.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8.整体,只要是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体现国体的具体政治制度 9.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10.我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是好的,他符合中国的国情,保证了人民以国家和社 会主人的身份充分发挥建设国家,管理国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推进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但它还很不完整,党和国家现行的具体领导制度,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还存在一些缺陷。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基本方针。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 会主义服务,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繁荣是文化建设的永恒主题,管理师文化繁荣发展的有力保障,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 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1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迫切需要,也 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在文化建设中,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才能形成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才能树立全社会的和谐理念,培育全社会的和谐精神,才能形成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形成全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才能营造全社会的和谐舆论氛围,塑造全社会的和谐心态 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 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15.一般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和谐发展的社会, 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