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国时期的上海娼妓之都 20名女性就有一名为妓

民国时期的上海娼妓之都 20名女性就有一名为妓

民国时期的上海娼妓之都 20名女性就有一名为妓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民国时期的上海娼妓之都 20名女性就有一名为

导语:卖淫嫖娼现象由来已久,可以说是伴随着人类文明史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在我国卖淫嫖娼与几千年的社会发展史更有着不解之缘。王书奴在

卖淫嫖娼现象由来已久,可以说是伴随着人类文明史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在我国卖淫嫖娼与几千年的社会发展史更有着不解之缘。王书奴在《中国娼妓史》(1934年)中认为,我国最早的娼妓起源于商代。纵观数千年的中国娼妓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宗教卖淫时期。娼妓起源于“宗教卖淫”,或称“神圣的卖淫”。这种卖淫源于古代巴比伦女子在神殿以“承迎过客(发生性关系)为拜神”的奉献。我国商代的“巫娼”即属于这种性质。当时的“巫娼”多是一些擅长言辞、装饰华丽、歌舞动人的美貌少女。《尚书》中就有“酣歌恒舞,苟于货色”的记载。

第二阶段,可称为官营娼妓时期。春秋时期,我国即出现将沦为奴隶的女性作为“官妓”以供军人娱乐的现象。公元前645年,齐国管仲设立七市,置有女闾七百人,征收夜合之资以作军费,开创了国家经营“官妓”的先河。至唐代,官妓制度才得正式确立。其时,由国家设立教坊(执掌倡优的专门机构),规定凡在京师的官妓统由教坊管理并在教坊登记注册。除京师教坊官妓外,全国各大都市都有为当地不带眷属的官吏、幕僚而设立的官妓,这些妓女由政府统一供应衣妆脂粉,随时准备承应宫差。以后历朝,基本沿袭了唐代的做法,直到明宣德初年取缔了官妓,一改唐宋以来的乐户娼妓制度,成为中国古代娼妓史上的一大改革。营妓作为官妓的一种,则始创于汉武帝统治时期。当

生活常识分享

时尚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时尚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时尚产业是典型的都市产业,跨越高附加值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产业界限,是多种传统产业的组合。时尚产业涵盖品牌、文化、设计、技术、传播、服务等诸多要素,是文化与经济、艺术与技术、品牌与服务的有效结合,主要体现在时装与配饰产品上,包括服装、鞋帽、箱包、首饰珠宝、眼镜、手表等产品,这是传统意义上的“时尚产品”,是狭义的时尚。而广义的时尚产品远远超越时装及配饰,还延伸到香水、化妆品、电子产品、汽车、家居用品、工艺品等各类消费品。对于狭义的、传统的时尚产业来说,按当下的市场定位,国际时尚可分为顶级奢华时尚、中高档成衣时尚与大众快速时尚三大类。国际市场 奢侈品消费将再创纪录 2009年来自美国的金融风暴给国际时尚产业带来巨大的冲击,首当其冲的是中高档成衣时尚,但顶级奢华时尚很快摆脱危机影响并迎来新的发展契机,而大众快速时尚却因其低廉实惠的价格在危机中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 欧美真正富有阶层的消费能力其实并没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据国际知名咨询机构贝恩顾问有限公司日前与意大利奢侈品生产商

协会合作发布的奢侈品市场报告称,奢侈品市场正在逐渐恢复,但是与以往相比,奢侈品品牌在欧洲的业绩却逐渐衰退,而亚洲市场是奢侈品真正的业绩增长点,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新富阶层带来了新的奢侈品购买力。2010年美国市场的奢侈品销售量上升12%,欧洲上升6%,而亚洲则达到22%,其中中国大陆的奢侈品销售量增长30%。 2010年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在奢侈品消费上,中国也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中国从富豪新贵到中产白领,只要有机会出国都会在世界各地疯狂购买奢侈品。据有关方面统计,2010年中国大陆出国旅游的游客在各国机场免税店和飞机上购买的免税奢侈品总额达160亿欧元。 贝恩预测,2011年中国大陆奢侈品消费将增长25%达到115亿欧元,2011年美国奢侈品销售量将增长8%达到520亿欧元。而201 1年全球奢侈品销售量将增长8%,预计达到1850亿欧元,超过去年的1720亿欧元,将创下奢侈品产业发展史上最新纪录。 设计师品牌势头强劲 在欧美日发达的时尚市场,中产白领阶层还没有走出经济衰退的阴影,消费十分谨慎,欧洲的中高档成衣业仍然面临很大压力,二线成衣品牌在欧美传统市场大多举步维艰。同时值得关注的是,在中高档成衣业中,具有独特风格与明显个性的设计师品牌发展势头不降

从良友看民国时期上海服饰的时尚特征

从《良友》看民国时期上海服饰的时尚特征 《装饰》2005年第11期 内容摘要:本文依据民国时期《良友》画报所刊载的有关服饰的内容,总结归纳出其对现代上海服饰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并从中概括出当时上海兼容并蓄、趋新善变、崇尚洋派的时尚特征。 关键词:《良友》民国时期上海服饰西风东渐 《良友》画报由伍联德先生于1925年8月在上海创办,至1945年10月停刊,是一本民国时期百科全书式的画报。其大量涉及近现代中国军政学工商各界人物肖像、社会风貌和歌舞电影等内容,紧扣时尚生活,间接传播了服饰时尚的理念;又另辟专栏不定期刊登时装发布会的消息、发表画家兼设计师们的作品,某种程度上具有“准时装杂志”的意义。 一、《良友》对当时上海服饰的推动作用 1. 专业性报道的时尚指导作用 首先,《良友》画报不定期地刊登国际流行时装发布会的消息。其主要通过摄影图片和文字来报道巴黎、伦敦和纽约等各大时装中心的时尚动态。如《良友》总第60期发表的193 1年“欧美流行夏季时装”,以两幅版面介绍当季的连衣裙、套装等,并配有说明:“领缘皮袖口与黑色反映成趣,额前罩以半截面网,为巴黎流行新装。”再如总第36期在“欧美时装”栏目中,介绍了“巴黎、纽约春夏时装展览会中几种简单而美观之服”,也有说明:“出门旅行郊外散步此装束甚见精神”、“简便美观春夏咸宜中年妇女喜用之”。这对当时半推半就地认识、接受洋派文化的中国读者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次,《良友》画报经常刊登上海本埠“新装会”的消息。在总第103期发表的“夏装新案”,由当时的演艺明星梁赛珍、梁赛珠姊妹担任模特展示应季新装,其中有旗袍,更有西式套装与连衣裙。值得玩味的是,总第106期发表的“夏季新装”是由永安公司“为提倡国产丝绸起见,最近特举行一时装表演会”,但其款式也多为西式,即使旗袍也被披上西式披肩,佐以高跟皮鞋。 再次,《良友》总第13期发表“美国女子体育服装由繁而简之变迁”,介绍了美国女子体育服装的演变过程,并总结出由繁而简的规律。现在看来,这不能简单归结为一般的时尚报道,而应奉为具有教科书般指导意义的设计启蒙。 2. 设计作品的审美启蒙作用 《良友》画报还经常发表兼任“服装设计师”的画家们的作品,这些作品大都通过时装画的形式来体现。画家们把他们对外国时尚信息的把握,对当时的消费观念的感受,转化成具体的服装样式和穿着理念。当时引领服饰潮流的画家叶浅予、方雪鸪、万氏兄弟、张令涛、胡亚光等人都常常以《良友》为园地发表新作。将叶浅予1927年的“实用的装束美”与192

民国服装

三、民国服装 1. 中山装(Chinese tunic suit) 一种以孙中山的名字命名的服饰。中山装自1923年诞生,成为1980年代以前中国民众的主要服装样式。由于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经常在公开场合穿中山装,西方也习惯称呼中山装为“毛装”。但中国却从未有如此称呼。日本人称呼中山装为“人民服”。中山装是学生装和军装改进而成的一款服装,由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创导和率先穿着,因而得名为“中山装”。中山装出现在历史巨大变革时期,是告别旧时代,进入新世纪的标志,具有深远的影响。其款式吸收了西方服式的优点,改革了传统中装宽松的结构,造型呈方形轮廓,贴身适体,领下等距离排列的纽扣,顺垂衣襟而下,呈中轴线。对称式四袋设计,实用,稳妥。与西服相比,改敞开的领型为封闭的立领,自然庄重,具有东方人的气质与风度。中山装的出现对中国现代服装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被称为“国服”。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五粒纽扣和五个口袋五权宪法学说,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和共和的理念。 2.旗袍 为中国近、现代女装的一个代表性款式。清代旗袍于20世纪初受西方服饰的影响,由传统的直线裁剪逐渐变为曲线裁剪,袍身逐渐收窄,增加腰省、胸省,并运用装袖与肩缝等元素,使款式走向成熟。其样式的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门襟及长度等方面;面料选材更加广泛;穿着风格上一改以往宽大直筒的形态,变成修身合体,充分展现了中国女性的曲线美。 3.学生装 短袄长裙是女学生中西混合装的典型搭配,配一副眼镜,剪齐耳短发,穿一双搭带布鞋,不施质纹,不戴昝钗、手镯、耳环、戒指等饰品,因为这种服饰明显区别于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清代服装,而被称为“文明新装”。一般上衣窄小,领口很低,短袄衣身齐腹,略有翘腰,下摆成弧形者居多,衣袖过肘,袖口加宽成喇叭形,全衣无绣饰,衣色为白色、灰色、淡蓝色不等。长裙为深色、黑色或条纹等,一般无皱褶,自然下垂至膝盖下,与短袄形成鲜明对比,把少女亭亭玉立,清纯娇小之美展露无遗。此装扮朴素简洁和淡雅之中,尤其有中国民族服饰的风韵。民国时期学生装的出现,让国人眼前一亮,其经典的款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追捧,青年学生们因此也成为时尚的引领者。以女学生为例,民国初年的女学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规模化、系统化、公开化掌握知识的女性,学生敢于求新求变的热忱与激情,加上受中西文化交融的影响,自然令民国的女学生装具有不同的意味。时人竹枝词对他们有贴切的描述“或坐洋车或步行,不施脂粉最文明。衣常素朴容幽静,程度绝高女学生”。女学生化淡妆或者不化妆,她们朴素淡雅的精神风貌掀起了一股文明之风,学生装也成为了“知性”、“高雅”、

民国时期的上海电影与城市文化

民国时期的上海电影与城市文化 作者:张英进发布时间:2004-8-25 13:20:40 一电影与「知识考古学」 以陈凯歌、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电影的成功,使中国电影研究自80年代中期开始就成为在西方颇有学术价值的研究领域。与此相反,1949年以前的电影却罕有问津者。本书的一个直接目的就是将学者的注意力转移到1910-40年之间的中国电影。对民国时期城市文化语境下的早期中国电影进行持续的研究,将大大地扩阔中国电影研究的历史视角。除此之外,本书的第二个目标是将电影建构为民国时期重要的文化力量,并将电影研究与正在发展的上海文化史研究联系起来。本书将论证,电影文化作为特定社会政治语境下的文化现象,是一个能为现代中国知识考古学提供丰富资源的据点。 我在这里引用福柯(Michel Foucault)「知识考古学」的概念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1。首先,民国时期的大众电影文化还没在中国研究领域得到深入探索,大量文献研究还有待于电影与历史学者去做。其次,由于大批原创电影流失,早期中国电影的探索就像考古学一样旨在挖掘人文遗迹。它必然根据那些繁杂的资料来源,像广告、影迷杂志、电影说明书、海报、影评、传记等,来描述这些文化现象在早期历史文本中的构造和功能。第三,由于文献不能被彻底描述,这些被考古研究所披露的信息有待进一步提炼甚至修改。而新文献的出现将对那些文化遗迹的制作、管理、发行、流通、运作的种种假设提出新的挑战。有鉴于此,本书在方法论上与知识考古学相连接,系统地研究那些丰富的文化遗迹和文献,而这些文献往往是被现代中国的标准化的社会政治历史书籍所埋葬和草率处理掉。 本文将简述本书所集论文,并把它们分为三大主题:机构与革新、再现与实践、建构与争辩。最后,我将通过对某些文献来源的概述,指出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题目。 二电影与城市文化:机构与革新 本书的第一部分,「电影罗曼史:茶馆、影院、观众」,侧重于1910-30年间城市电影观众所感兴趣的家庭罗曼史。张真的〈茶馆、影戏、《劳工之爱情》〉,讨论1922年的由郑正秋所写的这部尚存的最早电影短片。该文叙述了20年代传统中国戏剧的巨大影响渐渐被电影手段和情节处理所取代的过程。在重构茶馆文化气氛的同时,张真指出电影从戏剧的外在性(滑稽戏的表演)到情节的内在性(心理动机)的转变留下了很多矛盾,这些矛盾在当时需要以阶级和性别的观念来解释。 从机构的历史来看,中国电影工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不只是张真所说的茶馆文化,还包括文明戏。郑正秋早期的影戏中就体现了文明戏的模式。二十世纪初,文明戏本身的改变很大,由清末与政治息息相关的创作转化为家庭伦理剧。郑正秋的文明戏传统,尤其是它对城市文化和流行趣味的重新重视,被后来的电影投资者和制片人所采用。因此,它也可以说是20年代上海电影观众和电影工业定型的重要因素。

简述民国服饰的演变

简述民国服饰的演变 在民国时期,由于借鉴、效仿洋人的服饰,因此中国人的服饰也在慢慢改变。其中,“中山装”是中西结合的一款服饰,也是当时最受欢迎的款式。朋友们,你们知道民国服饰的演变资料吗?下面,喜欢的朋友不妨跟小编一起来看看。中国进入近代之后,一场西服东渐之风给中国服饰带来了极大地冲击。在这风潮的影响下,一些具有新思想、新观念的中国人开风气先,他们效仿洋人,穿西服、西裤用手帕围巾等成为中国广大民众模仿和追逐的对象。中国服饰呈现出新老交替、中西并存、中西交汇的局面,中华民族传统服饰走向衰落与蜕变。 近代民国初年的男子服饰,孙中山先生当时就非常喜欢,所以有“中山装”之称。不过当时的中山装与现在所称的中山装在形式上有所不同。另外还有一种男子服装“西装”。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近现代中国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并被世人称为中山装,此后中山装大为流行,一度成为中国男子最喜欢的标准服装之一。 由于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经常在公开场合穿中山装,西方也习惯称呼中山装为“毛装”。在1960和1970年代,

亿万中国成年男性大多穿着中山装。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装和其他时装逐渐开始流行。虽然中山装在民间逐渐被人们遗忘,但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出席国内重大活动时,依旧习惯穿着中山装,比如国庆大阅兵等等。 民国男子的服饰品 (一)帽子 民国时期,官绅戴碗帽、招票(毡帽)、绒帽、大甲藤帽、草帽,庶民多不戴帽。从事某些职业的人则戴与该职业的制服相配套的帽子。老年人和在户外工作的农夫或行商走贩冬季多戴“猴帽”(用纱线织成筒状,留有两个眼孔,戴时将上端扎住,平时翻卷起来只盖住头顶,天冷时放下,包住整个头部)。 1、礼帽 清朝末年,礼帽传入中国。民国初年常见于礼仪场合,因此称礼帽。中国采用传统工艺制作礼帽,先将羊毛擀压成毡坯,再盔烫成帽胎,整理、装饰成帽。 礼帽如果按风格来分,有大礼帽和小礼帽两种。大礼帽的帽冠较高,一般高度在14~19厘米之间最为普遍;而小

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

第二课南方地区 第六单元(6) ————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 班级_____ 学号_______ 姓名_______ 一、学习目标:1.了解上海优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发达的交通条件等因素,并分析它们对上海经济繁荣所起的作用。 2学会描述上海发展的历史轨迹,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浦东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学习难重点:重点:上海作为中国经济中心的各方面表现 难点:上海为什么会成为中国经济中心 三、课前预习: 1.上海地处________之滨,以富庶的_________为依托.。这里地势___________,河湖_____ 气候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相连成片,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2从地理区域看,上海属于_________;从温度带看,上海属于_________;从地势阶梯看,上海属于_________。 3.上海的市河,把上海分为浦东、浦西的河流是_____________。 4. 如今,浦东已是万商云集,发展成为____________中心和____________中心。 5.除了金融业、制造业外,_____________在上海经济中战友相当比重。 6.上海经济的繁荣产生了_________、_________辐射效应,促进了__________地区的成长,带动了着____________的发展。 四、课堂练习: (一)基础训练: 1.有关上海自然环境的说法,正确的的是: A. 位于长江三角洲 B.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C.河湖众多 D. 地势崎岖高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下列港口中,既是河港又是海港的是() A. 秦皇岛、天津 B.大连、青岛 C.广州、上海 D. 连云港、南京 3.关于上海的称谓和定位不正确的是() A.中国的经济中心 B.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C.中国的金融和商业中心 D.中国政治和文化中心 4.集中体现上海竞争力,成为上海浦东经济增长点的是() ①旅游业②金融业③高科技产业④工厂产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5.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9届夏季奥运会,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了世界博览会,关于两座城市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A.北京是我国最大的城市 B.北京市我国的国际交往中心 C.上海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D.上海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 6.下列关于上海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上海市濒临黄海,是我国第一大港 B 上海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位居我国第三位,仅次于北京和广州

大上海时期和四大家族

大上海时期和四大家族 说到上海,总是给人一种在经济上无与伦比的气势,不管是鸦片战争以后还是民国解放后一直到现在,上海都是我国的经济重镇。大上海时期也能够概括民国时期的一部分,因为它代表的是那个时期中国经济的辉煌。民国时期的上海在当时是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第一,当时的日本东京,香港,新加坡等等跟上海相差不是一点点。当时的大上海是亚洲唯一的世界金融中心,世界的各大银行,保险公司等等都落户了上海,上海也是民国国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有着中国钱包的美誉。民国政府还将上海建为上海特别市(其实就是直辖市),当时外国人在上海人口所占的比重也很高,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市。称那段时期为大上海时期,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上海在中国的重要地位,正因为如此,四大家族的大部分经济政治活动都在这里进行,四大家族也是在大上海时期迅速的发家致富。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依赖政治地位,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和陈立夫、陈果夫攫取了巨额财富,形成了政治和经济上的庞大力量,被合称为“四大家族”,是中国官僚资产阶级的典型代表。通过联姻等,四大家族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蒋家: 蒋介石,孙文爱徒,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国家党、政、军核心领导人,也是四大家族的政治核心。 宋家: 宋嘉澍: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和宋子文 宋子文:民国时期的政治家,外交家,金融家。历任国民党政府财长、外长及行政院长等职,后改任国民党广东省政府主席并兼任蒋介石广州行营主任等职。任中国银行董事会主任等职,拥有巨大经济实力,操纵著国民党的经济实权。 孔家: 孔祥熙,1927年4月投靠蒋介石集团,并促成蒋(介石)宋(美龄)联姻,从此官运亨通,历任工商、实业、财政等部部长和行政院副院长、院长等要职。孔主管财政达11年之久,操纵国家机器疯狂的榨取国家财富,并以权谋私、贪污腐败,一再受到舆论的指摘. 陈家: 陈氏兄弟为民国时期政治人物,是国民党内右派。陈氏兄弟之叔父陈其美为早期革命党人,青帮大头目,与蒋介石、黄郛为结拜兄弟,故陈氏兄弟称蒋介石为三叔,与蒋介石关系密切,在大陆时期为蒋所倚重,负责国民党内组织及党务,有“二陈”、“CC系”之称。 陈果夫,中国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CC系首脑,负责国民党党务及监察工作,掌管以“中统”为核心的特务组织。利用其在国民党政府中数任要职,利用政治特权发展官僚资本,先后担任中国农民银行董事长、中央合作金库理事长、土地开发公司理事长、中央财务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与宋家、孔家瓜分中国的金融业。抗日战争期间在川、云、桂等省兴办和投资许多企业;抗战胜利后主持经营“党营生产事业。 陈立夫,中国国民党政治家,曾历任蒋介石机要秘书、国民党秘书长、教育部长、立法院副院长等各项要职。 由此可以看出四大家族在民国时期显赫的地位,而上海在当时又是民国国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民国政府的所有经济政策能否成功,就看在上海能否成功,足可见上海对当时国民经济的重要性。说是当时中国的经济首都都不为过。因此,在经济上,上海就是四大家族控制的重点。四大家族控制着当时中国的财政大权 四大家族掠夺全国人民膨胀官僚资本主要通过以下的手段: (一)发行公债。(二)增加捐税。由于工业、商业发达的沿江沿海地区相继沦陷,关税、盐税、统税三税收入大为减少。国民政府便通过扩大征税范围和增加税率的办法,来弥补减少的税收. (三)通货膨胀。抗战开始后四个月,国民政府决定用增发纸币的办法弥补财政赤字。滥发钞票的结果,使四大家族的财富迅速集中,而广大人民则越来越贫困。 (四)外汇管制和买卖黄金。四大家族利用特权,以官价买进大量外汇和黄金,以黑市价格抛出,转手之间,牟取暴利。 (五)实行专卖制.对食盐、糖、卷烟、火柴、茶叶、酒等六类物品实行专卖。国民党官员和有关机构乘机营私舞弊,套取专卖品转投黑市,从中牟取暴利。 (六)统购统销。1937年9月,在国民政府之下成立贸易委员会,对国统区的丝、茶、桐油、猪鬃等主要出口物资,实行统购统销。 总之,国民政府用种种手段对人民实行公开的掠夺,使官僚资本在抗战期间迅速膨胀起来。 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垄断,在抗战前即已开始,抗战中不但金融垄断更为加强,而且将垄断扩展到工商业的各个部门。民国后期,全国财富集于上海,四大家族掌控着全国的政治经济命脉. 在农村,四大家族是最大的高利贷主。四大家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劳动人民的最大剥削者,严重地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极大障碍。由于官僚资本残酷剥削所激起的阶级矛盾的尖锐化,是中国革命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

外滩3号时尚解析

外滩3号时尚解析 撰文:本刊研发部 【摘要】商业地产遇上创意产业的一个经典实例:原中山东一路3号办公楼遇上开画廊从事创意产业时尚人物李景汉,外滩3号由此诞生。外滩3号之所以成为人们心仪的上海顶级时尚地标,是因为外滩建筑的历史底蕴,是因为李景汉中山东一路3号改建的不凡创意,包括李景汉本人经历和品位,给人们“故事、传奇、感情及生活方式”。 丹麦未来学家沃尔夫?伦森认为:人类在经历狩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之后,将进入一个以关注梦想、历险、精神及情感生活为特征的梦幻社会。在商品世界中,不仅娱乐业,而且日用品行业也在产品中加入想象、故事和情感。他断言,在未来,人们从商品中购买的主要是故事、传奇、感情及生活方式。 时尚,与创意地产如影随行。 它基于人的生活方式精神性需求日益增长,通过开发具有创意性的会展、餐饮、娱乐、休闲、体育、购物、旅游等场所,建树和传播时尚,引领时尚消费经营。 时尚似乎是一种流行,创意地产需要的时尚不受时限,它是历久弥新的时尚,其重要特性是传承和创新。 时尚是传承。它根植于深厚的城市史,根植于城市绵延不绝的文脉;根植于城市人心灵史,根植于城市人梦魂牵绕的情结。 时尚是创新。它在集历史与现实、融西洋与中国、合高贵与浪漫,兼物质与文化的碰撞中,创造出气象万千的新世界。 这里以外滩3号时尚解析,以一系列相关的解读、解说、解码,探讨创意地产经营时尚方略。 14

一、当商业地产遇上创意产业:李景汉时尚人物解读 1996年10月29日,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资有限公司买入中山东一路3号原有利银行大楼,拟作为办公楼。关于中山东一路3号成为“外滩3号”的缘起,李景汉有一段回忆:“我是1999年就想到上海来做一个画廊,做一些餐厅这样子,然后到上海来就看见这楼,我一看这个楼我就觉得很感动……马上就认为这个楼是很特殊的一个楼,在一个很特殊的位置,所以应该利用这楼做一件事情。”(上海电视台2005年1月22日1财经频道《寻梦外滩缔造时尚李景汉访谈》。尔后李景汉所做的事情就是外滩3号成为上海顶级时尚地标。 2000年,新加坡佳通公司和李景汉共同成立House of Three公司,投资3500万美元进行中山东一路3号改造,李景汉是为外滩3号新生注入灵魂的核心人物,他为外滩3号带来了顶级的画廊、酒廊、餐厅、音乐沙龙,来自法国依云小镇水疗中心,来自意大利的阿玛尼旗舰店…… 因为做外滩3号,李景汉被各种媒体评为时尚人物、时尚先生、时尚名人等等。 “李景汉已经是中国时尚的一个品牌,2005年10月出笼的TOP?中国时尚名人录所言: 而且绝对是高级品牌,作为资深的私生活设计者,中国顶级生活方式开发商。”可见,创意地产和时尚不可分离。 外滩3号的缘起,是一个商业地产遇上创意产业成为创意地产的一个典型案例,而其中关键的关键,是中山东一路3号原拟作办公楼的商业地产经营初衷被李景汉所改变。 李景汉: 1961年,生于美国华盛顿。 1988年,乔治城大学法学中心获法学博士学位。 1990年,任文森·艾尔斯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1990年,在北京建立“四合苑”画廊和餐厅。 2000年,任外滩3号联合会主席。 2004年,任金杜律师事务所主席。 2004年5月,开始经营“外滩3号”。 李景汉是一个对建筑非常痴迷的人,他在北京、河北、上海等地都有很漂亮的房子:故宫护城河边的四合苑、北京怀柔水库畔纯白色的别墅、河北清东陵边的别墅、上海欧式洋房……至于他何来如此多的钱到处买房子,这已经不重要,人们津 15

民国上海滩(图文)

这是一个充斥着自由因子的城市,人们在这里交换香烟、大米和情报。这里曾是租界,却因祸得福,成为远东地区首屈一指的金融霸主。如今,上海自由贸易区设立的消息让人期待,自由的氛围将再次回归。 现代上海"的发展始于20世纪初。租界带来的市政管理和公用设施,科技发展带来的电报、电话,加上电影、舞会等西式生活方式,这些因素共同打造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城市:上海。图为1902年,万国商团沿着南京路前进,参加检阅游行。万国商团成立于1853年,目的是保护外侨免受战乱威胁。(图片来源:《上海:1842-2010,一座伟大城市的肖像》后浪出版)

图为1906年,上海的商业街。当时的上海已经成为中国东部地区乃至全国最繁华的一个城市,贸易发达。 出于贸易沟通的需要,加上电报技术的发展,上海的金融业发展迅速,在20世纪初期就已经成为远东地区的金融枢纽之一。图为1913年,上海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万国储蓄会内景。万国储蓄会由法国人于1912年10月设立,它一直经营到1937年被国民政府取缔之时。

在经受租界带来的诸多不平衡感之外,上海本地人也接受了租界带来的红利。这里成为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发展最快的一个城市,这里逃过了太平天国和义和团的浩劫,这里的人们也最先感受真正的现代城市,接触媒体、广告、电影、高等教育等。图为二十世纪初的上海,虹口菜场附近,每天都有很多当地渔民、农民和屠户到这里出售货物。 1907年,英商上海电车公司雇佣的工人们在南京路上铺设电车轨道。这是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沿线为主要商业街,从静安寺到上海总会,全长6.04千米,主要的站点设在上海总会。

1911年辛亥革命上海光复,在混乱的全国局势下,租界的局势相对稳定。一直到1936年,上海租界都处于高度繁荣期。图为1910-1912年间的上海怡和丝厂,经理和她的妻子在成排的缫丝机间摆姿势拍照。这家丝厂和后来的棉纱厂是上海早期工业产出的重要部分,作为怡和洋行最早的产业之一,向世界各地出口生丝。 20世纪初期,电影是上海人最重要的娱乐之一。20年代,上海拥有4万影院座位,上座率极高,最受欢迎的电影是武侠和家庭伦理剧。图为1922年创办的明星影戏学校的办公室。这家公司制作了很多当时最成功的影片,也造就了一批上海滩最耀眼的明星。

民国服饰

民国服饰变化 (一)官方礼制制度。中华民国的成立,与清王朝脱离关系,服饰文化的改变就是这一要求的外在表现。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成立,参议院于民国元年七月公布《服制条例》,规定男女礼服制度。女子礼服为清代汉族女装的发展;男子礼服则分中、西式。中式为长袍马褂,西式礼服分大礼服和常礼服。 男子常服。民国的男子常服主要为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等,纯中式的大襟袄、中式裤、黑布鞋亦存在于广大的农村。这一方面是因为经济水平以及社交范围不同而形成,另一方面也是因职业、年龄、职务、修养等不同而出现。 1.西装。 在中西文化碰撞下,西装早已为中国人所熟知。西装流行原因有二:是传统礼教彻底崩溃;二是对西洋文化的崇尚,正如郁达夫所说:“大家都知道了西洋文化的好处,于是阿猫阿狗就都穿起了西装,穿上了皮鞋,提起乐手杖,以为这就是西洋文化的一切。”所以在中国民国成立后,西装迅速成为中国上层社会的正式社交服装。长袍、马褂,往往是旧派人物的穿着,思想开放的人士爱穿西装。西装在清朝末期传入中国。 最初,西装仅为来华西方人所穿,后来,广州等沿海通商口岸地区的买办、商人也开始穿着。 中国第一家洋服店,是1879年开设于苏州的李顺号洋服店。广州第一家洋服店,是1880年创办的信孚成记洋服店,它位于沙面租界附近的沙基(现六二三路)。当时,这一带除了信孚成记洋服店外,还陆续出现了元祥号等多家洋服店。1892年,元发号洋服店在高第街开设,店主潘礼、潘伯良从日本学艺回国,有“洋服状元”之称。 但西装真正流行却是民国以后的事情。到了上世纪20年代,许多大城市陆续出现了专门制售西装的公司,还出现国产名牌西装,不少报纸、杂志开辟专栏介绍西装。 当时在广州,穿西装的男子极多,有教师、学生,各机关的办事员和洋行职员。 岭大附中新生入学,要置备的服装规定必须有西装,还要有大褛一件、寒衣二三件、夏衣五六件、衬衣三四件、汗衫裤六至十件,黑袜六对、长袜一对、游泳衣一套、手帕六条。因“九同章”手艺出色,岭南大学师生的西装后来全都由它承做。 岭大学生外出,西装笔挺,洋派十足,当时广州的女孩子中流行着“法政公(老的意思),高师穷,一中广府唔中用(不合适),农业工业晒到黑,惟有岭南才做得(合格老公)”的顺口溜。 西装从开始的星星点点到与中装平分秋色,并有后来居上之势。 在西装流行的同时,一些知识分子及青年学生还喜欢穿学生装。学生装由西装改造而成,其样式比西装简便。它没有翻领,只有一条窄而低的狭领,穿时有纽扣扣紧,不用领带。衣服下方,左右各有一个暗袋,左侧胸前还有一个明袋。穿着这种服装,有一种干练的感觉。 2.中山装。

小议民国时期女性服饰演变及其影响的诸因素

小议民国时期女性服饰演变及其影响的诸因素衣食住行的风俗文化中,服饰历来是涉及面最广,最能迅速与直观的反映社会时尚的部分之一。女性服饰从一个侧面,生动具体的反映了女性生活的景象,折射出了时代的风云变幻。在中国服饰史上,中华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有着重要地位,它以中西交融、满汉交融为特色,充分展示了这一时期女性服饰大跨度的历史变革,突显了人性化、个性化和近代化的时代特征。其中,旗袍“国服”地位的确立,演绎了女性服饰的华采乐章。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总体来说是朝着自然、简便、时尚、美观的趋向演变的,这种趋势的背后是社会的进步与女性主体意识的强化。 一演变过程 1、清末民初从等级着装向自由着装演变 中国一向有“衣冠王国”之称。传统“冠服”制度既体现了古老的中华文明,又表现出某种不可逾越的等级制度。清代实行的是“满汉分途”、依制着装的制度,这是君主专制时代服饰的特点。历朝《大清会典》严格规定了上至皇后、太后,下至朝廷命妇的服制,包括朝服、吉服和一般礼服。其中女性官服中,其颜色、绣纹、质地、式样等方面,均按等级作出了具体规定。命妇的礼服,于凤冠、霞帔之外,在胸前背后的补子上以仙鹤、锦鸡、练雀等图案表示出不同的品级。清朝律例严禁着装方面的僭越行为。一般平民妇女在许可范围内,实行满汉分途,这与男性的全盘满化有所差别,是清初统治者默许在风俗习惯上“男从女不从”的结果。满族妇女的典型着装是上梳两把头,身着宽大旗袍,足登花盆底鞋;汉族妇女的典型着装则为,平头圆髻,上穿滚边袄衫,下着长裙,脚穿弓鞋。两种装束分别代表了中国历史上服装式样最基本的两种形制,即衣裳连属制(深衣制)和上衣下裳制。 作为一种民俗,一种文化,服饰既有其承传性,又有其变异性。在君主专制的严格限制下,服饰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但其仍是缓慢流动的活水。20世纪最初的10年,是清王朝最后的10年。由于政治变革、经济发展及东西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女子服饰有了更多的变化,式样的翻新主要表现为服装肥瘦长短、领袖尺寸、纽带位置、衣裤鞋帽搭配的变化,以及色调的匹配等等。其中,有几个引人注目的特点。其一是西式服饰开始受到女性青睐。洋布、洋绉、洋帽、洋装成了时髦的东西。妇女中也有人着西式服装,但主要限于男式西装、男式大衣和礼帽。一种头梳东洋髻,身穿高领窄袖长袄素长裙、足登皮鞋的中西合璧式着装亦称时髦。其二是女尚男装风气流行一时。一批妇女解放的先行者,为扫去女性柔弱之气,纷纷着男装。其三是女学生装颇引人注目。一些新式学堂的女学生身着无任何镶饰的窄袖袄、长裤,脑后垂辫,还有人戴鸭舌帽或有檐的分瓣帽,给女性着装带来了一股清新空气。教会女学堂往往要求学生统一置办“操衣”,平时及参加集会统一着装,令人耳目一新。女性的传统服饰,在追新求异的潮流中,受到了冲击和挑战。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绵亘数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服装变革方面最重要的成果,是取消了服饰上的等级制度,千百年来以衣冠“昭名分、辨等威”的作法被废弃。1912

中国各个时期服装

[服饰]石器时代, 起源, 中国, 纺织业 神话及传说时代 传说中的上古帝王轩辕氏黄帝统一华夏部落。在他治下,政治安定,文化进步,国势强盛,有很多的发明和创作。传说黄帝的正妃嫘祖首创养蚕制丝织绢,从而发明汉服。嫘祖衣被天下,丝美中华,西周以来,奉为中华母祖,尊为先蚕。 远古时期,服饰的起源出于实用。石器时代后,人们掌握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方法,发明骨锥和骨针.从而创造原始服装。约五千年前,人们的生活日趋稳定,产生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做衣服,后又发明饲蚕和丝纺,人们的服饰日臻完备。 夏朝 夏朝是占木德成天下,尚青色,故服饰用青色夏代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其服饰带有鲜明的宗教信仰色彩,确立的上衣下裳的形制上衣代表天,因为天在未明时为玄色,故上衣用玄色,下裳象征地,因为土地为黄色,故下裳用黄色。夏朝建立了一套以帝王的祭服——冕服为中心的服饰制度,它的形式、色彩、纹样均源于对天地的尊崇和对乾坤秩序的追求。

商朝 商朝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 根据众多的考古发现,这一时期的汉服基本样式已经完全成型。这一时期的服装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上衣和下裳(裙)。袖口较窄,没有扣子,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蔽膝”,用来遮蔽膝盖。 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篮、绿等冷色。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经现代科技分析,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商代的服装形式,采用的上衣下裳制,一般以小袖为多,衣服的长度大

民国时期上海的牛奶消费

民国时期上海的牛奶消费 王书吟发表于2013-12-31 06:49 民国时期上海的牛奶消费,与西人进入有极大的关联。开埠之初,上海的牛奶及奶制品都是为满足外侨的饮食习惯而生产销售的。 1933年第75期《良友》杂志上刊登的幼童喝牛奶图片。

1926年第7期《良友》杂志上刊登的宝华奶粉广告。 1932年第65期《良友》杂志上刊登的上海蓄植牛奶公司牛舍与榨乳室。

民国时期上海的牛奶消费,与西人进入有极大的关联。开埠之初,上海的牛奶及奶制品都是为满足外侨的饮食习惯而生产销售的。鸦片战争后,各国列强在上海等地设立租界,侨民纷至沓来,作为西人重要的日常食物,牛奶以舶来品身份随西人漂洋过海来到中国。 以进口奶制品为主的牛奶市场 受西人饮食习惯的影响,华人开始食用牛奶。当时中国本土牛奶行业极不发达,由于此时消毒设施和冷链设备还不够完善,上海市场上贩卖新鲜牛奶的乳场不多,国人食用的乳制品几乎都是进口奶制品,如雀窝(即今天的雀巢)、熊牌、鹰牌、勒吐精、好立克、爱兰百利等品牌,进口种类包括乳粉、乳油、奶酪、干酪、炼乳等,且数量巨大。据统计,1923-1927年间,中国每年平均从国外进口5000吨乳制品,1928年增长至7000吨,在牛奶输入国中排名第五,1929年亦排名第六,仅次于英国、菲律宾、荷属印度、英属印度及其他荷属地。 随着生鲜牛奶生产规模的扩大与市场需求的增长,牛奶本身的营养价值日益受到关注。上海的报刊和杂志上开始大量出现分析牛奶化学成分的科普性文章,牛奶被作为一种滋补品、而非一种单纯的食品或饮品向读者宣传,当时的医生相信,牛奶对肺痨、贫血、营养缺乏等症状有良好的疗效。西医鼓励生病的人多吃半流质的食物,推荐诸如牛奶、饼干、果子等西化食物,而非传统食用的粥类或米糊。 经由知识分子与牛奶商大力推广,从1910到1920年十年间,上海饮用牛奶的人增加了一倍。然而牛奶价格不菲,几乎可列入奢侈品的范畴,一些普通工人家一天的收入不够买一瓶牛奶。因此牛奶消费者大多是租界中的外国人、买办阶层以及经济宽裕的中上等人家。 租界监管与分级考核 自1899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颁布《乳场管理规则》以来,牛奶就被纳入食品卫生监管范围。租界当局一直对乳业的卫生状况密切关注。通过制定对牛只、牛棚、牛奶消毒、产品包装、从业人员等方面的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租界牛奶的生产销售。其中影响最大的一条是1925年由美国引入的“标准A级巴氏杀菌法条例”。“巴氏消毒法”由法国科学家巴斯忒(Louis Pasteur)发明,将牛奶在62.8℃的温度中加热30分钟,生奶中的细菌被杀灭,而牛奶本身的口感和品质不会变化。这一消毒方法只需消毒机即可完成,原理简单,操作较方便,因此很快风行沪上。 对沪上牛奶分级影响最为深远的是1936年工部局经行的牛乳分级考核,按检查结果将市售牛奶分为ATT级(特级)、A级、B级三个等级,并颁发给牧场甲、乙等级牌照。甲级乳场生产经过消毒的可以直接饮用的牛乳,定价颇高;乙

民国时期的服装发展

民国时期的服装发展 会计1102班 1122231066 夏丹丹关键词:20世纪,中山装,旗袍,西装,袄裙 摘要:发生在20世纪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不仅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而且对几千年的中国服饰传统的变革也是极其深刻的。辛亥革命后,原有的服装形制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旧的观念仍有很大市场,男子的服饰,初期仍沿袭清代旧俗。从20年代起,上海等大城市的教师、公司洋行和机关的办事员等开始穿着西装,但多见于青年,老年职员和普通市民则很少穿着,长衫马褂作为主体的礼服,仍有一定的地位。孙中山先生倡导民众扫除蠹弊,移风易俗,并身体力行,为中国服装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中山装”,对后世的影响已远远超出衣服本身。这一时期的男子服装呈现出新老交替、中西并存的“博览会”式的局面,为男装的进一步变革铺平了道路。五四运动后,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服装业开始了艰难的发展历程。在新思想、新观念的影响下,逐步改变了中国女性千百年来固有的服饰形象,广大妇女从缠足等陋习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唐朝以后,中国妇女服装的裁制方法一直是采用直线,胸、肩、腰、臀没有明显的曲折变化。至此开始大胆变革,试用服装以充分展示自然人体美。因此改良旗袍的普遍穿着成为一种趋势,二三十年代出现在大城市的繁荣景观,把女装的发展推向高潮。这个时期的女装变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在如何对待传统服饰文化上给人们留下了有益的启示。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和发展,为中国的现代服装打下了基础,特别是中山装系列,一直左右服装近百年。由于当时历

史背景,服装的发展与繁荣仅局限在中国沿海的一些大城市,从总体上说仍然是迟缓、曲折的。 当时主要的流行服饰有这鲜明的时代特点,每一种服饰都有着独特之处,体现着中西风格合壁的特点。 一)中山装 中山装是学生装和军装改进而成的一款服装,由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创导和率先穿着,因而得名为“中山装”。中山装出现在历史巨大变革时期,是告别旧时代,进入新世纪的标志,具有深远的影响。其款式吸收了西方服式的优点,改革了传统中装宽松的结构,造型呈方形轮廓,贴身适体,领下等距离排列的纽扣,顺垂衣襟而下,呈中轴线。对称式四袋设计,实用,稳妥。与西服相比,改敞开的领型为封闭的立领,自然庄重,具有东方人的气质与风度。中山装的出现对中国现代服装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被称为“国服” 中山装做工比较讲究,领角要做成窝势,后过肩不应涌起,袖子同西装袖一样要求前圆后登,前胸处要有胖势,四个口袋要做得平服,丝缕要直。在工艺上可分精做和简做两种,前者有夹里和衬垫,一般用作礼服和裤子配套穿用,后者不加衬料,适合于日常作便服穿用。中山装的优点很多,主要是造型均衡对称,外形美观大方,穿着高雅稳重,活动方便,行动自如,保暖护身,既可作礼服,又可作便装。其

2018MaisonShanghai摩登上海时尚家居展综合分析

2018(Maison Shanghai)摩登上海时尚家居展综合分析 概览 摩登上海时尚家居展至今为止已举办24届,今年,其继续通过中高端家居饰品、室内软装及互动设计活动,诠释独特和时尚的理念和品味,在上海掀起?股引领生活方式的新潮流。

趋势清单 中国风?行其道,魅?书法和汉字打造?型装置艺术和室内装饰品,传统文化和中国?水画浓缩成?件件东方美学和现代时尚气息并存的家居摆件。

魅?书法 中国书法和汉字凝聚了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如今,这类创意设计成为了室内装饰的关键趋势。草书可以做成?型艺术装置,印章独具匠心的排列组合构成别具?格的挂画。璞悦陈列让这?创意走的更远,汉字组成的中国?水缩影景观装置,充满了古典的雅致风情。

奇幻植物 对于家具和照明设计而言,2019/20秋冬的奇愈趋势强调?自然神秘?充满魔?的?面,赋予设计无限惊喜和超凡脱俗的品质。马斯登的树型照明以灯为叶,G Lighting的金属叶片照明设备更像?件件精致的艺术品。DADAGE则利用松果、芭蕉叶等等自然元素让灯光设计和座椅富有异域风情。

动物王国 动物元素并未缺席室内装饰天地,五彩斑斓亦或创意十足的设计让家居环境变身童话王国。Teammann(立方艺品)让鹿角延展成为鸟?栖息的树枝,柔和渐变色彩弱化了蝴蝶的斑斓,展现简约?俏皮的?面。夏木悠品的昆虫饰品搭配哑光陶瓷瓶,让?感觉仿佛置身自然林地的奇妙世界。

宇宙?何核 ?们对遥远星系和太阳系的迷恋在室内设计领域体现的淋漓尽致,天体形状、极简主义球体、?何星系和月蚀成为了主要的灵感源泉。照明设计更多表现出的是先进科技与生活美学的完美结合。如艾舍?,其主打“没有灯泡的灯”,他们的新月系列使用双圆相切的旋转动态结构,让光板可以有不同程度的露出,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自由创作的空间,也表现了阴晴圆缺的那份动态美。

浅论晚清及中华民国时期上海社会概况

浅论晚清及中华民国时期上海社会概况所参阅书目《中国近代社会史》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版 前言 我能有幸在大一选修了华东师范大学阮清华老师的“上海近代史”课程,受益匪浅,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实在是太有必要掌握上海的社会发展历程了。近代以来,上海一直是中国一个非常重要的地区。到上海居住,领受最深的便是上海自身海派社会了,说得高深一点,就是“上海社会文明发展历史”。 《中国近代社会史》绪论中定义了何为“社会史”,英国著名历史学家C.M.屈维廉定义为“除去政治史的人民史”我认为不妥。就近代上海而言,整个上海社会的发展没有政治的依托是根本不行的。单单的人民史,就好比一盘散沙,令后人无法去归纳,而只有在政治的背景下,社会才存在着“人存原理”。 因此,我更倾向于百度百科上的定义:“运用各种社会科学,特别是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历史上的社会结构整体及其运动、社会组织(氏族部落、家庭、家族、社区、邻里、各种社会集团)及其运动、社会行为及社会心理的研究,是历史学的重要分支。”而就我的看法而言,我定义之为“在特定政治背景下,对过去社会各个方面的探究” 第一章清末的社会结构及资本主义在上海的发展 本书在第一部分详尽介绍了晚清社会结构概况,从仕官贵族的皇帝,宗室,大臣,到普通平民及贱民,介绍得非常仔细,对此我是不想再加以抄录,我只是想说在清末封建势力还算强烈的时候各个阶层是不平等的。仔细想想,古印度正是由于种姓制度才导致其社会发展缓慢,当年法兰西波旁王朝正是因为三级会议才爆发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所以,在这些腐烂的封建制度背后,必会有资本主义的萌芽,在这不平等的社会阶级背后,必定会诞生资产阶级革命派。上海早在1843年开埠后,资本主义在上海加速发展,所以,上海能够成为19世纪李鸿章领导下的洋务运动的核心也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结合书上第一节详细的社会结构,以及后面的社会业缘组织中中可以看出,中国当时的资本主义发展是先天发育不良的,满清政府利用其政治垄断特权追求其私利,不惜损害资本家利益,社会利益,其后果也不言而喻,辛亥革命爆发后上海立马也就宣布脱离清政府统治了。 第二章客观看待上海的帮会 影视剧中素来不缺上海滩传奇。那里,曾是一个由帮会、租界、平民、警匪,日军,国民党特工们组成的奇幻世界,打打杀杀,惊心动魄;那也是一个远去的江湖,刀来剑往,喋血争夺,门派攻伐,但在民族存亡时刻也不失保家卫国的忠诚。 说到帮会,很多朋友会认为那就像中国的恐怖组织,其实不然。帮会在近代上海发展中扮演着不可磨灭的角色。帮会主要分为青帮,洪帮,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讲究义气。关于青帮,洪帮的介绍,读者可参阅本书,帮会一节,我不作具体介绍。我具体看重的是帮会在近代上海的作用影响。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维新派均看到了帮会这股潜在的社会力量,辛亥革命的成功,也有着各地反清帮会的功劳。在上海最著名青帮头子黄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