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术史名词解释

美术史名词解释

美术史名词解释
美术史名词解释

1、名词解释:风格

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犹指风度品格。如《世说新语·德行》:“李元礼风格秀整。”在文艺领域指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艺术家由于生活经历、立场、观点、艺术素养、个性特征的不同,在处理题材、驾驭体裁、描绘形象、表现手法和运用语言等方面都各有特色,这就形成了不同的作品风格。风格体现在文艺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各个要素之中。艺术家个人的风格是在时代、国家、民族、阶级的风格的前提下形成的;但同时,时代、国家、民族、阶级的风格又是通过个人风格表现出来。

2、名词解释:意境

答: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受众(观众和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而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和共鸣。中国古代文艺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但到了后期往往由于过分强调作者个人的主观感受而忽视如社会生活等客观因素进而流于玄秘,造成脱离现实的虚无主义等唯心主义倾向。优秀的文艺作品的往往能使情与景,意与境交融在一起,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3、名词解释:主题

答:亦称“主题思想”,是文艺作品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和塑造艺术形象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是作品内容的主体和核心;是艺术家经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经过对题材的提炼而得出的思想结晶;也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评价和理想的表现。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如何确定形式和结构,都必须服从主题表达的需要。主题具有阶级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等特征。由于作者的立场、观点或创作意图的不同,相同的题材可以表现出不同的主题;作者的思想深度,生活经历和艺术表现手法也会直接影响主题的深度和广度。

4、名词解释:题材

答:文艺作品的内容要素之一,即作品中具体描绘的,体现主题思想的一定社会历史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它来源于社会生活,是作者对生活、素材经过选择、集中、提炼、加工而成的。作者选择什么题材,如何处理题材,取决于他们创作意图和所要表现的主题,受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阶级产场及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制约。

注:此两个定义可合为一起成为一道简答题——“主题与题材的关系”,答案内容基本一样。如改成回答题或论述题——“试论主题与题材的关系”。则在回答完上述内容之后(或同时)加入一些举例内容即可,举例的内容可在自己最善长的美术门类、科目中选取自己最熟悉的史实作品或现象,相对应作答。

5、名词解释:风俗画

答: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习俗称为风俗,以此为主要表现对象及内容的绘画即为风俗画,犹指以社会生活风习为题材的人物画。无论中外,古已有之。中国早在汉代就已形成规模和多种风格(见于辽宁辽阳,河北望都等地墓室壁画和画像石、画像砖中);在五代、两宋时期尤有精典工作。如: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李嵩《货郎图》、苏汉臣《四迷图》等。清末吴友如的作品中多有关于风俗题材的描写。在欧洲,以十七世纪荷兰的风俗画为突出,如荷兰小画派,其中又以维米尔的作品为最,代表作《倒牛奶的妇女》、《读信的妇女》等。风俗画如实且精妙地记录了当时特定的社会风俗及历史状况,极具代表性和典型性,具有艺术欣赏及历史资料的双重价值和作用。

6、问答题(或论述题):试论美术功能

答:马克思主义的艺术本质论认为:美术是作为客体的社会生活在主体头脑中能动的审美的产物;是一种以特有的审美特征和形象思维特征来反映和影响世界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象;是一个社会的历史的范畴。艺术(美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它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有联系也有区别,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有自己的特殊性,因此艺术的社会功能能对社会发展起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可能起一定的消极作用。

艺术(美术)的社会功能可分为: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三种

(一)美术的认识功能

1、美术往往通过典型的形象反映生活,欣赏者从不同的美术作品中认识不同时代、民族的具体生动的生活背景,从而认识真理、认识历史、认识现实。这就是美术的认识功能。

2、过去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但只要有艺术作品留下,后人就可以通过这些作品认识当时的时代。任何真正优秀的美术作品都具有不同程度、不同性质、不同角度的认识作用。(从作品所描写对象的方面谈认识功能即如上所说。)

3、认识功能也体现在语言形态中,即描写的方式中。

(1)作品一旦产生,就是有了超越时空的可能性,不同时代、国家、民族的精神也就会因此而有可能

被保存,成为后人认识的对象。

(2)作品的形式,如风格样式,结构特征等也可以成为人们认识一个时代、民族、主体精神面貌的依据。

4、所以,不仅可以通过描绘的对象来认识世界和历史,也可以通过美术把握对象的视觉方式来认识,民族精神及社会生活。

(二)美术的教育功能

1、该功能在我国古代画论中历来受重视,“存于鉴戒者图画也”(曹植语);“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廖,披图可鉴”(谢赫语)。都非常强调艺术的政教和德教功能,主张美术作品要有思想性,要能教育人们服从本阶级的道德规范。

2、美术之所以能产生教育作用,原因在于美术创作过程中,不仅反应现实,而且还会对现实生活做出评价,由此提出自己的理想和愿望,表达自己对人生与世界的体验和感受。而且教育功能不是通过概念化、公式化的说教方式来实现的,因为美术作为一种语言形式,不是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证明一种观念或道德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即,作品中形象与观念(包括道德观念)必须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起到教育人们的作用。

3、从整体和根本意义上讲,教育功能体现在它能使人们对自然、社会、人生、他人与自我采取一种伦理态度。这种态度首先意味着对人类社会中美好的事物与正义的事业的热爱,对进步的信仰,对真理的追求。总之,美术的教育功能体现在各个方面,对此,我们不应做狭义的理解。

(三)美术的审美功能

1、美术的审美功能是核心功能。科学可以使我们认识抽象真理,美术则能使人认识形象的真理,而且同时能够激动人的情绪,使人产生美的感受与感动,科学可以作用于人的理智,艺术则不仅能作用于人的理智,同时还能作用于人的感情。艺术的这种不同于科学的特殊作用即美感作用,或称审美作用。

2、在认识、教育功能中,已包含着审美的作用。例如: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崇敬、对真理的追求本身已经有了“怡悦情性”和“畅情”的审美因素。

3、从作品的形式角度看,审美功能更是体现在不同的美术形态中,例如:实用美术,不仅使人们的衣食住行实用、方便,而且有着美的外观。虽在生活中,人们并不有意识地时刻关注这些围绕着他们的美的形式和形态,但这些美却以一种整体的和谐气氛感染人们的情绪,使人们愉悦和心情舒畅。美术形态的丰富性和各自的特点,使美术在整体上能发挥其巨大的审美功能。

(四)美术的三种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

1、美术有三种功能,但不是说某一类作品以某一种功能为主,另一类作品的又以另一种功能的为主。美术中有真、善、美,但并不说美术中的真善美是相互割裂,互不相关的。如果那样看问题,就割裂了真、善、美三者的关系,也割裂了美术三种功能的关系,实际上,美术的三种功能如同美术中的真、善、美的关系一样,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我们只有在进行理论分析和阐述时,暂时地把它们分开逐个加以说明,而实际上每一件具体美术作品中三种功能都是统一而密不可分的。

2、认识功能基于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真实性是美术作品的基本要求,缺乏真实性的作品,也不可能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生活的真理。但艺术的真,既不同于普通实际生活的真,也不同于科学的真,它既是现实的真,又是本质的真,既是形象的真,又是典型化了的真。这种显现着真理的本质的现象或典型的形象,也就是美术的美。而美在一定条件下总是要引起人们的美感,所以,美术的认识功能总要通过审美功能才能得以实现。枯燥无味,不能引起人们美感的作品,也不可能帮助人们认识任何生活的真理,起到美术的教育作用。

注:回答出以上全部内容仅能得到该题总分的70%,若想得满分,还要把他王宏建编著的《美术概论》P284—P291的所有文字全部背诵下来。

7、名词解释:情感说

答:情感说是一种以主观唯心主义为哲学基础,从创作主体的角度对美术本质进行的解释。该学说认为艺术就是情感的传达。代表人物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法国美学家维隆。情感说的流行与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运动有关;当时,法国美学家维隆就认为艺术是“情感的表达”。托尔斯泰在其美学著作《艺术论》中说:“语言传达思想,艺术传达感情。”中国清代画家孔衍栻在《石村画诀》中说:“余不论大小幅,以情造景,顷刻可成。”托尔斯泰认为:艺术就是人在从心里唤起曾经体验过的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所描绘的形象来传达这种感情的活动。普列汉诺夫反对此观点,说:“艺术表现人们的感情和思想,但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人的感情和思想是在受到周围现实的影响之后才从心里被重新唤起的。”

8、名词解释:表现说(也称直觉说)

答:表现说是一种从主观唯心主义出发,从创作主体的角度对美术本质进行的解释。代表人物是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和法国反理性主义哲学家柏格森。该学说认为艺术就是心灵的表现。克罗齐在其《美学原理》中指出:艺术是主观精神的产物,是直觉的创造,是艺术家“诸印象的表现,”是一种“心灵的活动”。克罗齐的理论核心是直觉,是非理性主义。科林伍德发展了克罗齐的理论,认为:艺术的本质就是主观的表现,就是“自我表现”。科林伍德否认了技巧与目的,否认了客观的再现,他的这种“表现”实际上是无意识为主体的情感表现。表现说的哲学色彩较浓,影响了西方现代美术以至20世纪世界美术的发展,有其合理的成份,也有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意义,但在理论上却是片面的,因为此观点否认了艺术与外界事物或社会生活的关系。

9、名词解释:无意识说。

答:无意识说是一种以主观唯心主义为哲学基础,从创作主体的角度对美术本质的解释。认为艺术是人本能欲望即“无意识”的表现。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依德和瑞士精神病理学家荣格,弗洛依德认为艺术家是一种能够借助艺术创作使被压抑的性本能欲望表现出来并转移到作品中去的人,而艺术创作则是艺术家的原始性本能欲望转化到一种新的方向上去的升华过程,被压抑的性本能欲望是生命和艺术的驱动力。荣格发展了弗洛依德的思想,不但认为艺术是“无意识”的表现,而且用“集体无意识”替代了“个人无意识”,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不是由个人所获得,而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普遍性精神,是人类原始心理经验历史积淀的结果,而艺术所表现的正是这种无意识。无意识说对20世纪西方现代美学和美术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对20世纪超现实主义等现代艺术流派的影响更是直接的。该学说在分析创作主体的心理层面上有一定道理,但本质上还是非理性主义和反理性主义的学说,在分析艺术时常常是武断和牵强附会的,因此它既不能正确解释艺术本质,也不能正确所解释创作主体。

10、名词解释:游戏说

答:游戏说是一种以主观唯心主义为哲学基础,从创作主体的角度对美术本质进行的解释。认为美术是自由的游戏。最早由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提出,由英国哲学家席勒加以系统化,后由美国哲学家斯宾塞等人作了进一步发展。席勒认为:“艺术是自由的女儿,她只能从精神的必然而不能从物质的最低需求接受规条,”“正是游戏而且只有游戏,才使人成为完全的人。”认为艺术是一种感性与理性的协调,它消除了一切强迫,使人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得到自由。斯宾塞也认为艺术和审美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游戏说在19世纪和20世纪有一定影响。游戏说看到了自由的精神创造是艺术的本质之一,看到了艺术中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看到了艺术给人的精神愉悦,这些都是十分深刻而有价值的思想。但它仅仅从主体去解释艺术,同客体、功利、实践与社会生活相割裂,因此仍是片面的不完整的理论。

11、名词解释:自娱说

答:自娱说是一种以主观唯心主义为哲学基础,从创作主体的角度对美术本质进行的解释。认为美术是自我娱乐。代表人物元代文人画家倪瓒。倪瓒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中国的自娱说在某种程度上与西方的游戏说有相通之处,也强调自由游戏(笔墨),强调精神愉悦,但更多带有中国哲学的色彩,更重视画家的人品个性,更重视绘画的笔墨形式。但是,自娱说把创作主体在艺术创作活动中的作用强调到了一个极端,认为是创作主体一个人的个体的娱乐(游戏),连与受众(观众)的互动都取消了,最终使艺术创作变成了一种闭门造车式的个人行为,与社会、他人的关系彻底地割裂了。

12、名词解释:理念说

答:理念说是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以客观唯心主义为哲学基础,对美术本质进行的解释。认为美术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代表人物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和中国六朝哲学家画家宗炳。柏拉图认为:现实是美术的直接根源,“理念”是美术的最终根源;只有“理念”才是最高的真实,一切现实事物都是摹仿“理念”的,而美术又是摹仿现实事物的,因此美术离“理念”隔三层,是“理念”的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黑格尔的“理念”不是抽象的“神”而是所谓的一种客观存在,是概念和实在的统一,也就是他所说的“客观观念”或“绝对精神”。但都是把“理念”这个超自然的不可捉摸的东西说成是一切现实事物的根源,也是艺术的最终根源。理念说的缺点在于把这种超自然的不可捉摸的东西看作是第一性的,而把现实世界看成是第二性的,因此是唯心主义的。理念说在认识论大前提上虽有误,但许多具体问题不乏卓见。毕竟承认艺术根源于人脑之外的现实,并承认艺术创作的理论作用,特别是承认艺术以感性的形式来显现理想,这些观点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13、名词解释:摹仿说

答:摹仿说又称“再现说”,“师造化”说,是以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对美术本质进行的一种解释。认为美术就是对现实的摹仿。代表人物: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达芬奇、

欧洲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俄国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中国古代姚最、荆浩、王履等一些画家或理论家。赫拉克利特说:“艺术模仿自然。”摹仿的对象就是真实的现实世界,因此艺术也是真实的。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一书中明确肯定:“艺术的第一目的是再现现实”,“再现生活是艺术的一般性格的特点,是它的本质。”摹仿说在艺术的哲学基础问题上摆正了意识与存在的关系,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所以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但仍是朴素唯物主义或机械唯物主义,还存在许多矛盾,还不可能正确解释美术的本质。摹仿说仅仅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把艺术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和实践去理解,不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因而也是片面的。

14、名词解释:巫术说

答:巫术说是一种以客观唯心主义为哲学基础,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对美术本质进行的解释。认为美术是巫术摹仿。代表人物: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和詹姆士·弗雷泽及法国考古学家萨蒙·雷纳克等。巫术说认为,原始艺术是一种巫术摹仿,是作为一种控制狩猎活动的手段发生的,目的是祈求狩猎的成功。弗雷泽将原始巫术分为交感巫术和摹仿巫术,摹仿巫术通过对某物的摹仿以对该物施行巫术影响,而艺术就起源于这种摹仿巫术。巫术说从人类的历史活动以及主体(原始人)与客体(自然客体——狩猎对象,精神客体——原始巫术)的关系中考察和解释艺术的本质和艺术的发生,研究角度很独特,其中许多具体观点和大量论据也很富启发性的,但巫术和艺术同为观念形态和精神现象,巫术说用精神现象解释精神现象,用观念形态来解释观念形态,而不考察这两种观念和精神现象背后的历史动因和社会根源,最终既不能正确解释艺术的根本性质,也不能科学地解释艺术的起源或发生。

15、名词解释:“有意味的形式”说

答:“有意味的形式”说是从美术本体——形式的角度对美术本质的一种解释,是西方形式主义艺术本体论对美术本质的定义。在哲学上有绝对化、形而上学的倾向,认为美术是“有意味的形式”。代表人物:英国美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和罗杰弗莱。贝尔在《艺术》一书中首先提出了: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他反复解释说:“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这些线、色的关系的组合,这些审美地感人的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看来贝尔所谓的“意味”就是指那种能够“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的能够“审美地感人”的东西。该学说开视觉艺术领域中形式主义的先河,并对20世纪现代主义艺术的实践和理论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该学说用审美感情解释形式,又用形式解释审美感情,或干脆说其两者是同一的。实际上是否定了“意味”,形式即意味,形式即本体,其理论的起点和终点都建立在形式之上,前提中已经包含了结论,这正是形式主义艺术本体论无法克服的矛盾。

16、名词解释:媒介说

答:是一种从美术本体——形式的角度对美术本质的解释,在哲学上有绝对化、形而上学的倾向。是西方现代形式主义关于美术本质的极端论断。认为艺术是媒介。代表人物:美国艺术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他对有“意味的形式”说进行了清理,继承了他们的艺术本质论的思想,把艺术本体——形式的方向从艺术自身内部的“有意味的形式”,转移到了艺术媒介的物质实在方面,提出了“艺术是媒介”的现代主义艺术命题。他认为: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方法手段和结果,而不是方法手段与目的,因为从来没有人能够用一终极性目的来指出艺术的目的和意图。格林伯格所说的“媒介”或“方法手段”就是作为物质性的颜色、线条和平面等。该学说对美国抽象表现主义以来的现代主义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是现代形式主义推向极端的产物,它从现代主义美术的发展需要出发,提倡“艺术自律”,提倡艺术的完全自由和非意识形态化,反对艺术中的“主题”,反对客观现实的再现,也反对主观情感的表现,最后只剩下“媒介”这种物质性的形式躯壳,也就取消了艺术本身。因此“媒介”说既不可能解释传统美术,也不能真正揭示现代美术的本质。

17、名词解释:情感符号说

答:情感符号说是西方符号论美学从美术本体——形式的角度对艺术本质的解释。认为艺术是一种符号的形式。代表人物:德国的恩斯特·卡西尔和美国的苏珊·朗格。卡西尔认为: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所有的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卡西尔虽明确提出艺术是一种符号的形式,但他是两面论者,不是完全的形式主义者,他的符号论美学并不完备。朗格完成了符号论美学的系统化。朗格在她的《哲学新解》、《情感与形式》、《艺术问题》中把艺术定义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一切艺术都是创造出来的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朗格的理论中有传统的“情感说”的影响,但所指的“情感”不是艺术家个人的情感,而是带有普遍意义的“人类情感”(或称“艺术符号”)。朗格的理论核心就是:情感意象═艺术符号═艺术形式═情感形式。朗格的符号论美学同西方现代形式主义美学一样,非常重视表现形式的理论。符号论美学的艺术本体论开始了一个新的艺术研究体系,提出了

富有启发性的见解。但是,用抽象的“人类情感”或“生命形式”解释不断发展变化、丰富具体的艺术现象,把艺术简单归结为一种所谓的“情感符号”,其理论上的矛盾是难以避免的。

18、名词解释:“异质同构”说

答:“异质同构”说是“格式塔”心理学理论从美术本体——形式的角度对美术本质进行的解释。哲学上有形而上学的倾向。认为艺术是人在“异质同构”活动时在审美方面的产物。而这种产物是精神性的,是形式上的而非物质上的。代表人物美国现代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异质同构”是阿恩海姆的“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在外部事物的存在形式、人在视知觉组织活动和人的情感以及视觉艺术形式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一旦这几种不同领域的“力”的作用模式达到结构上的一致时,就有激起审美经验,这就是“异质同构”的活动过程。他的《艺术与视知觉》一书反映出他的理论是偏重“形式”的,这“形式”是有完整性,是视知觉经验中的一种组织或结构,而“简化”和“张力”是这种“形式”所具有的特征。“异质同构”说综合运用了现代科学的系统论、整体论、宇宙论、人类学、物理学场论和心理实验的方法,从一个新的视角来解释美术本质,有其可取之处。但忽视了历史现实的因素对情感活动和审美活动的影响和制约,忽视了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对人的心理以至生理发展的决性作用。所以它说不清艺术与人的审美经验的关系,甚至把人等同到了动物的原始地位,无法区分“人”与“非人”。

注:“格式塔”直译于德文Gestalt(英文的音译),译成英文:From (形式),中文也译成“完形”

19、简答题:如何解释在艺术活动中创作主体所起的作用?

答:艺术是人创造的,在整个艺术创作活动中,作为创作主体的人的作用是第一重要的。这一点是无可争议的。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的人)的思想情感、个性特点、道德品质、审美修养等都直接影响到艺术的成败。因此,重视创作主体,重视创作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重视创作主体在艺术创作活动中的主体性是十分必要的。但是,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如果抽象地强调人,认为艺术是个人主观意识的产物,艺术创作是纯主观意识的活动,同外界事物无关,同社会现实无关,则理论上就会走向片面和极端,就滑向了主观唯心主义。

注:该题可以与具体的艺术活动行为相结合而展开作答,变成一道问答题。

填空或选择

20、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理论的鼻祖是法国反理性主义哲学家柏格森;对于“美术本质”的解释他支持表现说(即直觉说)

21、清代画家孔衍栻《石村画诀》中说:“余不论大小幅,以情造景,顷刻可成。”这说明了他对于艺术本质的认识是属于情感说。

22、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一书中说:“当说起某人要表现情感时,所说的话无非是这个意思:首先,他意识到的一切是一种烦燥不安或兴奋激动,他感到它在内心进行着,但对于它的性质无所知。处于此种状诚的时候,关于他的情感他只能说:我感到……我不知道我感到的是什么。他通过做某种事情把自己从这种无依靠的受压抑的处境中解救出来,这种事情我们称之为他的自我表现。”这说明该学者对于艺术本质认识是属于表现说。(即直觉说)

23、法国野兽派画家马蒂斯曾说:“我首先所企图达到的是表现,”我的道路是不停止把寻找忠实临写以外的表现的可能性,它服务于表现艺术家内心的幻象。这说明了马蒂斯对于艺术本质的认识是属于表现性(直觉说)。

24、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家克尔希奈说:“我的画是譬喻,不是模仿的。形式与色彩不是自身美,而是那些通过心灵的意志创造出来的才是美。”这说明克尔希奈对于艺术本质的认识是属于表现说(直觉说)。

25、“自我”是德国18世纪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费希特的用语,为了批判康德哲学中的唯物主义成份,费希特否认有所谓的“自在之物”的存在,认为世界上只有“我”,“自我”是唯一的实在,是万能的创造力量,这种力量创造一切,创造整个客观世界。

26、弗洛伊德学说的五大支柱是无意识、婴儿性欲、恋母情结、抑制、转移。

27、宋代画家郭若虚从人品修养来看待画品:“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高矣,生动不得不至。”这是从创作主体的角度来认识的。

28、名词解释:表现

答:表现是指艺术家运用艺术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理想地、情感地表现对象或抛弃具体的物象,追求超感觉的内容和观念,常常采取象征、寓意、夸张、变形以至抽象等艺术语言,以突破感受的经验习惯;在创作倾向上,则偏重于表达主体意识、直抒胸怀。

29、名词解释:“人化的自然”

答:是指经由生产劳动实践,自然界从与人无关的敌对的或自在的状态,变为与人相关的,统一的,为我的对象,其结果是使人逐渐认识到客体对象的美并掌握了美的规律,从而发展起人的审美能力。

30、论述题:创作主体、创作本体、接受群体三者的关系

答:(一)分别阐述一下三者各自的内容

1、创作主体:即艺术家,艺术家作为有思维有意识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同时具有物质性和精神性的。艺术家的物质性一方面体现在:人是由肌肉、血液、骨骼、毛发等有机物质所构成,如佛家有云之“地、火、风、水”(四大)。另一方面是指人有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知方式的物质基础(六触),它们分别为看、听、嗅、味、触、感(思)六种感知方式提供物质保障。艺术家的精神性分为先天后天两部分。先天部分指人的个性性格,是相对不变的(本识);后天部分指艺术家审美经验、审美取向,审美情趣等等是可变的(转识)。

2、艺术本体:即艺术作品。艺术作品是以物质的形式存在的,是艺术家主观意识的物化。艺术作品作为载体体现了艺术家的精神性(进而也构成了作品的内涵、内蕴)。同时,作品作为一种物质存在方式,其本质也是一定材料的有机组合。例如各种纸张、画布、颜料(也包括制作过程中出现而在作品最后感时没有明显体现的底料、底色、调色油等等)等工具材料。这些物质性东西可以由人通过“六触”感知到。

3、接受群体:即受众,也可称为观众或欣赏者,与艺术家一样是有独立思维而又客观存在的人,具体内容同创作主体(在此从略)。

(二)三者之间的关系

1、主体对本体:艺术家通过动用一定的工具材料在二维或三维空间内塑造的艺术形象,来表达自己的艺术思想和主观情绪,进而追求一种成功的满足与愉悦。主体表达思想也分为有意识表达和无意识表达两种。当主体进行有意识表达时,如果物质与意识的准备都十分充分,则表达会相对清晰,创作就很有可能成功;如准备不充分或遇突发性因素(画家突然生病)则清晰的表达会受影响,创作就有可能失败。同时,在无意识表达时,如果主体在头脑中事先对相关信息有充分的组织和安排,则在无意识流露的过程中,会出现较为贴切的表达,出现满意的效果;但如果潜意识中对相关信息存储不多又无相应的组织安排,这种无意识表达往往会失败而成为涂鸦之作,对于初学者来讲尤是(这与“大巧若拙”“画到生时是熟时”,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要注意)。通常在创作过程中,有意与无意常常是交替进行或同时进行的。其实对于学生时代乃至于整个艺术生命过程来讲,作品只要贴切地代表主体此时此刻的真实感受;真实地代表主体的个性性格;如实地代表主体现阶段真实的综合实力水平就算是主体成功地实现了与本体的互动关系和创作计划。

2、本体对主体:作品作为物质形态对艺术家有一定的反作用、刺激作用(通过“六触”感知到的)。其中包括对作品材料工具运用是可得当的判断和对作品是否贴切表达作者主观感情的审视。当作品创作成功时,作品就会对艺术家产生积极的影响,给艺术家带来自信及成就感的满足。如果作品创作失败,就会给艺术家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艺术家会失落、郁闷甚至十分痛苦,但同时也令受到一些启发为下次创作奠定基础。艺术家与作品是相互作用的关系,这种相互作用同时发生,同时进行。

3、作品与受众:作品与受从的关系也是互动的,是沟通的关系。受众通过自己的审美经验对作品进行解读、赏析。当受众相对完整地了解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表达内容就实现了两者的沟通,产生了共鸣。当作者表达的主题较为模糊或过于隐晦时,受众很可能不能直接判断出来,也就不能立刻产生共鸣,但受众可以通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经验进行欣赏过程的二次创造,这样就出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多答案局面,但宏观上受众对作品主题思想的把握是相对稳定的。

4、艺术家与受众:艺术家通过作品把自己的信息传达给受众,对受众产生精神上的刺激。这种刺激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如徐悲鸿先生的《奔马》、《愚公移山》所体现的民族意识。对于民族精神的唤起起了巨大作用,做到了“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5、受众对艺术家:艺术家的地位由受众决定,受众对作品欣赏的肯定或否定决定着艺术家的最终成功与失败。

31、论述题:试论美术(艺术)的本质(本题分四大部分作答,每一部分都可单独作为一道论述题)

答:历史上关于美术本质的解释主要有三大类共12种学说。从创作主体的角度解释有:情感说、表现说(直觉说)、无意识说、游戏说、自娱说等5种;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解释有:理念说、摹仿说、巫术说等3

种;从美术本体的角度解释有:“有意味的形式”说,媒介说,情感符号说,“异质同构说”等4种。但是由于哲学基础的唯心,历史发展的局限甚至是学者个人等因素的影响,以上12种学说均未能科学、系统、全面、深入地揭示美术的本质。美术的本质应该是美术的根本性质以及与其它事物的内部联系,是美术这种事物的内在的一种规律性。所以要想科学、系统、全面、深入地解释美术的本质就必须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原理,分析后可得出结论:美术是作为客体的社会生活在主体(即艺术家)头脑中能动的审美的产物;是一种以特有的审美特征和形象思维特性来反映和影响世界的特殊社会意识形态;是一个社会、历史的范畴;是可以从社会本质、认识本质、历史本质和审美本质四个方面来把握的。第一部分美术的社会本质。社会性是美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一、美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在社会中有自己独特的位置

(一)美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1、美术不属于物质的社会关系,而属于思想的社会关系,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2、美术不属于社会的经济基础,而属于上层建筑,是竖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庞大的上层建筑的一个部门。(二)美术有其它社会意识形态所共有的三个共性

1、都是一定经济基础的反映,都决定于经济基础。

2、都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3、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之间又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如果“美术的社会本质”单独成为一道论述题,则此处应再加入一段文字,内容是问答题“美术作为意识形态同经济基础的关系”,答案后附)

(三)美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有它的特殊性。美术相对于政治、法律、道德等与经济基础关系较密切的“中间环节”意识形态而言,它离经济基础较远。

(四)美术与“中间环节”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1、美术是通过“中间环节”意识形态来联系和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而不是直接作用于经济基础的。

2、这些“中间环节”意识形态主要是政治和道德。(如果“美术的社会本质”单独成为一道论述题,则此处应再加入两段文字,内容是问答题“美术与政治的关系”和“美术与道德的关系”,答案后附)

(五)美术同与自身类似的诸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也各不相同:

1、同经济基础关系相对较远的还有宗教、哲学等。

2、宗教根本上是对美术的否定;利用美术为自己服务;限制了美术发展的自由和独立性。但是宗教艺术也占去了美术史很大部分的篇章。(若“美术的社会本质”单独成为论述题,则此处应再加入一段,内容就是问答题“美术与宗教的关系”的答案,答案后附)。

3、美术不仅反映哲学观念,还能给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美术的创作实践反过来也影响美学观的形成和发展。(若“美术的社会本质”单独成为论述题,则此处应再加入一段,内容就是问答题“美术与哲学的关系”的答案,答案后附)。

二、美术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

(一)美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二)美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

1、美术是社会生活中各种领域、各种事物的全面的反映。

2、包括了物质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的社会生活。

3、美术不仅可以反映社会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也可以反映处在一定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政治观念、法律观点、道德观点、宗教观点、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思想,而且还可反映人们的各种梦想、幻想、情感、情绪、愿望、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等。

4、社会生活的一切都在美术的视野之内,都可以成为美术的表现领域和对象。

三、美术与社会生产

(一)美术不仅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而且也是一种生产形态。

(二)美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

1、决定美术作为“艺术生产”本质的,不是它的物质生产的一般性质,而是它的精神生产的性质。

2、美术作为生产形态的特殊性,就是在于它的不同于一般物质生产的精神性。

(若“美术的社会本质”单独成为论述题,则此处应再加入一段,内容就是简答题“艺术生产与一般物质生产的本质区别”的答案,答案后附)

(三)美术作品“艺术生产”的实质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和审美创造,审美是它的本质特征。

1、在美术的生产过程(即审美创造过程)中,美术把人的主观活动与客观世界高度统一起来。

2、一方面将主体对客观世界的审美认识和审美体验物化或对象化到作品中。

3、另一方面,又为人类提供精神消费的产品,通过影响人们的精神最终影响客观世界。

第二部分美术的认识本质。美术的认识内容要求真实性,要求通过艺术形象的真实性来反映社会生活。

一、美术以其特有的方式来认识世界

(一)美术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

1、说美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实际上就是对社会生活、对世界的一种认识。

2、美术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活动,只能以客观世界为基础,从现实社会生活出发,在获得了对生活的独特的审美认识后才能进行创作和表现。

3、美术对世界的认识是一种能动的认识,是主体作用于客体并改造客体的艺术加工、提炼、创造的实践过程。

4、对美术认识本质研究的理论依据是能动的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二)美术以特有的方式认识世界

1、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世界有四种方式:(1)理论的(即哲学的、科学的)方式;(2)“艺术的”方式;(3)“宗教的”方式:(4)“实践——精神的”方式。(简答题,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世界有哪几种方式?)

2、美术用它专有的“艺术的”方式来认识世界。

3、区分了美术与哲学、美术与宗教也就区分开了美术“艺术的”方式同“理论的”方式和“宗教的”方式。

4、美术与宗教的区别

(1)在认识世界的“真实性”上不同。宗教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虚幻的完全颠倒了的,它对世界的认识是毫无真实性。宗教只需要空虚的幻想,不要求真实地反映现实世界,而美术则需要真实性认识世界和反映社会生活,真实性是美术的生命,一切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有一定的真实性,宗教美术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它那有一定真实性的那些部分。

(2)在认识世界的“形象性”上的不同。真正的宗教形象只是宗教观念的外化,是普遍观念的符号,并不包含艺术家的个性和思想情感。而作为美术对象的艺术形象,它所显示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们在欣赏它的艺术美的时候也认识到自身的本质力量,从而得到审美的享受。

5、美术与哲学的区别

(1)与美术的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的形象相比较,哲学是抽象的,是看不至摸不着的抽象的真理,它的普遍性、必然性的形式反映世界和社会生活的普遍性必须性的内容。这就是两者的根本区别。

(2)哲学主要作用于人们的理智,而美术则作用于人们理智的同时还强烈地作用于人们的情感,给人以审美享受。

二、美术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性是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最基本的一点。

(一)视觉形象性是美术的基本特征

1、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有(1)具体性;(2)概括性;(3)感染性三大特性

2、这三大特性使美术不仅区别于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意识形象,也区别于文学、音乐等与其类似的特殊意识形态。

(二)视觉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1、离开个别的、具体的、直观的视觉可感性,形象便不存在,作品本身也就不存在。

(1)美术的视觉形象都是具体的,可感知的,凭感观可以直接把握的,而不是抽象的。

(2)美术形象的第一层含义,就是它的可以作用于欣赏者视觉的感性因素,是它的形式。

(3)美术形象还以具体的感性形式表现深刻的理性内容。

2、美术的视觉形象不能仅仅是它的感性形式或感性因素,它还必须以具体的感性形式表现深刻的理性内容,以可感的现象形态表现深层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三)视觉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美术的视觉形象,是美术家按照他对社会生活的独特的审美认识创造出来的,既有客观的现实生活的根源,又有主观的意识作用,是主观与客的统一。这是美术视觉形象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1、美术作品中的形象,是社会生活的再现和反映,这是它的客观基础和现实来源。

2、它同时又是美术家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认识与评价,在它上面表现着美术家主观的情感、思想和审美理想。

三、美术对世界的认识是具真实性的。一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或称再现的真实);二是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或称表现的真实)。

(一)美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再现的真实。

1、所谓美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即是说,美术作品的视觉形象要符合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实际,符合

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实际。这是一般再现型美术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特征。

2、再现的真实不是客观世界本身的真实,而是艺术的真实,而艺术的真实又不同于生活的真实。

3、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不同表现在它的假定性上,包括认识内容的假定性和表现形式的假定性。这种“假定性”是指艺术与现实的非同一性,在艺术中,现实只是一种折射,一切都是假定的、假想的、虚拟的。

4、美术可以认识客观世界,反映现实生活,具有艺术真实性,但这种真实性是一种假定的真实、审美化的真实,它根据于客观的实际、社会生活,却不是实际的社会生活。(1)一方面,视觉形象可以再现事物的现象的真实,而且由于美术家的才能,现象的真实可以刻画得非常鲜明生动。(2)另一方面,视觉形象还可通过美术家主观意识的能动作用达到本质的真实,达到对现实生活本质的把握。

(二)美术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性——表现的真实

1、美术的真实性也体现在它是真实地表现创作主体的精神世界,包括思想、情感、个性、人生态度和理想追求等。(若“美术的认识本质”单独成为论述题,则此处应再加入一段,内容是“名词解释:表现”的答案,答案后附)

2、对主体的表现与对客体的再现都是美术创作中不可少缺的重要因素。

(三)当视觉形象高度的真实、高度概括就成为了“艺术典型”

1、在美术中,艺术典型就是高度真实和高度概括的视觉形象。

2、艺术典型是同社会生活的本质、事物和人物的普遍性、共性密切相关的。

3、一方面它的非常鲜明生动的现象和特殊性充分地、集中地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普遍性。

4、另一方面它又凝聚着创作主体突出的个性、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创造。

5、艺术典型来自社会生活,是艺术家概括生活中事物的普遍性,经过艺术传达而创造出来的。

(1)艺术典型与一般的视觉形象有联系又有区别。

(2)艺术典型的真实性更高,概括性更广,思想性更深刻,情感性更强烈,感染性更持久(此即为“简答题:艺术典型的特点”,答案就是这5个方面)

(3)艺术典型是艺术家对于生活真理的独特发现和对于美的独特创造。

(4)艺术典型是不可重复的。

6、艺术典型的创造,是优秀美术作品的标志,也是艺术家整体艺术才能的表现。

7、美术就是能够把现实生活中各类事物中不十分明显的本质真理形象地揭示出来,使观众通过美术家创造的艺术典型,认识真、理解善、欣赏美。

第三部分美术的审美本质

一、美术与美的关系

(一)“美”既是“美术”的目标之一(还有真和善),也是“美术”的结果之一(还有真和善),也是“美术”的核心内容之一。

(二)“美术”既是实现“美”的途径和手段,也是“美”的依托和承载工具。

(三)美术可以反映美,即反映现实美。

(四)美术可以创造美,即创造艺术美。

(五)美术的自身同客观世界和人的主观世界一样,也是审美的对象。

二、美术的审美本质

(一)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1、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是人与现实诸多关系中的一种。

2、审美关系是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发生的美学上的关系。(名词解释:“审美关系”)

(1)审美关系的形式和活动过程受历史(时间)的影响。

(2)审美关系的形式和活动过程受社会(空间)的影响。

3、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和独立,受制于人类的生产活动(生产力的发展)。

4、人之所以要和现实建立审美关系,原因在于人的本质力量有内在的审美需要。(这种需要是人的欲望,但不是原始欲望)

5、正是由于这种人本质力量的需要,人与现实才在“人化的自然”过程中建立起审美关系。(如“美术的审美本质”单独成为论述题,则此处应再加入一段,内容是“名词解释:人化的自然”的答案,答案后附)。

6、“人化的自然”是人与现实建立审美关系的条件,是之所以能够认识美和欣赏美的条件,并不是指美本身。

7、实践是认识的条件,并不是认识的客观内容。同理,美不等于审美,审美涉及到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而美则是审美客体的客观属性。(只要审美客体相对不变,则美就相对稳定,且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如果

人没对此审美客体发生审美关系的活动,这“美”就不会被人所感知。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二)美的本质与美感的本质。是美决定美感,而不是美感决定美。

1、美的本质是事物所具有的以非常突出鲜明生动确切的现象、形式和个别性,充分表现本质、内容和种类的普遍性质。简言之美就是形象的真理。

(1)美的规律是:一个事物只有当它以其现象的真实性充分地体现出其本质的真理;以其具体的形式充分地表现出其内容的必然性;以其形象的个别性充分地显现出其种类的普遍性;而且这现象、形式、形象又必须是非常突出、鲜明、生动、确切,那它才是美的。

(2)任何美术作品的艺术美都必须是真、善、美三位一体,高度统一的。

2、美感的本质

(1)美感的本质是客观事物的美作用于人而引起人的一种意识活动和情感活动,这种意识活动和情感活动只有在人对客观事物的美的审美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发生。没有对美的客观事物或客观事物的美的审美认识,也就是没有美感。(名词解释:美感的本质)

(2)人的审美认识是在实践中(包括生活实践和审美实践不断发展的,并在审美认识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

(3)美感产生的根源是在审美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观念。

(4)美感就是客观事物的美与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相符合所产生的有关于美的感受与感动,是包括感官快适和理性满足在内的全身心的愉悦。(名词解释:美感)

(5)美感在本质上是美的感受与美的感动的统一,感官的快适与理性的满足的统一。

(6)美感在形式上是具有多样性的。

3、总之,在任何美感中,无论其表现形式与快感相和谐的还是快感相冲突的,其本质一定是欣赏者审美观念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满足。否则,就不是美感。

三、美术是美术家审美观念的表现形态

(一)美术的一般审美性格

1、实践性与主体性

2、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

3、形象性

4、情感性

(二)美术的特殊审美个性

1、形式美与形式感。(1)形式美术主要是具有直观性的视觉形式的美,是眼睛的对象(不是思维、感受的对象),是色彩、线条等合,规律性与合目性的组合。(2)形式感则是由形式美所引起的美感。

2、技艺性与物质媒介性。

3、历史文化的积淀性

4、独创性与首创性

第四部分美术的历史本质

一、美术的历史性存在方式。美术的存在是历史性的,是占据一定时间的。

(一)美术作品构成了历史,美术作品就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

1、美术可以再现历史,美术有再现的历史性(记录具体的史实)

2、美术可以表现历史,美术有表现的历史性(加工化了的,相对概括化的时代精神)

3、美术能构造出未来的历史性。对未来的时代精神有预见性

(二)美术作品在历史中实现其意义

二、美术与时代精神。(一)时代精神是体现在历史中的绝对精神,(既然是已经存在于历史中了,是过去时态,所以不可能改变,故用“绝对”两字),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人们所共有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观念。

(二)美术参与时代精神的创造,美术作品传达出的精神内容总是有时代精神的成份,越是优秀的作品,体现的时代精神就越强烈、越精典。

(三)时代精神是从历史角度和高度来判断不同时代美术作品风格的一种方法,表达并精典地表达出了时代精神的作品才是优秀的。

三、美术的历史进展。进展是客观的,不以单个艺术家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

32、问答题:艺术家与社会的关系(若每一小点各举一例,则成为论述题)

答:一、艺术家不仅是自然人,更是有着深厚社会属性的社会人。

1、艺术家创造的精神产品是为满足社会某一方面或某一阶层的特定需要,或是为了在社会活动中作为情感和思想交流的特殊工具手段。

2、艺术家日常生活是完全融于社会生活之中的,艺术体验和创造过程也无法脱离特定的社会条件。

3、美术家自身鲜明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他与社会有着诸多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社会分工产生了从事专门艺术生产的艺术家

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之后,一部人从原来泛精神劳动集体中分离出来,转而从事较为专门的精神生产。艺术领域的劳动开始以较为独立的地位出现于社会之中。

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引发出现了专门从事艺术生产的特殊社会阶层。

3、艺术家作为一个精神生产群体,它的出现也决不是一个突发的结果,而是一个十分模糊的嬗变历程。

4、总之,多次社会分工最终导致艺术这一精神生产领域的出现,而具备必需条件的社会个人的自觉、自由的选择则促发了具体意义上的美术家的诞生。

三、美术家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

1、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是美术家所处时代的整体特性,是他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总特性,这其中又包括具体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和环境以及民族性格。

2、美术家与普通人一样是具体某一时代中的个人,他的生活、经历、思想和艺术表现都必然烙上时代的印证。艺术家只有摸准时代的脉博,把握时代的灵魂,并通过恰当的艺术手段,使之表现在具体的作品之中,才有可能使自己成为时代的代言人(即杰出的艺术家)。

3、美术家的作品既使不直接体现所处时代的社会制度也总会折射出特定的社会制度对他的影响,这种影响所表达的意义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4、文化环境作为一种社会因素对艺术家的作用和影响,比社会制度和民族性格都更为直接深刻。美术家最为关注和参照、借鉴的对象就是总体文化环境中诸要素的现状。

5、作为又一种社会因素的民族性格对美术家的影响虽然是潜在的,但作用非常深刻。

四、美术家与接受群体的关系。(专业化和大众)

1、美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倾注的丰富情感需求要想得到社会的理解和交流,就必须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去反映能够引起共鸣的思想感情,去影响和感动物质生产领域和其他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者。这才能为美术家自己赢得相应的观众,以达到通过美术进行交流的目的。

2、大众对美的艺术作品的需求为美术家创造了一个美术的情感交流市场和商品流通市场。

3、美术家在其专门的精神生产领域中的长期探索,必然使他对艺术的理解和追求远远超出一般观众的水平,这就会导致部分美术家的创作可能暂时不会被普遍的观众甚至其他的美术家所理解和接受。

33、问答题:游戏论

答:1、游戏论是艺术发生学诸理论中较有影响的一种,对于解释美术的产生、美术的本质等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哲学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德国美学家席勒和英国哲学家斯宾塞。作为一种学说最早由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康德提出,后由席勒加以系统化,后又由斯宾塞等作了进一步发展,在此之后德国美学家卡尔·格罗斯又作了深入研究。

2、关于艺术的产生,游戏论认为:艺术的产生的真正动力是以外观为目的游戏冲动,它既是人的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的辩证统一,也是人类脱离动物界的标志。(席勒《美学书简》)

3、游戏论(席勒)认为:游戏冲动有一个从低级状态向高级形态发展进化的序列。(1)这序列的起点是自然界物质意义上的游戏;(2)然后是动物和人的动物性的过剩精力的生命力的自由活动的游戏;(3)最后是以创造出形式外观为目的审美自由的游戏。

4、从人类历史的发展阶段看,席勒认为只有经历了自然状态,人类社会才能进入审美自由的发展阶段,通过它人类才能到达道德状态和政治自由的理想社会。

5、席勒的游戏论强调了游戏冲动,审美自由与人性完善之间的重要联系,对于我们理解原始美术的审美发生具有重要价值。但同时,席认为审美自由是通向道德状态和政治自由状态的桥梁的观点,也显然与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事实相矛盾。游戏论忽视了人类劳动实践对游戏的重要意义,也就不能最终说明艺术的根源和动力。

外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外美史名词解释 1、意大利学院派: 1590年,意大利画家卡拉契兄弟创办了著名的波伦亚学院,旨在传承文艺复兴大师的传统,总结前人经验,培养年轻的美术家,并制定艺术法规,强调绘画标准, 避免样式主义和卡拉瓦乔的影响。由于这种办学原则明显缺乏创新精神,带有折衷主义的特点。故而题材较狭窄,多描绘宗教与神话,在技法上重素描轻色彩。可是对以后的古典主义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折衷主义: 这是17世纪意大利学院派美术的基本特色。主张绘画应有的最高标准是:米开朗基罗的人体、拉斐尔的素描、格累乔的典雅与风韵、威尼斯画派的色彩等等。这种企图培养新的艺术人才的办学思路与模式明显是综合了各家之长的折衷主义。 3、卡拉瓦乔主义: 17世纪由于卡拉瓦乔在当时欧洲画坛的巨大影响,吸引了相当多的敬慕者与追随者,他们的作品深受其艺术感染,无论是题材范围、画面明暗对比、人物写实手法等,多倾向于卡拉瓦乔的现实主义风格,故被称为卡拉瓦乔主义。 4、意大利地方画派: 17世纪意大利的现实主义画坛除了最具影响的卡拉瓦乔之外,还有颇具实力的有现实主义倾向的地方画派和画家:如热那亚画派(代表人物是斯特劳斯)、曼图亚画派(以多菲奇为代表)、那不勒斯画派(萨·洛撒为代表),另外还有威尼斯画派、佛罗伦萨画派和罗马画派等。 5、巴洛克艺术: 17世纪流行的艺术风格之一。这种风格最早产生于意大利的罗马,曾弥漫于欧洲的天主教国家。“巴洛克”这个派生词的由来说法不一:一说来自葡萄牙语或西班牙语,意指不圆的珠子;一说来自意大利语,有任意奇特、怪诞或推论上错误的含义。这个带有贬意的称呼是18世纪的古典主义理论家对这种艺术倾向的蔑视。 6、荷兰小画派: 17世纪的荷兰除了哈尔斯与伦勃朗这样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大师以外,还涌现了一批出色的画家。他们被称为“荷兰小画派”的原因有二:第一是画幅较小,适宜于市民阶层装饰居室;第二是不表现重大的社会题材,特别注重对生活细节的描绘,迎合了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代表画家有:格拉尔德. 特鲍赫、皮特. 德. 霍赫、和加布里尔. 梅蒂绥等。 7、团体肖像画: 17世纪的荷兰美术除了单幅肖像画外还盛行团体肖像(群像)画,订件者往往要求画家对每个人都给以平等的表现机会,这就会使画家不能安排中心人物和一定的情节来统一画面与构图。但是,天才的肖像画家哈尔斯却突破了传统的呆板、平整的布局,尽量将人物安排的错落有致,营造出一种极其热烈的气氛。代表作品如《圣乔治射击手连军官的宴会》等。 8、西班牙“黄金时代”: 17世纪上半叶,西班牙美术人才辈出并出现了一个“黄金时期”(1560-1700)。他的繁荣主要得益于三个条件:一是西班牙文学的有力影响(文学家塞万提斯和戏剧家维加);二是地方画派中现实主义力量的存在和发展;三是意大利卡拉瓦乔艺术的影响。这个时期西班牙绘画的艺术特点是反映生活、表现时代和民族精神。代表画家有里韦拉、苏巴兰和委拉斯贵支。 9、“波德格涅斯”: 17世纪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城流行的一种画风(即西班牙的卡拉瓦乔主义)。波德格涅斯这一名词含有小酒店和小饭馆之意,由于古典主义的理论家们瞧不起描绘下层人民生活的风俗画,于是以嘲弄的口吻把这类作品通称为“波德格涅斯”的绘画。委拉斯贵支就曾受到过这种画风的影响。作品有《卖水的人》、《早餐》、《音乐师》等。 10、罗可可: 18世纪上半叶,法国出现的一种新的艺术样式。那种对岩洞、贝壳、钟乳石的模仿手法,被称为罗可可风格。它从巴洛克艺术的背景中演变出来,同时又反对巴洛克的豪华壮观,既繁华纤秀、浮华做作、矫揉妩媚,又愉悦亲切、轻快优雅,可

中外美术史考研重点必备

外国美术史 名词解释 1、拜占庭 欧洲中世纪以东罗马帝国首都拜占庭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基督教艺术。将西方基督教文化与东方波斯艺术融为一体,在欧洲居统治地位达1000年之久。总体特征是威严庄重又豪华富丽,形式上高度提炼和简化,具有程式化手法,赋予形象以稳固、永恒的精神。其建筑运用拱券、穹顶、以彩色玻璃转做装饰,内部有金色的镶嵌画。其绘画主要是非写实性的抽象艺术式样,如抑制对空间各深度的表现、热衷于线条与色彩的运用。代表:圣菲索亚大教堂。 2、罗马式 “罗马式”一词,原为建筑术语,后扩展为指称11世纪和12世纪欧洲美术的术语。罗马式美术主要是基督教美术,以教堂建设为中心,建筑、绘画、雕塑相互协同。罗马式美术,把早已出现的非再现性美术原则推上了高峰,以一种与古希腊罗马绘画和雕塑截然相反的象征性表现性手法,创造出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的绘画和雕塑,在使基督教美术与古希腊罗马美术形成双峰对峙的欧洲美术胜景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哥特式(去年) 欧洲中世纪后期的基督教艺术、源于法国,遍及全欧洲,代表了中世纪艺术发展的高峰。成就主要表现在教堂建筑及其雕塑装饰方面,哥特式教堂才采用拉丁十字式形制,以巨大的彩色玻璃华创取代墙壁,并普遍采用肋拱框架结构体系,使教堂的内部空间、外部造型、门窗拱券都具有高、尖、直的特点,正门两侧多配置高耸的尖塔,总体感觉高耸挺拔,从满强烈的向上动感。反应出中世纪末期艺术趋向世俗化和现实化的特点。代表:法国的巴黎圣母院。 4、文艺复兴 原意是“在古典规范的影响下,艺术和文学的复兴”。在欧洲的历史上,实际是指14到16世纪欧洲文化思想发展中的一个时期,其实质是以新兴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为出发点的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人文主义者倡导的世界观,强烈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改变人们对自身、上帝、社会、自然界的看法。文艺复兴运动最先萌芽于南部的意大利,随后推及北部的尼德兰和中部的德国地区。它赞美人生、赞美人体、赞美自然,即使在宗教题材的作品中也贯穿现实的世俗精神。 5、佛罗伦萨画派 文艺复兴早起在佛罗伦萨地区形成的著名画派,它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影响最大的美术流派之一。佛罗伦萨画派的特点是以人文主义为主导,该派继承希腊罗马的艺术传统,探索在平面上真实地在线立体造型,讲自然科学取得的成就运用在艺术领域,发展了透视画法、明暗画法和艺术解剖学。将中世纪抽象的神的形象表现为世俗的人,创立了新的艺术风格。佛罗伦萨画派注重素描,注重理性,追求严谨、崇高的风格。代表人物有乔托、马萨乔、波提切利。 6、威尼斯画派 威尼斯画派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的画派之一。该派是以威尼斯为中心的意大利北部地区形成的著名画派,威尼斯画派的特点十分强调色彩的运用、画面绚丽、注重视觉效果,宗教题材作品中的人物完全世俗化,具有享乐主义的情调;重在用对自然风光的描绘,充满抒情的诗意;由于威尼斯气候潮湿,使得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全部) 史前社会:是指人类有文字记载之前存在的社会,其生产力和生产水平相对于文明社会都比较低下,所以又通常被称为原始社会。 石器时代:是根据人类生产工具的进化划分出的社会发展阶段,代表了最初的生产力水平。它又可以细分为旧石器(约距今 10000-100000 年前)和新石器(约距今4000-10000 年前)两个阶段。前者以打击石器为代表,后者以磨光石器(包括玉器)和陶器为代表。石器时代以后有青铜器、铁器等时代。 陶器:是用陶土作为坯胎,用火烧制而成的器物。窑温一般在摄氏600 到1000 度之间。根据陶土质地分为红陶、黑陶、白陶和灰陶。彩陶:在打磨光滑的的橙红色陶胚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作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在橙红色的胎地上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这样的陶器通称彩陶。(P7) 黑陶:黑陶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炭而成的,表面漆黑光亮且较为致密。(P7) 甲骨文: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汉字形态,因其刻于龟甲和牛胛骨上而得名。它记录的是甲骨占卜的整个过程,故又称“卜辞”。 大篆:又称“籀书”,是早期书体的一种,西周至春秋多数青铜器铭文采用该体,代表了官方正规书风。秦国的石鼓所刻文字,是大篆书体的范例之一。公元前221 年秦统一中国后,李斯在大篆基础上创造了秦篆,即小篆。

饕餮纹:商周青铜器上的纹饰母题,以兽面牛首为主体,左右对称展开夔龙或夔凤图案。其形象狞厉可怖,是用来“辨神奸”的图腾符号。 失蜡浇铸法:是春秋以后采用的铸造青铜器的方法。它用石蜡做成器物模型,用陶泥敷施其上成一外模,再加热脱去石蜡,得到中空的铸模。它能铸造精密度较高的器物纹饰。 错金银工艺:是战国时代流行的铜器装饰工艺。它用金、银及红铜等金属和绿松石、玛瑙等矿石填充或镶嵌在铜器的花纹缝隙间,产生色彩斑斓的装饰效果。早在殷商时期,宝石镶嵌就已应用在玉器和象牙器上,技术非常成熟。 帛画:是在素绢上绘制的图画。现存最早的帛画为楚国作品,功用以随葬品为主,大都表示灵魂升天的主题,到汉代后期发展成卷轴形式。 画像石:是刻凿在石料上的图画作品,在汉代的石祠和墓室中大量使用。技法有单线阴刻、平面减底刻凿、浅浮雕刻凿等。 画像砖:是模压焙制的砖像图画,作为墓室的主要装饰,画风细腻生动。 铁线描:指绘画中的一种线描方式,用来形容笔法严谨、连绵悠长、笔力似铁线的线条。 六法:南齐谢赫在其著作《古画品论》中提到的人物画创作的六条原则,分别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后被作为整个中国画创作和品评的重要依据,对传统

外国美术史名词解释、简答题共68题

外国美术史名词解释(42题) 1、拜占庭艺术:欧洲中世纪以东罗马帝国首都拜占庭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基督教艺术。将西方基督教文化与东方波斯艺术融为一体,在欧洲居统治地位达1000年之久。其建筑运用拱券、穹顶,以彩色琉璃砖做装饰,内部有金色的镶嵌画。其绘画主要是非写实性的抽象艺术式样,如抑制对空间各深度的表现、热衷于线条与色彩的运用等。 2、罗马式建筑:欧洲中世纪中期的基督教建筑样式。罗马式建筑朴素、坚实,广泛采用半圆形拱券,石墙厚重,窗户小且高,内部昏暗,有高大的塔楼。代表建筑有:意大利的比萨大教堂等。 3、哥特式、哥特式建筑:欧洲中世纪后期的基督教艺术,源于法国,遍及全欧洲,代表了中世纪艺术发展的高峰。其建筑具有轻盈、纤细的结构,广泛运用尖券、肋拱,以巨大的彩色玻璃花窗取代墙壁,使得内部空间宽敞、明亮。总体感觉高耸挺拔,充满强烈的向上动感。代表建筑:法国巴黎圣母院。 4、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原意是“在古典规范的影响下,艺术和文学的复兴”。在欧洲的历史上,实际是指14世纪到16世纪欧洲文化思想发展中的一个时期,其实质是以新兴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为出发点的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最先萌芽于南部的意大利,随后推及北部的尼德兰和中部的德国地区。 5、人文主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代表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的主要思潮,是与基督教神权及其禁欲主义相对立的,基本内容是他的世俗性。人文主义的思想家和艺术家崇尚科学、颂扬人的力量,高扬人与自然的美。 6、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著名的科学家、工程师和画家,他将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发明了“渐隐法”(用模糊的轮廓与柔和的色彩使一个形状融入另一个形状之中),成功地表现出人物微妙的内心活动,作品含蓄,充满哲理思考。代表作有《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 7、米开朗基罗: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著名的雕刻家、画家和建筑师,他的作品充满英雄主义、被压抑的力量与悲壮的激情,充分发挥了人体的表现力。雕塑名作有《大卫》《摩西》,绘画有《创世纪》和《最后的审判》,建筑有圣彼得大教堂的穹顶。 8、拉斐尔: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其作品优雅、秀美,笔下的人物具有温和、高贵的气质,尤其以描绘圣母的形象著称。他所确立的美的样式成为后来学院派的标准之一,代表作有《雅典学院》《西斯廷圣母》等。 9、威尼斯画派: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以威尼斯为中心形成的著名画派。十分强调色彩的运用,画面绚丽,宗教题材作品中的人物完全世俗化了,具有享乐主义的情调。代表画家有贝利尼、乔尔乔纳、提香、委罗内塞、丁托列托等人。 10、提香: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的巨匠,其作品色彩强烈,笔触奔放,画面响亮,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他首度挖掘出油画语言的全部可能性,使画布油彩成为以后西方艺术的主要媒介,因此被称为西方油画之父。代表作有《乌尔宾诺的维纳斯》《圣母升天图》等。 12、巴洛克: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7世纪的意大利,后流行于全欧洲,其主要特征有:1、服务于

外国美术史口诀

外国美术史口诀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中国美术史试题1 一、填空题(40分) 1、中国美术的起源和萌芽时期是时代的美术。 2、青海大通孙家寨出土的《》,堪称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之杰作。 3、我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壁画墨迹,是辽宁牛河梁遗址出土的壁画残块 4、我国先秦时代的青铜器,分、、、等四类。 5、东汉时代的画像石以山东嘉祥的为代表。 6、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是河南等封的。 7、刘宋时画家陆探微创造了“”的清秀绘画形象,而张僧繇则因其创造的形象独具风格,被称为“”。 8、唐代画家王维以诗入画创“”山水,书写文人情怀。王洽画松石山水则疯癫狂放,创“”之法。 9、我国着名的四大石窟指的是、、和石窟。 10、唐代工艺品中成就最为卓着的首推,殉葬的和驼、动物是其中的精品。 11、论者评宋初两大山水画家谓:“之画,近视如千里之远,之笔,远望不离坐外。” 12、南宋画家梁揩擅绘洗练放逸的“”,开启了元明清写意人物的先河。 13、元代永乐宫三清殿壁画的作者是民间画工等,而纯阳殿的壁画构图则是采用了 的表现形式。 14、明代“派”的代表画家时和。 15、明末画家陈洪绶19岁时创作的,其中以为最佳。 16、清初“四僧”指的是、、、。 17、“扬州八怪”大致分三类,其中一类是丢官后来扬州的文人,如、等人。 18、清代三大木板年画产地是、、。 19、近代画家任伯年注重文人画与民间美术结合,创造了的新画风。 20、“从来没有一个画家像他这么努力与绘写社会生活……”这是郑振铎对《点石斋画报》的主要执笔人的评价。 二、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0分) 1、马王堆汉墓帛画描绘的主题思想是()。 A、天地神话 B、引魂升天 C、墓主生活 D、仙人出行 2、已知最早的纸本绘画《地主庄园图》出土于()。 A、吐鲁番晋墓 B、昭通霍氏墓 C、安丘冬寿墓 D、酒泉丁家闸墓 3、描绘宫中嫔妃生活哀怨的作品是() A、虢国夫人游春图 B、捣练图 C、挥扇仕女图 D、簪花仕女图

中外美术史名词解释

中外美术史名词解释 1、黑陶:史前陶器中艺术成就较高的一类,器物表面光洁,整体器形线条流畅优美,器物本身具有黒’薄’光’亮’棱’鼻’的艺术效果,富有高于实用价值的纯审美价值。 2、俑:是古代用来陪葬的塑像,主要是陶瓷、泥土或木质作成人的形像。 3、秦始皇陵兵马俑:兵马俑反映了秦王朝兵强马壮、叱咤风云的气势。秦始皇兵马俑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而塑造的,艺术手法细腻、明快,手势、脸部表情神态各异,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显示出泥塑艺术的顶峰,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添光彩,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 4、霍去病墓石雕的重要特点,是因石而得形,因形而造意,因意而施工。艺术家充分利用石块的自然形态,运用纯朴的意匠稍事雕凿,就完美地体现了创作意图。造人物情态方面细致入微,并且在写实中已寓有夸张手法。 5、瓦当:是指屋顶檐头简瓦前面的陶治圆形遮挡物,俗称瓦头。同时又是一种装饰物。瓦当主要有图案纹和文字纹两种,瓦当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部分。 6、彩陶:是指在橙红色的器壁上用赤铁矿与氧化锰颜料绘制图案,烧成呈黑色或褐色,具有热烈明快的格调的陶器. 7、画像砖:是指汉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 8、画像石;中国古代祠堂墓室石阙石碑等,石刻装饰画盛行于东汉其具有绘画性雕塑性和 建筑性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构图富于变化艺术价值很高代表作有武梁祠画像河南石墓画像沂南石墓画像等;东汉时代的画像石以山东嘉祥的武梁祠为代表; 9、“吴带当风,曹衣出水”:是说“画圣”吴道之创造出一种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的“莼菜条”式的描法,加强了物象的分量感和立体感,所画人物、衣袖、飘带、具有迎风起舞的动势.三国两晋曹不兴所画人物其特点画衣纹稠叠即衣纹稠叠如贴在身上一样。 10、金文:铸或刻在殷、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铭文。 11、南宋四家: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guī为代表的院体山水画,开创了山水画艺术的新风格.他们四人被称为。 12、“三远”:郭熙的山水画论透视原则和空间处理的重要法则即深、高、平。 13、饕餮纹:也称兽面纹,是一些被夸张了的或幻想中的动物头部的正面形象。 14、骨法用笔:通过用笔捉取人物的骨象法则,进而揭示他的风神韵度。 15、《人物龙凤帛画》:此画于1949年在湖南陈家大山楚墓中发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绘画之一.这副画高28厘米、宽20厘米,图中画一细腰女子,身穿宽袖长衣,头后挽这一个垂髻,衣服和冠都有装饰物.妇人两手向前伸出弯曲向上,作合掌状,左侧而立,女子左上方画有一展翅扬尾的凤鸟和一仅现一足的龙。 16、《人物御龙图》;又称《御龙人物帛画》1973年5月湖南长沙子弹库楚相墓中发现 的;此画为绢地长方形高37、5厘米,宽28百米;帛画内容是乘龙升天;《御龙图》以章线勾描设色平涂兼施渲染;这幅画技巧成熟人物形象准确神采生动,不公追求外部形貌的肖似,更注重通过对外貌的描写提示对象内存的精神气质。 17、《缯书》;四周的画像是1942年在长沙东部子弹楚墓发掘的,现在美国纽约大都会 美术馆;四方形中间写着墨书;笔画匀整;四周画有图像,以细线描绘上涂彩色,四角画树木分青赤白黑四种以象征四方及四时;是一种巫术性东西也与天象有关可能是死者镇邪之用。 18、帛画;古代画在丝织物上的绘画,其表现的主题是引魂升天,人物造型带有风俗画 性质,线描垥劲力色彩绚烂和谐具有装饰风味代表有战国厉墓的《人物龙凤帛画、长安

外国美术史名词解释、简答题共68题

外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42 题) 1、拜占庭艺术:欧洲中世纪以东罗马帝国首都拜占庭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基督教艺术。将西方基督教文化与东方波斯艺术融为一体,在欧洲居统治地位达 1000年之久。其建筑运用拱券、穹顶,以彩色琉璃砖做装饰,内部有金色的镶嵌画。其绘画主要是非写实性的抽象艺术式样,如抑制对空间各深度的表现、热衷于线条与色彩的运用等。 2、罗马式建筑:欧洲中世纪中期的基督教建筑样式。罗马式建筑朴素、坚实,广泛采用半圆形拱券,石墙厚重,窗户小且高,内部昏暗,有高大的塔楼。代表建筑有:意大利的比萨大教堂等。 3、哥特式、哥特式建筑:欧洲中世纪后期的基督教艺术,源于法国,遍及全欧洲,代表了中世纪艺术发展的高峰。其建筑具有轻盈、纤细的结构,广泛运用尖券、肋拱,以巨大的彩色玻璃花窗取代墙壁,使得内部空间宽敞、明亮。总体感觉高耸挺拔,充满强烈的向上动感。代表建筑:法国巴黎圣母院。 4、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原意是“在古典规范的影响下,艺术和文学的复兴”。在欧洲的历史上, 实际是指 14 世纪到 16世纪欧洲文化思想发展中的一个时期,其实质是以新兴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为出发点的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最先萌芽于南部的意大利,随后推及北部的尼德兰和中部的德国地区。 5、人文主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代表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的主要思潮,是与基督教神权及其禁欲主义相对立的,基本内容是他的世俗性。人文主义的思想家和艺术家崇尚科学、颂扬人的力量,高扬人与自然的美。 6、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著名的科学家、工程师和画家,他将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发明了“渐隐法” (用模糊的轮廓与柔和的色彩使一个形状融入另一个形状之中),成功地表现出人物微妙的内心活动,作品含蓄,充满哲理思考。代表作有《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 7、米开朗基罗: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著名的雕刻家、画家和建筑师,他的作品充满英雄主义、被压抑的力量与悲壮的激情,充分发挥了人体的表现力。雕塑名作有《大卫》《摩西》,绘画有《创世纪》和《最后的审判》,建筑有圣彼得大教堂的穹顶。 8、拉斐尔: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其作品优雅、秀美,笔下的人物具有温和、高贵的气质,尤其以描绘圣母的形象著称。他所确立的美的样式成为后来学院派的标准之一,代表作有《雅典学院》《西斯廷圣母》等。 9、威尼斯画派: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以威尼斯为中心形成的著名画派。十分强调色彩的运用,画面绚丽,宗教题材作品中的人物完全世俗化了,具有享乐主义的情调。代表画家有贝利尼、乔尔乔纳、提香、委罗内塞、丁托列托等人。 10、提香: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的巨匠,其作品色彩强烈,笔触奔放,画面响亮,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他首度挖掘出油画语言的全部可能性,使画布油彩成为以后西方艺术的主要媒介,因此被称为西方油画之父。代表作有《乌尔宾诺的维纳斯》《圣母升天图》等。 12、巴洛克:巴洛克艺术产生于 17 世纪的意大利,后流行于全欧洲,其主要特征有: 1、服务于教会上层和宫廷贵族,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 2、极力打破和谐与平静,饱含激 情和强烈的运动感。 3、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讲究光线的运用,追求戏剧性效果。4、强

中外美术史话练习题

《中外美术史话》练习题1 一、名词解释 1.饕餮纹 2《读碑窠石图》 3气韵生动 4元四家 5《人物龙凤帛画》 6扬州画派 ) 7《游春图》 8吴门画派 9《女史箴图》 10“南宋四家” 二填空 1. 司母戊鼎是时期代表作品。 2.五代山水四大家是荆浩、关仝、董源、。 3.吴门画家中,由职业工匠出身而跻身文人之林的画家是。 & 4. 《墨葡萄图轴》为所作。 5. 龚贤为画派的代表画家。 6. 霍去病墓石雕是时期的作品。 7.被称为“才绝、画绝、痴绝”。 8.五代山水画家“董巨”指的是和巨然。 9. 陈淳是后期杰出的写意画家。 10. 清初画史上的“正统派”是“四王”画派,尤其是德高望重,为“四王”之首。 11.西汉早期的帛画延续了战国帛画的传统。 ^ 12.《韩熙载夜宴图》作者是。 13.郭熙撰写的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理论进入了成熟期。 14.明代的宫廷绘画继承了时期的制度,但是并没有设立专门的画院机构。 15.清代中期宫廷绘画仍然十分兴盛,但却缺乏活力,给当时画坛带来蓬勃生机的是一个富有个性的地方画派即。 16.汉代帛画主题思想是。

17.初唐画坛上有两大画风,以中原画风的和西域画风尉迟乙僧的为代表。 18.元代画家以画梅著称。 19.明代初期的地域性画派“浙派”的代表人物是。 / 20清代三大木板年画产地是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县的杨家埠 21.青铜器最为典型的装饰纹样当属饕餮、夔龙、夔凤纹,而是其中最具特色的。 22. 敦煌是我国佛教艺术的代表。 23. 描绘了贞观十五年唐太宗李世民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者禄东赞的情景。 24.提出山水画“南北宗论”的是明末画家。 25.清初成名取得统治地位的是“四王吴恽”,包括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 吴历、。 三单选 1.现存最大最重的商代青铜器是()。 A《四羊方尊》 B《莲鹤方壶》 C《司母戊大方鼎》 D《毛公鼎》 ! 2.唐代的诗人、山水画家王维是以画()而著名。 A青绿山水 B小景山水 C浅绛山水 D水墨山水 3.北宋时期以善画“婴戏图”的画家是()。 A刘松年 B李迪 C苏汉臣 D李嵩 4.明宗室后代以写意花鸟书写亡国恨的是()。 A朱耷 B髡残 C 弘仁 D石涛 5.中国的彩陶出现于()。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时代 D铁器时代 6.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早期山水文献作品《画山水序》作者是()。 \ A 王维 B王宗炳 D谢赫 7. 以下属于“南宋四家”的有()。 A 荆浩 B马远 C董源 D苏轼 8.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很大影响的“南北宗论”是明代的()。 A 陈淳 B徐渭 C沈周 D董其昌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1、陶器 ①人类利用泥土烧,制造的使用器皿或陶艺品,是史前人类社会的重大发明; ②按照用途分:饮食器,炊煮器,储藏器 ③按照陶质分:红,白,灰,黑 ④按照装饰分:拟形陶,彩陶,素陶,印纹陶 ⑤按照纹样分:动物纹,植物纹,人形纹 2、彩陶 ①带有彩绘纹样装饰的史前陶器; ②彩绘颜料以赤铁矿为主,多饰以几何图案和动植物花纹; ③在造型装饰、图案纹样的处理上,体现了当时审美能力和工艺制作已达到客观水平。 3、青铜器 ①发端于黄河流域,是红铜加锡的合金; ②分为: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和车马器等四大类; ③礼器是统治阶级用以区别尊卑等级的器物; ④其品种有:鼎、尊、豆、盘、钟等。 4、瓦当 ①覆于屋顶檐际的一种瓦件。 ②通指半规或圆形之瓦头。常见瓦当大多与简瓦连制一起,其瓦背断面作半筒状,上有各种动、植物或文字、云纹等图案纹饰。 ③始见于周代,秦汉已趋流行。既有实用的功能,也富于装饰美。 5、秦兵马俑 ①惊人的数目和巨大的体积在世界美术史是罕见的; ②造型简练,崇尚写实,面部刻画细致,绘彩逼真,表情丰富,姿态多样; ③整个秦俑具有宏伟壮阔的气势,又有活跃变化的动感。 6、马踏匈奴 ①是霍去病墓雕群的一座主像; ②战马昂首挺立,英姿飒爽,豪迈雄劲,足踏匈奴于脚下。 ③此作品既是对英雄丰功伟绩的缅怀追思,也是对西汉国强马壮的高度赞颂。 7、画像石 ①画像石是为丧葬礼俗服务的一种功能艺术,厚葬和孝悌是画像石产生的原因; ②主要用于装饰墓室、石棺、祠堂和石阙等 ③盛行于东汉中晚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构图富于变化,艺术价值很高。

8、帛画 ①帛画流行于战国中晚期直至西汉前期,是反映了楚人祈求死后升天的幻想; ②古代画在丝织物上,其表现的主题是引魂升天 ③以墨线为骨,线条流利舒畅,色彩绚烂谐调,富有装饰趣味。 9、魏晋南北朝顾恺之的绘画作品与理论 ①顾恺之在艺术创作上的突出成就表现在他极为重视人物内在思想感情与性格风度,可以成功地刻画出人物的心理特征和个性; ②他画人物尤为重描绘眼神,认为眼神是传神成功与否的光键所在; ③绘画代表作品:《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烈女仁智图》 ④他还精研绘画理论,著有《论画》、《魏晋盛流画赞》、《画云台山记》 ⑤他提出了“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理论。 10、洛神赋图 ①此画取材于曹植名篇《洛神赋》,画面表现出一幅哀怨缠绵的连续画图; ②人物 神情刻画生动,主题内容突出,手法写实,线条简练飘逸,色彩典雅艳丽,整个画面环境富有装饰性。 ③体现了东晋时期中国绘画水平,顾恺之的艺术成就对当时和后世画家具有重要的影响。 11、陆探微的人物画创秀骨清像的形象。 12、张僧繇,“笔才一二,象以应焉”,创佛教艺术中的“张家样” 13、曹衣出水 ①“曹衣出水”又称“曹家样” ②其体稠叠而衣纹紧窄,犹如刚从水里出来。 14、谢赫《画品》 ①谢赫选写的《画品》是中国最早的有关绘画艺术的品评专著,提出著名的“六法论”; ②他认为绘画的功能在于“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见”; ③“六法论”是: (1)气韵生动:生动地反映人物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 (2)骨法用笔:通过对人物外表的描绘而反映人物特征的笔法要求。 (3)应物象形:准确地描绘对象的形状。 (4)随类赋彩:按照对象的固有色彩来设色。 (5)经营位置:指构思、构图。 (6)转移模写:指绘画的临摹和复制。 15、宗炳《画山水叙》主要论述的是圣人与道以及与山水审美的关系。 16、王薇《叙画》强调山水画创作过程中的“情”,指出画山水与画地图的根本区别。 17、昭陵六骏

外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外国美术史名词解释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外国美术史名词解释1、古风的微笑: 古希腊古风时期(公元前7世纪-前6世纪)雕刻的主要特征之一,其目的是使雕像更为生动。 其表现是雕像面部嘴唇紧抿,微微上翘,千篇一律的微笑。代表作品有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库罗斯雕像》、雅典卫城博物馆收藏的《科瑞雕像》、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收藏的《克洛伊索斯》等 2、哥特式建筑: 诞生于1137年-1144年之间,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一种建筑风格。它是由发展而来,为所继承。 其影响范围从法国,扩展到到整个西部和不列颠。 哥德式建筑最常见于欧洲的、与。 强调和谐、比例、几何秩序。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等方法,加以巨大明窗和花窗玻璃,营造出上升感和浓厚的宗教氛围。 代表建筑有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兰斯大教堂,英国的索尔兹伯里大教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等。 3、罗马式建筑 11、12世纪,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教堂建筑采用圆拱代替木结构天顶,坚实而厚重,更接近于古罗马的建筑风格,因而被称为“罗马式”。罗马式风格在西欧同时出现,由各种各样的地域性风格组成。 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建筑规模宏大,因采用古罗马式的拱顶而得名。还有结实的质量、厚重的墙体、半圆形的、坚固的、拱形的、巨大的以及富于装饰的,给人以雄浑庄重的印象。 最具独创性、最多样化的罗马式建筑出现在法国,如图卢兹的圣赛尔南教堂、奥顿大教堂;意大利的罗马式建筑是比萨大教堂和佛罗伦萨洗礼堂。 对后来的哥特式建筑影响很大。 4、巴洛克艺术 17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巴洛克最初含有贬意,意为“不规则的、扭曲的、形状奇怪的”。这种风格于1600年左右起源于意大利的罗马,随后便散布到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它是宗教政治和思想发展的在艺术方面的综合反映。这种风格运用夸张的运动性和清晰可辨的细节来营造戏剧、紧张、繁琐、恢宏的效果。这表现在绘画、建筑雕刻等各个领域。代表人物及作品贝尼尼《圣彼得大教堂》、卡拉瓦乔《召唤圣马太》、鲁本斯《下十字架》、委拉斯凯兹《宫娥》、伦勃朗《夜巡》等 5、罗可可艺术

中外美术史名词解释

三、名词解释(15分) 1、画像石 2、曹衣出水,吴带当风 3、昭陵六骏 四、简答题(20分) 1、写出谢赫“六法”,并逐一加以简要解释。 2、元代画风转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五、作品分析(时代背景、表现内容、艺术特色、整体评价、任选一题,15分) 1、分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 2、分析唐寅的《孟蜀宫伎图》统一战线,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给北洋军阀反三、名词解释(15分) 1、中国古代祠堂、墓室、石阙、石碑、棺椁等石刻装饰画。盛行于东汉。其具有绘画性、雕塑性和建筑性。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构图富于变化,艺术价值很高。代表作有武梁祠画像、沂南石墓画像等。 2、中国画术语。北齐画家曹仲达所画人物,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犹如刚从水中出来。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画人物,其势圆转而衣服飞扬,富于运动感、节奏感。故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之说。 3、唐太宗陵墓前浮雕。刻划李世民征战时先后骑乘过的六匹骏马,即: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特勒骠、青骓、什伐赤。分别选取侍立、徐行、奔驰等动态,风姿英武。作品具有强烈的体积感。 四、简答题(20分) 1、(1)气韵生动:生动地反映人物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 (2)骨法用笔:通过对人物外表的描绘而反映人物特征的笔法要求。 (3)应物象形:准确地描绘对象的形状。 (4)随类赋彩:按照对象的固有色彩来设色。 (5)经营位置:指构思、构图。 (6)转移模写:指绘画的临摹和复制。 2、(1)作画重视主观意兴心绪的表现,把形似和写实放在次要位置。 (2)作品追求笔墨情趣,水墨画极为盛行。 (3)把书法用笔融进绘画创作,丰富了点、线的表现力。 (4)画上流行题写诗文,加强了作品的诗情画意。 五、作品分析,任选一题(15分) 1、(1)五代南唐政权的摇摇欲坠造成许多人对前途悲观失望,故而疏狂自放以蒙蔽朝廷耳目。 (2)通过听琴、观舞、休憩、赏乐、调笑五个场面,描绘了政治上失意的官僚韩熙载尽情声色、颓唐放纵的夜宴生活。 (3)构思严谨,人物性格刻划生动而有深度。衣纹组织严谨而又简练。设色以浓重色调为主,配以淡彩,间隔以大块的黑白,起着统一画面的作用。 (4)除绘画史上的重要价值外,也是研究音乐史、舞蹈史、工艺史的宝贵资料。2、(1)宫廷君王的奢侈豪华带给宫伎、歌伎的只是一种悲剧。 (2)通过四个盛装的宫伎描绘了五代后蜀孟昶的宫廷生活。 (3)诗的点缀道出了画的主题。线条细劲、流动,设色妍丽、明快、变化十分丰富。人物独特的造型特征,突出了宫伎弱不禁风的情态。 (4)整个作品秀润、明朗、简洁、清新。作者饱受炎凉世态的滋味,通过宫伎的描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鹳鱼石斧图 1978年河南省临汝县阎村出土。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器形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陶瓷绘有鹳鸟衔鱼,旁边竖立一件石斧的画面。图像简洁醒目,画面右侧那柄装饰考究而带有徽记的石斧,无疑是古代的权力棒,画面记录了鹳氏族兼并鱼氏族的重大历史事件。构图均衡、饱满,为史前独立性绘画的珍品。 黑陶 黑陶是我国新时期时代工艺美术取得的杰出成就之一。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遗址中常有发现。其烧制工艺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炭而成,表面漆黑光亮且较为致密。其中以山东龙山文化黑陶中的蛋壳陶以黑、光、亮、薄而著称于世。 彩陶 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美术中。是在打磨光滑的红色陶丕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做呈色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是彩陶的杰出代表。 人面鱼纹彩陶盆 出土于西安半坡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在圆滚的脸庞上,画着三角形的鼻子,修长的眉毛,眯成一线的双眼,头上戴尖状顶饰物,或在耳旁画出双鱼,或在嘴边衔着两鱼。图案装饰于陶盆内壁,展现人面与鱼的简洁造型和生动组合。图案被认为与半坡氏族的原始信仰有关,对于具体含义的解释则各不相同,有说崇拜鱼图腾,或者祈求捕鱼丰收说,或说生殖繁盛的祝福说。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绘画杰作和典型器物。 C形玉雕龙 1971年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它拉村遗址。是红山文化玉器的杰出代表。玉龙整体高26厘米,呈玦形,为墨绿色软玉制成,龙身光泽,蜷曲如勾,龙首做猪嘴形,长吻修目,尖尾,无四肢及鳞甲。龙背居中处有一穿孔。是目前发现的体型最大,制作最精,形态最逼真,年代也最久远的碧玉龙形象。 泥塑女神像 出土于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头像与真人等大,似为全身像的头部。塑像面呈方圆形,颧骨突出,平鼻阔嘴,嘴角高挑,目光深邃,具有神秘感。塑造的技术成熟,水平高超,其内涵与原始巫术或信仰有关,是生殖女神或丰收女神的象征。 舞蹈纹彩陶盆 中国原始美术中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的杰作,出土于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内壁画着原始人舞蹈的图像,有学者认为这是表现了氏族成员分组围猎野兽的场景,也有人认为是载歌载舞庆祝丰收或者祭祀神灵。在技法上,这件作品仅仅抓住人物的动态和整齐的队形,以极其精练的笔墨进行描绘,富有抒情的意念。

《西方美术史》期末测验题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西方美术史》期末测验题 一、名词解释(1—4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古希腊三柱式 答:古希腊的庙宇除屋架外全部用石材建造。柱子、额枋、檐部的艺术处理基本上确定了庙宇的外貌。希腊建筑在长期的推敲改进中稳定了一整套做法后即形成了不同的柱式,各有自己强烈的特色。共有5种:多立克式、爱奥尼克式、科林斯式、罗马式(塔司干式、复合式)。 2、拜占庭艺术 答:所谓拜占庭艺术,就是指东罗马帝国的艺术。大体来说,所有拜占庭的艺术都充满了精神的象征主义。重视心象,不容有写实主义的存在。 3、浪漫主义 答:浪漫主义是开始于18世纪西欧的艺术、文学及文化运动,发生于1790年工业革命开始的前后。浪漫主义注重以强烈的情感作为美学经验的来源,并且开始强调如不安及惊恐等情绪,以及人在遭遇到大自然的壮丽时所表现出的敬畏。浪漫主义是对于启蒙时代以来的贵族和专制政治文化的颠覆,以艺术和文学反抗对于自然的人为理性化。浪漫主义重视民间艺术、自然以及传统,主张一个根基于自然的知识论,以自然的环境来解释人类的活动,包括了语言、传统、习俗。浪漫主义受到了启蒙运动的理念影响,也吸收了中世纪文化复古的艺术成分。“浪漫”一词来自于“romance”,代表了源于中世纪文学和浪漫文学里颂扬英雄的诗赋风格。

4、后印象主义 答:后印象主义也称“印象派之后”或“后期印象派”,是法国美术史上继印象主义之后的美术现象。后印象主义一词是英国人和美国人用来描述梵高、高更和保罗·塞尚等为代表的一群画家以及画风的。该词由英国艺术评论家并曾任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馆长福莱提出的。“后印象主义”是一个方便的术语用来突出这三位后来的画家,而且他们也确实与该群体十分不同。 这三位画家都是在去世后很久才得到社会的承认,他们三人共同开启了现代艺术的大门,在他们的创作思想、艺术观念影响下产生了野兽主义、主体主义、变现主义、抽象主义等,是他们彻底地改变了西方绘画面貌,由客观再现走向主观表现,并使之走向现代,他们被誉为现代艺术之父。 严格意义讲后印象主义不是一个画派,他们之间不是团体,也没有联合开过画展,更没有什么宣言,只是三人都脱胎于印象主义又有着共同创作倾向而已。后来的美术史家们发现他们既有与印象主义联系又不同于印象主义,便称他们是“后印象主义者”。 二、简答题(5—7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5、古埃及的浮雕与绘画的共同的程式是什么? 答:在古埃及浮雕和壁画有着共同的程式: (1)正面律:表现人物头部为正侧面,眼为正面,肩为正面,腰部以下为正侧面; (2)横带状排列结构,用水平线划分; (3)根据人物的尊卑安排比例大小和构图位置; (4)填塞法,画面充实,不留空白; (5)固定的色彩程式:男子皮肤为褐色,女子为浅褐或淡黄,头发为蓝黑,

外国美术史试题及标准答案到5套

一、填空题 1、人类最早的造型艺术产生于(),即距今三万到一万多年之间。欧洲大陆的旧石器时代美术主要包括和。新石器时代的欧洲主要艺术遗迹是 。 2、世界最着名的两处史前时期的洞窟壁画是法国的和西班牙 的。 其中,出现了人类的形象。原始洞窟壁画常用的色彩是色和色。 3、欧洲中石器岩画以西班牙的岩画最为突出。 4、《受伤的野牛》是(国)的洞窟壁画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5、被称之为“原始的维纳斯”的着名代表作,是在维也纳附近的出土的女性雕像。它反映了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的人类对的关注。 6、原始社会女性小雕像的代表作品有和。是一件刻在牛肩胛骨上的着名史前线刻艺术作品。 7、埃及人相信“灵魂永生”,故对埃及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8、20世纪以来西方最有势力的艺术起源的学说是。首创这一理论的是英国人类学家。认为艺术起源于模仿是流行于的学说,、等人都持有这一观点。艺术起源于劳动的主要理论依据来源于俄国的 和、的一些论述。游戏说由德国美学家提出,由所发展。 9、新石器时代是一个以为中心的实用美术的时代。欧洲新石器时代美术的主要成就是。其中最着名的是国南部索尔兹伯里平原上的巨石圈,被称为 。 10、人类文明的初期在东西半球不同的生存环境中,形成了流域、流域、 流域、流域以及墨西哥、玛雅几大文明。 11、埃及艺术是围绕着人死后的生活而展开的,因此有人称埃及的艺术为 “”。 12、埃及早期王国时期表现上埃及战胜下埃及的着名艺术遗物叫做。 7、古埃及雕刻程式在()时期就已形成,此后被当作典范沿袭下来。 8、古埃及金字塔经历了一个从到,最后到方锥形金字塔这样一个演变过程。 9、古埃及三大金字塔指得是金字塔、金字塔和金字塔。 10、埃及古国王时期写实主义雕刻杰作是《》和《》此时的着名壁画 是梅杜姆墓室壁画的边饰。 11、中王国时期埃及美术中出现了。 12、新王国时期最宏伟的建筑有神庙和神庙。18王朝时期的 神庙在依山而建的陵庙中最富有特色。 13、胸像是新王国时期最优美的雕塑。 11、美术史上最长的历史浮雕场面,是古代两河流域的浮雕。 12、“爱琴文化”在艺术史上又被称为文化。

中国艺术设计史习题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印花 陶瓷器传统装饰技法之一。用刻有装饰纹样的印模在尚未干透的胎体上打印出花纹。战国时期,印纹硬陶已在江南一带普遍出现,经后代发展,至宋代,印花装饰达到成熟阶段,定窑印花瓷为宋代最高水平的代表。 刻花 瓷器的传统装饰技法之一。在瓷坯上用刀刻出花纹。宋代最盛行,尤以南方龙泉窑和北方耀州窑最具代表性。 贴花 陶瓷器传统装饰技法之一。使用印模制出纹饰后,贴于器物上,再施釉烧成。 釉下彩 在生坯上彩绘,再施釉人窑高温烧成。彩色花纹在釉下,永不脱落,故名。如元、明、清时期景德镇烧制的青花瓷、釉里红等。 釉上彩 在烧好的素色瓷器上彩绘,再经低温烘烤而成。因彩附着于釉面上,故名。明清时期,景德镇釉上彩蓬勃发展,出现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墨彩等许多名贵品种。 青花 釉下彩品种之一。指以氧化钴为呈色剂,在坯胎上绘画,罩以透明釉,经 1300~c高温烧制而成。蓝白相映,色彩恬静素雅,给人以清新明快之美感。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已烧制成熟,并已出口世界各地,明、清两代青花瓷已成瓷器生产主流。因原料不同,制品色彩也各具特色。 窑变 指在釉中加入适当的铜、铁、钴、锰等金属呈色元素,在坯体上二次或多次施釉后,经1300℃高温烧制。釉色呈自然流垂融合,色彩灿烂瑰丽,光彩夺目的效果。宋代钧窑首创,清代景德镇窑有仿宋代钧窑窑变品种。 五彩 釉上彩品种之一。在烧好的白瓷上施用红、绿、黄,紫等多种彩料绘画,经炉火二次烧制而成。系明、清两代景德镇烧制的新品种,题材多样,画笔生动,色彩浓艳,加上金彩更显富丽堂皇,别称“硬彩”。 斗彩 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个瓷器装饰品种。指在坯体上以青花勾绘花纹轮廓线,施透明釉烧成后,于轮廓线内填以红、黄、绿、紫等多种色彩,再经二次烧成。画面呈现釉下青花与釉上色彩斗奇媲美,故名。创烧于明成化年间,制品胎薄釉莹,彩色鲜艳,画面清雅。粉彩 釉上彩品种之一。在素器上以玻璃白打底,彩料晕染作画,再经炉火烧制而成。系借鉴了国画中的用粉和渲染之法,色调丰富,淡雅柔和,故又称“软彩”。粉彩瓷器胎薄釉白,画面工整秀丽,创烧于清康熙晚期,雍正时盛行,作品精致。 珐琅彩 釉上彩品种之一,由清宫廷画师用自己炼制或西洋的珐琅料,按指定样稿,在烧成的白瓷上作画,再人炉烘烤而成。珐琅彩瓷器胎质轻、薄、细、洁、白,画面精致,彩色瑰丽。始烧于清康熙年间,雍正时在白地彩绘之外,并题诗两句,加印图章,接近传统工笔重彩绘画。乾隆时又创珐琅彩、粉彩并用于一件器物上的新技法。 白瓷 一种釉色白润光亮的瓷器。由于坯土、釉料和烧窑工艺的差别,白瓷有多种色调。唐代河北

外国美术史经典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拜占庭艺术:欧洲中世纪以东罗马帝国首都拜占庭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基督教艺术。将西方基督教文化与东方波斯艺术融为一体,在欧洲居统治地位达1000年之久。其建筑运用拱券、穹顶,以彩色琉璃砖做装饰,内部有金色的镶嵌画。其绘画主要是非写实性的抽象艺术式样,如抑制对空间各深度的表现、热衷于线条与色彩的运用等。 2、罗马式建筑:欧洲中世纪中期的基督教建筑样式。罗马式建筑朴素、坚实,广泛采用半圆形拱券,石墙厚重,窗户小且高,内部昏暗,有高大的塔楼。代表建筑有:意大利的比萨大教堂等。 3、哥特式、哥特式建筑:欧洲中世纪后期的基督教艺术,源于法国,遍及全欧洲,代表了中世纪艺术发展的高峰。其建筑具有轻盈、纤细的结构,广泛运用尖券、肋拱,以巨大的彩色玻璃花窗取代墙壁,使得内部空间宽敞、明亮。总体感觉高耸挺拔,充满强烈的向上动感。代表建筑:法国巴黎圣母院。 4、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原意是“在古典规范的影响下,艺术和文学的复兴”。在欧洲的历史上,实际是指14世纪到16世纪欧洲文化思想发展中的一个时期,其实质是以新兴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为出发点的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最先萌芽于南部的意大利,随后推及北部的尼德兰和中部的德国地区。 5、人文主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代表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的主要思潮,是与基督教神权及其禁欲主义相对立的,基本内容是他的世俗性。人文主义的思想家和艺术家崇尚科学、颂扬人的力量,高扬人与自然的

美。 6、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著名的科学家、工程师和画家,他将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发明了“渐隐法”(用模糊的轮廓与柔和的色彩使一个形状融入另一个形状之中),成功地表现出人物微妙的内心活动,作品含蓄,充满哲理思考。代表作有《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 7、米开朗基罗: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著名的雕刻家、画家和建筑师,他的作品充满英雄主义、被压抑的力量与悲壮的激情,充分发挥了人体的表现力。雕塑名作有《大卫》《摩西》,绘画有《创世纪》和《最后的审判》,建筑有圣彼得大教堂的穹顶。 8、拉斐尔: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其作品优雅、秀美,笔下的人物具有温和、高贵的气质,尤其以描绘圣母的形象著称。他所确立的美的样式成为后来学院派的标准之一,代表作有《雅典学院》《西斯廷圣母》等。 9、威尼斯画派: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以威尼斯为中心形成的著名画派。十分强调色彩的运用,画面绚丽,宗教题材作品中的人物完全世俗化了,具有享乐主义的情调。代表画家有贝利尼、乔尔乔纳、提香、委罗内塞、丁托列托等人。 10、提香: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的巨匠,其作品色彩强烈,笔触奔放,画面响亮,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他首度挖掘出油画语言的全部可能性,使画布油彩成为以后西方艺术的主要媒介,因此被称为西方油画之父。代表作有《乌尔宾诺的维纳斯》《圣母升天图》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