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腰椎间盘突出症CT、MRI诊断的定量评价

腰椎间盘突出症CT、MRI诊断的定量评价

腰椎间盘突出症CT、MRI诊断的定量评价
腰椎间盘突出症CT、MRI诊断的定量评价

生堡匡堂盘查垫!!生!旦!旦箍!!鲞筮!翅盟塾!丛型』曼!i塑:』竺!!翌堡,!Q!!:!尘:!!:堡垒!

图1CT和MRI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异质性分析和Meta分析森林图A.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异质性分析,B.MRI的异质性分析;C、D:CT汇总敏感性和特异性;E、F.MRI的汇总敏感性和特异性

逐一排除,重新进行加权汇总灵敏性和特异性分析,两组数据变化不大,说明纳入文献的数据稳定性好,结果可信度高。

4.Meta分析:CT和MRI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汇总灵敏性、特异性及95%C,见表3,对CT、MRI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汇总灵敏性进行z检验,U=4.81>1.96,P<0.05,提示汇总灵敏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CT、MRI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汇总特异性进行n检验,M=0.365<1.96,P>0.05,提示汇总特异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5.建立森林图和SROC曲线:森林图见图1C~1F。SROC曲线的绘制见图2。曲线下面积及95%c,见表3,CT诊断腰椎问盘突出的曲线下面积标准误为0.0193,MRI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曲线下面积的标准误分别为0.0325,经统计学“经验,H=3.43>1.96,P<0.05,提示准确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MRI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准确性优于CT,建议临床首选MRI检查。

表3CT和MRI诊断腰椎问盘突出症的汇总

灵敏性、特异性以及AUC

注:8CT、MRI汇总灵敏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我国腰椎问盘突出的发病率大约4.26%,其中男性1.9%~7.6%,女性2.2%一5.0%¨引。影像学检查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以及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不但能够为诊断提供证据,而且为选择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以及手术的方式提供依据‘16J,同时也能够提高手术的治疗水平[17-18]。

图2CT和MRI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Meta分析ROC曲线A.CT,B.MRI

CT、MRI目前已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手段,但是针对两者哪一种诊断效能更好则缺乏有依据的评价。本研究结果提示MRI的临床诊断效能优于CT。对于临床拟诊椎间盘突出的患者,选用MRI检查即可以明确诊断,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也可以减少由于X线辐射所带来的负效应。Jarvik等∞1和Haughton等旧1认为对

于临床症状不明显的,保守治疗6

腰椎间盘突出症图片

腰椎间盘突出症图片 生活中很多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在患病初期,由于患者会感觉到腰腿痛,但是休息一下疼痛就会有所缓解,所以很多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在患病时都不会考虑要治疗疾病。腰椎间盘突出这种疾病最好是及时接受治疗,下面了解一下腰椎间盘突出在发病时的症状。那么腰椎间盘突出症图片有哪些?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在患病时会表现出坐骨神经痛,由于95%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于腰4~腰5及腰5~骶1椎间隙,故下肢放射痛占80%,其中后型可占95%。下肢放射痛分刺痛和电击样剧痛两种,前者多见。疼痛多为一侧性,极少数表现为双下肢痛,疼痛可因咳嗽、打喷嚏而加重。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在患病时会表现出间歇性跛行,病人步行距离的增加下肢疼痛,麻木或无力,停步休息或弯腰﹑下蹲,症状减轻或缓解。步行的距离为数十米或数百米出现椎间盘突出继发腰椎管狭窄,对伴有先天性发育性椎管狭窄,脱出的髓核更加重了椎管狭窄程度,以致诱发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在患病时最常见的就是腰痛及放射性腿痛,是大多数本症患者最先出现的症状,发生率约91%。多数病人先有腰痛后有腿痛,部分病人腰痛和腿痛同时发生,少数病人只有腿痛。平卧减轻,站立或过劳后加剧与腰肌劳损不同。一部分病人为痉挛性剧痛,难以忍受。 通过以上的介绍了解到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在患病时会出现的一些症状,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在患病治疗期间最好是去正规的医院接受检查,根据具体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在生活中要做注意对病情的护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 单纯的腰椎间盘突出是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只有当腰椎间盘突出到一定程度,或者合并了腰椎后关节错位,刺激或压迫到相邻的神经根或脊髓时才会出现相应症状,一般表现为劳累后腰痛,伴一侧或双侧下肢放射痛、麻木,因疼痛产生的保护性痉挛,站立时,身体倾向一侧。患者行走困难,不愿迈步。严重时,可出现神经麻痹,肌肉瘫痪。 腰椎间盘突出的疼痛特点 腰椎间盘突出是最常见的腰痛原因,轻重的特点为:白天重,晚上重,上午轻,下午重。劳累后重,休息后轻,站走坐重,卧床轻。咳嗽、大便、弯腰重,静止轻。发作的特点为:骤发,呈痉挛性剧痛,轻症可忍受,痛重如闪电状,沿臀部出现下肢放射痛,在后期常以腿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学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学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中华骨科杂志2014-09-28 发表评论(3人参与)分享 作者:马信龙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及多发病,其病因包括内源性因素(遗传、发育、退变)和外源性因素(应力、营养、劳损、外伤等),但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腰椎间盘突出是描述形态学的术语,其分类大多也是基于影像学上的突出部位和形态。 但临床症状的性质和轻重并不完全取决于突出形态,还与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学变化密切相关。因此,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不应拘泥于影像学分型,而要考虑不同的病理变化和类型。 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学分型历来都存在较多争议。比较常用的有MacNab分类、Spengler分类、美国矫形外科医师学会(AmericanAcademyofOrthopaedirSurgeons,AAOS)&国际腰椎研究会(IntemationalSocietyfortheStudyofLumbarSpine,ISSLS)分类等。 MacNab分类分为突出(protrusion)和疝出(herniation),前者包括局限和广泛型,后者包括脱出、破裂脱垂和游离型。Spengler分类分为突出(pro-truded)、脱出(extruded)和游离(sequestered)。 AAOS&ISSLS分类分为退变(degeneration)、膨出(bulge)、突出(pro-trusion)和脱出(extrusion),后者又分为韧带下型(subliga-rnentous)、经韧带型(transligamentous)和游离型(sequestru-tion)。这种分类将疝出作为统称,与MacNab分类的疝出相矛盾,国内周秉文等则将腰椎间盘突出症分为突起型、破裂型和游离型(表1)。因此,目前临床上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仍较为混乱。

腰椎间盘突出症教案详细版

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外科学 上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 (三年制高 专) 上课年级二年级学分/周学时8/4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dd 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 选用教材 龙明/王立义.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外科学(第 7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主要参考书[1] 吴在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 梁勇/胡忠亚.外科学. 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不少于300字) 1.课程性质 《外科学》是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也是临床医学生的必修课程。是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相统一的一门临床医学课程。外科学总论作为外科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实践的桥梁,其范畴包括外科各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各项基本技能操作。学习外科学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贯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本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其中理论104学时,实践26学时,总学时130学时。 2. 课程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需具备以下能力: 1.专业知识:学生能理解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能对外科常见病、多发病正确诊断;能进行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能进行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健康宣教。

2.实践技能:学生能熟练进行围手术期及各项外科学技术操作;能制定详细的外科常见病、多发病、急危重症、围手术患者的治疗计划。 3.专业素质:学生热爱临床医学专业,具有爱伤意识;具备较强的无菌观念及临床思维框架;具备评判性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与服务对象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3. 课程任务 本课程是《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等专业基础课的后续课程,与《内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专业课一起构成培养临床综合能力的核心课程。主要任务是以国家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能力为基本参照,以农村社区等基层医疗服务为基本方向,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掌握临床外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检查方法、诊断和防治知识,学会诊断并处理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学会外科基本检查操作方法的适应基层、社区和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助理执业医师。 二、教学基本要求(不少于500字) 1. 教学硬件环境基本要求 建设用于本课程教学的仿真医院外科实训室,配备与相应科室相同或仿真的设备和器械,如模拟人、模拟手术台、手术器械等,使之具备现场教学、实训、综合训练的功能,实现教学与实训合一,满足教、学、练一体化的要求。 充分利用附属医院及教学实训基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资源,安排学生见习、实习。校外临床实习教学基地医院一般应是二级以上医院,医院的设施和设备先进齐全。诊疗范围宽,病种较齐全。有健全的医疗组织管理系统,让学生有系统地学习的机会。有一定数量的适应教学需要的临床教师队伍,有临床带教经历和带教经验,能进行教学查房、修改学生书写的病历、医疗专题讲座、组织病案讨论等工作。 2. 教师基本要求 承担临床外科教学的专业技术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技术,具备一定临床实践经验,并定期在附属医院相应科室下临床实践,参加职教项目培训和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等要求,具备双师素质,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提高工学结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 (1)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 在文章开始之前,介绍一下证据等级和推荐等级分类,以便各位战友理解以下指南内容时更为准确。 美国预防医学工作组 .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的分级方法,可以用于评价治疗或筛查的证据质量: * I 级证据:自至少一个设计良好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获得的证据; * II-1 级证据:自设计良好的非随机对照试验中获得的证据; * II-2 级证据:来自设计良好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最好是多中心研究) 的证据; * II-3 级证据:自多个带有或不带有干预的时间序列研究得出的证据。非对照试验中得出的差异极为明显的结果有时也可作为这一等级的证据; * III 级证据:来自临床经验、描述性研究或专家委员会报告的权威意见。 美国预防医学工作组 .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的推荐评价标准: * A 级推荐:良好的科学证据提示该医疗行为带来的获益实质性地压倒其潜在的风险。临床医生应当对适用的患者告讨论该医疗行为; * B 级推荐:至少是尚可的证据提示该医疗行为带来的获益超过其潜在的风险。临床医生应对适用的患者讨论该医疗行为; * C 级推荐:至少是尚可的科学证据提示该医疗行为能提供益处,但获益与风险十分接近,无法进行一般性推荐。临床医生不需要提供此医疗行为,除非存在某些个体性考虑; * D 级推荐:至少是尚可的科学证据提示该医疗行为的潜在风险超过潜在获益;临床医生不应该向无症状的患者常规实施该医疗行为; * I 级推荐:该医疗行为缺少科学证据,或证据质量低下,或相互冲突,例如风险与获益无法衡量和评估。临床医生应当帮助患者理解该医疗行为存在的不确定性。 (引自@?战友相关帖子:循证医学证据级别和推荐等级) 为进一步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神经根病的诊断及治疗,北美脊柱外科学会(NASS)循证医学临床指南发展委员会下属的腰椎间盘突出神经根病工作组对现有的临床医学证据进行了总结和归纳,现将指南全文翻译如下,供各位骨科医生参考。 定义及自然病史 问题1:腰椎间盘突出神经根病最准确的定义是什么? 椎间盘的物质错位超过正常椎间盘边界范围,压迫神经,导致疼痛,无力,肌节麻痹或皮节感觉分布异常的一种疾病。 工作组专家共识 问题2:腰椎间盘突出神经根病的自然病程如何? 因目前并没有对腰椎间盘突出神经根病自然病程的相关研究,工作组一致同意,大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神经根病患者无论治疗与否,均能得到改善。突出的椎间盘组织随着时间推移通常会出现萎缩/ 退变。很多研究(但并非所有)显示随着突出椎间盘减小,临床功能逐渐改善 工作组专家共识 诊断及影像学 问题3:何种病史和体检结果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神经根病? 肌力,感觉,仰卧位直腿抬高试验,Lasegue 征,对侧Lasegue 征等体格检查结果可以帮助腰椎间盘突出神经根病诊断。 推荐等级:A

腰间盘突出的分类

腰间盘突出的分类 结合临床实践,可将腰椎间盘突出症在病理上作如下分型: (1) 凸起型:其纤维环内层破裂,但外层尚完整。 (2) 破裂型:纤维环已破裂,突出的髓核及纤维环仅有后纵韧带扩张部遮复。 (3) 游离型:突出的椎间盘组织游离于椎管中,可以压迫马尾神经。 专家提示: 解除压迫、髓核复位、纤维环愈合是治好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键。 根据髓核突出部位与方向,可分为二大类; 一、椎钵型 指变性的髓核穿过下方或上方的纤维环,再穿过软骨板呈垂直或斜向进入椎体中部或椎体边缘的髓核突出。 1、前缘型 髓核穿入椎体边缘,该边缘出现三角形骨块样病变。 2、下中型 反映髓核垂直或近垂直状向上或向下穿过软骨板进入椎体中,并形成Schmi结节样病变。 二、椎管型 髓核穿过纤维环向椎管方向突出,停滞不前于且后纵韧带前者为“间盘脱出”穿过后纵韧带抵达椎管内者叫“椎间盘突出”,根据突出物所在解剖学部位的不同而分为以下五型: 1、中央型 主要表现为马尾神经受压和刺激。 2、中央傍型 以马尾神经症状为主,同时伴有根性剌激症状。 3、侧型 指位于脊神经根前方正中部位,可略有偏移,主要症状为神经根剌激压迫症。 4、外侧型 突出物位于脊神经外侧,多以突出形式出现,不仅可以压迫同节(内下方)脊神经根,亦可上移压迫上节神经根。 5、最外侧型 腰椎间盘突出的程度有轻重之分。一般按其突出的程度分为4个阶段: 1、膨出:髓核在纤维环中向后移位,整个间盘亦后突,但为平滑和对称后凸,一般不

引起或仅引起轻度症状。 2、突出:椎间盘向后方明显突出,但髓核仍在纤维环内,突出为非对称性,可压迫神经根引起明显的症状。 3、脱出:椎间盘内的髓核突破纤维环,进入椎管,对神经造成严重压迫,但尚未完全从纤维环中脱离。 4、游离:椎间盘内的髓核完全从纤维环中脱离,在椎管内可自由移动,常与神经之间发生粘连。椎间盘突出的程度有时与症状并不平行,也就是说,不一定突出严重的椎间盘所引起的症状也重。 诱因: 1、增加腹压的因素,如剧烈咳嗽、屏气便秘等,使腹压增加,破坏了椎间关节和椎管之间的平衡状态。 2、腰部姿势不正,在半屈曲基础上抬举重物,突然旋转产生压力、剪力而迫使髓核脱出。 3、多种因素致腰背肌痉挛,使椎间盘压力承受增加,造成纤维环破裂,髓核脱出。 4、过度负荷,如举重运动员,搬运工人,坑道弯腰作业等。 5、长期震动过度劳损,如汽车及拖拉机驾驶员长期处于坐位和颠簸状态,腰椎间盘压力较大,长期劳损,加重椎间盘的退变和脱出。 6、脊柱畸形及生理弯曲改变,在此基础上易发生椎间盘退变,主要使纤维环所承受的压力不均衡。 7、急性损伤,如扭伤、挫伤等急性损伤,一般不引起腰椎间盘突出,但是,损伤的腰背肌群失去了对椎间盘的保护而易发生椎间盘脱出,故腰部损伤,只是椎间盘脱出的诱因。 腰间盘突出的治疗方法: 1、针灸治疗:这种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方法是取阿是穴、环跳、殷门、阳凌泉、承山、悬钟等,用泻法,隔日1次。 2、中医治疗: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一直是临床最常用的方法。[]是从病因入手,虽然起效慢,但是标本兼治,疗效显著。 3、理筋手法:此法对症状较轻,专家认为:选择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方法,一般都是症状比较轻,直腿抬高可达50%者,适宜推拿手法。患者俯卧位,术者在腰腿痛处依次作按压、揉摩、拿捏、提腿扳动等手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方法的种类及手术方案的选择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方法的种类及手术方案的选择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脊柱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引起下腰痛和腰腿疼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其发病机制是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和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经过牵引和加强腰肌锻炼等保守治疗症状可以得到缓解,但是约有15%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最终需要手术治疗。上海同济医院脊柱外科贾永伟1934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Mixter和Barr首次用手术治愈腰椎间盘突出症,迄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史已达70多年。经过大量的实验和 临床研究,该病的诊断技术逐步完善,手术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创新。 一、直视下后路腰椎间盘突出摘除术 传统后路腰椎间盘摘除术仍是目前常用、疗效可靠的手术方法,尤其是在基层医院比较常用的治疗手段,其手术适应证为:(1)症状严重,经严格的非手术治疗无效或反复多次发作者;(2)有明显神经根受压症状,造成神经根功能损伤者; (3)中央型突出或疑有游离块脱入椎管产生马尾神经症状者,应尽早手术;(4)腰椎间盘突出伴有腰椎管狭窄或合并腰骶部“移行椎”或脊椎滑脱,需同时做腰骶部融合者。 后路腰椎间盘突出摘除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经典手术方式,根据咬除椎板的多少,腰椎间盘突出症传统手术包括有全椎板、半椎板切除腰椎间盘突出摘除术、椎板间开窗腰椎间盘突出摘除术3种方式。 全椎板、半椎板切除腰椎间盘突出摘除术入路容易,手术视野较宽阔,可直接摘除髓核,对神经根减压充分,术后疗效肯定;但该手术方式的减压范围过大,会造成脊柱后柱结构的破坏,影响脊柱稳定性;术中有潜在的神经根和腹膜大血管损伤的危险;术后部分病人在椎板缺损区形成大量纤维瘢痕组织或不规则新生骨,与硬脊膜或神经根粘连,致医源性椎管狭窄。 开窗式椎间盘髓核摘除是目前较常用的手术方法。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疗效好、并发症少等优点,不足之处是暴露范围小。对椎板间隙较窄的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小切口开窗潜行减压髓核摘除术,对中央型宽基底型腰椎间盘突出症钙化患者采用双开窗扩大减压椎间盘摘除术,均能充分显露突出的椎间盘、神经根和侧隐窝,手术定位准确、创伤小、出血少,最大限度保留腰椎后部结构的完整性,尽量减少硬膜囊粘连,手术时间短,康复快。椎间盘突出合并明显退行性变者,需较广泛探查或减压者可采用半椎板切除术;同一间隙双侧突出或中央型突出粘连较紧密不易从一侧摘除,或合并脊柱明显退行性改变或合并中央型椎间盘狭窄需要双侧探查及减压者,可采用全椎板切除术。 二、直视下前路腰椎间盘摘除术 前路腰间盘摘除术由Halt于1950年首先报道。手术成功率大约82%一95%.但其对术者的操作技术要求较高。一般认为该术式优点有:手术不暴露椎管,不触动硬膜及神经根,避免损伤性炎症的发生;可避免硬膜外及神经根周围血肿、瘢痕和粘连;不破坏脊柱后方结构,可减少术后腰椎不稳及腰椎滑脱的发生,可早期功能锻炼及下地活动。但无法在直视下判断椎间盘的突出情

腰椎病的详细分类及诊疗

腰椎病 1、急性腰扭伤 病因:急性腰扭伤俗称“闪腰”,多数是因在劳动、工作时遭受巨大的外力冲击或姿势不当,防备不足搬物过重使机体难以承受外力作用,出现腰部肌肉筋膜关节韧带断裂,产生水肿,炎症挛缩等导致腰痛为主的临床症状。 临床表现:根据损伤部位不同,临床症状不完全相同,一般有腰部疼痛且压痛与患者指出的痛点相同,疼痛部位以下腰部为主,可有牵涉痛多在臀部、大腿后部、根部、双手扶腰,行动困难,咳嗽、喷嚏时加重站立或弯腰更明显,久之部分患者出现腰侧弯,凸向健侧。 诊断:患者主要以腰部“钝痛”为主,活动受限,各项反射为阴性,抬高试验阳性,X线检查一般无明显变化,慢性期可见脊柱侧弯,腰部扭伤应与骨折,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及肿瘤病变鉴别开,治疗并不困难,以休息、推拿、理疗、镇痛、局部注射、锻炼等有关综合疗法,慢性期治疗必须有适当合理的治疗方案,才能取得满意效果。 3、腰椎间盘突出分型 (1)按突出的程度分类:①髓核、纤维同时退变、萎缩、纤维环没有断裂或正常,只是轻度的膨隆,称为膨出,②纤维环部分破裂,有一部分髓核突出,称为突出,为临床常见类型; ③纤维环完全断裂,一部分髓核从后纵韧的带向外脱出,有嵌顿型、固定型、游离型等称为脱出。 (2)按突出的方向分类:①后侧旁型,②中央型,③椎间孔型,④前方型,⑤椎缘分离型,其中以后侧弯型为最多见,中央型及椎间孔型次之。 (3)几种特殊类型的腰椎间突出:①坐骨神经部分瘫痪型;②少年型椎间盘突出;③马尾神经综合型椎间盘突出;④临产期腰椎间盘突出;⑤高位腰椎间盘突出;⑥游离疝出型腰椎间盘突出。 (4)椎间盘突出与下列鉴别;①腰椎间狭窄,②马尾神经肿瘤,③脊椎滑脱;④腰椎结核; ⑤骶髂关节炎;⑥腰椎增生病变;⑦梨状肌损伤综合征; 4、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症状分部 腰椎间盘突出好发部位多在腰3-4,腰4-5腰5-骶1,此3个椎间盘负重较大、活动度也大,最易发生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症平面放射部位反射改变 腰1-3间隙腰部、臀部、大腿外侧疼痛麻木股四头肌肌力减弱,膝反射减弱腰3-4间隙骶骼,髋关节后外侧大腿前方,小腿前内侧疼痛麻木膝反射减弱消失膝关节伸直力减弱 腰4-5间隙骶髂,髋关节,大腿,小腿后外侧疼痛,小腿前外侧,足背,母趾麻木跟腱反射无改变或减弱 腰5-骶 1 骶髂、髋关节,大腿、小腿后外侧足部疼痛,小腿足外侧包括外侧足趾麻木足母止及趾跖屈力减弱,小腿三头肌无力、萎缩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6、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必需要手术治疗吗? 首先了解手术治疗,手术也是一种疗法,并不是万能的,但它的直观性比较强,所以患者可以慎重考虑手术治疗,而手术也会存在多种问题,①效果尚未肯定,对手术机理医学界还有分歧;②易造成感染,术后形成纤维疤痕组织,使神经根产生粘连,引起“术后再生性疼痛”;③手术可造成神经血管损伤,④手术后椎间盘摘除易致腰椎不稳定,引起慢性腰痛; ⑤但经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就会丢掉治疗时机。 综上原因患者一定掌握手术特征方可治疗,其实绝大多数椎间盘患者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痊愈,真正需要手术只占5%,如果一种方法治疗效果不好,不要失去信心,选择另一种

腰椎间盘突出类型及临床表现

中央型 (1)疼痛:疼痛多累及双下肢,或在一侧下肢出现疼痛的较短时间内出现另一下肢疼痛,但双下肢的疼痛轻重可不一致。一般来说,在病变的早期,中央型间盘突出的疼痛程度多较侧方型突出轻,这是因有硬膜囊及脑脊液的缓冲,同时又常为多个神经根受压,故疼痛的范围广,但疼痛的程度相对轻。 (2)感觉障碍:中央型间盘突出感觉障碍范围广,如腰4、5间盘突出,可有腰4、5以下的神经根及马尾神经支配区痛觉减弱或消失,如小腿、足、大腿后侧或马鞍区均可出现感觉障碍。 (3)运动障碍:中央型间盘突出运动障碍范围广、程度重。这是由于多个神经根及马尾神经受累的结果,如腰4、5间盘突出,可出现双足下垂及足跖屈受限(4)尿、便功能障碍:绝大多数中央型间盘突出的病人,可伴有尿、便功能障碍,如尿频、尿急、尿淋漓不尽甚至失禁,大便可表现为便意频繁、便秘、排便失控等。 (5)性功能障碍和月经紊乱:中央型间盘突出的病程可自数天到数年不等,病程长者多为反复发作的腰痛或腰腿痛;短者多数在外伤或劳累后突然发病。病人也可出现阳痿、早泄、性欲低下或月经紊乱等症状。 (6)本组207例,临床表现为下腰痛并持续性双侧下肢痛127例,下腰痛并交替性双下肢痛7O例,单纯下腰痛1O例,下肢痛伴间歇性破行57例;脊柱活动受限192例,神经受损者184例,均有下肢麻木,伴会阴部麻木95例,伴二便困难者25例。查体直腿抬高试验阳性105例,屈颈试验阳性86 例,膝腱、跟腱反射异常79例 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文献报道差异较大。其临床表现虽有一定差异,但归纳起来也有其显著特点。结合文献及对本组病例的研究,归纳如下:0 一般病史较长,本组3年以上者142例;②以下腰痛为首发症状,且往往持续在整个病程中,早期虽经非手术治疗可缓解但可反复发作;③下腰椎棘突或棘突旁有固定压痛点或叩击痛,并可向双下肢放射,腰椎活动多受限;④具有椎管狭窄症状,站立时间过长或行走后出现腰痛并一侧或双侧下肢神经根性刺激症状;⑤神经刺激症状可表现为双侧型、交替型、单侧型、马尾型,且神经根刺激症状一般较侧后突出型轻,马尾型者出现直肠膀胱症状。表现为会阴部麻木、疼痛、排尿、排便障碍,男性表现为性功能障碍;⑥术中往往见到黄韧带肥厚,纤维环破裂髓核脱出或游离,椎体后缘骨质增生,突出物钙化、骨化、椎小关节增生、内聚均较常见。⑦影像学检查(椎管造影、Cr、砌)多可见到椎管狭窄,盘黄间隙水平(中央管狭窄、侧椎管 狭窄)硬膜囊受压,椎小关节增生。神经根受压或“淹没”。因此根据以上特点,在排除脊椎其他疾病和全身性疾病的前提下,即可做出该病的诊断。 侧后型 这种腰椎间盘突出的类型主要发生在腰椎间盘的侧后方,在突出的部分的椎管内形成了椎间盘流,更是因为靠近后纵韧带,故而压迫下一节神经根的内侧 也是椎间盘薄弱处,所以最为多见。突出的部分占据椎间孔的一部分空间,造成

腰间盘突出分为哪几种类型

腰间盘突出分为哪几种类型 腰椎间盘突出是由于外伤、长期劳累、劳损、用力不协调、姿势不当、风湿寒邪的侵袭等原因引起的,腰椎间盘突出是退化性病变,其病理是突出部位的水肿,粘连,无菌性炎症压迫神经根引起的疼痛。腰间盘突出是可以进行牵引、按摩、骶疗、外敷-腰椎骨坊世医贴-调理等治疗,如果症状严重影响行走,劳动等情况可采取微创手术治疗。日常生活中应当注意劳逸结合,姿势正确,避免久站久坐,宜选用硬板床,保持脊柱生理弯曲。 腰间盘突出的分类 1、退变型:患者多数无临床症状和体征,核磁扫描可见椎间盘内水分减少,CT 显示椎间盘变形和钙化。退变型是腰椎间盘突出的早期改变。 2、膨出型:患者一般无临床症状,有时可因椎间隙狭窄、椎节不稳、关节突继发性改变,出现反复腰痛,如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表现为腰痛、腰胀、腰紧束感。膨出为生理性退变,纤维环松弛但完整,髓核皱缩,纤维环均匀高出椎体终板边缘。 3、突出型:患者可无症状,部分患者出现神经根性症状和体征。髓核经纤维环裂隙向椎管内突出,影像学表现为椎间盘局限性向椎管内突出。 4、脱出型:患者表现为明显腰痛,狭窄放射性疼痛。纤维环以及后纵韧带完全破裂,髓核突入椎管内,多数需要手术治疗。 5、游离型:患者表现为持续性神经根痛、腰痛、腰胀和腰部紧束感。脱出的髓核与相应椎间盘不连接,游离至椎管内病变的上阶段、下阶段或者椎间孔。 腰间盘突出的种类 一、椎间盘膨出 椎间盘纤维环环状均匀性超出椎间隙范围,椎间盘组织没有呈局限性突出。二、椎间盘突出 椎间盘组织局限性移位超过椎间隙。移位椎间盘组织尚与原椎间盘组织相连,其基底连续部直径大于超出椎间隙的移位椎间盘部分。 三、椎间盘脱出 移位椎间盘组织的直径大于基底连续部,并移向于椎间隙之外。脱出的椎间盘组织块大于破裂的椎间盘间隙,并通过此裂隙位于椎管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