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圈层结构理论在城市群发展中的应用

圈层结构理论在城市群发展中的应用

圈层结构理论在城市群发展中的应用
圈层结构理论在城市群发展中的应用

圈层结构理论在城市群发展中的应用

(城市与环境学院031班李娜)

摘要21世纪城市群将成为新的竞争单位,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了城市群发展战

略,并开始了城市群的规划发展工作。本文从城市群发展理论依据的角度,阐述了圈层结构理论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城市群的发展圈层结构理论

引言

从全球竞争的角度看,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大城市群(圈)作为现代城市发展的一个新的空间单元,必将成为21世纪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竞争的基本单位。这是因为,从全球经济发展的潮流看,以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大都市为中心形成的大城市群正成为全球性竞争的主角。可见,在城市化进程中,大城市、特大城市以及由此形成的大城市群超先发展是一个较为普遍的规律。中国在“十五”计划中,也将积极引导发展城市密集圈(即大城市群)作为城镇发展的一个层次进行考虑。2001年9月先后在上海、广州举办的“2001年中国城市化论坛——大城市群发展战略”研讨会上,专家提出:中国需要大城市群发展战略,位于沿海地区的京津唐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很有希望发展成为主导中国经济发展、国际交流的超大型大城市群(圈)。此外,还有人提出建设辽宁中部城市群、环渤海湾城市群、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城市群、闽东南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环北部湾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

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是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的具体应用,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主要包括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圈层结构理论等。而本文主要论述了圈层结构理论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的应用。

一、圈层结构理论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一)代表理论: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农业圈)、伯吉斯的同心圆理论等;

还是在160多年以前,德国的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在其名著《孤立国》中就已经指出,城市郊区的农业经济活动,农业的布局会呈圈层式分布,将会以城市为中心,围绕城市呈向心环状分布.从中心向外,分别为自由农作区,林业区,轮作农业区,谷草农作区,三圃农作区和畜牧业区.这种圈层空间结构模式,被誉为"杜能环".

1925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 E.W.伯吉斯对城市用地功能区的布局研究后指出,城市五大功能区是按同心圆法则,自城市中心向外缘有序配置的,并认为这是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理想模式.这种模式的空间结构是,从中心向外,分别是中心商业区,过渡性地区,工人阶级住宅区,中产阶层住宅区,高级或通勤人士住宅区,呈现出有序的圈层状态.

20世纪50年代以后,狄更生和木内信藏对欧洲和日本的城市分别研究,提出了近似的城市地域分异三地带学说,认为大城市圈层是由中心地域,城市的周边地域和市郊外缘的广阔腹地三大部分组成,它们从市中心向外有序排列.1979年木内信藏在《都市地理

学》书中对三个城市地带作了进一步说明,中心地域是城市活动的核心;周边地域是与市中心有着上班,电话,购物等密切联系的日常生活圈;市郊外缘是城市中心和周边地缘向外延伸的广大地区或远郊区.

(二)圈层结构理论的内涵

城市是一个不断变动着的区域实体,从外表形态来说,它是指有相当非农业人口规模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实际范围。城市和周围地区有密切的联系,城市对区域的作用受空间相互作用的“距离衰减律”法则的制约,这样必然导致区域形成以建成区为核心的集聚和扩散的圈层状的空间分布结构。由建成区至外围,由城市核心至郊外,各种生活方式、经济活动、用地方式都是从中心向外围呈现圈层状的有规律变化的。

(三)圈层结构理论的基本特征

“圈”实际上意味着向心性,“层”体现了层次分异的客观特征。圈层结构反映着城市的社会经济景观由核心向外围呈规则性的向心空间层次分化。世界城市和周围地区,由内到外可以分为内圈层、中圈层和外圈层。

(1)内圈层:即中心城区或城市中心区,该层是完全城市化了地区,基本没有大田式的种植业和其他农业活动,以第三产业为主,人口和建筑密度都较高,地价较贵,商业、金融、服务业高度密集。

(2)中圈层:即城市边缘区,既有城市的某些特征,又还保留着乡村的某些景观,呈半城市、半农村状态。

(3)外圈层:即城市影响区,土地利用以农业为主,农业活动在经济中占绝对优势,与城市景观有明显差别,居民点密度低,建筑密度小。

总之,圈层结构理论主张以城市为中心,逐步向外发展,适合于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圈层理论总结了城市扩张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对发展城市经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尤其是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小城镇,提高城市化水平,这对我们合理规划和发展城市经济、合理规划小城镇的发展更具有现实意义。圈层结构理论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不同类型、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空间规划实践。圈层结构理论在日本已成为国土综合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并且发展成为大城市经济圈构造理论。我国的大城市也比较重视该理论的应用,注重研究城市发展和边缘区的关系,并提出了城市经济圈的许多构想。其中南京、上海、石家庄、武汉、广州、北京等地对城市经济圈的模式都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以该理论为指导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进行了规划。

二、圈层结构理论在中国城市群发展中的实际应用

(一)中部地区小城镇建设的战略选择

中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矛盾尖锐交错的地区,也是三农问题、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城镇化滞后问题相对集中的地区。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推进小城镇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快中部地区小城镇建设,对于

中部地区实现由“中部塌陷”向“中部崛起”的战略转变,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贯彻实施科学的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突出作用。

城镇总是以一定形式的空间布局而存在和发展的。城镇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三种典型的布局模式:一种是同心圆的点状布局模式。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所研究的城镇大致是以这种模式布局的。在这一时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城镇数量少,人口有限,基础设施不完善,城镇的发展主要体现为单个城镇的扩张。另一种是带状布局模式。城镇沿海岸线、河流、湖泊或公路、铁路线布局发展。这一时期发生在工业革命后,工业不断扩张并占据主导地位,包括水在内的物资消耗空前增大,产品销售和交通运输量成倍增加,使得沿陆路和水路交通线的城镇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第三种是圈层结构模式。这一时期发生在二战后,世界部分发达国家随着工业化的完成,城镇化水平达到70-80%,形成了大中小城市综合发展的新体系。新经济的出现和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更进一步地加速了这一进程。目前在欧美和日本都形成了一批著名的城市连绵带和城市群。我国现已形成了三大城市群,即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京津冀环渤海湾城市群。以武汉、郑州、长沙等城市为龙头的中部城市群也已现端倪。所以说圈层结构城市已成为当今城镇布局发展的大趋势,小城镇的发展应当依托而不能脱离这个趋势。

加快中部地区小城镇建设要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从整体上看,我国城镇化的道路应以大中城市为主导,大中小城市(镇)协调发展。尤其是小城镇的发展应依托大中城市做好规划选择和布局,走大城市带动中小城市的发展道路,逐步形成城市发展的圈层结构,而不能全面地小城镇化,要变重点发展小城镇为发展重点小城镇。中部地区的城镇建设,应以武汉为龙头,以郑州、长沙、南昌、合肥、太原为中心,一大批中小城市(镇)为次级中心,形成圈层结构城市布局。小城镇建设应在这个结构中找到准确定位,应结合实际,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作据点式发展,使其规模能达到5万人左右,以发挥小城镇的聚集作用、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

(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演进与整合

自从中国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便成了中国最有活力的工业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毗邻港澳,拥有与海外交通便利的地理条件,又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使得珠江三角洲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堪称广东的“金三角”。而以香港为中心、珠江三角洲为腹地的港澳珠“增长三角”也已成为亚洲地区发展比较成熟、经济活跃和协作程度较高的经济区。中国加入WTO和澳门回归为加强粤港澳经济合作提供了机遇,香港建设国际大都会和珠江三角洲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使深化这种合作的要求更显迫切,一国两制下三个独立关税区之间有效的合作形式和机制的建立更需要有实践和理论创新。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战略整合方向:“小珠三角—大珠三角—泛珠三角”三级跳“小珠三角”,指珠江千百年来冲刷出的一块小平原,面积不到4.2万平方公里,由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七个城市组成,人口3千多万,经济总量占广东的80%。小珠三角开中国内地改革开放风气之先,靠与香港“前店后厂”的合作模式率先发展起来。7万多家制造企业使小珠三角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大珠三角”,是在小珠三角基础上加上香港、澳门,所谓“一江珠水,三颗明珠”。其经济体总量相当于环渤海经济区与长三角经济区之和,大珠三角所形成的“珠江口湾区”,号称中国的“旧金山湾区”。目前,香港、澳门与传统“珠三角”区人口约为5000

多万,三地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达3118亿美元,进出口贸易额达6338亿美元。

“泛珠三角”,其概念缘起于珠江流域,包括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东九省区,面积199.45万平方公里,人口4.46亿人,占全国面积的20.78%,人口的34.76%。2002年9省(区)国内生产总值34474.2亿元,占全国的33.67%。再加上香港、澳门,即“两广两南加闽赣,香港澳门云贵川”,习惯称“九加二”。

珠三角整合的战略重点与难点将主要是“小珠三角”和“大珠三角”的整合,希望通过实施点——轴——群——带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形成职能明确、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网络均衡和新型现代的城市群。战略难点在于找准各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及其间的经济利益协调。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整合的战略条件:

一般说来,成功的区域整合应具备以下条件:处于龙头地位的核心区必须有足够的吸引力、辐射力和增长力;各地区之间有互补优势,并存在经济落差;地理上相互毗邻,原来已有合作的传统渊源;必须形成利益共享、成果多赢的共生型协作机制。

龙头不是自封的,要以实力做基础,珠三角地区至今仍缺乏一个象长三角的上海、环渤海区的北京那样被大家公认的领头羊城市,但这并不是否认珠三角没有区域中心城市,相反,香港是世界公认的经济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是世界上最自由的经济体系。广州本来就是华南地区的政治、文化、商业中心,随着近年的迅速崛起,说话的分量也越来越重。其实,纵观世界城市群的发展,龙头城市可不止一个。“穗港走廊”在世界经济地位中占有一席之地,具有足够的吸引力、辐射力和增长力。

至于第二和第三个条件,显然是满足的。从发展时期看,港澳、广东、泛珠其它地区大概处于发达工业化、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初期。层次分明,优势互补,完全可以通过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取得比较利益。如粤港间的“前店后厂”关系,再比如广西一千瓦时电价仅0.38元,湖南为0.54元,广东则为0.68元,这意味着“西电东送”或直接到内地投资具有诱人的前景。

如果说改革开放政策与一国两制构想是珠三角区域经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政策基础,那么经济的内在联系、资源和区位优势的互补、地缘、人缘、历史、文化诸因素的相通和交融,则是区域经济成长的重要条件和特征。可以看出,不论是“小珠”,还是“大珠”和“泛珠”,其实都存在合作的基础和传统,而且,几十年的实践也证明这种合作是双赢和多赢的。

参考文献:

(1)《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朱海山

(2)《我国应实施“中部振兴”新战略》,王小广《中州学刊》2004年第5期

(3)《小城镇发展:现实与选择》,柯美录《江汉论坛》2002年第11期

(4)《大珠三角:演义“世界级”》新华网 2003年10月6 日

(5)《聚焦泛珠三角》于宁编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耗散结构理论的自组织方法论研究

耗散结构理论的自组织方法论研究 论文标题:耗散结构理论的自组织方法论研究 论文作者吴彤 论文关键词耗散结构/耗散结构理论特征概念/耗散结构概念方法论,论文来源科学技术 与辩证法,论文单位太原,点击次数452,论文页数19~24页1999年1999月论文免费下载https://www.doczj.com/doc/602791553.html,/paper_90071101/ 本文研究和区分了耗散结构创始人创立耗散结构的方法与研究耗散结构的方法:建立了耗散结构概念方法论的方法程序。 普里戈金创立了耗散结构理论,今天看来,这个理论在解决什么情况或条件下可以、可能出现耗散结构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更宽泛地说,该理论在运用何种方法可以判断一个体系可以从无序的状态自发地、自主地演化成为有序结构方面,作出了重要贡 献。 以往,在研究自组织方法论本来不多的国内文献中,常常把两个方面的东西混同起来。即,第一,把自组织的方法与它对唯物辩证法的意义混同起来,用对唯物辩证法的意义代替对自组织的方法的分析;第二,把自组织理论创始人建立理论的方法与理论寻找和发现自组织系统建立、发展的方法混同起来。例如有的同志在文中,仅仅讨论自组织方法论的意义与作用,而没有讨论什么是自组织方法论。似乎什么是自组织方法论已经被确切了解和掌握,不用讨论。然而他们关于自组织方法论的意义讨论却很泛泛,只是在那里谈自组织方法对唯物辩证法有何意义之纭纭。(注:见艾众:“自组织理论方法论”,《天府新论》,1991年第6期。)有鉴于此,本文将对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建立耗散结构理论的方法、耗散结构理论的“发现”(其实是研究什么条件下可以出现)、“耗散结构”方法和该方法论的意义做出明确区分,并对它们做出进一步的讨论。 一耗散结构创始人建立耗散结构理论的方法与思想 1.从可逆到不可逆:反常问题、哲学启迪和范式影响(注:见普里戈金的自传“我的科学生活”,《普利高津与耗散结构理论》,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版。)按照库恩的科学革命的观点,普里戈金从事科学事业的时段已经是物理学的范式从牛顿转变到了爱因斯坦以后的时代。但是,在物理化学领域这个转变却远远没有完成。其中 最重要的,就是人们还习惯于把 可逆问题的研究当作“库恩范式”下的常规科学问题研究,而把不可逆问题当作“干扰”和令人厌恶的有害因素对待。克劳修斯与达尔文的矛盾,对十九世纪的以平衡态热力学和生物进化论为代表的常规科学,虽然一直就是一个演化方向的矛盾,是一个库恩意义上的反常,但是由于它们是在两个不同领域出现的,因而一直被科学家们搁置起来,不予理睬。同时也存在

结构振动控制理论与应用现状分析

文章编号:100926825(2009)1920059202 结构振动控制理论与应用现状分析 收稿日期:2009203206 作者简介:徐 飙(19702),男,工程硕士,高级工程师,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安徽蚌埠 233000 徐 飙 摘 要:主要介绍了结构振动控制的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分类,阐述了被动控制、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和混合控制的不同特点,最后对结构振动控制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做了展望。关键词:结构振动控制,概念,基本原理,分类,应用现状中图分类号:TU312文献标识码:A 传统结构抗震设计是通过加大构件尺寸、提高材料强度等来 加强结构自身的抗震能力,这些方法除了对地震烈度的适应性不佳外,保护目标也比较单一,而且使结构造价大大增加,随着社会的发展,工程结构形式日益多样化,高层和高耸结构也层出不穷。对高层建筑和高耸结构来说,水平荷载是主要荷载之一,并且往往起着控制作用,而对大跨度空间结构来说,竖向荷载却是主要控制荷载。水平荷载一般包括风荷载和地震荷载,这两种荷载都是动力荷载。随着高层建筑和高耸结构高度与高宽比的增大以及轻质高强材料的作用,其刚度和阻尼不断降低,在强风或强烈地震荷载作用下,结构物的动力反应强烈,很难满足结构舒适性和安全性的要求[1]。按照传统的抗风抗震设计方法,即通过提高结构本身的强度和刚度来抵御风荷载或地震作用,是一种“硬碰硬”式的抗震方法,它很不经济,也不一定安全,而且失去了轻质高强材料自身的优势,还不能满足日益现代化的机器设备不能因为剧烈振动而中断工作或者破坏的要求。 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已不能满足需要,从而使结构振动控制 理论在工程结构中开始得到应用。结构振动控制可以有效地减轻结构在风和地震等动力作用下的反应和损伤,提高结构的抗震 能力和抗灾性能,是抗震减灾积极有效的对策。 1 振动控制的概念及原理自1972年美籍华裔学者姚治平(J ?T ?P ?Y ao )教授明确提出土木工程结构控制的概念以来,国内外很多学者在结构控制的方法、理论、试验和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隔震消能和各种减震控制体系具有传统抗震体系所难以比拟的优越性,即明显有效减震(能使结构地震响应减到10%或更低),其中已有多项技术成功地应用于工程实践。国际上,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 兰和法国等国家在这方面走在前列。国内学者自20世纪80年代 初期以来,对夹层橡胶垫隔震结构、粘弹性阻尼器、TMD 和TLD 、耗能支撑、层间隔震、主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经过20多年的发展,结构控制现在正朝着研制高效的被动控制 装置、发展以参数控制为主的半主动控制和探索结构智能控制的 方向发展。结构控制的概念几经完善,具体可表述为:在工程结 构的特定部位装设某种装置(例如隔震垫等)或某种机构(例如消 能支撑、消能剪力墙、消能节点、消能器等)或某种子结构(例如调 频质量等)或施加外力(外部能量输入)或调整结构的动力特性, 使工程结构在地震(或风)的作用下,其结构的动力响应(加速度、速度、位移)得到合理的控制,确保结构本身及结构中的人员仪器设备的安全和处于正常的使用环境状况[2]。 控制系统的基本元素为传感器、处理器(也称控制器)和作动器。传感器感受外部激励及结构反应的变化信息,处理器接受这 些信息并依据一定的控制算法计算所需控制力,作动器则产生所需的控制力并作用到结构上,从而实现对结构的控制。 2 振动控制的分类 依据是否需要外界能源,结构控制可分为被动控制、主动控 制、半主动控制和混合控制四类[3] 。被动控制也称无源控制,它不需要外部输入能量,仅通过控制系统改变结构系统的动力特性达到减轻动力响应的目的。而主动控制的过程则依赖于外界激励和结构响应信息,并需要外部输入能量,提供“控制力”。半主动控制也利用结构响应或外界激励信息,但仅需要输入少量能量以改变控制系统形态,达到改变结构动力特性从而减轻响应的目的。混合控制(也称杂交控制)指的是上述三类控制的混合应用,在结构上同时施加主动和被动控制,整体分析其响应,既克服纯被动控制的应用局限,也减小控制力,进而减小外部控制设备的功率、体积、能源和维护费用,增加系统的可靠性[4]。 2.1 被动控制 结构被动控制是一种无源控制方法,包括隔震、吸振和耗能三大控制形式,采用直接减少、隔离、转移、消耗能量的方法达到 减小结构振动的目的。在我国,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基础隔震 思想,80年代末结构控制方面的研究正式起步。由于被动控制易 于工程实现,设计得好,效果不错,受到普遍重视。 结构隔震体系是指在结构物底部与基础面(或底部柱顶)之间设置某种隔震装置而形成的结构体系。它包括上部结构、隔震装置和下部结构三部分。为了达到明显的减震效果,隔震装置或隔震体系必须具备下述四项基本特性:1)承载特性;2)隔震特性;3)复位特性;4)阻尼消能特性。 吸振减震是指在主体结构上附加吸振器子系统,用以减小主结构的振动。吸振器是包括质量系和弹簧系的小型振动系统,以质量系产生的惯性力作为控制力,通过弹簧系作用于主结构。常与粘滞阻尼器联合使用,并以阻尼器命名。 耗能减震是指利用各种阻尼元件、吸能部件或摩擦支撑产生的阻尼力、塑性变形或摩擦力来衰减结构在外界干扰(如风荷载和地震荷载等)下的振动响应,具有耗能能力强、低周疲劳性能好的特点。结构消能减震的实质是,在结构内设置消能构件(或消能装置),它们能为结构提供较大的阻尼,在地震时大量消耗输入结构的振动能量,有效衰减结构的地震反应。2.2 主动控制结构主动控制是利用外部能源(计算机控制系统或智能材料),在结构物受激励振动过程中,瞬时施加控制力或瞬时改变结 构的动力特性,以迅速衰减和控制结构振动反应的一种减震技术。主要应用于对抗震抗风要求较高,要求对多振型进行控制的 ? 95? 第35卷第19期2009年7月 山西建筑SHANXI ARCHITECTURE Vol.35No.19J ul. 2009

应用耗散结构理论对

应用耗散结构理论对 人地关系的重新认识 蓝文亮(学号54)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01级地本,福州 350007) 摘要:人地关系历来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人类日益重视这 个问题,本文回顾了人地关系的不同阶段的特征,并且用耗散结构理论对在人地关系第三第四阶段产生的环境问题作出了解释。然后用该理论结合一些实例提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人地关系、阶段、耗散结构理论、解释、措施 对于人地关系的研究历来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和热点问题,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的前进,环境、资源问题日益突出的时代,研究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变得越来越有重要和有实际意义。研究人地关系的实质是正确认识人类在自然界中地位、人类应该如何协调和自然的关系。 纵观整个人类历史,人类和自然的关系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农业前阶段,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使用的是石刀、石斧等来维持生计;劳动者智力水平也很低下;他们也只能靠采集、狩猎等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生活的物质,因此他们的生活半径是很小的。这时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很微弱,没有什么改造自然的能力,反而,他们在大自然面前总是显得无能为力,并且产生了原始的图腾崇拜。这一时期,人类只能依附自然。第二阶段:农业阶段,随着人类认识的进步,农业被人类发现,改变了人类的农业前阶段的单纯依靠自然的历史,人类有了比较稳定的生活,在大自然面前,人类不再是无能为力的角色,可以利用自然界的植物的生长规律为己所用。这一阶段是人类顺应自然阶段。总的来说,人类在这一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也是很低的,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力也是很微弱的。第三阶段:人类文明有了很大的进步,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阶段,从事工业生产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原料,工业是建立在一定数量的物质原料基础上的产业。如:炼铁业需要有铁矿石、冶炼过程中的动力源。动力源的最初是燃木头,在工业化初期,技术较低、设备较落后,他们要获得较高产量的铁产品只有依靠多炼铁矿石,随之必然要有大量的木头作为动力源来支持。这时,大量的树木被砍伐在所难免,森林资源遭到人类的破坏,从而引起水土流失,生态问题就产生了。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对森林资源的过量开采,开采量超过了森林自身的修复能力。这是在人类改造自然阶段过程中带来的负面效应。人类遭到了自身行为的报应,这在十七世纪中业的欧洲出现了这一问题[1]。第四个阶段:后工业化时期,人类的生产力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在工业化的进程当中,人们的物质生活也获得相当程度的改善,但是这些改善人类付出了代价,这一代价并不是微乎其微的可以忽略不记的。在人类对不可更新的又不能重复利用的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使用感到有危机的时候,人类寻找了可替代的核动力资源,无可否认的这是人类使用能源历史上的一大进步,但是,事物都有二面性,核能利用带来高能的同时,丢弃的环境中的核废料有相当长的衰变期(几千年甚至上万年)在漫长的核衰变过程中的核辐射对周围环境中的生物有着致命性的伤害,还有核裂变所释放的巨大的核热能破坏了地球本身的热平衡[2]。因此,在这个阶段人类认识到了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就是人类与自然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 在当今,人口、环境、资源已为全球所关注的问题。在1987年国际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其《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首次对“持续发展”作出了定义。“可持性发展战略”日益得到广泛的认可!我国在1994年3月发表的《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人口、环境发展的白皮书)也对“可持性发展”作出了明确的定义[3]。可见人类已认识到自觉的和自然和平相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了! 总结人类和自然的关系的四个阶段过程,人类在工业化阶段、工业后阶段都产生了环境问题。我们从深层次并且用布鲁塞尔学派的普利高津创立的耗散结构理论来解释人类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的实质。整个自然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转换过程中,其自身的混乱程度也要随之变动,即系统的总熵值ds要发生变动,其值最终取决于熵流(des)与熵产生(dis)的对比状况,在人类的自然地理系统中,当熵产生的数量积累超过了熵流的积累的时候,整个系统就破坏了,环境问题就产生了;当熵产生的积累等于熵流的积累的时候,整个自然地理系统不退化,也不进化,处于非平衡态的稳定状态,此时环境问题不会产生;当熵产生的积累小于熵流的积累的时候,整个自然地理系统已经良性发展

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趋势与空间重构

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趋势与空间重构 ———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汤放华1,陈立立2,曾志伟1,易纯 1(1.湖南城市学院,湖南益阳, 413100;2.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湖南长沙,410081)【摘要】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未来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空间将出现三个趋势:区域一体化、信息化与知识化、 生态文明趋势。在此三个趋势的影响下,长株潭城市群必然要进行空间重构,其进行空间重构的措施主要包括:构建区域一体的 “流动空间”体系,构建区域发展所需要的五个支撑网络;构建以生态基础设施为空间分割的组团式空间结构;实现区域等级空间结构的扁平网络化,实现要素流动的无阻隔。在上述三个趋势及措施的指引下,长株潭城市群将增强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已实现其作为中部重要增长极的历史重任。【关键词】空间结构;演化趋势;空间重构;长株潭【中图分类号】TU982.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09年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9JJ6060]“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研究”项目资助。 引言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它在给世界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给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跨国公司推动了新国际地域劳动分工的形成,制造业的国际转移使得当今区域城镇空间的发展日益呈现出网络状的复杂联系,区域城镇发展的前途、层次与绝对的规模已非必然相关 [1][2] ,“城镇在网络中的地位比 空间区位、 工业综合程度等传统的特征来得更为重要”[3] 。“城市体系将不再是传统的行政区相连模式,而是构建在功能节点(中心城市)和发展轴上的商品流、 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动。[4] ”区域城镇实体空间与影响空间越来越大的分离,世界城市、出口加工区、离岸银行中心等新战略地点的形成,对城镇来讲, 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区域内部一体化发展正逐步加强的同时,“核心-边缘”效应的范围已扩大到国家、 区域之间,在新的空间层次继续得到强化,并呈现迅速加大的趋势。 传统城镇体系的研究往往是将研究地域视作一 个相对闭合的自运行系统,着眼对于本系统内要素的均衡配置及良性运作的探讨,习惯于将城镇作为 点状的要素[ 5] ,仅仅注重城镇之间的关系,而忽视了对乡村、生态空间等地域的研究。 生态环境和人文物质环境的形成都需要漫长的历史积累,一旦破坏往往不可逆转。快速城市化必然带来城市空间的快速扩张, 不可避免的要将一部分既有人文物质、自然生态环境包入到城市空间之中,以往一味以牺牲人文物质环境和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已被证明不可持续。因此在新时代下,人文物质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必须要纳入到区域发展的主线中。 1 空间演化趋势 1.1 区域一体化趋势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下,地域生产方 式和空间组织方式发生着激烈的变化, 日趋一体化发展的城市集团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载体。各城市集团为增强区域竞争力,在内部以建立一体化的生产体系为前提,打破行政壁垒, 促进生产要素高效流动与优化配置;在外部以建立全球化的市场体系为目标,消除市场障碍,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和城市体系。随着城市集团的发展壮大,将呈现出“区域一体化”的空间组织形态:一

市场结构理论十八条定律

市场结构理论十八条定律 2011-11-08 自由翱翔... 摘自东方财富网阅 638 转 64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 微信分享: 五 大 法 则 市场 结构法则 市场循环定律 市场的演娈和发展遵循阴阳交替、多空轮回的自然法则,不断重复并延续着趋势运动,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市场阶段定律 同向趋势的发展和演变必然经历启动、成长、鼎盛、衰竭和消亡五个阶段,并遵循着多空循环法则。 趋势 结构 法则 趋势方向定律 趋势结构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其方向性,趋势方向有上升、下跌、水平三种,并以此构成趋势循环。 趋势惯性定律 趋势具有惯性,新的趋势一经成立,必须在趋势议程上做惯性运动,延续着原趋势的运动。趋势均衡定律 趋势一经确立,在惯性的作用将处于均衡状态。趋势的均衡性包括:时间性、节奏性和唯一

性。 趋势变速定律 同方向的趋运动必然呈现出启动、加速和减速的变速状态,并以此完成波段趋势的运行。趋势停顿定律 同一级别的趋势运行具有流畅性,一旦出现运行停顿,即是趋势调整或反转的第一信号。趋势相邻定律 在两个相邻的趋势结构中,前一个趋势结构对后一个趋势结构的影响最大,这种影响性表现在后一个趋势结构尽可能追求与前一个趋势结构的相似性。 趋势重演定律 市场及个股历史中的秉性和特点,往往会在末来重复出现,表现为股性的相似性。 支撑 阻挡 法则 支撑阻挡定律 当前股价上方、下方的顶部底部,密集成交区都有有效在构成支撑阻挡价格运行至此,因受到支撑阻挡而停顿或反向运动 真空加速定律 在支撑阻挡之间或之上构成的真空,趋势总是沿着阻力最站的方向做加速运动。 箱体结构定律 顶部和底部是趋势运动的横向平衡点,市场以此构成箱体结构,并在箱体内构造着市场的平衡。 多空 结构 法则 多空结构定律 多空形态的规则定义,是多空趋势确立的唯一技术标准,也是结构分析的核心和根本。 波段结构定律 同一级别的趋势一旦确立,将在趋势方向上形成三段以上的波段运动。 反式对称定律 多空趋势结构完全相同,并适用相同的市场原理和技术规则。 时间 周期 法则 时间周期定律 趋势是时间和价格共同作用的结果,时间是最重要因素,因为时间可以超越市场平衡。 周期共振定律 不同时间周期转势信号的重叠是趋势共振的结果,是转势发生的强烈信号。 周期嵌套定律

现代控制理论及应用

现代控制理论及应用李嗣福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动化系

一、现代控制理论及应用发展简介 1. 控制理论及应用发展概况 2. 自动控制系统和自动控制理论 以单容水槽水位控制和电加热器温度控制为例说明什么是自动控制、控制律(或控制策略)、自动控制系统以及自动控制系统组成结构和自动控制理论所研究的内容。 2.1自动控制:利用自动化仪表实现人的预期控制目标。 2.2自动控制系统及其组成结构 自动控制系统:指为实现自动控制目标由自动化仪表与被控对象所联接成闭环系统。 自动控制系统组成结构:是由被控对象、测量代表、控制器或调节器和执行器构成反馈闭环结构,其形式有单回路形式和串级双回路形式。 控制系统性能指标:定性的有稳(定性)、准(确性)、快(速性)。 控制律(或控制策略、控制算法):控制系统中控制器或调节器所采用的控制策略,即用系统偏差量如何确定控制量的数学表示式。 2.3自动控制系统类型主要有:按系统参数输入信号形式分:定值控制系统或调节系统和随动系统。 按系统结构形式分:前馈控制系统(即开环系统)和反馈控制系统以及复合控制系统; 按系统中被控对象的控制输入量数目和被控输出量数目分:单变量控制系统和多变量控制系统; 按被控对象特性分:线性控制系统和非线性控制系统; 按系统中的信号形式分:模拟(或时间连续)控制系统、数字(或时间离散)控制系统以及混合控制系统。 2.4自动控制理论:研究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综合设计的理论和方法。 3. 古典(传统)控制理论: 采用数学变换方法(即拉普拉斯变换和富里叶变换)按照系统输出量

与输入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即系统外部特性)研究控制系统分析和综合设计问题。具体方法有:根轨迹法;频率响应法。 主要特点:理论方法的物理概念清晰,易于理解;设计出控制律一般较简单,易于仪表实现 主要缺点: ① 设计需要凭经验试凑,设计结果与设计经验关系很大; ② 系统分析和设计只着眼于系统外部特性; ③一般只能处理单变量系统分析和设计问题,而不能处理复杂的多变量系统分析和设计。 4. 现代控制理论及其主要内容 现代控制理论:狭义的是指60年代发展起来的采用状态空间方法研究实现最优控制目标的控制系统综合设计理论。广义的是指6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所有新的控制理论与方法。 控制系统状态空间设计理论: (1) 用一阶微方程组表征系统动态特性,一般形式(连续系统)为 )()()(t BU t AX t X +=——状态方程(连续的一阶微分方程组) )()(t CX t Y =——输出方程 离散系统: )()()1(t BU t AX k X +=+——状态方程(离散的一阶差分方程组) )()(k CX k Y = k ——为大于等于零整数,表示离散时间序号; ?????? ??? ???=)() ()()(21k x k x k x k X n ——状态向量,其中)(k x i ,()n i ,,1 =为状态变量; ????? ???? ???=)() ()()(21k u k u k u k U m ——输入向量,其中)(k u i , ()m i ,,1 =为各路输入;

数字控制理论及应用(讲稿)第二章 数字控制系统的组成

第二章 数字控制系统的组成 第一节 数字控制系统硬件及软件组成 一、 硬件部分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硬件包括主机、接口电路、过程输入/输出通道、外部设备、操作台等。 1、主机 它是过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核心,由中央处理器(CPU)和内存储器组成。主机根据输入通道送来的被控对象的状态参数,按照预先制定的控制算法编好的程序,自动进行信息处理、分析、计算,并作出相应的控制决策,然后通过输出通道发出控制命令,使被控对象按照预定的规律工作。 2、接口电路 它是主机与外部设备、输入/输出通道进行信息交换的桥梁。在过程计算机控制系统中,主机接收数据或者向外发布命令和数据都是通过接口电路进行的,接口电路完成主机与其它设备的协调工作,实现信息的传送。 3、过程输入/输出通道 过程输入输出(I/O)通道在微机和生产过程之间起着信号传递与变换的纽带作用,它是主机和被控对象实现信息传送与交换的通道。 模拟量输入通道把反映生产过程或设备工况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送给微机;模拟量输出通道则把微机输出的数字控制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电压或电流)作用于执行设备,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微机通过开关量(脉冲量、数字量)输入通道输入反映生产过程或设备工况的开关信号(如继电器接点、行程开关、按纽等)或脉冲信号;通过开关量(数字量)输出通道控制那些能接受开关(数字)信号的电器设备。 1)、模拟量输入(AI)通道: 生产过程中各种连续的物理量(如温度、流量、压力、液位、位移、速度、电流、电压以及气体或液体的PH值、浓度、浊度等),只要由在线仪表将其转换为相应的标准模拟量电信号,均可送入模拟量输入通道进行处理。 2)、模拟量输出(AO)通道: 模拟量输出通道一般是输出4~20mA(或1~5V)的连续的直流电流信号,用来控制各种直行程或角行程电动执行机构的行程,或通过调速装置(如各种变频调速器)控制各种电机的转速,亦可通过电-气转换器或电-液转换器来控制各种气动或液动执行机构,例如控制气动阀门的开度等等。 3)、开关量输入(DI)通道: 用来输入各种限位(限值)开关、继电器或电磁阀门连动触点的开、关状态;输入信号可以是交流电压信号、直流电压信号或干接点信号。 4)、开关量输出(DO)通道: 用于控制电磁阀门、继电器、指示灯、声报警器等只具有开、关两种状态的设备。输出形式一般为无源触点和有源OC门两种。

市场结构理论

第四章市场结构理论 一、市场结构的类型及其划分标准 (一)市场结构的含义和划分市场结构的标准 考试内容:掌握市场结构的含义及其划分的依据 所谓市场结构,是指一个行业内部买方和卖方的数量及其规模分布、产品差别的程度和新企业进入该行业的难易程度的综合状态。也可以说,市场结构就是指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竞争状态和竞争程度。 市场类型的划分标准是市场上竞争程度或垄断程度。 划分市场结构的主要依据有三个: 1.本行业内部的生产者数目或企业数目 2.本行业内各企业生产者的产品的差别程度。这是区分垄断竞争市场和完全竞争市场的主要区别。 3.进入障碍的大小 根据以上三方面因素的不同特点,将市场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四种市场类型。 【例题1·单选题】(2007年考题)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的主要区别在于()。 a.生产者数量的多少 b.产品是否具有差别性 c.消费者数量的多少 d.进入障碍的大小 答案:b 【例题2·多选题】(2007年考题)对一个行业市场结构分类的主要依据有()。 a.本行业内部生产者数目 b.本行业内部各个生产者的产品差别程度 c.生产技术差别程度 d.进入障碍的大小 e.消费者的接受程度 答案:abd @#(二)各种市场结构的特征 (二)各种市场结构的特征 考试内容:掌握不同类型的市场结构的特征 1.完全竞争市场的含义和特征 完全竞争又叫纯粹竞争,是一种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其特征为: (1)市场上有很多生产者与消费者,或买者和卖者,且生产者的规模都很小。每个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只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而非决定者。 (2)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同质的,既不存在产品差别。 (3)资源可以自由流动,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 (4)买卖双方对市场信息都有充分的了解。 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完全符合这些特征的市场,某些农产品如小麦、玉米等市场接近完全竞争市场。 2.完全垄断市场的含义、成因和特征 含义:完全垄断是指整个行业只有唯一供给者的市场结构。 成因:(1)政府垄断;(2)对某些特殊的原材料的单独控制而形成的对这些资源和产品的完全垄断;(3)对某些产品的专利权而形成的完全垄断;(4)自然垄断。自然垄断与规模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 完全垄断市场的特征: (1)只有一个生产者,因而它是价格的决定者,而不是价格的接受者; (2)完全垄断者的产品是没有合适替代品的独特性产品; (3)其他企业进入这一市场非常困难。 在实际生活中,公用事业、电力、固定电话近似于完全垄断市场。 @#3.垄断竞争市场的含义和特征 3.垄断竞争市场的含义和特征 垄断竞争市场又叫不完全竞争市场,是指一种既有垄断又有竞争、既不是完全竞争又不是完全垄断而接近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特征: (1)具有很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2)产品具有差别性 (3)进入或退出市场比较容易,不存在什么进入障碍 垄断竞争是比较符合现实生活的市场结构,如啤酒、糖果等产品市场。 4.寡头垄断市场的含义和特征 寡头垄断是指少数几个企业控制一个行业供给的市场结构。主要特征是:(1)在一个行业中,只有很少几个企业进行生产; (2)它们所生产的产品有一定的差别或者完全无差别; (3)他们对价格有较大程度的控制; (4)进入这一行业比较困难。 在西方发达国家,寡头垄断市场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汽车工业、钢铁工业等。 @#四种市场结构分析表 四种市场结构分析表(按竞争程度由高到低、垄断程度由低到高排序)

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 dissipative structures 比利时的普里戈金(I. Prigogine)从研究偏离平衡态热力学系统的输送过程入手,深入讨论离开平衡态不远的非平衡状态的热力学系统的物质、能量输送过程,即流动的过程,以及驱动此过程的热力学力,并对这些流和力的线性关系做出了定量描述,指出非平衡系统(线性区)演化的基本特征是趋向平衡状态,即熵增最小的定态。这就是关于线性非平衡系统的“最小熵产生定理”,它否定了线性区存在突变的可能性。 普里戈金在非平衡热力学系统的线性区的研究的基础上,又开始探索非平衡热力学系统在非线性区的演化特征。在研究偏离平衡态热力学系统时发现,当系统离开平衡态的参数达到一定阈值时,系统将会出现“行为临界点”,在越过这种临界点后系统将离开原来的热力学无序分支,发生突变而进入到一个全新的稳定有序状态;若将系统推向离平衡态更远的地方,系统可能演化出更多新的稳定有序结构。普里戈金将这类稳定的有序结构称作“耗散结构”。从而提出了关于远离平衡状态的非平衡热力学系统的耗散结构理论(1969年)。 耗散结构理论指出,系统从无序状态过渡到这种耗散结构有几个必要条件,一是系统必须是开放的,即系统必须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二是系统必须是远离平衡状态的,系统中物质、能量流和热力学力的关系是非线性的;三是系统内部不同元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并且需要不断输入能量来维持。 在平衡态和近平衡态,涨落是一种破坏稳定有序的干扰,但在远离平衡态条件下,非线性作用使涨落放大而达到有序。偏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涨落,在越过临界点后“自组织”成耗散结构,耗散结构由突变而涌现,其状态是稳定的。耗散结构理论指出,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状态的情况下可以涌现出新的结构。地球上的生命体都是远离平衡状态的不平衡的开放系统,它们通过与外界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经自组织而形成一系列的有序结构。可以认为这就是解释生命过程的热力学现象和生物的进化的热力学理论基础之一。 在生物学,微生物细胞是典型的耗散结构。在物理学,典型的例子是贝纳特流。广义的耗散结构可以泛指一系列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它们可以是力学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学的系统,也可以是社会的经济系统。耗散结构理论的提出,对于自然科学以至社会科学,已经产生或将要产生积极的重大影响。耗散结构理论促使科学家特别是自然科学家开始探索各种复杂系统的基本规律,开始了研究复杂性系统的攀登。 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可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一种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 典型的例子是贝纳特流。在一扁平容器内充有一薄层液体,液层的宽度远大于其厚度,从液层底部均匀加热,液层顶部温度亦均匀,底部与顶部存在温度差。当温度差较小时,热量以传导方式通过液层,液层中不会产生任何结构。但当温度差达到某

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的发展现状

●专家论谈  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的发展现状 杭州浙江大学工业控制技术研究所 (310027) 许晓鸣 孙优贤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 (200030) 熊 刚 在控制工程实践中,人们常常涉及到传感器、执行器、通信系统、计算机以及控制策略和具体算法。它们构成的控制系统可以比拟成一个人,如图1。传感器用来采集反映被控对象特性的信息,它就象人的五官;执行器用来把控制决策命令施加于被控对象,它好比人的四肢;通信技术把传感器采集到的信息及时送到控制器,就象人们的神经系统;计算机是控制器的硬件环境,就象人的脑袋。这四部分在控制系统设计中占去人们大部分精力, 但是控制策略和具体算法就好象人的大脑一样,是控制系统的“指挥中心”。设计尽量“聪明”和适用的控制算法是控制理论发展的动力和内容。 图1 控制系统的构成框图 1 智能控制的兴起 111 自动控制的发展与挫折 本世纪40~50年代,以频率法为代表的单变量系统控制理论逐步发展起来,并且成功地用在雷达及火力控制系统上,形成了今天所说的“古典控制理论”。60~70年代,数学家们在控制理论发展中占了主导地位,形成了以状态空间法为代表的“现代控制理论”。他们引入了能控、能观、满秩等概念,使得控制理论建立在严密精确的数学模型之上,从而造成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巨大分歧。70年代后,又出现了“大系统理论”。但是,由于这种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弱,它很快被人们放到了一边。112 人工智能的发展 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的N ilsson 教授认为:“人工智能是关于知识的科学——怎样表示知识以及怎样获得知识并使用知识的科学”。M IT 的W in ston 教授指出:“人工智能就是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去做过去只有人才做的智能性工作”。 1956年以前是人工智能的萌芽期。英国数学家图灵(A 1M 1T u ring 1912 ~1954)为现代人工智能作了大量开拓性的贡献;1956年~1961年是人工智能的发展期,人们重点研究了诸如用机器解决数学定义,通用问题求解程序等。1961年以后人工智能进入了飞跃期,主要内容涉及知识工程、自然语言理解等。 人们研究人工智能方法也分为结构模拟派和功能模拟派,分别从脑的结构和脑的功能入手进行研究。113 智能控制的兴起 建立于严密的数学理论上的控制理论发展受到挫折,而模拟人类智能的人工智能却迅速发展起来。 控制理论从人工智能中吸取营养求发展成为必然。 工业系统往往呈现高维、非线性、分布参数、时变、不确定性等复杂特征。特别是非线性对控制结果的影响复杂,控制工程人员很难深入理解,更谈不上设计出合适的控制算法。不确定性是最难以解决的问题,也是导致大系统理论失败的根本原因。但是,对这些问题用工程控制专家经验来解决则往往是成功的。人是最聪明的控制器,模仿人是一种途径。 萨里迪斯(Saridis )于1977年提出了智能控制的三元结构定义,即把智能控制看作为人工智能、自动控制和运筹学的交点。在智能控制发展初期,美国普渡大学的傅京孙(K 1S 1Fu )教授首先提出了学习控制的概念,引入了人工智能的直觉推理。后来在人工智能的概念模拟基础上,发展了许多智能控制方法,如自整定、参数调整P I D 等。再后来则以发展实用的智能控制算法为主,尤以专家系统和神经元网络最为突出。 2 智能控制的发展框架 图2 智能控制的发展框架 现在有关智能控制方面的论文很多,我们可以把

XXXX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精讲班讲义之-(第四章)市场结构理论

第四章市场结构理论 第一节市场结构的类型 (一)市场结构的含义和划分市场结构的标准 1.市场结构的含义:所谓市场结构,是指一个行业部买方和卖方的数量及其规模分布、产品差别的程度和新企业进入该行业的难易程度的综合状态。也可以说,市场结构就是指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竞争状态和竞争程度。 2、划分市场结构的标准――市场上竞争程度或垄断程度 市场类型的划分标准是市场的竞争程度或垄断程度。 划分市场结构的主要依据有三个: (1)本行业部的生产者数目或企业数目一个行业企业数目越多,其竞争程度就越高,垄断程度就越低。本行业只有一家企业,为完全垄断市场;有少数几家大企业,为寡头垄断市场;企业数目很多,为完全竞争或垄断竞争市场。 (2)本行业各企业生产者的产品的差别程度本行业各企业生产者的产品的差别程度是垄断竞争市场和完全竞争市场的主要区别。 (3)进入障碍的大小一个行业进入障碍越小,竞争程度越高,垄断程度越低。根据这三方面的不同特点:市场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四种市场类型。 (二)各种市场结构的特征 1.完全竞争市场的含义和特征 含义:完全竞争又叫纯粹竞争,是一种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完全竞争市场特征为: (1)市场上有很多生产者与消费者,或买者和卖者,且生产者的规模都很小。每个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只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而非决定者。 (2)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同质的,即不存在产品差别。 (3)资源可以自由流动,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 (4)买卖双方对市场信息都有充分的了解。 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完全符合这些特征的市场,某些农产品如小麦、玉米等市场接近完全竞争市场。 2.完全垄断市场的含义、成因和特征 含义:完全垄断是指整个行业只有唯一供给者的市场结构。 成因: (1)政府垄断; (2)对某些特殊的原材料的单独控制而形成的对这些资源和产品的完全垄断; (3)对某些产品的专利权而形成的完全垄断; (4)自然垄断。当行业中只有一家企业能够有效率地进行生产,或者当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更多企业的成本为整个市场供给一种产品时,这个行业就是自然垄断。自然垄断与规模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 完全垄断市场的特征:

特种电机的结构、控制原理及应用

课程设计报告 课题名称特种电机的结构、控制原理及应用 目录 摘要 ............................................................................................................................................. II ABSTRACT........................................................................................................................................ I II 第1章绪论 . (1) 1.1 课题背景 (1) 1.2 课题意义及主要工作 (1) 第2章步进电动机 (2) 2.1步进电动机的分类、结构及特点 (2) 2.1.1步进电动机的分类 (2) 2.1.2步进电动机的结构及特点 (2) 2.2步进电动机的工作原理、主要参数及特性 (4) 2.2.1步进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4) 2.2.2主要参数及特性 (5) 2.3步进电动机的应用 (6) 第3章三相交流伺服电动机 (7) 3.1交流伺服电动机结构 (7) 3.2交流伺服电动机工作原理 (7) 3.2.1交流伺服电动机工作原理 (7) 3.2.2交流伺服电动机有以下三种转速控制方式 (8) 3.3三相交流伺服电动机的应用 (8) 第4章总结 (9) 参考文献 (10) 谢辞 .................................................................................................................. 错误!未定义书签。

064-城际交通模式与城市群空间结构关系的研究

城际交通模式与城市群空间结构关系的研究 岳阳 【摘要】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交通设施网络的搭建,城市群成为令人瞩目的城市空间组织类型,交通系统与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互动关系成为当前研究热点,然而笔者认为国内对该领域的研究缺乏两点基础性的工作,其一缺乏对空间尺度的前提性说明,其二缺乏对交通系统的分类探讨。本文首先对该领域的相关概念进行解析,随后提出城际交通对城市群形成和衍变的重要作用,再次通过对世界典型城市群案例的总结,分析不同交通模式的城际交通对城市群空间结构发展的引导作用。笔者认为,城际交通走廊形成了城市群发展轴,二者同步生长;轨道方式主导的交通模式易形成高度密度的中心城市,公路方式主导的交通模式易形成较为扁平化的空间形态,为避免过密集或过疏散的城市出现,可以通过合理布局交通设施来引导有序的城市空间格局。 【关键词】城际交通;城市群;空间结构;交通模式 1.引言 伴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人类社会聚居的空间格局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出现了诸如“超级城市”、“大都市区”、“城市群”等对新兴城市类型进行描述的概念,在城市空间演变的过程中,人口、劳动力、产业、资本等城市要素在城市内、城际间不断流动和重组。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和专家掀起了对此类城市形态研究的热潮,并预测大都市区、大城市群将成为城镇化进程中发展方向,《2010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指出,到2050年全球城市人口比例将超过75%,未来全球40个最大的大都市区以占据全球极少的面积,聚集18%的人口,参与全球66%的经济活动和大约85%的科技革新[1]。 1961年法国地理学家简·戈特曼基于对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片区的调查,提出了城市群连绵区(Megalopolis)的概念,并定义了世界六大城市群[I],与此同时提出“重叠的郊区空间形成城市群的发展轴线”的假设[2];此后,众多学者提出交通与城市群形成、发展存在紧密的联系,“交通廊道推动了大城市群发展轴的形成,城市群的生长发育与交通廊道的形成同步并进” [3-7]这一观点得到认可。 笔者认为,目前对城市群的研究存在一些基础性的不足:1)由于国际上尚无对城市群明确的定义[8],很多研究缺乏对空间尺度前提性的说明,主要体现在将“都市区”和“城市群”的概念混为一谈;2)交通系统在城市群形成和衍变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逐渐明晰,但对交通系统的探讨仍较为笼统,事实上,不同类型的交通系统与城市群的互动关系体现出较大的差异。因此,深入分析不同交通模式与高度城镇化地区空间结构的关系是有意义的。 2.概念解析 2.1 都市区与城市群概念辨析 由于国际上一直没有对大城市区域这一领域的相关概念给出标准、统一的定义,外加国内学术界对国际研究的翻译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造成了概念理解和名称使用上发生分歧,造成混淆。特别地,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是最易造成混淆的三个概念。 1

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复习

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复习 (紧扣课本) 第一章绪论 经典控制和现代控制理论的统称为传统控制, 智能控制是人工智能与控制理论交叉的产物,是传统控制理论发展的高级阶段。智能控制是针对系统的复杂性、非线性和不确定性而提出来的, 传统控制和智能控制的主要区别: ?传统控制方法在处理复杂化和不确定性问题方面能力很低; 智能控制在处理复杂性、不确定性方面能力较高。智能控制系统的核心任务是控制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系统,而控制的最有效途径就是采用仿人智能控制决策。 ?传统控制是基于被控对象精确模型的控制方式; 智能控制的核心是基于知识进行智能决策,采用灵活机动的决策方式迫使控制朝着期望的目标逼近。 传统控制和智能控制的统一: 智能控制擅长解决非线性、时变等复杂的控制问题,而传统控制适于解决线性、时不变等相对简单的控制问题。 智能控制的许多解决方案是在传统控制方案基础上的改进,因此,智能控制是对传统控制的扩充和发展,传统控制是智能控制的一

个组成部分。 智能控制应用对象的特点 (1)不确定性的模型 模型未知或知之甚少; 模型的结构和参数可能在很大范围内变化。 (2)高度的非线性 (3)复杂的任务要求 例如,要求系统对一个复杂的任务具有自行规划和决策的能力;要求除了实现对各被控物理量定值调节外,还要实现整个系统的自动启停、故障的自动诊断以及紧急情况的自动处理等功能。 智能控制的基本特点 (1)分层递阶的组织结构 (2)多模态控制 (3)自学习能力 (4)自适应能力 (5)自组织能力 (6)优化能力 智能控制系统的主要类型 模糊控制

神经网络控制 专家控制系统 分层递阶智能控制(该系统由组织级、协调级、执行级组成,按照自上而下精 确程度渐增、智能程度渐减的原则进行功能分配。 在这类多层智能控制系统中,智能主要体现在高层次上,其主要作用是模仿人的功能实现规划、决策、学习和任务协调等任务。 执行级仍然采用现有数学解析控制算法,对数值进行操作和运算。) 与常规控制方法相比,模糊控制有以下特点: ①模糊控制完全是在操作人员控制经验基础上实现对系统的控制,无需建立数学模型,是解决不确定性系统的一种有效途径。 ②模糊控制具有较强的鲁棒性,被控对象参数的变化对模糊控制的影响不明显,可用于非线性、时变、时滞系统的控制。 ③由离线计算得到控制查询表,提高了控制系统的实时性。 ④控制的机理符合人们对过程控制作用的直观描述和思维逻辑,为智能控制应用打下了基础。 人工神经网络具有几个突出的特点: ①可以充分逼近任意复杂的非线性关系; ②所有定量或定性的信息都分布贮存于网络内的各神经元的连接上,故有很强的鲁棒性和容错性; ③采用并行分布处理方法,使得快速进行大量运算成为可能; ④可学习和自适应不知道或不确定的系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