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的采食量

动物的采食量

动物的采食量
动物的采食量

影响采食量的动物因素

动物的采食包括觅食、识别、定位感知、食入、咀嚼、吞咽和停止摄入等一系列过程,是这些过程的综合。因此,影响采食量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动物、饲粮、环境和饲喂技术等。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调控动物的采食量,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降低生产成本。动物体既具有复杂的采食量调控机制,又具有很大的适应能力。这就为通过调控采食量来实现调控生产水平提供了可能。 一、动物因素 (一)遗传因素 采食量是一个低遗传力性状, 可通过选择来提高。猪采食量的遗传力约为0.3, 但它与生长速度(r=0.6)和瘦肉率(r=0.4)的相关较大, 故在以生长速度和瘦肉率为选择性状时也提高了采食量, 这也是猪易过食的主要原因。 各种动物的采食习性和特点各不相同,如鸡早晚采食较多, 猪主要在白天采食, 草食家畜则白天、晚上都很重要, 甚至晚上更重要, 如俗话说“马不吃夜草不肥”。各种动物的采食量相差甚远, 同种动物的不同品种、品系间的采食量也存在明显差异。 (二)生理阶段 动物的生理阶段对采食量的影响机理既与物理调节有关,也与化学调节(主要是激素分泌的影响)有关。母畜发情时, 一般采食量下降, 甚至停止采食;母羊在妊娠后期,一方面血液中含有高浓度的雌激素,另一方面因子宫内容物压迫胃肠道,增加胃肠道紧张度,导致采食量降低;产羔后,能量需要增加,且胃肠道紧张度缓减,采食量显著增加, 产羔后一个月采食量达到高峰。对奶牛的研究也表明: 同一奶牛在不同生理时期,瘤胃容积的变化也伴随着采食量的变化。在产乳高峰时,乳牛血液中的VFA 转化为乳成分的效率提高,降低了血液中的VFA,从而增加采食量。妊娠、泌乳和产蛋能刺激食欲,提高采食量。 (三)健康状况 疾病因素也是影响采食量的重要因素。患病和处于亚临床感染的动物常表现出食欲下降。母猪的产后瘫痪是最典型的例证;奶牛的乳房炎导致采食量下降也很常见, 胃肠道感染或寄生虫病也使采食量降低。大多数代谢疾病如妊娠毒血症、酮血症、D-乳酸症也表现出采食量下降。 (四)疲劳程度 过度疲劳的动物,采食量会下降。反刍动物采食劣质粗饲料导致疲劳而影响采食量。绵羊和牛每日的反刍时间最多约10小时,不可能强迫增加反刍时间。 (五)感觉系统 视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对调节人的食欲有重要作用, 并影响每次摄取的食物数量。科学家们公认这些感觉对其他动物的采食量调节也具有重要作用, 但作用程度可能不如对人类摄食影响大。因动物不同,感觉系统的作用也有差异,如听觉对鱼摄食、味觉对猪采食、视觉对鸡采食影响较大。 (六)学习 动物具有天生的对特定饲料的喜好和厌恶。但动物可从过去的采食经历或通过人为的训练,而对饲料产生喜好或厌恶。由于大多数动物是通过感觉器官来辨别饲料,因此,动物在

最新整理养猪饲养管理- 采食量的调节.docx

最新整理养猪饲养管理- 采食量的调节整理 动物的采食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包括觅食、识别、定位感知、食入和咀嚼吞咽等一系列过程。采食的饲料在消化道得以消化,其中的养分被吸收并参与体内代谢。所有这些活动和过程均会影响动物的采食量。然而, 大多数成年家畜即使在自由采食条件下,也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体重;某一品种的幼畜也趋向于以一定的速度生长。显然成年家畜和幼畜能根据自己的能量需要来调节采食量。可见,动物的采食量存在短期控制和长期控制。采食量的短期调节主要是控制每次采食的开始和终止(即摄食的开始和停止)。因为短期调节方式的存在,动物不会出现完全禁食,也不会出现无休止的摄食。采食量的长期控制即在较长时间内对采食量的调节。由于采食量长期调节机制的存在,动物能够长期的维持能量平衡。 动物采食量的短期调节和长期调节主要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而其他器官如感觉器官、胃肠道、肝、血液和脂肪组织也通过神经-体液的反馈作用参与采食量的调节。实际上,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指令是来自动物机体各部位的反馈信号的综合。 一、调节采食量的中枢神经系统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缩写为 CNS)是调节采食量的关键,其作用是使动物产生饥饿感和饱感,调节食欲的大小,从而引起采食的开始和停止,控制采食量。

饥饱是动物所处的消化生理的两种状态。饥饿(hunger)指动物在一段时间内未采食而消化道内食物已排空时的生理状态。动物采食饲料后,饥饿状态便会消失。饱(satiety)则指动物采食后,消化道已充满食物时的生理状态。食欲(appetite)是指动物想吃食的愿望,通常由一些内在因素(生理或心理因素)刺激或抑制动物的食欲。 食欲、饥饱状态均与采食行为和采食量有关。当动物出现饿感,且食欲强时,动物能够采食大量的饲料。若出现饿感,但缺乏食欲时,动物可能采食,不过采食量较少。动物出现饱感时,便停止采食;但此时,不一定满足了食欲的需求。食欲能否满足,通常取决于饲料的适口性。 (二)CNS 的部位 尽管控制采食量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准确定位和作用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但是已有足够的实验证据表明,脊椎动物的下丘脑是调节采食量的重要部位。在下丘脑存在两个与采食量相关的中枢,即: 1.饱中枢(Ventromedial hypothalamus,缩写VMH ;或Ventromedial hypothalamic nuclei,缩写VMN) 位于下丘脑的腹内侧核,是抑制摄食的中枢部位。当饱中枢兴奋时,饿中枢受到抑制,动物产生饱感,采食停止。 2.饿中枢 (Lateral hypothalamus,缩写LH;或Lateral hypothalamic area,缩写 LHA) 以前称为摄食中枢,位于下丘脑两侧的外侧区,是刺激摄食的中枢部位。饿中枢兴奋时,动物的食欲旺盛,刺激采食。 目前,人们通常把饿中枢和饱中枢合称为摄食中枢。至少已在猪、绵羊、鸡、

动物采食生理特点及采食量调控技术的研究

动物采食生理特点及采食量调控技术的研究 一、动物味觉和嗅觉生理学研究概况 在嗅觉方面,有证据显示动物从水生到陆地进化时已经具有感觉空气中挥发性元素的能力。高等脊椎动物,特别是哺乳类,具有较大面积的嗅觉区和较多的嗅觉细胞和嗅觉遗传基因,但人类与其他多数哺乳动物相比表现出较低的趋势。例如,对丁酸的最低感受浓度(每cm3空气中含有的分子数),狗为104而人为1013(Leibetseder,1978)。 在味觉方面,鱼类(或水生类)只是进化到能分化出一系列较宽范围的分子。相反,人和非灵长类哺乳动物甚至鸟类的最初的5种味觉(甜、苦、酸、咸、鲜)和味觉感受机制似乎很相似。猪有3种不同形状的味觉突起(菌状、杯状、叶状),每个突起有成千上万个味蕾。每个味蕾有50~150个味觉细胞,每个味觉细胞有大量微绒毛突起伸进舌粘膜。每个味蕾上的细胞能够辨认所有5种基本味觉,但是一个细胞只表达其辨认的一种味觉受体蛋白。受体蛋白在微绒毛细胞膜上,与口腔中的可溶性化学物相接触。当受体蛋白与其特异性配位基结合时,引发细胞内发生一系列的生化反应,刺激感觉神经而使感觉神经发出突触信号,信号脉冲式传导到对应的大脑皮层区。菌状突起基本上受鼓索神经(CT)支配,杯状和叶状突起主要受舌咽神经(NG)支配。 然而,口腔(主要是舌头、会厌、上腭)上突起的分布和每个突起上的味蕾数因动物种类不同而异。 1、猪的味觉生理研究 人和猪对不同甜味物质的甜度感觉不同。Glaser等(2000)研究发现,碳水化合物类的甜味剂对人和猪的效果相同,而非碳水化合物对人有很高的甜度,对猪却没有反应。Kennedy等(1972)用蔗糖、葡萄糖和糖精钠配成水溶液喂猪,测定偏嗜效果。结果仔猪对0.005~0.01mol/L的蔗糖溶液有明显的偏好,与对照相比,饮水量超过90%;而糖精钠的结果显示,在0.005~0.01mol/L时,始终未能超过90%,并且在0.1~1mol/L时拒绝饮用。 2、猪的嗅觉生理研究

第十章 动物的采食量

第十章动物的采食量 2学时 教学要求:掌握采食量的概念与重要意义、评定方法及影响采食量的因素;理解短期采食调控的主要方式,了解采食调控机理的研究进展情况。 目的要求 学习并掌握采食量的概念,影响采食量因素及实际生产中调节采食量的措施。 第一节采食量的概念 一、采食量的概念 采食量通常是指动物在24小时内采食饲料的重量。采食量有随意采食量、实际采食量。(一)随意采食量(VFI)随意采食量是单个动物或动物群体在自由接触饲料的条件下,一定 时间内采食饲料的重量。随意采食量是动物在自然条件下采食行为的反映,是动物的本能。(二)实际采食量 是在实际生产中,一定时间内动物实际采食饲料的总量。随意采食量和实际采食量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随意采食量是动物的本能,一般随动物日龄或体重增加而增加。实际采食量可能与随意采食量相同,也可能存在一些差异,这取决于动物自由接触饲料的程度和 方式。在自由采食时,实际采食量一般与随意采食量相近,不可能大大超过随意采食量,除非采取强饲。 二、采食量的衡量 用采食饲料的重量来表示通常用24小时内采食饲料的重量来表示。但因饲料干物质和营养浓度不同,故采食量相同,并不意 味着摄入的养分数量相同。用能量摄入量表示这种方法优于前者,同饲料的采食量具有可比性。预测采食量的公式见教材。 三、采食量的意义 采食量是影响动物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 采食量是配制动物饲粮的基础。 采食量是合理利用饲料资源的依据。 采食量是合理组织生产的依据。 第二节采食调控 一、调节采食量的中枢神经系统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其作用是使动物产生饥饿感和饱感,调节食欲的大小,从而引起采食的开始和停止,控制采食量。 饥饿(hunger):指动物在一段时间内未采食而消化道内食物已排空时的生理状态。饱(satiety):指动物采食后,消化道已充满食物时的生理状态。食欲(appetite):是指动物想吃食的愿望。 食欲、饥饱状态均与采食行为和采食量有关。 (二)CNS的部位 下丘脑是调节采食量的重要部位。在下丘脑存在两个与采食量相关的中枢,即: 饱中枢:位于下丘脑的腹内侧核,是抑制摄食的中枢部位。当饱中枢兴奋时,饿中枢受到抑制,动物产生饱感,采食停止。 饿中枢:位于下丘脑两侧的外侧区,是刺激摄食的中枢部位。饿中枢兴奋时,动物的食欲旺盛,刺激采食。 二、调节采食量的其他途径 (一)化学静态理论(Chemostatic theory)或化学调节消化道食糜成分和吸收的养分通过其 浓度的变化,参与采食量的调节。调控采食量的化学因素有:葡萄糖、挥发性脂肪酸、氨基酸、

动物采食量的概念

采食是动物摄入营养物质的基本途径。采食量是衡量动物摄入营养物质数量的尺度。动物采食的营养物质只有满足了维持需要后,多摄入的部分才能用于生产。因此,采食量是影响动物生产水平的重要因素。影响动物采食量的因素很多,了解这些影响因素有助于在生产实践中调控采食量,以达到特定的目的。 采食量通常是指动物在24小时内采食饲料的重量。采食量有随意采食量、实际采食量。 (一)随意采食量(V oluntary Feed Intake,缩写VFI)随意采食量是单个动物或动物群体在自由接触饲料的条件下,一定时间内采食饲料的重量。随意采食量是动物在自然条件下采食行为的反映,是动物的本能。 (二)实际采食量是在实际生产中,一定时间内动物实际采食饲料的总量。 随意采食量和实际采食量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随意采食量是动物的本能,一般随动物日龄或体重增加而增加。实际采食量可能与随意采食量相同,也可能存在一些差异,这取决于动物自由接触饲料的程度和方式。在自由采食时,实际采食量一般与随意采食量相近,不可能大大超过随意采食量,除非采取强饲,如生产鹅肥肝时,采用强饲,可使鹅实际采食量远大于随意采食量。生产中,人们基于各种原因而控制动物自由接触饲料,因而,实际采食量往往低于随意采食量。实际生产中,供给动物饲料时,既要使动物的实际采食量符合动物的生理需求,又可通过人为的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调控采食量以达到一定的生产目的。 饲养标准或动物营养需要量中给出的采食量仅仅是定额,系根据动物营养原理和大量动物实验结果而确定的理论值,是动物不同生产阶段的平均采食量。该定额不等同于实际采食量。 采食是动物摄入营养物质的基本途径。采食量是衡量动物摄入营养物质数量的尺度。动物采食的营养物质只有满足了维持需要后,多摄入的部分才能用于生产。因此,采食量是影响动物生产水平的重要因素。影响动物采食量的因素很多,了解这些影响因素有助于在生产实践中调控采食量,以达到特定的目的。 采食量通常是指动物在24小时内采食饲料的重量。采食量有随意采食量、实际采食量。 (一)随意采食量(V oluntary Feed Intake,缩写VFI)随意采食量是单个动物或动物群体在自由接触饲料的条件下,一定时间内采食饲料的重量。随意采食量是动物在自然条件下采食行为的反映,是动物的本能。 (二)实际采食量是在实际生产中,一定时间内动物实际采食饲料的总量。 随意采食量和实际采食量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随意采食量是动物的本能,一般随动物日龄或体重增加而增加。实际采食量可能与随意采食量相同,也可能存在一些差异,这取决于动物自由接触饲料的程度和方式。在自由采食时,实际采食量一般与随意采食量相近,不可能大大超过随意采食量,除非采取强饲,如生产鹅肥肝时,采用强饲,可使鹅实际采食量远大于随意采食量。生产中,人们基于各种原因而控制动物自由接触饲料,因而,实际采食量往往低于随意采食量。实际生产中,供给动物饲料时,既要使动物的实际采食量符合动物的生理需求,又可通过人为的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调控采食量以达到一定的生产目的。

浅析猪采食量调控技术的实验研究

浅析猪采食量调控技术的实验研究 发表时间:2009-02-24T09:01:00.623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供稿作者:经建华 [导读] 采食量是限制动物生产性能及基因潜力发挥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提高动物采食量,尤其是猪的采食量已逐渐成为动物营养生理研究的一大热点。 摘要:采食量是限制动物生产性能及基因潜力发挥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提高动物采食量,尤其是猪的采食量已逐渐成为动物营养生理研究的一大热点。本文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从猪采集食物的特征分析入手,对采食量调控技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嗅觉味觉采食量 0 引言 随着动物科技的高速发展,动物的生长性能较以前有了大大的提高。影响动物采食量的因素很多,而饲料的味道更是与动物的采食过程有着直接的联系。大量的试验及生产实践证明,动物尤其是猪畜产动物,具有比人类更敏感的味觉感受系统。因此可以通过研究动物的味觉系统的结构及生理调控机制,有针对性地使用动物偏好的调味剂来提高动物的采食量,特别是对疾病、断奶、换料、热应激及适口性不佳等不利因素导致的采食量不足具有明显的效果。嗅觉和味觉(在视觉的帮助下)是辨别和摄取食物的第1感觉系统。而最终采食行为则主要依靠其口腔内的化学感受器和能快速反应食物愉悦与否的嗅上皮细胞。无机离子、单糖和多糖、氨基酸和多肽、食物中的毒素等都能影响动物的采食行为。 1 猪采集食物生理特性分析 1.1 猪的味觉生理研究人和猪对不同甜味物质的甜度感觉不同。Glaser等(2000)研究发现,碳水化合物类的甜味剂对人和猪的效果相同,而非碳水化合物对人有很高的甜度,对猪却没有反应。Kennedy等(1972)用蔗糖、葡萄糖和糖精钠配成水溶液喂猪,测定偏嗜效果。结果仔猪对0.005~0.01mol/L的蔗糖溶液有明显的偏好,与对照相比,饮水量超过90%;而糖精钠的结果显示,在0.005~0.01mol/L 时,始终未能超过90%,并且在0.1~1mol/L时拒绝饮用。 1.2 猪的嗅觉生理研究 “双料槽模型”及“三饮水槽偏嗜试验”已被广泛用于测定猪对饲料的偏爱程度。McLaughlin 等(1983)用经典的双料槽试验测定猪对不同风味的偏好程度(表1)。该项研究结果表明,一定要进行动物试验后才能确定该种香味剂是否有效,并非所有的奶香或果香都有同样的诱食效果。 2 采食量调控的应用试验 2.1 调味剂对仔猪采食量及生长性能的影响研究仔猪料中同时添加香味剂和甜味剂能提高采食量、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选用120头断奶的丹麦长白猪(平均体重5.1kg)分5组,分别为T-1(对照组)和T-2、T-3、T-4、T-5四个试验组(分别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相同浓度但不同风味的水果香型香味剂)。试验开始的前3周饲喂乳猪料,3~5周用仔猪料。结果显示4个试验组之间生产性能没有显著差异,而试验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显著,这说明添加香味剂有明显的诱食效果。在试验的第1阶段(0~21d),香味剂可以提高采食量(P=0.11)和日增重(P=0.06),对饲料转化率没有影响。提高日增重可能是香味剂改善了饲料适口性。在饲喂仔猪料阶段(21~35d)和试验全期(断奶后0~35d),香味剂不仅提高采食量(分别为P=0.14和P=0.11)和显著提高体增重(P=0.02和P=0.01),而且改善饲料报酬(分别为P=0.02和P=0.12)。香味剂在从乳猪料转换到仔猪料的过程中,能非常有效地阻止采食量的下降,能有效地阻止采食量的下降,使饲料具有很好的适口性和较高的消化率。另外,饲料利用率提高,表明仔猪的胃肠道粘膜发育得较好。 2.2 应用调味剂掩盖饲料不良气味和换料产生风味差异的研究①断奶仔猪试验。仔猪断奶期间的应激使采食量明显下降,Van Heugten等(2002)在断奶仔猪饲料中添加香味剂,目的是为了帮助仔猪由母奶过渡到固体饲料(试验第1阶段)和由第1阶段料过渡到消化率和适口性较差的第2阶段料。尽管未能发现乳猪对第1阶段的料比母乳更偏好,但他发现添加香味剂在阻止乳仔猪从母乳过渡到干饲料和由第1阶段料过渡到第2阶段料时采食量下降起到了很好的效果。②生长肥育猪试验。全球性蛋白质饲料紧缺导致价格上扬,尤其是豆粕和鱼粉。在猪饲料中使用菜籽粕或“双低菜籽粕”能降低成本。猪对苦味很敏感,菜粕的苦味影响了适口性,从而限制了菜粕在猪饲料中的使用量。同时,更换饲料也会导致采食量下降。添加香味剂可以淡化饲料中的苦味,使猪对味道产生正面反应。香味剂作为饲料的风味标识或适口性增强剂,可以帮助营养师们在肥育猪料中更好地选用适口性较差、成本较低的原料。添加5%、10%和15%普通菜粕显著降低肥育猪的采食量,添加量达5%时,采食量即显著下降。突然转用含15%普通菜粕的饲粮,采食量下降达21%。但同时添加香味剂,不会对采食量产生显著影响。在含有5%、10%和15%普通菜粕的配合饲料中,添加香味剂采食量分别提高9%、7%和8%(表2)。 Sm.:无菜粕基础饲料;Cx1,2,3:分别添加5%、10%、15%RSM;F:添加香味剂(100mg/kg);ab:显著性标记(P<0.05),以下同。 2.3 使用香味剂进行风味印记的研究人类在出生几天就能识别甜味和苦味,并能对甜味表示愉悦,对苦味表示厌恶。许多证据表明,幼年和成年动物在胎儿期或很早就对一些风味产生偏好。在断奶期间,仔猪需要一定的时间适应新的饲料,而通过“风味印记”可以缩短仔猪的断奶适应期。为了使母奶和断奶料具有相同的风味,要先在哺乳母猪料中添加香味剂。研究结果表明,母奶和断奶料中均含有香味剂的仔猪比完全不含有香味剂的仔猪和仅在母奶中含有香味剂的组采食量和生长速度均显著提高。 3 结论 动物对新的饲料或原料有两种不同的反应:先天性偏好(动物天生会选择这种食物)或先天性厌恶(动物天生会拒绝采食)。研究表明动物面对新的饲料大多数情况下会趋向于先天性厌恶。动物选择食物可能根据饲料的营养成分,也可能根据饲料的适口性。而且,动物也能从不愉快的采食经验中学习。通过后天的采食经验而对某些食物或食物原料产生偏好,叫获得性偏好。遗憾的是,我们目前还不全面了解饲料的组成和原料的适口性之间的关系,对香味剂与饲料原料之间的互作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尚在进行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