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鲁徐氏家族谱系概述

东鲁徐氏家族谱系概述

东鲁徐氏家族谱系概述
东鲁徐氏家族谱系概述

东鲁徐氏家族世系概述

一姓家族修立谱牒,概为尊祖敬宗,分支派,别亲疏,使吾族人和睦团结,兴旺发达,以志永存。

公元一九六一年,族人士太、士全、士善、士祥公,分别代表大井头、青羊庄和东固三支去老家认祖归宗。回来后在青羊庄修立支谱,迄今已五十多年。凡四五十岁以下者均未上谱,实为憾事。一九九五年恰逢老家续谱,族人公推我(立坤,又名秀才)、立江、立彥、立功、丕国五人代表大井头、青羊庄和东固后村去洼陡续谱。

此次续谱声势浩大,规模空前,联系全国十几省市,动用款项几十万元,在济宁市道沟镇设立谱馆,购置印刷机,历时三年之久。单谱馆整谱之人就一百多人,外加后勤和外出联络人员一百多人,终于在九六年修谱完工。

全谱共二十七卷,上至禹舜丙戌年,下至一九九四年甲戌年共四千二百四十九年。从徐氏得姓始祖徐伯益至今一百三十二世人。为方便计,一世至五十三世为上部,五十三世祖徐渊为下部一世祖。六一年所续青羊庄支谱原十二代立字辈为七十三世。从七十四世起全国统一行辈,丕字辈即为东字辈,并以藏头诗的形式即“东海世家”为头,定下二十个行辈:东圣昭明堂,海岱继绍光。世宗庆毓秀,家绪永盛祥。

徐氏家族乃中原一望族。唐朝初年至唐玄宗曾命人整理姓氏志,乃以全国前十大姓为国之栋,后十大姓为国之梁。而徐氏为栋梁之首。

徐氏始祖徐伯益在大舜时佐禹治水有功,封为嬴邑候,娶姚氏生子二,长大廉,次若木。二世若木在夏朝封为徐国君,都城颖川,食采东海,生子四,分为四姓:长子征国为徐氏;次子终为黄氏,三子季盛为马氏;四子简为赵氏。

三世祖徐征国为得姓始祖。从二世至十二世都为夏朝徐国国君。从十三世至二十八世皆为商朝徐国国君。二十九世祖徐彥若协助武王伐纣,商亡,武王封徐彥若为忠义候。三十世祖徐训封为东平侯。后来各代均在周朝为大夫。五十三世祖徐渊为下部始祖。

下部二世祖徐辟字新章,生于周显王二十四年,卒于周赦王四十八年,享年八十岁。幼年择师友颛,二十一岁又入儒门,师从孟子,执经问难,正其心,去私欲,秉其道,修其身,二十年来随师游说宋、魏、齐、滕等国,四十一岁到齐国为客卿任内书台。任期治国有方,为政清廉,德劭立卒,谥号徐子仙,葬于邹县桃园,其后人建先儒徐

子祠,树墓碑,现由国家保护,以志永存。

二十世祖徐庐字明山,西汉时汉景帝封其为容城侯,镇边将军。二十一世祖徐衡在汉武帝时封为太史令。二十四世祖徐彥若为大学士。五十二世祖徐秀即徐达字民瞻在明朝为户部侍郎。明成祖永乐四年封为明鲁公,反元帝十年曾任大元帅。

徐氏家族因徐国而得姓,建都颖川(即郯城),食粟东海,古称“东海世家”,后来族人繁衍昌盛,有些迁居鲁地,传至洪武四年元、亨、利、贞四公奉诏迁居滕东洼陡。因其村周围多陡崖,村居洼处,故取名洼陡村,明朝大元帅徐达就出生在这里。此村已有几百年历史,现有人口五千七百多人,分为三个大队,村中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是徐姓。原有老林座占地一百五十多亩,墓碑有一百多座,后因修水库所破坏,只有一块御碑尚存博物馆中。

青羊庄村东北有一处名为裴家洼,那里埋葬的就是青羊庄系的始祖——徐德模,现在墓碑尚在,这也是过去我们与洼陡老家联系的唯一证据。

青羊庄糸即青羊庄、大井头、东固后村三处共有一千多人口,但散布在内蒙、东北、大江南北,全国各地都有徐氏踪迹,不少人声名卓著。此次整理这个材料一是为了使族人能大致了解我族家史概况;二是知其根基,不会一家人不认一家人;三是为光大我族门楣,贡献祖国,造福万代。

以上所述是我从谱中择要点而叙,不当之处肯定不少,多望见谅。

读谱知家暖,心潮逐浪高,为此特赋诗一首以表衷怀<<赞徐氏家谱>>

根植少昊四千夏,

枝出皋陶将相家。

叶蔓遍布九州地,

忠良独秀贯中华。

遥思昔祖承荫惠,

美哉家谱著奇葩。

东鲁徐氏青羊庄系第七十三世孙徐秀才(即徐立坤)

二〇一五年七月一日

吴姓家谱

吴姓家谱 起源吴姓人物早在炎帝、黄帝时就已存在。炎帝之臣有一叫吴权的,他的后代是中国乐曲的发明者。那个因为勇敢剽悍,善于狩猎而以'吴'为称号的原始氏族,在尧舜以前的活动,《尚书》、《春秋》、《国语》、《史记》等经典史书都记载阙如,只有以广博、繁杂著称的宋人罗泌《路史·国名纪》中,才以吴权的氏族为第一个吴氏族。《路史》说,吴权是炎帝之臣。可见吴人最初是从属于炎帝、黄帝部族集团的。《山海经·海内经》记载了一个有趣、奇异的故事:吴权的妻子叫阿女缘妇,她与炎帝的孙子当时为黄帝之臣的逢伯陵通奸怀孕,三年后一胎生3子,分别叫鼓、延、殳。鼓和延传说是钟的发明者,也是乐曲的最早发明创制人。逢伯陵是姜姓和齐姓等族的始祖。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吴姓历史上记述的远古初祖,他居住在姬水流域(约在今陕西北部),以姬为姓。公刘下传数代到古公疍父时,中原已进入殷商时期,这时周人又受到戎、狄的侵扰,在古公(颤-页)后稷父率领下被迫离开豳地继续迁徙。周人一路南迁,他们爬过梁山,渡过漆水、沮水,到达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一带)。 三千多年前,陕西岐山一带,有一周族部落,首领被称为周太王(古公亶父),《诗经·宓宫》中有歌颂他的诗句:'后稷之

孙,实维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周太王生有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儿子季历。全都非常贤能。其三子季历娶殷商挚。仲氏之女太任为妻,太任和文王之妻太姒在中国古代被公认为贤妇人,为周族的兴盛起过重大作用。太任为周族生下昌,昌即是为周灭商打下雄厚基础的周文王。昌品德高尚,聪明早慧,深受太王宠爱,古公亶父甚至把振兴周族的理想寄托在孙子昌身上,有时当着众人的面情不自禁地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但根据当时传统应传位于长子,太王因此郁郁寡欢。泰伯明白父亲的意思后,就和二弟仲雍一起逃到荒凉的江南,自创基业,建立了勾吴古国。商朝灭亡后,周朝建立,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孙周章为侯,遂改国号为吴。春秋时期,吴国(今江苏无锡一带)被越国所灭,其王族支庶子孙不忘亡国之恨,便以国名'吴'为姓,泰伯也就成为了吴姓的得姓始祖。 秦汉时期是吴氏得姓后第一个发展时期。吴亡国后,吴姓后人流亡到江西婺源、安徽歙县一带,并有北迁至山东、山西等地者。在秦末汉初,吴姓族人参加起义,因功,多被封王,出现多个名门望族,如南阳吴氏、陈留吴氏、河南吴氏等,荣极一时,为吴姓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吴姓族人得以进一步发展,由于吴姓有女在汉末嫁于吴国君主,成为皇族,生孙权、孙策等人,并在吴亡后,入仕于两晋,屡出名人,知名于世。南朝时,'延陵季子'之后的吴

全国姜氏族谱

唐朝xx主修xx统总谱合大成派字辈: “世运承先泽光华继后如家国文明远廷贤任尔思一邦登政仕永绍吉人图三伯从公久天壁可为谟子能辉前志兆泰俊良储”。 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起姜姓统一字辈: “孝友本厚俊秀芬香前传衍庆勋烈降昌肇基建业丹书训详英才左汉忠信相唐封侯赐爵祖武留芳”。注: 以炎帝第一百八十九世为“孝”字辈开始续延。 xxxxxx一支字辈: “xxxx远”。 xxxxxx一支字辈: “廷玉日世翕永成书”。 xxxxxx一支字辈: “世守仁可长……” xxxxxx一支字辈: “德必希成作树传家xx名”。 xxxxxxxx姓字辈: “发祥xx方……” xxxxxx姓字辈: “xxxx培明潞树烯增”。 xxxx巨野xx姓字辈: “xx发……”

xxxxxxxx姓字辈:“xx万殿……”xxxxxxxx姓字辈: “财世福国学xxxx”。xxxxxxxx姓字辈: “起言义则思……”xxxxxx姓字辈:“xxxx……” xxxxxx姓字辈: “xx开元xx……”xxxxxx姓字辈: “学书宜立志明……” xx平度xx姓字辈:“天作书连进学……” xx巨野xx姓字辈:“xx传xxxxxx自体xx”。xxxxxx姓字辈: “文国兴逢xx……”xxxxxx姓字辈: “xx□殿xxxx”。 xxxxxx姓字辈:

“xxxx开元”。 xxxxxx姓字辈: “久志清会明……” xxxx一支字辈: “齐儒圣兆聘渭访续祥邦国治诚顺诰恒富裕利长仲法奎培运永冠西世昌”。 xxxxxxxx字辈: “储文茂胜永大守志兴启贤能道仲时金常必正家(之)”。注: 从“储”开始接续。 xxxxxx一支字辈: “绍文茂胜永大守志兴启贤能道仲时金常必正家学海亨荣孝友本厚俊秀芬香前传衍庆勋烈降昌肇基建业丹书训详英才左汉忠信相唐封侯赐爵祖武留芳”。 xxxxxx一支字辈: “泰千文受斌延鸿玉以兴太一仲良季达光圣开成典礼孝友本厚俊秀芬香前传衍庆勋烈降昌肇基建业丹书训详英才左汉忠信相唐封侯赐爵祖武留芳”。 xxxxxx一支字辈: “守应自先景从明哲钦尊典礼孝友本厚俊秀芬香前传衍庆勋烈降昌肇基建业丹书训详英才左汉忠信相唐封侯赐爵祖武留芳”。 xxxxxx一支字辈: “太宗彦文国寿定保德元朝典时福单延汝周启应永世家茂学海亨荣孝友本厚俊秀芬香前传衍庆勋烈降昌肇基建业丹书训详英才左汉忠信相唐封侯赐爵祖武留芳”。 xxxxxx姓字辈:

曾氏族谱

曾氏族谱峄县肇基 禹,生启,生仲康相,生少康,生曲烈。全国排38位。 一世,曲烈,受封于鄫,以国为姓,今山东枣庄峄县东,生炫忠,生坤仁,生录,生浩源,生富材,生焜,生伯基,生锐,一作铣,生汪。 十世,汪,生志梁,生煌,生相,生奎,同伊陟佐商,生横。 横,生瑞焕,生垠,生锦容,生洪,生茂挂 。二十世,茂桂,生珣,生培元,生允滌,生杞,生惟喜。 二五世,惟喜,生埙和,生成锐,生一清,斩培河上之蛟龙,生春,仁及其民,生炯。三十世,炯,生垣,生绱销,生福波,生时荣,生炳。 三五世,炳,生均祚,生铃,生泓仁,子二:怡焕,生墅;一松。四十世,墅,生镇玉,生浥,生祥传,生烓,子五:方、后、士、宇、銮,生朴。 朴,生沛思,子二:世美,生时泰;世贤。五十世,时泰,生巫。 巫,鲁襄公六年,国被莒所并,太子巫奔鲁,前569年巫在鲁任宁阳大夫,族人去邑,表示离开故城,以曾为姓,以鲁国为郡号,葬武城东山,今山东费城西南,子二:夭、夫。世居武城。夭,鲁国季氏家臣,汉衡默陟,秉其政而有声,子二:阜、羿。五二世,阜,鲁国季氏家臣,生蒧。 五三世,蒧,论语作点字子哲,前539,9,14-?,孔子七十二,精通六艺,性格举豪放不羁,称鲁之狂士,上官氏,前536-?,合葬嘉祥县南40里南武山,生参。父子皆圣门高弟,名震古今。 郡望,鲁郡,西汉置,治鲁县,今山东曲阜。天水郡,西汉置,治平襄,兮甘肃通渭北。庐陵郡,东汉置,治石阳,江西吉水东北、后移高昌,泰和西北。堂多,三省、武城、鲁阳、敦本等。

一世,参字子與,前505,10,12-前436,7,7。年十六拜孔子为师,传述孔子之道,以每天三次反省自已自勉,其后人以三省为堂号,著《孝经》,大学、中庸,追封莱芜侯,后人称脉祖,在传统文化树立不朽之功,被尊为宗圣,公羊氏,葬嘉祥县南40里,距武城旧居五里,子三,元字子元,仕鲁,高阳氏,侯氏,子二,西、中;申字子西,拜子夏学诗,传左丘明,葬嘉祥南武,颜氏,子二,耕、森;华字子美,齐大夫,后裔待考。今嘉祥县南30里武关山有曾子庙。宋高宗赵构御制赞宗圣诗大孝要道,用训群生,以纲自行,以通神明。 因子待师,问达成经,事亲之实,代为仪型。 宋高宗御制赞莱芜侯赞1144年 性时义方,有子成孝,怡怡圣城,俱膺是道。 暮春舞雩,歌咏至教,师故与之,和悦宜召。 明成祖文帝朱棣赞宗圣诗二首 养亲唯在悦亲心,亲悦心安孝足钦,自古几多为教者,当时谁复是曾参。三釜娱亲志自怡,千垂不及使心悲,敬心惟大全归日,履薄临遵谨自持。 孝父母诗明成祖 人家养子甚艰辛,养子方知父母恩,若使爱亲如爱子,世间人子尽曾参。 唐高宗赐曾参为太子太保,唐玄宗开元时御定曾子塑相坐于十哲之次,739年追蒧为宿伯,唐玄宗赐曾子为成伯。 三世,西字子照,?-周烈王壬子卒,随叔父申学诗,得其真传,仕鲁,左氏,诸葛氏,子三:钦,字子敬,梁氏,周氏,子三,旦?旦寸、庄、

记宁远县鲤溪镇(石家洞和永安)600年的起源和历史轶事

记宁远县鲤溪镇(石家洞和永安)600年的起源和历史轶事 早前宁远平田欧阳杏蓬曾写过一篇“明珠永安”的文章:"宁远北部有两个重镇,一个是永安,一个是清水桥。永安在东,当地人叫东乡;清水桥在西,叫西乡。"文章写的不错,但却是散文,不是鲤溪本地人对历史不是很清楚,所以美中有些不足,今我们来说说宁远县鲤溪镇永安和石家洞600年的历史轶事。 历史上永安和石家洞几百年来一直代表整个东乡鲤溪镇,早在600年前的明朝,鲤溪镇名叫东乡。东乡是位于宁远县东部所以叫东乡,永安则成了东乡政府驻地,因为地理位置优越一直是明清鲤溪镇是政治中心。在位于东乡的北部有个地方叫石家洞,石家洞是过往祁阳的通道,人来人往,成了东乡对外文化的窗口,那里人文蔚起,是东乡的文化中心。早在600年前那时候鲤溪镇属于溪洞(今宁远东乡、西乡,整个新田县、常宁西南部、零陵南部、整个双牌县、桂阳县西部、道县北部、广西省东北部等地,范围相当于三个县),石氏始祖石文庄受明太祖朱元璋之命驻军镇守东乡大观堡,把汉族文化和地主经济带到了溪洞。清乾隆年间,秀才石从先广置学田,是东乡最早义费兴办学堂的人,曾办学堂迴龙阁,不收学费,广纳宁远各地学子前来学习。姜氏有谱记载:清乾隆35年,东乡姜子顯和西乡清水桥人杨浩(贡生)就曾在石家洞迴龙阁学习过。清嘉庆年间,石光陛办的来鹤书院,鲤溪东乡各地学子纷纷慕名而来学习文化知识,来鹤书院培养了许多秀才文人,其中鲤溪永安浪石桥村名人姜光训(岁进士、六品训导)就在这里学习过,还为石家洞写下了“雪岩”和“石门”两篇诗歌。显然永安和石家洞成了整个东乡鲤溪镇的政治文化中心。 清朝灭亡,民国建立。石家洞和永安合并组成整个鲤溪镇,名叫石安乡,宁远石安乡乡长是石家洞人石友秋,那时候石家强大,整个鲤溪镇被石家洞人所管制。但永安依旧还是石安乡的政治中心,那时候还没有鲤溪乡,鲤溪乡是解放后成立的,是从石家洞和永安划出的地成立的鲤溪乡。柏万城乡那时候也没有,柏万城之前是属于永安管理的。真正的鲤溪是新鲤溪,点点大。从永安往下雷玄后面就是石家洞(包括山田村、三元里、仝家、瓜石、东山岭、陈湾里、二坝湾、新田关口等大片地全部石家洞管的)不是真鲤溪,一直是石家洞的地,以前雷玄下面就喊石家洞,解放后石家洞官绅地主倒台,给镇压强行划出去的。真正民国永安、石家洞很大的是解放后拆散的,也就是解放后的鲤溪区组成的鲤溪乡和柏万城乡。石安乡于1950年解放后改为了鲤溪区,直到后来变成了现在的鲤溪镇。 解放后,永安仍是鲤溪镇的政府驻地,直到后来,政府才才慢慢迁移到鲤溪,也就是现在的鲤溪镇政府所在地。而石家洞经历解放动荡,官绅地主下台,已一蹶不振,直到后来慢慢走向落没。但石家洞和永安依然保留着那份感情,那份感情已持续数百年之久。 永安姓氏很多,有几十个姓,其中姜姓是永安的大姓人口在6000人以上,宁远姜氏有两支,其中一支始迁祖为狮猗公是宋朝进士,其孙仕华乔迁东乡一带,另外一支是从零陵迁移而来。鲤溪姜氏主要分布在姜家洞、桑梓头、浪石桥、永安圩、大枧头、快乐洞、寨头岭、马头岭、流夹洞、杨采塘、蛇脑头、神干塘、场屋里、象村洞、瓦窑头、水牛山等村。石家洞则以石姓为主,宁远县有石姓4000余人,始祖石文庄是明洪武年间被朱元璋派遣到新田县屯田的都指挥使。历史上永安姜姓,石家洞石姓是鲤溪镇两大姓,是两大巨族,亦是东乡鲤溪镇姓氏代表,谈鲤溪镇历史不得不联系到姜姓和石姓,毕竟他们所在的永安和石家洞,曾经数百年来一直代表着整个东乡鲤溪镇。

元代名臣徐琛生平考

元代名臣徐琛生平考 作者:羊祜故里人提交日期:2008-4-16 10:46:00 墓葬。墓前翁仲、华表、石虎、石羊各二;神道中一石坊,上书“徐公祖茔之门”。其墓所主人便是元代名臣、亳州太守徐琛。 勣之后。世乱,子孙流寓于新。琛仪观魁杰,有古杰士风。元太祖时,由尚书行军万户府令史,至元三年转沂郯万户府经历,升承直郎、广德路总管府判官。三十一年朝京师,拜奉直大夫、归德府亳州知州。大德间卒”。而笔者在采集、整理地方历史文化过程中,搜集到一些有价值的史料。对此加以析缕考辨,既可粗梳徐琛生平,又可补正志书缺误,这对于弘扬历史文化将是十分有益的。 (一) 家世流布 其次子若木封于徐,建徐国(今江苏、安徽一带),子孙遂以国名为姓,至今已4200多年,传150多代。唐末天下大乱,世人避乱四方。唐英国公徐懋功后裔一支,自山东离狐(今单县)逃难,几经颠沛流离,约于宋绍兴初年(1131年左右)在新泰县之和庄村东北落户,繁衍生息,因姓命村,曰:徐家庄。传至今已60余代。 御蒙古军队进攻的城市,破城之后,除工匠、医师、卜士外,“不问老幼妍丑,贫富逆顺,皆诛之,略不少恕”(《蒙鞑备录》)。经过

二三十年的战争后,“两河山东数千里,人民杀戮几尽,金帛子女、牛马牲畜皆席卷而去,房庐焚毁,城郭丘墟”(《两朝纲目备要》卷4)“河北、河东、山东郡县尽废”(《静修先生文集》卷16)。“元自太祖称尊,至世祖灭宋,相传其屠戮人数共一千八百四十七万有奇”(蔡东藩《元史演义》)。在此背景下,新泰徐氏也自难逃劫数,由故里徐家庄纷纷外逃避乱,流亡新泰各地,甚至远徙外县。元元贞二年(1296)莱芜教谕李锐在为新泰徐氏所撰《徐公孝思之记》中云:“值天兵南下,徐氏宗亲或灭身殒命,或逃难解散,俱不知其所往”。而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新泰徐氏族人、曾任花县正堂的徐有尚在《元太守中宪大夫后赠光禄大夫徐公状记》云:“值元兵向午,我徐氏几聚族而殲焉,祖茔仅存公之一家,因乱亦窜他乡。”他在《徐氏之原始由》中又云:“闻当年元兵向午,时我宗亲灭身者,百有余奇,逃难者数百余众;及元称帝,而祖茔中仅琛祖一家,小茔内第有曾祖一人,是我徐氏固几聚族而殲也。”由此观之,当时新泰各地经受的灾难之深之巨。 四子,长为徐胜,次为徐曾,三为徐晏,四为徐滕。蒙古经略中原,时局动荡艰辛,兄弟天各一方。徐胜迁蒙阴莫庄(后人于明初复辗转迁回苏庄),徐滕远迁山西;在新泰只有徐曾、徐晏二人。后因徐晏殒于兵事,徐曾乃携徐庭、徐江二侄背井离乡,四处逃难。徐江即徐琛之父,徐庭即其伯父,徐曾则为徐琛之二祖父。

谭氏家谱字辈排序大全

谭氏家谱字辈排序汇编 我谭氏始祖出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系姓姬,皇帝子孙,颛顼zhuanxu之后,衍至谭国襄王、子爵,名尚诤。风氏,在山东莒县,生子:祁qi公,以谭为姓,为一世祖,传至39世书奇、卷达二房分衍。卷达次子建极生宫,字博仁。宫生可奕、可祥。可奕衍至45世进峰生9子,进鸿生4子,进颇生5子,共18子,称18宏世系。十一郎宏亮,即进峰公第五子故又称五郎世系。衍至63世朝祯、朝祥、朝贵等诸兄弟,于明朝洪武初年,由湖北麻城孝感起程入川后,又分房衍移至今,其流源世系如下: 居山东莒县 1世谭祁zhi 妣胡氏生子锦 2世谭锦妣陈氏生子春 3世谭春妣方氏生子梅 4世谭梅妣李氏生子奕yi 5世谭奕妣朱氏生四子:儒、会、积、标 6世谭儒 谭会妣谢氏生子珍 积 标 7世谭珍妣于[又俞]氏生二子:云、雪 8世谭云妣周氏生子照 雪 9世谭照妣徐氏生子轩 10世谭轩妣马氏生子伍 11世谭伍妣陈氏生子:秉、菁jing、辉、耀 12世谭秉 菁妣吕氏生子:与[兴]、文 辉 耀 13世谭与[兴] 妣黎氏生子裕 文 14世谭裕妣童氏生二子:简、端 15世谭简妣焦氏生子:时英

居山西太原16世谭时英妣晋氏,自莒迁太原,生子典书 谭杰升字端子,妣齐氏,升二子:佾yì、任 17世谭典书妣郝hao氏[又曰郭氏]生子:济、淡[又曰:谟] 谭佾妣夏氏生子姜孟 谭任 18世谭济妣夏氏生子青杨 谭淡[谟] 谭姜孟妣颜氏生二子:恭宗、敬宗 19世谭青杨妣姒si氏生三子:太定、太德、太常。[“太”:川东谱记为“大”]。 谭恭宗 谭敬宗妣曹氏生: 叔胜,由南海[今广州市]徙始兴衍大庾yǔ 20世谭太定 太德 太常妣郭氏生二子:玉成、玉润 叔胜 居河南弘 21世谭玉成讳顷,居金陵[江苏南京清凉山,即南京别称],西汉时吕后末[公元前179年],佐齐王起兵诛诸吕有功,封元侯[老谱称顷元侯是也],为弘农郡主[今河南灵宝县北],遂开弘农谭氏,又曰弘农氏,居弘农, 妣杨氏生三子:章宪、章斐fei、章文 谭玉润讳珠,妣李氏生子质 22世谭章宪妣姜氏生子:祥昭、祥瑞 谭章斐 谭章文 谭章质字文彬,妣王氏生子善信 23世谭祥昭西汉景帝时[公元前156至前141年间],任江西西昌巡司。妣沈氏生子:晋康,维康、经康、纶康 祥瑞 24世谭晋康 谭维康 谭经康 谭纶康妣秦氏生三子:运明、暄太[泰]、永益 25世谭运明 谭暄太 谭永益讳京, 汉昭帝元风时[公元前80至75年间],任朝奉大夫。妣有氏生子:芳明26世谭芳明妣蒋氏生二子:湘灵、湘湖 27世谭湘灵妣唐氏生子:崇道、崇德、崇仁 谭湘湖 居浙江绍兴 28世谭崇道 谭崇德由弘农迁会稽[江苏苏州市]。妣程、陈氏生子:荣宝

莒州战氏家谱初稿

莒州战氏族谱初稿 公元二〇一二年岁次壬辰酷夏至初冬 莒州战氏十六世孙祥雷敬述谨书

第一部分: 重修谱牒序言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史所以记一国之事迹,谱所以叙世代之源流。国无史则一国之治乱兴衰后世难考,家无谱则一家之支派繁众奕世莫明,故修谱与修史并重也! 吾祖历尽万苦千辛,以一人之身,散而传之,得万人之躯;以一寸之土,遍而广之,成八方之地。有见面不相识,尊卑莫能辨者;虽一本之亲,几何不秦越视之,世序之淆乱散涣极矣。家谱之修,上以敬宗,下以收族。大宗小族列其序,昭穆世次绘为图。本姓自古,已历数十世,上而溯之,竟非同出一源,此明晰之本义也。 幼时对族谱敬畏有加,但未有机缘参阅,家族来历吾一无所知,壬辰年初秋,吾查遍典籍文档,有关本族姓氏记载几近空白,录得些许,公之于众,怎料得众本家关注密切,由是萌发寻觅姓氏渊源、修订编纂族谱一念。莱阳老家长辈世典取得联系于我,并与长辈新政不辞辛劳,亲往莒州考证,且敦促本人整理相关资料,早日续得大谱。怎奈自工作后,颇为忙碌,无暇顾及于此,又因一硕尚幼,更不得空闲,遂硬挤闲暇空隙,方能了却心愿。有生之年,定当竭尽所能,奔

赴各地拜祭本家祖先,搜集相关资料,为此伟业尽绵薄之力。 戊寅仲春,本支修谱,迄今又十余年,生齿日繁,支派愈盛。序世次、辨昭穆、分疏远、别尊卑,无不穷其源而溯其本,此势已迫在眉睫。族愈远而支愈分,更再踵而不修,则一脉之贻如同陌路,无以动其水源木本之思,又何以笃其睦族敦伦之谊。爰是悉心采访,详加纂辑,务令昭穆不紊,世次井然。凡祖宗之行述、事迹、名号、爵秩与历代墓所、祭产及生忌年月之可以考查者,悉行纂录,传为家乘。 参阅莱阳老家战氏族谱:始祖讳浩、凯,二世祖讳雄、惠,三世祖讳宗海、升、昱等,四世祖讳文进、文通、文达、文胜、文魁、文宠、文道、温、斌、权、彪、松、钦、豹等。再考莒州族谱,知文通祖为莱邑西乡马格庄以西之先祖,文胜、文魁祖为莱邑东乡赵疃以东之先祖,文达祖为龙河头诸战氏之先祖,莒州战氏一族,为文魁祖之后裔。因贪官污吏横行暴敛,灾荒之年难承税赋,姜氏祖母携五子于明嘉靖年间,自登州府莱阳县望石乡寨头社迁莒,已近五百年矣。吾支以文魁祖为一世祖。然二世懋麟、懋孔二祖,自南京赶考,至今仍杳无音信,每虑及此事,不免抱憾。又因日寇灭绝人性、惨无人道之大屠杀,恐二祖后人遭此难,惟愿能避过此劫。偶闻江苏本家曾来莒续谱,然前辈之人并未以礼相待,使其悻悻而归。吾祖上

冉氏族谱世系

冉氏族谱世系 冉氏族谱跟孔氏族谱一样,是至今保留最为完好的族谱之一,每一代男性后裔全部入谱,除了少数因战乱迁徙或者因灾避难无法取得联系的之外,没有任何的间隔和遗漏,辈分一点不乱,并且明确规定冉氏后裔决不允许通婚,包括冉氏子孙因出继他人而改姓的都有详细记载。 第二十八世冉季载,冉氏的得姓始祖。 第二十九世:冉羽叔,冉季载之子。 第三十世:冉贞,冉季载第一世孙,冉羽叔之子。 第三十一世:冉托,冉季载第二世孙,冉贞之子。 第三十二世:冉敏,冉季载第三世孙,冉托之子。 第三十三世:冉猛,冉季载第四世孙,冉敏之子。 第三十四世:冉辉、冉煌,冉季载第五世孙,二人为冉猛之子。公元前780年冉辉、冉煌遭幽王之乱,冉辉奔晋,居潞安汾洲,即今山西孝义县。冉煌奔鲁隐姓,居邾。鲁穆公改邾为邹,即今山东济南邹平县。此后,有十一代人名为讳无稽考。今查得一谱,对冉辉、冉煌后人有如下记载:冉辉裔孙:宗圣、廷宗,宗圣生:子从、子绅、子刚,子刚生:冉会、冉监。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冉会、冉监立登宣圣之门,登国朝。 第四十六世:冉崇圣,冉季载第十七世孙。 第四十七世:冉通灵,冉季载第十八世孙,崇圣之子。 第四十八世:冉岐文、冉岐武,冉季载第十九世孙,通灵之子。 第四十九世:冉相国,冉季载第二十世孙,岐文之子。 第五十世:冉圣起,冉季载第二十一世孙,相国之子。 第五十一世:冉文、冉横,冉季载第二十二世孙,圣起之子。 第五十二世:冉仲达,冉季载第二十三世孙,冉文之子。 第五十三世: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焚书坑儒,冉季友被迫离乡背井,避祸武陵,(今湖南省叙浦县)在湖南的溆浦等地繁衍、发展,后昌盛为当地大族,汉朝置为冉氏武陵郡,故冉氏后裔以武陵为其郡望堂号。嗣后冉玄诗云:“一自逃秦别是天,飞花不击武陵烟,灵源圣迹春常在,莫向渔郎浪说仙”。冉季友为武陵冉氏始祖。西汉时,汉高祖刘邦到孔子宅大牢祭礼,颁始天下:“凡圣贤之裔当返故里”。奉先以受赉予,祖冉进承王命而还东鲁。总谱载:始皇因李斯上言诸生不师今而学古,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臣请史官非秦纪者皆烧之,人实之法。时候生卢生相与议始皇因亡去,始皇使御史案问诸生,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长子扶苏谏曰: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不听,乃东行郡县,上邹峄山、封泰山、过阕里毁孔子故宫及诸弟子祠焚所著典籍,坑其业儒者并戮其子孙。故孔子与弟子后死者死逃者逃,皆无敢仍其姓氏者。噫厄矣哉!悲夫!周末,天下人多冒儒冠服者,鲁之儒冠服者十常八九,始皇至曲阜埋孔子及诸贤像,业儒者不辨真伪皆

浅析《陈徇为宁都严氏作二修族谱序》

浅析《陈徇为宁都严氏作二修族谱序》 宁都谢宋平 明宣德元年(1426),岁次丙午,月在仲冬,宁都厚田严氏宗祠张灯结彩,鼓乐喧天,其二修族谱编撰告竣! 江西宁都,地处赣南之北,民风淳朴,物产丰饶,为有名的客家县,曾被誉为“客家的摇篮”。全县百分之九十七以上的居民都是客家人。客家,源自中原,秉承中原汉文化。客家人勤劳节约,克讲理让,聪明智慧。他们不弃根,不忘本,能慎终追远,建祠以崇祖,修谱以睦族。宁都严氏可以说就是该县众多客家姓氏的代表之一。宁都严氏为东汉著名隐士严子陵后裔,尊唐金紫光禄大夫、判外台司天大监严天明为始迁祖。 严天明(838—912),名陶,字从善,又字天民。是镇极之子,量政之孙,严绶(仲举)之曾孙。浙江严州桐庐人,曾被敕封为金紫光禄大夫、判外台司天大监。唐末乾符年间,黄巢农民起义,天下大乱,北民纷纷南迁。唐乾符六年己亥(879年),严天民与杨筠松等僚友一起逃离长安,南迁居于虔州(即今赣州)赣县水墨洞。乾宁乙卯年(896年),严天民又迁居虔化县太平乡兴教里(今属宁都县洛口镇、东韶乡一带)密石磜严坊(即今宁都洛口严坊)栗树下开族繁衍。 宁都严氏还是该县历史上较早撰修家谱的姓氏之一。据《宁都厚田严氏十三修大成族谱》载云:宁都严氏族谱始修于南宋宁宗赵扩庆元四年(1198年)戊午岁。纂修为四世孙师文、五世孙九郎、常善、严封等人。参修子姓为严天明四个儿子的后裔。严天民娶妻瞿氏,生五子,即节庸、节信、节评、节卿、节泰。节庸居宁都县洛口厚田;节信徙居永丰县;节评徙居广昌县燕石;节卿居宁都县东韶乡;五子节泰外出,不详。

公元1426年,即明宣德元年,宁都严氏第二次纂修族谱。喜庆之余,他们还请到了本省泰和县的殿试状元陈徇作序。 说到江西泰和,我们马上想到的是誉满海内的泰和乌鸡。其实江西泰和在中国科举史上,那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光有明一朝泰和历史上就出过三位状元:陈循,永乐十三年(1415年)状元;曾鹤龄,永乐十九年(1421年) 状元;曾彦,成化十四年(1478年) 状元。 陈徇是明代第十二名状元,也是在永乐皇帝定都北京后录取的第一名状元! 陈循(1385—1464),字德遵,江西泰和人。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少时家庭坎坷,五岁丧母,十岁丧父,仲兄早卒,独与比他大十岁的长兄陈德逊相依,生活十分清贫。好在他很小的时候,就以聪慧闻名乡里,据《南寮陈氏宗谱》载云:“初入乡塾读书,不三数过辄背诵,老成咸异之。叔父陈一敬罢官归,从受业,大有造诣。” 陈循十七岁考入邑庠,文学出其辈类,屡试而在高等,名声鹤起。永乐甲午年(1414年),江西乡试中式第一(解元)。永乐十三年(1415年),礼部会试春闱第二。按会试考官拆卷得第一名(会元)为陈循,因主考官梁潜也是江西泰和人,同乡不得已而避嫌,遂改洪英为第一。最后殿试时,陈循终于凭借实力获得状元及第。 陈徇中进士第一名后,先授修撰,进侍讲。宣德初,值南宫,进侍讲学士,后进翰林院学士。正统九年(1444)入文渊阁典机务。第二年进户部右侍郎兼学士。正统十四年(1449)发生“土木堡之变”,英宗皇帝被蒙古族瓦剌部俘虏,当时朝中人心恐惧,对立帝之事争论不休。一些朝臣拥立后来的景帝即位,而陈循采取中间立场,得到景帝器重,进户部尚书,继尔进少保兼文渊阁学士,不久加太子太傅,进华盖殿大学士仍兼文渊阁。陈徇为正统十四年八月至天顺元年正月(1449—1457)的当朝首

邹姓源于孔

邹姓源于孔,孔子乃本家 《邹氏族谱》阅后感(3首) 作于1991年3月 在《百家姓》一书史料中,“邹”姓排序列为第67位,虽非大姓氏家,但源远流长,人才辈出。余刚收到一位堂叔从台湾新竹寄来刚出版的《邹氏族谱》。拜读本家族谱,感慨犹多。饮水思源,情思缕缕;寻根问祖,实证篇篇。余按邹氏世系源流脉络以及后裔分布统绪,整编出图文系列专集《承家之履》(共四大册),并诌得拙诗若干。兹择其感赋三首如下: 一 读罢我家族谱文,几多世系几多分。 应知曼父方为祖,食邑邹城播子孙。(注) 二 文明始祖开华夏,姓氏千家万代公。 族谱今朝方识认,原来邹孔脉相同。 三 先灵已去后生来,又踏江山放眼开。 莫道邹家我姓少,相传代代出人才。 【注】东周周定王时(公元前606-585年),鲁国昌平大夫孔叔梁纥受封于邹城(今山东泗水县南60里,但非原有邹国所在地),配施氏生九女而无一男,妾生一男,取名孟皮,自幼足疾。纥忧心后嗣难盛,遂另立同宗孔正樨次子孔曼父为嫡嗣(纥的唯一嗣子),要其到邹城官宅与孟皮同居,并命他们用食邑“邹”为姓,改孔为邹。由此邹曼父成为华夏邹姓始祖。后纥告老还乡,续娶颜氏,生子仲尼(即孔子),仍袭姓孔。 由是可见,邹曼父乃邹姓始祖,实与孔子谊属同父异母之兄弟也。 据《礼记》记载:孔子少孤(生母颜氏早卒),不知父墓所在,乃问于仲氏(即邹曼父的生母,纥安葬时,仲氏曾送殡登垅)。后孔子将生母颜氏迁葬于曲阜之东防山(即位于今山东泰安市区27公里),与生父纥合葬一起。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邹曼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盖实录也。” 上述来源之说,绝非冒认,妄自附入,故乱统绪,实有参证,不可旁移。对照我国历代纪元,自华夏五帝始代黄帝起(公元前2550--前2140),邹氏开姓始祖邹曼父为纪元第48代;孔氏开姓始祖孔父嘉为纪元第42代(即孔姓早于邹姓六代)。邹氏开姓后,源远流长,绵绵瓜瓞,初期繁衍于原居住地鲁国,后北迁齐国(均属山东)。战国及汉代初期,邹姓枝荣叶茂。至晋代,邹姓宗枝衍派,绵延不已,从山东至河北、河南等地,尤以河南邹坊为一大聚落。后因戎胡异族扰乱,土族世家南迁大江南北,多聚居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开疆辟土,安土乐居。其中后裔河南范阳支系辗转入闽(入闽邹姓始祖邹勇夫定居福建邵武府泰宁县)。南宋25岁状元邹应龙(纪元第108代、邹姓60世)之后裔支系,从福建泰宁县迁至广东大埔邹坑;后裔邹文所(纪元第113代、邹姓66世)从邹坑迁至梅县程乡白沙坪龙文堡(即记为梅县邹姓一世),十世邹奇辉(纪元第122代)由梅县龙跃塘迁往南口赤水村,成为赤水邹姓开基祖。当今赤水邹姓辈份“邹延X”为纪元第132代、邹姓第85世;目前最幼辈份子孙起名“邹X寿”为纪元第135代、邹姓第88世。 综上所述,我的故乡广东省梅县南口镇赤水村之邹姓,其迁徙先后,龙脉由来,概而括之,结论即为: 山东(泗水)—---河南(荥阳)—---江西(乐安)—---福建(泰宁)—---广东(大埔—梅县)。

徐氏各地族谱简要

徐氏各地族谱简要 1、浙江义乌市倍磊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贤、良、雕(音)、逢、景、运、兴、献、文、章。…… 2、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白马镇清塘村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如、继、元、善、家、国。…… 3、浙江鄞县茅山走马塘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开、天、文、荣,祖、烈、愈、隆,贤、宗、跃、人。…… 4、江西上饶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旨、方、温、润,光、大、正、辉,文、行、忠、信,礼、义、贤、良,恭、庆、嘉、祥,恒、丰、履、泰,豫、顺、谦、和,孝、友、树、帮,学、道、同、芳,长、绍、万、世,炳、承、家、有,源、远、永、思,崇、祖、继、宗,培、元、植、德,天、锡、其、美,善、寿、汝、康。…… 5、江苏江都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恩、锡、万、福、世、寿、方、桂。…… 6、湖北汉阳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永、国、良、振,必、育、英、华,荣、昌、祖、顺,志、礼、益、芳,诗、书、佩、泽,锡、福、增、强,遵、仁、安、义,事、业、维、长。…… 7、山东省陵县陈辇庄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德、文、兴、相、世、少、传、卿。…… 8、汉阳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克、永、光、明,荣、华、迪、吉,和、平、治、世,忠、厚、传、家。…… 9、重庆永川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天、星、经、纶,人、利、礼、至,文、章、报、国,私(或诗、思)、书、传、家,永、远、少、树,世、代、光、华。…… 10、山东省莘县张寨乡土陈村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王、广、西、兴、玉,计、风、连、清、怀,韶、生、时、恒、良,道、远、在、明、德。…… 11、江苏盐城郊区伍佑镇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采、如、锦、宏、国…… 12、四川省永川县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天、星、经、纶,人、利、茂、知,文、章、报、国,私、书、传、家,永、远、绍、树,世、代、光、华。…… 13、海南省琼海市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运、会、永、绍、辉。…… 14、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龙子口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秉、懋、邦、家、善、庆、长,翼、为、明、听、焕、文、章。虞、夏、殷、周、汉、唐、宋,六、经、世、受、绍、其、芳。从、来、作、述、敦、仁、礼,万、代、声、名、启、俊、良。志、据、依、游、克、念、力,丕、承、祖、德、永、光、扬。…… 15、湖北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落叶沙子场郭家狮子岩几子湾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国、正、碧、加、大、元、庭、永、远、兴、文、天、耀、祖、德、官、清、民、自、安。…… 16、江苏东海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认祖归宗——满族姜尔佳氏

《凤凰城满洲正黄旗姜佳氏 (姜氏)族谱》 姜尔佳?海瑞(甲)整理

认祖归宗——满族姜尔佳氏 现简单介绍本族——姜尔佳氏(姜氏)历史以及辈分排序之族谱如下,部分史料选自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和《姜氏族谱》。现在《正黄旗姜佳氏家谱》在丹东市文化馆保存有一份。 姜尔佳氏(姜佳氏,今姜氏)源于女真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满语音Giyanggiya Hala,清时凤凰城正黄旗满洲恩启牛录,世居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杏山(今辽宁锦州南部)地区(此记载与族谱中记载略有出入,尚待研究)。 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公元 1644年),姜佳氏一世祖佑恭率五子随顺治皇帝入关,破潼关、克扬州、平全楚、定江南,屡建功勋,授建威将军,武职正一品,赐府北京,居草帽胡同,事君于朝中,佑恭是皇上赐的名字,意思是谐音“有功”的意思;爵胡图之父德音(二世祖)攻城略地、斩将夺隘,征战于旅顺、锦州、杏山,征剿三藩之乱而阵亡。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三世祖姜佳〃哈什太、爵瑚图(世袭云骑尉)、胡什布三人奉命调驻奉天(今辽宁沈阳),后调丹东凤凰城南老虎洞一带驻防,于凤凰城南老虎洞处落户。

《凤凰城满洲正黄旗姜佳氏(姜氏)族谱》: 佑德天维作福,国文庆书贵(延)长(振、景)。 殿(兆)甲承恩普玺,庭宗续世荣昌。 军景官红常春,银丰宝积连金。 广喜英明崇志,振家全海同馨。 二世祖: 德金:护军校在京,后拔山东为官,家人上任顶替,坟在京西(未找到)。 德音(赓音):率兵征三藩有功,特命定南将军,坟在凤城老虎洞(已找到)。 德财:护军校在京,坟在京西(未找到)。 德保:护军校在京,分在京西(未找到)。 维周:护军校在京,坟在京西(未找到)。 二世祖姜佳?德音死后,葬在今凤城市蓝旗镇老虎洞村姜老坟,二世祖德音墓在文革期被盗,后被红卫兵捣毁,其墓前龟背石也被砸烂,为了保其墓碑,姜氏后人把其墓碑埋藏地下,但具体地点一直不得而知晓。直到2010年,当地筹建冷库,冷库地点在姜殿香家门前空地附近,工程队在使用推土机时,将二世祖德音墓碑推出来,经过冲洗后认知,此乃是二世祖姜佳□德音的墓碑,这才得以重见天日。2011年4月5日,姜氏十一世孙姜延庆,十二世孙姜长法,十三世孙姜殿会,姜兆福,姜云峰,姜殿,十四世孙姜胜甲共七

四川达州庞氏族谱 显祯系

一部分。总谱 住址上辈名子排行本辈名配偶子女及备注 毕公高姬周华之后封于庞乡,即在始平(今陕西西安兴平县,晋曰始平),今兴平有始平原其地。原籍浙江省绍兴余姚县,北宋时自浙江迁麻城,在今湖北黄州府所考。元朝时,由湖北迁任果城副府,解祖启遂落业城西西罗垭,庞性坟山犹存,共启其后挨考。 升荣庞家营普祯兄弟三人因元末兵变由烦太平里庆府城西西罗垭移民避难。普公领井坠碗卜居庞家营。启显二公入籍东乡县太平里。后改为太平县,今为万源市太平里二房启祯太平里三房显祯 一世系 显祯 二世系 显祯子九达 三世系 九达子赞元落业堡子坪杉木岭飚子口 四世系 赞元子庞鳌龙氏洪化元年迁(城口)庙坝河赛金山老屋基(葬衫木)生子二。长正规,二正基。地址 五世系 庙坝河庞鳌长庞正规张氏生子二长成,次庆(无传) 庙坝河庞鳌次庞正基蔡氏生子二长纯(焚),次辰(夫妇俱葬

庙坝木瓜河) 六世系单名 正规子庞成王氏崇政,崇元(无传)崇学(夫妇俱葬鹅项颈) 七世系崇字辈 庞成子崇学袁氏 八世系崇学长庞郁杜氏 崇学次庞全何氏 九世系 庞郁长成宗柏杨氏子四升(过与庆宗译嗣)轩,昌,璋 庞郁次庆宗子五早,旦,昴,昊,?9俱正立成宗长子升为继) 庞全子应宗何氏子一熙 十世系单名 成宗长庞轩子一文韶 成宗次庞昌源氏子二文涛,文济(原住安徽??,后住长沙府知府。迁葬修山领 成宗三庞璋子二文焕(原住长沙府知府,后升微州知州。文提(字怀安) 庆宗子庞升子二文佩,文俸。 庆宗子庞熙子一文英 十一世系文字辈 庞轩子文韶子一任

庞昌长文清方氏子一显(禀生) 庞昌次文济陈氏子七尊(原住陕西巡阳县知县,迁葬修山领)化(痒生)。洽(痒生。未续)贞(痒升,未续)仰(痒生,未续)?(痒生未续)道(痒生原住惠州府教谕,后任湖广长沙府知府,迁任灰州府知府)以上七人之后有一淳字削去(原本住)。 庞璋长文焕陈袁氏子四江(止)河,举,玄(未续) 庞璋次文提袁氏子一明 庞升长文佩子一栋 庞升次文俸子一树(止) 庞熙子文英子二绪,光平(号腾武) 十二世系单名 文韶子庞任子一世举(字福蛟) 文清子庞显子一世达 文济次庞化子二世凤(字三元),世甲(止) 文济五庞尊黎氏子二世龙,世都(二人随母移居达州地名火风山。 文焕二庞河子一世龙(号福蛟) 文焕三庞举田氏子三世盖(去文就武。钦命陕西兴安总戎) 文捷子庞明陈氏子一世思(字及元) 文佩子庞栋子一世林(字隶元) 文英长庞绪子二世连(字仲元)世达(止) 文英次庞辉子一世敏(号仰元)

现代家谱内容纲要

姓氏来源 黄帝子名玄嚣,玄嚣生子帝喾,即高辛氏。帝喾有子挚,挚生子玄元,在唐尧时为部落首领,后玄元因功被封为路中侯,历经虞舜时期和夏朝,一直为侯爵,其子孙以国为氏,称路姓。并尊玄元为路姓的得姓始祖。 江西徐氏家谱序言 抚州城东,灵谷峰下,金临路旁,鸿塘岸边,是为邱坊,人称徐家,乃吾故乡。邱坊村隶属临川湖南乡洪塘村委会。乡志曰,邱坊因邱姓先居得名,后邱姓绝。《徐氏宗谱》载,今邱坊徐姓,系奉二于宋淳祐年间(1241—1250年),由金溪县印山源头迁此。 百家姓中,徐为大姓,列位十一。笔者搜索,徐姓,乃距今四千两百多年前虞、夏之际,即公元前2197年,繁衍于山东南部郯城至淮河流域一带。据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考证:“徐氏之先,出自黄帝三代孙伯益。其后,有若木佐禹治水有功,封为徐国侯,因地赐姓为徐氏。”历史学家范文澜、郭沫若曾曰,徐是夏商已存旧国。徐国势力强大,且依附者36国之多。滚滚红尘浪淘尽,千古绝唱千古情。徐姓大举南迁始于魏晋之时。南北朝五胡乱华,北方徐姓避居江南。徐姓以苏、粤、浙、川、鲁、赣、徽七省人数最多。 灵谷飞峙,见千古兴替。鸿塘涟漪,载一池风流。吾先辈移居鸿塘已七百余年,世代繁衍,源远流长。村内现有徐氏人口500余,近120户。另五百余人创业于外,定居各地。此次修谱乃新世纪后邱坊徐家人丁大调查、大聚会、大团圆。 穿时空星移斗转,逢盛世民富国强。今日徐家,继往布新,开拓进取。改革开放春风润万物,科学发展村民奔小康。政策时雨富千家,电脑汽车进村庄。青山秀景,生桃李百果。沃田厚土,产五谷杂粮。鸡公岭、阳岗上、面前山,桃花盛开,蜜梨满枝,橘园飘香。鸿塘鱼虾丰盈,农院六畜肥壮。抛秧、打工、开店、旅游、做生意、乘公交等等,这些与村民相关的新名词,展现了富裕和谐秀美的新面貌。 山水清越宜居地,人物共处乐融融。故乡民居,新旧并存,古今建筑融为一体。东西向公路穿村过,“别墅式”楼房立两旁。购物家门口,公交达抚州。几栋穿越历史风雨但保存不完整的清代建筑,古韵流芳,青石地面、古屋、古巷、

仲氏家族族谱

仲氏家族族谱 仲低的始祖仲子,根基较深。仲氏族风之好,名扬千古!民众感恩,帝王赞誉。历代皇帝祭孔也同时祭仲。仲子后裔一直享受加封进级,免除赋役等国恩。一、族源族根仲氏家族是怎么来的,它的根在哪里?简单地说,就是寻根。据《通志氏族略回》上记载,高辛氏才子八人,仲堪、仲熊是其中的二子;仲虺为汤左相,其后并为仲氏;又鲁公子庆父曰其中,亦为仲氏、仲孙氏。卫人仲由是孔子大弟子。经查,仲姓源出多支:①出自黄帝曾孙高辛氏(帝喾)之后。高辛氏有才子八人,号“八元”,其中仲堪、仲熊兄弟二人的后代有的就以仲为姓了(见《姓篆》通志略等)。②出自商朝开国君王汤的左相仲虺的后代,周朝樊侯仲山甫是其后人。后世子孙就以仲为姓了(见《名贤氏族言行类稿》)。③出自春秋时鲁国公子庆父,字共仲,乱鲁遭责,其子孙因避仇就以他的字为姓了(见《史记·鲁国世家第三》)。④出自春秋时宋庄公子名之城,字仲子,其孙名江,为宋司马,他便以祖的字“仲”为姓了,他的儿子仲几,孙名仲佗(《姓氏考略》)。本支始祖,仲由,字子路,鲁国卞邑(今山东平邑村)人,生于周朝景王三年(公元前542 年),九岁崇孔学孔。《论语》中有40 多处提及到子路,但多处注释有误。他为人耿直,文武双全,一生忠孔,德高望重。孔子对其评价极高:“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可备大臣之数,并道:“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见《史记》)。子路仕鲁期间,是孔子堕三都之举的最主要的合作者。他曾做过鲁国的季氏宰,又做过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以政事著称。他跟随孔子40 余年,其中周游列国14 年,诚笃忠信,办事认真,是孔子的一名得意门生。63 岁时,卫国发生宫廷政变,他仍然忠于孔悝,在和敌人搏斗中英勇献身。从古到今,人们对仲由都非常敬仰。卫人为他建墓三处:濮阳墓葬遗骸,长恒墓葬衣冠,清丰墓葬魂魄。汉唐期间,官方也为其修建了两处词字。明清两代都对仲庙进行了整修。据了解,泗水的一座仲庙已废,地产被地方政府安排他用。济宁仲庙(在山东微山县鲁桥镇仲浅村)由唐朝任城贺之章拨款所建。历经1000 多年,几经兴发,1983 年国家拨款360 万元重建,气势壮观雄伟。现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的始祖仲由,集忠、孝、仁、勇、礼、义、信、刚于一身,民众拥戴,帝王祭祀追封。汉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 年),东巡祭孔,同时祭仲。此后,历代皇帝效法,并对其加封。唐高宗亲临祭祀,并留下四言诗纪念。唐宗开元廿一年(公元739 年)追封仲子为卫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 年)加封河内公。度宗咸淳二年(公元1266 年)追封卫公。明世宗嘉靖九年(公元1530 年)追称先贤仲子。清康熙二十八年至五十三年(公元1689 年至1714年),康熙先后四次拜谒仲庙,钦赐《勇行贻范》和《圣门之哲》匾额。雍正三年(公元1725 年)钦赐《圣道千城》匾额。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 年)祭祀时,除赐“贤诣升堂”匾额,还书赠了对联:“三德达身修,勇故不怠;四科从政事,果则无难。” 据史料记载,我们的始祖仲由,一直为后人所尊重,被称为“圣门十二哲” 之一。在曲阜孔庙大成殿有其塑像。南京夫子庙也有其汉白玉塑像。当今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历史优秀文化。江泽民同志在职时了曾到仲浅村拜渴仲庙。上述可见,仲氏家庭乃圣门之后、贤人之后,根基之深,其他姓氏少有。二、后裔族人仲氏始祖的大宗后裔,人才荟萃。23 代臬,任东晋尚书。 25 代庆,任北魏中尉。28 代晋昭,任南朝齐太守。29 代浩,任梁刺史。45 代简,任北宋官刑部郎。60 代九卿,从明万历廿四年到清朝顺治三年一直任翰林院、翰国史院五经博士,官加二级。仲氏家族把他称为中兴祖。以后数代直到71 代宗子肇香止均袭任翰博。其后任“征北郎”、“高林郎”等职衔。仲氏家族地位、待遇,都与孟柯、颜回、鲁参后裔同。自唐朝起,他们都享有朝廷赐予的祭田,并享受免除一切差役的照顾。小宗后裔,人才蔚起。65 代孙永檀(耀),字乐园,乾隆三年(公元1736 年)考取进士,后因编修有功,升为晋察御史、签都史,事迹载入清史名臣传。71 代孙肇如,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 年)翰林院五经博士,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 年)任北洋政府内务部奉祀官世,后在南京政府继任。新中国成立后,被山东省凫山县政府定为开明士绅。74 代后裔曦东,原名崇兴,中学

明朝数学家科学家徐光启

明朝科学家徐光启 信奉天主教的宰相 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今属上海市)人。出身于商人兼小土地所有者家庭。父徐思诚“尝业贾”,继弃而“课农学圃自给”。徐光启出生那年,上海县“遭倭燹”,松江府又发生灾荒。徐家的生活更为窘困。祖母、母亲都得“早暮纺绩,寒暑不辍”,为了生活而从事农业、手工业的生产。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徐光启幼年常常接触到具体的生产知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以后“富国强兵”的思想,以及勤劳俭朴和旺盛的求知欲。 万历九年(1581),徐光启二十岁时,考中了秀才。在家乡教书,并参加一些农业生产劳动。万历十六年(1588),二十七岁,到太平府去赶乡试,未考中。万历二十四年(1596),三十五岁,在赵凤宇家教私馆,并随之由韶州到广西浔州。这次长途跋涉,俯仰于“崇山峻岭间,文日益奇益富”①。在韶州时,遇见了耶稣会传教士郭居静,第一次听到有关西洋的自然科学学说。万历二十五年(1597),三十六岁,春,由广西返广东上北京,赴顺天乡试。他的试卷已被阅卷官摈斥,幸主考官焦竑是个有实学的人,从“落卷”中看到了徐光启的试卷,“击节称赏,阅至三场,复拍案叹曰:此名世大儒无疑也,拔置第一”②。但以后万历二十六、二十八年两次赴京试进士,均落第。 在第二次赴北京时,徐光启途经南京,结识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他从利玛窦处了解到天主教,可以“补儒易学”,而“格物穷理”之学更使他神往,于是加入了天主教。万历三十年(1604),他四十三岁时再赴北京应礼部试,以第八十八名中进士;殿试三甲,列第五十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这时,利玛窦也在北京,从此向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学、地理学和水利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尤注意于数学。万历三十四年(1606)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由利玛窦口述,他笔译。经过两年努力,译成前六卷。以后,又合译《测量法义》。另与熊三拔合译《泰西水法》等书。 万历四十六年(1618),后金破抚顺,警报迭至。徐光启积极上疏建议国防措施。九月,升任詹事府少詹事兼河南道监察御史,管练兵事务。他制订出详细的《选练条格》和计划,但由于各方面的掣肘,使练兵计划无法完成。因此,他托病请假回到上海家乡,进行原已计划编撰的“农业大百科”性质的“种艺书”,也就是后来成书的《农政全书》。徐光启这次请假回乡,除上述原因外,也由于阉党开始专政,正直的人遭到排挤,他不愿与这些小人同流合污,所以急流勇退。 崇祯元年(1628)七月,徐光启以原官起任。这年他已六十七岁。次年升礼部左侍郎;七月,奉敕修正历法。六十九岁时,升为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协理詹事府事。崇祯五年(1632),七十一岁,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知制诰。 ① 徐骥:《先文定公行述》,见《徐氏家谱》。 ② 徐骥:《先文定公行述》,见《徐氏家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